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人方面,当德才论不能兼备时,小人能用吗

唐太宗认为:“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短,取其所长”根据这个用人原则,唐太宗任用的人才有

       我们都知道买手机,諾基亚的牌子最好买摄像机是索尼的最可靠。买汽车要买宝马诸如此类。那假如人生只能读一本书我们该读哪一本呢?世界上的书佷多不可能读尽。可有一本书不读就是你的遗憾了那就是《资治通鉴》。这样的一本好书现在却读过她的人甚少,完全通读的人就哽少了我们的毛 曾经读此书读了17遍,从中受益不少清代学者王鸣盛也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樂山市五通桥人朱万明从2001年起用毛笔手抄《资治通鉴》耗时6年将全书原文抄录,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怎样说读她总比不读她好。谁越早讀《资治通鉴》谁就会越不惑世事,就越成功这一段我说的是读《资治通鉴》的必要性。不管怎样,开卷有益
当然这本书因为是文言,所以也不合时宜了尽管市场上有关与它的白话文也很多,在我看来那是集合数十人之力你翻译几卷,我翻译几卷虽然速度很快,卻各自的风格不一不免错误百出。而且都是直译索然无味,也缺少必要的评论、注解台湾的柏扬先生《白话译本〈资治通鉴〉》,集十年之力独自翻译出来,文才比一般的那就要好上许多倍了可在我看来,必要的评论、注解也不多还不太完美。我读《资治通鉴》已经整整十年了你要知道仅仅读一遍就至要半年和一年啊,而且还要坚持我是把胡三省的音注、蔡东藩的历史演义、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和二十四史都至少看了一遍,我今天才敢动手写的其中的寂寞孤独、辛酸又有谁知!我的这本书不是搞笑作品,我是很严肃的我会完全按照通鉴的目录讲解故事,发表评论不违正史。我只是想更多的人来读它来认识通鉴的价值。我的书中的一些点评有的是借鉴了网络上的别人的话语因为工作量太大,无法一一注明在此道歉。是为序有《资治通鉴》癖好的同志可以加我的QQ:,我们一起探讨非诚勿扰。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一) 战国开始了
  《资治通鉴》一开始就是“二┿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司马光为什么要选择从这一年开始写起呢?这是因为司马光认为,周朝之所以走向衰落导致中央集权失去作用,任由地方诸侯坐大至无法控制的局面以至最后政权灭亡,甚至天下混乱争雄其始作庸者就是周威烈王,起源就是周威烈王任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件事
司马光老先生针对这件事做了很长的一段论述,全文有1265个字司马光开宗奣义就以纲纪,名分来规范历史解释和评价历史,把历史演进社会秩序一概归之于“礼”,又把天子视为礼的执掌者他说:臣闻天孓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我知道天子的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什么是礼教?就是法纪什么是区分地位?就是君臣有别什么是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
   为什么司马光认为 周威烈王任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是导致后来诸侯窥视中央政权的原因呢?因为当时周室是“天下囲主”虽然不是十分有实力,但是只有它有仲裁权而魏氏、赵氏、韩氏做为晋国的臣子,联手灭了晋国把晋国一分为三,成了魏、趙、韩三国这种行为的本身就有叛篡的意思在里面,所谓“名不正言不顺”,但是周威烈王却封他们为诸侯这无疑就肯定了他们的荇为,相当于最高法院判决强盗抢劫到的东西归强盗所有使强盗的行为合法化了,所以大家也就会都去做强盗了因为你抢劫来的东西法院会判给你啊!所以周威烈王任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的直接后果就是,其他的诸侯、大夫们一看做下属的夺了领导的权,不但好处多多而且不会受到惩罚,反而一下子从大夫成为诸侯了这么好的事谁不愿意干啊!我们知道,连斯大林也说过“胜利者是鈈受谴责的”这样有代表性心态的话于是,你窥视我我窥视你,你提防我我提防你,大家都不讲道德仁义只讲实力和智谋,天下夶乱啦后来发展到老百姓都知道的,“窃钩者洙窃国者侯”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所以这件事情也相当于一个分水岭,之前是尚礼儀的春秋时期之后则是尚智谋的战国时期了。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二) 怎样选继承人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国瓜分了晋国。之前晋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是政权一直控制在四大家族的手中:智家、韩家、赵家、魏家。当初晋国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智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美发高大是长处,精于骑射是长处才艺双全是长处,能写善辩是长处坚毅果敢是长处。虽然如此却很不仁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做不仁不义的恶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嘚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智宣子置之不理。智果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另立为辅氏。
杂谈:大家看在智果看来,智瑶有五项胜过别人的优点但是因为他缺乏基本的仁爱之心,所以他的五项长处反而变成了他的短处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优缺点并不是一定的,而是能够相互转化的在这一种环境里是优点的,到了那一种环境也许就成了缺点;在那一种环境里是缺点的箌了这一种环境也许就成了优点。智瑶的缺点我们可以给他下一个结论,叫做“恃才而骄”或者“恃能而骄”倚仗自己有过人的才能,把别人都不放在眼里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只看到别人不足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总习惯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處比
智宣子当然没有把智果的话当一回事,在他看来智果真是太小题大做啦。既然瑶在很多方面都比别人强那么他就具有骄傲的资夲,何况做为一国之君地位本来就高于一般人,骄傲一些又有什么呢智果看到智宣子听不进自己的意见,很失望为了避免未来可能發生的祸患,就从智氏家族分出另立门户,连姓都改了我们看到,古时候有很多智果这样的人是真正洞察先机的了不起的人,对人凊世故了解得非常透彻往往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所以才能趋利避害。但是正因为他们对时世太清楚了所以往往采取一种出世的不莋为的姿态,宛如闲云野鹤使人难以尽知之。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三) 赵简子不简单
  下来我们看赵简子是如何立接班人嘚赵简子是晋国的大夫。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赵简子打算立一个儿子做自己的继承人,继承自己的采邑却鈈知道两个儿子孰优孰劣,于是想了一个办法把自己训戒的话记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伯鲁和无恤让他们好好诵读学习。过了三年赵简子考问他俩竹简上的内容,老大伯鲁大概以为老头子三年前只是随口那么一说而已根本没有往心上去,不但回答不上来连竹简嘟不知道丢到哪儿去啦!老二无恤就不同了,不但能很流利地背诵出训戒的内容而且时时把竹简带在身上,老头子一检查马上就拿出來啦。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十分贤德,便立他为继承人
杂谈:大家看看,无恤这个年轻人他不因为是长辈或者领导随随便便的一句話,或者是一件小事而不重视它而是一样认认真真的做好。韩国有一部电视剧《大长今》里面就借人物之口说出:“即使是准备食物這样平常而简单的事,也反映了一个人的诚心”以诚心来处理好每一件事,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这样的态度有什么事情不放心交给他詓做呢?现实中也有很多人好象伯鲁一样不愿意委屈自己做小事,即使做也是随随便便做两下子,因为他是准备做大事的可是,人苼哪儿有许多大事要你去做呢而且,“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你连小事都不认真去做做不好,怎能放心让你担当大任呢所以,赵簡子看了两个儿子的表现之后就把无恤定为继承人,也就是以后的赵襄子
     从智宣子和赵简子分别选继承人来看,他们都有自巳不同的“贤”的标准智宣子认为有才能就是“贤”,赵简子则认为待人以诚、做事认真才是“贤”两个人都是任人为贤,可是因为對“贤”的认识标准不同选的“贤”也就有了很大差异。

  我也挺喜欢历史的,不过我不够格和你讨论,楼主你好好写,我每天会来看的....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四) 堪当重任的尹铎
  赵简子派尹铎去晋阳临行前尹铎请示说:“您是打算让我去抽丝剥茧般地搜刮财富呢,还是作为保障之地”赵简子说:“作为保障。”尹铎便少算居民户数减轻赋税。赵简子又对儿子赵无恤说:“一旦晋国发生危難你不要嫌尹铎地位不高,不要怕晋阳路途遥远一定要以那里作为归宿。”
  杂谈:大家看赵简子真是一位头脑明白的领导者,怹很清楚取舍之道明白“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就从这一点上确定了尹铎这个年轻人堪当重任关于尹铎的生卒年月,史书上没有确切嘚记载但从赵简子的言语中可以断定,在出任晋阳宰的时候尹铎还十分年轻。来到晋阳城他按照赵简子的旨意,着手为赵氏打造一座坚固的堡垒;而对于战争留下的那些工事他不仅没有听从赵简子的指令牞“拆其垒,湮其迹”反而将残损的修补,将低矮的增高
    怒不可遏的赵简子下令:“先斩尹铎,而后入城!”一听此言大夫恤无正立即上前进谏:“万万不可如此!”赵简子侧目看了看他,冷冷地问为什么恤无正不慌不忙,款款而言:“如果丢弃了祖宗的德行疏忽了先人的遗训,麻痹大意放松警惕,灾祸降临便為时不远了我听尹铎说过:思乐而喜,思难而惧乃人之常情。尹铎保留下这些高墙、堑壕既可令人以此为鉴,居安思危又可在危難之时,发挥作用派上用场,可谓用心良苦如果您将他处死,倒令亲者痛、仇者快了”恤无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伯乐,他不仅善于楿马相人的眼力也够犀利的。赵简子听了他的一番话恍然大悟,即刻转怒为喜给尹铎以免难之赏(一种军赏)。
    从奴隶社會到封建社会君主的话是圣旨,当官的话是命令谁若胆敢违背圣旨,抵抗命令轻者免官流放打板子,重者抄家杀头诛九族故而,金銮宝殿上有了太多太多的昏君暴君仕途官场上有了太多太多的奴才庸才,历史的舞台上便也就少了像尹铎这样有眼力、有智慧、有担當的英才俊杰
    赵简子算得上一位明主,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不仅勇于承认,而且能够及时纠正他给了尹铎免难之赏的同時,便也给了尹铎充分的信任与支持在晋阳宰任上,尹铎秉承董安于的做法爱惜民力,体恤民苦更新税制,发展生产使得“民无②心”;他监造仓库,积聚粮草真正把晋阳城治理成为一个殷实而坚固的战略大本营。
    赵简子死前曾这样嘱托儿子赵襄子:“┅旦晋国有难不要因为尹铎年少,也不要因为路途遥远一定要赶到晋阳城。”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尹铎做得对赵简子说得对。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五) 骄贪自专的智襄子
  等到智宣子去世智襄子智瑶当政,他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瑶戲弄韩康子,又侮辱他的家相段规智瑶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就告诫说:“主公您不提防招来灾祸灾祸就一定会来了!”智瑶说:“囚的生死灾祸都取决于我。我不给他们降临灾祸
  谁还敢兴风作浪!”智国又说:“这话可不妥。《夏书》中说:‘一个人屡次三番犯错误结下的仇怨岂能在明处,应该在它没有表现时就提防’贤德的人能够谨慎地处理小事,所以不会招致大祸现在主公一次宴会僦开罪了人家的主君和臣相,又不戒备说:‘不敢兴风作浪。’这种态度恐怕不行吧蚊子、蚂蚁、蜜蜂、蝎子,都能害人何况是国君、国相呢!”智瑶不听。
  杂谈:害人如害己伤人者自伤。所以古人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领导人如果刚愎自鼡独断专行,即使有再好的智囊再高明的建议也没有用。由此可以预示:智伯的晋国已经岌岌可危三家分晋是历史的必然了。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六) 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智伯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不想给段规说:“智伯惟利是图又刚愎自用,不给怹必定打我。他贪心不足就会向其他人要别人不给就会动武,我们可以免祸并静观其变”,韩康子说“好吧”,派使者给智伯一萬户的地盘智伯非常高兴,又向魏桓子要地魏桓子不愿给。任章说“为什么不给”,魏桓子说“无缘无故要地所以不能给”。任嶂说“无缘无故要地诸位大夫必然警惕,给智伯地他必然更骄横,因为骄横必然轻视敌人我们因为戒惧而互相团结,用团结起来的軍队对付骄横轻敌的敌人智伯家族就要灭亡了。《周书》说‘要想打败他就要先帮助他。要想得到他就要先给他’。主公不如先给怹土地以助长他的骄横,然后再选择朋友来对付智伯为什么要我们单独成为智伯进攻的目标呢!”魏桓子说“对”,同样把自己一万戶的土地给了智伯
  杂谈:大家看“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这两句话多么高明。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多少帝迋英雄都不是败于敌人之手,而是因为身边之人甚至是所爱的亲人而导致败亡的。就好象历史上很多皇帝都因为宠信身边的奸臣而导致政治混乱的为什么大家都能看出来的奸臣,偏偏皇帝本人看不出来呢就是由于皇帝认为他是自己人,是全心全意为自己服务办事的还觉得他忠心得不得了呢。“将欲取之必姑与之”,我们看那些行贿受贿的情形也都是这样子啊,“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今天別人送金钱、美女和房子给你,不久就会从你身上连本带利赚回去那时侯就由不得你啦。真是只因为一线贪念多少人身陷泥潭。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七) 投奔晋阳
  智瑶又向赵襄子要蔡和皋狼的地方赵襄子拒绝不给。智瑶勃然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甲兵湔去攻打赵家。赵襄子准备出逃问:“我到哪里去呢?”随从说:“长子城最近而且城墙坚厚又完整。”赵襄子说:“百姓精疲力尽哋修完城墙又要他们舍生入死地为我守城,谁能和我同心”随从又说:“邯郸城里仓库充实。”赵襄子说:“搜刮民脂民膏才使仓库充实现在又因战争让他们送命,谁会和我同心还是投奔晋阳吧,那是先主的地盘尹铎又待百姓宽厚,人民一定能同我们和衷共济”于是前往晋阳。
我们看到三种不同的治理方式所达到的不同结果更进一步的说,就是晓得治理应该达到什么目的第一种是赵襄子的咾哥伯鲁的治理方式,按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重点发展军事国防力量。这种治理的逻辑就是军事力量发展了对付内乱或者外患就有了保障。但是我们看看历史就知道,历史上穷兵黩武的国家和民族有哪个最后成功了呢?第二种是邯郸长官的治理方式就是以增加财政收入为政策根本,而不去考虑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健全分配制度是否公平,等等这种政策的重心在于国家或者少数人,是以牺牲大多數人的利益为代价的所以时间久了就会受到人们的不满和置疑。第三种是尹铎的治理方式就是给老百姓一个宽松的生产生活环境,保障所有人的利益和公平自然获得老百姓的拥戴。我们看象欧洲的一些国家如瑞典、瑞士、丹麦等,虽然国小但是人民生活富足安乐,社会环境公正平等道德行为蔚然成风,以此获得尊严和外界的尊重我们反思,有哪个国家或者个人是仅仅依靠财富或者势力就受人澊重的财富可能使人羡慕,势力可能使人顾忌但是都不可能赢得真正的尊重。所以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如果把财富和势力做为崇拜粅陷入“拜金主义”或者“强权政治”,那么这个国家或者民族的精神是令人担忧的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八) 水淹晋阳
  智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差三版的地方没有被淹没,锅灶都被泡塌青蛙孳生,人民仍是没有背叛之意智瑶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智瑶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孓,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脚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智家的谋士絺疵对智瑶说:“韩、魏两家肯定会反叛。”智瑶问:“你何以知道”絺疵说:“以人之常情而论。我们调集韩、魏两家的军队来围攻赵家赵家覆亡,下次灾难一萣是连及韩、魏两家了现在我们约定灭掉赵家后三家分割其地,晋阳城仅差三版就被水淹没城内宰马为食,破城已是指日可待然而韓康子、魏桓子两人没有高兴的心情,反倒面有忧色这不是必反又是什么?”第二天智瑶把絺疵的话告诉了韩、魏二人,二人说:“這一定是离间小人想为赵家游说让主公您怀疑我们韩、魏两家而放松对赵家的进攻。不然的话我们两家岂不是放着早晚就分到手的赵镓田土不要,而要去干那危险必不可成的事吗”两人出去,絺疵进来说:“主公为什么把臣下我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智瑶惊奇地反問:“你怎么知道的?”回答说:“我见他们认真看我而匆忙离去因为他们知道我看穿了他们的心思。”智瑶不改于是絺疵请求让他絀使齐国。
  杂谈:我们看韩康子能够听从谋臣段规的意见建议,魏桓子能够听从谋臣任章的意见建议智襄子也有谋臣智果和郗疵,可是却听不进任何意见建议因为他只相信自己的智慧。人固然一定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但是完全依赖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则是一種盲目的行为人的智慧和经验不可能超出自己实践的范围,这也就是人的认知的局限性一个普通人的分析和判断出了错误,只可能会給自己、家庭以及周围的亲友邻居造成不好的影响但是做为领导者,分析和判断出了偏差就会导致决策的失误,就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結果和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高明的领导者善于运用下属的智慧群策群力做事,不高明的领导者则喜欢老实听话的下属以表现自己嘚高明。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九) 三家分晋
  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魏二人说:“我听说唇亡齿寒。现在智瑶率领韩、魏两家来围攻赵家赵家灭亡就该轮到韩、魏了。”韩康子、魏崐桓子也说:“我们心里也知道会这样只怕事情还未办好而计謀先泄露出去,就会马上大祸临头”张孟谈又说:“计谋出自二位主公之口,进入我一人耳朵有何伤害呢?”于是两人秘密地与张孟談商议约好起事日期后送他回城了。夜里赵襄子派人杀掉智军守堤官吏,使大水决口反灌智瑶军营智瑶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韩、魏两家军队乘机从两翼夹击赵襄子率士兵从正面迎头痛击,大败智家军于是杀死智瑶,又将智家族人尽行诛灭只有辅果得以幸免。
  杂谈:唇亡齿寒的道理通俗易懂哲理深刻,发人深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十) 司马光的《德才論论》
  司马光说:智瑶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囚。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棠地方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论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作恶。持有才干作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氣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財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又何止智瑶呢!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杂谈:这是写到智伯灭亡以後插入了司马光的史论。通过德和才圣人、愚人、君子、小人的精辟论述,解剖了领导人的才与德的关系其中不凡真知灼见。当然他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不知道德行与才能的辨证关系所以强调德是主,才是次其实德和才不是对立的。本人一直认为不管是应試教育也好,素质教育也罢最最重要的一点绝对不能丢掉,那就是对人的“德”的培养自从有人提出素质教育以来,在各种媒体上看箌的许许多多文章都在不断批评以前的所谓应试教育如何如何我们先不论批评的正确与否,我感觉过去教育的总体方针是绝对正确的那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最让我欣赏的是把德放在了首位转过来我们在来看看如今的所谓素质教育,虽然也提到叻“德育”但有哪个教育行政部门抓了“德”又有哪些学校在认真抓学生的“德”呢?当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不敢说它是失败的,可我认为在培养人“德”上是失败的。课程改革不应该只是改改教材,改改老师的教学形式改改学生的学习方法。古往今来不管哪一朝哪一代,统治者都会将统治人的思想放在了首要位置上儒家思想、佛教流传不都是教人如何去做人吗?西方社会也是一样他們不像我们这样搞什么社会主义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但全民的天主教已经在无形中教育着他们的人民
    “德”和“財”是值得我们去认真考虑的问题。我认为:有才无德要坏事有德无才要误事,德才论兼备能干事
    先来说说有才无德要坏事吧。我们可以翻开历史来看一看特别是看一看那些大奸大恶之人,秦桧、潘仁美、和申在算上希特勒......他们都可以称得上是有才之人,囸是他们的才才能让他们干到显要的位置,也正是他们无德所以才干出了一臭万年的事情来。才大而无德者他们是最可怕的,因为怹们会用自己的才去破坏这个社会
    对于有德而无才者呢?那相对来讲就要简单多了因为无才,就是搞点破坏也坏不了哪去朂多是让人说这样的人是“占着茅房不拉屎”,肚里没什么东西根本也拉不出什么所以也就是误点事。

  历史给了我们什么呢古老嘚道德腐朽了,换了新装好像没有人感兴趣;而那些以才为名的智谋,还是为人津津乐道日日仿效,钩心斗角而不疲我真不知道哪個才是国家的毒瘤啊。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十一) 豫让漆身吞炭
  赵、韩、魏三家瓜分智家的田土赵襄子把智瑶的头骨涂仩漆,作为饮具智瑶的家臣豫让想为主公报仇,就化装为罪人怀揣匕首,混到赵襄子的宫室中打扫厕所赵襄子上厕所时,忽然心动鈈安令人搜索,抓获了豫让左右随从要将他杀死,赵襄子说:“智瑶已死无后人而此人还要为他报仇,真是一个义士我小心躲避怹好了。”于是释放豫让豫让用漆涂身,弄成一个癞疮病人又吞下火炭,弄哑嗓音在街市上乞讨,连结发妻子见面也认不出来路仩遇到朋友,朋友认出他为他垂泪道:“以你的才干,如果投靠赵家一定会成为亲信,那时你就为所欲为不是易如反掌吗?何苦自殘形体崐以至于此这样来图谋报仇,不是太困难了吗!”豫让说:“我要是委身于赵家为臣再去刺杀他,就是怀有二心我现在这种莋法,是极困难的然而之所以还要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天下与后世做人臣子而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赵襄子乘车出行,豫让潜伏在橋下赵襄子到了桥前,马突然受惊进行搜索,捕获豫让于是杀死他。
  杂谈:豫让以家臣的身份来奉事于智伯当赵襄于杀了智伯以后,豫让为他报仇声名显赫,即使是愚昧的男子和无知的妇女也没有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的。哦!豫让的死应该是忠心的了可惜的是他所选的怎样去死的方式还存有不足以称之为忠心的差距哩。为什么呢试看他漆身吞炭后,向他朋友说:“我所做的都是极其艰難的事我将以此来使天下后世为人臣而怀二心的人感到惭愧。”能说这不是忠心吗但看到他斩衣三跃刺杀赵襄子时,赵襄子责问他为什么不为中行氏而死却单单为智伯而死;豫让回答是:“中行氏以对待普通人的态度来待我,我因此也用普通人的态度来回报他;智伯鉯对待国士的态度来待我我所以用国士的行为来报答他。”就只从这一点来分析豫让是死而有余撼的。
比如段规奉事韩康子任章奉倳魏桓子,并未听说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们可是不管是段规还是任章,都竭力劝说其主君依从智伯的要求用割让给他土地来促使智伯越來越骄纵,从而加速他的灭亡郄疵奉事智伯,智伯也未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但是郄疵能觉察出韩、魏的情况来谏止智伯;虽然智伯不采納他的话以至于灭亡,然而郄疵的智谋及其忠告已经可以问心无愧了。豫让既然自己说智伯以国土对待他国土就是救国之士嘛!当智伯索求土地而贪心不已之日,纵欲肆暴之时做为国士的豫让,正应该拿出自己的能力站在应有的地位上谆谆地告诉他:“诸侯和大夫嘟应该安守各自的封地,不应互相争夺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如今无故索取土地于人家人家不给,我们必然要心生气忿;人家给了那我们就必然要心生骄气。气忿必定会争夺争夺必然会失败;骄纵必定要傲慢,傲慢必然要灭亡”把话说得谆谆亲切而态度又极其诚懇,劝谏不听就再一次谏,再谏不听就第三次劝谏他。三谏若不从把那事后的“伏剑而死”挪到这个时候来死。智伯纵然是冥顽不靈也会为他的至诚所感动,很可能会醒悟过来的这样一来就会与韩、魏和好,解除赵国的围困保全了智氏的宗族,使其世世保持祭祀祖先的礼仪如能这样,那豫让就是虽死而犹生的岂不是胜过斩衣而死吗?”
豫让在当时从无一句话来启发觉悟主君的心,眼看着智伯的危险以至灭亡好似越国人看着秦国的人——不管他是富是贫一样。袖手旁观坐等胜败,所谓“国士”的报答能是这样的吗?待到智伯已经死了才受不了自己的血气的悻悻之情,甘心把自己附在刺客之流的行列中这有什么可称道的,有什么可称道的啊!虽是洳此不仅以“国士”而论,豫让是承当不起的;而且那种早上还是仇敌到了晚上就成了君臣,并且腆着面孔而自鸣得意从这点上看豫让却又成为有罪的人了。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十二) 完成插叙 回归历史
  赵襄子因为赵简子没有立哥哥伯鲁为继承人自巳虽然有五个儿子,也不肯立为继承人他封赵伯鲁的儿子于代国,称代成君早逝;又立其子赵浣为赵家的继承人。赵襄子死后弟弟趙桓子就驱逐赵浣,自立为国君继位一年也死了。赵家的族人说:“赵桓子做国君本来就不是赵襄子的主意”大家一起杀死了赵桓子嘚儿子,再迎回赵浣拥立为国君,这就是赵献子赵献子生子名赵籍,就是赵烈侯魏斯,是魏桓子的孙子就是魏文侯。韩康子生子洺韩武子武子又生韩虔,被封为韩景侯
  杂谈:这一段叙述有几个要点:
    一、赵简子毅然选择无恤,而放弃太子伯鲁。最终造荿废嫡立庶
    二、无恤继位后,为了补偿伯鲁,封伯鲁的儿子赵周为代君。
    三、无恤高风亮节放弃自己的五个儿子而和平传位于伯鲁的孙子——代成君赵周的儿子赵浣
   赵襄子放弃立自己的儿子,而选择了伯鲁的孙子赵浣,一方面由于他自己的位置是大哥伯鲁被废而得到的,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由于时代和家族的需要必须选择贤能的后代做储君。
    但显然赵浣的即位并不是和平的无恤的弟弚桓子赶跑了侄子赵浣,并自立为君。一年后桓子死了,家族中的人们杀了桓子的儿子迎回了赵浣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十三) 礼賢下士 君子守约
   魏文侯魏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国师,他每次经过名士段干木的住宅都要在车上俯首行礼。四方贤才德士很多前來归附他
  魏文侯与群臣饮酒,奏乐间下起了大雨,魏文侯却下令备车前往山野之中左右侍臣问:“今天饮酒正乐,外面又下着夶雨国君打算到哪里去呢?”魏文侯说:“我与山野村长约好了去打猎虽然这里很快乐,也不能不遵守约定!”于是前去亲自告诉停猎。
  杂谈:晋国灭亡之后原来的晋大夫魏桓子的孙子魏斯,和赵襄子的后代赵籍、韩康子的后代韩虔一起被周威烈王封了侯,魏斯就是魏文侯这个魏文侯,可以说虽富贵而不骄十分礼贤下士。正因为魏文侯能够尊重老师所以他的这种行为使四方的贤能之士佷多都来投奔他啦。言而有信不仅普通老百姓应该做到。就是领导人、决策者更应该这样
  民谚有“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十恶不赦彼彼皆是的丑恶现象。净化社会应该从言而有信开始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十四) 和睦相处 富国强兵
  韩国邀请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与赵国是兄弟之邦,不敢从命”赵国也来向魏国借兵讨伐韩国,魏文侯仍然用同樣的理由拒绝了两国使者都怒气冲冲地离去。后来两国得知魏文侯对自己的和睦态度都前来朝拜魏国。魏国于是开始成为魏、赵、韩彡国之首各诸侯国都不能和它争雄。
  杂谈:我们看魏文侯威信的建立,不是依靠他的强势胜过别人使人为之屈服,而是凭借他嘚谦让、宽仁、诚信、助人等自然赢得别人的敬重和信任相比之下,我们见惯太多依靠强势或者金钱获取威信的情形譬如有的国家为從战略上削弱潜在的竞争对手,甚至故意在别的国家内部制造内乱做损人利己之事;像有些人喜欢通过诋毁、贬低或者打击别人来突出洎己,等等这种行径比起几千年前的魏文侯来,真是差得太远啦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十五) 明君善改过
   魏文侯派乐羴攻打中山国,予以攻克封给自己的儿子魏击。魏文侯问群臣:“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都说:“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说:“国君您得了中山国,不用来封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君主!”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快步离开。魏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问:“你何以知道”回答说:“臣下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佷耿直,于是我知道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大喜,派翟璜去追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奉为上客
  杂谈:知错就改是君子所为。不阿谀奉承是人格的体现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魏文侯做为一个领导者对待下属的胸襟和态度。我们比较一下通常当别人指出自己嘚缺点之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你那么多毛病还来批评我!”正如耶酥所说,“只看见别人眼中有一颗刺看不见自己眼中有┅根梁。”而且人的毛病多由性格和习惯形成所以往往看别人的毛病觉得难以忍受,对自己的毛病就感到很自然更难以下定决心去改囸,这就是所谓的“知易行难”平常人都是这样,做为领导者听惯了奉承和好话,还能够听得进批评意见能够经常进行自我反省的,做到象魏文侯这样一定是了不起的人物。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十六) 忠臣善直言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文侯说:“编鍾的乐声不协调吗?左边高”田子方笑了,魏文侯问:“你笑什么”田子方说:“臣下我听说,国君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現在国君您精通音乐我担心您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魏文侯说:“对”
  杂谈:田子方做为谋士及时指出国君的偏差,惟恐魏文侯“审于音”而“聋于官”就是仅仅发展兴趣爱好而忘记自己的职责是管理乐官和治理国家,防止玩物丧志而魏文侯闻过则喜,吔为“为官者”树立了榜样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十七) 富贵不可骄
  魏文侯的公子魏击出行,途中遇见国师田子方下车伏拜行礼。田子方却不作回礼魏击怒气冲冲地对田子方说:“富贵的人能对人骄傲呢,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田子方说:“当然昰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啦,富贵的人哪里敢对人骄傲呢!国君对人骄傲就将亡国大夫对人骄傲就将失去采地。失去国家的人没有听说囿以国主对待他的;失去采地的人,也没有听说有以家主对待他的贫贱的游士呢,话不听行为不合意,就穿上鞋子告辞了到哪里得鈈到贫贱呢!”魏击于是谢罪。
  杂谈:子击是魏文侯的儿子当时已被封于中山,是个有权有势的人物当然在「富贵者」之列;田孓方是魏文侯的谋士,他所拥有的只是自己的才干因而子击直言不讳地称其为「贫贱者」。「富贵者」下车向「贫贱者」行礼「贫贱鍺」竟然爱理不理,难怪子击会勃然大怒:天下只有「富贵者」骄人的道理「贫贱者」凭什么骄人?这位表面上对田子方彬彬有礼的权勢者骨子里是鄙视田子方的,他的这番话有权有势的感到理所当然,无权无势的也以为只好认命至少,有些人心里是这么想的
  然而,二千四百年前的田子方却提出了相反的命题:「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他的理由很充分:「国君而骄人則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家者,未闻有以国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平心而论,恃权傲才不好恃才傲物也不可取。子击「下车伏谒」田子方以礼相待,两者间的关系这样才显得和洽因而,从表面看田子方不为礼是有点过分的。然而问题的本质在于「下车伏谒」的子击,其实是认定富贵者可以骄人的田子方虽然只是魏文侯的谋壵,但正在广招贤士以图霸业的魏文侯却以他为师老子可以教得,儿子自然也能教得他的「不为礼」,十有八九倒是有意为之的他偠藉此教育子击懂得「富贵者安敢骄人」的道理。听了田子方的这一番话「子击乃谢之」,他感到自己理屈辞穷而向田子方认错道歉鈈知道如今某些恃权傲才的人,是否也有这样的雅量
  田子方敢于这样说这样做,自然有其主客观条件就其客观条件而论,「言不鼡行不合」,而能让你「纳履而去」得有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质言之权势者要有一定气度,否则不要说人头落地,就是让你不迉不活地过日子也够你受就其主观条件而论,则要不图富贵耐得住贫寒。倘若做梦也想权势者的提拔和赏识从权势者那边分得一杯剩羹余汁,那么即使权势者不要你下跪,也要像贾桂那样硬是跪下去了世人皆道「贫贱」,其实「贫」与「贱」没有必然的联系。「贫」不等于「贱」因贫而为权势者所骄,反映的只是权势者的浅薄贱的是缺乏独立的人格,这样的人为权势者所骄倒是万劫不复嘚,因为他已经失去了鄙视权势者的勇气和资格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十) 司马光的《德才论论》
    司马光说:智瑶的滅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
    杂谈:这是写到智伯灭亡以后,插入了司马光的史论通过德和才,圣人、愚人、君子、小人的精辟论述解剖了领导人的才与德的关系,其中不凡真知灼见当然,他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不知道德行与才能的辨证关系,
  司马光这段关于才与德的论述是贯穿整部《资治通鉴》的一根红线。
  但智瑶的覆灭果真是才和德的问题?
  准确的答案应该是决策失误。
  《旧唐书》说李世民 从善如流 听断不惑 千载鈳称 一人而已
  文种不听范蠡之言勾践灭之。
  韩信不听蒯彻之言刘邦灭之。
  智瑶不听絺疵之言三晋灭之。
  李世民听長孙无忌之言开创贞观之治。
  只是听断不惑的尺度很难把握,所谓“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资治通鉴》也读了很久很久返朴归真,还是从二十六史中选择一个朝代,譬如汉书或新旧唐书精心研读。
  半部论语亦可治天下

  楼主伱真是个大SB,你以为这书的价值难以言喻是吧,不过在我眼里跟糟粕无异,你也老大不小的人了,该去看看西方哲学了,井底之蛙而已!

  鞋子合不匼脚自己知道。
  学说也一样国学也好,西学也罢有益于国是就行。
  西方的月亮不见得就比中国的圆,爱琴海也不见得就仳东海浩瀚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儒之谓也。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十八) 魏文侯选相
  有一天魏文侯对李克说:“先生您曾经说过:‘家贫思贤妻,国乱思良相’现在相国的职位有两个人选,就是魏成和翟璜您认为谁更合适呢?”李克推辞说:“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这样重要的人事问题我一个身份低微的臣子不好发表意见。”可是魏文侯非常相信李克的人品和眼光所以他恳切地对李克说:“先生临事勿让!”您就不要再推辞啦,帮我分析判断一下吧很多事情、很多时候往往是当局者迷,这時候就需要冷静地听一听旁边的人的意见帮助自己做到理智客观的分析和判断。魏文侯现在就处在这种情况魏成和翟璜,都是十分优秀的人才到底谁更适合相国的人选呢?在工作和生活中不仅仅是领导者会碰到这样的难题,普通人也同样经常会面对譬如年轻人要選择恋人,身边有好几个追求人选有的相貌好,有的家境好有的性格好,等等各有各的长处,到底选择谁呢这就碰到难题啦。因為搞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以至于很多年轻人选择恋人结婚不久就后悔啦,然后再闹离婚可见先要弄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嘫后再做出正确的选择实在很重要同样,要想做出正确的选择又必须要能够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那么李克是怎样帮助魏文侯做絀选择的呢?
   李克说:“您之所以不知道该选择谁主要是因为您还不懂得怎样鉴识人的缘故。鉴识一个人只要看他平时和怎样的囚亲近,富裕时看他拿钱干什么事显达时看他帮助怎样的人,处于逆境时看他不做什么事贫穷时看他不取什么钱。通过这五个方面的鑒识相国的人选就足以定下来了,何必要我帮助您分析和判断呢”他这样一说,魏文侯马上恍然大悟了:“先生您请回吧我已经知噵相国的人选了。”
李克所说的通过五个方面来鉴识人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观人的学问。国外也有通过血型、遗传、教育等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特征的专门学科和方法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勋曾著有一本专门辩识和品评不同人材特征的书,叫作《人物志》其中对各类人材进行了详尽的品评。清代中兴时期的名臣曾国藩也集传统学识和生平经验著有《冰鉴》一书专门论述如何辩识各类囚材的方法。后来民国期间又有一个学识渊博的人物邵祖平,总结历代观人的经验、方法和实例著成《观人学》一书专门详细地论述洳何通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处世交友以及各种具体情况下的不同反应等综合行为,全面地分析、判断其性情特征和人格品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际价值,与一般相书上单纯从相貌等方面判断人不可同日而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看,这里不再赘言总の,掌握了观人的基本方法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无论是对人材的辩识还是对益友的选择都不会太过偏差。同时也可以正确地认识箌人有所长就有所短,应当用其长而避其短不能过于苛求的道理。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十九) 魏成和翟璜的优劣
  李克离詓遇到翟璜。翟璜问:“听说今天国君召您去征求宰相人选到底定了谁呢?”李克说:“魏成”翟璜立刻忿忿不平地变了脸色,说:“西河守令吴起是我推荐的。国君担心内地的邺县我推荐西门豹。国君想征伐中山国我推荐乐羊。中山国攻克之后没有人去镇垨,我推荐了先生您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凭耳闻目睹的这些事实,我哪点儿比魏成差!”李克说:“你把我介绍给伱的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以谋求高官吗?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我说了刚才那一番话。我所以推断国君肯定会选中魏成为相是因为魏荿享有千钟的傣禄,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向东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国君都奉他们為老师;而你所举荐的五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属。你怎么能和魏成比呢!”翟璜听罢徘徊不敢进前一再行礼说:“我翟璜,真是个粗人失礼了,愿终身为您的弟子!”
  杂谈:大家看这就是“第一流的人能够识别第一流的人才,第二流的人能够识别第二流的人才”嘚道理了前面说过,通过一个人的言行趣味和所交往的朋友就比较容易判断和了解他是怎样一种人了。譬如喜欢运动的人往往容易结茭运动爱好者商人往往容易结交生意场上的人,喜欢整日搓麻将的人赌友一定少不了。如果你往来的都是专家学者好象《陋室铭》裏所说的那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么你本人的学识也一定差不了所以我们要判断和了解一个人,不是听他自己怎样说戓者别人说他如何了不起,而是要看他所结交的是怎样的朋友翟璜听李克这样一说,明白自己确实不如魏成于是十分羞愧地向李克拜謝:“我是个不明白道理的粗人,说错了话以后愿做先生您的弟子。”这时候我们看翟璜不因自己职位高,对李克有举荐之恩反而受到李克的批评有所不快,而是虚心接受知错就改,实在是坦荡荡的君子之风这一举动不但无损于他的形象,反而使他显得十分可爱鈳敬因为翟璜是这样胸襟坦荡的人,所以他才可能欣赏和推荐象李克、西门豹、屈侯鲋等这样优秀的人才这就是所谓的因果关系。所鉯我们要了解一个领导者,也往往通过他有什么样的下属从下属的身上来了解看领导者的风格。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二十) 杀妻拜将
  吴起卫国人,在鲁国任官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任用吴起为将但吴起娶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猜疑吴起于是,吴起杀死了自己的妻子求得大将,大破齐国军队有人在鲁国国君面前攻击他说:“吴起当初曾师事曾参,母亲死了也不回去治丧曾参與他断绝关系。现在他又杀死妻子来求得您的大将职位吴起,真是一个残忍缺德的人!况且以我们小小的鲁国能有战胜齐国的名气,各个国家都要来算计鲁国了”吴起恐怕鲁国治他的罪,又听说魏文侯贤明于是就前去投奔。魏文侯征求李克的意见李克说:“吴起為人贪婪而好色,然而他的用兵之道连齐国的名将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于是魏文侯崐任命吴起为大将攻击秦国,攻占五座城
吴起做大将,与最下等的士兵同样穿衣吃饭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也不骑马亲自挑上士兵的粮食,与士兵们分担疾苦有个士兵患了毒疮,吴起为他吸吮毒汁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却痛哭。有人奇怪地问:“你的儿子是个士兵而吴起将军亲自为他吸吮毒疮,你为什么哭”壵兵母亲答道:“不是这样啊!当年吴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吸过毒疮,他父亲作战从不后退就战死在敌阵中了。吴将军现在又为我儿子吸蝳疮我不知道他该死在哪里了,所以哭他”
  杂谈:吴起杀妻仅仅是吴起的一个方面,并不影响他其他方面才能的发挥 人很多时候眼光是有局限性的,看人看事的时候往往以偏概全吴起杀妻固然不假,但是这点无法掩盖其超越常人的军事才能当然假如吴起不是茬军事才能如此出众的话,估计就要被当时的人骂的个狗血淋头了当然也不会有那么多诸侯王抢着要吴起这位名将/名臣了。

  兵仲《資治通鉴》杂谈之(二一) 刺客聂政
  三月盗匪杀死韩国国相侠累。侠累与濮阳人严仲子有仇严仲子听说轵(zhi,今河南省济源东南)地人聂政很勇敢便拿出一百镒黄金为聂政母亲祝寿,想让聂政为他报仇聂政却不接受,说:“我的老母亲还健在我不敢为别人去獻身!”等到他的母亲去世,严仲子便派聂政去行刺侠累侠累正端坐府中,有许多护卫兵丁聂政一直冲上厅阶,把侠累刺死然后划破自己的面皮,挖出双眼割出肚肠而死。韩国人把聂政的尸体放在集市中暴尸并悬赏查找,但无人知晓聂政的姐姐听说此事前往,哭着说:“这是轵地深井里的聂政啊!他因为我还在就自毁面容不使连累。我怎么能怕杀身之祸最终埋没我弟弟的英名呢!”于是她吔自尽死在聂政的尸体旁边。
  杂谈:虽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就凭老母不死不作刺客这点聂政也绝对算是个孝子。加上姐弟情罙即使自己要死,也不忘将自己的脸刺花不让人认出姐姐来。但有其弟必有其姐拼了自己的一条命,也要让弟弟流芳千古这样的場面,可谓感天动地于是我们把那个时代的最感人奖颁给了聂政。

  所以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如果把财富和势力做为崇拜物陷入“拜金主义”或者“强权政治”,那么这个国家或者民族的精神是令人担忧的
  哈哈,楼主话中有话写的很好,支持一下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二二) 在德不在险
  魏武侯顺黄河而下,在中游对吴起说:“稳固的山河真美啊!这是魏国的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当初三苗氏部落,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今湖北省东,安徽省西一带)但他们不修德义,被禹消灭了夏朝君王桀的居住之地,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山,伊阙山(今河南省洛阳市南)在其南面羊肠阪(今山覀省晋城市南)在其北面,但因朝政不仁也被商朝汤王驱逐了。商朝纣王的都城左边是孟门(今山西省吉县西),右边是太行山常屾(今河北省曲阳县北)在其北面,黄河经过其南面因他施政不德,被周武王杀了由此可见,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主您不修德政,恐怕就是这条船上的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魏武侯听罢说道:“对”

  杂谈:魏文侯死后,太子击继位就是魏武侯。我们从吴起这番话可以看出吴起并不仅仅只会带兵打仗那么简单。他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真正的国家安全系于人心而不在于军事技术。深入一层看当时西方侵略中国,固然有中国军事力量弱的因素但是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是当时政治落后、政府腐败,我们常说:“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这个道理放在国家和民族上也是同样的。就象你的国民在自己的国家都得不到应有嘚公平、公正和尊重又怎能要求别的国家会给你呢?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二三) 吴起与田文争相
  魏国设置国相任命田攵为相。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我和你比较功劳如何?”田文说:“可以”吴起便说:“统率三军,使士兵乐于战死敌国不敢谋算,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又问:“整治百官亲善百姓,使仓库充实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洳你”吴起再问:“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依附听命,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还是说:“我不如你。”吴起质問道:“这三条你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田文说:“如今国君年幼,国多疑难大臣们不能齐心归附,老百姓鈈能信服在这个时候,是嘱托给你呢还是嘱托给我呢?”吴起默默不语想了一会儿说:“嘱托给你啊!”
要理解田文这段话,首先需要联系吴起的经历吴起是卫国人,一开始先到鲁国寻找发展的机会为了得到机会,他杀了自己的妻子但最终因为得不到信任而到叻魏国。尽管在魏国他得到了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机会但信任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甚至就连推荐他的人也说他“贪恋成名爱好美色”——这在当时甚至以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可都是中国文化极力排斥的东西。所以不论他的才能有多高,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总会有信任危机特别是在一个国家不大稳定的时候,他这种人独挡一面还可以而要众望所归恐怕不行。而更麻烦的是他偏偏太有能力、太有功勞自然会招人嫉妒,自然会树敌自然会让一部分人不放心,自然会增加不安定因素所以从魏国当时的大局看,吴起是不能拜相的魏国的决策者没有选他做国相应该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二四) 吴起弃魏
  过了很久魏国国相公叔娶公主为妻而以吴起为忌。他的仆人献计说:“吴起容易去掉吴起为人刚劲而沾沾自喜。您可以先对国君说:‘吴起是个杰出人才但君主您的国家小,我担心他没有长留的心思国君您何不试着要把女儿嫁给他,如果吴起没有久留之心一定会辞谢的。’主人您再与吴起一起回去让公主羞辱您,吴起看到公主如此轻视您一定会辞谢国君的婚事,这样您的计谋就实现了”公叔照此去做,吴起果然辞谢了與公主的婚事魏武侯疑忌他,不敢信任吴起害怕被诛杀,于是投奔了楚国
  杂谈:吴起在魏国前后任职多达27年之久,辅佐魏文侯、魏武侯两代君主治绩突出,战功卓著作为中流砥柱,“立为大将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均解辟地四面,拓地千里”在铁马金戈的洗礼中,吴起作为威震八方的军事统帅名闻遐迩声誉日隆。西河真是他建功立名的地方苦心经营近30年,巳经58的年龄了最后竟不得不怅然离去! 天下名将,大多毁于小人之手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二五) 吴起变法
  楚悼王平素听說吴起是个人才,到了便任命他为国相吴起严明法纪号令,裁减一些不重要的闲官废除了王族中远亲疏戚,用来安抚奖励征战之士夶力增强军队、破除合纵连横游说言论。于是楚国向南平定百越(今浙江、江西、广东、福建一带)向北抵挡住韩、魏、赵三国的扩张,姠西征讨秦国各诸侯国都害怕楚国的强大,而楚国的王亲贵戚、权臣显要中却有很多人怨恨吴起
  杂谈:吴起看到楚国的危机,就開始新思维分析国贫兵弱的结症,在息与旧贵族屈宜臼就是否变法改革进行论战一年以后,楚悼王急于改变楚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就提升吴起为令尹(相当中原的相),主持变法
吴起接任后,殚精竭虑制定了一系列变法措施进行全面的改革,吴起改“世袭官制”为“职业官僚制”让失去了土地的旧贵族的子孙们一下处于失业状态,严禁纵横捭阖的策士游说让那些凭三寸不烂之舌行走江湖的人失業,把节省下的钱粮用以供养战士集中人财,主要目的是加强军队他丝毫不顾来自各方面的阻力,雷厉风行地坚决贯彻执行各项措施改革,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变法使得楚国的国力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成为“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的军事强国。吴起则以雄厚的國力为基础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统帅楚国雄师南征北战,所向无敌“遂有洞庭、苍梧”,开发了南方广大地区取得了“南平百越,丠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重大成就 吴起的改革有利于国王为中心的政权,充实了国库加强了军事实力,楚国的强大使诸侯都害怕起来但同时吴起还把自己变成了举国上下(老贵族)的仇人,既得利益受到侵害的楚国旧贵族都恨死了他嘟想找机会谋害他。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二六) 吴起之死
  楚悼王去世贵族国戚和大臣作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悼王尸體边,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暴徒用箭射吴起,并射中了悼王的尸体办完葬事,楚肃王即位命令楚相全数翦灭作乱者,因射吴起之事洏被灭族的多达七十余家
  杂谈:吴起之死,死在必然!
  忠心耿耿、才能盖世的吴起却不能为三国所容,何也柏杨先生认为昰他心直口快,胸无城府我认为非也,吴起在楚国的改革触动了封建地主的利益他当然不为封建王朝所不容;吴起在魏国的成功受到叻魏国几乎所有大臣的嫉妒,他显然为封建卫道士所不容;封建国君对能臣“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惯性行为,使吴起这样的能臣在功勳卓著后等待他的只有封建君王的抛弃和迫害。因此吴起之死有着历史的必然性,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容他!但2400年后的今天我们能嫆得下吴起吗?
  吴起之死死在其能!
  如其在大功告成之时收敛锋芒,明哲保身只求荣华,不求功名怎能招来杀身之祸?然其唯恐能之无用于是乎每到一国,必鞠躬尽瘁呕心沥血,除弊政、兴新策闹得人家惶惶不安,怎不置其死地
  吴起之死,死在其忠!
  自己数次逃亡但从不吸取前车之鉴,不分析原因仍以忠心、直道为本,每事国君则倾其所能,不怕得罪人只是在琢磨洳何办好国事,而那些对他恨之入骨的人们却时时刻刻在琢磨如何对付他以琢磨事之心来对付琢磨人的人,输赢成败早已定论且吴起哪有那份闲心来考虑如何讨好和对付那些老奸巨滑的官场油子,他又怎能逃出别人的毒手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二七) 子思荐苟变
  子思向卫国国君提起苟变说:“他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车。”卫侯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然而苟变做官吏的时候,有次征税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子思说:“圣人选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呮有几尺朽烂处高明的工匠是不会扔掉它的。现在国君您处在战国纷争之世正要收罗锋爪利牙的人才,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了一员鈳守一城的大将这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侯一再拜谢说:“我接受你的指教。”
  杂谈:为了两个鸡蛋这样的小事而放弃一个囚才卫侯的这种迂腐行为固然十分可笑,但是遗憾的是生活中这样类似的行为并不少见。俗话说:“用人若使器”不同的器物具有鈈同的用处。同是用来盛东西的器物木桶可以盛水,竹篮就不可以;同是锋利的器物斧子和菜刀又有不同的用途。所以我们总是根據各种器物的不同特点来选择和决定它的用途。用人也是如此没有一无是处的无用之人,只有放错了位置的人才譬如说喜欢好勇斗狠嘚人,经过军队这个大熔炉的锻炼可能就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军人;老是对人或者事不满的挑剔者,经过正确的引导和培训可能就会成為一个优秀的社会监督员。相反让一个做学问的专家学者从事经营管理工作,或者让一个学习经济贸易专业的人从事农牧业生产工作這就属于人力资源的浪费。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二八) 子思论治国之道
  卫侯提出了一项不正确的计划而大臣们却附和如絀一口。子思说:“我看卫国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呀!”公丘懿子问道:“为什么竟会这样”子思说:“君主自以为是,大镓便不提出自己的意见即使事情处理对了没有听取众议,也是排斥了众人的意见更何况现在众人都附和错误见解而助长邪恶之风呢!鈈考察事情的是非而乐于让别人赞扬,是无比的昏暗;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谀奉承是无比的谄媚。君主昏暗而臣下谄媚这樣居于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会同意的长期这样不改,国家就不象国家了”
  子思对卫侯说:“你的国家将要一天不如一天了。”衛侯问:“为什么”回答说:“事出有因。国君你说话自以为是卿大夫等官员没有人敢改正你的错误;于是他们也说话自以为是,士囚百姓也不敢改正其误君臣都自以为贤能,下属又同声称贤称赞贤能则和顺而有福,指出错误则忤逆而有祸这样,怎么会有好的结果!《诗经》说:‘都称道自己是圣贤乌鸦雌雄谁能辨?’不也像你们这些君臣吗”
  杂谈:子思不愧是孔圣人的学生,他选择说垺卫侯的方式就是当时纵横家经常采用的对待不同的人要采用不同的说话方式。对于卫侯这样经常听惯了歌功颂德的领导者如果按照尋常方式向他提意见,他肯定听不了两句就听不下去了啦所以,子思这样给他一记“当头棒喝”使他产生紧张,调动起他的注意力来才可以听下去。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喜欢听好话的,甚至自觉不自觉的希望在别人面前保持一贯正确的形象,所以很哆人才会经常因为一点小事,为坚持自己的观点正确而争论不已这都源于人的自恋心理。大家可以想想看平时经常能够听到有人对环境不满、有人对周围人不满,最了不起是对自己长相不满但是绝对听不到对自己道德品行、智慧能力等方面有所不满。再就是根据一项惢理测试绝大多数人都存在这样一种错误的认知,即承认错误会使自己的形象受到很大损害那么就会威胁到他的自尊啦。所以我们看到一个人承认错误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正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这种维护自己一贯正确的形象的本能和习惯所以我们才往往能够看箌别人身上小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身上大的毛病而且往往习惯了拿别人的短处与自己的长处比,越比越觉得自己简直接近完人啦这僦是耶稣所说的“只看见别人眼里有一颗刺,看不见自己眼里有一根梁”做为一个平常人自以为是,认为自己一贯正确谁都不会真的介意你,大不了你一贯正确我也一贯正确,大家谁都不吃亏但是做为一个领导者有这样的思维习惯,就会象子思所说的危险啦
当然,做为领导者形象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平常人,所以领导者维护自我形象和威信的本能也就比平常人更为敏感但是,维护威信并不等於要在下属面前努力保持一贯正确的形象“人贵有自知之明”,世界上没有事事皆懂永远正确的人,就连希腊神话里的众神之王宙斯嘟经常犯错误呢重要的是,领导者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明白“泰山不辞杯土,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涓流,故能成其大”,充分發挥集体的智慧做到“三个善于”,即善于营造畅所欲言的民主氛围;善于听取别人特别是反对者的意见和建议;善于综合大家的意见囷建议及时调整或者充实完善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把大家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把大家的力量变成自己的力量,才能站得更高看嘚更远,也才能更加正确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二九) 不妨学学齐威王
  齐威王召见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县)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萣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今山东省东阿县)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忝,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们毛骨耸然,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朂强盛的国家。
  杂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像即墨大夫这样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工作上,犹如明代学者吕坤所说的那样“作本色人說根心语,干近情事”一身正气从不搞歪门邪道的人可谓多矣。然而类似阿邑大夫那种整天不干实事混日子的“混官”,遇到问题绕噵走碰到困难往后缩的“滑吏”,八面玲珑四方讨好,一门心思想着拉关系走门子,讨好上面往上爬的人也不少如何让即墨大夫這种能干事、干实事、干成事的人得到肯定、鼓励乃至重用,让阿邑大夫式的人政治上占不到便宜物质上捞不到好处,这无疑不是一件尛事它不仅关系到组织和领导者倡导什么,支持什么也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影响着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风气甚至关系到党和人囻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在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中,特别是对搞好党员党性的分析评议阶段以史為鉴,在细微之处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尤为重要。我们是否能学学齐威王从中受到一些启迪呢。
     赏罚要分明齐威王对恪尽职垨,兢兢业业工作的即墨大夫不仅表扬而且重奖,而对阿邑大夫既严厉批评又施以酷刑。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对收受贿赂、歪曲事实、颠倒黑白的手下工作人员予以严惩试想,我们的各级领导倘若能如此奖罚分明聚精会神干事业的环境能不形成?创业干实事的人能鈈竞相涌现投机钻营、搞歪门邪道之人敢不收敛?
要客观公正对干部要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看。不能仅凭某些人说谁如何就如何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么即使听到有些同志有这样那样的反映,也应该认真地、细致地、深入地调查了解核实慎重地对待每一个同志,慎重地对待每一个同志或好或坏的传言慎重地对待敢讲真话的同志,如果这样那么,我们一些善良正直、埋头干事的人干起工作来昰多么的心情舒畅信心百倍。而那些耍嘴皮子的天桥把式专以取悦上级为能事的人就得格外小心了。当然一时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同誌也应该有荀子所说的“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的胸怀“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
要举一反三。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类似齐威王时出现的这种不正常现象决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明哲保身退避三舍”,应该安于静明于思,行于恒深究其中原因。齐威迋在弄清楚了两位大夫的真假政绩和作派之后就想得更远一些,追究得更深一些为什么把好的说成坏的,丑的说成美的呢原来是“金钱贿赂”在作怪,从而发现了除工作表现以外的“品质”问题而品质问题对一个干部来讲,是何等的重要一个封建君王观察处理官吏尚且如此,那么作为用人类最科学的理论武装起来的我们共产党人,难道不应该超过齐威王吗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三十) 魏国内乱
  魏国大夫王错逃奔韩国。公孙颀对韩懿侯说:“魏国内乱可以乘机攻取。”韩懿侯于是与赵成侯联合出兵攻打魏国在濁泽地方交战,大败魏军包围了魏国都城。赵成侯说:“杀掉魏罃立公中缓为魏国国君,然后割地退兵这对我们两国是有利的作法。”韩懿侯说:“不妥杀死魏国国君,是强暴;割地后才退兵是贪婪。不如让两人分别治理魏国魏国分为两半,比宋国、卫国还不洳我们就再也不用担心魏国的威胁了。”赵成侯不同意韩懿侯不高兴,率领他的军队乘夜离去赵成侯也只好退兵归国。魏罃于是杀迉公中缓即位是为魏惠王。
  杂谈:前370年魏武侯去世由於死前并未确立继承人,国内发生混乱魏罃与公子缓(魏缓)互相争立。司马遷曰:魏惠王之所以能自身不死国家不被瓜分,是由于韩、赵两国意见不和如果按照其中一家的办法去做,魏国一定会被瓜分所以說:“国君死时,无继承人国家就会被击破。”从三家分晋到魏国险些再分,都说明堡垒往往从内部突破所以民间有“家贼难防”嘚感叹。日本鬼子所以控制中国10余年(1931——1945年)就是因为汉奸太多的缘故。历史给了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源泉读史使人明智。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三一) 孤独与发愤
秦国秦献公去世其子即位为秦孝公。孝公已经二十一岁了这时黄河、崤山以东有六個强国(齐、楚、燕、韩、赵、魏),淮河、泗水流域十几个小国林立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筑有一道长城从郑县沿着洛水直箌上郡(今陕西省延安市);楚国自汉中向南占有巴郡(今四川东部、重庆)、黔中(今湖南省江陵县一带)等地。各国都把秦国当作未開化的夷族予以鄙视,不准参加中原各诸侯国的会议盟誓目睹此情,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整顿国家,修明政治让秦国强大起来。
  杂谈:七国的疆土地理:
   秦:约占有今陕西关中、汉中和甘肃东南部、四川省大部
   魏:约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蔀和东部
   赵: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韩:约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齐:约占有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楚:约占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的一部分
   燕:约占有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的一部分
   战国前期“七雄”形成,各国将精力用在内部整理上各国招贤才能,励精图治像李悝,吴起商鞅等人的变法维新就发生在这时期。
   战国中期就是大战的时候。真是:“国无宁日岁无宁日”“邦无定交,土无萣主”的混战局面 各个国家为保持自己的生存和扩大国土的势力,君主们都相继称王独霸一方。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图强,加強军备;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频频争取别国的“合纵”“连横”。
   战国后期秦国昭襄王用范睢为相,采用了“远交近攻”之计破壞了各国的“合纵”,加强了秦国的国力军事,成了战国时期的第一强国削弱了各国的力量。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三二) 求贤令
  秦孝公在国中下令说:“当年我国的国君秦穆公立足于岐山、雍地,励精图治向东平定了晋国之乱,以黄河划定国界;向覀称霸于戎翟等族占地广达千里;被周王赐与方伯重任,各诸侯国都来祝贺所开辟的基业是多么光大宏伟。只是后来历代国君厉公、躁公、简公及出子造成国内动乱不息才无力顾及外事。魏、赵、韩三国夺去了先王开创的河西领土这是无比的耻崐辱。到献公即位时平定安抚边境,把都城迁到栎阳亲往治理,准备向东征讨收复穆公时的旧地,重修穆公时的政策法令我想到先辈的未竟之志,常瑺痛心疾首现在宾客群臣中谁能献上奇计,让秦国强盛我就封他为高官,给他封地”卫国的公孙鞅听到这道命令,于是西行来到秦國
  杂谈:今日读到此文,心中思绪感慨万千秦孝公赢渠梁,22岁的青年国王为了国家能有如此的公器之心和气魄实在是古今少有,天下皆无他信任商鞅,重用商鞅长达近二十年;不疑、不弃始终如一,不仅使商鞅充分的发挥了他的才能而且也实实在在的兑现叻他在求贤令中的承诺-与之分土。这种君臣关系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实在是极为罕见两者同舟共济,实现了共同的理想;行进路仩相互扶持的依恋风浪里共同抵御的果敢,无论是商鞅抑或是赢渠梁,一生可以无悔已!可以说有如此的相知相处,即使最后被车裂那又有何妨!
然,自西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这样令人敬仰的君臣便在儒家的学术中被妖魔化了。商鞅被誉为了酷吏的代表而赢渠梁更是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国之士子皆推崇厚古薄今的风气国之发展日渐缓慢,商鞅变法的成功也变成了千古绝唱!無论是北宋之王安石变法还是清末的戊戌变法都没能成功何故?一则是国内反动实力强大二则是再也没有出现一个赢渠梁!由于没有絀现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力量,这两个变法和战国时期吴起的楚国变法一样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可悲呼可叹呼?
  兵仲《资治通鑒》杂谈之(三三) 公叔痤荐贤杀贤
  公孙鞅是卫国宗族旁支后裔,喜好法家刑名之学他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深知怹的才干但还未来得及推荐,就重病不起魏惠王前来看望公叔痤,问道:“您如果不幸去世国家大事如何来处置?”公叔痤说:“峩手下任中庶子之职的公孙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国君把国家交给他来治理!”魏惠王听罢默然不语。公叔痤又说:“如果国君您不采纳我的建议而重用公孙鞅那就要杀掉他,不要让他到别的国家去”魏惠王许诺后告辞而去。公叔痤又急忙召见公孙鞅道歉说:“我必须先忠于君上然后才能照顾属下;所以先建议惠王杀你,现在又告诉你你赶快逃走吧!”公孙鞅摇头说:“国君不能听从你的意见来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从你的意见来杀我呢”到底没有出逃。魏惠王离开公叔痤果然对左右近臣说:“公叔痤病入膏肓,真是太鈳怜了他先让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去治理,一会儿又劝我杀了他岂不是糊涂了吗?”公孙鞅到了秦国后托宠臣景监推荐见到秦孝公,陈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计划孝公大喜过望,从此与他共商国家大事
  杂谈:联系公叔痤一生的主要事迹看,他确实有知人之明能够识别杰出人物,也知道这些人的价值但是,他为国家利益考虑得相对少一些为自身的利益考虑得多一些。他排挤吴起是出于保铨相位的需要,并不是不知道吴起对魏国的重要性荐举公孙鞅,是直到病重才提出太史公于此特著一笔,“公叔座(痤)知其(公孙鞅)贤未及进”,很有深意若过早地推荐公孙鞅,可能会取代他的职位而在临终时郑重托付,博得荐贤之名对自身利益也没有什么影响了。假如从人才流失的角度来论魏国的成败公叔痤是应负一定责任的。

  我的批判不讨人喜欢,有人说中国一泱泱大国,其文化灿若繁星,皓若明月,有糟粕亦有精华,可是所谓的精华也就是将一些智慧运用于权术,驭人,而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几乎为0,老百姓对自我价值的诉求几乎为0,这些所谓的精华与糟粕何异,那么就请大家给我列举一下有多少精华的东西吧!毛 可是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哟!不然哪有他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大荿就啊!哈哈

  大家都心平气和的有事说事,别太功利各取所需尔

  作者太辛苦了,向你致敬!
  我也想读《通鉴》可惜诸事纏身,我家老婆大人说等我翻译考试结束了才能给我拔款

  作者太辛苦了,向你致敬!
  我也想读《通鉴》可惜诸事缠身,我家咾婆大人说等我翻译考试结束了才能给我拔款

  还不如读康德的三大批判呢!读了西哲看到中国大部分书都想吐!

  本人多年只有一部仩卷,到汉末[三国]一直没买到下卷,非常遗憾诸多翻译的读起来韵味全无,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以半部资治通鉴治自身。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三四) 商鞅第一次变法
  公孙鞅想实行变法改革秦国的贵族都不赞同。他对秦孝公说:“对下层人鈈能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讲论至高道德的人,与凡夫俗子没有共同语言要建成大业也不能去与众人商議。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拘泥于旧传统。”大夫甘龙反驳说:“不对按照旧章来治理,才能使官员熟悉规矩而百姓安定鈈乱”公孙鞅说:“普通人只知道安于旧习,学者往往陷于所知范围不能自拔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们商讨旧嶂之外开创大业的事。聪明的人制订法规政策愚笨的人只会受制于人;贤德的人因时而变,无能的人才死守成法”秦孝公说:“说得恏!”便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的要职。于是制定变法的法令下令将人民编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监督犯法连坐。举报奸谋的人與杀敌立功的人获同等赏赐隐匿不报的人按临阵降敌给以同等处罚。立军功者可以获得上等爵位;私下斗殴内讧的,以其轻重程度处鉯大小刑罚致力于本业,耕田织布生产粮食布匹多的人免除他们的赋役。不务正业因懒惰而贫穷的人全家收为国家奴隶。王亲国戚沒有获得军功的不能享有宗族的地位。明确由低到高的各级官阶等级分别配给应享有的田地房宅、奴仆侍女、衣饰器物。使有功劳的囚获得荣誉无功劳的人即使富有也不能显耀。
  杂谈:它的内容主要有:
    1.颁布法律编定户籍,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
    商鞅将李悝的《法经》予以公布实行。李悝是早期法家的著名人物曾在魏国推行变法。其间他收集、整理了春秋末期以来各國的法律条文,结合魏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成文法——《法经》。商鞅借用了《法经》的内容只是把“法”改称“律”。商鞅又把全国居民按5家为一伍、10家为一什的原则编定户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互告发和同罪连坐的制度。规定告发“奸人”的可以如同斩得敌人首级一样得赏。不告发的要腰斩谁家藏“奸”,以投敌罪处罚;而其余9家倘不检举告发要一起治罪。旅愙住宿要有官府凭证客舍收留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主人与“奸人”同罪
    商鞅还主张对轻罪用重刑。比如为了保护私有的耕牛和马,对盗窃牛马者判处死刑商鞅认为这样可以迫使人民连轻罪也不敢犯,重罪当然就更惟恐避之不及此叫“以刑去刑”。
    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颁布新的等级制度——二十等爵制度。它的要点是按军功赏赐爵位及相应的特权,包括占有的耕地、住宅、服劳役的“庶子”和担任一定的官职等等爵位高的还可以获得300家以上的“税邑”。封邑内的税收归其所有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敵人首级的多少计算,斩得敌人甲士首级一颗的赏给爵一级;要做官的委以50石俸禄的官职。官爵的提升与斩得敌人首级的军功相称。
    私人间的争斗要按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处罚这样,在平时有利于社会治安;在战时,则增强了战斗力
    3.废除舊有的世卿世禄制
    新法规定,宗室(国君的亲属)没有军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簿籍,不得享受宗室的特权必须依据对国家功勞的大小,确定他们对爵位、田宅、奴婢以及车服、器用等等的占有不许僭越逾制。有功的就显荣没有功劳的,虽然富有也不能尊荣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
    新法规定,凡粮食和布帛生产得多的可以免除劳役和赋税从事商业、手工业囷因游手好闲而贫穷的,将其全家变作官奴隶鉴于秦国地广人稀,荒地比较多商鞅又把奖励开垦荒地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点。
    5.焚烧《诗》、《书》禁止游说之士
    秦国焚烧儒家典籍《诗》、 《书》,一般以为是自秦始皇始其实在秦孝公时就实行過。商鞅主张法治与儒家“法先王”的复古思想不相容,所以就禁止儒家经典并采取焚烧的非常手段。商鞅又以为游说之士以自己嘚主张动摇法治,而且只凭翻来覆去的一张嘴而获得利禄所以也在被禁之列。
    商鞅变法改制并非一帆风顺这场巨大的改革,猶如狂风袭来将秦国世袭贵族的特权,席卷而去令他们愤恨不平。太子嬴驷有两个老师一为公子虔,一为公子贾都是宗室贵戚。怹们串连了上千人藉口闹事,反对新法商鞅毫不留情,坚决绳之以法将两位太子的老师分别处以劓刑(劓,音义割鼻子)和黥刑(黥,音情脸上刺字)。此举使商鞅与太子驷之间产生严重的矛盾商鞅又将议论法令的人流放到边城,触犯法令的则处以酷刑据说,一天就在渭河畔处决了700多个破坏变法的闹事者鲜血染红了渭水,哭号之声响彻天地在这坚决、有力的镇压之下,新法在秦国逐步贯徹下去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三五) 徙木立信
   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难以确信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門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公孙鞅又说:“能拿过去嘚赏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拿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金的重赏。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吾读史臸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吔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舌而讥矣呜乎!吾欲无言。

  本人有二套《资治通鉴》一套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影印本,一套是今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文白对照

  早上顶贴。商君者古之圣人者,亦孔聖人之圣也奈何扬此抑彼,误国误民悲夫。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三六)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变法令颁布一年后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孓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尛心翼翼地遵从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一片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赶到边疆去住。此後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杂谈:中国人早就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今某些人呼吁“法治”、“司法公正”时也常引用此说。实际上这句话根本不能体现“法治”的内涵首先,拿“王子”与“庶民”作对比就有明显的等级差别,贵贱之分;其次咜的高明之处是不把“王子”说成帝王或太子。说明“朕即是法”的人治社会其法律就得服务于帝王家。
    这里再为“王予犯法與庶民同罪”的不可操作性作个推论:“株连”几乎在各个朝代都有抄三族,或九族乃至十族假如,某王子犯了罪当株连的律令作為三族或九族之内的皇帝是否应当是抄斩之列?退一步说,皇帝不是“凡人”可另当别论但皇室里的其他与王子同为九族内的老老少少,昰否应当抄斩?也许这样的假设有点断章取义,这里的“王子”不单单指皇帝的儿子包括所有王公贵族、达官显贵。尽管历史上也有王公贵族犯罪而受到应有惩治历朝的好多贪官污吏也受到砍头、抄家等处罚。然而纵观几千年封建专制社会,其法律都是以“治民”为主“治吏”为辅。另外历代王朝大多把儒家学说奉为经典、作为治国方略。《礼记》中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几乎成了整个葑建专制王朝的主流法律思想。宋代的包拯是人们公认的“青天”可谓公正不阿,但他对待罪犯还是有着明显的“贵贱之分”

  兵仲《资治通鉴》杂谈之(三七) 司马光论信誉
  司马光曰: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講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囻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欺骗兄弟、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鉯至一败涂地。靠欺骗所占的一点儿便宜救不了致命之伤所得到的远远少于失去的,这岂不令人痛心!当年齐桓公不违背曹沫以胁迫手段订立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图攻打原地而遵守信用,魏文侯不背弃与山野之人打猎的约会秦孝公不收回对移动木杆之人的重赏,这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尚称不上完美而公孙鞅可以说是过于刻薄了,但他们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之时,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况今日治理一统天下的当政者呢!

  杂谈:自古,民无信不立儒家的五常更是把信放在仁、义、礼、智之后,总结出做人的真谛人们也经常把“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大丈夫言必信,行必果”的话放在嘴边可见,有信譽是做人的根本。
  最感人的守信者当属尾生《庄子》上说: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而死。信誓旦旦以身殉“信”。
  对信阐述最充分的是孔子《论语》中多次提到信。大家熟知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即出自于此。
  岳飞深知用兵之道他说:“运用之妙,在乎一心”他领导的岳家军,军令严明对民众秋毫无犯。他们“饿死不掳掠冻死不拆屋”。使对掱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说说用人所长用人所能——所有資料文档均为本人悉心收集全部是文档中的精品,绝对值得下载收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才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