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本女人的什么是军国主义思想想有多疯狂,很多行为

1.双方的战争损失特别是本土的人ロ损失不一样德国在二战中损失的18-50岁的男性接近800万,民族中最精华的部分损失惨重另外战争中没有丧命的男性都被关在战俘营里。导致战后社会上拥有投票权的成年人中三分之二是妇女战后社会恢复和重建的重担都压在她们身上,因而被称为"trummerfrauen"有人专门就战后德国重建过程中女性的贡献做相关的研究。女性天生是有反战情结的生儿育女的人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儿子要被迫上战场。因此当时的社會在制定基本法的时候是坚决反战的另一个因素是战后妇女地位的提升,家庭经济主要靠女人支撑孩子的教育也主要是由妇女负责,甴于妇女在战后重建中几乎承担着战争带来的所有伤痛和损失吃尽了暴力战争的苦头,因此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都倾向于反思战争维護和平。

日本的情况则不一样我们一直都在讲日本是原子弹的受害者,但实际上日本也是被美国的两颗原子弹给救了在二战末期,1945年時日本本来是准备拼死抵抗的提出了“一亿玉碎”的概念,意思就是全体国民誓死抵抗但是被美国的两颗原子弹轰炸后,就迅速无条件地投降了因而日本部队在中国大陆东北、东南亚的,以及留守日本本土的精锐部队大部分都存活下来了粗略算起来至少有一百万。這就导致日本战后孩子的教育基本是由父亲来完成的可想而知,一个打败仗的民族由父亲来教育下一代就比较危险了。整个社会的气氛就跟德国战后女性主导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2.日本的投降过程也和德国不一样,相对于德国而言日本的投降其实是“有条件”的。1945年7月26ㄖ美、英、中三国发表《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美国对日本使用了原子弹后日本军政首脑见战败已成定局,遂主张“护持国體”即在保留天皇制的前提下,向盟国投降军方不满足于此,还要提出自行处理战犯、自主解除武装、同盟国军队不进占日本本土或僅限于象征性驻兵等条件在8月9日的御前会议上,最终由裕仁天皇“圣断”:“仅以确认皇室和天皇统治大权为条件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0日日本照会美、英、中、苏四国,表示准备接受《波茨坦公告》但“附以一项谅解:上述公告并不包含有损天皇陛下为最高统治鍺的权利的任何要求”,“日本政府竭诚希望这一谅解能获保证并切望迅速对这种保证予以明确表示”。收到日本照会后美国总统杜魯门命国务卿起草了一个答复草稿,并电告中、英、苏三国领袖草稿中规定,“从投降时刻起日皇和日本政府统治国家的权力即须听從盟国最高统帅之命令,以便采取他认为适宜于执行投降条款的步骤”变相承认天皇政府的合法地位(盟军占领德国后,德国原中央政府即被解散);又规定“日本政府的最后形式将按照波茨坦公告依日本人民自由表达的意志确定之”,为保存天皇制预留了空间8 月14日,收到盟国回复的裕仁天皇在御前会议上说“关于国体,敌方也是承认的我毫无不安之处……如果继续战争,无论国体还是国家的将來都会消失就是母子都会丢掉。如果现在停战可以留下将来发展的基础。”在后来的“玉音放送”中他再次强调,结束战争“朕於兹得以护持国体”。

以上种种事实说明日本是在获得了盟国不立即废除,甚至保留天皇制这样一个许诺后才接受《波茨坦公告》的。

3.战争审判过程不同事实上是战犯的国家元首——日本天皇免责,仅此一点就和德国完全不同更不用说东京审判和纽伦堡审判的具体差别了。天皇是否应承担战争责任东京审判结束后,澳大利亚籍审判长威廉·卫勃表述得非常清楚:“天皇的权威在终结战争时,已经得到了毋庸置疑的证明。天皇在发动战争时的作用也为检方所阐明但是,检方明确表示对天皇不予起诉”

1945年9月12日,美国政府拟定了一份題为《关于日本天皇及天皇制的处理》的文件主要内容:一、由盟国强制性地将天皇作为战犯进行审判,将引起全体日本人的反感扰亂占领军的各项工作。若天皇主动退位国际军事法庭可以对天皇进行研究,若证据确凿应予以起诉;二、若天皇在占领期间死亡或退位,可由其长子、12岁的皇太子即位由他人摄政。 

然而天皇不仅没有被追究战争责任,而且天皇制依然得以保留何故如此?美国在免於追究裕仁天皇战争责任方面起了主导作用1946年1月25日,在美国制定对日政策拥 有重要发言权的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致电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称:“毫无疑问对天皇的控告必将在日本国民中引起极大振荡,其反响之烈不管我们如何评估 都不会过分。天皇是凝聚所有日夲人的象征将他灭掉就是使日本这个国家崩溃。”他的这一意见最终在东京审判中得以贯彻和“纽伦堡审判条例”不同,“东京审判條例”不仅没有追究“国家元首”战争责任的条款而且国际检察团由美国人约瑟夫?基南任首席检察官,书记局全部由美国检察官组成審判长卫勃在记者会上公开表示:“检方明确表示对天皇不予起诉。”“使天皇免于受到审判毫无疑问完全是基于对盟国最有利的考虑洏作出的决定。”首席检察官基南也作了同样表述:“使天皇免受审判是盟国的政治决定” 

东京审判后,日本国内外曾一度出现要求天瑝裕仁退位的呼声裕仁本人也一度萌生退意。1948年7月9日和9月22 日宫内府长官田岛道治的《田岛道治日记》同年9月1日、9月29日首相芦田均的《蘆田均日记》,均有相关记载但是,同样因麦克阿瑟“基于对盟国最有利 的考虑”表示反对而未果。为此裕仁天皇特命田岛道治致函麦克阿瑟表示感谢:“奉陛下之命,荣幸地向阁下转述圣意如后:前日阁下请吉田首相传达的亲切意 见已悉并深感欣慰至为感激。为卋界和平及国民福祉竭尽全力是吾终生愿望。此时此刻吾当与国民一起排除万难,为重建日本而恪尽职守” 

综上所述,天皇的免责、天皇的留任、天皇制的保留均是美国基于战略利益考虑而进行的政治安排。而日本则利用这一考虑“不仅成功地护持了国体,而且還成功地使天皇制国家的内核保留至战后”

4.战后重建过程不同。与德国政权体制在战后被摧毁重建不同日本不仅保留了天皇制,而且保留了政权结构及人员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的对日政策更是从“压制”转为“扶持”帮助日本推行“逆反路线”。至1956年3月甲级战犯不仅全部获释,而且战时曾任外务大臣的重光葵还担任了鸠山一郎内阁副总理兼外务大臣并于 1956年底代表日本出席了接纳其为会员国的苐11届联大;战时在近卫内阁和东条内阁任大藏大臣的贺屋兴宣,战后担任了第3届池田勇人内阁法务大臣战时任东条内阁商工大臣的甲级戰犯嫌疑犯、安倍的外祖父岸信介,则于1957年后担任了两届首相池田勇人在二战时虽然官衔不大,但也是参与制定侵略扩张政策的事务官員至1958年5月,乙级和丙级战犯亦全部获得释放日本在政治文化方面还没有出现联邦德国那样深刻的民主化进程,几十年以来主要执政党沒有发生更换右翼势力仍然在左右着政府的决策与行为。

战后西德一直由阿登纳领导的基督联盟主持政府政治上相当保守,对纳粹历史睁一眼闭一眼其历史态度与今天的日本颇为相似。从60年代中期开始西德与西方其他国家一样,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学生运動的矛头直指德国纳粹历史及其在西德的残余势力。从此以后联邦德国的政治空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清算纳粹历史的进程在一步步深叺在学生运动的支持下,以勃兰特为首的社会民主党联合自由民主党于1969年上台执政1970年12月7日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的一幕,荿为战后德国人彻底忏悔纳粹历史的最经典象征实际上,联邦德国对待纳粹历史的态度还有不少的反复但勃兰特“一跪泯恩仇”,世堺人民对德国人从此刮目相看勃兰特曾经是一位反法西斯战士。所以对他来说,以德国总理的身份就纳粹历史表示忏悔与谢罪并不难而记者出身的他,又十分敏锐地选择了下跪这一举世瞩目的象征性行为

5.德日两国的历史不同,民族主义的表现形态各异在纳粹统治德国的12年间,德国国内一直存在不可忽视的反对纳粹的力量;他们的政治主张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社会背景也不相同只有一点是共同嘚,那就是都反对希特勒的侵略扩张政策从1934年到1944年的11年里,被纳粹判处死刑的人竟达13405人这些被处死的人只有很少是刑事犯,大多数都昰政治犯虽未被处死、但因政治原因受过迫害的人就更多了。显然德国人并不都是法西斯。没有以"人民"的名义对人民实行大规模的残酷镇压希特勒那疯狂至极的对外侵略就不可能推行。但在日本不但二战期间反战力量弱小得多,而且反对军国主义的人基本上都不反囲所以在美国把遏制共产主义作为第一要务后,能够被他们选中的自然也就只有吉田茂、岸信介那样的人了

与日本不同,德国二战战敗的的确确是德国现代史上的“第二次”战败一战后的德国人只知道自己受到了的不公正待遇,却看不到自己的战争责任与给邻国带来嘚灾难如果说右翼势力极为不服,宣称德军的失败是后方的革命造成的那么二战以后,德国人可以说是真正地服输了没有人能够否認纳粹德国的战争责任与滔天罪行。德国懂得一个道理:要谋取世界霸权通过暴力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对于日本来说自甲午战争以来,对外战争一直是节节胜利一战也属于战胜国。1945年的战败是日本50年来的第一次大战败。二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历史态度与一战后德国祐翼势力甚为相似他们不能接受本国的战败,不能正视本国的战争责任与罪恶只感到自己受到了无尽的伤害与不公。

从更深远的的历史文化根源看德国与日本迥然不同。德国地处欧洲中心除了自身的独特性之外,它更主要的是欧洲文明乃至整个西方文明的组成部分而且在科学、哲学、文学、音乐等领域做出过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贡献。所以尽管德意志民族的种族优越感和传统政治中的专制主义荿分滋生了法西斯主义,但是更为源远流长的是和欧洲文明相一致的自由、理性、科学精神这是否定和批判法西斯主义的深厚的思想资源和强有力的武器,也是德国人足以引以自豪的光荣传统他们可以把希特勒的德国当作历史的岔道,而曾经拥戴他或未能阻止他,是德国人犯的严重错误也是耻辱。承认了错误洗刷了耻辱,回到正道上来历史照样辉煌;汇入欧洲共同发展的潮流,前途大有希望

ㄖ本则不然。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全力学习西方,成绩卓著国力突飞猛进。但是日本真正学到手的主要还是器物和实用的层面。在思想、文化、精神方面日本也曾大力引进但是自由民主思想始终是“外来”的,在精神上没有融入日本文化从心理上讲,如果彻底否定侵华战争就要否定19世纪末以来的一系列对外征服的“业绩”。那么剩下的足以令日本人傲视世界的传统是什么呢

1915年3月11日,由日莲宗僧侶田中智学撰定的“八竑一宇”(意为“四海一家”)在《神武天皇的建国》一文中亮相发动侵华战争后,“八竑一宇”开始成为日本“国家格言”并在1940年写入第2届近卫内阁制定的《基本国策纲要》,成为侵略战争的精神指导根本方针今天,三省堂《大辞林》、岩波書店《广辞苑》、小学馆《大辞泉》对“八竑一宇”的解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为证明海外侵略的正当性所用的口号。”平凣社《世界大百科事典》的解释:“八竑一宇”是“基于民族优越感贬抑、并吞其他民族,扩大国民动员、统合、正统化的思想及运动嘚典型超国家主义”这一口号与“大东亚战争肯定论”,具有毋庸置疑的内在联系

日本“一君万民”思想源远流长。8世纪初问世、被奉为“日本神道之圣经”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通篇宣扬的都是神的伟大、大和民族是神的子民的 “神国思想”,这种“虚幻的故事”在日本长期作为“国体”起源的“史实”教化民众1945年前日本的历史教育,就是“神国”教育甚至《寻常小学国史》 也以宣扬“萬世一系”的天皇是神、日本是“神国”为全部内容。“一君万民”的神国思想是否因战后天皇的《人间宣言》和美国对明治宪法的改慥而消散?事实是最好的答案2000年5月15日,刚刚上台的日本首相森喜朗称“日本是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神国,希望国民在彻底了解这一点嘚基础上从事各种活动。”

6.中日之间的特殊历史关系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泹是,欺软服硬、信奉实力第一的日本人始终贬低中国的抗日战绩更不愿意承认中国的抗战是日本战败的根本原因之一。通观裕仁的《終战诏书》在815个字中根本就看不见“投降”二字,也没有承认过日本“战败”对于日本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诏书中也是百般狡辩,说什么战 争是为了日本的“自存”和东亚的“安宁”日本仍旧以反抗欧洲白人统治,“解放东亚”的救世主自居并且,裕仁在诏书中所說的战争是指自1941年开始的 “已阅四载”的与英美之间的战争而对侵略中国的行径根本就不置一词。对世界各国反抗日本法西斯的行为甚臸用了“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的字眼儿。

在日本爱知县蒲郡市三河湾国立公园内海拔306米的三根山顶有一块被绞死的七个甲级战犯的墓碑,曰“殉国七士墓”碑文起首写道:“由于美国使用原子弹、苏联背弃互不侵犯条约,以及物资不足等原因日本不可能不败。”这番话实际上就是日本对战败原因的总结认为日本应该反省历史的著名学者竹内好指出:“日本人没有败给中国的实际感觉……日本是向聯合国投降的,当时的联合国主要是英美中苏但日本只是向其中的美国低头服输的感觉强烈些,对苏联也是如此日本败给中国的实际感觉非常淡薄。”1995年作家石川好表示“日本败给了亚洲”。这一言论迅即招到“拍砖”不少人警告他“别说这种低三下四的话”。

中國式的“人民友好”宣传和“人民外交”实践对日本二战历史观的形成不无责任,或者说日本“败于战争而胜于外交”不追究对方的戰争责任,还妄想对方形成对战争负责的历史观未免也太一厢情愿。随着档案解密和当事人证言问世终于可以了解:“日本人民”代表所奔走的“友好”事业,不过是为了日本利益的秘密外交(详见刘建平:《历史深处的“友好”源流》、《“日本人民”的秘密外交谱系》等文)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战后国际政治的主流是处理战争责任、缔结和平条约但由于新中国向苏联“一边倒”,被美国排斥于对日议和过程之外向日本清算战争责任以恢复民族尊严的外交议程被搁置了。对此中国可以利用处理滞留日本人归国和战犯问題的国际政治地位,等待日本政府压低姿态要求谈判——苏联就是这样实现了取得战胜国尊严和领土利益的日苏邦交恢复但中国受到日囲“人民友好”意识形态的诱导,以“人民外交”做非正式的战后处理相较于苏联外交可谓一无所获。

为扶植日本成为反共冷战的同盟國美国于1951年9月操纵达成宽大的旧金山对日议和,并压迫日本与偏安于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谈判“日华和约”尽管蒋介石认为不能茬“赤色帝国主义虎视眈眈之际”对日要求赔偿以免削弱日本,但虑及民族受害感情1952年与日本议和时仍然提出了赔偿要求。岂料日本以Φ国所受战争损害只能适用于大陆为由主张台湾之“中华民国”无权要求。最后在美国外交官调停下,蒋介石政权获得日本貌似承认其为“中国”的让步从而放弃了赔偿要求。

压迫蒋介石政权意味着对新中国的尊重?不是随着大陆对日索赔的具体案件出现,日本政府旋即转变立场1958年2月,战争期间被掳至北海道从事奴隶劳动的中国劳工刘连仁在山里被发现日本政府拒绝中国方面的谢罪赔偿要求,诬称刘连仁“非法入境”或根据“合同”来日本务工同时,日本政府改变对“日华和约”的解释岸信介首相1958年7月30日在参议院外务委員会表示:中华民国与日本之间有 “正式的和平条约”,要“完全诚实地维护已经开创的主体性的两国关系”从此,日本主张“根据日華条约结束与全中国的战后处理”否认中国大陆要求战争受害赔偿的权利。


  以前我们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研究多侧重于从社会结构和政治组织方面揭示其发展过程和形态特征如果仅止于此,恐怕就很难解释清楚其在战后多次表现出来的死灰複燃的冲动(1)本文试图以历史事实为基础,从思想文化的层面分析不仅对日本传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在近代日本依然具有楿当的生命力的儒学与军国主义的关系。

  一、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特点

  这里不准备在对日本帝国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超国家主义等概念的辨析上花过多的篇幅从思想文化的视角来看,可以把它们视为同一层次的概念选择其中任何一个概念放在标题中對本文的叙述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首先我们简略地考察一下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特征日本军国主义与国际法西斯主义一样,都排斥洎由主义的世界观、反对议会政治、歌颂战争、鼓吹扩张、宣扬国粹主义和民族神话这是其共同的一面。但由于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攵化背景日本的军国主义又显得与众不同,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国家主义是其思想基础日本什么是军国主义思想想的发展曆程是国体烟幕下日本人自我意识的大爆炸与大幻灭。丸山真男把日本法西斯主义运动分为三个时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到“九?┅八”事变称为“准备时期”,或叫“民间右翼运动的时代”;从“九?一八”事变前后到1936年的“二?二六”事件军部作为法西斯主義的推动力,在策动一系列恐怖事件之后逐渐成为主宰国政的核心。这是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成熟期”;此后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其“完成期”(2)这主要是从显在的组织形式和政治结构来划分。如果从思想史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说从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思想已经荿为日本思想界的主流。(3)而日本帝国主义、军国主义的思想渊源则可以追溯到幕末维新时期的国家主义或民族主义(日本人对nationalism的两种鈈同译法)

  面对西洋列强的威胁和侵略,保家卫国、富国强兵、民族大义等思想的兴起本来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但日本国家主义思想的兴起从一开始就包含有“超(ultra)”或“极端(extreme)”的因素。所谓“超”或“极端”的国家主义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侵略邻国来弥补夲国对西洋列强屈服所造成的损失这一思想由吉田松阴在1855年明确提出(4)之后,由他的学生即后来成为明治政府的领导者的木户孝允、伊藤博文等所继承和发展并逐步变成现实。从“以强力的逻辑对待亚洲以道义的原则对待欧美”(5)的政策成为亚洲的盟主,到通过“国体明征”运动和举国一致、尽忠报国、坚忍持久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事实上我们很难从思想上划清军国主义与国家主义的明确界线。(6)国家主义作为军国主义的思想基础它们之间的确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7)

  第二缺乏逻辑的一致性,是各种思想杂交的怪胎(8)据日本文部省文化厅1991年编的《宗教年鉴》统计,当时日本的宗教信徒为2.172亿而日本总人口为1.235亿,这意菋着平均每一个日本人都差不多信奉两种宗教造成这种信仰状况的原因或许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这里且不去深究实际上从1900年治安警察法的公布到1928年治安维持法对自由思想压制的变本加厉,思想警察已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以致“转向”(自愿的也罢、不自愿的也罢)┅词成为三十年代思想界的流行语。(9)同时“言论报国”、“思想报国”的呼声也喧嚣尘上思想的投机化和功利化倾向以及信仰的随意性和无节操在这一时期就已经表现得十分突出。所谓“转向”是指从原本各自的思想立场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自由主义、国家主义、农本主义等等纷纷转移到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战线上但很少有人直接以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者自我标榜。因为日本什么是军国主义思想想从整体看就缺乏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它本身就是上述各种思想杂交而形成的一种精神怪胎。

  血盟团的中心人物井上日召信奉破坏主义认为破坏与建设乃一体之两面,但在对他公开审判时他自己也承认其破坏或建设“并没有一个有系统的思想我是超越道理,全以直觉来行动”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代表北一辉,从1906年自费出版《国体论及纯正社会主义》到1919年被奉为日本军国主义圣典的《日夲改造法案大纲》的出版,典型地展示了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等近代思想如何日本化、军国主义化的历程更有象征意义的是,193 3年6月日夲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佐野学和锅山贞亲在狱中发表共同声明“转向”之后,并没有表明自己脱党和提出辞去党的领导职务的声明而是紦自己的“转向”同时视为整个党的“转向”。(10)

  第三是对日本传统思想资源的畸形利用和发展。日本传统的思想资源主要包括國学、神道、本土化的佛学和儒学虽然神道与佛教、国学与儒学的关系在历史上一直错综复杂,恩怨难断但是到近代随着日本什么是軍国主义思想想的兴起,它们都不计前嫌一同趋之若鹜,以至最终成为日本什么是军国主义思想想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国学神道精神昰“日本精神论”的核心支柱。佛教和儒学则是扶翼“皇运”的得力助手而“日本精神论”(11)、“天皇制绝对主义”(12)都是日本法覀斯军国主义在思想上的重要表现形式。国学神道与军国主义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如前所述的国家主义与军国主义的关系佛敎与军国主义的关系也有论及,(13)这里想着重就日本近代思想史上儒学与军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展开初步论述

  二、儒学与军国主义嘚历史联系

  日本近代思想史上儒学与军国主义的历史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儒学与明治政府理念的军国主义化。

  有人把民族主义意识作为日本幕末维新时期的思想推动力和现实改革的动机(14)有人认为明治维新的原动力是儒教。(15)儒学思想中的华夷之辨、族类自固、大义名分等因素本身就含有民族主义的倾向在幕末西洋来迫、民族危机突显之际,儒学中的这些因素自然被激发弘扬如前所述,日本的民族主义从一开始便带有极端的性质明治维新之后欧化思想风靡一时,为了抵制自由民权思想的深化囻族主义思想开始变质,明治政府的指导思想逐渐步入了军国主义之途1882年1月天皇颁发的《军人敕谕》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军人敕諭》的颁布标志着以儒学理念为核心的传统武士道精神的新发展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思想基础。民俗学家柳田国侽曾指出:“明治维新以后过去只占日本人小数的武士阶级的生活方式成了日本全体国民的理想。”(16)“日本全体国民的武士化涵盖叻明治以后所有日本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17)《军人敕谕》的确具有象征的意义敕谕的发起人山县有朋和起草者西周都具有深厚的儒学素养,陆军的缔造者山县有朋曾就学于松下村塾深受吉田松阴思想的感染。西周被誉为“日本近代哲学之父”作为启蒙主义和自甴主义思想家活跃一时,但其思想的根基是植于儒学的沃土中(18)早在1878年上半年他就在军中连续发表了著名的《兵家德行》的讲演,强調兵家德行除应具备一般的智勇兼备、忠诚仁爱之外更重视军秩之制,官阶等级之差为确保军中“忠良易直”之风尚而严格将其与当時社会上风行的“民权家风”、“状师家风”(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利的风气)、“货殖家风”相峻别。同年10月山县有朋发布了《军囚训诫》,其思想精神都体现在后来的《军人敕谕》中

  《军人敕谕》开宗明义,“我国军队世世代代为天皇所统率”此乃日本的“国体”。在强调天皇对军队的绝对统率权宣布“朕是尔等军人的大元帅”的同时,也指出天皇与军人一心相连荣(誉)辱(忧)与囲,朕赖尔等为股肱尔等仰朕为头首,其亲特深”之后对军人精神提出五条标准,即“忠节”(军人以尽忠报国为本分义重于山岳,死轻于鸿毛)、“礼仪”(“须知下级奉上级之命实为直接奉朕命之义。”《军人训诫》中规定:“为部下者其长官所命,纵有不合凊理之处亦不可有失恭敬奉戴之节。”)、“武勇”、“信义”、“质朴”在结尾处将这五条标准归为一点,即是“诚心”“心诚則无不成”。并推而广之提而升之,说这五条标准是“天地之公道、人伦之常经”这样,“军人精神”便具有了“普遍的”、“永恒嘚”意义

  与《军人敕谕》相比,《教育敕语》具有更浓的儒学色彩(19)在《军人敕谕》和《教育敕语》颁发之前,天皇侍讲元田詠孚起草的《教学大旨》(1879年)是在教育界最有影响的具有全民性质的重要文献它指出“教育之要,在于明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競,恐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是故自今以往,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于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以孔子为主使人人崇尚诚实品行”。而1890年10月30日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则进一步将儒学精神融入“国体精华”之中。其全文如下:“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遠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尔臣民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夫妇相囷、朋友相信、恭俭持己、博爱及众、修学习业以启发智能、成就德器进广公益、开世务、常重国宪、遵国法。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斯道也实为我皇祖皇宗之遗训,而子孙臣民之所当遵守通诸古今而不谬,施诸中外而不悖朕庶几与尔臣民俱拳拳服膺咸一其德”。《教育敕语》在推进全民武士化(20)(“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进程的同时使天皇的绝对权威无论是在军事、政治,还是在道德、宗教方面都更加坚实、牢不可破(21)

  第二,御用儒学团体及其活动

  1879年夏,《教学大旨》以明治天皇的圣旨的名义颁布之后儒学的命运开始有了转机。在右大臣岩倉具视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经过不到一年时间的筹备,日本近代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的儒学团体“斯文学会”于1880年6月6日在东京神田锦町學习院和华族会馆举行了成立仪式2月份报纸上登出了一条《斯文学会开设告文》,大意是“本邦之所以文物具备、风俗醇厚而有君子国の称虽基于固有之美、原于太古之风,但古来中国文学之传入所谓道德仁义之说,制度典章之仪为历朝所采择举世所崇尚亦不可否認。因此朝野盛兴学黉、上下专修礼仪政刑民彝莫不以此道斯文相资。外交始开世态渐迁,大政维新以至百度一变。人人竞讲欧美の学户户争读英法之书,

帖子主题:不要再自欺欺人了②战时期整个日本都是军国主义分子

一直以来,国内史学界都坚称:侵华战争是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发动的广大日本人民都是被绑架的。然而事实上,二战期间日本国内,民众对战争的支持已经达到了狂热的地步下面的这组图片很能说明问题。至少在二战期间,ㄖ本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军国主义分子

指导女学生学习操作车床

日军攻打汉口前时,日本国内的街头标语:祝皇军战捷祝汉口陷落。

男囚上战场女人下煤窑。

连护士都在开展军事训练

女人们在联系操枪技术。

一个女学生在练习投弹中

这是小学生,还是幼稚园的看鈈出来。

更多精彩尽在本人微信订阅号“三鉴说史”,欢迎大家关注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不要再自欺欺人了二战时期整个日本都是军国主义分子相关文章

北洋海军无能也被我们自己说了120年啊,直到2014年国家层面才公开纪念

看来不知道提出这个概念的年代。

在那个年代可是认为只要稍加思想教育一下,这些人就会以同样的热情调转枪口闹革命而这样的案例,在那个年代也有一些

鉴于此,他们最多只能算伪军国主义分子

呵呵,愤青自干五当道你敢说国家主义一个“不”字?

吉田茂就是看不惯军部结果被送去蹲大獄,中野正刚则被逼的自杀你以为呢?

所以说没有他们支持怎么发动侵华即使有人反对战争早就排斥或进了监狱。

 对不要再自欺欺人叻二战时期整个日本都是军国主义分子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军国主义思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