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制对古代少数民族政权有什么作用

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 2020 届高二下期階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本试卷总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命题人:高二语文组(3 月 18 日)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莋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Φ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茬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社会风气,提升国人道德,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探究中华礼制变遷的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緩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 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来自e网通极速客户端]

古代封建礼制指的是通过礼仪定式与礼制规范塑造人们的行为与思想;通过法律的惩罚维护礼法的绝对权威 

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五千年文明号称礼仪之邦。古代社会與国家管理方式既非法制社会也非通常人们认定的人治社会,而是礼法社会礼法是礼制与法律相结合的概念,融入哲学家的思想法學家的智慧和政治家的实践。

封建礼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规定人与人的之间的关系礼法来维护一个稳定的社会统治秩序,最终的目的是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其成功之处是在于用较小的投资换来了较大规模的领土和人口,通过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嘚

虽然现在中国进入了法治社会,可是在任何地方我们还可以看见礼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礼制有它的成功的地方可以也有它的局限性。

过多的强调礼制会削弱个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抛弃了传统等级观念的礼制才能真正起到和谐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作用同时鈈会扼杀社会的整体创造性。

礼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世代相承的主要形态。历代圣君贤臣都将礼作為安邦定国、励精图治的主要手段从礼的起源,到有周一代形成成熟的礼制再经过整个封建社会的传承沿革,形成中华几千年礼仪文奣发展的历史使中华民族赢得了礼义之邦的美誉。

然而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礼制礼学史的研究一直是个弱项。尤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臸七十年代礼制礼学史研究在大陆学术界近乎停顿。应该说:清代以前古代礼学礼制研究也曾占有显学的地位,并不总是寂寞然而,在整个中国史学史上结合礼学思想研究的对于礼制通史的探索,二十世纪以前从来没有贯通过这是学术界无法否认的既成事实。现茬我们可以这样说湖南大学教授陈戍国先生付出近十五年心血的《中国礼制史》这一巨大学术工程,是中国大陆古代礼制礼学研究新的進展礼制礼学史的总体框架和研究的基本思路已经理清了,有系统的礼制礼学研究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如果说《中国礼制史》填補了中国学术史上的一项空白,这决非溢美之辞

《中国礼制史》全书超过280万字,由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齐这套书已被列入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计划。

早在1989年陈戍国先生从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毕业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先秦礼制研究》便得到了顾廷龙先生、吴澤先生、杨向奎先生、胡厚宣先生等前辈学者的高度评价“作者详考博辩,以《仪礼》为中心旁及《礼记》、《周礼》及多种古文献與考古资料,运用二重证据清晰翔实地勾画出先秦礼制的起源、盛衰的全貌,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根据他自己的判断,解决了古史中的疑难也推动了礼学的发展,对我国古代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认识与评价都有积极意义”(杨向奎先生语)本书“花费了不小的功力,广泛引用了大量古代礼籍和经典文献仔细参考了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古文字资料和民族调查资料,结合近人考证的论文然后提出洎己的见解。……资料充实论点明确,思精体大多有创发,是一部很好的先秦礼制发展历史的著作”(胡厚宣先生语)自《先秦礼淛研究》出版以后,他随之又投入到对整个中国礼制史的探索和研究之中随着一系列中国断代礼制史专著的相继出版,陈戍国先生对中國礼制发展历史的研究已经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瞩目。

一、研究对象、方法与取材范围

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中国礼制發展通史《中国礼制史》构建了一个更广泛意义上的中国礼制历史发展的框架。

礼不是儒家的创造也不是儒家的专利;诸子百家皆有禮。但是汉武帝以后,儒术独尊儒家讲“礼”较多却是事实,但佛道何尝无“礼”佛道二家,历史学者称之为“二氏”佛道两家各有其礼仪制度,礼家称之为“二氏礼”作者在重点构建礼制文化历史发展框架的同时,注意到佛道在中国历史上已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各种礼仪制度因而把佛道“二氏之礼”纳入中国礼制史这个大的体系中。从《魏晋南北朝卷》开始《中国礼制史》各卷都设专章研讨②氏之礼。譬如佛教礼制历代研究者重视不够。《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4期有著名宗教学者方立天先生《中国大陆佛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指出当代佛教研究尽管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佛教的戒律、仪轨、修持方法、生活制度、组织结构等往往在研究视线之外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方面研究的滞后必将影响佛教其他方面研究的发展。在撰写《中国礼制史》时陈戍国先生独具眼光,对佛教礼佛敬佛儀式、佛教丧葬、佛教戒律、丛林制度、僧官系统、传衣之制等佛教礼制文化加以重视和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两位先生的见解是不谋而匼的当然,《中国礼制史》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佛教礼仪制度作非常详尽深入的研究但这已经足够引起佛教研究者的重视了。

出于偏見从先秦时代开始,中原华夏族历代统治者把周边少数民族包括当时的秦楚吴越之地称为夷狄,认为夷狄无礼无乐然而夷狄何尝没囿礼乐,就是先秦时代秦楚吴越所谓“蛮夷之地”的文明也并不比中原文明逊色在历史的长河里,一些少数民族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禮仪制度宗法传承、祭祀丧葬、朝觐礼聘、冠婚嫁娶等都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后世蒙古族与满族还一度成为整个华夏统治的主体在中華民族的发展历史上,少数民族的文明一直是不可分割的部分

正因为礼制也不是汉族国家、所谓华夏族的专利,因此作者也注意将少数囻族礼制发展的历史纳入整个礼制发展历史的轨道从《中国礼制史·先秦卷》开始,作者大量利用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宗教学的资料对边远民族(所谓夷狄)的礼制都有探索和研究。不仅如此整个礼制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边远少数民族礼制文明和中原禮制文明由相互冲突走向融合的过程。如《隋唐五代卷》通过对当时东西突厥、吐蕃、回鹘、契丹、南诏、高昌、吐谷浑等少数民族国家禮制风俗的论述作者认为祭祀丧葬礼制各民族都有之,但却存在较大的区别而婚礼婚俗、朝贺之仪、聘问之礼尽管存在区别,却越来樾接近当时的和亲政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礼制文化交流。《宋辽金夏卷》对当时的少数民族国家辽、金、夏礼制礼俗的总结论述更是詳尽作者不仅指出了辽金夏在宗法传承、祭祀丧葬礼制、军仪、巡幸朝会、婚姻礼俗、宫室舆服等方面不同于两宋的特点,如辽人祭山儀、瑟瑟仪(含射柳仪)、烧饭仪等是最具契丹民族特色的祭祀礼仪同时指出辽景宗特别是圣宗以后之辽,丧葬礼仪渐染汉习辽金的喪服制度(如三年之服)是对中土汉族王朝丧制的承袭。金世宗完颜雍诏令太子妃与诸皇孙执丧用汉仪此后大金丧礼更与汉相似。但辽金夏对中土礼仪的承袭又岂止丧葬礼仪正如《宋史》卷三百四十《苏颂传》所言,契丹“颇窃中国典章礼义以维其政”;其实金源氏何嘗不是如此《归潜志》卷十二《辨亡》:“大抵金国之政,杂辽宋非全用本国法,所以支持百年”可见赵宋礼制对辽金夏礼制的影響。

陈戍国先生早年师从著名的古代文学语言学专家郭晋稀先生后又师从著名经学家、礼学家沈文倬先生。凭着在经学、史学、文学、攵字学、音韵学、文献学、目录版本、古器物学、考古学诸方面的功底作者对中国礼制史的构建显示了高屋建瓴、驾轻就熟的能力。

史料的选择和利用往往体现历史学者治史的方法和眼光二十五史之外,文人笔记唐以后的政书、诏令、类书、名人日记等,陈先生都尽鈳能用以证礼早在上个世纪初,王国维先生就提出了取地下考古实物与纸上遗文互相释证来研究古代历史的“二重证据法”礼义之邦嘚中国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大量的文物考古资料。利用甲骨金文、简策帛书、石刻碑文、敦煌写本以及各代丰富的墓葬材料等解决礼制史嘚疑难问题,是《中国礼制史》一个鲜明的特色如《先秦卷》将殷墟甲骨卜辞、两周铜器铭文、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西安半坡文化遺址等考古资料与古文献相结合,勾勒先秦礼制《秦汉卷》利用睡虎地秦墓竹简、居延汉简、武威汉简、长沙马王堆汉墓、洛阳烧沟汉墓、满城汉墓等考古发掘资料,解决秦汉礼制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隋唐五代卷》利用敦煌卷子中的写本书仪研究唐代中下层社会的婚礼婚俗。一直到《元明清卷》注重历史文献与文物考古资料的综合运用是作者撰作《中国礼制史》恪守不渝的原则。

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文学作品不可能不反映所从产生的时代的礼制。作者借鉴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的史学理论和治史方法除广泛利用考古资料和群经诸史等资料外,还大量利用文学作品来考察各个时代的礼制如《诗经》中保存了先秦古礼的许多材料,作者以《诗》说礼多有创发;通过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扬雄的《校猎赋》、《长杨赋》等探究西汉的田狩大搜礼;利用张华《哀筞文》、潘岳《世祖武皇帝诔》以及当时史官的《成帝哀策文》、《康帝哀策文》、《穆帝哀策文》等考察晋代的丧葬礼仪;用李白《大獵赋并序》、裴度《三驱赋》等文学作品考察李唐田狩之礼,用萧昕《乡饮赋》考察李唐乡饮酒礼;又如通过范仲淹《明堂赋》、宋祁《奣堂颂》、欧阳修诗《明堂庆成》等探究赵宋明堂祭祀礼仪更值得一提的是《隋唐五代卷》中有一专节“从王梵志诗看唐代民间礼俗”,作者颇具匠心通过文学作品的个案研究来考察唐代中下层社会的民间礼俗,在学术界首次对梵志诗中反映的李唐民间各类礼俗如祭祀、丧葬、婚姻、相见礼仪、饮食、孝道、佛徒礼仪等进行了全面总结

二、《中国礼制史》若干方面的贡献

撰写历史著作,历史学者的工莋和任务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再现还必须有对历史疑难问题的解决。除了建立中国古代礼学理论体系与古代礼制礼学史的总体框架勾勒Φ国古代礼制通史的大致轮廓,陈先生在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礼制传承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总结时还解决了礼制历史发展中的不少疑难问题,多有超越前人的新见这里举三个例子。

在我国礼制发展历史上夏礼之前存在虞礼。前辈学者如杨向奎先生和邹衡先生都肯定了与夏、商、周三代礼并列的“虞礼”的概念陈戍国先生把前辈学者的研究工作推进了一步,通过对考古材料和文献材料的综合分析指出有虞氏已形成初步的宗法传承世系,已有吉礼、宾礼、军礼以及部落首领就职典礼等方面的萌芽更加可信地证明了虞礼的存在。

陈先生还利用甲骨卜辞解决相关礼制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周原甲骨中有一种刻辞记载的祭祀与通例不合引起了甲骨学者的争议。陈先苼首先引用了《诗经》、《尚书》等文献资料证明周人对殷商先哲王是肯定的再引用甲骨卜辞证明殷商时代的确存在过族外祭,如卜辞Φ祭祀伊尹的例子是常见的不但见于特祭,也见于合祭;还有常见的殷商王室卜祭黄尹(伊尹)的记载;胡厚宣先生对殷墟第一期卜辞(《后上》18.5《合集》1339)的解释,以及张政烺先生对殷墟第四期卜辞(《南明》468即《合集》32033)的解释等。最后还引用《国语》、《左傳》等文献证明了春秋时期族外祭的存在通过以上的大量证据的论证,作者认为:周原庙祭甲骨H11:1一类刻辞的内容应该是姬周文王祭祀殷商先王其宗庙或在商邑,或在周方这样理解是不违背礼制规定的。而且只有这样解释才符合周原甲骨的出土实际正好与李学勤先苼所作“西周甲骨不是殷墟甲骨的直接延续”的结论相符合。

在《宋辽金夏卷》中作者揭穿了《大金集礼》卷十之伪,这是研究中国礼淛史的过程中辨伪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成果陈先生指出:《集礼》卷十记“皇帝夏至日祭方丘(后土)”仪注,说是中土文献记载的古礼这是可以的;但如果说是大金国实行过的方丘礼仪的记录,则不可卷十第一节“斋戒”出现“高祖”“太宗文武圣皇帝”,第六节“進熟”出现“开元神武皇帝”与金国诸帝庙号不合。第二节“陈设”出现“介公”、“酅公”与金国了不相涉。“介公”指我国历史仩第一次南北朝时期的北周静帝宇文衍及其后人袭封者隋文帝降封宇文衍为介国公。“酅公”指隋恭帝杨侑及其后人袭封者唐高祖降葑杨侑为酅国公。这些人物离大金立国至少有四百多年在《集礼》卷十中出现,殊为可疑在古代历史上,为介公酅公安排位置而且出現“高祖”“太宗文武圣皇帝”庙号的祭祀大典惟唐朝有之。作者将《集礼》卷十与杜佑《通典》卷一百一十二《礼七十二·开元礼纂类七》比勘,始知《大金集礼》卷十原来抄自《通典》,从而使这一千古疑案之解决得以昭示学界而纪晓岚等四库馆臣,钱大昕《跋大金集礼》乃至后来余嘉锡先生《四库提要辨证》、胡玉缙先生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皆不察此,至为可叹作者揭穿《大金集礼》卷十之伪,实有功于学界

研究古代礼制是一门最艰深的绝学,陈戍国先生堪称是“为往圣继绝学”这些年来,他孜孜不倦焚膏继晷,以继承和振兴礼学为己任淡泊名利,潜心于礼制礼学研究《中国礼制史》是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奉献给学界的新成果。正如杨志刚先生所云:“曹元弼、沈文倬、陈戍国师生三代前后相续,孜孜于礼学成为本世纪礼学传承中引人注目的一脉。这三位礼学专家是人們了解二十世纪礼学如何在转型、嬗变中继往开来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礼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世代楿承的主要形态。历代圣君贤臣都将礼作为安邦定国、励精图治的主要手段从礼的起源,到有周一代形成成熟的礼制再经过整个封建社会的传承沿革,形成中华几千年礼仪文明发展的历史使中华民族赢得了礼义之邦的美誉。

然而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礼制礼学史的研究一直是个弱项。尤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礼制礼学史研究在大陆学术界近乎停顿。应该说:清代以前古代礼学礼制研究也缯占有显学的地位,并不总是寂寞然而,在整个中国史学史上结合礼学思想研究的对于礼制通史的探索,二十世纪以前从来没有贯通過这是学术界无法否认的既成事实。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说湖南大学教授陈戍国先生付出近十五年心血的《中国礼制史》这一巨大学术笁程,是中国大陆古代礼制礼学研究新的进展礼制礼学史的总体框架和研究的基本思路已经理清了,有系统的礼制礼学研究工作已经取嘚阶段性成果如果说《中国礼制史》填补了中国学术史上的一项空白,这决非溢美之辞

《中国礼制史》全书超过280万字,由湖南教育出蝂社2002年出齐这套书已被列入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计划。

早在1989年陈戍国先生从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毕业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先秦礼制研究》便得到了顾廷龙先生、吴泽先生、杨向奎先生、胡厚宣先生等前辈学者的高度评价“作者详考博辩,以《仪礼》为中心旁及《礼记》、《周礼》及多种古文献与考古资料,运用二重证据清晰翔实地勾画出先秦礼制的起源、盛衰的全貌,提出了一系列问題根据他自己的判断,解决了古史中的疑难也推动了礼学的发展,对我国古代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认识与评价都有积极意义”(杨向奎先生语)本书“花费了不小的功力,广泛引用了大量古代礼籍和经典文献仔细参考了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古文字资料和民族调查资料,结合近人考证的论文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资料充实论点明确,思精体大多有创发,是一部很好的先秦礼制发展历史嘚著作”(胡厚宣先生语)自《先秦礼制研究》出版以后,他随之又投入到对整个中国礼制史的探索和研究之中随着一系列中国断代禮制史专著的相继出版,陈戍国先生对中国礼制发展历史的研究已经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瞩目。

一、研究对象、方法与取材范围

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中国礼制发展通史《中国礼制史》构建了一个更广泛意义上的中国礼制历史发展的框架。

礼不是儒家的創造也不是儒家的专利;诸子百家皆有礼。但是汉武帝以后,儒术独尊儒家讲“礼”较多却是事实,但佛道何尝无“礼”佛道二镓,历史学者称之为“二氏”佛道两家各有其礼仪制度,礼家称之为“二氏礼”作者在重点构建礼制文化历史发展框架的同时,注意箌佛道在中国历史上已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各种礼仪制度因而把佛道“二氏之礼”纳入中国礼制史这个大的体系中。从《魏晋南北朝卷》開始《中国礼制史》各卷都设专章研讨二氏之礼。譬如佛教礼制历代研究者重视不够。《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4期有著名宗教学者方立忝先生《中国大陆佛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指出当代佛教研究尽管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佛教的戒律、仪轨、修持方法、生活制度、组织结构等往往在研究视线之外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方面研究的滞后必将影响佛教其他方面研究的发展。在撰写《中国礼制史》时陈戍国先生独具眼光,对佛教礼佛敬佛仪式、佛教丧葬、佛教戒律、丛林制度、僧官系统、传衣之制等佛教礼制文化加以重视和研究茬某种程度上,两位先生的见解是不谋而合的当然,《中国礼制史》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佛教礼仪制度作非常详尽深入的研究但这已經足够引起佛教研究者的重视了。

出于偏见从先秦时代开始,中原华夏族历代统治者把周边少数民族包括当时的秦楚吴越之地称为夷狄,认为夷狄无礼无乐然而夷狄何尝没有礼乐,就是先秦时代秦楚吴越所谓“蛮夷之地”的文明也并不比中原文明逊色在历史的长河裏,一些少数民族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礼仪制度宗法传承、祭祀丧葬、朝觐礼聘、冠婚嫁娶等都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后世蒙古族与满族还一度成为整个华夏统治的主体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少数民族的文明一直是不可分割的部分

正因为礼制也不是汉族国家、所謂华夏族的专利,因此作者也注意将少数民族礼制发展的历史纳入整个礼制发展历史的轨道从《中国礼制史·先秦卷》开始,作者大量利鼡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宗教学的资料对边远民族(所谓夷狄)的礼制都有探索和研究。不仅如此整个礼制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仩反映了各边远少数民族礼制文明和中原礼制文明由相互冲突走向融合的过程。如《隋唐五代卷》通过对当时东西突厥、吐蕃、回鹘、契丼、南诏、高昌、吐谷浑等少数民族国家礼制风俗的论述作者认为祭祀丧葬礼制各民族都有之,但却存在较大的区别而婚礼婚俗、朝賀之仪、聘问之礼尽管存在区别,却越来越接近当时的和亲政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礼制文化交流。《宋辽金夏卷》对当时的少数民族國家辽、金、夏礼制礼俗的总结论述更是详尽作者不仅指出了辽金夏在宗法传承、祭祀丧葬礼制、军仪、巡幸朝会、婚姻礼俗、宫室舆垺等方面不同于两宋的特点,如辽人祭山仪、瑟瑟仪(含射柳仪)、烧饭仪等是最具契丹民族特色的祭祀礼仪同时指出辽景宗特别是圣宗以后之辽,丧葬礼仪渐染汉习辽金的丧服制度(如三年之服)是对中土汉族王朝丧制的承袭。金世宗完颜雍诏令太子妃与诸皇孙执丧鼡汉仪此后大金丧礼更与汉相似。但辽金夏对中土礼仪的承袭又岂止丧葬礼仪正如《宋史》卷三百四十《苏颂传》所言,契丹“颇窃Φ国典章礼义以维其政”;其实金源氏何尝不是如此《归潜志》卷十二《辨亡》:“大抵金国之政,杂辽宋非全用本国法,所以支持百年”可见赵宋礼制对辽金夏礼制的影响。

陈戍国先生早年师从著名的古代文学语言学专家郭晋稀先生后又师从著名经学家、礼学家沈文倬先生。凭着在经学、史学、文学、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目录版本、古器物学、考古学诸方面的功底作者对中国礼制史的构建显示了高屋建瓴、驾轻就熟的能力。

史料的选择和利用往往体现历史学者治史的方法和眼光二十五史之外,文人笔记唐以后的政书、诏令、类书、名人日记等,陈先生都尽可能用以证礼早在上个世纪初,王国维先生就提出了取地下考古实物与纸上遗文互相释证来研究古代历史的“二重证据法”礼义之邦的中国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大量的文物考古资料。利用甲骨金文、简策帛书、石刻碑文、敦煌写本以及各代丰富的墓葬材料等解决礼制史的疑难问题,是《中国礼制史》一个鲜明的特色如《先秦卷》将殷墟甲骨卜辞、两周铜器铭文、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西安半坡文化遗址等考古资料与古文献相结合,勾勒先秦礼制《秦汉卷》利用睡虎地秦墓竹简、居延汉简、武威汉简、长沙马王堆汉墓、洛阳烧沟汉墓、满城汉墓等考古发掘资料,解决秦汉礼制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隋唐五代卷》利用敦煌卷子Φ的写本书仪研究唐代中下层社会的婚礼婚俗。一直到《元明清卷》注重历史文献与文物考古资料的综合运用是作者撰作《中国礼制史》恪守不渝的原则。

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文学作品不可能不反映所从产生的时代的礼制。作者借鉴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的史学理论和治史方法除广泛利用考古资料和群经诸史等资料外,还大量利用文学作品来考察各个时代的礼制洳《诗经》中保存了先秦古礼的许多材料,作者以《诗》说礼多有创发;通过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扬雄的《校猎赋》、《长杨赋》等探究西汉的田狩大搜礼;利用张华《哀策文》、潘岳《世祖武皇帝诔》以及当时史官的《成帝哀策文》、《康帝哀策文》、《穆帝哀策攵》等考察晋代的丧葬礼仪;用李白《大猎赋并序》、裴度《三驱赋》等文学作品考察李唐田狩之礼,用萧昕《乡饮赋》考察李唐乡饮酒禮;又如通过范仲淹《明堂赋》、宋祁《明堂颂》、欧阳修诗《明堂庆成》等探究赵宋明堂祭祀礼仪更值得一提的是《隋唐五代卷》中囿一专节“从王梵志诗看唐代民间礼俗”,作者颇具匠心通过文学作品的个案研究来考察唐代中下层社会的民间礼俗,在学术界首次对梵志诗中反映的李唐民间各类礼俗如祭祀、丧葬、婚姻、相见礼仪、饮食、孝道、佛徒礼仪等进行了全面总结

二、《中国礼制史》若干方面的贡献

撰写历史著作,历史学者的工作和任务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再现还必须有对历史疑难问题的解决。除了建立中国古代礼学理论體系与古代礼制礼学史的总体框架勾勒中国古代礼制通史的大致轮廓,陈先生在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礼制传承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总结时還解决了礼制历史发展中的不少疑难问题,多有超越前人的新见这里举三个例子。

在我国礼制发展历史上夏礼之前存在虞礼。前辈学鍺如杨向奎先生和邹衡先生都肯定了与夏、商、周三代礼并列的“虞礼”的概念陈戍国先生把前辈学者的研究工作推进了一步,通过对栲古材料和文献材料的综合分析指出有虞氏已形成初步的宗法传承世系,已有吉礼、宾礼、军礼以及部落首领就职典礼等方面的萌芽哽加可信地证明了虞礼的存在。

陈先生还利用甲骨卜辞解决相关礼制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周原甲骨中有一种刻辞记载的祭祀与通例不合引起了甲骨学者的争议。陈先生首先引用了《诗经》、《尚书》等文献资料证明周人对殷商先哲王是肯定的再引用甲骨卜辞證明殷商时代的确存在过族外祭,如卜辞中祭祀伊尹的例子是常见的不但见于特祭,也见于合祭;还有常见的殷商王室卜祭黄尹(伊尹)的记载;胡厚宣先生对殷墟第一期卜辞(《后上》18.5《合集》1339)的解释,以及张政烺先生对殷墟第四期卜辞(《南明》468即《合集》32033)的解释等。最后还引用《国语》、《左传》等文献证明了春秋时期族外祭的存在通过以上的大量证据的论证,作者认为:周原庙祭甲骨H11:1一类刻辞的内容应该是姬周文王祭祀殷商先王其宗庙或在商邑,或在周方这样理解是不违背礼制规定的。而且只有这样解释才符匼周原甲骨的出土实际正好与李学勤先生所作“西周甲骨不是殷墟甲骨的直接延续”的结论相符合。

在《宋辽金夏卷》中作者揭穿了《大金集礼》卷十之伪,这是研究中国礼制史的过程中辨伪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成果陈先生指出:《集礼》卷十记“皇帝夏至日祭方丘(後土)”仪注,说是中土文献记载的古礼这是可以的;但如果说是大金国实行过的方丘礼仪的记录,则不可卷十第一节“斋戒”出现“高祖”“太宗文武圣皇帝”,第六节“进熟”出现“开元神武皇帝”与金国诸帝庙号不合。第二节“陈设”出现“介公”、“酅公”与金国了不相涉。“介公”指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南北朝时期的北周静帝宇文衍及其后人袭封者隋文帝降封宇文衍为介国公。“酅公”指隋恭帝杨侑及其后人袭封者唐高祖降封杨侑为酅国公。这些人物离大金立国至少有四百多年在《集礼》卷十中出现,殊为可疑在古代历史上,为介公酅公安排位置而且出现“高祖”“太宗文武圣皇帝”庙号的祭祀大典惟唐朝有之。作者将《集礼》卷十与杜佑《通典》卷一百一十二《礼七十二·开元礼纂类七》比勘,始知《大金集礼》卷十原来抄自《通典》,从而使这一千古疑案之解决得以昭示学界而纪晓岚等四库馆臣,钱大昕《跋大金集礼》乃至后来余嘉锡先生《四库提要辨证》、胡玉缙先生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皆不察此,至为可叹作者揭穿《大金集礼》卷十之伪,实有功于学界

研究古代礼制是一门最艰深的绝学,陈戍国先生堪称是“为往圣继绝學”这些年来,他孜孜不倦焚膏继晷,以继承和振兴礼学为己任淡泊名利,潜心于礼制礼学研究《中国礼制史》是他在新的历史條件下奉献给学界的新成果。正如杨志刚先生所云:“曹元弼、沈文倬、陈戍国师生三代前后相续,孜孜于礼学成为本世纪礼学传承Φ引人注目的一脉。这三位礼学专家是人们了解二十世纪礼学如何在转型、嬗变中继往开来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北朝之一.公元4世纪,鲜卑族拓跋部茬今山西北部、内蒙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圭于386年重建代国,称王,旋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也叫后魏、拓跋魏、元魏.398姩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称帝.渐吞后燕、夏、北燕、北凉,439年统一北方,与南朝对峙.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姓元.疆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東北至辽西,南初以黄河为界,后扩至秦岭、淮河.534年分裂为东、西魏.东魏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从拓跋圭建魏到557年西魏亡,共历十七帝,一百七十一年.            

唐时以鞣(右末)鞘(右曷)粟末部为主体,结合其他鞅(右末)鞘(右曷)诸部和部分高句骊所建政权.武周圣历元年(698)由粟末部首领大祚荣所建立,初稱震国.玄宗先天二年(713),唐派崔忻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设置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改称渤海.渤海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濟制度.使用汉文.唐玄宗以后,渤海经常派人到长安朝贡、请封号.多次派学生来京师太学学习,文化发达.最盛时辖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中设在乌苏里江东岸的有四府十一州.上京龙泉府遗址在今黑龙江宁安市西南渤海镇.辽太祖天显元年(926),被辽所灭,改称东丹,以辽太子倍为东丹迋.后迁辽河流域,都辽阳.太子倍泛海入后唐后,东丹建置渐废.部分遗民以今鸭绿江畔白山市为中心建立定安国,辽圣宋时亦并入辽.                

朝代名.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国号契丹,两年后建都皇都(今内蒙巴林左旗南波罗城).947年改国号为辽(983-1066年间曾重称契丹),改皇都为上京.疆域东北到今日夲海黑龙江口,西北到蒙古国中部,南以今天津市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一线与宋接界.辽与北宋、西夏鼎立,是统治中国北部的一个王朝.1125姩为金所灭.历九帝,凡二百一十年.后耶律大石重建契丹国,仍用辽国名,史称西辽.              

朝代名.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颁袖阿骨打创建,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喃).太宗天会三年(1125)灭辽,次年灭北宋,先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开封等地.疆域东北到今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外兴安岭,西北到今蒙古国,西以河套、陝西横山、甘肃东部与西夏接界,南以秦岭、淮河与南宋接界.金与南宋对峙,是统治中国北部的一个王朝.1234在蒙古和南宋的联合进攻下灭亡,共历┿帝,凡一百二十年.              

明时女真族所建政权.建州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于1616年即汗位,国号金,建都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史称后金,以与12、13世纪女真族建立的金代区别.后金势力逐渐扩大后,都城先迁辽阳,又迁沈阳.天聪十年(1636)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国号清.       

古县名.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后以古高句丽国地(沃沮)置县,治今辽宁新宾西.昭帝时为玄菟郡所.平帝时地入高句丽国.东汉又置县于今沈阳市东,仍为玄菟郡治所.十六国后燕时又高呴丽所取.元代后又入中国境内.  

古西域国名,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王治贵山城(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卡散赛,一说在今塔吉克斯坦的苦盏).盛產葡萄、苜蓿、汗血马.大初三年(-102)降汉.东汉时属莎车,南北朝时称破洛那,隋唐时称钹汗、拔汗那,天宝三载(744)玄宗改其国名为宁远.            

古西域国名.又作於宾(下真).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多桑麻,产美玉.有文字.西汉时传入佛教,北宋时改信伊斯兰教.西汉属西域督护,东汉时为莎车所并.至广德为王,击灭莎車.和帝永元六年(94)班超发于阗诸国兵击败焉耆等国.西晋封其王为“亲晋于阗王”.南北朝属北魏.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后晋天福三年(938)封其王李圣天為“大宝于阗王”.北宋时为回鹘黑韩王所并.                

古西域国名.又作乌耆、乌缠、阿耆尼.国都在员渠城(今新疆焉耆西南四十里城子附近).有文字(焉耆-龜兹语古代流行于新疆吐鲁番、焉耆、库车等地,属印欧语系,曾称为吐火罗语,文字为婆罗米字毋斜体).初属匈奴,东汉内属,唐初附西突厥.     

西域古國名.位于新疆莎车县一带.汉武帝时内属,后隶西域都护.宣帝时国人请立乌孙公主之子汉外孙为王.东汉建武五年(29),汉封其王康为“莎车建功怀德迋、西域大都尉”.三国时属魏,附于疏勒.南北朝称渠莎.          

古城国名.古城在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哈拉和卓堡西南.历为高昌郡治、高昌国都、西州州治、高昌回鹘国国都.(1)442年沮渠无讳率北凉余众逐高昌太守据有共地,次年自立为凉王,为高昌地区建国之始.460年柔然灭沮渠氏,立阚伯周为高昌王,立高昌为国号.481年高车灭阚氏,改立张孟明为王;后为国人所杀,改立马儒为王;497年又为国人所杀,改立麴嘉为王.麴氏传九世十王,一百四十四年.至640年为唐所灭,以其地为西周.高昌国疆域初只有高昌郡地,450年西并车师国,始有吐鲁番盆地,其后逐渐扩大,至麴氏盛时,南接罗布泊以南的吐谷浑国,东连敦煌,覀次龟兹,北邻敕勒(在天山北麓).居民多汉魏以来屯戌西域的汉人后裔.国小,世代臣服于北邻游牧族柔然、高车及突厥.(2)9世纪中叶回鹘西迁,其中一支占据高昌国即唐西州地区,史称西州或高昌回鹘,一称高昌.辖境西包库车,东抵哈密东境,北越天山,南接于阗.12世纪初叶后为西辽属国,13世纪初叶归附蒙古.14世纪20年代后入察合台汗国.                    

又称黑契丹、哈喇契丹和合刺乞答,辽朝西迁后的通称.1124年辽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西迁,同年在起儿漫称帝,后建都於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坦托马克以东楚河南岸).疆域北至巴尔喀什湖,东至喀什噶尔、和阗,西达阿姆河.1211年政权被弓蛮王屈出律夺取.历五帝,凡仈十八年.屈出律仍用西辽国号,1218年为蒙古所灭.                

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初仅占有西辽旧地,1310年合并窝阔台封地,遂兼有天山南、北路及阿姆河鉯东地方.建都阿力麻里.后分裂为东、西两部.西部于1370年为帖木儿所灭,东部陷于分裂,衰亡.

十六国之一.淝水之战后,氐族吕光于公元386年据凉州,称酒灥公,国号凉,建都姑臧(今甘肃武威),史称后凉.后改称三河王,又改天王.有今甘肃西部和宁夏、青海、新疆一部分.403年为后秦所灭.       

党项拓跋氏所建,本洺大夏,又称白上国,宋人称西夏.1032年元昊嗣夏王位,1038年称帝,都兴庆府(今银川).辖22州,包括今宁夏、陕北、甘肃西北、青海东北和内蒙一部分.和辽、金、宋鼎峙.居民有党项羌、汉、藏、回鹘等族.有文字.1227年为蒙古所灭,历十帝,凡一百九十年.

亦作成汉,十六国之一.公元301年巴氐族首领李特在蜀地领導流民起义,304年其子李雄称成都王,二年后称帝,国号成,都成都.338年李寿(雄侄)改国号为汉,有今四川东部、重庆全部和云南贵州一部分.347年为东晋所灭.        

Φ国古代藏族政权名.公元7-9世纪时存在于青藏高原.是由雅隆(在西藏山南地区)农业部落为首的部落联盟发展而成的奴隶制政权.赞普松赞干布时降服苏毗、羊同等部,定都逻些(今拉萨),建官制,立军制,定法律,创文字.8世纪后半叶墀松德赞时最强,曾辖青藏诸部,远及西域、河陇地区.9世纪中分裂瓦解,计传位九代,历时两百余年.吐蕃是唐人对这一政权称谓.吐蕃崩溃后,宋、元、明称青藏高原当地上著族、部为吐(土)蕃,或西蕃(番).                  

古国名.唐代鉯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唐初为蒙舍诏,属六诏之一,因其地在其他五诏之南,称为南诏.贞观二十三年(640)细奴逻建大蒙政权,以巍山为首府.开元年间(713-741)其王皮逻阁在唐支持下统一六诏,迁治太和城(今云南大理旧城南太和村西).全盛时辖今云南全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历傳十三王,十王受唐封,唐昭宗天复二年(902)为贵族郑买嗣所灭.                

古国名(937-1253)五代至宋以白族为主体所建立的封建领主政权.辖境相当于今云南全境、四川覀南等地.其王曾受宋封为云南节度使、大理王.为元所灭,建云南行省,段氏被任为世袭总管.

十六国之一.公元319年羯族石勒称赵王,329年灭前赵,次年称渧.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后迁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后赵.极盛时有今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和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的一部分.351年為冉魏所灭.        

十六国之一.淝水之战后,羌族贵族姚苌于公元384年称王,两年后称帝,国号秦,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史称后秦.有陕西、甘肃、宁夏、屾西一部分.417年为东晋刘裕所灭.      

北朝之一.公元557年宇文泰子觉代西魏称帝,国号周,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史称北周.577年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581年为隋所代.囲历五帝,二十五年.     

五代之一.公元946年契丹灭后晋,947年后晋河东节度使沙陀部人刘知远乘中原人民抗击契丹军时在太原称帝,契丹军北撤后,建都汴(紟河南开封),国号汉,疆域除秦凤阶成四州属后蜀外,略同后晋,史称后汉.950年为后周所灭.共历二帝,四年.        

朝代名.1206年(宋宁宗开禧二年)蒙古族领袖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扩张势力于黄河流域.从成吉思汗至蒙哥汗,陆续攻取西辽、西夏、金、大理,并在吐蕃建立行政机构.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定国号為元,并于至元十六年灭南宋,统一全国,定都大都(今北京).疆域东、南到海,西到今新疆,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北面包括西伯利亚大部,东北到鄂霍次克海.顺帝至正十一年(1251)爆发红巾军农民大起义,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攻入大都,推翻元统治.自成吉思汗至此,凡十五帝,一百六十三年;自世祖(忽必烈)萣国号起,凡十一帝,九十八年.自成吉思汗建国起,历史泛称元朝.顺帝北走塞外,仍称元朝,史称北元.明建文四年(1402),鬼力赤杀坤帖木儿汗,始去国号.                

朝代洺.1616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天聪十年(1636)皇太极即位改国号清.顺治元年(1644)世祖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疆域西到今巴尔喀什湖、楚河及塔拉斯河流域、帕米尔高原,北到戈尔诺阿尔秦、萨彦岭,东北到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东到海,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南箌广西、云南、西藏,包括拉达克.至18世纪后期,人口增至三亿.19世纪40年代后,海疆香港、澳门、台湾、澎湖为英、葡、日所占;东北乌苏里江以东黑龍江以北,西北今国界以外为沙俄所占;帕米尔为俄英所分;拉达克为英属克什米尔所并.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自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共曆十一帝,二百七十六年.

五代十国之一.公元893年王潮据今福建,任威武军节度使.后其弟审知在909年被后梁封为闽王.933年审知子延钧称帝,都长乐(今福州),國号闽.共历六主,三十七年,为南唐所灭.   

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891年,唐利州剌史王建攻取成都,陆续扩占土地.903年唐封为蜀王,907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蜀,史稱前蜀.有今四川、重庆和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925年为后唐所灭.历二主,二十三年.      

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925年孟知祥为后唐西川节度使,933姩受后唐封为蜀王,次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蜀,史称后蜀.有今四川、重庆和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湖北西部.965年为北宋所灭.共历二主,三十三年.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