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工头的出路”未来的日子不好过了,出路在哪里

中国的快消品经销商很传统,至今大部分的经销商还是小而全的“四合一”经销商,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从仓库、送货车,到仓管员、司机、业务员、财务。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

在整个行业迅猛增长的初期,这些“四合一”经销商,享受着中国人口的红利,在各地开疆拓店。由于“要职”全在自己身上,所以灵活,能将商品以最快的速度分销出去,触达680万家传统小店。

职能越多,匹配的财力人力物力的成本自然不小。在销量增长时,一年20%、30%的涨幅,这些人力物力的成本可以暂时忽略。

但任何一个市场,增长不是永久性的。当市场的存量蛋糕被瓜分完,从抢占市场到争夺市场,经销商的生意就有了起起伏伏,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渗透,线上电商的冲击,分走一部分线下销量,经销商的日子自然越过越难。最近“经销商说不干就不干了”的论调也成了普遍性的话题。

01 日子不好过,寻求转型路

携着资本和互联网的B2B在肆意围剿线下传统分销份额,经销商越来越迷茫、焦虑,此时不少有忧患意识的经销商有了转型的念头,联合多个经销商一起转,共享一个仓,共享一辆车,所以就有了当下的风口:统仓统配。

原来10辆车给1家门店送货,统配之后1辆车;原来10个经销商10个仓库,淡旺季明显,空耗严重,如今统仓之后变成1个仓库,商品的交叉使用,按加减的逻辑,成本自然能够降下来。不做经销代理的生意,还能给经销商降本增效,在“伸之以援手”的同时,顺便赚些钱。

但在实际运营一两年之后,发现统仓统配的生意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比如,招商问题,过去同行的经销商不愿意入仓,担心截了他的生意;担心干不久,搬仓这事可不是小事;另外,收费也不是太便宜。在各种方法使劲后,终于仓满了。10000㎡的仓,几十台车,交易流水也过了数亿,但一算账,收入却只有百万,减掉成本净利百万不到。

02 不能站在替经销商省钱的角度去做仓配

为什么当你踌躇满志想改变,为经销商降本增效时,却没有大获成功?你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想成为当地的革新者、趋势的领航者,最后却变成了白白的努力。

理论逻辑很合理,但现实却当头一棒!

原来经销商做生意做的是“非正规”的灵活生意,俗称“仓库创业”;如今转型仓配平台做的是“正规”标准生意,俗称“公司创业”。公司创业再怎么降低成本也不如私人创业低。

举个例子:在某二线城市,一位代理二三线品牌年销过亿的经销商,他将仓配职能外包给某仓配平台。他告诉记者,交给仓配平台的好处不言而喻,但在成本方面并没有降低。原来自己配送成本:司机1000元/月底薪,提成2毛多,油耗1毛多,仓储1毛多,装卸1毛多,合计差不多到7、8毛1箱的成本,如今交给平台要1块多。单从仓配成本上增加了3、4毛每箱,这还不算退货、售货处理。

统一仓储统一配送,为什么没有节省成本?

因为经销商为了盈利、为了生存,已经将成本压得很低。在一个二线城市,除了经销商,很难再找到1000元/月的基本工资的配送司机吗?

前日跟某康师傅饮品经销商探讨成本问题,他以自己的生意为例:

3000㎡的仓,年租金40万左右(某沿海城市),年出货量在120-130万箱,仓储成本在0.2-0.3元/箱。配送至士多商(二批商)手中,配送车辆承包制:旺季平均每天4车,每车500-600箱,平均费用150-180元/车,一个月收入在2万元左右,油费3000+,雇个小工4000左右,一个月剩下来元/月(配送“包工头”),这就是他们的盈利。我们单箱的配送成本在0.2-0.3元/箱,综合仓配成本在0.5元/箱左右。

“非正规”灵活生意是什么?一切能省则省,毛巾干了还要再试试能不能挤点水分。做中间环节的生意,厂家到终端小店,差价就这么多,固定死了,你没有什么溢价能力,作为中间商就看自己能从中间挤出多少水分,装在自己的口袋。

“正规”标准生意是什么?托盘、叉车、地牛、全套系统、高位货架、传送带、分拣线等等,这些“高科技”的投入全是重投入。在用人上,经销商需要的是能吃苦耐劳的,而平台需要的是能看懂数据、分析数据、优化流程的人才。

因此,与“公司创业”的统仓统配平台而言,如果仅仅站在替经销商省钱、降成本的角度去做统仓统配将有失偏颇。

03 转型统仓统配的出路在哪里?

统仓统配的出路在哪里?经销商、二批商成本这么低,骑着电动车送货。统仓统配难道无解?

从政策来看,2013年,商务部先后出台“物流标准化试点、共同配送试点、供应链体系试点”等诸多政策。同时,2013年资本也携带重金,先是杀入车货匹配又很快集体进入城市配送行业。无论是政策还是资本都纷纷看好城配物流领域。

近年来,希望给快消品在仓配环节上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也不胜枚举。比如,2017年8月,阿里零售通首个前置仓在浙江义乌开仓,并在开仓现场宣布将在全国联合经销商建2000个前置仓;2017年12月,仓配服务平台·万超帮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2018年1月,仓配物流平台·凯东源物流获普洛斯金融1.1亿资金支持;2018年4月,京东新通路宣布推出联合仓配体系,一向自营的京东要联手地方经销商做仓配联合;2018年6月,城配平台·唯捷城配宣布获得1.16亿元B轮融资......

易久批王朝成先生曾说,假设再过20年之后,中国领先的供应链就是骑电动车送货,难道这不需要改变吗?未来的供应链一定是聚焦的、集中的,商品搬运次数是少的。

归根结底,不是统仓统配不行,而是你运营的方法、思考的方向出现了偏差。

1、跳出快消品这个低毛利行业,寻找新大陆。

“适应不了水战,就跑到陆地”。同样的一件事,你的目的不一样,也就处在不同的市场,自然就能有新的盈利措施。传统经销商转型统仓统配平台案例:湖北一家人物流公司,他跳出了快消行业,为当地母婴连锁门店做仓配;为全国的共享单车在本地布点配送;为电商巨头如京东、苏宁提供落地配服务。本身快消行业就是低毛利,你还为低毛利行业服务,收入可想而知。

跳出快消品圈子,定位自己为仓配服务商。立足本地资源,哪里需要仓配服务,我就去哪里!这时你进入的是同城物流行业,快消品的仓配只是你的服务项目而已。

2、改变战术,冲破低毛利的陷阱。

“适应不了水战,你就把水面覆盖连成地面,比如铁锁连船。”做统仓统配平台不赚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因为渠道层级中的各个主体已经把利润分割完了,你还想再从中抢一碗,可能太小。

这时候你就要想办法改变战术,跑到你另外一个对你有利的位置:改变现有的分销层级,将触角延伸至厂家。事实上,厂家近年来也不好过,人力成本增高,无力再养更多一线业务做深度分销。据了解,目前康师傅、统一、可口可乐都在尝试着与第三方仓配平台合作,将一线业务人员转变为个体创业者。厂家到统仓统配平台到终端,取消经销商和二批商,转变为个体创业者。

如下图所示。分润的机制重新被划分,统仓统配平台承担配送职能,个体创业者承担销售推广职能,因为平台有精准的分销数据,可以引入第三方供应链金融,通过平台借贷给个体创业者。

3、等待并识别改变战局的机会

等待总是困难的,前期通过联合多经销商合伙的形式,完成统仓统配打底的流量,通过网点的覆盖密度,最大限度降低配送成本,至少做到平台的盈亏平衡。之后,邀约个体创业者,比如一线厂家的区域主管、城市经理,给他们枪支弹药,让他们借助平台的力量做经销的生意。

因为平台有影响力,厂家会找上门,平台不直接代理商品,而是让这些个体创业者成为营销商,经销品牌。利用平台的流量开拓市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平台可以适当以资金或其他的形式入股。

某统仓统配平台创始人告诉媒体记者,我们不会期望所有经销商入仓,当仓满之后,过了盈亏平衡点,我们会考虑接盘经销商的生意,以盈利托底的形式,全盘接管经销商的生意。统仓统配只是我们实现做大经销生意的一条路径,分品类成立经销事业部,做大商流。以近乎“垄断”的形式,掌控区域经销生意。回归经销生意,以仓配为载体,降低成本提高经销效率。

不盈利、难盈利不代表方向不对。可能你的方式、方法要做一些转变,同时你还得有足够的耐心,坚持下去,建设本地化的同城物流平台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毋庸置疑,转型已经是势在必行的工作。

1、人力成本未来会越来越高,特别是税收在慢慢地规范,经销商再想靠偷税漏税省钱,已经不再是“正路”,传统靠非“非正规”的灵活生意模式必然要被淘汰。同时亦能看到,城配物流是一个累积性生意,“先下手为强”,后来者可能连汤都没有。你不做,肯定会有人做。

2、未来商品分销链路的数据化、路由化、金融化和可视化是上游厂家对下游分销主体的基本要求。不能因为传统经销商成本低,就理解成这是“无法攻破”的优势,成本低自然就意味着高度落后,这是无法支撑未来数字化时代分销的效率要求。

3、社会化分工是必然的趋势,大品牌未来一定定会陆陆续续和这类城配物流商合作(如统一、康师傅、可口可乐等),实现互利共赢,而不再是靠经销商“夫妻店”的生意。

总结来说,转型的路一定要走。当趋势和方向明晰了,剩下的就是坚持的心态和正确转型姿势。

经历了一整天的思想斗争,终于决定写这一贴造福于程序员兄弟们的帖子。如今还是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不少哥们兄弟抱怨,大项目今年这大半年都没碰到。自己身在国企,所以不知桃源外的艾泽拉斯人民的困恼。

整天吊儿郎当的,混日子。有兴致了,写几个代码。但自由散漫的日子总是那么少。连着一个月的7天工作日,夜里奋战到三四点都是平常事儿。整天活在“滥竽充牛B的雇主”嘴皮子下,这就是我的职业。

有位老人家曾这么说过:不在逆境中活着,就在逆境中死去。当初自己被某培训中心忽悠去做程序,年薪12万拿着,国家资质认证。到头来,在新资本主义特色下的社会主义下,一切尽皆幻象。

现如今,挣钱跟吃屎一样难。况且,兄弟们的钱都是靠着自己血汗拼下来的。最后还是会都被家里的白眼狼(老婆大人)给祸害光。或许有些偏激沉溺在幸福生活中兄弟们,但这都是真理。

挣钱就跟吃屎一样难。干我们这行的,就是拼的体力。中国的IT界跟国外的真没法比,年轻的时候,我们拿青春换金钱;老了老了,我们还是用余下的青春去换。不管你怎么去拼命,你都压不住世界在进步,新语言也在连番出现,应用在不同的开发环境。时刻触觉最新科技,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发展能力。这是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

层出不穷的新人涌现,每年中国少说都有几十万人的进入IT界,从事程序员的工作。而且还在呈上扬态势,老板当然都愿意雇用这些年轻人,因为廉价劳动力被;因为不需要具备多大能耐,只要会基本编程就好;因为刚入行的新人好糊弄被。

来自家庭的压力也是叠叠不断。买房、置车,加入还贷奴的行列。“我需要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我需要不要加班的工作;我需要到老都能做下去的工作”

个人曾经听不少年过30的师哥们谈起:程序员不能做一辈子。都30了,就现在的体格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颈椎炎、腰间盘,还略带轻微皮肤病,长时间的面对着屏幕面前,谁知道哪天就嘎嘣过去了。

这句话给我的深思是:30岁以后怎么办?就这么一辈子做程序?肯定兄弟们都有自己心中的那杆秤。有兄弟就说了:做销售啊。经常出去喝酒、应酬。打打电话,动动嘴皮子,一个月万八千的拿着,多美的事儿。

真是劝兄弟一句,你当销售那么好当呢?口才是入门坎。一下子从对机器打交道,直接转到对人打交道。我相信我们肯定很不适应。长期的工作炼就了,我们直来直去的性格。在商场上,这种勾心斗角,明争暗斗的世界里,势必会吃不消。因为,兄弟们都太实在了。另外,销售的压力不比我们压力小,不止是风花雪月,完不成消销售任务,整宿整宿睡不着觉。相信兄弟们都拖延过交工日期吧,我就经常干这事儿,懒散的我们,转去销售。岂不是自己跳入火坑,自找没趣?

也许还有兄弟说了,那你就去做管理层呗!积累一些当官的经验,过几年,咱走了,自主创业去。

虽然小弟我还尚属年幼,但是我总结了,当官其实跟睡觉是一样一样的:眼一闭一睁,一个猫腻儿过去了;眼一闭不睁,猫腻哗哗的都跟70码似的。当官既要做好安抚群众工作,又要讨好上司。跟销售一样,必须会“来事儿”。再说了,哪有那么多主管位置等着你上位?你要自主创业,公司上上下下的一切事务,你都得必须清楚。还要跟政府机关打交道,水电物业费都得考虑到。就不说公司的运作了,一个月没订单或者项目,公司怎么办?解散肯定不是办法。当老板就那么容易?

那我们兄弟就盼改行了?做这么久了,哪能说改就改?就这么坐吃山空等死?我想不能。现在PC开发不管在怎么发展,也赶不上不知足的用户所追求的,而且个性软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同属于开发行列的移动开发的“异卵兄弟们”,他们正是桃花逍遥之时。移动开发正处于15年前的PC开发一样处于混沌状态,需要一大批工程师去开拓新大陆。

现如今“三国争锋”的3G市场,更是被不少业内人士看作是,新屹立在中国市场上的摇钱树。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3G信号的覆盖,中国手机用户成世界首位。大家对于手机的要求不再是只发发短信,打打电话这么简单。

移动电视、移动炒股、手机网游、上网购物、收发大邮件等,这是3G给我们平民老百姓带来的新娱乐体验,体验3G高速带宽带来的更好体验。而对于企业用户来说,更注重商务软件应用方面。手机办公更是为经常差旅的商务人士,提供手机查看单位内部系统工作文件。还有ERP、CRM无一不是给企业用户提供更方便快捷的工作方式。

如此庞大的市场,对于移动开发的需求可想而知。但庞大的市场之下,现状确是人才紧缺。随着手机的市场不断发掘,增值应用软件也逐渐成为手机应用消费一大主流。不少大中型企业已经开展相关移动开发业务,并高薪招聘开发人才。

人家做移动开发的的工资,相当于咱们做PC的两倍,这就是差距。所以我认为转移动开发是寻求职业发展奋进的新道路。

现在主流移动开发平台,集NOKIA、Iphone、Ophone针对手机品牌研发的开发平台,以及行业大亨微软的WM和谷歌的Android,都占据自己的市场用户。中国市场就好像是一块大馅饼,现如今NOKIA分一块,Iphone也想分一块,WM来一块,Android也来一块,Ophone也来一块。但是馅饼块大还是块小,还要看各家的底子和实力。

NOKIA目前在全球市场终端覆盖率是第一的,在中国也是NO.1。相关周边软件也是大海里的浪花很多棵。但是NOKIA的Symbian最大的问题就是以前一直不开源。现在说开源,不知道是真开源,假开源。由于手机种类繁多,其开发软件平台级别也是层次不齐!选择也是个问题。也是极大的限制个人、小型创业公司的脚步,基于开发资格的认证购买,也是不小的成本支出,C++开发效率低,难度大。

Iphone苹果具有全球最大的网上软件商店,在线销售软件多达成万上十万,但是苹果迟迟未能走入中国,其软件网店在华销售情况也是不尽如意。虽传言Iphone借助联通进入中国,但联通的市场运作能能带动IPHONE走多远。只有未来才能说得清楚。

Android在国内发展半年,其开源的优越性,以及终端功能先进、外形时尚等不同特点,迅速影响着市场人群。且基于Linux平台的开源手机系统,对于移动开发者来说是一个福音。也有人说,未来Android市场前景更是十分广阔。其开发人员目前很短缺。

Ophone作为中国移动抗争联通的IPHONE,而自主研发的新机型。其OMS开发系统也是基于Android系统研发的。相似度达99%,都是基于Linux平台的开源手机系统。中移动会大力推广OMS,推出mobile market 手机在线商店,直接对抗苹果。中移动会和个人软件开发者进行分成,中国移动在个人市场和企业市场都有超大的客户资源积累,还有大量的手机硬件商,软件商,内容商准备跟着他走。意味着巨大的手机软件市场。其未来发展前景也是不容小视。

MS的WM,一个后妈养的孩子。不管MS进入哪个行业,都会背上垄断的名号。我个人的手机就是WM系统。作为用户的感受,还是很实用的。MS的科技研发能力是全球的NO.1,MS在未来的发展能力还是有的。但是基于中国市场,WM系统未免有些水土不服,终端太贵,覆盖率也是少之又少。

综述上述五款不同的开发平台,我个人认为Android、OMS未来有可能异军突起。因为两者都是基于Linux平台的开源手机系统,支持J2ME、C++和Widget开发,之前做的小PC软件,代码只需小小变动,就可实现软件移植。

对于兄弟们来说也是个洋品牌和国产品牌的选择,谷歌与中移动的抉择。中国移动强大的市场控制力,会有效控制国外厂商在中国的发展。中国政府绝对不会让洋品牌永远占据着中国高新科技品牌的市场。所以,谷歌还得走着瞧。

不管怎么说,未来手机软件开发人员肯定很短缺,尤其是基于Android、Ophone的开发人员将非常短缺。手机软件在线商店在中国火起来,也是个人创业的好机会。

中移动现如今为支持更多软件公司和个人开发者进行大量软件移植和开发,还推出了专门支持开发者各项技术需求的服务网站--Ophone SDN网站,为初到OMS平台上开发或移植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兄弟们,提供技术支持。

对于现在还在苦恼人生的兄弟们和面临抉择的师兄们,充实一些移动开发相关的技术是必然的,也是决然的。

这是我对于想寻求职业发展奋进的兄弟们和师兄们的一些拙见。仅供参考!

原标题:【建筑通】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包工头”未来的日子不好过了,出路在哪里?

在十几年前,随着我国房地产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包工头”这个职业应运而生,而随着行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定要进行改革。2017年正是建筑业改革加速的一年,建筑市场的规律与规定随着大形势在发生着微妙的改变。而我们处在建筑工程行业最下游的“包工头”的日子真的是越来越不好过了,从建筑工程量的减少到各个政策的改变等一系列的大形势都在使“包工头”群体“阵痛”。

首先,从建筑市场的容量来看。今年的房地产建筑开发总量是有所下降的,而下降所带来的就是项目的减少,而我国有近4000多万的建筑工程从业者,无疑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了,“包工头”想接项目越来越难了。人口红利的逐年减少从而影响了房地产的发展,买房的人少了,那还发开那么多房地产干嘛呢?做那么多建筑干嘛呢?

然后再来看政策上面。“营改增”后无疑是对建筑施工下游挂靠资质包工头的巨大打击。在这以前,包工头是要交3%营业税的,在今年后,包工头需要缴纳11%的增值税额,虽说可以用进项税进行抵扣,但是又有多少进项税票能拿到呢?况且你要别人开票给你还不是要你自己出钱,结果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别的不讲就“营改增”这一项就会致使很多建筑业“包工头”离场。

建筑工人的人工费逐年攀升,我国现在的人工费一年比一年高,尤其是技术工人,这无疑是增加了建筑施工的成本,致使本来利润就在不断缩小的包工头雪上加霜。而且现在有时候资金周转不开,工人的工资都是不准拖欠,搞不好给你闹到上级部门去,那麻烦更大,所以有些时候都是在贷款发工资。

再者就是建筑工程款。以前房地产好做的时候,进度款啊什么的都还比较好要,这几年的项目不好做,好多建筑工程包工头前期垫资,后期进度款被拖欠,这样致使资金链断裂破产的案例数不胜数。

就是这些种种的大趋势都在对“包工头”形成严重的冲击,而在未来“包工头”可能会逐渐被建筑市场所淘汰,而如今的“包工头”该如何走好下一步呢?

1、大树下面好乘凉,带着团队找一家大点的建筑单位下面,如果有实力可以成立一家子公司,直属总公司管理。虽然这样就相当于失去了自由,但是可以让团队有更好的发展与生存。

2、做项目经理去。考考试,争取拿到建造师证,到大公司做一个项目经理也是很不错的选择,有时候不比你自己包工程挣得少啊。

3、完成原始积累后改行。前些年在建筑行业完成了原始积累的包工头可以考虑改行了,建筑业再也不是躺着就能赚钱的时代了,玩不转了就别玩了呗,省的把自己搭进去。

总而言之,建筑业现在整体都不如以前那个时候了,接什么项目做什么工程都要谨慎再谨慎,考虑好自己和自己团队日后的打算,现在是时候该思考一下了,免得到时候来个措手不及,你说是不是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包工头的出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