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占领西伯利亚可以占领整个西伯利亚,中国却没有

亚洲内陆总体上是被西风带覆盖嘚存在一个总体上自西向东的空气运动趋势。 大气环流导致中等纬度西风带的出现中学地理知识。

中国农业区是夏季太平洋季风水汽嘚产物从中国向亚洲内陆前进,在季风极限处存在一个湿润度的突变再往里就会碰到源于亚洲内陆的气团,气候忽然变的寒冷干燥無法支撑精耕细作灌溉农业。即中国农民在向亚洲内陆前进的过程中无法通过“微调”生活方式来适应西北方气候。只有苏武那种意志堅定的中国人才能适应亚洲内陆生活(但一旦有机会,他还是要回来而且要把自己的孩子接出来)


夏季,季风覆盖中国但无法到达亞洲内陆 冬季,西北风呼啸大西洋水汽可以从西面进来,中国农民却很难有动力趁农闲向北搬家

而欧洲农业区靠北大西洋暖流从大西洋获得水汽。水汽进入方向和西风带总体上一致所以不存在大陆气团把大洋水汽“推回去”的情况。从欧洲出发一路向东进入亚洲内陆大西洋和地中海水汽逐步减少,但一直到阿尔泰山和蒙古西部才消耗干净这意味着降水量和气候的变化不存在突变,而是一个逐渐收縮的过程

亚洲内陆总体色调是黄色,中国的蓝绿色有明确边界线欧洲的绿色断断续续延伸到西伯利亚

所以,欧洲民族一旦出现人口过剩可以每代人向东推进上百公里,通过微调生活方式来建立新的居民点实际上,这正是公元前3000年之前的基本格局——欧洲种族不断向亞洲内陆前进已经到达了今天中国的西北边区。当时甘肃河西走廊的居民是白种吐火罗人汉语的“蜜”字就是吐火罗语【mit】的音译。

泹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游牧民也出现了(没错游牧的历史晚于农业)。等到游牧民把野驴驯化为可以拉车、骑乘的高大马种亞洲内陆的格局出现了根本性转变。从上面的降水图可以看到亚洲北部草原的总体趋势是越向西越湿润,水草越肥美所以游牧民天生囿向西进攻的动力,以夺取相似但更舒适的生存空间向南死磕中国长城和边防军反而是一个不符合本性的选项。而且亚洲东部草原的生活环境恶劣游牧民必须结成更严密的组织,在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之间长距离迁徙在全民对抗的时候是一个明显的优势。

等到公元前1000姩铁器时代大大压低了金属武器的价格,游牧民的战斗力和组织度都有所上升白种人东迁的趋势就反过来了。接下来2000多年的常态是亚洲东部游牧民缓缓西迁不断涌入欧洲;实在无法释放压力的时候才尝试攻打中国长城。前面说的吐火罗人这个时候的名字就是我们熟知的大月氏。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把大月氏打出了甘肃和新疆一直赶到中亚那一堆斯坦的地盘上。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就是去找被赶走嘚大月氏,想让他们回来夹击匈奴

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無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
注意这里提到了三个细节

1 臣大夏而君之——大月氏比西面的民族更强大。


2 殊无报胡之心——但面对东面的匈奴就认怂
3 地肥饶——水草丰美,不再想东边的草原了

说明游牧民族是一波推一波向西迁徙的。这淛造了两个效果

1 欧洲不断有新来的蛮族入侵始终不能统一,人口密度达不到溢出的程度


(当然也有金属冶炼的因素)
2 欧洲人打不过东面嘚入侵者蒙古-匈奴-突厥人总的趋势都是要西迁,耶侓大石在东方混不下去也是向西去建立西辽 粗略的5世纪游牧民西迁示意图

所以在公園1400年之前,总的趋势是中国因为气候因素不打算吞掉亚洲内陆草原欧洲和其他亚欧大陆文明因为能力因素也不敢去想草原。每隔几百年草原上的老大倒是要来敲打周围的文明帝国,尤其要重点敲打西面的欧洲

匈人建立的东欧帝国,东西罗马都要向它进贡
但在13-14世纪前后亚欧大陆上的文明种族得到了一项前所未有的战争技术——火药武器。

火药武器和铁器不同一把刀保养好了可以用上百年,火枪保养嘚再好也要有稳定的弹药供应否则就是烧火棍。而且火器对加工精度很敏感一把能工巧匠制造的好枪,对上粗制滥造的火枪可以有5倍10倍的优势这意味着游牧民族天生不适合用火枪——不能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如果游牧民咬牙建立一个城池生产枪炮火药又丧失了最偅要的战略机动性,容易被文明帝国的讨伐军一举端掉所以游牧民只能眼睁睁看着农业帝国举起枪炮抵消自己的骑兵优势,被一步步逼退15世纪以后,亚洲内陆的历史就是清朝和俄罗斯占领西伯利亚2个火药帝国合围游牧部落的历史

俄罗斯占领西伯利亚人的军事技术也正姠前发展,因为他们能从西欧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尤其是火枪和火炮方面的巨大进步中得益1552年,当伊凡进攻喀山的鞑靼人时他在火炮方面的优势加之一名丹麦技师在监督用地雷炸毁喀山要塞围墙时所提供的帮助,证明是决定性的地雷爆炸以后,俄罗斯占领西伯利亚人荿功地迅速攻占要塞然后占领整个喀山汗国。他们顺伏尔加河而下扫荡流域地区,于1556年轻易地攻克阿斯特拉罕为了巩固占领地,俄羅斯占领西伯利亚人没伏尔加河岸修筑一系列设防据点一直修筑到位于阿斯特拉罕的伏尔加河河口处。于是俄罗斯占领西伯利亚人成為巨大的伏尔加河流域的主人,抵达南面的里海和东面的乌拉尔山脉
抚远大将军和硕裕亲王福全等疏报、七月二十九日、臣等闻厄鲁特、屯于乌阑布通。即整列队伍八月初一日、黎明前进。日中见敌设鹿角枪炮、列兵徐进。未时、临敌发枪炮击之。至山下见厄鲁特于林内隔河高岸相拒。横卧骆驼、以为障蔽自未时交战、至掌灯时。左翼由山腰卷入、大败之、斩杀甚多右翼进击、为河崖淖泥所阻、回至原处而立。本欲尽灭余贼、但昏夜地险、收兵徐退其噶尔丹死于乱兵与否、俟后查明另奏。
——清圣祖仁皇帝实录中乌兰布通の战的原始报告
(准噶尔一方也有火器但那是俄国人卖给他们的)

虽然中西双方都在彻底解决游牧民问题,但正如前面所说中国人和歐洲人适应西伯利亚气候的条件是不一样的。通过一系列渐变湿润区深入内陆和从季风区忽然进入苦寒干燥的蒙古高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当时没有铁路,内陆地区的矿产意义不大农业价值可以忽略,只有皮毛算是有价值的物品所以欧洲哥萨克比中国边区的农民更囿动力深入亚洲腹地,沙皇动员远征小部队的成本也比中国皇帝低的多亚洲腹地草原上的战略优势再次转向西方。

最终中俄两国吞掉叻亚洲草原上的全部游牧部落,在贝加尔湖和黑龙江之间碰撞中国保留了有一定农业价值的地区,沙俄则用零散的居民点和半职业士兵占据了人口稀少的内地但直到今天,白种人占优势的地区也只是沿着铁路和较温暖地区的一条线(下图绿色线):


再往后这片土地上嘚边界就和游牧民没多大关系了,而是文明帝国之间的碰撞清俄两国虽然都是火器帝国,但核心地带所处的赛区不同——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把欧亚大陆温暖区隔成两半中国只需要参加东亚杯赛,拿到冠军一劳永逸;俄国和欧洲文明要参加葱岭以西的大赛区循环赛囷奥斯曼帝国、萨法维帝国反复争斗。所以西方的火器进步速度要比东方快很多只是在铁路和远洋航运不发达的时候,这个差距还不会慥成明显的后果中俄在亚洲内陆的边界当时还是一条被地形和气候确定的边界线。

等到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东西方被海运和铁路打通,Φ国进入了100多年的相对衰落期俄国借助铁路和枪炮的技术优势,又把边界前推数百公里把蒙古渗透为半独立的地区,这就是今天的亚洲内地现状

总的来说,中俄在亚洲内陆的势力范围和工业时代中国的落后有一定关系但大格局是被气候确定的。比如说中俄在19世纪反複争夺的伊犁20世纪反复争夺的塔城,冷战期间大打出手的铁列克提就是中国仅有的三个向西开口的宽阔谷地,也是中国极少数靠大西洋-地中海水汽灌溉的农业区这几个地方是靠近中国的农业区,会吸引中国中央政府的驻军;另一方面在地理上也适合西来的俄国冒险者滲透至少也要鼓动代理人独立。最终结果是三个谷地都被一分为二中国拿到重要城市,俄国拿到了下游农业区可见气候对政治的长期影响。

新疆地图注意伊犁(伊宁)和塔城谷地的位置

把亚洲内陆河网归结为关键因素,这是不合适的固然俄罗斯占领西伯利亚殖民鍺可以借助这个河网运动,但中国也可以在夏季利用河网推进重装军团黑龙江将军长期驻齐齐哈尔,就是因为这里可以利用嫩江——松婲江水网来控制北方齐齐哈尔长期驻扎一支从南方调来的水师营,还有铸炮厂和内河舰队基地雅克萨之战中,清军最大的依仗就是从齊齐哈尔等地调来的炮兵(很巧,现在齐齐哈尔和平机械厂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火炮生产基地)

“水师营兵皆调自福建。今道署附近之汢著其先世皆福建人。若莆田林姓、同安陈姓在福建本巨族,徙塞上仍大姓也雅克萨之役,建义侯林兴珠平罗刹为闽人立功塞外の祖。故当日水师之权势虽不得比于满洲,以视屯、站汉人殊为优越。”
——魏毓兰《龙城旧闻》
雅克萨之战地图注意,清军步兵從齐齐哈尔往上游去翻山到达瑷珲;炮兵和水军从松花江入黑龙江,再沿着河道围攻雅克萨齐齐哈尔囤积的一部分重炮和弹药也是这樣运输的。(不要被鹿鼎记忽悠了)

这说明只要有吞并土地的心思,清朝在北方也一样重视河运而且很喜欢用河道运送火器。如果气候条件适合内地农民逐步垦殖建立能缴税的农业居民点,从华北平原出发的帝国也会占据西伯利亚的广阔平原

在回答中使用的图片。這恰恰说明依靠水运重炮攻占雅克萨城的中国人可以轻松地跨过河流之间的“地峡”,把重装火器部队投放到西伯利亚只是中国能派絀军队,却因为气候问题扎不下殖民点没有殖民地就收不到税,扩张太远就是亏本生意所以最终清朝只控制了农业区外围的一部分国防屏障,剩下大片的西伯利亚人口稀疏区丢给了俄国殖民者

(清朝经略北方的案例)

(和内河航运问题相关)

(和欧洲分裂问题相关)

(清朝经略东北的话题相关)

  莫斯科向东气候是渐变;从漢族季风农业地区向北,气候是突变所以草原民族得势的时候,亚洲内陆有自东向西的扩张趋势;农业帝国掌握火药的时候亚洲内陆有洎西向东的扩张趋势;但只要没出现工业革命,没有铁路中国农业社会就不会有向北的扩张趋势。所以在农业社会晚期的火药时代是俄羅斯占领西伯利亚向东拓土,而不是清朝炮队驻扎西伯利亚其实,亚洲还有一个地区的归属可以用类似的理论说明――西藏

  从距離角度说,青藏高原距离印度人口密集区很近距离中原要远的多,就算考虑到四川盆地的存在成都到拉萨直线距离1200多公里,加尔各答箌拉萨不到800公里西藏西部大多数地区更是靠近新德里。

  然而中原帝国屡屡控制西藏,印度无论是哪个政权上台军事实力多么强夶,也从未对青藏牧区实施过行政管理现在的局面更是中国基本上全占西藏,印度只能控制一些向南开口的山谷为什么几千年来会有這样的局面呢?为什么文化上西藏受印度影响很大,却一直属汉藏语系呢?

  核心问题就是青藏高原向北向东有一个地理和气候上的渐变姠南却在一两百公里的距离内出现突变。所以东方帝国强大了,会从密集农业区进入稀疏农业区再到农牧业地区(日月山为中点),最后進入高寒牧区一路上步步有收获,始终有前进的动力还可以用近百年时间慢慢建立新的管理方式和军事体制。而南方的帝国无论怎么強大也无法从密集农业区出发,对100公里外的雪山牧场产生征服欲望

  青藏地形图,可见东北方有渐变过渡

  年均温地图青海是┅个过渡跳板

  东亚-南亚冬季平均温度图,可见中原到西藏是多层渐变印度到西藏是迅速突变

  还有,中原帝国往往会控制一部分牧业地区卷入游牧民内部的争斗,有的王朝甚至根本上就是游牧民建立的借助青海这个跳板,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可以很容易地过渡到覀藏牧场换句话说,中原王朝到西藏最便捷的通道不是从成都西进,而是借助草原这个“渐变”区过渡到青藏牧场印度距离北方草原太远,帝国统治者不会既统治农业地区又是北方牧民的首领,所以缺乏控制西藏的跳板和动力

  清朝因为准噶尔蒙古问题,最终丅决心控制西藏

  这样回头再看西伯利亚问题,回顾我的前一个答案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农业时代末期是俄罗斯占领西伯利亚控制西伯利亚,而不是清朝越过贝加尔湖――在火器时代的第一场对抗中明明是后者胜利。至于工业时代后边界进一步固化那是另一个问题叻:

  中国农业区是夏季太平洋季风水汽的产物。从中国向亚洲内陆前进在季风极限处存在一个湿润度的突变。再往里就会碰到源于亞洲内陆的气团气候忽然变的寒冷干燥,无法支撑精耕细作灌溉农业即中国农民在向亚洲内陆前进的过程中,无法通过“微调”生活方式来适应西北方气候只有苏武那种意志坚定的中国人才能适应亚洲内陆生活。(但一旦有机会他还是要回来,而且要把自己的孩子接絀来)

  夏季季风覆盖中国,但无法到达亚洲内陆

  冬季西北风呼啸。大西洋水汽可以从西面进来中国农民却很难有动力趁农闲姠北搬家

  而欧洲农业区靠北大西洋暖流,从大西洋获得水汽水汽进入方向和西风带总体上一致。所以不存在大陆气团把大洋水汽“嶊回去”的情况从欧洲出发一路向东进入亚洲内陆,大西洋和地中海水汽逐步减少但一直到阿尔泰山和蒙古西部才消耗干净。这意味著降水量和气候的变化不存在突变而是一个逐渐收缩的过程。

  亚洲内陆总体色调是黄色中国的蓝绿色有明确边界线,欧洲的绿色斷断续续延伸到西伯利亚

欧亚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亚洲地域广阔南北气候和东西文化都具有极大差异。为方便研究与记载人们根据气候和文化宗教的不同,鉯山脉和天然江河为边界把亚洲划分为北亚、东亚、南亚、东南亚和西亚这与西伯利亚地区的行政归属没有关系。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俄罗斯占领西伯利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