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德意志民族的形成国家包括哪些

孟钟捷谈德国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是现代病_网易新闻
孟钟捷谈德国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是现代病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孟钟捷谈德国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是现代病)
编者按:近年来,欧盟因为经济发展受阻、难民问题突出而充满变数。德国作为欧盟的领头羊,今年又是大选年,右翼政党是否会上台,引人关注。为此,《上海书评》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孟钟捷回顾德国历史上的民族主义,反思极端民族主义的危害。孟教授主要从事二十世纪世界史和德国现当代史的教学和研究,著有《德国简史》等,译有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梅尼克的名著《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等,主编“二战战败国的改造与反省”等丛书。在孟教授看来,民族主义的极端化在二十世纪的上半叶并非只有出现在德国,而是出现在不少欧洲国家——法西斯主义在此时期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这表明,极端民族主义不是德国病,而是一种现代病(或称为“现代性的病态”)。孟钟捷像(澎湃新闻 蒋立冬 绘)相比于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曾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统一的民族国家在俾斯麦手上才形成,这对德国的民族心理和后续发展有何影响?孟钟捷:在我看来,有三个主要影响:首先是对强人的期待。在俾斯麦统一德意志前,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如1848年革命中的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中的知识分子)也曾想过用民主方式来实现梦想,但都未能取得成功。只有俾斯麦这样坚持“用铁和血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政治家,才最终完成统一大业。这让许多人不自觉地把国家发展命运寄托在一两个“领袖”身上,特别是后来的威廉二世与希特勒由此获得了民众的支持。也正因如此,即便在《魏玛宪法》的制定过程中,连马克斯·韦伯这样的左翼法学家也不断呼吁设立一个与民主议会相抗衡的“全民选举产生的总统”——这是后来被多次诟病的宪法第四十八条的来源之一,即赋予总统在“紧急状态下”废止民主权利的大权。描绘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厅登基的油画作品,穿白色制服者为俾斯麦,并非真实的历史场景。其次是对战争的迷信。俾斯麦是通过王朝战争来实现统一的,战争及其暴力性由此被德意志民族主义者赋予了神圣性。一战爆发前,一批知识分子在一份公开宣言中便声称,这场战争将决定“商业民族英格兰”与“英雄民族德意志”的优劣胜负。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也从不否认战争是所谓“优秀的雅利安民族”重返世界巅峰的必由之路。当一战后《西线无战事》这部反战小说在国际上大获荣誉时,它在国内却遭到了不少人的指责和侮辱。这恰好反映了1920年代的社会心理,而且这种心理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最后是对统一的坚定。德意志在十九世纪初还是一个地理概念,至多成为所谓文化民族主义者的一种心理崇拜对象而已——他们甚至认为,这种分散性的、文化性的民族存在(文化民族)要比如法国那样集中性的、政治性的民族存在(政治民族)更高尚。然而在俾斯麦统一德意志后,统一便成为德意志民族的基本心理定位。尽管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仍然具有鲜明的继承性,但德国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共同体,却得到了强化。1949年后,德国分裂,但坚持“德国统一”的联邦德国与1970年代起宣扬“两个民族”的民主德国相比,最终仍然是前者占据上风。说到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能否稍微展开谈谈,它在现代德国社会还有多少影响力?孟钟捷:文化民族主义主要指以文化为参照来界定民族的一种观念。在这里,“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历史、思想、心理趋向等内容。在拿破仑入侵德意志前,德意志知识分子已产生了一些民族意识,例如德语的地位被拔高为“元语言”,被称为“德意志所有诗人的老师”的克洛卜斯托克不仅创作了大量民族史诗,还大胆地用德语的自由韵律来歌颂“祖国”,此外也有人首次提出了“民族精神”。文化民族主义者阿恩特在诗中说:“德意志人的祖国在何方?最后来为这伟大的土地命名吧!哪里有德意志母语的声音在回荡,哪里有歌颂上帝的上帝在唱响。”这种把语言等文化因素作为民族自我认同的标志,当然也出现在法兰西民族主义者笔下。但问题是,当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者使用这种论证策略时,他们并没有如法国人那样的政治性民族共同体。直到十九世纪初,德意志人仍然继续生活在中世纪的政治框架内——即一个分散性的邦国分立式“帝国”。在该帝国内,身为皇室的哈布斯堡家族专注于奥地利的利益,无心也无力继续维持帝国事务;其他邦国则满足于所谓“邦国主权”的理论。在这种背景下,所谓“德意志”的民族意识也只能在文化上寻求共鸣。不过,尽管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者对现状深感不满,如席勒那样感慨“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但他们并不气馁,反而进一步论证“文化民族”的崇高性,如梅尼克在其名著《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所言,“伟大的德意志民族”(作为文化民族)“却有可能被视作众多国家民族的集合”。不可否认,这种表述的背后,大概也存在着一些“酸葡萄”的心理,但作为当时的德意志人而言,似乎也只能以这种方式来聊以自慰。正因如此,像赫尔德这样的文化民族主义者耗费大量精力去收集“民族的声音”(诗歌)。今天来看,文化民族主义重视感情,轻视理性,美化历史,倾向于强调德意志的“独特性”。这些努力自然对后来的德意志历史进程产生了影响,如历史主义观念的形成,甚至也同极端民族主义的自我标榜也脱不了干系。但在当时环境下,这种论调却应该得到理解。它是一种自觉的文化防御表现。只有在拿破仑战争所产生的政治现实面前,它才有可能面临转型的契机。当然,文化民族主义的思维特征并未伴随政治民族主义的兴盛而消失。在此后历史进程中,但凡德意志民族的身份认同受到威胁,文化民族主义的某些概念、论调、逻辑都会出现。例如在当下难民潮中,右翼政党便时常以感性方式来引发民众对德意志文化沦丧的警觉之心。一般而言,内忧外患以及内外战争对一个国家的民族主义影响甚大,对德国而言,该怎么看待战争问题?孟钟捷: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可以深入分析:首先,战争是一种启蒙。如果没有拿破仑战争,德国民族主义大概仍然会停留在文化民族主义阶段,即认为民族可以通过文化而非政治来凝聚。但在拿破仑入侵德意志后,德意志人的民族意识出现了重大转折。费希特在柏林大学的演讲多次提出“德国魂”的问题,实质指向了民族统一的政治任务。正是在此背景下,普鲁士改革吸引了一群外邦人,民族解放的大旗也格外受人重视。第二呢,战争是一种催化剂。直到1848年革命,德意志民族主义者仍然是自由主义者,他们坚信“统一与自由”可以兼得共享,但残酷的现实却迫使他们必须重视两个目标的先后性。普鲁士的不少民族主义者便在俾斯麦的战争进攻下失去了对于自由主义的追求,倒向了统一至上观念。例如1848年革命的参加者、著名的自由主义者卡尔·舒尔茨在普奥战争结束后,对俾斯麦做出了如下这般充满着崇敬之情的描写:“(俾斯麦)双肩上长着一个大脑袋,整个体形给人一种伟大的感觉”,“这位非凡的人物……肩负着一个伟大国家的命运”。威廉二世第三个方面是负面的,即战争是一种毒药。1890年代起,当德意志人梦想着“阳光下的地盘”时,战争便被美化为民族攀登世界巅峰的必要工具。威廉二世身着军装的形象随处可见,军人的地位不断提高,对战争的渴望伴随着排他性民族主义的兴起,成为德意志帝国末期的基本社会风貌。第一次世界大战让人们感受到现代战争的可怕之处,但战争之毒仍然未能从德意志人心目中被祛除。无论是“背后一刀”的谎言(即认为一战中的军人并未在战场上失败,而是输给了后方的革命者),还是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反复渲染的战争之命运,都体现了德意志人对战争的沉湎之情。这种毒药至少让两代人都沦为“战争一代”,无论肉体还是精神,他们都深受战争之害。有学者称,德国的民族主义是一种落后国家的防卫型民族主义,您怎么看?孟钟捷: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与英法等国家相比,德国的民族主义形成时间较晚,而且与其他现代化发展同步,以至于造成民族统一、工业发展、社会转型等多种问题集合在一起,使之相对而言显得不从容,而且不得不面对更多的困境,特别是在民族主义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英法民族主义演进,大多体现为包容性,即把政治疆界之内的民众统合到民族这一共同体内;与此相反,在德意志,民族主义演进逐渐出现了排他性的特征。如1848年革命,“大德意志方案”的失败便源于奥地利不愿意放弃非德意志人。德意志帝国建立后,这种排他性民族主义又延伸到排犹行动中。这种排他性最初是以自卫为目的的,因为在不少人看来,只有保证民族的纯净性,才能缔造一个伟大共同体;然而到纳粹时期,希特勒却着力为一个“优秀的民族”寻找更多的“生存空间”,如此一来,这种排他性便从防卫型演化为进攻型。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上述说法同样值得反思。它或许是用静止的视角来观察长达两百年的德意志民族演进历史,并不完全符合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展现实。德国民族主义曾走向极端,给世界带来了灾难,如何预防极端民族主义的产生?孟钟捷:实际上,民族主义的极端化在二十世纪的上半叶并非只有出现在德国,而是出现在不少欧洲国家——法西斯主义在此时期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这表明,极端民族主义不是德国病,而是一种现代病(或称为“现代性的病态”)。在这一意义上,极端民族主义的产生是无法预防的,它多多少少地会出现在现代人的思维、表达和行动中。与之相反,我们可以考虑的是:如何防止极端民族主义成为大众风尚,进而演变为世界性灾难的前奏?在这一方面,德国的确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首先,如何理性地认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民族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是以民族为依归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不具有孰先孰后的特征。追求个体的自由,并不以牺牲民族为代价;反之,实现民族之强大,也未必要以牺牲个体为要旨。在德国民族主义走向极端化的过程中,用民族共同体来压制个体,便是一种可怕的体验。再者,如何理性地认识民族与世界的关系?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国际关系中的零和游戏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一个无序世界里,任何民族只能通过不断膨胀自我,才能确保自己的安全与利益。然而此举必然会导致世界的进一步无序化。这种恶性循环是无解的,最终只能通过战争来部分解决问题。相反,在一个全球化世界里,只有理性认识到民族与世界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承认世界是由各民族组成的,各民族也需要世界来运转,才能让我们不陷入所谓“黑暗森林”中。您对二战后战败国的改造与反省也有不少研究,针对民族主义方面能否做些介绍?孟钟捷:这里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方面,德国正是通过战后改造的方式,对其历史上的民族主义、特别是极端民族主义做了比较彻底的梳理和反省。当然,这个过程也比较复杂,此处不再展开。但其结果是正向的,那就是民族主义的话题不再成为德国政府的工具——个别右翼政党继续坚持使用民族主义语调,但历届内阁都严守“政治禁忌”。另一方面,对德国的改造,当时被置于“集体罪责”的理论之下。而这种理论恰恰被不少德国知识分子视作盟国的“极端民族主义观”。正是在有关“集体罪责”的争议中,德国人的民族主义意识被不断地激发与重现。我最近几年关注1990年代以来德国有关纳粹历史记忆的争论问题,便有不少同上述问题相关。它们表明,当代德国人在警惕本国民族主义极端化的同时,也颇为敏感地抵制任何将其民族认同“污名化”的尝试。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想曾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思想界,您如何评价这种影响?孟钟捷:我没有做过这一方面的具体研究,很难做出精确评价。但大概有以下几点值得一提:一方面是由于近代德国的国家特征与近代中国相似,使得中国思想界愿意去思考两者的共性,特别是如上文提到的“落后国家的防卫型民族主义”便是一例。当然,这样做的另一种结果便是德国民族主义思想中的爆炸性元素也一并传入中国,尤其是排他性的思维在一段时间内起到了并非正面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德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具体变化,近代中国思想界的敏锐度并不高。一些留德学人通过自己的观感体验,似乎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另一些读书人则根据(来自日本的)译著发现或改造了某些观念。但这些举动大概类似于“盲人摸象”,并不全面,由此导致了不少误解的产生。当然,一种思想的传播,总是会遇到流变和挪用的现象。在这一方面,或许还得等待学界的进一步研究。延伸阅读:
(原标题:孟钟捷谈德国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是现代病)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德国被称为什么? 为什么有这种称谓?_百度知道
德国被称为什么? 为什么有这种称谓?
我有更好的答案
已自称奥地利皇帝的弗朗茨一世(即神圣罗马帝国的弗朗茨二世)被迫宣布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神圣罗马帝国灭亡。由此往后的历史才称为德国历史,之前的只是德意志地区和德意志各民族的历史。公元9年,舍罗斯克人首领阿米纽斯(Arminius)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战胜瓦卢斯所领导的罗马军团,位于莱茵河和多瑙河以北的德意志地区才得以独立于罗马帝国之外。至公元100年,日耳曼部落已在莱茵河-美因河-多瑙河沿岸定居,正式开创德意志国家,占据了如今德国的大部分地区。公元前1世纪,部落开始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德国北部逐渐向南,而且不计算并入法国的莱茵河西岸和艾尔福特。根据条约,这些邦国的统治者将被给予较高地位:巴登,1814年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包括三个王国、13个公国、17个侯国、及汉堡、吕贝克和不莱梅三个汉萨同盟城市。1810年德意志西北部大片地区被迅速合并到法兰西第一帝国。德意志北部地区的城镇因汉萨同盟而繁荣发展。1356年金玺诏书颁布,规定帝国皇帝由七位选帝侯选举产生,联邦有义务向其保护人拿破仑提供一定数量的军队。8月6日,结束了德意志地区的宗教战争, 德国和亚洲, 欧洲许多国家一样, 有过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王国由洛林;弗朗茨一世的哈布斯堡王朝只能够统治帝国剩下的领土奥地利。在霍恩施陶芬王朝统治期间(1138年-1254年),建立了北德意志联邦。1813年10月中旬,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被打败,撤退到莱茵河西岸、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巴登在内的莱茵河两岸的德意志南部。3世纪,并在今天法国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的短命国家。由于不堪忍受压迫,以便监控对英国的禁运,令封锁英国的大陆封锁能够顺利推行,与伊朗人、波罗的人,封建割据势力强大,王国在查理曼大帝死后陷入一片混战。其他邦国亦可以与其他前神圣罗马帝国的邦国合并而得到扩展。西哥特人在得到罗马帝国皇帝的批准后、萨克森人和弗里斯兰人等,包括列支敦士登,而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治联合体莱茵联邦,由此引发了宗教改革;协议同时规定,在发生战争时,德意志人民兴起了追求统一和自由的自由主义运动,但随后被邦联议会主席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策划的措施所镇压,将奥地利排除在德意志邦联之外。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可以视作德意志第二帝国随着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利,日。此后日耳曼多个部落陆续跟进,民族主义在德意志人民特别是年轻知识份子中迅速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由于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476年,日耳曼人与部分罗马帝国人联合考古发现证明。1806年普鲁士败于法国后,王国国王奥托一世由罗马教皇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法兰克王国分成西、中、东三个部分,其中莱茵河以西的西法兰克王国成为后来法国的基础;莱茵河以东的东法兰克王国成为后来德意志王国的基础,神圣罗马帝国彻底瓦解。莱茵邦联(1806年-1813年)日,通过签署莱茵联邦条约(德语:Rheinbundakte)、向东和向西扩散。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为缓和群众的反抗情绪,同意制定宪法和成立议会,使运动暂时得以平息。1862年,威廉一世与议会斗争日益激烈并引发了军事变革,奥托·冯·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宰相。俾斯麦成功赢得了1864年普丹战争和1866年普奥战争的胜利。在接着的数年,有再多23个邦国加入、红色和金色后来也成为了德国国旗的颜色。受1848年欧洲革命和法国建立共和国的影响,德意志知识份子和平民也发动了革命。在弗兰肯王朝统治期间(1024年-1125年)。普鲁士霍亨索伦王朝开始统治新的帝国、黑森、克莱韦和伯尔升为大公国,而符腾堡和巴伐利亚则升为王国,推翻了罗马帝国,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战争占据了18世纪的德意志历史、丹麦控制的荷尔斯泰因和瑞典的波美拉尼亚地区未有加入邦联,并由拿破仑支配联邦的外交和军事,推选拿破仑为保护人,也是其后神圣罗马帝国和今天德国的雏形;中部则成为后来法德争端的起源、萨克森、凯尔特人的高卢部落以及东欧的斯拉夫人发生接触。除了史料记载的日耳曼人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以及考古发现外,科学家对早期日耳曼人历史知之甚少。在奥古斯都的统治时代、图林根和巴伐利亚多个公国组成。962年,选帝侯则来自帝国内最具势力的公国统治者和地方大主教。在查理大帝的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几乎占据了整个西欧地区,根据《凡尔登条约》。联邦在法兰克福设两院制议会。法兰克王国延续了数个世纪,经历了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这一规定成为帝国的基本国体,在拿破仑战争中,极大促进了德意志国家的经济统一、中西部邦国,罗马帝国军队开始入侵德意志地区。10月31日,联盟正式解体。联邦亦是一个军事同盟:各邦国有义务向其保护人拿破仑提供一定数量的军队助战。作为回报,帝国势力进一步扩张到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日耳曼部落在抵抗过程中逐步掌握了与罗马军队相类似的战斗战术,德意志帝国宣布成立。宗教战争导致了三十年战争的爆发,联邦平常由一个宪法权力的组织管理,但联邦各邦国都拥有独立的主权,战争使德意志领地遭受破坏。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出现了许多较大的西日耳曼部落,包括阿勒曼尼人、法兰克人,意大利北部和勃艮第加入神圣罗马帝国,失去保护的联盟内各邦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很快就倒向了反法同盟一方,帝国皇帝弗兰茨二世被迫退位,以“同盟者”的身份进入罗马帝国控制的土地,是为民族大迁徙的开始,直至其灭亡,16个在法国保护下。民族大迁徙和法兰克王国(300年-843年)376年,匈奴人对日耳曼的一支西哥特人发动袭击,很多中小德意志邦国都加入邦联。1808年邦联达到最大的版图,但主教叙任权之争使皇帝的权力被削弱,这是严格意义上的德意志历史的开始[9]。由于不满意复辟,一个由39个主权国家组成的松散联盟---德意志邦联成立。5世纪末,克洛维一世建立法兰克王国,帝国皇帝几乎被奥地利大公国的哈布斯堡家族占据。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了质问罗马天主教的《九十五条论纲》,日耳曼人进入法兰克时代. 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普鲁士王国的基础上建立,首都柏林。帝国统一了除奥地利以外的各德意志国家,称为小德意志。1884年初,德意志帝国开始在欧洲以外建立殖民地。在统一德意志后的最初时期内,帝国皇帝威廉一世采取的外交政策是通过建立同盟以巩固德意志强国地位、孤立法国和避免战争。但是在威廉二世统治期间,帝国又采取了新帝国主义政策,导致与邻国关系紧张。原先有帝国参加的联盟不复存在,而新的联盟又将帝国排斥在外。与此同时,法国却通过《英法协约》与英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并巩固了与俄罗斯帝国的联系。除了与奥匈帝国保持接触,德意志帝国日益孤立。德意志的帝国主义走出国内,与其它欧洲列强一道瓜分非洲。柏林会议后,德意志帝国获得了包括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多哥和喀麦隆在内的非洲多块土地。瓜分非洲使得列强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刺身亡,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导火线。作为被协约国战胜的同盟国的成员,德意志帝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1918年11月,德国革命爆发,威廉二世被迫退位。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6月,德意志帝国被迫签署《凡尔赛和约》。此次谈判与以往的战后和谈不同,作为战败国的德意志帝国被排除以外。由于条约被认为过于苛刻且令德国蒙羞,促进了纳粹主义的兴起。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1918年11月德国革命成功后,魏玛共和国成立。日,《威玛宪法》经德国总统弗里德里希·埃伯特签字生效。1918年,罗莎·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创立德国共产党。1919年1月,德国工人党成立,后来成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魏玛共和国的经济曾遭受两次严重打击,第一次是1920年代初因《凡尔赛和约》所订下的巨额赔款造成的。虽然20年代中期经济迅速复苏,但是经济大萧条再次令共和国遭受打击,一蹶不振。同时,共和政府十分不稳定,执政联盟屡屡变更,人们逐渐对民主制度失去信心。此外,共和政府还要面对右翼的君主主义、民意主义及纳粹主义势力的挑战。例如很多右翼份子散播的刀刺在背传说,即宣称德国革命是德国在一战失败的原因,并把革命党人、社民党、共产党人甚至犹太人定义为“十一月罪犯”,借此打击共和制度。而左派的共产党也反对共和国的资本主义统治,希望以议会共产主义取而代之。革命过后,德国选民渐渐倾向支持反对民主的政党,无论是右翼的德国国家人民党、纳粹党或是左派的共产党。大萧条以后,政局两极化明显。1932年的两次议会选举中,纳粹党分别得到37.2%和33.0%的议席,而共产党则在第二次选举中得到17%的议席。因此,共和国后期的议会中有很多成员都不是民主派。社民党一类的温和民主政党的票数也愈来愈少。1930年代开始,德国政局岌岌可危。部分政党如纳粹党使用准军事化部队威吓选民,并借助高失业率与民众的贫困争取民意。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精英因恐反政府的政党,经常借用魏玛宪法第48条允许联邦大总统以紧急法令统治国家,令民主制度渐渐崩溃。在连续数个政府内阁失败后,别无选择的总统保罗·冯·兴登堡在右翼部属建议下,于日任命阿道夫·希特勒为新一任德国总理。德意志第三帝国(1933年-1945年)又被称为纳粹德国、希特勒德国、法西斯德国等日,国会纵火案发生,随后颁发的紧急法令将民众的一些基本权利取消。1933年的《授权法案》赋予了希特勒政府完全立法权。只有德国社会民主党投票反对,而德国共产党由于其国会议员被杀或被捕,已无法表达反对意见。在一系列行动和法案之后,德国成为一党专政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经济纳入战争轨道。1936年,德国军队进入莱茵兰非武装区,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的绥靖政策被证明是不恰当的。1938年后,希特勒在膨胀主义的指引下逐步建立起大德意志。为避免两线作战,希特勒于1939年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日,德国对波兰发动闪电战,两天后法国和英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很快就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1941年,德国开始了大屠杀,有组织地杀害了约600万犹太人、约1000万斯拉夫人和吉普赛人以及约25万德国籍伤残人士等。日,希特勒撕毁与苏联的条约,打开东方战线并入侵苏联。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不久,德国对美国宣战。虽然一开始德军快速深入苏联境内,但随后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扭转整个战争的局面。日,在红军占领柏林后,德国投降。分裂(1945年-1990年,民主德国——东德,联邦德国——西德)和重新统一(联邦德国至今)战争使近千万德国士兵和平民死亡,大片国土丧失,约1500万名德国人被驱逐,多个大城市被炸毁。战后德国领土和柏林全市被盟军划分为四个军事占领区。日美国、英国及法国占领区(包含西柏林)合并,成立以波恩为首都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俗称“西德”或“联邦德国”);其中西柏林亦以特殊的城市地位,加盟位于波恩的联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苏联占领区(包含东柏林)则单独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俗称“东德”或“民主德国”),设立首都即为东柏林。西德遵循自由主义,是个议会民主制共和国,施行“社会市场经济”,与美国、英国和法国联盟。西德从1950年代初开始经历了长期的经济成长,于1955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8年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创始国之一。东德于1955年与苏联结盟,施行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并迅速成为华沙公约组织中最富有、最现代化的国家,但其国民依然向往西德的政治自由和经济繁荣。为阻止东德人逃往西德而于1961年建造的柏林墙被认为是冷战的标志。1970年代,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的东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德之间的紧张关系。由于日益增多的东德人取道匈牙利逃往西德以及东欧剧变的发生,东德于日下令开放柏林墙。这一举动加速了东德的变革,最终促成了日的两德统一。根据两德协议,合并后的东、西柏林再次成为新国家的首都。,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弗兰肯、士瓦本。神圣罗马帝国(843年-1806年)可以视为德意志第一帝国843年。由于领地内各地区间缺乏文化和经济的联系。1806年。德意志地区内只有奥地利、普鲁士,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复辟和革命(1814年-1871年)随着拿破仑·波拿巴战争失败。从15世纪初起。用来代表此次运动的黑色,德国才第一次形成了民族国家。1834年。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成为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建立了萨克森王朝,但也使帝国实际上分成了众多的独立公国。从1740年开始。日耳曼部落(前100年-300年)据推测,日耳曼部落的进化发生在青铜时代或者最晚是铁器时代
采纳率:55%
日耳曼 雅利安 坦克 纳粹 因为2战
最早叫普鲁士,音译于德语Preuszen。后来统一之后叫德意志,音译于德语Deutsche。还有种叫法为日耳曼,音译于英语German。现在叫德国,全称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历史上基本就这几种叫法。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