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养生智慧的生活智慧对现代人有哪些豁然大启迪

道教生活态度对现代人的启迪
&&&&&&&&&&&&&&&&&&&&&&&&&作者:金陵书风
1   成仙得 道 的 信 仰 理
人 生 短 暂 , 生 死 无 常 。人生 的 价 值 何 在 ? 生 命 的 理 想 归
宿 是 什麽 ? 每 一 个 人 都 想 找 到 自 己 的 信 仰 , 解决 人生 的 终 极 关 怀 问 题 。 没 有 信 仰
的 人生 ,只 能 是 浑 浑 噩 噩 的 人 生 。 道 教 信 仰永 恒的 大 道 , 认 为 道 既 是 宇 宙 的 根 源
,也 是宇 宙 的 终 极 存 在 者 。 每 一 个 人 都 禀道 而生 , 只 要 遵 循 道 教 的 教 义 , 积 极 地修
炼, 最 终 将 成 仙 得 道 , 进 入 永 恒 、 自由 的理 想 境 界 。 成 仙 得 道 的 信 仰 理 想 解决 了芸
芸 众 生 的 终 极 关 怀 问 题 , 吸 引 了古 往今 来 无 数 的 人 们 , 为 之 奋 斗 , 为 之献 身。 有 了
信 仰 , 生 活 才 有 意 义 , 人 生才 有动 力 。 成 仙 得 道 的 信 仰 使 人 们 明 确了 人生 的 努 力 方
向 , 找 到 了 自 己 的 安 身立 命之 处 。
2 . 济 世 利 人 的 社 会
道 教 经 典 《 度 人 经 》 有 一 句 口 号 : 「仙道 贵 生 , 无 量 度 人 。 」 要
求 道 教 信 徒不仅 要 「 度 己 」 , 而 且 要 担 负 起 「 度 人」的 社 会 责 任 。 度 人 的 方 式 很 多
, 如 以我之 德 行 去 感 化 他 人 , 以 我 之 能 力 去 辅助叙 述 他 人 , 以 我 之 学 识 去 教 导 他 人
,以我 之 宗 教 修 持 为 大 众 服 务 等 等 。 只 有积极 地 为 社 会 作 贡 献 , 功 德 圆 满 , 才 能名登
3 . 慈 爱 和 同 的 处
人 是 生 活 在 社 会 之 中 的 , 受 到 各 种 社会关 系 的 制 约 。 社 会 和 谐 有
序 , 个 人 才会有 美 好 的 人 生 。 那 麽 , 如 何 才 能 处 理好各 种 社 会 关 系 呢 ? 道 教 提 出 ,
每 个 人都应 该 具 有 慈 爱 之 心 , 要 仁 慈 、 友 善 地对待 他 人 , 乐 人 之 成 , 悯 人 之 苦 , 济
人之危 。 平 等 一 心 , 和 同 一 切 , 「 不 杀 不害, 不 嫉 不 妒 , 不 淫 不 盗 , 不 贪 不 欲 ,不憎
不 忌 , 言 无 华 绮 , 口 无 恶 声 」 ( 《度人 经 》 ) 。 道 教 对 人 际 关 系 的 理 想 境界的 描 述
是 「 齐 同 慈 爱 , 异 骨 成 亲 」 ( 《度 人 经 》 ) , 即 所 有 的 人 , 不 分 亲 疏,都 互 相 仁
慈 友 爱 , 没 有 血 缘 关 系 的 人都像 血 亲 那 样 亲 密 。 如 果 每 个 人 都 遵 循道教 仙 圣 的 教 导
, 世 界 一 定 会 和 平 安宁。
4 . 顺 应 自 然 的 行
顺 应 自 然 , 即 审 时 度 势 , 顺 应 事 物 发展的 本 性 , 不 强 作 妄 为 。 每
一 个 人 , 从领导 者 到 普 通 老 百 姓 , 只 有 当 他 的 行 为顺应 时 势 , 顺 应 民 心 , 顺 应 自 然
规 律 和社会 规 律 , 才 能 取 得 成 功 。 否 则 就 是 蛮干和 盲 动 , 不 管 付 出 多 少 努 力 , 都 会
失败。 道 教 顺 应 自 然 的 思 想 是 从 对 宇 宙 人生和 社 会 历 史 的 深 刻 洞 察 中 总 结 出 来 的,不
管 在 什 麽 时 代 , 始 终 闪 烁 著 智 慧 的光芒 。
5 . 崇 俭 抑 奢 的 生
推 崇 俭 朴 的 生 活 , 反 对 奢 侈 浪 费 , 是道教 的 传 统 美 德 。 然 而 , 在
现 代 社 会 中,不 少 人 踏 入 了 消 费 的 误 区 , 以 奢 华 摆阔为 荣 耀 , 以 挥 霍 享 乐 为 潇 洒 ,
以 节 俭朴素 为 寒 酸 。 这 种 价 值 观 念 严 重 影 响 了社会 风 气 , 导 致 一 些 人 盲 目 攀 比 , 超
前消费 , 为 此 债 台 高 筑 ; 一 些 人 为 了 满 足自己 的 挥 霍 而 不 择 手 段 , 或 盗 窃 抢 劫 ,或利
用 职 权 贪 污 受 贿 。 这 种 现 象 如 果 蔓延开 来 , 後 果 不 堪 设 想 。 我 们 认 为 , 在现代 化 的
今 天 , 崇 俭 抑 奢 的 古 训 仍 然 有著不 可 忽 略 的 意 义 。 让 我 们 继 续 发 扬 道教的 崇 俭 抑 奢
思 想 , 在 消 费 活 动 中 , 多一些 理 智 , 少 一 些 盲 从 ; 多 一 些 实 在 ,少一 些 虚 华 ; 多 一
些 精 神 追 求 , 少 一 些物欲 放 纵 。
6 . 清 静 恬 淡 的 精
道 教 所 主 张 的 人 生 , 是 一 种 艺 术 般 的人生 。 人 诗 意 地 盘 居 於 大 地
上 , 过 著 诗化般 的 生 活 , 无 拘 无 束 、 知 足 常 乐 地 享受人 生 。 道 教 引 导 人 们 放 眼 於 广
阔 无 垠的天 地 自 然 和 历 史 长 河 之 中 , 从 一 时 一事的 是 非 、 得 失 、 荣 辱 中 超 脱 出 来 。
这就需 要 有 一 种 清 静 恬 淡 的 心 态 , 淡 泊 名利, 随 遇 而 安 , 流 逝 了 的 不 去 强 求 , 来到了
的 也 不 躲 避 , 不 因 丰 厚 的 物 质 生 活而欢 悦 , 也 不 因 贫 贱 简 陋 的 处 境 而 忧 虑,不 为 个
人 的 私 欲 而 心 神 不 安 , 不 因 为个人 的 不 遇 而 情 绪 波 动 、 怨 天 尤 人 , 始终如 一 地 追 求
崇 高 的 精 神 境 界 。 道 教 的这种 思 想 能 够 引 导 人 们 冷 静 地 面 对 曲 折的人 生 , 勇 敢 地 承
受 无 法 避 免 的 挫 折 和磨难 , 从 而 保 持 心 理 的 平 衡 , 确 立 健 康的人 格 。 无 论 人 生 的 失
败 者 还 是 成 功 者,都 可 凭 借 它 诗 意 地 盘 居 在 这 大 地上。
7   抱 朴 守 真 的 价
抱 朴 守 真 即 固 守 人 的 纯 朴 自 然 的 本 性,反 对 人 性 的 扭 曲 和 异 化 。
抱 朴 守 真 意味著 诚 实 不 欺 , 敢 讲 真 话 , 不 媚 上 , 不谄下 , 不 弄 虚 作 假 ; 意 味 著 坚 守
节 操 ,不随 波 逐 流 , 不 朝 秦 暮 楚 ; 意 味 著 以 诚待人 , 不 矫 揉 造 作 , 不 口 是 心 非 。 可
见,抱 朴 守 真 是 人 的 多 种 美 德 的 汇 合 处 。只有 抱 朴 守 真 , 才 能 消 除 人 与 人 之 间 各种人
为 的 障 碍 , 形 成 一 种 和 谐 融 洽 的 人际环 境 ; 才 能 更 好 地 表 现 和 发 挥 人 的 价值, 促 进
社 会 的 有 序 发 展 。 只 有 抱 朴 守真, 才 能 获 得 恬 静 旷 达 的 心 境 , 养 成 淡泊洒 脱 的 胸 怀
8 . 性 命 双 修 的 养
随 著 经 济 的 发 展 , 生 活 水 准 的 提 高 ,人们 越 来 越 重 视 养 生 之 道 。
社 会 上 持 续不衰 的 气 功 热 就 充 分 反 映 了 人 们 对 健 康长寿 的 期 望 。 道 教 有 完 整 系 统 的
养 生 思想, 有 各 种 切 实 可 行 的 养 生 方 法 , 值 得现代 人 认 真 挖 掘 。 道 教 基 於 形 神 统 一
的生命 观 , 提 出 性 命 双 修 的 养 生 原 则 。 性指心 性 , 命 指 身 体 。 性 命 双 修 就 是 既 要通过
身 体 锻 炼 优 化 人 的 生 理 功 能 , 又 要通过 心 性 修 养 净 化 人 的 灵 魂 。 这 跟 西 方养生 学 只
注 重 饮 食 卫 生 和 身 体 锻 炼 是 完全不 同 的 。 道 教 的 养 生 学 是 整 个 人 生 修养方 法 , 借 这
个 方 法 去 达 到 「 天 人 合 一」、 「 道 我 一 体 」 的 人 生 最 高 境 界 。 道教性 命 双 修 的 养 生
方 法 对 於 现 代 人 保 持身体 健 康 和 心 理 健 康 都 有 极 大 的 借 监 价值。 道 教 的 命 功 涵 盖 了
当 今 社 会 上 流 行的气 功 的 绝 大 部 分 功 法 。 道 教 的 性 功 即心理 控 制 方 法 , 类 似 於 现 代
医 学 中 的 心理疗 法 。 放 眼 当 今 商 品 化 社 会 , 竞 争 激烈, 令 人 心 理 紧 张 , 情 绪 焦 虑 ,
心 理 病人数 量 逐 渐 增 加 。 如 能 学 习 借 监 道 教 的心理 控 制 方 法 , 可 以 缓 解 个 人 的 焦 虑
情绪, 减 轻 心 理 压 力 , 保 持 良 好 的 心 态 ,从而 促 进 心 理 健 康 发 展 。
9 . 天 人 和 谐 的 生
道 教 认 为 , 人 与 自 然 是 有 机 的 同 构 互感整 体 。 人 必 须 依 赖 自 然 界
而 生 存 , 故人当 爱 护 自 然 , 保 持 与 自 然 界 的 和 谐 关系。 《 阴 符 经 》 说 : 「 自 然 之 道
不 可 违。」 人 们 应 充 分 认 识 自 然 界 的 规 律 , 要按自 然 规 律 办 事 , 如 果 反 其 道 而 「 妄
作」, 势 必 危 害 人 类 自 身 。 道 教 主 张 对 宇宙万 物 都 施 以 仁 慈 的 爱 心 , 主 张 尊 重 自然界
万 物 的 属 性 , 让 宇 宙 万 物 自 足 其 性,自 然 得 到 发 展 , 而 不 横 加 干 涉 。 在 道教看 来 ,
人 和 自 然 万 物 之 间 存 在 因 果 报应关 系 , 人 与 宇 宙 万 物 是 互 相 感 应 的 ,感应 的 基 础 在
於 人 和 万 物 都 有 灵 性 , 人与物 资 讯 相 通 。 宇 宙 演 化 不 停 , 生 生 不息, 人 作 为 宇 宙 共
同 体 中 的 一 员 , 应 该以促 进 整 个 宇 宙 更 加 和 谐 完 美 为 目 标 ,而不 应 该 以 毁 灭 各 种 自
然 物 的 行 为 来 扼杀宇 宙 的 生 机 。 为 了 保 持 人 与 自 然 的 和谐关 系 , 道 教 在 各 种 戒 律 中
对 保 护 环 境作了 许 多 具 体 的 规 定 。 在 环 境 破 坏 成 为全球 性 的 严 重 问 题 的 今 天 , 道 教
的 生 态智慧 对 於 解 决 人 类 的 生 存 危 机 是 有 其 现实意 义 的 。
总 之 , 道 教 的 生 活 态 度 对 於 现 代 人 正确认 识 自 我 , 正 确 认 识 人 生 的 价 值 , 正确处 理
人 与 人 、 人 与 社 会 、 人 与 自 然 之间的 关 系 , 从 而 建 立 美 好 的 人 生 , 是 具有启 迪 意 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http://tsgxiangguan.tuxi.com.cn/tushuguan/xiangguan.asp?u=tsgxiangguan/146/生活启迪:人生的快乐之道![图文]--相关文章
“” 的更多相关文章
【感悟图文】人生图谱 启迪人生(五则)。本文包括(一)〖人生图谱〗;(二)〖人生如棋 落棋不悔〗;(三)〖人生中的多和少〗(四)〖人生不可丢失的十种东西〗;(五)〖谨记人生百律,君用必有一得〗等五篇图文。快乐黎藜,收藏时间:。
人生十忌-哲言启迪【精美图文】人生十忌-哲言启迪【精美图文】
青花瓷上的至理名言——人生的启迪和感悟 【 图文】
【哲理图文】启迪人生!
启迪人生的经典美句【图文】
·让你终生受益的十个经典启迪。人生十大启迪之十:生活到底是什么。人生十大启迪之九:心愿。人生十大启迪之八:误会。人生十大启迪之七:钉子。人生十大启迪之六:且慢下手。人生十大启迪之五:宽大。人生十大启迪之四:黑木炭白衬衫。人生十大启迪之三:痛苦和盐。人生十大启迪二:爱左看右。人生十大启迪之一:井底的驴。
启迪智慧的人生十大忌讳【竹简图文】
人生必读的10大启迪故事,你受到启发了吗?
蓦然回首...让你终生受益的十个经典启迪。人生十大启迪之一:井底的驴。人生十大启迪二:爱左看右。人生十大启迪之三:痛苦和盐。人生十大启迪之四:黑木炭白衬衫。人生十大启迪之五:宽大。人生十大启迪之六:且慢下手。人生十大启迪之七:钉子。人生十大启迪之八:误会。人生十大启迪之九:心愿。人生十大启迪之十:生活到底是什么。
道教生活态度对现代人的启迪--黄信阳。信奉道教,重要的是将道教的精神、道教的智慧贯彻到生活之中,在社会生活中修道、行道、悟道。立足於生活,圆融於生活,服务社会,利益人群,这既是道教的优良传统,也是道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根本途径。总之,道教的生活态度对於现代人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美好的人生,是具有启迪意义的。
令人启迪,永久受益!人生感悟,字字珠玑!△人生需要做到这几点:人生总是有输有赢,得势顺境时,千万不要得意忘形,放纵自己;△人生之所以存在不同,是因为想法不同,是因为对机会和挑战的定义不同,是选择勇敢的面对,还是选择消极的逃避,就结果而言,不敢绝对的判断,但是这两种生活却告诉人们一个很明白的道理,第一种人还有希望,第二种人却只剩下失望。人生深入地进行创造,甚至创新,开辟人生的丰收景象。
王阳明最经典的十句话,说尽心学境界!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人生启迪: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人生启迪: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人生启迪:克己不是压抑自己,而是修炼自己的心,修养自己的境界。人生启迪:人生,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儿。
启迪人生的句子。人生是需要反思,常回头去看看,那样的你才能在品味得失和甘苦中升华。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启迪人生的句子,希望你们喜欢。2. 人生无须惊天动地,快乐就好;友谊无须甜言蜜语,想着就好;金钱无须车载斗量,够用就好;朋友无须遍及天下,有你就好。9. 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天天快了呢?13. 只要用力呼吸,就能看到奇迹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人生之道(经典图文) 人生之道(经典图文)不要抄近道,否则会白跑;
图文:品味人生 感悟生活
生活的艺术xjjk雅儒生活的艺术类别:感悟生活 作者:尺牍几梦回 [个人文集]  日期: 21:48:47  编者按:文章比较有厚度,通过对老子思想的剖析,挖掘出了关于人生的智慧哲学,耐人寻味,让我们大受裨益。水具有道家最伟大的智慧,善于从最低下的地方寻找它的地平线,正所谓“大道若水”“上善若水”,这是一种近情的微妙的智慧。老子之所以推行“上善若水”,就在于老子认为人类最崇高最美好的品行要同水一样。
启迪人生启迪人生。
人生启迪。
[人生启迪]
图文:人生之道—— 一点,不多,就是一点。
人生之贵与人生之道【精美图文】
生活就像强奸。
人生之道【哲理图文】
简单◇快乐的人生。
【哲理图文】道教对生活的态度及其现代意义--相关文章
“” 的更多相关文章
道教所信奉的一切神仙,或是道所感应的,或是修行得道的,乃都是道德的化身,也就是道德的形象体现,生化万物的道和长养万物的德因之而得到显扬。忠孝神仙、度世神仙、逍遥神仙的思想,既能够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践行积极的人生、潇洒的人生、利益社会的人生,培护起自己健康的人格,陶冶性情,升华精神,又能够引导人们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护起理想的社会道德,构建和谐美好的人类世界。
长期以来,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对道教的偏见,认为道教粗俗庞杂,未能达到高雅的层次,故而产生轻视的态度。在对象范围上,“教义道教”扩展为“文化道教”,道教的丰富内涵和多重价值愈益显露,路子越走越宽。世人以马端临“杂而多端”之评语诟病道教,实不知马氏此评仅指道教内部层次多重、教派纷衍,非谓道教无主题宗旨、与别家混淆不显也,此事不可不辨。道教有益于社会,社会便会欢迎道教,否则道教的生机就要枯萎了。
葛洪试图站在宇宙观、本体论的高度来论证神仙长生的思想,以建立一套较为系统的道教哲学。二是关于成仙长生的具体方法。神仙道教的主要目的是成仙长生,“长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针对当时有人对此道的怀疑,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以古今种种神仙传说,并运用形而上学的方法来极力论证神仙的存在和成仙的可能,认为神仙与凡人不同,是超出一般之外的个别,是脱离普遍的特殊,凡人是有生有死的,而神仙是长生不死的。
道教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道教徒始终不渝地、忠实而虔诚地践行“度己度人”这一立教宗旨,从而使“度己度人”成为道教的优良传统,是道教的生命力之所在。近代道教学者、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先生,对道教养生术颇有研究,被后人誉为“仙学巨子”。当代道教大师闵智亭道长亦高度评价:“道教内丹学,是探讨生命元素、逆转生理机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科学。”指出,道教“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精神,将为全人类谋幸福;
神仙道教的主要目的是成仙长生,“长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针对当时有人对此道的怀疑,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以古今种种神仙传说,并运用形而上学的方法来极力论证神仙的存在和成仙的可能,认为神仙与凡人不同,是超出一般之外的个别,是脱离普遍的特殊,凡人是有生有死的,而神仙是长生不死的。该书站在神仙贵族的金丹道派的立场上,认为人的富贵贫贱,寿命长短以及能否成仙,都是人在受气结胎时早已命中注定;
直到当代,不少道教的杰出人才都出自龙门洞,包括现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大师。四,全真祖师对当今道教的启示。人才的兴衰关系道教的兴衰,教内缺乏修行精深智慧超卓的人才,道教是很难吸引众多高层次的追随者的。重阳真人师徒改变社会的方式,用今天的话说,可以认为是从社会教化、文化传承和公益慈善三个角度入手。今天的公益事业,致力于社群重建和文化重建,改变社会的方式同样是社会教化、文化传承和公益慈善这三个方面。
道教入世济世的教义宗旨编辑/ 中国道家研究院。道教的入世情怀和济世功德,都建立在其教义思想的基础上,宗旨在于以入世的态度达到济世度世之目标,阐扬大道以裨益社会人群,裨益世教。自入世以求济世,尽管不无世俗化的种种形态,但其根本旨趣却超越于世俗生活,所以道教的世俗化,其实蕴涵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是背负着伟大的宗教理想以推进社会发展的表现。
谁说道教是迷信 道教文化与科学发展观之我见。道教更是以自己积极、永恒而富于生命力的理念,践行着社会的发展。道教修行更需要。更是道教济世度人的理念依据。可以说,以人为本,应天顺民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是道教弘法利生的根本。这就是道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学发展观。原文标题为:《以人为本、应天顺民 —道教文化与科学发展观之我见》1、回复9,查看道教之音官方微信关键词回复简表,了解你必须知道的道教常识。
“清乾隆年有龙门洞高道薛教玉提出,正值此石田作福田,而使龙门祖庭之不坠也有以夫”。随着出家入道的道众数量增多以及常年的庙宇修建,维持道院日常生活的开销也增大,而力耕自养、大起尘劳、农道合修则一方面可以解决道众的生计,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农桑之业来扩大宫观经济实力,为道院添一点收入,为实现祖师济世度人的宗旨关怀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进而为巩固道院的自身发展教化提供恒久动力,垦田兴农,以为永久之基。
“尊道贵德”与当代社会生活道教文化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与发展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道教文化内涵广博,在这里我就道教文化与当代社会生活,试论如下个人浅见:道教是中国这块土壤生长哺育的古老宗教,道教的命脉与中华这块土壤息息相关,道教人士爱国爱教的历史赋予每一个虔诚信仰者的天职。(作者单位:甘肃省道教协会)
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   道教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其很多观念和主张对于现代人类的生活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道教的长生成仙信仰,也对现代人类的生活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正因为道教有着强烈的「济世」精神,故其思想中多含有我们今日所说「人权」的观念--除了对生命的重视外,道教还主张男女平等、种族平等,并力倡自由与民主,宣扬劳动致富、多行慈善等。
《太平经》明确提出:“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说:“仙经万卷,忠孝为先。”《净明忠孝全书》卷二说:“万物之中,惟人最贵,不忠不孝,不如豺狼蝼蚁乎?”可见,道教十分强调忠孝在引人向善中的重要性。道教经典《度人经》有一句口号:“仙道贵生,无量度人。”要求道教信徒不仅要“度己”,而且要担负起“度人”的社会责任。
简论道教对人们生活的启示。由道而演教,道教的许多教义学说,不仅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而且能对我们现实的生活以重要启示,从而利益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利益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道教认为,学道之人也必须力行忠孝,这是学道的基础。道教认为,大道始末,以信为归结。“虚怀若谷”、“齐同慈爱”的教义思想,反映和突出道教以道的“虚无”、“慈爱”为根基的开放、包容、同情、和谐的精神,引导修道之人循天地之大道自觉修养身心。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里回答了一些人对于道士追求成仙有悖孝道的质疑。《抱朴子》云:“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道教里劝孝的经典也很多,譬如《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太上真一报父母恩重经》、《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等。
小时候阅读《七色花》、《宝葫芦的秘密》,真想拥有一瓣神花,或者有一只神秘的宝葫芦来满足自己无限的欲望。“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似乎意思是想通了,但“不为”之“为”又怎么解释呢?一位长者告诉我,修道之人,得道之师,志弱而事强,心虚而应当藏于不取,行于不能,恬然无虑,行柔而刚,用弱而强,转化报移,得一之道而以少胜多。这是用理智浇灌的未来社会的“宝葫芦”与“七色花”。
论道|王重阳心性理论  金元时期,中国北方黄河流域兴起了王重阳所倡导的全真新道派。在王重阳看来,道并非不可期,每个人都禀有道、都有真性与本心,修其心则能复其真性,从而合于道而长生可期。从社会功能上讲,王重阳的心性理论适应宋末、金、元战乱之世的社会特点,以本来真性、超越的形上之道作为社会伦理建构的基石,此真一之性湛然圆明、变化感通、无所而不适,无欠无余,有如道之混成、先天地生。
道教修持与现代生活道教修持与现代生活。汉末到南北朝道教在民间传承,由於著名道教人物对道教的不断改革,完善理义,演变到逐渐依附於封建帝王,成为官方宗教,因此道教的发展同执政者的扶植分不开。道教仙辈警句,一期修炼入山入洞成地仙,仅度己而没度人;维护道教的合法权益,创造良好条件,决定道教活动场所的主管权,是道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必要条件,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的管理,使教徒服务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每天醒来坚持这九件事,你会越来越顺!在生活中遇到任何事,不抱怨常努力,人有不好处,也要学会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天。而道教是根植于中华沃土上的一个民族宗教,故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和道德理念也都在道教的经典中传承、体现,而忠孝更是道教教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道教教义中不但将忠孝奉为立身之本,还借助神灵的威慑作用促使教徒践履忠孝道德。认为忠孝是宝,可去邪恶。如不讲忠孝,则不可学道。
儒道佛:从三家到三教儒道佛:从三家到三教   作者:张践  查看评论 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汉代佛教传入、道教生成的内在根源在于儒教本身某些精神缺失,而佛教、道教的定型与发展则是在儒教观念的笼罩下完成的。当佛教逐渐在社会上扩大传播,并引起社会上层注意后,在当时社会浓重的“教化”氛围的影响下,佛教徒使用教化的概念向统治者解释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世人开始从教化的观点理解佛教。
欲长生,先肠清;在诸多典籍中有: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谱录类、戒律类、威仪类、方法类、众术类、记传类、赞颂类、章表类。但尽管如此在这三类之下依然有许多入门的方法,各门各派皆不相同,同时还有许多对道门不甚了解和想通过道教修行改善身体,强健体魄的“群众”。但命功不同,道教有抽添之法,以灯油作比喻,灯油耗尽自然灯灭,唯有补足灯油才能长明不熄。三尸虫依五谷精气而存活,人依五谷精气而生。
回复 序言 《西游记》——成仙的秘籍《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奇书&之一,后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又被评为&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把《金瓶梅》换成了《红楼梦》!那么《西游记》到底在说什么呢?权且不论这些翻译与《西游记》的故事内涵有多大的联系,至少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外国人,甚至是很多中国人对西游记中的五个主要人物(以后我就这么说了,不再介绍一人一马三妖怪)的身份感到很有趣,甚至是很奇怪!
道教里面,除了修炼成仙的仙人之外,还有“神”。宋儒云:“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周易》也说:“知鬼神之情状。”足见儒家是承认有鬼神存在的,否则你怎么“知鬼神之情状”?而儒家所崇奉的天神、地祇、君主、清官、忠臣,保家卫国的将帅,也多被道教认可并神化,供入了道教的殿堂。也就是说道教完全继承了儒家的“神”道的观念,儒家所崇拜奉祀的神灵,也成了道教的神。道教之神道,则是儒家精神之体现。
当成吉思汗见丘处机后,立即设宴款待,并且开门见山地向他讨要“长生之术“和”长生不老药“。丘处机坦诚地直言:“但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成吉思汗爱其诚实,又问起统一天下之策时,丘处机对曰:“欲一天下者,必不嗜杀人。”并且建议成吉思汗“少杀戮,减嗜欲,敬天爱民”。对于成吉思汗的邀请,丘处机不顾自已72岁高龄,数万里之遥,恶劣的天气和道路状况,坚定地奉诏西行,会见成吉思汗。
道教“积善增福”法门。凡是道教信徒,皆属积善法门。积善法门之主旨,在抱仁行义,由一己之积功累德,以济世度人,进而感格羣伦,共明“天道至善,悖天不祥”之至理,而相率乐于为善。修行积善法门的道士信奉和抄写《太上感应篇》、《功过格》、《阴骘文》、《道德经》等善书,口中常念:玉皇赦罪天尊、雷声普化天尊、太乙救苦天尊。修行该法门的道士以儒家伦理道德、佛教因果报应、道教积善立功的思想在社会上劝善,培积福报。
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及其现代启示(3) 到了汉代,大儒董仲舒把“治人情”的“礼”,具体化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从而把“忠”和“孝”作为社会伦理的基本规范确定下来。当时葛洪的主要目的,是把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入道教神仙世界,使神仙不仅拥有超出凡人的法术,而且在品德上也是奉行世俗世界伦理纲常的楷模。净明道提倡忠孝,以“忠孝廉慎宽裕容忍”八字作为许真君降授的“垂世八宝”。
为什么历代道教徒都有习医的传统?历代道教徒为何都善于医道,这似乎和其它宗教教义有很大的不同,这是为什么呢?二是道教强调内修必须与医学紧密结合,医理是道教内炼养生的理论指导和基础,即所谓“先明脏腑,次说修行”;道教将医药作为“自救”与“救人”的前提,积极精究医道,从事炼丹实验,既扩大了药物的来源和品种,促进了药物学的发展,又在医学思想和医学成就等方面,成为推动我国传统医学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摘要]道教的德寿思想,虽然脱胎于儒家的伦理道德,但是,它将伦理道德信仰华、宗教化,这样增强了伦理道德的神圣性和威慑性,使得传统伦理道德更具实践性。以上这些都表明道教认为要想长寿,必须践行孝道,基于其宗教神学的目的,道教以神佑鬼惩为孝道维持手段的神学论证,是孝寿思想的最大特色之一, 这也是道教孝道观制约民众心理与行为的有力手段, 是道教孝道观对传统孝道文化的吸收和创新的主要贡献。
第三代天师张鲁官拜汉中太守,割据一方,曹操征西川刘备时顺降曹操,第四代天师张盛徙居龙虎山后,尊张道陵、张衡、张鲁为:祖天师、嗣天师、系天师,天师世代世袭,其后正式称为正一天师派,宋理宗敕三十五代天师张大可,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事,龙虎山正一天师派遂为各道派之首。净明道以许天师为第一代祖师,玉真先生为第二代祖师,黄元吉真人为第三代传人,其后四传徐异、五传赵宜真、六传刘渊然等。(玉阳祖师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人的生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