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军事变迁史:文官宋朝武将官职一览表何时候分开的

2016年人教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单元知识点归纳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6年人教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单元知识点归纳
&&2016年人教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单元知识点归纳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宋朝文官体制下武将的悲哀
宋朝文官体制下武将的悲哀
悠悠大宋三百载,胡虏当头难逾越。将星有志难伸展,文官何以把家卫?
终宋一代,能称得上一代名将的恐怕只有北宋狄青,南宋岳飞了,而生在国破家亡,外敌入侵,民族生死存亡时刻的岳飞,名气更甚,可施展才能的机会更多。
雄气堂堂贯斗牛,
誓将直节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
不问登坛万户侯。
多么雄赳赳气昂昂的誓言,北上中原,率军直捣黄龙府,收复失地,赢回二圣,洗刷靖康之变奇耻大辱,待他日得胜还朝之日是多么的英姿飒爽,那必将是名留青史,千古流芳的旷世奇功。然而这一切只是想象罢了,如果岳飞不是生于这个重文抑武的朝代,如果高宗不是以这样的方式获取的皇位,如果岳飞的政治头脑再高超一些,那么一切皆有可能,只叹所有可能的因素都不具备,一代英才只得落个凄惨的下场,时也命也!
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朝代如宋一般,守内虚外,强干弱枝,重文抑武。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葩,经济高度发达,国民生产总值能达到当时世界的80%,社会高度发展,文化高度繁荣,政治民主化程度高,然军事战争能力极度低下,同北方少数民族战争难有胜绩,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怂的一个朝代。在我们的主观印象中,国家经济实力强大了,军事战争能力必然强大,汉,唐莫不如此,在这方面看来,宋就更显畸形。
宋代自从建国,皇帝就倡议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以致朝野的政治气氛相当开明。宋太祖曾经自诩:不以言论杀人,从而形成了“士大夫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建立起了“尚文抑武”的文官制度。宋代文官制度的确立,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从北宋到南宋,武将的地位可谓是越来越低,在北宋,身为枢密使的大将曹彬走在大街上,看到文官的马车到了,无论对方什么品级都会选择避让。按规矩来说这是绝对不应该的,品级低的给品级高的让路自古就是如此,可在宋朝文官们逆袭了。
宋朝中期的名将狄青可以说是躺着也中枪。狄青先是征战西北,随后平定了南方的叛乱立下了赫赫战功。因为战功他被提升为枢密副使,为什么是副的呢?因为正职是文官们的,武将最多干到副职。有一天夜里,狄青家中的一个仆人在庭院里烧纸纪念先祖,可能火光有点大,被人告发说狄青家里冒金光。这些把文官们吓坏了,因为据史料记载当年杨坚做皇帝之前家里也冒金光。什么也不知道的狄青在第二天穿着米黄色的衣服去相国寺上香,然后被人说成了明黄色,这下子文官们得以确认狄青确实要造反。由于此时宋仁宗病重正在昏迷,文官们出于“宁可罢错不能放过”的原则,将狄青罢官到了陈州。无辜的狄青前去找宰相们的老大文彦博讲理并询问理由,文彦博只说了一句“没有其他的,就是我们怀疑你,怎么样?”狄青气得浑身发抖但没有一点办法。
到了南宋时期,由于南宋刚刚建立,不得不依靠那些武将,因此武将地位在南宋初期提高了那么一点。但是在宋高宗坐稳了江山以后,又开始削夺武将们的权力,如岳飞、韩世忠等人。北方的金国可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金国皇帝完颜亮统帅着60万大军南下,要一鼓作气灭掉南宋。金军很快兵临长江,宋朝在长江南岸的守军只有几千人,根本无法阻挡金国的攻势。此时前来慰劳军队的中书舍人虞允文正好到达前线,他眼见宋军的防线即将崩溃,他立刻拉住负责指挥宋军将领,告诉他“仗打赢了,你就是我干儿子!”对,是儿子。按道理来说这应该对人最大的侮辱了,而且虞允文的官位还比他低,但是这位武将没有生气反而非常高兴,开始玩命的向金军反攻。因为虞允文虽然官位不高,但是是皇帝身边的官员,完全可以替自己在皇帝陛下面前多多美言几句。正因为虞允文是皇帝身边的人,因此随时有可能发达,甚至成为宰相。能做宰相大人的干儿子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因为这位武将才会那么拼命。此时的武将地位沦落到这个地步,而武将们还沾沾自喜,对于一个王朝来说是最大的不幸。
打仗文臣可以随意命令武将,一个不会打仗的,甚至不要上前线的人做上司,赢了归他,输了归武将,武将能不悲剧吗?而且在这个重文轻武的体制下,武将见到文臣要下跪的,哎,保家卫国为的是谁,书写得在好能把敌人吓走吗?更悲剧的是宋朝比较出名的武将都得不到善终,狄青被排外悲愤而死,岳飞的莫须有被陷害,如果是文臣能免罪,武将不能犯错,一错足以致命。
宋朝是文人大幸,武人不幸的时代。岳飞是一个军事奇才,假想它生活在宋以外的任何朝代,他的功绩,成就必将成为千古一人,是卫青,霍去病,李靖,薛仁贵等等名将都不能比拟的。可叹历史是不容假设的,斯人已逝,只留下一首千古传诵——《满江红》。
小村隐士,风流少年
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年仅26岁的原重庆市江洲县县委书记张陵,正式向朝廷提出辞职申请。 这件事对于朝廷来说,是件小事。但对于中国历史来说,却是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张陵,字辅汉,祖籍江苏省丰县,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相传为西汉贤相张良的八世孙。从这一点看得出,他的基因是很...
夏朝 夏朝(前2033?-前156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王朝。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并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于他,是夏王朝的开端。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即历史上所谓的“大禹传子”,宣告了部落联盟“禅让制”的结束和封建世袭制的开始。 然而夏...
在前两篇文章中,简单讲了宋朝在经济领域和军事上的强大实力,但是在战场上的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主动出击很少,大多数战役都是在防守,接下来就跳出具体的问题,来看看宋朝的政治和决策。 唐朝的遗留问题 首先我们把眼光锁定在中世纪的西亚地区。西元632年,全新的阿拉伯帝国开始在阿拉伯...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一、人的称谓 二、古代职官 三、天文历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举制度 六、风俗礼仪 七、饮食器用 八、音乐文娱 九、文史典籍 十、目录辞书 十一 古代军制 一、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我们今天推崇“宋式极简美学”,它以无与伦比的认识和深度屹立在中国文化的巅峰,千年不倒,可是宋式极简美学这样的巅峰美学是一朝一夕就能造就的吗? 详见,茶诵之前的一篇文章《宋代茶文化面面观:来一杯中国的巅峰美学》 作为中国人,可能人人心头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一些疑问: 在我中华文...
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威廉.达福的片子。他总让我想起<欲望之翼Dove>和<汤姆与薇薇安>的主角,虽然记不住是谁,但都是那种有骨感脸、有种另类诗人般气质的男人。 与其说这是部侦探片,倒不如说是惊悚片。 与<牛津迷案>不同,从一开始,我就没打算去猜杀手是谁,因为片中那种疯子眼中...
又一部超级英雄大片来袭, 只不过这一次向我们款款走来的,是影史第一个女性超级英雄神奇女侠。 在一片好评如潮、DC翻身仗的口碑氛围中,小十君有幸看了提前点映场,有兴奋激动,也有一些小失落。 首先《神奇女侠》是一部合格的超英漫改电影,打破了DC电影在烂番茄网站的低分魔咒,获得了...
vhjhhuisnwbbjjsjbbdbjsjj
我是刚刚烤好的一块水果月饼,被月饼师放在盖子上,和刚烤好的肉月饼放在一起。
我的脸和肚子一样圆,不分上下。身上还有很多的花纹,看上去很可爱。
这时有一个小男孩过来买走了另一个水果月饼,有一位老奶奶买了十个肉月饼,还有一个小女孩买了豆沙月饼。
来了很多很多人,我身边的月...
文/城东李公子 -01- 夏飞出轨了,夏飞说,我老婆太胖了,我对她实在是没兴趣 夏飞的老婆,丹丹,我认识,大概一米六五的身高,看起来有120斤的样子 丹丹跟夏飞两个人是自由恋爱 是夏飞主动追求的丹丹,丹丹没结婚之前确实是难得的大美女,用貌若天仙来形容也不为过 而那个时候的丹...宋代文官和武将的等级排名表
发布时间:12-07-08
阅读:21022
所属分类:
&宋代文官和武将的等级排名表正一品:尚书令、太师、太尉、太傅、太保、司徒、司空、中书令、侍中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左仆射、右仆射、枢密使正二品:中书侍郎、门下侍郎、枢密副使、宣徽南院使、宣徽北院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院大学士从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观文殿大学士、资政殿大学士、端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左卫上将军、右卫上将军、左金吾卫上将军、右金吾卫上将军、府牧、大都督、大都护正三品:尚书左丞、尚书右丞、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学士、端明殿学士、龙图阁学士、天章阁学士、宝文阁学士、翰林学士、枢密都承旨、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节度使从三品:太子宾客、龙图阁直学士、天章阁直学士、宝文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御史大夫、左散骑常侍、右散骑常侍、吏部侍郎、户部侍郎、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刑部侍郎、工部侍郎、左骁卫上将军、右骁卫上将军、左武卫上将军、右武卫上将军、左屯卫上将军、右屯卫上将军、左领军卫上将军、右领军卫上将军、左监门卫上将军、右监门卫上将军、左千牛卫上将军、右千牛卫上将军、府尹正四品:太子詹事、龙图阁待制、天章阁待制、宝文阁待制、御史中丞、枢密副都承旨、秘书监、殿中监、太常卿、宗正卿、左卫大将军、右卫大将军、左金吾卫大将军、右金吾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侍卫步军副都指挥使、观察使从四品:左谏议大夫、右谏议大夫、光禄卿、卫尉卿、太仆卿、大理卿、鸿胪卿、司农卿、太府卿、国子祭酒、少府监、将作监、司天监、内客省使、节度留后、观察留后正五品:太子少詹事、中书舍人、门下给事中、直龙图阁、直天章阁、直宝文阁、枢密承旨、左骁卫大将军、右骁卫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右武卫大将军、左屯卫大将军、右屯卫大将军、左领军卫大将军、右领军卫大将军、左监门卫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左千牛卫大将军、右千牛卫大将军、防御使从五品:太子左庶子、太子右庶子、太常少卿、宗正少卿、客省使、引进使、四方馆使、东上阁门使、西上阁门使、秘书少监、殿中少监、殿前都虞侯、侍卫马军都虞侯、侍卫步军都虞侯、左卫将军、右卫将军、左金吾卫将军、右金吾卫将军、府少尹、团练使正六品:太子左喻德、太子右喻德、左司谏、右司谏、光禄少卿、卫尉少卿、太仆少卿、大理少卿、鸿胪少卿、司农少卿、太府少卿、国子司业、都水使者、军器监、吏部郎中、户部郎中、礼部郎中、兵部郎中、刑部郎中、工部郎中、客省副使、引进副使、四方馆副使、东上阁门副使、西上阁门副使、诸军都指挥使、刺史从六品:少府少监、将作少监、军器少监、司天少监、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起居郎、起居舍人、司封郎中、司勋郎中、考功郎中、度支郎中、金部郎中、仓部郎中、祠部郎中、主客郎中、膳部郎中、职方郎中、驾部郎中、库部郎中、都官郎中、比部郎中、司门郎中、屯田郎中、虞部郎中、水部郎中、左骁卫将军、右骁卫将军、左武卫将军、右武卫将军、左屯卫将军、右屯卫将军、左领军卫将军、右领军卫将军、左监门卫将军、右监门卫将军、左千牛卫将军、右千牛卫将军、王府长史、王府司马正七品:左正言、右正言、太常博士、皇城以下诸司使、枢密兵房副承旨、枢密吏房副承旨、枢密户房副承旨、枢密礼房副承旨、吏部员外郎、户部员外郎、礼部员外郎、兵部员外郎、刑部员外郎、工部员外郎从七品:中书主事、门下主事、尚书主事、国子博士、太常丞、宗正丞、秘书丞、殿中丞、皇城以下诸司副使、阁门通事舍人、诸军副都指挥使大都督府司马、京县令正八品:太子中允、太子中舍、太子洗马、太子诸率府率、左赞善大夫、右赞善大夫、大理正、左卫中郎将、右卫中郎将、左金吾卫中郎将、右金吾卫中郎将、左千牛卫中郎将、右千牛卫中郎将、节度行军司马、节度副使、赤县令从八品:太子诸率府副率、中书令史、门下令史、尚书令史、东头供奉官、西头供奉官、左班殿直、右班殿直、秘书郎、著作佐郎、光禄丞、卫尉丞、太仆丞、大理丞、鸿胪丞、司农丞、太府丞、少府丞、将作丞、军器丞、司天丞、诸军都虞侯、留守判官、节度判官、观察判官、县令正九品:大理评事、秘书省校书郎、御史台主簿、太常主簿、宗正主簿、秘书主簿、殿中主簿、光禄主簿、卫尉主簿、太仆主簿、大理主簿、鸿胪主簿、司农主簿、太府主簿、少府主簿、将作主簿、军器主簿、司天主簿、国子助教、指挥使、留守推官、节度推官、观察推官、军事判官、赤县丞从九品:副指挥使、州别驾、州长史、州司马、司理参军、司户参军、司法参军、录事参军、教授、县丞高一品以上者为"行",下一品者为"守",下二品以下者为"试",品同者不用行、守、试,馀职准此宋朝职官制度的特点李光霁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体现在职官制度上,有五大特点,即中央集权、皇帝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和军事上内重外轻.宋朝的政治体制演变,以元丰(宋神宗年号)改制为界限,改制前与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一)中枢机构的演变宋朝中枢机构为"二府制",即设中书和枢密院两个机构"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二府制的特点就是文武分权.宋朝的"中书",与唐朝的"中书门下"性质相同,是宰相办公的地方.中书之外,尚书、门下两省名号虽存,但已成外朝,不是宰相机构.宋初,沿袭唐朝后期制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为宰相,而以参知政事为副相.从尚书丞.郎到三师皆可加此等衔为宰相或副相.尚书令、侍中、中书令等三省长官,品高位重常"缺而不置".元丰改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事,为首相;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事,为次相.名义上恢复三省,实际上趋于一省,次相以兼中书侍郎因请旨而更接近皇帝.副相,包括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和尚书左、右丞.徽宗时,一度将首相改为太宰,次相为少宰.南宋初年,以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并改为参知政事为副相,废尚书左、右丞官.从宰相官称来看,三省已并为一省.孝宗时,索性将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为左、右丞相,参知政事未变(左.右丞相,唐玄宗时为尚书省长官,宋为中书的长官).宋朝还有一些特殊宰相官称.蔡京权势最盛时曾任"太师总领三省事",文彦博、吕公著曾以元老任"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南宋韩侂胄当权时,曾任"平章军国事".他不用军国"重"事称号,因为加上"重"字测权力受限制,只能过问重事;用"同"则权力不专⑴.蔡、韩的称号都是权臣耍弄权术的一种伎俩,并非宋朝常制. 枢密院的由来,也不一般.唐朝有左、右内枢密使,向由宦官担任.唐朝后期的枢密院是在三省之外复有一省,内枢密使是在宰相之外复有宰相,是正常国家机构之外的多余机构,是君主专制制度下宦官擅权的产物.唐末朱温在夺取政权之前,把掌握朝廷实权的宦官杀掉,改用文士为枢密使;同时使枢密使由全面掌权改变为专管军事.宋朝继承了五代的制度,也设立了专管武事的枢密院这一机构和枢密使这一职官.二府制下枢密使的设置,分了宰相的权,形成文武分权;同时又侵夺了原来专管军事的兵部的权力,宋朝枢密院长官自称"本兵".枢密院长官的官称,宋初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或称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签书(署)和同签书枢密院事.元丰改制,专用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等官称.改制时,曾讨论枢密院机构是否继续存在,有人建议把权力合并于兵部.神宗强调祖制,他说:"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⑵因而元丰改制时唯独把枢密院这一机构保留了下来.宋朝的枢密使、知枢密院事照例用文人充任,副职有时用武人,充分体现了重文轻武的政制特点.宋朝有"宰执"这一提法,是宰相和执政的合称.宰指宰相,只限于同平章事、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和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及南宋的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左、右丞相等首相和次相.副相包括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与枢密院正副长官,合称"执政".宋初,中书和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权力不能合在一起,因此无宰相兼枢密使的情况.后来因用兵西夏,宰相与枢密院长官不相通气,对军事指挥不利,于是在庆历年间一度由宰相兼枢密使.西夏用兵结束,又恢复原状,兼职没有形成制度.到了南宋,一些权臣如秦桧、史弥远、贾似道等都曾以宰相兼任枢密使,但还不是定制.宁宗以后,宰相兼枢密使才成为定制.宰相不能兼枢密使,是防止大臣权重威胁皇权.后来权臣兼任两职,确实曾使皇权受到影响.(二)中央行政机构的演变唐朝后期,正常行政机构、职官之外另设机构、派官掌管的现象已很普遍.宋朝开国,太祖用赵普为相时以及太宗时期都没有做整齐划一、较大幅度的调整.因而宋初制度很乱,例如,兵部之外有枢密院侵夺了兵部的职权,并升为中枢机构;唐朝吏部、兵部分别主管文武官员的铨选,此时另设审官东院管文铨,审官西院管武选;户部尚书、侍郎职权,已由三司使(五代时并户部、盐铁、度支为三司,其长官为三司使)取代,被称为"计相",其权位仅次于二府,在六部之上;礼部之外有礼仪院;刑部之外有审刑院.元丰改制,一律恢复唐朝前期制度,以《大唐六典》为准,权归六部.除枢密院保留外,其他机构、职官一律废除.从此,结束了唐末到宋初官制上的混乱状态.(三)台谏制度的演变宋朝的御史台;分三院(台院、殿院、察院),与唐相同.照例不除御史大夫,而以御史中丞为台长.元丰改制前沿袭唐制,御史大夫为加官,改制时取消此制.宋朝规定,宰相亲戚和由宰相推荐任用的官吏不得为台长,以避免宰相与台长勾结为祸.实际上宰执仍能控制御史台,并利用为工具以打击政敌(宋朝习惯,御史中丞弹劾宰相,宰相必须辞职,由副相升任宰相,御史中丞则得以进身为执政。宋朝的谏官制度,元丰改制前沿袭唐制,左、右省虽有谏官存在(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由补缺改,左、右正言——由拾遗改),但"非特旨供职亦不任谏净"。另有"谏院",命别官知谏院。元丰改制,废谏院,恢复谏官职权,以左、右谏议大夫为谏长,仍隶左、右省。&   门下省的给事中和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地位比较重要。给事中正四品,品位在左谏议大夫(从四品)之上。分管门下后省,执行门下省的封驳权。中书舍人级别也比右谏议大夫高,分管中书后省,对皇帝任命官吏所下的"词头",若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因此在宋朝,侍中、中书令不置,门下传郎、中书侍郎又为宰相或执政,给事中和中书舍人遂成为两省的实际负责人。&   (四)军事制度的演变&   宋朝军事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兵权由几个机构分管,各部门权力分散,权力集中于皇帝。宋朝负责管理军事有关事务的有四个部门。枢密院负责军令、调动和高级军官的任免;"三衙"统率禁军;兵部负责后勤事务和管理地方的厢军;吏部负责武官铨选(武选唐朝归兵部管,宋朝元丰改制前由审官西院管,改制后权归吏部)。&   宋朝实行募兵制,士兵的来源有多种。其中一种,就是每逢有饥荒,从饥民中招募士兵,补本城。宋朝政府对从饥民中招募士兵的办法很得意,说是"天下犷悍失职之徒,皆为良民之卫",也就是说把社会上的可能反抗者变为镇压者,一举两得。宋朝还有个从后周时代遗留下来的传统,就是从地方厢军中选拔出强壮者充实到中央禁军。这种作法被称作"强干弱枝",也是宋朝军事制度的一个特点。&   另外,宋太祖赵匡胤"惩藩镇之弊,分遣禁旅戍守边城,立更戍法,使(士兵)往来道路,以习勤苦,均劳逸。故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至于骄堕"⑶。这种办法可收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效果,免去将官专权的威胁,但对作战十分不利。神宗即位知其弊,才废除了这种办法⑷。&   南宋初,允许将领募兵,于是有了岳家军、韩家军的出现。这触犯了宋王朝的大忌讳,有成为私人武装的危险。因而南宋有收回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兵权的举动。岳飞有大功于国,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杀害。&   "三衙",即侍卫亲军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是中央统率禁军的三个机构。除殿前司单独有最高级的军事职官都点检、副都检点(后不置)外,各衙的长官是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禁军分布在各地驻防。统率军队的率臣,有都总管、总管、副总管(初名部署,后避英宗讳改称总管)等军事职官。宋朝制度,军事正印官,一律由文官兼任,武人只能充当副职。& 厢军的长官亦称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但厢军均是老弱,无战斗力,兵士地位甚为低下,有如"给役"(只是一种"听差")。&   南宋置御营司,自收三大将兵权后,诸军皆冠以"御前"二字,其将领为都统制、统制、副统制和统领。&   (五)地方官制的特点&   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是两级制,即府、州、军、监为一级,县为一级。宋朝的地方官均以中央官吏派出任"知XX事",高级官吏则称"判XX事"。以州为标准单位,多称"知X州军州事"。知州照例兼厢军正印职。除知州外,每州设"通判"一人,其地位类似隋朝通守。州一级发出文件,必须通判签署,才能生效。目的就是要牵掣一下知州的权力。&   县一级的官吏,主要有知县、县丞、主簿和县尉。知县由中央派出的官吏担任,也是一种差遣。&   府州军监以上的大区称"路"。路一级的机构和职官,有监司和帅司。监司包括:"漕司(即转运司,长官称转运使),负责一路的财赋和监察;宪司(即提点刑狱司,长官称提点刑狱公事),负责一路刑狱;仓司(即提举常平司,长官称提举常平公事)负责一路的仓储。宪司和仓司也有监察责任,因而路一级可视为监察区。帅司,即安抚司(经略安抚司),长官为安抚使。安抚使照例兼任禁军军区的马步军都总管等军事职官,同时兼任某州、某府的地方官知州或知府。因此,安抚使下设有管军的幕职官和管地方事务的曹掾官。安抚使兼禁军首领又兼地方长官,权限较宽。为防止安抚使权力过重造成危害,因而安抚使要受路一级监司的监察,同时要受到下属的"走马承受"的监视,"走马承受"可直接向朝廷汇报安抚使的情况。由于路一级的军、政、财、监四权分散,无统辖各权的职官,因而宋朝地方行政区划和官员始终没有正式形成三级制。&   宋朝的节度使、观察使,名存而实废,两使下的幕职官、曹掾官与唐代不同,仅是闲差。&   宋朝很重视总结前朝政制利弊,并加以改革和调整,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去掉一些旧隐患,又生长出一些新弊端,影响着宋王朝国力的发展。&   二、优待士大夫的特殊制度&   "重文轻武"是宋朝职官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优待士大夫的某些特殊制度更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一)取得入仕资格的途径&   "入仕"(即开始作官)资格的取得,有三个主要途径,即科举(包括进士、诸科及武举为常选)、制举(特举)和荫补。&   1.广泛吸收士人的"特奏名"制度。&   宋朝制度,礼部贡举设进士及诸科。诸科包括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乡贡,"诸州判官试进士,录事参军试诸科,不通经义,则别选官考核,而判官监之"。合格者"第其甲乙",监官、试官署名其下,然后举送。礼部试后有廷试(殿试)。礼部举年份初无规定,英宗时"诏礼部三岁一贡举"。宋朝科举制度更加严密。宋太祖废除"公荐",以避免请托。"公荐"是唐代陋习,影响科举的公正程度。宋朝加强了考试的管理:现任官应进士举有锁厅试,验证身份和德行。应举之人,要"什伍相保,不许有大逆人缌麻以上亲,及诸不孝、不梯、隐匿工商异类、僧道归俗之徒"⑸。试卷有弥封制度,糊名,使考官不知举子姓名;有誊录制度,将试卷重新抄写一过,以免考官认得举子笔迹,上下其手。考官与举子有姻亲、师生关系,有回避制度。宋太宗时,对达官子弟中礼部贡举者要复试。&   宋朝科举等第最初只分甲乙,后来进士分三甲。考第之制分五等,上二等为一甲,赐进士及第;三等为二甲,赐进士出身;四、五等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中进士举者才能称"进士"。凡"及第即命以官",不须经吏部试,此点与唐制不同。&   宋朝有允许"附试"的"特奏名"制度。凡士人"贡于乡而屡绌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遇皇帝"亲策士则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曰‘特奏名'"。例如咸平三年(1000年),亲试陈尧咨等八百四十人,特奏名者九百余人,共一千七百余人⑹。& 宋朝科举考试,制度日趋严密,不受门第影响,较少请托,录取名额又较多,向社会各阶层士子开放,因而扩大了宋朝的统治基础。&   2.允许士人自荐的"制举"制度。&   "制举"又称制科,习称大科或贤良。制科非常选,必待皇帝下诏才举行。具体科目和举罢时间均不固定,屡有变动。应试人的资格,初无限制,现任官员和一般士人均可应考,并准自荐。后限制逐渐增多,自荐改为要公卿推荐;布衣要经过地方官审查;御试前又加"阁试"(试场在秘阁,及格为"过阁")。御试即殿试,内容要求更严(试策一道,三千字以上,当日完成),考试成绩分五等,上二等向来不授人,第三等与进士科第一名相当。有官人均升转或蒙拔擢。制科非常选,但它给士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入仕机会。&   3.照顾高级官吏子弟的荫补制度。&   宋朝对官吏子弟的照顾,另有荫补制度,荫补的范围比前朝扩大。高级官吏,文臣自太师至开府仪同三司,可荫子、孙、期亲、大功以下及异姓亲,而且可以荫及门客;武臣自枢密使至观察使、通侍大夫,可荫子、孙、期亲、大功以下及异姓亲。遇国家大礼,臣僚亦可荫补。一般官吏可荫及子孙,宰相、执政则可荫"本宗、异姓、门客、医人各一人"⑺。高级官吏致仕,"曾任宰相及现任三少、使相:(荫)三人"⑻,曾任尚书、侍郎等官以上也可荫一人。大臣病故,据所留遗表也可荫补,"曾任宰相及见任三少、使相"⑼,可多至五人。由于官吏荫补机会多,名额扩大,最高记录曾达到同时荫补子弟四千人,致使孤寒之士十年不得一任。宋朝优待大臣的这些作法,对巩固统治阶级队伍固然有一定益处,但也是促成宋代官吏冗滥的原因之一。&   (二)"职",宋朝官僚士大夫的特殊职称&   元丰改制以前,一般官吏多有三个头衔,即官、职和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⑽唐前期的职事官,到唐后期已变成官吏品阶的标志,宋初沿袭了这种情况。官吏的实际职务,要看所分派的差遣。《宋史·职官志》讲,"故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迅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⑾。例如真宗朝寇准曾为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判吏部东铨。郎中是官,直学士是职,判吏部东铨是差遣,才是实际职责。元丰改制,定阶官以寄禄(文散官有二十四阶;武散官有五十二阶。五品以上为大夫,六品以下为郎。凡进士、诸科及武举等科举出身者为有出身,此外为无出身),将知、判等差遣变为职事。&   宋朝的职名甚多,分若干等级。就以"学士"名号来说,按其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学士为翰林学士、知制浩与翰林侍读学士。&   学士院,即。其职务为"掌制、诰、诏、令撰述之事"。其职官为翰林学士、知制诰。长官为"翰林学士承旨"。"承旨,不常置,以学士久次者为之。凡他官人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学士俱缺,他官暂行院中文书,谓之权直。自国初至元丰官制行,百司事失其实,多所厘正,独学士院承唐旧典不改"⑿宋朝有专门给皇帝讲读经文的经筵官,也称讲读官。讲读官有翰林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元丰改制,废除翰林侍读、侍讲学士不置,但以为兼官。然必侍从以上,乃得兼之,其秩卑资浅则为说书"⒀。程颐(北宋)、朱熹(南宋),均曾任崇政殿说书。&   知制法,原为差遣,即起草诏令文书、是中书舍人的本职。唐代开元以后,设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衔,负责起草"内命"诏令文书,称"内制";中书舍人只负责起草"外命"诏令文书,称"外制",于是有内外两制,简称"两制"。宋代翰林学士人院前须经考试合格始得任命,入院例加"知制法"衔。中书合人不带"知制诰"衔,入学士院者免试。元丰改制前,宋朝政府中许多职务必须由两制或两制以上官员充任。因此,是否具有"两制"资格遂成为文职官员升迁的重要依据。"知制诰"也演变成一种职名。& 第二类学士为馆。殿学士。&   宋初沿袭唐制,设三馆。三馆长官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史馆长官)与集贤院(殿)大学士为宰相兼职。元丰改制,昭文馆、集贤院不置,史馆并入秘书省,于是取消了宰相三馆兼职的职名。秘阁,是三馆藏书的皇家图书馆。馆、院专任职官直馆、直院称"馆职",以他官兼任则称"贴职"。内外职事官带贴职,称"带职",免去所带职名则称"落职"。元丰改制"罢直馆、直院之名,独以直秘阁为贴职",而且不须考试。&   宋朝最高级职名为观文殿大学士、观文殷学士,资政殿大学士、资政殿学士及端明殿学士。"学士之职,资望极峻,无吏守。无职掌,惟出入待从备顾问而已"。⒁观文殿大学士须曾任宰相,观文殿学士亦"非曾任执政者弗除"。⒂资政殿大学士、学士也是宰相、执政的荣誉职名。端明殿(后改延康殿)学士五代已有,元丰以后"以现执政为之"。⒃&   第三类学士为阁学士。&   宋朝有一种特殊的阁学士职名,简称"阁职"。有学士、直学士、待制和直阁四级。宋朝制度,每一位皇帝去世后,必敕建一阁,以奉藏先帝遗留的文物。例如龙图阁,就奉藏着"太宗御书、御制文集及典籍、图画、宝瑞之物,及宗正寺所进书籍、世谱"。⒄其后,又建有天章阁、宝文阁、显谟阁、徽猷阁、敷文阁及南宋的焕章、华文、宝谟、宝章、显文等阁。&   诸阁学士之外,尚有一枢密直学士(后改述古殿直学士),亦是贴职,其班位在龙图阁直学士之上。&   宋朝官员对职名很重视。入馆阁者,必须是进士出身,"一经此职,遂为名流"。凡有职名的官员,可享有一些特殊待遇。实际上,授予馆阁职称是宋王朝笼络士大夫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请郡及宫观祠禄官制度&   宋朝对宰执等高级官吏有一种特殊优待办法,就是"请郡"制度。宰相因任职过繁或与同僚政见抵触,可以请求出任外藩,叫做"请郡"。如以节度使带宰相原衔出任,为"使相"。&   宫观祠禄官,为宋朝特有的职官制度。宋朝皇帝崇尚道教,于京城内外建立许多宫观。在京者为京词,在外者为外祠。命首相充玉清昭应宫使,为宰相兼宫观使的开始。随后,外戚、宗室和宰执罢官留京师,多任宫观官。疲老不任事而又未致仕的官员也多任此职。于是形成制度:凡大臣罢现任,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以食其禄",称为"祠禄"。先时,任宫观使者员额绝少。熙宁时,王安石执政,为安排反对变法者,规定宫观官不限名额,知州资序以上官即可派遣,并规定了任宫观祠禄官按不同级别应得的俸给和任期⒅。&   此制施行以来,员额不断扩大。政和年间,祠禄官近百员。钦宗靖康元年曾下诏罢去一批宫观官,渡江以后,宫观不复置,只保留醴泉观使、万寿宫使及佑神观使三种宫观使。绍兴时,士大夫流离失所,朝廷无官缺安置,于是许"承务郎以上权差宫观一次";又有选入(幕职、州等低级文职官员的合称)众多,无官缺可补,也破格给予岳庙祠禄⒆。宋朝还有一种传统,凡年六十以上(南宋为年及七十),不能理事的知州资序官员应自己陈请罢现任,为宫观。非自陈而朝廷特差宫观者,则属于黜降;但吏部仍可按"自陈宫观"处理,以示优礼。&   对官僚士大夫的种种优待,其实质是什么?北宋名臣文彦博揭示得最清楚。他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⒇应当说,宋王朝的这些举措,确实激励了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报国之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注释:&   ⑴⑽⑾《宋史》职官志一。&   ⑵⑿⒀⒁⒂⒃⒄《宋史》职官志二。&   ⑶⑷《宋史》兵志二。&   ⑸⑹《宋史》选举志一。&   ⑺⑻⑼《宋史》职官志十。&   ⒅⒆《宋史》职官志十。&   ⒇《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一。&   (李光霁,195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20世纪50年代在《历史教学》任编辑,研究教学问题多年;70年代后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 http://woxwod.blogchina.co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朝武将官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