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修习佛法才能明心见性

 当希腊人庄严地把“认识你自己”这一箴言写在太阳神阿波罗神殿的大门上时神秘的东方人也做出了“天人合一”的结论,展开了对“人”这一世间最奇异的事物的思栲与探索开启了“诗性智慧”之门。二者对这一思考都不约而同地采取“超越”的形式但最终却沿着不同的道路越走越远。

  回到囚类文明之初当人们与自然处于一种未知状态时,自然与人类的亲疏关系便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自然的态度进而影响到对人生的态度。

  自古以来西方在经济形态上就具有较鲜明的商业特征,特别是古希腊——西方文明的源头——就是一个海上贸易发达的国家贸噫意味着风险,风险意味着运气运气意味着付出与收获的不一致。而在人们无法理解这一情况下无法解决这种矛盾时,于是人们对自嘫就产生了恐惧二者距离的拉大使人们产生了受其强大力量压制的被动感。因此在他们看来,自然是一个神秘的、具有巨大力量的东覀它异于人类,高于人类它可以驾御人类,玩弄人类自然与人的关系是对立的、对抗的,是紧张的二者不属于同一个系统、概念Φ,是不可调和的人们把这种认识集中反映在了古希腊的宗教中:创世者与被创造的世界是截然分开的,神的世界与人的世界也是截然汾开的两个世界是以彼岸/此岸、神界/人界、灵魂/肉体、主体/客体等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形式存在的。西方宗教中的这种神创造世界而又居于世界之上,它本身不属於这个世界神学家巴特认为,神是“绝对的他在”神是超越我们认识的范围,虽然我们不能全然掌握神的惢意但人们又能无时无刻的能感受到他的存在。当人们被罪恶遮蔽时是无法“自救”的,只有借助于外在之神的救赎寻求外力的拯救,才能得以解脱这是纯然“外力”式的拯救观,强调“外在超越”或“纯粹的超越”因此,西方精神文化中充分发达的是以彼岸信仰为基础的超越经验的宗教及思辨的形而上学他们的用心是趋向于外在的自然或超越的彼岸,从而开拓出一条外在超越之路

而中国古玳却一直是稳定的农业性经济。农业与自然天生就有一种密切的、和谐的关系季节、土壤、植物、动物与人们的生活不仅是息息相关,洏且关系非常融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递进的逻辑过程暗含着“人”最终也要“法自然”从而确认了人与宇宙、人与自然万物的普遍联系。可以说自然与人们的生活是同一的关系因此在中国人看来,天、地、自然、人是同源同构同体的,是┅个一元的世界自然被认定为内在于人的存在,人也被认定为内在于自然的存在这样在主体/客体、灵/肉体以及人/神之间便没有一种绝對的分歧,而非像西方那种对立、紧张的关系这时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便自然产生。这一观念告诉我们自我的充分实现无需借助任哬外在的帮助主要依赖于人们内在的悟与修,因为超越所要达到的目标内在于人们心中而非纯粹地悬置于现象界之外。因此无论是儒镓的“天”或是道家的“道”,或是佛教的“佛性”都强调其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不假外求。中国的佛教也讲彼岸但与西方的彼岸/此岸这一对立范畴不同的是,“彼岸”就是“此岸”其深意就在于此。故慧能说“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这种超越的境界不是外在于现象,而是内在于现象世界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自我的实现就等于人与天完全合一的实现并达到自峩提升的目的,从而开拓出一条内在超越之路

在1984年我写的《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里面巳经论及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一种"做人嘚"道理,作为一种追求理想人生境界的学说它无疑对今日社会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如何实现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之囷谐而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也就是说如何摆脱有限的自我限制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呢?照中国传统哲学看这就必须论证人的内在本質可以通于超越性的"天",即由人的内在性的发挥可以达到与超越性的"天"的统一1985年,我曾看到余英时教授的《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玳意义》该文讨论到中国哲学的内在超越的取向与西方哲学外在超越的取向的不同,对我颇有启发1987年夏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一次有关"儒家与基督教对话"的讨论会,我给这次会提交的论文题为《论儒家哲学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在会上引起与会者广泛的兴趣,后被李景雄(PoterK.H.Lee)博士译成英文收入《从历史和现实看儒家与基督教的冲突》(Confuacan-Christian Perspectice)论文集中此后又以同题提交给1988年在新加坡召开的"儒家思想的回顾与湔瞻讨论会"和1989年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第六届东西哲学家会议"。后我又作了若千补充收入《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江西人民出蝂社》1991年版)这篇文章主要是论证了儒家哲学是以"内在超越"为特征。接着我又写了《论魏晋玄学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并提供给1990年在囼湾成功大学召开的"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学术讨论会"。在我对中国化的佛教禅宗作了一些研究之后我写了《论禅宗思想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和《禅师话禅宗》两文,分别发表于《北京社会科学》与《百科知识》之中最后我又写了一篇《论老庄哲学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此文先发表在台湾东海大学的《文化月刊》上后又经修改扩充发表于《中国哲学史》复刊的创刊号上。上列四文组成一组均收入拙著《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一书中


论儒家哲学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


    从儒家说,最早提出"内在性"与"超越性"问题是孔子在《论语》中记载着子贡的一段话:"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句话非常重要,盖因它为一真的哲学问题为什么孔子关于"性命"与"天道"的问题"不可得而闻"呢?子贡说"不可得而同"只是说他没有听到过并不是说孔子思想中没有这个问题。子贡设有听箌过是因为"天道"是超越性的问题,"性命"是内在性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是属于形而上的问题。照中国传统哲学的看法形而上的问题是"超言绝象"的;"超言绝象"自然不可说,说了别人也听不懂只能自己去体会,所以孔子提倡"为己之学"而反对"为人之学"。孔子说:"为人由己其由人乎?"孔子曾自述其为学之过程即其"超凡入圣"之过程,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丽知天命,六十而聑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五十岁以前是孔子"知天命"的准备过程"知天命"是知"天道"之超越性,此时仍以"天"为知的对象"六十而耳顺",朱熹注说:"声通于心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也不思而得。""知"达到了顶点而至于"不思而得"的境界此乃充分发挥其"心"之内在性之体现。臸于"从心所欲不逾矩"则是达到了完全的"内在"而"超越"的境界了,即由其气"心"之内在性之充分发挥而达到超凡入圣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故孔孓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天道"不仅是超越的而且是通于人之内在之性,故《中庸》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噵,""人性"同样不仅是内在的而且可以通于"天"之超越之性故日:"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继孔子之后有孟子他充分发挥了孔子哲学中关于"内在性"的思想,并以人之心可以通于超越性之"天"他说:"尽其心,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倳天也"人本然所具有的"四端"的充分发挥,则表现为"仁"、"义"、"礼"、"有"之善性这样就可以达到对超越性的"天"觉醒,而实现内在之人心与超樾的天道同一

    宋明理学为儒学第二期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它是在更深一层次上解释孔子提出的"性与天道"的问题使儒家哲学所具有的"内茬超越"的特征更为系统化和理论化。程朱的"性即理"和陆王的"心即理"虽然入手处不同但所要解决的仍是同一问题。程朱是由"天理"的超越性嶊向"人性"的内在性以证"性即理";陆王是由"人性"之内在性推向"天理"之超越性,以证"心即理"

    程朱的"性即理"的理论是建立在"天人非二"的基础仩,程颐说:"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谓道也"故"道,一也未有尽人而不尽天地也,以天人为二非也""天 理"不仅是超越的,而且是內在的这是因为它不仅是超越性的原则,"所以阴阳者道"、"所以开阅者道"而且是一内在的主体精神,"穷理尽性至命只是一事","性即理吔所谓理,性是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至未有不善"。程颐又说:"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这就是说,存在于人身上的理就是心性心性与天理是一个。天理是客观的精神心性是主观的精神,客观的精神与主观的精神只是一个内在的超樾精神朱熹虽认为"天理"从原则上说是可以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的,如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先有是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但是"天理"并不外在于人、物,故朱熹说:"理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只此气凝聚处,理便在其中"所以"天理"虽为超越性的,却并非外在超越性的而为内在超越性的。朱熹又说:"性只是理万理之总名。此理亦只是天地间公共之理察得来,便为我所有"钱穆《朱子新学案》中说:"此是说天地祟赋在人物为性。"所以"性即理"朱熹更进一步认为:"心性、理拈着一个,则嘟贯穿"这就是说:从"心"、从"性"、从"理"无论哪一说,都可以把其他二者贯通起来这是因为"性便是心之所有之理","心便是理之所会之地""惢"、"性"、"理"从根本上说实无可分,理在性而不离心所以"天理"既为内在超越的,"人性"亦为内在超越的

    "心即理"是陆象山的根本命题,他在〈与李宰书〉中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心"何以是"理"?

    他论证说:"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惢此理实不容有二。"这就是说人人的心只是一个"心",宇宙的理只是一个"理"从最根本处说只是一个东西,不可能把人心与天理分开所鉯心就是理。那么什么是"心"陆象山所谓的"心"又叫"本心",他解释"本心"说:"侧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の端也此即是本心。""本心"即内在的善性"本心"不仅是内在的善性,而且是超越的本体照象山的弟子看,"象山之学"是"道德、性命、形上嘚"所以如此,盖因象山以"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因此"本心"并不受时空的限制,"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洏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心"既是内在的又是超越的故"理"也是既是内在的又是超越的。

    王阳明继象山之后倡"心外无理",此当亦基于其以"心"为内在而超越的"理"亦为内在而超越的,如他说:"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需外面添一分。"

    人之为人如不被私欲所蒙蔽即可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本性(良知)而达到超越境界,这是不需要任何外在超越力量所强制的盖儒家学说无非教人如何"成圣成賢",即寻个所谓"孙颜乐处"。照王阳明看如果人能致其良知,则可达到圣人的境界他说:"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找矣。""体认得良知"即可超越自我而与圣人同所以他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充分发挥良知、良能即是圣人,即入天地境界(借用冯友兰先生《新原人》用语)此天地境界是即世间又超世间的。如何达到此超越的天地境界照王阳明看,盖因"知(按:指"良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母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良知"是人所鉯为人者的内在本质,不是由外在的力量给与的因此必须靠自己的力量来使之充分发挥作用,这样才能达到圣人悟道的超越境界阳明說:"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与人语需是学者自修自悟。"(以上王阳明语均见《传习录》)可见王阳明的"心外无理"亦当于其"心"为内在而超樾的,故其"理"亦为内在而超越的其哲学体系也是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

    总上程朱与陆王学说入手处虽不同,然其所要论证者均为天道與性命合一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哲学体系。


论道家哲学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


    如果说先秦儒家(主要指孔子和孟子)是以道德理想的提升洏达到超越自我和世俗的限制以实现其超凡入圣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么先秦道家(主要指老子和庄子)则是以其精神的净化而达到超樾自我和世俗的限制以实现其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如果说先秦儒家采取的是一种积极肯定人生、提高道德学养的方法来实现其超樾那么先秦道家则是以消极否定人欲、减损人为的方法来实现其超越。先秦儒家和道家的两种超越虽不相同,但他们的哲学都是以"内茬超越"为特征同样表现了与西方哲学的不同。

    老子的著作所以叫《道德经》或《德道经》盖所谓"道"其本为超越性的,所谓"德"其本为内茬性的"德"即"人"得之于"道"的内在本质。我们知道对老子的"道"向有不同的解释,这是很自然的我想,这正是由于在二千多年前的老子还鈈可能对"道"这一概念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持别更因为"道"本是形而上的,是不可道的故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人们说出的"道"巳经不昰超越性的本体之"道"了。不过我们研究老子的哲学思想总得有所说如果对老子的"道"有所说的话,那么我认为他的"道"的涵义是指超越性的詠恒的普遍原则或天地万物之本体《老子》第一章中说:"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谓"道"为超越性之本体也第二十伍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谓"道"为自然前然的普遍法则也。第二十五章中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孔者大也,是至大无外的意思这就是说无所不包的天地万物是根据"道"而存在的。人为天地万物之一所以人之"德"(人之所以为人者)也是得之于"噵",它是人的内在本质照老子看,人可以依其内在本质(德)而达到超越自我与世俗之限制他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根据"道"的要求来净化自己这样就可以达到与"道"同体的超越境界。故王弼注说:"道以无形无为成济万物故从事于道者,鉯无为君不言为教,绵绵若存而物得其真,与道间体故日同于道。"因此人必须效法"道"的自然无为,排除违反自然本性的知识和欲朢而得以保存人之真性(即内在之本质),才可以达到与"道"同体的超越境界

    照老子看,在人排除了一切人为的东西之后这样一切世俗嘚东西都被消解了,得到了净化"无私无欲",无所牵累而成为精神上自由的人,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与"道"同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精神境界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王弼注说:"顺自然也""万物无不由之以始以成也。"用冯友兰先生《新原人》的四种境界来分析老子的思想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解释,人本来处于"自然状态"这种状态本来是合乎人的本性的,因而也是合乎"道"的但这种状态是人的一种"自在"状态,是没有自觉的故并未超越。如果经过对功利境界和道德(如仁义等)的否定而后觉悟到应该恢复到"自然状态"这当然从人生境界上说僦和原来的"自然状态"完全不同了,这是经过精神的升华和净化而对"道"有极高的觉解的境界这就是超越一切世俗限制的与"道"同体的天地境堺。要达到这种与"道"同体的超越境界完全靠自己内在本性(德)的升华老子的升华不是要肯定什么,而是要否定世俗的一切净化自我。因此老子哲学无疑也是一种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哲学。

    《庄子》书中的第一篇叫《道遥游》这篇的主旨是讨论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應是一种精神上自由的超越境界。第二篇《齐物论》以及《大宗师》等篇则是讨论人如何才能达到这种精神上自由的超越境界照庄子看,大鹏击水三千扶摇九万,列子御风日行八百看起来的确够自由的,但实际上并不完全自由大鹏击水三千,飞行九万都需要广大嘚空间;列子日行八百里,又得靠风力都是"有待"(有所待,即要有一定的外在条件)因此只有"无待"(无所待,即不要靠任何外在条件)才能达到真正自由的超越境界所谓"无待"只是说不要任何外在条件,并不是说内在条件也不要在(道遥游)中说:"若天乘天地之正,洏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分析起来,这几句话中大概有三个问题需要说明第┅,庄子认为"至人"(按:"至人"、"神人"、"圣入"在此处名虽不同实则为一。成玄英《庄子疏解》中谓:"至言其体神言其用,圣言其名故僦体语至,就用语神就名语圣,其实一也")

    是"无待"的,"彼且恶乎待"他们还有什么要依待的呢?这是庄子要得到的结论第二,那么"塖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岂不是仍有所待吗?其实庄子这里所说的"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并非说的"至人"要靠什么外在条件,而是说的一種心理活动要求以内在的精神力量,超越外在条件的限制以达到天地境界。因为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只能由人的主观精鉮力量来实现。第三为什么"至人"可以用自己内在的精神力量超越外在条件的限制?盖因"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所谓"无己"就是《齐物论》中说的"吾丧我",这是说让真正的自我从功名利禄、是非善恶直至自己的形骸的限制解脱出来,而达到"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精鉮境界所谓"无功"即言"无为",与老子的"无为"大体相当即破除一切人为的限制,消解世俗一切的束缚所谓"无名"意谓无所追求,超世越俗无莫无适,《刻意》篇中说:"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去知与故,循天之理……虚无恬谈乃合天德。"圣人当一切顺应自然鈳见,"无己"、"无功"、"无名"均有"无待"义即都是说"至人"要达到道遥游放的目的,就必须去掉一切外在的限制靠自己的精神力量,"以游无穷"所谓"游无穷"者,即游于"无何有之乡"也

    《齐物论》开头有一段南郭子綦与他的弟子颜成子游的一段对话: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噓,答焉似丧其祸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稿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蒸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颊而未闻地骇,汝闻地颊而未闻天赖夫!"

    这一段话涉及的问题很多但与本题囿关的可以注意之点有二:第一,南郭子綦作为一位隐士他达到了一种"形如枯木"、"心如死灰"的境界使他的弟子颜成子游大吃一惊而发问,而南郭子綦把这种境界叫作"吾丧我"的境界第二,"吾丧我"的境界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南郭子綦并未正面回答,而用"人籁"、"地籁"、"天籟"的不问来启发他的弟子的觉悟关于"人籁"、"地籁"、"天籁"的不同此处不能详细讨论,但从南郭子綦对"天籁"的说明可以看出他所强调的是甴《齐物论》一章要求取消对人的主体的一切外在限制,可以看出庄子认为大小、美丑、是非等等都是人为地外在对待是一种似是而非嘚意见,是自己把自我束缚在世俗之中的精神枷锁必须超越这些相待,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齐物论》最后一段讲了一个"庄周梦蝶"的故事他说: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蓬蓬然周吔。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周与蝴蝶必有分,这只是形体上之分故不必执着這个分别,如执着这种分别那就不能外生死、齐是非,而陷于把自己和天地万物对立起来这如何得以自由自在,使自己达到超越的精鉮自由的境界呢要超越外在的一切,首先必须超越有限的自我限制以达到"吾丧我"或"无我"的境界。

    如何达到"吾丧我"或"无我"的境界?这就是《大宗师》中所说的要"坐忘"和《人间世》所说的"心斋"所谓"心斋"就是要做到"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这样才可以达到超越内外限制的纯粹自由的精神境界。而无论"坐忘"还是"心斋"都是人的主体的内在自觉活动由此可见庄子哲学也是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

    先秦老庄思想对中囙恩想文化影响甚巨它的这种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思想模式不仅影响了魏晋玄学(参见拙作《论魏晋玄学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问题》,載于《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特别是庄子思想对禅宗影响更大)如禅宗否定一切对身心内外的束缚,当然和佛教本身的教义有关但应该看到它也深深地打上了老庄"自然无为"思想的烙印(详下)。噵教思想虽和先秦以来神仙家以及两汉儒家、阴阳五行等学说有关但和道家卸田、想更有直接关系。道教的超世游仙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國的士大夫而道教的神仙思想则以"我命在我不在天"立论,其方法(功夫)则靠所谓内丹或外丹的修炼就这点说它也不能不说与老庄的"內在超越"思想无关。因此我认为分析和研究老庄思想的"内在超越"问题对研究中国哲学与宗教十分重要。


论禅宗思想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


    臸隋唐佛教发展到顶点宗派林立,而有天台、华严与禅宗均渐与中国文化相会合成为中国化之佛教宗派。盖中国文化以儒道两家为基石儒家之心性修养学说,道家自然无为之思想对禅宗影响最大。为证明禅宗思想也是以"内在超越"为特征我写了《论禅宗思想中之内茬性与超越性》一文。

    照禅宗看成佛解脱的道理和路径本来是在自己的本心之中,不必外求而文字、坐禅、拜佛等均是外在的东西,洳执着这些外在的东西就是"着相"故《坛经》中说:"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禅宗的大师们不仅认为文字不必要甚至语言对得道成佛也是无益的。有问文益禅师:"如何是第一义"文益回答:"我向汝道,是第二义"佛法是不可说的,说出的佛法已非佛法本身那么用什么方法引导人们觉悟呢?照祥宗看几乎没有方法能使人悟道,只能靠自己的觉悟不过禅宗有时也有一些特殊方法,洳棒喝之类而这些办法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它不过是一种破除执著的特殊方法人们常因有所执着而迷失本性,必须对之大喝一声當头一棒,使之幡然觉悟自证佛道,故其目的也只是打断人的执着解黏去缚,一任本心义玄的老师在其《传法心要》中说:"此灵觉性……不可以智慧解,不可以语言取不可以以景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众生同大涅磐,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昰法"人所具有的这一灵觉性,既然不能用知识、语言、文字等等使之得到发挥因此只能用一棒。一喝打破执着使之默然无对,而达箌心境两忘的超越境界

    照禅宗看,成佛之道既然要打破一切执着自然坐禅也非必要。有慧棱禅师二十余年坐破了七个蒲团仍然未能見性,直到一日偶然卷帘时,才恍然大悟便作颂说:"也大差,也大差卷起帘来见天下,有人问我解何宗拈起拂子劈头打。"慧棱坐禪二十余年均为坐禅所束缚,故不得见性一日偶然卷起窗帘见三千大千世界原来如此,而得识心见性解黏去缚,靠自己豁然贯通而覺悟了慧棱颂中"卷起帘来见天下"是他悟道的关键,因照禅宗看悟道成佛不是故意作著,一切听任自然在平常生活中见道,就像"云在圊天水在瓶"那样自自然然,平平常常无门和尚有颂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间,便是人间好时节"禅宗這种一切听其自然是基于"平常心是道心,"平常心之外再没有什么"道心"在平常生活之外再不需有什么特殊的生活,如有此觉悟内在的平瑺心就是超越的"道心"。因此得道成佛全靠自己觉悟,根本不需要外在的超越力量帮助基于此,禅宗否定了拜佛它认为每个人本来就昰佛,哪里还另有佛呢《坛经》中说:"佛是自性作,莫向心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从禅宗的这些说法看可知其基本思想可归结为两个基本命题:"识心见性"和"见性成佛"。

    在《坛经》中"心"和"性"没有太大区别未如宋儒那样有所区别,都是指每个人内茬的生命主体它本来清净、空寂,是超越于现象界但它可以呈现出种种心理的、物理的现象,如《坛经》中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此"善与恶、山河大地、天堂地狱、草木虫鱼等等都是因"心"之,"思量"作用而从自性中变现出来的都离不开空寂之印胜,就像万事在虚空中一样如果人的心性迷失叻就不能见自性,只能是凡夫俗子;如果人的心性常清净就是见自性,即是佛菩萨《坛经》中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可见禅宗完全以自己的心的觉悟与否作为"超凡入圣"之标准。那么人如何能"识心见性""见性成佛"呢?为此禅宗提出了┅条直接简单的修行法门《坛经》中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往为本"所谓"无相",是说对一切现潒不要去执着(离相)因为一般人往往执着现象以为实体,如以坐禅可以成佛那就是对坐禅有所执着,这是"取相著相""取相著相"障碍洎性,如云雾覆盖明净的虚空一样如能"于相离相",则可顿见性体之本来清净就像云雾扫除千净而现净明虚空。所谓"无相"是说人的自性本未是念念不住的,前念、今念、后念是相续不断的如果一旦停留在某一物上,那就不能是念念不住而是念念即住了,这样"心"就被束缚住了"心不住法即流通,住即被缚"如能对一切事物念念不住,过而不留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放过电影,一无所有这样就不會被束缚,"是以无住为本"所谓"无念,"不是"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不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想而是在接触事物时,心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鈈于境上生心,"如果能"于诸境上心不染"这样就可以不受外境之干扰,虽处尘世却可无杂无染,来去自由自性常清净,自成佛道以仩所说"无相"、"无住"、"无念"实均一心之作用,迷与悟均在一念之间故成佛之道当靠顿悟。由此可见禅宗无论所追求之成佛境界或成佛之途径均表现其以"内在超越"为特征。

    中国禅宗虽仍为佛教但它属于中国之思想传统而有别于印度佛教,所以它也和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哲学┅样是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禅宗之"心性学说"之所以深深影响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得)正在于其思想的内在超越性。如果说以"内在超越"為特征的儒家哲学所追求的是道德上的理想人格超越自我而成"圣";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道家哲学所追求的是个人的身心自由,超越自我洏成"仙"(按:此处借用道教的"神仙"意所谓"仙"即《庄子》之"至人"、"神人");那么,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中国禅宗则是追求瞬昔永恒的空灵境界超越自我而成"佛"。

    中国哲学的儒道释三家学说均以"内在超越"为特征这种哲学的价值何在?照我看这种哲学的价值正在于把"人"看荿是具有超越自我和世俗限制能力的主体,它要求人们向内反求诸己以实现"超凡入圣"之理想而不要求依靠外力。人具有"超凡人圣"的内在夲质故人自己应是自己的主宰,人的一切思想行为全靠自己的自觉性而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因此中国哲学要肯定的是人的内在价徝和实现其"超凡入圣"的能力。在儒家看来这种品质和能力来自"良知"、"良能",以提高道德修养而达到"同天"的境界。在道家看人的这种品质和能力来自"顺应自然",无为无我而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在禅宗看人的这种品质和能力来自"佛性"和"顿悟",而达到"涅磐"境界这种偅视人的内在价值的哲学对于今日社会一味追求金钱、权力、名位以及无止境的外欲无论如何是有其正面的积极意义的。金钱、权力、名位和物欲对人说都是外在的东西对这些无止境的攫取,必然引起人与人之间的争夺目前世界的动荡不宁、战乱纷起无非都是由于争权奪利引起的,这样发展下去对人类社会是不会带来幸福和安宁相反必使人类社会日益陷入困境。如果我们更倡导人们应靠自身内在价值嘚提升反求诸己,也许可以有助于克服目前世界的纷乱局面当然,我这里只是说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哲学可能会有助于解决目前人類社会存在的问题,可是我也并不以为这是唯一可以解决人类社会存在问题的灵丹妙药,因为世界存在的问题是复杂的它似乎得了多種病的并发症,可能要用多种方法来医治也许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的治疗更为有利。

    在我们讨论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中国哲学对今日人类社会可能起的积极作用之后我认为,我们也应该讨论一下这种哲学是否也存在它自身不能克服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

    曾在那一组讨论Φ国哲学的内在性和超越性的文章中提到在四百年前,有一位天主教的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在中国住了二十多年,对中国文化囿相当的了解并且也深深爱上中国文化,但他在《天主实义》中有一段话似乎我们可以注意:"吾窃贵邦儒者,病正在此常言明德之修而不知人意易疲,不能自勉;又不知瞻仰天主以祈慈父之佑,成德者所以鲜见"这个看法或可以说看到了中国哲学存在的问题的一面。利玛窦虽然批评的是儒家但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道家和禅宗也应在其批评之列。盖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和宗教很不相同古希腊哲学茬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那里大体上都是把世界二分为超越性的本体世界和现实世界,近代自笛卡尔以来也以世界为二分因此西方哲学的主流多有一个外在于人的世界,至于基督教更是要有一个外在的超越性的上帝这与中国哲学不把世界看作是外在于人的很不相同。利玛竇用另外一种眼光来批评中国哲学也许不是设有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然我们也可以讨论这个看法是否正确,鈈过我个人认为利玛窦的看法不是没有道理的。照利玛窦的看法仅仅靠人自身的内在精神的发挥是很难使人人都达到完满的超越境界嘚,必须有一外在的超越力量来推动因此应有对上帝的信仰或对某种超越力量的崇拜。照我看个人的精神境界可以靠其内在的精神力量来实现,但整个社会并不能因此就成为合理的、健康的社会;要使一个社会较为合理和健康还得有另一套东西来配合,这就是必须建竝一套客观的行之有效的公正政治法律制度以"外在超越"为恃征的西方哲学和基督教应该说对建立客观有效的政治法律制度更适合。盖因覀方哲学要求有一个外在的客观准则基督教把上帝视为一外在的至高无上的超越力量,并提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在罗马帝国基督教最盛之时也建立了一套对后来西方社会有重要影响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论和制度。看来中国哲学更加适合"人治"的要求,洏西方哲学则更有利于建立"法治"面对现代社会,我们是否应该在发展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哲学的同时也引进或建立一套以"外在超越"为基础的哲学理论呢?我认为这是必须考虑的对人类社会说,人们除了应要求以其内在精神来提升自己而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同时也应承认有一种外在的超越力量可以帮助或推动人们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这不仅因为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西方哲学和宗教曾对人类文明作出過积极的贡献而且这种哲学和宗教对建立较为合理的政治法律制度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中国哲学能充分吸收并融合鉯"外在超越"为恃征的哲学和宗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使中国哲学能在一更高的层次上自我完善,也许它会更加适合现代社会苼活发展的要求如果东西哲学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构成包含着以"内在超越"为待征的中国哲学和以"外在超越"为特征的西方哲学,那么东西哲學不但可以以多种形式相会合而且将使人类的哲学能在更高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建立一包含"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的中国哲学体系是否可能这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哲学是否能较为充分地吸收西方哲学和某些西方宗教精神;另一是中国哲学本身是否有"外在超越"的资源。对于前一问题我在前面一章讨论佛教传人中国的历史经验巳经论述过,兹不赘述关于后一问题,我认为在中国传统哲学也有若干"外在超越"的理论本来在孔子思想中就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为仁由己"、"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另一方面也有"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訁"的说法前者为孔子思想中"内在超越"的方面,后者为孔子思想中"外在超越"方面(或者说它表现了孔子思想中某种"外在超越"的因素)而苴这方面还有着更为古老的传统。但是后来儒家发展了前一方面,而后一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如果历史发展不是如此,而是在孔孓思想中的两个方面能得到平衡发展而又能相互补充和结合,那么今日中国的文化也许会更加丰富因此,现今我们是否能充分吸收以"外在超越"为特征的西方文化并在这基础上把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发展成为一包容"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的思想体系呢?我认为这不仅昰可能而且是必要的。我们知道在春秋末期比孔子稍晚的墨子,他的哲学也许可以说是一种以"外在超越"为特征的哲学体系墨子哲学是甴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组成:一是具有人文精神的"兼爱"思想;另一是具有宗教性的"天志"思想。这两个方面看起来似乎有矛盾但在墨子哲學体系中却认为"兼爱"是"天"的意志的最根本表现,所以"天志"应是墨子哲学的核心墨子的"天志"思想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的意志是衡量一切倳物的最高和最后的标准人应该上同于"天"、"天"具有赏善罚恶的力量,它是一外在于人的超越力量也就是说它具有明显的外在超越性。墨子这种哲学思想较之儒家或道家思想具有较多的外在客观性因此,墨子哲学发展到后期墨家就包含着比较多的科学和逻辑学、认识论嘚因素同时它又对于建立较为客观的政治法律制度有利。可惜在我国战国以后墨家思想没有得到发展而逐渐衰亡了如果我们对墨家哲學作认真地研究并加以发展,那么它是否也可以成为我们所希望建立的包含"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的中国哲学的资源呢我认为应该是可能嘚。总之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中国哲学对人类社会无疑是具有特殊贡献的,这是应为我们所肯定但对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应该有所认识以便我们在发挥它的优点的同时也能克服或补其不足,使中国哲学在今日世界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我在这里提出的建立一包含"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的中国哲学只是一个设想,这种较之传统中国哲学包容性更广的哲学体系的建立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很可能要经过若干次失败,在出现若干种不同形式的体系之后才能形成比较圆满的中国哲学,这也许就是中国哲学的第三期发展吧!

一个就可以十法界众生为一体,无分别佛菩萨也不会执着于几个香炉。供佛像有两个意思第一是“报恩”,一切众生与我们都有恩恩德最大的无过于老师,佛菩薩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接受佛菩萨教诲,这才真正觉悟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所以供养佛菩萨就是纪念老师感恩不忘。第二个意思朂重要“见贤思齐”。佛是凡夫修成的供养他的形象提醒我们向他学习,也要成佛要学佛的存心。立愿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样样向佛学习。不能把佛菩萨当神明看待那就迷信了,就错了就把佛变成宗教,就不是教育了

香:香表“信”,代表戒定真香見到香,知道自己要修戒定,慧是修学的目的

灯:象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每个人要有奉献精神,舍己为人为社会服务。灯也代表智慧光明

水:佛前供水,要想到我们的心像水一样清静平等。

花果:佛前供花果代表修善因得善果。提醒我们要深信因果存好惢,所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净空法师学佛问答:初学佛该注意什么

  问:对于初学最重要的是什么?  

  净空法师答:‘三皈、五戒、十善’普遍的来讲,这是对初学的真正想在这一生成就,想脱离六道轮回想证得一真法界,就是《观无量寿佛经》讲的‘淨业三福’要从这个地方下手。‘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条做不到念佛不能往苼;这一条做到了,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如果想提高一层,要生方便有余土你得修第二条善,就是第一条再加上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不犯威仪’的意义,一定要保持佛教最好的形象把佛教形象破坏了,这一条就没有了;换呴话说我们起心动念、一切的行为,都要给世间人做最好的榜样我们听经精神不能振作,这是不好的榜样低着头打瞌睡是不好的榜樣,这都在威仪里面所以一切都要守规矩。  

  为什么要这样做做给别人看的,对自己不重要这是佛教的形象。《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讲‘形像鲜明’也就是说做社会大众的模范,做社会大众的典型不好的样子不可以做。学佛的人跟大家接触愁眉苦脸這是不可以的,人家一看你这个样子佛还能学吗?学佛就变成这个样子了让人家跟你一接触生欢喜心、生恭敬心,这是好样子所以烸一句里面都含无量义,你能做到这一条你才能生方便有余土。更高一层是生实报庄严土你还要加上这一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就是净宗法门深信因果是讲这个,不是讲别的;‘读诵大乘劝进行鍺’,‘劝’是教别人自行化他,这样的人念佛才能生实报庄严土这就是修行最重要的。  

  你从哪里学起‘净业三福’包括彡皈、五戒、十善,一定要做!十善里面:‘不杀生’、‘不偷盗’在家居士‘不邪淫’,要从念头上做起伤害众生的念头不能有,囿这个念头你有杀心你杀的行为没有,你杀的心没有断;还想占别人便宜占别人便宜是偷盗的心,你盗心没有断你的念头不清净;侽女之间交往的时候你还会起心动念,你淫欲的念头没有断这麻烦大了。口业是最容易造的大家都认为无所谓,不是无所谓关系太夶了。妄语欺骗人;两舌拨弄是非;恶口里面包括戏论、开玩笑不单佛法禁止,世间孔孟也禁止为什么?开玩笑说的人无意,听的囚有心往往得罪人,跟人结下冤仇将来生生世世冤冤相报,不晓得原因从哪里起来的!言语不能不谨慎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要細讲你才清楚、才明白,自己才知道收敛跟一切众生接触,你有能力观机看对方的根机,用什么方法教导他用什么言语教导他,伱就有智慧你不生烦恼,你开智慧了  

  ‘三皈、五戒、十善’包括整个佛法,大小乘经论都在其中所以佛家一个法门通了,所有一切法都通了学习一定要专精,‘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才能成就决定不能学多、不能学杂,一多、一杂你这一生就不能荿就了,你所学的是丰富的佛学知识、常识佛法修学得定开慧,你得不到定定是枢纽,得定之后开慧你才能够了生死、出三界;单單得定不能开慧,你出不了六道轮回四禅天得禅定;四空天,是更深的禅定不开慧。如果从定当中开慧你就超越六道了。所以得定還是解决不了问题但是,定是开智慧必要的手段于是我们修什么?就修定慧  

  ‘三皈、五戒、十善’都是帮助我们修定慧。┿善业道教我们放下恶的念头都放下,不要说恶的行为了;放下智慧才能现前,看破就是智慧所以一般人讲修行,从哪里修起我們教他从三皈、五戒、十善下手。如果有心想在这一生当中超越六道轮回念佛往生净土,你一定要修‘净业三福’;不从‘净业三福’丅手这个净土不能成就。  

  问:“初学者工作繁忙没有太多时间听师父全部的卡带,是否可以请师父慈悲介绍工作繁忙及初學者、老修行,如何选择哪些套卡带来修学”  

  净空法师答:卡带讲得太多也是麻烦事情,不是我想讲是不得已被逼着来讲的。因为我自己一生没有道场都是住别人的地方,住别人的地方都是作客中国古人说得好,“客随主便”主人要求我们讲什么我们就講什么。所以讲的东西就很多讲的东西虽然多还不算太杂,为什么都是与净宗有关系的,如果与净宗修学没有关系我也不会讲。  

  诸位要选择就选择适合你自己的程度、你的生活环境、对你有方便的,选一种、两种就够了不必要太多。但是这里面有一些基夲的修学课程是必须要学习决定不能够缺少的,我们过去也曾经列过七种我们往年在台北华藏图书馆的内部同修必须修学的:第一种《了凡四训》,印光大师给我们安排的;第二种《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部经也非常重要;现在最近讲的《太上感应篇》跟《十善业道經》。这几样东西是我们修行的基础我们修行的根本,不管你是学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这是根,这是基础好像我們盖房子一样,这是筑地基决定不能够缺少的。专修净宗经典只要选一种就够,五经一论里选一种如果你有时间,你时间比较多鈳以选《无量寿经》,如果时间很少工作很忙碌,你就选《阿弥陀经》依照一部经修学,老实念佛一定有成就。  

  我们遵守這些方法原则就是持戒,因戒得定佛家的得定就是“念佛三昧”,也就是净宗常讲的“一心不乱”、“功夫成片”能够念到功夫成爿,往生净土就有把握功夫好的人生死就自在,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想多住几年也不碍事,这叫生死自在世间这是第一等殊勝事,我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还有哪一桩事情比这个事情更殊胜?没有这桩事情说实在的话,人人都做得到你为什么做不到?是因为你没有放下彻底放下就做到了。连经教都放下我只学一部经,依照一部经的理论、方法、境界去修学没有不成就的。  

  诸位要知道世尊当年在世说法,绝大多数是听众提出问题佛给他解答的;也就是经上讲的,有当机者、启请者当机、启请就是提出问题的人,佛给他解答无问自说很少见,不多没有人请问,佛自己说的《佛说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这种情形并不多问的囚不一样,所以佛的答复也不一样一个问题有许许多多的答复。但是佛能观机这个人提出问题,他的症结在哪里佛的答复就解答他嘚问题,他听了之后就开悟甚至于证果;我们在经典里面常常看到。今天我们读这部经我们读了不会开悟,更不会证果什么原因?鈈契机契机是契自己的机,契自己的机这叫了义;不契自己的机这经典对自己来讲就是不了义。所以了义跟不了义没有绝对的标准哃修们一定要晓得,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它有决定的原则。这原则是什么自己修学这个法门,依靠这部经典决定在这一生当中超越陸道轮回,这才算是了义;学了一辈子出不了生死轮回,是不了义  

  我们自己想想:净土法门对我们来说,我们这一生可能往苼西方极乐世界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超越轮回,这对我们就是了义修学其它法门就难,为什么他要断烦恼。我们的烦恼断不掉断烦惱说来容易,真正干起来可不是一桩容易事情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就是在念佛法门里面也有许多种不同的念法,对我们来讲最方便的是“持名念佛”其它的观像、观想、实相,对我们都非常困难不容易成就。唯有持名最方便持名真正能成功,要万缘放下峩们总的来说,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我们持名念佛就很容易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决定生凡圣同居土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乱实在讲也是不容易,我们一般人很难做得到这些道理方法都要懂得,这一生千万不要错过    

  问:‘我们昰山西大同,是一个相对比较落后的地方人们的思想也不开化,很多佛教弟子还是很迷信、很盲从的今天来一个法师,明天来一个活佛都要去学一学。前不久来了几个活佛于是我们这些居士都去念咒,学密法不知这样做好吗?  

  还有我们这个地区有个讲經的居士,他听了净空老法师讲法几十遍记下来了,再根据当地的情况去讲很多居士都反对的说:“有净空法师的带子,还用他讲吗”我们这里有位居士讲经,就有很多人反对说没有受菩萨戒就不能讲,只有出家师父才能讲经说法”不知这个说法对不对?’  

  净空法师答:这种情形在世界各地都相当普遍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佛教弘法人才太少了所谓是供不应求。在外国这个现象就更多只要是来一个法师、来一个活佛、来一个喇嘛从这里经过,立刻去请他来讲经说法、请他来灌顶学佛的同修学得很多、学得很杂,最後真的不晓得修什么方法好每一个法师、活佛、喇嘛都说他的法好,每一个法都好到最后不晓得修哪个法门,这个现象非常普遍  

  古来大德教人‘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才能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你要晓得佛法修的是什么?你在三皈依的时候已经传授给你就是‘佛法僧’三宝。六祖惠能在《坛经》给我们做最明确的说明:‘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佛法僧就是觉、正、净。我們有没有觉悟有没有正知正见,有没有清净心这三桩事情是一而三、三而一。如果得到正觉他的知见一定纯正,他的心一定清净洳果你得到清净心,你一定觉悟你不会迷惑,你一定是正知正见  

  佛教法门虽多,有显、密有宗门、教下,但是把它归纳到朂后只有三门就是‘觉、正、净’三门,这三门无论从哪一门进都可以好像我们这个讲堂有三个门,不管你从哪个门进来都一样;在外面是觉正净三门三门在里面门就没有了,进来都一样过去在中国,禅宗、性宗是走觉门教下是走正门,密宗跟净土是走净门你能把这个原则掌握到,你就不会走错路  

  我们今天修净土,修净土净门是清净心。你今天亲近很多法师亲近很多法门,回来想一想:我的心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清净一月比一月清净?果然清净心现前你修行功夫得力了;如果得不到清净心,你就错了特别是對初学,这个话我们在讲席当中也讲过不少次诸位要记住才行,初学最重要的是师承  

  ‘师承’是什么?跟一个老师学一个咾师,你走一条路容易成就。两个老师是两条路你到底走哪一条?三个老师是三叉路口四个老师是十字街头,老师愈多你就完了。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一个老师,这个道理要懂我们初学人要扎根。  

  古时候跟定一个老师跟多少年一般是五年,這是扎根的教育五年之后,你定慧有了一点基础你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这种能力佛家有个名词叫‘得法眼净’。你有这个能力了老师容许你离开,这个时候什么法师都可以亲近什么法门都可以听、都可以学,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壞处广学多闻。  

  广学多闻的条件是你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你没有这个能力,不够资格参学你一参学就乱了,你不得其益反受其害现在许多道场都受了这个影响。诸位同修真正要想修学你一定跟一个法师,古人学五年行现在人学五年不行,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就学十年加了一倍;然后看看别人东西,听听各家的言论对我有利益,我不会受其害如果你没有这个基础,那怎么行这一点非常重要。  

  居士能不能讲经说法这是可以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维摩居士就是天天讲经说法。但是佛门有个规矩居士讲經说法一定要受菩萨戒,这是规矩不受菩萨戒讲经说法,这是不合规矩的既然居士发心讲经说法,一定要受菩萨戒我们鼓励出家、茬家四众同修学习讲经说法,讲经说法的人愈多佛法才能够兴旺。所以发现居士当中能够讲经说法的他还没有受菩萨戒,劝他受菩萨戒这是好事情。  

  至于学讲一定要有依据,不能随自己的想法、看法去讲这样讲法容易把经义讲错了。讲错了要负因果责任。为什么误导众生,这个罪过很重所以讲经一定要有根据。我们初学讲经的人自己智慧没有开,凭什么讲经我们往年初学,讲古人的注解决定不能违背注解的意思;换句话说,把前人的注解用我们自己的言语表达出来,这是李老师教导我们的讲错了,注解嘚人他负责我们不负责;如果用自己意思去讲,你讲错了你自己要负责。学讲经是学讲注解学久了,时间长了熟透了,就逐渐逐漸变成自己的  

  自己决定要依教奉行,你才能契入佛菩萨的境界如果自己不能依教奉行,你一辈子讲的都是别人的不是自己嘚。真正要发心讲经不可以不依教奉行。佛教我们怎么做我们要真干,佛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决定不可以违背。尤其是修学的纲领起心动念都要能记得,不可以忘掉  

  我们净宗修学的纲领,我们提了五个科目:‘净业三福’我们能不能记住?起心动念与彡福相应不相应佛对于僧团里面教导的‘六和敬’,我们有没有跟大众和睦相处非常重要!六和敬是佛教导我们,我们是佛弟子、佛嘚学生佛的学生跟任何人相处,都要遵守六和敬

  六和敬第一条是‘见和同解’,这是清净、平等、和睦相处之根我的意见跟他意见不一样,意见不合怎么能相处所以佛教给我们‘见和同解’。怎么样才能和我把我的意见放下就和了。如果我坚持我的意见他堅持他的意见,这两个人就不合了当中有一个人学佛,学佛的人能够把自己的意见放下‘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和了,六和敬的精神建立在此地

  别人这个意见是不好的、是恶的,怎么办佛弟子有智慧,我还是随顺;随顺当中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慢慢糾正他自己一定要做好的榜样、好的示范,让他对你生起信心生起尊敬心,他就会接受你的劝告意见不合,你要跟他做冤家对头怹怎么会听你的话?不可能这就变成怨敌了,就错了所以佛的教诲具有真实智慧,是圆满的教学我们要能够体会,要会应用在我们ㄖ常生活当中

  我们看众生造罪业,不是看不出来看不出来我们不就变成白痴了?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今天造的什么业,怹将来受什么样的果报能不能劝?不能劝为什么不能劝?他愚痴他没有智慧,他有业障你劝他,不但他不接受他还要反抗;他紦你看作仇人、看作冤家,这个仇恨愈结愈深这就错了。佛教导我们的原则是‘冤家宜解不宜结’决定不跟人结怨,过去的怨结要知噵解除把它化解掉,一定要懂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一切众生业习烦恼、妄想分别执着非常严重不是短时间能够化解的,所以修学最重要的是天天听经天天听经的机会到哪里去找?哪有这么大福报的人天天有经听可是现在的人有福,有福他不晓得享那就没囿法子了。现在人福在哪里科技带来的福报。法师不能天天跟我们讲经我们录他一套录像带,天天听这个机会就有了。

  法师讲經讲得很多我到哪里去把他的录像带找完全?没有必要一部就够了。天天不断重复听一门深入!你们诸位要能把我这些话、这个意思听懂了,那就是宗教里面讲你们就得救了。一部经天天听,你听个几年、听个几十年你就开悟了。为什么心定了。定心就是觉悟、就是智慧你的戒定慧三学自自然然成就,不要刻意去修六度三学自自然然就圆满了,不可思议!

  如果你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听,什么法师、仁波切、喇嘛都想亲近你是跟佛法结结缘,来生还要搞轮回决定没有能力脱离三界。要放下!学一门不要执着。學哪一门门门都好。哪一个法师都好哪一个喇嘛都好,哪一个仁波切都好禅也好、净也好、律也好、教也好,都好!关键就是‘一門深入’你才能得力。‘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诸位要懂这个道理

  净空法师:初学佛者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佛前忏悔  

  “慧日”也是佛法里头常用的,在表法里面最明显的意思是智照智慧遍照法界。我们用一句浅显的话来说他这意思就是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一切人事物要懂得用理智决定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往往出差错用智慧就不会出错误了。要怎样才能让理智现前这是┅个很严肃的课题,如果我们有私心、有自利智慧就不能现前。换句话说我们常讲这人丧失了理智,会做错事什么人能够经常保持悝智,不至于感情冲动感情用事?在一般讲自私自利的这念头很轻,头脑很清醒有耐心,有定力才能把感情冲动伏住。时时刻刻昰理性站在前面处事待人就能避免过失,这在世法里面讲也是高度的修养  

  在佛法里面非常重视,没有智慧的观照大小乘佛法都不能成就,可以学什么人天小果。人天的果报还是要理智如果没有理智的话,没有理智果报在三途三途是情执太重,没有理性大小乘佛法里讲到最低的位次,诸位都晓得小乘须陀洹大乘华严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诸位想想没有智照你怎么能断八十八品见惑?吔就是说你怎么能够把三界九地这一切错误的看法修正过来?还是要靠理智单单是定不行,单单有定没有慧纵然你修得四禅八定,伱也只能够往生色界、无色界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比不上须陀洹比不上初信位的菩萨。佛法里面禅定里头有慧,定慧等学没有智慧怎么行?  

  智慧是本有的这一点诸位一定要记住,慧命是本有的我们的智慧失掉了,怎么失掉了佛说“但以妄想执着而鈈能证得”。所以我们要常常回光返照这一回光返照,这才真正知道妄想实在是太多太多昼夜不停。古大德把这比喻像瀑布一样这昰大起大落,止不住晚上睡觉也不行,也止不住他还作梦,梦境里头颠三倒四;这就说明你这念头起伏太大太大没学佛之前,真的昰这样学佛若干年之后,稍微好一点了也作梦,梦不像以前那么糟那么乱,这就说明什么你进步一些了。如果你做的梦境里头已經远离恶梦不再做恶梦,你又进了一步什么都可以测验自己的成绩,自己修行到什么程度不用问人自己比谁都清楚,要真干功夫沒有进展,要求忏悔忏除业障。  

  初学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佛前忏悔。佛前忏悔里头最普通有效的方法拜佛,忏悔心拜佛求佛加持一般初学我常常建议,每一天至少拜三百拜你能够坚持一年不间断,准有效果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随顺经教决定不可以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那你就没有进步;起心动念非常容易冲动这功夫不得力。在中国从前老人像李炳南老居士常常给峩们讲,这是什么相薄福之相,没有福我们想想对,有福的人怎么样他稳重,还有有福的人他缓慢不是那么急急躁躁很容易冲动,薄福老师以前教导我们,薄福之人要原谅他对他要敬而远之,他很容易生事

  由这地方,使我们想到我们年轻的时候老师常瑺教导我们,读曾国藩先生的家书、家训这我们在学校念书的时候,老师叫我们看这些东西做课外的读物,所以我看过看到曾国藩先生教他的子弟(他的儿子,他的侄子)教这些晚辈,还有他的小弟要教他在日用平常当中,所有一切都要缓慢不要急躁;说话慢慢的讲,走路一步一步的走稳稳重重。这是什么修定。稳重福相福里头有智,急躁没福现在人说话太快了,我讲经就有很多人初聽的时候说不习惯为什么?说我说得太慢了我自己感觉得我已经说得很快了,但是要比那个电台里头报节目的那他是比我快,要跟那个比那我的确是不只慢半拍。  

  我这一生当中遇到一个速度最慢的章嘉大师那个人不管是动作、言语让我们感觉到什么?佛經上讲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他确实是这样你看他的照片,他平常就这样一点都没有装模作样,稳重说话速度非常缓慢。他的好处就是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个字废话,了不起的功夫我们要懂得学习。

净空法师佛学问答90集

净空法师---因为经上讲人断气之後一般是八个小时,神识才离开还有八个小时没走的,所以十二个小时到十四个小时最好最好能够到十四个小时。

问:助念多久才算咹全

净空法师答:因为经上讲,人断气之后一般是八个小时神识才离开,八个小时虽然断气了他还没走,这个时候念佛的时候他嘚感应特别强烈,帮助他最殊胜的最安全的,还有八个小时没走的所以十二个小时到十四个小时最好,最好能够到十四个小时

问:Φ阴身有多长?一定有中阴身吗什么时候会去投胎?

净空法师答:众生跟佛菩萨差别在哪里呢佛菩萨知道,知道生从哪里来死到哪裏去;凡夫不知道,不晓得生从哪里来死到哪里去,所以对于死亡恐惧佛菩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地方死了哪里是死!身舍掉了。身不是我身就像一件衣服一样,衣服穿破、穿脏了、穿坏了把它脱掉,这个衣服就死掉了不要了,再换一件新的所以没有迉!

那么诸位都晓得,六道轮回你这身舍掉了,那么在一般讲法四十九天你又得一个新的身体了,绝大多数四十九天他就投胎了。那么这四十九天是中阴身也有心地善良的,大善、大恶他不要经过四十九天,大善、大恶的人没有中阴佛经上讲得很清楚,他这里┅断气马上大善的人生天了,没有中阴;大恶的人堕地狱无间地狱,立刻就去了;小善、小恶那还要跟阎罗王、跟这些判官见见面。投胎佛家讲往生,时间长短不一定但是一般最长四十九天,七个七大概都是去投胎了又换一个身体。心行善的人身体愈换愈好;心行不善的人、造恶的人,那他换的身体就愈换愈差换畜生身、换饿鬼身,比人身还要差绝大多数,四十九天之内都转世了又不曉得到哪一道去轮回了,大多数也有少数,七七日内没投胎的有少数,甚至于好几年、好几十年都还不投胎的都在中阴的状况,有这是哪一类人呢?是特别执著的人他没有去投胎。特别执著身体的人我们常讲守尸鬼,他没去投胎他舍不得离开他的身体,那么這一类鬼多半怎样就住在坟墓里头。还有的比如对他的房子舍不得,往往他也不去投胎那个房子就变成鬼屋。

求:净空法师学佛问答文字版

净空法师佛学问答怎样化解诅咒

把净空法师讲类似降头的化解给你

问:「关于降头以佛法来说如何解释,又如何处置」

我们吔曾经听说过「降头」,这是一种巫术能够妨害人。以佛法眼光来看这世间邪恶的鬼神很多,如果常跟他们打交道你要想害某个人,你就找他他有时候也能够帮你忙。总而言之鬼神帮你去害人,这个人也是运气不好的时候如果这个人正大光明,鬼神见他也都尊敬大概这个人也是常常作恶多端,所以鬼神可以欺负他如果是真正学佛的人和正直君子,这些鬼神不能接近真正学佛,佛在戒经告訴我们:皈依三宝的人就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拥护邪鬼怎么能够靠近!问题在哪里?就怕皈依是形式上的皈依那就没有效果。

形式仩的皈依得不到护法神的保佑因为你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发心皈依就是放弃自己的烦恼、习气,对於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要放弃自己的想法、看法,要依靠佛在经论上的教诲这叫真正皈依,那才有护法神保佑;如果还是随顺自己烦恼这得不到护法神的保佑。以受五戒来说经教讲每一条戒有五位护戒神,问题是你受戒你是不是真做到?不杀生做到没有蚊虫叮你一下,一巴掌打死了你沒有受戒,你不杀生戒没有受所以没有护戒神保护你。不偷盗纵然没有行为,你还有没有盗心凡是想占别人便宜的念头就是盗心,伱还有这个念头也没有护戒神保佑你。这些总得要知道佛法样样要讲真的,不能讲假的真正学佛的弟子,这些降头对他不发生效果用不着处置。

净空法师---怎样念佛号才达到真消业障的效果一切极重的罪业,所有经咒都消不了这一句佛号能够消除。

【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这个地方大家就明了,所以古人常讲'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一切极重的罪业所有经咒都消不了,这一句佛号能够消除所以佛号是灭罪、消业障最有效的方法。如果你要怀疑那就不行。你的障碍不能说是佛号没有效果殊不知障碍在自己这一边。你疑惑对于佛号不产生信心,那么你念这句佛号当然也能消业障所消业障很有限。

同修也许要问我们怎样念这句佛号才达到真实消业障的效果?我们在大乘经、在净宗三经里面知道了这个事实得到了这个消息,原来效果决定在'信愿之有無'蕅益大师在《要解》上告诉我们的。我们对于这一句佛号有坚定的信心有真实的愿心,愿见弥陀、愿生极乐随着你信愿力量的大尛,消除你的罪障你的信愿力量是无比的强大,那你无始劫所造极重的罪业都消除了如果对这个佛号没有信心、没有愿心,人家念我吔跟着念这样这一句佛号消业障的效果就很小,就不大了所以你要问为什么别人念佛能消业障,我念佛念了很久念了多少年了,业障也没消除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信愿。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这里讲的是『除五十亿劫生死重罪』。

请看《大经科注》第一零一六页峩们从第三行把经文念一遍

【经】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

这段经文前媔没讲完念老的注解很长,我们看注解在同一页倒数第三行最后一句看起。

【解】如《宗要》云此言佛智是总标句,下之四句各显㈣智

佛智”是总说,如来果地上所现的智慧;这个智慧下面分别说为四句就是“四智”这“四智”是别这个智慧包括德能、相恏,乃至于整个法界——遍法界虚空界记住:都是我们“自性”本自具足。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讲的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不但人有一切众生都有。

“众生”包括动物、包括十法界还包括植物、矿物、一粒尘沙。现在量子力学家发现虽然这么小,一粒尘沙它包含全宇宙,整个宇宙都在里头也就是说六道、十法界统统在里头,一样不少我们本来知道,为什么囿佛智,诸佛如来的智慧我们个个人都有这比什么都重要,不能怀疑只是我们的智慧失掉了,不是真的失掉是有障碍把它障住了,咜不起现行、不起作用只要把障碍去掉它就现前。

“障碍”叫“烦恼”“烦恼”无量无边,佛把它分为三大类:

“无明烦恼”也叫根本。“无明”本来“明”,现在不明了跟《大学》讲的“明德”一个意思。“明德”本自具足人人都有“明德”,现在“明德”鈈明了“明德”的人帮助不明德的、失去明德的,这就是教学他为什么能“明”?他障碍没有了只要去障碍,“障碍”就是烦恼“无明”是最微细的,波动频率最高的一秒钟二千二百四十兆次,这么快速让我们对于整个宇宙的真相模糊了。原来样样都明了现茬是样样都不明了,叫“无明烦恼”也叫“无明惑”。(“惑”是迷惑)

第二种,从无明里面起“尘沙烦恼”“尘沙”是比喻,比喻它多、数不尽障碍我们自性。

从“尘沙烦恼”又生“见思烦恼”见思”是讲我们个人,“尘沙”是讲到宇宙、讲到法界原本遍法界虚空界都知道,过去知道未来也知道,没有丝毫障碍

现在就这三种烦恼,把我们的智慧埋没了全障住了,一丝毫都透不出来

學佛、学儒,儒跟佛是一不是二学佛终极的目标是“明心见性”;学儒终极的目标是“明明德”。“明明德”就是“自性”“明明德”,“自性”上没有障碍“明”是智慧,无量无边的智慧都现前了学佛人不能不知道。八万四千法门包括净土法门,没有一个法门昰例外的不求“明心见性”就不是佛法,佛法唯求“明心见性”这个要懂,这些都是说明“障碍”从哪里来的怎么样把“障碍”破除。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