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航母纪念邮册是否造核航母 目前有这4个不利因素中

  斯杜尔特·克拉克:中国将成为新的太空超级大国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发射的火箭数量大幅增加,但是这支火箭因三大原因而显得与众不同。首先,它是长征七号系列的第一枚火箭,长征七号火箭的问世是为了运载具备多功能舱的空间站到轨道上。其次,这是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建成以来发射的第一枚火箭。海南文昌发射场将成为中国未来探索外太空航天计划的根据地。最后,这是第一次向游客公开的火箭发射。游客们可前往观看整个发射过程。

  这对于一向被视为绝密的航天项目来说,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在6月这个闷热的傍晚,成千上万的观众聚在发射中心超大的观景台上,翘首企盼火箭的腾空而起。火箭在观众的欢呼声中一骑绝尘,开始了它在地表以上394公里的征程。

  “中国正在成为重要的太空强国”,欧洲空间局(ESA)下属科学理事会的项目协调办公室主任法比奥·法威塔表示。

  8月16日,中国在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美国和俄罗斯专家表示,量子通信是确保信息安全和防御黑客的最好选择。“墨子号”是第一颗研究量子纠缠现象的卫星。量子纠缠问题之艰深难解,甚至让爱因斯坦都高呼“简直像鬼魅般”。另外,中国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在今年发射新设计的火箭、新空间站、X射线太空望远镜,另外还安排了载人航天任务。

  中国每年在太空项目上的花销预计约60亿美元,虽然比俄罗斯多了将近10亿美元,但仍远远比不上美国的400亿美元。尽管美国在航天项目上豪掷了几百亿,但在2013年美国仅仅成功发射了19枚火箭;同年,中国发射了14枚,而俄罗斯发射了31枚。从数据上来看,中国显然已经在太空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今后只会越来越强大。

  “在2020年之前,你就能看到中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赶超其他航天大国”,《中国的空间技术:伟大的进步》的作者布莱恩·哈维说。而实现这个预言的关键在于中国的大型载人空间站——天宫号。中国预计在2022年建立永久载人空间站,虽然规模比不上自1998年就投入使用的国际空间站,但是在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上,中国空间站毫不落后。国际空间站主要是由美国、俄罗斯、欧洲和日本等牵头建设和使用。

  “科学在中国的航天计划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王迟表示,“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在航天技术和航天应用领域已取得的成就。随着中国航天项目的发展,我们正在努力开拓整个人类对于太空的认知”。

  或许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在不断推进其探索太空的前线,无论是载人太空飞行,还是太空科学,抑或是星球探测,中国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这么说来,难道中国想要在太空称霸吗?布莱恩·哈维相信中国只是单纯地想被看作平等的竞争者。“我认为中国只是想参与太空竞争而已”,他表示,“他们看重的是平等,他们期望得到国际航天界的尊重。”

  为了实现这个诉求,中国大刀阔斧的航天计划首先和欧洲空间局(ESA)在航天科学上“不谋而合”了。刚迈入21世纪,ESA就开启了“集群计划”(The Cluster Mission),研究“太空天气”及其对卫星可能造成的电路故障。中国也对太空天气的研究展现了极大的兴趣,然后向ESA提出了一个建议:如果ESA愿意和中国就此开展合作,中国可以发射更多卫星,进一步壮大“集群计划”的队伍。

  “中国认识到现在我们越来越依靠航天科技,而太空天气是我们面对的主要挑战。”曾供职于“集群计划”的帝国理工大学物理学家克里斯多夫·卡尔表示。ESA主导了双方谈判,让科学家们不受干扰地达成合作。尽管双方在具体操作的层面仍存在分歧,但是卡尔称,“总体来说,这次合作还是很愉快的”。

  中国于2003年提出了“双星计划”,发射了中国首个科学探测卫星。由“集群计划”和“双星计划”促成的经过同行评议的科学论文多达2300篇。卡尔表示,“产生这么多科学成果是巨大的成功”。

  中国航天事业正在不断地壮大。在2015年12月,中国发射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用于寻找神秘的非原子物质,天文学家认为这些非原子物质在构建宇宙的物质中占了很大比例。在今年的12月,中国计划发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以寻找黑洞。ESA和中国通力合作,研发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连接探测器(Solar Wind Magnetosphere Ionosphere Link

  中国认识到这些合作的意义绝不止于在科学层面。“我们是航天科学领域的后来者,没有多少经验,”王迟说道,“国际合作是中国迎头赶上的一条捷径。另外,科学的发展是落在全人类肩上的担子,尤其是航天技术。国际合作是使太空项目价值最大化的最有效途径。”

  法威塔同意了他的看法,表示:“在ESA,我们和各个航天大国进行合作。如果SMILE表现良好,那么将来可能会有更多合作项目。”

  相比于ESA开放的态度,美国则完全相反。自早年起,美国就全面禁止与中国的合作,而这直接导致中国被排除在国际空间站的大门之外。但这样冷淡的态度并没有影响中国航天的发展,相反刺激中国极力追赶。

  对于中国将推动太空军事化的担忧同样困扰着美国。对于局外人来说,中美双方都有些过度揣测对方了。“我认为关于中国航天计划中的军事成分并没有外界想得那么高”,哈维表示,“这一切都建立在认为中国的设施设备均被军方控制的假设上。这就像是说因为美国海军在海里接应返回的宇航员,所以美国军方控制了阿波罗计划。这完全不合逻辑嘛。”

  虽然中国军方没有扮演主要角色,但是军方确实负责了中国15-20%的航天任务。中国遥感系列卫星对外宣称是用作外层空间的遥感平台,但是分析人士认为实际上是间谍卫星。“我怀疑它们完全是用于军事任务。我从来没读过任何关于遥感系列卫星的科学论文”,哈维说。

  正是美国对中国太空军事化的担忧促使美国全面禁止与中国的合作,特别是要防止相关技术不小心流入中国。但是现在欧洲空间局已经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了,既能实现和中国的合作,又不至于情况失控。供职于SMILE的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天体物理学家格拉齐耶拉·布朗杜阿迪·雷蒙称之为“优雅的解决方式”——“由中国建造飞船,然后运往欧洲。ESA和其合作者再拼接上内置各类科学仪器的有效载荷舱,然后发射火箭。这样,西方技术就不会流向中国”。

  接下来说到火箭,中国持续发展了令人震惊的一系列运载火箭。中国的运载火箭被称为“长征系列”,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而长征5号、6号和7号这些新型号正在代替原有的老型号。

  虽然6月发射的长征7号火箭已经能够载重13吨,进入近地轨道,但是分析人士更期待长征5号的表现。长征5号将在今年秋天实现它的处女秀,它能实现载重25吨进入近地轨道。这样的运载能力,美国、俄罗斯和欧洲都无法与中国相比。目前还不清楚长征5号将送入轨道的第一批“货物”是什么,但是它的第二次发射——预计在明年——将运载特别的“货物”——一个机器人。它将降落在月球表面,收集月球岩石样品并送回地球,供中国科学家分析研究之用。

  中国的航天事业一年比一年进步,不容小觑。这不是靠不设限的资金支持,而是靠谨慎地选择项目,然后执着地追求明确目标。老牌航天强权们真应该从中学一些东西,尤其是在载人项目上应该多向中国取经。

  共同使用国际空间站的合约将在2024年到期,后续条约尚未出台。美国还在夸夸其谈那些超级昂贵的火星计划,但是并没有具体的计划安排以及预算来支持。比起美国,俄罗斯和ESA会逐渐发现它们的航天雄心将更多地与中国不谋而合。

  毫无疑问地,中国航天计划在合作方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开放。从和联合国签署协议允许其他国家在空间站开展实验,到允许其他国家的宇航员进入空间站,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开放。当然,我们很难想象俄罗斯和ESA(尤其是ESA)完全放弃与美国的合作,投入中国的怀抱,但这也不是完全不可能。2008年次贷危机后,NASA和欧洲开展了一系列高调的联合项目,包括机器人探索火星计划和太空天文台计划。这些劳民伤财的航天计划让ESA亟需新的合作者,或者是大刀阔斧地修改原定计划。在对太空的探索中,中国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虽然这样说似乎为时过早,但是从中国的发展轨迹来看,这样的推断不无道理。

  太空强权的更换交替,波诡云谲。欧洲可能追随中美两极中的任一极,抑或保持中立。虽然大多数人还只是认为中国在成为太空超级大国的路上,可是当长征7号火箭腾空而起,在愈2万人的喝彩中将天空撕裂开来时,中国已经跃升为新的太空强国,而历史将会永远铭记这一刻。

  (青年观察者MAX HU译自8月28日英国《卫报》)

作品版权由腹黑大白兔 解释, 禁止匿名转载;禁止商业使用;禁止个人使用。 临摹作品,同人作品原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海军航母纪念邮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