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无挂载能力最强的战斗机制造战机引擎

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其他类别扫扫有惊喜
三国争先向中国提供最先进战机引擎:日本抱怨这严重威胁自己安全航空发动机是战机的心脏,在发展歼10战机的时候,1983年确定了三种航空发动机备选,分别是涡扇六改、涡喷15、太行发动机。但是,现在来看,这三种发动机,都没有完全成熟。后来是俄罗斯发动机挽救了歼10项目,歼10上装配的俄罗斯AL-31FN发动机是针对单发飞机安装要求而推出的一种小改型。在近年,太行发动机逐渐成熟的以后,俄罗斯等国开始愿意提供更先进发动机给我国。俄罗斯军工信使周刊称,俄罗斯已经愿意出口400台先进的F11S型矢量喷管发动机给我国。安装一半安装,一半储备的原则,这些发动机可以配备100架重型双发战机。也就是100架歼16或者100架歼20战机。乌克兰现在已经把各种发动机工厂,连同生产线都要搬迁到中国来了,就更不用说了。近日,英国也愿意拿出罗尔斯-罗伊斯研发的可军用,可民用航空发动机出售给中国。这首先是我国未来将会建成干线机场260个,建成通用机场500个以上,以5000架公务机、轻型飞机、直升机、运动飞机等通用航空飞机制造和上千架支线客机,大飞机制造为核心,发展航空事业。
上一页&1共2页热门新闻更多
实时热点榜单热门视频
阅读下一篇视频推荐台湾IDF战斗机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台湾IDF战斗机
20世纪70-80年代,台湾当局为了应付祖国大陆日新月异的发展,开始考虑从美国引进高性能的战斗机。台湾军方将最终的目标锁定在了诺斯罗普的F-5G(即后来命名为F-20的虎鲨战斗机)及通用动力的F-16/J79上。客观的说F-20堪称一款性能优异的战斗机,这得益于其采用先进的F404发动机,加力推力可达71.1千牛(约合7255公斤),为其赢得了当时“世界上紧急起飞最快,对地攻击最准”的美誉。
台湾IDF战斗机基本信息
F-CK-1战斗机是台湾在美国技术协助下设计开发的一种轻型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具备视距外作战能力;在的规划中,F-CK-1与购自法国的及购自美国的F-16A/B构成其台海空中优势作战的主力,其中F-CK-1负责中低空防御。1980年代,在的指示下,台湾军方展开「自制防御战机」(Indigenous Defensive Fighter,IDF)的研发,以取代逐渐老化的F-5自由战士战斗机作为空军的新一代主力机,於是产生了台湾建军史上最大的自制武器开发计划——「鹰扬计划」。其它考虑方案包括:F-16A/B战斗机,但美方拒绝出售;低档出口战机F-20“虎鲨”(F-5战斗机的改进型)和F-16/79(换装低性能的J-79发动机的F-16),但因美方暂时停止向台售武而未能成功。出于对自身利益、出路及安全的考虑决定自行研制新一代喷气战斗机IDF(自产防御战机Indigenous Defense Fighter)。美国当局及各大军火厂商非正式的给予了台方充分的技术支援。可以讲,在整个IDF计划中,美国政府的立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美国人采取了一种既不“触怒”中国政府又可高效“协防”台湾的策略。不仅进一步武装了台湾,而且使得台湾拥有了设计、生产先进战斗机的能力,从而将台海局势引向“不统不独”的方向,最大限度地保障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利益,实属恶毒。
台先进战斗机计划1983年展开,战斗机定名为IDF(Indigenous Defence Fighter 自制防御战机)。计划总的目标是研究一种防御性的战斗机,针对目标为解放军大量装备的歼-7、歼-8战斗机和对地攻击飞机,力求在质量上取得优势。总研制计划称为“安翔计划”,内辖四个子计划,分别是空气动力和机体设计的“鹰扬计划”,先进发动机的“云汉计划”,飞行控制和航空电子系统的“天雷计划”,最后是自行研制空对空导弹的“天剑计划”。整个研制计划最终耗费超过10亿美元。最早对IDF进行曝光的是美国合众社于日的一期报道。
美方派出百余来台赴台,有现职人员,也有退休人员。对于退休人员来说,IDF计划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为他们的退休金增加了不少数字。台方还在台中清泉岗营区,专门兴建了供美方人员和家属居住的符合美国生活习惯的社区,生活购物、体育娱乐设施齐全。
IDF在设计之初统共考虑过四种设计方案,而最终的结果是将四个方案进行了合理的整合,既考虑了气动、结构的先进性,又照顾到了研发的成本及技术风险。最终确定的IDF气动外形虽有妥协,但仍具备第三代战斗机的水平。采用了双发、翼下两侧椭圆形固定进气口、中等展弦比中等后掠角中单翼、单垂尾、翼身融合的布局。机翼前缘融有全翼展前缘襟翼,后缘为全翼展襟翼,外侧为襟副翼。机体大部分采用金属结构,计划逐步增用复合材料。可收放前三点式单轮起落架,前起落架向前收,主起落架向内收入进气道侧面。有着陆尾钩,可利用跑道上的应急阻拦索。增压和空调座舱采用航空研究公司的空调系统。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用右侧驾驶杆,装抗高过载大倾斜角座椅,采用马丁·贝克公司Mk12零零弹射座椅。
日第一架「IDF」原型机出厂,1992年成军服役;该战机型号为「F-CK-1」,其中「CK」代表「经国」二字「Ching-kuo」的缩写,并命名为「经国号战机」,以纪念蒋经国。
当航发中心开始生产F-CK-1後,2001年台湾军方展开「翔升计划」,以提升「经国号战机」(F-CK-1A/B)的性能,汉翔时期对F-CK-1的升级方案进行探讨以应付对岸解放军日益增加的空防威胁,经研析後把升级计画分为航电系统与武器系统两大部分。2006年,第一架「翔升机」试飞成功,日,F-CK-1C/D型战斗机正式公开,并命名为「雄鹰号战机」。然而在日升级成功交机典礼上,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仍把战机改回原名,只保留了机尾的雄鹰图腾,经国号名称的变与不变,也记录著台湾的政治演进。
台湾IDF战斗机设计特点
经国号战机的进气口具有高攻角优点,而进气口向机身内部弯曲缩小的设计,让战机在高攻角时不会因为发动机进气量不足而发生失速的优点,此外由于进气口向内弯曲使得发动机所产生的馀热较不易散失,无形中减少了飞机的红外线特徵加强了匿踪性。此设计後来也获得阵风式战斗机和美国空军战机采用,美方人员曾说「你们在无意中造就了一个有隐密潜力的进气道,恭喜了。」。另外座舱弹射椅倾斜30度,可协助飞行员承受较高的。操纵杆和战机一样,置於飞行员右手处,并配有手置节流阀控制系统(HOTAS,Hands On Throttle And Stick),并采用全罩式的水滴式座舱,飞行员拥有良好的视线范围。
经国号战机有9个挂架(Pylon),分别为左翼端,左翼外侧,左翼内侧,左发动机进气口外下方,右发动机进气口下方,机腹中线,右翼内侧,右翼外侧,以及右翼端。
担任对空作战任务时,外挂两枚中程空对空飞弹(天剑2型)四枚短程空对空飞弹(天剑一型)与两千公升油料(约528加仑),於左右翼外侧以及翼端挂载天剑一型导弹各1枚,机腹中线搭载2枚(纵列半埋於机腹),左右翼内侧挂载1041L副油箱各一具,这是经国号战机最典型的空优作战武装。在经国号战机座舱左後方设计有一具20mm 6管M61A1火神式机炮可用於缠斗空战或对地攻击,备弹400发左右。
担任对地任务时,左右翼翼端各挂载一枚天剑一型飞弹;挂载MK-82通用炸弹(500磅)的话,机腹中线挂架可挂载2枚,其他挂架可各搭载1枚;如果挂载MK-84重型通用炸弹的话(2,000磅),左右翼内侧,以及机腹中线可各挂载1枚;CBU-20石眼集束炸弹(Rockeye)最多可挂载10枚;燃烧弹7枚;火箭荚舱3至4具;左右翼内侧,以及机腹中线挂架可以各挂载1具1,041L或是568L副油箱。
台湾IDF战斗机研制历程
台湾IDF战斗机发展过程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压力,向美国提出购买F-16/J79与战机各150架的计划被否决后,1982年航空工业发展中心(航发中心)开始F-CK-1战机的发展专案。在1983年这个专案被分为四个部分:
鹰扬:发展机身,与(General Dynamics)合作。
云汉:发展发动机与相关系统,与(Garrett_Systems)合作。
天雷:发展航电系统,与西屋电子(Westinghouse Electric)合作。
天翔,後改名天剑:发展空对空飞弹,在美国技术与关键技术协助下发展短程与中程空对空飞弹。F-CK-1战机研制之时,台军之前已获得情报,法国有可能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出售型战机,所以本机自立案之时就以幻影2000战机为第一假想敌。F-CK-1战机在设计阶段遭遇最大的困难就是理想的发动机的取得;飞机的性能好坏,发动机的关系非常的大,如果可以获得大推力的军用发动机,一架战斗机的设计就能事半功倍。由于在技术与关键系统上必须仰赖美国的协助,加上航发与空军自己并没有任何战斗机的设计经验,美国愿意释放何种等级的技术与关键系统就成为决定F-CK-1战机性能的主要条件。
台湾IDF战斗机发展计划
为了研发自制防御战斗机,航发中心成立三个相关子计划分别执行。F-CK-1战机本身研制,零组件达到48万馀件,仪电线束47万馀公尺,设计工程图7千余张,相关的试验报告、计画书、规范多达1万2千馀份,工具制造1万7千馀件,投入相关开发工作的厂商超过1000家,计划总工时4千馀万工时,尚不包括其他重要分系统,如发动机、飞弹、雷达等,更是不计其数。经国号战机共历经32次重大构型改良,8000馀次风洞测试,并完成零件56万馀件制造。
在发展过程中,航发中心制造一架IDF战机的全尺寸木质模型机,用来作为实机的地面实验测试用。自经国号战机於日首飞後,该架IDF全尺寸木质模型机按规定应销毁,後经鹰扬计画主持人彭元熙博士的奔走努力和陈盛文将军的居中协调下而得以留存至今,汉翔公司将此模型机捐赠给高雄科工馆,作为该馆典藏。
1981年航发中心展开经国号战机前身之高性能战斗拦截机原型研发工作,机型代号初取为「FX」,为求保密并取名为「鹰扬」。航发中心此时并成立鹰扬计划办公室。
1982年国防部指示鹰扬战机之总体性能应不逊於F-16为原则,且以General Electric J79涡轮喷气引擎为动力。当年台湾“行政院”自立小组并决议进行研制战机,航发中心此年即成立「鹰扬战机研造处」为研发计画作准备。
1983年航发中心改隶国防部中山科学研究院,鹰扬计划与云汉、天箭(天雷)、天翔(天剑)等计画合并成立安翔计画。
●鹰扬计划主持人:彭元熙博士
●鹰扬计划管理组长:祝英太
由于美国限制F-CK-1战机的性能介於当时台湾空军正在使用的F-5E与积极寻求采购的之间,对於大推力的发动机的技术输出或者是出售意愿很低。当时以中小型民用发动机为主力的盖瑞特公司(Garrett_Systems)有意寻求合作研发军用涡轮扇发动机的夥伴,企图进入被与两家公司独霸的市场,藉著瑞典有意在发展他们下一代战机JAS 39战机的同时掌握军用发动机的技术,盖瑞特与瑞典的沃尔沃公司(Volvo)决定合作研发一款小型军用发动机,发动机的主体由盖瑞特负责,沃尔沃公司则提供後燃器的技术。这个设计案就是後来的TFE-1042涡轮扇引擎的原始规划,同时间意大利比亚乔公司也希望找寻其的推力来源而加入计画,在1970年代末此引擎一度为前景光明的多国联合研发案,後来JAS 39战机改用美国退出研发,意大利转投靠旧型的Spey发动机,最后发动机的开发就剩盖瑞特与航发合作完成。
TFE-1042发动机的设计推力受美国政府的限制,因此研发经过三个阶段才达到现今操作水平:第一阶段为TFE-731降低旁通比安装後燃机成为TFE-1042,第二阶段为TFE-1042第一次推力提升更名为TFE-1042-7,第三阶段为美国国务院第二次同意推力提升为TFE-1042-70。TFE-1042原始设计最大军用推力4,260lb,後燃推力6,790lb;TFE-1042-7最大军用推力5,000lb,後燃推力增加至8,350lb,TFE-1042-70再次降低旁通比、提高操作温度让军推拉高至6,063lb,後燃推力增加至9,250lb,推重比6.99,勉强达到1970年代美军涡轮扇发动机水准。此型引擎後经美军赋予正式编号为F125-GA-100,TFE-1042-7发动机经过设计、制造、装配,以及累积50小时以上功能验证测试与空中飞行测试後於1988年依照预定时程装置在第一架出厂的F-CK-1战机上,1989年2月初步飞行合格完成,1990年3月全部飞行合作完成,随後的二号原型机出厂时换装推力提升的TFE-1042-70,并以此架构进行量产。无後燃器版本则称为F-124,用於、等无人侦察机以及L-159教练机与上。
开发期间,台湾对美国只让TFE-1042推重比限制在1:7感到不满,因此积极洽购与F404相同推重比可达8的发动机,最後美国决定提供尺寸接近的J-101/SF涡轮扇发动机改良型与TFE-1088进行竞标,但是根据取得时间约在162架经国号战机以後才能使用,等到美国同意推力研发案时经国号战机产量已因F-16的购入由250架删砍至130架,所以换装发动机的计划取消。後续TFE-1088发动机(TFE-1042发动机升级型)换装计画也因为经国号战机数量关系而被终止。
F-CK-1战机装置了两具TFE-1042-70发动机,所以其军规最大推力为12000磅量级,最大推力达19000磅级。TFE-1042发动机的设计耐久度:高温组件是2,000飞行小时,低温组件是4,000小时,TFE-1042发动机采取了「模组化」设计将发动机分为8个区段,不但便利後勤的维修,并增进日後增加发动机推力时设计及研发上的弹性。发动机的每一个模组具有互换性,圴可单独地制造、库存及装运。TFE-1042发动机根据实际屡积测试结果,具有高可靠度,其「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小时╱故障次数)是430小时。由航发中心及盖瑞特公司人员组成的ITEC设计工程部门,将TFE-1042发动机在维持基本设计尺寸下改进增加推力。
目前每具发动机的最大推力官方数据为9,250lb,在IDF服役之後一直有非官方说法透露修改发动机程式後推力可增加至10,000lb以上,而两具发动机最大推力可增至20,000lb以上。虽然官方对此讯息表达沉默,但是2009年Honeywell得到更换引擎的订单时,其推出的F-125IN发动机最大动力即达到9,850lb,间接证明了过去的传闻并非空穴来风。
●云汉计划主持人:夏树仁博士
●云汉计划生产厂长:刘先进
经国号战机之航电与火控系统之研制,起源於天雷计划。从1982年航发中心所提出的「火力控制系统研制初步定义讨论书」,建议中科院发展空对空攻击使用之射控系统,同时配合鹰扬专案以建立自制战机航电与火控平台能力。中科院三所负责此一雷达发展计画,其研发成果为金龙53(GD-53)型火控雷达。GD-53上视距离57km,下视距离39km,只能同时打一个目标,平均故障间隔235小时。GD-53雷达以原F-5G战机使用的AN/APG-67(V)为基础,加上部分F-16战机使用之AN/APG-66A雷达模组,整合发展成的GD-53型脉冲都卜勒多功能雷达(美军编号AN/APG-67(V)ERR),采模组化设计、具备俯射俯视及仰射仰视能力,不过在功能上将原先24种模式删减了较敏感的6种,这些模式多半是与对地攻击有关,如此只剩下18种模式可以使用。金龙53雷达(GD-53)以前总统李登辉之父,李金龙命名。
●天雷计划主持人:苏鸿綖博士
●GD-53金龙雷达总工程师:胡谨博士
天剑一空射型
天剑计划分为天剑一型导弹与,天剑一型为类似AIM-9响尾蛇导弹之红外线导引近程飞弹;天剑二型为类似美国(AMRAAM)之射後不理中程空对空飞弹。天剑二型据信采用摩托罗拉生产的主动寻标头,也可使用类似的半主动导引模式射击。天剑一型在1989年第一次试射成功,而后于1992年由F-5E/F第一次成功发射天剑二型空对空飞弹,於次年台湾空军就成立第一个经国号战机中队,但是天剑二型导弹的整个测试直到1996年才完成并且确定进入量产,总产量不明,但是据信相当低。
天剑二空射型
为了解决F-CK-1经国号战机天剑二型导弹战备量不足的问题,台湾空军在21世纪初向中科院订购新的天剑二型导弹,确切订购时间与数量不明,空军于2010年1月底对外宣布接收第一批新弹因应春节战备
●天剑计划主持人:杨景槱博士
安翔计划因应1983年航发中心改隶中科院,航发合并鹰扬与云汉、天箭(天雷)、天翔(天剑)等计画,组成一个完整的安翔计画,分别进行机体、发动机、航电系统、空对空红外线与雷达导引飞弹之研发。
●安翔计画总主持人代院长:黄孝宗博士
●安翔计划副总主持人副院长:华锡钧将军
●安翔计划整合系统主任:王石生博士
台湾IDF战斗机原型发展
F-CK-1第10001号原型机
航发中心制造了四架F-CK-1A/B原型机、二架F-CK-1C/D原型机,分别是四架单座机与二架双座机。
●10001号原型机(F-CK-1A)现为汉翔测试用机,A1原型机青天白日满地红涂装由李适彰设计
●10002号原型机(F-CK-1A)为伍克振少将测试F-CK-1A/B战机穿音速流场设计缺陷而坠毁
●10003号原型机(F-CK-1A)现为汉翔表演与测试用机
●10004号原型机(F-CK-1B)现为汉翔测试用机
●10005号原型机(F-CK-1C)现为汉翔翔升计画原型单座机
●10006号原型机(F-CK-1D)现为汉翔翔升计画原型双座机
●一架编号为1417 F-CK-1A单座机由于出厂测试时,起落架故障使用机腹著陆,以及吊挂上车时吊缆断裂导致战机重落地,使得空军拒绝接收此架单座机,也使得航发中心多生产一架编号1503 F-CK-1A单座机交付空军,1417 F-CK-1A单座机也已交还空军担负战备。
台湾IDF战斗机升级计划
台湾IDF战斗机翔升计划
汉翔从2001年开始进行名为翔升计划的三阶段的F-CK-1A/B战机改良方案,总经费新台币70亿元,由中科院和汉翔公司负责执行。第一阶段计画旨在提升F-CK-1A/B战机的挂弹量,由原本的2枚天剑二型空对空飞弹增加到4枚,整合新型的天剑二A型反辐射飞弹及新型的万剑集束炸弹(子母弹)。第二阶段计画则包括F-CK-1A/B战机任务电脑升级、电子反反制装置(ECCM)、电战系统、先进的敌友识别(AIFF)系统,以及地形跟随与雷达系统的改良等。第三阶段计画将包括地面和空中试飞测试,一旦通过空军测评考核,改良型F-CK-1A/B战机预定於2010年正式服役。翔升计划主要在为停产的零件找寻替代品,航电系统与机背适型油箱(CFTs)升级。航电系统预计升级项目包括换装BAE公司的32位元飞控电脑,更换雷达元件增加电子反反制装置、电战系统、先进敌我识别系统,及地貌追随模式等功能,任务电脑升级、座舱显示器更换为三个全彩多功能显示器。强化机体结构以装置两个容量约771公升的机背适型油箱(CFTs),同时因应增加CFT适形油箱增加的重量小幅提升发动机推力,机尾引擎段垫高,取消机腹中线半埋式挂架,武器载量增加(天剑二型中程空对空飞弹挂弹量从2枚增加为4枚并能携带天剑二A反辐射飞弹),加强短场起降能力等改良。第一架雄鹰机已於日进行首飞,并於10月9日前一天进行极为低调的公开展示,此展示只对汉翔员工与眷属开放。F-CK-1C/D编号1,外观涂装则由许良启先生负责设计,试飞员均为朱泰桦教官。 翔升专案
技术发展阶段预计生产两架技术验证机,厂方编号分别为单座的10005号与双座的10006号。其中10005号机体结构仍为旧有构型,仅对航电系统进行升级验证;而2007年出厂之10006号机体则为完整构型,将包含所有机体与航电改良项目。10006号机於日正式公开,并由命名为雄鹰(Goshawk)号战机。有媒体报导认为如此是顺应「」,将「经国号」战机正名为「雄鹰号」战机引发争议。事实上,「雄鹰」仅能用来称呼完成翔升专案後的新战机,是对於新型战机的新命名。原先的「经国号」战机仍旧是战机,与「雄鹰号」战机是两种不同的战机,并未遭到改名。
●(IDF)F-CK-1 A/B经国战机
●(IDF)F-CK-1 C/D雄鹰战机
翔升机座舱介面更新
安装一套全新的整合彩色显示系统(ICDS)
主要元件包括下列:
●一具扫描/向量抬头显示器(Raster/Storke HUD)
●3具大型彩色液晶多功能显示器(CMFD)
●彩色座舱摄影系统(CCTVS)
●新的整合平视控制/输入面板(UFCP)
●原先於右侧面板下方的6组发动机监测仪表,更新为电子式发动机显示系统(EEDS)
●备用电子飞行仪表(STBY EFIS)
翔升机航电系统采用英国航太系统公司(BAE Systems)的32位元飞控电脑取代原本的李尔航太(Lear Astronics)16位元1750标准飞控电脑,该电脑内建新的线传飞控(Fly By Wire,FBW)飞行控制模式(例如地形跟踪)提供了更多的处理能力。BAE公司F-CK-1C/D专案经理Albert Lin表示,这种基於处理器的32bit电脑是F-CK-1C/D采用的第4代飞控电脑,取代了A/B型上的16位元1750标准电脑。A/B型的线传飞控系统是三馀度数位加三馀度类比式备份,而C/D型已不需要原来的类比式备份系统。Lin表示类比式备份系统为F-CK-1A/B型提供了很好的飞控品质:「飞官们最初喜欢类比系统胜过数位系统」。Lin还表示,C/D型飞控系统及控制律的开发是AIDC的职责,BAE系统公司只是提供计算机——已为2架翔升原型机提供了6台飞控电脑。
核心航电系统更新
●引进一套彩色显示处理器(Color Display Processor)
●将汇流排架构扩充为3组1553B军标汇接口(预留有升级为4组1553B军标汇接口的馀裕)
●更新作战飞行程式(Operational Flight Program)
通信/导航/敌我识别系统更新(CNI)
●换装一套新式惯性导航系统(GPS/INS)
●换装两套新的UHF/VHF无线电发话机(ARC-210)
●APX-113(V)AIFF先进敌我辨识系统
GD-53射控雷达更新
GD-53的5件式LRU改为3件式LRU架构,旧的雷达目标处理器、雷达资料电脑、控制/电源,等3个LRU都被1个新的雷达资料处理器(RDP)所取代。
翔升机的GD-53射控雷达的新操作模式:
●组合雷达模式(CRM)
●追踪目标盲区指示器(NOTCH Zone Indicator)
●扫描同时追踪模式(TWS)自动扫描调整
●搜索目标,绝对高度与速度向量显示
●增设飞行轨迹记录器与故障诊断系统
GD-53射控雷达的电子反制功能(ECCM)增强:
●干扰源侦测(DOJ)
●干扰源追踪(TOJ)
●被动测距(Passive Ranging)
典型的被动测距有以下四种:
●角速度测距
●三角测距
●信号强度测距
●第三方资料
●沉默模式(Sniff)
●其他ECCM功能:
●快速重锁(Rapid Relock)
●单接收波束(LORD)
●脉冲边缘距离(LET)
●单接收锥形扫描(COSRO)
飞控性能及航程提升
在软体方面,配合新的飞控电脑,AIDC以重新编写了飞控软体,提高战机低空自动驾驶能力。
起飞与落地性能提升
●精进战机鼻轮抬起速度
●提升战机侧风能力至56km/h
提高进场攻角并缩短跑道距离
●战机进场速度降低18.5km/h
●落地距离缩减10%
●换装数位式煞车系统
适形油箱CFT
雄鹰机挂载的两具CFTs安装位置较为靠後,几乎包覆住整个後半部机背,这两具CFTs的总燃油携带量为1,200lb(545kg,仅F-16 Block50/52 CFT的40%),使翔升机航程平均增加20%。未来将视发动机推力与客户需求,来决定是否将两具CFTs增加载油量。
台湾IDF战斗机翔展计划
翔升计划的测试持续到2009年,台湾空军则在2009年12月和汉翔签订翔展计划画合约,汉翔获得168亿台币的经费,将在4年内为71架F-CK-1进行升级,但是翔升更名为翔展的原因乃空军并未接受全套翔升案的提升内容,只选择了部分必要性机能进行强化,因此升级後的IDF称为F-CK-1A/B MLU,真正全规格的F-CK-1 C/D仍只有原型机而已。翔展计划是将空军443联队70馀架经国号战机进行改装,台南联队已有多机完成改装,机身构型没有太大改变,垂直尾翼上有低视度鹰头涂装可供区别,须近距拍摄特写才能识别与旧有构型的差异。经国号战机经过性能提升为翔展战机,主要是针对部分因为供货商已停产零件,研改替代零件,并且重写战机任务电脑的飞控软件,改良电子反反制装置,电战系统,先进敌我识别系统,与地貌跟踪模式与雷达系统,包括空对空、空对地雷达,都进行功能扩充与加强,以符合战机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需求。汉翔公司稍早前推动的翔升案,曾为经国号战机研制机身上的保型油箱,但在翔展案中,空军没有采用这项设计,翔展战机可使经国号战机从原来短程空优战机构型,转型为联合反制载台,除天剑二型中程空对空飞弹挂弹量,从原来的两枚增加为四枚外,还可配备中科院自制的多款对地攻击武器,如天剑二A型反辐射导弹、万剑机场遥攻集束弹与青云油气弹,对地攻击能力大为提升。引
台湾IDF战斗机强汉计划
F-CK-1战机武器系统加强计划,包括多种研发中武器,如青云油气弹与万剑弹以增加F-CK-1除空优任务之外能具备对地打击能力。
青云油气弹
一种由中科院开发的,可以杀伤大面积人员与装备,给予大部队或是物资集结区域毁灭性的打击。
类似美军JSOW的视距外攻击武器,可以携带多种次弹械。
据报载已於2006年初测试成功,於2008年8月网路上流传清泉岗作战队之F-CK-1挂载万剑弹之照片,推测以少部分配发至作战队进行测评。
●弹头:内有约100枚子母弹。
●动力:鲲鹏涡轮引擎。
天剑2A反辐射飞弹
●弹长:3.593公尺
●弹径:19公分
●弹重:184公斤
●弹头:22公斤
台湾IDF战斗机最新升级
台军IDF经国号战机翔展计划升级原型机
据台湾今日新闻网报道,“IDF经国号”战机为台军研发的骄傲成果,由于多数“经国号”战机已服役将近20年,已达性能提升寿限。台“国防部”委由汉翔公司进行“翔展计划”,将现役大多数“经国号”战机进行性能提升,首批将于2013年底交机。
台湾IDF战斗机规格
台湾IDF战斗机基本诸元
1名(A、C型单座机);2名(B、D型双座机)
24.26平方公尺
6,492公斤[1]
最大起飞重量
12,530公斤
FE-1042-70(美军编号:F125-GA-100)涡轮扇叶引擎× 2
54 kN(每台27 kN)
最大後燃器推力
84 kN(每台4
2 kN)[1-3]
台湾IDF战斗机性能表现
单座型 2111公斤;双座型 1884公斤,翔升计画2具CFTs可增加1200lb(约545kg)油量
紧急拦截:130公里;威力巡航:1100公里 (须携带1040L副油箱× 3)
海平面爬升率
14326公尺/分
携带1,040L副油箱× 2:90分钟
3000飞行小时
台湾IDF战斗机武装
●机炮:M61A1火神式机炮× 1 (最大射速为4000发/分)
●空对空飞弹:
● ●AIM-9「响尾蛇」红外线导引短程飞弹
●空对地飞弹:
●AGM-65小牛飞弹
●火箭弹:
●LAU-60火箭荚舱/2.75 in对地火箭
●LAU-69火箭荚舱/19枚68 mm对地火箭
●MK20集束炸弹
●MK-82SE蛇眼延迟引信炸弹
●2000磅炸弹、750磅M117炸弹
●GBU-10.12.24铺路式二型雷射导引炸弹(无导引装置,需藉由僚机辅助导引或外挂筴舱)
●需经由翔展计画升级後才可使用:
●空射型雄风二型反舰飞弹
●天剑二A型反辐射飞弹
●青云油气弹
●万箭飞弹
台湾IDF战斗机合作单位
学术单位 协力厂商 ●台湾大学 ●工业技术研究院
● ●台机
● ●台铝
● ●中钢
● ●辅导会台北铁工厂
● ●联勤205兵工厂
●中正理工学院(现理工学院)
台湾IDF战斗机生产服役
经国号前视图
原先订购了250架F-CK-1A/B战机,但是由于向美国采购150架,和向法国采购60架的两笔喷射战斗机交易,於1991年减为130架F-CK-1A/B战机。生产工作规划为自1992年始而至1999年生产线终止。共计8年度以每月4架产量生产。
初期生产10架先导量产型机,供空军执行作战测试评估与训练换装之种子教官使用。第一架先导型为F-CK-1B双座机,而后陆续完成4架双座与6架单座机之生产。1994年开始运交第一架生产型(双座机)给空军427联队第一中队。量产顺利后逐步运交给空军其它联队。
2008年2月,台湾航太工业发展公司(AIDC)正积极准备为台湾空军升级F-CK-1 (IDF)战斗机,升级后称为IDF-Ⅱ&苍鹰&联合攻击战斗机。ADIC董事长Kent Feng称,ADIC已将一架IDF升级为IDF-Ⅱ,并制造了一架全新双座型IDF-Ⅱ战斗机。ADIC正在等待经费的落实。据Feng表示,2009年会有预算,预计2010年项目正式启动。ADIC在新加波航展上向公众展示出IDF-Ⅱ模型。ADIC于2000年正式启动一项名为&S·aring Upgrade(翔升)&计划,历时7年,经费总额2.255亿美元,将两架IDF升级成具有长航程、大载荷的&联合攻击战斗机&,升级后飞机载荷增加771千克,能够携带4枚&天剑(Sky Sw·rd)&2型空空导弹(原来的IDF只能携带2枚),而且还可以携载&天剑&2A型反辐射导弹和万剑(Wan Chien)集束炸弹,这些武器均是由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研制和生产的。此外该机还升级了任务计算机、电子战系统以及雷达系统。
●F-CK-1A - 单座型经国号
经国号战机下视图
●F-CK-1B - 双座型经国号
●F-CK-1C(预计)- 单座型经国号(雄鹰)
●F-CK-1D(预计)- 双座型经国号(雄鹰)
●F-CK-1战机的服役单位主要以驻防台中(CCK Air Base)的427联队与台南基地的443联队为主,每个联队配属三个F-CK-1经国号战机中队
●实施「精实案」之后,空军单位大量改编与裁减;原大队层级裁撤,原中队层级改为大队层级,称为「独立作战队」。
由于台湾(CCK)离中国人民解放军义序基地仅一百二十六海里、漳州基地仅一百六十三海里,解放军战机仅需10分钟时间便可飞临台湾本岛上空投弹,因此空军清泉岗机场空军四二七联队警戒室担负中华民国空防第一线警戒重任,在接获空军作战司令部指令後,必须在五分钟内完成警戒战机开车、校准、各项空电设定,并起飞向管制单位报到。经国号战机亦是台湾唯一能在五分钟内完成紧急起飞、拦截的空军主力机种。
台湾IDF战斗机金鹰战机
韩国T-50轻型教练攻击机
由于台湾研发自制军机受限美国颇多,而台湾空军一意购买美方包括F-16在内的尖端战机,对於汉翔研发的IDF并不十分重视,导致研发完成後,许多拥有先进航空技术的制造与设计人才无用武之地。而当时韩国代号KTX-2的研发计画重启,并与美国合作。据信韩国航太公司曾在美国洛马公司的建议下,提出与汉翔公司合作生产T-50的计画,但为台湾政府拒绝。不过,韩方仍然透过管道秘密挖角。据传陆续有1百多人前往南韩,光是研发人员就20几位。由于T-50的研发团队中,许多人是从台湾汉翔公司挖角,而T-50外型却与经国号神似,因此T-50有「小一号的IDF(经国号战机)」之称,在航空研发史上产生「韩国能,台湾就是不能」之讥,而传出军方将T-50列为考虑购买作为取代AT-3教练机的选择时,也引发舆论批评。
.空军世界[引用日期]
.百度文库[引用日期]
.空军世界[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制造能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