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趁家长太冲动不注意偷拿手机玩游戏,冲动消费巨额,能不能退款,退款流程是什么?

很多家庭在发现“孩子偷钱”这一类原则性错误时,爸爸妈妈都会深恨自己教育失败,对孩子恨铁不成钢,一时冲动便打骂孩子,“你怎么这么不争气!”“我是缺你吃还是缺你穿了?”还要埋怨自己命苦,怎么养了这样一个孩子。
  其实孩子还小,根本不明白什么原则问题,是非观也不深,才会很轻易地做出这些事情来。家长,你要做的不是打骂孩子,而是要好好教育他。
面对孩子的偷钱行为,父母须坚守两大原则:
  1、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育儿心理学有句话:“你说孩子是怎样的人,孩子就会成为你所说的那种人。 ”所以说,面对孩子的偷钱行为,切忌采用“审问犯人“的方式来“提问”孩子,或者强逼孩子认错,建议先用比较和缓的方式去点醒他们,让他们知道父母清楚他们犯错误了。
  2、正确引导孩子的欲望
  如果简单粗暴地以“抓犯人”方式解决, 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是好人,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所以在质问前最好能冷静分析孩子偷钱的原因,才能找到杜绝此项行为的方法。如果孩子是为了买某种东西而偷钱,而且比较合理,妈妈尽可能的满足。如果孩子要求不合理,妈妈要尊重并正确引导孩子的欲望,比如告诉孩子,每个人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都想要,但这是不可能的;或多跟孩子保持交流,看看他想要什么,告诉他怎样才能得到它等等。
  一个好的父母,要懂得将孩子每一次犯错,转变成帮助孩子成长的拐点。孩子犯错,你会知道你的教育在哪一方面还有疏漏,在哪一点上还需要补充,让我们一起寻找好的方法,帮助孩子成就更好的未来。

原标题: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告诉你个好办法!许多家长纷纷效仿

现在这个时代,手机作为生活的工具,已经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孩子和家长关于”手机"引发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

针对孩子沉迷手机这个普遍性的难题,给大家讲两则故事,希望大家能从中受到启发,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少一些阻碍。

妈妈没收了孩子的手机之后

小武妈妈因为孩子沉迷手机,上星期把他手机收缴了。前天陪孩子出门,他见到一个小吃店,说要去买点吃的东西。但妈妈在车上等了六、七分钟还没见他回,就自己下车去小吃店看看。

孩子正在店里一个角落,玩一部智能手机。他一看见妈妈进来,就赶紧收起手机。

问他手机是谁的,他很不高兴地说是借同学的,之前因为母子之间为手机多次发生冲突,所以,妈妈也没有逼他交出来,就跟他说——尽快还给同学吧,今后不许找同学借。

从这件事我们发现一个事实:我们不给孩子买手机,或者孩子没有手机玩,迟早有一天,孩子一定会从别的地方,用他的方式获得手机来玩的。

借他人的玩——耗费自己的时间、情感等,以讨好建立社交关系而换取;

偷他人的玩——趁他人不知情、不注意时,私自取走他人财物;

抢他人的玩——以损害德性和良知的方式,“霸凌”他人获取财物;

接受馈赠玩——接受他人馈赠,而导致“被爱”认知的重新定义。

近日,家在广州的梁先生就尝到了后果:儿子一怒之下,砸碎了家中价值180万的古青花瓷碗!

他上五年级的儿子小浩,平时喜欢玩手机游戏,最近更是迷上了,不论是在路上,餐桌上,还是在床上,总是低头玩游戏。

家长不论怎么劝,小浩就是不听。梁太太经常对着梁先生唠叨,希望做爸爸的能解决这个问题。

梁先生趁着小浩睡觉,把儿子手机里所有游戏都禁用掉。

第二天,小浩发现游戏点击了却玩不了,以为是手机坏了,立刻变得狂躁,把手机猛砸到地上,还跺上2脚。

妈妈上去阻拦,小浩又拿起桌上的遥控器,往外一甩,砸到了那个青花碗。碗,顿时碎了。

在孩子沉迷手机这个普遍性的难题面前,有两种家长:

  • 一种是强硬的家长。就像上面这位梁先生一样,将手机没收,或将游戏卸载。如果孩子偷偷玩,就打骂一通。

  • 一种是软弱的家长。父母奈何不了孩子的哭闹和胡搅蛮缠,只好举白旗投降,听之任之。

这两种做法,都危害巨大。

第一种,家长看似赢了,但付出的代价很大。

首先,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怨恨;

其次,孩子没有发展出自律精神的机会,他很可能会偷偷借同学的手机玩游戏,不会从根本上对自己负责任。凡是爹妈说过“不许玩游戏”的,孩子一定摸了游戏就不肯放手,只要有个机会就赶快玩。

再次,家长监督的成本很高,一不留神,手机、平板电脑就被孩子找到了,孩子也容易学会欺骗父母。

第二种,会让孩子为所欲为,并学会怎样用发脾气来控制父母,怎样让父母感到内疚,怎样对父母表示抗议。

这些孩子常常冲动、任性,无法控制,无法管教,并成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合作的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被宠坏的孩子”。

孩子对手机的渴望有错吗?

在家长的禁令面前,孩子是不会“坐以待毙”的,他们在快速地长大,能力在快速地增加。

所以,我们必须对孩子的成长有足够的认知,否则,我们将犯的错误不是“掩耳盗铃”,就是“自欺欺人”。

很多孩子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基本上就开始对智能手机产生了拥有的渴望。孩子对智能手机的渴望,不是因为通讯交流的需要,而是对外面世界精彩的好奇。

这份好奇心,实在是太强大了,也是孩子对自己未来生命建立信心的很重要因素。

我们孩子已经完全可以真实地发现,在同龄人中有智能手机者,与没有智能手机者区别极大,不仅仅在玩游戏方面,还在人际交往的优势方面。

在获取大千世界的新知识方面,在与当下社会热点信息,尤其是孩子们兴趣最浓的时代偶像信息的接收和传播等方面,区别更是突出。

这些区别的存在,意味着孩子的自信心和骄傲感的差异。

由此可见,我们给不给孩子玩手机,已经完全影响不到孩子有没有手机可玩了。在这件事情上,让玩不让玩,只能向孩子宣告我们够不够爱他,尊重他,信任他。

而无法实现我们对孩子接触手机的管但是控目的,更无法实现对孩子思想活跃程度及学习哪些知识的管控。

实践证明,事先的约定比时候的惩罚效果更好也更容易实施,给大家提供一位妈妈针对孩子沉迷手机,想到的好办法,就是跟孩子“约法三章”:玩游戏可以,但要约定时间和规则,一旦违反,要承担违约责任。通过这种方法,没有任何一方会输,可以称之为“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办法。

跟孩子“约法三章”的好处是什么呢?

它会让孩子更有参与感,孩子在完成约定时会更有积极性,成功率也更高。与父母强加给自己的命令相比,孩子会觉得约定的方案是自己的主意,对他自己参与制定的方案有更强的执行动力。

在和孩子“约法三章”时,要注意四点:

1、要清晰地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行为。

比如:一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个小时,玩手机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以后。目标要具体、明确,便于测量。

相比“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太长”,“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超过1个小时”就更容易测量。目标具体、明确,孩子就更容易操作。

2、要清楚地说明孩子完成约定可以得到什么,和没有完成约定将失去什么。

在此过程中,要少说“不”,多说“可以”。比如:“如果你完成了约定,可以去看一场电影”,而不要说“如果你没有完成约定,就不能看电影”。两个说法意思虽然相同,但如果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他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更大。

3、要把约定书面化,并张贴在家里的显眼处,让孩子和家长时时刻刻可以看到。

当孩子完成了约定,哪怕是阶段性的约定时,父母都要及时给与鼓励。当孩子没有完成约定,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也绝对要承担。如果不追究违约责任,约定就没有丝毫约束力了。

4、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约法三章”的 “约”字。

在达成约定的过程中,要尽量吸取孩子的意见。千万不能把“约定”变成父母单方向的“命令”。

任何时候,我们的家庭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就,都必须建立在无条件的爱孩子、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的基础上。

否则,无论我们的教育方法或教育内容是多么的正确,对孩子的未来是多么的有价值,都难以最后实现我们教育的期望,对我们的孩子成长构成真正的意义。

本期编辑:此木 责任编辑:微晨 来源:教育

  可能小马哥再不想亲自为腾讯游戏公关了,近日腾讯游戏总监王磊在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上表示“针对未成年人在游戏中的非理性消费,一旦接到不理性消费投诉,并且认定是未成年人行为,公司一律退费。”原本只是针对未成人游戏冲动消费的一条措施,仔细想想它的影响却并没有那么简单。

  马化腾谈到误解时说:“产品出个什么问题,特别多的人骂你。”但表情包在戏谑中也确实代表了部分腾讯游戏玩家的心情。

  腾讯:从舆论漩涡中全身而退

  随着近两年来手游全国全年临段的爆发,游戏公司在游戏人口红利期赚得盆满钵满,但狂飙突进的游戏产业背后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负面问题。以腾讯《王者荣耀》为例,8000万日活惊呆了网民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王者荣耀》惹麻烦 小学生偷钱充值被家长诉至法院”、“熊孩子刷爆支付宝 玩王者荣耀花费近10万元”等新闻引得家长议论同时,人民网等媒体也对相关游戏现象进行了数轮批评。

  人民网五评《王者荣耀》后,小马哥亲自上门公关,足见舆论的刀子有多利。在网络舆论恐怖的影响力下,《王者荣耀》项目组甚至有些害怕发声。

  粗略估计,目前《王者荣耀》中17岁以下的玩家已经有约3600万,占中国未成年网民28%以上,未成年一直以来都是社会舆论的敏感点。如果游戏本身监管不力,本来就弱口碑的腾讯游戏面对的舆论压力足以将它拖入深渊。

  本着应对舆论的态度和对政策监管的敬畏,腾讯出台了“史上最严防沉迷”,今日又表态“一律退款”,从舆论漩涡抽身的同时给舆论吃的一颗“宽心丸”。但业界都明白,最终会申请退款的真实玩家很少,这些退款腾讯根本不会有多少损失。但不少人或许将会因“未成年人冲动消费退款”大受影响。

  发行:CP的道具款被我们退了

  《吕氏春秋》记载:子贡在别的诸侯国赎回鲁国奴隶后没要国家的补偿,孔子批评他说:“你不要补偿是为了显示自己高尚,但设定一个大多数人达不到的道德标杆,反而会使别人望而却步。”

  虽然未成年人冲动消费非常难界定,但腾讯在此次活动上还表示,将会专门建立一条退款通道,核实不理性不健康的消费。对于腾讯来说,即使解决了未成年人的“冲动消费”认定,未成年人退款所造成的后果完全可以控制在接受范围内,此项举措对于其他游戏公司产生的影响也不会很大。

  但我们不妨做个假设,“未成年退款”如果被社会舆论甚至互联网监督部门认可,对同行业特别是中小发行、CP来说恐怕是个灾难。

  为提高付费频率,中小发行在游戏上线前对CP提修改要求时,“冲动消费”是提升游戏收入的关键因素。如果熊孩子父母的退款要求需要被重视,未来游戏发行、运营不单要面对渠道、平台动不动数月以上的分成拖欠,还要为大量“熊孩子”擦屁股,支付数额不等的退款。这笔费或许会在运营、发行、渠道之间来回丢锅,无论是腾讯还是其他公司代理,但最后恐怕都要由CP来承受部分损失。

  其次,相信不少游戏公司对“做号退款”并不陌生,也多受其荼毒。腾讯有能力配合警方抓到做号者,但相信大部分公司都没这个精力审查,如果“未成年人退款”成为一种社会舆论甚至规定要求的常态,面对盗用未成年人信息进行诈充的“做号退款2.0”,相信又会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噩梦。

  父母:“退款制度”是不是后悔药?

  游戏中正常的增值服务购买本身是正常的服务交易,国内外也没有相关法规要求游戏公司必须制定退款机制。虽然腾讯此举更主要的作用是摆脱未成年人游戏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落实“退款机制”具体内容值得大家继续关注。

  “是否是未成年人冲动消费?”、“消费数额多少算是冲动消费?每月能退几笔?”、“退款流程是什么?”等问题都等待腾讯解决。“退款机制”并不代表游戏公司接受无限制退款,面对未成年人“冲动消费退款”,甚至“多次冲动消费”,父母是否应采取相应措施,并付相应监管责任?

  “充值退款”下反映出的另一面,则是当社会今家庭教育和亲子沟通的不足。“退款机制”对于父母来说,并不能成为推卸责任的理由和疏于亲子沟通的“后悔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长太冲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