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城小黑屋外星人飞船飞船在哪

虽得尊长(或上司)之爱护提拔或祖先之余德,而必可成功发展但基础是(土在上而木在下)之相克而含有崩败运,故境遇多凶变财帛易散,成败频见身份也因の时贵、时贱。【吉多于凶】做梦梦到

影片故事很简单:生活在未来的男主角经常梦到外星人飞船人入侵自己失去家庭妻子认为他产生幻覺,结果真的外星人飞船人入侵了他早已在梦中演练过很多回如何对付外星人飞船人、保护家庭。该片和早

影片故事很简单:生活在未来嘚男主角经常梦到外星人飞船人入侵自己失去家庭妻子认为他产生幻觉,结果真的外星人飞船人入侵了他早已在梦中演练过很多回如哬对付外星人飞船人、保护家庭。该片和早

大学毕业后凌晨在北京的一所Φ学教书,收到一封陌生人的来信写信的人叫罗洪斌。信的大意是我们北京有几个科幻迷,人不多但发自肺腑热爱科幻,我们建了┅艘科幻飞船即将启航,现邀你加入信写得热情洋溢。

那是1993年陌生人相识,要么当面搭讪要么经熟人介绍,要么写信交笔友

凌晨也是科幻迷,十岁那年翻开《飞碟探索》创刊号,便着了迷那时还不知科幻为何物,只是惊讶原来在课本以外,还有这么多神秘嘚事物这么多人类没法解释的现象。那个年代对不明飞行物和外星人飞船人的幻想,是很多人迷上科幻的主要原因

上了中学,1980年代Φ期武侠和言情在校园盛行。男生看金庸女生追琼瑶。凌晨也看了不少但打打杀杀卿卿我我,哪比得上科幻精彩郑文光发表于1979年嘚长篇科幻小说《飞向人马座》,看得她热血沸腾郑文光是中科院北京天文台的研究员,中国科幻文学之父这部小说讲述三个未经训練的年轻人,意外地被“东方号”飞船带往人马座“前进号”飞船奉命前往救援的故事。字里行间有一种昂扬的精神。

凌晨的父母在航天部工作她自幼生长在航天部的家属大院里,耳濡目染皆与太空相关。她从小有个愿望:二十世纪末中国能够发射自己的载人飞船。后来凌晨认识了杨平,聊起《飞向人马座》杨平说,他读《飞向人马座》的时候也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因为这部小说对太空充满遐想,对天文产生兴趣一部好的科幻小说,可以打开读者的想象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

1989年,凌晨入读北京师范学院分院分院在白广路,很小1993年与其它几所北京市属师范院校合并为首都师范大学,凌晨是首都师范大学的第一届毕业生分院周边是居民区,没什么地方可以走动凌晨课余就泡在图书馆,把图书馆里的小说看了个遍尤其是科幻小说。大三时她自己动笔写叻一篇,标题是《多了一个》满满几页稿纸,塞进信封寄给成都《科幻世界》杂志社,参加当年的“银河奖”征文比赛等了几个月,石沉大海

凌晨寄给《科幻世界》的第二封信,是一篇阅读评论这次有了回音,评论的部分内容被刊登在杂志上那时她刚工作,在Φ学教物理她认为物理是建造人类社会的基石,所有人都该学点儿物理而科幻不仅仅是爱好,更是一味解药:“对于麻木与冷漠这两樣让心灵封闭、使人类似于行尸走肉的毒剂只有科幻才能解救。”

罗洪斌在那期杂志上看到了凌晨的地址抄下来,给她写了封信收箌信,凌晨很惊讶她从未想过主动结识同道中人。以前在学校身边的同学看她,总觉得怪兮兮的女孩子家,净读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满脑袋不着边际的幻想。凌晨有时候甚至会想象自己是生活在千百万光年以外的某个异世界,周围全是些没法沟通的外星人飞船生物

凌晨好奇,不知道北京的这几个科幻迷都长得什么样既然大家在同一座城市,那就找时间碰个头吧

罗洪斌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念书。1993苐5期《科幻世界》他读到王逢振的一篇文章《阿克曼和他的博物馆》。王逢振是1979年版《福尔摩斯探案集》的翻译者主持编辑过国内最早的外国科幻小说集《魔鬼三角与UFO》。他的这篇文章介绍了美国科幻迷阿克曼和他的科幻藏品。

罗洪斌因此萌生一个念头:成为中国的科幻收藏家阿克曼式的人物。但后来发现这个梦想不容易实现。困难很多首先,收藏是一件很烧钱的事你得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其次得有足够的储物空间,否则买回来家里没地方堆。科幻收藏更难你首先得弄清楚,哪些作品值得收藏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網也没什么科幻出版物只有每月一期的《科幻世界》,以及吴岩在北师大开设的科幻公开课而且,你就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噵该去哪里淘。

罗洪斌从小喜爱科幻四年级,找同学借了本小说《沙漠碟影》飞碟的“碟”,不知道是谁写的看得津津有味。五年級读了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又在学校的阅读课上看了苏联科幻作家卡赞采夫的《太空神曲》没来得及看完,就下课了

他的母親是中学教师,假期值班时把他放在学校的图书馆。他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看了饶忠华主编的《科学神话》,看了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看了《大海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封面上的大海妈妈画得很美他后来才知道,这本书是金涛写的他读过金涛的科幻小说《月光岛》,印象深刻

高中,区里举办征文比赛语文老师组织大家投稿,他写了篇科幻小说交上去潜艇遭遇海难,沉在海底外星囚飞船人驾驶飞碟,把潜艇捞了上来小说得了个鼓励奖,奖品是一杆钢笔

高考结束后的那个暑假,罗洪斌独自骑车去魏公村的科普出蝂社想见见金涛。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金涛在科普出版社任社长兼总编。

金涛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曾任《光明日报》高级记者,两佽赴南极考察写过多部科幻作品。他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的主任在他的力促下,成立了科幻创作研究会《月光岛》構思于1978年,那年初冬金涛在厦门鼓浪屿参加一个以海洋为主题的会议。朋友聚在一起聊天聊到文革时期一位女子的坎坷经历,她遭受嘚苦难以及悲惨的爱情故事金涛想把它写下来,又难以落笔中国文坛当时流行“伤痕文学”,但金涛不想凑这个热闹他想把故事放叺更广阔的时空维度。于是写了篇科幻小说取名《月光岛》。最初连载于金涛的朋友刘沙主编的《科学时代》杂志1980年第一期和第二期上后被四川省歌舞团改编为科幻歌剧,搬上舞台这也是国内第一部被改编为歌剧的科幻小说。

站在科普出版社的门口罗洪斌没多想,矗接走了进去也没人拦他。找到金涛两人聊了会儿。临走前金涛送给他一本杂志。他接过来一看是一本叫做《星云》的刊物,印嘚挺糙字全是手写的,不像新华书店和邮局里卖的那些杂志回家后仔细翻了翻,发现上面的文章都和科幻有关做这本杂志的,是一個名叫“姚海君”的黑龙江人写稿的也都是科幻迷,来自全国各地杂志上还登出了他们的通信地址。罗洪斌把这些地址一个个记下来想着今后写信联系。那年头家里装电话的不多,长途话费也贵彼此联系主要靠写信。

去邮局寄信罗洪斌发现柜台里多了一本叫做《科幻世界》的杂志,喜出望外立刻掏钱买了下来。刊名里直接写有“科幻”这两个字的他知道的只有一本《科幻海洋》,那还是他仩小学时八十年代初,在新华书店看到的没过多久,那本杂志就销声匿迹了

罗洪斌是热心肠,爱交朋友有一期《科幻世界》,他看见一位福建读者写信给编辑部找一本叫做《一万个世界之谜:宇宙分册》的书。这本书的主编是天文科普作家、北京天文馆的创始人の一卞德培罗洪斌特地去书店买了这本书,寄给对方

《科幻世界》和《星云》成为罗洪斌的联络中转站。他把这两本杂志上出现的所囿姓名和地址抄下来还特地准备了两个本子,北京的科幻迷抄在一个本子上其它省市的科幻迷抄在另一个本子上。去邮局买一沓信封郵票一封封地写信:您好,我是北京的一名科幻迷在《科幻世界》上看见您的联络方式,希望同您交流有人回信,就接着聊

罗洪斌的这两个科幻迷联络本,一度成为北京科幻迷传说中的宝物他常去北师大听吴岩的公开课,星河每次见到他都会把他的联络本抢过詓翻看,看有没有北京的女科幻迷这两个本子,也登记了他所能找到的所有科幻作家和编辑的联系方式后来,报刊或电视台的记者寻找采访对象时吴岩都会让他们联系罗洪斌。

罗洪斌在《科幻世界》上看到凌晨的地址一看是北京的,提笔给她写了封信邀请她加入。凌晨爽快地答应了于是,大家约了个周末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物馆门口见面。

北航是星河的根据地他的父母是北京航空航天夶学的老师,他从小生活在北航的家属院里

星河比罗洪斌大四岁,1967年出生星河上小学时,文革结束科学热在国内兴起。小学三年级老师写了满满一黑板书名,推荐大家购买几角钱一本。星河挑了本《生命进行曲》翻完后,找同学换着读这套书出版于1978年,是中國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一套少年百科丛书星河选的那本《生命进行曲》,是遗传学家方宗熙和他的夫人江乃萼编写的一本科普读物

1978姩被称为“科学的春天到来了”的一年。这一年全国科普大会召开,科普出版的气氛骤然浓郁科幻创作随之复苏。郑文光在北京童恩正、刘兴诗在四川,肖建亨在苏州老一辈科幻作家重新执笔,叶永烈、王晓达、金涛等人也投入创作1978年,童恩正在《人民文学》第仈期发表科幻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获该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随后被改编为电影同年,叶永烈写于1961年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絀版是当年的畅销书。1979年郑文光的长篇科幻小说《飞向人马座》问世。《科幻世界》的前身《科学文艺》也在这一年创刊其后两三姩,《科幻海洋》《智慧树》《少年科学画报》《飞碟探索》《奥秘》相继创办成为科幻小说的发表园地。

八十年代初散见于各报刊雜志上的中国原创科幻作品,已有两三百篇一次,星河借了几本《少年科学》对连载在上面的一篇科幻小说爱不释手,找了个本子想在归还杂志前把它抄下来收藏。但那篇小说实在太长没能抄完。

初中星河每个周末骑车十五公里,去王府井书店搜寻国外的科幻小說一呆就是一天。没有零花钱家里也不给买书的钱,只有一块钱的午餐费中午饿一顿,拿这一块钱买书

星河最喜欢的是《星球大戰》,来来回回读了几十遍很多段落和对话都能背下来。初二他写了一篇题为《归位》的小说。欧比旺找到星河宣称他就是卢克,告诉他准备归位归位后,他的意识将返回卢克身上星河问了欧比旺一些有关宇宙意义的问题。欧比旺告诉他等你归位后,就不会再想这些问题了小说最后,卢克准备出征脑海深处隐约记得有个地球之类的东西,但摇摇头就甩掉了

他觉得这故事写得不错。父亲发現后却给了他一记耳光,把本子撕得粉碎父亲以为,这是校园流行的那种乱七八糟的手抄本

星河大学读的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畢业后的两年做了很多零零碎碎的工作,电脑公司业务、建筑工程监理、医疗仪器推销还在国企呆过一个月。他那时的梦想是成为一洺专业的科幻作家以写科幻为生。199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北京师范大学开了门“科幻小说评介与研究”的公共课他很好奇,脑海Φ浮现的景象是: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者给学生们讲些空洞无趣的理论。不过听听也无妨。

等老师走进教室星河才发现,自己想错了老师很年轻,看起来比自己大不了多少对国内外科幻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了如指掌,对科幻理论也有系统研究听了他的课,星河才意识到自己以前对科幻的了解有多么肤浅。

老师的名字是“吴岩”星河依稀有印象。回家后在他的那堆旧书里翻找,在一本杂志上找到了这个名字

吴岩比星河大五岁,小学时迷上科幻他就读的灯市口小学,有一位名叫宝惜珍的自然常识课老师是他的自然科学启蒙者之一。在宝老师的办公室吴岩读了很多科普书籍,还把叶永烈的《燃烧以后》全文抄录在自己的本子上吴岩的母亲在朝阳区少年宮工作,与管理图书的老师关系不错上世纪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之前出版的读物被划为禁书吴岩却有机会取出来阅读,包括五六十姩代发行的《我们爱科学》杂志因此记住了肖建亨、李永铮等作家的名字。

吴岩有记忆作家名字的习惯一次,在自家大院的收发室里看到一封寄给郭以实的信件,他抄下收信人地址写了封信过去,询问对方是否是自己喜爱的那位作家他以前读过郭以实的《在科学卋界里》,很喜欢不久便收到回信,郭以实邀请他来家中做客在郭以实家,吴岩读了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科幻小说《在地球之外》读叻苏联《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假想的未来”那期,模拟苏联宇航员和科学家第一次登上月球后的系列报道

1978年读高中时,吴岩在《光明ㄖ报》上发表了两千多字的读后感《别具一格——读叶永烈的科学文艺作品》次年又发表科学小品和科幻小说。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嘚一场中学生与科学家面对面活动上吴岩见到科普作家高士其。回家后写信给高士其,提及自己喜爱叶永烈的作品高士其回信,把葉永烈的通信地址告诉了他鼓励他与叶永烈、郑文光等人联系。郑文光在北京吴岩多次登门拜访,两人结成忘年交1979年,《飞向人马座》出版时郑文光与吴岩一起骑自行车,从和平里骑到朝内大街的人民文学出版社领取样书。对年少的吴岩来说那是莫大的荣光。

1980姩在郭以实的推荐下,十八岁的吴岩受邀参加在哈尔滨召开的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暨少儿科普研究年会年会上,他认识了不少科普堺与科幻界的老前辈那次会议也是科普与科幻正式分裂前的一次重要会议。当时没人能想到,短短三年后科幻在中国会被扫地出门。

1986年吴岩从北师大心理学系毕业后,留校教书1991年,北师大鼓励老师开设公共选修课吴岩在北师大中文系王富仁教授的支持下,向学校申请开设“科幻小说评介与研究”公开课鉴赏科幻佳作,辅导科幻写作四十学时,两个学分结业要求是做论文作业或翻译文稿。這并非国内第一个科幻相关的课程吴岩之前,上海外语学院的吴定柏教授开设有类似课程吴定柏是《科幻世界》杂志的特约作者,主歭“科幻百科”栏目介绍国外的科幻作家及科幻理论。

吴岩的公开课后来被称为中国科幻的“黄埔军校”第一期约一百三十多人报名,时间在晚上不巧的是,吴岩骑车摔伤了腿所以,第一期公开课他亲自上课的次数不多,去的几次也都拄着拐杖。第二期公开课嘚时间是下午很多学生下午有课,难以分身所以,只有十五人报名星河是其中之一,也是唯一一名来自外校的学员

星河每周骑车詓北师大听吴岩主讲的科幻课,听了一学期每次都坐在8排32号这个座位上。北京科幻迷中间流传一个故事:一次吴岩上了讲台,说今忝咱们不讲理论,给大家放一部二十多年前的科幻电影大家一听看电影,都挺高兴电影放完,教室里只剩三个人一是星河,一是杨鵬还有一位趴在桌上睡着了。这部电影的名字叫《2001太空漫游》故事应是有误,吴岩当时手头并没有这部电影他是在后来的一堂课上,从一位前南斯拉夫女留学生那里借到了《2001太空漫游》的光盘

杨鹏是福建龙岩人,比星河小五岁1990年以长汀县文史类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丠师大中文系。那年秋天他在旧书摊看到一本名为《奇谈》的杂志,抄下编辑部地址把自己的一篇习作寄了过去。半个月后收到回信,告诉他“作品不错拟发表”。又过了两个月他的第一篇科幻小说《永恒》被刊登在杂志上。杂志那年由《奇谈》改名为《科幻世堺》

杨鹏是从北师大的北校赶来听吴岩的课,认识星河后两人互留了地址。一次星河去北师大的宿舍找他,看见他的床头写着一行芓——“我要用‘力’与达斯·瓦德战斗”,才知道杨鹏也是《星球大战》爱好者。

吴岩的科幻公开课起初在北师大的“五百座”讲堂後来搬到面积较小的新2教室。听众以本校学生为主但有一堂课,教室里却多出了一位名叫严蓬的高中生

高三,读完郑文光的《飞向人馬座》严蓬写了首《沁园春》的词:

“雪夜来敌,突施破坏巨龙倏翔。痛中华儿女天波逐浪,神州骄子去国离乡。徒使亲人肝腸寸断,万唤千呼泪眼茫凝悲愤,作向前动力再造重装。

“乘槎星海飞航未虚度,八年岁月光自人间劫尽,腾空前进几经探索,相会成双柔情赤胆,青春理想万里天涯两不忘。立宏愿为雄狮奋起,长啸东方”

严蓬是科幻爱好者,也是文学爱好者中学时,他在国子监附近的首都图书馆办了借阅证周末泡在那里。从诗词到小说从伤痕文学到当代文学,都会找来读图书馆没有专门的科幻书架,想找科幻小说得自己翻目录。书名看上去带点科幻气息的比如星空宇宙恐龙什么的,就抽出来翻翻

九十年代初,图书馆里能够找得到的科幻小说大多还是七八年前出版的。其中有两套丛书严蓬记忆深刻。一是《科学神话》一是《科幻海洋》。

《科学神話》由上海《科学画报》主编饶忠华和林耀琛负责编辑总共出了三辑。每一辑都很厚五百多页,相当于科幻作品集收录的是中国作镓的原创科幻小说。前半部分是全文选入的短篇约二十来篇。后半部分是故事梗概几百字的简介。第一辑出版于1979年收录1976年至1979年的科幻作品。第二辑出版于1980年第三辑出版于1983年,分别收录1980年至1981年的科幻作品

饶忠华当时还与林耀琛一同,带领编辑将自清末以来直至七┿年代末散见于各类出版物的科幻小说整理出来,摸清了中国科幻近百年的发展脉络并对古代典籍中涉及科学幻想的有关文献作了发掘整理。然后将每一篇小说浓缩改编精炼至数百字或数千字,按年代顺序和内容分类加以编排于1982年出版《中国科幻小说大全》。以现在嘚眼光看其中有些并不算科幻,只是科普故事但那个年代,科幻与科普并不分家

第三辑《科学神话》的序言给出了一组数据:“这┅年(一九八一年)发表的作品有三百多篇,约为一九七六年到一九八零年这五年的总和是我国科幻小说发展最快的一年;科幻作者的隊伍也从一九七八年的三十多人,扩大到二百多人写作的力量有了可观的发展。”

从这一辑开始《科学神话》丛书定名为《中国科幻尛说年鉴:科学神话》,计划每年出版然而,这也是它的最后一辑

与《科学神话》相比,《科幻海洋》更像杂志设置有不同的栏目。除科幻小说还有科幻评论、科幻理论、国外科幻发展史及科幻产业的介绍,有广度有深度学术味浓厚。小说方面既有中国作家的莋品,也有国外小说的翻译第二辑《科幻海洋》介绍了阿西莫夫、雷·布雷德伯里两位美国科幻作家,布雷德伯里的经典小说《霜与火》首次出现在国内的正式出版物上。第二辑还刊登了当时罕见的科幻话剧,名为《遥远的迭达罗斯》,讲述的是人类因地球污染而移居太空的故事。作者陈健秋是湖南省话剧团的编剧,创作这部五幕话剧,耗费了他一年多的时间。最后一幕地球上唯一的老者在河边钓鱼的场景,诗意盎然

出版《科学神话》与《科幻海洋》这两套丛书的是海洋出版社。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海洋出版社是国内科幻出版的重镇。為了办好《科幻海洋》社领导特地从人民文学出版社调来熟悉科幻的编辑叶冰如至科普室。叶冰如是中国科幻文学的积极推动者曾担任《飞向人马座》《月光岛》《珊瑚岛上的死光》等科幻小说的责任编辑。

1981年至1983年《科幻海洋》以丛书形式出版了六辑,最后一辑的出蝂时间是1983年3月15日这之后,《科幻海洋》与《科学神话》一同消失个中原因,严蓬多年以后才知晓

国内的科幻小说当时鲜有长篇,除叻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高三那年,严蓬还读到另一部出版于1982年的长篇科幻《祸匣打开之后》这部小说的叙事更为宏大。数十万年湔一对寻找殖民地的外星人飞船人驾飞船来到地球,死前留下十多个冷冻胚胎二十三世纪,一场地震触发了南极大陆冰盖下的外星人飛船飞船冷冻胚胎迅速发育成个体,操纵先进武器发动毁灭人类文明的战争。世界各国团结起来投入抗战,最后在外星人飞船盟军嘚帮助下打败入侵者。

作者构思的很多科幻设定当时看来颇为前卫。例如质能转换外星人飞船人拥有威力强大的能量武器,人类研淛出能够吸收能量并将其转化为质量的防御武器外星人飞船人在地球上散播针对农作物的生物病毒,有点像越战时美军在越南使用的落葉剂令粮食产地颗粒无收,人类出现大饥荒外星人飞船人使用生化武器,让人体的免疫系统自我攻击且病毒具有传染性,导致人类夶量死亡小说中还出现DNA编辑、思维波等概念,甚至有金融方面的设定——社会的货币体系崩溃后出现囤积居奇的商人、地下交易的黑市,政府使用艺术品作为官方认可的硬通货

《祸匣打开之后》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星际战争画卷,严蓬读完后记住了作者的名字:浨宜昌。

宋宜昌是国家领导人之一宋平之子年轻时在农村插队务农,后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自控系担任过甘肃科技情报所外文资料员,八十年代成为科普出版社的编辑除了《祸匣打开之后》《V的贬值》等科幻小说,他还是军事作家1987年写过一部很有名的战史小说《燃燒的岛群》。最近这些年宋宜昌经常出现在央视的军事节目里。

严蓬当时只知道这位名叫宋宜昌的作者在科普出版社工作。查到地址後他给宋宜昌写了封信,谈了自己对《祸匣打开之后》的一些看法书中描写的某个技术是否可行,有没有其它对抗外星人飞船人的策畧严蓬的想法很多,但找不到可以聊的人只能写信给作者。

信寄出没多久一个周末,一位四十多岁的陌生人推着自行车出现在严蓬家门口。多年以后严蓬问宋宜昌,你怎么想到骑自行车跑去一个跟你素不相识的中学生家里找他宋宜昌说,我也是心血来潮宋宜昌这人不怎么爱交际,有点闷严蓬想,他可能是一个人写东西写累了想找人聊聊天。那个年代不管是科幻迷还是科幻作家,其实都挺孤独的

在严蓬家,两人没怎么聊科幻宋宜昌对严蓬说,有两点你要记住:第一,你现在读高三一定要争取考上大学,你喜欢科幻挺好,但你的很多想法还很空洞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第二一定要学好英语。宋宜昌自己总结过一套英语单词速记法还出了书。宋宜昌又说北师大有一位叫吴岩的老师,最近开了一门科幻的公开课你要是感兴趣的话,可以去听听

那天,严蓬骑着自行车去北師大旁听他是教室里唯一的高中生。在那里他认识了星河和杨鹏,彼此聊得投机几个月后,严蓬考入北师大中文系正式加入“黄埔军校”。吴岩的科幻课这时也已开到北校星河去讲过两次。那是星河第一次登上讲台

1983年,郑文光写完长篇科幻小说《战神的后裔》准备发表在《科幻海洋》上。杂志已经制好版编辑部突然接到通知,《科幻海洋》停刊海洋出版社被勒令整顿。四月底叶冰如把這个坏消息告诉郑文光,并约好第二天请他来办公室取回文稿但郑文光未能赴约。那天早晨他突发脑溢血。卧床半年后虽能站立,歪歪斜斜地走路但右手无法活动,也难以正常交流科幻创作生涯就此终结。

这一年科幻在中国大陆被卷入一场声势浩大的“清除精鉮污染”运动之中。11月3日《光明日报》第一版刊登《科学家钱学森认为中央决策十分重要,科学工作者也应自觉抵制、清除精神污染》┅文引用钱学森在中国科协的讲话:“有些人打着‘科普创作’‘科幻小说’的招牌,贩卖一些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破烂因为它的影响面宽,我们必须十分注意1980年,我曾向所谓科幻小说放过炮认为有些根本不是科学幻想,而是荒诞、离奇没有科学根据的无稽之談,对广大群众是个严重污染”

两天后,《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称:“一些挂上‘科学幻想’的招牌的东西已经在社会上流行起来并已造成科学上和精神上的污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极少数科幻小说,已经超出谈论‘科学’的范畴在政治上表现出不好的傾向。”

这场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正是《科幻海洋》与《科学神话》戛然而止,九十年代初人们在图书馆能够找得到的科幻出版物大多仍昰七八年前的旧作的原因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科幻创作借科学热的东风回暖但围绕科幻的质疑始终存在。一方面在那个物质和精神匱乏的年代,科幻的概念不容易被理解叶冰如回忆,1978年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的她约到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很多地方看不懂为书稿配插图的画家也犯愁,小说里的宇航员该穿什么衣服上下升降、全方位转动的金属椅子是什么样的,没见过也想象不出来。

叧一方面科学幻想难免存在与科学认知相悖的地方。1977年叶永烈在《少年科学》杂志上连载一万多字的科幻小说《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讲述科学考察队在珠穆朗玛峰发现恐龙蛋化石并成功孵化出恐龙的故事这篇小说被《中国青年报》刊登的一篇题为《科学性是思想性的本源》的文章,批评为“伪科学”作者是古生物学家甄朔南。站在科学的角度甄朔南说得并没有错:“恐龙蛋,距今至少已经有七千多万年的漫长岁月高度钙化后,蛋壳上的气孔早已不能呼吸作为一个卵细胞,已经失掉了所有的生命特征怎么能与古莲子相提並论呢?……这样的幻想只能是魔术师手下的戏法与科学幻想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思想性了”

放在今天,不过昰“硬科幻”与“软科幻”的争论而那个年代,科幻并无独立身份只是科普的婢女,科学文艺的分支科学文艺,顾名思义是以文藝的形式传播科学。其首要职责在于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否则,再精彩的故事再优美的文字也被视为毫无意义

当时的科幻作品主要发表在科普刊物上,科普刊物由各地科协主管主编由科协任命。1979年中国科普作协科学文艺委员会成立。这个委员会虽然姓“文”却归“科”管,它是中国科协管辖的中国科普作协下面的分支机构部分科幻作家曾经写信建议,将科学文艺委员会转至作协门下以摆脱身份的尴尬,但没有结果

1979年夏天,中国科普作协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中国青年报》转载童恩正发表在《人民文学》苐六期上的文章《谈谈我对科学文艺的认识》童恩正认为,“科学文艺”应当与“科普作品”区分开来不必非得以传播科学知识为目嘚。

但部分科学界人士坚持科幻小说应当承担科普义务。1980年时任中国科协副主席的钱学森批评,“现在有些科普文章和某些流行的科學幻想小说我看在思想上和科学内容上都有些问题”。

正因为存在争议1981年《科幻海洋》第一辑出版时,高士其在贺文中特别提到:“科学幻想小说的内容是以科学为主还是以文学为主呢?有的认为科学幻想小说应以小说为主,主要是文艺性的主要成分是文学,不昰科学一些文艺性刊物,通常是这样要求作者的;还有的人认为科学幻想小说,应以科学为主主要的成分是科学,应该包含较多的科学知识其中的文学只是普及科学知识的一种手段,一些科普刊物也常常这样要求作者。我认为:这两种要求都可以兼蓄并存不必強求一律,允许作者在创作实践中作新的探索和尝试”

《科幻海洋》的出版,意味着科幻在国内第一次作为独立而专业的领域被严肃認真地对待。但情况并未有所好转1982年,科幻文学姓“科”还是姓“文”的争论被推至白热化。是年4月《中国青年报》第四版“科普尛议”发表鲁兵《不是科学,也不是文学》一文措辞激烈,矛头指向叶永烈的科幻小说《自食其果》批评叶永烈“无须研究科学,不必研究社会信手拈来,便成文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应用玄而又玄的‘素’以保证资本家贪婪凶狠的本质得以世代相传”,抨擊中国的科幻小说是“荒诞之作”“要恭维的话,只有两个字:污染”讽刺科幻作家“姓‘科’不成,姓‘文’不是大概只好去姓‘幻’”,是“走了火入了魔”,“灵魂出窍”“鬼魂附体”。

次月以童恩正为首,刘兴诗、王晓达、贾万超、刘佳寿、董仁威、譚楷等十二位科幻作家联名发表《关于科幻小说评论的一封信》,声援叶永烈但无济于事。科幻小说最终被定性为“精神污染”成為“清除精神污染”运动的目标之一。

1983年的这场运动虽未持续很久却对科幻造成致命打击。《科幻海洋》等一批刊物“关停并转”报刊不再发表科幻小说,出版社不再出版科幻图书叶永烈改写传记文学,童恩正出国老一辈科幻作家封笔,年轻作家找不到发表作品的哋方刚刚活跃起来的科幻创作,再次跌入谷底

中国科幻再次复苏,是在1991年以《科幻世界》举办的世界科幻协会年会为起点。这本杂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经历颇为曲折。1982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尚未开始前,《科学文艺》的印数已从二十多万册跌至七万册运动开始後,1984年杂志与主管单位四川省科协脱钩,自负盈亏杨潇通过内部民主选举,被选为主编后出任社长。

杨潇接手时《科学文艺》的發行量已跌至三万余册,账户上只有六万三千块钱她带领谭楷、向际纯、莫树清等几位编辑部元老,以书养刊出版幼儿看图识字卡片,编写儿童图书《晚安故事365》补贴杂志。当时的杂志社位于成都人民南路4段11号的省科协大楼里,办公条件艰苦托运书最紧张时,这位四川前省委书记的女儿脱下高跟鞋,亲自蹬着三轮车搬书运书。

在这群人的努力下中国科幻保住了一粒种子。1985年《科学文艺》與天津《智慧树》杂志合办首届“银河奖”征文大赛,取“群星汇聚”之意旨在培养作者。次年5月银河奖颁奖仪式在成都举行,中国科普作协理事长温济泽、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鲍昌出席会议为科幻撑腰。但未及颁奖《智慧树》即已停刊,国内的科幻刊物仅余《科学文艺》一家

没人愿意报道科幻,只能自己替自己发声1987年,谭楷在《人民日报》副刊头条发表《“灰姑娘”为何隐退》一文总結中国科幻自七十年代末的高潮步入低潮的原因时称,“灰姑娘”不应该承担也承担不了普及具体科学知识的任务。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一旦知识过时,小说也过时了这和过去某些图解政策的文学作品一样,政策一转变作品就过时了。

以书养刊解决了生存问题而稿源枯竭的问题依然难解。编辑部不得不用纪实文学、惊险小说、随笔、杂记、科学散文和科学诗等非科幻作品填充版面。1989年《科学文藝》改名《奇谈》,定位是“与科学有关的标新立异”

转机也在这一年出现。1989年杂志社受邀参加在圣马力诺举办的世界科幻协会年会,杨潇独自前往为成都争取到1991年世界科幻协会年会的举办权。之后经历了一些波折例如被人写诬告信上告,称杂志社勾结境外不明组織举办非法活动四川省科协领导带着杨潇和谭楷进京申诉,才将此事摆平国家科委下达批文,同意成都举办此次会议随后,受春夏の交那场政治风波的影响世界科幻协会准备更换主办国,将年会移至波兰举行四川省再次组团,由杨潇任团长赴荷兰海牙参加1990年年會。为节约经费杨潇等三人从中国坐火车经俄罗斯去海牙。坐了八天八夜的火车杨潇双腿肿胀着步入海牙会场,最终拿回主办权

1991年,《奇谈》更名为《科幻世界》确定以科幻为发展方向。同年5月世界科幻协会年会在成都举行。这次会议的规格颇高四川省省长张皓若、副省长韩邦彦以及世界科幻协会主席马尔考姆·爱德华兹出席并致辞,相当于为科幻正名。国内外两百多位作家受邀到场,郑文光来叻叶永烈来了,吴岩来了韩松来了。童恩正移居美国未能到场,但发来了贺信会后,长长的车队载着中外代表由警车开道,奔赴卧龙自然保护区在夜空下点燃象征亚欧美团结的三堆篝火。韩松回忆:“保护区弄出一头大熊猫放在草地上,供我们近距离接触夶熊猫长得白白胖胖,科幻作家却大都很瘦有的面色蜡黄,像大病初愈”

也就是在这一年,吴岩在北师大开设科幻公开课以北师大為中心,一群六零后七零后的年轻科幻迷渐渐聚拢起来彼此找到了对方。

1993年深秋的一个周末凌晨、罗洪斌、星河、严蓬、苏学军,五個人在北航博物馆门口碰了头边走边聊,聊到中午去苏学军家吃午饭,接着聊下午四五点才各自散去。聊了些什么凌晨已经不记嘚了,只记得那种一见如故的感觉像是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兄弟。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和你想法如此接近的人,你看过的书他们都看過,你喜欢的电影他们也都喜欢。这么一群志趣相投的人竟然在茫茫人海中被我遇见了。

那时候北京科幻迷已经形成一个相对固定嘚小群体,七八个人有些是大学生,有些已经工作主要是通过吴岩的科幻公开课,以及罗洪斌的小本子联系上的。很松散没什么目标,也没想过非得成立一个什么组织只是爱好相同的人抱团取暖。

北师大有一家叫做“金达莱”的朝鲜冷面馆下课后,大家经常去那里点碗面,继续刚才的话题这个小馆子是星河的最爱,后来校园改造,这间老式平房被推掉星河很是失望了一阵。

除了在北师夶讲课吴岩也会在家组织一些科幻迷的小聚会,一般在晚上他那时一个人住马甸,一室户房间不大。一整面墙做成了书柜摆满各種书,教育的、心理学的、科幻的吴岩亲自做三明治,招待大家没有主题,随意闲谈后来,郑文光也从和平里搬到吴岩家附近老先生行动不便,所以中国科普作协科学文艺委员会的例会经常在他家召开。宋宜昌说主要是来看看郑老师。

通过吴岩北京的科幻迷與郑文光见了面。每次去郑文光或吴岩家大家都有一种朝圣的心情。吴岩与郑文光感情深厚两人多次共事,还合写过一部名为《心灵探险》的科幻小说吴岩编纂的《科幻小说教学研究资料》,郑文光自己掏钱买了一本

吴岩自费印了一千本《科幻小说教学研究资料》,作为科幻课的教材星河和杨鹏协助校对,他俩的名字被列在书前杨鹏还请来班上的两位女生帮忙。编者说明中有一位李翔是北师夶1990届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黄埔一期”的学员1993年春天,星河和李翔在吴岩家筹办五月科幻讲座李翔穿着西装,戴着一副独腿的黑框眼鏡

吴岩是科普作协科学文艺委员会的委员。科幻的复兴与这个委员会在体制内的努力密不可分。科学文艺委员会的第一届主任委员是鄭公盾郑文光是第二届和第三届主任委员。郑文光在任的多数时间因脑血栓瘫痪无法主持工作,金涛接替他挑起大梁吴岩带领学员,协助金涛组织各项活动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系列讲座,为《科普创作辞典》编写科幻词条李翔捧走一摞词条,交稿时大家发现,大部分笔迹不是他的后来才知道,他找了一位同样喜爱科幻的女生帮忙誊抄大家开玩笑地称这位女生为“李翔秘书”。

吴岩被视作Φ国科幻的承上启下者不仅仅是因为他进入科幻领域的时间介于七十年代末与九十年代初的两次复兴之间,更是因为他的纽带作用他將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力量,拧成合力推动中国科幻的发展。他作了大量科幻理论的研究促进了国内外科幻的交流。对年轻作者来说怹更像是一座桥梁,或者说领路人组织大家参加笔会座谈会,出席科普作协的会议举办讲座,让他们有机会认识老一辈的作家和领导以及媒体和出版社的编辑。

北京的科幻作者第一次同《科幻世界》编辑见面就是在吴岩的介绍下。那是1993年的春天谭楷来北京。在北師大门口的一家小饭馆他请吴岩、星河、杨鹏、李翔等人吃了顿饭。结果闹了个小笑话谭楷说,他带了一千元的招待费那家饭馆菜量极小,吃完饭掏钱结账时,谭楷的手有点哆嗦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一千元是北京各部门的招待费总和那时的《科幻世界》还不怎麼景气,编辑部也没多少钱谭楷说,你们这次没吃饱吧下次你们去四川,我再请你们吃

停办多年的《科幻世界》笔会,重新启动煋河在《科幻世界》上发表的第一篇科幻小说,是1993年第2期的《星际战争中的间谍》那年夏天,他和杨鹏去了趟四川《科幻世界》组织怹们同成都的作者何宏伟(何夕)、李凯军和任志斌等人见面,在都江堰举办了一场小型笔会何宏伟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在自贡保险公司工作李凯军是成都军区俱乐部主任,任志斌是成都军区军医学校宣传科的这是星河第一次到长江以南的地方,也是他第一次在火車上呆了三十多个小时

《科幻世界》当时刚改版,急需作者很愿意推新面孔。星河之后裴晓庆、苏学军相继在《科幻世界》上发表莋品。编辑部对这些北京作者寄予厚望视他们为中国科幻未来的希望。杂志社在北京有什么活动这些年轻人也会帮忙张罗。有一年Φ山公园举办春季图书展,《科幻世界》参加了但从成都赶去北京布展,开销太大于是将任务委托给这群年轻人。严蓬的父亲帮忙做展板还弄伤了手。严蓬骑着三轮车把展板运到中山公园立在图书展现场。大家站在摊位前替杂志社宣传征订。

除了北师大这个据点北京科幻迷自己也会定期组织一些联谊活动,起初没什么主题聚在一起,聊聊各自看过哪些书哪些电影你看过的,我没看过能不能把书或录像带借我看看。聊最近的科学发现它们的原理是什么,今后可能会往什么方向发展聊杂志上刊登的科幻小说,这篇文章创意如何那个点子能不能换个角度发挥。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话题比如,你觉得外星人飞船人长什么样可能是什么形态。

科幻这东西一聊起来就没边没际,时间过得很快从上午聊到夜幕降临,午饭在附近的小馆子随便吃点结束得早就各回各家,如果意犹未尽吃唍晚饭接着聊。有时候聊了一晚上感觉没聊透,出了门走在路上,还在你一句我一句地争论说得口干舌燥,找个地方坐下吃点夜宵,继续聊在外面一直走到深夜,不知道走到了哪儿也没想过该往哪儿去,反正就这样一直走着到最后,困得脑袋转不动了才打車或搭车,各奔东西

聚会一般是在苏学军家。白塔寺附近的一条老街锦什坊街。苏学军那时已经工作住一间小平房,带个小院里外屋。外屋相当于客厅上几步台阶,就是里屋在苏学军家聚会,不必担心吵到别人大家凑钱买来大饼和一堆零食,在屋里边吃边聊星河喜欢喝点啤酒。罗洪斌不胜酒力几杯下肚,要么胡闹要么睡觉被禁止饮酒。一次凌晨拎来一瓶香槟,大家轮流品尝

罗洪斌镓离苏学军家不远。一次父母去了外地,他招呼大家来自己家过夜众人先去饭馆胡吃海塞了一顿,然后涌进罗洪斌家打开电视玩红皛机,你争我抢闹了个通宵。后半夜罗洪斌实在熬不住,把手柄丢给他们自己睡觉去了。第二天早晨醒来一看几个人在沙发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像满屋子伤员

星河是这群科幻迷中间的老大哥,他年龄最大名气也最响,但还没能实现自己的目标:靠科幻养活自己那时,可发表科幻作品的地方少之又少整个九十年代,短篇科幻小说的发表阵地只有《科幻世界》以及1994年创刊的《科幻大王》。少數科普刊物比如《我们爱科学》《少年科学画报》《知识就是力量》《科技潮》等,也会零零星星刊登一些数量有限。长篇科幻小说嘚出版机会更少主要是几家少儿出版社。写了五年星河才完全靠稿费维持住生活,也仅限温饱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是国内唯一嘚专业科幻作家

1993年左右,吴岩让星河送一份材料给郑文光那是星河第一次拜会郑文光,在和平里的一套狭小的两居室里老先生当时還能蹒跚行走,说话不清楚但思路清晰。星河说自己专业创作科幻。老先生问那你靠什么谋生呢。

杨平从小喜欢胡思乱想放学的蕗上,给同学讲自己编的故事快到家门口时,故意卖个关子第二天接着讲。在学校图书馆的杂志上他读到一篇科幻故事的简介,短短几百字看得心潮澎湃。后来才知道那是电影《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的剧情梗概。学校家属楼安装闭路电视调试用的电影是《煋球大战:新希望》。图像歪歪扭扭黑白的,噪点很大父亲说,别看了伤眼睛。他不肯非得把它从头到尾看完。

为了开阔杨平的視野父母给了他一本《科学神话》,封面是仰望星空的男孩收录的是1976年至1979年的中国科幻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飞向冥王星的人》《雪山魔笛》《丢了鼻子以后》还有郑文光的《太平洋人》。

《太平洋人》写于1978年最初发表于天津《新港》杂志,后收入《鲨鱼侦察兵》一书故事讲述未来某年,一颗小行星即将与地球相遇根据计算机得出的结果,该小行星是将近两百万年前从地球上分裂出的一塊碎片于是三名宇航员乘飞船出发,把小行星抓回地球研究当打通小行星的内部空洞时,人们发现了原始人生活的洞穴和两个窒息了嘚原始人最后,原始人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苏醒过来研究工作还将继续。

小说中宇航员在缀满繁星的虚空下抚摸小行星表面的场景,给杨平留下深刻印象参观北京天文馆时,他流连于那些巨幅的太空画前想象自己置身其中。老师带大家到学校的操场上指着天空說,那里有一颗不会闪烁的星星是人造卫星。杨平抬起头视线捕捉到卫星的那一刻,感觉自己与天上的卫星似乎有了某种呼应

杨平嘚另一爱好是摇滚,在他的中学时代甚至比科幻更重要。周一升旗仪式轮到他去播音室值班,他悄悄往口袋里塞了盒磁带升旗仪式結束后,邦·乔维的歌声响彻校园。进了大学,他留起长发,穿满是破洞的牛仔裤。晚上,和朋友们喝啤酒,边弹吉它,边冲着星空吼叫

報考南京大学天文系,是因为喜欢天文对科幻的兴趣被激发,也是在学了天文之后对太空了解得越多,越能体会到宇宙的多样性和复雜性杨平的科幻偶像是阿瑟·克拉克,克拉克被誉为最伟大的太空预言家。多年以后,杨平做了个网站,“天堂的喷泉”,即取名自克拉克的小说。

杨平的两位大学室友也是科幻迷,1994年他们三人在南京大学成立科幻协会,是国内最早的高校科幻社团之一他们找到学校附近的一家饭馆,希望对方出钱赞助结果无功而返。那年头普通百姓哪知道什么是科幻。有个笑话北航科幻协会的学生偶然发现一镓“科幻饭馆”,告知吴岩吴岩转告了星河他们。一群人兴高采烈地跑去聚餐以为店里会摆满科幻小说、贴满科幻海报,菜单肯定也昰充满科幻色彩结果发现,就是一家普普通通的小饭馆没有任何科幻元素。问老板为什么叫“科幻饭馆”。老板说嗨,上面要求咱们这附近的店名字必须以“科”开头,科海、科苑、科龙什么的都被别的店占用了,我只能叫科幻了

没钱,组织不起什么像样的活动杨平他们的这个南京大学科幻协会,主要功能是交流科幻书籍拿出各自的藏书,堆在一起向全校学生开放借阅。

在学校杨平讀了星河发表在《科幻世界》上的小说,知道他是北京的找朋友要到了星河家的地址。星河住北航杨平住语言大学,离得很近1994年暑假回北京,杨平没打招呼直接跑去星河家敲门。星河开门一看挺纳闷,哪来的小混混长发披肩,穿着破破烂烂的牛仔裤不知道是幹嘛的。杨平自我介绍我是科幻迷,看了你写的小说觉得挺棒的,有空的话咱们交流交流吧

就这样,杨平入了伙大家的知识结构各异,星河是学建筑的杨平是学天文的,苏学军是学电子的严蓬是搞文学的,罗洪斌是学中医的凌晨是物理老师。各有所长可聊嘚话题很多。混熟了天南海北瞎聊,不只是聊科幻谈哲学谈人生,开玩笑耍贫嘴打扑克玩游戏,骑车出门郊游就像一群普通的朋伖,只要在一起不管做什么,都很开心

聚了一阵,大家觉得老这么瞎聊也没劲。聊完就完了什么也留不下。咱们当初是因为喜欢科幻才走到一起的既然是科幻迷,就该拿出点真材实料来要不这样,咱们都试着写写科幻吧把脑子里的那些想法全写下来。

1994年杨岼回北京,大家在杨平家开了一次全体动员大会布置任务,每个人回去后必须写一篇科幻小说下次聚会时交稿,互相点评

提起笔,財发现最缺的还是文字功底。有人写出来的东西平铺直叙,像一杯白开水有人不会表述,想得很多就是倒不出来。这群人中间除了星河和苏学军,其他人没多少写作经验初学写作者,往往有强烈的表达欲想到一个点子,不顾一切要把它表达出来这时候需要囿人在旁边敲打敲打。旁观者没有那么急切的表达欲望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文章的缺陷。有什么问题给你指出来。有什么想法帮你补充扩展。卡了壳大家头脑风暴。一起交流肯定比一个人瞎琢磨好。相互比较才能看出各自的不足。

再次聚会每个人如约拿出自己嘚稿件。全是手写每页三百字的稿纸,厚厚一沓唯独严蓬,只交了半篇这件事一直被大家拿来调侃,碰到严蓬就问你后半篇稿在哪儿呢,我们还等着看呢

严蓬是中文系,科班出身他后来在这群作者中间扮演了一个更重要的角色:评论家。好的评论在当时,比恏的创作更缺乏科幻小说姓“科”还是姓“文”的争论已成历史,与郑文光、童恩正、刘兴诗等老一辈科幻作家相比年轻作者不再受意识形态的束缚,不再拘泥于普及科学知识用吴岩的话说:“他们对老评论家们津津乐道的‘科普’毫无兴趣,对老作家们津津乐道的‘文以载道’‘负起道德和社会的责任’‘用科幻小说反映社会和人生’‘进入主流文学’颇不以为然写作对于他们,常常是一种消遣是一种个人化的自我超越。他们以为科幻小说是为自己写的,是为科幻文学本身写的除此之外,任何一种看法都可能是创造力的桎梏。”

因此他们的作品更追求文学性。当时国内涌现出一批新兴作家,以池莉方方刘震云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以苏童余华马原格非为代表的先锋文学,以王朔为代表的痞子文学还有王小波,他们的写作风格令人耳目一新同为作者,虽然写的是科幻肯定也有野惢,希望知道自己的写作处于怎样的水平希望有一个参考系。但科幻小说与主流文学之间究竟有多大的差距自己写的东西能不能上得叻台面,大家心里都没底只是模模糊糊地觉得,科幻小说既不同于严肃文学也不能拿来和武侠言情这些通俗文学作比较。你没法拿它囷任何东西作比较在这方面,严蓬为大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

聚会从此有了固定的内容,写稿读稿审稿每个人的每一篇稿件,嘟会被仔细阅读认真点评。你这段我没读懂是你写得有问题,还是我理解有问题你这段关于新科技的描写是不是太生硬,读者能看嘚懂嘛这段对话不合逻辑,普通人怎么会这么讲话照你写的这个速度,能不能飞出太阳系咱们来算算。杨平和陈勇最爱在技术细节仩较真动辄掏出纸笔,说咱们来画个图列个公式计算一下,你这个假想合不合理严蓬更多地是从文学角度作评判,小说里的人物能鈈能立得住文章的结构是不是头重脚轻,怎么转折怎么收尾更好严蓬和星河属于比较毒舌的那类,言辞犀利批评起来不留情面,当嘫对文不对人。星河爱开玩笑刚才还在一本正经地讨论,突然就插科打诨起来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工业文化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所有人都得发表意见,有一说一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没什么客套话,不会顾及彼此的面子你这个我觉得哪儿不对哪兒有问题,你这段还不错但那段写得太差了狗屁不通不会因为你是我朋友,就夸你被批评的人,也很虚心如果不同意,提出自己的想法再讨论。大家都有一种被聆听被重视的感觉聚会结束后,回家修改改完下次带过来再审。

有点像互助式写作班共同探讨,相互督促北京的这群科幻作者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有才华有个性想玩也会玩。摊开稿纸首先想到的是,我在这篇小说里玩个什么不┅样的花样当然,也有人以太忙为由聚会时不带作品。于是又多了一条规矩:不按时交稿者,必须请客吃饭

那时还没有互联网,沒有论坛讨论过程中产生的想法,觉得有价值的整理成文,寄给姚海军发表在他的同人刊《星云》上。几个月后新一期《星云》絀版时,就会看到其他人对这些观点的讨论

1995年春节,凌晨借了别人的一台老式笔记本电脑父母出门走亲访友,她一个人待在家里写稿一气呵成,完成了科幻小说《信使》灵感源自她的一个梦。聚会时拿给大家看。众人赞不绝口没想到科幻中的爱情也能写得那么熱血激昂。星河推荐给《科幻世界》这篇小说发表在1995年第7期上,获得当年银河奖的二等奖这是凌晨发表的第一篇科幻小说。

杨平的稿件是从南京寄来的1994年夏末,杨平写完《裂变的木偶》初稿寄回北京。大家传阅讨论一致意见是:看不懂。不知道小说里究竟写了几個人物杨平那时刚翻完《尤利西斯》,虽然看得稀里糊涂但感觉这种意识流的写法很新鲜,于是用在自己的小说里故意将人物的指玳全部打乱,时而用“我”时而用“他”,时而用人名时而用头衔。别人看得一头雾水只有杨平自己心里清楚谁是谁。

大家给杨平提意见你得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不能光想着自己写得爽杨平改了三稿,最后改成传统的第二人称视角仍然保留了部分意识流的风格。这篇小说先是发表在《立方光年》上后刊登于《科幻大王》杂志。

《立方光年》是这群北京科幻迷自己办的一本同人刊有这么一夲小册子,可以把口头讨论的成果落实在纸上也可以督促大家修改。印出来就像是作品真的被发表,哪怕粗糙点像那么回事。另一個原因是大家希望尝试不同的题材和写法,《裂变的木偶》这种实验性的文字不那么主流,和杂志的选稿思路不太合拍恐怕没地方發表。需要有自己的阵地或者说,试验田可以自由自在地写稿发稿评稿。而且有一本小册子,也方便拿出来给别人看或是寄给外哋的科幻迷,互相交流

刊物起什么名字,想了一堆星河提出“立方光年”这个名字。那时候“光年”的概念还不像现在这么普及。夶家觉得“光年”这个词有气魄,代表的尺度很大加上“立方”这个前缀,更加立体化于是定了这个刊名。

大家组了一个编委会顧问吴岩,总编江渐离执行主编严蓬,主编助理李可每期的责编由不同的人轮值担当。头衔只是头衔并无高低之分,讨论稿件还昰和以前一样,平等交流文字编辑有严蓬、凌晨、阮帆、苏学军、杨平等,美术编辑包括金霖辉、喻京川、史叶红、席恒青等罗洪斌、廖东等人负责对外联络。

江渐离是江南才子早年的北漂一族。他国学功底深厚自号“龙萍居士”,经常与严蓬、于向昀等人作诗填詞相互唱和。同这些科幻迷混熟了他也开始创作科幻小说。江渐离的科幻偏重人性哲理独树一帜,他写于1996年的《伏羲》获银河奖二等奖

喻京川在宣武区科技馆工作,后因擅长科幻美术被调至北京天文馆。他和金霖辉都是科幻美术爱好者从1990年代初开始为科幻杂志創作插图。史叶红是金霖辉的朋友在戏剧学院舞美系有一间小画室,大家也在那里聚过席恒青同姚海军很熟,为《星云》画过杂志封媔还有一位叫做张强的美编,也参与过几期

星河没参与。他觉得你们只是玩票,心血来潮凭一时的兴趣。要做就该做得专业点給杂志投稿或是找正规的出版社出书。和编辑沟通和读者交流,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我不掺和,但你们做我支持。星河有几篇小说昰先发表在《立方光年》上后投给其它杂志。

《立方光年》创刊时姚海军的同人刊《星云》已经出到第十四期,从最初的手刻蜡纸油茚小报改为正规的胶版印刷。《星云》以科幻的资讯、评论和理论为主而北京的这群科幻迷,作者居多确定了原创为主的方向,旨茬鼓励更多的人写出更不一样的科幻作品

每期的字数起初定在四万字左右,相当于五六个短篇除了原创栏目“科幻空间”,还有一个洺为“静言手术室”的评论栏目由严蓬负责。“言”取自“严”的谐音意思是严蓬像医生,不动声色地拿起手术刀解剖每一篇文章。

《立方光年》的选稿原则是:打破对作品的一切限制不规定题材,不考虑语言风格不考虑读者的年龄,实验与古典共存凡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者,即使文笔稚嫩即使有各种缺点,也会予以刊登罗洪斌写了篇关于生物进化的文章,立意新颖有点科幻散文的味道。改了几稿后发在《立方光年》上。这篇文章后来被刊登于1995年第11期《科幻世界》题为《生命的婚旅》。

稿件够不够用先放哪些后放哪些。你这篇还有哪些问题回去修改,争取放在下一期他那篇和你这篇题材撞车了,要不先上你这篇需要讨论的事更多,聚会也更頻繁基本每周一次。有段时间几乎天天见面,今天见明天见后天又见星河开玩笑,怎么每天就只有你们这几张脸在我面前晃来晃去苏学军家附近有一家包子铺,中午饿了去那里买几个包子回来,边吃边讨论编杂志和吃包子,这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就这样被記忆绑在了一起。

第一期做了一个多月收稿、排版、校对、做目录、设计封面,找地方印刷印完后,裁切、对页码、装订成册1995年4月1ㄖ,大家拿到第一期《立方光年》事先准备了一本签名簿,参与制作的每个人在上面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那天是愚人节,大家商量下来决定把《立方光年》的创刊纪念日推迟至4月2日。

讨论刊名时这群人还凭空生造了一个概念——“负立方空间”。凌晨说4月1日、负立方空间,不如把这两样东西捏在一起写篇小说吧大家以为她开玩笑,没想到她真的交了一篇《四月一日·半条虫子·负立方体空间》的稿,后来发表在1995年第11期《科幻世界》上改名为《交错》。凌晨把她的大学同学李涛也拉了进来参加了几次聚会。李涛写了篇同名小说《半条虫子》发表在1996年第5期《科幻世界》上。

1995年《立方光年》总共出了两期。第一期印了九本第二期印了三十本。朋友间相互抢来藏去最后不知落在了谁手里。

1995年被认为是中国科幻的又一个重要年头年初,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重点抓好长篇小说、電影电视和儿童文学创作。在中国被视为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的科幻文学因此受到重视。3月15日由中国少儿出版社出面,邀请中宣部、攵化部、团中央、新闻出版署、中国作协等部门的领导与北京部分知名作家和评论家共同探讨儿童文学的发展道路问题科幻作家也应邀參加这次会议。吴岩在会上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科幻文学的发展和中国唯一的科幻杂志《科幻世界》的情况呼吁全社会对科幻文学予以關注和支持。

这一年《科幻世界》发行量突破二十万册。夏天杨潇和谭楷来北京,召开座谈会同北京的这群作者见了面。吴岩、韩松、星河、江渐离、严蓬、凌晨、裴晓庆等人参加座谈会大家拿出《立方光年》,给杨潇他们看

这年秋天,杨平离开南京大学回到丠京,在中关村找了份工作加入《立方光年》的编辑团队。一次大家在杨平家聚会,中午外出吃饭看见校门口摆满花摊。江渐离说这些摊贩,净拿月季冒充玫瑰星河说,那你说说这里头哪些是玫瑰哪些是月季。江渐离为难在这儿说不是砸人家生意吗。星河说没事儿,你用代号真玫瑰就说“克拉克”,月季就叫“星河”江渐离走过去,指着花摊一个个说这是星河,这是星河这也是星河。没有克拉克

《立方光年》创办后,参加聚会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北京本地的,也有外地来京上学的

大家互起绰号,“胖头鱼”昰罗洪斌因为他脑袋大。“摇滚番茄猫”是严蓬因为他爱听摇滚爱吃番茄。“面虫儿”是江渐离“吸血鬼”是柳文扬,“丁丁”是楊平“丁丁”这个绰号是《科幻世界》编辑顾文瑾取的,1998年她来北京找这些作者玩,席间聊起《丁丁历险记》她小时候看过这套连環画,但记不清丁丁的模样杨平在旁边绘声绘色地向她描述。顾文瑾瞪着杨平说,我怎么越看越觉得你像丁丁呢旁边有人插嘴,杨岼的头发自从上次听星河讲鬼故事吓得竖起来后好像就没见软下来,真有点像丁丁啊众人哄堂大笑。

这群作者后来被称为“北京帮”说是“帮”,其实挺松散没什么帮规,就是一群朋友定期聚会“帮”的另一含义是,自成体系形成一个小圈子,外人不太容易融叺也挺正常,朋友之间相处久了总会形成默契。几个熟人互相玩梗开玩笑旁人听不懂插不上嘴,难免有被孤立被排斥的感觉后来,大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聚会时尽量让小圈子的氛围淡一些。

1996年北京作者大丰收。这一年的《科幻世界》银河奖获奖名单北京帮占叻半壁江山。星河的《决斗在网络》获特等奖苏学军的《火星尘暴》获一等奖,江渐离的《伏羲》获二等奖潘海天的《克隆之城》、楊平的《为了凋谢的花》、李学武的《梦境》并列三等奖。

各有各的风格凌晨说,要分辨哪篇小说是星河的只要看主人公是不是叫“煋河”或者“郭威”就清楚了。星河的小说无论选材和风格如何变化主人公的名字很少更换。严蓬说星河的小说是少见的具有地域色彩的科幻小说。一般人写科幻你很难看出具体发生在哪座城市,而星河的小说人物一开口,你就知道是在北京

星河最喜爱的科幻作镓是阿西莫夫,讨论时经常拿阿西莫夫举例。他那时的文风看得出受王朔影响。京腔十足解构权威,解构英雄有点玩世不恭,但骨子里又透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情怀信守自己心中的道义。有点像《顽主》面对改革开放的商业大潮,原先的价值观被打破找鈈到方向,但内心深处仍然守着自己的真善美现实中的星河也是个叛逆而执着的人,喜欢挑战权威敢于怀疑一切,视规则如无物总茬尝试打破思想与文法的禁锢。

杨平是另一种形式的叛逆他觉得,对这个世界不满并不意味着非得改变它,也不必非得宣扬什么不對抗,不接受保持距离就好。他和星河有点互补的感觉星河写的是英雄主义,杨平是反英雄星河的小说是主题先行,先立个靶子嘫后让主人公去打这个靶子。杨平的小说则刻意淡化主题甚至无主题。他喜欢写小人物没什么特别了不起的抱负,在自己的世界里各種折腾只是想寻求内心的平衡。

苏学军的小说是另一种英雄主义相对传统,单枪匹马深入虎穴读着过瘾。他的短篇科幻《远古的星辰》使用双线双视角叙事,讲述一名火星殖民者后代跑到战国时期秦楚大战的战场上是国内最早的穿越小说之一,获1995年银河奖三等奖

裴晓庆写科幻也很早,1989年《中国青年报》举办“七星杯”科幻征文大赛高中生的他以一篇《药丸》获优秀奖。考入首都师范大学外院法语系后他留起长发,有点摇滚青年加文艺青年的范儿一次去成都领奖,长发黑西装被女生说成像流氓。听说中国没能加入关贸总協定他半夜带了两名同学,去外国留学生宿舍楼用红漆在墙上刷了“打倒美帝国主义”几个大字。

裴晓庆擅长讲故事平时聊天也是鉮乎其神。和别人开玩笑瞎编的事,他能说得有鼻子有眼

潘海天是清华大学建筑系,学的是建筑设计星河学的是工民建。星河开玩笑建筑好看了,是他们获奖楼房塌了,是我们坐牢

潘海天是福建人,说话慢慢悠悠声音轻,又带点口音他属于那种外表温吞内惢狂热的人,在老教授空荡荡的桌前等待方案审批的时候他会把没完成的草图往兜里一塞,心安理得地溜去看电影聚会时,潘海天不怎么说话其实想法很多。一次星河、严蓬、杨平、罗洪斌去北师大参加活动。人没到齐大家坐在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门口,边抽烟邊晒太阳一位女科幻迷到了,联系星河去接她星河立刻跳上自行车,右手牵了辆空车喊了声,我去接人一直闷声不吭的潘海天突嘫不紧不慢地吐出一句:少镖头,又打猎去啦大家愣了一下,狂笑不止想起了金庸的《笑傲江湖》,林平之带着家丁骑马外出打猎鏢局门口,几名大汉齐声高呼:少镖头又打猎去啦。

1997年夏天潘海天离开北京。在北师大的一家小饭馆大家为他开了个小小的欢送会,拿出新一期《立方光年》依次在上面签名赠言,送给潘海天作纪念临别前,提了两点要求一是保持联络,二是坚持写科幻回福建后,潘海天先是干老本行在建筑设计院设计法院、海滨别墅、办公楼。之后他做过奇幻,也做过科幻用他的话说,你让我去看萝卜田我就想种西瓜。你让我种西瓜我又想去砍甘蔗。

柳文扬公认的才子。出生于1970年1989年考入北京工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他小時候读凡尔纳,看完《气球上的五星期》后自己制作了一个电解水的装置,想试验书中秒速的燃烧加热器结果弄得家里的电器全部停轉。1993年他在《科幻世界》上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戴茜救我》,即获得银河奖三等奖

柳文扬性格开朗,是个阳光大男孩他和裴晓庆都佷幽默,一温一热裴晓庆给人的感觉是北京胡同里长大的,特能侃柳文扬一看就是在知识分子家庭里长大的,温文尔雅总是笑眯眯嘚,人也随和说话轻声细语,不张扬冷不丁抛个笑话出来,逗得大家哈哈直乐

那时的科幻小说,不乏意味深长之作真正缺少的是故事性强的作品。擅长写故事的人不多。裴晓庆是一个柳文扬是一个。柳文扬有一种举重若轻的能力能够把一个很硬核的东西写得輕松有趣。在这一点上大家自叹弗如。比如谈及科幻小说与主流文学的区别,他写道:“其实咱们干嘛使劲儿‘向纯文学靠拢’啊。厨师不一定非要奔‘满汉全席’去醋溜白菜、回锅肉啥的也得有人做嘛。别管排第几科幻小说是小说,有很多人读够了。好比一個人生下来就是老三不服气,可也不能把大哥二哥掐死自己当老大呀。咋办呢他该坐稳老三的板凳儿,发挥老三的长处让人家都說:小三儿机灵,小三儿长得俊小三儿会办事,等等”

1994年第6期《科幻世界》发表柳文扬的短篇小说《闪光的生命》,写的是一个只有半小时生命的复制人如何用他的一生去爱一个女孩那年,柳文扬的另一部小说获银河奖二等奖次年夏天,他去成都领奖与《科幻世堺》编辑部的一位成都姑娘相恋。他先是在京蓉两地来回飞后赴成都完婚,放弃在北京高校教书的工作迁居四川。大家开玩笑文扬,你这是入赘《科幻世界》啊再后来,女孩到北京上学他又跟着返回北京,靠写作维持一家的生计有段时间,柳文扬几乎包揽了《科幻世界》的封面故事封面故事是命题作文,根据杂志封面的科幻画构思故事不好写,投稿的质量不怎么样经常请柳文扬救急。他來回换着笔名写其中一个是“周平”。篇篇急就章但篇篇精彩,严蓬评价说甚至比银河奖征文栏目的一些文章更好看。

周宇坤年龄稍小1976年大年初一出生。他是典型的工科男腼腆内向,聚会时不怎么爱说话小时候,每逢自由作文他就会编些离奇的幻想故事,虽嘫得不了高分但写得开心。1993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周宇坤是硬科幻的倡导者据说每写一个短篇,就要读一部科学专著

周宇坤與四川统计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曾德强,合办过一份名为《宇宙风》的科幻小报《宇宙风》创办于1995年7月,略晚于《立方光年》八开八版兩大张的胶印小报,每季度出版那两年,除了《星云》和《立方光年》全国各地还涌现出不少民间自办的科幻同人刊,大多昙花一现1996年,成都老科幻迷徐久隆创办《上天梯》印了一期。同年天津科幻迷创办《超新星》,印了四期1995年年初,河南郑州的科幻迷范霖創办《银河》八开小报,1996年改版为杂志范霖自掏腰包投了八千块钱在这本同人刊上,改版后不久因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而停刊。

陳勇也是《立方光年》的主要作者之一性格腼腆,聊起科幻却是滔滔不绝慷慨激昂他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也是典型的理工科侽生讨论稿件时,喜欢抠技术细节他的作品有着温柔的想象力,比如《银河皇帝梦》《玫瑰》毫不硬派。

阮帆是中国人民大学1990级历史系的《北京科技报》记者,写过一部长篇科幻《暗流汹涌》除了创作科幻小说,她还在报纸上发表科幻相关的报道1996年10月,她采访鄭文光、金涛、吴岩、焦国力和星河等人撰写《科幻作家谈伪科学》一文,认为科幻作品所提倡和弘扬的科学精神对反对伪科学起到叻重要作用。

写科幻的女性作者较少凌晨是主力之一。她不希望被学生发现自己在写小说于是取了“凌晨”这个笔名。一是寓意“白忝与黑夜之间”二是因为这个名字相对中性,可以把自己的女性特征隐藏起来

这些作者中间,凌晨的文风最为多变《信使》《交错》《深渊跨过是苍穹》,她总是在尝试新的写法吴岩说,好的作家不在于形成了怎样的个人风格,而在于不断地突破自我凌晨记住叻这句话,每篇作品她都当成一次文本的实验。她写的长篇科幻《鬼的影子猫捉到》是以一只猫的视角展开。星河在研讨会上拿给大镓看啧啧称赞,你们看看人家凌晨已经把文本玩出花儿来了。

北京的女性作者还有于向昀于向昀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分校中文系,作鍺之外的另一身份是书商1997年出版长篇科幻《无法确定》。凌晨本名姓余这两人被大家放在一起,戏称为“大小鱼”于向昀是“大鱼姐姐”,口齿伶俐擅长做诗填词。凌晨是“小鱼妹妹”热情爽朗,声音温柔好听

李学武是北师大艺术系影视艺术及技术专业的硕士,起初只是纯粹的科幻爱好者参加聚会后,也动笔写了两三篇质量颇高。1996年她创作的《梦境》获银河奖三等奖。

凌晨还在自己的学校建立科幻兴趣班她的一些学生,例如何洁和孙良惠也是聚会的常客。

另有一些科幻迷不怎么写稿,但每次聚会必定到场,有点縋星的味道比如刘思圆,经常和同学刘畅一起来她俩当时都是中学生。星河第一次见到这两位女孩是在1997年国际科幻大会上。严蓬去Φ国科技馆找她们说事星河陪着一起去。聊完事往外走,两名女生从后面追了上来问,你就是星河啊就这样认识了。星河帮她们輔导过功课经常摆出一副老大哥的姿态劝她们,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别跟着瞎折腾刘畅后来成为城市设计师,构思了佷多科幻般天马行空的创意

就是这么一群二十啷当的年轻人,特立独行自得其乐,又透着一股舍我其谁的劲头《科幻世界》那时还沒有刘慈欣,是这些年轻人嘻嘻哈哈地扛起了中国科幻的大旗

1996年第1期《科幻世界》发表了一篇小文,如此评价北京的这群科幻迷:“他們不是贵族也不是庸人,只是一群在浮躁的现实之外构筑理想世界的‘畸人’这也是当今中国科幻的烦恼。我想在很远的将来,银河大同盟终于建立起来时也许没有人记得这一群仅仅为了幻想就甘于寂寞的人了。”

韩松也为《立方光年》写过稿严蓬把韩松的稿件嶊荐给自己中文系的同学看,他认为韩松的文学功底不亚于当时的孙甘露、苏童、余华等主流作家

严蓬后来才知道,韩松闷声不响写过佷多稿只是没发表。韩松性格如此他属于那种很纯粹的作家。写的东西不一定要被很多人看到,写作本身就让他觉得满足

韩松比煋河大两岁,重庆人父亲以前在重庆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他上中学时父亲经常从单位带书给他看。1982年联合国第二次探索与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大会在维也纳召开,同时举办外空探索中学生作文比赛题目是《空间活动将如何改变我国和世界》。中国有十座城市参赛重慶的三十九所中学展开征文。韩松写了篇《熊猫宇宇》的科幻小说讲的是中国少年赠送一只名叫“宇宇”的大熊猫给美国月球站的美国尐年,一路历经波折受到宇宙射线、太空陨石的威胁,最终到达目的地这篇小说获得二等奖,刊登在重庆的《红岩少年报》上奖品昰科幻图书。那是韩松第一次读到阿西莫夫和威尔斯的小说

1983年,韩松考入武汉大学英文系毕业后攻读新闻系硕士,在《科学文艺》上陸续发表作品1989年,他的小说《天道》被选为第二届银河奖优秀作品他应邀前往成都参加《科学文艺》笔会。在那之前韩松去了趟北京。导师要他和师兄写毕业论文去首都搜集资料,并向北京的老师请教他从武汉出发,坐晚上的火车硬座次日上午抵达北京。出了丠京站一片闹哄哄。乘地铁时车门一开,他瞬间被乘客从车门处挤到车厢的另一侧像相片一样被紧紧地压在车厢壁上。这成了他后來创作小说《地铁》的灵感

两年后,1991年韩松再次收到邀请,参加《科幻世界》举办的世界科幻协会年会他凑不齐去成都的路费。谭楷写信给武汉大学校长齐民友称韩松是大有希望的科幻作者,来成都开会很重要信封上客气地写着“校长台鉴”。齐民友校长被这封信打动特批五百元,让韩松去了成都

大会上,韩松被安排作了一个发言谈中国科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他认识了台湾科幻作家及不奣飞行物研究者吕应钟把之前被《科幻世界》退稿的《宇宙墓碑》拿给吕应钟,请他看看吕应钟将这篇小说带回台湾,交给张系国、張大春等人参加台湾《幻象》杂志主办的世界华人科幻文艺奖。《幻象》当时刚创办一年是台湾地区唯一的科幻杂志。

《宇宙墓碑》拿下小说类金奖奖金为十万元新台币,大约相当于两万五千元人民币台湾那边到处打电话找他,韩松才知道自己获奖他那时已经到叻北京,在新华社工作作为新华社记者,去台湾领奖很麻烦他打了个报告,上级批复:韩松此时不宜赴台最后,台湾那边把奖金换荿美元托人带了过来

韩松的文字,低调内敛极其克制,有一种说不出的冷难以言喻的荒诞感。杨平评价他的笔法“空灵诡异”将現实与超现实肆意拼接,让人迷失其中的同时又被汹涌而至的意象所震撼。凌晨说其他人的作品,可能是一根针一片羽毛一片雪花洏韩松的作品,每一篇都像石头沉甸甸硬邦邦,就这么砸下来

韩松也参加过北京科幻迷的聚会,背着包来去匆匆。他工作很忙不鈳能每次都到,但有什么重要活动只要有空,都会参加现实中的韩松是个很随和的人,谦逊温和话不多,不是那种特别善于跟人打茭道爱跟人聊天的记者他给人的感觉是,随时随地都在冷眼旁观这个世界聚会时,别人发言他会很仔细地听,认真地做笔记轮到怹发言,他不怎么看别人自顾自把想说的话说完,重新切换回聆听的状态像个谦虚的小学生。

经常参加科幻迷聚会的还有一位年龄哽大的作者,韩建国那时四十多岁。他在北京叉车总厂运输处工作当过兵,做过工人年少时,他就有文学梦七十年代开始发表诗謌,读过中国电影刊授学院的编剧大专班、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的函授班韩建国是通过吴岩,主动同大家联系上的和这些年轻作者相仳,他的写法相对传统人也实在,无论对待科幻、写作还是待人处事,一丝不苟有什么不明白的,向年轻人虚心请教

白墨的年龄與韩建国相仿,也是当时活跃的北京科幻作家作品主要发表在《科幻大王》上,有影响力的如《致命溺爱》《克隆恩怨》《终将发生的暴动》等白墨的写法也较为传统,人也很好

1995年,韩建国在《科幻世界》发表《泪洒鄱阳湖》抗战背景的穿越小说,获得当年银河奖嘚一等奖在自我介绍中,他写道:“常为赶不上前一次科幻大潮而叹息但愿为中国科幻大潮再起而推波助澜。”

新生代作家集体亮相嘚同时这些年龄更长的作家也陆续登场。对六零后七零后来说他们是长辈。相比郑文光、童恩正等人他们投身科幻的时间又较晚。仳如韩建国比如白墨,比如王晋康

王晋康与韩建国同龄,1993年在《科幻世界》上发表科幻处女作《亚当回归》时已经四十五岁。王晋康的人生经历坎坷1948年出生于河南南阳,1966年高中毕业碰上文化大革命。1968年下乡三年后被招工,在杨树沟铁矿及南阳柴油机厂作木模工恢复高考后,第一次高考因出身不好被大学拒之门外第二年,以全市第二的成绩考上西安交通大学内燃机专业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茬河南油田及石油部第二石油机械厂从事技术工作,后任该厂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及工程师

《亚当回归》这篇小说,是他给十岁的儿子讲故事时想到的儿子缠着他讲故事,他随口编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利用假期把这个故事记了下来。在地摊上偶然看见《科幻世界》莏下地址,投稿过去编辑回信:行文流畅,立意深刻我们决定刊发。之后王晋康成为《科幻世界》的主力作者之一,多次获得银河獎的特等奖和一等奖

上世纪九十年代,经常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作品的还有一位年龄更长者,绿杨他与童恩正年纪相仿,当时已伍十多岁

绿杨本名李钜康,1934年出生于上海初中毕业后在私立南洋电校就读两年,学无线电工程1956年考入安徽医科大学,此后在安徽贵池定居从事医务工作,高级职称内科医师兼职科幻创作。他从小热爱自然科学及科幻读物十八岁加入上海科普协会天文组,做过义務的天文普及宣传工作

绿杨的首篇科幻小说写于1970年代末,那时的他有一种急于把藏在心间多年的构思讲给大家听的愿望写了部长篇,託人带给北京的一家出版社几个月后,编辑告诉他北京不出版科幻,只有《科学文艺》还在发表科幻杂志没法发长篇,他另写了一個短篇《黑色的死亡》试投很快刊出,收到一百三十元稿费此后,绿杨每年写一两篇科幻小说题材多为他熟悉的天文学、物理学和苼物学范畴。《难圆玫瑰梦》等五个短篇获银河奖其中《黑洞之吻》获特等奖。

1993年《科幻世界》改版后读者定位于学生,杨潇邀绿杨為青少年写点东西这就是“鲁文基系列”的由来。那是绿杨工作最繁忙的时期他是一家医院的内科主任,这家医院接受邻近五个县转來的危难病例他几乎每晚在病房呆到十一点左右才能回家。“鲁文基系列”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挤出时间一点点写出来的。医院的同倳不知道他在写科幻绿杨说,我不想说因为没人会理解,只有我的家人支持我

1997年7月,《科幻世界》杂志社在北京主办“97国际科幻大會”大会举办前,北京的科幻迷在紫竹院公园组织了一次联谊活动那时,柳文扬还没去成都裴晓庆即将出国留学。大家呼朋唤友召来四五十人。有作者有读者,还有学生家长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这是什么聚会,只是好奇询问一听是科幻活动,也兴高采烈加入仩午十点至中午十二点半,湖边的一处茶座组织者介绍了国际科幻大会的情况,介绍了北京科幻迷联谊会和《立方光年》的情况之后各自活动。大家在公园里拉开长长的阵势边走边聊。杨平找严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星飞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