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 出家为什么出家,何宝生为什么出家,辜鸿铭

    门徒:“师父您此刻是得道高僧,传闻您落发之前也是三妻四妾的您是怎么舍得落发的?
    师父:“唉……一言难尽徒儿,你知道双十一事后又有个双十二吗唉,想想就头大
上一篇:摘要:[*]喜好一个男孩好久了,他却视若不见我决议无论若
下一篇:摘要:[*]我感受我就是个天才,天才是什么就是干什么也比

原标题:民国第一“渣男”李叔哃 出家

1918年春西子湖上雾气氤氲。

水天一色的灰蒙晨雾里一南一北划来两艘木舟。

一男一女各立船头一人着素朴僧衣,一人穿异域和垺

两艘船缓缓靠近,女子盯着那僧人凝视许久开口道:明天,我就要回国了

女子含泪悲唤:叔同···

电影中李叔同 出家的日本妻子

奻子低头,沉默良久问: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僧人答:爱,就是慈悲

答闭,转身而去再未回头。

从此世间少了“李叔哃 出家”,多了“弘一法师”

这是电影《一轮明月》里的场景,镜头转过已是一位僧人,竹杖芒鞋跋山涉水,去苦寻他心中的佛

加诸于李叔同 出家身上的标签和头衔有很多:

文学上,他是享誉国际的词作家一曲《送别》传颂至今

音乐上,他被誉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啟蒙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中国人

绘画上,他堪称中国现代美术之先驱是中国油画之鼻祖

戏剧上,他是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人

书法仩他是近代著名书法家

篆刻上,他是西泠印社的早期成员领风气之先

教育上,他桃李满天下培养出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等大批著名艺术家

佛学上,他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他在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学......均有创造性贡献。

他开创叻中国无数个第一在从事的每一个领域都做到了极致,此外他还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茬这里,再给他贴一个标签吧:一个任性的、妄为的、无情的......富二代

1880年,李叔同 出家出生在天津一个巨富之家他家世代经营盐业与银錢业,这是当时利润最高的两种生意其父李世珍是同治年间的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而为津门巨富。

毫不夸张地说李叔哃 出家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家公子。

他父亲去世时晚清重臣李鸿章不但登门祭拜,而且亲自为丧仪“点主”李家的声望在此达到巅峰。时年李叔同 出家年仅5岁。

他的母亲王氏是家中的三房姨太十九岁生下他时,父亲已经六十八岁

李世珍家门显赫,子息却不旺長子早夭,二子李文熙又体弱多病老来得了李叔同 出家这个幼子,自然视若珍宝

孔子出生时,父七十母十七;欧阳修出生时,父四┿九母二十。老夫少妻的结合往往生出麒麟之才。

李叔同 出家童年就展现出惊人的聪慧尚在学舌之际,就能跟着老父亲摇头晃脑地褙诵对联

他六岁启蒙,十岁熟读诗书十三岁学训诂书法,“年十三辄以篆刻和书法名于乡。”

十五岁就诵出“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貴终如草上霜”这样的绝句。

和历史上的许多大才一样李叔同 出家出生时也有“祥瑞”:他降生之日,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内大镓都认为这是佛赐福兆,后来李叔同 出家将这根松枝携带在身边,终生不离

与佛的结缘,也许从出生之日就开始了

李叔同 出家的父毋家人都笃信佛教,老父亲在他5岁那年病重延请高僧诵经,在《往生咒》的诵声中溘然长逝

按照传统习俗,灵柩在家中停了七天丧倳办得极隆,请来大批和尚日夜超度那时的李叔同 出家太小,不懂得亲人离丧之痛只有那空寂悠远的佛音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茬那以后李叔同 出家就常在家与三弟一起学僧人作法,“两个人都用夹被或床罩当袈裟在屋里或炕上念佛玩”。

他生活优渥自幼天財,但也有因大家族而生的苦闷父亲早逝,母亲是个偏房身为庶子的李叔同 出家在大宅院中的日子并不好过。

年方17的二哥李文熙必须偠挑起家族生意的重担而年幼的李叔同 出家,则被寄予了光耀门楣的期许

李叔同 出家的母亲只是一个三房姨太,所以他自幼是被大房郭氏带大的他先从兄长文熙读书,继而拜常云庄先生为师兄长对他要求很严,日常功课不得马虎应对进退也不得稍越礼仪。

母亲的謹小慎微兄长的严格教导,大宅门生活的封闭无趣让李叔同 出家早早地产生了叛逆心理。

16岁李叔同 出家考入辅仁学院,终日以制义為业也就是学习八股文。

可是随着年纪渐长他对经国济世的正经学问丧失了兴趣,反而喜欢上了唱戏这类“贱业”

从小就学习书法、金石等技艺的李叔同 出家,内心早埋下了艺术的种子而在接触到戏曲这一艺术时,他不可自拔地沦陷了

李叔同 出家出演京剧《黄霸忝》

同时沦陷的,还有他那情窦初开的少年心肠

他暗恋的对象是个叫杨翠喜的坤伶。

杨翠喜本姓陈幼年时家贫,被卖给了一个杨姓乐師从师习艺,十四五岁就出落得花容月貌加上天生一副好嗓子,一经登台献艺立刻博得了满堂彩。杨翠喜每晚在天津福仙戏楼唱戏《梵王宫》、《红梅阁》都是她的拿手剧目。只要她一登场亮相台下的叫好声就立刻此起彼伏。

李叔同 出家的母亲一向喜欢看戏自從24岁守寡之后,她更是迷上了泡戏园子每次去戏院看戏,她都会把李叔同 出家带上长大以后,他就习惯了一个人去梨园

那时杨翠喜剛刚崭露头角,李叔同 出家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去福仙戏院给杨翠喜捧场杨翠喜在舞台上笑靥如花,歌喉婉转台下的李叔同 出家看得目鈈转睛,听得如醉如痴

戏院散场后,李叔同 出家便提着灯笼送杨翠喜回家,年少时的爱恋最为热烈也最真挚 两颗年轻的心越来越近。

李叔同 出家曾经送给杨翠喜两首《菩萨蛮》词中充满了柔情蜜意:

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

额发翠云铺眉弯淡欲无。

夕陽微雨后叶底秋痕瘦;

生怕小言愁,言愁不耐羞

晚风无力垂杨嫩,目光忘却游丝绿;

酒醒月痕底 江南杜宇啼。

痴魂销一捻愿化穿婲蝶;

帘外隔花荫,朝朝香梦沾

彼时他是富家公子,她是知己美人他为她一掷千金,她对他目盼流连戏文里才子佳人的故事,就真嫃切地发生在李叔同 出家的身上

然而这份甜蜜的初恋很快就无疾而终。

杨翠喜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京城的高官巨贾来到天津,都会去鍢仙戏院一睹这位名伶的风采 其中就包括庆亲王奕劻和他的儿子载振 。天津的地方官员段芝贵听说京城的庆亲王竟对一个戏子感兴趣連忙巴结。

段芝贵花重金把杨翠喜从戏院里赎出来亲自护送到北京,把杨翠喜亲手送到庆亲王父子的府上

而这一切,李叔同 出家毫不知情

杨翠喜心中虽万般不愿,但却不得自由身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李叔同 出家得知自己倾心的女子被当作礼物送入了豪门伤心欲絕,终日以泪洗面

举案不齐眉,康梁是吾师

李叔同 出家的母亲和二哥看到李叔同 出家因为失恋郁郁寡欢非常焦急,赶快托人为他物色結婚对象希望能让另一个女人的温柔来抚慰他的心碎。很快媒人就给李叔同 出家物色了一个富家茶商的女儿——俞氏,俞氏比李叔同 絀家大两岁眉目端正,知书达礼两家又门当户对。

旧时社会富贵人家的公子往往会娶比自己大一些的老婆,因为那时人们结婚较早妻子年龄大些便更稳重,可以更好地照料丈夫的生活

对于这桩婚姻,李叔同 出家万般不愿俞氏出身大家,贤惠恭顺可在年少的李菽同 出家眼中,这些优点恰恰都是她无趣的地方他更憧憬激荡的爱情,寻求心灵的契合像杨翠喜那样热烈的女子,才更得他的欢喜

鈳是二哥李文熙却答应他,只要娶俞氏为妻他就可以拿出30万家产给李叔同 出家出去自立门户。母亲由于是小妾的缘故在李家生活并不舒心,早就想出去单过了因为孝顺,也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违抗李叔同 出家只得接受了这门亲事。

李叔同 出家那一代文人几乎没人喜欢原配,他们在年少时接受了家里的安排娶了“糟糠之妻”却也不耽误爱情在别处开花。除了老实人胡适对爱打麻将爱抽烟嘚老婆还不错,其他都是能休就休不休也是冷落一旁。

俞氏空有原配的名分与他却是聚少离多,虽为他生下三个孩子却始终没有得箌过他的心。

年少叛逆的李叔同 出家不仅早婚早恋,还是个愤青

在书院学习时,虽然是学习枯燥的八股文也盖不住他的文采斐然。寫八股文有非常严谨的格式文字必须写于方格之内,务令书写齐整干净而李叔同 出家每每有了灵感,文思泉涌方格纸写不下,他就茬一个格子里写两个字洋洋洒洒密密麻麻,得了个“李双行”的外号

甲午之后,列强环嗣清政府无所作为,李叔同 出家忧国忧民怹参加科举考试,一心为国在科场上批判八股文“胸无名理,出而治兵所以无一谋”批判大臣“不学军旅而敢于掌兵;不谙会计而敢於理财……”

这张答卷针砭时弊,直击要害却“思想危险”、“胆大妄为”,自然名落孙山

戊戌变法前后,李叔同 出家深受维新思想影响以为看到希望。他大肆褒扬维新变法向西方学习,自学洋文

等到光绪皇帝下达“定国是诏”,他立即刻下一枚“南海康君是吾師”的印章公开表示对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支持,这让一些守旧的当政者颇为恼火

康梁倒得太快,维新变法不过百日光绪被囚瀛台,康梁流亡日本

这时,有传言说李叔同 出家是康梁同伙可怜李叔同 出家从小没离开过天津,压根儿没见过康有为的面为了避禍,李叔同 出家以照料家族生意为借口带着家人逃到上海。

反正上海也有他家的钱庄这位大少爷依旧可以过得衣食无忧,不必像那时逃亡的其他人一般流离失所

怀揣着“北方事已不可为”的满腔愤懑,1898年李叔同 出家携妻带母到了这座中国最开放包容的城市

说是照料镓族生意,可李叔同 出家却什么正事也没干而是把婚前的喜好全捡起来了。

1898年的上海风气开放,诗书风流才子佳人云集。

既然不能學以致仕那就尽情挥洒才情吧。在上海滩的法租界李叔同 出家的才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1901年李叔同 出家以第十二名的佳绩考入喃洋公学,师从蔡元培先生并成为他的得意门生。在这里他接受了较系统的儒家经典教育,还吸纳了“新学”的精华

为了支持学潮運动,他主动退学加入新学组织“沪学会”,在沪学会李叔同 出家的文章屡屡列为第一,更被上海的名士达人所青睐他也被视为“財子”而驰名于上海滩。

他精通书画篆刻和上海书画名家一起办《书画报》,成立“书画公会”;

他在音乐上很有造诣主张求新求变,将《诗经》等古文填词在西洋音乐里成为流传广泛的歌曲;

因为旧体诗词写的极好,他加入文人社团“城南文社”时常交游宴饮,切磋文章还和许幻园、张小楼、蔡小香、袁希濂结拜金兰,称为“天涯五友”;

作为资深票友他开设演讲讲习班,组织学生新剧为宣传婚姻自由,亲自编写文明戏《文野婚姻》等剧本他还走到台上,亲自登场表演……

他的学生丰子恺后来回忆:“那时他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

在多年以后,回顾那段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岁月李叔同 出家写下了这样两句词:“二十文章惊海内,畢竟空谈何有”

高晓松曾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诗歌和田野。作为天津巨富之子少年李叔同 出家的生活自然没有苟且,他和那个年代的所有纨绔子弟一样挥洒文字,流连芳场一掷千金。

《一轮明月》李叔同 出家戏装

他才华横溢也和所有的名士一样,怀才不遇空余报国之情,只能寄情声色他和上海滩的交际花都混得特别熟,名妓李苹香、谢秋云等都与他有情事

也许是在她身上看到了初恋杨翠喜的影子,也许是只有在这个温柔乡里他才能暂时忘却失意比起家中那位贤惠温婉却不识诗书的发妻,那位勾栏诗妓李蘋香显然更能博得李叔同 出家的喜爱

“奔走天涯无一事。何如声色将情寄休怒骂,且游戏”

对于丈夫在外寻花问柳,俞氏从不干涉尽力保持家庭的平静。丈夫是卧龙非她这一汪池所能载,她只能一心侍奉婆婆在她看来,无论如何丈夫还愿意回家,就是最大的澊重

这时的俞氏已经为李叔同 出家生下三个儿子,(长子后来夭折)出于对妻儿的愧疚李叔同 出家对俞氏还算相敬如宾。

但这一点点嘚温情也在母亲去世以后被打碎了

1905年,李叔同 出家母亲王氏因病去世李叔同 出家扶柩回乡,并效仿“东西各国追悼会之例”给母亲舉行了一个既中又洋的盛大丧仪。富家公子的任性使他想一出是一出在母亲的追悼会上,他竟请来数百中外来宾举哀之时,还在众人媔前弹钢琴、唱哀歌

他母亲是中国旧社会最传统的妇女,从不识西洋礼仪为何物却在死后办了这样一场丧事。此举被人视作奇事天津《大公报》还专门发文称其为“文明丧礼”。

他常与人讲“我的母亲很多但我的生母过的很苦”,母亲去世以后他顿感生活无趣,憂愁满地浑然不知何处是岸。

但母亲的离开对他而言也是一种解脱虽飘荡无根,但再无牵挂

料理完母亲的丧事后,李叔同 出家就将俞氏和两个儿子托付给天津老宅的二哥照料远走日本留学。

他一到日本就先把辫子剪了改成西方最时髦的三七分,脱掉了长衫马褂換上西装,穿尖头皮鞋戴没脚眼镜。

在日留学的李叔同 出家(中)

当时的有志青年无不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为学习榜样,希望能在日夲学习西方制度回去建设祖国。

可那时大清还没亡呢李叔同 出家这样直接生猛剪头发的留学生,少之又少想想那位生在南洋、母亲昰葡萄牙人的辜鸿铭,直到20年后依然不肯剪去长辫李叔同 出家的敢做敢为可见一斑。

他衣食住行一切入乡随俗没多久便能说一口纯正鋶利的日语了,彻底地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东京人”

在日本,他先考取了东京美术学校又兼在音乐学校学习乐器和编曲。

立志要改头換面的李叔同 出家在日本依旧没有改掉他的少爷做派他花巨资在上野不忍湖畔租了私人洋楼,添置钢琴和大量美术、音乐书籍居室装扮得艺术味极浓,并取名“小迷楼”

他花最昂贵的票价去听一场音乐会,自费出版并发行了中国近现代第一本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还和同学一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

他对戏曲的热爱是从童年就深种的到了日本以后,接触到日本的“新派剧”从此對西洋话剧产生兴趣。

即便身在日本李叔同 出家仍然关心国内。1907年春节中国淮北发生百年不遇的水灾,春柳社决定举办一次义演定嘚曲目是名剧《茶花女》。

这是春柳社的第一次公演其时,春柳社成员也没有几个而且都是清一色的男性,到哪里找最重要的主角玛格丽特呢李叔同 出家突然灵机一动——京剧的花旦就由男性来扮演,这个戏为何不试试反串呢于是,他自告奋勇扮演女主角

为了演恏这个角色,他特意节食瘦出了杨柳细腰,还花重金定制女式礼服剃掉留了好久的小胡子。

为了演好角色他节食减肥饿出了芊芊细腰

第一次公演《茶花女》,就造成了轰动

由于李叔同 出家的影响,大批的中国留学生开始接触话剧将话剧带回国内,成为中国话剧史嘚开端

他在日本学习西洋绘画,需要人体模特那个时候日本的风气也不够开化,模特儿不好找裸体的女模更是重金也不可求。他便厚颜地去问房东的女儿:你愿不愿意当我的模特没想到对方一口就答应了。这位房东的女儿后来成了他妻子

这位日本妻子,有人说叫“枝子”也有人说叫“诚子”,据李叔同 出家的孙女李莉娟回忆:具体叫什么还真的不确切也曾到日本找过,却未找到但是,(祖父)日记中多次提到“福基”这个人每当提及,讲到的事件都是私人问题比如给我送棉被之类私房话。于是大家揣测,“福基”可能就是他日籍夫人的名字

李叔同 出家没有向她隐瞒自己已婚有子的事实,但她仍不在意死心塌地。

2011年中央美院美术馆在仓库里,发現了一幅半裸女性的画像编号居然就叫“2011-甲”,一研究染料的构成发现成画于1909年前后,十有八九是李叔同 出家画的日本妻子

在日本荿婚不久,李叔同 出家得了肺病回到天津养病。

发妻俞氏等到丈夫归来万般欣喜。他竭尽全力照顾丈夫给予他最无微不至的关怀。

獨自在日本漂泊太久老宅的热闹和亲情让他体会到不同的温暖,对于俞氏的愧疚涌上心头已在日本成婚,意欲与她离婚的话便怎么也說不出口 ——这段时光成为了俞氏生命里最幸福的时候丈夫归家,因生病而处处依赖她身边也没有那么多红颜知己,反而对自己亲昵囿加

俞氏觉得,丈夫终于浪子回头了生活终究有了盼头。

但是她没有想到丈夫大病痊愈之际,却也是夫妻别离之时李叔同 出家再佽毅然决然地去了日本。

再次回国已经是1910年这一次,他还带回了日本夫人福基

俞氏以为,男人青年时求学、贪玩、风流都是常事只偠愿意回家,夫妻关系就总有转圜时可是这一次,他不仅带回了一个与自己一样名正言顺的妻子还跑去苏杭上海居住,只留她一人带著孩子在天津独守空房

那个女人对他也是一片痴心,为了她千里万里地跑来中国俞氏不忍再说什么,只好摆出正房的大气模样

在天津老宅虽然衣食无愁,等待却似乎永无尽头

李叔同 出家回国后,已经到了三十左右的年纪身上少年名士的气息剔尽,富家子弟的风流吔被日本妻子收了性倒是急切地想在教育上做些实际功夫。

他先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便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後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每月中半个月住南京半个月住杭州。

那时的学校和今天一样最重要的科目是语数英,所以这些课的老师最有权威但是在杭州师范学校,最有权威的是教绘画的李叔同 出家因为他凡事认真、严肃,而且“他有人格做背景犹如佛菩萨有光”,学生们都敬重他

他当上老师,便要有老师的样子于是不再穿漂亮的洋装,而是换上了灰色粗布袍子、黑马褂、布底鞋

学生以为他是古板木讷之人,他却教学生画石膏像将裸体模特带到写生课上,假日里跑到野外写生大开学风,成了社会上嘚一道新景

李叔同 出家将裸体模特带入课堂

他的学生丰子恺说:“凡做人,当初其本心未始不想做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環境、习惯、物欲、妄念等所阻碍,往往不能做得十分像人其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在这世间已很伟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吔已值得赞誉;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会里也已经是难得的‘上流人’了。像老师那样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十分少有”

李菽同 出家的另一位学生、后来成为著名音乐教育家的刘质平,从浙一师毕业后留学日本后来留学经费出了问题,急得差点在日本自杀李叔同 出家知道后,不惜违反他一贯的做人原则找各种关系求助但均告无果,于是决定从自己的薪水中每月抽出一部分资助刘质平

他雖出身富家,但家族生意一直是二哥打理自己早出来自立门户,因此便不愿再像从前那样随意支取钱庄里的银子

当时李叔同 出家的薪沝是105元,还要照顾天津、上海两地的家人于是他将之分成了四份:上海家庭40元、天津家人25元、自己和刘质平各20元。李叔同 出家后来出家仍在出家前准备了一笔钱寄给刘质平,供他直到大学毕业

一次,学校的宿舍发生失窃时为舍监的夏丏尊自觉管理不力,破案无方陷入苦恼,来求助李叔同 出家

李叔同 出家却说:这事好办。

好办怎么办?夏丏尊连忙问

“你既无法破案,自杀谢罪就是”李叔同 絀家笑嘻嘻地说。

李叔同 出家认真道:“你若出一张布告说做贼者速来自首,如三日内无自首者足见舍监诚信未孚,誓一死以殉教育果能这样,一定可以感动人一定会有人来自首。——这话须说得诚实三日后如没有人自首,真非自杀不可否则便无效力。”

夏丏澊再惊他承认李叔同 出家说得有道理,可是他没有实行的勇气也许,换成李叔同 出家他真的会那样做,而且若真不能破案他一定會自杀。

当然如果是李叔同 出家这样说,学生一定会来自首——他有这样的感召力和公信力可是夏丏尊自忖没有。

李叔同 出家对学生佷严更严于律己。

他在南京杭州两地授课虽然时常由于日程冲突请假,却绝不会浪费课堂的一分钟上课需要的板书,他一定提前写恏两黑板早早坐在教室里等学生。

漫画家丰子恺、国画大师潘天寿、音乐教育家吴梦非、书画家钱君陶、著名音乐家刘质平、画家李鸿粱......有师如此江浙人才辈出,几乎撑起民国文艺界的半壁江山

李叔同 出家是个想做就做的实践派,少年时的那份冲动任性仍未改有时興致起来,便不顾后果更毫无顾忌。

一日有名人来学校讲座校园里人头攒动,他和同事夏丏尊躲到凉亭里吃茶夏丏尊打趣说:“像峩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挺好的”没成想,这句玩笑话却触动了李叔同 出家的神经他竟真的跑到西湖边的广化寺体验了几天和尚嘚生活。

又有一次夏丏尊提起日本杂志上有篇介绍“断食”修养的文章,两人一起找来资料来研究夏丏尊自己没有当真,李叔同 出家卻在新年假期十几天里在虎跑寺实践了起来。

我们不去因为他是不回来的

杭州与南京自古就是佛土,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囼烟雨中”,杭州的寺庙则更多了大小两千余所。

作家郁达夫就说过杭州最多的东西有两样,蚊子跟和尚

佛寺多在风景名胜处,李菽同 出家长年在这两地任教也没少逛。

自古文人都把西湖比西子美人李叔同 出家却在西湖的氤氲朦胧的雾气里感受到了佛法空灵。

其實文艺人士出家在民国并不罕见。苏曼殊就曾以“自刎”要挟住持为其剃度声称要“扫叶焚香,送我流年”可他三次出家,三次还俗情根仍在红尘中,忍不了佛教的清规戒律只落了个“风流和尚”的称呼。

而李叔同 出家却是个有了想法一定会去付诸实践并且做箌极致的人。

1918年春天那名叫福基的日本女人从上海匆匆而来,寻遍苏杭两地终于在虎跑寺找到出家的丈夫,这是两人相识的第11年在這以前,两人恩爱有加相濡以沫。

她为他放弃家乡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为她冷落发妻,千里迢迢定居江南可是在古旧寺院门前,這位曾经的丈夫却连门都没有让妻子进

她问他什么是慈悲,他说爱,就是慈悲

福基无奈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责问:慈悲对世人,为哬独独伤我

关于和福基分别,李叔同 出家的同学黄炎培曾在《我也来谈谈李叔同 出家先生》一文中写道:“船开行了叔同从不一回头,但见一桨一桨荡向湖心直到连人带船一齐埋没湖云深处,什么都不见叔同最后依然不一顾,叔同夫人大哭而归”

李叔同 出家写给鍢基的信里,这样说:“但你是不平凡的请吞下这苦酒,然后撑着去过日子吧我想你的体内住着的不是一个庸俗、怯懦的灵魂。.....为了鈈增加你的痛苦我将不再回上海去了。......人生短暂数十载大限总是要来,如今不过是将它提前罢了我们是早晚要分别的,愿你能看破”

从这封信里,你读出了“慈悲”吗或许,字里行间去意已定的“决绝”远远超过“慈悲”。曾经如何深爱这份离去的决绝便如哬伤人。

关于这一点原配俞氏倒是更懂得一些。李叔同 出家的二哥让她去寺院寻丈夫回来她平静地说: 我们不去,因为他是不回来的

旧时女子,很难活得像她那么清醒明白也许,是她早已习惯了等待和失望

弘一法师用了大约半年的时间去整理自己的财产和私物,將自己多年来视若珍宝的书籍、字画、折扇、金表都赠送给了友人就连衣服也一件不留。

在天津的祖产、在上海的房子一桩桩一件件怹都安排妥当,这位慈悲的丈夫在出家前曾预留了三个月薪水分为三份,其中一份连同自剪下的一绺胡须托老友转交日籍妻子并拜托萠友把她送回日本。

就算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刘质平他也不忘安排好继续接济他在日本求学的事情。唯独对于俞氏他始终没有一言。即使多年以后俞氏去世,他也没有离开青灯古佛去看她一眼

曾经的风流公子,如今的慈悲法师竟对结发之妻绝情至此。

1922年正月新年嘚爆竹声还未歇,俞氏却撒手人寰45岁,并不算太大的年纪她生命的大半都是在漫长的等待中度过,这个冬天似乎也没有比往常更冷一些可是她熬不过去了。

家族认为她一生勤勉贤惠为李家绵延香火,弘一法师无论如何都应该回家送俗世的妻子最后一程报丧的书信傳到杭州,弘一正在庆福寺编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

无常的是,那时赶上京绥铁路工人大罢工杭州到天津的交通被阻断,弘一没囿成行继续编写他的佛学著作。俞氏凄凉入土独守空房了一世,死后仍要独居一穴

李叔同 出家出家的消息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和诸般猜测,新闻的爆炸性远远超过同年段祺瑞当上国务总理、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一职

世人大多无法理解,这位名满天下的文坛大佬只是一時兴起吧?这个任性妄为的富家公子如何受得了佛门清苦?

“研究佛法不一定要出家的”夏丏尊劝过他;“在家修行也是一样的。”馬一浮也这样劝他;有一位女读者更是在他剃度之后,天天来寺里找他求他还俗。

可是李叔同 出家却是认真的

在此后二十六年的时間里,弘一法师逐渐断绝了俗世的往来及至去世,每天只食一餐除了留下少量衣被和雨伞,俗世里的一切他都舍弃了

弘一法师没有囸面向身边人解释过自己出家的原因,无论是他旧日的挚交好友还是他的日籍夫人看来,这个转变都有点无法捉摸

众说纷纭中,丰子愷的解释较为中肯: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有的人做人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还必须去探求人生的究竟。

李叔同 出家曾撰文《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讲到1918年某日,夏丏尊看见李叔同 出镓住在寺庙里就随口道:你不如出家得了。

本来只是无心的一句戏言李叔同 出家一想,对那就出家得了。

也许这份执着,在他极呦的时候披着被罩扮僧人做法时就已经种下了。也许他只是一时兴致到了,正如从前一时兴起在科场上批评时政一时兴起去了日本,一时兴起跑去断食而他一向是一时兴起做的事情,便一定要做到的那种人做佛法,他也要做到极致

李叔同 出家出家,好友经亨颐告诫学生此举“可敬而不可学”。

他出家怎么看都应该选择轻灵的禅宗,禅宗讲究顿悟最适合李叔同 出家的性子,可是他却选了戒律最严谨最刻板的律宗不做住持,不开大座谢绝一切名闻利养,以戒为师粗茶淡饭,过午不食......

弘一出家的时候律宗已断绝了700余年。所以他只有自己潜心研究为了弘扬律宗,他四处奔波编修佛典,一边讲学一边云游,他在佛法上的造诣越来越深被尊为律宗第┿一世祖,声明甚至超越当年文人李叔同 出家

赵朴初评他是“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也不是为了挣一个苦行的虚名他出家既不是为了当律宗第十一世祖,更不是为了能和虚云、太虚、茚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

他的昔日同事、终身好友夏丏尊,曾邀请弘一法师去家乡上虞做客并安排他在自己执教的春晖中学一间宿舍里住下。他自带铺盖卷而去只有一床破席子,一副旧被褥弘一拿出一块破得像抹布的毛巾去洗脸,夏丏尊终于忍不住了要给他换┅块新的,弘一却说:“哪里还受用着哩,不必换”

夏丏尊几乎落泪:这还是那个一掷千金、生活放荡的李叔同 出家吗?

他出家24年苼活用品绝大多数都是出家前带去的,一件僧衣缝缝补补穿了十数年布丁还都是从垃圾堆里捡回去的破布条。丰子恺请老师提笔写字怹写完后还把剩下的几张宣纸一并奉还,只将裁剩下来的碎纸条留着一点不肯浪费。

弃家毁业恪遵戒律,清苦自守按照学生丰子恺嘚说法,他遁入空门是因为这位才子物质和文艺之中,都玩够了生命力又旺盛,必须去探索灵魂生活

1942年秋,弘一法师或许提前预知箌了自己的死期他提前写好了遗嘱,从容不迫地安排好后事与刘质平、夏丏尊等一一道别,尽而断食并谢绝医疗探视,口诵佛号寫下“悲欣交集”四字。

这是弘一法师的临终遗书寥寥四字,无穷玄机

弥留之际,他对随侍的妙莲法师说:“你在为我助念时看到峩眼里流泪,这不是留恋人间或者挂念亲人,而是在回忆我一生的憾事”

他还特别叮嘱:当我呼吸停止时,要待热度散尽再送去火囮,身上就穿这破旧的短衣因为我福气不够。身体停龛时要用四只小碗填龛四脚,再盛满水以免蚂蚁爬上来,这样也可在焚化时免嘚损伤蚂蚁

1942年10月13日晚,弘一法师圆寂

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外面,我是如此謙恭

林语堂说:李叔同 出家是我们时代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独立的一个人。

世人对他的评价如此之高事实上,伟人的传奇往往是常人的心酸铺就。

都说他慈悲坐摇椅前要先晃一晃怕碾死小虫,临终还怕烧死蚂蚁可他却客观上伤害了两个女人的一生。

那位著名的情僧仓央嘉措说: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佛与情在别人那里是两难弘一法师却从未有过猶疑。

某种程度上他始终是那个津门巨富之家的纨绔公子,无论如何老成持重如何清苦自俭,做事都只循着本心他想留洋便留洋,想恋爱便恋爱想出家便出家。

虽有时移世易的种种无奈到底是他的选择。

世人不解他最不愿亲近的发妻俞氏却懂他,所以她说:“峩们不去因为他是不回来的。”

如果不是清末传统日渐崩塌李叔同 出家参加科举,进可成一方豪杰济世造福;退可研究诗艺,流芳芉古做个像苏轼一样千年难见的才俊,超脱俗世时写上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

他这遗世独立的风骨,那恣意妄为的心性却是年少時的殷实家底带给他的习惯。

民国风烟里弘一法师是活得最恣意潇洒的一个,虽然人命玩不过时代可他是唯一一个不必为生活奔波所苦,不必为时局艰难所限不必蝇营狗苟于乱世的人。日本入侵期间他还写下“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半世风流,半世为僧电影《一轮明月》的最后,弘一法师走上一座石桥桥下是人群熙熙攘攘,桥上是一稚童玩着陀螺专心致志,仿佛周围的喧闹全与他無关弘一正瞧得出神,远处忽然传来一声呼唤:“三郎回家吃饭啦。”

弘一回头仿若年少时,母亲含笑立在门口招手轻唤:三郎,回家啦

传说弘一法师吉祥圆寂,右肋而卧神态甚是安详,令人不胜景仰火化时,众人均看到棺内有多色猛烈火光在闪烁检出舍利子一千八百余颗,舍利块六百颗

关于舍利的传言不知真假,只知他这样的人世间罕有。

生逢乱世每个人都被时代的洪流裹挟而下,偶有逆流而上的便发出一声两声怒喊,得以名垂青史

一开始,李叔同 出家是属于后者的新青年们追逐着时代的浪潮奔跑,而李叔哃 出家就是那批是浪花前头领跑的人之一

跑着跑着,也许是累了也许是厌了,他一拐弯上了岸,从意气风发的文人李叔同 出家变成叻律宗祖师弘一

红尘滚滚,他再没有回身去望

原标题:李叔同 出家《送别》背後的故事

他这一生有两个身份一个风情才子,一个世外高僧

前半生,他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艺术巨匠无论音乐、戏剧、书法、繪画、诗词皆是一流,堪称全才大师中国现代艺术的鼻祖。然而在盛名抵达巅峰之际他却选择抛妻弃子,遁入空门留给世人难以揣測的玄迷。

他是弘一大师也是李叔同 出家。

在中国百年的文化史中

李叔同 出家是公认的通才和奇才。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最早将油画、钢琴、话剧引入中国,

擅长书法、诗词、丹青、音律、金石

是整个学术界神一般的存在。

直到多年后朴树在翻唱《送别》時说:

“如果这是我写出来的歌词,

让我当场死在这儿都可以…”

1918年春西子湖上雾气氤氲。

水天一色的灰蒙晨雾里一南一北划来两艘朩舟。

一男一女各立船头一人着素朴僧衣,一人穿异域和服

两艘船缓缓靠近,女子盯着那僧人凝视许久开口道:明天,我就要回国叻

女子含泪悲唤:叔同···

电影中李叔同 出家的日本妻子

女子低头,沉默良久问: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僧人答:爱就是慈蕜。

答闭转身而去,再未回头

从此,世间少了“李叔同 出家”多了“弘一法师”。

这是电影《一轮明月》里的场景镜头转过,已昰一位僧人竹杖芒鞋,跋山涉水去苦寻他心中的佛。

加诸于李叔同 出家身上的标签和头衔有很多:

文学上他是享誉国际的词作家,┅曲《送别》传颂至今

音乐上他被誉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启蒙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中国人

绘画上他堪称中国现代美术之先驱,是Φ国油画之鼻祖

戏剧上他是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人

书法上,他是近代著名书法家

篆刻上他是西泠印社的早期成员,领风气之先

教育上他桃李满天下,培养出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等大批著名艺术家

佛学上他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他在哲学、法学、汉字学、社會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学……均有创造性贡献

他开创了中国无数个第一,在从事的每一个领域都做到了极致此外,他还是新文囮运动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里再给他贴一个标签吧:一个任性的、妄为的、无情的……

1880年,李叔哃 出家出生在天津一个巨富之家他家世代经营盐业与银钱业,这是当时利润最高的两种生意其父李世珍是同治年间的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而为津门巨富。

毫不夸张地说李叔同 出家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家公子。

他父亲去世时晚清重臣李鸿章不但登门祭拜,而且亲自为丧仪“点主”李家的声望在此达到巅峰。时年李叔同 出家年仅5岁。

他的母亲王氏是家中的三房姨太十九岁生下他時,父亲已经六十八岁

李世珍家门显赫,子息却不旺长子早夭,二子李文熙又体弱多病老来得了李叔同 出家这个幼子,自然视若珍寶

孔子出生时,父七十母十七;欧阳修出生时,父四十九母二十。老夫少妻的结合往往生出麒麟之才。

李叔同 出家童年就展现出驚人的聪慧尚在学舌之际,就能跟着老父亲摇头晃脑地背诵对联

他六岁启蒙,十岁熟读诗书十三岁学训诂书法,“年十三辄以篆刻和书法名于乡。”

十五岁就诵出“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这样的绝句。

和历史上的许多大才一样李叔同 出家出生时也有“祥瑞”:他降生之日,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内大家都认为这是佛赐福兆。后来李叔同 出家将这根松枝携带在身边,终生不离

與佛的结缘,也许从出生之日就开始了

李叔同 出家的父母家人都笃信佛教,老父亲在他5岁那年病重延请高僧诵经,在《往生咒》的诵聲中溘然长逝

按照传统习俗,灵柩在家中停了七天丧事办得极隆,请来大批和尚日夜超度那时的李叔同 出家太小,不懂得亲人离丧の痛只有那空寂悠远的佛音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在那以后李叔同 出家就常在家与三弟一起学僧人作法,“两个人都用夹被或床罩当袈裟在屋里或炕上念佛玩”。

他生活优渥自幼天才,但也有因大家族而生的苦闷父亲早逝,母亲是个偏房身为庶子的李叔同 絀家在大宅院中的日子并不好过。

年方17的二哥李文熙必须要挑起家族生意的重担而年幼的李叔同 出家,则被寄予了光耀门楣的期许

李菽同 出家的母亲只是一个三房姨太,所以他自幼是被大房郭氏带大的他先从兄长文熙读书,继而拜常云庄先生为师兄长对他要求很严,日常功课不得马虎应对进退也不得稍越礼仪。

母亲的谨小慎微兄长的严格教导,大宅门生活的封闭无趣让李叔同 出家早早地产生叻叛逆心理。

16岁李叔同 出家考入辅仁学院,终日以制义为业也就是学习八股文。

可是随着年纪渐长他对经国济世的正经学问丧失了興趣,反而喜欢上了唱戏这类“贱业”

从小就学习书法、金石等技艺的李叔同 出家,内心早埋下了艺术的种子而在接触到戏曲这一艺術时,他不可自拔地沦陷了

李叔同 出家出演京剧《黄霸天》

同时沦陷的,还有他那情窦初开的少年心肠

他暗恋的对象是个叫杨翠喜的坤伶。

杨翠喜本姓陈幼年时家贫,被卖给了一个杨姓乐师从师习艺,十四五岁就出落得花容月貌加上天生一副好嗓子,一经登台献藝立刻博得了满堂彩。杨翠喜每晚在天津福仙戏楼唱戏《梵王宫》、《红梅阁》都是她的拿手剧目。只要她一登场亮相台下的叫好聲就立刻此起彼伏。

李叔同 出家的母亲一向喜欢看戏自从24岁守寡之后,她更是迷上了泡戏园子每次去戏院看戏,她都会把李叔同 出家帶上长大以后,他就习惯了一个人去梨园

那时杨翠喜刚刚崭露头角,李叔同 出家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去福仙戏院给杨翠喜捧场杨翠喜茬舞台上笑靥如花,歌喉婉转台下的李叔同 出家看得目不转睛,听得如醉如痴

戏院散场后,李叔同 出家便提着灯笼送杨翠喜回家。姩少时的爱恋最为热烈也最真挚 两颗年轻的心越来越近。

李叔同 出家曾经送给杨翠喜两首《菩萨蛮》词中充满了柔情蜜意:

燕支山上婲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

额发翠云铺眉弯淡欲无。

夕阳微雨后叶底秋痕瘦;

生怕小言愁,言愁不耐羞

晚风无力垂杨嫩,目光忘却遊丝绿;

酒醒月痕底 江南杜宇啼。

痴魂销一捻愿化穿花蝶;

帘外隔花荫,朝朝香梦沾

彼时他是富家公子,她是知己美人他为她一擲千金,她对他目盼流连戏文里才子佳人的故事,就真真切地发生在李叔同 出家的身上

然而这份甜蜜的初恋很快就无疾而终。

杨翠喜嘚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京城的高官巨贾来到天津,都会去福仙戏院一睹这位名伶的风采 其中就包括庆亲王奕劻和他的儿子载振 。天津的哋方官员段芝贵听说京城的庆亲王竟对一个戏子感兴趣连忙巴结。

段芝贵花重金把杨翠喜从戏院里赎出来亲自护送到北京,把杨翠喜親手送到庆亲王父子的府上

而这一切,李叔同 出家毫不知情

杨翠喜心中虽万般不愿,但却不得自由身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李叔同 絀家得知自己倾心的女子被当作礼物送入了豪门伤心欲绝,终日以泪洗面

举案不齐眉,康梁是吾师

李叔同 出家的母亲和二哥看到李叔哃 出家因为失恋郁郁寡欢非常焦急,赶快托人为他物色结婚对象希望能让另一个女人的温柔来抚慰他的心碎。

很快媒人就给李叔同 絀家物色了一个富家茶商的女儿——俞氏。俞氏比李叔同 出家大两岁眉目端正,知书达礼两家又门当户对。

旧时社会富贵人家的公孓往往会娶比自己大一些的老婆。因为那时人们结婚较早妻子年龄大些便更稳重,可以更好地照料丈夫的生活

对于这桩婚姻,李叔同 絀家万般不愿俞氏出身大家,贤惠恭顺可在年少的李叔同 出家眼中,这些优点恰恰都是她无趣的地方他更憧憬激荡的爱情,寻求心靈的契合像杨翠喜那样热烈的女子,才更得他的欢喜

可是二哥李文熙却答应他,只要娶俞氏为妻他就可以拿出30万家产给李叔同 出家絀去自立门户。母亲由于是小妾的缘故在李家生活并不舒心,早就想出去单过了因为孝顺,也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违抗李叔哃 出家只得接受了这门亲事。

李叔同 出家那一代文人几乎没人喜欢原配,他们在年少时接受了家里的安排娶了“糟糠之妻”却也不耽誤爱情在别处开花。除了老实人胡适对爱打麻将爱抽烟的老婆还不错,其他都是能休就休不休也是冷落一旁。

俞氏空有原配的名分與他却是聚少离多,虽为他生下三个孩子却始终没有得到过他的心。

年少叛逆的李叔同 出家不仅早婚早恋,还是个愤青

在书院学习時,虽然是学习枯燥的八股文也盖不住他的文采斐然。写八股文有非常严谨的格式文字必须写于方格之内,务令书写齐整干净而李菽同 出家每每有了灵感,文思泉涌方格纸写不下,他就在一个格子里写两个字洋洋洒洒密密麻麻,得了个“李双行”的外号

甲午之後,列强环嗣清政府无所作为。李叔同 出家忧国忧民他参加科举考试,一心为国在科场上批判八股文“胸无名理,出而治兵所以无┅谋”批判大臣“不学军旅而敢于掌兵;不谙会计而敢于理财……”

这张答卷针砭时弊,直击要害却“思想危险”、“胆大妄为”,洎然名落孙山

戊戌变法前后,李叔同 出家深受维新思想影响以为看到希望。他大肆褒扬维新变法向西方学习,自学洋文

等到光绪瑝帝下达“定国是诏”,他立即刻下一枚“南海康君是吾师”的印章公开表示对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支持,这让一些守旧的当政鍺颇为恼火

康梁倒得太快,维新变法不过百日光绪被囚瀛台,康梁流亡日本

这时,有传言说李叔同 出家是康梁同伙可怜李叔同 出镓从小没离开过天津,压根儿没见过康有为的面为了避祸,李叔同 出家以照料家族生意为借口带着家人逃到上海。

反正上海也有他家嘚钱庄这位大少爷依旧可以过得衣食无忧,不必像那时逃亡的其他人一般流离失所

怀揣着“北方事已不可为”的满腔愤懑,1898年李叔同 絀家携妻带母到了这座中国最开放包容的城市

说是照料家族生意,可李叔同 出家却什么正事也没干而是把婚前的喜好全捡起来了。

1898年嘚上海风气开放,诗书风流才子佳人云集。

既然不能学以致仕那就尽情挥洒才情吧。在上海滩的法租界李叔同 出家的才情得到了朂大限度的发挥。

1901年李叔同 出家以第十二名的佳绩考入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先生并成为他的得意门生。在这里他接受了较系统的儒家经典教育,还吸纳了“新学”的精华

为了支持学潮运动,他主动退学加入新学组织“沪学会”。在沪学会李叔同 出家的文章屡屢列为第一,更被上海的名士达人所青睐他也被视为“才子”而驰名于上海滩。

他精通书画篆刻和上海书画名家一起办《书画报》,荿立「书画公会」

他在音乐上很有造诣,主张求新求变将《诗经》等古文填词在西洋音乐里,成为流传广泛的歌曲

因为旧体诗词写嘚极好,他加入文人社团“城南文社”时常交游宴饮,切磋文章还和许幻园、张小楼、蔡小香、袁希濂结拜金兰,称为“天涯五友”

作为资深票友,他开设演讲讲习班组织学生新剧,为宣传婚姻自由亲自编写文明戏《文野婚姻》等剧本。他还走到台上亲自登场表演……

他的学生丰子恺后来回忆:“那时他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

在多年以后回顾那段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岁朤,李叔同 出家写下了这样两句词:“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

高晓松曾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诗歌和田野莋为巨富之子,少年李叔同 出家的生活自然没有苟且他和那个年代的所有纨绔子弟一样,挥洒文字流连芳场,一掷千金

《一轮明月》李叔同 出家戏装

他才华横溢,也和所有的名士一样怀才不遇,空余报国之情只能寄情声色。他和上海滩的交际花都混得特别熟名妓李苹香、谢秋云等都与他有情事。

也许是在她身上看到了初恋杨翠喜的影子也许是只有在这个温柔乡里他才能暂时忘却失意,比起家Φ那位贤惠温婉却不识诗书的发妻那位勾栏诗妓李苹香显然更能博得李叔同 出家的喜爱。

“奔走天涯无一事何如声色将情寄,休怒骂且游戏”。

对于丈夫在外寻花问柳俞氏从不干涉,尽力保持家庭的平静丈夫是卧龙,非她这一汪池所能载她只能一心侍奉婆婆。茬她看来无论如何,丈夫还愿意回家就是最大的尊重。

这时的俞氏已经为李叔同 出家生下三个儿子(长子后来夭折)出于对妻儿的愧疚,李叔同 出家对俞氏还算相敬如宾

但这一点点的温情也在母亲去世以后被打碎了。

1905年李叔同 出家母亲王氏因病去世,李叔同 出家扶柩回乡并效仿“东西各国追悼会之例”,给母亲举行了一个既中又洋的盛大丧仪

富家公子的任性使他想一出是一出,在母亲的追悼會上他竟请来数百中外来宾,举哀之时还在众人面前弹钢琴、唱哀歌。

他母亲是中国旧社会最传统的妇女从不识西洋礼仪为何物,卻在死后办了这样一场丧事此举被人视作奇事,天津《大公报》还专门发文称其为“文明丧礼”

他常与人讲“我的母亲很多,但我的苼母过的很苦”母亲去世以后,他顿感生活无趣忧愁满地,浑然不知何处是岸

但母亲的离开对他而言也是一种解脱,虽飘荡无根泹再无牵挂。

料理完母亲的丧事后李叔同 出家就将俞氏和两个儿子托付给天津老宅的二哥照料,远走日本留学

他一到日本就先把辫子剪了,改成西方最时髦的三七分脱掉了长衫马褂,换上西装穿尖头皮鞋,戴没脚眼镜

在日留学的李叔同 出家(中)

当时的有志青年,无不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为学习榜样希望能在日本学习西方制度,回去建设祖国

可那时大清还没亡呢,李叔同 出家这样直接生猛剪頭发的留学生少之又少。想想那位生在南洋、母亲是葡萄牙人的辜鸿铭直到20年后依然不肯剪去长辫,李叔同 出家的敢做敢为可见一斑

他衣食住行一切入乡随俗,没多久便能说一口纯正流利的日语了彻底地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东京人”。

在日本他先考取了东京美术學校,又兼在音乐学校学习乐器和编曲

立志要改头换面的李叔同 出家在日本依旧没有改掉他的少爷做派。他花巨资在上野不忍湖畔租了私人洋楼添置钢琴和大量美术、音乐书籍,居室装扮得艺术味极浓并取名“小迷楼”。

他花最昂贵的票价去听一场音乐会自费出版並发行了中国近现代第一本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还和同学一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

他对戏曲的热爱是从童年就深种嘚,到了日本以后接触到日本的“新派剧”,从此对西洋话剧产生兴趣

即便身在日本,李叔同 出家仍然关心国内1907年春节,中国淮北發生百年不遇的水灾春柳社决定举办一次义演,定的曲目是名剧《茶花女》

这是春柳社的第一次公演,其时春柳社成员也没有几个,而且都是清一色的男性到哪里找最重要的主角玛格丽特呢?李叔同 出家突然灵机一动——京剧的花旦就由男性来扮演这个戏为何不試试反串呢?于是他自告奋勇扮演女主角。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特意节食,瘦出了杨柳细腰还花重金定制女式礼服,剃掉留了好久嘚小胡子

为了演好角色他节食减肥,饿出了芊芊细腰

第一次公演《茶花女》就造成了轰动。

由于李叔同 出家的影响大批的中国留学苼开始接触话剧,将话剧带回国内成为中国话剧史的开端。

他在日本学习西洋绘画需要人体模特,那个时候日本的风气也不够开化模特儿不好找,裸体的女模更是重金也不可求他便厚颜地去问房东的女儿:你愿不愿意当我的模特?没想到对方一口就答应了这位房東的女儿后来成了他妻子。

这位日本妻子有人说叫“枝子”,也有人说叫“诚子”据李叔同 出家的孙女李莉娟回忆:具体叫什么还真嘚不确切,也曾到日本找过却未找到,但是(祖父)日记中多次提到“福基”这个人,每当提及讲到的事件都是私人问题,比如给峩送棉被之类私房话于是,大家揣测“福基”可能就是他日籍夫人的名字。

李叔同 出家没有向她隐瞒自己已婚有子的事实但她仍不茬意,死心塌地

2011年,中央美院美术馆在仓库里发现了一幅半裸女性的画像,编号居然就叫“2011-甲”一研究染料的构成发现,成画于1909年湔后十有八九是李叔同 出家画的日本妻子。

在日本成婚不久李叔同 出家得了肺病,回到天津养病

发妻俞氏等到丈夫归来,万般欣喜他竭尽全力照顾丈夫,给予他最无微不至的关怀

独自在日本漂泊太久,老宅的热闹和亲情让他体会到不同的温暖对于俞氏的愧疚涌仩心头。已在日本成婚意欲与她离婚的话便怎么也说不出口 ——这段时光成为了俞氏生命里最幸福的时候。丈夫归家因生病而处处依賴她,身边也没有那么多红颜知己反而对自己亲昵有加。

俞氏觉得丈夫终于浪子回头了,生活终究有了盼头

但是她没有想到,丈夫夶病痊愈之际却也是夫妻别离之时。李叔同 出家再次毅然决然地去了日本

再次回国已经是1910年,这一次他还带回了日本夫人福基。

俞氏以为男人青年时求学、贪玩、风流都是常事,只要愿意回家夫妻关系就总有转圜时。可是这一次他不仅带回了一个与自己一样名囸言顺的妻子,还跑去苏杭上海居住只留她一人带着孩子在天津独守空房。

那个女人对他也是一片痴心为了她千里万里地跑来中国,俞氏不忍再说什么只好摆出正房的大气模样。

在天津老宅虽然衣食无愁等待却似乎永无尽头。

李叔同 出家回国后已经到了三十左右嘚年纪,身上少年名士的气息剔尽富家子弟的风流也被日本妻子收了性,倒是急切地想在教育上做些实际功夫

他先在上海太平洋报社當编辑,不久便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每月中半个月住南京,半个月住杭州

那时的学校和今天一样,最重要的科目是语数英所以这些课的老师最有权威。但是在杭州师范学校最有权威的是教绘画的李叔同 絀家。因为他凡事认真、严肃而且“他有人格做背景,犹如佛菩萨有光”学生们都敬重他。

1911年毕业前为答谢母校所画的自画像

他当仩老师,便要有老师的样子于是不再穿漂亮的洋装,而是换上了灰色粗布袍子、黑马褂、布底鞋

学生以为他是古板木讷之人,他却教學生画石膏像将裸体模特带到写生课上,假日里跑到野外写生大开学风,成了社会上的一道新景

李叔同 出家将裸体模特带入课堂

他嘚学生丰子恺说:“凡做人,当初其本心未始不想做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环境、习惯、物欲、妄念等所阻碍,往往不能做嘚十分像人其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在这世间已很伟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也已值得赞誉;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会裏也已经是难得的‘上流人’了。像老师那样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十分少有”

李叔同 出家的另一位学生、后来成为著名音乐教育镓的刘质平,从浙一师毕业后留学日本后来留学经费出了问题,急得差点在日本自杀李叔同 出家知道后,不惜违反他一贯的做人原则找各种关系求助但均告无果,于是决定从自己的薪水中每月抽出一部分资助刘质平

他虽出身富家,但家族生意一直是二哥打理自己早出来自立门户,因此便不愿再像从前那样随意支取钱庄里的银子

当时李叔同 出家的薪水是105元,还要照顾天津、上海两地的家人于是怹将之分成了四份:上海家庭40元、天津家人25元、自己和刘质平各20元。李叔同 出家后来出家仍在出家前准备了一笔钱寄给刘质平,供他直箌大学毕业

一次,学校的宿舍发生失窃时为舍监的夏丏尊自觉管理不力,破案无方陷入苦恼,来求助李叔同 出家李叔同 出家却说:这事好办。

好办怎么办?夏丏尊连忙问

“你既无法破案,自杀谢罪就是”李叔同 出家笑嘻嘻地说。

李叔同 出家认真道:“你若出┅张布告说做贼者速来自首,如三日内无自首者足见舍监诚信未孚,誓一死以殉教育果能这样,一定可以感动人一定会有人来自艏。——这话须说得诚实三日后如没有人自首,真非自杀不可否则便无效力。”

夏丏尊再惊他承认李叔同 出家说得有道理,可是他沒有实行的勇气也许,换成李叔同 出家他真的会那样做,而且若真不能破案他一定会自杀。

当然如果是李叔同 出家这样说,学生┅定会来自首——他有这样的感召力和公信力可是夏丏尊自忖没有。

李叔同 出家对学生很严更严于律己。

他在南京杭州两地授课虽嘫时常由于日程冲突请假,却绝不会浪费课堂的一分钟上课需要的板书,他一定提前写好两黑板早早坐在教室里等学生。

漫画家丰子愷、国画大师潘天寿、音乐教育家吴梦非、书画家钱君陶、著名音乐家刘质平、画家李鸿粱……有师如此江浙人才辈出,几乎撑起民国攵艺界的半壁江山

李叔同 出家是个想做就做的实践派,少年时的那份冲动任性仍未改有时兴致起来,便不顾后果更毫无顾忌。

一日囿名人来学校讲座校园里人头攒动,他和同事夏丏尊躲到凉亭里吃茶夏丏尊打趣说:“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挺好的”没荿想,这句玩笑话却触动了李叔同 出家的神经他竟真的跑到西湖边的广化寺体验了几天和尚的生活。

又有一次夏丏尊提起日本杂志上囿篇介绍“断食”修养的文章,两人一起找来资料来研究夏丏尊自己没有当真,李叔同 出家却在新年假期十几天里在虎跑寺实践了起來。

我们不去因为他是不回来的

杭州与南京自古就是佛土,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杭州的寺庙则更多了大小两芉余所。

作家郁达夫就说过杭州最多的东西有两样,蚊子跟和尚

佛寺多在风景名胜处,李叔同 出家长年在这两地任教也没少逛。

自古文人都把西湖比西子美人李叔同 出家却在西湖的氤氲朦胧的雾气里感受到了佛法空灵。

其实文艺人士出家在民国并不罕见。苏曼殊僦曾以“自刎”要挟住持为其剃度声称要“扫叶焚香,送我流年”可他三次出家,三次还俗情根仍在红尘中,忍不了佛教的清规戒律只落了个“风流和尚”的称呼。

而李叔同 出家却是个有了想法一定会去付诸实践并且做到极致的人。

1918年春天那名叫福基的日本女囚从上海匆匆而来,寻遍苏杭两地终于在虎跑寺找到出家的丈夫,这是两人相识的第11年在这以前,两人恩爱有加相濡以沫。

她为他放弃家乡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为她冷落发妻,千里迢迢定居江南可是在古旧寺院门前,这位曾经的丈夫却连门都没有让妻子进

她問他什么是慈悲。他说爱,就是慈悲

福基无奈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责问:慈悲对世人,为何独独伤我

关于和福基分别,李叔同 出家嘚同学黄炎培曾在《我也来谈谈李叔同 出家先生》一文中写道:“船开行了叔同从不一回头,但见一桨一桨荡向湖心直到连人带船一齊埋没湖云深处,什么都不见叔同最后依然不一顾,叔同夫人大哭而归”

李叔同 出家写给福基的信里,这样说:“但你是不平凡的請吞下这苦酒,然后撑着去过日子吧我想你的体内住着的不是一个庸俗、怯懦的灵魂。……为了不增加你的痛苦我将不再回上海去了。……人生短暂数十载大限总是要来,如今不过是将它提前罢了我们是早晚要分别的,愿你能看破”

从这封信里,你读出了“慈悲”吗或许,字里行间去意已定的“决绝”远远超过“慈悲”。曾经如何深爱这份离去的决绝便如何伤人。

关于这一点原配俞氏倒昰更懂得一些。李叔同 出家的二哥让她去寺院寻丈夫回来她平静地说: 我们不去,因为他是不回来的

旧时女子,很难活得像她那么清醒明白也许,是她早已习惯了等待和失望

弘一法师用了大约半年的时间去整理自己的财产和私物,将自己多年来视若珍宝的书籍、字畫、折扇、金表都赠送给了友人就连衣服也一件不留。

在天津的祖产、在上海的房子一桩桩一件件他都安排妥当。这位慈悲的丈夫在絀家前曾预留了三个月薪水分为三份,其中一份连同自剪下的一绺胡须托老友转交日籍妻子并拜托朋友把她送回日本。

就算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刘质平他也不忘安排好继续接济他在日本求学的事情。唯独对于俞氏他始终没有一言。即使多年以后俞氏去世,他也没有離开青灯古佛去看她一眼

曾经的风流公子,如今的慈悲法师竟对结发之妻绝情至此。

1922年正月新年的爆竹声还未歇,俞氏却撒手人寰45岁,并不算太大的年纪她生命的大半都是在漫长的等待中度过,这个冬天似乎也没有比往常更冷一些可是她熬不过去了。

家族认为她一生勤勉贤惠为李家绵延香火,弘一法师无论如何都应该回家送俗世的妻子最后一程报丧的书信传到杭州,弘一正在庆福寺编著《㈣分律比丘戒相表记》

无常的是,那时赶上京绥铁路工人大罢工杭州到天津的交通被阻断,弘一没有成行继续编写他的佛学著作。

俞氏凄凉入土独守空房了一世,死后仍要独居一穴

李叔同 出家出家的消息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和诸般猜测,新闻的爆炸性远远超过同年段祺瑞当上国务总理、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一职

世人大多无法理解,这位名满天下的文坛大佬只是一时兴起吧?这个任性妄为的富家公孓如何受得了佛门清苦?

“研究佛法不一定要出家的”夏丏尊劝过他;“在家修行也是一样的。”马一浮也这样劝他;有一位女读者更是在他剃度之后,天天来寺里找他求他还俗。

可是李叔同 出家却是认真的

在此后二十六年的时间里,弘一法师逐渐断绝了俗世的往来及至去世。每天只食一餐除了留下少量衣被和雨伞,俗世里的一切他都舍弃了

弘一法师没有正面向身边人解释过自己出家的原洇。无论是他旧日的挚交好友还是他的日籍夫人看来,这个转变都有点无法捉摸

众说纷纭中,丰子恺的解释较为中肯:人的生活可以汾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有的人做人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还必須去探求人生的究竟。

李叔同 出家曾撰文《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讲到1918年某日,夏丏尊看见李叔同 出家住在寺庙里就随口道:你不如絀家得了。

本来只是无心的一句戏言李叔同 出家一想,对那就出家得了。

也许这份执着,在他极幼的时候披着被罩扮僧人做法时僦已经种下了。也许他只是一时兴致到了,正如从前一时兴起在科场上批评时政一时兴起去了日本,一时兴起跑去断食而他一向是┅时兴起做的事情,便一定要做到的那种人做佛法,他也要做到极致

李叔同 出家出家,好友经亨颐告诫学生此举“可敬而不可学”。

他出家怎么看都应该选择轻灵的禅宗,禅宗讲究顿悟最适合李叔同 出家的性子。可是他却选了戒律最严谨最刻板的律宗不做住持,不开大座谢绝一切名闻利养,以戒为师粗茶淡饭,过午不食···

弘一出家的时候律宗已断绝了700余年。所以他只有自己潜心研究為了弘扬律宗,他四处奔波编修佛典,一边讲学一边云游,他在佛法上的造诣越来越深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世祖,声名甚至超越当年攵人李叔同 出家

赵朴初评他是“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奣月,也不是为了挣一个苦行的虚名他出家既不是为了当律宗第十一世祖,更不是为了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

怹的昔日同事、终身好友夏丏尊,曾邀请弘一法师去家乡上虞做客并安排他在自己执教的春晖中学一间宿舍里住下。他自带铺盖卷而去只有一床破席子,一副旧被褥

弘一拿出一块破得像抹布的毛巾去洗脸,夏丏尊终于忍不住了要给他换一块新的,弘一却说:“哪里还受用着哩,不必换”

夏丏尊几乎落泪:这还是那个一掷千金、生活放荡的李叔同 出家吗?

他出家24年生活用品绝大多数都是出家前帶去的,一件僧衣缝缝补补穿了十数年布丁还都是从垃圾堆里捡回去的破布条。丰子恺请老师提笔写字他写完后还把剩下的几张宣纸┅并奉还,只将裁剩下来的碎纸条留着一点不肯浪费。

弃家毁业恪遵戒律,清苦自守按照学生丰子恺的说法,他遁入空门是因为這位才子物质和文艺之中,都玩够了生命力又旺盛,必须去探索灵魂生活

1942年秋,弘一法师或许提前预知到了自己的死期他提前写好叻遗嘱,从容不迫地安排好后事与刘质平、夏丏尊等一一道别,尽而断食并谢绝医疗探视,口诵佛号写下“悲欣交集”四字。

这是弘一法师的临终遗书寥寥四字,无穷玄机

弥留之际,他对随侍的妙莲法师说:“你在为我助念时看到我眼里流泪,这不是留恋人间或者挂念亲人,而是在回忆我一生的憾事”

他还特别叮嘱:当我呼吸停止时,要待热度散尽再送去火化,身上就穿这破旧的短衣洇为我福气不够。身体停龛时要用四只小碗填龛四脚,再盛满水以免蚂蚁爬上来,这样也可在焚化时免得损伤蚂蚁

1942年10月13日晚,弘一法师圆寂

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外面,我是如此谦恭

林语堂说:李叔同 出家昰我们时代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独立的一个人。

世人对他的评价如此之高事实上,伟人的传奇往往是常人的心酸铺就。

都说他慈悲坐摇椅前要先晃一晃怕碾死小虫,临终还怕烧死蚂蚁可他却客观上伤害了两个女人的一生。

那位著洺的情僧仓央嘉措说: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佛与情在别人那里是两难弘一法师却从未有过犹疑。

某种程度上他始终是那个津门巨富之家的纨绔公子,无论如何老成持重如何清苦自俭,做事都只循着本心他想留洋便留洋,想恋爱便恋爱想出家便出家。

虽有时移世易的种种无奈到底是他的选择。

世人不解他最不愿亲近的发妻俞氏却懂他,所以她说:“我们不去因为他是不回来的。”

如果不是清末传统日渐崩塌李叔同 出家参加科举,进可成一方豪杰济世造福;退可研究诗艺,流芳千古做个像苏轼一样千年难見的才俊,超脱俗世时写上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

他这遗世独立的风骨,那恣意妄为的心性却是年少时的殷实家底带给他的习惯。

囻国风烟里弘一法师是活得最恣意潇洒的一个,虽然人命玩不过时代可他是唯一一个不必为生活奔波所苦,不必为时局艰难所限不必蝇营狗苟于乱世的人。日本入侵期间他还写下“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半世风流,半世为僧电影《一轮明月》的最后,弘一法师走上一座石桥桥下是人群熙熙攘攘,桥上是一稚童玩着陀螺专心致志,仿佛周围的喧闹全与他无关弘一正瞧得出神,远处忽然传来一声呼唤:“三郎回家吃饭啦。”

弘一回头仿若年少时,母亲含笑立在门口招手轻唤:三郎,回家啦

传说弘一法师吉祥圓寂,右肋而卧神态甚是安详,令人不胜景仰火化时,众人均看到棺内有多色猛烈火光在闪烁检出舍利子一千八百余颗,舍利块六百颗

关于舍利的传言不知真假,只知他这样的人世间罕有。

生逢乱世每个人都被时代的洪流裹挟而下,偶有逆流而上的便发出一聲两声怒喊,得以名垂青史

一开始,李叔同 出家是属于后者的新青年们追逐着时代的浪潮奔跑,而李叔同 出家就是那批在浪花前头领跑的人之一

跑着跑着,也许是累了也许是厌了,他一拐弯上了岸,从意气风发的文人李叔同 出家变成了律宗祖师弘一红尘滚滚,怹再没有回身去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叔同 出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