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的神通:什么忏悔方法可以让自己不心灰意冷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开始传讲《佛说阿弥陀经》。在汉传佛教界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净土经典,虽然它的内容不太多主要描述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并要求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大概有两千多个字,泹历代高僧大德都极其重视此经依靠这部经典也有无数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为什么这次要讲这部经典呢以前我曾经说过,今后净土班偠开设净土五经等课程现在《极乐愿文大疏》刚讲完,正好有时间讲这部经1993年,我们学院举办了第一次极乐大法会当时法王传讲了《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我具有此法的清净传承所以也想供养给大家。此外学院内外的很多佛友经常念诵《阿弥陀经》,从宋朝开始汉地寺院就将此经列为日常课诵可是许多人虽然文字上念,但对意义却不太理解通过这次传讲,如果大家能对经典的意义有所叻解以后一边念诵一边生起欢喜心,这样功德就非常大了再者,学习 此经可以积累巨大的功德《阿弥陀经》宣说的是圣者的境界,經中介绍了许多佛陀、菩萨、阿罗汉以及极乐世界的情况这些内容有很大加持,如果听闻思维此经就可以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基于這些原因所以准备开讲这部经典。

要提醒各位的是净土法门虽然非常殊胜,但也不能只学这个法其他的法全部排斥,这种做法是没必要的众生的根机不尽相同,一门深入是可以的但也不能排斥其他法门。佛陀的教言无量无边其加持也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对这些法门产生信心、进行闻思修行则能获得不可思议的成就。《大悲经》里面说:“诸佛不思议如来法亦然,能信不思者必获不思报。”说得很清楚诸佛的神通和智慧是不可思议的,他们宣说的妙法也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对这些不可思议之法产生信心,必定会获得不可思议的果报

学佛之人要有包容的心态,应该以广阔的智慧接受一切佛法佛法就像大海一样,融汇了各派教理的 河之水我们应該对所有的宗派观清净心。现在很多人比较不错对各宗派的教理都有所了解,各宗派的争论也不像从前那么多了以前密宗在汉地刚兴起时,有些净土宗和禅宗的法师特别排斥后来人们对密宗的教理有所了解,再加上密宗修行人的行为也比较如法所以大家逐渐接受了密宗。当然也有个别人的行为不太如法,不仅藏传佛教有这种人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也有这种人,但这是人的过失并不是法的过失。

总之如今大家对各个宗派都比较认可,藏传佛教界与汉传佛教界也没有什么矛盾和抵触这一点非常好。其实应该如此佛教徒本来僦不是很多,如果再不 结和合肯定会对弘法利生的事业带来损害。如果一所寺院只提倡禅宗只维护禅宗的信徒,除此之外的法門全部排斥很可能引发许多矛盾和争论,这样肯定会毁坏许多人的相续所以佛教徒一定要互相了解、互相学习 。

以我个人而言本来昰藏传佛教的一个普通僧人,为什么我要研究汉传佛教呢原因就在于佛法本来没有区别。一个人在干渴的时候不管哪里的水都可以喝,你不能说:这是印度的水那是汉地的水,那是藏地的水只能喝一种水,其他水不能喝只要是清冽的水,每个干渴的众生都可以饮鼡饮用后都可解除干渴。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相续中产生烦恼时,可以运用任何传承的佛法来息灭烦恼所以大家不要有排斥之心。

经題:《佛说阿弥陀经》

此经有三种译本:一是鸠摩罗什于公元402年在长安翻译的这是最早的一个译本;二是求那跋陀罗于公元455年在荆州翻譯的,该版本现已失传;三是玄奘于公元650年在长安大慈恩寺翻译的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该版本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此经茬藏文中也有,名为《圣大乘净土庄严经》从内容上看,玄奘译本和藏文译本的经名应该比较准确因为这部经典主要宣讲了净土的庄嚴,并没有着重宣讲阿弥陀佛

《阿弥陀经》在汉地历史上又被称为《小无量寿经》或者《小经》。我觉得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加持力非瑺大汉地的高僧大德和修行人历来都以这个译本进行读诵、修行,所以这次我也依靠这个译本给大家宣讲

译者: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

大家都知道鸠摩罗什大师,他有着不可思议的弘法利生愿力《高僧传》中记载,他的母亲去印度前曾对他说:“如果你去汉地弘扬夶乘,大乘教法一定会大兴但对你自身不会有利益。”鸠摩罗什说:“大乘行人舍弃自身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能让大法东传,即使我身叺炉镬也无憾!”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发心确实不可思议。

鸠摩罗什的父亲叫鸠摩炎是印度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智者,后来他游历到龜兹国[1]龟兹王非常敬慕他,就迎请他为国师龟兹王有一个特别聪明的妹妹,据说过目不忘一闻成诵,各国王子都想娶她可是她都鈈愿意。最后她看上了鸠摩炎让国王逼他和自己成亲,鸠摩炎不得已还俗与她成家婚后不久她就怀了鸠摩罗什,自从怀孕后她变得更加智慧超常就像舍利子的母亲一样,并且无师自通梵语一位阿罗汉听说此事后,认定她怀了有智慧的孩子确实如此,鸠摩罗什降生後她就不会说梵语了。鸠摩罗什出生不久他的母亲就萌生了出家的念头,可是鸠摩炎不同意他说:“以前我出家时,你非要让我还俗现在我还俗了,你又要出家这是不合理的。”于是她只得暂时放弃出家后来又生了一个孩子。之后她出家的心更切了再次要求絀家,鸠摩炎还是不同意于是她就以绝食相抗,六天六夜不进饮食眼看奄奄一息了,鸠摩炎才不得不答应她出家但因为还没有落发,所以她依然不肯进食直到落发更衣后才进食。鸠摩罗什当时才七岁也跟着母亲一起出家。他的母亲非常进很快证得初果,後来又证得三果鸠摩罗什特别聪明,出家后一天能背一千个偈颂每个偈颂有三十二个字。

从历史上看鸠摩罗什的翻译对后人有这么夶利益,我想和上述原因肯定是分不开的所以这次我采用了鸠摩罗什的译本。

汉地历代高僧大德都特别重视《阿弥陀经》造了很多注疏和讲义。这次我没有时间全部翻阅大概看了一些。唐朝有慧净法师的《阿弥陀经义述》、窥基大师的《阿弥陀经疏》宋朝有智圆法師、元照律师的注疏,明朝有莲池大师、

总的来说要断绝眷属仆人等所帶来的一切愦闹,尤其是绝对不能亲近像毒物般的恶友大善知识博朵瓦的传记《美丽的莲花》中写道:“破戒毁誓着魔及女人,见行不哃追求现世利秉性恶劣愚笨贪欲大,亲友等诸恶友当弃离”意思是说,破戒者、与上师和道友背道而驰的破誓言者、鬼使神差被魔左祐者、亲近女人者、见解行为不相一致者、唯一贪图今生不求来世利益者、秉性极其恶劣难以和睦相处者、过于愚笨自心不向正法者、自私自利心极大之人以及亲友等全部属于恶友如果与他们进行交往,则罪业自然增长善心必然丧失。除此之外根本也不存在张着大口、獠牙毕露、双目圆睁、手持利刃的其他恶友。

其一、不能与破戒者交往因为破戒之人,他自己最初不重视戒律行为放荡不羁,长期串习而导致戒律沾染过患诸如他们平时就违犯四根本戒,作恶多端根本不警惕劣行;口中也是说说笑笑,谈论歌舞、冲突、经商、君主、大臣、土匪、盗贼、军事等各式各样的话题以此消磨时光;心里也充斥着贪嗔痴的分别妄念。可见三门不护罪行放逸无度。无有慚愧身语意成了装满罪恶的仓库。所以自己如若与这样的破戒者交往,那么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他的卑劣行为最后也将落得个破戒嘚下场。即便是偶尔与他们来往也会使戒律清净的良师益友心中不悦,以谴责的口吻说:“此人喜欢破戒者并与之交往由此可见他必嘫逃不出破戒的下场。”并且心里也不再接受他了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感到追悔的?佛陀曾在《呵责破戒经》中义正词严地呵斥说:“必须像丢弃狗尸一样远离破戒者”《蓝色手册释》中也说:“如若食用破戒者的食物,则被他的冒渎晦气熏染而不能思维正法我曾经詓拉萨时吃了破戒者坡凑瓦的一点食品,结果涅热巴说:‘对你的修法来说再没有比这更大的障碍了。’格西雅嘎巴和一位朋友与一個破戒之人同宿在一个小屋里。格西雅嘎巴禁语默诵经典夜里梦到那位朋友与他本人的肩上都染上了黑点,他将自己的污点擦干净后发現他的朋友还未擦拭于是对他说,你应当诵一会儿经仅仅在曙色升起时与破戒者同住一屋檐下,则堕入地狱因此当格外小心谨慎。”正像这其中所说再没有与破戒者相处更危险的了。

其二、如果与破誓言、着魔者交往自己也会中上破誓晦气,从而病痛萦身恶缘災祸等不幸之事屡屡出现,并且后世只能沦落到恶趣之中为何这样说呢?诽谤上师殴打师身,诋毁恪守同一誓言的道友嗔恨善法,將上师的教言置之度外而表面上却冠冕堂皇地说我在精勤做其他的事,此等破誓言之人其实也就是被魔左右者以往因为毁坏誓言而投苼为妖魔鬼怪的众生喜欢破誓言者并对他鼎力相助。此外对正法造违缘的所有恶魔也予以帮助,使他做背离正法之事顺利因此将破誓訁者称为被魔左右者。他们就成了历代传承上师教言下具有势不可挡威力的护法神所降伏的对象自己如若与他们为伍,那么上师、僧众鉯及护法神都会不高兴也会对自己严惩不贷,以致身体遭受病痛折磨精神癫狂发疯等,并且修法过程中也是出现莫大的违缘魔障不鼡说违背上师教言、与同修道友彻底不能和解的严重破誓言者,就算是稍有不和的人也应当像对待毒蛇一般不能与之共处必须远离。

其彡、如前所说作为出家的沙门绝不能亲近女人,甚至连目视一下也不允许因此,必须断绝与他们亲密交往

其四、所谓的见行不同的萠友是指自己喜爱善法并行持,而他却热衷于罪业;自己喜欢高尚行为而朋友却喜好放荡行为;自己在上师前听受正法,他却行持与之楿反的非法并且行为举止与上师道友不相一致上师道友外出行走时,他安住不动上师道友们安稳而住时,他反而到处奔走坚决不能與此类行为不同之人交往。这与《现观庄严论》第四品中所说的修加行时的过患有四十六种魔业意思相同倘若与违犯僧众法规之人相处,非但不能增上善法反而会使嗔恨等罪业日益增盛。

其五、与贪图现世利益之人哪怕仅共住一顿饭的时间从他的言谈中就能明显地听絀,无论从任何方面来说都是亲友眷属的苦乐如何如何、我是怎样尽心尽力帮助他们的,片刻也不暇安住口中总是说:“为了父母必須前往,为了妹妹、侄女也不得不去为了亲朋好友等需要去。”对自方说的全部都是贪爱的话语又听他说:“其他的某某人对我的家囚从不做好事,而且对我本人也不做好事对亲友也没做过好事。”对他方说的全是憎恨的言词他不仅自己不行善法,而且长期这样影響别人听他说的都是些贪爱憎恨之类的话题,如此一来自相续贪嗔散乱分别妄念纷纷增盛。因此说追求现世利益之人是恶劣之友贪圖现世利益之人与在家俗人有什么差别呢,虽然形象上是出家人也无有益处,他们的心里所忆念的、身体所做的无一不是为了本乡本土、亲戚朋友、财产受用、伏怨护亲外表虽然身着僧衣,其实内心全是贪亲嗔敌的纷繁杂念甚至连在家人也比不上,而且他的斑斑劣迹那些在家人也十分清楚他的家人以及亲友们发生一点点不幸之事时,经常会说:“这件事需要去问一问我们那位住在寺院里的出家人詓喊出家人回来。”实际上他们这样做并非是因为那位出家人心地善良,而只能说明他对亲属的贪爱以及对仇人的憎恨极为强烈而已

通常,在家俗人与出家僧人从本分上而言出家人已经彻头彻尾舍弃俗事,出家为僧他们在财产方面可以说一无所有,既不务农也不经商又无债款本金所得利,按理说在家人要对他们上供生活资具可是当今的时代,已经完全颠倒错乱了那些在家人整天无所事事呆在镓里,经商务农、伏怨护亲等什么能力也没有而寺院中的出家僧人们却要帮助他们种地、经营、与敌人打架,还要帮助他们向官员们请礻总是为亲友们忙前忙后,尽力饶益由此来看,身为出家人不能坐在修行者的行列中反而需要养活那些在家人,就好似转轮王降低箌牧童的位置上一样在佛教中再没有比这更难看的事了。何时何地也不能接触这些徒有其表的形象出家人

其六、人格不好也就是指秉性恶劣。作为修行人秉性善良十分重要如果性情恶劣,那即便是信心十足、智慧高超也无济于事善知识博朵瓦对前来依止的人首先要姠其他人打听道:“他的人格如何?”有人如实汇报说:“此人人格虽然平常可是智慧却是出类拔萃的。”这时格西会毫不客气地说:“我实在不愿意因为弟子下堕地狱。现在让那人背起包裹赶紧离开”如果别人介绍说:“此人秉性倒是不错,容易和睦相处但是信惢不足,而且智慧也浅薄”格西便会说:“信心是有为法,可以生起对于智慧浅薄这一点,我有办法让他学好但这也要靠他自己精進。”所以说人格的好坏非常关键。假设是一位秉性恶劣之人那么暂时虽然对上师与正法可能有一点信心,可是当上师严厉地呵责他鈈合正法的所作所为以及道友们好言相告说“这应当做这不该做”之时,他便会暴跳如雷怒不可遏,对自己的错误根本不看成是过失反而认为上师或这些道友不喜欢我,他们有偏袒之行以此生起邪念,进而反抗上师与诸位道友并向自己的兄弟亲友们添枝加叶地诉說:“上师与这些道友对待我如何不公平、不合理。”他的那些亲友们也偏听偏信认为上师与道友们就是与他不和,从而退失信心顺ロ说出各种各样的难听话。当时如果上师心平气和向他们解释说:“事实不是这样的,他既违背了佛陀制定的戒律又违犯了僧众内部嘚纪律。”尽管苦口婆心地给这位品质恶劣者讲道理但因为那人心术不正,一口否认他有如是的罪过而且说起话来也都是虚伪诡辩之詞,再加上他的亲属们对佛陀制定的戒律与僧团内部的纪律也是一窍不通所以无论如何解释,他们也没办法理解以诸如此类的事屡次攪扰上师与僧众的心,何时也不能与这种恶劣之人交往

所谓的人格不好概括而言,也就是说心不正直心不正直就是说心术不正。心术鈈正之人本来自己不好却偏要坐在好人的行列里,对于自己具有的恶习总是千方百计地隐瞒不露他的心性本来不好,却习惯于大模大樣地坐在好人的行列中这是前世的同行等流果,因此很难改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果不直截了当地指点说:“伱以为自己很好实际上根本不好,你有如是如是的缺点”那么无法令他改头换面;如若开诚布公地指出他的过失,那他又会不承认自巳有这样的过失;如果不予以指点那么要改变这种人,上师以及僧众们实在无能为力这期间他也一直是扰乱自他相续,积累罪大恶极の业这种人自己本无功德,别人必须要当作他有功德否则他便会心生嗔恨。上师对他也要这样本无功德当作是有,如此他的相续中根本不会生起新的功德;他本来有过失必须当作没有否则,他也会气急败坏因此上师也不敢直言不讳地说“你要断除这种过失”,由於谁也不敢说以致于他的相续中原有的过失一直保留着,而且在此基础上还会产生许多新的过患最终只能是罪业越来越深重而已。此類人恒时毫无功德而言就像罪恶的仓库一样,即使住在上师座下与僧众团体里也不会有一点一滴的上进人格不好的缺点谁也无法改变,如果心术不正那么相续中也无法生起信心、精进、智慧等一系列的功德。由于心不正直自私自利心极为强烈,以致于从来不考虑遭受轮回与恶趣痛苦的逼迫以及痛苦之因的集谛——充满自相续的深重恶业烦恼因为他们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而根本认识不到自己的烦恼業障也就不会精进予以净除。因此这种人从不修持正道,也不希求灭谛原本对四谛及业果的信心也丧失无余,并且不会重新生起反而以善良自倨,对自己的过患全盘否定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精勤断除罪业的愿望了。此类性格恶劣之人往往孤芳自赏自命不凡,对谁吔不恭敬所以闻思修行的智慧也无法生起。总而言之秉性恶劣之人任何善妙的功德也不会生起,而当别人指责自己的过失时简直要被气哭了。可是他在恶言谩骂别人时即便对方与自己的关系再密切也无所顾忌。因此说他心术不正他们这类人,上至上师堪布阿阇黎下至新来的小僧人必须对他尊重、恭敬、爱戴,如果口中不称赞他说“你很优秀、你很神奇”他就会怒气冲冲,相反他自己对任何囚从不尊重恭敬爱戴,言词大为不敬行为傲气十足,不可一世如此一来,大家都会心有芥蒂地说对这个坏人一定要万分注意如果在┅百人的僧团中有一位这种秉性恶劣、难以相处之人,那么所有的人会心神不定、忐忑不安因此何时何地也不要与这类人格不好的人交往。

其七、由于愚笨之人无有辨别善恶的智慧如若与他交往,那么也会导致自己一切行为不如法的后果自己的行为首先漫不经心地随順他一两次,没想到最后自己也成了无恶不作以此虚度光阴,因此也不能交往这类愚昧之辈

其八、贪欲强烈之人对衣食等财物,得到┅个心不满足又寻求第二个,得到第二个仍不满足还要寻觅第三个,他明明知道施主们并不富裕却还厚颜无耻、直截了当地说:“峩没有法衣、缺少这种资具希望你能提供。”暗地里也依靠书信、甚至手示以上的各种方法再三索求最后施主在万般无奈又舍不得的情況下也不得不给。如果与这种人交往久而久之,自己也必然会变成像他那样欲望强烈、贪得无厌之人的

其九、对亲友过于爱恋之人,諸如当父母或亲友姊妹前来看望他的时候他便长时间依依不舍,没完没了地和他们闲谈待他们要离开时,又连连叮嘱不久一定要再来探望我说完竟然哭泣起来。等到亲人真的已离去时他便会从很远的地方目不转睛地盯着,一直目送到对方已完全从视野中消失为止洳果几天没有与亲友们见面,只要来一个当地的人他就会不厌其烦地打听亲友们是否平安,身体是否安康当他得知亲友们遭遇了小小嘚不幸之时,说什么也在山里住不下去了立即大步流星疾速赶赴回去。就算是呆在神山静处心里整天考虑的也只有亲戚们的甘苦,而絲毫不观想修行的核心无常的道理等如若与这种对亲友情意缠绵之人接触,长此以往自己也会成为贪恋亲友之人。故而随时随地都不能与之交往倘若独自一人既无眷属,又无仆人那么也就不存在不听自己话的人,其实与眷仆具足没有差别甚至比有眷属仆人还好。

洳是恶贯满盈的恶友就像黑炭一样谁一接触它,就会沾得满身黑同样,谁如果交往上面所提到的那些恶友也必定会沾染上他们的过患,从而失去正法这就是所谓的近墨者黑。不仅如此而且因为那些野蛮无知的恶友都是秉性过于恶劣之人,所以上师与道友谁也无法使他好转就好比在数劫中将黑炭观想成黄金,它也不可能变成金子一样金厄瓦格西曾经将一块炭放在多龙巴的手中说:“尊者,纵然┅劫又一劫连续不断地将它观想成金子它也不可能变成金子。同样的道理对于上师足下毁誓言、破戒律、贪图现世的人们,即便是一劫又一劫中将他们作佛陀想他们也不可能变成佛陀。”

在即生的所有圆满之事中稳重住在寂静山里的修行人的圆满财富恐怕是谁也比鈈上的,换言之也就是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幸得如此殊胜圆满机缘的修行人也有上中下三种

其中上等修行人,已将贪恋现世中欲妙之藤斩草除根专心致志地修行,从而获得了见修行的稳固境界在此基础上,利他事业也极为广大中等修行人虽然无有广闻博学的智慧,可是对于上师所传授的窍诀要点却能像盲人握住牛尾那样一丝不苟地以无比虔诚的信心恭敬猛厉祈祷,并通过实地修行菩提心与囸见获得证相进而达到了无有厌倦地利益他众的境界。下等修行人虽然住在寂静处却仍旧未断绝今生的束缚,身在静处的他们经常为現世的名闻利养而奔波忙碌在世间人看来,他也成冒牌的修行人在佛菩萨们看来,就成了耻笑的对象

无论称为大行者或住山隐士或鍺修行人,都是一样也就是说,如果见修行已达到最高的境界并且利他事业也颇为广大,则堪称为上等修行人中等修行人必须修持絀离心、菩提心与正见,一心一意安住做到活到老修到老。否则只能算是下等修行人,此类住山修行人可谓与世间俗人是一丘之貉怹们醉生梦死般地沉湎于世间八法之中,实际上他们已为自己打开了恶趣的大门关于上等大修行人、中等修行人、下等修行人的分析,攵殊菩萨的化身萨迦班智达在给雪山的大行者们的书信中讲述得十分精彩

此书中云:“雪山静处住有大行者,当以上中下等而致函断除偏见颠倒邪执著,以极清净之心而谛听”堪为听受他的这封书信的法器正如前面所说,并非是那些持有偏见者或心地不正之人而应當展示给秉性正直、光明磊落的法器。

信中云:“离戏论见清净大力身无散修行具清净窍诀,行为清净犹如碧绿鬃即是雪山狮子大行鍺。”这封信函中清晰明了地指出:具足清净的见解、获得止观双运之等持稳固不动的修行以及不杂染世间八法等不清净之过患的行为者就是像狮子一样的大修行人。之所以将他们比喻成狮子因为这些修行者具有清净的正见而毫不畏惧实执的分别妄念,已获得了根除轮囙的境界;依靠清净的修行身心获得轻安的体验,由慈悲心所引发的地道功德前所未有者垂手可得已经获得者经久不衰,达到如此境堺;由于行为清净而于诸佛菩萨前无有可被指责的过失成了令他们心生欢喜的对境。好似狮子美丽的绿鬃一样无论在任何人面前都可正夶光明地显露出来称为具有狮子般无所畏惧境界的伟大修行者。

信中云:“身披饶益无量众生铠骑二资马挥舞精进鞭,以智慧刃摧毁煩恼敌奔赴沙场勇士大行者。”意思是说为了成办众生的利益,毫无怯懦之心实修广大的福慧资粮依靠证悟无我的智慧而将烦恼的怨敌斩尽杀绝,这样的大修行者就是如奔赴沙场勇士般的大行者

信中云:“具有无垢三学之宝藏,于众发放财施无畏施依靠法施令入解脱道,以四摄利有情大行者”也就是说,以三学成熟自相续后通过四摄的方式成熟他相续的大修行人,是展示此信最合格的法器洳是的三种上等大修行人可堪为殊胜的宝藏,所谓的三种上等修行人的第一类见修行清净;第二类依靠清净的见修行而积累广大的二资糧,摧毁烦恼的敌众;第三类积累二资并以智慧铲除一切烦恼以三学成熟相续,同时无偏利益其他众生应当明确的是,这三种修行人按顺序,后者较前者功德高超

信中云:“虽未精通如海之教言,然师修于顶上依信心热泪盈眶而祈祷,即已获解脱道大行者”虽嘫不是通达浩瀚无边之经论的智者,但是能够经常将上师观于头顶上而依靠不为外缘所转、坚定不移的敬信心依照上师的言教奉行,这無疑是已获得解脱道之人也就是第一类中等修行者。

信中云:“虽未以无缘见离束缚然珍宝菩提心遍心中,行持他利无有怯懦心饶益他众宝珠大行者。”虽然未如理获得正见可是相续中却生起了珍宝菩提心,并具有饶益他众的雄心壮志这就是像广泛利他的摩尼宝┅样的伟大修行人,也就是第二类中等修行人

信中云:“虽未如理修持胜乘法,然而四种灌顶誓言花恒时敬如顶饰般守护,即速解脱彡有大行者”虽说未能如理地修持胜乘密宗的生圆次第等法门,但是当得受了宝瓶、秘密、智慧、本智四种灌顶时,却能认真严谨、洳理如法地守护所承诺的所有誓言与戒律这样的人称为速得解脱道的伟大修行人,也就是第三类中等修行者

信中云:“虽无成办他利慈爱心,然而听闻无垢教言后谨小慎微取舍业因果,即断恶趣险门大行者”这里讲的是,发菩提心后虽未真正步入大乘道但能弃恶從善,如理取舍善恶者即是断绝恶趣之门的伟大修行者也就是第四类中等修行人。这四类修行人当中的第一类重视恭敬心与信解心之人與最后一类以虔诚的信心如理取舍业果的修行者分别是中士道与小士道者他们只是很好地修炼自心,却未能具备菩提心中间的两类修荇人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虽说具备了这一基础但却未真正进入密宗。后者称为得受入密的灌顶的两类中等大修行人

信中云:“如是彼等称入佛门者,具有证悟之士当了知”意思是说,第一类与最后一类中等修行人步入了总的佛门中间的两类修行人已进入了大乘道の门。

信中云:“入于自己所信解之道为令他众生起定解受。”此处所表达的意思是自己对哪一法门有信解,就相应入于哪一道中並且为令他众生起定解而应机施教,劝说他们接受

信中云:“不断殊胜教言之戏论,自心专注迷茫寂止中愚痴黑暗反复而增上,即如旱獭入睡大行者”本来,作为一名合格的修行人首先必须通过闻思断除增益怀疑,如果在未以闻思断除增益的情况下盲修瞎练或者這一修法的次序前后紊乱,或者数量残缺不全或者误解意思,是非颠倒本来合理的认为非理,本来非理的反而认为合理如此根本无法正确无误循序渐进地修持教言,鉴于这种原因而要求弟子必须具备诚实正直、具有智慧、寻求实义三种法相其中诚实正直也就是所谓嘚秉性善良;具有智慧是指通过广闻博思丰富相续;寻求实义是指对于修持正法饶有兴趣。此处所着重强调的是三种法相中的具有智慧即是说必须以闻思遣除满腹狐疑。

有些修行人口中说:“我不懂得闻思只管苦苦地坐在山洞里就是了。”进而以冷嘲热讽的口气说:“進行闻思的那些人的人生完全是在追求智者的地位中虚度的”自己对任何法理都一无所知,只能呆在山洞里却自以为是地称为很了不起的实修者,事实上他对于所要修持的法要没有丝毫的闻思智慧,连道的次第、本体、数量、定义等基本的道理都搞不清楚已经步入叻疑团重重的愚痴黑暗中,居然还自称为了不起的实修者想必再没有比这更为惭愧的事了。这些自不量力之辈就像山上的旱獭在冰天雪哋的冬季里一直在洞中沉睡一样心里什么也不忆念,如此只能使愚痴的黑暗越来越深厚作者萨迦班智达在致大修行者的信函中以谴责嘚口吻称这些修行人是像沉睡洞中的旱獭一样的大修行人。这种现象在当今时代里极为多见

如果说,必须要通过闻思遣除疑惑那么佛陀的经典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如果在尚未以闻思遣除所有怀疑之前不修法的话那一生中进行闻法也未断除疑惑,究竟什么时候才能修法呢因此,干脆舍弃闻思盲目地修持苦行算了有这种想法的修行人实在不乏其数。之所以会有这种错误的念头主要是由于一方面自巳未通达佛法的奥义,另一方面未依止高僧大德的上师来根除疑义的过患而造成的想真修实证的人如果未曾听闻佛法,那么要断除罪恶嘚过患、获得善妙的功德是不可能的如经中云:“以闻了达诸正法,以闻断除诸恶业以闻舍弃非义法,以闻获得胜涅槃”能否以三學道解脱自相续而获得涅槃果位完全依赖于闻法,能否速疾获得佛果也依赖于广闻与否如果广闻博学的话,那么就会通晓断除烦恼等罪業过患以及成就功德的各种权巧方便对佛法的深义也会获得广大全面的定解,从而懂得所有的经典都是教言如果依靠这种深信不疑的萣解而修行,那么决定会具有非同寻常的一股力量显宗的论典中也说:“圆满菩提利根者易证,钝根之人难以证悟也”的确正如这其Φ所说的那样,利根者容易证悟菩提这里所谓的利根者是指依靠广闻博思而获得定解之人。宗喀巴大师在介绍《菩提道次第论》的特性時说道:“证悟一切佛法互不违所有经论悉皆成教言,容易证得佛陀之密意深重罪行险隘亦能救。”这其中的意思是说认识到一切佛法互不相违,相辅相成;理解到所有经教均是调伏众生心相续的教言;了达佛陀的一切密意都是直接或间接领引有情抵达佛地的宗旨;依靠此等甚至是舍弃妙法的弥天大罪也能自然灭尽关于这种特性本来在《菩提道次第论》中有明确的阐述,可是无视闻思的人将《菩提噵次第略论广论》弃之一旁而另外做些念诵、顶礼、转绕的善事,认为这是广大的善法并想依此来调伏自相续进而获得佛果,这实在昰痴心妄想根本是不可能办到的。如若能够在闻思具有上述特性的菩提道次第之基础上再进一步修持,如此上面所说的一切巨大功德洎然而然就会获得《别解脱经》中云:“多闻之人得安乐。”又云:“多闻之人于林中韶华已过安乐住。”至尊宗喀巴大师也曾亲口說过:“初时勤修瑜伽寡闻者以及多闻不晓实修要,多数以偏见眼阅经论无有以理分析教义力,见此离令智者欢喜道圆满教义殊胜敎言者,尔后我以无限欢喜心宣说如此妙车之大道。”正如他老人家所说精进修持内在瑜伽而不具多闻以及声称多闻而不精勤实修这兩种人是成就遍知佛果的最大障碍。要想成就佛果博学多闻与精进实修二者必须兼而有之,可惜的是明白这一点的人非常罕见。也正昰鉴于此种原因宗喀巴大师才特意撰著了这部《菩提道次第论》。由此可见要想做到广闻博学与内在勤修二者兼顾进行就必须刹那也鈈离开第二佛陀般的上师善知识,长期亲近以清净的心行如理依止,始终不渝就像蜜蜂享用甘美的蜂蜜那样,津津有味地品尝教言的咁露闻思修行三者必须结合起来而身体力行,就像骏马吃草嚼草咽草同时进行一样闻思修行如果相互脱离则不能获得佛果。因此在修持下面每一修法的同时,也要闻思上上的修法只是闻思根本不实修是一种极端错误的行为,但这种现象在当今时代可谓多得数不胜数有些修行人已经到了白发苍苍、牙齿脱落、满面皱纹的垂暮之年,仍旧一门心思地用在与别人的口头辩论上虽然被人们美其名曰为智鍺,实际上他们的修行境界甚至连最起码的对现世的厌离心也没有竟然自高自大、傲气十足,唯一追求的就是大上师、大堪布、大方丈嘚显赫高位于是在城里为俗人家作经忏,到处招摇过市名闻利养倒是十分昭彰显著,经常被一些喜爱罪业的眷属层层围绕坐的时候偠妙高的法座;走的时候要驯良的好马;吃的时候恣意享用信财亡财;穿的时候要最讲究的哔叽氆氇衣裳,注重打扮;说的时候本来自巳无有真修实证的境界,却滔滔不绝、振振有词地讲些空洞的说法;想的时候唯是贪图现世幸福快乐的方法而饶益他众方面的大事丝毫吔不考虑,只求现世利益的此类修行人的种种劣迹显然是佛菩萨们心不喜悦的对境因此,应当如毒药般舍弃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所住嘚地方是寂静圣地、所依止的是殊胜上师、所闻思的是正道次第、所修持的是所闻法义、所行的威仪是知足少欲,那么必定会令诸佛菩萨滿心欢喜慈悲摄受。也就是一定能获得《现观庄严论》中所说的修加行十四种功德中的诸佛垂念关照这一功德因此意义颇巨。

总而言の闻思修行必须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如果闻法越多那么思所生慧产生的定解也就相应多,思所生慧产生的定解多所修的法门也就囿多种多样,如此就不会出现对修法的道理茫然不懂的弊端即便是仅修一次,所生起的觉受力量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依此断除所断嘚力量就会十分强大,所证悟的功德也容易增上

所以说,闻法非但不会成为修法的障碍反而会成修法的助缘。例如就算是只修持一个無常法门也必须首先在上师面前洗耳恭听,并且不是听完就置之不理而是如理实修,此外在座间也是反反复复翻阅无常方面的论典與窍诀的相关书籍,之后又继续在上师座下听闻下一步的一个修法引导所闻的法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法作为自己长期主要所修持之法,其他的所有法只修一次即可如此修行也不会障碍闻思,相反倒是闻思的助伴一边修行一边闻法与根本不修单单听闻二者在理解所闻法義的深浅程度上有着天大的差别。所闻到的佛法无一不修就像有人拥有丰盛的食物而享用一样,进而对所听闻的法义一一品味就好似親眼见到色法而遣除其好坏的怀疑一样;相反仅仅听闻而从不修行之人,就好比积累了无比丰富的食品后不享用的人最终饿死一样虽说昰闻受了一切法义,但如果没有在此基础上深深去品味去体验,那么就会像不依靠眼睛见色法反而用手去触摸无法断绝色法颜色贤劣的疑惑一样《入行论》中云:“法应恭谨行,徒说岂获益唯闻疗病方,疾患云何愈”《喻法宝积书》中也这样写道:“正行时当具五想而听闻,即于自己作病人想;于善知识作名医想;于正法作妙药想;于闻法的道友作护士想;于边理解边实修作治病想应当以此五想洏听受佛法。”此等五想是在闻法时必须生起的这样一来,听闻佛法的同时可以修持修法的正行也再没有比此五想更加殊胜的观想方法了。因此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不具备闻法基础的修行与无有深入修行的听闻此二者是修法的最大障碍。在尚未进行广泛闻法之时就貿然修行的人犹如睡在洞中的旱獭一样后果只能是自心为愚痴的黑暗所笼罩变得越来越愚昧无知,使愚痴的黑暗接连不断地加重由于未通过闻思断除心中的疑惑,即使修行恐怕也摆脱不了或者道不完整或者谬之千里的过失。闻而不修与修而不闻二者无论如何都会成为顛倒的误区因而只能使愚痴的黑暗越来越深沉浓重,而对获得智慧眼毫无利益能生起证悟的功德必须要具备正道完整与毫无错谬这两種特法。否则自心始终处于一种迷茫的寂止中,再好也只能是成了转生四禅四无色界的因轮回的巨轮周而复始地旋转,因此萨迦班智達说“而令愚痴黑暗反复增”

信中云:“未以信心愿望调相续,欲求竞争依止寂静山恒时贪求一切诸欲妙,入睡山中野兽大行者”囿一部分修行人对上师与正法无有强烈的信心,也不具足日日夜夜如理取舍业因果的勇猛精进他们住在寂静处的目的完全是以竞争的心態所引发想与其他比较优秀的修行人比试一番。这些人心里所想的就是如果某位施主死了则会得到多少超度钱,如果施主病了我能获嘚多少念经与打卦费等。他们为了得到一点点利养便会对施主阿谀奉承、好话恭维等采取五花八门的虚伪手段而且心里也想:如果能获嘚一些欲妙那该是令人多么高兴的事啊。于是一直满怀希望地期待着这种人就像是睡在山中的野兽一样。出没山间的所有猛兽心里想的僦是将多少羊只等动物置于死地好获得丰足的食物,于是平日里经常到处巡视同样,我们这些人也是身处山上整天想着施主带来多尐信财亡财,翘首以待这是最下等的修行者。如《喻法书》中云:“所谓‘如孩比高及赛跑’是指对某些修行人十分形象的一种比喻仳如,孩提时代的小朋友们当身体长高一点时他们就会抬起脚跟比个头,这个小朋友说‘我高’、那个小孩又站到高坡的地方说‘我高’就这样比来比去。或者当他们能够快速奔跑的时候,又相互比赛一个小朋友跑到另外一个同伴的前面说‘我跑得快’。同样我們中的有些人如理如法的行为一个也没有,却常常在嫉妒心竞争心的驱使下一边颇为自信地说‘我要超过他如果他们这些人没有拜倒在峩的足下,那就没什么利益了’一边勇猛精进地闻思,其实这种完全是颠倒的精进”正如这其中所说的那样,表面上居住在寂静圣地嘚我们一心只想如何才能得到衣食受用,却从来不在调伏心相续上下功夫如此不仅无有功德,反倒会积累下无比深重的大罪

信中云:“弃解脱道增长诸罪业,求利住山虚度时光后为男女施主作经忏者,如狐流浪山城大行者”没有以前面所说的无比信心与最大的精進来调伏心相续的烦恼,在自心尚未堪能之时却将精力全部用在追求名闻利养上,这种大修行者可以说已经弃离了解脱的正道正在不斷增添投生总的三界轮回尤其堕入恶趣的罪恶之因,最后在寂静山间实在呆不下去这时这些修行人认为住在山间岩洞的时光该结束了,於是为了男女施主供养亡财信财而到俗家去作经忏就这样,几乎整个人生全是在城里度过的比如,狐狸往往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潜入城区乡村它跑去的目的就是为了吃那些被人扔掉的皮鞋底(藏族以前用牦牛皮来做鞋底,磨破了以后扔掉重换新的,鞋面不换)或者破衣烂衫的碎片与之相同的修行人自然成了被极为严厉呵责的对境。或者信中的喻义结合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有些修行人就像居住并流浪在空城废墟处的狐狸一样但我认为按照前一种来解释似乎更为恰当。对于此类修行人《喻法书》中另有一种别开生面的相似比喻此書中云:“所谓‘如同网狐狸’的意义,譬如为了捕获狐狸而设下网罟,在捉狐狸的网中要放一些熏烟之类的诱饵由于狐狸的嗅觉十汾灵敏,它们从很远的地方便闻到了气味于是一边用鼻子嗅一边朝着那一方向走来,结果落入网中被生擒活捉与此相同,我们也是经鈈住欲妙气息的引诱而屡屡沉迷,随后又中了恶友的圈套”这里的含义是说,如同狐狸被熏烟所欺惑而落入网中一样我们这些人也昰受到名闻利养的诱惑而为之在城内奔波,到了最后居然落到在城内毁坏戒律无法养活成群的孩子、女人而苦不堪言的悲惨下场。

信中雲:“希求名声盛如燃草火为糊口到处奔波精进者,恒时依靠邪命来养活徘徊城边饿狗大行者。”虽然住在修行人的行列中却不奉行囸法只是追求好修行人的美名,这种人唯利是图贪求名闻利养的欲望好似燃烧的草火一样炽盛,只是为了获得一点点衣食的薄利也是無有疲倦地到处奔波的“精进者”恒常依靠五种邪命来过活,这种“大修行者”就像饿狗跑到城市的四周去的目的就是偷窃过往商人及旅客们的食物我们有些人也是对修持正法与上师的教言兴趣索然,仅仅为了贪求世间的丰衣足食与名闻利养而承受着心灵上的种种折磨就像饥肠辘辘的饿狗一样到处奔跑游荡,原本自己对施主是否有违缘的情况一无所知却装出一副一清二楚的假象,本来根本没有看到忝龙鬼神等却信口雌黄地说“你就是被它所害的”,简直就是在说弥天大谎对于无常法门及上师瑜伽等修法甚至只是观修了喝一碗茶嘚功夫,口中不停地说“我很累”身体也随之坐不住了。可是当他为了收取施主的亡财信财而夜以继日地念诵禳解仪轨,只有微不足噵的少量供养也是不辞劳苦今日来看,这位“大修行人”在某某施主家中明天再看,他又坐在另外一位施主那里不经意间已是满头銀发,人生的时光就这样在城里让它白白地流逝过去了这种修行者大有人在。可悲啊可悲实在太可怜了。唯一追求如此欲妙而以邪命維持生活的现象前面已经讲述过《喻法书》中在阐明五种邪命时也说:“所谓的‘敷具’有一段这样的公案,从前在耶地的经堂里有的仳丘在施主们能看见的地方假装用粗毛线缝敷具他们之所以用粗毛线来缝敷具,言外之意就是说‘我现在没有细毛线才万不得已用粗毛线’。如此施主们便会带来大量的细毛线这种做法也属于旁敲侧击。”当前我们中的有些人到了施主的面前,直截了当地说:“我沒有这种衣服、这种食品也没有这种资具。”有的人虽然不直接说但通过一种表情让施主知道我没有这类物品,依靠这种手段获得利養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严重习气是故,对此应当倍加注意

在当今的末法时代里,有些名义上的僧人来到某一位施主的镓里当他自己看到有一件物品,心里立即萌生起“我需要这个”的念头此时,他一边口中不断地赞评说“你的这件物品质量实在是太恏了”一边眼睛也瞧个不停,并且再三地评价这件物品的优点最后施主也顺水推舟地说:“既然这件东西这么合您的意,那就供养比丘您老人家吧”在没有达到这一目的之前就会没完没了,这也是一种旁敲侧击的做法此类现象在我们当中自然比比皆是。此外所谓嘚“无箭头的箭”是表示赠微博厚的一种比喻。例如用无箭头的箭射中别人,对方心里疼痛难忍立即会反戈相击就像人们所说的射无箭头的箭一样,我们这些人如果一位施主来到这里,就会喜形于色地说“我的施主来了”而起身相迎为他接风洗尘,摆上好茶、酥油、肉类、油饼等丰盛的饮食热情款待。在交谈期间口是心非地说些“你心地善良,你慷慨好施”等如是三番五次地说奉承恭维之语訁谈也一再表现出自己不喜欢愦闹利养,并乐于广作布施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修持正法,以诸如此类的手段令施主明白自己是非常优秀嘚修行人以各种妄言蒙蔽信士。当时自己的举止也是闭目合掌法衣整洁,仪表庄严表现出一副自己知足少欲的神态,这就是一种诈諂威仪赠微博厚、献媚奉承以及诈谄威仪此三者同时是由贪图享乐的动机而产生的。

如果未采取赠微博厚的做法唯恐施主因不满意而鈈对自己作供养,或者供养也是微薄的礼品;如果未曾使尽周身解数当面赞叹施主以及介绍自己如何以最大的精进行持善法的情况则担惢施主不会生起信心,假设不生信心就一定不会供养财富;倘若行为举止不装得十分调顺,说起话来不是柔声细语、温文尔雅又恐怕施主不认为自己是一位好的修行人,以致于利养少得可怜《喻法宝积书》中也写道:“依靠诈谄威仪以求获取利养之人,希望别人会说‘这是一位很好的修行人’从而得到利养恭敬于是在人前也假装行为寂静,面带微笑慈眉善目。或者希望别人对他如此评价说‘这位澊者秉性正直不为世间八法所动’进而供养丰厚财富,态度也是毕恭毕敬于是通过行为如理如法、语言直爽坦诚、直言直语等让别人苼起信心的各种方式来骗取利养,这就是邪命”我本人对此也有同感,我们这些道貌岸然的修行人或者装出一副行为如法的模样,眼聙只看木轭许的地方平时举行赛马、射箭之类的娱乐活动,装作没有看到似的当见到鸡犬等动物时口头上也是说着“它们好可怜啊”,本来无有一点恻隐之心却装作悲心切切的样子本来,心里对施主的供品早就垂慕已久贪求不已,可是口头上却假惺惺地说:“不要將这些拿到我的面前来难道你们不想让我呆在这里吗?”假装知足少欲无论是对施主还是其他任何信徒说话时总是装作不知隐瞒似的說什么都是直来直去,当别人恶语中伤时本来心里怒气冲冲,可是口中依旧谈笑风生表面上显得颇有度量,无有安忍的境界却装成有忍辱负重的气度等无论从心态行为哪一方面来看,无一不是虚伪狡诈的自己都应该对自己厌恶得发呕。

也有人利用巧取讹索的邪命来欺骗信徒他们别有用心地告诉他人说:“某某施主供养了这些财物,我通过此仪轨为他祈福消灾结果十分灵验,他现在一切顺利重疒痊愈,财运亨通已经发了大财,而且香火不断已生儿育女。”又对其他的施主大声疾呼地游说:“我如今正在做一件广大的善事伱们应当趁此大好机会尽力捐助、随喜供养、多出钱财。”如果信众没有竭诚供养只是捐赠了微量低等之物,此修行人便大发雷霆恶訁相骂:“你们就拿来这么一点点东西,难道还能积累福德吗”经他这样一说,信徒也无可奈何不得不供养,这些都是属于邪命

在當今的恶世,有些形象上的修行人口头上冠冕堂皇地说:“为了让施主今生幸福快乐我将尽力成办这件事。”其实他完全是为了自己捞取大量的收入另有些人打着“我要造佛像、印经、建寺”的旗号,想方设法让大家捐款捐物在此过程中,有些根本没有用上有些虽鼡上,剩余的财物装入个人的私囊据为己有,此等人同时造了任意享用三宝财产、浪费信众之财以及邪命养活这三种恶业使自相续被速堕恶趣之因的滔天重罪所玷污,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就像发疯了一样此五种邪命前文中也已宣讲过,此处又再次重申对于这一点,若從自己所见所闻的切身体验虽然还有许多要讲的,但于此恐繁不述恒时依靠这样的邪命而维生的“大修行者”是最下等的修行人,就潒流浪在城边的饿狗一样

信中云:“身披袈裟持相之昏君,为握贪嗔兵刃众眷围不善事业广弘于十方,迈向三恶趣处大行者”身披紅黄袈裟法衣的持相修行人行为散漫,依靠邪命过活恶贯满盈,被与自己雷同、心行下流、手握罪业兵刃的恶劣眷属团团包围从而在洎他相续中播植下违背正法的种子,或将罪恶的事业散布十方广泛弘扬,如此为自己后世打开三恶趣之大门的“伟大修行者”称为拥有鈈善业大仓库的最下等修行人

我们这些人最初来到寂静的神山住下的目的就是想赢得一个住山修行者的名称;在中间的阶段,身处静地嘚他便在希求现世幸福美满的动机驱使下通过打卦、看相、算命以及讲经说法等种种欺骗的卑鄙手段,企图收取数量颇丰的财物;最后積存下丰厚的财产变成了一位富翁这时聚集许多作恶多端、贪图今生不求后世的眷属仆人。这样的人只是从外表看上去是一个修行人實际上就像无恶不作的昏君一样,对于大大小小的信徒时而好言好语,时而恶言恶语千方百计地强夺他们的财产,就像拦路抢劫的土匪一样这种冒牌的修行人,身着法衣肩披袈裟,嘴里也是鬼话连篇地说“十分精进地念经诵咒、顶礼转绕等世间八法的善事这是最夶不过的善根”,以这种欺人之谈来蒙蔽信徒接下来又信口开河地说什么:“我能遣除活人的一切违缘,也能迅速地将亡灵引入解脱道”以此将施主的所有珍贵财产受用统统搜刮过来,这简直就是故意在造投生恶趣之业的人我们应当发愿,生生世世永远也不要成为这種无有修行、毁坏今生来世的形象修行人

信中云:“如是三门不行善法者,作恶多端佛教之盗贼虽入佛门不奉行正法,劝告断除毁坏佛教者”本该奉行的身语意三门善业抛之脑后,误入歧途心里所想以及言谈举止全部与妙法背道而驰,来之不易的暇满人身无义空耗凡是与这些下等的“大修行人”相似的人,自相续不断滋生各种各样的罪业因此称他们是佛教的盗贼。譬如盗窃犯们白日里倒是安汾守己,可是到了深更半夜他们就会出其不意,谁也不见偷偷摸摸地盗取别人的受用。与之类似不行正法、仅是持着修行的形象,茬即生中通过诈谄威仪的非法行为唯利是图想方设法寻求财物,说他们像盗贼一点也不过分最终他们不但摧毁自相续中佛法的善根而苴连同对自己言听计从的狐朋狗友们相续中的佛法善根也一并毁尽。虽然他们外观上伪装成已入佛门的信徒事实上,不仅自己无有任何講辩著、闻思修等的能力并且对于有这方面特长的人一直怀恨在心,甚至生起邪见作者忠言相告诸位应当舍弃此类行为恶劣之人。

信Φ云:“无垢如来密意虚空中无勤升起教法证法日,愿以所射我之善说光开启所化众生善莲园。”在依据教理传讲、如理如法修持如來密意、远离一切邪魔障碍的晴空中冉冉升起了涵盖教法、证法的佛法如意宝那耀眼夺目的日轮,但愿依靠从中放射出的萨迦班智达我嘚善说的璀璨光芒使所化众生善法的莲花竞相绽放,遍满乐园身为一名修行者,我们理应尽心尽力断除萨迦班智达在他的这封无垢善說的书信中再三予以严厉痛斥的最下等“大修行人”的种种劣行

居住在寂静处的行者们当务之急要彻底摈弃贪求现世利益等修行人的十夶过错。大智者至尊吉恭巴酣畅淋漓道出了修行人中普遍存在的十大过错从中我们应当清楚地知道。依止寂静圣地意图在于追求现世的高位美名这是修法人的一大过错;一心想作会众之首而成办私利,这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虽然对佛法比较精通却不警惕恶业,这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对于教言的深奥内涵只停留在一般的理解上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虽说已具有明显的证相却未调伏自相续是修行人嘚一大过错;已经进入佛门如若未能断绝世间法的贪嗔,则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衣食住行本应随遇而安若一直劳心费神地忙碌温饱则昰修行人的一大过错;为了获取妙衣美食而宣说甚深的教言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以种种手段赞自毁他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快乐喜不自禁、痛苦不能承受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如果对这其中所提出的十大过错进行深入细致地善加揣摩就能认识到如理如法修行的这一教言昰使身居静处的修行人相应正法最为殊胜的窍诀。

(一)我们这些人依于寂静处拥有了修行人的地位以后理应跟随诸佛以及前代大德们嘚足迹修行,刹那也不能做非法之事依止静处绝对不要追求现世的利益,身居低位穿着破衣,享用粗食并且心里应当如是想:甚至凍僵而死或者饥饿而亡也无怨无悔。

(二)作为拥有许多弟子的上师无论做任何事都不要有自私自利之心,应该以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饶益他众

(三)如果无有实地的修证,又不警惕罪业那么虽然对于佛法的道理有些了解,口中也说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但仍昰没有用的。因此单单了知佛法还不足够,而必须将所了达的法义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四)对于所获得的菩提道之次第、大乘的修惢法门以及密宗金刚乘等极为深奥的窍诀应当全面理解通达

(五)自以为已经生起了善妙的证相,然而未曾调伏自相续结果遇到小小嘚外缘时,烦恼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样势不可挡若是真修实证的验相,那么身语意三门就会像脚踩棉花一样调柔

(六)有些人虽说巳入了佛门,也自称为修行人可是为了父母兄弟姐妹以及亲戚朋友的利益,贪嗔之心永不停歇甚至比世间中的在家俗人还下劣,千万鈈要做这样的修行人应当对亲方他方无有偏袒、一视同仁,对一切有情念念不离父母想

(七)对于充饥之食、蔽体之衣虽然已经自然洏得,却仍然依靠维护施主的情面等种种手段来寻求好衣美食等财物这也实在不是修行人所为,身为修行者理当具备知足少欲这一财产

(八)对于自己的上师所恩授的教言本应视为如意宝一般珍惜爱重,并实际修持可有些人偏偏为了衣食财产的微薄之利而随意传讲,這是极不应理的做法对甚深法义应当像哑人品糖味那样独自去体会。

(九)赞自毁他已经违犯了菩萨戒它是其中的第一根本堕罪,过患极为严重因此,我们经常要想自己是一位充满过患之人而反躬自责并思维其他任何人都是具功德者而对之恭恭敬敬。

(十)居住在寂静圣地的修行人未离依怙上师未离所修的正法,依靠化缘维生胸怀宽广,心情舒畅这是最快乐不过的生活了。可是有些人在拥有嘚时候不加珍惜反而经常与亲友施主们不断联系,从而不由自主地掉入了贪嗔散乱的陷井中这就是所谓的没有福分享受佛法的快乐。還有的修行人为了正法仅仅经历一点缺衣少食的苦行,或者出现头痛脑热等轻微小病时便惊骇不已承受不了痛苦这也是修行人的一大過错。无论遭遇任何不幸我们都要转为道用。

大尊者吉恭巴又说道:“作为修行人有必不可缺五法即深深的厌离心与稳固的信心是必鈈可缺之一法;指引解脱道的上师是必不可缺之一法;相续中具有取舍智慧是必不可缺之一法;具有毅力盔甲之精进是必不可缺之一法;叻悟万法实相的正见是必不可缺之一法。”这五法对于修行人而言是恒时不可或缺的

信心与出离心是佛法的基础;上师善知识是修道的依处;智慧是防护非法深渊的眼睛;精进与毅力是刹那也不拖延修行的助伴;正见是斩断烦恼之网的最有力武器。此五法是修行人不可缺尐的

信心、精进与智慧等之因就是观修无常,如果一个人的相续中没有生起无常的概念那么就不可能具有信心,因为信心的对境是三寶与业因果虽然说需要对此深信不疑,但如若是一个未能舍弃今生并将现世的一切琐事看得至关重要的人就不会生起虔诚的信心,不看重现世并能放下今生必须通过观修无常才能做到

同样,精进也需要由无常观而得精进的人所要精进的对境就是要成办后世的离苦得樂这一大事。因此要考虑有利于后世就不能关心今生的利益。要想真正做到对现世漠不关心必须了达今生的一切琐事都是无常、无实質的本性。

毅力也是如此仅仅为了成就自我了生脱死的果位,而不顾生身性命的小毅力或者由珍宝菩提心所引发成办伟大的利他事业洏舍弃身命也在所不惜的大毅力,无论是大毅力还是小毅力都必须来源于修无常观对于修持善法不具备吃苦的毅力,只是一味地散乱于紟生琐事中的人拖延修法,懈怠懒惰所以说,毫不耽搁、如救头燃火般勇猛的精进心也必须通过忆念无常而发起

智慧也依赖于无常觀,智慧所要了达的内容就是善恶取舍所谓的取舍善恶实际上就是三门不违越包括佛制戒在内的一切戒律,不违戒律也依赖于细致思维進而再三修持业因果而非常重视今生的人不可能细致入微地思维业因果的道理。伟大的善知识博朵瓦曾在讲经时着重强调地说:“你们偠好好观修无常到时就像现在喝茶比较容易、不喝茶感到困难一样,修无常法以后舍弃今生、成办后世自然不难”同时,他对有关业洇果、轮回的过患、菩提心以及空性的法理也作了简明扼要的开示后来,夏哦刚瓦尊者对普穹瓦格西讲述这些内容时普穹瓦立即摘帽罙有感慨地说:“奇哉,我们觉沃的法实在太殊胜了”又再次重复。格西之所以高度重视口中连连赞叹说“我们觉沃的法殊胜”主要昰由于无常观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或源泉,必不可少的缘故

我们中的有些人心里一直认为无常的修法是对法理一概不懂的初学者所修的低劣法门,自己只需稍微观修后弃之一旁即可一部分上师与僧人聚集一处进行研讨时,所谈的问题多数是针对空性、密宗观修本尊的修法、密咒念诵的方式等高级的法门而展开讨论的这也是因为他们对于下面浅显的正道次第相续中还尚未生起之前,无论如何修上面高深的密宗道法相续中也无法生起证相即由浅入深的修道次第这一道理未懂得所导致的

有些修行人从来未曾依止一位如理通达道之次第的善知識,自作主张地闭关其实,他们只不过是想依靠这种修行方式得到“这位是好修行人这位是好上师”的赞誉等名闻利养而已。他们的身体虽然在房子里闭关可是心里却全是现世的伏怨护亲的贪嗔以及散乱外境等漫无边际的纷飞妄念。到了下午太阳落山时一边叮叮当當地摇起手鼓、铃铛,一边宣布说:“瑜伽修行者现在出关了”事实上,你这个瑜伽行者在没有摇晃手鼓铃铛之前就早已出关了并且隨着分别妄念已经到汉地、印度以及父母亲友所在的故乡游览了许多次,摇晃手鼓铃铛也是除了内心散乱之外再没有其他的出关了这样嘚闭关修行人目的就是为了在人前炫耀而已,实际对自心无有任何益处

如果是真正的瑜伽行者作闭关,可以说是断绝了内外一切来往的閉关断绝外界的来往也就是说必须做到远离亲友、眷属、熟人、施主等,这是外闭关断绝内心的来往即必须做到远离不好的起心动念。如果不断绝与外界的亲友、熟人、施主等相互往来就无法断除内在分别妄念的往来。而断除外界的一切往来就要去一个听不到他们嘚名字、看不见他们的身体的地方居住,如此一来内在分别杂念的往返也就会自然中断。

有些修行人为闭关做准备而在所处的散乱寺院中或城镇里从自己房子的外面用木板围起一个院子,又挂上一个门牌上面写着“闭关”的字眼。可是你们在小屋的外面围一个木板院孓并挂上一个木牌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虽说你们没有与父母、亲友以及熟人等相互碰面,然而却经常能听到一些关于他们苦乐的话语刚刚闭关住一会儿,亲戚们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就会说:“快去让那位护关者告诉我们闭关的修行人说有重要事要问他。”因此自己爿刻也得不到空闲,连续不断地随着贪嗔转身体虽然呆在房屋里闭关,可是内心却始终也没有离开贪嗔这样的闭关者除了名称之外还囿什么实际意义呢?

因此说闭关也有真闭关与假闭关两种。在自己所住的城镇或散乱的寺院里围一个院子只是想得一个闭关者的名称罷了,根本不是真实意义的闭关因为他们尽管表面上闭关,实则不守护根门的缘故身体没有能禁止愦闹,心怎么能防护分别念呢所鉯,这些人仅仅是名相上的闭关者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闭关。

彻底抛弃今生的一切琐事在寂静的神山立志做到活到老修到老的人由于身体远离了愦闹散乱、内心远离了分别妄念,故而他们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闭关者

舍弃今生的闭关者与放不下今生的闭关者两者虽然都昰闭关,但却有着本质的差别:他们二者的住处不同;住者的发心不同;居住的所行不同;修行的暖相不同;所依止的对境不同;依止的噵友不同;所享的受用不同;人们传扬的名声不同;赞叹恭敬的施主不同;最终所成就的果位不同等等一言以蔽之,真假闭关修行人的鈈同点说之不尽下面对上述不同点稍作解释。

(一)住处不同:从前出世的诸佛以及历代大德均是安住在寂静神山一心一意地修行最終获得了殊胜成就的,而根本不是在喧哗的城市村镇以及散乱的寺院里修行获证殊胜悉地的

(二)发心不同:在热闹的城镇或喧嚣的寺院里装模作样闭关的修行人,完全是迎合贪图现世利益之人的心理而以世间八法的意乐才闭关的抛弃俗世居住在寂静处的修行人不随追求现世的人们的心态而转,完全是为了利乐后世以及饶益他众想成就圆满正等觉果位而闭关的

(三)所做不同:在城区乡村及寺庙等吵鬧的地方闭关者仅仅是形象的修行人,事实上他们主要忙碌的就是世间的琐事修行只是附带而已。一心不乱地住在寂静处的修行人主要僦是修行有利于来世能任运自成自他二利的正法世间的琐事丝毫也不参与,由此也远远胜过前者

(四)修行暖相不同:处于愦闹放逸Φ的闭关者修行的发心低劣、愦闹的分别妄念多之又多,自心中的烦恼有增无减相续调柔的暖相从未产生过。住在寂静圣地的修行人意樂清净不染世间八法,愦闹的分别妄念少之又少每一天善法好似上弦月一样蒸蒸日上,由于降伏了烦恼自相续极为调顺的暖相快速苼起。因此超胜前者

(五)所依不同:散漫中度日的闭关者所依止的是亲友、眷属等,经常关注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寂静处专心致志修行的人所依止的唯有上师善知识,从而蒙受加持速得悉地真是无可比拟。

(六)道友不同:愦闹中的闭关者交往的道友全部是舍不下紟生的人以致于自相续中对现世的贪执越来越增盛。住在寂静处的闭关者共处的道友均是抛弃今生的修行人从而自相续对世间欲妙以忣名闻利养等的贪求越来越淡薄。从这一点来看也是胜过前者

(七)受用不同:处于愦闹散乱中的闭关者享受世间人的衣食财产,导致烸一天都积累下弥天大罪身居寂静圣地的闭关者享用知足少欲这一圣财,结果每一日都自然增上善法灭尽罪业。

(八)名声不同:身惢处于愦闹中的闭关者别人时而会赞评说:“他是一位好修行人,奉行善法非常精进”可时而却会挖苦说:“这个人为了亲朋好友才莋这件事的,他对财物的贪执可大了而且贪嗔之心十分强烈……”甚至于包括女人在内都瞧不起他。所以这种人根本不会成为人们生信惢的对境一心一意住在寂静处的修行人清净奉行正法,人们也是一边真心诚意地说“他是值得皈依的对境”一边到处传扬他的美名,洏没有一个人说他不好

(九)最终所成就的果位不同:处于愦闹中的修行人闭关期间一直念修本尊心咒等,于是成了人们所指望的对象俗人家中出了什么不顺之事,就会说:“那位修行人已经念诵圆满具有较大的威力,快去喊他”这么一来,他的禳解、厌胜焚烧等經忏的事业倒是格外兴盛而享用黑财的罪业也是格外深重,最终径直堕入地狱住在宁静圣地的清净修行人远离今生的世间八法,精勤洳理修持慈悲菩提心以及正见等善法结果依次证得并现前十地的一切功德,最终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因此说真正的闭关者与名相的閉关者所获得的果位也有如此差别。

如是在各种愦闹不断出现的寺院以及城市等地闭关的人由于所住之处是恶劣的环境因而非但不会增仩善法,反倒很有可能破戒破誓言大善知识博朵瓦的传记《美丽的莲花》中这样写道:“故乡场合及寺院,城市闹处五非处不净破戒毀誓境。”如果想要做一位名副其实的闭关修行人那就应当依止幽静的圣地、知足少欲、心心念念不离上师、慈爱金刚道友不违誓言,鈈离大悲心自己恒时作自己的仆人,不离中观正见等殊胜论典

在寂静处修行,自心尚未真正现前甚深空性的实义之前切勿假借利他来欺骗众生在加行道获得缘起空性的止观双运等持而摧毁明显的实执,虽然利根者有获得不退转相的可能性但仍然不应急于行利众事业,而需主要调伏自相续这一点甚为关键。所以说作为凡夫的我们,在自己尚处于重重束缚中时暂且放下利益他众的念头,一心一意、孜孜不倦地修行这一点至关重要。昔日三同门请问著名的大善知识仲敦巴:“居于静处实修与以正法饶益众生,何者更为重要”仲敦巴格西答道:“自相续无有任何修行验相及证悟的初学者以正法饶益众生也不会有益,因为他们的加持犹如倾倒空器一般谁也不会從他们那里得到任何加持,他们的窍诀就像未经按压的酒糟酿出的薄酒一样无有任何纯酿的滋味;虽已获得暖相然尚未达到稳固的胜解修荇者也不能行持利益众生之事业因为他们的加持好比倾倒满瓶之物一样,倒是能使别人满满充盈自己却变成空空如也,窍诀则如将火炬传递给他人一般使他人光明通亮,自己却成为漆黑一片;得地的菩萨则是成办利益众生的标准(得地的菩萨方可真正地成办利众的事業)他们的加持就像妙瓶可满一切所愿般,能令他众相续得以成熟而且自己也是始终盈满不会空无,窍诀好似酥油主灯一样既能点煷其他油灯,而且自己也不会变暗现在正当五浊恶世之时,我们凡夫人应于寂静处修持慈悲、菩提心如今不是直接饶益众生的时候,洏是遣除自相续的烦恼之时例如,不是折断名贵药树之苗芽的时候而是保护其成长之时。”

因此我们平日里以修习珍宝菩提心为主,这实际就是在利益众生如果在此时直接去饶益他众,只会丧失自相续的功德所以不可急躁而行。在未得见道之前一直坚持活到老修到老的原则十分重要。《蓝色手册》中也说:“自续尚未全成熟初学主要自修行,利众为主未开许当依劝发净心行,除心利生外无囿身语不必直接行,无神通前利有情如盲听名射野兽,故勿草率主修行”这里的意思是说,自相续尚未完全成熟的初学者不能直接詓饶益他众就像初生小鸟不能模仿雄鹰飞到空中一样,如果初学者亲自去利益众生结果不但利益不到他众,反而成为毁坏自身之因洳《劝发净心经》中云:“不摄眷属、远离孤陋寡闻凡愚之友,居于偏僻之处寂静调柔勤修寂止瑜伽。”我们应当依此而行

一般说来,要利益众生之人必须具有神通如果没有神通盲目地饶益他众,必将像天盲者仅仅依靠别人说有膘肥体壮的野兽便拉弓射箭一样徒劳无益在世间人的眼里,这种心急如焚、冒冒失失的行为也应该良言劝告这种不能稳重地安住在静谧的圣地调伏自心的人,从施主那里收集许多物品来发放布施、造佛像、印经书、供养僧众等这些若说不是善法又好像是,若说是善行又算不上是依靠这些似是而非、掺杂卋间八法的善业,只会成为自相续的出离心、菩提心以及正见的实修半途而废不能究竟之因

因此,我们暂时应当将这些表面上的善法放丅精进修行内在瑜伽。

实修内在瑜伽的一部分修行人一开始就追求密宗的瑜伽修法等许多高高的大法轻视无常因果等法门,这是自相續生起证相功德的一大障碍当下我们这些人修法未能成功主要是由未能断除对寿命的贪执所导致的,即未曾如理修无常观所造成的之所以不修无常,也是由于我们很多人认为无常的修法仅是一种简单法门而慕求高深莫测的法门这一过患所致事实上,如同登堂入室首先必须从门而入一样不修无常而妄想生起密宗的生圆次第等高法的功德是绝对办不到的。

修无常观与开始即修高法二者在证道快慢、证悟罙浅、实修过程中有无违缘、修行究竟与否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为何这么说呢?如果一开始就实修生圆次第等高见法门而不修无常观由于没有放下今世的缘故,一切修行必然全部围绕着世间八法这一中心相续中当然不可能生起任何证悟的功德。因为要想在修行过程Φ生起证悟没有对轮回与恶趣的痛苦生起厌离心以及断除痛苦之因集谛肯定无法如愿。如果未能生起厌离心那么也就不会生起摆脱轮囙、获得解脱的愿望。如云:“何者未生厌离心怎能获得寂灭果?”如果没有从心坎深处产生断除轮回、了生脱死的希求就不会对修噵生起强烈的欢喜心。因为未曾生起强烈的欢喜心就无法获得尽除烦恼的灭谛。

要想对轮回和恶趣的重重苦难生起深深的厌离心的话僦必须将此生所显现的一切事物都当作儿戏、看成幻术、视为水泡,生起无有实质的信念快乐、痛苦、好坏等一切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本性,每一刹那都在走向灭亡房屋、财产、亲友等任何人任何物均不可靠,自己死亡的时候所有的这一切均不能跟随自己连一根毫毛也無法带走,一个伙伴也不能相守既然如此,那这一切还有什么可信赖的呢不仅这些身外之物华而不实,就是这个身体也是由种种不净粅所组合的除此之外不会有任何可取的精华。亲友就像集市上擦肩而过的过客一样不可能长久相伴。住宅就像位于人流过往的集市中嘚旅店一样本来只是暂时容身之地,却被人们执为我所最终必将弃之而去,自己没有主管的权力财物也同样是无常的本性,就像草尖上的露珠一样仅能存留片刻瞬间即已不复存在,并且来世投生饿鬼等处以后食财更会一无所有如果未生起这种观念,那恐怕只会一菋地追求现世利益怎么可能生起希望后世中离苦得乐的信念呢?如果连后世离苦得乐的信念都不能生起来要想生起弃离轮回、了脱生迉的愿望实在无有是处。由此一来再如何勤修生圆次第等高深之见也是徒劳无益,相续中不可能生起证相因为生起这些证悟的因是厌離心与出离心。因缘尚未聚合不会生果这是有为法最基本的规律

通过观修无常而看破红尘的正道是非常迅速的。由于不贪执今生所作所为便会唯一追求来世的利益,日日夜夜也就必然会极其精进欢喜修行善法、净除罪业如果生起了无常的观念,就会看破今生倘若能看破今生,自相续中的一切善法自然会像堆积财物一般层层累积《喻法书》中云“所谓俄音难”,意思是说在学习发出长音调的整个過程中,要数一开始发出俄字的音调最最困难了如果这一难关已经突破,那么随后的一切就不再困难同样的道理,如果了达低级的正噵并最初从无常观入手那么一切功德在相续中生起自然轻而易举,因此依此而修可以说是速道

如果一开始就夸下海口说:“我现在要修一切诸法实为空性的正见,通过观修生起次第而清净平庸的贪执再依靠圆满次第修炼风脉明点瑜伽。”一直将着眼点放在诸如此类的許多高级法门上结果会令你大失所望的是,如此修道非但不会迅速反而更加持久缓慢。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是由于法门很高,但自楿续的根性过低以致于人与法不相称,这样一来心里虽说很想快速修成,可是由于法与人二者高低相差悬殊好似天地之别,因此表面上无论再怎么修持,相续中也无有生起证悟的时机例如,要进入屋内起初需经门而入假设不从门进去,只是在心里寻思我要在这座房子里安住下来并享受里面所有的财物。无论你再怎么尽情享受也无法步入房间内。因此首先由门而入的人先根本不想住在屋内享用财物等类的问题,只是一心想能从门进去结果很快步入屋里以后便可尽情享受财物了。

伟大的善知识博朵瓦也曾以十分生动的比喻來说明这一点:“未经忆念无常的所有修法都如同冰上的建筑一样当你处于悠闲自在的时候,空性的境界好像颇高可是在千钧一发之際,这种境界就会烟消云散、彻底瓦解如果最初时相续中生起了无常观,那么修行就不会退转否则,一切修法都将退回原位假设心Φ生起了稳固的无常信念,那么菩提心与空性正见等一切功德必将如堆积一般地增长”夏哦瓦格西也亲口说过:“到我面前来印证的人,如果他心中对无常的修法已有深深的体验那说明他对诸法的本性了悟得极为深刻;倘若谈论些修空性的觉受,那证明他只是停留在口頭禅的水平上有些不懂得无常法的小僧人转经时说脚痛,他们这么说也是情有可原的”

诚如这些大德所说,没有打好无常观的基础┅切修法就如同冰上建造房屋一样不会牢固,终将毁于一旦同样的道理,如果一开始就急不可耐地修空性及生圆次第等法门自认为境堺也比较稳固。诸如一切法无实的觉受、自己原是天尊的觉受以及持风的觉受似乎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然而,由于尚未看破世间而导致一直跟随今生的琐事转整天忙碌不休,致使对修法的兴趣越来越淡薄与世俗之人同流合污,从而将全部精力都投放在追求现世的利樂上

最初看破红尘、舍弃俗世的人,一切修法就像在牢不可破的地基上造起建筑物一样一切成果都不会毁灭。由于一开始就没想为现卋的好处如此所做的善法必定都是为了后世的利益,因而极为稳妥又是疾速之道,并且修道也不困难相续中生起了无常的观念,则菩提心及空性等功德必然会像堆积物品一样在相续中不断增长因此,首先修无常观非常重要

同样,看破世间的境界也是很高因为这種看破尘世的境界完全是由相续中真实不虚地生起了无常观而来的。正如夏哦瓦格西所说的无常法深入到正法的内涵,因此是非常高深嘚法门口头上所说的空性和生圆次第等高见并没有真正深入到正法的内涵,因而并不算深奥

所谓的是否深入到了佛法的内涵也是就能否对治烦恼这一点而言的。观修无常、放下今世是对治贪心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而烦恼中最严重的莫过于痴心,与愚痴相依为命的眷属就昰贪欲如果将欲望放下了,那显然已经进入到佛法的最深层次了未曾修无常观,仅仅在形式上装作修持生圆次第等正见那是无法压垺对今生欲妙的强烈贪执的,无论再怎样观修也逃不出世间八法的掌心,相续中一点一滴的善妙证相也不会生起从这一点来说,当然未深入佛法的本质抛弃今世平时精进实修无常的人,可避免修法过程中出现违缘所谓修法的违缘无非是指外在的恶友以及内在的纷飞妄念。外在的恶友当然就是父母亲友施主等有可能成为自己修行障碍的人们受到他们的控制而使自己的修行掺杂世间八法,得不到清净修法的机会尽管遭受重重的阻挠,但是通过观修无常、放下今世、了知亲戚朋友的过患从而摆脱他们的束缚,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Φ如此他们造违缘也害不了自己。内有的纷飞妄念也就是世间八法的繁杂念头毅然决然斩断外在的父母、亲友以及施主等的牵连,将卋间八法的妄念转为道用远离恶缘,因而就不会出现世间八法杂念纷纷的情况了内在的违缘也就害不到自己了。

如果从不忆念无常也舍不下今世而观修生圆次第见解的话内外违缘就会接连不断地搅扰自己,无论如何都将身不由己地坠入重重障碍的围困之中,不能自拔

看破红尘、抛下今生之人的修行是能够自始至终圆满的。因为修行不能究竟之缘就是内外两种障碍这两种障碍均可依靠修无常观来淛服。修行速得究竟的因即是精进如云:“一切功德随精进。”精进之因便是修无常观所以说,修行要得以圆满再没有比观修无常、断除今生牵缠更殊胜的方法了。不修无常、不舍今世之人即使修生圆次第以及空性也不可能究竟由于里里外外的违缘总是伺机加害于怹们,使得修法无法圆满;再说修法若无一股勇猛的恭敬心之精进与持久之精进也不可能得以究竟。的确正像夏波瓦尊者所说的“不忆念无常的小僧人绕经时只能喊脚痛罢了”

有一位叫路德意西炯尼的修行人向仲敦巴仁波切请求教言,当时仁波切因为某位尊者搞世间法而显得极不高兴地说:“尊者,所谓的佛法是要在关键的时刻用上如果在关键的时候未能派上用场,那么在风平浪静、悠闲自得时说些有关对佛法的相似信心之语言只是鹦鹉学舌而已。要想使佛法在紧要关头时用得上就必须多修死亡与业因果不善业中生痛苦,相反洏行定解脱日日夜夜恒时中,我唯思维无常法这就是教言你懂了吗?”这里所谓的佛法在关键时刻能否用得上其中的“关键时刻”指的是,当自己处于现世的父母、亲友、施主以及财物等的层层包围之中的时候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放弃父母、亲友以及财物等一切而自我决定无有任何所需,如弃毒物般舍弃尘世间的这一切那就足以说明在关键时候佛法已被用上了。相反如果在遇到父母等外緣的时候,他们说什么自己就规规矩矩、服服帖帖地跟随那说明佛法在关键时刻没能用得上。

当前大多数人说“我正在修空性见解”、“我在修生起次第”、“我在修圆满次第”,如果对这些所谓的修行者、大上师、大法师加以观察的话那么他们只是口头上滔滔不绝哋讲经说法,而实际所做的就是维护大大小小的施主们的情面以收取大量的财物,并且用得来的金银、松石、珊瑚等财产给自己的兄弟姐妹子孙后代等做装饰品购买高档的衣裳以及大匹的牛马,让他们耕种让他们经商等等打开各种罪恶之门而毁坏自他,这种现象非常哆见

有些人只是挂上一个修行人的名字后便拼命地追求世间的利益,这表明他们修法根本没有深入到相续中而只是口头上肤浅地说说而巳这样看来,空性、生圆次第等高难度的法门对自己又能有何利益呢心相续一如既往,仍处于低级的水平上这多么令人失望啊!金厄瓦罗珠嘉村曾经亲言:“现今名相的大修行人所探究的教法内容大多数是关于风融入中脉的障碍是什么这类高深的法门,而对无常法要尋根问底的人甚至比白天的星星还罕见对于较高法门的断证功德连一两天也不能修持的人,不如深究必不可少的基础法门更好比方说,现在自己饥饿难忍、濒临绝境而来到一位富足的施主家中结果主人家没有给你提供解决当下燃眉之急的必不可缺的饮食,反而供养一些有利于将来的金银财宝放下无常法不修而去探寻些高法门实与之相同。”

慕求较高境地的断证功德现在自相续中就必须修习不可或缺的无常法与厌离心。如果修持无常观的话就已经为一切修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这基础上无论是修持慈悲心、空性还是生圆次第等任何法门都会容易的德热札波地方有两兄弟到格西仲敦巴面前来闻法。敦巴仁波切谆谆教诲说:“在印度圣地人们都说,佛法的入门唯有一种(无常法门)而外道的入门则有七种。我们如果要修上师的窍诀那么什么是窍诀呢?多修死亡无常、业因果净持戒律,稳凅地修持慈悲菩提心千方百计地积累资粮、净除罪障,这就是窍诀”所谓的上师之窍诀,必须是使弟子的相续中完整无缺、极为迅速獲得无谬正道的教言此中的无谬正道即是说增上生的正道、解脱的正道、遍知佛果的正道三者相辅相成之义。完整无缺是指增上生的正噵、解脱的正道、遍知佛果的正道证得此三道的方法圆满具足、无有或缺。极为迅速是指顺应所化众生的相续因机施教。如果对根性丅劣的所化众生传授高难法门的话正道就算不上是迅速。为什么呢如果为根基下劣的所化众生传讲像圆满次第一类的高深道法,由于鈈相合他们的智慧结果再怎样精进努力也不可能生起高道的证悟,又因为最初未从低道开始修持致使下面道法的证悟也未能生起,如此高低一切道的证相一无所获日月穿梭,时光流逝不知不觉中已来到了鬼门关前,到那时高道低道的任何功德也没有显现,只能赤掱空拳地步入后世就算修行者的根性很高,但如果最初从低道开始引导由于他的根基较高,用不了多久低级道法的所有证悟就会在怹的相续中生起,从而与他个人相续相应的高级法门的证相也就会更快地生起来

因此说,所化众生的根基无论是高是低上师示道时都應当遵循由低至高的次第来引导,这也是从清净的佛陀到根本上师之间的所有大智者大成就者们的法规

《蓝色手册》中云:“人身难得為先导,加行忆念死亡法后示十善十不善,修学串习此等法后恒思维四谛法,当知轮回诸过患了知如我亦然故,当于有情修慈悲依此若具菩萨心,彼已拥有诸佛法广弘遗嘱即此者。”通过得之不易的暇满人身为先导如理观修死亡无常,这就像迈进正法的入门一樣如果能够一心一意修成无常法的话,今生的圆满之事、金银珠宝、茶叶粮食以及权势受用再怎么高人一筹、胜人一等自己也根本不會生起“我需要这些、我拥有这些该多好”的念头。即便有时萌生这样的妄念但一经详细观察,就能完全认识到这一切犹如草尖上的露珠一样无有实质被执为我所的这些财物以及执著者的我二者也是不能长相厮守的,执著者的我本身在走向死亡即将步入后世的时刻曾經被自己执为我所的这一切财产都要像蜕换掉的蛇皮一样弃之而去。所谓不曾抛下财物能携带而行的人你可曾见过一个。如果说没有能帶走财物的一个人那么自己也不例外,只能放弃一切而离开人世既然无论如何都要放下而去,那么黄金与石头没有任何差别亲友与怨敌、地位高低也同样全无差别。总而言之想到财产、权力、亲友等再怎么圆满,也对自己毫无益处这样对现世的一切生不起羡慕之惢,自己已到老态龙钟之时依然如故修法那么这一生的修行必定会究竟圆满。倘若如此来世纵然获得了梵天、帝释天以及转轮王的地位与受用,人间天上享之不尽的快乐该拥有的全部都得到了但是心里仍旧会想:如果我能永远不失去这一切,倒也可以然而事实并非洳此,梵天、帝释、转轮王等人天君王的无比安乐福德享受穷尽,终需堕落恶趣快乐幸福的时光总是觉得非常短暂,瞬间即逝可是難忍的痛苦降临头上的时刻即便仅仅是喝一碗茶的功夫也会产生如度数年般的漫长感受,教人无法忍耐在此之前人天的福报什么未曾得過,可是到了如今全已销声匿迹。同样现今的一切也都是虚无缥缈、华而不实的。

想到这些对于一切轮回中所谓的美满之事的贪执便会彻底根除,一刹那也不起爱慕之心相反,希求解脱的强烈渴望之心却会油然而生如果产生了这种心态,那就证明已经对现世生起叻出离心在此出离心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持菩提心,相续中也就不难生起;相续中生起空性正见也不费吹灰之力;对于所有的生圆次第道相续中同样可轻而易举地生起来。这一切都归功于修持无常的功德

没有意识到因缘聚合的任何有为法都是无常的道理,反而认为这一切是常有存在、具有实质的口中说的全都是“我需这个、我要那个”的话,随之而来也就没办法不为现世的些许快乐付出代价了。一旦陷入追逐世法的漩涡中就必然会产生得则喜、未得则忧的情绪。如此一来便会贪执为自己得利提供顺缘的人而嗔恨制造违缘的人,苼起贪嗔之心进而由贪嗔引发积下多得无法计数的深重罪恶之业,以致心相续也变得越来越刚强难化心相续是否刚强难化也取决于是否具有无常的观念。有无常信念的人根本不会有一丝一毫刚强的性格内心就像脚踩在柔软的棉花上一样,完全被容纳在其中相反,相續中未生起无常观的人其心相续就像牛角一样坚硬他对自己的身体、受用以及亲友等一切,一直抱着实存、常有的念头不放于是不能拋下这一切,并为之到处奔波弄得身体疲惫不堪,到头来却未能如愿以偿地财富满仓;口中经常说各种各样的绮语;心里俗世的贪心害惢等如烈火般炽盛如此接触他的身语意三门任何一种,都像碰到荆棘一样粗糙刺人没有一点儿温柔、细腻的感觉。这种人居然时时认為“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修行人”甚至只是与别人交谈一次,关于今生的琐事无有必要、对轮回的痛苦生起厌离心的话语一句也没有洅三说的全部是亲友家乡的事情,经商、放高利贷、耕作等类的话题由此贪嗔的分别杂念纷纷涌现,肆无忌惮地享用信财这些人虽然被许多信徒称为修行人、大法师、大上师的大名,实际上再没有比他们更有害于佛法的败类了这一切也是由于相续中未生起无常观的过患所造成的。

作为初学者最关键的要以信心恭敬心诚心诚意地祈祷上师直至泪流不止,修持七支供精勤积累福德净除罪障。之后思维暇满人身得之不易具大意义为前导,平时坚持不懈地修无常观如此具有极大的利益。例如要想割草,手中需要有一把极为锋利的镰刀这一点非常关键。要想斩断烦恼的草丛修死亡无常就像一把必不可少的锋利的镰刀一样。如果有了一把锋利的镰刀那么无论有多尐草需要割,也会胸有成竹地想:我具备锋利无比的镰刀做这些事易于反掌。同样的道理我们首先必须将无常的观念这把十分锋利的鐮刀紧紧握持在手。

现在我们这些人修法过程中经常会产生过于困难、心生厌烦的感觉如果对此进行观察,便会发现之所以心里会认為此法难度过大、在相续中生起道相以及断除所断的烦恼困难重重而产生怯懦的心态,其实都是相续中未生起无常观的过患所导致的如果相续中已经生起了无常的观念,那么感到修法困难、心起厌烦的情况绝对不会出现以无常的观念来激励自己夜以继日精进修持正法,這样一来根本不会有修法不能生起道相以及不能断除烦恼的想法。如果未能迅速断除烦恼、很快证悟所证的话必将要感受恶趣的剧烈痛苦,到时如何能忍受得了一想到这些,便会迫不及待地修行决不延误。具有无常信念的人表面看上去也不会有满脸的笑容,并且根本不喜欢无稽之谈对于娱乐、开玩笑等散乱愦闹的事更是毫无兴致,至于俗世间大大小小的任何事务均漠不关心即使和他人谈话,吔经常说“一切琐事无有实义、无有必要”除此之外不会谈论其他的话题。无论与谁接触都会给对方留下“这真正是一位了不起的好修行人”的印象。

仲敦巴仁波切曾经亲口说过:“如果没有生起无常观只是一味地探寻本尊的身色白红与身相、空性以及大手印等高法,那么他的修法不会善始善终究竟圆满而重视无常观、业因果的人修法一定能够自始至终,究竟圆满”这里所说的修法能否究竟圆满,也就是指我们这些人最初的时候着急忙慌地说“我要进行修法”甚至激动得痛哭流涕一时间好像资产、亲友等什么都不需要了,而在靜处安住下来可是渐渐地,他心中对佛法的定解变得越来越减退、对今生事务的贪执却变得越来越增盛最后竟然落到像饿狗一样跑到城市乡镇中破戒的下场。这也完全是由未策励修无常观所致如果踏踏实实地修持了无常观的话,心中的紧迫感以及厌离心定会不断地激勵自己恒时奉行善法

博朵瓦仁波切曾经如是现身说法道:“我以前由于对佛法理解得非常肤浅,加之没有什么修行的境界暖相于是念誦密咒、作大仪轨、修持空性、观修本尊的身相以及修大手印,现今我的修法已降落到无常观上了”在对法理了悟得不很深刻没有亲身體验的暖相之时,虽然会觉得空性、本尊身相及大手印等是最深奥的法门可是一旦深入领会了佛法的内涵,有了明显的觉受暖相才真囸认识到此无常观是佛法最究竟的精髓这一道理,也就是具备了殊胜的定解阿美?相切仁钦尊者这样说过:“所依止的并非都是上师,所茭往的并非都是道友所传讲的并非都是正法。”通过别人的讲经说法而听闻通过闻法而进一步思维,依此能像铁锤砸在敌人头上一样摧毁内心的烦恼这样的佛法才能称得上是正法。否则虽然讲得再如何如何深不可测,也与非法没有什么两样根则格西也曾说:“没囿对轮回的痛苦产生畏惧恐怖的心理,口头上说皈依三宝也是妄语;没有对业因果深信不疑口头上说我戒律清净也是妄语;没有对轮回Φ的一切生起厌离心,口头上说想获得涅槃也是妄语”至尊仁波切宗喀巴大师也曾亲言:“暇满义大极难得,亦如水泡速灭尽何者悉皆不跟随,黑白业果毫不欺长久深思缘起法,此四法根若稳固其余善法易生起。倘若能够如理地修持人身意义重大、暇满来之不易、壽命无常以及业因果此四法理上面的其他善法的证悟就不难生起。” 金厄瓦罗珠嘉村曾经这样说道:“如果内心深处具有追求法义的渴朢那么便一开始舍弃今生的黑白花三种琐事至关重要。除了一些非常恶劣的人以外大多数的人们都容易认识到所谓的杀生、偷盗等黑倳不应做,并且能断除的人相比之下也较多所谓的白事或花事是包括传授灌顶、讲经说法、塑造佛像、发放布施、为人经忏、缮写护轮,或者降伏鬼神、念诵密咒、闻法诵经等类似是而非的法事活动不能断除今生的贪执、整天忙碌这些白花琐事的人实在太多太多,反之能够断除此等相似善事的人极为罕见佛经中不是经常说心没有离开今生的贪执所做的一切事都是没有意义的吗?再说一切善不善业均是惢在起作用的因此,人天鬼神怎么能不耻笑你们呢”

即使是在世间上,也只有那些罪大恶极的人才能做出杀人放火的恶事作为一般囿良知的人很少会做这种事,在修行人中就更是少见此类事情的发生可是世间八法的白事或花事一类却随时可见。以修行人的名义口Φ说得也是非常好听,什么“通过灌顶来饶益有情”其实只不过是自己需要名闻利养而已;同样,有些人打着弘法利生的招牌以及塑造佛像的幌子收取大量的财物将造佛像剩下的财产拿来自己享用;还有些人以发放布施的名义,实则只是为了自己能从中捞取财产;另有┅部分假借为别人消灾祈福、延年益寿作经忏有的缮写护轮、食字;有的装腔作势修断法等降妖伏魔;有的对病人的伤口、肿瘤等部位猛诵咒语;还有的人在寂静处一心一意地修内在瑜伽坐不住,总是借口闻法而到处游逛经常跑到众人聚集之中散漫度日;另有些人不精進修持内在瑜伽,对于诵经等法行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而整日周旋在无有意义的许多琐事中。说他们所做的都不是善法表面上看来又恏像是,说他们所行的是善法可对调伏心相续又没有起到任何利益。这种相似的善法正是当今时代大多数人所忙碌的事这些只是表面仩的善事,实际根本不是清净的善法凭借此类外相上的善法欺骗众生、自己也认为是在做善事的现象可说是如今比比皆是。

其他的人们認为这是一位修行人事实上,他根本算不上是调伏自心的修行人这种人的目的就是获取大批的财利、得到众人的恭敬,如此已经成了鈈清净的修行者在不知不觉中已积下了数多深重的大罪,以这种方式虚度人生有什么用呢

因此说,始终住在寂静的神山中修行人日ㄖ夜夜唯一修持道次第,其余的任何事也没有尼则巴仁波切曾经亲口讲述过:“以前在农区时看见一位密咒师用酒献新,于是以讽刺的ロ吻说:‘拉白咒师饮酒前献新时口中念着请三宝享用、请护法神享用、请三世父母享用、请六道众生享用再没有剩下的吧。’(正像這位咒师所要酒的对境都已供养没有不供养一样。上下文的连接藏文中不明确请读者以智慧分析理解。)具德上师阿底峡尊者的这部《道灯论》中四续三藏显密的所有法义无不包含其实,阿底峡尊者已经为我们配制好的这剂灵丹妙药(指《道灯论》)对此请诸位享鼡一些,服用之后千万不要吐出来如果有要吐的迹象,应当通过向他吐口水或者吹气、将冰冷的石头放在头上以及拔头发的方法尽可能淛止呕吐如果现在还未曾服用过,也要为了方便以后享用而揣在右侧的怀里倘若你担心遗失,最好放于怀中深处”将道次第作为妙藥想而精勤修持。

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修道次第倒也可以,但供养僧众、铸造佛像、讲经说法、广作布施功德也是非常大的。如果产生此等想法那就应当自己提醒自己说:唉,我不要这样想比修道次第功德更大的法以前出世的诸佛以及历代大德均未曾得过;现今住世的所有佛陀大德同样未曾得过;未来即将出世的诸佛菩萨也不会得到。而且此法门不是已被诸圣者们赞叹为“诸佛菩萨成就之遺道、三世诸佛同行唯一道”了吗唯修此道次第法便已经足矣。依此可以调伏烦恼可以生起地道功德,因而再没有比它功德更大的法門了如果还想另外去寻找其他比这功德更大的法门,则此人显然已被魔加持了因此,我们必须一心一意地修持这一法门

一心一意的品德不仅是修行者所应具备的,就是以世间的道德标准来衡量一心一意者也算是最上等的人。相反最恶劣的莫过于三心二意的人,胡思乱想、朝三暮四的人一个法也修不圆满我们应当经常心想:有上师传授自己的这一个教言就已经足够了,如果能深信不移地加以修持则这种诚挚的信心就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因而很快会获得加持一想到这些,拥有唯一的道次第法自己就应当心满意足了。如此专心致志精勤修持无常观等内在瑜伽功德极大。

《妙法白莲经》中云:“设使无量无边世间界所有众生得以成佛于无边无际之大劫中安住,若有人以妙衣、神馐、卧具、妙药、资具等一切于彼等前恭敬作供养待诸佛涅槃后将以七宝作成遗塔,以宝伞、幢幡、华盖、花鬘、塗香、薰香作供养若有人一心一意闻法,仅于弹指间作意诸行无常或诸行痛苦或寂灭空性或无我则其福德胜过前者许多倍。”诸如三芉大千世界无量无边世间界中的所有众生成就正等正觉果位直至数劫之间住世若有人于彼等佛陀前作供养,则此善根远远比不上仅在弹指间观修诸行无常的福德如此说来,将道次第修法抛在一边于别处哪里能找到比它功德更大的其他法。因此平日里要精进修持内在瑜伽。所谓的内在瑜伽指的也就是无常法门如果集中精力实修无常观,则可使自相续迅疾解脱生起珍宝菩提心后能净化他相续,成办廣大的度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索达吉堪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