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手下将领排名为哪个将领流泪

热点:  && & &
塔山战役:黄埔学生林彪打得校长蒋介石落泪
第1页:林彪口授电报给塔山防御线上的指挥员们
第2页:四纵已经做好拼光了的准备
第3页:蒋介石离开了葫芦岛
第4页:第一天战斗,国民党军伤亡一千一百人
第5页:国民党军没有攻击,引起了四纵指挥员的警觉
第6页:独立九十五师新一轮攻击开始了
第7页:国民党军增援部队没能向锦州前进一步
第8页:历经漫长纷乱岁月的花甲老人落泪何为?
  根据上述任务,四纵司令员吴克华、政治委员莫文骅确定:以十二师和十一师三十二团为第一梯队,担任正面防御任务,重点守备塔山堡、塔山桥、白台山等几个要点;以十师和十一师主力为预备队;两个炮兵群分别支援塔山东西部队的作战。布置任务的时候,莫文骅对干部们说:“我们这回是死守!要不惜一切代价,以鲜血和生命,死守到底,一步不退!敌人打到营部,营部就是第一线;打到团部,团部就是第一线;打到师部,师部就是第一线;打到我们纵队部,纵队部就是第一线!总之,敌人打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是第一线!后边就是锦州,往后没有我们的地方。就是天塌下来,一步也不能退。就是打到最后一个人,打到最后一口气,也要坚决完成任务!”
  四纵已经做好拼光了的准备。
  十月八日,大雨倾盆。
  位于防御第一线的十二师把三十四团放在塔山,三十五团放在白台山,三十六团和师部位于后面的潘家屯,官兵们开始冒雨抢修防御工事。
  林彪还是放心不下,他又发来一封电报,举正反两例告诫四纵:无论困难多大,只要有死战的决心和勇气,必能克敌制胜:
  ……我九纵去年冬季作战中表现战斗作风甚差,经过东总指出后,他们全纵奋发努力,今年来表现得能攻能守,二十六号锦州外围战斗中二十五师一个连的兵力控制白老虎屯阵地,敌四个主力步兵团,配合十一辆坦克、五六架飞机向他们进攻,该连顽强死守,伤亡过半,在最危急时,全连指战员将表打碎,钞票焚烧,准备全部牺牲,但最后由我反击将敌击退,保持了阵地……这一战例盼你们很好发扬,九纵是新部队尚能做到,四纵更应做到。十一纵的底子亦不比九纵差,也应做到。主要是自上而下到每个指战员都下决心,就能创造光辉战,使敌胆寒,使我全军胜利得到保证……八纵一个连五日守锦州以东之小紫荆山,敌向其进攻,该连连长畏缩放弃阵地,已于昨日公审枪决。八纵此次锦州附近作战远落后于九纵之后,可见不努力者即落伍。
  就在四纵向塔山地区开进的时候,十月六日上午九时,葫芦岛外驶来了国民党海军最大的巡洋舰“重庆”号。在海军总司令桂永清、陆军大学校长徐永昌、第十七兵团司令官侯镜如、联勤总部参谋长吕文贞等人的陪同下,蒋介石亲临葫芦岛部署援锦作战。蒋介石在舰上接见了驻守锦西地区的第五十四军军长阙汉骞、卫立煌派到葫芦岛的东北“剿总”副司令官陈铁、范汉杰派驻葫芦岛的冀热辽边区副司令官唐云山等将领。下午十三时,在葫芦岛上的第五十四军军部,蒋介石召集高级将领会议。进入军部的时候,看见墙上挂着阙汉骞军长写的一副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蒋介石哼了一声,没人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与将领们研究完有关塔山作战的问题后,蒋介石又召集了锦西、葫芦岛守军团以上军官会议。这个会议开得很特别,蒋介石上来就问各位带了《剿匪手册》没有?与会者个个面露窘色。于是,蒋介石从自己的衣兜里拿出来一本。这本十几年前由他亲自主持编撰的小册子,意在教导国民党军官兵如何消灭共产党武装,国民党军中称之为蒋介石的“圣经”――蒋介石一字一句地读起来,并不断地停下来进行解说,最后才提到即将开始的作战:“当前这一仗有决定性的意义,必须打好。打败了,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完了,连历史都要翻转过来。你们以前跟着我革命、抗日的光荣成就便将化为乌有,个人的前途也就只有毁灭。”散会之后,蒋介石走到院子里,端坐在一把椅子上,和与会军官们一一合影――几十位军官轮流站在身后拍照,蒋介石面无表情地一动不动。
  此时,增援锦州的部队陆续到达,因为部队来自不同战区,作战指挥官问题弄得十分复杂。蒋介石坚持让侯镜如指挥,他对大家说:“这是第十七兵团司令官侯镜如,我这次带他来,要他在葫芦岛负责指挥,你们要绝对服从命令。这一次战争胜败,关系到整个东北的存亡,几十万人的生命,都由你们负责。你们要有杀身成仁的决心。”但是,侯镜如坚持说自己的部队还没来,他要先回唐山(第十七兵团部)去接部队。蒋介石只好命令第五十四军军长阙汉骞暂时代为指挥――无法理解蒋介石为何在大战来临前煞费苦心地更换将领,任命侯镜如,意味着将锦州的范汉杰和沈阳的卫立煌派来的指挥官统统放在了一边,他应该知道如此钩心斗角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责任编辑:久黑必白
爱承诺也爱忽悠,信任与共识难求;有公知更有五毛,盼精英莫成小丑…[]
搜狐时尚文化生活精品
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Alessandra Rich品牌的礼服裙出现在每一个重大活动中…[]
网友点击排行
网友评论排行
文化品牌栏目
面对不断高涨的权利意识,国家赔偿从程序到标准…[]
人人都有隐藏在面具下的灵魂,因为这种复杂,人才如此有意思…[]
这本书源自人大张鸣老师开设的政治史公开课……[]
“男女共浴”、“男女老幼坦然裸浴”成网络热词……[]
近期热点关注
时尚文化中心||||||||||||
让蒋介石每战必败的中共大将
文章摘自 《往事亲历》 作者:郭战平 赵曦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采访 2002年10月
采访地点 北 京
采访对象 徐文伯(时年65岁) 的长子 原部副部长
采访记者 董雅丽
&黄陂有个臭豆腐&
&共产党的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记者:1936年的夏天,记者埃德加&斯诺前往陕北苏区,要探寻&红色中国&。他采访了和很多红军将领,后来在书中对您父亲的描写用了&大名鼎鼎&和&神秘&这两个词,他对这位出身贫苦的将领的身世非常着迷。有人叫他&泥巴人&,有人叫他&臭豆腐&&徐老虎&,甚至徐海东也不是他的本名,给我们讲讲您父亲的身世?
徐文伯:我老家是湖北黄陂县,我最早是1960年回去过,那时候他出生的屋还在,他烧的窑也还在。&泥巴人&就是做窑的,我们家七代都是窑工,父亲是第七代,做了11年的大水缸。做水缸很累,要很有力气,累的时候总要喝点酒来解乏,所以我父亲的酒量是比较大的。他参加革命以后也离不开酒,打仗的时候,警卫员给他背的水壶里装的都是酒。战场上不能说拿酒来啊,他就说拿水来润润嗓子,警卫员就知道了,就把酒拿给他。
我父亲家兄弟姐妹14个,父亲是老幺。他和我大伯的孩子一起出世,那在农村是不光彩的,我爷爷就准备把他淹死,我奶奶舍不得,就这样把他留下来了。上学的时候,我父亲就好打抱不平,看不惯就要讲,就要打,不管你是谁。后来,他打了一个大地主的儿子,私塾也不敢教他了,一共读了三年书,于是就开始了他的窑工生涯。
记者:其实徐海东并不是他的本名,为什么要改名呢,而且改了不止一次?
徐文伯:对,他原名徐元清,后来参加北伐改名为&少奎&,觉得&元清&不够革命的气魄。到1928年他搞暴动,家里人被杀,暴动没成功,为了表示决心,一定要把革命再搞起来,他改成&徐海动&,大海闹动,要像哪吒一样把大海闹动起来,后来人们听来听去,就听成&海东&了,都喊他&海东哥&,&海东哥回来了&,所以爸爸就干脆改成了&徐海东&。
记者:您父亲很能打仗,是当时第二大苏区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在整个四方面军有&徐老虎&之称,但是&臭豆腐&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呢?
徐文伯:我记得叔叔给我讲:文伯,你知不知道关于你爸爸的民歌,他就唱起来了,&有个赵次吾,麻城有个邱江埔,黄陂有个臭豆腐&。&黄陂有个臭豆腐&就是我爸爸,也是当地最早起来闹革命的,这三个人在当地广为流传。&臭豆腐&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我爸爸家里很穷,到10多岁了,还没有衣服穿,光着身子,一身泥巴,他的嫂子们看到他,说简直就像一个臭豆腐,就这样叫起来了。
参加革命以后,就是不能消灭徐海东,打一仗败一仗,蒋介石就讲徐海东跟他的名字&臭豆腐&一样,粘了就甩不了。这个是叔叔跟我讲的。他说蒋介石讲这个&臭豆腐&就是惹不起,粘了就跑不了。
而且这个&臭豆腐&整个都知道。在东北,最初的王牌部队,一支是三十八军,一支是三十九军,三十九军就是由爸爸的十五军团,就是原红二十五军,与刘志丹的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合起来组成的。抗美援朝的时候,有一次,39辆重型坦克一下子冲到三十九军阵地,结果一辆都没回去。这个部队没有见过,后来他们一调查,就报了:三十九军,徐海东旧部,后面加了一个括弧,里面写&臭豆腐部队&。
记者:真是惹不起的&臭豆腐&,据说他最早组织自卫军时只有一支手枪,八粒子弹?
徐文伯:1925年,爸爸和他的两个入党介绍人,想到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到了广东正好碰到国民第四军,就是的那个部队,师长是张发奎,我父亲当代理排长。第一仗就是打汀泗桥,他领的一个排消灭了吴佩孚 4个炮兵连,缴获了12门炮。张发奎非常高兴,全师集合,把我父亲叫到前面,当众表扬,把父亲提为少尉排长。
汀泗桥以后,我父亲就随着北伐军打了贺胜桥、南昌,一直打到郑州,又返回武昌。这时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大开始了,党组织告诉我父亲,说你赶快离开部队,蒋介石对共产党下手了!有一次值班,他带着1支手枪,8粒子弹,把花名册一扔就走了,跑回老家。结果老家正在组织农民自卫军,缺乏军事人才,他就担任黄陂的军事部长,一开始确实只有13个人,1支手枪,8粒子弹。
徐海东在红军将领里是出了名的能打,一次他以2000人的部队击溃了敌人一个师,并俘获了敌军师长。被俘的师长输得不明白,问他:&你是黄埔几期?&他说:&我是&青山大学&毕业的!&
徐海东曾在北伐中担任少尉排长,大革命失败后,徐海东回到家乡成立了农民自卫军。鄂豫皖根据地逐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红军创建初期,在国民党的缉拿名单中,徐海东和毛泽东、是悬赏额最高的三个人。
&战场上是个凶老头,战场下是个好老头&
一天,彭德怀为斯诺引见了一位年轻指挥员,斯诺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那个人马上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大家不由得都笑了。&而这位羞涩的军人就是斯诺急切想要见到的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大名鼎鼎的徐海东。
记者:当年斯诺在去十五军团驻地的路上,到处可见国民党飞机散发的传单,上面印着:&凡击毙彭德怀或徐海东,当赏洋10万。&斯诺对徐海东的身世、性格非常着迷,我们现在看斯诺在《西行漫记》中的描写,眼前出现的便是一位羞涩、内向的军人,我们很想知道徐海东在战场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徐文伯:我也是听他战友说:&战场上是个凶老头,战场下是个好老头,跟大家打成一片。&
我父亲这个人脾气暴,他讲自己的缺点是有军阀作风、脾气急。打仗的时候,不能讲第二声,叫你马上冲,你就得马上冲,你要搞慢了,他手里有一条马鞭子,&啪&就一鞭子,全军都知道他严格。
长征途中,有一次与国民党刚打了一仗,特别劳累,大家都睡觉醒不了。当时还下着大雪,马上要出发,吹号大家都没听见,他就着急了,他一个一个房间去找,他拿着一个棍子打出200多人,当时假如晚了,就全部被国民党抓了。还有一次在于家河战斗中负了伤,子弹从脸上打穿了,警卫员说:&军长,你负伤了。&他就很凶地说:&谁负伤了?&他怕影响军心,结果警卫员很委屈,明明是负伤了嘛,事后他就诚心地向警卫员道了歉。在下面他与全军打成一片,是个好老头。
我父亲负了9次伤,8次枪伤,1次是红枪会往屁股上戳了一枪。所以他身上有17个枪眼,17个洞,他洗澡的时候我就帮他数。他负伤多,所以知道负过伤以后需要什么,打完仗第一要慰问伤兵。有一次他负伤后正是年三十,没有一个人来看他,那时候心里非常难受。所以他打仗,所有的伤兵他都一一看到,全军上下特别敬重他。
1932年,国民党对鄂豫皖根据地四次&围剿&,张国焘被迫率领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苏区开始长征,留下红二十五军一部和第七十五师、第二十七师在苏区坚持斗争,此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是20万国民党大军和满目疮痍、日渐缩小的根据地。张国焘只留下一封信,指示军事方面由徐海东负责。
记者:在张国焘后来的自传《我的回忆》中对徐海东的评价非常高,因为他最终把红二十五军带到延安,并且途中还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当时他率领的红二十五军非常年轻是吗?
徐文伯:对,平均年龄18岁。红四方面军发展的人很多,而且在老苏区牺牲的人很多,所以后来参加的都是比较年轻的,前面死了后面上。当时红二十五军的战斗部队都是以18岁以下的战士为主,战士都很年轻,我母亲参加长征的时候才16周岁。所以,后来苏联也出过一本书就是《徐海东和他的童子军》。
他这个部队非常年轻,但很能打。二十五军有个传统,就是凡是来参加二十五军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问你怕不怕死,你要怕死就不要到我们二十五军来。
记者:当时国民党对各大苏区全力&围剿&,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全部被迫长征,留在鄂豫皖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与中央几乎断了联系,是怎么决定北上的?
徐文伯:我父亲他们从报纸上看到一、四方面军在松潘会师了,后来交通员又送来消息,说中央红军过来了。我父亲和政委吴焕先就决定要去迎接中央,留下一部分人坚守鄂豫陕。红二十五军被称为第二抗日先遣支队,第一支队是方志敏,被消灭了,没有走出去。我父亲和吴焕先带着部队一直打到天水,还接不上消息。但是蒋介石看到这支部队挺强的,就连下5道命令,要先消灭 &徐匪&,再消灭朱毛,集中精力来打我父亲领导的部队。
父亲就跟吴焕先叔叔商量怎么办,我父亲当时讲了三策:迎接到党中央是上策,进陕北和刘志丹会合是中策,回陕南是下策。吴焕先问为什么回陕南是下策,爸爸讲太平天国石达开的教训我们要接受,现在在我们的身后也有一条跟大渡河一样的泾水,你要渡不过这条泾水,就要全军覆灭,吴焕先同意了这个意见。但这时他们打到天水还没有迎接到主席,而且失去了联系,这样父亲和吴焕先决定先进陕北,与刘志丹会师。
记者:就在北上的路上,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牺牲,当时您父亲跪在坟前大哭,他给您讲过当时的情景吗?
徐文伯:讲过。他与吴焕先的感情很深,非常怀念焕先叔叔,每次跟我讲都会流泪,他们是一起共患难、同生死的战友。
长征中红二十五军一文一武,文是吴政委,武是我父亲,他们俩配合得非常默契,你离不了我,我离不了你,到这种地步了。打仗的时候、最后决策的时候,爸爸总要找吴焕先,因为他是政委。从鄂豫皖到长征,他们是二十五军的两个灵魂。
他牺牲以后,爸爸抱着他的尸体大哭,把吴焕先平时爱穿的呢子大衣准备好,亲手给吴焕先洗脸、洗身体,然后把呢子大衣给他穿上,买了最好的棺材,把他埋葬。埋的时候,爸爸跪在坟头当众宣誓,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红二十五军带进陕北。
徐海东带领红二十五军突破层层堵截,一步步向陕北进军。
1935年9月,与陕北刘志丹会合。
1935年11月初,徐海东终于见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
&杀绝徐族&
记者: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党为革命牺牲最多的是海东同志,在您的老家有一座10米高的&徐海东亲属烈士墓&,上面刻着手书的四个大字&光荣流血&,究竟徐家有多少人在革命中牺牲?
徐文伯:死了66口人,近亲27人,远亲39人。斯诺采访的时候就问到这个问题,斯诺都不相信他的耳朵,就问:&什么?&我爸爸说66人,这件事情使斯诺理解了中国的阶级斗争。
这66人是多次杀的,有一次杀了20多人,其中参加革命的不少,我的伯父、大伯他们后来都牺牲了。
在鄂豫皖打仗的时候,爸爸见过我的奶奶,但是他也没办法,尽忠不能尽孝,当时已经死了不少了。最初没有想到闹革命的严重后果,但是随着他的名望越来越大,蒋介石就下令杀绝徐家。1930年,一开始是&杀绝徐族&,后来是捉到女的就卖,逮到姓徐的就杀,都不敢姓徐。父亲离开鄂豫皖参加长征的时候,家里已经死了66人。解放后,在家乡已经没有跟他同辈的老人了。
就说我们党为革命牺牲最多的是海东同志,66人,他跟我父亲也讲这个事情,爸爸讲我在家里是行孝,我在外面闹革命,我就要尽忠,家里面的事情我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尽忠尽孝不能两全。我只能选择尽忠,只能选择一个。
&沉疴不起经三载,髀肉重生已白头&
多次的死里逃生,使徐海东对自己的身体很自信。1939年,徐海东被派往华中担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在指挥并取得新四军抗击日伪军的第一次胜利后,他吐血病倒了。
记者:您父亲第一次吐血是什么时候?
徐文伯:他第一次吐血是1932年,就是四方面军走后,他23天没有睡觉,都穿着衣服,有时打个盹,结果把敌人打败了以后,他一连睡了三天,起来以后就吐血,那时他当师长。
记者:在华中病倒前,您父亲指挥了在新四军上任后的第一仗,这一仗对当时的新四军来讲意义很大是吗?
徐文伯:是的。1939年11月到了华中,12月周家岗战斗,消灭日伪军160多人,还抓了一个少校。原来新四军在华中不敢打,因为日军太强,所以这一仗是个奠基仗。这一仗是我父亲亲自指挥的,但他自己很不满意。日,父亲就病倒了。
积劳成疾的徐海东在华中病倒时年仅40岁。从那时起,这位驰骋沙场的战将永远离开了战场。那一年,抗日的烽火正在熊熊燃烧,他个人的军事生涯才刚刚到达顶峰。徐海东万万没有想到在以后几十年的岁月,他都要与病床为伴。
记者:您父亲的病究竟重到什么程度?
徐文伯:那时候,父亲的担架都是特制的,因为他发病的时候,肺都肿起来了,不能盖被子。是我母亲想出的办法,上面弄个铁丝架,被子盖在铁丝架上,因为我父亲那时候,只要碰一下就吐血。
到了反&扫荡&的时候,当时毛主席给新四军来了一封电报,讲海东同志是军队的一面旗帜,你们一定要保护好,任何时候不能出问题,更不能让敌人抓去。谭震林亲自组织警卫连,这个警卫连90%以上是红军,班排 (级)来当战士,连营(级)来当排长,团长来当连长。这个连的战斗力非常强。
记者:当时为什么不把徐海东送往延安或者医疗条件比较好的后方?
徐文伯:1942年,在重庆,毛主席给他发电报,能否让蒋介石同意,让徐海东到医疗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去,结果蒋介石不同意。当时、谭震林都派人到南京、买药,对爸爸是实报实销,这在当时是最特殊的。
记者:您父亲病倒时才40岁,正是军事生涯到达顶峰的时候,让他离开战场肯定心有不甘,内心非常痛苦。
徐文伯:当时虽然他病了,但对时事还是非常关心,不管什么事他都要知道。他恨不得自己上去打,但是后来他自己也知道不行。
皖南事变那一次,开始不敢跟他讲,后来跟他说,那对他简直是天大的耻辱,结果吐了一脸盆血,那次太危险了,已经是不行了。
他的衣服准备好了,悼词也准备了,跟毛主席讲已经不行了。
记者:您父亲的病越来越重,后来毛泽东亲自给他发了一封电报,电报是什么内容?
徐文伯:当时是新四军领导陈毅、都向中央报告,说我父亲还在坚持工作,怎么办?主席就给我父亲发了个电报。父亲后来回忆说电报有200多字,讲主席在延安不能来看望,听说你还在坚持工作,送你八个字:&静心养病,天塌不管&!
看到这个电报,我父亲流泪了。
潘汉年探望徐海东后写下七言绝句:&劲绿成荫曲径幽,门前一湾小溪流。沉疴不起经三载,髀肉重生已白头。&
&没有你妈妈,就没有我的今天&
1935年,徐海东与红军战士周东屏结婚。他们相识在战火中,相爱在战火中,几十年的患难生死,他们的感情真切而深沉。
记者:您父母的感情可以说是在战火中培养的,经历了战火的洗礼,愈久弥坚,他们是怎么相识的?
徐文伯:我爸爸跟妈妈相识是在长征的时候,当时决定女同志都不要参加长征,因为路太远了。部队里只有7个女同志,就给她们一些钱,安置起来了。我母亲是童养媳出身,反抗意识很强,她不干,给我什么东西我也不走,就在田埂上跟参谋长闹。这时我父亲过来了,说这小姑娘怎么回事。然后问清情况,就把她们带着了。
记者:当时是他们第一次相互认识,一位是军长,另一个是女战士。后来您父亲负伤,您母亲一直照料他,两人就是这样开始相爱的吧?
徐文伯:对,那是爸爸负伤最重的一次,我母亲是二十五军的护士。谈恋爱就在这儿,当时爸爸负伤的时候,妈妈用口把血痰吸出来,后面三个月都是我妈妈照顾的。
爸爸和妈妈结婚的时候,非常简单,是在永平跟刘志丹会师以后。结婚以后要到司令部去,妈妈不敢进,爸爸的大衣比较大,就把她遮在后面,就这么盖着进去。人们一看军团长怎么四条腿,他说这是徐海东式的大衣。(笑)
记者:翻相册我们看到很多您父母在一起笑得很开心的,您父亲也曾经说过,&没有你母亲,就没有我的今天&,他们的感情非常好是吗?
徐文伯:父母感情非常好。1938年一大批女学生到延安,其中有人就让我爸爸跟我妈妈离婚,说给你介绍个的。凡是来说的,他就骂太混蛋了,我们是中培养的感情。
后来到了大连以后,苏联原卫生部长来给爸爸看病。看片子的时候,他说,这个人早就不在了吧。后来见了爸爸,大喊奇迹,说你能活着真是奇迹!又问妈妈怎么照顾,爸爸躺了这么多年,他身上没有长过任何疮。妈妈说就是每天都清洗,再就是吃些中药。那个苏联说,没有夫人,你活不到今天,夫人对你的照顾完全符合巴甫洛夫学说。
1951年,总理到大连,对我妈妈说:&我代表党中央,代表毛主席感谢你,感谢你这么多年照顾海东同志。&1959年节,中央专门发来请柬,让妈妈坐在上将席。
爸爸病了近30年,一直讲,没有你妈妈,就没有我的今天。
从辉煌到淡泊
记者:您父亲的纪念文集上有一句:&徐海东早年辉煌、中年淡泊、晚年凄凉&,话说得或许不太准确,但是也反映出他的一种状态。从1940年到1970年他病了30年的时间,作为一名军人,我们很想知道,他是靠什么支撑下来的呢?
徐文伯:如果静养肯定养不下来,他感到还有事可做,不是那么孤独。他睡在担架上,很多叔叔来给他介绍敌情,他就讲怎么打,结果后来一打准胜。所以当时在淮南就说我父亲能掐会算,神了。所以这些老叔叔们都信任他。这对他是很大的鼓舞,因为他是以打仗为生的人,一天不打仗就不行,他在延安跟毛主席讲,我一打仗病就好了,主席讲这是你的发明。
记者:您父亲曾经多次病危,有没有撑不下去的时候?
徐文伯:在我的记忆中没有,而且在任何情况下,他都很乐观。有好几次病危,他却反过来安慰妈妈、安慰我们。说人总要有一死嘛,这个没什么了不起。我们不能安慰他,他却反过来安慰我们,不要哭,说好多同志牺牲了,刚才还在说话,一出门就牺牲了,这种事情不是很多吗?
1945年,日本投降了,父亲讲我这个老病号把小日本给熬垮了。他总是这么乐观。他相信:总有一天我能站起来。
1956年,他被选为八大代表。这时爸爸在大连恢复得很好,能走得很远。到的第二天,主席打来电话要见爸爸,他们已经17年没见面了。爸爸下车,毛主席已经在门口等他了。毛主席那个院子很大,他们手挽手就这么样走进去了。
我记得当时爸爸还跟主席讲,他很惭愧,你给我的任务没完成。毛主席讲,不是你没完成,是你病了嘛。1956年开会,中他都能走进走出,那时身体确实是好转了。到1958年,他想试一试,看看身体到底怎么样,就回老家。到了武汉参观、回老家,因为心脏不好,又病了。本来他想跟主席讲要正式工作,但这时他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
其实我觉得还是有某种军人的尊严和荣誉在支撑着他。过了这么多年,有一个场面我记得特别清楚。1944年春节,新四军二师四旅,一个旅连以上的干部全都来了,200多人,好家伙,大炮仗,大竹子挑着20多挂炮仗;军号,一个连的军号吹着,来给爸爸拜年,全部到爸爸面前行军礼。爸爸起来,坐起来。这是1944年的事情,我记得非常清楚。非常壮观!那个场面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楚。全城老百姓都来看&&
疾病几乎是在瞬间彻底改变了徐海东的轨迹,在经历过辉煌后他面对的是人生突然的寂静,而比他早年传奇更令人敬服的是他面对淡泊的平静。
逝去的岁月和往日的荣耀已经成为共和国一段永远难忘的,这位战斗不已的战士仍旧顽强地前行,他敬献的是一位军人对祖国的赤诚。
更多关于 蒋介石 的热帖您好, []|
魏德迈:蒋介石眼里的军官榜样
值此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短史记》推出抗战特刊,自七七事变至九三胜利日,选取三十个重要的抗战节点进行解读,力求勾沉隐没不彰的史实,再现真实的抗战胜利之路。此为第二十五期《魏德迈》。
魏德迈来华任参谋长,被蒋介石赞为“我国军人应效法”的榜样1944年10月,史迪威被美国召回,由魏德迈接替其出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驻华美军指挥官。在此前一年,魏德迈还对史迪威的工作成绩深信不疑,在给马歇尔的信中说,“史迪威对中国――缅甸――印度战区情况的了解程度,超过美国人,也超过中国人。”因而有意延续史迪威的工作思路。但是,史迪威离开重庆时,既没有与魏德迈办理交接手续,也没有留下任何重要文件,使魏德迈不得不制定属于自己的工作计划。魏德迈与史迪威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不自居为“中国通”,而希望通过亲身调查来了解中国。这样几个星期后,魏德迈就“开始认识到,中国国民政府远不像史迪威和他的记者朋友所描述的那样,不愿作战,而是在抗日战争中表现了惊人的顽强性和耐力……到1944年,即在日本发动首次进攻之后的第7年,中国却依然在抵抗。”①可见魏德迈对中国怀有其前任所没有的同情心。上任伊始,魏德迈必须建立在华美军的有效机制,才能开展工作。首先他撤换掉了对蒋介石态度恶劣的美军将领窦恩、菲利斯等人。窦恩去职后,蒋介石在日记中说,“此人为史迪威军下第一骄横侮华之人,美竟撤去,则援华之诚意又进一步矣。”其次,魏德迈调整了与陈纳德的关系,让美国陆军、空军争夺驼峰物资的情况得到解决。②随后,魏德迈着手重建中美军事互信。史迪威任职期间,极少参加与中国方面每周一次的联合会议,他“视这种会议为喝茶和消磨时间的滑稽戏。”③魏德迈不仅愿意与会,还提议设立了“美中联合参谋部”。针对国军“军官缺乏现代化军事知识和能力低落,士兵健康情况极差,营养不良,武器老旧,征兵制度充满缺陷……”等种种问题,魏德迈的批评并不比史迪威少,但他从不使用侮辱性语言,这让在场的中国人更乐于接受他的建议。如蒋介石说,“魏德迈等对我国军事与行动之批评,实令人惭愧无地,然而其热忱与直谅可感。不如往日史氏之阴狠,故余对之,但有兴奋与自反,寄予莫大之希望也。”④蒋介石甚至愿意与魏德迈分享他最为在乎的军队指挥权。魏德迈与蒋介石本人间的互动至为密切,只要是在重庆,他们都争取每天会面,谈论的内容包括“指挥系统、组织、作战及训练、驼峰运输、广西防务、战区重新划分,甚至建立一支新军等等。”这些原本是史迪威来华时就应着手解决的问题,一直拖到两年后魏德迈上任,才有机会拿出来讨论。即使在内政问题上,蒋介石也时常向魏德迈征求意见。1945年7月,蒋介石如实道出了自己与龙云间的矛盾,魏德迈对蒋的苦处表示理解,承诺让昆明美军监视龙云的异动。魏德迈清楚,“美国人的想象,只要蒋介石下命令,命令就会被执行。我知道委员长绝非发号施令的独裁者,实际上他不过是一种松散联合体的首脑,还要不时经历巨大的困难,取得别人对他的指挥权的服从。”⑤其前任史迪威从来不能体会蒋介石所面对的这种内部压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蒋介石对魏德迈赞赏有加,称“此人直谅勤敏,可说毫无城府、与史迪威之奸讦劣性,完全相反也。其办事紧张积极,我国军人应效法之。”⑥同时,魏德迈也坦言,“我已确信委员长意图的真诚,我对他的钦敬与尊重也是明确无疑的。”这与过去蒋、史间的相互攻讦相比,实是天壤之别。魏德迈对中国军事体制的改革,使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有了显著提升魏德迈在中国的10个月,取得了相当多的成绩。第一是整编国军。魏德迈来华时,中国约有300个师,耗费大量财政。魏德迈建议“先充实36师之训练与装备,若再有可能则扩充至50师”。其后细化为,中国先行整编70个精锐师,包括美军负责装备的36个师、中国自己装备的30个师,以及驻印军3个师、山地部队1个师。这样,“国军机关部队总数现为五百卅万,规定整编为三百五十万,前方二百五十万,后方一百万,机关人员一律在内。”蒋介石深知国军所存在的各种问题,视整军“为雪耻图强之第一步”,积极响应魏德迈的计划,于1945年2月一下裁撤中央军8个军的编制。但来自地方的阻力使整编计划的推行困难重重,如徐永昌所言,“魏德迈计划限五月间装备之三十六个师整训完成,以备随时配合美登陆部队反击敌人,但我至今尚有若干部队恳请不予编并,竟有谓果予编并恐有变患者。”⑦在整编初见成效后,魏德迈又提出帮助中国扩大军工生产,至1945年底可“自行装备八十个师(此八十个师亦有若干军需品为中国无法制造者,如汽车之类,可由美供给)”,使中国的总兵力维持在120个师。经过整编,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得到明显提升,在1945年多次对日军发动攻击,并占据优势。⑧魏德迈做的第二件事是改革国军给养制度。一方面,魏德迈要求蒋介石给国军全体士兵涨薪一倍;另一方面,为改变军官普遍克扣军饷的情况,他设计了一套补给制度,即在昆明、重庆分别设立一个给养中心,将军粮采购齐全后,再分发到各部队。这样一来,军官不再掌握钱粮,士兵所得到的军粮数量增加,不再被迫抢劫百姓,军民关系也为之改善。此项方法不仅当时“在全国具有非常有益的效果”,而且对今天台军的补给制度产生影响。⑨第三,魏德迈为中国建立了伤员疏散制度。魏德迈看到,“过去,伤员在许多情况下都留在战场上,任其腐烂死亡”,他命令美国军医主持“制定了一个出色的计划”,虽然“现代化设备――如救护飞机、担架等,是得不到的,但采取了临时凑合办法,伤员迅速疏散,并在粗糙但合乎卫生条件的野战医院得到适当的治疗。”第四,魏德迈建议实行了人车“靠右行”。中国向来的习惯是“靠左行”,但因为中国战区绝大多数车辆都是美制汽车、卡车,按照靠右行驶设计,因此魏德迈向蒋介石建议,将中国人车改为“靠右行”。这一建议从1946年1月实行,一直沿用至今。⑩总的来看,魏德迈在中国任上可谓不辱使命,他修复了因史迪威事件给中美关系带来的裂痕,将中美军事合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魏德迈对中国军事体制进行的各项改革,也在战时、战后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陈纳德与魏德迈在一起注释:①③《魏德迈在华回忆录》,见《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57、71页;②⑦⑧齐锡生:《剑拔弩张的盟友》,第656―668、697页;④⑥《蒋介石日记》,日、日;⑤《魏德迈在华回忆录》(续),见《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3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33页;⑨⑩魏良才:《国民党最后的美国诤友――魏德迈将军与中美关系》,《欧美研究》第三十二卷第二期,(台)中研院欧美研究所。
中国所受来自盟国之耻辱,究有多深。
仔细体察中国在这场“同盟”游戏中的尴尬。
近日,印度尼西亚史无前例地举行了一场关于印
当年的简体字改革方案,究竟粗糙到什么程度呢
中国人的牛肉消费需求,不应靠走私来满足。
目前中国文物在出借及出境方面,存在巨大安全
联系电话: Email: 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问编辑#
还能输入140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蒋介石手下将领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