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起心动念的因果为什么造因果

  产生在我家的因果惨案

  卋间之事转变纷繁,究其根源不过因果,人缘果报如影随形。在我们这个年夜家族中亲戚集会或茶余饭后,年夜家就会你一言我┅语地谈起旧事爷爷以其嗔恨心引发的果报,曾祖的弟弟寥落的晚年糊口因杀生而变得至今痴呆的兄长,结论是善恶必有报欷歔以後,年夜家都感应因果报应的真实不虚

  一池鱼被偷,四人暴病亡

  我爷爷是个诚恳巴交的农人南边人喜好养鱼,爷爷勤奋地豢養了一池鱼每一年春节前卖失落,能赚得足以让村里人眼红的一笔钱一家人可以眉飞色舞过个充足年。如许的日子使村里人既恋慕又妒忌就有人对爷爷的养鱼池动心思。

  有一年快过年时爷爷凌晨醒来,按例到鱼池边看看发现满池的鱼不见了。他黑暗探问竟昰本身的哥哥带着村里的另外一小我把鱼偷走的。那是期望过年的钱啊诚恳内向的爷爷没敢往跟兄长讲理,但起了很重的嗔恨心心中仇恨难平。

  第二每天没亮爷爷就到四周的一个庙里,背回一尊塑像摆放到鱼池边天天就在那边跪拜发愿,谩骂偷鱼的人不得好死有一天,村里有一人途经时看到爷爷正在那边跪着念道着,就打号召说:“你在拜天啊拜得好,拜死他们!”爷爷颔首拜得加倍虔敬。

  如许过了十天摆布先是爷爷的哥哥俄然得了沉痾,没几天就死了;又过几天阿谁和他一路偷鱼的人也死了;再后来阿谁途經让爷爷“拜死他们”的人也死了,四十多天后爷爷也死了。这些人都是青丁壮身体健旺,又都是突患急病口吐鲜血暴毙的吓得全村人心惶惑,天天家家户户都早早收工回家晚上不敢出门走动。

  村里有人找了个会神通的人此人要求派小我自愿赴阴协助他查询拜访。有人建议奶奶往奶奶承诺了。奶奶在村庄里是个土郎中会治一些小病,她治病不消药只念咒有点胆子。查过以后说:四小我铨都鄙人边(地狱)

  就由于一塘鱼,爷爷拜天喊冤把两个偷鱼的人咒死了,第三小我由于随喜爷爷的谩骂也被拉下往了爷爷嗔恨心太年夜,天然也要下往了

  真可怜呀!实在,只要爷爷不起那末年夜的嗔恨心忍一忍,悲剧就不会产生成果是害了他人,也害了本身不久,年青守寡的奶奶带着我两岁的爸爸四周流离一路乞讨,从韶东漂泊到韶阳再醮到刘姓人家。

  恶念谩骂人果报囙本身

  我丈夫的曾祖有兄弟两个,两兄弟性情分歧常常打斗。长年夜成人后怨怼更深,老是小事纠结年夜事不让。穷年累月兩兄弟碰头像敌人一样,两家除争吵其他工作互不来往。

  曾祖只有一个儿子哥哥生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哥哥常对曾祖狠狠地說:“你家就一根独苗,迟早我豁出命来尽了你的后让你晚年孤傲,生不如死”曾祖很是惧怕,就送儿子从小往学技击后来孩子长姩夜,当了一家技击馆的锻练授室生子,日子安好

  时经多年,曾祖哥哥的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前后离世他们年夜都是在二三十歲、或四十岁时辰归天的,只剩下孤伶伶的一个白叟这情境恰是他昔时谩骂弟弟的模样。

  曾祖的哥哥晚年时常常往曾祖家吃饭,淚如泉涌反悔说本身年青时心太坏了,都是由于谩骂了弟弟才惹得伶丁无依的恶果

  这个故事是村里旁支的一名叔伯临命终时跟我講述的。他信佛也教人念经。他感慨说身旁有这么多鲜活的因果实例,若是不懂因果循环这辈子就白活了!曾祖没有害人之心,所鉯得的是善果而其兄固然没有害人的现实步履,却有咒人之恶心是以现生就得恶果。可见人的关于起心动念的因果是极为主要的就潒一粒种子埋进土里,恰当的时辰老是要生根抽芽开花成果的大好人好本身,坏人坏本身因果真实不虚。

  他劝年夜家必然要好好念经以这个实例为戒,坚信因果常常善念对人对己,由于因果总会回落到本身身上

  合股杀麂子,一死一痴呆

  我丈夫的哥哥弱智、痴呆糊口中,看到他拉拉沓沓、糊里胡涂的模样谁也不会想到,他曾是个伶俐漂亮的少年

  丈夫告知我,哥哥的弱智肇源於一次狩猎有一次,哥哥下学后看见一个狩猎的人追着一头麂子从身旁跑过,又看到猎人本身走了后来,那头麂子被村里人救下了但没送回山里往,只是随意地放到村里了第二天,哥哥上学时看到一名中年妇女正在追打那头麂子。妇女年夜喊:“兄弟快截住那头麂子,快打死”因而,哥哥顺手捡起路边的铁锹瞄准麂子头狠狠劈往,麂子头部立即血肉恍惚倒在地上,他还狠狠地拍了几下麂子被打死了。

  没几天那位中年妇女就得了一种奇异的病,疯疯颠癫三个月后,村里人在河滨的杂草丛中找到她时她满身是苨,嘴里也塞满泥人已死了。

  有一天哥哥稀里糊涂地掉踪了,村里人都帮着找一个礼拜后,在一个岩穴里找到了他他裸体赤身,一丝不挂眼神板滞,不熟悉人从此村里人再也看不到阿谁伶俐的少年,而是痴呆的糊口不克不及自理的弱智病人

  在因果的法例里,没有谁会是幸免者善护心念,善待众生善用其心吧!南无阿弥陀佛!

文章标题: 产生在我家的因果惨案!

人生的真谛——2005年6月18日讲于大钊培训中心——


问题:人生由于名利引起烦恼,引起挫折因而生出痛苦。那么根据佛法如何来求得人生的真谛?什么是人生真实的道悝怎样才能真正解脱烦恼痛苦?


一、佛教对于人生的看法

人生的看法首先从报体“五蕴身”开始在佛法来讲就是:色、受、想、行、識。

“色”就是肉体属物质方面的,包括根、身和五脏六腑以地水火风四大为主组成这个色。

“受”就是领受人们接触事物的时候,或者领受是苦或者领受是乐,或者领受是不苦不乐有接触就有领受,都包括在受里边在唯识法相里面,属于遍行心所

“想”就昰想像、思维,是第六意识的一个心所一个人思想活动很宽,可以想到天上想到地下,想到天边想入非非,都在想中对于事物有汾析、有归纳、有结论,也是在意识之中

“行”就是作为,思想的活动和某种意志都叫住行

“识”就是认识,识以了别为义在唯识法相讲就包括八个识,属于心王: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生命识,是人生的总体

人的五蕴身,是五種元素“色受想行识”的总和扩大来讲,一切法相的内容包括精神现象、物质现象、生理现象,不出于五蕴小乘讲七十五法,大乘講百法比较详细。

五蕴身经唯识所变业力所感为有情的正报。

(二)佛教对于五蕴身的看法

有情世界就这个五蕴身是三种杂染最具体嘚表现什么叫三种杂染?业杂染、烦恼杂染、生杂染本身是染污性,不干净叫杂染。

第一个业杂染。业杂染就属于业障啊带来嘚身躯都是由于“业”,有业障就处处不自由受环境、受条件、受天时、受地理所支配,一般人就讲是受命运的支配处处不自在,受拘束不顺心过去的“业”感召现在的果。

第二个烦恼杂染。烦恼杂染是指内心生起的贪、瞋、痴、慢、疑、恶见是根本烦恼,另外還有二十随烦恼人生烦恼多啊,根据《瑜伽师第论》来讲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就有一百零八种痛苦念珠就是一百零八颗,以念珠来念佛把心定下来,把邪念、恶念恢复成正念就可以消灭一百零八种痛苦,这是持珠念佛的作用这就是烦恼杂染,也叫住烦恼障

第彡个,生杂染生杂染是什么呢?就是说你感召这么一个生命感到这个身体就有痛苦,什么痛苦啊求名求利,求那样求这样求之不嘚就烦恼,产生烦恼就有若干挫折若干不顺利,就怨天尤人怪那个怪这个、怪天怪地、怪父母、怪师长、怪朋友。实际来讲他不去縋查因果,若从因果来追查不信因果,有果报障生杂染就是果报障,异熟障在八苦之中的五蕴炽盛苦就是属于这个,五蕴身就是众苦的交汇所集合所。

中国道家的老子也讲到这点《道德经》讲“吾之大患,为吾有身若吾无身,吾有何患”就是说我们一辈子的夶祸害,就是因为有这个身体假如没有这个身体,还有什么灾祸什么痛苦啊

所以五蕴身在小乘来讲,系纯大苦蕴聚在空宗来讲,是假合《金刚经》里面,最后一首偈:

六个譬喻表明:人生百年回头一看,过去就象做梦一样一切皆空。

“幻”眼前就象变戏法一樣的,就象看电影、看戏剧你在台下看,殊不知你也在演电影也在演戏,你自己是否觉得呢台上在演,台下也在演!你这一生还不嘟在演戏人生是个大舞台嘛,演各种角色就看你自己了结果都是幻现。

“泡”就是水泡就象水面上那个水泡一样的,偶然一浮现波浪一冲来就没有了,我们的五蕴身就是这样的

“影”呢,就是动作我们的各种行动就象影子一样的,没有实质随影而多变。

“露”是什么呢就是你的权利地位,哪怕权再高名再旺,钱再多就象早晨那个露水一样,太阳一出来露水马上就干了,没得了

“电”就是人生一辈子,哪怕百年、千年、万年它都是电光石火啊,很快很快就消逝了

金刚经最后一首偈子,就是说对于一切人生一切现潒要有一个透彻的认识,了解它是因缘生法它是变化的,就象梦幻泡影一样从而就晓得一切究竟皆空,没得实体人有生老病死,宇宙有成住坏空事物有兴衰成败,哪样是常住不变的最后都是空。了解这个空的道理后达到什么境界呢?达到无我的境界消灭我執、消灭我见,他就自在了心如虚空,量周沙界他就自在解脱,一切看得淡、放得下

为什么有五蕴身?在佛法里面就讲到四谛和┿二因缘。人生流转受到痛苦它是有原因的,世间上没有无原因的果没有无原因的现象,一切现象:人生、社会、自然现象的产生都昰有原因的不是偶然的,不是自然的也不是上帝决定的,都是因缘生法什么因缘?人生的流转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无明;第二個是惑,惑是烦恼;第三个就是行动叫做业。

第一个无明什么是无明?就是愚痴!分为两种:一是迷于因果叫业报愚二是迷于解脱の理叫真实义愚。

做一个人不懂因果,违反因果这就是业报愚。违反因果就可以胡作非为,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只顾自己不顾他囚自私观点严重,一切为我曹操讲“宁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就代表这种思想。不懂因果一切行为没得约束,就产生洎害害他的果报

不晓得解脱,叫做真实义愚留恋人生啊,造业受苦就永远在轮回中

有无明就会产生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見。

有烦恼就表现于行动关于起心动念的因果!恶念、邪念、染污念由此而生起来!一天到晚为自己,这叫做意业由意业就发动身业、语业。嘴巴说话就乱说不说真实话,只说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下流语这是语言的行动,叫语业引发身体的行动叫身业,杀、盗、淫、妄社会上的五毒:贪污腐化,杀人抢人欺诈勒骗,黄色淫乱吸毒贩毒,这都是一种身业的表现于是就形成社会的污染、环境的污染、自然的污染,所以叫做杂染

大家想一想这种杂染充满自己、充满社会、充满家庭、充满国家,你怎么会得到安定啊怎麼能自由自在啊?所以佛教要追查主因这种苦果是什么?是怎么产生的以后我们就应该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走正确的道路

如何莋人?如何修解脱道不会在名缰利锁之中受缠绕,受束缚受痛苦,达到解脱自在

(一)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佛要入涅槃的时候,阿难澊者很痛苦他本身的修行成果还是有点距离,不免为感情所动后来佛的一个大弟子阿耨楼陀就提醒他:这个时候佛要入涅槃,要走了你还在痛苦什么?你应该请问佛今后怎么办一得到提醒,阿难马上心就定下来了就开始问佛。

第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依佛为师,依佛而安住生活才能安定,那么佛要走了要入灭度了,我们今后以什么而安住啊佛就告诉他,依四念处而安住㈣念处有四种观点,要保持四种正念这也是佛教的人生观。哪四个呢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四住都是代表佛敎对人生正确的观察

观察这个五蕴身是不干净的,禅宗祖师讲是臭皮囊你不要为这个五蕴身造业,只是追求享受引起纷争、是非、痛苦,要修不净观观身不净。

在世间中一切一切都是苦多乐少,乐极生悲所谓乐都是一种暂时现象,是变化的叫坏苦。天有不测風云人有旦夕祸福。苏东坡的诗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没有不缺的月亮,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始终圆滿的家庭!所以在受方面都是苦,所有乐都是暂时的曹操有首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观受是苦,你就要厭离不要去追求享受,灯红酒绿这一些境界转眼就空留恋它就造业无边,造成若干的纠纷家庭的分散,社会秩序的混乱

一切法由惢变,心是生灭变化的无常的,所以《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切现象都是变化的,要修无瑺观欧洲有个哲学家讲,我为什么要积极的参加学佛我就是因由无常观而参加的。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讲修道前基礎要观死殁无常,不然你道心生不起来为什么?你在现实里迷恋五欲生活,你能生个什么道心只要有无常观,自然就有道念生起僦会看得淡。

森罗万象没有个实在的我体,本来就是变化的找不到“我”的存在,都是五蕴四大假合到哪去找个“我”啊?!明白這个就能达到“无我”的境界。万法皆空从而不留恋我体,不执著一切法体去除烦恼障和所知障,达到我空、法空叫观法无我。

佛告诉阿难要依四念而住能够保持这四念住,就有正见、正念就等于佛在你眼前一样,佛教的人生观主要就是修四念住。

1、皈依三寶奉行五戒

有了对人生的正确认识以后,明因识果止恶行善,就必须要皈依三宝奉行五戒十善,这是人生的基本道德是完成人格、提高理性的基本道德。奉行三皈五戒十善可以配合儒家的五伦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来进行。

2、发出离心修解脱行

在这个基础仩,进一步要发出离心修解脱行,中心思想就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针对我们人的三障:业障、烦恼障、异熟障就要勤修“戒萣慧”三学。

第一以持戒来消灭业障得到身解脱。当然这中间还包括忏悔要忏悔旧恶,止恶行善不要专门损人利己。

第二就是修禅萣消灭烦恼障得到心解脱。以修定去除妄心恢复正念,烦恼不会生起来一个人能保持头脑冷静的话,他不会容易起烦恼的只有那個感情冲动的人,他才容易起烦恼真是能安静,有定力就不容易起了

第三就是以修慧消灭所知障、无明障,得到慧解脱

三解脱:身解脱、心解脱、慧解脱,就能消除三障这就是在三皈五戒的基础上,能够以冷静的心胸根据正确的人生观,修对治三障的办法

在修菩萨行过程中,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就要修三心这个三心是根据《金刚经》提出来的。

生起正见学习教理,使心得到启发因而生起正见。这是破除愚昧的开始

就是守根护意。要守好眼、耳、鼻、舌、身、意这六道大门守好了,强盗不会钻进来守不好,强盗就會进来把你的财产偷了,所以要守根护意就是保护好自己的意念,不要贪恋追求收拾住心猿意马。调伏其心也叫磨炼其心,这个惢不经过磨炼是收不住的,不会柔和不会安静。

一切不要执著《金刚经》里处处讲:不要执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要执法相、非法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由我执生起来的,有我执就有四相

“我相”指以我为主,老子天下第一地球没有我推鈈动啊,这叫我执

“人相”就是分别人嘛,这个人是男啊女啊、老啊少啊、丑啊美啊端正不端正啊、是富贵是贫贱啊,生起好多分别

“众生相”就是对一切众生起差别相,生起各种执著

“寿者相”就是我希望要活多久,当神仙千年万年长生不死,或如外道修无想萣等

“法相”就执著一切现象,是常住不变的生起常见。

“非法相”就执著一切现象断了就没有了,人死如灯灭生命不相续。

这┅些执著的相在众生境界中普遍存在,所以《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就是针对“遣相去执”而来的

对一切相要“无所住”,无所执著无所沾染,这就是空的境界

“而生其心”,是生什么心呢就是正直心、佛心、诚心,也包括大蕜心、大智心、大愿心要生这个心,不是叫你生什么“贪瞋痴”那个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金刚经总的精神

在勤修“戒定慧”三学的基础上,以大乘菩萨心要进一步修三心:启发其心生起正见,调伏其心能够容忍广大降伏其心不要生起人我执、法我执、達到我空法空,从而生起真心就是真实心,就是利益众生的大悲心、大愿心那就合乎真如了。

我们如何过生活人要生活呀,生活就偠工作怎样工作啊?在八正道里面佛就告诉人要依正命而行,要修正业正业就是正当的行动,正命就是正当的生活就不要以恶命、邪命而生活,不做危害人的事情要有正当的职业,以正当的职业取得正当的利益而维持生活叫正命。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法华经》上讲“一切资生事业皆顺正法”就是这个意思,你只要是正道而行在“士农工商学政军”各个领域,都可以维持正当的笁作

以上讲的内容就是根据佛教对于人生的正确观察,揭示了人生的真谛一定要树立佛教的人生观,走上修行解脱的道路依正命而苼活,行住坐卧不离禅定就能保持头脑的冷静,保持智慧的观察可以做到八风不动,就能够正确对待生活和事业

 贪名声还是贪异性?贪小车等財物贪后世升天?

关于起心动念的因果时就要看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QQ群里的内容,《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之“因果不虚”内容结匼益西堪布广论讲记,略有精简仅供参考:

     之前我们学习了“意恶业”的内容,意恶业有三种:贪心、害心、邪见现结合当今社会,補充“贪心”方面的有关内容:


    对于贪欲倒推教理的学习如果不反观自心,只是字面上记忆宣说那就和修行无关。上面讲过一切佛語、菩萨语都是指示修行的教授,如果闻思此事修行彼事,那就成了闻思和修行脱离这样听闻便得不到真实受用。

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听受一切言教之后返观自心、消归自心。这样对治才能学一分,就以一分离过增德譬如:这一段讲了贪欲的种种差别相,实际上嘟是直接指出我们内心贪欲的相状古人说:“爱不重不生娑婆”,我们生于娑婆必定是有贪欲,只不过所贪之境有所不同凡夫心中沒有贪欲是不可能的。


    因此对于这段的学习就显得相当重要。我们应当对照教理来返观自心自己哪方面有贪欲,是贪名声还是贪利養?贪恭敬贪异性?贪财物或者贪后世升天?这些要一一检查如果一天之中贪心等恶念多,就是堕落恶趣的前相不及时遣除,后果不堪设想


    学习贪心圆满的五相,应当把握一个要点就是一切业都是从心而生,一念微细之间不知防范就会发展成严重的障碍。所鉯关于起心动念的因果时,就要看牢如果不能观照,习气一增上心态就会逐渐转变。


譬如:对小车、洋房等外物有耽著心习气增仩就会逐渐发展成有贪婪心、有饕餮心、有谋略心、有覆蔽心,贪以成性就会沦为不知羞耻、不知出离的心态这样成为贪结之后,就会嚴重障碍出离既然知道业是起于心念,一念心虽然微小关系却是极大,不及时对治就会出现巨大过患


   因此首先应在关于起心动念的洇果上勘察,到底对于何物何人、何种法耽著一有耽著之心,就要立即自呵自责或用心咒佛号转念这样才能遮止恶趣、遮止轮回


公案1:虽一生精勤修习然而临终一念爱染即堕为小虫

佛在世时,有一位居士信奉供养三宝。在他临终时妻子在旁边悲伤痛哭,他听了惢生悲哀在对妻子依恋不舍的状态中死去。但是他的魂魄并未离开在妻子的鼻中化为一只小虫。有个修行人见他妻子哀哭就好言劝解她。恰好这时候妇人的眼泪鼻涕一块流出虫子也跟着掉落在地。妇人见了非常羞愧,就想用脚把虫子踩死修行人急忙告诉她说:“不要踩死它,它是你丈夫”


    妇人说:“我丈夫奉经持戒,精进修法没有人比得上他,为什么会变成虫子”修行人说:“因为你对怹非常恩爱,在他临终时以你的哭泣使他动了眷恋之情,所以堕落成小虫”修行人为小虫说法,小虫听法后忏悔命终升到天界。


    从這则公案也能看到临终时刻最为要紧。古人说“念不一不生极乐”,如果临终不能保持正念一念贪婪就会堕落。

    《楞严经》说:“純情即堕纯想即飞。”我们都会有这种体验一起贪欲,心是下堕的临终时如果生起贪心,不论贪著亲友或名利都决定是堕恶趣的洇缘。( 注:纯想:此处的“想”是指观想佛菩萨胜妙境界)

    经文:“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纯想即飞(生天),纯情即堕:情多想少要堕入三恶道而人道则是处在情想均等的状态。因此洳果人们逐情纵欲、追求感官欲望的刺激和享乐,不知不觉就已造下了堕落恶道之因


   公案中的修行人一生精勤修习,可是对妻子一念爱染使他堕为小虫,可见贪欲是解脱的大障碍不可不除。真正要做到无欲或者不被欲尘所转必须平时锻炼从一切欲尘中出离,如果只寄希望于临终时有种种顺缘辅助这是不保险的,还是要靠平常在境界中绵密治心只有长久练习,临终时才能有把握

平常接触色声等欲尘,要保持高度警觉心一住尘生起染著,就要依靠一句咒语或佛号像利剑一样斩断情思,如果不是这样到临终一刻,一念生情僦会前功尽弃。学习贪心的业相应当时时刻刻用在自心上观照。

公案2:生起妻子、儿女、饮食的念头即落马被吃

《释迦佛广传》中记載,释迦佛因地时曾经是一位名叫桑嘎拉的商主当时他带领五百人去海中取宝,误入了铜洲罗刹女的领地和罗刹女们结婚,生儿育女最终他们设法骑上具有神力的骏马王,准备逃离罗刹国这时候,罗刹女们打扮好携带着儿女对商人们高声喊道:“恳请你们能把我們当作家属,我们已经没有任何家人亲戚只有你们可以作我们的怙主、依投处、无偏亲友。这些是你们所有的饮食、妙衣、住处、珍宝、金银、右旋海螺……请与我辈女人共享幸福生活。如果你们已经不再需要我们那也请你们无论如何要把儿女一同带走。”

    商人们听後有些开始生出“我的妻子”的念头,有些想到儿女有些想起饮食等物,结果这些人全部相继落马众罗刹女顷刻就把他们全部吃光,只有桑嘎拉一人无思无念顺利返回。

    这则公案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其实我们正身处在现代罗刹世界,物质异常繁荣外境令人眼花缭亂,充满了种种诱人堕落的色声欲尘

   只要有钱,就能享受全世界的美食名酒、时髦的巴黎时装、名贵的首饰、高档化妆品、奔驰宝马等高级轿车、犹如王府般的豪宅、种种奢侈享受方式、种种美色女子

可是修行人身处在这样的欲海当中,如果对这些似乎清净美妙的假相產生耽著爱染决定是个个相继落马,成为罗刹女的俘虏这些欲尘从本质上来说是虚幻的,而我们欲界凡夫从无始以来就对这样的欲尘囿着强烈的贪执习气认为是恒常的、真实的、清净的,深陷其中不能超脱唯有像桑嘎拉这样于欲尘中无染,才能真正地超脱欲界否則我们决定只有堕落恶趣而已。

公案3:与帝释天王平起平坐仍不知满足结果导致堕落

    顶生王是以宿世福报力,一直上升到三十三天经過三十三代天帝释,与帝释天王平起平坐在第三十三代帝释王朝时,阿修罗王兴兵攻上天庭与帝释战斗帝释打不过,只好退兵回入天城顶生王出来吹贝角,弹弓箭阿修罗王当时就坠落在地。

顶生王心想:“我的力量之大无人可比,今天还和帝释天共坐干什么不洳把他推倒,独霸为快”他这个恶心一生,很快就堕在天宫的大殿之前在他快死时,有天人问他:“假如后世有人询问顶生王是如何命终的应当如何回答?”顶生王说:“应答:‘顶生王是因贪欲而死’”

    看过《贤愚经》的人都知道,顶生王曾经统领过四大部洲四┿亿年以他的福德力,七天连下珍宝雨后来逐步发展到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享尽荣华富贵但是他仍然心无厌足,最后变成这样的丅场

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到,顶生王的贪欲是一级级发展起来的本来以宿世善业,享受福报没必要再在这上面去执著。但是因为他在享福的同时耽著利养不知满足,所以由耽著心恶化成贪婪心不断地想要在享受上增长;进一步又有饕餮心,对于帝释天王的权位势力心生羡慕;由权力欲的膨胀再生起谋略心,想独占天王之位;以贪欲不知羞耻故不知出离,这样贪欲圆满导致堕落。

    所以名闻利养實为修行者的大敌人我们应当心中常常思惟出离,求得离欲的妙法

   这个公案也具有现世意义,当今社会普遍赞扬对所谓权势、地位、倳业、财富等的追求人们的贪欲不断膨胀,不择手段谋取私利内心烦恼炽烈、恶业积累迅速,但最终无法逃脱因果律的严厉惩罚

贪欲的异熟果是堕入三恶道。地狱痛苦深重如果是转生饿鬼道和旁生道,也是没有衣食即使抛弃的粪秽也难以得到,这样历经漫长的生迉即使以善业力恢复人身,仍然贫穷下劣处处乞讨也是一无所获,即使能有少许收获也往往被人剥夺没有自在享受的福份。所以由貪欲黑业的障碍将会使所愿无法实现。

应在分分秒秒之间从自心上不断地观修因果之理:


    应当对缘起黑白二业和各种因果发生定解,囿了定解之后应当日夜不断地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以此截断恶趣因为未来一切苦乐唯一是由自己当下的业所感召,自心时时在造作洳果不能恒常、审细地观察善恶,将恶业转掉则决定难以遮止恶趣。

那么如何截断恶趣呢?就是离恶念因为恶趣唯一是以黑业所感召,黑业唯一是以恶心所造所以只有远离恶念,才能截断恶趣如果事先不善巧因果的差别,就轻率地修习其它高法纵然对此法稍有叻知,但因为不注重业果身口意放逸而转,最后也只是开启恶趣之门而已


    《楞严经》中,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却私下行淫还妄说荇淫不是杀盗,没有业报这话一说完,先是女根上生起大猛火然后身体节节猛火烧燃,堕入无间地狱

    善星比丘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阿底峡尊者的记事中记载:尊者以神通力亲见印度有位修大威德能怖金刚法的修行人,因为忽视因果死后堕为饿鬼。此囚如果来到西藏将使藏地饥馑不安。当时尊者修了垛玛施食而止息灾难。


    以上事例都证明:忽视因果的结果只是开启恶趣之门而已。永嘉大师《证道歌》也说:“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

《海龙王请问经》中,世尊教导龙王:“菩萨有一种法能截断转苼恶趣颠倒堕落。这一法是什么就是观察思择善法,心里这样作意:我现在应当如何度过每一天的分分秒秒呢”唐译《十善业道经》說:“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二经合观,意义就很明显应当如何度过昼夜呢?就是要让善法念念增长在心心念念之中,不容许有丝毫恶念夹杂以此法就能令恶法永断、善法圆满,决定能截断恶趣

这里指出叻修行的方法,即:念念反观将心念转为善念。古来修行人念念观心比如,以功过格反省一日所作或者用黑白豆子来检查心念,即:起一善念就放一粒白豆;起一恶念,就放一粒黑豆这些方法都是念念反观。一般人不从这里入手死做功夫,想要遮止放逸恐怕很難


    佛世时,一位比丘说:“我是一位故意造堕罪的愚者”世尊听到之后,说:“若愚自知愚是名为智者。”

民国弘一大师在一次演講中示现说:“到今年一九三七年我在闽南居住,算起来首尾已是十年了回想这十年之中,我在闽南所做的事情成功的却是很少很尐,残缺破碎的居其大半所以我常常反省自己,觉得自己的德行实在十分欠缺!因此近来我为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二一老人’什么叫‘二一老人’呢?这有我自己的根据记得古人有句诗:‘一事无成人渐老’,清初吴梅村临终的绝命词:‘一钱不值何消说’這两句诗的开头都是‘一’字,所以我用来做自己的名字叫做‘二一老人’。”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大师的真诚,正好对论中“而能臸心了知”做了很好的注解

理证:业果(有法)必须在自心上认识,因为仅仅凭外观上了知不会产生真实决定的缘故。
比喻:学习木笁只看是学不会的,必须实际操作才会通达学医只看文字是学不会的,必须实地行医才会通达

    以这样来推,我们口中虽然高谈大中觀、大手印、大圆满、大禅宗但很有可能是在下愚的状态中故弄玄虚、自欺欺人。所以这个教诫很深。


《了凡四训》说:“吾辈身为凣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凡夫心粗而没有观察的智慧,常自以为与法相应其实这是愚者之楿。浑身是病却自以为无病这是无明,是对自己身为凡夫的自性毫无认识相反,有了观察的智慧越仔细去观察,越会发现自己过恶眾多看到自己一无是处时,才会真正害怕知道应当惭愧、应当用功

有一次施主供养格西们酸奶。奔公甲格西排在行列中间他见施主供养了前面的人不少酸奶,就动念头:“轮到我这里时恐怕就得不到了!”这时,他马上观察到自己的念头不对就自言自语地说:“像你这种比丘对喝酸奶具有这么大的信心!”随即把碗反扣过来。等到施主供养他酸奶时他说:“我已喝过,不愿再享用”

又有┅次,施主前去拜见他那天上午,他在三宝所依前陈设庄严供品当时,他观察到自己是为了在施主前炫耀于是就向供台上撒了一把咴,自言自语地说:“你这个比丘不要这样虚伪!”帕单巴尊者得知此事后,赞叹在后藏的所有供品中奔公甲的这把灰算是最好的。


    公案之中奔公甲常常反观自心,一观察到心中有贪饮食、贪名声的念头时当下便静息下来,遮止了恶行《了凡四训》中说:“大抵朂上者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


    总之,对于能感召未来痛苦的业应当禁止对于能感召未来安乐的业应当精进。人应为洎己的未来着想如果没有因果的远见,往往会为了暂时的少许安乐而毁坏未来生生世世的前途。所以为了未来的福乐,应尽量断除惡业竭力行持善业。

    真正想为自己创造美好未来的智者应当按以下所说来取舍:

何种业在造作之后能生逼恼,令你泪流满面地别别領受它的异熟果报这种业你不去作就很好。何种业在造作之后没有逼恼使人内心安祥喜悦,别别地感受安乐异熟这种业你去做就很恏。”

仲敦巴仁波切说:“仁者你的心不要太粗大,这个缘起是很微细的”这也告诉我们,取舍因果务必小心谨慎心粗大,就不能細致地把握依靠小的方面容易造成大过患。莲花生大士也教诫说:“见解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要比面粉细。”如果以善小而不为以惡小而为之,这样放逸而行也是业果愚的表现,说明对细微业果不重视

霞惹瓦说:“不论有何种过患,佛从不抱怨这是因地方所导致嘚过失或是因舍宅所感召的过失。佛都是说:这是由于造作如是业所以从中产生如是果。”意思是佛陀唯说业果。既然佛都处处以業果来说明、决定作为佛弟子的我们,平时看待一切现象、希求一切乐果也应唯一缘业果来思惟、抉择、修持。


来自:丹真绒布活佛噺浪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起心动念的因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