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留守兵团一个团如果有这样的火力打的过日军一个联队吗

核心提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中日两国的硬件、软件、综合战力对比差距悬殊,中国靠的是什么取得了抗战胜利?
硬件:火力优势悬殊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中日两国的国力对比差距悬殊,当年日本年工业总产值约60亿美元,中国只有13.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中国只有4万吨;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这些武器装备中国根本没有生产能力,中国当时的军事工业只能生产步枪、机枪、迫击炮。这样的国力对比,也就注定了两国军队的武器装备上的差距。中国海军总共有66艘舰艇,总吨位57608吨。日本海军共有舰艇285艘,总吨位超过115万吨,日本海军1937年开工的“大和”号战列舰标准排水量就有63000吨,中国海军全部舰艇加在一起都不及一艘“大和”号!中国空军仅有作战飞机305架,全部都靠进口,不仅没有整机生产能力,就连主要零部件都造不出。而日本日本陆军、海军航空兵共有2700架作战飞机,1937年全年飞机产量为1580架,全面动员后飞机年产量超过了1万架。相比之下,只有陆军的差距还小一些。在轻武器方面,中央军和一些装备较好的杂牌军,如东北军、晋军、滇军的轻武器和日军相差无几,甚至在轻重机枪方面还略有优势。但是在炮兵装备方面就完全落在了下风,中国军队营团级别部队大都只配备迫击炮,基本没有身管火炮。师一级单位除了极少数精锐的嫡系部队,装备8门75毫米山炮和6门37毫米战防炮外,一般也很少有身管火炮。1935年,国民政府成立了陆军整理处,将大口径火炮统一整编为预备炮兵部队,总共只有567门,其中110门已经太过老旧基本是废铁,能用的也就只有456门。全面抗战爆发时,中国军队最先进的火炮也就只有从德国刚刚采购的48门150毫米榴弹炮和40门105毫米榴弹炮,不仅数量寥寥,就是炮弹也全部依赖进口,只能严格限制使用。日军每个步兵小队(相当于步兵排)就配备2具掷弹筒,可不要小看了日军的掷弹筒,等于是轻迫击炮,轻便灵活射击精准,在作战中熟练的掷弹筒手第一发概略瞄准,第二发修正误差就能准确命中,因此中国军队的轻重机枪常常才打了一梭子就被日军掷弹筒干掉了。每个步兵大队(相当于加强营)配属2门70毫米九二式步兵炮,每个步兵联队(相当于步兵团)配属6门70毫米步兵炮和6门37毫米反坦克炮。日军的师团(相当于加强的步兵师)编制有好几种,最常见的三三制师团仅仅下属的步兵单位就配属40门步兵炮、16门山炮和24门反坦克炮,再加上师团编制下的炮兵联队还装备36门75毫米山炮,这些炮兵在和同级别中国军队相比,具有压倒性优势。此外,日军还有装备12门100毫米以上大口径榴弹炮的野战重炮兵旅团,作为战区直属的炮兵部队,在作战中临时加强给主要方向的部队。而四五个这样的重炮兵旅团就抵得上中国陆军的全部大口径火炮了。在抗战初期忻口会战中,晋绥军集中了8个炮兵团,在21天里发射了4万发炮弹,这已经是中国在整个抗战期间(不算在缅甸战场的驻印军)最大的炮火密度了,但这种程度的炮火密度,对日军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步兵师团在一次战斗中的平均水平。 1939年的南昌会战中,日军虽然只投入2个步兵师团,但临时加强的炮兵就有4个野战重炮兵联队,总共72门150毫米榴弹炮和16门105毫米加农炮,再加上步兵部队自身的队属炮兵,还有4门加农炮、44门山炮和66门野炮,总共202门火炮。对阵的中国虽然投入了28个师,但炮兵火力基本只相当于日军的零头,完全处在绝对劣势。1941年的上高会战中,中国军队投入4个军,包括头号王牌74军,整个会战中却总共只发射了450发山炮炮弹,甚至都不如日军1个师团的一次炮火准备。再加上日军还有坦克、飞机的支援,火力相差的悬殊程度,已经不是可以用文字来形容的了。抗战中,中国军队就是这样以血肉之躯来和日军的炮火拼杀,这就是当时战场的最真实的描述。软件:人员素质差距更大 日本历来重视教育,明治维新之后更是基本普及了初中教育。所以日军的兵员都接受过基础教育,在此基础上,新兵再要经过一年的军事训练,才能编入作战部队。所以抗战初期日军的普通士兵单兵作战技能相当高。经过基础教育再加严格训练,日军士兵对武器的操作、保养水平远远超过了中国士兵。战后很多日军普通士兵的回忆录中经常可以看到手绘的战场示意图,其准确度一般中国军队师团级指挥机关的参谋人员都很难企及。而中国军队的士兵90%以上是文盲,不论是对于武器的运用还是对于战术的理解和协同,和日军士兵相比,根本就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再讲训练,就拿最基本的单兵射击来说,当时一发子弹的价值在中国相当于七斤半大米,所以平时训练基本都是打空枪,就是条件最好的中央军,每个新兵也只有15发子弹进行实弹射击。而日军《步兵操典》规定,新兵入伍后,每月用于实弹射击的子弹,步枪不得少于150发,机枪不得少于300发。因此日军每个步兵中队计划三分之一的步枪手可以达到优秀射手的水平,因此在中国军人的回忆录中就经常会提到日军射击非常准确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样因为这个原因,中国军队只能更多依赖新兵更容易掌握的手榴弹。在军官培养上,日军普通军官都必须经过陆军小学、陆军士官军校的系统培养,如果要晋阶将军还要经过陆军大学的学习,总共近十年的专业军事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非常丰富,加上日本当时军人地位崇高,因此能够吸引到很多优秀人才报考军校,陆军士官学校、海军兵学校就是和东京大学并列为日本最著名的三所高等学府,所以日军的军官队伍素质非常高。而中国军队即便是最著名的黄埔军校,早期也不过只是为期半年的军官速成培训班,后来虽然逐渐正规化,学制也延长至四年,但和日军的士官学校相比,还是有距离。中国军队中,很多基层军官连对着花名册点名都做不到,更不用说掌握战术,打仗时就全靠血气之勇。全军受过高等教育以上文化程度的军官还不到1000人。日本的兵员动员体制也相当完备,1937年日本的总人口约为9000万人,常备军兵力不过38万人,但是却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动员体制,受过基本军事训练,可以迅速补入部队形成战斗力的兵员包括74万后备役、88万预备役、158万第一补充兵和90万第二补充兵,合计可以动员兵力448万,约占总人口的5%。而中国虽然总人口超过4亿,抗战爆发时常备军有170万人,后备役却只有150万,但是根本没有像样的动员体制,只能采取最简单粗暴的抽壮丁,这些壮丁在前往作战部队的途中就有惊人的逃亡率和死亡率,即便补入了作战部队,由于没有受过什么军事训练,上了战场基本就是炮灰,损失很大。而兵力损失越大,补充新兵就越快越多,形成了恶性循环。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连中国最大的人力资源也逐渐枯竭,到了1944年9月,不得不提出了“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开始号召知识青年从军,所谓知识青年就是高中生和大学生,在当时中国90%文盲,小学生就可以算是知识分子的环境下,高中生和大学生就是名副其实的精英了,之前一直都可以免服兵役,为的就是保存民族的知识血脉,而到了号召知识青年从军的时候,就可以想见中国的兵员紧张已经到了何等困难的程度。综合战力:最少十个打一个结合硬件、软件两方面的对比,中日两军综合战斗力的差距就可以用悬殊来形容了。在整个抗战期间,正常的野战情况下,日军一个大队约500人基本上至少需要中国军队一个师约5000人来应战,而日军的参谋机关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基本也都是按照1:10的比例来部署部队,这并不是日军对中国军队的藐视轻视,而确实就是当时的真实情况。即便是在10:1的兵力对比下,中国军队的伤亡还是要三四倍于日军。在抗战初期的淞沪会战第一阶段,中国军队投入了3个最精锐的德械师围攻上海市区的约5000名日军海军陆战队,苦战十日依然无法肃清日军。在整个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总共投入了约80万人,日军投入约25万人,兵力对比3.2:1,中国军队伤亡约25万人,日军伤亡约4万人,伤亡交换比约6.25:1。这样的兵力对比和伤亡交换比,在整个抗战期间还算是比较正常的水平。八路军115师的平型关伏击战中,直接用于伏击的是3个团约8000人,在地形非常适于伏击的乔沟,伏击了日军相向而行的两支运输队共约1500人,最后消灭日军约1000人,八路军的伤亡也在一千人左右,伤亡交换比几乎是一比一。要知道这是在八路军占有兵力、地形、突然性等多种优势条件的情况下,当时八路军参战部队还都是刚刚从红军改编过来的,官兵基本上都是经过长征的百战老兵,日军却主要是辎重兵、汽车兵之类的后勤部队,真正的战斗不过只有200人左右,在集中了如此众多的有利条件下,居然还能打成这样的伤亡比,可见当时日军战斗力的强悍。 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第2集团军共4个师又1个旅,总兵力约3万多人坚守台儿庄,苦战五天伤亡惨重,大半个台儿庄失守,几乎就快要撑不住了。而日军用来直接进攻台儿庄的兵力,才只有3个步兵大队和2个炮兵大队,总共还不到3000人!从这些战例可以充分说明日军的战斗力极其强悍,特别是在抗战初期,更是如此,战争后期由于在战争中的不断消耗,日军补充兵员的素质才有所下降,即便如此中国军队也很难一对一的交手。因此,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完全是以巨大的牺牲才换来了最后的胜利。(特约撰稿人:周明 编辑:陈佳雯)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新闻关键字:
48小时热榜新闻视频
儿童色情信息举报专区
举报邮箱:橡树 | 由《亮剑》,看日军一个大队
声明:未经授权使用、转发本号原创,本号将适时诉诸法律追究。
前续:将军蒙尘,忠勇双全汤恩伯(中),。
问,什么是日军一个大队?
答:几百个扛步枪的鬼子拥簇着一个骑高头大马的鬼子军官,身边,标配一个指路的汉奸。
鬼子军官拔出配刀一挥,一小溜掷弹筒乒乒乓乓齐射,然后,一大群毫无章法的鬼子东倒西歪,举起步枪开始冲锋。
当然,他们下场一般都很瘪。
可能,这就是大家最熟悉的抗战影视剧的鬼子一个大队的印象。尤其《亮剑》这类横店影视剧的热播,于是有了荒唐的结论:鬼子不经打,好歹撑八年。
李云龙的新1团不是团,是新1军。在1938年,国军起码以一个军,才可以正面击溃日军一个联队。
抗日战争,终于成为影视剧业界最荒芜的传奇。
其时,日军一个战时的甲种野战大队,有1200人上下战斗兵,配属有重迫击炮、92步兵炮、反坦克炮,以及大约用作步兵冲锋的700到800人的步兵。
一般情况下,日军根据作战任务调整大队人数在800到1600之间。
比如对长江战区,多以战略性野战、攻击、防御、相持,其大队战力得到优先保障。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之后,日军在华北展开治安作战。华北日军一个大队人数较少,战力较弱。
日,八路军主力129师385旅、386旅、新编第10旅各一部,及山西决死纵队两个团,分别由刘邓、陈赓亲自指挥,向据守关家垴的日军冈崎大队发起攻击。
是役,八路军投入兵力有5千到2万不等数字记录,伤亡有600至2000多人不等记录,日军伤亡则有150人到近500人多个数字。
《亮剑》描叙的土工作业抵近冲锋,恰好,不是以山地游击战为作战指导思想的八路军的长处。是当时日军攻击最大的特点。
日军一个大队战力到底有多强?
日军一个主力野战大队大队部直属火力,一般4门92步兵炮。在那个时代,国军主力军或者军团、集团军类似火炮,也不过10门。
台儿庄会战中,1938年3月,日军濑谷支队(旅团)主力在被汤恩伯军团牵制下,以步兵第10联队的一个加强特种兵的步兵大队攻击滕县。
守备滕县是川军122师(师长王铭章),124师主力上万人。两天血战,日军占领滕县,川军两个师共计伤亡2300人,122师师长王铭章阵亡殉国。
似乎,日军1V5完胜国军?实则凭战机、炮火支援,日军一个加强大队对付甚至于三五人才一把步枪的川军,其综合战力领先何止一二倍?
再勇敢的关云长,也打不赢机关枪。这是不可逆的战争理性,逻辑。
当时,固守台儿庄的孙连仲集团军主力,在战前得到国军最高统帅部划拨的炮兵加强,会战三五天后,即在日军第10师团濑谷支队主力(旅团)以大队为单位,发起的多路冲锋冲击下,伤亡惨重,几乎不支。
之所以如此,实则,由民国军委会直接加强了炮火的孙连仲集团军,不过和该日军支队下属一个联队的炮火相当。
诸如此类战史,即可看出日军的战力的绝对领先。
不是国军作战不力,战法单一,实在是日军火力优势领先太多。日军在抗战中,几乎每次大战,其任何一个战役方向上支队甚至联队的炮火火力,都超过国军任何一个集团军。包括第18集团军。
当然,驻印军例外。即便后来得到美国支援,国军作战单位火力依旧处于下风。
大反攻时期国军嫡系部队的战斗兵。
所以,实际查阅抗战战史,经常可以看到日军以大队、联队单位执行战役任务。
简单类比,以日军一个大队、联队去对应中国军队的一个营、团,显然完全不懂抗战。
比如《亮剑》,李云龙新1团在苍云岭当面击溃日军一个联队,击毙日军联队长这类剧情,纯属编剧和导演的想当然。
全无可能。
抗战期间,国军执行战役任务的单位几乎是军、师。早期八路军出击日军,也多是以师为背景展开的作战。至于作战任务相对不算明确的游击战、袭扰战另当别论。
国军执行战役任务的单位几乎是军、师,有很多原因。
有军令不畅,不统一的原因;有抗战爆发,训练跟不上扩充军队速度的原因;有后勤保障的原因;有通讯器材匮缺原因。如此种种。
国军以淞沪、徐州、武汉大会战的惨烈牺牲抢得抗战大战略先机,其实,也就是逼诱日军逆长江仰攻,得以在长江中游腹地暨大别山地区,展开了持久战的主战场。
这个战场上,日军陷足长江水网、山地、丘陵,机动水平大幅降低。
即便如此,相对日军的机动,国军几乎很难展开机动。
日军师团、支队每日机动60公里,连续机动数日,战力几乎不受影响。而国军,尤其川军,穿的草鞋,吃的泡菜,一旦每日机动数十公里,别说吃饱,仅仅士兵流汗的体能补充,都得不到起码保障。
遑论作战,能不掉队,就算万幸。
所谓集中优势兵力,所谓灵活作战,机动就是前提。所以,很多嘲笑抗战国军战法的人们,其实也就是有点由电视剧台词辅导的“军事童话”常识。
国军在正面战场和日军相持,靠的是战略抢占先机,以空间换取时间,以长江水网尽量滞止日军机动,继而逼迫日军转为消耗作战。
武汉会战后,国军以几百个师次第在上百万平方公里的长江战场展开,扼守各路要地,在战略上也是回避己方机动过差,而采取的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应战策略。
纵观抗战主战场几乎所有取得较大胜利的会战,主要是日军以军、师团以支队、联队和大队分路、穿插、合进,而国军大多以师为战役单位,发起守备、阻击作战,次序后退。
日军分路、穿插的攻击势头被国军次序的阻击,不断消耗,最后成为“强弩之末”。于是,国军往往由四面八方调集军、军团和集团军发起反攻,最后取得胜利。
由此可见,战力悬殊,使得国军抗战不得已选择了这种战法。
综合战斗兵素质、装备、后勤等等要素比较,日军以一个联队、大队,基本可以和国军嫡系野战师、地方野战师相当。
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曾经观摩1929年中东路事变。在策划918事变前,他曾评价东北军战力得出一个狂妄的结论:日本关东军拿竹刀都能打败东北军。
实际上,九一八事变中,向东北军北大营发起攻击的日军,也不过一个非战时编制的大队。
事变次日,日军另外一个非战时编制的大队500人,由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日军击退近万东北军精锐,完全占领北大营。
这是两个非战时编制大队取得战役、战略层面的胜利的战争奇迹。当然,也算是张学良的无耻和东北军的懦弱也成就了这个奇迹。
抗战神剧实则是对历史的玷污。
由此,七七事变到淞沪会战后,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几乎每个战场最前敌,都是日军以联队、大队,在军、师团和支队背景下,向国军师、军发起正面攻击。
不是战力悬殊巨大,日本恐怕也没有胆量发起侵略战争了。
在横店影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先是正面击溃日军联队,包围歼灭一个日军联队,后来,更是发起围攻平安县城。如此战功赫赫。
看似精彩的背后,其实都是不可能。
平型关八路军115师伏击战,以两旅主力设伏日军后勤大致一个大队,取得惨胜。
1938年4月,陈赓统一指挥129师3个团和115师1个团,在晋东南武乡设伏日军后勤一个大队,同样力战未果,团长阵亡殉国一名。
1939年4月,贺龙亲自指挥120师共7个团6000多人参战,向齐会日军一个野战大队发起强势的内外夹击。同样,鏖战数日,日军撤退。
这些战例,都可以用作看抗战历史的参考。
有了参考,才明白影视剧的“抗战童话”,虽然看似回肠荡气,实则,是对我们自己历史的玷污。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二战日军步兵战术(一)
导读:当前有许多热播的影视节目描述战争故事,穿插了许多战斗场面。这些战斗场景是作为全剧亮点编排的,其摄制成本也是高于一般戏份,但实际上多为戏中最大的败笔。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编导人员缺乏最基本的军事及历史常识。
例如》[/b]的开场戏:日军一个联队合击我军李云龙一个团,战斗起始于我军依壕坚守,日军攻击。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剧导开始恶搞。他先让我军参谋人员盛赞日军最高指挥官军事教育背景,然后让日军未经炮火准备,甚至还没有设置压制火力,就发动步兵密集队形的冲锋。李团长一声令下,我军长短枪一齐开
当前有许多热播的影视节目描述战争故事,穿插了许多战斗场面。这些战斗场景是作为全剧亮点编排的,其摄制成本也是高于一般戏份,但实际上多为戏中最大的败笔。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编导人员缺乏最基本的军事及历史常识。1. 例如《》的开场戏:日军一个联队合击我军李云龙一个团,战斗起始于我军依壕坚守,日军攻击。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剧导开始恶搞。他先让我军参谋人员盛赞日军最高指挥官军事教育背景,然后让日军未经炮火准备,甚至还没有设置压制火力,就发动步兵密集队形的冲锋。李团长一声令下,我军长短枪一齐开火,百米开外的日军被打得人仰马翻。类似的场景几乎可以在绝大多数抗战剧中见到。这是对我军前辈英烈们的污蔑,也是对历史无知的歪曲,因为人们会讲同这么烂的军队打,还搞出八年抗战,我们的父辈可真够无能的。照这样的打法,冲来百十来个小鬼子根本不够李团填牙缝的,而且这样的冲击搞上三五次,双方兵力对比会反转,介时谁消灭谁都很难讲,这样算来一个联队千余鬼子敢合击李团简直是军事恶搞。然而所有知道抗战史及我军军史的人都知道,如果我八路军一个团被日军一个大队(1/3个联队)缠住就十分危险; 被一个联队合击,损失过半就是个很好的结局了。为什么会这样?这与敌我装备、单兵技战术及战术指挥水平有关。抗战时期八路军一个主力团应有轻机十挺,重机一至三挺,轻迫一至五门,平射炮(山步炮)一至二门。但是炮弹奇缺,一般所有口径炮弹总数不会过百。重机枪配弹不会多于六百,轻机枪配弹不会多于五百;而步枪配弹不会多于三十。土八路的团编制从人数上讲比较乱,少至八百,多至五仟都称一团。一般主力团都在二千五至三仟左右。但其中许多人的火器太差,不能算火力;这些人的作用是分散敌人火力及白刃战。李云龙团是个军分区主力团,应配轻机九至十二挺;重机一;轻迫一至五门。配发常备弹药大约为主力团之1/3至2/3强。全团总兵力应在一千二至二千左右。日本驻华派遣军每个联队(驻地军)辖一个联队司令部,一个联直(110人),一个炮排(两门92山),一个重机连(92重机十二挺),一个运输排(四辆中卡),以及四个步兵中队。每个中队辖三个小队,每小队辖三个班,每班步兵九人,轻机枪一挺,掷弹筒一具。通常每中队另加有一门轻迫击炮或重机枪。由于日军控制了战区交通线,故而没有弹箹限量。日军步兵携弹在50至200之间。低于20则可再行补给。日军一个联队的火力超出我军三至伍倍。考虑装备因素,抗战前半期日军单兵战力比红军老兵略强,较之一般八路军平均水平则高很多。一个日军联队战力大体相当于两个师(6个团)。日军攻坚战法效法西方而超越英、美(至少在1943年底以前如此)。讲究侧翼攻击,联队攻击时,一般先以一个中队抵近佯攻,引诱敌人暴露其火力支撑桌及兵力配置,同时以一中队实施侧翼过回。一旦迂回中队(一般加强有多挺重机枪及轻重迫击炮)到位,联队以重炮进行火力准备,然后发起攻击。攻击中队应呈楔形推进, 从四百米外开始, 交替掩护前进。由于三八步枪射程远,精度高,加之日军步兵出色的射击技术,经常能于攻击行进中大量杀伤试图向日军射击的中国官兵。而且对于已经疲于应付正面进攻的守军,日军侧翼火力加入会使情况急剧恶化,从而引发守军全线崩溃。日军迂回部队还常常抽出多个小股部队再行迂回至守军撤退路线上,对溃退之军进行突袭,更是屡收奇效。由于这些日军不是从正面攻击部队中出发,其突袭时间无从估量,张自忠等多位国军将领均是倒在这种阴狠的突袭中。对付这个战术的方法有二:一为积极防衘,一为防守反击。积极防衘的重奌在于消除敌人侧翼威胁,迫便敌人在我防衔正面攻击,从而予敌以最大杀伤。 防守反击重点在打破敌人合击态势,常见于突围及扮猪吞虎之战例。《亮剑》剧首战斗中,李云龙部突围是典型的防守反击。片中李云龙所言“仗打到这份上, 我就只会进攻了”切中要害。具体打法应为分三步,第一步是准确地算出敌人迂回部队出发之时间,在敌迂回部队行至半途,迅速作后撤状,引诱敌正面部队提前转入强攻;第二步放敌正面攻击部队接近我军,再以迅猛动作将攻击之敌击溃;第三步对溃退之敌衔尾猛追,以造成敌人更大的混乱,然后迅速转身脱离战场。这里面又有许多小伎俩可以用来制造混乱,不再一一缀述。2.先说有关编制的问题,有人目光犀利,一眼就发现了问题,“为什么联队下面没有大队呢?”这个与日本军制有关。二战中的日本军队不设战略预备兵源,日军大本营象个不生产备件的汽车厂,即产即销。一个个的师团、旅团顺应战略需求而生,在前线应战役需要频繁重组,而战役结束后又没有一个归建的制度,从而使日本军、师团、旅团至联队各级编制极其混乱(又曰灵活)。这样做有许多好处,而战损较大时弊端更大。日军组织一场战役时,经常从各占领区的驻军中抽调,而且经常不还建,久而久之日军干脆在原编制上加个形容词(乙、丙、丁、守备役等),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不归建产生的一些问题。前文中提到的联队编制是我找到的最小的联队,这个属乙种守备联队,多见于驻防于战线大后方或险要地区。这种联队实际上就是一个加强了火力(重机及山炮)的大队,之所以挑这么个编制,就是要给李云龙团能够炮击日军联司并突围而去一个有一点历史依据的可能性。事实上,日军在对我晋察冀地区的扫荡中的确常用此类编制,日军在晋察冀的大队编制经常只有600~800人。这个作法相对于我八路军及新四军化整为零、深入敌后的策略有很大威胁;而在正面战场上,日军联队编制基本就如各位所想。如果硬讲李团能在抗战初期从齐装满员的日军常规联队(大约是5000多人至少9倍于我的火力)即成合围圈中没伤筋骨地突围出来,这就突破了文学范畴,达到了YY的境界。日本人在二战中相当于班的建制确是分队,这是从日文中来的。我用班而不用分队是有用意的,往后看各位自然会明白。文(一)所提及的防守反击战术是晋察冀的八路在五一大扫荡结束半年后总结并推荐的一系列战术之一,其缺点就是对守军全体指战员素质要求甚高,的确不是随便一支部队就能打出来的,稍有不慎就有灭顶之灾;其优点则很简单——如果正确实施,这是于强敌合围中,使自已损失最小且予敌以最大杀伤的战术,其成功原因简单说就是利用了日军弱点,细节以后再讲。现在扛铁牛。二战中的日本军是一支军事一流强悍却非常畸形的军队,它的强大不同于任何其他一流强国。苏、德、美、英陆军的强大是全方位的,从单兵素养到战略战术,从军事装备到后勤补给,每一项上都各有千秋。日本陆军战略很烂但战术很强,装备很烂但使用很得法;除此之外日本军队,尤其1943以前的日本军队有一个远超西方列强的世界第一强项——步兵基本战术。在同等后勤条件下,不配装甲兵及其它兵种支援,在任何一种地形条件下,日军步兵可以打败任何一支同等数量的军队(TG的八路除外)!当然,加上装甲兵,日本就不行了。为什么呢?二战初期,日本步兵基础技战术及作战效能是世界第一。砖头来了,那为什么日军在哈勒欣河谷被苏军打得那么惨?原因很多,但基本是技术兵器,特别是有效便用的装甲集团,是那个战役的决定性因素。砖头又来了,那为什么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被美国打得大败呢?答案就点专业了,日本人在太平洋上是败在海空军上的。事实上,在美军没掌握彻底的海空优势的绝大多数战役中,美陆战部队鲜有胜例,但多数是溃败及至全灭之局。这一点美国人看得清楚讲得明白——决胜于海上。日军陆战能力在太平洋战争中前期,基本上可讲是所向披糜,在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蝗军势如破竹地消灭了所有美、英战略力量,若不是中途岛海战大败,澳大利亚也危矣。究竟日军步兵强在哪里?下一节讲日军单兵技能。3.古往今来,任何军事单元的强弱都可从三个方面评估:一曰机动能力;二曰打击与抗打击能力;三曰侦知与隐秘能力。若两军对垒中一方在全部这三个方面都强于另一方,这个战斗将是毫无悬念的一边倒。我就从这三个方面讲日军步兵单兵技战术能力。先看看日军步兵标准制式装备:钢盔一,皮鞋一双(通常后跟有铁掌,这个东东确保日兵可在任何地方使用手榴弹),军服一套,寝具一套,水壶一只,三至十日口粮一份,急救包一个,防毒面具一(通常缺省),步枪一,刺刀一,枪弹一至二百,手榴弹四,全套装备重15至20公斤。二战中前期参战的全部日兵均要受过最少11个月的军训。这一年军训的前五个月是新兵集训,训炼课目包括队列、刺杀、打靶及拉练;这期最少要有一次在严冬条件下的五天野营拉炼,训炼士兵严寒耐力及夜间应战能力。接下来的两个月是常规单兵综合素质训炼,强调排(小队),连(中队)一级作战协调。在这期每天必须有30km以上行军耐力训练,由教官掌握其中强行军比例,但不得低于每日5km强行军。再下来一个月是连营(大队)级作战训炼。此时的新兵打靶成绩已趋稳定,基本要求是应在四百米打出10枪800环的成绩;新兵从这个月开始接受野战射击训练,游泳训练及强化刺杀训练。除此之外,另有每天40公里行军。再下来两个月搞营(大队)团(联队)级作战协同,高级技战术动作及火线机动,这个就是我军后来的摸爬滚打。经此训练,日本普通士兵除具有出色的单兵技能,而大多能对更大的战局有很清醒的认识,这就是为什么日军常常能在失去指挥官的条件下保持其战力的原因。现在可以对日军士兵的战力做一个相对准确的评估了。机动能力,鬼子士兵持续作战行军能力在每日50km左右,加上有限舟车辅助,其战役机动能力平均可达每日100km以上。强行军每日可达到80公里以上,并能于当日再战斗6小时,这样的战斗可以持续约一个月。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一般国军部队持续行军能力在每日35至45公里左右,强行军一天也可达到60公里左右,再快了就会造成大幅减员。简言之,日军机动能力相对国军一直有明显的优势,这就决定了国军在大多数情况被动受攻的态势。土八路持续作战行军能力在80公里之间,强行军能力可以在持续以上!恐怖吧,但却没什可惊讶的,若非如此能跑,土八路主力早给鬼子打光了,跑得过对手是游击战略的先决条件。当然这不是体育比赛,拉开架式跑就行,实际战斗中八路决不可能跑直线,鬼子也决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八路轻易逃脱自已占优的战局。这其中又加杂许多斗智斗勇的情节,最终结果是,尽管八路如此能跑,抗战中仍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数以百万八路军、新四军指战员及根椐地地方武装壮烈殉国;TG军民则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成长壮大起来。OOPs,有点跑题了。再谈打击与抗打击能力。二战初,日本步兵射击技术普遍高于中国军队。 日军上等兵可以在800米外打中在城墙垜口处探头观察的士兵,其首发命中率可以达到80%以上;行进于四百米外可迅速击中只露一小部身体的静止目标,命中率可以达到80%;二百至一百米外射杀机枪射手或移动目标,命中率可达70%(注:这是在对射且对方有一定压制火力的情况下);50米以内顿停射击一切目标,首发命中率均在90%以上。概率学得好的朋友可算算几枪可以达到95%的命中率,而每名日军携带的150发子弹又可造成多大的伤亡。一般在中国战场上,日军压制火力占优势的情况下,平均每一个日军突击小队的士兵在冲锋过程中都能射杀3至25名中国守军,跟您的计算差得多吗?听来覚得接受不了吧?设想一下您自已就站那样一个阵地上,你和你的战友被敌人的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来,已方的压制火力逐一被敌人打哑,而敌人在一步步地迫近,战友们奋起还击,虽然一个又一个被敌人打倒,但你们仍然坚持战斗,此时传来你们的长官已经吓得逃跑的消息,你还能打下去吗?这个故事重演过无数次,却没有几位我国军高级将领认真地研究过有效的对策,人人都喜欢高谈战略战役构想,却没有几人知晓可以与日军抗衡的技战术。到头来是真正的“一寸山河一寸血”,而这一切本不必如此。日军士兵还有很坚忍的抗打击及吃苦能力。武士道及日本民族稳忍特性是其基础,关于这方面的东东很多,不再缀述。最后一个方面是侦察与隐秘能力。这里只讲日军步兵侦察与隐蔽。日军极为重视侦察与隐形能力,士兵训练中都含有忍术介绍及基础训练。东洋忍者及忍术世界闻名,但中国方面却出奇地忽视它,深究其理,竟然是这样一句话“这不过是我们祖上玩剩下的”。盲目的优越感害死人。纵观日本军队各兵种的侦察及隐秘方法,虽千变万化,却可归纳为忍术中变形、潜踪、暗袭三法则的现代版。日本兵在这方面的能力,在战争初期略强于国共军队,而在战争中后期则是逊于八路,却仍强于国军。这个体现在抗战中后期,八路经常能打鬼子埋伏,鬼子虽时有偷袭却少有成果。而在正面战场上,国军仍然屡遭日军迂回与袭击,而且在许多战役中饱受日军残兵冷枪之苦。这方面细节涉及的东东很多,且很枯燥,本节就先到这里。在这里我出个题目:日军步兵冲锋时动作要领是怎样的?给个提示,这动作不止一个,而且与距离有关。下文讲日军步兵班攻防战术。4.这一节本想专写步兵班的战法,后来发现有点困难:日军常规战术中较少以班(日人叫作分队)为独立单元作战,其最小战役执行建排小队(就是排)。所以,日军步兵班战术是其小队战术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与其装备密切相关。既然不好分,索兴一勺烩了,结果整体结构有点乱。日本步兵小队(排)也有甲、乙、丙三种常见编制,甲种为加强编制,辖三个步兵班及一个掷弹步兵班,小队长及其助理;步兵班配轻机枪一挺,其余均为步枪手,其中一人常会加配一具10式掷弹筒,共十五人;掷弹班有三具89式掷弹筒,每具掷弹筒应有正付射手各一名,其余皆为步枪兵。甲种小队应有62人,乙种为标准编制,与甲种编制的唯一区别在于其每班只有十三人,故乙种小队应有54人。日军步兵班战法源于西方步兵班战法。本来这个战法的特点是发挥机枪火力,简单讲来就是先用机枪压制,用步兵将敌人从掩体中赶出来,再用机枪把敌人放倒。到了日本人这里就变了味道,打法的前两步不变,但在第三步上,日军则强调用步、机枪共同杀伤敌人,而且偏重步枪。这里面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就是节省弹药及减小对机枪的依赖,另一个就是发挥步枪的优势。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国资源及后勤能力有限,再就是日军班用机枪有性能缺陷。二战中日本陆军的制式机枪主要有三种:11型、96型和99型。11(即歪把子)机枪是改进法国的Hotchkiss M1909而来的,射速550发/分,射程1500m, 用6.5x50mm日军步枪制式弹。这个枪的原设计有个致命的缺点——遇泥土、灰尘必定卡壳,也就是说遇上这种机枪, 只须胡乱用小型爆炸物在其周围引爆,不必伤及人枪,只须把泥沙尘土掀到枪上,敌机枪十有八九会哑火片刻;没有爆炸物时,机步枪集火射击打出的沙尘也成。也幸亏如此,我抗战军民避免了多次灭顶之灾。96和99型都是在11型基础上改的,96型改进主因之一就是为解决沙尘卡壳问题,却又引来了其它问题——此枪采用枪弹润滑,火药燃烬及灰尘易在枪机处积累,从而卡壳,也就是说,这个枪虽不大容易立即被掀来的沙土卡住,却常常打上几百发自已就卡住了;99型改进是将弹径加大为7.7x58mm,这个原本是92重机枪弹,不能用于日军的制式步枪。 在一个步兵班中,机步枪弹口径不合,是个很大的缺点。99式与96式除弹径外几乎完全一样,优缺点也就完全相同。不过这个99型机枪出现的很晚,影响有限,不必另论。总体说来,日军班用机枪的主要缺陷有:(1)容易卡膛,不甚可靠;(2)枪弹口径偏小,侵彻力低下。6.5mm口径弹打人可以,打掩护物就不够劲,一百多米的距离上一千发子弹打不烂一个普通沙垒,作为压制火器,这个机枪威力偏低;(3)后座力大,非训练有素的射手很难打得好;(4)11式机枪弹鼓在一侧,整枪重心不正,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射手,长时间射击也会非常疲劳。日本的制式步枪,也就是三八式,却很有几个长处。最主要的就是其弹道非常稳定,这个是源于其原型德国毛瑟枪的优点。三八枪6.5x50mm弹比德造G98的7.92x57mm子弹小,但其膛速比毛瑟要高,这就使38枪在射击精度及射程上都不输于G98,同时由于子弹小,大大地增加了日军单兵携弹量,这个是鬼子兵连续作战能很强悍的一个重要基础。既然机枪不够可靠,而且还要消费大量的资源去制造及供给,发挥步枪上的优势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日军基础训练科目。日本人步枪射击训练很有其民族特点,虽然其基础训练有统一纲目,但其时日本盛行“下克上”,新兵转入连排级协同战术训练时,大都加入该部队老兵们的“私货”。这些私货练起来都很苦,但非常实用。例如立姿加重物持枪长瞄,打夜间100公尺外香火头,避弹奔跑及针对避弹奔跑的射击方法,狙击与反狙击术,突发情况下防守与反击等。经过这些训练,二战前期的鬼子兵多数人都有现代狙击兵射击水平,当然这是在同等装备条件下的比较。为进一步加强步枪兵的远程压制能力,日军从1937年开始列装97式狙击步枪,这个枪就是从批量的38枪优选后,改装97枪栓及一个2.5倍光学瞄准镜,没有消声器。由于优选及配制枪栓,97枪在二战中前期的精度好过普通38枪,到了二战后期,日本因为资源限制而普遍粗制滥造,质量上就没了保证。这种枪在中国战区上常常装备到中队一级的,但从未听说装备给任何伪军部队。在太平洋及东南亚战区,则装备到了小队一级。同时,针对38枪弱点,主要就是常说的38枪侵彻力差,经常是清洁的贯穿伤的问题,也做了弥补。许多活下来的二战老兵都有38枪杀伤力差的说法,大家似乎很少主动提及一种38枪的凶弹:炸子儿。日本军队二战中大量使用炸子以加强标准38枪弹杀伤力。38枪有两种制式炸子:燃爆弹及汞爆弹,前者与普通弹一样,只是在弹头根部有个红环,这里简称红弹;汞爆弹不同,其弹头无尖,是平台形状,根部有个紫环,简称紫弹。美国人曾做过实验,紫弹在任何距离上打中1/8"高强度铝合金板,可炸出一个3"直径的大洞,红弹打中后炸出的洞稍小,但有很强的燃烧力。战斗中被这样的子弹打中后死状极惨,活下来也是100%致残。不愿想起战友牺牲时的惨烈,或许是老人们不愿提及炸子的原因吧。这个炸子是有违国际公约的,盟军方面的记载印证了老人们的叙述,但末见过日本文献,或许日文好的河友可以帮忙查查。日军同时考虑到了反压制火力:在步兵班内配10式掷弹筒,可精确打击200公尺以内敌压制火力点。一般日军小队配置的三具掷弹筒中至少有一具是89式,可打击700公尺内目标。日人掷弹筒使用可谓训练有素,虽没有赵顺章式奇才,但多数老鬼子二发夹叉后都能于第三发直接命中目标。武士道崇尚进攻,其步兵班排的战术是以攻击为根本的,很强调部队在行进间展开接敌的速度和方法。日军步兵班级战术多是从600~400米之间某点(LOD:Line Of Departue)开始的。步兵班在LOD集结分组,补充弹药,明确攻击方向及可利用之地形地物,确定各组阶段性掩蔽点等战术要领,然后分组展开,待机枪组进入第一射击阵地后,各组即向第一个掩蔽点机动;到达第一点后,展开火力杀伤敌人,同时掩护机枪组机动,机枪组到位后,再压制敌人,同时掩护其它组向前机动,如此循环。全班应于200米处略停,展开全班火力,清除已爆露的敌人火力点,及兵力密集的阵地,同时利用烟幕弹、曵光弹(夜间战斗)为日军直瞄重火力指引目标。在这里,一般应有两轮打击,第一轮是面打击,消除全部当面火力;然后集中打击一侧以造成守军配置不均而被迫机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消灭机动中的守军力量,为最后攻击做准备。在炮火准备尾声,步兵上刺刀匍匐前进,炮火停止后,展开全部压制火力掩护攻击中步兵,步兵应于100米左右转为全速冲击。这是教科书版但很全面的战斗方式,实际战斗中会有许多走样版本,但却是鬼子在明确对面有坚决防衘之后,屡屡采用的攻击术。一个优秀的日军基层指挥官可以让成百上千人倒在他这几十个鬼子的攻击中。在这个战术中,鬼子在面对坚强防衘逐步逼近,利用机动能力及火力上的优势大量杀伤守军。许多久经沙场国共老兵都在自已有效射程外被鬼子射杀,当鬼子推进到200米左右时,其火力精度强度均达到顶峰,守军将承受炮火、伤亡、心理等多方面冲击,这就是抗战初期,一小队鬼子依托其配置的优势火力,屡屡击溃我营、团级防衔的一个主因。鬼子打仗鬼得很!现在电视剧那样,一开始就端着枪,扎着堆儿直挺挺地冲过来,那个就不叫鬼子,充其量一群野猪。杀鬼子之所以是英雄,就因为鬼子的凶狠和难杀。把鬼子弄得象猪一样,岂不是说我们前辈英烈只是一群屠户吗?本人百般不解,为什么那么多聪明人对此无动于衷?我们总呼珍视那一段不堪的历史,怎么就没人关心我们为什么会不堪,我们面对的是个什么样的敌人?为颜面或其它原因而掩盖历史真相,受害最深的就是我们自已及下一代。2楼有续接!第5,6节。3楼有图片!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生八路军的团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