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好的企业如何管理好一个企业,最后总是变成办公

导读:很多人会有这样的误解,一个管理良好的企业,应该是充满激情和振奋人心的。但实际上,一个企业,要是它的管理做得好,那它总是平淡而乏味的,因为一切都在按规运行!

文/张瑞敏 |来源:德鲁克学院

我们是1984年开始创业,那时候中国的企业没有管理,我觉得中国企业到现在也没有自己的管理思想,没有自己的管理理论,我们学习的都是西方的。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学的是日本,比如说全面质量管理,但是后来我得到一本书,这是我接触的第一本德鲁克的书,名为《有效的管理者》,现在翻译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里有一句话,到今天为止对我影响都非常深,那就是“管理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


其实中国的工厂最喜欢搞激动人心的事件,比方搞什么大奋战、提前多少天完成任务等等,其实这是错误的。就像德鲁克所说的,所有的事件都应该按照例行作业来做,但我们把很多事情变成了意外管理。如果一个企业每天都在应付意外管理,这个企业就是混乱,或者说混乱不堪。

所以我们后来把企业的管理分成了三个层次,最低的层次管事,高一个层次管人,最高层次管机制。所谓管事的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管人是上一个层次,也就是找到事背后的责任人是谁;但是重要的是管机制,机制使整个企业处于一个有序的发展当中。如《基业长青》里头所说的,“好的企业管理者一定是造钟师而不是报时人。”一个钟造出来后,它该是几点就是几点,而不是“我说几点就是几点”。

德鲁克还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就是“观念的改变并没有改变事实本身,改变的是你对事实的看法”。比方一天24小时,当我说“时间就是金钱的时候”,那24小时的概念马上不一样了,怎么样去看待全面预算、全面预案,怎么样事先算赢,直到今天,这对我们还有非常大的影响。比如互联网时代,我们按照全民预算的概念,归纳了三个“零”:第一是零库存,第二是零签字,第三是零冗员。

所有倒台的企业基本就是两点原因,第一库存受不了,第二应收受不了。应收和库存这两条可以一下子使你的资金链断裂。我们的零库存,不是一个部门,而是整个体系,各个部门协调起来做全面预算。

第二个是零签字。企业里头谁的职务高谁的签字权大,其实这是错误的,他签了字之后可能一级级都签字了,如果签字错了,谁负责?没人负责,因为所有人都签字了,所有人都不负责。所以我们现在零签字,不要签字、取消签字之后,就靠两条,第一全面预算,第二把组织扁平化。福布斯杂志说,海尔不是消灭中层,而是中层消失,没有中层管理者,每个人都是面对一线,那要你签什么字呢?

第三个就是零冗员,大企业病的特点就是很多人你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成天挺忙,而且工资不低。我们现在把损益表做到每一个人,谁没有损益谁就是冗员,我们现在去掉了很多这种人。《中庸》当中有一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我觉得对企业来讲非常非常重要。


中国企业曾经把丰田当作一个学习的榜样,我也亲自到丰田去学习过,其实丰田的看板管理、丰田的精益生产、丰田的员工参与核心这些我们都采用过,但是我非常想知道德鲁克对丰田的看法。德鲁克的书我都收集了,但是没有找到德鲁克对丰田是什么评价。后来我看了一本德鲁克的著作,《已经发生的未来》,这本书的导语部分有一段,专门写了德鲁克对丰田的评价。

德鲁克没有高度评价丰田,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就是德鲁克认为丰田没有落实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精髓。目标管理,按照德鲁克的说法就是企业的绩效,自我控制就是在这个组织里体现自身价值,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精髓是机会平等和个人分享。

我到丰田学习过,我觉得丰田确实没有体现出这一点,在丰田更多的是执行上级的命令。后来我们兼并了日本的三洋白电,兼并过来以后八个月就止亏。人也没有动,设备也没有动,什么都没有动,就是改了文化观念。日本的文化是“唯尊是从”,谁是尊者,谁是领导我听谁的。我们只改了一点,唯用户是从,你就要听用户的。就这一点改变了,马上把价值充分发挥了出来。

德鲁克说,21世纪的企业,应该是让每一个人成为自己的CEO,让每个人体现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创新。根据德鲁克的观点,我们搞了一个探索,人单合一双赢的模式。人就是企业内部的员工,单不是狭义的订单,而是用户的资源,双赢就是在给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体现你的自身价值。

互联网时代对所有的企业都是一个大的颠覆,不光是中国企业,世界上的企业都一样。德鲁克在90岁高龄的时候写了《21世纪的管理挑战》,这本书里特别讲了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应该怎么做,有一句话讲的非常好,“互联网消除的距离,这是它最大的影响。”这句话一语中的,互联网说到家就是零距离。因为云计算,一瞬间可以上传到云,一瞬间又可以从云里下来。很多东西一下子都改变了。


因而我们要探索做三个“无”: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

企业无边界。美国的企业史学家钱德勒曾经说资本主义的原动力就是规模和范围,规模就是要做大,范围就是要做强,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大做强。信息时代的原动力是什么呢?就是平台。平台型的企业是无边界的。比如电商,电商没有边界,也可以跨界,也可以从商业的平台跨到经营的平台,这个对所有企业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管理无领导。原来的企业都是金字塔式的,一层一层,把所有的信息集中起来分析,再把决策一级级贯彻下去。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最基层的人得到的信息和你得到的是一样多,甚至比你还多,等你做出决策一切都晚了,所以要实现组织的扁平化。

供应链无尺度。过去供应链是有尺度的,比如最低批量是1000台或者5000台。现在是个性化定制,一台也要满足。现在用户就是最大的概念,是用户来选择你。而且,企业眼中的用户,一定要加上两个字,变成“交互”用户。交互用户的意思是,用户要参与你的全流程,从设计开始参与一直到营销。

美国作家伊丽莎白写了一本书叫《德鲁克的最后忠告》,她送给我一幅德鲁克的肖像,她说很多人给德鲁克画肖像,可能画了几百幅,但是这一副是德鲁克最喜欢的,因为这幅肖像加上了他的性格特点,就是“谨慎小心”,我一直把它挂在我的办公室里,以便每天都能够纪念和瞻仰我心中永远的德鲁克。

版权所有 @2015 安徽万业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电话:400-
合肥总部:安徽省合肥市南一环与马鞍路交口恒兴广场A座24楼     傅经理 :138-
分部:合肥市行政服务中心一楼"万业公司代理窗口"(工商局窗口正对面)   陆经理:177-

分部:合肥市瑶海区行政服务中心一楼 "万业公司代理窗口"(工商局窗口正对面) 黄经理:177-

芜湖分部:芜湖市镜湖区伟星时代金融中心610室  申经理:177-

即使你什么错都没有,也错在你是个新人

1/5、只要够努力,就一定会遇到的办公室政治

自我管理类的书有分两种,一种是老板买来发给员工看的,从书名中就可以看出来:《没有任何借口》、《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至于他们自己,顺便翻几页,打个了哈欠,就放到书架当展览品了。

这些当然是好书,但老板发这些书给你,决不是让你好好读书那么简单。

另一种是给自己看的,书名也能听得出一些端倪,《FBI测谎术》、《潜规则》、《厚黑学》、《我不是教你诈》……

这类书有优秀的(比如《潜规则》),有扯蛋的,这不是重点,关键是它们不但不能推荐,连让员工看到都很危险,否则你的员工中的形象(你自以为的)会立刻变成一个“周扒皮”。

只要把目的看得比手段重要,管理就很容易变成办公室政治,中西皆是如此,中国有厚黑学传统,西方也有马基雅弗利的操纵人心之术。

办公室政治有个特点,只能知道不能说,我的文章凡是涉及到权术的,比如《为什么明明可以,领导们就是不愿直接把事儿给办了?》《你和领导的差距,首先就在演技上》等等,大家都很爱看。但无一例外,转发率极低——谁希望自己在老板同事心目中变成个“腹黑”的角色?

但问题是,如果没有人总结,没有人推荐,大家上哪儿获取这些知识,特别是职场新人,难道都要到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再自己细数伤口总结教训?

我就曾收到很多新人的抱怨,说老板跟他抢功劳??

为了社交传播,我可以不写这类文章,但作为一个管理者,当你遇到年轻的下属无意中犯了“办公室政治”的错误,你到底是提醒还是不提醒呢?你会不会告诉他一个简单的事实——即使你什么错都没有,也错在你是个新人?

讲一件我朋友的经历吧,他曾经遇到过的一个非常能干的下属。

2/5、办什么大家都不支持你的工作

小张工作不到一年,平时表现不算积极,开会不太发言,下班不太加班,有任务也不太抢。但看得出,他不是能力差,而是喜欢动脑子超过了动手。

通常这在新人中是比较危险的,公司招新人,主要是让他们动手。论脑,你动得过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吗?

不过,事有例外,一向不显山露水的小张给他的上司,发了封邮件,提了个建议。

上司一开始以为是那种新人特别爱提的“业务大战略、公司大制度”等等大而不当的建议,但仔细一看,不由愣住了。

这个建议是针对业务流程的某个细节的优化,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使这类项目的作业期缩短10%以上;而且这建议非常接地气儿,如果不是基层员工,如果没有经过大量观察思考,不会想到这个改进方案。

但这个建议有个致命的问题,使得上司不得不暂时将之束之高阁。

问题在哪儿呢?这虽然是个小改进,却是一个跨部门的流程问题,涉及财务、技术支持、人力资源,销售几条线,而且各部门的利益风险不对等,这类问题再小也是大问题——

技术支持部门会想,跟我有个屁关系,凭空增加我的工作量;

财务部门的意见是:这将增加工作出错的概率。当然她不会告诉你,她下半年要生孩子了,这当口不想改变流程;

销售部门有可能会支持,但他们一定会乘机塞私货,主导这类业务的流程,反而会把问题搞复杂;

当然,小张的上司也可以把这个建议再往上呈交,但结果只会更糟糕,总经理岂有看不出其中难度的?顶多开会时口头表扬一下,再把皮球踢回原地。

在了解职场前,至少职场新人都体会过什么叫“权力”,他们很容易从权力的角度,把职场想象成一个“从上往下按命令执行的军事机构”,觉得所有人都会全力推进上面布置下来的事。

他们往往无法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对于不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有一千种合法的方法让你办不成。

两个月后,这个新人离开了。

这人肯定是个人才,流失实在是公司的损失,那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呢?

3/5、“职场不公”的真相

最直接的方法,把这里面的利害关系跟他说了,就跟我写职场政治的文章一样。

但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一写文章的又不欠你们什么,大不了读者觉得我心术不正,掉点粉,我又不是蛾子我怕什么。

可当领导的就不一样了,要注意形象。上司跟下属讲职场政治的利害关系,下属通常有两种反应:

第一种是那种心态容易走极端的新人,无法接受领导的这个“新人设”——人怎么可以这样无耻,世界怎么可以这样残酷?

另一种下属的反应是有所醒悟,慢慢地蜕变成一个“腹黑”的角色。这下麻烦更大,领导宁愿要不会做事的“傻白甜”,也不要能干的“腹黑”。

由于不能直接跟下属讲潜规则,所以大部分管理者都会采用第二种方法:把你叫来,鼓励一番,并授权你和其他部门协调出一个方案。

这个方法,说得好听点,是让你自己去体会这其中的利益纠葛,理解流程并不完全是效率问题,也是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

说得不好听,是让你冲在前面挡子弹。万一你千辛万苦居然把这事儿推进到了一半之后(这种情况极其罕见),你会突然发现,所有人都来关心你,帮助你,接下来的流程一路绿灯,除了最后一点让你非常不爽——在结案报告上,你连个“项目实际执行者”都不是,顶多是“对本文亦有贡献”。

你以为是遭遇了“职场不公”,其实是你没有搞清楚每条线、每个部门、每个人的利益诉求,在逆水行舟。知道每一类人的利益,比知道他们的职位、性格更重要,因为人们会做份外的事,会隐藏自己的性格,却很少违背自己的利益。

难道职场政治对新人真的就无解吗?其实还有一个非常困难,又相对比较正能量的办法,那就是带着新人一起做这个项目,让他亲身体验到人们是如何为了自己利益而努力的。

4/5、想干的事和能干的事

杜润生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当年,他把犯政策禁忌的“包产到户”包装成“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不太刺眼的提法,才能在中华大地上推广出去,当后来人认为他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时,杜润生回应道:

“中国的事,不在于你想要干什么,而在于只能干什么。”

职场也是如此。想干事,就一定要把 “你想干的事”一步步变成 “你能干的事”

比如说那个流程改造方案,如果上司真想帮你推进,也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是设想说服高管层,把这个流程改造变成来年的公司战略中“优化流程效率”的一部分。

有人要问 ,你前面不是说,光跟大老板说没用吗,为什么进入公司战略就有用呢?因为进入战略,各部门就有KPI,有了KPI,就跟各部门的利益相关了。大家就成了利益共同体。

如果没能力走高层路线,也进不入KPI,那就只有第二种办法——寻找合适的时机进行利益交换了。

部门之间总有配合,其他部门总有请你的时候,把两件事捆绑在一起,也是推进工作的好办法。

这个方法可能要让大家失望了,明明是这了工作,为什么还要搞那么多暗箱操作呢?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年轻人如何对待办公室政治。

5/5、年轻人如何面对职场不公

去年有一个电影制片人,自曝他的处女作的“业绩”:成本2个亿,最后票房几千万,投资方亏得连裤子都没了。

起初他担心再也没有人找他拍电影了,没想到第二天就又接了一部大制作,薪酬也涨了一大截,道理很简单:他现在已经是操过2个亿盘子的制片人了,根本没有人在乎是赚还是亏。

这件事告诉职场新人们一个重要的道理:身处大公司,做什么层次的事,比做没做成更重要。

大公司虽然办公室政治严重,但你也有更多机会参与重要项目,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过程要上心,对结果要有平常心,参与第一,成绩第二。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职场上到处是坑,你不可能先学会避坑再做事。

而且,你的努力领导们都看在眼里,未必都让你知道。官僚主义虽然是大公司的普遍现象,但实际上,没有一个人喜欢官僚主义,在提拔下属时,还是会倾向于那些充满工作热情的下属。

当然,如果你真的很在意工作成果,不如到中小企业去,到员工人数少,可以直接向老板汇报的公司去。

既然讲到职场政治,最后必须提到底线,因为一谈到利益,人们很容易忘掉自己有没有穿底裤。

职场政治的道德底裤有三层:

第一条是“说真话”,当然,这一条大部分人在职场政治中,很容易突破;

第二条是“不说话”,不能说真话的时候,不说话、不做事,自我保护也是一个办法;

第三条就是“说不害人的假话”。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管理好一个企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