常熟市人民政府官网手下一万人是什么官

一个市政府,官位排行前五名分别是什么官位???_百度知道
一个市政府,官位排行前五名分别是什么官位???
我有更好的答案
1:市委书记2:市长3:市人民代表大会主席4:市政协主席5:市委副书记
采纳率:79%
来自团队:
市委书记、市委副书记、市长、常务副市长、市委秘书长
一个正市长,四位副市长。
市委书记,市长,
人大主席,副市长
市委书记市委秘书长市长市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市政协主席
1条折叠回答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官位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蚙]s觝柧町嗤舤wU/C魑4醔户j穓fwvf鲓r;$ l頍BpL發蒧捒eK杔K杕91丂2
葠=遣;$嵑(莦喵|?鐪W玺遾鳢邁i5a7i鄤冱桽邭瓦}濋?辂?羣r痫M逴Y6椡榘赝孢藔i`苠汓澷<;;;8{j95f湘9<$n額`V噆h泪u赇W孢|踣7凐/T墝_FI赚74旭丑朘郁匀衻磞29x~z嗵i楚=呃之躹垧羿芭6:朐e笊/蔟cp骆%78r蛮媤O糋賜s\0MY鞢赢藇媵刚
煵u孡O;_搂蹄] v巀F鍖.檒砈)洀;cw庂焳﨧2?阬盵掂#? 蹪濗>4V嚛><p眮3=?m秚66齋讕囌~槜蕺~朘:延3.q豁虈雑墴6胋濆婀媍(o 逴.吠\穠V攮=暄欓q咍O漧烽k-1簟sg-幈宋8垢_)}hkW繢蠲^8.cpt故?m. ,蚼J.%w4',戱瓰p幬蹧-S.蹐輏v:/孹Ν儞銚gJ*蛪徹轶碮鲖w.诛鞙; +z>蓣=雛蒦 BM[碇!燒櫫`橂;5*囎嚏m
,:ju鐣'(鰌諤蹊g楍魛x?
v榀珪廚彑<s9鸢s亍#\.肽赊 h3螜棘2荡苇25寨蓪 滽}髟弚雂~%#d簻三#W9v37齣榘77c=ot卦㈱7仉{倶/,ScP0
禰 昂O:摞擑9}9j呬46灩`uXc@4G
#"<因3箖g塋蛝擶,6蓝9涊6
"趃:"+lE谡F$噿4焒1诀y8ni'-Po9]|櫷V"W擐讃b瘘+ 2衻>o,3(睞.胞颯=1Ha驅溒~i丈v=:詬j炍(J1>椤"*剐 5蘐龓RxPQ"歺鱹婅
覄bo豿@蓋G\餓蓖鱥魹崈g*}{m;厹^鶠柏mc庍橣@{X~鮮&璤鳔淊銁u^7
滪昪xz驔簘 0R[鋕錡~&x殝聩%耓綕釞埲籵?扤't#*59]圈Su鸗B恏.:X 瞺&敪6史撣
鍐 U_f(!憲谛裈EM?豸4削褂縬$髵p#?4)0~犭鮦窾坌4A1高q極IR[e史懛抁蹐 颎Z·?Axk;^敋\撴睷魆﨧E,"煑KjL釟~單D3RO6%┤i岘得$橧jw(Y), 蹻NJ$(lW=襲j'4煬飠P褵肺/3廼HQ&Rm0q>窲$J\URAS\闡導v易鼘妗  do%)lQ宥<O$竑唶倲鐀燡sD馑*n懺柟-╀婒郐ch?裑x@竻繅戨n梟j抖殉牮桄&zDo
7俇闙绞Fi.沂%4 %V宩_z萊4'm+n徾凃鍩饓訠=@sH_q3墼~=2詭o辉幖h=*]OIy酡呺賢(騀莿\.?|抻搐椯g|苩爡橨d5J= $u,E6E劲皘m
wJ鋤 嵇"a靗z&=樴=j[|胈G麭忦.]1r}N燫摒R愅0棼莆#春/b銲1柿諗魼>{盀E*I禀趬
hMA釼孼 m/珎D$,蓀M9沒J):爢\[H埦蔓nbx (痊2虋&3L. G諆鑁R鍩`-駐皓葖伺檇誄竗と/W蛞$墑1膖麗~づ獖R俿s+檖46aow魱4 Y_]8酹繲 橕醏
$鏆収 $黒竀S}~a) 躨獿u P{}erQ婨顳_I鞹;閖/*Jx7'棋yDR詆Eネ燣x%="f珵50$D[+Iv3釅xQ窆1g贲遬夎D豀讘-礨-飌﹝ U)┽]A*况絅nv}y7Ar;梉伟眾淣R笆ジ回H軆鲷啗t?俵釐熈,睟-%∑屷犤Y斋@)}I2佺牉菶_魵M&?B_ 绩3:嚼瀙K桼k◤猀鳲F谞KX Zq秊/V媗荩婺娂痬@c疍昨珌|d埓U晟簯V弅R扱:憪y尵pK鏜
1_儵鵇!傩<SA
3?;搐慫牼W(i_+繤DaE麮=圸q毯馼%gPL尌蓼逢顢膯KL黸"PEA*AU^踿岡埞/椰榅裷Xe裓i/C,F嵄mc殣6&4蛫7ROiNXLB峔V筂戭趭7嘀惽妆i磋/犸
*xO精鍖袴蹹]d鰀詊!5?+?.R岪5+酿{? p_鋺強L3*盢'搶磈o盟pR5竸诃-< 7(@ </驃[X╓⑴`覠┉邹j%殻Z*%暢贎9VVㄓ贘ЖK仵媭e+x?撒潋3酽禠-畻e暑阺欿囦u〝糥铮饛籬3芉弞"W綨xC蟮f├U@▂^E/袞費鏆|O薊7乚&%%輰E^%-Z)掂g"1縠鰑I,l@u \!囀U:撱J灮蜉捔忱z憰L|X3系=-咍M醽!藩_3{)Ie{掩BH^XJ-<)q%X呎I0Wu廕-89怚$瑾B髖鑝肃褬' /x顋i#Y确爦hBXC-愨砛3P畝朁栝`亁僽56酏褡懻D流爐絅穯胲榙杉N=眨昂Q籬酠洹F n>″槯羀F4-裵祲1V鬮O2躓QO珝T遴硿懠lLz専喹z9魾nC=盅2趤娓!J釖O瘙)鵇N楒昃詂jj7葌酼=[_7^錪-O'k蒻惷1胯ZR贙,步维.霛譫顥<\yU哒3 霷-6`チ4/X3筭-e 在zg尪Kn耫枕k絬Oq櫚&黙檊覟F*+霻Bz裝* 捅WSj =4勶1JEV!抒荩孈Q 乏録E餔赁J
l轴幈螔ac
v怬荅<I鋬U$"I6囐[~Y.@R.闩&Dn:鞆*埡
禲厈膢 `G缙_n殖, q粪*邀 nA-+欲E#zsg樰Kj65嵛嚻M孔 橦-稄4#tr[竼<闦"鉏J嗀笘y[:(zHE0b惴8鵚-殑N{qc朌]}觌弊lU巨脫jq挝鄈菸 拧嵢*軅邖-銢[鼽翆Ng7綨;o僕0q鋠&{Vyp箎阝吩3Wf:/Q弈秱生#穅勊煮3J8bs% e麤馑#7wf7骠榈(4 tqNs鄅熑s宑t躲[#N坓>O鏌粉幵gls輖嘋坓S寥#9鋘;h`廾冣!瀓時地1腶te &颥)鞍涉;/査濋桟l諍z鸋秖$;R;粨,嘚罃姵
,y蕰q箛w鑨詡_翋稈oi所Bl 9菝鸉/鑽縰3鮜傪tY蠆宷}骰; 揘fc0匦7 駔2eS4 9??':Gf`5鑤罍鳕s1'x圼'К楌稀A烚籹_鶦沜:w泦L:?J魃晴f#8飉2鹳绂副3}f絼,瞒邆]噯Ns撦9b琳C=廦鷘咭籊-5
橬烔荇N!锐汕=]翲熲4鳔_>t闱3侙輖S|7嫀焮c8]}妚贞葷3E1本页链接:
第1个回答:
社会民生类团队
正局级领导全国有一万人左右。
猜你感兴趣  才气“无双”的飞将军李广为什么无缘封侯?(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七绝圣手”、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诗被历代文人们誉为“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号称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这首诗中的飞将军是指谁?到今天为止,中国人心目中一致认为是指才气“无双”却无缘封侯的“飞将军”李广;王昌龄因李广而成为了七绝圣手,飞将军李广也因王昌龄的诗更为世人所熟知。  为什么一位才气无双的飞将军却无缘封侯?  这是一个死迷,但要破解它却一点也不难,你只要看明白李广到底有多大的才气就清楚了,如果李广没有天下无双的才气……,不仅没有天下无双的才气,如果他根本也没有什么才气,那他不能封侯又有什么可遗憾的……  所谓李广的才气无双是从哪儿来的?  太史令司马迁在《史记 李将军列传》里引用典属国公孙昆邪的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这是飞将军李广才气无双的最初出处。  太史公原话是这样的:“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於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意思是说李广在平定吴楚之乱时曾经立过大功,但因为他私下接受了皇上的弟弟梁王私授的将军印,有背叛皇帝,随梁王造反的可能,所以不仅没有得到任何赏赐,反倒被派去当了上谷太守;上谷郡和匈奴接壤,李广就每天没完没了的跟匈奴打。于是,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跟皇上说:“李广本事太大了,您可着中国找,找不出第二个,他凭着这么大的本事,早晚有一天得被打死……。”皇帝被公孙昆邪的话说动了,为了保护这位才气无双的战将,就派李广去上郡当了太守。  《史记》是本什么书?这事我们放在后边专门说,说说《史记》是本什么书?说说太史令有没有权利记史?说说司马迁记《史记》时还是不是太史令?说说《史记》在当时的地位与影响,说说是谁把这么荒唐的一本演义小说推上了中国史学界的颠峰……  今天我们就按照目前流行的说法,以司马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的角度来看《史记》中对李广才气的表述吧。  首先我们说一说典属国是什么官?典属国的职责是什么?  说明白了典属国,基本上也就说明白了李广所谓“天下无双”的才气是什么样儿的滴。  典属国是什么官?“秦始置,汉沿之”,“秩二千石,负责少数民族事务”……。  这个官职从秦时就有,汉朝把它的功能与名称都沿用了下来,每年可以从国库里支取二千石禄米,相当于今天正省部级待遇,职责是管理附属于天朝的各个异邦……;也就是管理大汉下属各国事务的官员,基本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长。  司马迁说:为了李广不被打死、为了给国家保留下这位熊猫级的将军,皇帝在外交部长的哭诉下,下令把李广从前线的上谷郡调到了上郡。  为了说明白外交部长公孙昆邪对飞将军李广的敬重与爱戴,我再跟您说说上谷与上郡的关系:汉时的上谷就是今天河北的怀来,而上郡是今天陕西的榆林,因为西汉的首都在西安,所以可以看出皇上确实遵照了公孙昆邪的建议,把李广的位置后移了不少。可问题也跟着出来了:李广一辈子做的是将军,李广无双的才气想来应该和舞文弄墨、吟诗作画、锛凿斧刨、煎炒烹炸、舞技身段、表情音高……无关,自然是指他的本行:将军之事,也就是带兵打仗。一个带兵打仗的将军,应该在什么地方发挥他的无双才气?是前线还是后方?把一个才气无双的将军安排到后方去赋闲养老,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还得由外交部长哭着跟皇帝求情……。  弱国无外交,外交部长的底气是什么?是身后的军队、是作为军队灵魂的将领,如果李广真是皇帝被外交部长哭着要求调离前线的,这里边的学问就大了去了。  因为没和太史公面对面的聊过,他老人家一般怎么夸人我也不知道,从公孙昆邪哭着跟皇上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看,这位仁兄对李广的感情那得叫“相当的深”;从公孙昆邪哭着要求皇帝把他调到后方看,这位仁兄对李广的反感那得叫“相当的大”。  外交部长与李将军的爱恨情仇先放下不表,咱接着看看作为一代名将的李广都有哪些值得司大史为他千古传名的伟大功绩吧:“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司大史说:吴楚之乱,李广随著名战将周亚夫出战,曾经夺取过敌军的战旗;被外交部长哭着请到后方休养几年后,李广又去了前线,先后当过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战功……?战功嘛,就不提它了,但李将军能打是出了名的……。  将军是干什么的?是带兵打仗的,如果一位将军的功绩不是带兵打仗,而是自由搏击,这样的将军是什么才气我们也就可想而知了。  将军凭的不是武艺?莫非倒要凭……?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哪一位大将凭的不是武艺?  将军凭的不是武艺,凭武艺打出名的是拳击冠军、是散打选手、是跆拳道运动员、是日本相扑台子上的大肉墩。  《三国志 程昱传》里程昱是夸过“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三国演义》里也具体描述过关、张二位的武艺高强到了什么地步,但罗贯中并非如大学问们考证出来的有“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有超人的智慧,有丰富的实践。”而是个对经邦济世全然不晓,对文韬武略一窍不通、是非不分、皂白不辩、闭着眼睛胡编乱造的闲散文人;而且这个闲散文人到底叫不叫罗贯中也两说着……。  “万人敌”是从哪儿来的?“万人敌”出于《史记 项羽本记》,原文是这样写的:“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  这里边的籍就是项羽的原名,说项羽从小死了父亲,跟着他叔叔项梁长大,项家是将门之后,文武全才,他叔叔从小教他学文,他不好好学;于是就教他学剑,他也不好好学。项梁气坏了,要收拾他,项羽说:“中国的国学是一堆臭狗屎,学了它人还能有出息?这个道理想来你也知道,我就不深教你了……,我嘛,将来能在大臣们的申请上签字就足够了,所以文就不再学了;武艺算什么玩意?那不过是街头混混才稀罕的东东;我要做大将军,我要学就学万人敌。”于是项梁就开始教他“万人敌”。这“万人敌”是什么?“项梁乃教籍兵法”。  “万人敌”是可以以一敌万的兵书战册。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682次 发图:4张 | 更多
  沙发?荣幸啊  
  哈哈,帖子名称再给力些就好了呵··顶。。
  顶顶顶!
  才气“无双”的飞将军李广为什么无缘封侯?(二)  程昱是位腹有甲兵的智谋之士,他应该知道什么叫“万人敌”;罗贯中是个望文生义的的混混,他以为“万人敌”就是一个人能打一万个人,就是万夫不挡之勇……,于是就在《三国白话》里把关羽、张飞描写成了他心目中的万人敌……,于是三国里的将军就都成了那个样儿滴,于是今天所有的三国游戏里的将军就都抡着口刀、抡着把剑、抡着个纺车轮子……,没完没了的在那儿抡。  千军万马的战争,胜败能靠这些?你就算抡着个原子弹,能砸死几个?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战将是韩信、中国现代最著名的战将叫林彪,一位甘受胯下之辱、一个手无缚鸡之力,不要说是万夫,从敌军中随便挑出个劲大点的也能把他们摔出去十八个跟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统帅是毛主席,这位足以让中国人永远为之骄傲的军事天才一辈子连枪都不摸。更不要说乐毅、田单、白起了,乐毅是个四处钻营找饭折的拆白党,什么时候练成的护体神功?田单要真能有生劈八匹马、倒拽九头牛的力气,自己一个人上就成了,还用什么火牛冲阵?屠夫白起病得爬不起床了,秦王还三番五次的请他上前线,上前线干嘛?去抡刀?抡剑?还是抡纺车轮子?抡原子弹?  李广的本事、才气不是万人敌,而是好勇斗狠、是和人性命相搏、是抡着口刀、抡着把剑、抡着个纺车轮子,没完没了的在那儿抡……,这样的人不叫将军,或者说不配做将军,做个爪牙、炮灰还马马虎虎。  说李广抡刀、抡剑、抡纺车轮子,是我瞎猜,李广抡什么我还真不知道,司马迁也没说他抡什么,只说他会射箭,而且从《史记》里能找出来他全部的才气就是射箭。  “广家世世受射”,这是《李将军列传》一开篇对李广的介绍;“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对李将军第一次作战的具体描写也是他射箭:说天子派来的中贵人带着几十个骑兵去追三个匈奴,结果却被三个匈奴人用箭杀光了,中贵人带着伤逃了回来,李广说:“这一定是射雕的人,别人没这么大本事。”于是他就带着百十号人去追这三个人,一追还真追上了,因为这三人的马没了,在草原上溜溜达达的看风景哪,于是李广喝令:“闲人闪开……”,自己一个人和三个人对射,射死两,活捉了一个,一问,还真是射雕的……。你看李将军多大本事,三个射雕的都射不过他。  万一要是射过了你,你手下的军队可怎么办?用小沈阳的话说:“你别说了,万一要是有了,可咋整?”  下一次具体描写李将军的时候又与射箭有关:“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馀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馀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说李广跟着车骑将军卫青出征,结果被匈奴活捉了……;为什么被活捉?八成又是跟人家比箭没比过。  飞将军李广被人活捉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反倒是他的光荣。  一位将军被敌人活捉反倒是他的光荣?你们家将军拿着被活捉当光荣?  对,不信你就看看史圣司马迁接下来怎么说的:司大史说匈奴为什么会活捉李广哪?不是因为李广射箭射不过人家,而是“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说匈奴单于对李广的敬仰有如滔滔江水……,所以一定要活捉他。  你看,司大史不愧是才高八斗的“史圣”吧?明明是被人活捉了,却不是因为自己本事不济,而是因为敌酋对自己的敬仰有如滔滔江水……。  司大史接着说:被匈奴无比敬仰的李广躺在两匹马做成的单架上装死,抽冷子抢了匹马,匈奴几百人追,又被他射了个一塌糊涂,飞将军李广的箭术高明吧。  再高明的射术也得有箭才行,一个夺马而逃的俘虏身上能有几支箭?一箭能串几串糖葫芦?几百追骑是怎么被他射杀的?  司马迁真是妙笔生花,什么样的丑事都能整成了朵花给你看……。  第三次描写李将军的才气时是这么说的:“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说李广守右北平,匈奴知道了,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匈奴不光给李广改了名,他们自己也改了脾气,不再每天来死缠烂打了,而是“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汉之飞将军”空有一身武艺却没地界施展,怎么办哪?他就带着人打猎,路上看见草里有块石头,他以为是头虎,一箭射过去……,后来再怎么射也射不进去了。  李广是不是能把箭射进石头里?匈奴单于对李将军的敬仰是不是有如滔滔江水?匈奴人是不是因为怕李广而数年不入右北平?这些都无关紧要,因为一位镇守一方的将军要的是运筹谋划、鼓舞军心、操练士卒、守土保境,而不是射石头……。  司马迁在叙述名扬千古的“汉之飞将军”的的大段文字中,竟找不出一句李将军是如何为征战而运筹谋划的,从头到尾,都是他怎么射箭,箭射得有多好……。  他应该去当弓箭手、当敢死队、当运动员,而不是统千军万马、决胜负于两军阵前的大将军。  在讲述了一通李将军的神奇箭术之后,司大史又说了几件李将军的逸事,其一为“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说李广因为损兵折将、自己也被人活捉而把官给丢了,在家闲住。  丢了官的官和破了产的财主是世界上最郁闷的人,比没当过官、没有过钱的人郁闷一百倍,郁闷之极的李将军就和朋友一起到蓝田南山去野营、打猎,有一天夜里,实在闷得不行了,就带着个人跑到山外去喝酒,回山的时候过霸陵亭,被霸陵尉截住了。李广的跟班耀武扬威的说:“就凭你,截我们?你多大个官?这是谁你知道不?说出来吓死你……,这位爷从前当过将军。”没想到把守霸陵亭的校尉醉了,认法不认人,更不认丢了官的人,说:“你扯啥哪?别说是从前当过将军了,你就是现在当将军,有法管着,也不许夜行,何况你不过是从前……,曾经……。现在还是不?”  李广没办法,只好在亭子里睡了一宿。
  去粗取精,重新发帖,当然得顶一个。  
  谢谢兄弟们顶贴。  之所以选在学术中国发贴,一是因为这边有见识、关注历史的人比较多;二是因为清静。  不用顶,有兴趣,留个记号就行。  只要我每天发一篇,沉不了。
  才气“无双”的飞将军李广为什么无缘封侯?(四)  说说程不识。  “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於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司大史说:汉武帝时,因为李广是名将,皇上就把他调到未央宫来当卫尉,卫尉是什么官您就自己猜吧,除了卫队司令,估计谁也猜不出第二种官衔;在李广被调到未央宫当卫队司令的同时,程不识也被调到长乐宫当了卫队司令。  程不识能为后人所知,竟然是因为当了某一宫室的卫队司令而此时李将军也居同职……。  在庸将程不识与名将李广官居同品的同时,二人还有点儿不同,不同的是李广的军队没有行、不成列,可以自己想怎么走就怎么走,爱去哪儿玩就去哪儿玩;晚上到了营地也没人管,随便找个自己舒服的地方就睡,守夜、打更的更是可以整宿的睡觉……。程不识没这道行,每天都被自己吓得要死,士兵们也没一会安宁……。但就因为他才气不如飞将军,所以不光匈奴不太怕他,连手下人都不愿意跟着他干……。二者之优劣一目了然。  上边的话是司大史的原文,现在的大学问更会编,《百度百科》引用了某位学者的话说:“李广训练部队以恩义相结,不重纪律,因此每位将领都与他交情好。作战时,他的行军布阵采用自由的作风,不拘一格,他所带领的骑兵非常精良,以机动性代替当时中国传统的行军布阵,所以李广的部队常常获胜,有时即使士兵比较少,也能以少制众,反败为胜。”  “程不识和李广相比,有鲜明的特点。他是非常严谨的将领,将部队按照最严格的纪律训练,分成部伍,有职责明确的层级指挥系统。部队出战时,总是处在人不解甲、马不卸鞍的戒备状态。他的军队以步兵为主,行军很慢,但很坚实。凡是他率军作战,前面一定有斥候,左右一定有掩护,一队一队互相呼应,互相照管,安营扎寨很有章法。行动起来,全军一起行动;扎下营来,敌人冲不动。他从未让匈奴人得逞,但他自己也没有取得过重大的胜利。”  “李广军队的五千人可以顶五万人来用,而程不识的一万人则永远是一万人。”  不胡编会死人吗?您从哪儿看出来李广的骑兵非常精良?常常获胜?以少制众?反败为胜?真有你们的,连程不识的军队“以步兵为主,行军很慢,但很坚实”你们都知道,不知道可否赐教,您这些学问都从哪儿狗仔来的?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是中共军队从苏联军队学来的原则,这也是一支军队无敌于天下的铁律;人都是肉长的,没有谁天生愿意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敌人的刀子比硬度,不管是不是“恩义相结”、不管你们感情有多好,就算是亲爹、亲儿、亲兄弟,打到谁也顾不了谁的时候,也经常是掉头就跑。  在没有一种伟大理想、使将士们自觉自愿的为主义献身的时候,在不置身于不战必亡的死地的关头,想要激发出将士们勇往直前的斗志,最好的办法就是严明的军纪,就是让战士们对军纪的恐惧胜过于对敌人的恐惧。  没有军纪的军队不叫军队,叫散兵游勇,如果再发展下去,就是土匪、贼寇。所以李广不光没有“常常获胜,以少制众,反败为胜……”,反倒是常常被人打败、活捉,被罢官、下岗;李广的五千人不光顶不了五万人用,连五千人都顶不了,因为他全部的本事和才气,就是他手里的那一张弓;因为他全部的指挥才能就是:“闲人闪开……”,他只能顶他自己一个人。  程不识有多大能耐我不知道,我不光不知道他手下的兵是步兵还是骑兵,我也不知道他手下的一万人能顶多少人用,因为《史记》不说;《史记》不说的话我不编,我没那闲工夫。我能找出来的、我想说的、我必须说的话,这辈子肯定说不完,没工夫跟他们比着编瞎话。  兵败如李广者、无能如李广者尚有传,程不识无传,想来本事不会太大。  但有一点我知道,是司大史不小心说漏了嘴,他说:程不识乃一代名将,且无败绩……,也就是说在与匈奴的历次战争中,程不识无一败绩。  如此之人尚且无传,可见李广将军之功高足以盖世。  飞将军李广未能封侯的千古之迷解开了吗?  您要觉得还没解开,就接着往后看。
  无耻的叛国者李陵(一)  说完了飞将军李广,我们再来说给这位无能将军带来了千古美名的人——他孙子李陵。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说皇上让他老婆守活寡的原因是他为投降了匈奴的李陵表功、诋毁贰师将军李广利。  《报任安书》的事我们也放在后边专说,专门的说一说这封颠倒黑白的文章是什么来由?什么用意?和它出炉的经过。  现在常听见有人说:“李广利也投降了匈奴……,李陵为救李广利,太史公为救李陵,最后……,可惜了。”  您先把前因后果都看明白了再说话行吗?李广利是投降了匈奴,但那是好几年之后的事,原因也不是战败投降,而是汉武帝杀了太子,使李广利不敢再回汉朝;李陵投降的时候,李广利没降,不光没降,还正在与匈奴浴血拚杀,恨得匈奴单于发誓不杀李广利死不瞑目;李陵战败更与李广利没有一点关系,别说救李广利,他连他自己都救不了。  汉武帝、李陵、李广利、司马迁的小鸡鸡,这四者之间的公案到底是怎么回事?  李广利带兵出征一共四次,和李陵能扯上关系的一共两次,一次是李广利征大宛凯旋:“汉遣贰师将军伐大宛,使陵将五校兵随后。行至塞,会贰师还。上赐陵书,陵留吏士,与轻骑五百出敦煌,至盐水,迎贰师还,复留屯张掖。”  说李广利从大宛凯旋的时候,李陵带着五百骑兵到罗布泊与李广利回师的大军会合,目的不外乎是给李广利的大军打个前站、安排点营房粮草、准备场欢迎仪式……。  李陵第二次有记载的与李广利有关系就是把太史迁的小鸡鸡古捣没了的这次:“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馀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馀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馀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馀亡散得归汉者四百馀人。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  这是《史记 李将军列传》里说的,说得含含混混、不清不楚,让人以为李陵之败真的是因为李广利所致。  太史迁不清不楚的把李陵和李广利弄了个不了了之,说:“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馀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  没想到紧跟在他身后的班固班大史不干。  《汉书 李广传》说: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召见武台,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毋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因诏强弩都尉路博德将兵半道迎陵军。博德故伏波将军,亦羞为陵后距,奏言:“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禽也。”书奏,上怒,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乃诏博德:“吾欲予李陵骑,云‘欲以少击从’。今虏入西河,其引兵走西河,遮钩营之道。”诏陵:“以九月发,出庶虏鄣,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虏,即亡所见,从浞野侯赵破奴故道抵受降城休士,因骑置以闻。所与博德言者云何?具以书对。”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止营。  班大史说:汉武帝把李陵从酒泉召到长安,让他给李广利当运粮官,李陵说:“我手下都是奇才剑客,这样的人物去押粮运草……,瞎材料了。您看这么着行不行?我带着人到另一路去牵制匈奴……,兵法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刘皇帝翻着白眼看了看他说:“你小子跟我玩兵法?你还嫩点儿。你不就是不愿意在别人手下干,想自己当老大吗?可以。但是有一点:我现在没马给你。你是不是先委屈委屈……。”李陵说:“用什么马?我以少击众,五千步卒就横扫匈奴王庭。”汉武帝刘彻哈哈大笑,然后把案子上的物件都拍得跳起来半尺高后,咬着牙说:“好小子,有种,就他妈照你说的办。”  这算不算击掌为誓、算不算立了军令状、这算不算……?我也说不好,反正李陵算是把自己的后路给绝了。  既然已经没有后路了,那就赌命吧——大丈夫一言即出,生死就全凭自己的牙与老天比硬度。不,李陵有别的招,他想着把自己拉出来的屎再坐回去。  强弩都尉路博德“奏言:‘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禽也。’”  李陵出发地点的驻军司令路博德给汉武来了封信,信里说:“小刘同志,现在出击可不是时候,匈奴草美马肥,正来劲儿……。我是谁?兵法大家路博德……,我劝李陵了,可小李子不听我劝,说:‘忠臣就应该以死报国……’。我死拉活拽的才把他留下。您看这么着行不行?等来年春天……。小刘,你还嫩点……;不服不行——有老哥哥在,收拾个匈奴又有何难?”  匈奴都是骑兵,秋天用步兵打匈奴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确实不是个好时机;可汉武帝是谁?不光聪明绝顶、坏心眼子贼多,还家大业大,从来也没把万把号的人马钱粮放在眼里。  汉武帝和李陵叫上了劲,就是要用这五千条命让李陵自己掌了自己的嘴;让各行其是、不遵号令、一天到晚吹大气的骄兵悍将们知道跟皇帝玩心眼是什么结果。  于是武皇帝给路博德下诏书说:“我跟李陵说:马少……,我的意思是现在没马,咱集中兵力,先把这仗打完,将来我可以给他从各地调马。话他都不听全……,他说:不用,我以少击众。我夸他了:有种,就他妈照你说的办。现在匈奴兵到西河了,你让他带兵去西河,不许匈奴在西河建营。剩下的你丫青的要是敢再多说一个字……。你以为你们是谁?自以为是、自行其是,吹大气的时候比谁都狂,办真事的时候就推三阻四,连军令你们都不听……,爷今儿个就要让你们好看!”  武皇帝另外给李陵下了一道旨,命令他九月底前必须从遮虏障出发,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沿途要是没遇上敌兵,就到受降城去驻守……。另外你到底和路博德都说了些什么?一五一十你都他妈给我写出来,差一个字……;我不光要收拾了你,我连路博德也一块收拾喽……,跟我玩心眼,我攥不出你们丫尿来。  “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营”  李陵出兵匈奴草原跟李广利没一点关系,纯是他自己嘬的;汉武帝派他出兵只跟他自己有关,武皇帝命令他阻止匈奴在西河建营地,要是没遇上匈奴就到受降城去看风景,与分匈奴兵、解救李广利,扯不上一丁点关系;更不可能有人安排他后退,还替他埋伏下接应的救兵。  另外要提到的就是在《报任安书》里司大史说:“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意思是李陵部队没被歼灭之前,曾经派使者回来报捷,朝中大臣们都……。  李陵报了什么捷?其实也没什么捷好报,他除了报丧报不了别的……。  《汉书》说:“举图所过山川地形,使麾下骑陈步乐还以闻。步乐召见,道陵将率得士死力,上甚说,拜步乐为郎”。  班固把李陵报的什么说了个明白:李陵报的捷就是把自己带兵走过的路都画成了图,派陈步乐送回朝;陈步乐是李陵的亲信,李陵给了他这次露脸的机会,他能不对主子感激涕零?于是在武帝面前鼻涕一把泪一把的把个李老板夸上了天。  李陵是陈步乐的老板,汉武帝是朝中所有大臣的老板,于是一帮打工仔为了讨自己主子的欢心,就都比着劲的溜须拍马舔屁股,怎么恶心怎么来、怎么下作怎么去……。  天下事都这样,一家公司的人这样,一个部门的人这样,一个政府机构的人这样,一个国家的人也都这样……;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火努鲁鲁到罗马、从莫桑比克到悉尼。  您要是觉得恶心、您要是觉得没劲、您要是家里没穷得揭不开锅、您要是还要点脸、您要是还有点皮,干点什么不好?干什么也比当官强。  朝中大臣们不这么想,陈步乐不这么想,汉武帝给了陈步乐个郎官当,把他乐得快飞上了天;可惜他命不好,一共在天上没飞几天。
  来晚了!品茶吃肉慢慢读。
  新贴献花    
  @素心阅读 12楼   来晚了!品茶吃肉慢慢读。  -----------------------------  素心妹子最近过得可好。
  回复第14楼,@位尊多金  @素心阅读 12楼   来晚了!品茶吃肉慢慢读。   -----------------------------   素心妹子最近过得可好。  --------------------------  还好,工作上懈怠了两天,自己都无法宽恕自己,就又跑出去干活,挣了两个馒头,年底了才收工,谢位尊兄惦记,给老几位提前拜年了。  
  无耻的叛国者李陵(二)  《报任安书》:“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卬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  太史迁说:李将军带了不到五千步卒,杀得匈奴连往回搬死尸的工夫都没有,没办法,把全国能上马张弓的男人都招了来,才……;李将军苦斗千里,矢尽援绝……;即便如此,李将军一声号令……。  司大史不愧是天字第一号大匣子,把这段书说得是慷慨激昂、惊涛骇浪,让人如临其境、血脉贲张。可惜他不知道:后边还跟着个一直瞧着他不顺眼的班固班大史。  班大史在《汉书 李广传》里说: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陵曰:“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始军出时,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随军为卒妻妇,大匿车中。陵搜得,皆剑斩之。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泽葭苇中,虏从上风纵火,陵亦令军中纵火以自救。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是日,捕得虏,言:“单于曰:‘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毋有伏兵乎?’诸当户、君长皆言:‘单于自将数万骑击汉数千人不能灭,后无以复使边臣,令汉益轻匈奴。’复力战山谷间,尚四五十里得平地,不能破,乃还。”  是时,陵军益急,匈奴骑多,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成安侯者,颍川人,父韩千秋,故济南相,奋击南越战死,武帝封子延年为侯,以校尉随陵。单于得敢大喜,使骑并攻汉军,疾呼曰:“李陵、韩延年趣降。”遂遮着急攻陵。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令军士人持二升 ,一半冰,期至遮虏鄣者相待。夜半时,击鼓起士,鼓不鸣,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李陵刚把陈步乐派回去表功,掉头就撞上了匈奴单于的三万骑兵,李陵给部队下命令:“闻金则止,鸣鼓就冲”,(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一直想不明白,莫非李陵也继承了他爷爷的光荣传统,没有军令?要不怎么会到了这么关键的时刻才想起来给部队普及这种最基本的军事常识?到这个时候才告诉你冲锋号和息灯号有什么区别?拉了屎得把屁股擦干净再提裤子他教不教?)李陵以大车为垒,在山谷里扎营,匈奴骑兵从两面山上向下冲,被李陵的弓箭手一通强弩射得是死伤一地,并一直被追到山上,杀了好几千人;单于被吓着了,又调来了五万援兵。  匈奴被打惨了,李陵的军队怎么样哪?情况也不太好,基本上都挂了彩:伤了三处的才有资格坐大车,伤了两处的负责推车,伤了一处的还得裹伤再战……。  这些伤兵残将们愿不愿意再打哪?司大史说:愿意,愿意的不得了……,“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意思是李将军一声呼唤,将士们流着泪、抹去血、拉着没了箭的弓、迎着匈奴的马刀、争相扑向敌阵赴死……;好一幕英勇悲壮伟大史诗的动人画面……。  班大史说不是,说这些伤兵残将们都不愿意打,是被逼得没办法:“陵曰:‘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始军出时,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随军为卒妻妇,大匿车中。陵搜得,皆剑斩之。”意思是李陵说:“爷敲鼓,你们他妈的就得往前冲,这你们都不知道?你们为什么不冲以为我不知道?不就因为你们私藏的那些个娘儿们?”原来这李陵不如他爷爷本事大、才气高,他爷爷不用号令,手下的兵将人人奋勇,也不私藏女人;李陵的手下虽然也都愿意为他死,可他们私藏着女人,在为主将战死之前,首先要保护的还是自己的女人……。于是李陵就把这些愿意给自己出“死力”的将士们私藏的女人们搜出来,用剑砍了。  李将军放着匈奴不砍,为什么用剑砍部下的女人?那是威胁,那叫杀鸡给猴看,告诉你:再不冲,下一个砍的就是你。  李陵军队的大车里藏着抢来的女人,他爷爷军队的大车里藏着什么?李陵战前就下了死命令:“听见鼓声就得冲……”,结果还没有人冲;他爷爷全无号令,却战无不胜……。咦……。  后边的我就不跟您说了,像什么:骑兵是在平地上好发力还是爱在山里打?如果骑兵在平原好发力,为什么匈奴的计划是:如果在山里没拿下,到了平地咱就撒手?不带随从,李陵一个人出去干了什么?还有百十里地,真的再有几十枝箭就能冲出去?这样不着调的话,是李陵说的还是班固说的?  另外,战前是怎么安排的?大皇帝命令你奔哪儿去的?你朝着相反的方向跑,可不可能有援兵你心里没数?大史家心里没数?莫非因为史家们在“史书”里说过:单于判断你是钓鱼的诱饵,你后边就真安排了伏兵?就算是史家们用“春秋笔法”替你安排下了伏兵,你逃回去还有多远的路?你手里一共有多少箭?就不会算着来?手下要真是一帮“奇才、剑客”,会不会敌人还离着八十丈远就把箭都射光,混到拿着根车幅条跟人玩命?还有:最后逃命的时候,到底是鼓敲不响还是怕鼓敲响了被匈奴骑兵和自己的步兵兄弟听见了跟上来?“吾不死,非壮士也”的豪言壮语是说给谁听的?要是说给自己的,最后死了没有……?  不说了,这么简单的事,只要长的是个人脑袋,没有想不明白的……。  李陵的事,汉武帝明白、李陵也明白,俩玩兵法、玩花活、玩瞎话、玩小人心思、玩贼心眼子的主儿,谁也蒙不了谁,不过是刘彻的火候比李陵更深,李陵抖机灵没抖过;可汉武帝心里的事,李陵全明白。所以别人再怎么劝,李陵也不肯回去了,“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太史迁也想抖机灵,他以为汉武帝也像他说什么信什么的历史学家们一样,像历史学家们说什么信什么的史迷们一样,于是就鼓着腮帮子跟汉武帝嚼舌头说:“李陵……,李广利……。”汉武帝说:“别李陵了,还是你下边带把儿的那两铃吧……。”于是太史迁改了太史阉。  下边也没了。
  @素心阅读 15楼   还好,工作上懈怠了两天,自己都无法宽恕自己,就又跑出去干活,挣了两个馒头,年底了才收工,谢位尊兄惦记,给老几位提前拜年了。  -----------------------------  素心妹妹好,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吧。  昨晚整理张士诚,发现张士诚就是一个典型的被儒学所害的人物,兴奋了,收不住,一直到困得不行了……  忘了发文,今天补吧。
  楼主大哥好,这新篇整理得比旧作要好,条理清晰,主杆分明,干净流畅。阅读环境也好,所以不敢涂鸦,怕歪了楼。  初读您笔下的李广时,因为颠覆,所以还有些怀疑;再读时,觉得您分析得很有道理。现在我读司马迁,心情都不一样了,肯定是受了大哥批判式的影响:原来是崇拜式读史记,司马先生说什么都相信,司马说就是铁证;现在不了,也学会怀疑地看书了,尊敬古人,不迷信古人,尊重大师,不迷信大师。所以楼主是好老师,历史课应该是这样教的。您的贴我会好好读,多阅读少说话。受教!  
  楼主作文,文笔流畅。亘古亘今,字字言真。真史精彩,真知灼见。楼主史记,代代相传!  
  真汉子李广利(一)  无一败绩的程不识在《史记》中无传……,这无所谓,中国历史上的人那么多,怎么可能人人有传?  但有人虽然有传,却全是反着写——真汉子李广利的事迹就全是反着写。  李广利和大英雄卫青、霍去病的出身一样,也是因为家里出了个让汉武帝迈不开腿的漂亮妞而得的势,但在中国史学家们嘴里的待遇却不一样。  李广利和二位英雄在史学家嘴里的待遇有什么区别?大学问们说:“李广利虽然与卫青、霍去病进身阶梯一样,但他的才能怎么能和大英雄卫青、霍去病相比……”  为什么一样的出身,又都统帅着汉军与异族作战,结果却不能相比?原来史圣司马迁早就给李广利定了性:“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说李广利不能和卫青、霍去病比,因为这二位虽然也是靠家里的漂亮妞谋到的出身,才能却是李广利所不能比的。  史圣都定了性了,有人敢说个不字吗?  我是个对先圣没有“敬畏”之心的“小人”,所以我就开始琢磨这三个人到底能不能比?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比过之后我发现:李广利比卫、霍两位英雄不光才能高,功劳一点不小,还是条宁折不弯的硬汉子,只是命比他们苦了不少,得罪了评判人物的太史迁,才落了这么个下场。  李广利能有功劳?一个性格贪婪、人品低劣、毫无才能、靠着妹子陪床混来的将军能有什么功劳?  李广利的功劳从《李广利传》里找不着(李广利没有专门的传,只在《外戚传》里写了几个字),从《佞幸传》里也找不着,但《史记》有一部《大宛传》,李广利征大宛的事在《大宛传》里有记载;另外,不管是《史记》还是《汉书》都有《匈奴传》,你耐下心来看看《匈奴传》,那里边记下李广利的功劳比卫青、霍去病二位名震乾坤的大将军加起来都不小。  说起李广利就不能不提他妹子李夫人。  李夫人叫什么名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她是继卫青的姐姐卫子夫之后,汉武帝娶到宫里的另一个粉头。  粉头是什么您不知道?找个西北朋友问问……  李夫人有个哥叫李延年,和太史迁一样的命,也被官府把老二切了去。  被人切了老二的是不是都叫太监?这不一定,首先被切了老二的人不一定都进宫;其次,进了宫的阉人不一定都叫太监。  太监是阉人中最大的官,就像和尚是僧人中的官一样,不是每个没了二哥的阉人、每个把脑袋剃个精光的贼秃都有资格称太监、叫和尚的。  太史迁被阉后就没能进宫当了太监,于是就发奋写《史记》,用他自己的话说:“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以拾遗补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意思是:集天下之逸文古集、毕父子两代之心血、写成一部辉煌巨著,“俟后世圣人君子”。  后世圣人君子怎么评价?圣人君子的事让圣人君子自己说,我只能说说我这小人的眼光:《史记》写得怎么样还真不好说,正人君子、清流善类、文章秀士、专家学者们都说《史记》写得好得不能再好了,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常言道:狗眼看人低,本小人用狗眼看了看,太史阉的咸猪手调理出来的这盘东东实在不怎么地……  司马迁被阉之后发奋写了《史记》,李延年被阉以后没资格写《史记》,而是被发配到狗圈里伺候狗,用司大史的话叫“给事狗中”。李阉虽然被发配去伺候狗,但这不是他的本行,他家的本行和司大史一样,也是世代家传,他家家传是世代为倡。  中国古代的倡不完全等同于今天应招的妓女,唱曲的也归类于倡,比如像李双江、蒋大为、邓丽君、毛阿敏之流,古时候都叫倡。男倡、老倡,基本上应该是以唱为主,漂亮的女倡以什么为主就不好说了,这主要得看她遇上了什么人,要是遇上个她觉得档次不够的,估计基本上也是以唱为主。   有人学问大,说古时候的倡、伎卖艺不卖身……;这事也不一定,因为没找古时候的倡、伎们商量过买卖,所以也不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但今天的事我基本都知道,比如写文章的人……,中国写字的人很少有长成个人模样的,基本上都和菜市场里的冬瓜、茄子差不多,所以想卖身也没什么人要;可要真有人买,又有几个不肯卖的?别说卖身了,他们连灵魂都卖……,不信你就仔细看:中国文坛上溜达的99.9999999%都是出卖了灵魂的行尸走肉。  李延年的妹妹一开始是以歌舞为主,后来遇上了汉武帝,李妹子就改以陪床睡觉为主了。  李妹子是怎么跟汉武帝睡上的哪?这中间又是曾经把卫子夫介绍给汉武帝的平阳妈眯搭的桥。  话说李延年虽然被派去伺候了狗,可他对家传的技艺舍不得丢,旁边有人的时候就给人唱小曲、旁边没人的时候,就对着狗哼小调,一来二去,李延年唱小曲在宫里混出了名。  这一天皇上闷得慌,就请了一大堆亲戚朋友一块听堂会,中间就有李延年献唱,“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国与倾城,佳人难再得。’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  这是文言文,用白话文说,意思就是堂会上李延年唱:“北方有个美人,美成什么样?美得是倾国倾城……。”汉武帝让李延年给唱硬了,长出了一口气说:“爽,到哪儿能找到让寡人这么爽的妞儿哪?”老鸨子平阳公主一听,生意又来了,就凑到她兄弟的耳朵边说:“这还不容易?我们店里又新来了几个姑娘,都刚到,我专门留着让你先过了眼才给别人安排哪,其中就有李延年他妹子,保证能让你爽到了根儿。”于是,汉武帝刘彻就把李妹子召进宫给幸了。  男人都爱睡女人、女人也都爱睡男人,如果没有这种爱好,那叫变态,不光不是人,连牲口都不是;不光牲口,连蜻蜓、蚂蚱、苍蝇、蚊子都不是。你说大道学……,我跟你说实话:天下所有的道学都是挂在嘴上用的:满口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他要不爱睡女人,他儿子是你受累给睡出来的?他女人要是不爱跟他睡,她生儿子的前奏莫非得定义成:强奸?  上苍不会和中国的儒学一样愚蠢,不会把繁殖的过程设计得肮脏又无趣。  自然界可能真有无性繁殖的物种,估计个头得比细菌还小,原因应该是造物主觉得给它制造性器官及内部构造太劳神,所以才……。  爱睡女人的男人分好多种,有的人算盘打得精,提上裤子就不认账,还挺得意,觉得占了便宜;有的则不然,别人觉得他傻,他给自己的定义叫多情多义,总怕陪自己睡过的女人吃了亏、总担心和自己好过的女人过不好、总想着……。  其实这就看你在意什么?你最在意的要是裤兜儿里的那几个钢蹦儿,最好的办法就是:提上裤子你就跑,她裤子还没提好,光着屁股追你怕丢人……;你要觉得人活着还有比钱更重的东西,能用钱说清楚的事在你心里就是最轻松的了。  汉武帝刘彻就是个多情多义多权又多钱的男人,凡是他睡过的女人,都总想着给点好处报答她,对卫子夫是这样,对李夫人也这样,只有看着自己的女人过好了,他良心上才舒服。
  @素心阅读 18楼   楼主大哥好,这新篇整理得比旧作要好,条理清晰,主杆分明,干净流畅。阅读环境也好,所以不敢涂鸦,怕歪了楼。  初读您笔下的李广时,因为颠覆,所以还有些怀疑;再读时,觉得您分析得很有道理。现在我读司马迁,心情都不一样了,肯定是受了大哥批判式的影响:原来是崇拜式读史记,司马先生说什么都相信,司马说就是铁证;现在不了,也学会怀疑地看书了,尊敬古人,不迷信古人,尊重大师,不迷信大师。所以楼主是......  -----------------------------  素心妹妹好,你也不上Q,也不能在网上交流,不过现在好了,能在天涯上说话了。  又被我祸害的不信史圣了?  我真是害人不浅呀。
  @幸福之旅9616 19楼   楼主作文,文笔流畅。亘古亘今,字字言真。真史精彩,真知灼见。楼主史记,代代相传!  -----------------------------  幸福过奖了  好好的玩你的宝岛游吧,有什么话回来说。
  确实是哈。李广的情况,好似军队中的一个狙击手,枪射的准,就很郁闷的抱怨,我枪法这么好,为毛我就不能弄个少将中将的当呢。  顶楼主。
  @五莲居士 25楼   确实是哈。李广的情况,好似军队中的一个狙击手,枪射的准,就很郁闷的抱怨,我枪法这么好,为毛我就不能弄个少将中将的当呢。  顶楼主。  -----------------------------  哈  狙击手抱怨抱怨也就罢了,有意思的是“太史公”替这二哥抱不平。
  卫大将军头次领兵出征到了龙城,龙城在哪儿?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八个龙城,分别是山西的太原、江苏的常州、广西的柳州、山东的诸城、河南的濮阳、甘肃的天水、湖南的湘乡和辽宁朝阳,这些地方为什么叫龙城?不是因为出过龙,就是因为出过真龙天子,最牵强的也因为曾经挖出来过龙形的饰物;但这些都不是卫青去过的龙城,卫青当年去的龙城在今天蒙古国杭爱省的哈拉和林,也叫哈勒和林或哈剌和林,突厥语的意思是“黑色的圆石头”,是匈奴人祭龙神的地方。  从上谷到龙城有多远?上谷是今天河北的怀来,从怀来到到哈拉和林有多远?我们沿着今天的公路走:从怀来到张家口是七十七公里,从张家口到中蒙边境的二连浩特是五百一十九公里,从二连浩特到乌兰巴托是七百二十公里,哈拉和林的遗迹在乌兰巴托以西三百六十五公里处……,经过这么一番推算,我们大概知道从上谷到龙城差不多是一千六百八十公里,也就是三千多里地,这是卫青第一次出塞的距离。  卫青第二次出塞是从雁门出发,出去多远谁也不说,他们不说的事我也不知道。  卫青第三次出塞到了陇西、筑朔方城:“车骑将军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陇西”,“遂以河南地为朔方郡”。  汉时的云中是今天内蒙的土默特右旗,朔方城在今天内蒙的杭锦旗,沿着高速公路先到包头去转上一个大弯也才二百七十公里……;有人说:你光说了朔方城,怎么不说陇西?您别急,我只有一张嘴,所以得一件事、一件事的说。  陇西在哪儿?陇西又叫陇右,是指陇山之西;陇山就是毛主席在他不朽的诗篇里豪迈的唱道:“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里的六盘山;陇西就是今天甘肃的天水、武山一带。  从云中到天水,沿着今天的公路,先向正南到西安城绕一圈,再奔正西,距离一共是一千二百公里;问题是从西汉首都长安城到陇西不过几百里地,卫青不从长安出发,却拐个大弯子,先到上谷,再到陇西,他要干什么?如果是班师还朝时走的近道,这次出征的距离就还得单算。  卫青第四次出塞又出去多远哪?《史记 匈奴传》:“其明年春,汉以卫青为大将军,将六将军,十馀万人,出朔方、高阙击胡。右贤王以为汉兵不能至,饮酒醉,汉兵出塞六七百里,夜围右贤王。”  出去了六七百里。  卫青第五次出塞出去了多远?还是谁也不说。  但第五次出塞和第六次出塞在同一年,而且只隔了一个月,看来人马、体力消耗都不大,所以第五次应该出去了没多远。  “汉复遣大将军卫青将六将军,兵十馀万骑,乃再出定襄数百里击匈奴”,这是《史记匈奴传》里对卫大将军第六次出塞的记录,也是出去了几百里。  卫青最后一次出塞到了什么地方?据《史记 卫将军骠骑列传》称:“大将军军出塞千馀里,见单于兵陈而待,於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彊,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六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时已昏,汉匈奴相纷挐,杀伤大当。汉军左校捕虏言单于未昏而去,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大将军军因随其后。匈奴兵亦散走。迟明,行二百馀里,不得单于,颇捕斩首虏万馀级,遂至窴颜山赵信城。”  说匈奴王以为汉军远征千里之后必定已为强弩之末,就坐在漠北等着受降。卫大将军成竹在胸,也不急着交战,先用武刚车围成大营,让士卒们养精蓄锐……,休息得差不多了,卫将军才派了五千精骑前去挑战,匈奴派出了一万骑兵应战,正赶上起了大风,刮得是昏天黑地,对面不见人,卫将军又趁机派兵迂回包围……,打到天擦黑的时候,单于带人溃围而出,两军伤亡相当。天亮后,汉军又追了二百多里,追到了赵信城。  赵信城在哪儿?也在今天的蒙古国,就是乌兰巴托西鄂尔浑河南岸的车车尔勒格,这一趟也没远到哪儿去。  大将军卫青七次出塞,加起来距离一万来里地;至于霍去病,我懒得为他耽误工夫,他比他那个草包舅舅还不如。  说完了大英雄卫青出塞出了多远,咱们再看看大狗熊李广利出塞出了多远?班大史说:“故浩侯王恢使道军。既西过盐水,当道小国各坚城守,不肯给食,攻之不能下。下者得食,不下者数日则去。比至郁成,士财有数千,皆饥罢。攻郁成城,郁成距之,所杀伤甚众。”  盐水是哪儿?《史记》里管盐水叫盐泽,《史记 大宛列传》:“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到了盐泽就已经出去了五千里……,这时候仗还没开始打。  有人说“盐水”和“盐泽”是一回事吗?是一回事班固为什么别的都照着《史记》抄,到了“盐泽”就给改成“盐水”了?  是不是一回事你自己看着办,你要非觉得不是一回事,你就一个人在家自己琢磨去;要是不明白班固为什么不说“盐泽”而非要说成“盐水”,就把他坟扒开问他自己;你要是找不着坟头,我还有一个招:你也学班固,找个人在你脖子上抹一刀,一定能见着他。  “盐水”到底是哪儿?就是今天已经干涸了的罗布泊。  过了罗布泊又怎么样?“当道小国各坚城守,不肯给食,攻之不能下。下者得食,不下者数日则去。比至郁成,士财有数千,皆饥罢。”  有大学问说:“李广利太笨,几个西域小国都拿不下来,别说大将军卫青、霍去病,就是换成了……。”  换成了谁?换成了你怎么样?换成是你除了被吓死,除了在梦里哭着说:“妈妈,我好想家……”,不会有别的;大学问都这样,说嘴的时候比谁都能,动真格的时候比谁都怂。  南宋初年主战派领袖李纲李伯纪就是位大学问,李大学问不仅会写诗词歌赋、应酬文章,连五行八卦他都精通,他以阴阳五行推国事,靠望气色分析朝廷下一步应该干点什么……;另外就是胆大才高,纵横千古,在称颂汉光武的词里唱道:“旋驱乌合,块然当路。想莽军百万,旌旗千里,应道是、探囊取。”  为救被围的太原城、为息京城百姓的怨气,宋钦宗任命李伯纪为救援太原的河东、河北宣抚使,盼着他能百万军中探囊取……;刚出都门,李宣抚就明白了说嘴和动手不是一回事,于是徘徊九个月不肯进兵,结果使太原军民粮尽援绝、城破人亡。  为替李纲遮丑,后世的大学问们……。  后世的大学问怎么样?今天先不说,等说岳飞的时候我再给您详细说,把李纲、宗泽、岳飞岳鹏举这三块料屁股底下那点见不得人的臭屎都抠出来给你说。  满嘴没有一句实话——这就是中国的大学问。
  说完了大学问,咱回头接着说李广利出征西域。  西域诸国是不大,也不强,基本都臣服于匈奴;可汉朝又能好到哪儿去?前汉的皇帝哪一个不是靠着送闺女给单于睡,用金银财宝蒙着脸,才混了个半太平?大汉天子里最火的就算是武帝刘彻了,也不过是用数十万将士的头颅、鲜血,换回了十来万颗匈奴老弱的脑袋。所以西域各国看到这个“盐水中数败”的泥足巨人派出来的一支由一帮子歪毛、淘气组成的远征军,根本就没当成个事。  李广利带领全军,在戈壁、沙漠中一路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斗到郁成城下时,只剩下了几千个强弩之末的疲将残卒。  这李广利虽是倡门出身,他本人却是个狠角色,带着几千残兵也要攻打郁成城:“攻郁成城,郁成距之,所杀伤甚众。”结果不仅城没攻下来,还死伤惨重。  这事不奇怪,如果几千个刚从沙漠里爬出来、丢盔弃甲、缺吃少喝、就剩下半条命的活鬼能把一座城攻下来倒应该觉得奇怪,奇怪城里人都是干什么吃的。  “贰师将军与左右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而还。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使使上书言:‘道远,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战而患饥。人少,不足以拔宛。愿且罢兵,益发而复往。’天子闻之,大怒,使使遮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贰师恐,因留屯敦煌。”  大宛和郁成是什么概念?“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属邑大小七十余城”。郁成是大宛国七十多座城池中的一座。  因为攻郁成攻不下来而损兵折将,李广利只好带着剩下的那几个人往回走,回到敦煌时,就只剩下出征时的十分之一多一点;李广利给武帝写信说:“我们不怕战死,怕的是一路上没吃没喝的白死;您再给我点人,再苦、再难,我也要把大宛拿下来……。”刘彻一看火上起来了,派人赶到玉门关,亮着刀剑在关门前说:“敢进关门一步者,杀无赦。”  没办法,李广利只好带兵驻在了玉门关外的敦煌。  “其夏,汉亡浞野之兵二万余于匈奴,公卿议者皆愿罢宛军,专力攻胡。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轮台易苦汉使,为外国笑。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赦囚徒扞寇盗,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兵弩甚设。天下骚动,转相奉伐宛,五十余校尉。”  这年夏天,浞野侯赵破奴带两万骑兵讨伐匈奴……,两万骑兵能讨伐了匈奴?“帝国双璧”的几十万大军都剩回来没几个,两万人撒出去……?  您可能对形势的判断有误,以为匈奴还是那么强,其实经过了“帝国双璧”的摧残、蹂躏、猛烈打击,此时已“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我中华已经成为了史迷心中的堂堂天朝,匈奴小贼已经被吓得都钻进了耗子洞……。  事情真是这样的吗?不信?有下列记录为证:“遣故太仆贺将万五千骑出九原二千馀里,至浮苴井而还,不见匈奴一人。汉又遣故从骠侯赵破奴万馀骑出令居数千里,至匈河水而还,亦不见匈奴一人。”  司马迁说:汉军先是由公孙贺带着一万五千人出塞两千里,一个匈奴也没见到;然后派赵破奴带着一万人又出去转了一圈,还是一个匈奴没见着……。  一万来人就敢派出去扫荡匈奴,何况两万人……;“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了吧,“帝国双壁”……。  历史是发展的、情况是变化的,刚才说的是赵破奴当从骠侯时候的事;等他被封为浞野侯后,情况就有了变化,匈奴骑兵又都从耗子洞里钻了出来。  在《史记 卫将军骠骑列传》里附了几个偏将的小传,其中就有赵破奴:“将军赵破奴,……击虏楼兰王,复封为浞野侯。后六岁,为浚稽将军,将二万骑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与战,兵八万骑围破奴,破奴生为虏所得,遂没其军。”  “无王庭”的幕南忽然建立起了匈奴左贤王的王庭……,不光建立了王庭,被“帝国双璧”残酷清剿了十来遍的匈奴有生力量一点没有削弱的都冒了出来,汉军主将被俘、两万精骑全军覆没……;只是不知道这次赵破奴被人活捉与李广被活捉有没有相似之处?是不是也被匈奴单于敬仰的如同“滔滔江水……”。  这就是史迷们梦里也在叫喊的:“犯大汉者,虽远必诛”;“帝国双壁”;“幕南无王庭”……。  派出去扫荡匈奴的汉军被扫荡之后,朝中大臣都说应该先紧着匈奴打……。  从战略上看、从战术上看、从国家利益上看、从百姓利益上看、从兵力损耗上看、从地理位置上看、从实际能力上看、从直接效果上看……,从所有的方方面面看,汉军都应该暂时放弃万里之外的西域而经营边疆,可汉武帝不肯。为什么?因为汉武帝丢不起这份人。  汉武帝非要把耍无赖的大宛打下来,让西域看看……,于是就把挑头闹事的邓光下了大狱,用邓光把狱中的囚犯换出来充军剿寇,用腾出来的边关守卒和流放犯又组成了一支六万人的新军。  “于是贰师后复行,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  李广利又带着部队出发了,因为这次看着像那么回事了,沿途的小国不敢再乍刺儿了,纷纷箪食壶浆,出来犒军。  李广利这次出兵多少?人一共六万,马三万匹……;卫大将军出兵多少?最少的一次是四路并出,每路一万多骑;多的时候几十万。李广利就凭着这点人手已经把没上过台面的西域各国吓得不敢再来劲了,上次他带来了多少兵,也就有了个眉目。  “至轮台,轮台不下,攻数日,屠之。”  汉军到了轮台,轮台在哪儿?在新疆塔里木,今天当地还有轮台县;陆游在一首诗里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里的轮台指的就是这个地方。  由于轮台城不肯屈服,李广利下令屠杀了被攻下的轮台全城军民,由此也引起了后世大学问对李广利残暴性格的口诛笔伐。  忧国忧民、气吞残虏的爱国诗人陆放翁是个才疏志大的牛皮书生,和今天那些顶着专家、学者、名哲、大师、泰山、北斗、所长、教授的名头在场子里说嘴的大学问们属一路货,没边没沿、没咸没淡、没羞没臊、没结没完、没有一点屁用的胡扯行,干正事不在行。这就叫:“飘风不可以调琴瑟,巧妇不可以主家政,文章之士不可以治国家。”  能把石头刮得满天飞的风劲大不大?这么说您听不明白?十九级台风,把广告牌子像张破纸一样撕下来的那种风,劲大不大?这么大劲,你用它给你家小提琴调调弦……;劲大是大,那叫蛮力,不好使;“治大国如烹小鲜”,蛮劲越大越不好使。  巧媳妇,专门烹小鲜、干细活、做小人、扎小针的主儿,这回行了吧?也不行;“非聋非哑,无以为大家翁”;一大家子,百十口人,不用闹大事,就是吃奶的孩子站谁门口尿了泡尿,都得有人在人前背后的说出个长短、论出个是非来;家里有事就是你的事,满眼里都是这种烂事,怎么办?就得装聋作哑;您要不满意,回去就做个小人,写上生辰八字,扎上百十个针……,得,家里除了一群病鬼,再不会有别人;所以大家翁就得装聋作哑,只要是不影响到正常秩序,您就得看见了装看不见,听着了装听不着,别较真,别计较,别总惦记着把谁整治了……,只要能把日子对付下去,鸡毛蒜皮的臭事都往自己肚子里咽……;自古能成就事业的人,都得听得了骂、都得甘做小人、都得肯下地狱……;整天价充好人,沽名钓誉、文过饰非、一点亏不吃、一点气不受、脸皮比纸还薄、一点不顺心了就砸锅卖铁抹脖子上吊,还想着……,可能吗?  文章之士是什么人?就是书生,也就是大学问,这些人是干什么用的?是说嘴的,就是站在个凉快地儿,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引经据典、评古论今、得啵得啵的胡说八道的那种人;就是看见个吃奶的孩子在不应该尿尿的地方尿了泡尿也要嚼舌头的那种人;要是嘴皮子不好使,手好使也行,整天价整出些个五言、七绝、四六句、长短行,反正就是不干一点儿正经事……;对这种胸襟广阔、豪放雄浑、气吞万里如虎的文章秀士们最合适的评语就是: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动不动就要为国家、为君王干点什么的主儿,真让他干的时候却什么都不肯干;看着别人干什么都容易的人,轮到自己的时候干成点什么都难。陆游就是个能说不能练、到处嚼舌头、挑是非、不干正经事的文章之士。    陆游的事放在《数风流人物》里我再和您细说,现在咱接着说轮台,顺便说说在电视书场上嚼舌头的文章之士。
  《数风流人物》!
  有一枚铜印章,铜钱大小,在古城墙废墟里找到的(不知是秦城墙还是明城墙遗址),大哥能给看一下是什么朝代什么字吗?很期盼!    
  我真不懂  素心怎么会对这种东西有兴趣?  上瘾了吗?要是还不上瘾,听哥哥一句劝:千万别玩这些,中国的收藏全是骗人的,一旦上了套,脱身难。
  想看《数风流人物》估计得等些日子,我先把《大明天朝》写出来,这个通俗,一定会拍成电视剧,要让所有中国人的眼睛都看看朱元璋是怎么琢磨坏主意的,是怎么用儒学来祸害中国人的。  第一个把“温良恭谦俭”拿来忽悠中国人的皇帝,自己都干了些什么勾当?  为了夺权,先是利用他的把兄弟陈兆先杀死他的顶头上司都元帅郭天叙(郭子兴之子)、右副元帅张天佑(郭天叙的舅舅),自己做了都元帅;然后就大杀郭氏旧部。  杀异性将领的同时,他连自己的亲戚也不放心,捉亲侄子朱文正是悄悄的坐船到了南昌城下,把朱文正骗到船上;在亲外甥李文忠身边安排密探,连李文忠带个妓女回家他都知道,不光杀了李文忠带回家的韩姑娘,还杀了李文忠身边的亲信大将,并把李文忠五十个卫士全部挑断了脚筋。  这么个货,对百姓宣扬的却是“温良恭谦俭”、“仁义礼智信”,经由满清皇帝再加工后,中国人竟然深信不疑。
  昨天忙忘了,没有发,今天接着发吧  这个基本上是旧文,顾不上弄它,先把那个通俗的写出来。
  轮台有多远?从敦煌到轮台的直线距离大概是两千里。李广利是在全无后方的沙漠戈壁上行军,而且是一支骑、步混合编队,到达轮台时军队的状况能有多好您就自己猜吧。  为什么让您自己猜?因为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人要是一天走一百里就已经累得不行了;要是按一天一百里算,此时李广利的远征军已经在沙漠里行进了二十天以上……,这样的一支部队居然还可以攻城,居然把轮台城攻了下来,可见李广利有多大本事。  我不光知道李广利远征军攻下了轮台城,我还知道另一支远征军的故事:中共军史上最惨重的失败就是西路军,这支由红军中最能打恶仗的红四方面军主力组成的西路军也是在全无后方的情况下西征的,五个月后,血战到底的两万主力红军在戈壁荒滩上全军覆没;其实在这次西征前,红四方面军还有过一次西征,那是一九三二年十月从鄂豫皖突围西征川陕,西征的红军不仅迅速在川中站稳了脚跟,还把一支打残了的部队扩充到了八万,由此可知戈壁荒滩的冷酷。  由于李广利出人意料的攻下了轮台城、由于李广利血腥的屠杀了敢于抵抗的轮台军民,战局从此开始完全向着有利于汉军的方向发展:“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  你不是说:能成大事的人什么都得忍住了吗?怎么李广利不忍?  杀人也是一种忍。  宋哲元主政陕西的时候,就曾顶住全军将领的反对,一举屠光了据城死守、战败被俘的五千俘虏,从而使屡降屡叛的陕西土豪们再也不敢动一动反叛的念头……。  李广利审时度势,对敢于抵抗的轮台实施了屠城,把轮台城杀了个鸡犬不留;同时,提着血淋淋的屠刀的李广利善待不武力据守的其它城池,所以途经各城再也没有与汉军发生过争斗,从而避免了随后的所有战事,用最小的牺牲换取了最大的成果,李广利统帅着自然损耗了一半的大军,浩浩荡荡,直抵大宛城下。  儒家的圣人有句名言叫:“仁者无敌”,意思是只要讲了仁义道德,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只有讲了仁义道德,才可以无敌于天下。  如果情况真能如儒门圣贤所言,既仁义道德了,又无敌于天下,岂不是天大的美事,又何必要屠城?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邓小平理论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太上老君语录说:“道法自然”。  “仁者无敌”到底是真理还是假理?如果流传千古的儒家圣经其实就是一堆骗人的鬼话,被大学问们吹上了天的中国国学又是些什么货色?  想分清楚它是真理还是假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在自然界里用实践检验一番。  其实不用您举着本《论语》,钻到狮子笼里看看能不能当了护身符,谁心里都明白那几张擦屁股纸屁用都没有,所以没人逼着您为了验证圣人的神圣而白送了自己的小命;您就多看几集《动物世界》,琢磨琢磨要真的仁义道德了,别说有敌、无敌,小动物们能不能在狮子、老虎身边顺顺当当的活够二十四小时?用小动物举例可能有点极端,那咱换个角色:要真的仁义道德了,狮子、老虎们还能挺着饿洼了的肚皮活几天?  您如果也认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您如果也认同“道法自然”、您如果也认同造物主比孔圣人伟大了一丁点,在“仁者无敌”的脑门子上贴什么标签就不用再麻烦我了。  如果儒学中最诱人的“仁者无敌”都是句骗人的鬼话,儒学和儒生们就真的那么神圣?  孔圣人嘴里仁者的代表是谁?是周文王、周武王。  因为我想先把李广利说完,等后边我们再顺着儒家圣贤的指点,看看周家的王爷们自己说不说自己“仁者无敌”?  不说周家王爷不讲仁义了,咱说说被历史学家们指斥为无德无能、性格残暴的李广利是怎么逼大宛国订立了城下之盟:“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贰师欲攻郁成城,恐留行而令宛益生诈,乃先至宛,决其水原,移之,则宛固已忧困。围其城,攻之四十余日。其外城坏,虏宛贵人勇将煎靡。宛大恐,走入中城,相与谋曰:‘汉所为攻宛,以王毋寡。’宛贵人谋曰:‘王毋寡匿善马,杀汉使。今杀王而出善马,汉兵宜解;即不,乃力战而死,未晚也。’宛贵人皆以为然,共杀王。持其头,遣人使贰师,约曰:‘汉无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汉军食。即不听我,我尽杀善马,康居之救又且至。至,我居内,康居居外,与汉军战。孰计之,何从?’是时,康居候视汉兵尚盛,不敢进。贰师闻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计以为来诛首恶者毋寡,毋寡头已至,如此不许,则坚守,而康居候汉兵罢来救宛,破汉军必矣。军吏皆以为然,许宛之约。宛乃出其马,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终不得入中城,罢而引归。”  六万大宛守城将士没太把三万汉军放在眼里,派军队出城决战,这样的事要是放在关张赵马黄一干英雄身上会是什么过程、什么结果我不知道,我知道李广利没有《三国演义》里那些万人敌的大将军们的本事,李广利不轮着个什么家什跟他们打,而是让手下的士兵们用最方便、最简单、最有效、最能解决问题的弓箭招待他们,一阵飞蝗般的箭雨之后,伤亡惨重的宛军逃回城里。  李广利不光武功不高,不像个英雄,不敢真刀真枪的跟宛军单挑,他还一肚子小人心思,玩阴的,一上来就把大宛城的水源给断了……。  你说什么?你说行军打仗就应该玩阴的,两军对垒就应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扩大敌人的弱点……;你说的不对,你那是小人兵法,儒家的君子兵法叫“仁者无敌”,什么叫“仁者无敌”懂吗?知道你也不懂。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军队要是吃上不饭还怎么打仗?对比吃不上饭,喝不上水就更不行了。把一支没吃没喝的军队打败算什么本事?那叫胜之不武,那叫无耻卑鄙,那叫小人心思,那叫不按套路出拳,打赢了也没什么可骄傲的。  中国头号贤臣诸葛丞相手下“才器过人”的马谡是怎么被张郃干爬下的?不是凭武功,不是凭仁义,而是玩阴的,断人家水源,所以他打赢了也算不上英雄,三国时代头一号英雄人物还是没打过什么胜仗的诸葛孔明。  大狗熊李广利一出手就跟宛军玩阴的,把大宛城的水源给断了,又在外边布置攻城,一连攻了四十多天……。  在这之前,他还把本想找郁成城报仇的念头压下,急行军突袭大宛都城……;有仇不报非君子……,由此可见:李广利不光是只大狗熊,他还是个不当君子的纯小人。  您问我为什么不按顺序说?我也不知道,虽然我可以把任何一件事都顺顺当当的组织明白、交代清楚,但为了尊重几位令人千秋敬仰的大史家们的文笔与习惯,还是学着他们的文法把这段倒着说吧……;要是我把被他们倒着说才能说明白的事,轻轻松松的就正着说明白了,他们十岁读古文、九岁做诗赋的那张大脸往哪儿搁?把他们的文笔、才学吹上了天的大学问的那些个大脸往哪儿搁?
  大学问说:李广利四十多天连一座城都攻不下来,还……。
  汉代学术大师刘向刘更生更是笑话李广利说:“贰师将军捐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而仅获骏马三十匹,虽斩宛王毋鼓之首,犹不足以复费。”
  意思是:李广利伤了五万人马,花了数不清的钱,前后打了四年,才抢回来三十匹……;虽然他捎带手的拧下来了宛王的脑袋,那也……。
  腰长在哪儿知道不?站着放屁的主儿当然不可能知道腰长在嘛地界。
  李广利带到大宛城下的人马只有三万,而大宛守城的军队却有六万,还不算城中同生共死的居民百姓;李广利的人马在戈壁沙漠上远征万里,别说攻城器械,就是重武器都不可能多带,面对的却是大宛都城。
  孙子曰:十则围之……,李广利不光以三万之众围住了六万死士,还迫使对方杀了自己的国王投降,天下有几个人有这样的本事?
  没有?有的人多了,光我知道的就有司马迁、有班孟坚、有刘更生、还有各位说《史记》、说《汉书》、说历史、说国学的大学问们。
  他们?他们除了有一张顶着天、立着地的嘴和比城墙拐弯儿还厚、却找不着地方搁的脸皮外,别的什么也没有,连块遮羞用的屁股帘子都没有。
  刘向说:李广利“捐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而仅获骏马三十匹,虽斩宛王毋鼓之首……”。
  刘大师所言是不是实情?一点不错,全是实情,但却不是李广利的过错而是他的功劳。
  “捐五万之师”,那算少的,“帝国双璧”一共出征万里,捐了多少尸?
  “靡亿万之费”,那算省的,不算封给他们舅甥俩的那些人口和黄金,只说军用粮饷,“帝国双壁”靡了多少费?
  “经四年之劳”,那算快的,除了飞,这么远的路,不用打仗,来回两趟,光走路得走多少年?
  “而仅获骏马三十匹”,这就是李广利此行的目的,贰师将军的使命就是去取回贰师城的骏马;他不光最终取回了贰师城里所能选出的这三十匹骏马和与之配套的几千匹母马和普通马,还捎带手的要了大宛王的脑袋。
  李广利超额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你还要他怎么着?只要不合了你们的意,别人干什么都是罪;只要顺了你们的心,再丢人现眼的玩意也能整成“帝国双璧”、“汉之飞将军”。这就是中国历史、这就是中国的大学问、这就是经历过太乙神仙指点的刘半仙、这就是只要你还想当中国人就不能说一个不字的大英雄。
  大学问立在电视书场上说:“李广利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其实是由于大宛的内讧……。”
  大宛国内讧?要不是李广利的强大攻势与出其不意的打击,大宛国会内讧?内讧的结果会把国王的脑袋送到汉军阵前?会把视为镇国之宝的汗血宝马让汉军由着性的挑?
  匈奴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内讧、内乱一天也没停过,怎么没人把单于的脑袋送到“帝国双壁”面前?
  什么叫“春秋笔法”?什么叫“一字褒贬”?什么叫“微言大义”?就是把他想说的那些装孙子的话塞在无法彻底掩盖的历史记述之间,等着后世这帮孙子们挑出来用。
  半夜醒了看一眼大哥。素心玩不起古玩,更不喜欢提笼架鸟纨绔类的收藏,只是从小就喜欢秦月汉关遗址古迹,就象您喜欢历史书一样。正好遭遇就是缘分,此印象个画符,又好像押印,我搜了个狗,此遗留地是明万历五年的城墙废墟,在西北荒原上,,,要不我去问问木匠老师,他研究象形字,,或者马老师,他现在在卫星地图上找甲骨文哪。大哥谢啦!  
  @素心阅读 36楼   半夜醒了看一眼大哥。素心玩不起古玩,更不喜欢提笼架鸟纨绔类的收藏,只是从小就喜欢秦月汉关遗址古迹,就象您喜欢历史书一样。正好遭遇就是缘分,此印象个画符,又好像押印,我搜了个狗,此遗留地是明万历五年的城墙废墟,在西北荒原上,,,要不我去问问木匠老师,他研究象形字,,或者马老师,他现在在卫星地图上找甲骨文哪。大哥谢啦!  -----------------------------  素心不上瘾,我就放心了。  我不太劝人的,曾经劝过,劝人别玩古玩,结果被误会了。  我不好古玩,只是喜欢好看的东东,所以对古玩研究并不深。  但我知道自己手里的东西,所以也就知道了中国所谓古玩专家其实和史学家一样无知,最专门的专家,也对他自己那个领域的东西全然不知……。全然不知又要撑着那张脸,怎么办?于是就把除去他见过的标准器之外的东西统统称为“假货”。  收藏其实也无所谓真假,就算是真的,齐白石在宣纸上画那么几笔就值那么多的钱?  这就是有人炒,目的就是拉高出货。  千万不能跟着他们的风走。
  卫青和霍去病就是一对废物蛋(二)  《史记 卫将军骠骑列传》里有这么段话:“大将军既还,赐千金。是时王夫人方幸於上,宁乘说大将军曰:‘将军所以功未甚多,身食万户,三子皆为侯者,徒以皇后故也。今王夫人幸而宗族未富贵,愿将军奉所赐千金为王夫人亲寿。’大将军乃以五百金为寿。”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将军卫青第六次带兵征讨匈奴回来后,汉武帝刘彻赏给他一千黄金,卫大将军正发愁怎么把这堆金银财宝往家搬的时候,有个叫宁乘的部下说:“您拢共也没打过什么像样的仗,不光自己被封了说不清楚有多少万户,连三个吃奶的儿子都封了侯,您自己就不琢磨琢磨这是为什么?皇上现在把你姐玩够了,正跟王夫人整天在被窝里腻乎哪,我劝您还是把这一千金子送到老王家去的好……。”  卫青是个放马奴隶出身的娃子,眼皮子浅,没见过什么钱,看着一大堆金灿灿的物件,舍不得全送了人,于是就留一半、送一半……。  从这段话里我不知道您看出来了什么?您要是学问大、您要是正人君子、您要是有学术地位、您要是有敬畏之心……,您一定得看出来卫青谦虚、随和、平易近人;再不就看出卫青不结交权贵……。  我是个小人,所以看法和您不一样,我看出来的是他手下人说他七战七捷全是吹出来的,他根本就没有立过什么功,却……,靠得全是……。  中国历史上顶天立地的大英雄,靠的能是你小子编出来的……?  是不是也不好说,万一要是了,可咋整。  我虽然不屑做儒生们标榜的君子,但我有脸有皮,为了证明我所言非虚,为了证明卫大英雄没打过胜仗,我给您细说说卫大将军彪柄史册、七战七捷的赫赫战功:“元光五年,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大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军各万骑。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骑将军敖亡七千骑;卫尉李广为虏所得,得脱归:皆当斩,赎为庶人。贺亦无功。”  公元前一百三十年,汉武帝刘彻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带兵打击匈奴。  这一年卫青有多大?不知道。但他姐姐卫子夫是九年前进的宫,当时的女人十四、五岁就该谈婚论嫁了,就算卫子夫是个坐台的,想趁着年轻多赚几年,应该也不会大过二十岁;再有,我还知道卫小姐入宫的时候,她恩公汉武帝刚十八,一个十八岁的嫖客娶回家的鸡能有多大?依此推算:有一个小于、等于三十岁的姐姐,卫青那年多大也就不难猜了。  我再给您说说车骑将军是什么衔?  “车骑将军,汉制,大将军下,位比三公”。  车骑将军原来是仅次于大将军的军衔,相当于全国军队的第一副总司令;后来刘彻为了抬举另外一个小白脸霍去病,在车骑将军前边又专门造了一个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才短了半截,成了汉军的三瓢把子、第二副总司令。  卫青在当大汉全军副总司令前是干什么的?“青为侯家人,少时归其父,其父使牧羊。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  卫青小的时候找不着爹,老卫婆子说:“谁说他没爹了?蚊子不甩籽儿,水坑里能往外飞活物?郑老四就是他爹。”于是小时候的卫青就被送到了郑家;郑老四看了看卫青说:“我是日过老卫婆子,日她的人多了,凭什么就说这野种一定是我日出来的?她那几个漂亮妞怎么不说也是我日出来的?怎么不给我送过来?”于是老郑就把这个赖给他的野种当了自家的放羊娃;老郑都拿卫青当成了放羊娃,郑家别的人就更不拿着他当回事了,动不动就用鞭子抽他一顿。  “青尝从入至甘泉居室,有一钳徒相青曰:‘贵人也,官至封侯。’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  说有一次卫青跟着人进了趟甘泉宫,遇上了一个自称会看相的刑徒,看着卫青说:“您是位贵人,将来得封侯。”卫青一边偷眼看着带自己来办事的主人一边不好意思的笑着小声说:“别瞎扯了,没人整天揍我我就美得找不着北了,还……。”  再长大点,卫青给平阳公主当了骑奴;再后来他当三陪的姐姐卫子夫勾搭上了皇帝小官儿,于是一门鸡犬白日升天……,但那也不过做了大中大夫。  大中大夫是什么官?大中大夫也叫太中大夫,中国字、中国书就这样,多一点、少一点的别太认了真。  这大中大夫是个讽谏皇上的官,就是看见皇上干什么事的时候,站在一边说闲话的主儿。  汉武帝刘彻为什么要让卫青当这么个官哪?莫非他自己是匹马、是只羊,觉得卫青有经验,可以建议他吃点嘛?喝点嘛?酒足饭饱之后到嘛地界溜达溜达消消食?我觉得更大的可能是实在想不出来一个放羊、牧马出身的野种还会干点嘛?所以就给他安置了这么一个光用吃饭、拉屎、领薪水、什么活儿都不用干,干好、干坏,谁也说不出来嘛的差事吧。  谁说卫青什么都不会干?卫大将军是我中华历史上战功赫赫的名将,到了你丫青的嘴里……。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一个什么都没干过的放羊娃、牧马倌,他居然会打仗?看起来这世上真就有生而知之的天才。  天才不天才的放在一边,我们先看看他把这第一仗打成了什么样。  卫副总司令带兵的出发地是上谷,上谷就是今天河北怀来;轻车将军公孙贺的出发地是云中,中国历史上叫过云中的有两个地方,秦、汉时的云中在今天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唐、宋时的云中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骑将军公孙敖的出发地是代郡,就是今天的河北蔚县;骁骑将军李广的出发地是雁门,也就是今天的山西代县。  我们先从距离上来分析:从河北怀来到内蒙古的土默特右旗大概是三百多公里的直线距离,从河北怀来到河北蔚县大概是不到一百公里的直线距离,从河北蔚县到山西代县是大概一百五十公里的直线距离,就算是山路崎岖,这应该也是在一个指挥系统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内。所以这四路兵马一定是一个统一行动的军事集团。  我们再从官职、隶属关系来看:在刘彻没给自己的小同志霍去病设立骠骑将军之前,汉军的统帅分别是总司令:大将军,副总司令:车骑将军、卫将军;至于什么轻车将军、骑将军、骁骑将军……都是杂号将军,说白了就是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市人民政府官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