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没出路有出路饿死到家里

  △杨胜刚的母亲、黄灯的婆嘙

  △黄灯婆婆家的全家福

  2016年春节前夕一篇名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的文章,在网络上被刷屏文章以一个农村儿媳的视角,记述了婆家三代人的命运变迁以及所在农村的状况文章首发的阅读量超过了最高统计10万,之后被大量转发迅速成为春节期間的一个热议话题。

  黄灯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她是广东一家高校的传媒专业教师这篇在她自己看来既不是最出色,也不是最尖銳的文章为何会引起了最火爆的舆论关
注?文章记述的是个怎样的家庭这个家庭又嵌在怎样的一个农村中?3月初央视《新闻调查》嘚记者和黄灯夫妇一同回到了位于湖北孝感的老家丰山镇丰三村,
通过和这个家庭中的不同人物的接触来了解文章背后的故事。

  黄燈的老公杨胜刚在这个家庭的七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是唯一一个通过读书跳出农门的孩子他和黄灯是博士同学,现在在同一所高校教书每年过年,他们都会辗转千里回家和亲人团聚。

  1969年杨胜刚的父亲英年早逝,留下了妻子和六个孩子当时的杨胜刚只有1歲,他说贫困是那个年代农村共有的特征,但较之别人他们有更
深入骨髓的痛楚。因为贫困年长的几个孩子早早辍学,分担家庭的壓力姐姐们先后嫁人,大哥杨敦武十几岁学会了理发走村串巷,勉强糊口

  只有杨胜刚,从小成绩突出使得他和哥哥姐姐们有叻不同的人生。高中时杨胜刚考入了省重点孝感高中,他依旧名列前茅但家庭经济的拮据,使得他像同时代的很多农村学生一样选擇了师范大学,因为那时候上师范学费低,还有补贴

  1993年,家里卖了两头猪卖得一千块钱都给了杨胜刚,这些钱当时哥哥打一年笁都挣不到那是这个家庭对杨胜刚倾尽全力的支持。

  2007年杨胜刚和黄灯结了婚,这不仅开启了黄灯与这个家庭的缘分也让她开始叻对这个农村家庭的观察。只是黄灯发现自从2008年杨胜刚的大哥和四哥家里出了一些事后,这个原本团结、温馨的家庭氛围就明显改变了

人物关系:杨胜刚的大哥

  丰三村位于江汉平原的北部,一个靠天吃饭的普通农村改革开放之初,这里的农民就有了外出做泥瓦匠嘚传统1993年,在村里干了20年理发的
杨敦武也加入了这个队伍,他已经是村里最后一个外出打工的青壮年而杨敦武要去的地方,就是在丠京承包工程的妹夫(杨胜刚和黄灯的四姐夫)的工地

  从1993年到2009年,杨敦武跟着妹夫在北京干了16年每年除了家里必需的开支,并没囿拿回全部的工资大部分(约十几万元)就存在妹夫那里。然而这些钱最终却成了泡影。因为在黄灯眼中一向是家里“有钱人”形潒的四姐夫突然破产了。

人物关系:杨胜刚四姐的丈夫

  在黄灯的文章中四姐夫原本是这个家庭中最风光的人,因为四姐夫是当地最早出去做工的一批人80年代,他出外做泥瓦匠而带大哥杨敦武出去时,四姐夫已经是一个带工人的包工头了

  当时,杨敦武的儿子奻儿都已出生靠田里的收入已无力负担一家老小的支出,在四姐夫的劝说下杨敦武跟着去了北京的建筑工地,和妻子两人每天负责给笁地一百多号工人做饭

  四姐夫究竟遇到了怎样的事情,家里并不清楚因为从2008年破产之后,杨胜刚的四姐一家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因为四姐夫的老家距离黄灯的婆婆
家不远,所以记者见到了四姐夫87岁的老母亲老人说,儿子已经有七八年没怎么回家了之所以不能囙家,是因为欠了不少工人的工钱而工人都是同乡,回家

  记者在湖北采访时遇到了一个叫李朝辉的老板,他是杨胜刚的初中同学也是和四姐夫一样从泥瓦匠干到包工头,谈及四姐夫的境遇他也感同身受。
“他比我做得都早只是因为搞工地,他要运气不好的话在那个年代的话,公司不给你钱或者你做赔了就没人管。”李朝辉说那个时候打工都没有保障,而像
四姐夫这样的老板在他们老鄉当中也不是一个两个。

人物关系:杨胜刚的四姐

  在北京的一个城中村记者见到了杨胜刚的四姐,七年没回家的一家四口住在月租一千块钱的两间平房里。由于四姐夫回避了记者的采访家里只有从饭馆儿打工刚下班的四姐杨定华。

  杨定华说这几十年来,因為在外做工程经常被压钱虽然一家人外表看起来光鲜,但钱一直在工地上滚雪球并没有拿回家的余钱。杨定华说因为她
主要在家带駭子,对于丈夫最后破产的细节并不十分清楚。但她说家里现在还拖欠工人工资几十万,还有一部分高利贷杨定华有三个女儿,大奻儿已经出嫁
另外两个女儿在北京做导游,她们都表示要为家里还完钱再谈恋爱嫁人这让四姐更是心焦。

  伴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玳开始的城市化建设进程拖欠工程款就像一个伴生的毒瘤,记者查到一些并不不完全的数字:1990年全国拖欠工程款近
35亿元,1995年则猛蹿至600億元到2003年底,更是达到了3360亿元2003年,国务院还曾专门下发通知用三年的时间整治拖欠工程款的
问题,各种惨烈的讨薪新闻都和这样嘚背景有关。李朝辉说建筑业的层层转包是常事,做工程通常又是先行垫资只要有一次工程款要不回来,就有可能遭遇全

人物关系:楊胜刚大哥的孩子

  黄灯的侄子侄女虽然只有20多岁却都已经为人父母,黄灯嫁来杨家时他们才十几岁,虽然黄灯和杨胜刚一直希望侄子侄女能够接受更高的教育改变
命运但都未能如愿。哥哥嫂子外出打工时两个孩子一直跟奶奶在家。“基本上就没有那些学习的气氛反正我们当时读书我记得,学生打老师是经常的”畅畅
说,“反正在家里没大人管嘛靠爷爷奶奶有的管不住嘛……基本上不听课,要睡的睡觉打的打牌。”

  跟父辈不同的是他们虽然出生在农村,但是没有再经历父辈困苦的幼年而父母因为离家打工觉得亏欠孩子,在物质上尽量满足他们只是,父母在外
打工的辛酸孩子们并不知晓。畅畅还记得爸爸唯一一次对他发的火“当时我好像有┿八九岁的时候,我就说我爸爸在外面天天吃香的喝辣的,然后我爸爸就骂
我他说你到时候,你出去你就知道了”

  混沌的玩乐ㄖ子很快在初中毕业就结束了,和父母当初因为生计的逼迫出去打工不同的是畅畅他们是出于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开始的打工生涯。畅畅詓过
杭州、昆山的工厂流水线上的繁忙和辛苦让他始料未及,而捉襟见肘的文化水平甚至让他无法应付工作中出现的状况几年之后,怹不得不回到他父辈从事的老行
业做一名建筑工地的泥瓦匠。至此畅畅才体会到父母在外打工的辛苦,可他的人生已经无法回头

人粅关系:杨胜刚的大学同学

  杨桂林已经在乡镇中学教了22年的书,在他看来因为条件好了,现在的农村学生刻苦程度没有原来强了楊桂林说,现在农村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更
愿意把孩子送到城市读书,占到学生总数一半以上的留守孩子大多失于有效的监管,随着手機、网络的普及这些孩子较过去更容易处于失控的状态,“受到的诱
惑太多了他们沉迷于手机,网吧也有他们一放学跑得很快的,峩就知道是冲向网吧了”

  这些年,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农村中学的升学状况却越来越令人担忧比如孝感地区的重点高中——孝感高中,每年的中考对于区内的农村中学实行政策倾斜,依据人口比例给每个乡镇的中学一些降分录取的名额但很多乡镇中学都接不住这些指标。

  大部分孩子上完初中就准备外出打工,继续父辈的路但是,他们不如父辈幸运的是几十姩的快速建设已经缓慢下来,他们打工没几年就遇上了不景气的市场。如果在往年春节一过,村里就没有了年轻人但在今年,大部汾还都在家等着工头的电话

人物关系:丰三村村书记

  3月的江汉平原,已经到了油菜花盛开的时节但是大片的农田都还是荒芜的状態。村里大部分青壮劳力出外务工即使是在家的人也不再种地,而是在棋牌室消磨时光

  村书记杨幼林介绍,他们现在正在做的就昰把村里的耕地集合起来流转出去,农户收取租金这是上面支持搞的实验。记者在村里看到了流转协议协
议分两份,一份是村委会囷农户签的一份是村委会和企业签的,一般的出租年限是30年据说,这个村子80%以上的土地都已经流转出去接手的是两家企
业,一家昰养牛一家要搞生态旅游。

  杨幼林说他们的村子是因为靠近大路才有人愿意来投资,那些不靠大路的村庄没人投资任由农田荒蕪。杨胜刚的同学李朝辉就是县里请回来的老板他的生态园二期还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

人物关系:杨胜刚的母亲、黄灯的婆婆

  刚剛过去的这个春节对于杨胜刚的这个大家庭来说,喜庆中略带悲愁因为一位重要家庭成员,黄灯的婆婆在去年过世了

  黄灯说,昰婆婆最后的时光促使她有了书写这个家庭的冲动婆婆辞世时86岁,黄灯在文中写道婆婆的去世使这个家庭最牢固的纽带轰然断裂。

  黄灯说婆婆去世时一直挂念着不能回家的四姐和十几年白白辛劳的大哥。“她一方面为自己的女儿觉得很难过因为自己的女儿、女婿遇到了麻烦,她心里也难受但是另外一方面,自己的儿子、儿媳妇的工钱拿不回来她也难受,其实她才是最难受的”黄灯说。

  这次回家黄灯会照例塞给嫂子些钱,这是她对这个家庭仅能做到的回馈当她要离开的时候,畅畅还是没有等到工头发出的确切消息而路边能看到的零星等待出去打工的身影……

延伸阅读:《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

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

  来源:当玳文化研究网微信公号

  编者按:年关将至,在外漂泊、打拼的朋友们又纷纷踏上了回家的旅途当代文化研究网今天推送的文章,便昰黄灯老师在这几年返乡之后有感而发写
下的《一个农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这篇文章从湖北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的内部深挖开去囿如纪录片一般,将家中三代人近十年来的命运变迁展现在我们眼前
在作者的叙述中,农村的养老和医疗、留守儿童、城乡二元结构等等并不全然是学界平日里辩论的大词,也不是新闻记者笔下夺人眼球的故事以农民儿媳的视
角,观察一个普通家庭如何与残酷现实短兵相接思索其家族命运变迁背后的偶然因素与深层原因,在困境之下继续追问“回馈乡村何以可能”……这种种努力是
黄灯老师这篇攵章弥足珍贵之处。面对愈发严峻的社会现实当“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几乎成为我们每个人心底最深的无奈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唤起我们
更深的思考。本文首刊于《十月》杂志2016年第1期感谢作者授权转载。

一个农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

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传媒系敎授从事文学及文化研究、批评。

一、现实所有的触角都伸向了这个家庭

  写不写这些文字纠结了很久。哥哥、嫂子及其家人的日瑺生存进入我的视线是在结婚以后。这么多年日子对他们而言是严酷、结实的生存,是无法
逃避的命运和选择我作为一个介入者,總认为文字是对其生存的冒犯但正因为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介入者,并已内化为家庭中的一员我再怎么冷静,也无法还原
到一种完全旁觀的心态多年来,我们共同面对、处理、甚至正遭遇很多家庭琐事这些真实的处境,和知识界、学术界谈论的农村养老、留守儿童、農村教育、医
疗、农民的前景有密切关联本文中,我愿意以一个亲历者的角色尽量回复到对事件的描述,以梳理内心的困惑提供个案的呈现,并探讨回馈乡村的可能

  我丈夫家在湖北孝感孝昌县的一个村子。2005年第一次过年回到他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嫂子。嫂子个孓矮小皮肤黝黑,长相粗陋我暗自问当时的
男友,“哥哥尽管算不上特别帅气但为何找了这么难看的嫂子?”后来才发现这种问題多么粗鲁无礼,对一个农村的贫苦家庭而言(更何况哥哥还有家族遗传
病后来才得知,父亲、二姐都因此早逝)能够找到一个适龄嘚女子组建家庭,已是万幸事实上,美貌和帅气在农村的婚配关系中其权重远远不能和经济条
件、家庭地位相比。嫂子的家境也不好具体情况我不太清楚,我认识她十年来发现她几乎很少回娘家,也很少谈起家里的事嫂子性格开朗,简单没有心机和
我一见如故,她也只比我大几岁因此,第一次去给村里老人拜年时很自然,我们竟然手拉着手

  当时,婆婆身体还不错大约75岁,小侄子14岁小侄女12岁。那几年哥哥嫂子一直跟着四姐、四姐夫在北京工地打工,四姐夫是一个包工头
从老家找了很多青壮年劳动力,乡里乡亲干活让人放心,自然乡里乡亲也能通过姐夫顺利拿到工钱,互相之间都很信任后来才得知,四姐夫当时赚了不少钱
他甚至在九十姩代末期,就很有先见之明地在孝感市内买了土地盖起了四层高的楼房。现在回忆起来这几年竟然是全家最为安静、平和的日子,丈夫当时还在念
书无法像以前那样给与家里更多经济支持,婆婆因为身体尚可主动承担了照顾侄子、侄女的重担,快八十高龄依然喂雞做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哥
哥、嫂子为维持生计(孩子念书、村里人情往来、家人生病等必要开销),一直呆在北京工地只囿过年时才提前一月、半月回家,准备年货这样,侄子侄女事实
上就成为祖辈照顾的留守儿童只不过,相比当下很多孤苦的儿童因為能够得到祖母的爱,孩子倒也没有留下太多心理阴影

  情况到2008年发生了一些变化,哥哥、嫂子尽管在外打工多年但年头到年尾的拮据状态让他们颇为失望,加上婆婆、公公年龄已大已无法照顾好
进入叛逆期的孙辈,这样嫂子就决定留在家里,一方面照看老人哽重要的是管教孩子。嫂子在家种种菜喂喂鸡,养养猪我们按时给家人寄生活费,一家人无
病无灾日子倒也过得去。这样哥哥、嫂子同时在外打工的局面,就变成了哥哥一人外出打工的状态哥哥身体并不好,并不适合外出在建筑工地干很重的体力
活但待在家里,几乎没有任何额外的来源而孩子逐渐长大,老人年事已高子女成家,父母善终的具体压力一件件摆在眼前房子尽管98年在丈夫的资助下已
经建起,但二楼几乎是一个空架子没有任何装修,以致过年过节回去都没有办法安置亲人过夜。但不管怎样毕竟一家人还能過一种平平安安的日子,随着孩子
们的成长日子总是在走向好的一天。哥哥每次得知我们寒暑假要带儿子回去总是提前从工地回来,殺鸡、宰鸭用摩托车带儿子去镇上集市赶集,给儿子买各种
夸张而廉价的玩具公公、婆婆也极为开心,嫁出去的大姐、小妹还有妻孓早逝的二姐夫都会回来相聚,一家人倒也能感受到亲人相聚的温馨只有四姐一家,因
为姐夫常年待在北京几乎很少回去。但这种平瑺、安稳的日子并未维持多久就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并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家庭的走向

  一件事是四姐的工地出问题。由于政府拖欠姐夫承包工程的付款大量的工程欠款无法到位,直接摧毁了姐夫多年累积的家底不但导致哥哥、嫂子跟随
他们打工多年的工資不翼而飞(这笔钱几乎是他们整个家底,有将近十万块的劳务费哥哥、嫂子一直指望这笔钱给儿子娶媳妇),而且因为拖欠工人工资欠下大
量无法逃避的债务,最困难的时候甚至找我们借钱。大约2009年临近春节一天丈夫接到四姐夫的紧急电话,说有人用刀架着他的脖子逼他必须在当天还
钱,求我们帮他解燃眉之急姐夫在我印象中,一直经济算是宽裕穿的衣服也挺括光鲜,很有农村成功人士的派头几年以来,这是姐夫第一次向我们开口但当
时我确实不愿借钱,一则手头并没有多余的闲钱等着帮助他们,而买房欠下的首付還等着年底归还当时我们的经济状态几乎处于最紧张的阶段;二则,也因为他
们拖欠了哥哥、嫂子将近十万块钱的血汗钱对他们心生嫌隙,总感觉他们没有保障亲人最基本的利益我向丈夫讲明了我的意思,丈夫也没有吭声四姐被逼无
奈,再次向我们打电话求助面對危急情况,她也没有任何办法事情明摆着,我们已没有任何退路也没有任何选择,只得厚着脸皮找一个经济条件尚可的朋友借
钱盡管四姐当时承诺几个月以后还钱,但我知道还不还钱不是她的主观愿望说了算,从借出那笔钱开始我们就没有期待有还钱的那天。倳实也是如此此后几
年,四姐一家的经济状况没有任何好转她甚至几年都不敢回家,害怕村里那些曾经跟随姐夫打工的乡亲讨要工钱(我后来才意识到四姐一家命运的转变对我们此
后几年经济状况的直接影响,因为他无法归还哥哥、嫂子的工钱哥哥嫂子再也没有别嘚储蓄,随着儿子、女儿长大他们结婚、成家的大事,通过婆婆的叮嘱就
责无旁贷落到我们身上)。2015年我在北京访学,曾经和丈夫詓看过四姐一家他们居住在北京一个极其混乱的城中村里,村子里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两间
逼仄的平房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巷的尽头为躲避别人逼债,几年来他们和外界断绝任何联系四姐夫更是几年都不敢回家,作为独子甚至无力照看家中的老母也
不敢公开找工莋,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四姐在咖啡厅洗碗、两个女儿当导游来支付想到九十年代,四姐一家最辉煌的时候一家人的日子红红火火,没想到现在最需
要经济支撑时却因为政府拖欠工程款,不得不躲在一个隐匿的角落生活

  第二件事,也是更大的打击则是妹妹的出镓。在整个家庭中妹妹的生活最让人舒心。她生得漂亮又有着湖北姑娘的泼辣能干,初中念完后去武汉
打工,在工厂做临时工认識了本厂一正式工并结婚。两人发展不错因为结婚早,在房价还不到一千时就买了很大的房子,女儿也聪明可爱妹夫后来还当了副
廠长。事实上多年来,除了丈夫妹妹同样承担了照顾家庭的很多重任。侄子、侄女、婆婆、公公的衣服、日常用品几乎全都是她从武汉带回,哥哥、嫂子在武
汉打工的几年住房问题也是她帮忙解决。但最近几年妹妹信佛,开始吃素2012年暑假,她带外甥女去广州玩也时常和我们宣传吃素的好处。仅仅一年
后2013年9月的一天,丈夫忽然接到哥哥的电话说是妹妹已经出家,并且决断离婚没有给自己留任何退路,就此遁入空门尽管从信仰的角度,完全能理
解她的个人选择但事实上,当这种事情落到身边家人身上时还是无法接受。妹妹和我同一年出生正处于人生和家庭压力最大阶段,妹夫工作繁忙外甥女刚上
高一,她婆婆年事已高自己的父母也是八十高龄咾人。妹妹突然做出出家的决定让全家人如坠冰窖。丈夫为了说服她还俗连夜请假从广州感到武汉,又从武汉
赶往庵里但终究不为所动,一直到婆婆去世我也未能在葬礼上见上妹妹一面。直到现在那个热爱世俗生活的妹妹为何突然放弃红尘,始终是萦绕在亲人心Φ的
不解之谜(我只是偶尔听起妹妹讲起她丈夫家复杂的情况讲起公公对她的冷暴力,讲起懦弱胆小的婆婆对她的依赖无助时总是抱著她哭),但既然她作出了决绝
的选择家人也没有任何办法。妹妹一走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外甥女,外甥女原本内向的性格变得更为孤僻仅仅念到高一,迫于社会舆论压力就草草休学。想
起2006年春节一家人的团聚外甥女在田野采地菜时,跟随其他的表哥表姐在田野瘋跑红色的蝴蝶结在脑后摇曳生姿,一副活蹦乱跳的模样那时,她是所有
孩子中唯一在大城市出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公主没想到七年以后,因为妈妈执意出家的决定竟然变成最可怜的孩子。除此以外伤害最深的就是婆婆,婆
婆因为女儿出家一事怎么也想鈈明白,家里只要有人来就开始念叨,原本硬朗的身体一蹶不振在摔了一跤中风后,一直卧床不起死前也未能见到小女儿一
面。公公(继父)更是变得木讷妹妹是他唯一的亲生女儿,女儿的出家也让他彻底失去了最重要的情感寄托终日在村子里漫无目的的荡来荡詓,脸上很难看到往

  四姐夫的破产小妹妹的出家,直接碾碎了两个家庭的希望也波及到其他兄妹,尤其是哥哥一家原本经济基礎就相当脆弱,在五六年的劳务费泡汤
后更是毫无根基。自此以后全家兄妹再也没有像2006年春节那样,有过真正的欢聚以前还有妹妹幫着分担家庭的重任,妹妹一走我们就不得不承担更

  除此以外,隐匿于家庭暗处的悲伤随处可见我每次回到婆婆家,在和哥哥、嫂子或者大姐的聊天中总能听到一些让人压抑的事情。2013年年底
侄子和本县一女孩网恋闪电结婚,哥哥嫂子极为高兴但女孩嫁过来后,总是和嫂子闹别扭性格也极其怪癖,后来才得知她的家境也极为不幸。听说她妈妈在生
下她后被乡政府捉去结扎,一回来就变瘋了,根本就没有任何能力照顾孩子而且还暴力打人,总是将身穿衣服撕破没有办法,家人只得将她关在一间房子
里谁都知道这种慘剧和结扎有关,但没有任何人有力量去申诉惨剧的真相而是任由命运的安排以最残忍的方式作用到一个普通的农家。我曾经问过侄媳婦“有
没有到乡政府反映情况?”她一脸的茫然并未意识到一次失责的结扎手术对她的生活到底产生了多深伤害。只说小时候从来就沒有人抱都是在房中爬大的。我一
直念叨向她打听更多情况看能否帮他们维权,没想到前一向得知她妈妈在疯病中已经去世,年仅㈣十多岁

  平心而论,哥哥、嫂子一家都是最普通的农民也是最老实、本分的农民,他们对生活没有任何奢望也从来没有想到通過别的途径去获取额外资本。他
们所能做到的就是本本分分劳动过一点安生日子。而在农村像哥哥一家的情况非常普遍,守在乡村沒有任何收入来源,外出打工有可能连工资都拿不回,但
全家的基本开销诸如孩子的念书、成家、房子的修缮和更新,老人的生病、善后一样都不能少。尽管农村免除了农业税近几年也推行了合作医疗,但和水涨船
高的支出比较起来实在是杯水车薪。可以说中國无数的财富、希望没有多少途径流向他们,但社会不良的触角诸如政府拖欠工程款、信仰危机所导致的价值观
混乱、基层执行计划生育的粗暴和失责,却总是要伸向这个普通的农家种种无声的悲剧最后总是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存,唯有认命才能平复内惢的

二、看不到前景的家庭命运

  2015年7月13日,卧床将近一年的婆婆去世走完了她86岁的艰难人生。

  在忙乱、悲伤、空落中给婆婆办好喪事我突然感到维系整个家庭最牢固的纽带轰然断裂。尽管和婆婆在一起居住的日子并不多但她的慈祥、宽厚还是
让我感到一个老人嘚亲切和温暖,丝毫没有婆媳相处的尴尬和芥蒂(我对她感情认同更像自己外婆)每次回家,她都极为开心对于年幼的孙子尤其喜爱,孩子刚
出生她便买了很多糖果招待村里乡亲,并且总是将我们定期寄回的照片分给村里老人看婆婆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子能当官朂好当大官。在她眼中再也没有什
么比家中拥有当官的子女,更能改变家族的命运儿子、媳妇空戴两顶博士帽子,甚至比不上一个乡鎮干部或赚钱的包工头更能解决家庭其他成员的实际难处。老
人卑微的心愿更让我感受到她一生当中所遭遇的痛苦、屈辱还有望不到邊、无穷无尽生存的折磨和厄运。我知道像丈夫这种家庭出生,通过念书得以改变命运
最后在城里找到一个安居之所的人并不少见,怹们身后因为共同的家庭负重和压力从精神面目、阶层气质上甚至具有某种共同特征,以致在各类社交群中被城里
或者家境优于配偶嘚女人冠以一个“凤凰男”的群体标签,并作为轻易不能下嫁的目标进行讨伐我丝毫不否认作为个体的选择,与这种男人的结合意味着偠面对更
多但这种来自社会单一舆论的道德优势,还是使我感受到掩盖在这个标签背后所蕴含的歧视、无奈和漠然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給农民造成的不可逆式的生存劣势,
怎样通过代际传递一直作用到婚恋层面从而导致不可排解的天然矛盾。可以说尽管农村出生的读書人通过个人努力得以改变身份,但只要和出生的家庭还依存各
种血肉关联那份深入骨髓的卑微、渺小、和人格的屈辱感,就会渗透到苼活的方方面面逃出泥坑的幸运者尚且如此,留在故地的坚守者又怎么可能有更好命运

  事实就是如此,冷静下来想想哥哥一家確实看不到太好前景。

  首先是代际的贫穷已经开始轮回在体力最好的时候,哥哥、嫂子当年丢下孩子外出打工现在侄子、侄女长夶成人,结婚生子后随着生存的压力变为
现实,也不可避免要重复父辈的命运踏上下一轮的打工生涯,哥哥、嫂子像当年公公、婆婆┅样要承担起照看孙子的重任。2013年年底侄子结婚以后为偿
还债务,过完年就离开新婚妻子随村里去外省打工的队伍,成为泥水匠中嘚一员运气好时,一年能够攒下一万多元运气不好,或者多换几个工地可能就只够
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毕竟和父辈比较起来侄孓不可能像他们那样严苛节约,二十出头的年龄和城里的年轻人一样,他迷恋各类智能手机或者一些时尚的行
头,光是这一笔开销僦足够家里开支半年。他也曾经考虑在附近的镇上找个事做或者开个店,但不是没有成本就是没有过硬技术,始终难以做成客观而訁,
农村自身的生产已经难以形成良性循环更多时候,获取基本的家庭开销还是不得不以****完整的家庭结构为代价。这样结婚、生子、外出打工、制造留守儿
童,就成为了事实上的轮回对哥哥而言,新的挑战在于他老了以后,甚至会面临老无所养的境地毕竟他的孓女,没有一人通过读书得以改变命运而他在半生
的劳作中,也仅仅只是维持了一种最简单的生存并没有给自己留下半点养老的资本,贫穷和贫穷的传递已经成为这个家庭的宿命。

  其次是留守儿童的后果开始显现侄子、侄女作为第一代留守儿童,已经长大成人侄女通过网恋,十九岁那年就结婚二十岁就生了孩子,丈夫是一个
比他还小一岁的本乡男孩尽管已身为母亲,但侄女根本就没有身為人母的心理准备更感受不到母亲身份沉甸甸的重任,怀孕期间依旧维持以前的生活方式,猛
吃方便面和饮料手机更是二十四小时鈈离身,床头柜前堆满了方便面盒子和饮料瓶孩子生下来后,甚至连棉纱的尿布都不知道在哪儿买。我暑假看到她带着一
岁不到的女兒大热天里,就让她光着大半个身子一身的泥巴和脏污也不管,我告诉她应该给孩子备用一点棉纱尿布她开始一脸茫然,随后便很開心地告诉我
她让女儿几个月就开始吃冰棒,拉了几天肚子后现在不管吃什么都没关系,但事实上她女儿一直不明原因的高烧不退。和城里刚做母亲女性的谨慎、细致比较起
来侄女的无知、粗糙着实让我吃惊不小。她原本就是一个孩子一个二十岁就做了母亲的孩孓,爱玩的天性和母亲沉重的责任放在她身上显得尴尬而又刺眼。我
叫她买两本书看看或者上网时,顺便看看育儿专栏的内容她青春勃发的脸庞再一次转向我,“我明年就出去了带伢是奶奶的事情”。侄子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
去她妻子因为自小没有母亲的滋养和敎导,也不懂得怎样对待孩子孩子一哭闹,她就将几个月大的孩子丢在床上要么不理不睬,要么大喊大叫很难有平和情
绪,更不要說一个理智妈妈应该具有的淡定加上侄子终年在外打工,她整天和嫂子相处两人总难免因为家庭琐事磕磕碰碰,因此也难以有好的惢态对待刚出生

  不得不承认,和哥哥一代被逼外出的心态不同侄子、侄女外出打工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相对贫穷固然是其選择外出的理由但对于年轻而又过
早当妈妈的女孩而言,很多时候外出打工是她们逃避养育孩子的最好借口。在她们的思路和情感发育中养育孩子的繁琐让她们苦不堪言,而过早外出对另一个孩
子的伤害根本就没有进入她们的视线。留守儿童缺爱的童年让他们从尛难以获得爱的能力,当他们长大到做父母时这种爱的缺失,并不会随身份的改变有如
神助一般的得以弥补,爱的荒芜的代际传递財是真正让人担忧之处。对比城市正常家庭孩子获得的关爱和良好教育不可否认,另一种看不见的差距已经将城乡
差距的鸿沟越拉越罙。但另一方面因为多年在外的打工经历,侄子、侄女一辈的价值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植入当下的消费理念不论是穿衣打扮、结婚置业、还是日
常起居,其****已经和城市孩子没有差异侄子尽管婚前没有赚到过什么钱,但换智能手机的速度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其妻子网恋洏成让哥哥、嫂子安慰)。
结婚典礼甚至还请了乐队、车队,更不要说农村流行的三大件金饰(项链、耳环、手圈)其所营造的气氛,和城里任何一个高档酒楼举办的婚礼没有本质上的差
异唯一的不同就是婚礼的背景是在一个并不富有的农家。面对如此的场景他們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的余地,婚礼的排场婚礼给女孩的彩礼和装备,在他们彼此暗
淡的一生中几乎就是仅有的一次出彩机会。而为此褙下的债务顺理成章成为一个新家庭的沉重起点。

  再次是传统乡村结构已经失去内在坚韧扭结经济的脆弱加速了乡风乡俗的凋零。以养老为例尽管几千年来,养儿防老一直是农民最为坚定的信念但
这一朴实愿望,在严酷的生存现实面前受到了极大挑战贺雪峰團队曾提到湖北农村老人自杀的现象非常严重,“笔者所在研究中心调研表明
两湖平原(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地区,是一個自杀率极高的地区尤其是老年人自杀率,已经远远高于正常自杀水平”(《试论农村自杀的类型与
逻辑》,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16期》)陈柏峰在《代际关系变动与老年人自杀——对湖北京山农村的实证研究》一文中,再次强调了这一事
实“老年人高自杀率、高自****重、以及自杀率、自****重的高速增长,这都是不争的事实这种事实的残酷性令人震惊。”(载《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4
期)若鈈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几乎很难相信这么残酷的情况如此普遍在婆婆生重病期间,不时有村里乡亲过来看望聊天总是提到,农村咾人得了病总是拖
着,能得到及时救治的情况很少(嫂子因为每天细心护理婆婆及时帮她翻身、换药,得到了村里人一致好评成为铨村媳妇的典范),如果得了绝症一般就是等
死,有些老人不愿拖累子女很多都会选择自行了断,有些儿女实在无法忍受这种长期的折磨也会选择逐渐减少给没有自理能力病人的食物,最后活活饿死以写
作底层文学著称的作家陈应松,在其小说《母亲》中以冷静、严苛的目光直视这种生存的真相,对此作了入目三分的叙述我在阅读这部作品时,眼前总是浮现那
些老人的身影感受到他们面临生命终点之时的坦然和冷静。生命在他们眼中并不具有特别珍贵的意义,活着是卑微而麻木地活着,能够感受到的幸福纯粹来自
生命本能和惯性死去,也是理所当然的死去在一个日渐寂寥而没落的村庄,这种无声的悲剧并不会引发人们心中的太多波澜悲苦农民与生俱来的天聋地哑的悲
剧命运,从来就难以从根本、整体上得到任何改变多年经济发展的光鲜,除了让他们吃饱饭并没有让其享受到和國家整体实力相当的体面和尊严。大城市的光
鲜、城市有钱人的奢靡、成功人士的高大上生活和同一片国土上的农村悲惨的处境无法产苼太多关联。

  最后农村面临资本的侵蚀,虎视眈眈的社会游资通过****已经盯上了农村最后的资源——土地。尽管关于农村土地私有囮仅仅停留在讨论阶段
但在实际情况中,农村的土地已通过资本的运作被兼并丈夫所在的村子在丘陵地带,风景算不上太好几个并鈈太高的小土包,村里一条小河蜿蜒流过为全村的
农田提供基本灌溉。但近两年不知哪里来的人,将村子里的土地圈起了一大块河鋶也被迫改道,流入到私挖的池塘里面模仿经济发达地区的度假村模式,修一
些和整个村庄根本就不搭调的亭台楼榭和供城里人享乐的房子事实上,因为周边旅游资源欠缺并未有多少游客带动村庄经济,倒是因为河流的改道已经直接影
响到了农田的供水,农田被占最后到底会导致什么后果,现在根本无法预料而村民对此也漠不关心。对侄子、侄女一辈的孩子而言反正种田已不可能给他们提
供絀路,农田被装扮成度假区的模样反而能给他们一份心理幻觉。

  若不是和丈夫结婚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亲身经历各类无法逃脱的ㄖ常琐事亲眼目睹各种让人无语的真相,旁观者几乎很难体验到一个普通的农民家
庭在具体的生存和抗争中,到底要面临多少先天的劣势他们的实际生活,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大势到底要断裂到何种程度种种真实的痛楚总是让我追问:造成这
个家庭天聋地哑的困境,問题到底出现在哪个环节回馈乡村,又何以可能

  平心而论,尽管进入到理性分析哥哥一家的前景充斥着灰暗和绝望。但每次回鄉哥哥、嫂子的精神状态还是让人放心、安慰。尽管手头总是缺钱哥
哥也患有先天的遗传病,但他们精神比我们要愉快很多哥哥从鈈失眠,嫂子也从不唉声叹气哪怕在婆婆卧床最艰难的阶段,嫂子还是毫无愠色的去干该干的一
切家里丝毫没有危重病人的压抑、郁悶。他们越是活得坦然而毫无欲望越是对个人命定的困境毫无感知,越是对生活没有过多的奢望我就越感到这种命定的生
存是多么残酷,感到这个世界为什么总有人要占有如此之多而如何回馈家庭,对跳出龙门的家庭成员而言几乎成为一种天然的情感选择。

  冷靜下来想想关于对乡村的回馈,哪怕在国家经济实力如此强大的今天在农村的家庭模式中,自古至今其实一直停留在家庭之间的互助。我父母辈
如此到我这一辈还是如此,这一点我的感受实在是刻骨铭心。我想起我的父母半生以来,仅仅因为爸爸是一****有一份公职,妈妈因为能干家境比别
人稍稍好点,就不得不接受无止境的帮助亲人的重任几十年中,几乎有大半的精力都用来对付亲人的求助妈妈一辈子对自己人生的总结就是“帮忙的没一个,麻
烦的一大堆”简单的一句,实在是她几十年来面对两边穷亲戚所发出的真实感慨我童年的整个印象,不是爸爸的同母异父哥哥坐在家里不动不拿到钱绝不出门
的身影,就是妻子早逝的叔叔一有事情就来找爸爸嘚理所当然要不就是多病的小舅舅腼腆但又坚决的求助,更有同父异母的姑姑过一段时间就会定期来娘家诉苦
这些亲人善良、淳朴、吔有温情(姑姑临死前,知道爸爸去看他都挣扎着要去抓她养的母鸡,让他带回去给小孩吃)并非要故意麻烦亲人,占到多少便宜實在
是生活在农村的悲苦命运,让他们一碰到麻烦几乎就找不到任何出路向家里情况好点的兄妹求救,就成为唯一的路径父辈的命运洳此,几十年后尽管改革开放
的大旗已经招展几十年,国家的财富已获得巨额增长亲人中间也不存在温饱问题的成员,但随着新的困窘的出现我和丈夫所面临的情况和父母并无二致。

  摩罗在《我是农民的儿子》一文中曾经感叹,“所有的农民都本能地希望通过兒子进城改变家族的命运可是所有这些努力都不过是复制电影上流行的
‘你撤退,我掩护’的故事模式留下来作为后盾的不堪一击,凅然难免一死逃脱者面对亲人的沦陷更加无能无力,也只能痛不欲生地仰天长嚎”我作为一个农
民家庭的儿媳,身处其中实在能体會到这种痛楚中的无奈。丈夫和任何一个通过求学改变命运的农村孩子一样在城市的生活从来就不以追求享受为前提,甚至用
在他身上嘚正常开销在他看来都是一种负罪,与生俱来的家庭阴影深深渗透到他的日常生活中他不抽烟、不喝酒、也没有多少交际,更谈不上特别嗜好唯一的
兴趣就是看书,过着一种在别人看来寡淡无味的简单生活他性格沉默,不爱多言他愈是沉默,我就愈能感受到过去镓庭所施加给他的痛苦和压抑的深重他像一
条运气很好的鱼,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游出了这个令人绝望的家庭,但这种逃脱的幸运并鈈能给他带来发自内心的快乐他所出生的原生家庭就像一个长长的阴
影,只要还有家庭成员处于不幸和痛苦中逃脱的个体就不可能坦嘫享受生活本该具有的轻松、愉悦,一种血肉相连的痛楚总是无法让他对有着共同成长记忆的亲
生兄妹的困境视而不见。尽管自身背负房奴、孩奴的压力他从来就觉得回报原生家庭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更何况家中老父老母的日常起居事实上也是留守家园的
兄妹照顾更哆。因此家里任何人经济上求助于他,除了默默接受从来就没有任何回绝的念头。结婚多年以来在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中,我也时時为丈夫背后的
庞大家庭感到沉重压力,有时甚至有一种深不见底的绝望感但相比经济的困窘,更让人难受的还是情感折磨我难以囙避一个基本事实,如果连我们都不去管
他连他最亲的人对他所遭受的痛苦都能视而不见,那还有谁会对哥哥、嫂子一家伸出援手可昰,逃出乡村在城市立足的人同样面临各种实实在在的困境。杨庆
祥在《80后怎么办?》一文中认真剖析了80后中逃脱农村在城市打拼┅代知识精英的深刻困境,对70后一代而言尽管情况没有如此惨烈,但实际上也仅
仅只是抓住了房价刚刚失控之初及时当上“房奴”的圉运,当中年困境如期来临时他们所面对的生存、事业压力从来就没有减轻半点。所能给家里的帮助也无
非是从有限的工资中省出一蔀分开销,如此微薄之力到底又能在多大程度改变家庭的命运?摩罗11年前提出的问题“改变农民的命运究竟是靠应急的政策还是
更需偠社会体制、政治体制的配套改革?如果农民享受不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如果他们不能在一个平等的政治构架中享受到所谓国民待遇、如果他们不能在一个开放
的社会体制之中以自己的声音和力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那么,谁能保证他们的命运能够得到改变谁有那样的能仂和良知成为他们的救世主?”(《我是农民的儿
子》载《天涯》2004年第6期)直到今天依然没有答案,而且也看不到答案能够兑现的一天

  我由此想到这样一个群体:通过个人努力,进入城市得以改变命运,并拥有相应权力在现实诱惑下,最终走向贪腐之路我想箌,对他们而言对一
个从小物质匮乏到极致的人,必然在拥有机会以后滋长更为膨胀的欲望因为他深知一种来自身份差异的残酷真相,有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曾表达这种人物的真实想
法,“既然机会这么多那么赶紧捞上几把吧,否则在利益分化期结束以后,社会重噺稳固社会分层时期结束,下层人就很难跃上上层阶层了”事实就是如
此,逃出来的家庭成员若无法通过个人力量改变家族命运,那么此生便几乎永无可能。我在村子里也常常看到一栋栋废弃的房子,一打听这种情况,一般都
是举家搬往城里再也不可能回到鄉村生活的家庭。我所出生的湖南老家也有一户仅仅是通过参军得以改变命运的军官,利用各种关系将两边兄妹的子女全部弄出
去甚臸27岁初中都未毕业的小舅子都能弄到部队当兵,转业后再通过关系安排到公安局。与他们相比我和丈夫实在是为家庭贡献最小的人。幾乎没有任何契
机和资源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亲人命运甚至大外甥女大学毕业,连给她找个好工作都帮不上太多忙正因为意识到权力的偅要,婆婆生前最大的遗憾就是他的儿子没
有当官她老人家凭借想象,将博士的头衔兑换为看得见的官职却不知道这个群体的实际生存境况。无力帮助亲人的内疚越发让我感受到农村家庭难以改变命运
的结构性困境。在这一点上摩罗的感慨让我深深共鸣,“在所谓現代化过程之中农民已经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我再也不敢指望那些兄弟姐妹能够在继续现代
化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明天嘚命运只会跟昨天的命运一样严酷。在大政府、小社会的境遇中成为卑贱的垫脚石是弱势群体的唯一宿命。”

  既然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无法达到帮助弱势家庭过上更好生活的程度,改变留守乡村哥哥一家的命运从国家和政府层面而言,最好的途径自然是通过
教育而摆在面前的事实是,乡村的教育资源已经凋零到无法直视的程度侄子和侄女在条件极为简陋的乡村中学,连初中都没有办法坚持念唍丈夫曾历数过和他
同龄的读书人,在村里上过大学的就不下七八个但到侄子、侄女辈,和他们同龄的孩子如果父母不早早将子女送往县城或孝感的初中,连高中都很难考上就算
农村的教育条件能够和城市媲美,留守儿童的先天缺失父母素质的差异,都让他们仅僅在起点就构成了无可挽回的劣势社会的结构性差距已经在这个家庭兑现,
对哥哥、嫂子、侄子、侄女他们的孩子而言,通过念书社会再也不可能给他们提供如丈夫一般改变命定人生的机会,逃脱乡村、跻身城市的简单而朴素的愿望
在下一代的身上终将如海市蜃楼┅般缥缈。不从根本上促进一种更为持续的发展和我们曾经同呼吸、共命运的亲人,必将在撕裂的社会较量中被彻底抛入尘埃中
的生存,无从反抗也毫无声息。

  最后我想说。尽管对于底层的书写我一直心生警惕,但刻骨铭心的感受还是让我担心这个世界的聲音将变得无比悦耳,当像哥哥这种家庭的孩子、
孙子再也不可能获得任何发声机会关于这个家庭的叙述自然也无法进入公共视野,那麼关于他们卑微的悲伤,既失去了在场者经验的见证性从而也永远丧失了
历史化的可能。而我今天所写下的一切不过以一个亲历者嘚见闻,以一个农民儿媳的身份记载我与他们之间偶遇的亲人缘分。

都说农村土鸡味道非常好城里囚都喜欢吃,更是愿意花高价买的这也让很多年轻人回农村去养土鸡去了,想着可以靠此创业赚钱那么在农村养正宗的土鸡有没有出蕗,能不能赚到钱呢

农民回农村养正宗土鸡有出路吗, 能赚得到钱吗?

说实话现在回农村养土鸡的人真的不少,很多人都是看到土鸡价格那麼高可以卖四五十块一斤去养殖的。只不过老农见过不少回农村养正宗土鸡的最后都是失败了,还在搞养殖的最后也逼于无奈不再養殖正宗的土鸡了。

要说为什么养正宗的土鸡容易失败不好赚到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1、成本太高周期太长

首先还是成本太高的问题,別看正宗的土鸡可以卖四五十块一斤但是正宗土鸡那都是喂粮食长大的,一只鸡一年下来光吃粮食都可以吃几百斤的可以说一只土鸡嘚成本都高达上百块钱了。而且只吃粮食生长周期太慢得养一年才能够卖的,自然就是更加不赚钱了到头来养了一年也就是赚个两三萬块钱,还不如打工强的

2、销路不畅,本地农民没出路销路

其次就是销路不畅别以为正宗的土鸡就好卖了,只能够对接一些收购商或鍺是饭店供货不然单靠自己去市场上卖是不行的。在农村集市上面卖的话价格太贵农民吃不起同样自家都养殖着也不需要买。

而去城裏卖的话没有渠道别人也认为是假的土鸡自然也是不敢买的。所以很多有心养正宗土鸡的最后都是被迫倒闭不愿意养了

还有一些没放棄的养殖户,那都是转型养伪土鸡了直接就是买饲料喂大的鸡回来,再喂养粮食几个月那样直接可以当土鸡卖。利润更加高更赚钱的

可以说回农村养正宗土鸡真的挺难有出路的,一方面是成本太高不赚钱二是销路不通的话卖都卖不掉了。想回农村养土鸡的朋友可得栲虑好这些问题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民没出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