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吼净土专修网站行人需要修戒定慧吗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49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净土百问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08:40:16|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2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安法师:净土行人需要修戒定慧吗?
居士:净业行人如何勤修戒定慧?戒定慧有次第吗?
大安法师: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乃一代时教之总纲。戒又叫毗尼、波罗提木叉,戒律针对凡夫众生的烦恼、习气所施设戒条。最基本是五戒杀、盗、淫、妄、酒。戒定慧三者钩锁相连,不杀生是仁,不偷盗为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为信,不饮酒为智,是故佛教的五戒相当于儒家的五常。由戒生定,由定开慧。戒如捉烦恼贼,定如缚烦恼贼,慧即杀烦恼贼,三者缺一不可。就好像三层楼,戒律是第一层楼,禅定是第二层楼,般若智慧是第三层楼。是故戒为基础,持戒不精严,便不可能有禅定,更不可能开显智慧。是故亟须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净业三福就体现着戒定慧的内涵。
目前须谨防两种误区:
一是说末法众生是持不了戒的,阿弥陀佛对五逆十恶的罪人都能救,所以我不持戒,也能往生;
二是认为净业行人持戒不清净,如果他没有禅定功夫,就不能往生。
这两种观点都有偏激。应知净业行人信愿持名,虽然能仰靠弥陀愿力带业往生,但是仍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持戒。戒律是佛教的命脉所在,不持戒就不具备佛教徒的资格,尤其是出家人,不持戒就是败坏佛教的幢相。戒律是佛法的最后所系。持戒能增上往生的品位,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光靠持戒的功夫是难以往生西方净土的,往生净土全凭信愿,感通佛力,成办往生净业。持戒念佛功夫的深浅能决定往生品位的高低,那么认为非要持戒清净和禅定的功夫,才能往生,这表明对奇特殊胜之净土法门不了解。
另外,净业行人须知,信愿念佛即含摄戒定慧。若能一心念佛,诸恶不敢入,即为戒。若一心念佛,心不攀缘外境,即为定。若一心念佛,观照佛声,字字分明,亦观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为慧。是故至心念佛,万德齐彰。一法具一切法,妙德难思。愿净业同仁以念佛为当务之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第三方登录:极乐净土如何修? 中国佛教净土网--相关文章
“” 的更多相关文章
印光大师的持守:戒律为基 净土是归。印光大师明确指出:“佛法法门无量,无一不以戒为基址,净土为归宿者。”净戒庄严,应该是一个修行人抱有的准则。印光大师认为,一切法门均可解脱,然于末法时期,却须归依净土一门。印光大师明确反对将净土法门与其他法门相混淆,主张高扬特别法门的救世殊胜功用。所以大师告诫行人,“良以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不持佛净戒,就不会有净心。
净业行人如何勤修戒定慧净业行人如何勤修戒定慧 ( 13:03:00)戒如捉烦恼贼,定如缚烦恼贼,慧即杀烦恼贼,三者缺一不可。应知净业行人信愿持名,虽然能仰靠弥陀愿力带业往生,但是仍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持戒。如果有人认为能否往生净土要取决于持戒清净、禅定功夫和持名念佛的功夫,那表明他对奇特殊胜之净土法门还不了解。另外,净业行人须知,信愿念佛即含摄戒定慧。
往生西方比来生得人身容易得多(刘永)这论调是以“得人身之法”来障碍“带业往生之法”。净土法门这一特殊法门,与其它只靠自力修持的法门不同,它是仰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摄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虽然我等绝大部分末法凡夫是造了三恶道的业力,我们下辈子保持不了人身,我们是要到三恶道里去的人,但是由于我们现在有惭愧心,有忏悔心,相信阿弥陀佛能救我们,全身心地依靠阿弥陀佛,我们至诚地念佛——求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净宗十祖虞山普仁截流大师净宗十祖虞山普仁截流大师1生平。憨山大师示寂后三年,一天晚上,全昌梦见憨山进卧室,随后,大师出世,由此全昌为儿子取名为梦憨。问公圆寂后,大师住报恩寺,遇同参道友息庵瑛师,劝大师修净土法门。截流大师著述不多,然从其《净土警语》所示,大师注重真修实干,在切实的净业修持过程中,予以理性的指点,言言见谛,语语归真,应机施药,实乃末世众生的醍醐妙味。兹将大师净土思想略标为三。
《净土宗教程》——第6集大安法师集撰 主讲:大安法师。慧远大师跟他的老师道安法师是有个转变,道安法师是求生弥勒净土的,到了慧远大师却求生阿弥陀佛净土,他这个转化都是耐人寻味的。印光大师对五戒十善也非常地重视,我们看到中国净土宗祖师对戒律是非常重视的。有净土就是深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净土,你有这样的三资粮的事相,就叫有净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继承我们中国净土宗祖师儒佛并弘的理念,要把它发扬光大。
净土行人,不与别人较量,但抱定信愿持名求生西方【印光大师法语菁华】「吾人修净土,但抱定信愿持名,求生西方。不须与彼较量,加以反问。但以至诚恭敬,俾此心无他系念,斯为要义。大藏经有无看否,皆无不可。以能修此省力法门,不至徒叹欲了生死,莫得其法也。」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下》·复郑慧洪居士书五.
我们的自性跟阿弥陀佛的自性是一个性,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就是自性的名号。所以,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我们凡夫看佛菩萨都是凡夫,就是这么个道理。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他什么都没有,他念一声就跟阿弥陀佛相应一声,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个要紧。想阿弥陀佛,你看,你念头转了,专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没有业障,什么业障也没有,阿弥陀佛这个名号里头没有烦恼。
我们的心跟古人比,比不上,古人心清净。这个道理一定要懂,这个境界是佛的境界,说得亲切一点,是阿弥陀佛的境界,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里学佛的人在临终最后一念决定是阿弥陀佛,这一念,阿弥陀佛就现前,佛来接引你往生,所以必定往生。下面又引用《要解》,这是蕅益大师他讲的理一心,他说了,「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就是明心见性,用念佛的方法念到明心见性,这就是理一心。
破译本愿法门之成见(123456)破译本愿法门之成见(一)南无阿弥陀佛!像《广东佛教》2000年第3期隆盎法师的《不要提倡日本本愿法门》,《台州佛教》2000年第3期法藏法师的《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之统一——本愿即心持名念佛的提出》、《净土》2000年(夏)昌臻法师的《本愿法门与净土法门的三不相应》、《佛教文化(北京)》2001年第1期智周的《佛教界应予重视的这一股潜流》等等。我在弘扬本愿法门当中,最瞧不起其他法门的信众。
我这一生当中非常感激章嘉大师的教诲,他老人家告诉我,他说你的一生佛菩萨替你安排,只要真正发心学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这一生佛菩萨替你安排。不能说世间没有佛菩萨,我们学佛的人相信,佛菩萨在这个苦难的世界一定有很多都住世。你看李老师教我信净土,信《无量寿经》、信《阿弥陀经》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幽溪大师的批注,给我介绍三个批注,信印光大师,他不说自己。老师什么?老师就一个人,老师教,可以找几个同学来复习。
莲池大师诠释“一心不乱”及《弥陀疏钞》二十七条念佛法语。莲池大师诠释''一心不乱''云:莲池大师《弥陀疏钞》求生净土,信为最先。七、“不论大根小根”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莲池大师深感净宗念佛法门乃至简至易,普摄诸根,仰赖佛力,圆证菩提的无上大法,故殷普劝念佛往生净土。大师明因慎果,深悲末法众生,业深垢重,教纲衰灭,戒律松弛,此时修行,应以戒律为根本,以净业为指归。
此地虽然是菩萨说法,「十藏」是功德林菩萨,「四谛」是文殊师利菩萨,但是菩萨所说的就是佛说的,菩萨代佛说法。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说无量无边佛法的总纲领、总原则,这一定是文殊菩萨代表毗卢遮那佛为诸菩萨宣说。三世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三世诸佛跟我们讲的戒律太多太多了。所以菩萨能奉持三世诸佛的净戒,三世诸佛特别是未来佛,未来的诸佛就是现在的凡夫。这是特别提出来,「三世诸佛」是未来佛,他所制定的。
莫将净土法门 变成外道信仰。况善导大师于《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中更言:“一明慈心不杀。然杀业有多种。或有口杀,或有身杀,或有心杀。言口杀者,处分许可,名为口杀。言身杀者,动身手等指授,名为身杀。言心杀者,思念方便计校等,名为心杀。若论杀业,不简四生,皆能招罪,障生净土。但于一切生命起于慈心者,即是施一切众生寿命安乐,亦是最上胜妙戒也。”若论杀业,不简四生,皆能招罪,障生净土。
净土法门与诸宗之圆通。学习净土法门的义趣。要成佛道,法门无量,选择念佛的净土法门,其原因一:时至今日,念佛者众,不分道俗,皆以念佛为行持入手,末法障缘诸多,又无明眼人指示。净土法门之殊胜。如“华严”的十玄,净土经论亦能体现,诸如树中影现十方净土,食顷遍历十方佛刹,莲花化佛,光中化佛,即是华严的广狭无碍,一多相即,大小相容的事事无碍法界理。念佛则念心,佛非心外之佛,心非佛外之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方法就是戒,叫你读书千遍,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就是戒律,你一定要遵守。【得微妙法。我们想成佛,要不得微妙法不行。微妙法还有第二种,那就是信愿持名,四个字,本经里面所讲八个字,八个字浓缩成四个字,八个字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所以用信愿两个字就行了,信愿持名,持名就是一向专念,把八个字浓缩成四个字,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成最正觉。微妙法就是净土法门,信愿持名之法,信愿持名肯定帮助我们一生圆满成佛。
黄念祖老居士开示往生极乐的条件1、黄念祖老居士一九八七年于美国华府佛教会讲演片段:不具正信,不能往生。又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又曰:“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就是说,一个修净的人能否往生,全凭他有无信愿。往生的条件决定于信愿。
大安法师:净土百问--学佛网大安法师:净土百问。用这个来比况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投到我们凡夫众生浑浊散乱污染的心中,我们的心念亦法尔自然地趋近佛心,因为佛号即是实相,即是阿弥陀佛的心,所以我们的心也一定会像阿弥陀佛那样,具有他的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广大心、光明心,这就是凡心不得不佛,说明这个名号就像清水珠那样的功能作用。因为佛力佛智不可思议啊!必须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无二,心佛一如。
法性常住,能执持善法,模范人天。净业行人当依净宗五经一论圣言与中国净宗祖师思想作修行指南。若其他法师大德的光盘与书籍,与圣言量及祖师思想相应,能帮助吾人正确理解经义和祖师观念者,亦不妨参阅。净宗念佛法门,只要信得及,守得稳,持念佛号,矢志净土,便可直接以阿弥陀佛作大导师,我在阿弥陀佛心中念佛,阿弥陀佛在我心中接引护佑,生佛一体,感应同时,即凡心为佛心,转尘劳为觉华,蒙佛愿力,决定往生,何庆如之!
藕益大师在《要解》中对一心不乱的经文是如此解释的,他说:“念佛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所具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这是对事持一心与理持一心的含义界定,十分明确。念佛之人,若信愿具足,临终少时伏惑,达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融为一体,仗弥陀洪誓摄受,亦可往生。
昙鸾大师开示净宗菩提心云:“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可见,净宗菩提心,着重在“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同得成佛。”此愿一发,即能具无量功德,能消无量业垢,能破无量魔网,永为成佛真种。吾人骄慢之罪不在过去佛与现在佛上,皆在当来佛上。
释迦佛赞弥陀谓:“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 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 善导大师亦赞谓:弥陀智愿海 深广无涯底 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阿弥陀佛的智慧愿海--四十八愿,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的功德力用,深广无边,唯佛与佛才能究尽、明了,二乘声闻、菩萨的层次,亦不能测度弥陀智慧愿海,亦不能究尽如来圣心,更何况我们这样的一个迷惑颠倒的凡夫啊!
净土?纠正了各宗行人对净土的曲解错解,彰显了阿弥陀佛。绰净土理念之大成,创立了净土宗。净宗判教净土法门其他法门。法门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可以通途法门并。论。”来到净土法门,如果还强调“由戒生定,由定。但是,净土宗既言“救度的法门”,就不比较众生。力量,而要把目光转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大慈大。阿弥陀佛在第十九愿保证说:“愿生我净土的人,世尊在经中盛赞阿弥陀佛名号功德:阿弥陀佛名。净土门。
藕益大师说:“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关于六信内容,备详要解,此不备引)“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或指平时一日至七日能一心不乱,或至临终时,佛愿摄受加被,一念或十念得至一心不乱。又:心佛一如,念念即佛,更无可乱故。)净业行人若唯为自己求安乐而求生净土,则违菩提心,不契弥陀度生之心,则生佛不易感通,恐会失去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之殊胜利益,不可不知。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作九界,心是九界。自既修学,亦令一切众生修学,所以说,法门无量誓愿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者,此誓依灭谛而发,菩萨谛知菩提佛果,最胜更无有上,自成就已,普愿一切众生咸皆成就,所以说,佛道无上誓愿成。”我等现在虽是具缚凡夫,心常发四弘誓愿,即是菩萨心行,所以能心与佛合,心与菩提觉道相合,现生即入于菩萨流类,临命终时,直登九莲之上品,庶可谓不辜负此生幸遇此念佛法门之殊胜因缘也。
居士楷模彭际清。翻开彭际清的《一行居集》,开篇有《自誓文》曰:“娑婆世界南瞻部洲大清国男子彭绍升,一心归命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言之凿凿,铿锵有声,其信愿昭著可见一斑。其中《梵网》和《华严》是影响彭际清并使他的佛学思想走向成熟的两部大乘经典,《梵网》成就了彭的开智和行持,《华严》成就了彭的演智和宗教情怀。1773年,彭际清34岁时,从苏州华藏庵闻学受菩萨优婆塞戒。
《十二品生死经》云:“人死有十二品,何等十二?一曰无余死者,谓罗汉,无所著也。二曰度于死者,谓阿那含,不复还也。三曰有余死者,谓斯陀含,往而还也。四曰学度死者,谓须陀洹,见道迹也。五曰无欺死者,谓八等人也。六曰欢喜死者,谓行一心也。七曰数数死者,谓恶戒人也。八曰悔死者,谓凡夫也。九曰横死者,谓孤独苦也。十曰缚著死者,谓畜生也。十一曰烧灼死者,谓地狱也。净土法门以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为宗旨。
所以十方诸佛谦让其德,将阿弥陀佛推到前台,皆共赞叹阿弥陀佛威神功德,欲令十方众生闻信阿弥陀佛名号,求生极乐世界。《寿经》吴译本云:“曼(无—注)佛世时,其有信受佛经语深,奉行道德,皆是我小弟也。其欲有甫学佛经戒者,皆是我弟子。其有欲出身、去家、舍妻子、绝去财色,欲作沙门,为佛作比丘者,皆是我子孙。”可见佛是多么殷重盼望有人在佛灭度后,发心出家,为佛作子孙,来住持法道,荷担如来家业呀!
《六即佛颂》略释。六即佛是天台宗的主要理论之一,它阐明了事相修证因果与佛性理体关系。三、观行即佛,颂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豁尔心开悟”者,谓于十信后心,以中道观智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初见法身,是为法身大士也。从等觉位再破一品无明,即生相无明,则四十二品全破,三德圆证,证入究竟即佛之妙觉位矣。若约净土一门,而判六即佛,则众生心内本具佛性,为理即佛;
净土宗临终正念的理论与实践探析内容摘要:汉传佛教是万宗同归净土,作为大乘佛子的最终归宿,是否需要临终正念才能往生西方,一直是颇具争议的话题。今生临终心念,会影响或决定来生去处,因此佛教非常重视临终关怀。因为没有关于其净土信仰的任何记载,虽然她临终口念佛号,但佛号并不具有方向性,如果没有真实的信愿心,也不可能往生净土。按照玄奘大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云: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修净土宗需要闭关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