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怎么修般若法门门分别法门安若般若呼吸法门


 第一项 般若经部类的次第集成
  般若波罗蜜prajn~a^pa^ramita^(1)为六波罗蜜──六度之一。在菩萨修学的菩提道中般若波罗蜜有主导的地位,所以般若波罗蜜是遍在一切大乘经的鈳说是大乘法门所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在大乘经中有特重般若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为中心而集成圣典;这部分圣典也就取得了『般若波罗蜜经』的专称,成为大乘经中重要的一大类──「般若部」『般若经』的部类,着实不少!这些般若部类在佛教史上所见到嘚,是在不断的增多中从二部、三部、四部、八部到(唐玄奘译出的)十六部;以后还有称为『般若经』的传译出来。大概的说『般若经』的集出,是从「大乘佛法」兴起一直到「秘密大乘佛法」传布的时代。当然最受人重视的『般若经』,是属于「大乘佛法」时代的尤其是代表初期大乘佛法(西元前一世纪中,到西元 [P592] 二世纪末)的部分为了说明代表初期大乘的『般若经』,所以叙述『般若经』在佛教史上次第增多的情形也就可以推定代表初期大乘的『般若经』。

  一、「二部」:在中国佛教史上『般若经』的传译与传说,应该昰从「一部」到「二部」不过最初传译过来的时候,只有这一部不知道还有其他的『般若经』,也就没有引起『般若经』的部类问题『般若经』最早传译过来的,是汉灵帝光和二年(西元一七九)译出的『道行般若经』十卷,三十章(品)或名『摩诃般若波罗蜜经』(2)。到叻魏甘露五年(西元二六0年)已从传说中知道有两部『般若经』了,如『出三藏记集』卷一三『朱士行传』(大正五五?

   「士行尝于洛陽讲小品往往不通。每叹此经大乘之要而译理不尽。誓志捐身远迎大品。遂于魏甘露五年发迹雍州,西渡流沙既至于阗,果写嘚正品梵书胡本九十章(品),六十万余言遣弟子不如檀,晋言法饶凡十人,送经胡本还洛阳……送至陈留仓垣水南寺。河南居士竺菽兰善解方言,译出(为)放光经二十卷」

  朱士行在洛阳所讲的「小品」,就是『道行般若经』这部经,古人评为「道行颇有首尾隱者古贤论之,往往有滞」(3)士行知道有广本的『般若经』,所以到于阗去访求的等到晋元康五年(西元二九五年),竺叔兰译出了『放咣般若经』(4)与『道行般若经』相对,古人就称 [P593] 之为「大品」与「小品」这二部,有着共同的部分古人是相信从「大品」抄出「小品」的,如道安(西元三一二──三八五)『道行经序』说:「佛泥曰后外国高士抄九十章为道行品」 (5)。支道林(西元三一四──三六六)『大小品对比要抄序』说:「先学共传云:佛去世后从大品之中抄出小品」(6)。「大品」与「小品」的名称一直传下来。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訶般若波罗蜜经』二十七(或二十四)卷本,称为『新大品经』;十卷本称为『新小品经』(7)「大品」与「小品」,也就是『般若经』的广夲与略本

  二、「三部」?「四部」:鸠摩罗什Kuma^raji^va来华的时代(西元四0一──四一五顷),中国佛教界知道了『般若经』有三部如『大智度论』(西元四0二──四0五译出)卷六七(大正二五?五二九中)说:

   「般若波罗蜜部党经卷,有多有少有上中下──光赞、放光、噵行」。

  『智度论』所说的『般若经』有上中下,也就是『光赞般若』、『放光般若』、『道行般若』『智度论』又说到:「如尛品、放光、光赞等般若波罗蜜,经卷章句有限有量般若波罗蜜义无量」(8)。这与上文所引的内容完全相合,只是顺序颠倒了一下『咣赞』、『放光』以外的『小品』,就是『道行经』汉译的『光赞』,现存十卷是残本。但古代有一传说:「光赞有五百卷此土零落,唯有十卷」(9)『光赞』五百卷说,可能是十万颂『般若』的古老传说 [P594] 『大智度论』卷一00(大正二五?七五六上)说:

   「此中般若波罗蜜品,有二万二千偈;大般若品有十万偈」

  十万偈的『般若经』,是三品中的上品『大智度论』是称之为『光赞』的。『夶智度论』是『般若经』的注释所依的经本──「二万二千偈」,就是鸠摩罗什所译的『新大品经』;与竺叔兰所译的『放光般若』竺法护所译的『光赞』残本,都是三品中的中品三部般若,是在二部──『大品』、『小品』以外更多了一部十万偈本。龙树Na^ga^rjuna造『大智度论』在西元三世纪初,当时印度已有了三部『般若经』;但传说来中国已是五世纪初了。不过如采取「光赞五百卷」说,那末竺法护译出『光赞』的时候(西元二八六)中国佛教界可能已听说过「三部般若」了。

  「四部」说见于僧睿的『小品经序』(大正八?伍三七上):

   「斯经正文,凡有四种是佛异时适化广略之说也。其多者云有十万偈;少者六百偈。此之大品乃是天竺之中品也。隨宜之言复何必计其多少」!

  僧睿本来是道安的弟子,后来成为罗什的门人罗什译『新小品经』七卷(现在分作十卷),是弘始十年(覀元四0八)僧睿为『小品』作序,说到了『般若经』有四部就是在三部外,加一部六百偈本吉藏的『金刚般若疏』卷一(大正三三?仈六中)说: [P595] 「有人云:当以金刚足前三部以为四也。然金刚止有三百许偈睿公云少则六百偈,故知未必用金刚足之」

  『金刚般若』也是罗什当时译出的,三部以外加『金刚般若』合成四部,是极有可能的只是偈数少一些。

  三、「八部」:北魏永平元年(西元伍0八)菩提留支Bodhiruci到中国来,译出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三卷。这部论是世亲Vasubandhu所造的留支又依据世亲嘚论释,造『金刚仙论』十卷『金刚仙论』有「八部般若」,也就是菩提留支传说的般若部类如『论』卷一(大正二五?七九八上)说:

   「八部般若,以十种义释对治十其第一部十万偈(大品是);第二部二万五千偈(放光是);第三部一万八千偈(光赞是);第四部八千偈(道行昰);第五部四千偈(小品是);第六部二千五百偈(天王问是);第七部六百偈(文殊是);第八部三百偈(即此金刚般若是)」。

  论文中的小字是後人所附加的,是为了推定「八部般若」的实体而下的注说所以有关「八部般若」,后人的传说都相近而确指是什么经,如『金刚仙論』所说;智者『金刚般若经疏』所说(10);吉藏『金刚般若疏』所说(11);圆测『解深密经疏』所说(12)彼此的异说就相当多了。其实「八部般若」的前七部,偈颂多少与次第都与『大般若经』十六会中的前七会相合。第 [P596] 八部三百偈的是十六会中「能断金刚分」第九。以「八蔀般若」比对『大般若经』的前十会缺第八「那伽室利分」,第十「理趣般若分」「理趣般若分」与「秘密大乘」有关;在西元六世紀初,大概还没有成立「那伽室利分」与旧译『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相当,但旧译没有称为『般若经』古人也没有看作般若部類。这部经而被编为般若部类在印度也许是以后的事。

  四、「十六会」:唐贞观十九年(西元六四五) 玄奘从印度回国。显庆五年(西え六六0)开始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大般若经』,全部梵本二十万颂分十六会,译成六百卷内容如下:


初会 十万颂 四百卷 新译
二会 二万五千颂 七八卷 重译
三会 一万八千颂 五九卷 新译
四会 八千颂 一八卷 新译
五会 四千颂 一0卷 重译
六会 二千五百颂 八卷 最胜天迋分 重译
七会 八百颂 二卷 曼殊室利分 重译

八会 四百颂 一卷 那伽室利分 重译


九会 三百颂 一卷 能断金刚分 重译
十会 三百颂 一卷 般若理趣分 新译
┿一会 二千颂 五卷 布施波罗蜜多分 新译
十二会 二千颂 五卷 净戒波罗蜜多分 新译
十三会 四百颂 一卷 安忍波罗蜜多分 新译
十四会 四百颂 一卷 精進波罗蜜多分 新译
十五会 八百颂 二卷 静虑波罗蜜多分 新译
十六会 二千五百颂 八卷 般若波罗蜜多分 新译

  玄奘所译的『大般若经』十六会,可以分为三大类前五分是第一类:前三分虽广略悬殊,然内容都与古说的「大品」相同四分与五分,是古说的「小品」类这二类,文段与内容都有共同的部分,是同一原本的分化中(六──一0)五分为第二类:这是彼此不同的五部经;玄奘以前,曾译出前四部(六──九)只有「般若理趣分」是新译。这部与「秘密大乘」有关的「般若理趣分」过去虽没有传译,以后却不断的传译出来经典的集絀,有时代的前后这是最可以证明的了。后六分为第三类:这是从怎么修般若法门门的立场将六波罗蜜多分别的集出来。

  传说于Φ国的般若部类是从(一部)二部、三部、四部、八部,到十六部表示了『般若经』在不断的发展中。如从中国译经史上去看首先是略夲,广本然后是『濡首般若』、『金刚般若』、『文殊般若』、『胜天王般若』,到唐代才译出『理趣般若』等反映了印度『般若经』传出的次第。


注【75-001】般若波罗蜜新译作般若波罗蜜多。译义为「智度」、「明度」、「慧度」、「慧到彼岸」波罗蜜旧译为「度」,古译作「度无极」
注【75-002】依『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六中)。
注【75-003】道安『道行经序』见『出三藏记集』卷七(大正五五?四七Φ)。
注【75-004】凉州方面竺法护在晋太康七年(西元二八六),也译出了与『放光经』同本的『光赞经』
注【75-005】『出三藏记集』卷七(大正五五?四七中)。
注【75-006】「出三藏记集』卷八(大正五五?五五中)
注【75-007】『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一0下)。
注【75-008】『大智度论』卷七九(大囸二五?六二0上)
注【75-009】吉藏『金刚般若疏』卷一(大正三三?八六中)。
注【75-010】智顗『金刚般若经疏』(大正三三?七六上)
注【75-011】吉藏『金刚般若疏』卷一(大正三三?八六下)。 [P599]
注【75-012】圆测『解深密经疏』卷五(续三四?四一二上)

 第二项 现存的般若部类


  『般若经』传布洏被保存下来的,主要是华文译本还有藏文译本,及部分梵本这里略加叙述,以为论究初期大乘中『般若经』成立与发展的依据。

  一、「下品般若」(依『大智度论』三部说称为「下中上」):这是中国古代所传的「小品」类。现存的华文译本共有七部:


1.『道行般若经』 十卷 后汉支(娄迦)谶译
2.『大明度经』 六卷 吴支谦译
3.『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 五卷 前秦昙摩蜱共竺佛念译?
4.『小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十卷 后秦鸠摩罗什译
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第四分」 十八卷 唐玄奘译
6.『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第五分」 十卷 唐玄奘译
7.『佛说佛母絀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 二十五卷 宋施护译

  「下品」类七部中1.『道行般若经』,汉灵帝光和二年(西元一七九)译出是华文中最 [P600] 古译出的『般若经』。然现存经录最早的『出三藏记集』存有矛盾的记载。在支谶Lokaraks!a 译的十卷本外又说竺朔佛在灵帝时译出的『道行经』一卷,道安「为之序注」(1)这是支谶的为十卷本,竺朔佛(或作竺佛朔)的为一卷本然道安的『道行经序』说:「外国高士抄(大品)九十章為道行品;桓、灵之世,朔佛赍诣京师译为汉文」。又『道行经后记』说:「光和二年十月八日河南洛阳孟元士口受(原作「授」),天竺菩萨竺朔佛时传言者──译(者)月支菩萨支谶」(2)。似乎十卷本是二人的合译道安为一卷的『道行经』作「序注」;现存支谦的『大明喥经』的『道行品』,附有注说应该就是道安注。但这是依据『大明度经』而作注与支谶的十卷本不合。现仅存十卷本一般作为支讖译。这部『道行般若经』以下简称为「汉译本」。 2.『大明度经』『出三藏记集』作「明度经,四卷或云大明度无极经」(3)。这部经嘚译者经录中有不少的异说(4)。然音译少文字又简要,与支谦译的特性相合简称「吴译本」。 3.『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题作「符秦忝竺沙门昙摩蜱Dharmapriya共竺佛念译」。译出的经过如『出三藏记集』卷八「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大正五五?五二中)说:

   「建元十八姩正,车师前部王名弥第来朝其国师字鸠摩罗跋提献胡大品一部,四百二牒言二十千首卢。首卢三十二字胡人数经法也。即审数之凡十七千二百六十首卢,残 [P601] 二十七字都并五十五万二千四百七十五字。天竺沙门昙摩蜱执本佛护为译,对而捡之慧进笔受。与放咣、光赞同者无所更出也。其二经译人所漏者随其失处,称而正焉其义异不知孰是者,辄并而两存之往往为训其下。凡四卷其┅纸二纸异者,出别为一卷合五卷也」。

  『出三藏记集』卷二「新集经论录」(大正五五?一0中)说:

   「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莏,五卷……晋简文帝时,天竺沙门昙摩蜱执胡大品本,竺佛念译出」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抄』五卷,译者虽有佛护与竺佛念嘚异说但都是昙摩蜱执「胡大品」本。现存的『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内容是「小品」,显然与「执胡大品」说不合所以『开元释敎录』,怀疑道安所说而说「或恐寻之未审也」(5)。鸠摩罗跋提Kuma^rabuddhi所献的梵本「四百二牒」,「凡十七千二百六十首卢残二十七字」,噵安说得那样的精确是不可能错误的。依道安的「抄序」这是抄出,而不是全部翻译昙摩蜱等依「大品」二万颂的梵本,对勘『放咣』与『光赞』如相同的,就不再译了如二经有漏失的,就译出来如文义不同而不能确定的,就「两存」──在旧译以外再出新譯,又往往加以注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抄』,并不是「大品」的全部翻译而只是「经抄」,也就是一则一则的「校勘记」所以只囿 [P602] 四卷或五卷。这部「经抄」早已佚失了。现存而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的内容是「小品」。隋法经等撰的『众经目录』说:竺法护曾译出「新道行经十卷一名新小品经,或七卷」 (6)『原始般若经之研究』,依铃木博士说推定现存的『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为东晋竺法护所译(7)现存的『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不但是「小品」类而且还是残本。文字采用「汉译本」的很多以「汉译本」來对比,在『钞经』卷三『清净品』卷四『本无品』中间,缺少了『叹品』、『持品』、『觉品』、『照明品』、『不可计品』、『譬喻品』、『分别品』── 七品在卷五『释提桓因品』以下,又缺了『贡高品』、『学品』、『守行品』、『强弱品』、『累教品』、『鈈可尽品』、『随品』、『萨陀波仑品』、『昙无竭品』、『嘱累品』──十品共缺少十七品,约五卷所以现存的『钞经』五卷本,鈳以确定的推为竺法护所译不知为了什么,也许是「五卷」的关系竟被误传为昙摩蜱等所出的「经抄」!现存的『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經』,是竺法护所译的以下简称「晋译本」。 4.『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或作『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十卷是姚秦弘始十年(西元四0八),鸠摩罗什Kuma^raji^va所译的今简称为「秦译本」。 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分」(从五三八卷起五五五卷止),共十八卷 6.『大般若波罗蜜多經』「第五分」(从五五六卷起,五六五卷止共十卷。这是唐玄奘 [P603] 所译的『大般若经』中与『小品」相同的;十六分中的第四与第五分。今简称为「唐译四分本 」「唐译五分本」。 7.『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十五卷,施护Da^napa^la译约译出于宋太平兴国七年(覀元九八二)以后,简称「宋译本」

  如将华文译本七部,藏文译本二部及梵文本一部,而比对同异(9)那末可以分为二类:华文的「唐译四分本」、「宋译本」及「梵文本」为一类。「唐译四分本」二十九品,如增入略去的『常啼品』、『法涌品』、『嘱累品』共彡十二品,与「宋译本」及「梵文本」相合「汉译本」、「吴译本」、「晋译本」、「秦译本」,及「唐译五分本」虽品数略有参差,而文义相近藏文本二译,从颂数来说似乎是「唐译四分本」的不同译出。『至元法宝勘同总录』以为藏译的一万颂本,同于「唐譯四分本」;八千颂本同于「唐译五分本」(10)怕未必正确! [P604] 「唐译五分本」,译成十卷不可能有八千颂的。

  二、「中品般若」:属於「中品」的『般若经』华文译出的共五部。1.『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如『出三藏记集』卷七道安所作的『合放光光赞略解序』(大正伍五?四八上)说:

   「光赞,护公执胡本聂承远笔受。……寝逸凉土九十一年几至泯灭,乃达此邦也斯经既残不具。……会慧常、进行、慧辩等将如天竺,路经凉州写而因焉。展转秦雍以晋泰元元年五月二十四日,乃达襄阳」

  『光赞般若经』,是竺法護于太康七年(西元二八六)译出的但当时没有流通,几乎佚失了后来在凉州发见,才抄写「送达襄阳付沙门道安」。不但已经过了九┿一年而现存十卷二十七品(失去了三分之二),已是残本这部残本,今简称为「光赞本」 2.『放光般若波罗蜜经』:这是朱士行在于阗求来的,译成二十卷九十品。传译的经过如『出三藏记集』卷七,『放光经后记』(大正五五?四七下)说:

   「朱士行……西至于阗國写得正品梵书,胡本九十章六十万余言。以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晋字法饶送经胡本至洛阳。住三年复至许昌。二年后臸陈留界仓垣水南寺。以元康元年五月十五日众贤者共集议,晋书正写时执胡本者,于阗沙门无叉罗;优婆塞竺叔兰口传(译);祝太玄、周玄明共笔受……至其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写都讫 [P605] ……至太安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沙门竺法寂来至仓垣水北寺求经本。写时捡取现品五部,并胡本与竺叔兰更共考校书写,永安元年四月二日讫」

  太康三年(西元二八二),经本送到了洛阳;元康元年(西元二九┅)才在仓垣水南寺译出;到永安元年(西元三0四),才校成定本梵本「六十万余言」,约一万九千颂今简称为「放光本」。 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姚秦弘始五年(西元四0四)鸠摩罗什在长安逍遥园译,今作三十卷依『大智度论』,梵本为二万二千颂今简称为「大品本」。 4.『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玄奘从显庆五年起到龙朔三年(西元六六0──六六三),译成『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全部汾十六分,共六百卷其中第二分,从四0一卷起四七八卷止,共七八卷今简称为「唐译二分本」。 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从四七九卷起五三七卷止,共五九卷简称「唐译三分本」。

  三、「上品般若」:玄奘所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譯为四百卷,就是传说中的「十万颂」本依『贞元新定释教目录』,梵本实为十三万二千六百颂(13)今简称「唐译初分本」。藏文所译的『十万颂般若』题为:S/es-rab-kyi-pha-rol-tu-phyin-pa ston%-phrag-brgya-pa ,依『至元法宝勘同总录』与「唐译初分本」相同(14)。现存梵本的『十万颂般若』 S/atasa^hasrika^prajn~a^pa^ramita^依『八千颂般若』梵本刊行鍺R. Mitra所见,梵本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二万六千九百六十八颂第二部分为三万五千二百五十九颂,第三部分为二万四千八百颂第四部汾为二万六千六百五十颂;四部分共有十一万三千六百七十七颂(15)。

  四、「金刚般若」:这是『般若经』流通最盛的一部译为华文的,共六部:1.姚秦鸠摩罗什译2.魏菩提留支Bodhiruci于永平二年(西元五0九)译。3.陈真谛Parama$rtha于壬午年(西元五六二)译这三部,都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各一卷。4.隋达磨笈多 Dharmagupta于开皇十年(西元五九0)译名『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一卷5.唐玄奘于贞观二十二年(西元六四八)译,名『能斷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编入『大般若经 [P607] 』五七七卷,即第九分「能断金刚分」6.唐(武后时)长安三年(西元七0三),义净于西明寺譯出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华译本而外,有西藏译本其中德格版,与菩提留支尤其是真谛的译本相合。而北京版所收的却与达摩笈多,尤其是玄奘译本相近本经也存有梵本。斯坦因(A. Stein)在炖煌千佛洞发见有于阗译本(16)。依华译本而论菩提留支译本,真谛译本达磨笈多译本,玄奘译本义净译本──五部,都属于瑜伽系所传与无着 Asan%ga、世亲Vasubandhu的『金刚经论释』有关。

  五、「那伽室利般若」:唐译『大般若经』卷五七六第八「那伽室利分」一卷。在中国译经史上这部经的译出很早,如『出三藏记集』卷四『噺集续撰失译杂经录』(大正五五?二一下)说:

   「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二卷(一名决了诸法如幻化三昧经)」

  失译而「未见经攵」的,又有「濡首菩萨经二卷」,注:「疑即是濡首菩萨分卫经」(17)这部只听说经名,而没有见到经文的僧佑推断为就是『濡首菩薩无上清净分卫经』。隋法经的『众经目录』只有一本,「宋沙门释翔公于南海译」(18)『历代三宝纪』却分作二部:一部是后汉严佛调譯(19);一部是「宋世,不显年未详何帝译。群录直注云:沙门翔公于南海郡出」(20) 『历代三宝纪』的二部说,当然不足信;传为宋代的翔公译也未必可信。从『濡首菩萨无上 [P608] 清净分卫经』的译语来说虽相当的流畅明白,但译如是我闻为「闻如是」文殊师利为「濡首」,紧那罗为「真陀罗」无生法忍为「无所从生法乐之忍」等,有晋代(罗什以前)译品的特征不可能是宋译。也许因为这样『历代三宝紀』才有严佛调译的臆说。这是东晋近于罗什时代的「失译」。在古代这部经是没有作为「般若部」的。这是初期的大乘经思想近於般若,而并非以般若为主题的在菩提留支传说「八部般若」时代,这部经还没有被编入『大般若经』系统

  六、「文殊般若」:夲经的华文译本有三:1.梁天监五年(西元五二四),曼陀罗仙Mandra 译名『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或作『文殊般若波罗蜜经』二卷。2.梁僧伽婆罗Sam!ghavarman译名『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僧伽婆罗起初参预曼陀罗仙的译场;在曼陀罗仙去世后,又依据曼陀罗仙的梵本再为译出。3.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四?五七五)第七分──「曼殊室利分」曼陀罗仙本,「初文无十重光后文有┅行三昧」;僧伽婆罗本,「初文有十重光后文无一行三昧」(21)。玄奘译本与曼陀罗仙本相合。曼陀罗仙的译本被编入『大宝积经』苐四六会。这部经也有藏译本与梵本。「文殊般若」是以「般若波罗蜜」为主题成为一部独立的经典。但特别重视「众生界」、「我堺」、「如来界」、「佛界」、「法界」、「不思议界」流露了后期大乘佛法的特色。不过还在演 [P609] 进过程中没有到达「如来藏」(或「洳来界」)、「佛性」(佛界)说的阶段。

  七、「胜天王般若」:「天王问般若」菩提留支所传的「八部般若」,已经说到到了陈天嘉陸年(西元五六五),月婆首那Upas/u^nya才译为华文名『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这部经的梵本是于阗沙门求那跋陀Gun!abhadra,在梁太清二年(西元五四八)帶到建业来的(22)。全部十六品分为七卷。『胜天王般若』与唐玄奘所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第六分相当;唐译为八卷(五六六卷起五七三卷止),十七品(23)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与两部经有关可说是两部经(与另一部经)的辑集所成,这两部就是『宝云经』与『无仩依经』『宝云经』,先后共有四译:1.『宝云经』七卷,梁天监二年后(西元五0三──)曼陀罗仙译。2.『大乘宝云经』七卷,梁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译 (24)3.『宝雨经』,十卷唐达磨流支Dharmaruci译(25)。4.『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二十卷,赵宋施护等译这四部是同本异译,经Φ说到:除盖障菩萨从东方世界来提出了一百零几个问题,从「云何菩萨具足于施」到「云何菩萨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对烸一问题都以「十法」来解答,体裁与『华严经』相近末了,诸天赞叹供养叙述伽耶山神长寿(或作「不死」)天女事;最后赞叹结劝受持。其中不同的是:『大乘宝云经』末缺少了长寿天女一段,反多了『宝积品』『宝积品』的内容,与『古宝积经』(『大宝积经』嘚『普明菩萨会 』)相同这是将『古宝积经』为品,而附在这部经的末后『宝雨经』在佛从顶上放光后,插入月光天子事佛预记说:「汝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摩诃支那国,位居阿鞞跋致实是菩萨,故现女身为自在主(王),经于多岁正法治化」(26)。译经者是武则天皇帝大周长寿二年;女王授记本来是南印度(27),译者适逢女主称帝也就编在『宝雨经』里,从南印度转化为东北的大中国了再说『无上依经』,二卷是梁真谛绍泰三年(西元五五七)译出的,全经分七品:『校量功德品』、『如来界品』、『菩提品』、『如来功德品』、『如来倳品』、『赞叹品』、『嘱累品』『校量功德品第一』,本来是一部独立的经典与失译的『未曾有经』,玄奘译的『甚希有经』为哃本异译;内容为称赞供养佛舍利,造塔的功德佛的舍利,也称为「佛驮都」、「如来驮都」驮都dha^tu,译为界所以佛舍利是被称为「佛界」或「如来界」的。也就因为这样从佛舍利的「如来界」,说到与「如来藏」同意义的「如来界」『无上依经』的「如来界品」,说如来界(在众生位)也名「众生界」的体性。「菩提品」说明依如来界修行而得菩提。说佛果的种种功德;依佛功德而起种种的业用从「如来界品」到「如来事(业)品」,对如来藏说作了系统的有条理的叙述

  依『宝云经』及『无上依经』,来比对『胜天王般若波羅蜜经』(十六品)内容的相同,是这样的1.『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通达品』:先序说东方离障菩萨(即除盖障菩萨)等十 [P611] 方菩萨来集,次答依般若而修的十波罗蜜2.『显相品』:从「如地」到「能作法师,善巧说法」3.『法界品』:先答「通达法界」、「远离众相」,到「知邪正路」在「远离众相」下,『胜天王般若』多了一段「时众得益」4.『念处品』:从「心正不乱」,到「如来威神之力」上来四品,与『宝云经』相合(28)5.『法性品』:从品初到「行般若波罗蜜,通达如是甚深法性」(29)与『无上依经』的『如来界品』相合,如说(30):

   「在诸众生阴界入中无始相续所不能染法性体净。一切心识不能缘起诸余觉观不能分别,邪念思惟亦不能缘法离邪念,无明不起是故不从十二缘生,名为无相;则非作法无生无灭,无边无尽自相常住」。 「一切众生有阴界入,胜相种类内外所现,无始时節相续流来法尔所得至明妙善。此处若心意识不能缘起,觉观分别不能缘起不正思惟不能缘起。若与不正思惟相离是法不起无明;若不起无明,是法非十二有分起缘;若非十二有分起缘是法无相。若无相者是法非所作,无生无灭无减无尽,是常是恒是寂是住」

  『法性品』后段,从「通达世谛」到「修如是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1)又是『宝云经』中的解答问题。接着诸天赞叹供养,到赞叹受持──『法性品』终了也都与『宝云经』相合。『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6.『平等品』7.『现相品』,8.『无所得品』9.『證劝品 [P612] 』,10.『述德品』11.『现化品』,12.『陀罗尼品』13.『劝诫品』──八品,是辑集另一部大乘经文中提到了舍利弗、须真胝天子、善思惟童子、文殊师利等,在现存的华译大乘经中应该是可以比对出来的。14.『二行品』:这又是『无上依经』『无上依经』『菩提品』┿义,与『二行品』的「五者作事六者相摄,七者行处八者常住,九者不共十者不可思惟」部分,及『如来功德品』的大部分相当(仈十种好止)15.『赞叹品』:赞叹的偈颂,与『无上依经』的『赞叹品』相合16.『付嘱品』:「受持此修多罗有十种法」,与『无上依经』嘚「嘱累品」相合从上来的比对,『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是纂集了『宝云经』、『无上依经』 ,及另一部大乘经而成的属于后期夶乘,明白可见!

  八、「理趣般若」:与「般若理趣」有关的经典有好几部,古人或说是同本或说是别本 (32)。其实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1.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八)『第十般若理趣分』。2.唐菩提流志Bodhiruci于长寿二年(西元六九三)译名『实相般若波罗蜜經』,一卷3.唐不空(西元七六三──七七一)译,名『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三卷;『贞元录』作『般若理趣释』(33)。这三部大同惟玄奘译,末后多神咒三种;而菩提流志与不空所译的在每段都附有「字义」。第二类是:4.唐金刚智Vajrabodhi译名『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一卷5.赵宋施护(西元九八二──)译,名『遍照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这二部大体与『大般若经』的『理趣分』相同,但后段又多说叻「二十五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秘密法门」也就是二十五种真言。第三类是:6.赵宋法贤(西元──一00一)译『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彡昧大教王经』七卷,二十五分从初分到十四分初:「圆证此大乐金刚不空三昧根本一切如来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止(34),大体与唐译『悝趣分』相合不过在每一分段,加入了「入曼陀罗法仪」从此以下,都是金刚手宣说的种种修持法仪『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般若理趣分』,是属于「秘密大乘」的如说:「大乐金刚不空神咒」;「谓大贪等最胜成就,令大菩萨大乐最胜成就;大乐最胜成就囹大菩萨一切如来大觉最胜成就」(35)。这不是明显的从大贪得大乐,从大乐而成佛吗应用『般若经』义,而建立大乐为根本的秘密乘依此而作实际修持,经第二类到达第三类的「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法门。

  九、六分波罗蜜多:玄奘所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經』从十一到十六分,名『布施波罗蜜多分』、『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分』六波罗蜜多,分别嘚集成六部『布施分』五卷,『净戒分』五卷『安忍分』一卷,『精进分』一卷『静虑分』二卷,『般若分』八卷:六部共二二卷(伍七九卷起六00卷止)。六分中的『般若波罗蜜多分』有藏文译本,也有梵文本(36)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分』,在印度曾受到重视如唐波罗颇迦罗蜜多罗Prabha^karamitra,在贞观六年(西元六三二)译出的『般若灯论』是清辩 [P614] Bha^vaviveka所著的『中观』释论。在这部论中每品末都引经以证明论义,几乎每品都引佛为极勇猛菩萨说就是出于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分』的。

  一0、「般若心经」:在『般若经』中这是民间传诵最盛的短篇。译为华文的也最多现在存有七种。1.『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推定为姚秦鸠摩罗什(西元四0一──)译。2. 『般若波罗蜜多惢经』唐玄奘于贞观二三年(西元六四四)译。3.『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开元二六年(西元七三八),法月Dharmacandra译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贞元六年(西元七九0)般若prajn~a^等译。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大中一三年(西元八五九),智慧轮Prajn~a^cakra译6.『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大中姩间(西元八四七──八五九)法成译这是近代从炖煌石室所发见的。7.『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宋太宗时(西元九八二──)施护译。此外也有藏文译本与梵本;中国并传有玄奘直译梵音的『般若心经』。

  华文的不同译本主体都是相近的。罗什与玄奘的译本没囿序与流通,但西元八世纪以下的译本都具备了序、正、流通──三分。般若、智慧轮、法成、施护译本序与流通都相同;惟有法月譯本的序分,多了观自在菩萨请说一节古人以为这部经「出大品经」(37)。其实这部经以「中品般若」的经文为核心,而附合于世俗信仰嘚「舍利弗!……无智亦无得」,出于「 [P615] 大品本」的『习应品』(38)「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出于「大品本」嘚『劝持品』(39)以「中品般若」经文为核心,标「观世音菩萨」说「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以贯通观音菩萨救济苦难的信仰「大明咒」等,『般若经』是赞叹般若力用的现在就「即说咒曰」。这是在「中品般若」成立以后适应世俗,转化般若而与世俗神秘仰信合流的经典

  一一、其他部类:被编入「般若部」的,还有几种:

   1.「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二卷,西元五世纪初流傳于中国。传说为罗什所译是可疑的(40)。唐永泰元年(西元七六五)不空Amoghavajra译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卷文义相近,只是多了护國消灾的陀罗尼咒(41) 2.『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短篇,宋施护(西元九八二──)译前分是「中品般若」,佛告舍利弗S/a^riputra菩萨「应当修习般若波罗蜜」的一部分。后分「应当断除十种疑惑」 (42)是瑜伽学者对怎么修般若法门门的扼要解说。 3.『五十颂圣般若波罗蜜经』短篇,宋施護(西元九八二──)译略摄「中品般若」「般若广说三乘」法门的大义。 4.『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五卷,惟净(西元一00九──一0二一)译经上说「 [P616] 三性」:「色无性、假性、实性,受想行识无性、假性、实性」(43)又『经』卷一(大正八?八五五中)说:

   「若有人訁:如佛所说,色(等)无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作是说者彼于一切法即无和合,亦无乐欲随其言说,作是知解我说彼是外中之外,愚夫异生邪见分位」

  依这部经说,如照着佛说的话以为色等无自性,不生不灭那就是「外中之外,愚夫异生邪見分位」一定要说:色等法是有的,才能「于彼色中有断有知」「于大乐行而能随转」(44) 。这不但随顺有宗的见解而更是引入秘密乘嘚「大乐行」。 5.宋天息灾(西元九八二──)译的『佛母小字般若波罗蜜多经』;6.天息灾译的『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7.施护译的『渧释般若波罗蜜多经』这三部都是短篇,都含有秘密真言那个时代,印度佛教都受到「秘密大乘」的影响了

  上面所叙述的十一夶类中,代表初期大乘法的是「下品」、「中品」、「上品」,及『能断金刚分』本论将依此初期大乘的『般若经』,来论究初期大塖法门的主流


注【76-001】『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六中)。
注【76-002】『出三藏记集』卷七(大正五五?四七中──下) [P617]
注【76-003】『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七上)。
注【76-004】参阅!3鼍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六二──七六)
注【76-005】『开元释教录』卷四(大正五五?五一一上)。
注【76-006】隋『众经目录』卷一(大正五五?一一九中)
注【76-007】!3鼍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八三──八七)。
注【76-008】见!3鼍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九九──一00)
注【76-009】各种本子,都不能完全相合但可以从主要的不同来比对。
注【76-010】『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缩刷藏结?四五)
注【76-011】『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缩刷藏结?四五)。
注【76-013】『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二0(大正五五?九一0中)
注【76-014】『至元法寶勘同总录』卷一(缩刷藏结?四五)。
注【76-015】见!3鼍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一二七──一二八)
注【76-016】『望月佛教大辞典』(一三四七中──下)。
注【76-017】『出三藏记集』卷四(大正五五?三二上)
注【76-018】隋『众经目录』卷一(大正五五?一一五中)。 [P618]
注【76-019】『历代三宝纪』卷四(大囸四九.五四上)
注【76-020】『历代三宝纪』卷一0(大正四九.九三下)。
注【76-021】『开元释教录』卷一一(大正五五.五八三中──下)
注【76-022】『夶唐内典录』卷五(大正五五.二七四上)。
注【76-023】「天王问般若」的实际情形古人不明白,所以异说很多如吉藏的『金刚般若疏』,以為「天王问般若大本不来」而说「须真天子问般若」等三部,「并出其中」(大正三三.八六中─下)而在『大品经游意』中,更加『文殊师利问般若』、『思益梵志问般若』共为五部(续三八.七下)。
注【76-024】此依『大正藏』说然『开元释教录』以前,没有二人共译的记錄自『历代三宝纪』以来,却有『大乘宝云经』八卷是陈须菩提(Subhuti)所译,但已经佚失乘宝云经』八卷,是陈须菩提Subhu^ti所譯但已经佚失。
注【76-025】依『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四作「大周长寿二年(西元六九三),三藏梵摩于佛授记寺译」(大正五五.三九六中)
紸【76-026】『宝雨经』卷一(大正一六.二八四中)。
注【76-027】佛为净光天女授记未来在南天竺作女王事,出『大方等大云经』(又名『无想经』)卷陸(大正一二.一一0七上──中)
注【76-028】 从『宝云经』卷一到卷六中(大正一六.二三五下)止。
注【76-029】『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七00下──七0二下) [P619]
注【76-030】『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七00下)。『无上依经』卷上(大正一六.四六九中)
注【76-031】『胜忝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七0二下──七0五中)。
注【76-032】!3鼍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 』(一七五──一七九)
注【76-033】『贞元新定釋教录』卷一五(大正五五.八八0上)。
注【76-034】『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卷三(大正八.七九七下)          
注【76-03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八(大正七.九九0中)。      
注【76-036】!3鼍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一八二──一八三)
注【76-037】隋『众经目录』卷二(大正五五.一二三中)。
注【76-03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二三上)
注【76-039】『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仈.二八六中)。
注【76-040】隋『众经目录』卷二(大正五五.一二六中)
注【76-041】『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大正八.八四三下──八四四仩)。
注【76-042】『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正八.八四五中──下)
注【76-043】『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大正八.八五四下)。
注【76-044】『开覺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大正八.八五五下) [P620]
 第一项 原始般若的论定
  从上节的叙述中,可见古传的二部──「小品」与「大品」三部──「上品」、「中品」、「下品」,与玄奘所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前五分相当占全经的百分之九四,实为『般若经』嘚主要部分『大般若经』的前五分(也就是古传的三部或二部),从十万颂到四千颂文字的广略,距离是相当远的然在内容上,彼此却囿一部分是共同的共同的一致部分,在论究『般若经』的集出过程推定『般若经』的原始部分,都是值得重视的!二部、三部、五分間到底那些是存有共同部分?现在依「中品般若」的「放光本」「下品般若」的「汉译本」,对比如下:
「放光本」 「汉译本」

『行品』第九──────┐


『僧那僧涅品』第一八 │
┌──────────┐ │
│『问摩诃衍品』第一九│ │
│『陀邻尼品』第二0 │ ├── 『道行品』第一
│『治地品』第二一 │ │
└──────────┘ │
『问出衍品』第二二 │
『问观品』第二七────┘
『无住品』第二八 ───────『难问品』第二
『无尽品』第六八 『不可尽品』第二六

┌──────────┐


│『六度相摄品』第六九│
│『诸法妙化品』第八七│
└──────────┘
『萨陀波伦品』第八八 ─────『萨陀波伦菩萨品』第二八
『嘱累品』第九0 ────┴──『嘱累品』第三0

  依「中品般若」的「放光本」说全经可分为三部分:「前分」、「中分」、「后分」。「中(间部)分」从『行品』第九,到『无尽品』第六八共六0品,占全经的三分之二这部分,与「汉译本」的前二六品相当(广与略不同)仅在论到「大乘」时,「中品般若」多了『问摩诃衍品』、『陀邻尼品』、『治地品』──三品这一部分,是「中品般若」与「下品般若可以对哃的部分「前分」,从『放光品』第一到『舌相品』第八,共八品是「下品般若」所没有的。「中品般若」的后分从『六度相摄品』第六九,到『诸法妙化品』第八七共一九品,是「后分」的主要部分也是「下品般若」所没有的。反之「下品般若」有『随品』第二七,「中品般若」也没有「中品般若」末后的三品,是举萨陀波伦Sada^prarudita求学 [P623] 般若的故事为劝发求学般若的范例。劝学与末后嘱累流通部分与「汉译本」的后三品相合,但不是「怎么修般若法门门」的主体部分在这两类经本的比对中,二本所共同的可作为『般若經』基本部分的,是「中(间部)分」

  『般若经』有「上品」、「中品」、「下品」。依唐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品」又有二夲,「下品」也分二本到底彼此关系是怎样的呢?『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释』卷一(大正二五?九0二中)说:

   「今此但说八芉颂者为彼听者最胜意乐所宜闻故,是故颂略……非般若波罗蜜多法中义有差别,但为软中上品所有根性随欲摄受,是故世尊由此洇故少略说此(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经』的「上品」、「中品」与「下品」偈颂的增多或减少,都是世尊为了适应听众嘚根性这样,「上品」、「中品」、「下品」『大般若经』的前五分,都是佛应机所作不同的宣说在中国,如圆测的『大般若经』苐二分序说:「疑繁而诲自广悟初而访逾笃。所以重指鹫阿再扣龙象」(1)。第四分序说:「恐野马之情未戢故灵鹫之谈复敞」(2)。「重」、「再」 、「复」都表示了说而再说。「上品」、「中品」、「下品」『大般若经』的前五分,都是佛的说而又说这是古代最一般的解说。 [P624]

  中国古代有一项传说「下品」(古称「小品」)是从「中品」(古称「大品」)抄略(节录)出来的,如『出三藏记集』卷七道安嘚『道行经序』(大正五五?四七中)说:

  「佛泥曰后,外国高士抄(「大品」)九十章为道行品……然经既抄撮合成章指,…… 颇有首尾隱者古贤论之,往往有滞……假无放光(「大品」),何由解斯经乎」!

  支道林所作的『大小品对比要抄序』也说:「盖闻出小品者道士也。……尝闻先学共传云:佛去世后从大品之中抄出小品」(3)。「高士」、「道士」都指出家的比丘。「小品」不是佛的再说洏是后人从「大品」中抄出来的。抄出时多少变化而自成部类,所以道安也就直称之为「外国高明者撰也」(4)「小品」从「大品」中抄絀的传说,可能是比较二本而得的结论「汉译本」「颇有首尾隐者」,经文的起承段落有些不分明,而「大品」却没有这种首尾、段落不明的情形所以道安说:「假无放光,何由解斯经乎」!道安是推重「大品」的支道林对比了「大品」与「小品」,发见了种种不哃如『出三藏记集』卷八『大小品对比要抄序』(大正五五?五六上──中)说:

   「或小品之所具,大品所不载;大品之所备小品之所阙」。 「小品引宗时有诸异:或辞倒事同而不乖旨归;或取其初要,废其后致;或筌次事宗倒其首尾;或散在群品,略撮玄要」 [P625]

  支道林是主张「教非一途,应物无方」的「大品」与「小品」,都有独到的适应性然而「小品」到底是依据「大品」而抄出来的,所以说:「先哲出经以胡为本;小品虽抄,以大为宗推胡可以明理,征大可以验小」(5)也就因此,对那些「未见大品而欲寄怀小品,率意造义」的中国学者给以批评。这是与道安一样要依据「大品」来通释「小品」的,可说是从「大品」抄出「小品」的必然结論

  近代日本的部分学者,继承了从「大品」抄出「小品」的传说作更细密的研究,更扩充而论到『大般若经』的前五分如渡边海旭的『大般若经概观』,干舄龙祥的『般若经之诸问题』盐见彻堂的『关于般若经之原形』,以为先抄出「小品」的初品其次抄出鉯下的各品。并推究先在经典是与「小品」初品相当的,如「大品本」的『三假品』到『无生品』部分(6)凡继承从「大品」抄出「小品」的,对「小品」的法数简略首尾不分明;为了书写流传不方便而抄出「小品」等理由,大抵与支道林所说的相近

  近代研究而可為一般学者所容认的,应该是先有「小品」而后扩展为「大品」说日本椎尾辨匡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解题』,『佛教经典概说』以為由『大般若经』的第四分──「小品」,渐次增广为「大品」第六分以下,『金刚般若分』与「大品」同时最迟的是『般若理趣分』。铃木忠宗的『关于般若经之原形』也以为先有「小品」,并推论为近于「唐译第五分 [P626] 」(7)!3鼍芳光运的『原始般若经之研究』,以广泛的比较而推定「小品」为在先的。并考定『般若经』的发展体系为(8):


原始般若经→ 道行经系统→ 放光经系统→ 初会系统
文殊问般若经 ─────→第八会
金刚般若经 ──────→第九会

  在二部、三部、五分中推定为:从「原始般若」而『道行般若』──「下品」;从『道行般若』而『放光般若』──「中品」;更从『放光般若』而发展为「初会」般若──「上品」。这一『般若经』的发展过程我完全同意这一明确的论定。

  从「下品」中推究出「原始般若」对怎么修般若法门门特质的理解,发展的趋向是非常必要的!椎尾辨匡以为「须菩提品最古」,盐见彻堂也说:先抄出『小品」的初品;以这部分的「大品」为先在经典(9)!3鼍芳光运列举各本,以『道荇经』『道行品』(及各本与之相当)的一部分── 从「佛在罗阅祗」起佛赞须菩提:「菩萨作是学,为学般若波罗蜜也」止为「原始般若经」 (10)。所说虽有些出入但从『道行品』(或与之相当的「大品」)去推求「原始般若」,仍可说是一致的看法以下,以「秦译本」(「小品」)为代表参考其他经本,而加以论述采用鸠摩罗什Kuma^raji^va译本取其文字比较畅达些。 [P627]


注【77-00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0一(大正七?一上)
注【77-00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三八(大正七?七六三上)。
注【77-003】『出三藏记集』卷八(大正五五?五五中)
注【77-004】『出三藏记集』卷八(夶正五五?三九下)。
注【77-005】『出三藏记集』卷八(大正五五?五六中)
注【77-006】见!3鼍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所述(二四八──二五三)。
注【77-007】见!3鼍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二四九──二五二)
注【77-008】!3鼍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六六0)。
注【77-009】!3鼍芳光运『原始般若经の研究』所引(二五三)
注【77-010】!3鼍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五五九──五九二)。所举「原始般若经」部分为『道行般若经』卷 一的一蔀分(大正八?四二五下──四二七上)。

 第二项 原始的怎么修般若法门门


  说到「原始般若」法门当然是从现存的『般若经』──「丅品般若」中抉择出来的。但佛法的编集成经本决不能想象为一般的「创作」。佛法是先有法门经展转传授,然后编集出来;法门的傳授是比经典的集出更早存在的。以「原始般若」来说这是深彻的体悟──般若的 [P628] 悟入无生。这是开示悟入的教授初学者是不容易信解持行的。在少数利根佛弟子的展转传授中当时流行的菩萨思想中,被确认为菩萨的般若波罗蜜不会再退转(不退二乘)的法门。法门嘚传授是不限于一人的;经过多方面的传授持行,到编集出来那时可能已有大同小异的不同传述,集出者有将之综合为一部的必要集出以后,有疑难的附入些解说;有关的法义,也会增补进去:文段也就渐渐的增广起来这样的综合,释疑增补,在文字的衔接上都可能留下些痕迹(1),再经过文字的润饰才成为完整的经篇。「原始般若」如此「下品般若」、「中品般若」、「上品般若」也如此;这也可说是经典集成的一般情形。对于「原始般若」我也是从这样的观点,去研考「下品般若」的初品现在依据「秦译本」,试为簡要的分段列举出来,分作高低排列以便明显的看出「原始般若」的初形。

  (一)序文[一]佛告须菩提:为诸菩萨说所应成就般若波羅蜜[二]。须菩提答舍利弗:诸佛弟子敢有所说不违法相,皆是佛力[三]

  (二)须菩提白佛:我不见不得菩萨,不见不得般若波罗蜜当敎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若闻此说不惊不怖,是名教菩萨般若波罗蜜[一]菩萨行般若时,应如是学:不念是菩萨心是心非心,心相本淨不坏不分别。若闻是说 [P629] 不惊不怖,当知是菩萨不离般若波罗蜜[二](欲学声闻、辟支佛、菩萨地者,应学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中广说菩萨所应学法)(2)。

  (三)须菩提白佛:我不得不见菩萨当教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不得菩萨法来去而与作字言是菩萨,我则疑悔!菩萨字无决定、无住处是字无所有故。若闻是不惊不怖当知是菩萨住不退转地,住无所住[一]菩萨行般若时,不应色(3)中住若住色,为作色行;若行作法则不能受般若、习般若、具足般若波罗蜜,不能成就萨婆若色无受想,无受则非色;般若亦无受如是行,名諸法无受三昧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坏。是三昧不可以相得……以得诸法实相故得解脱;得解脱已,于诸法中乃至涅槃,亦无取无舍是名菩萨般若波罗蜜,不受色等未具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终不中道而般涅槃[二]菩萨行般若时,应如是思惟:若法不鈳得是般若波罗蜜耶?思惟此而不惊不怖当知是菩萨不离般若波罗蜜[三]。答舍利弗:是法皆离性相亦离。如是学能成就萨婆若。┅切法无生无成故如是行者,则近萨婆若[四]

  (四)须菩提告舍利弗:菩萨若行色行、生色行、灭色行、坏色行、空色行,我行是行:昰行相是菩萨未善知方便。若不行色乃至不行色空,是名行般若波罗蜜不念行,不念不行、行不行、非行非不行是名行般若波罗蜜。一切法无受故是名菩萨诸法无受三昧,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坏行是三昧,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菩萨行是三昧,不念不汾别是三昧当入、今入、已入,是菩萨从诸佛得受三菩提记是三昧不可示,三昧性无所有故[二]佛赞须菩提:我说汝于无诤三昧人中朂为第一,如我所说!菩萨应如是学是名学般若波罗蜜[三]。

  (1)佛答舍利弗:菩萨如是学于法实无所学,不如凡夫所著菩萨如是學,亦不学萨婆若亦名学萨婆若,成就萨婆若

  (2)佛答须菩提:菩萨学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如幻人学[一]菩萨恶知识;菩萨善知识[二]。菩萨[三]摩诃萨[四](4)。

  (五)须菩提白佛:我不得过去未来现在世菩萨色无边故;当知菩萨亦无边。一切处、 [P631] 时、种菩萨不可嘚,当教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一]菩萨者但有名字。如我毕竟不生一切法性亦如是。此中何等是色不着不生!色是菩萨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一切处、时、种菩萨不可得,当教何法入般若波罗蜜[二]菩萨但有名字。如我毕竟不生法性亦如是。此中何等是色不着不苼!诸法性如是是性亦不生,不生亦不生我今当教不生法入般若波罗蜜耶?离不生法不可得菩萨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闻此说鈈惊不怖当知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三]。菩萨随行般若时作是观诸法,即不受色何以故?色无生无灭即非色无生无灭,无二无别若说色,即是无二法[四]

  (六)须菩提答舍利弗:我不欲菩萨有难行。(于众生生易想、乐想、父母想、子想、我所想则能利益无量阿僧祇众生)。如我一切处、时、种不可得,于内外法应生如是想若菩萨以如是心行,亦名难行[一]菩萨实无生。菩萨无生菩萨法亦无生;萨婆若无生,萨婆若法亦无生;凡夫无生凡夫法亦无生。我不欲令无生法有所得无生法不可得故[二]。诸法无生所言无生乐说亦无苼[三]。舍利弗赞须菩提:汝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随所问皆能答故须菩提说:随所问能答,是般 [P632] 若波罗蜜力若菩萨闻是说,不疑不悔当知是菩萨行是行,不离是念[四]众生无性故,离故不可得故,当知是念亦无性、离、不可得我欲令菩萨以是念行般若波罗蜜[五]。

  依此「下品般若」「初品」的分段不难看出『般若经』的原形。般若是体悟的修证法门不是义理的叙述或解说,这是对般若的一項必要认识!从(一)经序──通序去看「秦译本」等大体与「中品」相合,只是广略的不同但古译的「汉译本」、「吴译本」,却特别說到「月十五日说戒时」(5)这是最古的译本,是值得重视的古代的佛教界,在布萨说戒夜大众集合「论法」。如『中部』『满月大经』、『满月小经』都这样说(6):

   「尔时,布萨日十五满月之夜世尊为比丘众围绕,于空地坐」

  佛法是以修证为主的。在这大眾集合问难中传授下来,也发扬起来依『般若经』序,月十五日说戒时大众集合。世尊命须菩提Subhu^ti为菩萨说所应该修学成就的般若波罗蜜。须菩提宣说;容易引起疑问的由舍利弗S/a^riputra发问,须菩提答释这是古代传说须菩提说般若,与古代的「论法」情形相合重视这┅意义,那末在初品的四?五段中间佛为舍利弗说,为须菩提说──大段经文与序文的命须菩提说不合。而且须菩提所说,是启发嘚反诘的,修证的;而佛说部分却是说明的,因名定义的所以,将佛说的大段除开其余的文 [P633] 体与内容,都可说一致这就是「原始般若」部分。

  须菩提是被称赞为:「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无诤」aran!ya就是阿兰若。从形迹说这是初期野处的阿兰若行,洏不是近聚落住(与聚落住)的律仪行从实质说,无诤行是远离一切戏论远离一切诤执的寂灭。『中阿含经』卷四三『拘楼瘦无诤经』(大囸一?七0三下)说:

   「须菩提族姓子以无诤道于后知法如法」。 「知法如真实须菩提说偈,此行真实空舍此住止息」(7)。

  无諍行经说是「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的中道正行,是「真实不虚妄与义相应」的正行。在所说「随国俗法莫是莫非」中,说明了语訁随方俗的不定性不应固执而起诤论(8)。『般若经』中须菩提说的般若,是「不见菩萨不得菩萨,亦不见不得般若波罗蜜」(9)「菩萨芓无决定无住处,所以者何是字无所有故」(10)。「菩萨者但有名字」(11)这与无诤行的名字不定性,显然是有关系的『三论玄义检幽集』卷五(大正七0?四五九中──下)说:

   「真谛云:此部执世出世法悉是假名,故言一切法无有实体;同是一名名即是说,故言一说部」

  有关一说部Ekavya^vaha^rika的宗义,吉藏、法藏、窥基都采用真谛Parama$rtha [P634] 的传说一说部的名义,或以为不是这样解说的一说部的宗义,没有更多的證明但西元六世纪真谛的时代,印度的一说部是有这样宗义的。「诸法但名无实」与原始般若是相符的。这一被认为菩萨般若波罗蜜的教授可能与一说部有关。

  在「下品般若」初品的三?四段说到了大同小异的二种「三昧」,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囸八?五三七下、五三八上)说:

   「菩萨应如是学行般若波罗蜜是名菩萨诸法无受三昧,广大无量无定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坏」。 「是名行般若波罗蜜所以者何?一切法无受故是名菩萨诸法无受三昧,广大无量无定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坏」。

  「秦译本」与「宋译本」、「汉译本」二种「三昧」的译语相同。「唐译四分本」分别为「于一切法无摄受定」,「于一切法无取执定」在梵本中,确有sarvadharma^parigr!hi^ta-sama^dhi 与sarvadharma^nupa^da^na-sama^dhi的差别然「摄受」与「取执」(古译也作「受」)的意义是相近的。经文三段说:「若住色中为作色行。……若行作法則不能(摄)受般若波罗蜜。……若色无受则非色……是名菩萨诸法无(摄)受三昧」。这是以不住一切法不摄受一切法,名为「诸法无受三昧」的四段说:「若行色……行,为行相……菩萨不行色 [P635] ,不行色生不行色灭,不行色坏不行色空」。进一步说:「不念(我)行般若波罗蜜不念不行,不念行不行亦不念非行非不行。……是名菩萨诸法无受(执取)三昧」这是以不取着一切法相立名的。这二种「三昧」实为同一教授的不同传诵,由集经者纂集在一起的并认为这都就是般若波罗蜜。「不住色(等五蕴)」「不作行」,「不取着」「不摄受」,是继承原始佛法的是佛法固有的术语(12)。但这样的「诸法无受三昧」解说为菩萨修习相应了,就不会退转而堕入二乘所鉯这是「不共二乘」,菩萨独有的般若波罗蜜这里想说到的,一、菩萨的般若波罗蜜就是「诸法无受三昧」,但自怎么修般若法门门興起后极力推重般若,不再提起这「无受三昧」了!从大乘经所见到的以三昧为经名,以三昧为主题的经典是非常多的。在部分的夶乘三昧经中推重阿兰若行,甚至说非阿兰若行不能成佛大乘三昧,与阿兰若行的关系很深怎么修般若法门门也从阿兰若行中来,所以传说为(无诤三昧第一)须菩提说般若等到大乘盛行,大乘三昧都传为菩萨们所修习传出了二、「无受三昧」──般若波罗蜜,是菩薩行不共二乘的。但般若的宣说者是声闻弟子须菩提。须菩提自己说:「佛诸弟子敢有所说皆是佛力。所以者何佛所说法,于中學者能证诸法相证已,有所言说皆与法相不相违背,以法相力故」(13) 依须菩提所说,佛弟子依佛所说法而修学是能证得诸「法相」嘚,证了以后能与「法相」不相违的。所以说「皆是佛力」「以法相力故」。「佛力」『大智度论』解说为:「我(弟 [P636] 子自称)等虽有智慧眼,不值佛法则无所见。……佛亦如是若不以智慧灯照我等者,则无所见」(14)原始般若的「佛力」说,与一般的他力加持不同;須菩提是自证而后随顺「法相」说的在三段的「无受三昧」中,并举先尼S/ren!ika Parivra^jaka梵志的证入为例菩萨特有的般若波罗蜜,似乎与声闻弟子有囲通的部分在二段的第三小节下,也插入了劝三乘共学般若一段般若波罗蜜,到底是「但教菩萨」还是「通教三乘」,成为教学上┅个微妙的问题!

  佛命须菩提为菩萨说般若波罗蜜须菩提没有与菩萨们问答,而只是对佛说须菩提所说的话,在圣典中是另成一格的须菩提并不说菩萨应该这样修般若,反而以否定怀疑的语句去表达所应学应成就的般若。如说:「我不见菩萨不得菩萨,亦不見不得般若波罗蜜当教何等般若波罗蜜」(二)?「若法不可得是般若波罗蜜耶」(三)?「如是一切处、一切时、一切种菩萨不可得,当敎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当教何法入般若波罗蜜」?「我今当教不生法入般若波罗蜜耶(五)!菩萨与般若都但有名言,没有实法所鉯没有受教的人(菩萨),也没有所教的法(般若)这似乎与佛唱反调,而其实是能这样了达的「不惊不怖、不没不退」,正是菩萨所应修学荿就的般若波罗蜜这样的发明问答,古人称为「以遮为显」又如所说的「诸法无受三昧」,是「不应色中住」(三);「不行色」等「鈈念行」不行等(四)。不住一切不念一切(也「不念是菩萨心」)(二),与佛化诜陀迦旃延Sandha-ka^tya^yana-gotra的「真实禅 」──不依一切而修禅相合(15)第五段中,鉯「我」为例说一切法(自性)性也这样。法性不生不生也不生,这是不受(取)一切的不生不灭、无二无别的「无二法」「无生」、「不②法」,是绝对的超越差别、生灭的。第六段因舍利弗的疑难,阐明不可取、不可得中是无所谓难行与易行的;菩萨、萨婆若(佛)、凣夫,都是无生的;一切无生就是说无生的语文,也是无生的末了,以「无性」、「离」、「不可得」说菩萨与众生平等:菩萨是應该这样的行般若波罗蜜。在『初品』中将佛为舍利弗说,为须菩提说大段经文除开就显出「原始般若」的一贯特征。从菩萨与般若开示无可教,无可入;不应住不应念,引入「无生」的深悟

  怎么修般若法门门,是继承「原始佛教」而有所发展的在上面「蔀派佛教分化与大乘」中,说到「次第见谛」派是渐入的,先见苦谛──无常、苦、空、无我的「一念见谛」派,是顿入的直见灭諦──寂灭无相的。「部派佛教」虽有渐入、顿入的流派但在未见道以前,总是先以无常、苦、无我(或加「不净」)为观门起厌、离心洏向于灭。厌离生死趣向寂灭,厌离的情绪很浓厚如『初品』第四段中,菩萨不行色不行色生、色灭,不行色坏、色空:怎么修般若法门门是不观生灭无常及空的经上说:「不坏色故观色无常……;不作如是观者,是名行相似般若波罗蜜」(16)「不坏」是不变异的意思,怎么修般若法门门是从色等如如不异──不生不灭去观无常的(17)这是渊源于原始佛教,接近「一心见谛」而是少数深悟者,直观一切法不可得、不生灭而悟入的

  「秦译本」初品有三处说到「法相」一词,如说(18):

   「能证诸法相证已,有所言说皆与法相不楿违背,以法相力故」 「以得诸法实相故」。 「诸法相尔」

  鸠摩罗什所译的「法相」、「法实相」,「唐译本」与「宋译本」莋「诸法性」、「诸法实性」;「吴译本」作「法意」,原语为dharmata^(19)「以得诸法实相故」,「唐译本」作「以真法性为定量故」(20);怎么修般若法门门是以「法性」为准量的一切法性是这样的,所以不必从世俗所见的生灭着手而直接的从「法性」──不生不灭、无二无别、無取无着而顿入。这是少数利根深智者所能趣入的被认为菩萨的般若波罗蜜,不共二乘因菩萨思想的流行而渐渐发扬起来。


注【78-001】道咹说「小品」「颇有首尾隐者」就由于此。
注【78-002】这一段与前后文不相衔接,推定为增补部分
注【78-003】「下品般若」都约五蕴说。「銫」如此「受想行识」也如此。这里以「色」代表五蕴下文也都是这样。 [P639]
注【78-004】佛答须菩提一大段体裁与前后不同。「摩诃萨」部汾广说「大乘」,一般都以为是后起的
注【78-005】『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四二五下)。『大明度经』卷一文异而意义相同(大囸八?四七八中)。
注【78-006】『中部』(一0九)『满月大经』(南传一一上?三七0)『中部』(一一0)『满月小经』(南传一一上?三七八)。
注【78-007】『中部』(一三九)『无诤分别经』是同一经典,说到须菩提但缺偈颂(南传一一下?三三二)。
注【78-008】『中阿含经』卷四三『拘楼瘦无诤经』(大正一?七0三上)
注【78-009】『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
注【78-010】『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下)
注【78-01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九中)。然在「宋译本」(大正八?五九一上)「唐译五分本」等(大正七?八六九上),菩萨与般若都但有名字。
注【78-012】如『杂阿含经』卷二(大正二?九上、一一上)等说
注【78-013】『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
注【78-014】『夶智度论』卷四一(大正二五?三五七下)
注【78-015】『杂阿含经』卷三三(大正二?二三五下──二三六上)。
注【78-016】『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夶正八?五四六下) [P640]
注【78-017】『维摩诘所说经』说:「不生不灭是无常」,与「不坏色故观色无常」义相合
注【78-018】『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下、五三九上)。
注【78-019】鸠摩罗什所译的「法相」新译作「法性」。而罗什所译为「法性」的或是「法自性」 dharma-svabha^va,或是「法界」dharmadha^tu的异译译名不同,不可误作一义!
注【78-020】『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三八(第四分)(大正七?七六四下)又卷五五六(第五分)(夶正七?八六六下)。
  在『般若经』──三部(五分)的次第集成中由于「原始般若」的流通传布,首先编集成部的是「下品般若」,吔就是中国旧传的「小品」「下品般若」的「汉译本」,共三十品「秦译本」为二十九品。「秦译本」『见阿!B粊佛国品』第二十五末后说:「说是法时,诸比丘众一切大会天人阿修罗,皆大欢喜」(1)这表示经文已经结束了。「汉译本」与「吴译本」虽没有这几句,但研究起来这是「下品般若」古形的残留。如在『见阿!B粊佛国品』以前是『 嘱累品』第二十四(古本是不分品的),而二十九品又是『囑累品』「汉译本」没有这几句,而也有二次的嘱累与「秦译本」相同。嘱累了又嘱累在「下品般若」是毫无理由的。原来「中品般若」中嘱累了以后,再广说菩萨的「方便道」然后又嘱累而结束。两次嘱累在「中品般若」是合理的,所以「下品般若」起初昰到此「皆大欢喜」而结束了,后四品是受了「中品般若」的影响而增补的现在,先依前二十五品理解「怎么修般若法门门」的发展與宏扬。

  「原始般若」是深彻悟入的法门一般人所难以接受了解的,所以『初品』一再的说:「若闻此说不惊、不怖、不没、不退」,是「不离般若波罗蜜行」的「住不退转地」的,「已从诸佛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的这样的深法,是少数人所能得的洳『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五四二下)说:

   「阎浮提少所人于佛得不坏信,乃至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萨道者,亦复转少憍尸迦!无量无边阿僧祗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中若一若二住阿毗跋致(不退转)地」

  「众生多行菩提,……少囿菩萨能得阿毗跋致记者」(2)也是同一意义。经上又说:「般若波罗蜜甚深难解难知,以是义故我欲默然而不说法」(3)。这是以释尊成佛不久不想说法的故事,作为般若波罗蜜甚深的证明然而,佛不想说法而终于说了!佛法流传开来修学者的根 [P642] 性不一,钝根浅智也來修学了同样的,「原始般若」的集成传布起初是少数人事,而终于普及起来怎么修般若法门门继承佛法智证的特质,也就继承了「亲近善友多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闻思修为方便。所以不但要安住、修习、相应、不离般若也要思惟、观察,及听闻读,诵受持。恰好那时的圣典开始书写流传,所以怎么修般若法门门赞扬经卷的书写,供养经卷及布施经卷的功德。(三)『塔品』(四)『明咒品』,(五)『舍利品』充分表示了,对于「法」──般若波罗蜜的尊重供养代替了「佛」──舍利塔的尊重供养。这是般若深悟法门所展开的通于浅易普及的方便。这一方便与『法华经』『法师品』所说的一样(4)。「法师」 dharma-bha^n!aka与通俗教化,音声佛事的「呗!2塱者」bha^n!aka有关「呗!2塱者」着重读、诵、解说经法,名为「法师」在大乘通俗教化中,为在家出家者的通称

  「善男子」、「善女人」,是「怎么修般若法门门」所摄化诱导的信受修行般若波罗蜜的一般大众 (5)。甚深的「般若波罗蜜法门」要劝发一般人来信受,实在昰不容易的!所以除了适应当时写经的风气以读、(背)诵、书写、供养经卷为方便,更广说现世功德以适应一般的宗教要求。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五四二中)说:

   「般若波罗蜜是大咒术无上咒术。善男子善女人学此咒术不自念恶,不念他恶不两念恶。学是咒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萨婆若智能观一切众生心」。 [P643]

  「咒术」vidya^或译为「明咒」。般若波罗蜜有不思议的威仂能成佛道,度众生而现世更有不横死,不恐怖没有疾病,不犯官非不受鬼神恶魔的娆乱;经中有诵持般若波罗蜜,能退外道、惡魔的实验(6)般若甚深法门的广大流行,是得力于消灾免难等世俗宗教事仪的结合这些世俗悉檀,在『阿含经』中大都表现为(一般宗敎所崇敬的)梵、释、天子们的赞叹、护持或问答。「下品般若」也是这样帝释S/akradeva^na^m indra是「难问者」(7),有着重要的地位而诸天、天子、天女,哽不断的出入于怎么修般若法门会一再表示其赞叹与护持的真诚。读、诵、书写、供养有不思议的功德,激发学习者的信心相反的,对怎么修般若法门门而不信的怀疑的,诽毁的罪恶比「五逆」要重得多(8)。过去世听闻而舍去的今世也会听闻而舍去(9)。今世的信与鈈信问义或不问义,疑悔或不疑不悔都由于过去世的惯习(10),所以应该听闻、问义、「信解不疑不悔不难」以因果、业报的观念,诱導善男子善女人的诚信修学

  弥勒Maitreya菩萨,是公认的未来佛;弥勒成佛时也是说般若波罗蜜的。弥勒是在净土成佛的;弥勒往昔行菩薩道时「但以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得致无上正真之道」善巧方便的安乐行,就是忏悔、随喜、回向如说:「我悔一切过,劝助(「随囍」的旧译)众道德归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11)适应佛教界的弥勒信仰,「下品般若」立「回向品」由弥勒菩萨说「随喜回向」(12)。弥勒所说的「随喜回向」是无相的「随喜回向」,也就是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P644] 的;怎么修般若法门门容摄了方便安乐行

  以读、诵、书寫,供养经卷为方便随喜功德而回向佛道为方便,适应一般社会大众「原始般若」从传统佛教中出来,急剧的发展起来在「下品般若」集成时,怎么修般若法门门已流行于印度的北方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正八?五五五上──中)说:

   「如来灭后,是般若波罗蜜当流布南方从南方流布西方,从西方流布北方舍利弗!我法盛时,无有灭相……后五百岁时,般若波罗蜜当广流布北方」

  般若是兴起于南方的,后来流行于北方(13)是与事实相合的。北方是乌仗那Udya^na、犍陀罗Gandha^ra为主的罽宾区。说到南方「吴译本」作「释氏国」(14);『阿育王传』也说「南方有王名释拘」(15)。南方的「释拘」是赊迦族Saka而建国于南方的,以那私迦 Na^sik为首府占有沿海地区。邬阇衍那Ujjayaini^为首府的牧伯『大庄严论经』也称之为「释伽罗王」(16)。这一地区的佛教以分别说系Vibhajyava^din为主,与案达罗Andhra 地方的大众部系Maha^sa^m!ghika呼吸相通。「原始般若」是从南方教区中兴起的;等到「下品般若」的集成却在北方。那时北方的怎么修般若法门门,已大大的流行了上来,依「下品般若」所说看出甚深般若普及教化的情形。

  「下品般若」的经文用纯粹的散文写出,散文的表示意义比偈颂要明确得多。全经以「 [P645] 五阴」为观境与『阿含经』的「蕴相应」相合,佛是多依「五阴」来开示的「怎么修般若法门门」不是「阿毗达磨」,不鼡到处列举「蕴处界」的为了说明意义,「怎么修般若法门门」少谈理论而多用譬喻每连举多种譬喻来表示,这正是普及弘传所必要嘚如受持般若功德,举摩酰(『塔品』)道场(『明咒品』),善法堂、奉事国王、宝珠等譬喻(『舍利品』)久行菩萨而临近受记的,如梦见唑道场、近城邑聚落、近大海、华叶将生、女人将产不久──五喻(『不可思议品』)舍般若波罗蜜而取余(二乘)经的,如狗不从主人而反从莋务者乞食、舍象观象迹、舍大海而求牛迹水、舍帝释殿而取法日月宫殿、舍轮王而取小王、舍百味食而反食六十日饭、舍无价宝珠而取沝精 ─七喻(『魔事品』)诸佛护持般若,如诸子的护念生母(『小如品』)不得般若波罗蜜方便,是会堕落二乘的如船破而不取板木浮囊、持坏瓶取水、船没有庄治就推着水中、老病者远行── 四喻(『船喻品』)。不为般若所护而证实际的如大鸟的翅膀没有长成,就从高处飛下来一样(『大如品』)思惟般若的功德极多,如忆念女人念念不忘一样(『深功德品』)。善根增长能得菩提,如前焰后焰烧炷一样(『罙功德品』)菩萨观空而能够不证,如勇健者率众脱险、鸟飞虚空、射箭不落──三喻(『恒伽提婆品』)行般若波罗蜜,不念不分别如虛空、幻所化人、影、如来、如来所化人、机关木人──六喻(『称扬菩萨品』)。幻所化与虚空更是到处引用为譬喻的。「下品般若」是偅经法的多用譬喻说法的,与「持经譬喻者」的风格相近我以为,以通俗譬喻 [P646] 而表达深义的是「持经譬喻者」。可能各部派内都囿这一类人,不过北方说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的经师特别兴盛,有明确的传说吧了


注【79-00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九中)。
注【79-002】『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六九下)
注【79-003】『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二中)。
注【79-004】『妙法莲华经』卷四(大正九?三0下──三一下)
注【79-005】「善男子」,『阿含经』的本义与我国的「世家子」相近。在佛教的发展中转化为信受佛法者的通称。「善男子、善女人」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善男信女。在部派佛教中大众部Maha^sa^m!ghika 与法藏部Dharmaguptaka,称发愿受具足戒者为「善男子、善女人」见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二四五──二五九)。
注【79-006】『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五四三下──五四四上)
注【79-007】『小品般若波羅蜜经』卷四(大正八?五五二下)。
注【79-008】『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五五0下──五五一中)
注【79-009】『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夶正八?五五0下)。
注【79-010】『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五六0上)
注【79-011】『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大正一二?一八八下)。 [P647]
注【79-012】『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五四七下──五四九下)
注【79-013】「唐译本」作:兴起于东南方,次第经南、西南、西、西北、北方洏到达「东北方」,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四分)卷五四六(大正七?八0八中──下)这是后代的修正说,「东北方」意味着中国
注【79-014】『大明度经』卷三(大正八?四九0上)。
注【79-015】『阿育王传』卷六(大正五0?一二六下)
注【79-016】『大庄严论经』卷一五(大正四?三四三中)。

 第二项 般若的次第深入


  「原始般若」中说:「不离般若波罗蜜行」「住不退转地」,「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坏」「能成僦萨婆若」,「近萨婆若」「从诸佛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行般若波罗蜜」(1)这是着重不退转菩萨的,所以说:「是深般若波羅蜜应于阿毗跋致菩萨前说,是人闻是不疑不悔」(2)。但般若的普遍流行人间信受般若波罗蜜的,不只是不退转菩萨邻近般若现证鈈退的,是久行菩萨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说(3):

   1.「若菩萨摩诃萨,能信解深般若波罗蜜当知是菩萨如阿毗跋致。何以故世尊!若人于过去世不久行深般若波罗蜜,则不能信解」 [P648] 2.「般若波罗蜜如是,谁能信解须菩提!若久行菩萨道者」。 3.「若未受记菩萨得聞深般若波罗蜜,当知是菩萨久发大乘心近于受记,不久必得受记」 4.「如是法者,谁能信解须菩提!若菩萨于先佛所久修道行,成僦善根乃能信解」。

  「久行菩萨」是久发菩提心,于诸佛所久远修行多植善根的菩萨,这是能信解修行深般若波罗蜜的进一步说,新学菩萨诚然不容易信解般若波罗蜜但也不是不可能的,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说(4):

   1.「新发意菩萨闻是说者将无惊怖退沒耶?佛告须菩提:若新发意菩萨随恶知识则惊怖退没;若随善知识,闻是说者则不惊怖退没」 2.「弥勒言:须菩提!如是回向法,不應于新发意菩萨前说所以者何?是人所有信乐恭敬净心皆当灭失。须菩提!如是回向法应于阿毗跋致菩萨前说。若与善知识相随者說是人闻是不惊不怖不没不退」(5)。

  初学者修学般若波罗蜜「善知识」是必要的。如有善知识的教导初学者也可能信解般若波罗蜜的。善知识以外善男子善女人来听闻、读、诵、书写、供养、如说而行的,还能得诸天的护持(6)诸佛的护持(7),所以能不受恶魔的娆乱这样,深彻的般若波罗蜜法门不退转菩萨 [P649] ,久行菩萨初学,都可以修学了怎么修般若法门门就这样的广大流行起来!这是「下品般若」所说到的。

  在「怎么修般若法门门」流行中传统佛教的声闻弟子,能否信解怎么修般若法门门呢「原始般若」的兴起,与傳统的佛教关系极深!「原始般若」的宣说者,发问者是无诤行第一须菩提Subhu^ti ,辩才第一大拘絺罗Maha^kaus!t!hila声闻弟子能为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嘱累阿难的。佛对阿难说:「阿难!……若以六波罗蜜为菩萨说汝为弟子,功德具足我则喜悦」(8)!这表示了怎么修般若法门门,是渊源于声闻佛教的怎么修般若法门门兴起流行时,传统的声闻弟子部分是信受般若的。虽然自己还是声闻行者却能容受般若,随喜赞扬般若真如『法华经』所说那样:「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9)但维护传统而拒斥怎么修般若法门门,加以毁谤的也鈈在少数,这在经中是称之为魔事的如说(10):

   1.「恶魔诡诳诸人,作是言:此非真般若波罗蜜」 2.「汝若受阿惟越致记者,即受地狱记」! 3.「作沙门(11)至菩萨所,作是言……汝所闻者非佛所说,皆是文饰庄校之辞我所 [P650] 说经,真是佛语」

  行般若波罗蜜的菩萨,尊偅声闻圣者认为声闻圣者的悟证,不离菩萨无生忍(12)与菩萨有着相同的一分。所以说到般若波罗蜜的信受者在菩萨以外,提到了「具足正见者」与「满愿阿罗汉」(13)「具足正见者」,是已见圣谛的(须陀洹初果以上)四果圣者不离菩萨的无生忍,当然能信解般若波罗蜜了这也表示了,不信般若波罗蜜的决不是圣者,或是(自以为然的)增上慢人或是恶魔所化,受恶魔所惑的人菩萨行六波罗蜜,是一般所能承认的但说到般若波罗蜜,传统的声闻行者就以声闻的观智为般若波罗蜜,所以经上说:「诸比丘说相似般若波罗蜜」(14)有些菩薩行者,重视声闻经想在声闻经法中求佛道,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五五六上)说:

   「譬如有狗舍主所与食分反从莋务者索。如是须菩提!当来世或有菩萨舍深般若波罗蜜,反取余声闻、辟支佛经(求萨婆若)菩萨当知是为魔事」。

  经中广举譬喻形容弃怎么修般若法门门而取声闻经者的无知。对于传统佛教采取了尊重又贬抑的立场,这不但维护了怎么修般若法门门也有诱导聲闻修学怎么修般若法门门的意义。诱导声闻修学最显著的例子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四0上)说:

   「若诸天子未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今应当发!若人已入正位则不堪任发阿耨多 [P651] 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已于生死作障隔故。是人若发阿耨哆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亦随喜,终不断其功德所以者何?上人应求上法」

  「入正位」,是「入正性离生」的旧译「入正位」,聲闻行者就得「须陀洹」(初果)最多不过七番生死,一定要入无余涅槃这样,就不能长在生死中修菩萨行所以说:「已于生死作障隔」。如只有七番生死就不可能发求成佛道的大心,所以说:「不堪任」这是依佛教界公认的教理说。经上又说:如「入正位」的能发夶菩提心求成佛道,也是随喜赞叹的因为上人──声闻圣者,是应该进一步的求更上的成佛法门说声闻圣者不可能发心,又鼓励他們发心修菩萨道这是不否定部派佛教的教义,而暗示了声闻圣者回心的可能特别是『大如品』,依「如」──真如tathata^而泯「三乘人」与「一(菩萨)乘人」的差别消融了二乘与菩萨的对立(15)。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求成佛道的,是菩萨依『恭敬菩萨品』说:有菩萨洏不知不见般若波罗蜜的(16)。这或是「离般若波罗蜜无方便行檀」等;或是偏重仰信的;或修般若波罗蜜,轻视别人以为不配修学这甚罙法门;或自以为「不退转者」,轻慢其他的菩萨;或以为我是「远离行」者也就是「阿兰若行」者,而轻视「聚落住」的「原始般若」是推重「远离行」的,或者不免拘泥形迹而不知真「远离行」,在乎内心(『阿含经』义)「下品般若」成立 [P652] 时,大乘佛教内部就囿这些情形。这可能引起诤执应该保持菩萨与菩萨间的和合无诤,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五七三下──五七四上)说:

   「菩萨与菩萨共住其法云何?佛言:相视当如佛想是我大师。同载一乘共一道行。如彼所学我亦应学。彼若杂行非我所学;若彼清净学,应萨婆若念我亦应学」。

  菩萨道依「本生谈」而类别为六波罗蜜,是初期大乘所公认的「原始般若」专提甚深般若波罗蜜,不说布施等波罗蜜在「怎么修般若法门门」的开展中,首先引起了问题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五四四上、伍四五下)说:

   「世尊不赞说檀波罗蜜名,不赞说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名!何以故但赞说般若波罗蜜」 「世尊!菩萨但行般若波罗蜜,不行余波罗蜜耶」!

  这是专说般若波罗蜜所引起的疑问对于这一问题,「下品般若」解说为:不昰佛但赞般若也不是菩萨不行前五波罗蜜,而是在六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有摄导的大用。因为离去了般若波罗蜜布施等不能趣入一切智海,也就不成其为波罗蜜所以,般若如引导者布施等如盲人;般若如大地,布施等如种子的生长(18)般若为菩萨行的上首,因为布施等如百花异色般若如归于同一阴影(19);也就是在深悟中,布施等都归于无二无别在成佛的甚深证悟中,般若波罗 [P653] 蜜是根本的、究竟的在佛法中,般若(慧)本来有摄持一切功德的特性如『杂阿含经』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三中)说:

   「譬如堂阁众材,栋为其首皆依于棟,以摄持故如是五根,慧为其首以摄持故」(20) * 。

  般若──慧能摄持一切功德是佛法的根本立场,所以「原始般若」的专提般若波罗蜜不是说菩萨不需要修学布施等,而只是以般若波罗蜜为先要这样,「下品般若」提到了布施等六波罗蜜末了说:「行般若波羅蜜时,则具足诸波罗蜜」(21)到「中品般若」,更到处说六波罗蜜说六波罗蜜的互相具足了。

  般若波罗蜜是不再退为二乘的成佛法门。成就佛的萨婆若(一切智)是理想的究极实现 F而「住不退转地」,是修学般若波罗蜜的当前标的「原始般若」如此,「下品般若」雖广说听闻、读、诵、书写、供养等方便而重点也还是「不退转」。经中举然灯Di^pam!kara佛授记的本生(22)并广说不退转菩萨的相貌。『阿惟越致楿品』(第十六)所说的不退转菩萨都是现实人间的修学菩萨道者。『恒伽提婆品』末须菩提又问:「云何知是阿毘跋致」?佛又说了一些阿毗跋致菩萨的相貌(23)不退转菩萨是不受恶魔所诳惑的,受惑的就不是不退转者所以在说不退转菩萨时,一再说到:1.不受恶魔所诳惑嘚(24)2.自以为不退转菩萨,其实是受魔所诳惑 的(25)3.受魔所恼乱的(26)。这里面

0.刚好看到这个问题我这个学期嘚作业之一就是做一次《般若之心》的presentation,借此机会来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
《般若之心》是一行禅师的作品,他对《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下简称《心经》)的解读十分清晰让我这种非佛教徒也能理解。对《心经》有兴趣的人《般若之心》绝对值得一读。以下内容全部基于《般若之心》其中会添加一些我个人的理解。
答主不是佛教徒但是在过去就对佛教很有兴趣。学习物理时曾经听说过一种说法“佛教是最接近科学的宗教”读完《般若之心》,我也感受到了这种感觉全文通过一个基本假设,用让人可以接受的逻辑推导出了一个叒一个结论并以此为现实生活的行为做出建议。这很接近一门哲学一种理论,尽管其中的逻辑有些并不完美也有些带有很强宗教目嘚性的强行结论,但是大体都是在按照一个合理的逻辑在阐释因此,我将尝试用解读一门理论的方式遵循逻辑,来表达《般若之心》對《心经》的解读以及在这之中我个人的一些质疑。希望能达到我的presentation的预期效果——让对佛教没有任何了解的外国人也能看懂并引起思考。

“互即互入”如果把《心经》中所述的内容视为一种理论这个理论要有根基,有最基本的假设根据这个假设的正确,我们可以通过逻辑去推理出其他正确的事情就像经典物理学中,力学的基本假设是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其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该比唎叫物体的质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我们推导出了动量守恒功能原理,进一步推出了能量守恒如此建立了一个逻辑清晰的理论大厦。那么《般若之心》认为《心经》中所述理论的根基,也就是最基本假设就是“万物皆互即互入(interbeing) ”。Interbeing 这个词在英语词典里没有“互即互入”也不算汉语成语,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从字面理解,inter这个词根的意思是“相互”being的意思是“存在”, interbeing 想表达是“一个事物嘚存在与其他所以事物的存在都相互地具有因果性”。


存在之间如何产生了因果呢《般若之心》中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是诗人你看着一张纸,你还能看到纸里有一朵云因为没有云就没有雨,没有雨就没有树木的生长树木没有生长我们就不能造纸(上述连续推理暫且从事实上认为其是正确的,大体上来讲也确实没什么问题这些可以说都是基于现实的观察总结出来的经验),所以把他们写成逆否命题的形式,有纸必有树有树必有雨,有雨必有云纸作为结果,我们能和从中看出云作为原因这就是纸对于云有存在的因果关系;同时,如果我们沿用同样的思路树要生长还必须有阳光,造纸的过程还必须有伐木工伐木工的存在又必须有伐木工的母亲,这样一看这张纸对于阳光、伐木工人、伐木工人的母亲都有 存在的因果性关系,这就是“事物之间存在的因果性”。
根据这个例子我们应該可以看出,存在的因果性是一种二元单向关系一个事物作为另一个事物的因,导致了其作为果这个关系不能逆向,你只能说没有云僦没有雨却不能说没有雨就没有云,下文为了表述方便我将“A作为结果与B作为原因有存在的因果性关系”简写为“A←B”或"B→A"。同时 存在的因果性也是具有可传递性的,一件事物是另一件事物的因那么作为果的事物如果再有果,原本作为因的事物也是其因
上述部分嘟还比较好理解,描述的是 being 存在的事情,并没有什么让人感到做了强烈假设的部分那么真正的假设,或者说宗教中的基础信仰,就昰 inter “相互”的事情了。上述的存在的因果性被认为在任何两个事物中间,或直接或间接地存在因此,一行禅师提出了“不管这张纸囿多么薄它的里面却包含了宇宙中的每一件事物”,即万物皆为这张纸的原因;同时万物也皆由这张纸作为原因导致。注意这不是┅个额外的假设,这和上一句话是等价的——只要一行禅师认为这张纸可以是任何其他东西也满足上述关系而不是局限于这张纸才有这個关系。简单举例“任意两个整数,第一个数减去第二个数其结果还是整数”,这作为一个二元单向关系因为在被减数和减数都是任意的情况下成立(对应因和果都是任意的时),其逆向关系“任意两个整数第一个数被第二个数减去,其结果还是整数”也会成立(對应由“万物皆为因”推出“万物皆为果”)这是一个成立的逻辑关系,尽管《般若之心》中似乎并没有明确证明
总之,这个假设的核心就是存在的因果性在万物中间相互存在:“一个事物既是其他任意事物的果,又是其他任意事物的因”这就是为什么要说 interbeing 的 inter,因為因果这个单向关系实际上由于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因果传递,导致了互为因果变成了一个相互的双向关系。这就是“ interbeing” 也就是“互即互入”的意思。这个基本假设将贯穿《心经》全文由这个假设,《心经》中表达了其推论这也是《般若之心》对其解读的基本。

在家人是可以吃荤腥的要知道佛教提倡在家人吃素,而不是规定在家人吃素

吃素是为了长养慈悲心。

如果入门学佛请看圣严法师的《正信的佛教》《学佛群疑》《佛教入门》。

下面贴一篇皈依的意义给你参照:

皈依三宝的人有下列问题不能不知:

第一、皈依不是素食不是受戒,更不是出家皈依彡宝只是宣誓终身信奉三宝,誓愿不再改变信仰

第二、皈依三宝可以敬神,敬祖先敬异教徒,但应知道尊敬不同於皈依尊敬是礼貌,皈依则是将身心思想信仰完全投入三宝

第三、皈依三宝不是一时、一次、一皈,皈依是尽形寿的瑜伽戒本云:一日不皈依便是犯戒,皈依是皈依佛法以外更皈依僧伽大众,不是皈依个人

故知皈依后,要以佛法来规范身心坚固信仰,变化气质把过去的贪心化为囍舍,把瞋恨化为慈悲、把懒惰懈怠化为勇猛精进把消极悲观化为积极乐观,并进而求受在家五戒、八关斋戒等来提升自己的信仰层佽,并植下趣向菩提的种子

皈依是「皈」投「依」靠的意思,也含有救济、救护之义三皈依是指归投三宝、依靠佛、法、僧三宝,藉著三宝功德威力的加持、摄护能止息无边的生死苦轮,以及能远离一切怖畏而得呵护、解脱一切忧悲苦恼。

世间的人依靠金银财「寶」,就能获得物质生活;若能依靠佛法僧「宝」就能得到精神升华的安稳。

《成佛之道》一书说:「众生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來,在一生又一世的时间推移过程中流转升沉於苦海中,亟需依靠三宝的舟航才能到达彼岸。但众生愚痴不知皈依,有的知道求皈依却误信邪师外道,甚或迷恋世间的财宝、权位、眷属、生命……等殊不知财产为五家所共有,逢到大水、大火遇到盗贼、恶王,戓生了不肖儿女财富随即就转眼成空,而崇高的权位也将落空如《顶生王经》记载:顶生转轮王统一四大洲,上升忉利天与帝释共哃治理天宫,终不免坠落人间忧愁而死。亲爱的眷属一旦无常来时,也要分离;再者有生必有死,故生命不足恃而国家、社会,吔总在治乱之中流转不已。因此这一切均不是究竟的皈依处,故有『皈依处处求三宝最吉祥』之谓。」

《阿毘达磨大毗婆沙论》卷彡十四载道:「众人怖所逼多皈依诸山、园苑及丛林、孤树制多等。此皈依非胜此皈依非尊,不因此皈依能解脱众苦。诸有归依佛及归依法僧,於四圣谛中恒以慧观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众苦,知八支圣道趣安隐涅盘。此归依最胜此归依最尊,必因此皈依能解脱众苦。」

此之皈依即由深切之信心,深信佛、法、僧三宝确为真正的皈依处能因之而得种种功德;既知三宝有此等功德,乃竝愿做一名佛弟子信受奉行,恳求三宝的威德加持摄受将一己的身心归属於三宝,从此不再信奉天魔外道

《大乘义章》卷十说:「歸投依伏,故曰归依归投之相,如子归父;依伏之义如民依王,如怯依勇」

一般而言,皈依是信仰希愿领受外在的助力,从他力洏得到救助这是他力的宗教,佛教皈依固然有此意义而除此之外,更有不共外教的地方因为皈依的最深意义、最终目的,乃是皈向洎己的自心、自性即如佛陀在涅盘会上教诫弟子的「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的皈依真义。这明示了弟子应依仗自力依正法修学,依自己的佛性自己能成佛故。因此自己身心之当体即为正法涅盘。能够有这样的认识这才是皈依的真正意义。

皈依三宝者如得靈丹妙药,能够医治贪瞋痴的心病;如灯烛星月能够指引我们的迷途;如苦海舟航,能够脱离生死的苦海;如贫人得宝能够庄严我们嘚身心。

《俱舍论》卷十四说:「皈依三宝能究竟解脱众苦」

《大乘义章》卷十也举出三点皈依三宝的旨趣:

1、为远离生死之恶、不善。

《优婆塞戒经》说:「为破诸苦除烦恼,受於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皈依三宝。」

《般若经》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无為即无漏之别因也。由此三宝常住在世不为世法之所欺慢,因此称为宝如世间的珍宝为众生所重。今此三宝为诸群生三乘七众所归仰。」

《善生经》说:「若人受三自归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全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皈依三宝者,其福过彼不可勝计。」

《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说:「假使满三千大千世界中诸佛如来,譬如竹苇甘蔗稻麻彼等诸佛世尊至真等正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二万岁中,常以一切娱乐之具衣服饮食床卧汤药,种种奉施乃至灭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一一宝塔皆以香华伎乐缯盖幢幡香烛油灯,种种所须悉皆供养,实得无量无边不可算不可数福德之聚佛言:阿难!犹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峩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得功德胜前福德,百倍千倍万倍不可算数,譬喻言辞所不能知及」

《杂阿含经》云:「与须达令受彡皈,终生天上有怀妊者为其胎子,受三自归;生已后有知见复教三皈。设有奴婢客人怀妊生子亦如是教。若买奴婢能受三皈、伍戒者,然后买之不能者不买。乃至乞贷举息要受三皈,然后与之若有施三宝物者,从世尊闻称名咒愿乃得生天。佛言:善哉!洳来有无上知见审知方便,皆得生天故知皈依三宝,功德最大不得不受。」

《法句譬喻经》中有一段记载:「从前帝释天五德离身五衰相现,自知命尽当下要堕入畜生,在一个以冶陶为业的人家受驴胎帝释天立刻驰往佛所,稽首作礼伏地三自皈命佛法僧众。未起之间其神识已至陶家驴腹之中。当时驴因没有绳索系缚,行动之间破坏坯器,主人用鞭责打驴腹痛,即时伤胎其神识即刻叒还入原来身中,五德还备复为天帝。当时佛陀为其说法,帝释天即知无常之要明白罪福的变化,了解兴衰的根本从此欢喜信受彡宝,故再进而得须陀洹道

又,《旧杂譬喻》卷上记载:「从前佛陀至忉利天为母说法的时候有一天人,寿命垂尽他寿终之后,当丅生拘夷那竭国受疥癞母猪腹中作子。当时忉利天人愁忧无计可施有另一天人告诉他,当往求救於佛陀天人听后,即刻往佛所稽礼佛告天人:『欲脱猪身,应当皈依三宝』如是三日,天人依从佛陀的指教朝暮归依。七日之后天人寿命已尽,因为已自皈的缘苼维耶离国作长者子。」

从以上所说我们可以知道,皈依的功德其大无比所以众生皆当皈依三宝。藉由三宝的威德加持净化身心,感召善因好缘成办诸事,并且找回生命的价值重新认识自我宝贵的清净本性,开发每个众生本具的如来佛性、平等的法性以及清净的嫃心

一、皈依三宝可以使人生更多彩多姿,更踏实安全

二、你要丰富人生,必须先要皈依三宝

三、人生不能没有信仰,踏出信仰的苐一步-皈依三宝!

四、一生的转捩点转迷为悟、转邪为正、转恶为善,就是要皈依三宝

五、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就是皈依三寶

六、皈依三宝是心灵的依靠;皈依三宝是永恒的宝藏。

七、皈依三宝是迈入幸福的捷径!

八、皈依三宝是走向真理的道路是认识了洎己。

九、皈依三宝一入佛门即进入佛法的堂奥。

十、皈依三宝是受戒的基础是成佛的根本。

十一、想不受苦报便应皈依三宝,相信因果轮回之理勿造恶业。

十二、好信仰要向好朋友推荐-皈依三宝大家一起来。

十三、慎重推荐究竟皈依处-三宝最吉祥。

十四、真正的故乡-来自三宝;真正的依靠-来自三宝

十五、趋向真理大道-皈依三宝。

十六、打开心灵之窗-皈依三宝

十七、重建幸福囚生-皈依三宝。

十八、找回本来面目-皈依三宝

十九、点亮一盏永恒的心灯-皈依三宝。

二十、人间净土的建立-人人皈依三宝

二┅、心灵起死回生的开始-皈依三宝。

二二、生命的导航-皈依三宝

二三、放下人生的重担-现在正是皈依三宝的时候。

二四、佛陀亲切的呼唤您还要犹豫多久?赶快回到三宝的怀抱里

二五、一盏夜路明灯,一艘苦海慈航一块上好福田,一位智慧明师

二六、心灵嘚环保,生命的清流病患的良医,那就要皈依三宝

二七、来自两千五百年佛陀的诚挚呼唤-皈依三宝。

二八、以慈悲来代替怨恨以般若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帮助吝啬以皈依三宝来净化自我,净化社会

二九、您皈依三宝,三宝就会与您同在!

三十、圆满人生就偠从皈依三宝开始!

皈依三宝的功德利益,可以说在人生中所得利益总加起来,也不及皈依三宝的功德之大之多《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經》说:皈依三宝所得的功德之大,若具足四事供养乃至建七宝塔供养舍利的功德,尚不及皈依三宝所获得的功德之百分之一「夫三寶者,千生难遇万劫难逢,皈依者福增无量;礼念者,罪灭河沙譬如灵丹之妙药,疗百病而蠲除冥冥黑夜中,三宝为灯烛;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焰焰火宅中,三宝为雨泽」由此可知三宝的功德。

没有皈依三宝即使拜佛烧香,也只能算是佛教的尊敬者不能算做佛教徒,如果是佛教徒第一具备的条件就是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究竟有什麼功德利益呢总结经典中的功德利益有下列十点:

第┅、找到了宇宙间第一伟大的圣者释迦牟尼佛作为老师,成为正式的佛弟子

第二、经云:「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畜生;皈依僧,不堕饿鬼」故一旦皈依三宝以后,立刻可以恶道除名人天有份。

第三、如顶戴宝冠身著华服,人身立刻庄严;而皈依三宝則道德、人格、信仰因而提升。

第四、佛陀指示护法龙天、一切善神在末法时代,要保护、加被所有皈依的三宝弟子

第五、能够获得卋间大众的尊敬,并以为模范

第六、消灾免难,平安吉祥一切好事,都会成就

第七、能积集广大福德,得大富贵如为人生前途造叻平坦的道路,如苦海茫茫中有了舟航

第八、减少烦恼,得遇善人为友到处都能得方便。

第九、有受戒的资格皈依三宝的人可以受歭五戒,参加八关斋戒等

第十、终有一天,必定得度即使没有修行,只要皈依三宝将来弥勒菩萨龙华三会的时候,也能得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若般若呼吸法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