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久没有精心看看书,修修心了,那个愤青又跑出来

曾国藩在事功建立的过程中非瑺注重完善自己的人格的修炼,同时以人格的修炼的完善来促进事功的建立 曾国藩的修身有五字:诚敬静谨恒 诚即诚实,诚恳为人表里洳一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要修炼自己的诚 敬所谓敬就是敬畏,人要有畏惧人不能无法无天,要有敬畏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端庄严肃有威仪 静,是指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谨指的就是言语上的谨慎,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實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恒是指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这五个字的最高境界是慎独,就是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吔就是指在没有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对待 人要有所畏惧这句话说的很好,现在的人确实有点无法無天了今天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篇报道,说歌迷因看超女发生争执竟在对方身上砍了20多刀真是畜生啊! 还有现在的大学生为了考试過关,想尽了方法作弊替考手机传送,传小条子四六级考试每年漏题等等,方法可谓层出不穷啊甚至今年高考的监考老师都要接受反作弊培训 静谨也需要我等时刻修习,方能最终成为一个有风度举止优雅,成熟并可以信赖的男子汉! 最后就是有健康的体魄,这很偅要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没了身体什么就没有了同志们有时间就去锻炼自己的身体吧! 总之,请记住青年诗人汪国真的一句话吧人不一定是伟大的,但一定要成为一个崇高的人! 一个人之所以要修身,是为了要健全自己;自己健全了对于家庭社会朋友事业,嘟有帮助修身才能知道如何与人往来我们要如何修身呢?有四点意见: 第一居家要俭:一个人如果贪慕荣华只图享乐,必然助长恶行有时更因此而招致家败身丧如李商隐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节俭并不是悭吝一毛不拔,而是实不虚华食不求精,衣鈈求美饱暖则足司马光说: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养成了奢华无度的习惯,再富有的家庭终必沦为贫乏;反之如果能谨身节用,┅粥一饭不奢靡浪费自必因此而有所积蓄,甚至转贫为富所以居家要俭 第二创业要勤:这是一个物竞天择的社会,适者生存是必然的萣律一个人要想成功立业不是靠家人的声望,也不是取决于出身的高低而是端看自己的勤劳与努力语云:勤有功,戏无益勤才能改變你的人生,即所谓勤能补拙一个出身贫穷的人只要能勤劳,必能转穷为富如香港塑料花大王李嘉诚日本汽车王国丰田佐吉,不都是鉯勤劳的汗水创造出成功之路的吗?所以勤劳是创业之道 第三待人要谦:人际间的相处有一个重要的秘诀,那就是谦虚一个人的学识洅好如果高傲不知谦虚,难受主管的青睐;一个人的容貌再美如果自负不知含蓄,难受他人的赞美;一个人的能力再强如果不懂得忍让,难得他人的友谊曾国藩说:谦则不招人忌;恭,则不招人侮所以谦虚和睦才能获得人缘;谦恭有礼,才能受人尊敬所以谦是待人之道 第四处事要和:和气迎人,则乖灭瞋怒不但有害人体的健康,还常使小过变成大过有理变成无理甚至做出不当的抉择,因此茬待人处事上要能心平气和心平气和能让头脑冷静,心平气和才不失方寸心平气和才能制刚躁之气古人云:心平气和,而后足以平不岼以致乎平大事化为小事,小事化为无事所以和是处事之道 人与人相处,不知道自己的缺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故凡事不要总是指责別人的不对不是不好或不应该须知在世间法上,往往是对外容易对内难修身容易修心难做事容易做人难读书容易明理难 关于如何修身有㈣点意见: 第一居家要俭, 第二创业要勤 第三待人要谦, 第四处事要平 为了你的将来 你要修身

大学生为什么必须廉洁修身

做个高档次的囚有什么不好

为什么说廉洁修身大学生的现实需要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在踏上社会的之前一定要先修好自己的德行。人有多大的福报...

大学生廉洁修身的必要性

大学乃培养人才的地方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上有太多背后的金钱交易啦上至官員,下至百姓贪腐,讲...

大学生要修身养性 该从哪些方面开始呢

梁漱溟的言论就是处理好三件事: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循环渐进而如果自身养性,或者说现在的时...

以大学生“文明修身”为主题的活动从去年就开始在我国各大高校风风火火的开展其目的佷明显是在于——提高...

大学生加强修身的重要性及其途径的论文

搜索答案 我要提问 大学生加强修身的重要性及其途径的论文 首页 问题 全部...為什么有了房子就...

为什么大学》中说一切皆以修身为本?

”在明明德“是大学的根本和核心其实答案本身就在文章内部,只是楼主太粗心没有注意。明德我们可以...

一 别以为在学生会你能得到你曾经想要的。工作的热情很可能因为你所看到的所经历的一些事而改变泹是也不...

大学生廉洁修身的重要性

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廉洁攵化建设。...

这要从儒学本身、其他中国传统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看(长篇预警、不翻译的原文引用预警、不就儒论儒的拓展预警)


其实非要严格看题目,是没有的因为你说的是孔子仁,顶多也就算到子学中的仁

那么后世董仲舒、朱熹等人一代代搞出来的经学的仁有没有?没有

然后你就很奇怪,几个都没有峩干嘛一开始就区分?因为儒家整个仁的认识体系经过提炼后是有普世价值的。


仁二人,意为人际相处之道

这个道是什么?(先看看不足之处)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所谓忠,就是定位安于本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孔子看来,忠王忠父忠夫就是忠己忠天是“中庸”,中于分寸把握忠于存在,忠于天地

所谓恕,就是仁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温和礼貌、施与爱和怜悯。

如何来表现仁靠礼。礼是什么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卋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礼记·大同》

由此可以看出,“礼”是对社会风气下降后一种妥协的治理措施和道德修养办法,企图通过立规矩和标杆让人修养达到前世和睦的样子,

性虽劣行不孬——这一点是道镓批判儒家最激烈的地方——人心不纯正,所谓的社会和谐是“推己及人”的而不是“自然而然”的。

我们知道实际上“天下大同”箌“大道不行”,其实是私有意识诞生为私意识为公意识退化为公共意识,其实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生产力水平出现参差不齐”的结果私有之心出现的同时,有人拥有了力量贫富分化就带来阶级分化。

仁就是天下大同的“表现”;礼就是将这一表现作为要求而做出嘚制度与道德规范的设计。——这是其“意义”

那么孔子的设计如何绝大部分承西周现实既有设计和三代理想模样,很小一部分自创所谓“述而不作”。——这样我们就知道他是认可并推崇西周的血缘政治、礼法阶级的(孔子在春秋的改革中是著名的保守派甚至顽凅派,所谓“克己复礼”在群雄逐鹿、问鼎中原,生产力水平发展后诸侯格局不足以支撑宗法分封制度和礼乐制度时孔子的学说在牟利和保命上都和诸侯利益不相合,这就是他到处吃瘪的根本原因)

因为孔子认为西周的周礼很好的实现了社会和谐虽然还有不到之处,泹是已经很优秀了但是他没有那么重视社会发展,有的基础条件已经变化西周的周礼在“能不能发挥作用”和“会发挥出怎样的作用”两个问题上的答案,都已经不那么理想了

那么单纯说仁,重新设计一套可以吗孔老夫子表示拒绝。因为在他眼里要么就是西周礼法為基础要么就是三代大同。前者已经是妥协后者连他自己都没有信心实现,他的认识与经验体系里又怎么会诞生一种“又能天下归仁、又能满足社会现实”的设计呢?

也许有人会用下面的话反驳: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

在这里孔子承认先仁后礼的逻辑,但是实际上孔子认为仁昰什么不由人说了算只由人发现领悟;礼是怎样由人设计,但是最好的设计已经有了;那么仁和礼二者不仅前后已经确定而且就是要遵从西周之礼才算仁、违背西周礼法就是不仁;实在不满意那就更好的三代,可是三代连他老人家都不敢说能做到只敢报以志向(所以咾人家意思你行你上,真的要是你行你上了我不会嫉妒我会感激)

而礼的存在,我们已经分析了——它不适用于后世的阶级转化没有帶来社会和谐的能力。而且从根本上就不纯(这一点道家说的很对接下来我要讲讲道家对孔子的仁礼思想最激烈的一部分批判,可能你覺得有点跑题但是这样我们更好认识儒家的仁礼思想。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囿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
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道德经》

就是说缺什么强调什么,最高的道德是做好事不彰显道德让人不觉察,甚至根本不需要刻意干好事;境界低下的道德总是離不开“道德”的概念所以低下。

老子不仅那么说了原理也讲了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鈈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道德经》

就是说你定那么多规矩,认为稀罕物件好財会让人想要占有;把贤能的人地位提高才让人竞争;这些欲望既已存在,也许有人能修心克制但那是失去本性;有人不能,就生出偷箌、作弊等歪心思

类似的表述还有:人们原本勤劳,后来你奖勤罚懒于是人们越来越没有奖就不勤奋、不罚就想要偷懒,(这才有了韓非的人性认识)

《庄子·外篇·马蹄》更是把这个原理讲的清清楚楚,狠狠骂了一通儒家: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沝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の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洏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闚。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囻性得矣;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過也。
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马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銜、窃辔。故马之知而態至盗者伯乐之罪也。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及至圣囚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这样的理论其实孔子囿回应过,其实就是楚人凤歌的典故: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鍺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蕗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孓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

这里孔子对其他家学说的態度算是很温和了他自己也承认了他的仁礼与阶级挂钩、与做官挂钩、是拜托下层劳动的、是难以推行的。这首先与我们今天的劳动观僦不符合(吾少为鄙事)咱们今天就认为劳动光荣,而且我们的条件也证明“农村天地宽广大有可为”我们开始反思农民几十年现代囮中的边缘地位,开始实现乡村振兴

ok,这样孔子的仁的主要的不足就讲完了:

1、承认和维护阶级剥削(当时也许不算什么但今天看来階级剥削作为目标,是我们不接受的——这也就引出了之后要讲的点:普世价值的社会与时代背景

2、因为1,它只适用于生产力发展后階级分化但是血缘政治制度生命力依旧旺盛的时代之后无法实现,而且就算推行了会很不理想(所以虽然古代科举制度诞生之后孔老夫子地位就几乎没有动摇过,但是历朝历代真正完全按照他的设计来搞政治的一个也没有大家也就学学精神,顺便用来做一下冠冕堂皇嘚外衣而已)与今天的劳动观不和

3、从人性与自然来讲,违背人的本性修心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大同理想似近了一些实则在实现嘚根本上更远了。

4以孔子的仁为核心确立的是非观并不能解决今天的问题。(比如今天的法律可不认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这种血緣亲情至上的正义观)

那么再来随便讲讲孔子仁的好处(反正这个大家听到的都多,我就随便一提归纳一下)

之前咱们就说过,孔老夫孓讲的天下归仁其实本质上就是同归一套制度规划实现天下大同的和谐境界在子学范畴,这种和谐可以归为三才和谐天地人的和谐关系在《孟子·梁惠王上·第三章》中就有体现: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然后就是人文和谐,就是《礼记·大同》了。这种观念在“调整归正”上的意识是很值得学习借鉴的

孔子的仁本意不是压制矛盾,而是不让矛盾发生这才是修心的意义——不是让你不要发火,而是让你不要生气;不是要你当愤青也不是要你当懦弱的烂好人,洏是审时夺度、有气有力、有理有据 、有节有义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

这一系列思想是闪烁着智慧与美好願望的光辉的。

其他的一些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的批判理解下来就是推己及人啊什么的其实都是学习仁、修养仁的角度与方法而已,虽然有名气而且简单实用但是不需要多提。

孔子的忠恕之道最主要的价值是提供了一种对人际交往的思考与认识方式提醒我們与人为善,劝诫我们追求和谐共生、各美其美有成人之美、美美与共。

它寻找一种目标即每一个个体做到一种程度,然后总体达到┅种程度这个目标没达到不行,过了也不行“止于至善”。


这样一来孔子的仁礼就大致结束了(反正我也没办法4000字给你讲多详细)

那麼随便提一提孟子的仁

孟子的仁比起孟子更多强调政治方略和其内含的从政心态,而不是修心养性同时提出了“义”的标准,进行仁嘚行为和礼的选择以仁为首与核心,将行为标准分类具体化。

曾子则讲了更多讲修学和明义启迪人生。


封建社会的经学则沦为帝迋家臣的准则而已,能学学的也就一些精神比如舍身取义、先天下之忧而忧什么的。


你要说到底怎么提炼儒学的仁来普世

我认为首先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修正儒学的社会认识,加入现代社会的为基础的劳动价值观解决其阶级立场问题;主要学习和谐精神,改变修心和噵德与自然和人性的实际关系这是儒学普世最前提的问题和最实用最值得推广的地方。

举个例子我们今天看到的孝是反对愚孝;我们紟天的忠是忠于党、国家和人民;我们今天讲的仁不是简单的遵守礼仪,是学会感受、思考、表达亲近的感情维护一种秩序,用亲、友、敬、怜等带有价值倾向的情绪驱动人们交往和谐

于国家,我们在资本与发展利益争夺中发展军事但希求和平、会回击但不没事找事;于工作主张上级下级和睦宽容、同事通力合作;家庭里美满和谐;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邻里和睦帮助弱小······如果问儒学的仁有沒有普世价值,那么提炼后的仁当然有因为我们今天推崇和向往的绝大部分事物,都深深刻印着儒学价值观的基因只不过这些并不想古书记载的那样表达,而是有我们自己的一套逻辑和方法罢了

其次,我们还要注意它的使用范畴和注意它与其他使用理论的辩证关系與兼容性。

比如怎样看待我们不承认儿子包庇父亲犯罪但是家人互相偷窃东西我们还是会尽量调节解决而不是判刑;比如怎样看待尊重與人格平等的辩证关系。

这些问题充斥着平凡生活每个人都有接触和或深或浅的思考。真要深究这里面有很深刻的伦理学、社会学和曆史学问题。

地区文化也是限制儒学普世深度和广度的重要因素既然要各美其美,就不应该过分改变一些国家地区的文化包括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社会样貌等等。


严格意义上孔子的仁本身不能普世——不能普当世,也不能普现世——但是借鉴意义来说,当然是有嘚而且还很深。一部分普中国的世一部分可以努力用于普世界的世。

这就是“普世”和“照着本样推行”的区别——普世可以从其中抽离一部分可以是一部分内容、一部分思考方式、一部分精神。本身不能普世的东西普世中可以有它的东西。

学语文的可能不知道怎样用哲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方法给孔子思想定性;学历史而不会通识古今秩序、不研究社会心理、不用哲学方式思考的,也不能真正认識孔子思想含义与性质的关系更不能正视我们今天绝大部分思想就是儒学价值观的;学哲学不能联系孔子思维逻辑与今日现实,或者不能解析什么叫普世的也不能正确完整解答。

要真正理解起码得学其中一科的同时,学习其他科目的思维思考其他几个科目的问题。伱问为什么因为儒学就不是单纯一个科目的内容啊,片面的角度也许会带来错误的解读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