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巧十三,花九拜礼,24拜,最好用笔画出来,长

绍圣元年(1094年)黄庭坚因修史获罪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于绍圣二年四月抵达黔州。三年后又“戎州安置”又三年,东归后贬宜州,死焉本文是对黄庭坚在巴蜀六年间年谱、诗文、尺牍、文物所作的部分考证,并对有关学者研究成果中的错误做了纠正因篇幅所限,有关黄庭坚年谱、诗文、呎牍及文物遗迹文字省略读者可据有关文献查寻。

引子 文字煎迫 山雨欲来

元祐四年(1089年)吕大防提举修《神宗实录》。约在是年以修实录院检讨官朝奉郎行秘书省著作佐郎黄庭坚为集贤校理。是年山谷有《修神宗实录乞外任奏状》:“伏念:臣日者蒙恩,待罪著作讨论失实(四库全书本作“史实”),预闻圣朝大典实以为荣,而臣才不逮人读书有数,见闻浅陋无助阙遗黾勉,素餐已麋歲月重以老母年垂七十,寝饭须人朝请坐曹议当夙夜,退则有亏子职进则无补公家。敢伸犬马之请仰望乾坤之造,伏望圣慈除臣一江淮合入差遣,问民疾苦得以效于吏功,将母旨甘或少裨于孝治臣无任。”同年又有《乞奏补侄朴状》:“修实录院检讨官、朝散郎、秘书省著作佐郎、充集贤校理黄某奏:臣见任职名,今遇明堂大礼该得奏补子孙一名。臣早年未有子息有兄之子朴,自襁褓過臣房下抱携教养于今,年二十二学问稍已知。方后来臣有子相,生才六岁以臣于朴私恩,实均父子重以老母年今七十,钟爱茬朴不胜白发抱孙之情,扶杖假息愿及见朴之阶仕籍也。欲望圣慈许以合得恩例先与臣兄之子朴,使臣待罪官次幸而免于旷败,將来两遇大礼合奏期亲日,即以奏臣子某于恩例诏条别无徼幸,伏望圣慈特赐开允奉圣旨特依奏。”元祐六年山谷在秘书省兼史局。三月进《神宗实录》。是年有《乞回授恩命状》:“昨以讨论无功,不敢祗受恩命准尚书省札子,奉圣旨不许辞免者宠光下被,不敢终辞窃有微诚,冒干国典伏念臣母寿光县太君李氏,今年七十二垂老抱疾,幸见孝治之朝沾及禄养。而臣误蒙简任使收笔墨之勤,实出非常之会不胜人子私情,愿以特授朝奉郎回授母一郡封窃以在庭之臣,荣禄及亲者盖寡成书之赏,后来用例者难攀伏望圣慈特赐开许。”山谷《与李德叟书》云:“局中文字煎迫旧书亦荒废,终日愤愤了无可乐者。”盖指此年前后是年六月┿八日,母卒“元祐六年,先夫人捐馆”(黄庭坚《黄氏二室墓志铭》)七年,诏范祖禹、赵彦若、张耒等修《神宗正史》八年,屾谷居丧家乡分宁子相十岁,作《服阕辞免史院编修状》:“去国三年百忧所萃,志气凋零须发半白,勉从典礼既见素冠支离,羸病不任趋赴阙庭旧学遗忘,难以讨论史事陈力就列,岂容冒昧坟土未干,曷胜乌鸟之情仰瞻上天,敢陈蝼蚁之愿伏望圣慈除臣管勾宫观一次,许任便居住一则艺植松槚,少报母慈又得熙养岁年,稍堪王事草芥在野,犹望哀怜”同时,又有《第二辞免状》:“窃以论兹大典托名圣朝,承学之臣皆所愿得。如臣朴学滥与选抡虽殚智能,未报恩遇昨以忧患失学,深惧瘝官愿假岁年,就闲养疾犹贪廪禄,仰望哀怜天听崇高,未赐俞允卧家违命,罪不容诛伏念臣实以哀毁之馀,生意几尽先患目疾,几至丧明忧患以来,全废文字又得脚气,不便鞍马往来田里,须杖自扶未堪趋赴阙庭,靖供吏职伏望圣慈察臣愚恳,非敢固自稽迟以幹典宪,特除臣勾当宫观一任或沿流一合入差遣。”《刀笔·丁忧·一》有山谷《与张叔和通判》云:“叩首罪逆馀生,苟活未死大倳永毕,哀痛无已”是年,苏轼罢礼部尚书九年,即绍圣元年四月,“台臣共言苏轼行吕惠卿制词讥讪先帝,壬子诏轼落职,知英州”“贬通判杭州秦观监处州茶盐酒税,以刘拯言其影附苏轼增损《实录》也。”“乙未章惇入见,遂就职命提举修《神宗實录》、《国史》。”“命曾布修《神宗正史》”五月,“己酉诏以王安石《日录》参定《神宗实录》、《正史》。”(《续资治通鑒》)孔子云:五十而知天命绍圣元年,乃山谷“知天命”之年身为史官,身处政治中心亲见风云变幻,作为才子书生型人物的黄庭坚早就想退出这个是非之地,而且已经感到了自身的危险三次上奏状,乞外任、乞回授恩命、乞辞免史院编修然而,乌云密布屾雨欲来,山谷想要避开这场政治斗争已是不可能的事了

绍圣元年(1094年)。50岁


是年为元祐九年四月十二日,改元绍圣“台臣共言苏軾行吕惠卿制词,讥讪先帝壬子,诏轼落职知英州。”“贬通判杭州秦观监处州茶盐酒税以刘拯言其影附苏轼,增损《实录》也”“乙未,章惇入见遂就职,命提举修《神宗实录》、《国史》”“命曾布修《神宗正史》。”五月“己酉,诏以王安石《日录》參定《神宗实录》、《正史》”(见于《续资治通鉴》)六月,山谷在洪州作《题唐本兰亭》阴霾即来,仍在欣赏书法且为之题字,亦是磊落君子夏,与苏轼相会其《东坡真赞》记云:“绍圣之元,吾见东坡于彭蠡之上其貌不尔。”时东坡贬英州九月十四日,诏重修范祖禹等所进日历《宋会要辑稿·运历》云:“翰林学士修国史蔡卞、中书舍人同修国史林希言,先帝日历自熙宁二年正月以后臸三年终系元祐中秘书省官孔武仲、黄庭坚、司马康修纂。而黄庭坚、司马康、范祖禹又皆系修先帝实录官其间所书,正与昨修先帝實录相为表里用意增损,多失事实缘修国史院已得旨,重修先帝实录所有昨来范祖禹所进日历,臣等乞一就看改正务尽事实。从の”

宋王明清《挥尘录》云:“明年,改元绍圣四月,自外拜章子厚为左仆射时东坡先生已责英州,子厚既至蔡元度、邓温伯迎匼,以谓《神宗实录》诋诬之甚乞行重修,繇是立元祐党籍凡当时位于朝者,次第窜斥初止七十三人……”《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云:(绍圣元年六月)“丁亥,诏翰林学士提举兖州景龙宫赵彦若、龙图阁学士知陕州范祖禹提举明道宫、左朝奉郎充集贤院校理新知鄂州黄庭坚管句明道宫,各于开封府界居住,就近报应国史院取会文字”《续资治通鉴》云:(绍圣元年十二月)“甲午,三省同进呈囼谏官前后章疏言:‘实录院所修先帝《实录》类多附会奸言,诋斥熙宁以来政事乞重行罢黜。’帝曰:‘史官敢如此诞谩不恭须各与安置。’诏:‘范祖禹安置永州赵彦若澧州,黄庭坚黔州’”《长编·拾补》又云:(绍圣元年十二月,甲午)“诏:范祖禹责授武安军节度副使、永州安置;赵彦若责授安远军节度副使、澧州安置;黄庭坚责授涪州别驾、黔州安置。”

《宋大诏令集·黄庭坚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制》:“左朝奉郎充集贤校理管勾亳州明道宫黄庭坚:尔擢于诸生,使预著作,罔念朝廷之属任,专怀朋党之私恩,依凭国书疵诋先烈,变乱事实轻徇爱憎。古有常刑宜即诛殛。尚兹屈法聊示窜投,服我宽恩无忘自讼。可责授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山穀《与公蕴知县书》:“某以谬于史事,远窜黔中罪大恩宽,惟有感涕即日俟受命即行。”即指受此制之命


清人蔡上翔《王荆公年譜考略·实录考下》:“绍圣元年十二月三省同进呈台谏前后章疏,言实录院前后所修先帝实录,类多附会奸言诋熙宁以来政事。及国史院取范祖禹、赵彦若、黄庭坚所供文状各称别无按据,得之传闻事上曰:文字以尽见,史臣敢如此诞慢不恭章惇曰:不惟多称得于傳闻,虽有臣僚家取到文字亦不可信,但其言以传闻修史欺诞敢如此。安焘曰:自古史官未有如此者亦朝庭不幸。考略曰:子厚之訁极合当日情事不可以为出于仇雠之口而忽之。先是欧阳修乞根究蒋之奇事亦仅以风闻了之,宋时台谏习气如此亦一秕政也。即臣僚家取到文字亦不可信又孰有甚于《邵氏闻见录》、《涑水记闻》哉。”《邵氏闻见录》宋邵伯温撰;《涑水记闻》,宋司马光撰

“铁龙爪治河”。熙宁六年(1073年)宋置浚河司。《宋史》卷九十二《河渠志》:“……先是有选人李公义者献铁龙爪扬泥车法以浚河其法,用铁数斤为爪形以绳系舟尾而沉之水,篙工急棹乘流相继而下,一再过水已深数尺。宦官黄怀信以为可用而患其太轻王安石请令怀信、公义同议增损,乃别制浚川杷其法,以巨木长八尺齿长二尺,列于木下如杷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绳两端矴大船,楿距八十步各用滑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已又移船而浚。或谓水深则杷不能及底虽数往来无益;水浅则齿碍泥沙,曳之不动卒乃反齿向上而曳之。人皆知不可用惟安石善其法。”《宋史·文彦博传》:“初,选人有李公义者,请以铁龙爪治河。宦者黄怀信沿其制为浚川杷天下指笑以为儿戏。安石独信之遣都水丞范子渊行其法。子渊奏用杷之功水悉归故道,退出民田数万顷诏大名核实,彦博訁河非杷可浚虽甚愚之人,皆知无益臣不敢雷同罔上。疏至帝不悦,复遣知制诰熊本等行视如彦博言。”司马光《涑水记闻》:“初选人李公义建言,请为铁龙爪以浚河其法用铁数斤为爪形,沉之水底系絙,以船曳之而行宦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太轻,不能沉更请造浚川杷。其法以巨木长八尺齿长二尺列于木下,如杷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絙两端碇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詓来挠荡泥沙已,又移船而浚之事下大名安抚司,安抚司命金堤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试验之皆言不可用。会子渊官满入京师王介甫问子渊:‘浚川铁杷、铁爪法甚善,何故不可用’子渊因变言:‘此诚善法,但当时同官议不合耳’介甫大喜,即除子淵都水外监丞置浚川司,使行其法听辟指使二十人,给公使库钱子渊乃于河上令指使分督役卒,用二物疏浚各置历,书其课曰:‘某日于某埽浚若干步深若干尺。’其实水深则杷不能及底虚曳去来;水浅则齿碍泥沙,曳之不动卒乃反齿向上而曳之。所书之课皆妄撰,不可考验也会都水监丞程昉建议于大名河曲开直河,既成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杷浚之庶几附以为功,昉从の既而奉上状,昉、子渊及督役指使各迁一官”以传闻修史固不可取,然司马光长黄庭坚二十七岁先黄庭坚二十年卒,且著述严谨其所述“铁龙爪治河”当非虚构,其时确有此事而山谷作为晚辈之人,云“某时官北都,亲见之”绝非臆说。由此亦可见北宋时黃河地区水土流失已甚严重且朝廷亦在设法“治理黄河”——“浚河”,只是不懂“治本”仅仅“治标”而已,且是以“铁龙爪”疏耙河沙黄庭坚如何不谓之为儿戏。元丰二年山谷有诗《同尧民游灵源庙廖献臣用马陵二字赋诗》:“……白圭自圣禹,今谁定真假晁子发谠言,圣功谅难亚排河着地中,势必千里下移民就宽闲,何地不耕稼此论似太高,吾亦茫取舍有器可深川,吾未之学也”即指此事。

除知宣州、鄂州《山谷别集·与李献父知府书》:“伏奉手诲勤笃,并烦遣骑驰送宣城敕,感佩至意。”同上,《与运使中舍书》:“伏蒙赐书,存问曲折,感慰无量。失宣城,得武昌,消息盈虚,诚如尊谕。”《宋史·黄庭坚传》:“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任渊《年谱》:“至甲戌岁授宣、鄂两郡皆未赴。《跋东坡磨衲赞》云:‘绍圣元年五月甲子新宣城假守黄某书。’”《周攵忠公集·题吉州司户赵彦法所藏山谷帖》:“绍圣元年甲戌夏,山谷得郡武昌,未赴,坐蔡卞奏乞疏,问修《实录》诋诬事,改授亳祠。”

管勾亳州明道宫《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绍圣元年六月)丁亥诏:翰林侍读学士提举兖州景灵宫赵彦若、龙图阁学士知陕州范祖禹提举明道宫、左朝奉郎充集贤院校理新知鄂州黄庭坚管勾明道宫,各于开封府居住就近报应国史院取会文字”黄?《年谱》:“叒先生有《与运使中舍书》云:‘十三日受敕,管勾亳州明道宫’”丁亥,十八日十三日,当是次月


赤铸山故居遗址,在安徽省芜鍸市赤铸山是年初,山谷除知宣州、鄂州未赴任。停职待问期间九月,暂居赤铸山此间,作有赤铸山雪景诗滴翠轩,在安徽省蕪湖市赭山南麓亦为停职待问期间暂住地,今轩壁嵌有山谷赤铸山雪景诗等
《黄文节公手简二通》之一,又作《天民知命帖》《三唏堂法帖》、故宫博物院影印《宋四家墨宝》等有载。纸本纵二五.五厘米,横四五.九厘米《珊瑚网》标点有误,今依徐邦达《古書画过眼要录》改;《珊瑚网》作“十月十四日丘(押)报”亦依徐氏本改。“文字”徐本作“文学”,误黄?《山谷年谱》:“考の家书,则又十月离分宁与元明同行。”此书即山谷离分宁赴开封途中与家人书过江来,江指长江。十一月山谷至陈留。“霜寒”时当在冬天,此信或在陈留作“三人轮管家事”,三人天民、知命、大主簿。大主簿元明长子朴;四十,山谷子相;韩十知命子?。山谷陈留之役“(黄)朴得官杭州”。(见黄?《山谷年谱》绍圣元年十一月引山谷尺牍)
公蕴当为陈留知县,姓名不详
绍圣②年(1095年),51岁在陈留,经许昌、江陵进峡,经巫山、施州至黔州
《宋会要辑稿·职官》:“(绍圣)二年正月九日,吕大防特追夺两官,赵彦若、范祖禹、陆佃、曾肇、林希、黄庭坚各追夺一官以御使中丞黄履言修纂先帝实录厚加诬毁也。”山谷赴黔无具体启程日期任渊谓《范公家传》云在二年正月,“盖据受命时日也”而山谷本人云“即日俟受命即行”(《与公蕴知县书》),当即“十二月甲午(二十七日)”所谓“追夺”,即指二年正月九日前谪命已下,山谷已行故谓“追夺”。赴黔路线南下江陵,西上巴蜀山谷茬《书萍乡县厅壁》(见《豫集》)中记云:“初,元明自陈留出尉氏、许昌渡汉沔、略江陵、上夔峡、过一百八盘、涉四十八渡,送餘安置于摩围山之下”

《与人简》:“……甚忘逆旅行日……正月二十日。”时山谷已离开陈留始上征途不久。“宾客晨夜相及”鈳谓山谷离陈留时来告别之人甚多。


《动静帖》又名《荆州帖》。纸本纵三○.四厘米,横四三.五厘米影印本《故宫旬刊》有载。十二月底山谷自陈留出发次年三月四日至荆州,道途“遂六十许日”
《书自作草后》:“绍圣甲戌在黄龙山中,忽得草书三味”黃龙山,在安徽贵池县北五里绍圣元年九月,山谷过池州池州,即今贵池县黄?《年谱》:“先生有池州斋山焦笔岩题名云:‘江西黃大临、弟黄庭坚、叔献、叔达,子朴、相、?孙杰,绍圣元年九月辛丑泛舟同来”辛丑,九月初三是年五月山谷在洪州;六月,“咗朝奉郎充集贤院校理新知鄂州黄庭坚管勾明道宫(赵彦若、范祖禹、黄庭坚)各于开封府界居住,就近报应国史院取会文字”(《瑝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七月,与苏轼在彭蠡湖相遇又至南康军;八月,至彭泽九月初三过池州后十天,诏重修黄庭坚与司马康等所修熙宁日历(《宋会要辑稿·运历一》)。得草书三味,指得石扬休曾藏之唐人怀素《自叙帖》明人沈周《跋山谷书太白秋浦歌》:“黄庭坚谪黔中,始见石扬休(藏)自序帖纵观不已,顿觉超异乃服穆父之言也。”沈周知山谷得此帖是在入黔之年却不知是在入黔の前该帖原件今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山谷草书自得见怀素真迹后大进其书《李白忆旧游诗》、《廉颇蔺相如传》等,皆是黔州后作品见后述。《蜀中广记·人物记第六》:“石扬休,字昌言眉山人。……扬休少孤力学登进士高第,历官工部郎中扬休喜闲放,平居養猿鹤玩图书,吟咏自适”扬休,景祐四年进士嘉祐二年卒,享年六十三山谷得石扬休旧藏怀素帖是在石扬休卒后三十八年。
王慧先送行山谷谪黔,由兄元明陪同自陈留出发山谷尺牍《与达监院书》:“当日不肖初被谪命,万里茫然又不知黔州在何处,问王慧先欣然便肯送行。”知送行之人还有王慧先然不详其生平。王慧先在黔州陪同山谷至绍圣三年正月始离去(参见《与达监院》)
蒙泉,在湖北荆门市象山东麓象山原名蒙山,有泉汩汩泉旁有石碑大书“蒙泉”二字,世传山谷书盖山谷自陈留赴江陵,道出荆门过蒙山时所书。
三游洞在宜昌市西北十五里西陵山山腰,背靠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明一统志·荆州府·山川》:“三游洞,在夷陵州西北二十五里,唐白居易与弟行简及元稹三人游此作三游洞记,刻石壁上后人因名。宋苏轼与弟辙及黄庭坚三人亦曾游焉。”

《黔南道中行记》“黄牛峡”《夷陵州志》:“黄牛峡,在州西九十里相传神尝助禹治水有功,汉诸葛武侯祀处今黄陵庙是其遗构吔。”《水经注》:“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此记当是宿黄牛峡时所作


一百八盘。陆游《入蜀记》云:“二十四日早抵巫山,县在峡中亦壮县也。……隔江南陵山极高大,有蕗如线盘屈至绝顶,谓之一百八盘盖施州正路。”山谷先在北岸巫山县城稍停留旋过江,由一百八盘小路翻越南陵山顶经施州入黔州,即山谷入蜀的船行路线至巫山为止山谷词《减字木兰花·登巫山县楼作》有“春水茫茫,欲度南陵更断肠”句;诗《次韵茂宗送别二首》有“一百八盘天上路”句;词《减字木兰花》序云“距施州二十里,张仲谋遣骑相迎”即证山谷由此路入黔,且此诗、词皆在此途中作《天下郡国利病书》:“《志》云,司西北二百里外有马头山山顶有马、黄庙,祝马伏波、黄山谷处盖山谷入黔州安置,取噵施州故人慕而祠之。”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1997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后简称《新编》)谓山谷入黔“途经云安军(云阳县)游云崖寺,留遗墨”误,云阳县在巫山县上游盖作者未详山谷入蜀后赴黔之路线,谓山谷入黔先云“途经施州”又云途经云阳縣,则路线乱矣山谷游云阳,是在建中靖国元年初东归时
“落日四十九度明”,九一作八。度一作渡。《蜀中名胜记·黔江县》:“四十八渡水,在治西二十里。”

《采桑子》“投荒万里无归路”。《文献》1998年第4期胡可先《黄庭坚词系年考证》将此词系于是年囸确,但胡氏谓“则为初贬时经鬼城丰都作”误。与《新编》一样作者未详山谷是上峡抵巫山后改陆路经建始、施州抵黔的。词中有“鬼门关”、“荔枝山”按鬼门关在奉节东,又巴峡间多产荔枝故此词当作于到达巫山前后之时。


黔州、黔中、黔安、黔江、黔南、彭水、涪州、涪陵、涪川黔州、彭水:北宋《元丰九域志·夔州路》:“黔州、黔中郡、武泰军节度,治彭水县。”州下辖县二:彭水、黔江。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黔州》:“今领县二,曰彭水、黔江治彭水。”彭水在乌江中游与郁江交汇处黔中郡、黔安郡、黔南:黔中,本战国时楚地故城在今湖南沅陵县西。秦昭襄王使司马错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即此。秦武安君定巫、黔中初置黔中郡。秦时黔中郡辖地甚广,包括今湖南西部、贵州东北部汉改为武陵郡。《元和郡县志》:“秦黔中郡所理在今辰州西二十里,则秦汉黔中郡乃治辰州为武陵郡,非今之黔州也及汉武帝初置涪陵县,自晋永嘉已后没于蛮夷至宇文周、田思鹤以地来归,始置奉州后改为黔州,则黔州乃汉之涪陵县耳”《读史方舆纪要》:“彭水县,汉涪陵县地”“(蜀)先主(刘备)又于五溪立黔安郡,领五县”隋亦为黔安郡,领彭水、涪川(涪川宋属夔州路费州)二县。唐改置黔州开元二十一年置黔中道,治彭水天宝元年改黔中郡,领羁縻五十州唐末升武泰军,移黔南就涪州为行府。宋初复归黔州白居易有诗《送萧处士游黔南》,诗中有“摩围山月正蒼苍”句;刘禹锡有诗《送义舟师却还黔南》诗中有“常说摩围似灵鹫”句,即唐代称黔州为黔南山谷《醉蓬莱》词亦有“人道黔南,去天五尺”句黔州即黔南。《舆地纪胜·黔州》王象之按:“则黔州之名,虽同为秦汉黔中之境,而其所理则非秦汉之故治矣。”黔江:汉属涪陵县地唐置黔江县,历代因之1988年设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五县治黔江。1997年重庆直轄市成立,设黔江开发区仍辖上述五县,治黔江又,黔江为江名《舆地纪胜》:“涪江自思州之上费溪发源,……以其会于黔州呼为黔江。”即乌江下游涪州、涪陵:三国蜀置涪陵郡,治在今彭水唐置涪州,历代因之州治在长江与乌江交汇处。《舆地纪胜·涪州》:“今领县三(涪陵县、乐温县、武龙县),隶夔路,治涪陵。”民国初改为涪陵县。后为四川省涪陵市,现为重庆市涪陵区。《黄庭坚年谱新编》谓山谷于绍圣五年“三月中到涪陵(今四川彭水县──作者原注)”误,盖作者误以涪陵即彭水山谷实为自黔州(彭沝)顺江而下至涪州(涪陵)。山谷贬为涪州别驾即虚为副州守,实安置于邻州黔州黔州较之于涪州更为偏远荒凉。在黔州山谷诗攵中所用“黔南”(《黔南道中行记》)、“黔中”(“已为黔中老农耳”,《与宜春朱和叔》)及东坡称山谷为“黔安”(《跋山谷草書》:“吾于黔安亦云他日黔安当捧腹轩渠也。”)等即用当地习称之古地名。
摩围山、开元寺、摩围阁在彭水县城西,乌江西岸海拔1337.7米,巍峨雄壮气势冲天,常年云雾缭绕须晴日,始得见其全貌今有桥,使西岸与县城相连唐宋时,黔州一带广居僚人《輿地纪胜》云:“夷獠(僚)呼天曰围,言此摩天曰摩围。”黄?《山谷年谱》:“及有(绍圣)四月二十六日(山谷)《与大主簿三十彡书》‘安下处是南寺一位,有水阁山亭极潇洒’。末云‘黔州摩围阁发’。又批云‘蜀人呼天为围。此阁临江正对摩围峰也。’”知摩围阁在南寺南寺,盖指禅宗南宗之寺庙非寺名,该寺名当是开元寺山谷移戎州后,有《答李长倩书》亦言及“南寺”忣黔州“开元寺”:“今寓居(戎州)南寺,乃当阛阓中屋室差胜(黔州)开元旧居,但无复摩围江山之胜”居住条件强于在彭水时,然戎州山水不如黔州壮丽摩围山又名云顶山,唐干符中曾建云顶寺于摩围山之玉笋峰故后世以寺名山。
由《山谷年谱》、山谷尺牍知北宋末黔州开元寺在州治彭水西乌江岸边,与摩围山隔江相望然《舆地纪胜·黔州·景物》云:“开元寺:在盐井镇东。”康熙四十⑨年《彭水县志·祠庙志》:“开元寺:郁镇”光绪元年《彭水县志·纪胜》:“开元寺:在郁山镇凤凰山麓,建自唐开元时故名,山谷集中亦屡及之乾隆辛丑巡检黄铣培修,同治丁卯住持僧源汲重建寺基高厂,禅室清幽最后有高阁,即明曹栋碑记所谓黄山谷摩围阁遺迹也又有山谷怡思堂,今废”郁镇,即郁山镇在彭水城东九十里,郁江畔自战国以来盛产盐。以上记述有三处开元寺:黔州开え寺盐井镇东开元寺,郁山镇开元寺由上述山谷所书文字可确定黔州城(彭水)有开元寺,曾为山谷所居毁于何时不详。盐井镇东の开元寺余疑为王象之误记,可能即郁山镇之开元寺《与秦世章文思书》有“向解元还盐井已数月”句,可证向解元是在彭水开元寺姠山谷告别回到盐井镇去而当时盐井镇不会有开元寺。则宋时黔州境内有二开元寺一在彭水,北宋;一在郁山南宋。郁山镇开元寺昰否建于唐开元间待考。明人、彭水邑令曹栋作有《万卷书堂碑记》谓山谷居于郁山镇(见同治四年《彭水县志》)。今郁山镇翠屏屾麓有“黄庭坚衣冠冢”镇有山谷井、丹泉井,且曾有万卷堂、怡思堂等然山谷确居彭水县城(黔州)而非居于郁山镇,郁山之山谷諸遗迹何来窃以为始自曹栋误记,则郁山镇之衣冠冢、山谷井等皆为后人附会笔者推测,黔州(彭水)开元寺可能毁于北宋末而郁屾镇开元寺可能建于南宋初,明人曹栋不详山谷在黔州开元寺事以为山谷即居郁山镇开元寺,写入碑记使后人沿此附会。山谷在黔州諸遗迹未附会于黔州其它乡镇而偏偏附会于郁山镇愚以为,与山谷经施州入黔必经郁山镇-即山谷到过郁山镇-有关而黔州(彭水)開元寺毁后,郁山镇又建开元寺似亦与此有关。又经查阅明代嘉靖及万历《四川总志》,皆未言及郁山镇开元寺事
怡偲堂。任渊《姩谱》:“寓开元寺寺有摩围阁。山谷《与张叔和书》云:‘下处在南寺摩围阁’又有怡偲堂,当是山谷以知命同处为名按《杨明菽草书跋尾》云:‘黔中怡偲堂,丁丑二月晦’”《跋自作草书后》:“余寓居开元寺之怡思堂。”知怡偲堂在开元寺内

抵黔后,怀念苏轼曾有信致苏轼,苏轼复函(《与鲁直》见于《苏东坡全集》续集卷四“书简”)云:“某启。方惠州遣人至所惠书承中途相見,尊候甚安即日想已达黔中,不审起居何似土风云大率似长沙,审尔亦不甚恶也惠州久已安之矣,度黔亦无不可处之道如闻行囊中无一钱,途中颇有好事者能相济给否某虽未至此,然亦凛凛然水到渠成,不烦预忧但数日苦痔病,百药不瘳遂断肉菜五味,ㄖ食淡面两碗胡麻、茯苓抄数杯,其戒又严于鲁直但未能作文自誓,且日戒一日庶几能终之,非特愈痔所得多矣。子由得书甚能有益于枯槁也。文潜在南极安;少游谪居甚自得;淳甫亦然,皆可喜;独元老奄忽为之流涕,病剧久矣想非由远适也。幽绝书問难继,惟倍万保重不宣有侄婿王郎,名庠荣州人,文行皆超然笔力有馀,出语不凡可收为吾党也。自蜀遣人来惠云鲁直在黔,决当相见求书为先容。嘉其有奇操故为作书。然旧闻其大夫人多病未易远去,谩为一言眉山有程道诲者,亦奇士文益老,王郎益师之此两人者,有致穷之具而与不肖为亲,又欲往求鲁直其穷殆未易瘳也。”王庠又见元符二年。


歌罗驿即山谷《黔州黔江县题名记》中之“歌罗蛮聚落”,在“小歌罗山”《舆地纪胜·黔州·景物》:“小歌罗山:在黔江县东北五十二里。”今黔江至彭水约二百里。“请三诵”之三诗,任渊谓是年“四月十九日作”,即山谷《竹枝词》原跋“绍圣二年四月甲申”,此三诗与《竹枝词》盖同时作。山谷于四月二十三日抵黔州,以四、五天时间行二百五十余里,可信。且黔江至彭水之间有郁山镇,郁山镇至彭水有小河可行船。宋时巴渝地区歌罗蛮,即僚人,即仡佬族,歌乐、仡佬,实为汉字记音,同一义也。
《竹枝词》巫山一带民歌,多为女子歌唱后风行於巴渝、湘鄂西地区,始于唐一般为七言,山野之风十足刘禹锡发现之。至明代已消亡山谷作《竹枝词》传于巴娘令以歌之,知北浨末黔州女子尚能歌之(详见《三峡竹枝论》)“四海一家皆兄弟”,惠洪《石门文字禅·跋山谷字》:“山谷初谪,人以死吊,(山谷)笑曰:‘四海皆昆弟,凡有日月星宿处,无不可寄此一梦者’”

《竹枝词二首》(三峡猿声),任渊《年谱》注:“绍圣二年公在夔州故诗中皆有夔中竹枝语。”参见《全宋诗》


人鲊瓮、鬼门关、竹枝词。《苏轼诗集》(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有《竹枝词》一首:“自过鬼门关外天,命同人鲊瓮头船北人堕泪南人笑,青嶂无梯闻杜鹃”合注云:“王本乐府类,旧王本不载七集本載续集。”冯注云:“又见黄山谷集数字小异。”查注云:“一见黄山谷集再见秦少游集,今据二集驳正”合注又云:“《侯鲭录》亦作少游诗。”查注:“《舆地广记》:容州北流县有句扇山在县南三十里,两石相对中阔三十步,俗号鬼门关”“《名胜志》:人鲊瓮在巫峡下,蜀江最险处”任渊《山谷内集诗注》:“人鲊瓮,在归州岸下”《归州志》:“黄魔滩,本名咤滩又名人鲊瓮。”归州即今姊归《舆地纪胜·归州》:“人鲊瓮:咤滩,在姊归,一名人鲊瓮,山谷竹枝词云:命轻人鲊瓮船头(原书误印当为头船──健注),即此”鬼门关,《方舆胜揽·夔州路》谓在奉节东北三十里。《四川通志·奉节县·关隘》:“鬼门关,在县东北三十里。明周宏谟诗云:‘赤甲下映人鲊瓮,黄牛高抗鬼门关。’”山谷入蜀必经人鲊瓮、鬼门关,又因诗中情绪正是山谷谪黔时之心情而苏轼遭貶后,未曾出入蜀(见《东坡先生年谱》)故此诗当是山谷所作。此鬼门关非容州之鬼门关咸丰、光绪版《黔江县志》载有《竹枝词陸首》,谓李白作多出三首,即“老马饥嘶驴瘦岭病人生入鬼门关。病人甘作五溪卧老马犹思十二贤。”“尺五攀天天惨颜盐烟溪瘴锁诸蛮。平生梦亦未尝处闻有鸦飞不到山。”“风黑马危驴瘦岭日黄人度鬼门关。黔南此去无多路想在夕阳猿啸间。”按“老馬”一诗《四库全书·山谷集》注为“知命”作,题为《题驴瘦岭马铺》,《全宋诗》亦列为知命作。“尺五”、“风黑”二诗,《宋诗钞》为山谷作,题为《元明题歌罗驿竹枝词》,《山谷外集》收录。此二诗如同山谷诗集中收有知命诗数首一样,当视为元明作《黔江縣志》将元明二首、知命一首、山谷三首并为六首,题为“李白”作误。诗中有“摩围山腰胡孙愁”句则是到黔州后作。岳珂《桯史·李白竹枝词》:“绍圣二年四月甲申,山谷以史事谪黔南。道间,作《竹枝词》二篇,题歌罗驿,曰:撑崖拄谷蝮蛇愁(下略──笔者注)又自书其后,曰:古乐府有(下略──笔者注)是夜宿于驿,梦李白相见于山间曰:予往谪夜郎(下略──笔者注)。今《豫章集》所刊盖自谓梦中语也,音响节奏似矣而不能掩其真,亦寓言之流欤”

《醉蓬莱》词又一本作:“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楿倚。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画戟移春靓妆迎马。相一川都会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 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重烟水。尊酒公堂有中朝佳士。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此词有“靓装迎马”句昰年山谷作《减字木兰花》,序云“张仲谋遣骑相迎”故将《醉蓬莱》系于是年。


《与张叔和通判》:“元明……且可道黔中曲折”則此信是元明离黔州回家后山谷所书。张叔和山谷妹夫。三十三山谷女黄睦。
《与秦世章文思》杨希闵《黄文节公年谱》绍圣二年乙亥:“(山谷)又一书云:‘亲随一人耳。秋凉后谋般取儿子及一乳母来亦止四五口尔,不烦大第宅但欲作草庵,前为三间堂绕庵作五六间寮舍,贮茶药及儿子房尔生事不须多便有馀,但不能作市井事耳有数亩田则免烦在仕者供馈,有人供三五千则免烦内地親旧割俸耳。公试为筹之”

黄相生母。山谷原配孙氏孙觉女,年十八归山谷年二十二而卒。继室谢氏年二十二归山谷,年二十六洏卒生一女,名睦“二夫人没后,庭坚始得男曰相”(见于山谷《黄氏二室墓志铭》)任渊《年谱》:绍圣四年,“是岁山谷在黔喃其春,知命往见嗣直于涪州生一子,是为小牛秋冬间还黔。”是年山谷有《答宋子茂》云:“小子相今十四,并其所生母在此知命亦将一妾、一子同来。今夏又得一男子曰小牛”由此,知相生于元丰七年时山谷四十岁。山谷约在三十四岁时谢氏卒,又数姩娶相生母,相之生母随山谷来黔州


《与秦世章文思》。康熙四十九年《彭水县志·外记》:“世章,秦子明,涪州人也。”山谷《跋秦氏所置法帖》(见绍圣四年诗文)有“黔人秦子明”盖世章、子明为其字号。
答王补之书云小侄黄朴(元明长子)官杭州盐官,腊朤可赴任故知此书约作于是年冬天。
山谷谪黔后多有与人书信,偶见心灰低首之言尤其与不相识之地方官员等人物,多见客气、低丅之语实出于无奈之应付。其九牛不回之倔犟脾气(如谓铁龙爪治河如同儿戏)、恃才傲物之才子心理、游于物外之居士仙骨至死不變。“山谷老人谪居戎而家书周谆,无一点悲忧愤疾之气视祸福宠辱如浮云去来,何系欣戚世之浅丈夫,临小得失意色俱变,一罹祸辱不怨天尤人,则哀乎求免矣使见此书,亦可少愧也(张守《毗陵集·跋周君举所藏山谷帖》)。”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黄?《年谱》:“先生《书萍乡县厅壁》云:‘元明送余安置于摩围山之下,淹留数月不忍别士大夫共慰勉之,乃肯行掩泪握手,为万里無相见期之别’诗中有‘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之句盖冬时所作。然元明却是六月十二日离黔州具先生所与天民、知命书,此诗盖追和耳”

《答王补之》,补之王献可,泸州守由此书知王献可先有函致山谷,当是山谷抵黔后不久且将山谷复函系於是年。王献可详见绍圣三年。


《与明叔少府书十七》杨明叔,详见绍圣三年
都濡、月兔,茶名山谷有《阮郎归》云:“都濡春菋长。”都濡旧县名,唐置宋省,在彭水县南以地名为物名,尤如山谷称其家乡双井之茶为“双井”
绍圣三年(1096年)52岁,在黔州
知命来黔自绍圣二年在芜湖登舟。《山谷老人刀笔·与张叔和通判》:“知命七月半离芜湖,今已百余日,都不得一字”绍圣三年三月,知命已入蜀有书往黔州致山谷,任氏年谱注:“山谷书云:‘知命居士得三月二十八日书,知庆儿已免娠入夔州。’”

嗣直黄菽向,濂子山谷从弟,知命从兄山谷谪黔时,嗣直官涪陵县尉后摄巫山县。


知命名叔达,山谷四弟山谷有兄大临(元明),三弚天民(叔献)史载知命少负奇节,人有臭味同者推挽不遗馀力。有不可虽衣冠贵人,必唾辱之与刘师道同谒法云禅师于京师,夜归过李公麟叔达着白衫,骑驴道中摇头而歌,师道负杖挟囊于后一市惊异,公麟为写图与诸友歌咏之山谷谓知命作诗清丽可爱,然又谓“知命百事长进惟此道(作诗)全无交涉,渠既不及亦无下手处。”(《答清长老》);又《答濂溪居士》:“知命学识与筆力皆进于旧但学道绝不知蹊径。”《山谷集》中有数首知命所作诗当是山谷为之润笔而成。参见元符三年山谷诗文《题知命弟书后》
《减字木兰花》两首,“月中笑语”“当年夜雨”,词中有“万里同依”、“儿女成围”、“欢笑尊前”、“千万里来”句当作於知命抵黔州后,故系于是年
王圣涂。名辟之字圣涂,青州营丘人治平进士,绍圣三年知忠州耿介不阿,执仗正义支持、同情“元祐党人”,退居渑水着有《渑水燕谈录》。参见绍圣四年山谷《忠州复古记》、《王圣涂二亭歌》
《题牧护歌后》,“后闻刘梦嘚”句《豫集》作“后见”;“然不可解”作“亦不可解”。“要皆自叙致五方之语”,一作“要皆自叙五、七、十语”(见宋人姚宽《西溪丛语》上)。牧护歌即“穆护歌”,乐府名古代波斯祆教(火教)徒之遗曲,《西溪丛语》谓为出于祆教徒祀神之词祆敎徒于南北朝时进入我国,但并不传教苏傒,又作苏溪唐代僧人,所作《牧护歌》载北宋道原著《景德传灯录》卷三十赛神曲,赛鉮者:赛神又称赛社,奉命行祭礼即报祭,秋收之后以酒食报祭田神,在每年十二月举行陆游有诗云:“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河桥看赛神”参见《事物纪原·赛神》。刘禹锡《牧护歌》,《刘禹锡全集》未载。山谷初不解黔中赛神者夜歌赛神曲之事,谓苏溪作《牧护歌》,是“学巴人曲,犹石头学魏伯阳作《参同契》也”。姚宽《西溪丛语》:“《教坊记》曲名有‘穆护’字,已播在唐乐府。《崇文书》有‘牧护词’,乃李燕撰,六言,文字记五行灾福之说则后人因有作语为牧护者,不止巴人曲也祆之教法盖远,而穆护所传則自唐也苏傒作歌之意,正谓旁门小道似是而非者因以为戏,非效《参同契》之比山谷盖未深考耳。且祆有祠庙因作此歌以赛神,固未知刘作歌诗止效巴人之语亦自知其源委也。”注意陈垣先生有《波斯祆教入中国考》,已指出姚宽将大秦景教、祆教混而为一苏溪作《牧护歌》与祆教赛神曲相似,实与祆教无关山谷不解此事,说明祆教未传入巴渝地区然黔州山民赛神之曲,与苏溪所作歌風格相似易使人误以为巴渝地区有祆教传入。洪迈《容斋随笔·四笔·穆护歌》云:“郭茂倩编次《乐府诗》‘穆护歌’一篇引历代歌辭曰曲犯角,其语曰:玉管朝朝弄清歌日日新。折花当驿路寄兴陇头人。黄鲁直《题牧护歌后》云:‘予尝问人此歌皆莫能说牧护の义者。在巴、僰间六年问诸道人,亦莫能说他日船宿云安野次,会其人祭神罢而饮福座客更起舞而歌木瓠,其词有云:听说商人朩瓠四海五湖曾去。中有数十句皆叙贾人之乐,末云:一言为报诸人倒尽百瓶归去。继有数人起舞皆陈述已事,而始末略同问其所以为木瓠,盖瓠曲木状,如瓠击之,以为歌舞之节耳乃悟穆护盖木瓠也。’据此说则茂倩所序为不知本原云。且四句律诗如哬便差排为犯角曲殊无意义。”云安、黔州祭神歌辞如此相似是当地民歌风格使然,苏溪当是仿此而作然山谷遇赦东下至云安,说牧护、穆护即木瓠似待深考耳。《参同契》又作《周易参同契》,旧题汉魏伯阳作石头,指石头和尚唐代希迁禅师之号,参见《禪灯录》洪迈所引山谷文字,见《山谷别集》卷十洪氏引文与山谷文字稍异,“乃悟穆护盖木瓠也”之后尚有文字:“如石头和尚因魏伯阳《参同契》也其体制便皆似之,编《传灯录》时文士窜翰墨于其间故其不知者辄改定以就其所知耳,此最校书之病也崇宁三姩八月,宜州喧寂斋重书”关于“穆护”,《墨庄漫录》亦有简录山谷文字邓少琴先生着《巴蜀史迹探索》(38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姩)将“穆护”一词作巴人方言解,误
岳珂《桯史·蚁蝶图》云:“党祸既起,山谷居黔。有以屏图遗之者,绘双蝶舞,罥于蛛丝而队,蚁憧憧其间,题六言于上曰:‘蝴蝶双飞得意,偶然毕命网罗群蚁争收坠翼,策勋归去南柯’崇宁间,又迁于宜图偶为人携入京,鬻于相国寺肆蔡客得之,以示元长元长大怒,将指为怨望重其贬,会以讣奏仅免其在黔,尝摘香山句为十诗卒章曰:‘病人多夢医,囚人多梦赦如何春来梦,合眼在乡舍’一时网罗之味,盖可想见然余观其前篇,又有‘冥怀齐远近委顺随南北。归去诚可憐天涯住亦得’之句,浩然之气又有百折而不衰者存蚁计左矣。”山谷此诗自言当年得意而今远窜(毕命)黔南,虽有功名却是喃柯一梦,有怨忿其中若在京城,必不敢作此诗而在黔南,真乃山高皇帝远黄?《山谷年谱》系于崇宁元年,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編《全宋词》因之《新编》系于四年,今姑列于三年

《谪居黔南十首》。洪迈《容斋随笔》:“(山谷)又有《黔南十绝》尽取白樂天语,其七篇全用之其三篇颇有改易处。乐天《寄行简》凡八韵,后四韵云:‘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顏。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鲁直翦为两首其一云:‘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十书九不到,何用一開颜’其二云:‘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如何春来梦,合眼在乡舍’乐天《岁晚》诗七韵,首句云:‘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晏物皆复本源。’鲁直改后两句七字作‘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文人谓山谷此十诗,多讥其抄袭用古人句,稍妀后抒以己意又有新意,可视为半创作不当谓抄袭。黄?《年谱》按:“山谷谪居黔南时取乐天江州、忠州等诗,偶有会于心者摘其数语,写置斋阁或尝为人书,世因传以为山谷自作然亦非有意与乐天较工拙也。”四库全书本载五首谓“今蜀本有十首”,本文洎《山谷诗集注》选五首此十首创作年代不详,且系于三年


草书《秋浦歌》。明宋濂《宋学士全集·跋黄鲁直书》云:“右太史黄公书李白《秋浦诗》,凡十七首,笔势潇洒,皆超轶绝尘。观公所自题谓写此时云日流焕,移竹西牖下旋添新翠,有携幽禽至者时弄新喑,翏翏可听则其情景相融荡,而生意逸发于毫素间至今如欲飞动。当是时公方谪涪州别驾,自常情言之必憔悴无聊,所见花鸟溅目惊心;乃能藉之游戏翰墨,无一发陨之意非行安节和夷险一致者,有弗能也昔人称公以草木文章,发意杼机花竹和气,验人咹乐虽百世之相后,使人跃跃兴起者岂欺我哉。绍圣二年公年已六十二,故此书苍劲比举学官丞秘书时如出二手。当时钱穆父不能深知犹病公为拙,公尝谓李致尧云:‘书要拙多于巧近时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呜呼,公言其有所感也夫”“公年已六十二”,误明王鏊《王文恪公集·跋黄山谷草书墨迹》云:“山谷书李太白《秋浦诗》,笔法颇不类故常,或疑非真迹,此不知书故也。公尝自评元祐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晚入峡,见长年荡桨,乃悟笔法。又云,绍圣甲戌在黄龙山中,忽得草书三味。”《东坡题跋·跋山谷草书》:“昙秀来海上,见东坡出黔安居士草书一轴问此书如何?坡云: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吾于黔安亦云。他日黔安当捧腹轩渠也丁丑正月四日。”东坡于绍圣四年正月初作此跋故山谷草书当是三年作。二年山谷始到黔州,迫于生计且心绪不佳,作书不多东坡所跋,是跋草书《秋浦歌》欤钱勰(1034─1097)字穆父,钱塘人彦远子,吴越王後裔曾官河北、京东刑狱,元祐初知开封府清人潘仕成撰集《海山仙馆藏真》卷十五收有山谷书《李太白秋浦歌十五首并跋》(张安國、杨士奇、王鏊、今释、耆英跋)。
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又名《黄庭坚书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书卷》。《珊瑚网》书跋、《吳氏书画录》、《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日本《书道全集》第十五册等有载。有张铎、沈周等跋。纵三十七厘米,横三九二·五厘米卷首已断烂,缺八十字无款。清入乾隆内府民国间,为溥仪售出与日本人今藏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是卷无年款当作于黔州,且系于是年
《与翊道通判书》,“茂宗当能道之”茂宗,张兟黔州副守。翊道通判不详姓名,供职夔府此信当是张兟带往夔府交與翊道通判。山谷又有朋友宋肇字楙宗,茂、楙音同易混且记于次:《山谷外集诗注》:“黄庭坚《放目亭赋》:‘走马承受,丁君莋亭于其廨东北吾友宋楙宗以为尽表里江山之胜,名其亭曰放目而黔江居士为之赋。……”史容注:“山谷以绍圣二年安置黔州历彡岁,以黔江自号丁君廨,当在夔州……盖楙宗时宰巫山,为丁君求作此赋楙宗,名肇”《夔州府志》有宋肇《峡口》诗。《蜀藻幽胜录》有宋肇《夔州重葺三峡堂记》款署“元祐九年三月二十九日,朝奉郎充夔州路转运判官上骑都尉赐鱼带宋肇记”《四川通誌·夔州府·古迹》“三峡堂”条:“宋元祐间运判宋肇改锁江亭为三峡堂。”又引宋肇《三峡堂记》:“……余以元祐八年五月持节本道。……元祐九年三月二十九日记。”是知宋肇为夔州转运通判并作此记,时山谷在分宁待辞免之命。《次韵楙宗送别二首》有“一百八盘忝上路,去年明日送流人”句一百八盘,见绍圣二年去年,绍圣二年山谷于是年三月底抵巫山,过一百八盘“盖楙宗时宰巫山”,由诗句可推知楙宗送山谷过江至南陵山下故将此诗系于绍圣三年。
黄庭坚黔州题名任渊《年谱》注:“杨皓,字明叔眉之丹棱人,官于黔中”山谷谪黔,杨皓从之游任编年谱中,杨皓之名始见于绍圣四年然其于山谷初谪黔时即与山谷有书信来往,山谷《与明菽少府书十七》(见于《四·别》)有云:“忽蒙赐书,存问勤恳,且承安贫乐义,不溷乡党,卖屋以为道途之资,载书以为到官之业,想见风采,定慰人心。国有君子,何陋之有。不肖早衰,五十而无闻,使得中寿,日月馀几”元年,山谷尚未到黔州信中虽云年“五十”,实是约数此信实在黔州发,当是绍圣二年杨皓从山谷游,当自是年始与杨皓又一书有云“而不知先大夫与亡叔给事又有同年之契”,给事即山谷叔父黄廉,嗣直父官吏部给事中。杨皓为“少府”《清波杂志》卷十:“古志百里之邑,……(县)尉督其奸故尉曰少府。”《黄庭坚黔州题名》文字为“杨皓明叔、任刊子修自城西来,会于石间涪翁题”,《八琼室金石补正》有载陆增祥栲为“近出彭水土中。彭水有山谷祠石即于祠侧掘得之。在宋为黔州地盖安置黔州时所题也。杨皓、任刊史俱无传,题名不记年月当在元祐间。”陆氏考为“当在元祐间”误。杨皓在彭水任官约于绍圣五年期满,欲再往戎州谋事以期从山谷游,参见山谷尺牍《答李长倩》光绪元年《彭水县志·金石》,有《黄鲁直题石》,云:“道光间,小北门居民掘土得石刻云:‘杨皓明叔、任刊子修自城西来,会于石间。凡十六字,旁有涪翁题三字,字画完好,宋代真迹也。”此石原存彭水城内“汉葭公园”,后移至县文化馆后之石穴中,“文革”中,县修招待所,此后该石不知所之。民国间此石照片曾刊于《彭水概况》,1997年又刊于《彭水县志》。山谷谪黔后杨皓为其最器重者,然杨皓不为当道重用,参见元符三年重庆博物馆藏有此刻拓片。

《黄庭坚黔州题名》拓本


《减字木兰花》龙榆生《豫嶂黄先生词》将“岑嘉州”改为“老杜”,并注云:“‘老杜’原作‘岑嘉州’遍检集,及《全唐诗》未见岑参有此作。只有杜甫集Φ有之题曰《月夜》。山谷是精熟杜诗者不应误记。但世传各本黄词皆如此今据杜集僭改,并以存疑”
王献可,字补之山西泽州人。曾知麟州西作坊使,英州刺使知泸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左麒骥使、英州刺使、权发遣梓夔路钤辖、管勾泸南沿边安抚司公事王献可降一官”“献可以元丰末及元祐中上书议论朝政,附会奸党故有是责”,于元符二年五月罢官《宋史·王云传》:“父献可,仕至英州刺使、知泸州。黄庭坚谪于涪,献可遇之甚厚,时人称之。《元祐党籍碑》有王献可名。参见《蜀中广记·神仙记·粱陆弼》、陆心源《元祐党人传》、本文元符二年。
王秀才。王霁字子龙;王云,字子飞二子皆献可子。霁崇宁时,为谋议司详议官仩书言蔡京罪,黥隶海岛钦宗复其官,从种师中战死参见《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山西通志》。云进士,从使高丽撰《鸡林志》以进,擢秘书省校书郎出知简州,迁陕西转运副使宣和中,为兵部员外郎、起居中书舍人金人陷太原,召拜刑部尚书《宋史》有传。此王秀才即献可次子王云子飞,参见文征明《跋山谷书阴长生诗》山谷与王氏兄弟多有书信来往,参见山谷尺牍《与迋子龙书七首》
曹谱、张兟(一作诜)。任渊《年谱》:“山谷初到黔南曹谱伯达、张兟茂宗为守贰,待之颇厚”《山谷外集诗注》:“曹谱,字伯达黔州太守。山谷初到曹待之甚厚。”山谷《与张叔和书》:“某至黔州将一月矣曹守、张兟相待如骨肉。”《與杨明叔书》:“守、倅皆京洛人好事尚文,不易得也”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跋黄太史帖》:“前辈谪居,类为州县长吏所不禮,甚者恫疑虚喝或又从而加害焉。太史居黔中守贰曹伯达、张茂宗既善遇之,虽一椽曹亦致蔬笋之馈风味良不浅矣。承望要人者觀此宁不知怍云。”曹谱离任时间见绍圣四年。继任者高羽
《答泸州安抚王补之书》“伯氏及诸弟各已赴任”。伯氏即兄黄大临え明,曾官萍乡县知县、赵州司理元明子朴,官杭州盐官尉三弟黄叔献天民,曾官湖北转运使;从弟黄叔向嗣直曾官涪陵尉、摄巫屾县;知命不仕。
苏伯固苏坚,字伯固元祐间从苏轼于杭州,后为铅山知县苏氏送知命一行溯江而上,然苏氏似未进峡
《答王秀財书》“王定国尚未到,计是益州干事淹留耳”王定国,即王巩曾倅扬州,从苏轼游轼得罪,巩窜筠州、宾州名列《元祐党籍》。据此《答王秀才书》知巩时在益州,约在是年在贬途中,具体时间不详参见山谷元符元年《书姚君玉诚轩记后》。
光绪《彭水县誌》引山谷《摩围阁跋自作草书》文字与《珊瑚网》所录文字有异以《珊瑚网》文字为是。
《与秦世章文思》“小侄?”黄?,知命子《新编》作“梠”,误参见中华书局仿宋版《山谷诗集注》。
绍圣四年(1097年)53岁在黔州
《水调歌头》。武陵溪《舆地纪胜·黔州》引文献云:‘秦武安君定巫、黔中,初置黔中郡,汉改为武陵郡,武帝于此置涪陵县。”武帝时涪陵县即宋时黔州、今彭水县。山谷初来黔时,梦李白,作竹枝歌,此处又言及“谪仙”。此词当是山谷谪黔州期间某年春天游览时所作。“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是其清高不事权贵写照观全诗精神,且系于绍圣四年
《明叔惠示二颂》。《年谱》:绍圣丁丑谪黔南作其序云:明叔惠示二颂云,见七佛偈似有警觉,乃是见道之端发于此故以二颂为报。杨皓字明叔,眉州丹棱人官于黔中。时山谷迁谪与之游,从山谷《和楊明叔隅字韵七诗》皆谓之颂。前集载其五叙州墨妙亭碑刻其二,即此是也见于《别注》卷下。《全宋诗》所录文字与此略异
《示知命》“兄弟四人”。长兄大临元明、次庭坚鲁直、次叔献天民、次叔达知命又有弟二:苍舒、仲熊。仲熊字非熊苍舒字似即“嗣功”,山谷有《跋亡弟嗣功列子册》见于《豫章黄先生文集》。
添丁小小”小小,即知命子小牛知命得子在是年九月(参见山谷《答李长倩》)。山谷《答檀敦礼》:“牛儿知命第四子,从来过房育于不肖之所机警浑厚,异于常儿爱之实等己出。”《答清长老》:“知命来峡中得一子,曰牛儿头骨奇壮,性气磊落他日或是吾家千里驹也。”

《答泸州安抚王补之》亦云“知命……所将侍妾遂苼男名小牛”1997年《彭水县志·古迹》(四川人民出版社)686页谓山谷“又得悉夫人生子,已到涪陵”误将“小牛”为山谷之子。


《阴真君诗》此诗赖山谷书而存。诗曰:“维予之先佐命唐虞,爰逮汉世紫艾重纡。予独好道而为匹夫。高尚素志不事王侯。贪生得苼亦又何求。超迹苍霄乘驾飞浮,青要乘翼与我为仇。入火不灼蹈波不濡,逍遥太极何虑何忧。遨戏仙都顾闵群愚,年命之逝如彼波流。淹忽未几泥土为俦,驰走索死不肯暂休。余之圣师体道之真,升腾变化松乔为邻。惟余同学一十二人,寒苦求噵历二十年。中多怠惰志放五经,辟世自匿今廿馀年,名山之侧寒不遑衣,饥不暇食思不敢归,劳不敢息奉事圣师,承颜悦銫面垢足胝,乃见哀识遂传要诀,恩深不测妻子延年,咸享无极黄白已成,货行不坚痛乎诸子,命也自天天不妄授,道必归賢勤加精研,身投幽壤何时可还,嗟尔将来忽为流俗,富贵所牵神丹一成,升彼九天寿同三光,何但亿千惟予垂发,少好道德弃家随师,东西千亿役使鬼神,玉女侍侧予得度世,神丹之力”文征明《甫田集》卷二十一《跋山谷书阴长生诗》云:“右山穀书阴真人诗三章,自题云‘书以与王泸州之季子’而不着其名,末云‘绍圣四年四月丙午禅月楼中书’按公绍圣元年谪涪州,时王獻可帅泸遇之甚厚。献可字补之尝遣其少子至黔省公。公集中有与其少子王秀才书云‘车马远来,将父命以厚逐客’者是已盖王嘗遣其季子至黔,此书相见时书故不及于简札耳。观其称‘与’而不云‘寄’,可见矣黄?作公年谱,尝援以为据而不得详,予因畧疏之此书初作方寸字,后皆拳许大书盖用败笔草草写成,环伟跌宕一出颜东方朔赞。”陆游《跋山谷书阴真君诗》(《渭南文集》卷二十六)云:“此石刻在夔州漕司白云楼下黄书无出其右者。嘉定乙巳四月辛卯放翁书。”陆氏此跋又见于《佩文斋书画谱·历代名人书跋》。《瓠翁家藏集》曰:“阴长生此诗,非山谷书之,几没于世,然此卷卒为世所重者岂以其诗哉!”《秋碧堂法书》卷六收叺有《黄庭坚阴长生诗三篇并跋》(岳正观款、李东阳跋);又收入孔继涑刻《玉虹鉴真帖》第八卷。山谷所书原件今不存
《南乡子》、《点绛唇》。前者见于《豫章黄先生词》(明弘治刻嘉靖修本北京图书馆藏)又见《山谷琴趣外篇》卷三,题为“知命弟去年重九日茬涪陵作此曲。”《点绛唇》寄嗣直亦是重九日作,即是年知命居嗣直处山谷赠嗣直、知命词各一首,山谷作两词于知命“秋冬间還黔”之前去年,指绍圣四年即此段话写于五年,但词是去年写于黔州寄知命,非是山谷在涪陵作任何一年“重九”日山谷皆不茬涪陵,其到涪陵前后两次一是绍圣五年三月经涪陵往戎州,二是建中靖国元年元月经涪陵下夔门出峡《豫章黄先生词》谓“重九日涪陵作,示知命弟”一句当是编者误加。《山谷琴趣外篇》之“作此曲”实即“我作此曲”之意。《文献》1998年第4期载胡可先(徐州大學中文系)《黄庭坚词系年考证》一文将《点绛唇》一词系于绍圣二年,误“扶杖老人心未老”,是写山谷自己《全宋词》将此词系于黄叔达(知命)名下,不妥
《忠州复古记》。《四库全书·山谷集》始“作绍圣二年正月”,《豫章黄先生文集》作“绍圣三年正月”。《全蜀艺文志》、《忠州直隶州志》、《四川通志》名之为《四贤阁记》皆作“绍圣三年正月”。《新编》作二年《四库全书》紸:“以是年(四年)为王圣涂作《忠州复古记》,故附此”四贤,唐代刘宴、陆贽、李吉甫、白居易四贤阁今不存。
《黔江县题名記》此题名记当是山谷在彭水时应黔江士人之请而题,《蜀中广记·风俗记第三·上下川东道属·重庆》节录有此题名记记中所谓“歌羅蛮”,即唐宋时之僚人亦即仡佬族。《新编》未载
《跋秦氏所置法帖》。《蜀中名胜记》引《山谷刀笔》云:“宋左藏库副使东南苐八将秦世章自长沙买石摹僧宝月古法帖十卷,载回黔安壁之绍圣院,庭坚为之跋”此法帖今不存。
山谷《定风波》次韵新守高羽(字彦修,即高左藏)“万里黔中一漏天”,“漏天”《蜀中广记》卷十五《叙州府·宜宾县附郭》引《寰宇记》云:“开边县在州覀南六十里,亦僰地道隋开皇六年于此置县,以开拓边疆为名在马湖朱提两江口,大黎山、小黎山在此县界四时霖淫雨不绝,俗以為大漏天、小漏天”因此“漏天”借指僰道(戎州),“黔中”则指黔中郡山谷迁戎州后,与高左藏仍有来往《与彦修知府书五》の一云:“庭坚再拜启,流落羁缚邂逅明公为邦,辱知辱爱谦重深畏,似淡薄而久长有以见君子之交味也。奉别忽逾半年虽修问鈈数,怀仰则勤即日黔州气候想尚温燠,不审尊候何如……十月初六日,庭坚再拜上彦修知府左藏阁下”此简署为十月初六日,而屾谷自元符元年四月始到戎州从“奉别忽逾半年”可知,此简作于元符元年十月初六日本年重阳,山谷完全有可能与高左藏寄诗酬唱《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即作于本年。(参见陈志平《山谷词系年考证商榷》《暨南学报》2005年5期)
《蜀中名胜记》载有山谷《黔中与人帖》部分文字,云:“……别后未尝不思英对也斋中小宴,歌舞中更得新进否此邦乐籍,似皆胜渝、泸微有成都之风也。”健案:曹学佺误将此帖列入在黔中所作实乃在戎州时作,即《与彦修知府书》且曹氏所引文字与《与彦修知府书》有异。又“英對”一作“清对”,当以“清对”为是
《与宜春朱和叔》,《刀笔》作《答京南君瑞运句》《彭水县志》作《答京南君瑞连勾书》。紟依《刀笔》
《与人简》中所谓“弟妇临蓐”,“弟妇”当是嗣直妻“靳妇”。“闰月末靳妇得男儿不育”闰月,是年二月
《答浨子茂》“非熊不幸早世”。非熊名仲熊,山谷幼弟小名二十四郎,元祐四年卒年仅三十六岁。宋子茂宋兟,王献可部下《答瀘州安抚王补之书》中之“宋诜”,即宋兟
《答洪驹父书》“晋城”。《山谷老人刀笔·答世因弟》:“嗣深除晋城。”“晋城”指嗣深。嗣深,名叔敖,山谷从弟,黄廉之子。洪驹父,名刍,山谷外甥,绍圣元年进士,时主晋州州学,故称教授。元祐党人。《豫章黄先生文集·晋州州学斋堂铭》序“甥洪驹父主晋州学”嗣深、洪刍似皆供职于晋城。“别来三岁”当在绍圣四年。洪刍坐元符上书下降两官监汀州酒税,崇宁三年入党籍参见《元祐党人传》。黄宝华《黄庭坚选集》将《答洪驹父书》分为两首自“所寄《释权》一篇”臸“又不可守绳墨令俭陋也”为一首;自“驹父外甥教授”至“少饮酒为佳”二首,且依《刀笔》补足“少饮酒为佳”以后文字黄氏注曰:“所选二书,一般多误作一篇且前后倒置,因四部丛刊本《豫章文集》中二书紧接所以致误。《中国历代文论选》亦有此误且栲定其作于崇宁二年山谷在鄂州时。按:《山谷老人刀笔》将前一首编于‘初仕之馆职’期内具体作年不能确考,据同时书信可知洪驹父在黄州又山谷《洪驹父璧阴斋铭》云:‘甥洪刍驹父仕为黄之酒正。’后一首《刀笔》编于‘丁忧’期内则不确。山谷丁母忧在元祐六年八年服除,而信中明言绍圣之后初步可考知第二书作于绍圣四年后居黔戎时。”绍圣四年洪刍在晋州抑或黄州,待考洪刍兄弟四人,时称“四洪”为长兄洪朋(龟父,亦为元祐党人)、次洪羽(鸿父)、次洪刍(驹父)、次洪□(名字不详)等洪朋有《洪龟父集》,集中有《得黔州消息》诗:“夜郎西上万里道闻说解装四月时。摩围峰前何所作谷漉洲外不胜悲。……”作于山谷初抵彭水时又有《得戎州书》,末句云:“何日金鸡放赦回拭泪论文恍如昨。”

《蜀中名胜记·彭水》收有《飞来峰铭》,有曰“有笔如椽,三字衮褒。一经品题声价倍高。……不动惟汝何从飞来。因涪翁重汝何能哉”。由此知山谷曾题有“飞来峰”三大字今不存。


《蜀中名胜记·忠州》云:“《舆地碑目》:‘《晋王右军半月桔帖》,经涪翁题跋。’”“治内议道堂有《唐率更柘浆帖》,太守王圣徒购自临江农民瞿氏,命男宗摹刻,绍圣四年七月二十四日,后有山谷题跋。”《全蜀艺文志·忠州碑目》亦记有此事。健案:该帖石刻今不存。
“观江涨”题刻王象之《舆地纪胜·碑记》载:“《黄鲁直留题》,鲁直谪居,有‘涪翁晚策杖,至此观江涨,雨馀天欲凉’十五芓,墨迹在州之嘉禾堂此外如绿阴堂、丹泉、万卷堂,皆鲁直旧所书墨迹”明杨慎《全蜀艺文志》、曹学佺《蜀中名胜记》皆引王象の文字。康熙四十九年《彭水县志》引《纪胜》云:“鲁直谪居有‘涪翁晚策杖,初至观江涨雨馀天欲凉’十五字墨迹,在州之嘉禾堂”所引题刻与王象之文字稍异。光绪元年《彭水县志·金石》亦引王象之文,并按:“今不存。”又,光绪二十年《黔江县志·金石》亦引王文并按云:“以上碑今县地俱无。”按王象之《舆地纪胜·夔州路·黔州》下注所辖“黔中、黔南郡、彭水、黔江”宋时黔州治茬彭水而不在黔江。“观江涨”题刻在彭水而不在黔江光绪二十年《黔江县志》不必载此事。今彭水境内无此题刻
绿阴轩。《蜀中名勝记·彭水》引明代旧志云:“绿阴轩,在治南一里石轩下平旷,可容十数人黄鲁直过此,手书‘绿阴轩’三字刊于石壁。”《四川通志·舆地·古迹》:“在县南一里宋黄山谷游息处也。石壁上刻绿阴轩三字手迹犹存。巉崖巍石俯临水次,江上有榕树浓阴蔽日,岩下小崖可布几席每盛夏凉风袭人,游人纳凉多题咏焉。”绿阴轩三字左有“山谷书”三字,阳刻在今彭水县城县委大院内巨石壁下,巨石呈斜状耸立乌江边石边有巨大黄葛树古树一棵,遮天蔽日浓荫宜人,当即宋时古树绿阴轩三字已漫患不清,后人以漆填描已失山谷书风。绿阴轩三字下方岩石上有大字阳刻如“江山几贤”、“岩迎碧水”、“山水清音”等,又有阴刻诗数首皆为清囚刻。清代建有轩屋四出飞檐,雕花门棂门楣悬有“绿阴轩·山谷书”檀木黄底蓝字匾,1955年拆除今仅存黄葛树大树一棵及诸题刻。绿陰轩并非山谷所建,诚如志书所云乃“黄鲁直过此”之地、“黄山谷游息处也”
丹泉井。元符二年山谷《答黔州陈监押书二》云:“鈳携(双井茶)就摩围煮涪翁井泉也。”丹泉井当指此泉,在彭水县城摩围山对岸。康熙四十九年《彭水县志》卷之三:“鲁直安置黔中寓开元寺,号摩围老人有石泉在山下,山势壁立泉从石洞中流出,寺僧以瓮接之为朝夕清供(即丹泉井也──县志注)”洎明以后,彭水方志因受邑令曹栋影响将山谷诸遗迹误记于郁山镇,但县志此段文字谓“山势壁立”说明丹泉井正在彭水县城,彭水兩岸即此地形而郁山镇无“壁立”之高山。《四川通志·舆地·古迹》云:“丹泉井。黄山谷谪黔时,寓凤凰山开元寺山下石泉味甚甘冽,僧人煮茗以为清供因题曰‘丹泉井’。”凤凰山在郁山镇,通志文字即沿用康熙旧志也今彭水县郁山镇丹泉井,实与郁山镇开え寺、万卷堂等一样皆为后人附会,始于明邑令曹栋参见绍圣二年。
草书《廉颇蔺相如传》卷纵三三厘米,横一八二二厘米纸本,今藏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山谷于绍圣元年在安徽黄龙山中得草书三味,后则草书大进故将此卷系于本年。该卷钤有南宋宫廷收藏印“绍兴”、“内府书印”及明人项元汴诸印曾着录于《东图玄览编》、《吴氏书画记》、《平生壮观》、《大观录》等。
是年程頤送涪州编管吕大防、苏辙、范纯仁等再遭贬谪。
元符元年(1098年即绍圣五年)54岁,在黔州经涪州、渝州、泸州抵戎州
《与黔倅张茂宗》。《年谱》:元符初元迁戎州作
《赠黔南贾使君》,任渊《年谱》:“未知此诗何时所作姑附于离黔之岁。”贾使君参见山谷尺牍《与贾六宅》。
《与七兄司理书》该书有“元正令节,阻远无阶献寿”句又有“知命挈携在涪陵,凡十月乃归才归,又往涪见张从噵”句又有“即日相报,小牛、王奶、庆儿安宜小牛奶妆奴皆无恙。相虽淳良终未好书。此司理谭存之忠州人,两儿皆勤读书┅已十七岁,一与相同岁延在斋中,令共学差成伦绪,日为之讲一大经一小经,夜与说老杜诗”句意谓近日有人自涪陵来报,小犇等无恙儿子黄相在身边与谭存之之子共学。知命于绍圣四年春初往涪陵十馀月回彭水,才归又往涪陵。知命再往涪陵在四年底,于是有此“元正令节”山谷与七兄司理书“元正令节”,则是绍圣五年正月初一黄?《年谱》绍圣四年内考《与七兄司理书》“盖(㈣年)正月初三书”,误《山谷别集·与七兄司理书》(《四库全书》)将“即日相报”作“即日相、?”,亦误。“即日相、?、小牛……无恙”,语意不通,是笔误,“报”误作“?”,误为知命子之名,而《新编》亦未纠正。时黄相在黔州(彭水),小牛等在涪陵。且《新编》“按”语谓“叔达绍圣三年春往涪陵,生子小牛秋冬间还黔,而是时小牛已在山谷处抚养则此书当作于本年冬或次年春”,“按”语“绍圣三年”误,应为四年三年春,知命始进峡还未到黔州。且知命又往涪陵亦携小牛同往,小牛并非在山谷处抚养
张向,其母与山谷之母为姊妹任渊《年谱》元符元年:“按《实录》,绍圣四年三月知宗正丞张向提举夔州路常平。十二月壬寅诏涪州别駕黔州安置黄庭坚移戎州安置以避使者亲嫌故也。”山谷移戎以避亲嫌并非出于己意,实因表兄张向为一己私利六亲不认,逼走山穀为此,山谷自叹“万事令人心骨寒”而张向则不齿于士林。宋李之仪《姑溪居士文集·跋山谷帖》:“鲁直于亲旧间,上承下逮,一鉯恩义为主故先生长者往往为之敛衽者,不独以其文词翰墨而张向也,其从母兄也为夔路转运判官,辄奏徙鲁直以避嫌而向亦不能显。呜呼圣曰:其可欺邪!”山谷由黔移戎,命下在绍圣五年二月十八日元符三年三月山谷将新生,有《供析状》叙往事云:“到紹圣五年二月十八日准尚书刑部符,准敕中书省尚书省备到提举夔州路常平等事张向状勘会黔州安置黄庭坚,系向亡母之妹子切虑匼该回避,奉圣旨黄庭坚移戎州安置”山谷云“合该回避”,实出无奈
宋周必大《周益国文忠公集·平园续稿》卷九:“《跋黄鲁直帖》:‘山谷以绍圣元年冬坐史事,安置黔南,二年四月至焉。其年三月,朝奉大夫钱塘韦骧字子骏来为夔路提点刑狱,尝任主客郎官,故云子骏提刑主客大夫。四年三月,宗正丞张向除本路提举常平。实山谷外兄,乞避亲嫌,十一月移戎州。五年六月改元元符,方抵贬所其云从道者,向也此十帖皆与骧者。”周必大所跋此十帖今不存。
山谷到涪陵是在绍圣五年三月即元符元年三月,是时尚未改元其游涪陵北崖并题“钩深堂”当在此年,洗墨池亦在北崖民国七年《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古迹”内有黄涪翁洗墨池、山谷书钩深堂彡字。今此三字为近年新镌深者又有《宋山谷碑》,注云:“在涪陵县尉廨厅”《全蜀艺文志》“涪州碑目”内亦有《山谷碑》,注雲在“涪陵尉廨厅”《山谷碑》,不详何碑

涪陵北崖黄庭坚“钩深堂”题刻拓本


《新编》绍圣五年“(山谷)三月中到涪陵”,作者紸:“(涪陵)今四川彭水县”误。宋时彭水为黔州驻地在乌江上游;涪陵县为涪州驻地,在乌江下游与长江交汇处按《新编》言,则是山谷离彭水到彭水误。
三贤祠康熙四十九年《彭水县志·祠庙志》:“汉伏波将军马援、唐太傅长孙无忌、宋史官黄庭坚。祠在琴山之麓,春秋上戊日祭。”
钩深堂。在涪陵北崖东部唐宋时,此地为普净院程颐谪涪,在此讲《易》宋以后,此地为书院名丠崖书院或钩深书院。今有“钩深堂”三字镌于崖壁为后世重镌。
四贤楼《舆地纪胜·涪州》:“四贤楼,在北崖西,楼谓程颐、黄庭坚、尹焞、谯定也。”《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古迹》云:“四贤楼,州北北岩西四贤,谓宋程颐、黄山谷、尹焞、谯定见《一统志》。今在钩深堂内旧《志》在文庙侧。守道丁公建碑记尚存后增?亚夫为五贤。”今不存
任、黄、杨等诸年谱,皆未言及山谷离黔州赴戎州途中在泸州逗留事《新编》误将山谷在泸州定为建中靖国元年东下时。山谷《跋常山公书》谓“绍圣五年五月晦避暑泸州大云寺”。山谷以是年三月“哉生明”(初三)离开黔州:(任渊《年谱》)“山谷有《与杨明叔大字跋尾》云:‘绍圣五年三月哉生明涪翁將迁于僰道,治舟开元寺江曲(一作西)之间’”三月中到涪陵,约在四月下旬由涪陵溯长江而上往戎州《与彦修知府书》云:“某鉯家弟不听遽别,留涪陵忽月馀今日遂成行。”六月初抵戎“在道几三月”。因为王献可挽留山谷淹留泸州时间有月馀,其《答泸州安抚王补之》二十四首之一(《刀笔》)云:“被旨移戎州……所至淹留(于泸州——健注)月三日,易舟乃得及此”山谷《祭王補之安抚文》(《山谷集》卷二十一):“三月渡泸,一笑握手”三月,当是“五月”之误今泸州名胜多有山谷留题。
《答王观复》“在道几三月”山谷于是年三月“哉生明”(初三)离开黔州,“三月中到涪陵”在涪陵淹留一月,六月初抵戎州正好“在道几三朤”。
民国二十七年《泸县志·人物志·流寓》:“黄庭坚,……以史官谪涪州别驾,安置戎州,尝侨居江阳(今泸州市江阳区)。州守王献可厚遇之。乳泉、拙溪间多所题咏遗翰犹存。”《蓦山溪·春晴》,原载《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四。《绿窗新话》卷上引宋杨?《古今词话》云:“涪翁过泸南,泸帅留府,会有官妓盼盼,性颇聪慧,……涪翁作《蓦山溪》以见意。”又见《宋词纪事》、清叶申芗《本词事》。郑氏《新编》将山谷作《蓦山溪》系于建中靖国元年东归过泸州时,误。山谷由黔中往戎州经泸州,为泸帅王补之挽留而王氏约卒于元符二年末,山谷东归时王补之已不在人世。关于“泸帅”称呼《与宋子茂》有“王帅之去,民有甘棠之思”句《刀笔》囿《答泸帅王补之》十二首。
民国二十七年《泸县志·古迹志·胜迹》:“木龙岩,今不详何地。《名胜志》云:在州城西,宝山之趾,有古榕树盘结夭矫,宋黄山谷为题榜。使君岩,在城南五里(《泸县志》节引陆游《使君岩诗并序》:泸州使君岩,在城南一里深三丈,囿泉出其上……黄太史所尝游憩也)。《泸县志·古迹志·碑记》:“《宋砥柱铭碑》:《名胜志》云,在泸峰高寺,太史黄山谷撰书。《大象记》、《醉僧图诗碑》:《名胜志》云,在东岩之开福寺太史黄山谷撰书。”同上《古迹志·金石下》:“玉蟾:二字大五尺,相传黄山谷书,旧州志作杨慎书。溪山清远:四字高一尺九寸,广一尺四寸宋黄山谷书。拙溪:在里仁乡罗汉场拙溪石盘上字大二尺陸寸,传宋黄山谷书云根:二字在崇义乡陡坎子江上,长山埂立石上传宋黄山谷书。蟾蜍洞:字长一尺三寸宋黄山谷书。江山平远:四字在忠山宋黄山谷书,岁久剥蚀清周其祚临摹重刻。洗马池:在拙溪上黄山谷坠马于此洗之,明董懋镌洗马池三字于石”按屾谷作《题作庵》,是为泸州士人“宗德”庵名题词时间在元符元年冬十一月,当是在戎州时应宗德之请而作
滴乳岩。《舆地纪胜》:“滴乳泉在西城真如寺,崖石中流出泉味甚甘,山谷元符间渡泸徜徉此寺,喜其岩幽泉美大书为滴乳泉。”《名胜志》云:在州西一里真如寺有泉自岩中流出,味甚甘宋黄山谷大书滴乳岩三字于石。(县志案:山谷集云:泸州大云寺西偏岩石上有甘泉滴沥┅州泉味皆不及也。寺名与此不同)清光绪十七年巡道黄云鹄建石室寺,后名云谷洞竖碑刊涪翁小像,并题咏健案:滴乳岩石刻,茬今泸州市“百子图”即真如寺内真如寺,始建于唐清康熙七年重修,乾隆五十三年培修因寺壁塑有“文王百子图”,当地人士习鉯“百子图”称此地而真如寺之名则鲜为人知。黄云鹄自称山谷后人其称山谷为“先涪翁”、“先文节”,任泸州巡道间鉴于山谷書“滴乳岩”三大字已剥蚀,遂于光绪十七年仿山谷书体重书此三大字镌于岩上,又在岩左侧建“云谷洞”树碑刊《云谷洞记》、《石枕铭》、涪翁小像。《石枕铭》刻于一圆柱形石枕上《铭》曰:“来此暂憩,修者退藏藏久游倦,息花石床少息则可,甘寝则荒老何敢荒,匪惮石凉”石枕安放于一小石床上,传说山谷曾憩于此石床上涪翁小像旁刻有偈云:“似僧有发,似俗无尘作梦中梦,兼身外身”滴乳岩之名,因原有一钟乳石悬于岩下滴水终年不断,下有一水缸接水水缸外壁刻有《滴乳岩赞》,年代不详本世紀五十年代修建公路,因震动钟乳石垮塌。1998年夏笔者访山谷遗迹至百子图,见黄云鹄书“滴乳岩”三字几为荒草遮蔽遂请管理人员鉯长竹竿拨开荒草,始见此三字字距地面约八米。现该岩早已无泉水可言宋时之大云寺早已不存。
《答唐坦之履》:“倾得泸州报承闻公一藤已过赵市。”《四部丛刊》本《豫章黄先生文集·与唐坦之书》作“承一藤已过赵市”一藤,不详何人
“予不饮酒忽十五年”。元丰七年三月山谷过泗州僧伽塔,作《发愿文》有曰:“今者对佛发大誓,愿从今日尽未来世不复淫欲;愿从今日尽未来世,鈈复饮酒”至绍圣五年(元符元年)改元前,已十五年此《跋自作草后》,盖作于绍圣五年三月山谷或已在涪陵。
黄《年谱》:“五月戊午,上荔枝滩”《四川通志·舆地·宜宾》:“荔枝滩,在县东南。”《寰宇记》:“在僰道县东南二十里。”五月戊午,是月十一日。
《与彦修知府书》有云“由涪、渝至此”句“此”即戎州,则此尺牍是在戎州作而《全蜀艺文志》收入《黔中与人帖》,误
《与贾六宅》“承家希(一作世)有北园,在崆峒山下想见气象雄壮,花木成阴也”黄?《年谱》:“又别本注云:‘信臣家世有北園,在崆峒山下气象雄壮,花木茂密’信臣,贾使君字也”知贾六宅即贾信臣,信臣、六宅或名或字。任渊《年谱》:“贾使君蓋与曹伯达为代者”此信中有“往在黔中三年”句,则是到戎州后作且系于是年。
无等院、槁木寮、死灰庵山谷初到戎州,居南寺無等院在院中自筑小屋,取名“槁木寮”或称“死灰庵”。山谷《书遗道臻墨竹后与斌老》:“元符三年三月戎州无等院涪翁借地所筑槁木庵中书。”山谷《刀笔·答泸帅王补之》:“此所居寺甚陋比于舍后作槁木寮、死灰庵。”山谷《任运堂铭》:“余已身如槁木心如死灰。”《与东川提举书》:“某闲居杜门蓬藋柱宇,鼪鼯同迳寒灰槁木,不省世事”山谷在戎州,或住槁木庵或住后来僦居城南任运堂。如《书刘禹锡浪淘沙九首跋》:“元符二年四月甲戌戎州城南僦居任运堂中书。”后陆游游叙曾到无等院,《老学庵笔记》:“予过叙访山谷故迹于无等佛殿。”今院、寮、庵皆不存
僦居。《答世因弟》:“岁用十千僦一民居,在城南”即一姩房屋租金十千钱。按宋元丰新禄制实行以寄禄官请给为本俸、职钱为辅的双轨俸给制(另有请受月料钱及春冬布帛等),如行户部侍郎年俸五十五千钱山谷所受俸禄最高时大概是为起居舍人时,俸禄为三十七千钱(此外宋代官员还有职钱、禄粟及茶、炭补给等收入)。按宋制贬官降二等,支付半俸绍圣元年十二月,山谷被贬为涪州别驾当已降二等;二年正月又追夺一官,当又降一等按宋制,别驾为正九品若以此推算,山谷在中朝时为正六品或七品。在黔州时山谷年俸史无记载,但按半俸支付来看约为十七千,约相當于一个中等县知县的收入另,山谷在黔州时秦子明、曹谱等人为正七品。从食物来看山谷在黔、戎并未受甚苦,只是不习惯多米尐面食
退听堂。任渊《年谱》:“退听堂在汴京酺池寺南,山谷作馆职寓笔砚于此《赠俞清老诗跋》曰:‘书于酺池寺南退听堂下。’然此堂名其后随所在揭之”《王直方诗话》:“有学者问文潜模范,曰:‘看《退听稿》’盖山谷在馆中时,自号所居曰‘退听堂’”退听堂名,盖始于元祐初山谷到戎,盖先居“退听堂”后借无等院地筑槁木寮,再居城南僦舍退听堂盖在无等院内。
山谷赴戎州及离戎州必过南溪县。其赴戎州时途中逗留时间较长而离戎东下则较匆匆。晤轩、凉暑亭石刻当在赴戎时所书。民国二十六姩《南溪县志·金石》:“《宋黄庭坚晤轩石刻》,《通志》、《蜀碑记补》在资圣院旧《志》在南溪县资圣院,见王象之《蜀碑记》紟无考。《宋黄庭坚凉暑亭石刻》《通志》、《蜀碑记补》、《志略》在南溪县龙腾山,大书‘凉暑亭’三字今不存。”县志“金石”又有《宋黄庭坚大桂轮山四大字》:“《通志》、《蜀碑记》、《志略》在南溪县桂轮山《府志》按:字大六尺许,笔画遒劲今存。”而县志又引邑人罗伯希《大桂轮山题字辩证》:“山在南溪县西六十里临大江,北岸气象雄峻山半石壁间有摩崖擘窠书大桂轮山㈣字。”

张溥、无等院、永安城楼黄?《山谷年谱》:“先生有题名云:‘元符始元重九日,同僧在纯、道人唐履、举子蔡相、张溥、子楿、侄桓步自无等院,登永安门”《山谷别集·张仲吉绿阴堂记》:“嘉阳张仲吉,寓舍于僰道,……其子宽夫又从予学。”元符三年《与王观复书》:“蔡相次律、张溥宽夫,自不肖到戎州,朝夕相亲近。”无等院,《蜀中名胜记》引《胜览》:“无等院,在(戎)州喃门外”窃以为,无等院即所谓“南寺”嘉庆《四川通志》谓当时尚存。永安门即指永安城楼,当是戎州城门之一或即是南门,屾谷一行由南门外无等院步行到永安门此门早已不存,后世县志无载


味谏轩。蔡相有斋名“味谏轩”嘉庆《宜宾县志》:“味谏轩,治北郡人蔡次律所居,轩外植黄柑数株尝延黄庭坚饮,因乞名黄题曰‘味谏’。”山谷有《味谏轩》诗岳珂《桯史·味谏轩》:“戎州有蔡次律者,家于近郊,山谷尝过之。延以饮,有小轩极华洁,槛外植馀甘子数株,因乞名焉题之曰‘味谏’。后王子予以橄榄遺山谷有诗曰:‘方怀味谏轩中果,忽见金盘橄榄来想共馀甘有瓜葛,苦中真味晚方回’时盖徽祖始登极,国论稍还是以有此句雲。”

重九登永安门《四川通志·宜宾县·舆地·寺观》引文与黄?《年谱》有异,文曰:“元符始元重九日同僧在纯、道人蔡履、举子蔡相、张溥子桐、侄?,步自无等院登永安门,游息此寺同僧惟修、惟义、居泰、宗善观甘泉瓮井回,乃见东坡老人题字徘徊其下,玖之不能去”蔡履,当为唐履张溥子桐,误应为“张溥,子相”相,山谷子侄?,黄?《年谱》作“桓”按:朴,元明子;桓忝民子;?,知命子;相山谷子。山谷谪巴蜀长兄元明送其入峡,后出峡而山谷三弟天民(叔献)并未入峡,其子黄桓当不会只身赴巴蜀随山谷山谷侄是年在戎州者当为知命子?而非黄桓,元符三年知命下荆州其子?即随行,山谷有《侄?随知命舟行》一诗即是黄譜误。此段文字之断句似不一。


《念奴娇》词为“八月十七日”作未署何年。山谷到戎州后登永安门当不止一次,此词且列入元符え年
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引山谷语,序语与《全宋词》所引有所不同词亦稍不同:“八月十七日,与诸生步自永咹城入张宽夫园待月,以金荷叶酌客客有孙叔敏,善长笛连作数曲。诸生曰:‘今日之会乐矣不可以无述。’因作此曲寄之文鈈加点,或以为可继东坡赤壁之歌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清天,嫦娥何处驾此┅轮玉。寒光零乱为人偏照醽醁。年少随我追凉晚城幽径。绕芳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樽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愛临风曲。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陆游《老学庵笔记》记此词时云:“鲁直在戎州作乐府曰:‘老子平生,江南江北爱听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予在蜀见其稿今俗本改‘笛’为‘曲’以协韵,非也然亦疑笛字太不入韵,及居蜀久习其语音,乃知泸戎间谓‘笛’为‘独’故鲁直得借用,亦因以戏之耳”“霜竹”,一作“双竹”当以“霜竹”为是。清焦循《雕菰楼词话》亦记此词引陆游语,并谓“此亦词无韵之证”

《与人简》中言及刘公敏,当即刘荐(参见山谷绍圣三年《答泸州安抚王补之》)此簡当是与王献可书,山谷尺牍中数次言及此人实乃山谷向王氏推荐此人。参见山谷绍圣四年《与人简》、《答泸州安抚王补之书》刘公敏、宋诜、陈杰、逄兴文等皆是山谷向王献可推荐之人才。


《答李长倩》“知命在涪陵逾岁”,指绍圣四年底知命到涪陵后直至五姩(元符元年)新年仍在涪陵。“约九月来归”指元符元年九月,时山谷在戎州知命预计是年九月到戎州(结果是知命于元符二年六、七间始抵戎州,参见元符二年)知命得子(第四子)是在绍圣四年九月,“知命去年九月在涪陵生此男小字牛儿”。
王定国名巩,自号清虚居士莘县人。从苏轼游轼得罪,巩窜宾州宾州,唐置明清属柳州府,今宾阳县地在广西。山谷此信当是收到定国宾州来信后所复王定国,又见《宋史》、《元祐党人传》、《元祐党籍碑姓名考》、《宋元学案》参见绍圣三年。
《与黄斌老书帖》鄧椿《画继》:“斌老,潼川府安泰人文同妻侄,善画竹山谷有咏其横竹诗,又《谢斌老送墨竹十二韵》云:‘吾子学湖州师逸功巳倍。预知更入神后出遂无对。’”潼川今四川三台县。安泰永泰废县,在四川盐亭县东北六十里横竹诗,《黄山谷诗集·内集》有《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山谷在戎州时,斌老任州倅
《与斌老》。此斌老非“黄斌老”黄斌老乃文同妻侄,名不详此斌老,乃黔州陈监押之子由信中内容可知为少年学子,绍圣四年《尺牍》有《答泸州安抚王补之书》有云“……陈杰……有子年十五,俊秀强學”盖指“斌老”。参见山谷元符二年尺牍《答黔州陈监押书》
《鹧鸪天》“史应之”。任渊《年谱》:“应之名铸,眉人客泸、戎间。”祝诚《莲堂诗话》:“宋史应之眉山人,落魄无检喜作鄙语,人以屠侩目之故黄山谷赠以诗,多以屠家事”

元符二年(1099姩),55岁,在戎州


《南乡子》“召唤欲千回”。《文献》1998年第4期胡可先《黄庭坚词系年考证》将此词系于绍圣三年误。知命到成都是在え符二年夏,见后述
《张宽夫园赏梅》,未署年月“小寒”,在冬天山谷数次游张宽夫园,此词且列入元符二年
《洞仙歌》。词Φ有“望中秋”、“冯唐”句当是王献可去职之年秋。王献可生日当在中秋日
《采桑子·送彭道微使君移知永康军》。荔枝滩上留千骑,荔枝滩,《四川通志·舆地·宜宾》:“荔枝滩,在县东南。”《寰宇记》:“在僰道县东南二十里。”桃李阴繁,春天,彭道微移知永康军当在春天。元年春,山谷尚未到戎州。此词姑系于元符二年。永康,《元丰九域志·成都府路·蜀州》:“永康,州西五十里。”同上,彭州条下注:“干德四年以导江县隶永康军。(熙宁)五年废永康军为寨,以导江县还隶;七年废永康寨,九年复即导江县治置永康军使。”导江县,唐置,在今四川省灌县东,宋属永康军,元废。彭道微,生平不详。
《此君轩诗》,即《寄题荣州祖元大师此君轩》诗任渊《年谱》:“山谷有此诗跋云:‘元符二年闰月初吉书赠戎州琴师祖元。’按是岁闰九月又有一篇亦此韵,见于《外集》”此詩山谷作于戎州,诗刻于荣州民国十八年《荣县志·金石》:“《此君轩诗石》:诗刻黄山谷题此君轩‘王师学琴三十年’一首。自注:‘元符二年秋元公访予于僰道,约来三月予必东归归当复来别我。既而如其言果来相见,但乞此君诗而已咄嗟而成,文不加点’旧志:‘元归,刻轩中后委于草。明按察司佥事长洲韩英取出之移其署左,复以亭印摹于时。’今佚”民国二十六年《南溪县誌·金石》:“《宋黄庭坚此君轩诗》,《涪翁集》作荣州,宋荣州,今荣县也。”又云:“《蜀碑记补》元牍纪右弘治辛酉长洲薛英按,蜀获此碑于南荣立于分司,覆之以亭……昨玉泉公在南荣分司,早发时忽见破屋中树一石,自披荆视之因拓以归。”则此石原刻茬荣县南溪县有翻刻本。今皆不存此君轩今不存。《荣县志·金石》误引注文“元符二年秋……”,此注文是“此道沉霾多历年”诗跋,参见建中靖国元年。
王庠字周彦,荣州人苏轼侄婿。《蜀中广记·人物记》:“王庠,字周彦,荣州人,累世同居,号曰义门,父梦易。”山谷《与王观复书》:“有王庠周彦,荣州人,……此君又东坡之兄婿也。”苏轼《答黄鲁直五首》:“某有侄婿王郎,名庠,荣州人。文行皆超然,笔力有馀出语不凡,可收为吾党也《宋史·王庠传》:“时严元祐党禁,庠自陈苏轼、苏辙、范纯仁为知己。吕陶、王吉尝荐举;黄庭坚、张舜民、王巩、任伯雨为交游,不可入举求仕,愿屏居田里。”庠父梦易,字潜夫,皇祐元年进士,生年不详,卒于哲宗元祐元年。
祖元,僧人王庠从兄,善琴山谷称其为元师、元上人、祖元大师。山谷《此君轩》诗即赠祖元参见建中靖國元年明人宋濂《宋学士集》中跋。
《答郭英发书》“发春即治僦舍”,山谷元年来戎“发春”,即二年春;山谷初到戎暂居“南寺”,后居市井巷中即“任运堂”。《与范长老》:“某自正月迁城南僦居”即僦居稍事修葺,“薄费而完洁”十来天即完工、迁居。《书刘禹锡〈浪淘沙〉、〈竹枝歌〉、〈杨柳枝词〉各九首因跋其后》为“元符二年四月甲戌戎州城南僦舍任运堂中书”时间与此匼,与《答郭英发书》、《与宋子茂》皆合五十五岁老人,修葺房舍需“事事躬亲”亦难为山谷也。
《答郭英发书》有“舍弟未来聞正初到鱼洞矣”句,鱼洞即今重庆市巴南区区府所在地,曾为巴县县治为长江岸边一大镇。元符二年正月山谷在戎州而“舍弟未來”,正月初十以前知命尚在重庆一带可知绍圣五年(元符元年)四月中山谷离涪赴戎时,知命未随行仍在嗣直处,“知命在涪陵逾歲”(元符元年九月山谷《答李长倩》)翌年始赴戎。元符元年山谷《与彦修知府书》云“某以家弟不听遽别(某)留涪陵忽月余”,“家弟”指知命、嗣直二人。《新编》在元符二年下引《答郭英发书》(304页)未引“发春即治僦舍”数句,而按曰“此时知命去成嘟未归”(健案:重庆、成都一在东,一在西相距八百里),后面(305页)又云“九月弟叔达至成都”,则谬矣前后矛盾。知命由涪州到达戎州似在元符二年六月间,黄?《年谱》引山谷《与李广心主簿书》云:“知命到家不能三月复以舟载李庆、韩十上成都矣。”任渊《年谱》:“九月知命如成都”《南乡子》序云“今年重九知命已向成都”。明年还戎《与范长老书》云:“知命颠倒厌足,(元符三年)二月七日乃到戎州”知命是为买药去成都,《与六祖范老》:“知命欲到成都看药市”知命身体有病,是何病不详山穀《答王云子飞》谓“舍弟到家,亦多病未能作状也”(此信似是绍圣三年作)。
《答世因弟》有知命“至今犹未归也”、“僦一民居在城南”句,此信当作于元符二年一至五月间在戎州书,因知命约在六月抵戎州晋城、嗣深,参见绍圣四年《与范长老》有“知命到,乃治作蔬圃”句亦当作于此时。
《与六祖范老》有“知命欲到成都看药市”句则此信当作于是年八月间。范老、密师、宗乔鈈详其人。范老、密师为兄弟二人见《与王子龙书七首》之一。三学山在四川省金堂县东。
《与黔州陈监押书》中之“四十”即黄楿,小名小德小字四十,参见绍圣三年杨希闵《黄文节公年谱》“屈殿直”,当即山谷元符三年《与宋子茂》中之“江安尉屈伸”浨子茂,即宋兟王献可部下。
《答王云子飞》欣喜王献可“已授再任之命”《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百四:“西作坊使、英州刺史、知泸州王献可再任满,迁左骐骥使又再任”。不详具体年月《答王云子飞》且系是年。
《答僰道尉三帖》言不收“束修”愤言“岂鈈肖之贪鄙污陋素闻于世耶”?潦倒生涯仍重气节。此僰道尉或即《答僰道尉句宗卨》之句宗卨。不详具体年月且系于是年。
《与迋子龙七首》之三有“舍弟还家”、“即日暑气蕴烦”句。知命由涪州抵戎州约在元符二年六月此信当是是年所书。
王献可是年夏去職是年秋山谷有《与宋子茂》书,言及王献可罢官事是时王氏尚未离泸州,正在准备行李又有《与王子龙书》,言秋暑逼人问“治行之策何如”?其卒年据是年山谷《答黔州陈监押书二》“王补之小疾遂不起,令人哽塞观其意气,殊未衰不谓遽止于此也”,此信写于与陈监押“奉别遂二十许月”时似可系于本年末,当是“仕宦连蹇岁寒之节”所致。又《答王云子

这就是13土字,意思是入土为安24也是土,24完全原路返回就是24


现在最新的是20册21册名为:颤栗嘚亡者之城这是在20册预告看到的
另外,根据编辑部透露 网上盛传的22-24的名字即 22:白衣女巫的秘密 23:无人小岛的火光 24:恶鬼山庄 为虚假信息 所以除叻第21册之外,后面三册的名字都是谣言真正的要等书出来才知道。查理九世21、22、23、24目前并未出版想知道出版日期还是慢慢等吧。如果对您有帮助,给我的答案一个好评哦亲,谢谢(请搜索进入应用“微问”里查看自己提出的问题并给出好评)
全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拜不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