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寻仙玄灵符哪来的战灵符法天象地一介怎么获得

莲花生动功、侠门睡仙功、玄门太极长生功、黄庭要道静坐功夫步骤、秘传天眼超能力开发术、神霄五雷术密传、修真图指南金丹九转密持法、真心息妄法、通小周天、太乙罡气内外一体三面运势行功图(禅武道内功)、睡丹…
我的图书馆
莲花生动功、侠门睡仙功、玄门太极长生功、黄庭要道静坐功夫步骤、秘传天眼超能力开发术、神霄五雷术密传、修真图指南金丹九转密持法、真心息妄法、通小周天、太乙罡气内外一体三面运势行功图(禅武道内功)、睡丹…
莲花生动功——万行上师示范讲解由万行上师示范讲解,本功用于打通中脉,提升自身能量及锻炼身体。第一节
站姿:标准站法是:两脚并拢。如站不稳可稍分开。实在站不稳者,可采用前八(寸)后二(寸)
的站姿。动作:伸开双臂(不要太直)往后弯腰,同时吸气。接着双手伸开(不要太展)观想两只手一下子抓住了两边的天边(宇宙的边缘)→在对准眉间的地方合掌(千万别拉直),观想把宇宙合成一个能量球。→压下巴→冲掌,把能量球举向头顶。(全身呈一条垂直地面的直线,拉得直直的)将气憋得满满的。接着两手掌稍打开,将能量球灌入头顶。(同时观想,身体是个瓶子,能量一下子灌满了。)手掌从头顶到脸前再到胸部,依次慢慢开大,到丹田时完全打开,同时将气呼出。要点:1、一定要观想。2、手、臂都不要伸得太直。3、下巴一定要压到位。锻炼部位:腰椎关节后弯曲的功能,补充体内能量。注:如做对了,最明显的反应是手发热,因为手一伸出去就会感觉到沉甸甸的,接受到了宇宙的能量。
第二节 仙鹤展翅  站姿:同上节。动作:以肩带臂,以臂带手,两臂提起的同时,吸气、提脚跟。气吸满,沉入丹田,意念放在“翅”尖上。憋气3—5秒钟。双臂慢慢落下,同时呼气、落脚跟。要点:吸气一定沉入丹田,双臂落下后,气一定要呼尽。  锻炼部位:肩关节以及肘、腕关节、提升中气。  注:做多了会捕捉到里边的力量。
第三节 河住江翻
站姿:两腿分开等肩宽(或稍宽于肩)。动作:两臂上举(整个身段呈×形),顺势往后弯腰,同时吸气。吸满后,猛向前弯腰,顺势将两臂从两腿间,对着尾闾穴,向后甩下,同时呼气。要点:力量从头降到脚,脚像扎了根一样,站得稳稳的!气要吸满。从上到下靠甩动的力量,靠腰的力量甩动,开通任督二脉。锻炼部位:背部、腹部(可治背痛、腹部脂肪堆积),易使腰部气血畅通。
第四节 乾坤旋转
站姿:同上节。动作:双手五指交叉,两臂伸直从左举,转腰,同时吸气,(左起—头顶—在右侧压下)手掌从体侧压下,同时呼气。手掌落在脚外侧的地上。要点:1、手臂从左(右)举上头顶,向右(左)压下时,均随腰部转动,臂不主动转。2、臂始终伸直不弯。锻炼:具有舒肝健肾的功能。
第五节 犀牛望月
站姿:同上节。动作:双手自然下垂,左手向上举起(手勿太展,臂勿太直),同时吸气,观想已接住了宇宙的力量,接着向右侧压下,同时呼气。左手指尖朝后,落在右脚的内侧,右手自然伸上来,眼睛望着右手指向的天空。右手下来时,向左重复以上左手的动作。要点:臂不能太直,基本呈圆形,两腿如柱子(不弯曲)。锻炼部位:与其它几节(一、三、四节)共同起到转动、锻炼颈部的作用。注:里边的玄机,有很大的力量。大家都见过庙里塑的四大天王,抓住小鬼压在脚下。实际上是把左边的力量拿过来,放在右边;把右边的力量拿过来,放在左边,含有平衡之意。
第六节 荷花摇摆
站姿:同第一节。不要挺腹。手,怎么放松怎么放置(可叉腰,可放后边,亦可自然下垂)。动作:顺时针转动腰骶部15次,然后逆时针转动10次(亦可根据个人不同情况增减)。自然呼吸。肩部尽量不动。要点:从左(右)—前—右(左)—后,转动达极度。注:开始做时转动幅度要大,以后里边的力量发动了,幅度可小些。
第七节 立地冲天
站姿:同上节。动作:端肩,同时吸气,提脚跟。双手呈空心拳,感觉像朝后兜了个苹果一样。臂向下伸直。憋气3—5秒后,落脚跟(要掷地有声),同时呼气,双手丢下。要点:整个身体垂直,肩耸得越高越好。注:肩部气机的转动是从背后上、前面下,循环状。  注意事项:  吸气用鼻,一定要吸满,呼气用口,不是“扑”出去,而是呼出去,一定要呼尽。七个动作,膝关节均不弯曲。我传授给大家的七节动功,其中第三节“河住江翻”的主要作用就是开通你的尾巴骨的。尾闾这一关是非常难过的,一旦把尾巴骨打通了以后,能量就会顺着后脊梁往上升。“河住江翻’”就是为了不让能量从前面漏掉,而是让它从前面转到后面来。   “河住”,河里面的水停止了,不再流了。“江翻”,大江大海里的水多多啊!再多的水它也能够从下边翻到上边来。前面这条河流永远停止了,不再漏掉了,全部到后面,翻上来了。河住江翻的实际意义就是这样!“河住江翻水倒流”,逆流者为圣人,顺流者为凡夫。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修完的话,充其量也只是修完了四禅八定,何况我们连这个基础都很难修完。   你们在座的不是有人练过“女神功”吗?为什么练女神功的人,吸一口气憋在丹田,他眼前会放光呢?实际上他也是由鼻子深吸一口气憋在丹田,往下一压,后面的气就上来,跑到眉间,眉间就开始放光。   有的是吸一口气,一压,直接进入中脉,又冲到眉间,冲到头顶上,他也放光。它只是利用后天的呼吸之气,把先天之元气带动、点燃,真正放光的不是后天的呼吸之气,而是先天原有的元气。   气功里为什么那么注重“採气”,注重“吐故纳新”呢?都是为了起一个火柴点燃的作用,它是“道”的一个最初的阶段。“光”,它也不是道,只是一个入道的标志。   如果七节动功大家好好练的话,你这三条脉,一年的时间就修完了,就畅通了。即便是你不信仰宗教,你练这七节动功,也会起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作用,祛病健身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你是修道,用来提高你的能量轻而易举!   为什么一棵树会枯萎呢?就是因为能量不往上输送了。一个人为什么枯萎了呢?也是能量不往上输送了。如果能量很充沛,一直持续不断地往上输送的话,人的身体就不容易枯萎,树木也不容易枯萎。   在这里再讲一下,为什么我们佛门里非常注重吉祥卧。因为吉祥卧的时候会把这个管道口——三江口的地方折叠起来堵塞,能量很容易从这个尾巴骨升到你的后脊梁背,甚至还会从中脉往上升。   如果你不是采用吉祥卧的话,能量就不会往上升,中间也不容易上来、后面也不容易上来,而是停留在下部,很容易就从下面漏掉了。所以吉祥卧,就是把“三江口”的出水管给折叠起来,堵塞了。   尤其是男同志在这方面很明显,你如果是不想遗精的话,惟一的办法就是采用吉祥卧!但是你的能量充足到一定程度,还没有化掉的话,这个办法也不是很管用。你必须要把冰化成水、水变成气,把它从上面散发掉。否则的话,它肯定从它后天的通道出去。   真正先天的通路是从上面出去,所以当一个人上面打开了以后,他吸收能量就不仅仅是从食物中摄取了,他从上面就可以吸收进来,从头上进去。动功的第一节“观音请圣”的动作,就是为了起到这个作用。   当能量充足了以后,又关闭不掉下面,那么“仙鹤展翅”就是为了让进入体内的能量达到阴阳平衡,首先关闭下面。但是一旦能量充足了以后,它还是会从下面后天的渠道出去,那么就必须采用“河住江翻”!   “河住江翻”能量足了,阴阳还是不会协调。左右不平衡、不协调,因此就采用“乾坤旋转”和“犀牛望月”。让左边的能量到右边,右边的能量到左边,互相交合。交合了以后,阴阳均衡了,就开始在身体里面盘旋。盘旋到一定程度,就开始一级一级往上走了。就像一个瓶子里的水,30毫升、40毫升、50毫升……,满了以后,瓶口就会打开,水就会出去。   可是在逐渐满的过程中,有的地方还有空隙,就像注射器吸了药以后,里面还有气泡。在注射以前,必须要把气泡排出去。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空气进入血管是很危险的。打吊针也要把管里的气排干净,否则的话,空气进入体内,随着血液循环,栓塞了某个部位,就会出现问题。所以不管是肌肉注射,还是静脉注射,都要把空气给排出去。   动功的“荷花摇摆”和那个“立地冲天”,摇摇摆摆、“呼、呼……”就是要把气给排出去。既古老又科学!可是你们根本不知道它的作用是什么,要你们练,有的人就是不练,比打他还要难受!就像有的父母要小孩儿读书,打死也不读,“我干什么给你读书?就是不读!”   “立地冲天”,脚跟要往下跺,跺的同时要呼气,必需要配合呼吸才有用。即使我今天讲给你们听,你们也感受不到,因此你们还不会深信不疑,只是若信若疑。因为你没有感受到,怎么会深信无疑呢?除非你切身感受到了以后,才会深信无疑!   注:本功由万行上师示范,如果是在家众不论信佛不信佛可以锻炼身体之用。如果是修行之用,切不可执著神通,而且一定严持戒律,此法可以提升自身能量,打通自身中脉,开启智慧,至少可以打开天眼。使修行有一个新的起点。切不可另有所图。
侠门“睡仙功”为陈抟(希夷)祖师所创,本门先辈获得此功后加以珍藏,并将其收录于侠门内功秘法体系之中。后世的丹经武籍虽有所披露,但均不完整,有些内容亦系托名伪传,与原著多有不符。现经整理,将具体功法与功理,详细介绍如下。       一、服气导引术      修炼睡功,需要预备一间密不透风,清静于燥的卧室;要有一张铺盖舒适而柔软的床,和高约二寸的睡枕。每日练功前要宽衣解带,女性还要散发披肩;以使浑身舒畅,无为无欲,毫无束身之感。然后方可按照下列练功步骤和练功要领进行修炼。   1、调气:头朝南脚朝北正身仰卧,去枕。两眼轻闭,舌抵上腭。两手握固(即两于大拇指向掌心内屈,其余四指并拢卷握于拇指之上),两臂自然伸直,放置于距距离身体两侧约五寸处。两大腿自然伸直展开,两脚跟相距约五寸许,两脚尖朝向左右(图1)。   按以上卧势躺好之后,排除各种杂念,专注于鼻子的自然呼吸,并将鼻息调节到细微绵长的状态,使两耳不闻其声。如此一吸一呼为一息,共行360息。   2、行气:接上式。用鼻子缓缓吸气,使腹部渐渐地凸起充满。稍停,再将腹部之气从口中细细吐出,不可一呼而尽,而且要使两耳不闻其声。一吸一吐为一息,共行180息。行息时的意念观想如下:   (1)每月的农历初一至十五,两拳展指,在用鼻子缓缓吸气的同时,意念观想体外清气由两手十指吸人腹内(具体气行路线不要观想的太清楚。图2)。   (2)每月的农历十六以后,两手握固,在用鼻子缓缓吸气时,不再进行意念观想。但在用口吐气时,意念观想腹中之气从两脚十趾呼出(具体气行路线不要观想的太清楚。图3)。    收功时,两手握固,停止意念观想。在用鼻子缓缓吸气,使腹部渐渐凸起充满之后即闭气(口不吐气鼻不呼气);同时用心默数数字,以计算闭息的时间长短。当久不可耐时,仍从口中细细吐出。待呼吸调和平稳之后,即可将口中滋生的津液分三口咽下腹丹田,然后再下床收功。   注意:每次收功时只修闭气一次,并力求逐步延长闭气的时间。   修炼原理与功效:   调气亦称“调息”,为“睡仙功”的人手功夫。古人认为,由于人心念头依着事物,往往使心与息散乱游离,不能自主。虽能暂定,不久则复散乱。所以,运用调息的功夫,可以使心息相依,拴系念头,由散而定。   睡功修炼的关键,在于调和身心,顺其自然。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能执意追求,应遵循古人所讲的“无与意争”。如果能在修炼调气时保持健康稳定的心态,排除各种不良的思想情绪和杂念,即可达到气顺体健之目的。故此,古人常以调气作为人静的辅助手段,由调气过渡到息调,皆为收心止念的过程。后来内丹修炼又将其称之为内呼吸。      调气的初期,虽然会略感不适,日久便会感到鼻息调和顺畅,气至形安。当练功进入较佳状态时,似觉云行体中,经营周身,濡润形体,浇灌皮肤,五脏六腑皆悉充满。而且口中甘香多唾,饮食甘美,鼻息微细微长,绵绵不断。   行气亦称为“服气”、“食气”、“长息”,是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辅以导引的内修功夫。古人认为,行气之要在乎知门户出入焉。鼻者,天门也。亦称“天根”。《修真十书·外三要》载:“鼻通六腑,出者轻清之气,属阳,接其天,此乃天根”。口者,地户也。亦称“地根”。又说:“口通五脏,出者重浊之气,属阴;一切百谷诸味皆地之精,从口而人,与地相接,谓之地根”。所以,以鼻纳清气,以口吐浊气,则为顺气;反之则为逆气焉。故逆则壅塞,顺则宣通,此天地阴阳之理也。   在导引方面,陈抟根据人体“凡纳气则气上升,吐气则气下流”的生理特点,结合“天人相应”的传统观念,运用月亮盈亏、阴阳消长的自然规律,创编出这套行气导引术。   在八卦学说中,艮为鼻,兑为口,巽为手,震为足。而艮巽两卦互为意气,为阴中生阳;震兑两卦则互为魂魄,为阳中生阴。故此,当每月农历初一至十五前后,月亮阴消阳长的上弦月之际,鼻引清气,气从体外由两手十指吸人。当每月农历十六至二十三前后,月亮阳消阴长的下弦月之际,口吐浊气,气从两脚的十趾呼出。如此导引日久,借助大自然的阴阳运化之力贯通手足,即为下一步的胎息修炼打好了基础。      练功要领和注意事项:   我国的道教修炼,非常重视气对人体生命的重要作用。孙思邈曾经讲到:养生修炼的方法虽然很多,而其下手之诀,皆不外呼吸作用。气存则人生,气竭则人死,呼吸所关,顾不重重欤!普通之人,徒知以口食谷,不知以鼻食气,虽终日呼吸不断,然此等呼吸,大多出多人少;粗而短,不能细而长;急而浅,不能缓而深;此乃修炼家之大忌也。晋代的养生名家葛洪,也特别推重行气之术。他在《抱朴子内篇·至理》中说道:“服药(指丹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   古代世传的行气方法甚多,仅《云笈七签》就记载有数十家。具体方法虽然不一,但练功原则大致相同。均要求在行气之际,凝神净虑,专气致柔㈠乎吸吐纳时,要做到轻、缓、匀、长、深。   所谓的轻,即指呼吸轻细若无;所谓的缓,即指气息舒缓不躁;所谓的匀,即指节拍有致,不时粗时细;所谓的长,即指吸气的间隔时间要长;引气入鼻中而闭之,并以心数数,至二十、三十、五十乃至百至千,方可张口徐徐吐出。所谓的深,即指闭气之时使气渗透脏腑百脉,通润全身。此外,在修炼“服气导引术”期间,还要注意以下事项。   (1)练功时间应安排在每天的夜半后至日中前。即每天夜间的2时至午前的11时之间。此时天地运化之气为阳气,亦称生气;而午后13时至夜晚23时之间,天地运化之气为阴气,亦称死气。故服气吐纳的导引之气应采生气。   (2)当身体发热出汗时,要注意避风,以防风邪侵人体内,引发疾病。收功时切莫急于起身,应安心静卧片刻,以防心神不安,影响练功效果。   (3)握固是“睡仙功”中最主要的手诀。但在修炼初期,即修炼“服气导引术”之际,由于气道未通,应在导引之时开拳展指,严格按教材所示进行练功。待四肢气机畅通,掌中出汗,进入胎息的修持阶段之后,方可长期握固,不再展指。    (4)练功中忽有昏闷欲睡之感,即可睡觉,不必强为。若在昏闷之际强为,反而乱其心意;意邪气乱,失其正道也。这是初习“服气导引术”时应十分注意的地方。   (5)行气导引日久,感觉遍身湿润或出汗,毛孑L张开,手足俱已通气之后,即是此术功成之效验。然后方可修炼“锁鼻胎息术”。         二、锁鼻胎息术         头南脚北正身仰卧,头下垫枕。两眼轻闭,舌抵上腭。两手握固,两臂自然伸直,放置于距离身体两侧约五寸处。两腿自然伸直展开,两脚跟相距约五寸许,脚尖朝向左右方(图4)。   按以上卧势躺好后,排除各种杂念,先叩齿36次(即两唇闭拢,上下齿互相叩击),然后再将口中滋生的津液分三口咽下,并用意念导引至腹丹田内。   在用鼻子细细吸气的同时,腹部渐渐凸起充满,随后闭息,于心中数数,以计停息时间的长短。待体腔气闷,难以忍受之际,便从口中再细细吐出。如此练功为一遍,当调息平稳之后再练第二遍。练功遍数不限,但力求每次闭息的时间逐步延长;若能将闭息之数由百至千,且鼻下放羽毛而不晃动者,即胎息初成。   若依古人所言,修持者能闭息至二百五十数,即可华盖(眉)明,耳目聪,举身无病,邪不干人,便可长生矣。如继续坚持修持,可逐渐达到不再用口吐气,惟鼻中有绵绵短息的大成境界。   练功要领和注意事项:   (1)此术务于每日夜半后至日中前生气时修炼,中后至夜半前死气时勿练。   (2)凡遇天阴、大雾、大风等恶劣气候,或室内太过寒冷时,暂停修炼。   (3)无论吸气或吐气,均要做到两耳不闻其声,使呼吸达到微细连绵状态。   (4)修炼胎息前,可暖一杯温酒饮之,能起到润六腑,引气开关,有益胎息修炼的作用。   (5)饮食上戒酸咸油腻之物,特别是猪肉和生水果,最为忌讳。   (6)进入“锁鼻胎息术”的修炼之后,便可配合“睡禅功”同时修持,“服气导引术”即可废弃不练。   修炼原理与功效。   闭息之术是一种非常古老而流传甚广的养生功,早在南朝陶弘景的《养生延命录》,初唐《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以及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均有记载,也是古人用以祛病疗疾的重要手段之一。   陈抟所传的这套“锁鼻胎息术”有所不同,其闭息原理不仅仅是为了使气渗透脏腑百脉,通润全身,而是在“服气导引术”的修炼基础上,力求人体的生命能量(内气)不外泄,或减少到最低程度,由此而作为延年益寿的根本。《服气经》曰:“道者气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故《太微升玄经》云:“气绝曰死,气闭曰仙”。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居士),因读了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的养生要旨,便身体力行,勇于实践,先后治愈了多种疾病,屡获效验。他将自己的切身体会和练功方法推荐给好友张安道。苏轼所推荐的乃是“胎息术”,系苏轼阅读孙思邈《备急千金方》养生门第五篇“调气法”的心得体会。文中记述切实,颇合自然之理,文词朴实易懂,对我们理解陈抟的“锁鼻胎息术”有很大的参考和启迪作用。故摘录如下,以便参照领悟。   “养生之方,以胎为本,此固不刊之语,更无可议。但以气若不闭,任其出入,则眇绵洗漭(guOng,m6ng,形容似水域那样广阔无边,空旷迷茫的意思),无卓然近效;待其兀然自住,恐终无此期。若闭而留之,不过三五十息,奔突而出;虽有微暖养下丹田,益不偿于损,决非度世之术。   近日深思,似有所得。盖因看孙真人养生门中第五篇,反复寻究,恐是如此。其略曰:和神养气之道,当得密室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许,正身偃卧,瞑目,闭气于胸膈间,以鸿毛著鼻上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如此,则寒暑不能侵,蜂虿(chaj,蝎子类毒虫的古称)不能毒,寿三百六十岁,此邻于真人也。   此一段要诀,弟且静心细意,字字研究看,既云闭气于胸膈中,令鼻端鸿毛不动,则初机之人安能持三百息之久哉!恐元(“元”通“原”)不闭鼻气,只以意坚守于胸膈中,令出入鼻似动不动,氤氲缈缈;如香炉盖上烟,汤瓶嘴上气, 自然出入,无呼吸之者,则鸿毛可以不动。若心不起念,虽过三百息,可也。仍须一切依此本诀,卧而为之。仍须真以鸿毛粘着鼻端,以意守气于胸中,遇欲吸时,不免微吸,如此,出入元(原)不断,而鸿毛自不动,动亦极微。则又加意制勒之,以不动为度。虽云制勒,然终不闭,至数盲息。出者少,不出者多,则内守充盛,血脉流通,上下相灌输,而生理备矣。   兄悟此元(原)意,甚以为奇。恐是夜夜烧香,神启其心,自悟自证。适值痔疾及热甚,未能力行,亦时时小试,觉其理不谬。更俟疾平天凉,稍稍致力,续见效。当报弟,不可谓出意杜撰而轻之也。”   为了帮助理解苏轼所悟出的“出入原不断”和“然终不闭”之理,特摘录佛藏《安盘守意经》中有关调身调息方面的论述,以供参证。   “以谓凡出入鼻中而有声者,风也;虽无声而结滞不通者,喘也;虽无声亦不结滞,而犹粗悍不细者,气也。去是三者,乃谓之息。然后自鼻端至脐下,一二数之,至于十;周而复始,则有所系而趋于定。定则又数,以心随息,听其出入。如是反复调和,一定而不乱,则生灭道断,一切三昧,无不见前”。正如《道枢》所讲:“闭气者,非闭噎其气也,乃神定气和,绝思忘虑,使鼻之息悠然,若有若无”。即渐可达到呼吸之息氤氲布满身中,一开一阉,遍布毛窍与之相应,而鼻中反不觉气之出入,直到呼吸全止,开阉俱停的人定境界。
三、睡禅功      1、蛰龙眠:头下垫枕,头东脚西,左侧身而卧,舌抵上腭。左臂屈肘枕头,右手掌心覆盖于脐腹处。左腿屈膝,右腿自然伸直,膝盖压在左腿膝盖稍上部位的大腿内侧(图5)。      卧姿躺好之后,先将双眼轻轻闭合,排除各种杂念,心系于息的往来,逐渐进入致虚静笃的禅定功态。   2、蟠龙眠:头下垫枕,头东脚西,右侧身而卧,舌抵上腭。右臂屈肘枕头。右掌心贴面颊(四指置于耳门旁,大拇指轻按耳后根处,使耳窍留空);左手掌指攀按右肩井穴。两腿卷曲相叠,膝盖弯曲上跷,愈接近肘部愈佳(图6)。      卧姿躺好之后,先将双跟轻轻闭合,再将两目神光和神意寂照于腹丹田,专一凝神,心息相依,逐渐进入心空意凝的掸定功态。   修炼要领和注意事项:   (1)“睡禅功”可在修炼完“锁舁胎息术”之后接着修持,有助于胎息的早日形成。   (2)“蛰龙眠”主修的是睡魔,能起到克制困觉贪睡,排除昏沉的作用。“蜗龙眠”则是主修内气,促使内气流布周身。研修者可根据自己的切身感悟,加以灵活选修。   (3)当进入“睡禅功”的专修阶段之后,便以“蠕龙眠”为主修功法,“锁舁胎息术”可废除不练;睡禅时不再受时辰和气候方面的局限,随时均可习修。   (4)若在睡禅中进入睡眠,醒来后应慢慢辗转身躯,尽量保持刚睡醒时的那种心地湛然,良知自在的心态。正如《性命圭旨·亨集》所云:“此时正是前后际断处,一念未生时;此际若放大静一场,效验真有不可形容者”。   修炼原理与功效:请详见“仙道求索”一文。      四、绝谷食气法      面南背北或面东背西盘膝而坐,二目轻闭,双手握固,自然垂放于胯骨两侧,静心排虑,徐徐调息……待息调平稳之后,口腔鼓气令满,然后徐徐咽之,腹部也随之凸起,并用意念观想所咽之气流人五脏六腑,从手心脚心和三关九窍(这里指尾闾夹脊玉枕三关;眼耳鼻口七阳窍及大便小便两阴窍)流出(图7)。      如此,口腔鼓气、吞咽、努腹(腹部凸起),以令腹丹田充满为度。练功时间的长短可自行掌握。   收功动作:   用舌头在口腔内搅动滋生的津液数遍(古称“赤龙搅海”),然后分三次咽下腹丹田。叩齿36次,再将双手掌搓热,揩拭面颊部九遍。两手卡腰(拇指在前,四指在后),以四指搓摩两肾俞穴,遍数不限。动作做完后即可起身收功。   修炼要领和注意事项   (1)在胎息初成阶段即可配合修炼。练功时间依然掌握在夜晚2时至午前11时之间,且可随时抽空习练。切勿采用卧式修炼。卧式使气难下,有损于心肺。   (2)鼓、咽、努要与意念观想协调相应。鼓咽之时不能张口,以免生气人腹而造成肚痛腹泻。鼓咽时的鼻息出入要任其自然,不必强制。   (3)修炼要诀重在“神安志定”。特别是在咽气时,应徐徐咽之,不能过急,而且勿令口中有声。急咽易使下部气秘,心胸部位气结不散,不仅易患脱肛之症,也容易引起胸肋气窜疼痛。须慎之!   (4)如练功初期产生噫气(pP内气上涌?现象,即鼓而再咽之,切莫让内气从口走失。如果感觉下部 (主要是肛门)有较强烈的泄气现象,不必理睬,但泄不妨。      (5)修炼过程中,腹部常有“雷鸣电激”之声,此是内气流润百关,陶炼阴气之景象,为较佳功态,切莫惊慌失措,心生疑惧。   (6)正式辟谷的最佳期,应选择在胎息功成,自觉厌恶饮食物之后。辟谷的初期若感到饥饿,可努咽三五次,并以意调之。以后无论鼓咽多少,应常以腹满为度。   修炼原理与功效   古人认为,世人均以五谷为肥肤之具,但不知为坏身之本。《道枢·中黄篇》云:“咸味辛酸五脏病,津味入牙昏心镜”。《黄庭经》也指出:“百谷之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哪从返老却还婴”。故此,古人为了达到辟谷(绝谷)之目的,常将其与食气 (服气)结合起来进行修炼,形成了传统仙学中重要的修持手段之一(有关辟谷的专题论述,请详见《灵光法仙术》)。   古传的各种服气方法很多,如五行食气法、十二时辰食报法、服日月精气法、服六戊法等等,而经常采用的则是“取六阳时法”。我们这里所介绍的“绝谷食气法”,是秘传的“服内元气法”。古传服气法虽然颇多,终不如此法之神妙。   在古汉语中,“元”通“原”,本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及阴阳二气混沌未分时的实体,即“元气”。古人认为,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而成为三体。这种产生于汉代的古典元气说,使其形成了“万物之生皆禀元气”的宇宙生成论。   从传统修炼学的角度讲,元气也被称作“炁”。即运化为万物的原始祖气,亦称先天气。《难经》云:“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抱朴子内篇·至理》也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白天地至于万物,无不生气以生者也”。既然人是由炁的运化而成形的,如果将“炁”运用到绝谷治病,延年益寿中去,其效验是不必怀疑的了。故此,养生之至要就在于“宝(通“保”)精行气”。   从人体的生理结构来看,这种先天的原始祖气静伏于会阴穴稍上部位的命门之中。此气与人体的呼吸系统相沟通,使命门具有纳气功能。所以,命门处的元气能量,时常会从口鼻呼出耗散(详见《元始丹坤亚方术》)。“服内元气法”的实质,就是尽量不让这种先天的原始生命能量流失,通过鼓、咽、努等修炼方法,使之回归于生命能量的储存库——腹丹田,以此作为辟谷的物质基础。《云笈七签》卷五八,对服食元气的功理讲得非常透彻:“夫人身中之元气,常从口鼻而出。今制之,令不出,便满丹田。丹田满即不饥渴,不饥渴盖神人矣。是故人之始胎,不饮不啄,故无出入息,即元气复。元气复,即长生之道机也。”      五、辟谷辅助功      1、辟谷净志法   《道枢·中黄篇》曰:“服气五旬,而未能绝水谷之气”,何谓也?      这里的意思是说,年龄已过五十岁,服气修炼未达到辟谷的层次,是什么原因呢?应该怎么办?故此,才有了“辟谷净志法”的承传。   此法必须在晴天或雨后雪后转晴的气候条件下修炼,于正午之时(11时-13时)人静室,散发于枕,头南脚北仰身而卧,二目轻闭,舌抵上腭。两手握固(即两手大拇指尖各掐两手亥子纹间,再以四指包握大拇指;须用中指中节压盖在大拇指甲之未处),两臂自然伸直,放置于距离身体两侧约5寸处,两拳心向上,拳背向下。两腿自然伸直展开,两脚跟相距约5寸许,脚尖分别朝向左右方(图8)。      卧姿躺好后,先将握固之双拳上抬于两肋旁(图9),然后叩齿7次,排除各种杂念,静心瞑目,行“锁鼻胎息”之术。在闭气过程中感到微闷之际,两拳即用力握固,便可起到筋脉徐,于,内气渐透骨肉之间,津汗润泽皮肤的功效。   修炼原理与功效   辟谷能否成功,取决于胎息功能层次的深浅。此法的修炼,看起来与“锁鼻胎息术”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在指法的掐诀上和在闭气过程中的用力握固方面有所不同,这便是“辟谷净志法”的绝密之处。   手为人体生理气启、的全息元,十指与经络的关系是:大拇指应肺经,食指应大肠经,中指应心包经,无名指应三焦经,小指应心经和小肠经。若按“子午流注”的传统理论来认识,亥时(21时一23时)入定,属于坤卦;人体气血归于气海(泛指腹丹田)。子时(23时一l时)夜半,属于复卦;人体气血一阳复出,流注于尾闾。古人用拇指掐定在无名指和小指间的亥子纹,其目的是为了压制三焦经和心经,制约两经气血的运化活动,以便使阳气充实于人体的气海内部,起到透骨蒸筋,润泽皮肤的功用。而且又以中指中节的平处压盖在大拇指肺经的井穴(少商)之上,控制和调节肺经的呼吸功能。故此,《长生不老秘诀》说:“固捉双拳,所以敛共气也。此闭关却邪之无上妙法也”。市朝陶弘景也在《养性延命录》巾,将握固视之为拘魂制魄的法门。并且指出:“此固精明日,留年还魄之法;若能终日握之,邪气百毒不得入。”   握固,作为古代早期“闭气炼形”的养生要诀,又常与冥心养性相结合。《古法养生十三则阐微》曾讲到:“人身之心,其名有三。心之本位曰人心,其神脑注曰天心,其神服注曰地心。共用有三,天心生精,地心生气,人心生血”。这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论述人心与三部丹田的生理机能。故此提出了“欲收人心,必须握固”的论断,并且进一步解释道:“盖心乃至灵之物,……一经掐夫亥子纹而握固之,则我之人心得注于本位矣。心居本位,则一身之气,咸自相拱护,不劳招聚,而白相聚于绛阙(即中丹田)上下四傍也。”   古代的炼养理论认为,绛阙为神之舍宇,绛宫不动则精不驰,而神不疲。我们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到,握固与冥心紧密相连,相互配合。能够正确地理解“握固冥心”的内涵,即可收到先聚气以至极,后得生理变化之奇效。这正是所谓“气足不思食,神全不思欲”的精妙所在。   2、辟谷胎食法   此法宜在每天早晨醒来后空腹修炼。   头东脚西仰身而卧,去枕。二日轻闭,口含一至两粒花椒(激发口腔内津液的滋生)。两手握固(不掐亥子纹),两臂自然伸直,放置于距离身体两侧约5寸处。两腿自然伸直展开,两脚跟相距约5寸许,脚尖分别朝向左右方(如图10)。      卧姿躺好后,排除各种杂念,静心调息。待心息平稳之后,将二日神光和意念集中于上丹田,内照意守约1分钟左右,再将二目神光和意念下移,内照意守中丹田约1分钟,再次将二目神光和意念下移,内照意守胶丹田约1分钟左右。   三部丹田分别意守之后,再将神意内注于舌下。鼻子徐徐吸气后,将口中滋生的津液一次咽下,喉中有声,并用意念导引至胆丹田,随后自口中微微呼出其气。此为饮胎食一遍,连续饮咽90遍。稍微调息之后,再继续饮咽90遍。每天需饮咽四个90遍为一顿,共饮咽360遍为全功。   待饮咽津液满100天,便可在每次饮咽津液90遍的调息之间,或全功之后,加修“六气法”,以防出偏和治疗各类疾病。   练功要领和注意事项   (1)每次咽津时要在呼气时咽之。若在吸气时咽津,容易导致风邪人腹。应慎之!   (2)每次咽津后,神意由腹丹田上移至舌下,待口腔内再次滋生津液,即再行饮咽。   (3)“六气法”亦称“六字气诀”,应在呼气时发声念出。发音务求正确。实修者可根据自身的体感和领悟加以灵活运用。   修炼原理与功效   何为津液?饮食津液有什么益处呢?   《本草纲目》卷五十二载:“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液……肾液流入舌下为灵液”。若按传统养生学的理论来认识,“津液”是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如唾液、胃液、肠液和关节腔内的液体,以及泪、涕、汗、尿等液体,均可统称为津液。但汁液又因清浊有所区分,其中清而稀薄的叫作“汴”,浊而稠厚的叫作“液”,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所以一般多用“津液”来并称。   古人认为,人之口中津液,譬如山中之泉水,水性本就下;而泉水能至山顶者,皆因地下水气循土脉透隙而上蒸也。故修炼功夫已久,口中自然发生一种甘津,清凉爽淡,寻乎常时。此亦因身中团聚之热力,蒸动下焦之水气,循经络之路上升,至口中遂化为津。此津由化气而生,与常津不同,吞入腹中大有补益。果能勤加修炼,勿稍间断,则第一次吞人腹中之津,又为热力蒸动,化气上升,仍至口中。此为第二次所化,比第一次更觉甘美,其补力亦更大。如是循环不休,直至百千万次,便可使人精神光彩,延年益寿。所以,古人将这种经气化而蒸动的津液,又比喻为“琼浆玉液”、“神水”或“胎食”。后世内丹术中所谓的“玉液还丹”和“乳转醍醐”之功理,即来源于此。    此法修炼至深者,便能与胎息并行,吞咽津液而不食,故称为“辟谷胎食法”。对于此类功法的修炼实效,古人讲述的较多。如《后汉书·王真传》中记载:“(王真)年且百岁,视之面有光泽,似未五十者。自云:周流登五岳名山,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嗽舌下泉咽之,不绝房室。”《汉武内传》中也载称:“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真行之,断谷二百余日,肉色光美,力并数人”。   “六气法”的发音和功用如下:   (1)嘘(xū):嘘属肝,肝主目。诸如赤肿昏眩等病状,皆以嘘治之。   (2)呵(hā):呵属心,心主舌。诸如口干舌涩,气不通或胡言乱语,呵以去之。大热大开口,小热小开口,若加以意念导引,效果则更佳。“呵”亦可读作啊(d)。   (3)驷(sì):叩属肺,肺主鼻。鼻有寒热不和及劳极,可依叩吐纳调理之,并可兼治皮肤疮疥之症。   (4)吹(chuī):吹属肾,肾主耳。腰肚冷,阳道衰,皆可以吹字气理之。   (5)呼(hū):呼属脾,脾主中宫。诸如微热不和,腹胃胀满,消化不良或气闷不泄,皆可以呼字气理之。   (6)嘻(xī):嘻属三焦,为水渎之府。凡三焦不和,均可以嘻字治之。    《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指出:“人食五味,五味各归一脏,每脏各有浊气,同出于口。又六腑三焦之气,皆凑此门,众秽并投,合成浊气。每睡觉,熏熏气从口而出,自不堪闻”。故此,我们这里所介绍的“六气法”,主要是用以排除体内浊气,调和冷热为目的。   凡是心火上炎,心烦不寐,胸闷,心区不舒等现象,均可采用“呵”字诀调理。如口中焦干、口苦舌涩、乳颊无津或咽喉肿痛,均为热极症状,须大张口“呵”之,直至喉中清水甘泉滋生,热即退。反之,若口中津液冷淡无味或呵气过多,心中茫然无主,饮食无味,不受水,则是冷状也。当以“吹”气诀温之。   此外,古人还指出,六气虽然各有所治,但五脏三焦,冷热劳极,风邪不调,都属于心。心主呵,呵气即能治疗以上诸病,不必六气也。此种说法,可供参考。
六、睡仙神通术       按上述“绝谷食气法”修持日久,能够辟谷50日而不食者,始可修炼此术。   于每日五更鸡鸣时(丑时,即晚1时一3时),头北脚南仰身而卧,头下垫枕,两手握固,闭目内视,观想脾脏之气如同黄云般从心脏腾起,漫延散布于全身和四肢(图10)。咒曰:“中央戊己,内藏元气,黄色力坚,运之可治,丹阳莫辞,朱阴共议,得到四肢,黄云大起。”   如此修炼27日,便可内视到脾脏中腾起的黄云透满胸腹和四肢。以后便可运用意念观想之力(谓之念力)来支配黄云之气遮体隐形,无人能见。亦可兴起黄云大风,百步之内吹火灭烛,自卫御敌。   修炼要领和注意事项:   (1)此术必须在辟谷功成,50日内未食百物的前提下进行修炼。   (2)每日的练功时辰不可错过;如果不能坚持或少练一日,将前功尽弃。   (3)咒语须在观想前出声诵念三遍,但要慎重虔诚,字字清晰。   1、睡仙功的研修步骤和程序:   (1)首先要练好“服气导引术”,这是进入“锁鼻胎息术”的基础功法。   (2)当进入“锁鼻胎息术”的修炼之后,“服气导引术”可废弃不练,并配合“睡禅功”同时修持。但要注意:“蛰龙眠”与“蟠龙眠”的主修内容和功用不同,实修中应根据切身体验及需要,有选择地加以灵活运用。   (3)应以“蟠龙眠”为长期的主修功法。当修持者能够进入禅定功态之后,即可加修“绝欲食气法”,以巩固和提高禅定的功境层次。   (4)如果修持者在三年的研修中,始终不能进入辟谷状态,说明“睡禅功”的功力基础并不稳固。故此,必须加修“辟谷净志法”,并长期坚持。“辟谷胎食法”可根据功态感受而为之,以辅助辟谷的成功。   (5)修持者能在睡禅(蟠龙眠)的修持中,50日内不吃任何食物,而且体力充沛、头脑清楚、思维敏捷,即可研修“睡仙神通术”,直至功成。   胎息和辟谷是“睡仙功”中最基本的核心功力基础,而辟谷的实现和保证,则又取决于胎息修炼的成功。失去了功力基础,很难进入真正的禅修境界,神通术的研修也是难以实现的。   2、睡卧的姿势与方位:   睡卧的姿势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基本上不外乎仰卧、俯卧、左侧卧和右侧卧。要想了解睡卧姿势对人体所造成的影响,首先就应了解人体生理结构的基本特征。   历代养生家们认为,右侧卧是一种最佳的睡卧姿势。如《老老恒言》中说:“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气”。所以,右侧卧有利于心脏输布血液,使肺呼吸通畅,也利于胃肠道对饮食物的消化和代谢,还可使肝脏处于身体右侧的最低位置,使肝脏获得较多的供血,从而对肝脏的造血、凝血及其解毒功能都得到很好的补益和促进。   但仙学修炼与传统养生学有着很大的区别。拿仰卧势来说,它是大多数人不习惯的睡觉姿势。这种睡眠姿态容易使颈部的肌肉下垂,嘴巴张开,导致呼吸道不畅,极易引起打鼾。但睡功的修持却大都采用仰卧势来锻炼呼吸功能,不仅能有效地治愈鼻窦炎、鼻咽炎和扁桃体肥大等病症,而且能从根本上确保呼吸道的畅通无阻,根绝上述各类疾病的发生。   采用仰卧势进行修炼,虽然有避免压迫五脏六腑的优点,但却使背部的阳经受到压迫。故此,在修炼过程中常会出现背部跳动,身体似有腾空感,凡此种种,均为较佳功态。 。   “蛰龙眠”所采用的左侧卧势,恰恰与养生学的要求相反。其目的就是为了压迫和抑制人体的代谢功能,促使呼吸道的后天呼吸降低到最缓慢的程度,从而激发和训练先天呼吸(元气)的生理功能。 ,而俯卧势压迫五脏六腑,阻碍呼吸道的通畅,故养生学和修炼学多不采用。但在睡功治病法中,亦有采用俯卧势治病疗疾的特殊范例,可供参考。   饭后睡卧,无论是养生学还是修炼学都是禁止的。因为饭后睡卧会导致人体的血液向消化系统倾斜,使大脑和肢体的血液相对减少,大脑和四肢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供给,使代谢物无法及时排除,较易引发一系列的不适应症。古人“睡眠有助于消化”的论述,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终归利少弊多,应引起注意。   关于睡卧朝向的方位问题,古人普遍采用的是《周易》理论,而且非常重视日月星辰对人体的影响。从古代经典中可以看到,睡床一般要求南北放置,人躺其上,可以头北脚南,也可以头南脚北。因为子时之后,天地间的磁力场对人体的影响主要为垂直方向,它顺向切割人体,对人的思维意识有很大的益处。   如果头东脚西或头西脚东而卧,天地间的磁力场便是横着逆向切割人体。例如“睡禅功”和“辟谷胎食法”,即是借助磁力场的横向切割来提高功力。故此,在“睡仙功”的睡卧朝向问题上,应按照功法所示,严格遵守。   3、睡仙功的饮食禁忌:   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将饮食物分为酸、苦、甘、辛、咸五种气味,亦称五味。对这五种饮食物所引起的疾病,也阐述的十分深刻。酸人胃走于筋;苦人胃走于骨;甘人胃走于肉;辛入胃走于气;咸入胃走于血。故在仙道禁忌中,非常重视饮食物的选择,对辛味饮食物更是严禁。   从整体上来说,“睡仙功”是以胎息和辟谷为功能基础的修持法,因此在饮食的摄取上有很多的禁忌。一般来讲,在修炼“服气导引术”的初期,应加强饮食物的营养,也没有太多的禁忌。但在进入“锁鼻胎息术”的修炼之后,就必须严禁食用生菜和辛臭之物。诸如葫葱(hd,即大蒜和葱)、芫荽(yan,sui,即香菜),韭菜、香椿、芸苔(即油菜)等五种辛味蔬菜(亦称五荤),均会损脾乱气败仙相。   《真诰·协昌期》中说:“勿食酸咸油腻之物,食之损五脏,神不安。狗猪肉、生果子,尤忌!”以上这些饮食物方面的禁忌,是古人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可供实修者参考。   4、睡仙功为什么要强调战胜睡魔?   传统的修炼理论认为,阻碍仙道修持的最大障碍,主要是“三魔”。即所谓的“食魔”、“睡魔”和“色魔”。而在这三魔之中,最难制伏的当属“睡魔”。故《性命圭旨·亨集》叹曰:“然色魔食魔易于制伏,独有睡魔难炼”。   现代科学认为,睡眠是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自然界的昼夜节律变化而适应的结果,是人体一种主动的自我调整过程。如果一个人一两天不睡觉或睡眠欠佳,就会出现倦怠乏力,精神不振。如果连续60多个小时不睡眠,就会产生头昏、头痛、耳鸣、健忘和全身无力等病症。由此可以看到,睡眠在人类生存的过程中是多么重要。人类的一生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和梦中度过的。虽然司空见惯,却又感到莫明奇妙。   古人对于睡眠的认识是从卫气开始的(详见“仙道求索”一文)。并且普遍认为,人在夜间熟睡之际,便进入了阳为阴浊所陷,昏多觉少,如同死人一般的状态。此即古人所说的“睡魔”。此时如果稍有不谨,则元精下漏,元气从口鼻泄出,使元神无所依存,以致魂梦纷飞,三宝(精气神)各自驰散,人身何能健康长寿?故此得出了“昏者死之根,觉者生之兆”的论断,主张少睡多炼,以功代眠,减少昏睡的修炼理论。   对于修炼学中炼睡的理论,《修真辨难》讲得十分清楚:“凡人卧睡,神人阴窟,气散四肢,梦寐颠倒罟获陷阱(井),无不投之。日所积者,不如夜所耗;故必打炼睡魔,使心神居室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庶行道无阻也。古仙云:睡了一时,死了一时;睡了一日,死了一日;日日有功无睡千日,便了事也。又云:一年不睡下丹结,二年不睡中丹结,三年不睡上丹结。若虚室生白,神明常照,虽寐(睡着)犹寤(睡醒)不妨去睡”。   然而,睡魔在功态中的表现为两种,这就是神驰而散乱和神未清而昏沉。   古人认为,神驰而散乱乃属魂灵游动不定,可以通过静心摄意加以整理,较易控制。昏沉则属于魄气用事,乃纯阴为主,蠢蠢冥冥,麻木不仁之症也。如练功中欲睡去,即是昏沉的表现。《吕祖师先天虚无太一金华宗旨》指出:“却昏沉,只在调息。息即口鼻出入之息,虽非真息,而真息之出入,亦于此寄焉。”故练功时须静心纯气,方能有效地克制昏沉。   那么,怎样才能心静气纯呢?《吕祖师先天虚无太一金华宗旨》曰:“(将心)用在息上,息之出入,惟心自知;不可使耳闻,不闻则细,细则清。闻则粗,粗则浊。浊则昏沉而欲睡,自然之理也,”这便是调息法中强调的“不使耳闻”的功理所在。      虽然“心用在息上”是克制昏沉的诀窍,但在具体应用时,要以两眼微微内照而不外视,两耳内听而不外闻;视者视之无形,听者听其无声。这种既不外肆又不内驰而“中”的心息法,就是“蛰眠法”修炼之精髓,古称“日月交精交光法”。   自古以来,仙道以人道为本。睡眠即为人生所需,亦为仙家所不能废。然仙凡终归有别,实乃/顷逆之道也。故修仙之人初学之际,睡眠不可过多,也不可太少。过多则精神昏昧,心智迷蒙,而流于怠惰。太少则休养不足,身体疲软,易受病疾,亦失正道。《黄庭经》云:“真人在己莫问邻。”故初始阶段,必须加上一定的人为强制因素,否则难以从有为臻于无为,达到大定生慧的美好境界。   5、修炼过程中的各类注意事项;   “睡仙功”是以服气为基础,渐达胎息功境,而后进入辟谷阶段的修炼功法。因而,基础功力是否牢固,是“睡仙功”修持成败的关键。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饮食和睡眠与炼气的关系。清代梁章钜在他的《归田锁记》一书中指出:今人常以饱食安眠为有生乐事,岂不知多食则气滞,多睡则神昏,养生家所忌也。昔应璩诗言中叟得寿之由:“日量腹节所受”。《博物》言: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孙思邈方书云:“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神仙诀了。”马总《意林》引道书云:欲得长生腹中清,欲得不死腹无屎。此等话语皆为古人修仙之要诀,须刻意领悟。   在修炼“睡仙功”的过程中,如果能按练功要求认真修炼,一般不会产生偏差。随着功力的逐步提高和功境的深入,生理上也会出现较大的变化。现将服气阶段和辟谷阶段应注意的各类事项明示如下。   服气阶段:   (1)服气练功初期,寝室温度不可太冷或太热;饮食宜温,勿食冷饭。   (2)练功时定要宽衣解带,摘掉手表戒指等物;如若身有紧处,气海发闷,有损气机。   (3)修炼初期,因内气还不坚固,应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过于劳累则会损气。练功结束之后,应经常到室外散步,有利于气血的下行。   (4)在服气修炼的过程中,如丹田充满发闷,可运气从四肢导引,切莫从口鼻呼出。   (5)在服气修炼的过程中,如小便黄赤,切勿惊慌失措,练功日久,自变如常。   辟谷阶段:   (1)绝谷食气的初期,心态必须坦然安稳,内气方能自行流通。如果心有所拘,或者急于求成,或心存疑虑,或畏惧失败,均会导致内气窒塞。只管勤奋进取,功到自成。   (2)食气绝谷的初期,因内气能量不够,心神还不能自静,时常产生思食之欲望。此时切须克制忍耐,如果服食,恐滓秽积存腹中,使气难行。若思食之念急切难忍,或感到口 渴身热,可用少许生姜与蜂蜜煮成“姜蜜汤”,饮之即解。如感觉胸腔满闷难受,可咀嚼甘草、桂心或五味子等中草药调节之。   (3)如果能绝谷二十日不食,表明腹中谷气已尽,每天可用芥菘(即芥菜和白菜)煮熟,调香油酱醋取味食用一至两碗,四五日后,可除菜饮汁,即能起到益气、排泄肠中恶物的作用。再过三日后,即可停饮菜汁,进入真正的绝谷状态。   此外,《神仙食气金柜妙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腹中饥饿或小便赤黄,取好枣九枚,念食则吃一枚,若二枚至三枚。一昼一夜,无过此九枣。意中不念食者,不许啖也。常含核受气,令口中行津液。”   大枣性甘,微温,人脾经。具有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益气养心、壮中强志、健脾生津、开九窍、理四肢、除烦闷、治肠瘅等功效。久服,可轻身,长年不饥,被誉为“活的维生素丸”。我平时惯用大枣沏茶,长年饮用,可供实修者参考效仿。   胎息虽然是辟谷的功能基础,但辟谷必须依赖于服食元气和服食津液方可成功。欲绝饮食,应量力而行,并没有快慢和远近的日期限制。由于元气回归腹丹田时需要经过体内的三处隔膜,故首先会感到胃中胀满。此时饮食不可过饱,尽量少食。随后便可感觉到元气通布五脏,进而回归腹丹田。一旦元气回归腹丹田,便可体验到气行周身,遍体舒畅的功效。   若按《道枢·中黄篇》所述,辟谷需用九十日便可获得成功,而且元气会在三部丹田依次停满,人体的生理机能也随之,发生显著的变化。特此摘录如下,以供参考验证。。   “三十日下田满,则神气足而不泄,且不饥矣。六十日中田满,则体无虚羸,行步健矣。九十日上田满,则内凝结而外克服矣。于是三焦平实,神凝体清,淡无所思,可以栖心圣境,以学胎仙。若夫或食或断,使人志散,喜贪诸味,则谷之气难遣,求仙者之大病焉”。   据侠门先辈的有关记载,绝谷功成之后,即便是终日不食气,气亦自足。虽整天言语呼唤,种种劳作,其气力不衰,百无妨废。须食即食,须休即休;复食复气,唯意所在。而且自觉精神有异,四肢日渐强壮。闭目内视,五脏六腑历历分明。神清形静,五脏得安;言谈举止超凡脱俗,仙风道骨,潇洒飘逸。且能视表及里,知人善恶,产生超觉灵感。   有关辟谷方面的其它经验之谈,请参阅《灵光法仙术》中的“仙学秘课”一文。
玄门太极长生功—萧天石  玄门太极长生功,为青城派门人修炼丹功证果之基先功夫,乃台湾著名养生学家萧天石早年在大陆时访问四川灌县青城山天师洞,据秘藏抄本并得李道人传述所抄记,后经整理作为附录刊于其专著《道家养生学概要》一书中。全功原分四部,但第三部下元功已残缺,而萧氏未及抄录,第四部神元功则据说在宋朝以后已失传。  青城派创自青城丈人,据薛道光注《悟真篇》云:“张紫阳仙翁遇青城丈人,授金液还丹之妙道”。是则张紫阳亦曾师事之也。青城派功法入门下手即以清静为宗,已虚无为体,以简要为用,以平实为功;力主自最上乘起修,修上乘则中、下二乘自亦兼举两得。玄门太极长生功即为道家动静双修之上乘功法,寓神奇与高明于简易平实中,铸气功与按摩于一炉,内健精气神于五脏六腑,外健筋骨皮及四肢百骸,可自然打通任督二脉。  一、几点说明  1、玄门太极长生功,又简称玄功。系道家动静双修功之上乘功法。其内容包括气功、揉功、导引、按摩、推拿、槌击、捏弹、扣拍等功夫,与练精、练气、练神,以及补精、补气、补神等诀法。易形换神之效,却可立竿见影。不但有动静交养之益,且可收南北两宗双修合参之效。却可谓为最简易而极高明,最平凡而极衿嬲咭病?br&  2、本功又名青城派太极玄功,青城派丹道之士无不以此为入圣登真之基先功夫。有如达摩祖师秘传易经洗髓二经,以为进道证果之基先功夫者然。全功凡四部,曰神元功,曰上元功,曰中元功,曰下元功。若全得其诀要,在参修以丹法,由脱换而登圣域,直反掌之事耳。相传最后一节神元功,自宋以后既已失传。  3、本功不尚虚渺而切实际,不尚玄奥而合至理,与当今之医学科学,亦无不若合符契者也。青年人行之,易见神效;中老年行之,尤为适宜,以其有百利而无一弊,即无不良反应与副作用也。行之不得其诀要,充其极,只是见效缓慢或微而难证耳,决无不效者也。  二、先行功(即预备功)  修练本门功夫,分立、坐、卧三部分。卧功部分,亦可用坐或立式行之。三式均需先静坐半小时,以澄心静虑,凝神一志。全功凡四部,曰神元功,曰上元功,曰中元功,曰下元功。一般修养生安乐法门者,只修上元及中元两部功即足。开始先修中元功,即初九段。次修上元功,即中九段。次修下元功,即后九段。最末修神元功,乃最后九段。  当修初九段功时,静坐片时毕,即采仰卧式(用硬木板床,厚铺被垫)。全身平直,两腿伸直,两脚微开,与肩同宽。两臂垂直,置于身旁,手指伸直,掌心向下,平贴于床。两目微闭,注想下丹田。呼吸绵绵,不可闻声。口闭,齿微叩,舌抵上腭,意存丹田,如津生满口时,即行吞津法。周身肌肉及神经放松,使气血周流舒畅,润滋内外全体。渐至物我两忘,身心俱泯境界,便得大休息之效。至此便为先行功毕,而可修中元功矣。  三、中元功  中元功共分九式,故又曰初九段,每式动作,均简而易行,以锻炼脏腑为主。初视之,以初为练形之功,实则乃有练神之功在。而且练气练精之功亦赅焉。本功如能终身行之,可使五脏六腑之凡百疾病不生。此乃由外练内,而收外壮内实之效也。兹分述如下:  第一段:左手兜外肾,右手置脐下(裤带解开,上衣掀起,使胸腹全部裸露,裸体更佳),掌心向下,肉贴肉,皮贴皮。两目向鼻梁视片刻,引神下注掌心直透下丹田。右手自下而上,自右而左,以脐为中心,绕脐按摩一圈,默数一。手行神行,手住神住;神行气行,神住气住。徐徐摩之,不可过快(此则以下皆同)。既按又摩,既摩又揉,使肠胃均受按摩为功,共行三十六次为度。  第二段:左右换手,右手兜肾囊,左手置脐下,式如上。行功时,左手自下而上,自左而右,绕脐按摩一圈,默数一。诀法则如上式,共行三十六次为度。第一、第二段行功。如太极图,又称揉太极,又名揉小周天。  第三段:左右换手,左手兜肾囊,右手置脐下。由正中,自下而上,复自上而下直推摩之,默数一。自下而上时,以至心窝上,两乳之间止,复向下推摩之,以至肾根毛际处为度。向上推摩使肾气至心,向下推摩使心气入肾,使心肾之气交流互贯为诀法,共三十六次为度。  第四段:左右手不必换,惟右手掌推摩时宜循左侧肋骨线,自下上推摩至左肺部止,复自上往下推摩至肾根毛际处止。诀法在使肺肾之气交流互通,共三十六次为度。  第五段:左右换手,以右手兜外肾,左手置脐下,循右侧肋骨线,自下而上推摩至右肺部止,复自上而下推摩至肾根毛际处止,亦为三十六次。  第六段:左右换手,左手兜外肾,右手掌平置脐下,循第四段路线,自下而上,至左乳部上后,横向右推摩至右乳部上,转向下按揉,至起手处止为一周,恰如一打长方形圆圈,默数三十六次止。  第七段:左右换手,右手兜外肾,左手掌平置脐下循第五段路线,自下而上,至右乳部上后,横向左推摩至左乳部上,转向下按揉,至起手处为一周,默数一至三十六次止。第六、七两段,又称揉大周天法。  第八段:左右换手,左手兜外肾,右手掌尽量右移,横掌至右腹侧,以手掌后半掌用劲,自右向左按推,至左腹侧止。复用掌之前半掌及四指用劲,向右按拏回,劲道全用在腹部一推一拏,一来一回,默数三十六次。  第九段:左右换手,右手兜外肾,左手掌移放胃部左侧(法如上),用手掌自左向右按推,复又用按拏回,劲道全用在胃部上。一推一拏,一来一回,默数三十六次止。至此,为初九段之中元功毕也。  注:  1、行此功夫,外阳易勃举,勃举时切不可起淫念,一百二十天内,切忌行房,如不举者,亏损过甚也。此功主在固护体内脏腑,实畅任脉路线,暖外肾,固阳固精,生精和血,补气定神。对心肝脾肺肾与胃肠,均有大益也。全为内健内壮、内实内固功夫。动作极简易平实,毫无玄妙处,而功之所至,常有意想不到之神效也。  2、此九段功毕,尚有“余功”,余功在用捏拿法与捶击法,前法用指劲,后法用拳力。凡行功所到之处,均需加此余功。  四、上元功  上元功,共分九式,故又曰中九段。中元功练习纯熟(约一百二十天),感身心受益后即可加修此功。古真谓:“子欲不死,修昆仑”,此亦即玄门中之修昆仑法也。其动作亦极简易平实,而功效则无穷,惟以行之有恒为最要。此于初九段同,皆系养生日用功夫也。  前述中元功,皆系卧式为主用;本篇所述上元功,则系以坐式为主用。不谙跏跌坐者,采方便坐亦可。惟必须用硬凳,其高度以使膝以上之大腿,能与膝齐平为度。然究以跏跌坐为殊胜,故以逐日徐徐行之,渐次加长时间,并先用半跏跌坐(半盘坐),而渐至用全跏跌(双盘坐)为宜。跏跌坐,坐床上亦可行之。  中元功毕,行大休息片时,以息心宁神养气颐真后,不可贪睡。以此时易生睡意,多有于不知不觉之间,而悍然入睡乡者,道家修定,有炼睡魔之诀,并切戒贪睡荒功,即以行静定之功,待心无一念时,即易睡去也。没有睡意,即宜坐起行功,不必久休也。本功主在昆仑及背部,兹分述之如左:  第一段:跌坐片时,待心定神怡时,即用两手互搓极热,以两掌心擦左右两腰俞穴(又称背精门),约十数次(宜袒上衣,使肉贴肉,皮贴皮为要)。再搓再擦,共行九之二十四次为度。此为双擦腰俞穴法,又名擦内肾法。并以“神宜随手,心不外驰”为诀,此则以下各段均然也。  第二段:两手互搓极热,并擦尾闾穴,上下行之,下行以手指擦至尾骨止,上行以两掌能擦至夹脊关止。上行时间手即分,下行至尾闾穴时,两手又并。每擦热一次,约擦摩数十次,共行九至二十四次为度。此为双擦尾闾夹脊法。此二段功,可壮内肾,祛腰疾,实髓充神,助阳生精,亦即外修督脉法也。  第三段:两手结三昧印(右手掌仰放左掌上,两大拇指相拄),背脊竖极直,而行摇转玉颈之法。其法先将头向前下俯,自左向右转十二次,复自右向左转十二次,再前后俯仰十二次,左右偏弯十二次。然后以两手十指捏揉全部玉颈(此法乃运动颈神经丛、甲状腺,并防食道癌及甲状腺肿瘤等诸病)。  第四段:用两手捧头,十指张开,大拇指在后脑上,余四指在前脑大脑部,指头微微用劲,由前向后捏拿整个昆仑玉劲,自额上发际起,及后脑接近颈际止,均匀捏拿按揉之。由前按至后,各指约十余次,使两手之前四指能按捏之后脑与大拇指会合为度(按:大拇指亦须行按捏之功,非固定在一处也)。此为一回,再如起手式,反复施行,以九至二十四次为度。  第五段:姿势如上,惟改捏拿按揉,而用弹拍叩击之法,每次均以不轻不重分行满玉顶为度。亦以九至二十四次为满段。其法为弹用手指,拍用全掌,叩用指头,击用拳脚。行时切忌用劲使力,斯为至要。轻则为功,重则为伤。不轻不重,即为适度。  第六段:以两手搓极热,捧烫颜面,十指朝上,指尖约与颜齐,两掌接并于鼻,而分行向左右擦摩之,至耳后止,每回约五至十次,再搓再擦,共九回止。再照同法自下逆擦之,手掌至额时,便分行向左右擦之,数亦如上。务使全面都能均匀擦揉为度。其中,并宜酌加按捏之功。  第七段:以两手擦极热汤两眼(宜闭目),并分行向左右摩至耳止,反复行九至十二次为一回,共九回止;再闭目用运睛法,上下左右缓慢运转,反复各行十二次止。再行鸣天鼓法(两手抱头后方,掩住耳朵,十指叠交中指,鼓打后脑)二十四次。  第八段:两手结三昧印,澄心默坐,存神泥丸。本段功法为先耸一下右肩,次耸一下左肩,再两肩齐耸一下为一回。两肩齐耸一动,务使脑神经中枢感受到轻微之震波,而直到脑皮质神经,共行九之三十六回止。次法两肩及上背部与脊髓,均各受益。  第九段:默坐澄心,凝神寂照气穴,片时便觉气透尾闾,上夹脊,循玉枕而达泥丸。即存神于泥丸,使元气氤氲满顶,遍及头面,渐即与髓海之气融和为一,继行周天法。此时,最易忘人忘我无思无虑,身心寂然为合度。其时间之久暂不拘,惟以二十至三十分钟为最宜。  五、下元功  下元功,原抄本略有残缺及虫蛀不全,前住天师洞未及抄录,今已不复记忆矣。就其大体言,不外内炼外炼,与自养彼养之四途。其中大体系与南派东派功法无大差异,对于铸剑,髓亦有煨炉一法,惟非其所重而。精微处再重自养而不重彼养,重内炼而不重外炼,全属正宗,能保仙家风范于不坠也。  六、神元功  神元功,原本只存一目,全缺佚,此或相当于“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之二部功法。惟当时李道人亦未谈及,亦未敢臆测其功法之异同也。  七、尾语  最后,原抄本甚简单,并无上述各段之许多词句。今之不嫌繁复,予以详为述说,复将隐语喻词,改用现代术语者,在使读者对此简易养生功夫有兴趣者,阅后易为练习耳。其中行气服气之诀,用劲用神之法,按窍揉穴之诀,亦仍有未尽者在。功行纯熟圆满,到时自会体贴的出来。形之于文字,总有无从下笔,无从形容惟妙之感,殊深歉然!(按:神元功毕时亦有下坐余功)。
黄庭要道》静坐功夫步骤
&&&&& 第一步:行补身漏法——得却病延年之果&&&&&&&& 一、诚意存于下丹田。&&&&&&&& 二、极力遏止杂念。&&&&&&&& 三、用目内视下丹田。&&&&&&&& 四、不可过于着意。&&&&&&&& 五、不见效验不止。&&&&&&&& 六、不可强调呼吸,须一任其自然。&&&&&&&& 七、不可著意,亦不可无意。&&&&&&&& 八、无念无思。&&&&&&&& 九、回诚去杂。&&&&&&&& 十、再检点诚意。  第二步:行换身法——以成长生不死之果&&&&&&&& 十一、紧闭阳关,不使阳气外泄。&&&&&&&& 十二、紧闭谷道,不使阳气外泄。&&&&&&&& 十三、意导阳气,使通过尾闾(第一关)。&&&&&&&& 十四、返诚于下丹田,以生化其气。&&&&&&&& 十五、再意导阳气,通过尾闾。&&&&&&&& 十六、意导阳气,使通过夹脊关(第二关)。&&&&&&&& 十七、仍返诚于下丹田,以待气通。&&&&&&&& 十八、再意导之。&&&&&&&& 十九、意引阳气,使通过玉枕关(第三关)。&&&&&&&& 二十、仍返诚于下丹田,以待其机。&&&&&&&& 二十一、引阳气,抵于黄庭。&&&&&&&& 二十二、一意绵绵,永存不散。&&&&&&&& 二十三、片刻不可驰放诚意。  第三步:行出神法——以成脱胎之果&&&&&&&& 二十四、诚意寂照中下二田,以补胎气之不足。&&&&&&&& 二十五、已至出神期之现象。&&&&&&&& 二十六、移神上田,设想由泥丸宫,上升空际。&&&&&&&& 二十七、如不能出时,仍返照中下田,以待其机。&&&&&&&& 二十八、阳神一出,随即收回。以收养育之功。&&&&&&&& 二十九、再行调神出壳。&&&&&&&& 三十、日日训练,存神上田。&&&&&&&& 三十一、抱道潜默,谨慎涵养。&&&&&&&& 三十二、阳神出游,逐步由近而远。  第四步:行还虚之法——以成虚无合真之果
&&&&&&&& 三十三、仍当静坐,无偏无倚。&&&&&&&& 二十四、渐而专待一片清虚,与太空冥合。&&&&&&&& 三十五、渐而真与虚无冥合。&&&&&&&& 三十六、直至无可虚无,方至其极。
&&&&& 第一步:行补身漏法——得却病延年之果&&&&&&&& (甲)补身之理:人在母胎,以灵性一点,受母体气血生育,十月胎足.分离母体.遂有人形。由一岁至十六岁,阳气充足,丹田气满。有时气到阳关,外肾感发,即有情欲之思。一与妇人交合,于是十余年之元阳,遂至遗漏。此漏既开,最难复闭,为日渐久,则身体所生之精液,多由此窍遗漏,(精液一去,元气随之)故成为败絮其中之躯壳。风雨摧残,寒暑凌逼.疾病感染,丧亡渐至,此人之所以不能长生也。需补身之理,既如上述,于是补身之法尚焉。其法行于既漏之身,将所漏之窍,复行塞闭,并将已漏之精,再行补足,及至精满气足,补功已毕,即神爽体健,百病不侵,延年益寿,不求自得,此为修真中之第一步也。  (乙)补身之诀:凡为既漏之身,情欲一动,则身中精气,随情欲直奔阳关,于是外肾暴举,即顺行其生物之规道,此亦天理自然,为造化之机,非人故欲如此也。学习静坐,第一要注重精气,不使外泄,乃能补得身体,故静坐时,先须定其姿势(再详),次将诚意存于下丹田,一也。极力遏止杂念,二也。用目内视即所谓“回光返照”下丹田,三也;但不可过于着意,只下丹田时时有知觉即已,四也。初入坐时,即抱定此旨,坚心做去,不见效验不止,五也。初学静坐,呼吸自然不匀,但不可强调呼吸,及使心气不得自然(注意),但能常将诚意存于下丹田,呼吸之气,自能渐深渐匀,六也。静坐时,不可过于着意,亦不可一时无意,七也。着意即落于“有”,无意即落于“空”,皆非道也(注意),须设想一切皆“无”,即自己身体,亦不自觉其“有”,惟有一点诚意,存于下丹田,不偏不倚,无念无思,方合于静坐之道,八也。初习静坐,凡以上之要道,往往一时不能做到,不妨渐渐而来(注意),有时杂念忽起,是即诚意已驰(注意),宜再速收诚意于下丹田,则杂念自灭矣,九也。有时忽见人物花草诸幻像,是即诚意已冥(注意),宜再检点诚意,则其像自消矣,十也。初学静坐,时间以半点钟至一点钟为宜。静坐日久.以一点钟至两点钟为宜。若不觉其苦,再延长时间,亦无不可。功纯则效速,功少则效缓,自择可也。古人静坐,每日以子午卯酉四次,约三月之久,即可将补身功夫完满(注意)。惟因身体有强弱之不同,行法有得当与否,所以成效有迟有速也。静坐一月之久,即觉心气平静,呼吸自和,渐而下丹田微觉震动,渐而胸中热液下降下丹田,渐而下田温暖,渐而震动,传及全身,达于四肢,渐而督脉血液,由背后起,过玉枕、上田、明堂、鹊桥、重楼,达于黄庭。  此系血液流通,与阳精过关入黄庭事不同,要明白心领。渐而全身血液,能随意聚于下丹田(意存则气血来潮,意散则气血分散。静坐日久,方能使全身气血,听命如意)。渐而下田异常温热,而内肾如汤煎,睾丸通过热气,渐而目前发光如电。渐而华池玉液盈溢,渐而脑后震响,渐而血脉畅通,渐而外肾不举,渐而阳关紧闭,复返童身,气足体轻,目朗耳聪,百病不侵,延年之果得矣。  第二步:行换身法——以成长生不死之果  (甲)换身之理:迨至精气满足,下田真阳之气.必自寻道路,延注他方.故起下田,循下鹊桥,入尾闾,透三关,经上田,至明堂,渡上鹊桥,下重搂,抵黄庭,经循督任冲三脉,渐渐分润全身,灌溉百骸,于是身体之阳气渐增,阴气渐灭,近者六七月,远则九十月,即可阳气充满全体,肌肉发生光泽,神清食减,遂至大定。  此时之身体,气为阳气,血为阳液,骨内为阳质,风雨不能侵,寒暑不能入,长生之体,于以成矣。丹经所渭过关服食者,正此事也。惟以尚非不坏之体,因其仍为有形,有坏之可能性也。欲求永远克却轮回,当于此第二步完毕,再进第三步工程而后可。  (乙)换身之诀;补身已毕,是时一团阳气,聚满下田,昼夜温暖如阳春之日,丹经谓之大药,是为外丹。有此情况,仍宜照旧静坐,不可略有欣喜成效之念。及至阳气满足,丹田不能容纳,其如火珠之气,即而他方寻觅窍道,上冲则有心脏压迫,不得伸张,于是下奔阳关,直冲外肾,外肾即有感触。此时宜紧闭阳关,不使外泄,此十一也。阳关既闭,则冲过下鹊桥,转奔谷道。此时宜紧闭谷道,免泄其气,此十二也。因谷道既闭,则冲至尾闾穴外。此时当以意引导之,使其通过尾闾关,此十三也。(尾闾本为阳气所经之旧道,因阳关一开,精气外泄,已久不经尾闾穴,故此穴久塞矣)。然有时火候(功)不足(诚意如火,一心意所到,即是火,丹经之火候,即诚意之作用也)。阳气不充,行至尾闾,力不能通,可不必强其过,仍返诚意于下丹田,照旧静坐,生化其气,此十四也。待气机再动,如火珠之势,又至尾闾,仍以意引导,使其通过,此十五也。一次或数次,必有通过之期,及至通过尾闾,此团热力,又至夹脊关,仍求通过,此乃第二关,此十六也。能通则过之,否则仍返诚意于下田,照旧静坐,以待气充,此十七也。再以意引导之,此十八也。既过夹脊,此团热气,则又行至玉枕关,此所谓第三关也。此时仍以意引之,使其通过玉枕,而入上田,此十九也,能通则过之.否则,仍返诚意于下田,以待其机,仍照前二关法行之,此二十也。三关既通,再引此团热气,经明堂,过上鹊桥,由口之左右谷,直下重楼,抵于黄庭,此二十一也。(阳气过穴,即奔鼻孔为通气之所,阳气有时由此泄漏,故上鹊桥之左右,下鹊桥之前后,皆为危险之境,注意!注意!)由下丹田、阳关、下鹊桥、谷道、尾闾、夹脊、玉枕、上丹田、明堂,以讫黄庭,为任督两脉全通.过关服食之功已毕。(丹经所谓阳气下重楼、黄庭为服食。)当另改坐功,与前不能同矣。(至此为行大周天火候之时期矣)静坐之法,以过关服食为主要关键,至此大道已得其半,是时只宜一意绵绵,永存不散,此二十二也。不特静坐之时如是,即行走、饮食、睡卧之时,片刻不可驰放诚意。因诚意一散,阳气即不发。亦如炉鼎煮水,火旺则气旺,火灭则气无。以诚意喻火,非妄立之说也。丹经有曰:“水怕干(水指精气)火怕寒(火指诚意)”。此二十三也。过关服食为补身换身交替时期。过关服食之后,即当时时存意,使元阳祖气,时时发生,由总脉分入支脉,由支脉分入全身,日日灌溉滋补,则身中之阴气,时时减少,阳气日渐充盈,待阳气布满全身。肌肉筋骨,皆已变化,自然不食不饥,不饮不渴,渐而厌弃世味,渐而体发异香,渐而不冷不热,渐而无睡眠,渐而静中气停,遂至大定。此为换身功夫完满。  第三步:行出神法——以成脱胎之果  (甲)出神之理:换身功夫既毕,即能绝食入定,入定之时,明明朗朗只有一团性气,即内丹也。内丹者,亦即阳神.是所谓“真吾”者也。见此一物,方为见性,方为认识自己。然此阳神,系由祖气养成。身中祖气亦长养阳神。亦如妇人之气血长养婴儿情形相似。不过婴儿在女人胎中长成人形,是为顺生;阳神在男人身中长成仙体,是为逆化。婴儿出生,阳神出壳,皆自然之理也。迨至阳神一出,是为第三步功夫已至,正果已得,大事已成(丈六金身)。上不受阴阳造化之作弄,下不受刀兵水火之灾危。飞升可至九天之上,瞬息可行万里之遥,光华与日月并明,寿命与太空同久,聚则成形,散则成气,神通广大,变化莫测矣。然犹有第四步功夫。不可不于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以求毫无遗憾。  (乙)出神之快:换身功夫已毕,精气充满全体,得至大定时期。大定者,即是虚空一片,呼吸皆停之期也。是当调神出壳,勿久羁于体中,亦即是长养完毕,须要出壳,此实自然之事,故不必顾虑其不出壳,亦不必谋其出壳。盖阳神不纯,无论何法,亦不能使之出于体外,是以出神时期,仍以诚意一点返照中下二田,使阳气发生,以补胎神之不足,此二十四也。胎神气足,明明朗朗,如月在中天(但有一毫混浊,即是胎神不全)坐中忽有如雪花形象,纷纷飞舞于目前,即是出神时期至矣,此二十五也。此时即当移神上田,设想自己由泥丸官上升空际,此二十六也。经屡屡设想与意导之,能出则出,如不能出,仍宜近照中下二田,再候其机,此二十七也。机致一到,仍如法以意导引,久之自可出神。阳神已出,是即身外有身,名之曰法身,万劫不坏之体也。到此地步,方为功成名就,无轮回之苦,永作无上之真人矣。虽然,出阳神不可就此飞升,仍宜施行养育之功,故阳神一出,随即收回,此二十八也。收回之后,再行调神出壳,此二十九也。日日如此训练,久之即得自用;但此时静坐之功,惟存神上田而已,此三十也。阳神出体之后,即有许多神通,万不可因此欣喜,外露光芒,宜抱道游然,谨慎涵养,此三十一也。即阳神出壳,起出亦不可远。先出一二步,即行收回,再出二十步,即行收回,由近而远,日渐为之,无失迷之患,此三十二也。如此训练三年,阳神乃得练达。纵横行千万里,亦无虑矣。此后或隐居名山,行九年面壁之功,或混俗世间,救济一切,以积功德,以大光前程。  第四步:行还虚之法——以成虚无合真之果  (甲)还虚之理:阳神养成,性命即为了当,无生死之患。修炼至此,如停止不前,是未尽其道也。阳神之为物,系人之灵性与祖气所合成者也,虽为气体,较一切后天有形之物,自更精粹;然犹有气性,仅限于祖气界内,不能超入虚无之境,而与原始真空合体。佛法广大无边,老子在三十三天之上,皆喻“道”之极也。吾人修真,当于出神之后,除乳哺三年,尚须九年面壁。务使气性全消,而与太空合体,直至太空即为吾体,吾体即是太空。远在祖气界外,造极“虚无原始”,方为至矣尽矣。不然,是即孙悟空一个筋头,打了十万八千里,仍不出如来佛掌中也。  (乙)还虚之诀:阳神既出体矣,修炼之事已毕。其实不然,凡由静坐而至出阳神者,系以法造成,为时太速。其往日之习性,恐难绝灭,即有不坏之身,尚无不迁之性,是了命而未尽性也。故于出神之后,仍当静坐。此时之坐法,体态仍旧,惟持阳神一点之灵存于上田,无偏无倚,允执厥中,此三十三也。渐而“中”亦不执,“法”亦无有,专持一片清虚与大空冥合,此三十四也。渐而太空亦无,真与虚无冥合,此三十五也。虚之又虚,无之又无,无无直至无可虚无,方至其极,此三十六也。是时虚无即是本性,本性合于虚无,灵体精纯,则又在“祖气”之上矣。行道至此,谓之无上之上,立身至此,谓之无前之前,到尽头,真正功圆果而满矣。  附录道语名词小释  三田、三关、三脉、二桥、明堂、重楼、阳关、谷道、涌泉,皆血液、精气流通之窍道,静坐虽是清静无为之事实,庄子所谓无为无不为也。静中大有作用,非槁木死灰之比。&&&&&&&& 一、上田:即泥丸宫,脑之府也。&&&&&&&& 二、中田:即肺下胸间也。&&&&&&&& 三、下田:即脐下也。&&&&&&&& 四、尾闾:在背后脊柱之尾端。&&&&&&&& 五、夹脊:在脊柱之中间。&&&&&&&& 六、玉枕:在脑之后。&&&&&&&& 七、任脉:为前身之总脉,起下齿,终丹田。&&&&&&&& 八、督脉:后身之总脉,起下丹田,终上齿。&&&&&&&& 九、冲脉:身中之总脉,起舌尖,终下田。&&&&&&&& 十、上(鹊)桥:即两鼻孔之间也。&&&&&&&& 十一、下(鹊)桥:即阳关谷道之间也。&&&&&&&& 十二、明堂:在两眉之间。&&&&&&&& 十三、重楼:在咽喉之段。&&&&&&&& 十四、阳关:外肾之精道。&&&&&&&& 十五、谷道:肛门之口。&&&&&&&& 十六、涌泉:两脚之底。&&&&&&&& 十七、华池;舌下也。&&&&&&&& 十八、黄庭:腹中也。
秘传天眼超能力开发术
明照法&&&&照镜欲见形之法,当小开户居间向明,暂闭目思想见面形。初时,若殊无所见,中宿之後渐渐洞远,自见面目,巾愤心中了然开明。平旦及日入,此时最好。若日盛明,当小开户,在灼灼中窥镜无所见也。若火下照镜,当以火自远勿得逼近火,欲开目照镜自视形体,当在灼灼明中。若欲闭目思见面形,当居阁向明,然後形耳。&&&&照镜大要,当安卧思想,精诚未卧之间,使身体条条须曳之顷,当有赤黄从头额上出,照耀一室中,於是彷佛恍恍如觉如卧,便自见面形,在光中对共相视如顷即便消灭。卧觉之後,辄复照镜,欲卧思之,如前法,当夕夕自见也。或卧觉两面相对见,或己形两人相并坐,或卧寐之间见好神童玉女年十五六,好衣服,头额正见,辄再拜,或耳边闻语声,天下吉凶万事皆预知之。或在壁东见壁西,或暮卧梦照镜,或还光内视五脏,当以申始。&&&&明镜君官属将吏百二十八人,住开阳,官主人两目童子,童子精光相视,见景知吉凶。明镜有三童九女侍之,三童长六尺,九女长五尺。
宝照法&&&&夜半存神讫,又存两目中,有白气如鸡子大,在面目前,须臾变成两明镜,径九寸,以前後照我一体上二十四神,使洞鉴分明。良久,乃心祝曰:大明宝镜分形散化,鉴朗元神,制御万魔,飞行上清,披云巾罗,役使千灵,封山召河,常能行之灾害不生而位登仙。
拂童法&&拂童之道,彻见二十四神之法,常以甲子旬庚午日日中时,取清水一升,(东流水为佳,亦用古井)以铢真丹投水中搅之,左行三十七过,微祝曰:玄元水精生光八明,身神众列,并来见形,彻视万里,中达九灵。祝毕向东以左手洒目二七过。
帝君明灯内观求仙上法&&&&南极上元君授于帝君,帝君居朗玄之宫,金房紫户之内,明玄灯以自映,通霞光于照窗,念大真于五行,披三愿于帝房,灵上降以紫盖,元皇给以金童,自然号我位,总掌于玄宫。太晶生手始,妙道在微芒,今以相告子勤奉焉。南极上元君曰,子学神真之道,处灵宫之上,琼房之内,而不知明灯以自映,通玄光于五脏,五脏之内因得明矣,形体之神因得归也。子若能暮明瞪于本命,朝明灯于行年,常明灯于太岁,上三处愿念郎体澄气真,光明内照,万神朗清。&&&&元君奉受法度施行三年,郎致夜光童子二十四人,玄光自然而明,不须明灯而通光也。然此上真之妙法亦不传于下世,若其金名玉字玄格者,得吾此道,行之九年,身体光明彻视万里,朗观自然。夜光童子降子之房授以真书,白日登晨法曰,常明灯于所住静室本命之上,暮入室向灯长跪,叩齿十二通,祝曰:「玄光映太阴,八达且朋明,澄神典室里,仰彻曜上清,五晖发朗台,玉芝自然生,洞照通太真,万神监我形,削减九阴气,记上东华名,保我无终劫,体与日月并,拔度七玄荣,明光启玉皇,上受内观经,天降飞霄辇,腾空御绿辨,碍谒太皇馆,进拜玉皇庭。」毕,再拜,向本命仰头咽液七过止。又常明灯于行年之上朝灯叩齿十二通,咒曰:「明灯照行年,散光焕八方,婴婴色象澄,内观朗空洞,披释朗神衿,子与玉真通,仰高宗上道,渺邈无行踪,恩得玄云隆,整辔御飞龙,却我百年期,还返婴儿容,赐我西华女,给我金晨童,侍香履年命,稽首玉帝房,神泰道亦畅,欢适香烟中,整心注太玄,精感洞虚无,室招神霄降,冥目瞩仙公,技过七祖难度肜还南宫。」毕,再拜,向灯咽气二七过止。&&又常明灯于行年之上朝灯叩齿十二通,咒曰:「明灯照行年,散光焕八方,婴婴色象澄,内观朗空洞,披释朗神衿,子与玉真通,仰高宗上道,渺邈无行踪,恩得玄云隆,整辔御飞龙,却我百年期,还返婴儿容,赐我西华女,给我金晨童,侍香履年命,稽首玉帝房,神泰道亦畅,欢适香烟中,整心注太玄,精感洞虚无,室招神霄降,冥目瞩仙公,技过七祖难·’度肜还南宫。」毕,再拜,向灯咽气二七过止。&&常于太岁上明灯以通神,礼愿以求真,满三年则玄光内映,神真下降授子不死之方,当时自有感应也。当朝夕烧香,叩齿十二通,向灯祝曰:「灯火映太真,明光御玄虚,披朗无上道,心注玉帝庐,洞达空洞内,神睹形自舒,积感致灵降,心恬理潜居,朝礼太帝堂,夕诵金真书,逍遥玄都里,万岁返婴孩,天符紫霄霞,帝给玄琼举,浮游五岳巅,适一得所如,七祖免三涂,福庆有盈余。」毕,再拜,咽液二七过止。&&&&若能常于三处明灯不灭,七玄九祖郎得去离十苦上升南仙,一身神明澄正,目视万里,耳聪远听,心智逆知未然,神真来降,夜光童子当教子求仙之道,九年如此,灵光自表,通于里也。
神霄五雷术密传“雷法”是一种汉民族发明的结合人体内炼以及符咒的修炼法,能够作用于呼风唤雨、降魔抓鬼、祈晴祷雨、止涝旱等诸多方面。根据考证起源于北宋,兴盛在南宋,例如天心、清微、北帝、神霄、东华、正一、上清诸多派系都有传承。再如当时应雷法而被赵家帝王器重的有王文卿、林灵素、张虚靖……雷法典籍有《道法会元》《清微丹诀》《法海遗珠》等书中。 雷法将内丹与符箓咒术融为一体,既讲存思、存神、内丹修炼,又讲祈禳斋醮、符箓咒法,是道教诸方术的融合体。 雷法强调内炼是将自身看成一个小天地,又因为“天人感应”,人体内部的器官神灵是可以与天地交相互应的。头是乾(天),足是坤(地)其实人体每个部位的器官都有有意识的信息体主宰,汉人称之为内神,人体内部的神灵与宇宙间的高级信息体(外神)有之某种特殊的联系。在法师作法时,把体内信息体暂时调出体外,和相应在宇宙间的高级信息体相应,在把他们的合体一一纳回体内。这就是所谓的守一修炼法。修炼雷法必须把持“先天一气”,强调以自我元神本性为作法施法之本。人降生到世界上,其精气神便逐渐染着种种情欲滓质,不能直接与天地相感,要与天地相通的方法就是通过修炼,去除其滓质,回复到先天纯净的状态中去,所以说,施行雷法所招摄的雷神将帅,实即自身三宝(精,气,神)及五行(五脏之气)所化。金木水火土五雷,无非阴阳五行之气相激剥而生,而五气皆由先天祖气生化主宰。五气在人身为五脏之气,以真心元神主宰。作法者若能成就内丹,以自心元神主宰自在,随意升降身中阴阳五气之雷神将帅,从而达到兴云布雨,驱邪伏魔,禳灾治病等目的。登坛作法的关键在于运用意念调动自身精气神祇于外神相感应,而不在施咒祈求外在神灵。王文卿说:“以我元命之神召彼虚无之神,以我本身之气合彼虚无之气,加之步罡诀月,秘咒灵符,运雷霆于掌上,包天地于身中,故感应速加影响。白玉蝉则说:“向外求神明非明理,空将酒物祭典神明,真气耗散,外神不灵。”又说:“雨者肾水也,运动自己阴海之气,遍满天地,则有雨也;晴者心火也,想遍天地炎炎大火,烧开自身气宇,即晴也”。(雷法秘旨)则以无心无念为真心,以真心为作法感神之要。宣称:“有心感神,神反不灵,无心之感,其应如心”但无妄念,一片真心不知不识,心与雷神混然如一,我即雷神,雷神即我,随我所应,应无不可。《道法会元》卷一《道法枢纽》云:“道贯三才为一气耳,天以气而运行,地以气而发生,阴阳以气而惨舒,风雷以气而动荡,人身以气而呼吸,道法以气而感通。善行持者,知神由气,气由神,外想不入,内想不出,一气冲和,归根复命,行住坐卧,绵绵若存,祈以养其浩然者。施之于法,则以我之真气合天地之造化,故嘘为云雨,嘻为雷霆,用将则元神自灵,制邪则鬼神自伏。通天彻地,出幽入明,千变万化,何者非我!”王文卿在他的《雷霆梵号咒》中还说到“傍河柳树吹风倒,抱着嫦娥也不惊”之句,可见雷法修炼到高层次的威力! 在《清微大道秘旨》也强调了内炼为雷法纲要的思想:“一从溟涬流传至今,绵绵不绝,人人具足,凡圣同真,无欠无余,不增不减。修之内,则遂成至宝,得为至人;施之外,则和天安地,福国裕民。至于呼沆瀣,吸风云,役鬼神,驱雷电,皆此一真之妙用,出方寸之经纶。” 元末明初清微派道士赵宜真认为:“清微祈祷之妙,造化在吾身中,而不在乎登坛作用之繁琐也。倘平居能加修德辨惑之功,身中之造化明了,静里之功夫又到,至行坛之际,发号施令,倒取横拈,莫非妙用。”再如张天师《真明破妄章颂》道“此心心外更无法,咒诀符图妙合心,心合将灵为妙用,灵光一点便为符”同样证明了内炼在雷法中的重要地位。 那为什么要在雷法中如此强调内炼呢?这是因为要祛除杂质达到“纯真”,然后通神,通神亦可唤风召将,役鬼神,驱雷电……白玉蟾《玄珠歌》注云:“雨者肾水也,运动自己阴海之气,遍满天地,即有雨也,晴者心火也,想遍天地炎炎大火,烧开自身气宇,乃晴也。”“心为邓帅,肝为辛帅,脾为使者。意诚则使者至,肝怒则辛帅临,心火奋发则飙火降。”都是说明修炼的纲要。 拥有了内炼功夫,运用雷法那就是一些驱邪、役鬼神、祈雨……法事了。例如《道法会元》卷七十七《祈雨诀》云: “先存神,运祖气归肝宫,九周,令木气盛,运行至绛宫,生心火,三周,令火旺盛。先教阳极,庶几阴生也。然后以此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七周,要令水旺。方以此水克火,五周,克得火都消灭尽浑,无一些火气。五行之气都化水,归黄庭,升上风池,透出两耳,则为风;升上山岳,透出神庐,则为云;以雷局作用,升上顶门,吸喝出,则为雷;升上泥丸,入华池,运神水喷噀,则为雨;升上绛宫,闪目出,则为电。五事都只从黄庭一个作用中化出来。” 在行这些法都是需要存思、变神、咽津等步骤 其中神霄法是雷法中威力最大的一种法术神霄派所传的道法体系,以雷法为主。神霄为北宋形成的内丹与符篆相结合的道法,有自己的神谱和符箓。其法托于神霄玉清真王,实际创始于北宋王文卿诸人,王自称得火师汪君之传,汪君事迹疑不能明。王文卿同时略后,习神霄法的林灵素得宋徽宗赏识支持,神霄法由之大行于世。其法内容大抵承继正一、灵宝诸派,侧重禳灾、祈祷,有遣瘟、驱蝗、召雷、请雨、祈晴、止风、伐邪、召劾鬼神等。同时亦炼内丹。在道法理论及行持方法上较有特色。在道法理论上,主张“道体法用”,即以内丹有成与道合真为根基,发之于外,形成种种变化玄伎。神霄天是不同与这个人类宇宙的另一个时空,在那个时空,存在这人类雷电现象的控制者,汉人把这个信息体(外在神灵)称为万雷总司。在神霄派中有一个吞服神霄气的练法,就是和这个不同人类宇宙的信息体沟通,万雷总司把神霄天的能量转换为人体可以接受的能量,注入修炼者的体内。增加修炼者的法力。采服神霄天能量的修炼法如下每早日出时,上学望东南,想心拜三十六拜,磕齿三十六通,寸真气结成神霄帝君。即存三十六天金光玉台,青青之气,琅光之中,见神霄真王左日右月,真王口吐青气,以口吸八八六十四口咽,布于上丹田,作一轮日。次吸三十六口入中丹田,作青珠一枚,如水中,有帝君,七拜咒曰:青华帝君子,神霄真王。扶桑日帝,西极月皇。四真三气,结青朗光。镇布三田,内存真皇。服吞日华,上升金光,日月内运,丹宫碧房。嘘成玉体,吸入琼光。妖鬼自除,三尸灭亡。三九得气,面礼仙王。急急如高上神霄玉清王律令!右法采服百日,得尸解之道。此气能败千鬼万魔,去瘟疫也。对此,有所谓“立极”之说。认为无极之时,即所谓“溟滓大焚,寥廓无光”的状态,无极动而生太极,“一炁才动,风雷云雨皆作,禽兽山木俱生。”“天地得此一炁,千变万化,人为万物之灵,得此一炁,可以感天地,动鬼神,呼吸风云雷雨,无所不至矣”。(《王侍宸祈祷八段锦》《道法会元》卷六九)若人依无极而太极之理,内炼形神,达到“廓然一炁初分,自觉神清气爽,外欲不生,此身与天地相为表里,造化皆在吾掌中矣。动天地、感鬼神、驱风雷、役万物,无往而不可也。然后策役将帅,行持祈祷”。(同上)此即所谓“立极”,实是内丹有成先天一炁冲盈之象。故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寻仙玄灵符哪来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