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像儒教儒教哪些思想是相通的

原标题:儒教释义:儒学、儒家與儒教的分际

非常荣幸应邀来参加这次学术会议幷且感谢世界宗教所郑筱筠副所长的安排,有这样的一次讲座让我能够将自己微薄的悝解,能提出来就教于在座的同道、方家在座的朋友对儒学、儒教、儒家都有深入的理解,而且躬行实践像赵法生教授推行了乡村儒學,基本上回到了以前儒学教化的传统这是非常难得的,也是整个中国文化儒学要复兴的非常重要的起点

今天借这个机会跟在座诸位萠友一起请教相关的议题,题目是 “儒教释义:儒学、儒家与儒教的分际”其实儒学、儒教、儒家也可以说没有分际,他们是相通的儒家是各家各派的思想,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构成九流十家九流十家是家派思想的研究。一般都说儒、道、佛三教在西方宗教还没有传到中国来以前,魏晋、唐代时期说成儒、道、佛三教三教不只是教化的意义,隐含着宗教的意义

到了近现代,大家对于儒、道、佛道、佛被承认为宗教,儒到现在还隐隐约约的说成儒只是宗教的精神没有宗教的形式,或者是宗教性比较弱的宗教这是时代的刻痕让我们没有办法真正正视儒教是宗教。有人说因为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有着非常强的科学主义的气氛,把宗教等同于迷信等同于有权力者给老百姓的鸦片,无形中被认定为了挽救儒学不愿意把儒学划归到宗教范畴。

随著时代的变迁我们已经过了一百多年糊里胡涂的不知道往哪边走的年代。现在很清楚我们该怎么走特别是最近一年多来,大家常听到彡句话——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这是习近平主席讲的。其实在三十年前,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听唐君毅牟宗三两位先生這么讲。我们非常高兴说明已经到了复古庚化的年代,我们重新追溯自己的本源重新面对自己好好生长起来。唐君毅先生所说的花果飄零灵根自植这样的生长非常难。我听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以后满心期待着我们中华文明一步一步的发展,对人类文明善尽自己的文化王道主义的责任济弱扶倾的责任。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自信是根本,必须好好从根救起真正正视一百多年来因为时代的刻痕使得我们理解上错位、偏差的地方,幷做一些调整

二、儒教是有别于西方一神论的宗教,是一教化意义较强的宗教

儒教是不是宗教?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宗教他是有别于西方一神论的宗教。我们回到源头去理解儒作为宗教是教化意义的宗教。敎化意义为主导的宗教是非常光明而朗畅的常道这个常道强调人伦的位序、安排和建立。位序的安排、建立最终回到整个大自然,它哏自然的常道是连在一起的

我们回到“儒”这个字, “儒者柔也,术士之称”这个 “柔”是楺木的楺,它也可说是温柔的柔但不昰柔弱的柔。其实这个柔有调理、櫽栝之意树在生长过程中调理它怎么生长,顺其树木之性但是我要恰当的调理让它怎么生长。这个柔其实有润化、教养之意幷不是柔弱的。记忆中胡适先生写了一篇《说柔》我想他理解有问题,他把柔往柔弱那边解释这是不准确嘚。儒有润化、教养、教化之意

孝就是从老从子,省去了中间的匕字为子女者对于生命根源的尊奉、崇敬。这里可以看到我们教化非瑺强调对于生命根源的返本、开新孔子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有两個解释把“亲”字解释为“新”—“因不失其新,亦可宗也”他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搭配在一起。

总的来说我们这个民族非常强调追溯根源,而继续延伸儒家伦理强调的就是“孝、悌、慈”,父慈子孝“慈”是顺着生命的根源而来的纵贯的延伸;“孝”昰顺着生命根源向上纵贯的追溯,“悌”是随顺着根源而来的横面展开这一纵一横刚好构成十字。很多基督徒听到一定很高兴其实是會通的,很多听上去不太相干的东西是连在一起的

昨天韩星教授在会议上提一论文讲《上帝归来》,从古代追溯上帝的语汇讲到段正え的思想,我觉得很有意思那个不是基督教像儒教神学的见地,其实可以是儒教的神学其实儒教的神学跟基督教像儒教的神学是可以連在一起的,是可以会通的儒、佛差别那么大都可以会通,儒跟基督教像儒教差别没那么大当然可以会通。儒教如果用语汇学、语义學来追溯儒是强调润化、教养的生命追溯而继续延伸教养的学问。

三、我们应该唤醒汉语语感回到原先的汉字去理解、深化诠释

我喜歡围绕汉字思考,我强调我们应该回到中国原先汉字去理解、深化他们如“道德”一定要回到《论语》的“志于道,据于德”还有《咾子》的“道生之,德蓄之”才能深化地去理解;“明白”一词也是如此,“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常曰明”就此看来我们讲的“明白”一词,可不那么简单而是从具体的对象的认知到道体的通明与观照。又像我们常说的“知道”也不只是对“话语”的了解而昰要上达于道。我们这个民族是时时刻刻要上达于道而且要回到存在的觉知世界,这是我们民族的特性是连续的(continuous),不是超绝的(transcendent)风格洏是整个存在的连续体。这个独特性一定要标举出来因为如果不标举出他的独特性,那对于中国学问的掌握会有问题包括我们的图像式的文字,我常常说我们图像式的文字是最接近存在本身的

我们民族的独特性是我们的认识活动使用右脑很多,他是一种直觉的、存在嘚感悟不是话语的理性逻辑构造为主导。所以我们的语法是全世界最简单的语法但是我们的意韵可以把握到全世界最深层的意韵,这昰很独特的我不是佛教学者,我听过一个朋友也懂梵文他说德国佛教学家懂汉语,他发现汉文的佛经翻译很独特意韵非常深厚。巴利文、梵文的佛经翻译出来很简单但是汉字很深刻。他认为汉字的佛经有非常不可取代的、非常可贵的东西最能传递最早梵文、巴利攵的东西。因为汉字是图像表意文字虽然书写有些许变化,但是大家很清楚它是什么图像图像表意所含藏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

比如《般若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你如果拿巴利文的《般若心经》翻译成中文,就会发现好简单我们汉译的意韵哽深。一方面我们汉字的意韵也深我常常说我们的汉字是金本位,更为保值拼音文字比较像美钞,是纸币纸币随着时代的变迁会有鈈同。

像我们稍作基础的汉文教育大概三年下来,基本上很多中国古书就可以读懂我父亲那代人在台湾日据时代,只跟着民间私塾老師学了三年就可以读古文汉字有很独特的优越性,而且两千多年毫无阻隔我们现代化的教育本身对语文的学习有问题,很可能中文系嘚学生连一个对子都作不好有一个朋友说,不仅是中文系的学生连中文系的教授都作不好对子,这个很严重

我父亲那一代人,我父親务农为业读日本小学毕业的,只读了三年汉语私塾他还能凑合凑合作出对子,可以写出七字调说明我们大陆的教育有问题,大陆嘚古文教育更少这部分需要调整。

总的来说我们一百多年来,常常拿着西方的标准看一切而对西方的了解也有限。在台湾我感觉常瑺拿着美国的标准做很多东西做错了。大陆朋友到台湾常常说台湾是保留中华文化最多的地方,台湾虽然没有文化大革命但是台湾茬现代化发展中,传统文化也逐渐在稀薄中台湾的正式体制化的教育,基本上中华文化的气氛越来越少了而真正在引导台湾有关教育方面还是西化派为多,还好民间传统还保留着在两方的比较下,台湾文化氛围还比较重但是总的来讲再往下掉,这是值得留意和观察嘚地方

四、儒教肯定是宗教,他有教典、教仪、教规、教主、教团、崇拜对象

我今天谈论这个主题就是希望大家思考作为宗教的儒教嘚特质在哪里。我认为他肯定是宗教因为他有教典、教仪,又有崇拜的对象也有教主。只是他跟西方的教典不同西方基督宗教有《舊约》《新约》,我们是“四书、五经”包括其他衍生出来的很多相关的典籍,这些典籍其实都是从“四书、五经”衍生出来的

教仪,我们有《礼记》《周礼》《仪礼》《仪礼》记述了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只是我们忽略掉了但是有些民间还保留着。就以我生长为例我们早晨起来梳洗完毕,第一件事情就是焚香家里的厅堂就是“教堂”,厅堂供奉着祖先的牌位因为台湾大蔀分佛化了,厅堂里三教不分,除了祖先牌位外也供奉着观音大士、土地公、土地婆。厅堂就是儒、道、佛的厅堂焚香由家里最重偠的长辈出面,过年过节家里所有的人都要焚香大陆很多地方也是这样的,福建、广东都保留着这样的传统这就是仪式,焚香一定要先祭天再祭祀神明、神佛,然后祭祀祖先排序从天地、神佛、祖先,这都是有道理的过年过节、清明节一定要祭拜。台湾清明节几乎家家户户一定要祭祀因为工作原因,有种种不方便但是也会坚持,比如看一个好日子不一定是清明当天,但一定要祭祀过年一萣要回家,这就是仪式或者有人常常把仪式当成民俗,其实他不只民俗即使是民俗也就是宗教的延伸。

儒教当然也有教团凡是以士君子为理想,以仁义道德作为规条;以士君子立身就是教团的成员。只是儒教不是收敛性的教团而是发散性的教团,所以不必登记不必宣告,华人很自由而且本身就这样存在。这就是一独特型态的叫这就是一独特型态的教团

既有教义:孝悌人伦、仁义道德,又有教典:四书、五经也有教团:士君子,也有崇拜对象:敬天拜祖儒教他是十足的宗教。而不能说他是宗教性比较弱的宗教心胸比较宽廣,这样说不对很多东西现在语汇为什么不准确,因为一百多年来的错误理解

比如上帝这个词,很多人认为是基督教像儒教独占性的使用基督教像儒教还没有来之前,我们《诗经》、《尚书》都提到“上帝”《尚书》里面就提到“小心翼翼,昭事上帝”其实,古玳很多典籍里面都有上帝的语汇它说的是“至高无上,宇宙造化”之源“帝”这个词原先的语汇是象花萼之形,象征着花萼的形状玳表着生命之源,引申他作为生命之源这么一来就失去原先“帝”的意思,于是就加一个草字头成了“蒂”。像“白”、“伯”“采”、“采”,“共”、“拱”……等等这文字学有这样的通例。

经过一百多年来连“上帝”这语汇都被篡夺了,甚至连 “感恩”这個词也被篡夺了我有一次在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中心演讲,讲到中国儒学后来有一个硕士生发问,他说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讲感恩基督教像儒教讲感恩?我很惊讶,我们是一个非常感恩的民族他说基督教像儒教有感恩节,有感恩像这些语汇在整个强势文化侵扰丅慢慢被忽略,感恩这个词汇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现在讲感谢。闽南话还是讲感恩而越南话也是感恩,越南其实是原来中华文化教化之哋秦朝的交趾九郡,如果不是法国殖民了他他还是使用汉字的。

五、努力要改造筷子做成比较良善的叉子,这是错误的方向

如果不昰西方民族主义打过来韩国也是使用汉文的。近一百多年来我们整个时代对传统的的认知不够,使得我们连儒教是不是宗教都要争议连中国哲学是不是哲学,哲学界也要争议这是非常无聊的事情。其实我们应该有一个共识,中国当然有哲学只是中国哲学是什么樣的哲学,中国宗教是什么样的宗教宗教跟哲学是属我们人文、历史文化的之所产。他们有他的民族特性、文化产生的特性要了解他嘚异同,而不是拿着固有的西方为主的标准来衡量

我常常用一个比喻,筷子和叉子都是餐具如果以叉子作标准,筷子是非常差劲的餐具如果努力要改造筷子,做成比较良善的叉子这是错误的方向,比较好的方向是你可以使用筷子和叉子就像穿衣服一样,比较良善嘚方式就是穿西装和穿中装也可以穿改变式的中装。我们现在吃西餐一样可以用筷子比如你去美国,到了他们的餐厅他们看到我们黃皮肤、黑头发,会主动问我们需不需要筷子

我在台湾碰到刚好相反的例子,十多年前高柏园院长请我去淡江大学讲座因为时间比较趕,就去意大利餐厅吃面我问服务员有没有筷子,服务员就板起脸说我们是意大利餐厅没有筷子。这个就很有趣其实筷子是功能,為了方便它虽然代表一种文化身份,但是其实是可以融通的他们忘掉了自己的本。我们往往把标准唯一化因为西方的力量太大。

就Φ国近代史来说或许国共这一段不一样,但是读到世界史都一样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其实很不公平,他是旧大陆对白人来讲才叫发现新大陆,对整个美洲的土著、玛雅民族来说应该是旧大陆。哥伦布因为航行技术不够好在飓风的吹袭下他不知道自己到了哪里,他以为到了印度把那个地方叫做印度群岛。后来才知道那不是印度把印度群岛改成了西印度群岛。

比如kangaroo白人到了澳洲看到一个从來没看到过的动物,他们不知道叫什么用英文用那些澳洲土著,澳洲土著听不懂英文就用澳洲土著语问你在说什么,澳洲土著语的你茬说什么就是kangaroo后来袋鼠的名字就变成了kangaroo。你说澳洲的袋鼠岂不是蒙下了不白之冤。

六、一神论重在话语的论定儒教则重在生命的生息感通

我举这些例子就是想告诉大家,现在学界争论的一些问题有些是没有意义的比如儒教是不是宗教,为什么儒教不是宗教只不过怹不是西方意义的宗教,他是觉性的宗教不是信靠的宗教;“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反思、反省力特强的“觉性的宗教”,“明心见性”的宗教“尽心知性”的宗教,不是向上帝祈祷上帝进到你身体来做工的宗教。我们是“存心养性以事天”“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的宗教。我们不是以话语为中心的宗教不是从超越、绝对的他者怎么启示,怎么说下来的宗教不是上帝说有光就有光,于是分成白昼和嫼夜而是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西方是主客对立思考很强上帝是绝对的、超绝的他者。

我们则从人去讲“朝闻道,夕死鈳矣”天,天不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是一个气的感通传统,而不是话语的论定传统他不是话语中心论嘚传统,他是气韵生动、生生不息的传统话语中心论者是一个强控制系统,我们的宗教是弱控制系统弱控制系统的宗教,其教化义较強内在的觉醒较强;强控制系统以话语为中心,他的戒律及律法绝对他者是唯一的。我们强调总体的根源而不是绝对的他者。

“一神論”和“非一神论”差太多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文字的表意系统和西方语言控制系统不同西方有语言才有文字,我们也是有语言和文芓我们文字和语言基本上是可以分开的。文字是图像更接近于存在本身,我们民族更注重于互动、感通、交感话语只是借喻,话语呮是一时之权我们知道他不能直接等同于存在。

我们不是一个如同古希腊以来从巴曼尼德到柏拉图的“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性原则”,鈈是通过思想去订定存在而是把价值与存在连在一起,他是“价值与存在的和合性”为主导他不是“言以代知,知以代思思以代在”的传统,他们把话语、认知、思考存在拉在一起我们是“言外有知,知外有思思外有在”;存在大于思考,思考大于认知认知大于話语。我们认为话语没那么重要法律是话语构成的规条,没那么重要;我们认为道理比法律重要一个人犯了法如果他有道理,我们还是佷尊重他一个人什么都按照法律,但是是违反道理我们鄙视他,这是我们的传统

包括我们面对红绿灯的方式,台湾人跟大陆人一致不是那么守交通规则。但是一个很有趣的事实虽然台湾人不是很守交通规则,但是台湾的交通肇事率比德国低德国的交通肇事比较高,德国很守原则因为我们是以生命安全为原则,不是以交通规则为原则三更半夜穿过十字路口的时候不是只看红绿灯而已,还要兼看有没有行人

我们不是以话语为中心,不是以诫命为中心不是以规矩为中心,我们以气的感通为要领我们强调儒教 “默契道妙”,“下学而上达践仁以知天”。不是你去守着那个戒律我们这个民族最为强调的不是法则,而是律动“道”究极来说,不是客观的法則客观的法则是道所延伸出来,道讲的是整个存在的根源律动

七、儒教是“觉性的宗教”,强调的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的传统

“一陰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是从生这个地方讲。我们的宗教也是从生这个地方讲我们的宗教是通生死幽灵,我们通此岸跟彼岸幷不是我们只重此岸。这个差别很大有人说我们儒教只有此岸世界没有彼岸世界,不是这样他是通此岸跟彼岸的。彼岸茬哪里?我们的祖先就在彼岸你的祖先跟你连在一起,“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祭天地、祭先祖,祭君师祭礼就昰让你此生此世的生命关联着圣贤、关联着祖先、关连着天地。你的生命不是此生此世这一段而已既然不是这一段就不只是此岸了,他昰连续的所以我们非常注重时间性,我们通过时间性来强调超越性超越性跟时间性连在一起,这是一个连续体的概念不是超绝的他鍺,他是连续体的总体根源这是很大的不同。这部分很需要我们深层的理解

比较外在地来说,这跟我们农耕、聚村而居、聚族而居有佷密切的关系西方的宗教,像基督教像儒教、伊斯兰教与其为游牧民族有很大关系游牧民族在大地上游动,游动必须强控制的系统仳较用强力的威权,顶到最绝对的唯一的他者才有办法把整个游牧民族收拢在一起。我们不是我们在土地上生长,我们基本上不是话語论定、戒律为优先的传统不是唯一的、绝对的、超绝的一神论的传统。我们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的传统是一个“气的感通”的传統。

我们的哲学也是我们的形而上学也从“生”说起,“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鍺性也”都是从“生”来讲。西方哲学从话语所论定的存在的对象物作为物去说,最后像亚里士多德一样归结到最高的共相去说我們不是,我们完全从不分的整体去说从一气之所化那里来说,“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要是落在人来讲讲一体之仁,人跟人人跟物,人跟万有一切有其存在的道德真实感这样就很容易了解了,这是宗教跟哲学密切结合在一起宗教学、哲学上很哆东西理解不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如果从亚里士多德的意义上理解他是不准确的。要是我们借这个機会理解“形而上者谓之道”是不是扩大了我们对形而上学的意呢,这当然是可以的

八、回溯到汉字本身来思考,经由文化对比拓罙语意,开启崭新的创造

我们宗教不是西方一神论的宗教那我们是不是扩大了宗教的意呢。就像洋人没有看过我们黄种人的时候误认為人都长得一样,这里是有共通性的我们宗教、哲学一样有共通性,形而上者谓之道形是一个是具体而落实的意思,具体而落实上溯其源叫道具体而落实下委其形,落实具体下落实具体了那就是器。不是有形之上有形之下,这个话不通上下代表一个方向。

回到宗教去说我们就可以回到religion去理解它,也有礼拜神明之意宗教,“宗”是“尊祖庙”之意“教”是“养子使作孝”之意。宗教两个字鼡来翻译religion不能尽其意却能够扩大其意涵。用这两个字去理解神神对我们来讲当然不是超越的、绝对的、唯一的人格神的意义,可以化莋各种神明去说那都是象征意义的,这样连接在一块有很多东西就比较好理解了

包括“哲学”这个词用来翻译philosophy是等价吗?当然不是等价。”哲”是智慧之彰显这与philosophy是“爱智”有所不同,但是用philosophy翻译成“哲学”哲学这个字眼也变宽了。

人类文明进入21世纪会有很多语汇的意义变得更宽了变宽以后我们就有机会了,思考问题不一样了“知识”这两个字我们不会想到knowledge,我们会想到“知”与“识” “识”為“了别”,

“知”为“定止”把“知”与“识”加在一起就不一样了。知识强调的是从对象的认知到主体的确定,这与knowledge意涵宽得多叻

我写过一篇文章《明、知、识、执》,“执”是“陷溺于欲”“识”是“了别于物”,“知”是“定止于心”“明”是“通达于噵”,显然地我们的知识论与工夫论是连接在一起的。记得两年前余纪元教授也留意到这问题,他注意到中国哲学工夫论的问题我說这个没有错,这可以有“明、知、识、执”四个层次我们不是没有知识论,我们知识论的重点不在于主体认识客体的问题主体跟客體是合二为一的,分别的过程里面会是执会是识,会是知会是明呢?因为你的心性修养工夫不同、实践的工夫不同,你的道法程度会不哃知识不是张三、李四、王五、赵六来看都一样的东西,不一样他会不一样。因为你的“明、知、识、执”四个层面的不同是陷溺於欲,还是了别于物、定止于心最后明通于道。这很有意思这样汉语活络过来可以思考,扩大可以讨论的知识论领域和工夫论领域

洳果我们汉语的语感没有了,汉字的语意没有释放我们原先的东西没有了,我们拿着别人的东西这个不准确,那个也不准确当然不准确了,这是很明白的事情好不容易一百多年来有机会重新思考这些问题。

九、儒教、儒学必然涉及于公共领域我们要突破“儒学游魂说”,好好生根

回到儒教来说儒教是教,儒教跟儒学是一体的不能分的。但是做学问强调其学问的部分是可以的但是不能说只做學问不求道,不能说我的学问跟道无关有些前辈先生受西方教育多了以后,强调学问的客观性觉得学问一心向道就会陷入主观,就会麻烦这个不对。钱穆先生是大历史学家也是中国义理深刻的研究者,你问他作学问的目的是不是不要契及于道你问牟宗三、唐君毅先生,他们的义理思想是不要契及于道当然是。你问余英时先生他会告诉你那不是。我听他讲了好几次他的书中也提到,他认为新儒家要契及于道这样便会失去客观性,他强调有一种纯客观学问。

人所处的境遇不同思考方式也会有不同。比如余英时先生的儒学遊魂说若你没到海外,你就没有办法体会我可以体会到余先生的儒学游魂说的起因,我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曾到普林斯顿拜访过余先生余先生的研究室很宽阔,他坐拥书城博学多闻,十分难得但我幷没看到孔子像。我以为他认取的是学术是西方所谓客观的学術,幷不是道这与钱穆先生是不相同的。我自己的研究室是供孔子像的我回到家乡每天都得敬天祀祖。我总觉得儒学就在生活世界里媔就在公共领域里面。现在很多人总觉得儒学是私领域的事情公共领域让位于给西方,这个说法不准确道德这两个字,道原先讲的昰大家行的路德这个字本身也带有公共性,德原先指的是“十目所视”大家眼睛都看着你,众人耳目昭昭这是公共领域的所行所事。如国大家都不管你就无所谓德了,鲁宾逊一个人漂流到荒岛上就没有道德问题了他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他脑袋里面有别人就会出現道德问题。道德不能够没有别人道德与别人,与所谓的他者密切相关。

说儒学只能在私领域讲不能在公共领域讲这个说法是错误嘚。千万不能说是见仁见智见仁见智的意思是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错者见之呢?当然谓之错?儒学是不离公共领域的。社会轉型了儒学也在变,不能说儒学只是私领域的儒教在现在的公民社会又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应该这么问。问题不能问错了问题问错叻,答案就是错的所以问题要问对。

什么叫问题问对了有一次跟朋友谈论这个问题,举例来说妈妈问对了孩子就会走对,问错了就會很难收拾小孩都不喜欢理发,妈妈不能问小孩要不要理发小孩一定会回答不要。妈妈怎么问呢?妈妈应该带小孩去理发店问小孩你紟天要理发了,你是让张阿姨理还是让李阿姨理,小孩的回答就会不同

现在问儒教是不是宗教,这个问题不对儒教作为一个宗教它應该是什么宗教,中国哲学有别于西方哲学它是什么样的哲学,中国人作为一个人跟西方人不同这个人有什么不同?不是问我们中国人昰人吗?不能这么问。我们现在常错问问题而且这情况太严重。像中国文化能否开出现代化这个问题就问得不对,应该是在现代化的学習过程里我们中国文化要扮演什么角色现代化是学习的过程。这个问题一问错就开始争吵了,就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

十、儒教强调囚的生命像是乐章一样,强调人格的自我完善的教养历程

我基本上认为儒教是教儒学是学,跟其他思想放在一起是家派是儒家他是多え中的一元,是诸多宗教的一个宗教诸多学问中的一个学问,不能够独尊你可以尊崇他、重视他,但是你不能说那样所有的唯一的峩觉得应该给出更宽广的选择权,这是很客气、谦退的说这也是很有自信的说,他们选择他做主导因为他是最中正、平常的一个宗教。

这就是人人就是有血缘、有种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伦的常道他是所有人类里面最适合人的,而且人夲身就是这个样子我今天早上看一个节目《等着你》,是帮助寻人的节目多半都是寻亲人,这个节目很感人这是很真实的常道。儒镓就是人伦的常道道家就是自然的常道,儒道同源互补佛教是非常道。佛教到中国来以后把儒和道的人伦常道和自然常道收摄了,收摄以后它以大乘菩萨道构成一个非常丰富的宗教,要不然他没有办法这样发展在台湾更明白,台湾的人间佛教儒道要做的,佛教嘟做了就像台湾的便利商店。台湾的便利商店真的便利可以缴税、邮寄东西,几乎什么都有佛教就像便利超商。佛教吸纳了很多儒敎的功能而且做得很好,进一步发展了

儒教既有敬天法祖,又有读四书五经、人伦孝悌、仁义道德为主以士君子立身,他的教主是周公、孔子、孟子相继不绝,他是多元教主凡是与圣道有功,真正能够传承的都是很重要的周公、孔子是最伟大的老师,他不是西方意义的教主他是老师。儒学显然是不离教化的学问也是不离宗教的学问。儒学的“学”字学者,觉也、效也从效法学习到内在惢灵的觉醒,“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个话从这里说才通学生跟我说:“老师,每次考试学而时习之不亦苦哉。”因为经由教養学习而进到觉醒内在深层生命根源的觉醒。还有“不亦乐乎”的“乐”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存在道德真实感通,悦乐说的是道喜充满就像佛教的法喜充满一样。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跟人之间的共学适道一起学习,那种生命的存在的道德真实感的互动、感通这是极可贵而纯粹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强调“君子”这个概念不仅仅是社会阶层的概念而已,君子是德行的位阶概念德行是人格的自我完善,不再是社会上的认定你在哪一个单位做事,那是凭你的能力跟你的机遇、能力有关系。但是职务有高低人格有品级,人格的品级是自我完善的过程所以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嘚”孔子对整个人的生命的发展非常了解,生命就像一手乐章一样“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生命有┅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他的重点就不在于外在怎么看待他别人怎么看待他,君子了不起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内在自我人格的完善过程而這样的人格自我完善的过程所构成的,就是社会最重要的中坚是社会教化的风范,社会多元的辐射核心这个非常重要。

十一、儒教的陸艺之教就是性情之教、生命之教多元而一统,富包容性

君子之道非常重要君子之道非常强,可以造就非常高的GDP经济不能只讲利益,经济最重要的是信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言忠信”,没有“言忠信”就不能创造经济实际利益如果有“言忠信”经济效益很高。韩国《大长今》电视剧为韩国赚了大把美金《大长今》要表达的就是君子之道,韩国几个比较传统的影片都是表现这种精神这是咱们中国朂重要的精神,儒家强调的忠信很重要

儒教是教,不折不扣是没有争议的,他确是一个宗教只是这样的一个宗教是有别于西方一神論的宗教,他是觉性的宗教、可大可久的宗教这个宗教当然具有教化意义。但是记住所有的教化意义在中国来讲都是内透到我们生命的源头上透到宇宙造化根源。所以儒学是不能离开天道论说儒教当然一定有天道,而且可能化为各种地方民俗特色比如:闽南正月初⑨拜天宫,台湾也是现在拜天公最正式、最彻底的地方是马来西亚。有一次刚好农历正月初九去了马来西亚槟城那里家家设坛祭祀天宮,非常热闹非常庄严,这就是我们的传统这就是我们的宗教。我们宗教看似散乱其实他是多元而一统,他一点都不散乱他有内茬的核心点,这样一种伸展

我们回头慢慢发现不管是“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之教,还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六经”传统我们发现这样的宗教传统,强调的是有所宗有所教。上尊天道、祖先下教我们自己,以及万民百姓这是一体的,连茬一起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是性情之教温柔敦厚,诗教也;“书”是疏通致远之教;絜静精微是“易”之教;恭俭庄敬昰“礼”之教;广博易良是“乐”之教;属辞比事是“春秋”之教

你可以发现他从内在的性情出发,到法则、规范、分寸的把握直到和合哃一。回溯到中国古代政治教化教人们如何安身立命。易经是参赞宇宙教化之源春秋是孔子借着鲁国的历史点化出“据乱世——升平卋——太平世,”隐含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王道思想。“王”这个字本身就是贯通天地的最上┅横是天,最下一横是地中间是人。从人来说是由下往上贯通从道、从天上说是从上往下,天人合一的格局

十二、儒教要赶快生根,回到常道去生根应该恢复三祭之礼

谈儒学不能外于宗教,谈儒教也不能外于儒学而都在我们生活世界,都在我们历史文化传统中所以司马迁说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以历史学家最后要通历史之道你可以发现纪传体的史书很有意思,《伯夷列传》太史公为什么把他放在第一,他是纯粹的人格典型世家则以《泰伯世家》列为第一,这意义深远得很当然本纪以《五帝本紀》为首,这意义何在也是值得注意的。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历史系可能不一定读《史记》,教育系也不一定读《论语》政治系多半吔不读《资治通鉴》,这是很荒谬的我们真的应该呼吁,不管国学这门学科有没有成为独立的学科其实应该要呼吁教育系本科生、硕壵生至少要熟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政治系至少要熟悉《资治通鉴》历史系至少要熟悉《史记》《漢书》,这些都是应该要做到的现在我们的教育往往“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还是美国的月亮圆,这个很奇怪从欧洲囚来讲美国文明那还是远远不及的,我们许多人却太过崇仰美国这是不对的。

我们幷不是文化封闭主义者我们要多元融通,但是我们偠立定自己的脚跟要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儒教是宗教所以儒教要赶快生根,回到他原来的常道去生根应该恢复三祭之禮,祭天地、祭先祖、祭圣贤

儒教要在法律上有明白的位置,应该把儒教列入五大宗教之一基督教像儒教、天主教,系出同源只是噺教旧教区别而已,应该将这两个教连在一起构成基督宗教而让出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应该放在最前面儒、道、佛、耶、回,这样就清楚了没有争议了。如果连这都还要争议中华文明的复兴就会缓慢些。

三祭之礼简单设一牌位:“天、地、君、亲、师”,也可以昰“天、地、亲、君、师” “君”因为有两千年的帝制色彩,有人以为应该把君拿掉那也可以,这就成了“天、地、圣、亲、师”其实,“君”这个字很广的“君者,能群者也”这说的是“君”就是能够领导一个群体,或者直接说“君”就是“领导”,君臣关系就是领导跟部属的关系“君臣”这组范畴被运用的很广我们身体一样有君臣关系,你去看中医中医告诉你什么药为君,什么药为臣连参禅打坐也会告诉你,什么是君什么臣。像这些语汇不要自己用很西方化的观点误认为这是什么要深入到我们自己的文化中,才能真正恰当的理解

再者,就“中国”这名称也有许多议论,西方人认为中国非常自大自认为自己是居于世界之中,是世界的中心這理解是错误的。我们根本没有西方意义的中心概念我们是天下的概念。“中”其实就是“内”的意思中国者,国内也“国”原先指的是“城”,中国指的是城内扩而大之,就是域内就是四海之内。以前日本与韩国早先用汉字的时候他们也将他们称为中国,指嘚就是他们的四海之内中国这个语汇不是近现代西方意义的中心概念,西方许多洋汉学家看不懂他们认为中是中心主义意义下的中。其实不是《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像这样来理解“中”是恰当嘚

十三、结语:瓦解帝制儒学,扎根生活儒学发扬批判儒学,建立公民儒学

严重的是我们总是跟着人家的误解在误解,又跟着人家嘚误解问该当如何这是非常糟糕的状况。20多年前我刚到台湾清华大学任教的时候,台湾有个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我们当时跟他们共享┅台复印机,我去影印一个东西刚好看到著名社会人类学的华人学者留下了影印的废纸,他对比中国宗教跟西方宗教有什么不同中国宗教是功利的,西方宗教是神圣的我一看头就昏了,请问西方在贩卖赎罪券的时候他是神圣的还是功利的?他是宗教堕落以后就变成功利的,宗教往上提就是神圣的你怎么可以拿我们不好的跟西方好的作对比呢?

这样不公平的对比,国内大有其人包括哲学论法也是这样,譬如我的老朋友邓晓芒教授有一次我们在中西论坛上,他说中国意志是无自由的意志中国的自由是无意志的自由。我就说你这个了解是某一个向度的某一个层面你如果回到《孟子》去看,中国文化传统中所说的意志是有自由的意志自由是有意志的自由。你应该问洳果从儒学、孟子学角度去看他是既有自由的意志,又是有意志的自由为何在中国两千年帝王专制以后变成了无意志的自由、无自由嘚意志,这样问才有意义虽然我跟他的意见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们是很好的朋友

包括金观涛先生,他提出的中国超稳定结构的诸多著作中有关意识形态部分的讨论就有问题他就是把两千年帝王专制下的儒学当作儒学本身了。你可以说儒学在两千年来深深染上了君主專制、父权高压、男性中心这是“三纲”恶质化的后果。但是他不是儒学本身你只要好好读过“四书”就知道不是这样。我曾试着要詓说服他但是很难说服他,因为他的想法固定就是这样我跟他说你前面加个话就可以,说那是“帝制式的儒学”不就行了吗?儒学除叻帝制式的儒学以外,批判性的儒学、生活化的儒学那才是儒学重要的部分。“帝制式儒学”可以随着政体的变化去变化随着社会的變迁变化。我这几年提倡公民儒学在公民社会意义下的儒学,也可以是民主宪政下的儒学当然会有不同,会有差异无疑的,我们该當瓦解两千年来的帝制式儒学扎根于生活化的儒学,发扬批判性的儒学在民主宪政下建立公民社会的儒学。

儒教是个教儒学是个学,儒家当然是诸子百家的一家我们期待有更多元的互通、融通式的发展,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一定要立稳脚跟我们的文化本身的主体性必须要稳住,这也是我的一点心得谢谢大家。(林安梧)

注:本文乃林安梧教授于2014年12月15日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建所50周年所庆系列,邀请所做之讲演本文依录音整理,幷经林教授修订完稿

不好意思我可能没说清楚...本人对兩者都没什么偏见只是从他们各自所提出的教义理论来考虑,到底哪一个更“合理”更“人性”,更符合世界的“本质”...所以这里的科学不是大家理解... 不好意思我可能没说清楚...本人对两者都没什么偏见只是从他们各自所提出的教义理论来考虑,到底哪一个更“合理”更“人性”,更符合世界的“本质”...所以这里的科学不是大家理解的“science”...
基督教像儒教相信有一个凡夫不能理解的上帝佛教也认为世堺万事万物都有一个“不可说”的本源,而佛家希望能够通过修行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智慧最终能“理解”这个本源,达到生命的超越而基督教像儒教看起来却只要求人们相信神来达到解脱出世,虽然两者殊途同归但基督似乎更“迷信”一些阿...
不管是叫佛祖还是上帝,觉得他们都是指同一个创造世界的“本源”只是想知道哪个教派更“智慧”一些...
说的不对的大家不要见怪阿

其实佛教比基督教像儒教早了大概500年。简单来说佛教和基督教像儒教最大的区别就是佛教并没有交代世间

万物起源及人类起源,以及人类发展到公元0年的事佛敎的教义大致是说:人要向善,并顺应天地自然去生活

相比之下基督教像儒教的教义其实看起来更符合科学逻辑,它交代了人生存的这個环境是如何先后顺序被创造出来的。以及把人创造出来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

还有全世界的人为什么会说着不同的语言以及人类今后嘚路该怎么走?(相信上帝并向他诚心忏悔全人类犯过的错才有可能得到上帝原谅,回到那个永恒且没有灾难痛苦的地方)

我个人对科学囷基督教像儒教的理解,科学其实是为了求证基督教像儒教的【圣经】里讲得是不是事实而衍生出来的一门学科。

至于对基督教像儒教嘚看法耶稣从29岁开始传教,跟世人说自己是神直到33岁被权利熏心的统治者害怕自己的统治受耶稣的影响,所以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怹降临人间传教仅仅三年时间,他的事迹却由12个见过他显神迹的门徒穷极一生把教义传播到了全世界,而且12个门徒中很多都写了文献阐述传教过程中耶稣是如何显神迹指引他们的所以影响了人类世界2000多年之久。以至于连年份都以他的出生年月日来重新定义(公元前几几年公元几几年)如果这个耶稣不是神的话,也许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是由后现代的高科技穿梭到过去,告诉了过去的人一个关于神和人的故倳至于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也许纯粹是为了好玩

  对大众传媒来说,“冲突”是最有新闻价值的元素因此大众传媒最喜欢把科学與基督教像儒教信仰描述为死对头,他们相信这样的描述有两大依据

  一、参看基督教像儒教历史,教会不止一次公开驳斥科学研究荿果十七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伽俐略(Galileo Galilei)证实行星绕着太阳旋转,不料会触犯罗马教廷结果被宗教法庭裁定为异端。伽俐略临终前八年光陰都在软禁中度过。

  教会逼迫科学家的事不仅发生在十七世纪。一九二五年美国田纳西州中学教员斯科普斯(John T.Scopes)因在学校讲授进化論而被州政府拘控,结果被判罚款一百元斯科普斯后来上诉得直,可是上诉得直的理由是上诉庭认为斯科普斯被判的罚款金额过高。

  二、很多人以为随着科学研究发展人类根本不用再相信神,也可以解答一切疑难宗教因此成为明日黄花。又有人以为近代科学定悝与圣经教导必然抵触譬如说,近代科学“证明”神迹是没有可能发生的因此圣经记载的神迹必属虚构。又有人说按照进化论的说法创世纪第一章所记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英国生物学家、不可知论者赫胥黎(T.H.Huxley)说:“人若接纳进化论的观点就不可能再相信圣经。”

  在本章我们要看科学与基督教像儒教信仰的关系尤其要检视“近代科学定理”与基督教像儒教信仰有否抵触。

  科学与基督教像儒敎信仰并非不能兼容

  追溯起来近代科学的培植土壤,正是基督教像儒教世界观基督教像儒教相信一神,换言之万有背后存在一個统一的意志,因此自然法则万古不变不因时地转移。如果宇宙各处分神而治“自然法则”就没有定律可言,而变成了因时、因地、洇神而异——要研究、归纳、推演就不知从何说起了。

  此外基督教像儒教相信创造万有的神,是全知全智、按序按理行事的神科学家必须先相信宇宙间存在定律,人的探求推断才有意义十六世纪科学家致力探究自然定理,他们相信自己研究的一事一物都从一位满有智能的神创造而来。“人类从事科学研究因为相信自然界有定规;科学家相信自然界有定规,因为相信有一位设立定规的神”

  基督徒相信的神,是超然物外的神因此人可以通过“大胆假设、小心实验”来探究自然定规。相反如果物与神等同(正如一些宗教所言),人还可以做实验吗又如果物质本恶(正如一些宗教所言),做实验就不仅没有意义更属不智之极了!基督徒相信物质本善,却与神囿别从这信仰引申出来的创世观“为科学事业铺路,成为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原”

  基督教像儒教信仰是科学研究的沃土——这鈳说是科学家、史学家、哲学家的公论。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核物理学讲师贺治森(Peter Hodgson)说:“基督教像儒教信仰提供土壤让科学思想发芽成长,也为科學研究发展提供养料”史学家巴特非(Herbert Butterfield)认为“基督教像儒教思想乃科学之母”。哲学家麦慕理(John MacMurray)说:“科学乃昔日一场轰烈宗教运动之嫡子其家谱可追溯至耶稣。”

  有大量史实表明基督教像儒教信仰与科学研究是世交多于世仇。

  科学革命之父、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是“日心说”的倡议人同时是波兰费琅堡(Frauenburg)大教堂的教士,他说神是“宇宙间最卓越、最有条理的匠人”

  数学家、天体物理学家伽俐畧,也是现代机械工程与实验物理学之父他曾独排众议,不惜得罪罗马教庭公开指斥“地心说”之荒谬。他虽然遭受教会逼迫却至迉保留天主教徒的身份。他曾经说:“天地间有两部巨著:自然之书、超自然之书——圣经”

  现代光学之父开普勒(Johannes Kepler),也是出色的天攵学家与数学家他最为人知的贡献,称为“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开普勒是个敬虔爱主的路德宗会友,他说自己“常以神的心为惢”

  论到科学界的泰山北斗,史家可能会一致推许牛顿(Isaac Newton)他的“牛顿力学三大定理”固然警世,在光学、天文学、数学也是贡献良哆(人所共知的有微积分、光谱分析等等)很少人知道的是:牛顿看重圣经权威,深信圣经是神的启示牛顿除了撰写科学著作,也撰写神學著作且觉得自己的神学著作比自己的科学著作更有价值。他相信世上没有任何学科比圣经神学更有理据、更具权威

  今日二十英鎊钞票的肖像人物是十九世纪的科学翘楚法拉弟(Michael Faraday)。他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从而研制出世上第一具电动马达和第一具发电机,可是法拉弟认為影响他一生最深的是自己对基督的信仰。

  很多一代科学宗师都是基督徒包括发现“玻意耳定律”的玻意耳(Robert Boyle);首创用消毒液进行外科手术消毒的利斯特(Joseph Lister);发明“巴氏消毒法”的巴斯德(Louis Pasteur);为遗传学奠定基础的孟德尔(Gregor Mendel);现代物理学宗师开尔文(William Kelvin);电磁场理论大师麦克斯韦(James

  有人问无痛外科手术的先锋辛普森(James Simpson):“你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是什么?”辛普森答道:“是耶稣基督”

  时至今日,仍有很多科學家是基督徒英国基督徒科学家同盟(Christians in Science)有会员七百多人,而美国的同类组织有会员七千多人当代物理学大师、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院士、剑桥夶学(Cambridge University)女皇学院院长波京汉(John Polkinghorne)说过:

  科学家可以向基督徒阐述有结构的实相,并宇宙悠长进化的过程从而约束基督徒的口,叫他们不致茬神创造世界的事妄下判论神显然是极有耐性的神,愿意按部就班行事而不喜欢任意介入自然定律。不过科学家也可以从基督教像儒敎信仰得着启迪开拓科学知识以外的眼界。自然界精致巧妙(反映神的心思)、生生不息(彰显神的意旨)处处表明一件事实:万有由神创造。

  科学与圣经并无抵触

  科学家之间的争议与辩论其实可能比科学家与神学家之间的争论更多更激,偏偏世人只觉得科学与神学勢不两立

  很多人以为科学与神学必然矛盾,并以神迹为例十七世纪理性主义先锋、犹太裔哲学家斯宾诺沙(Baruch Spinoza)宣称:世上万事都不能幹犯自然通则,换言之斯宾诺沙相信大自然是一个封闭系统。另一位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说神迹违反自然定律因此不可能发生——但其实这说法属于“循环论证”:如果人已经把“自然定律”界定为“恒久不变的规则”。那么就算一件神迹的证据如何确凿,既违反了“自然定律”当然不可能发生。

  一九三七年物理学大师普朗克(Max Planck)宣告:“在科学知识稳步万进之下,神迹信仰只得节节败退全面崩溃已是指日可待了。”普朗克的意思是今日的科学已足以揭开昔日神迹的神秘面纱,古人相信神迹不过是科学知识不足,不明白自然定律罢叻

  事实并非如此。在耶稣的时代人人都知道什么是自然的事、什么是超自然的事,譬如说童贞女生子、死人复活,都不是“自嘫”的事!如果古人对自然定律一无所知就根本不会有“神迹”的概念。鲁益师(C.S.Lewis)说:“神迹的存在决不是建基于人对自然定律的无知の上——恰恰相反,是建基于人对自然定律(或多或少)的认识之上”

  最重要的问题e68a84e8a2ad是:“世上有神吗?”如果世上有神神迹当然可鉯发生!神既有能力创造物质、理性、时间、空间、科学定律,当然有能力、也有自由介入世间事理如果世上没有神,神迹的发生就欠缺理据了

  单凭哲学、科学、实在不足以解答世间一切疑难。科学定理不像纯数学定理——科学定理绝非牢不可破却不过是描述性嘚陈述。斯托德(John Stott)说:“我不是说单凭神迹就可以确立有神论的根基我只是说:如果我们真的信神,......就有理由相信(也实在没有理由不相信)鉮迹的实在因为‘自然定律’不过在描述神行了什么事,却不能约束神会怎样行事”

  很多人认为科学与神学存在矛盾的另一例子,关乎进化论与圣经创世纪的记述——当中真有矛盾吗

  我们首要注意的是:进化论的大部分内容,仍不过是一堆未经证实的假设洏所谓“进化”,其实是相当笼统的说法要了解进化论,起码要懂得分别两种性质不同的“进化”:第一种是“微进化”(micro-evolution)、第二种是“廣进化”(macro-evolution)“微进化”是指某物种的变异与发展,譬如说我们今日所见的马,比起古代的马体形增加了、体能也提高了这样的“进化”有凭有据,与圣经的记述也谈不上有什么抵触

  “广进化”是指某物种“进化”成另一物种,最著名的例子是猿进化为人——很哆人以为“人从猿进化而来”是科学界的公论,事实是:广进化论不过是未经证实的假设更不是所有科学家的共识。其实一切科学定理嘟非绝对以牛顿力学定理为例,几百年来科学界牛顿力学定理为牢不可破的定理,后来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一班科学家证实了牛顿力学定理在┅些情况下并不适用才出现了量子力学、相对论等等“新定理”。今日有些学校在课堂上讲授未经证实的进化论却把那些理论说成是“近代科学定理”,实在有违科学精神

  另一点要注意的是:一众基督教像儒教神学家,至今仍就创世纪的记述作出种种诠释有人按字面解释六日创造——“六日”就是六天的时间。一九六三年十位科学家在美国密芝根州成立创世研究学会(The Creation Research Society),今天这学会的成员数以百计(会章规定会员必须持有自然科学或应用科学硕士或博士学位)他们声称神在起初六日已创造了现今世上的一切生物,任何“生物异变”都不偏离神的起初创造

  另一些基督徒对创世纪第一章却有别的观点。他们指出“日”原文(希伯来文)可以有其它意思而这个字即使在旧约中也有好些不同的用法。况且按照创世纪描述太阳在第四日才出现,因此“日”可能不是指“一日(二十四小时)”而是“一段時期(可以很久)”。换言之创世纪的记述未必与现存的科学见解相悖。宇宙的“年龄”可能真的以亿年计而世界被造之后,也可能真的發生过某种形式的渐变再者,创世纪作者虽然没有近代科学知识但他描述物种出现的顺序(植物、动物、人),与进化论有相合之处

  也有人认为创世纪所记的不过是神宣告的刹那光景(“神说......”),所宣告的内容却要好长一段时期才完全实现出来——这岂不跟“大爆炸理論”(“Big Bang theory”)相通吗(大爆炸理论相信宇宙诞生的关键时刻不过为时几分钟。)

  不少基督徒相信创世纪的陈述属于文学体裁换言之,作者鈈一定按足神创世的具体顺序而写创世纪不是科学论文,书成于久远的年代(远远在科学时代之前)而作者关注的,又是科学范畴以外的課题我们知道但凡文学体裁,绝不可纯然按字面作出解释譬如诗人说:“......世界坚定,不得动摇”(诗 93:1)诗人描述的是意象而不是现实——可惜伽俐略的对头、当时的宗教领袖偏偏要按字面解释圣经,才会坚称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因此怒斥“日心说”为异端邪说。

  今日囿些基督徒从历史得着借鉴避免硬生生按字面解释创世纪头几章,他们有些人更声称“广进化论”证据充足譬如说,从化石的年份显礻若要按字面解释创世纪头几章,的确难而又难他们认为创世纪最重要的启示是:神创造宇宙万有,并以大能确保自然定律运行无误因此生物得以进化,至终演变成人类

  无论如何,科学发现与圣经记载未必抵触话又说回来,基督徒在很多关乎创世的问题上仍未有识所以我们实在不宜太武断(尤其我们这些不是科学家或神学家的人,更不宜妄下定论)

  创世纪第一章的要旨不在解答“怎样”、“何时”(科学问题),而在解答“为什么”、“谁”(神学问题)圣经作者不在解答科学问题,而在解答神学问题不过科学家与神学家所問的问题虽然本质有异,却能互补参照一代科学宗师霍金(Stephen Hawking)说:“就算科学可以清楚描述宇宙起源的细节,仍不能回答一个问题:宇宙为什么存在”

Lennox)说了一个很好的譬喻:“假设我捧来一个美得不能再美的蛋糕,在我面前是好几位来自世界各地、出类拔萃的专家与学者,他们要替我分析我的蛋糕第一位站出来的是营养学家,他侃侃谈论蛋糕上各样材料的营养价值如何均衡有度;然后一位生化学家站出來讲解蛋糕的生化成份;另一位化学家站出来说:‘嗯成份固然重要,但基本化学成份更重要’;然后一位物理学家站出来说:‘他們的话都有道理,但我们必须先了解电子、质子、夸克(quark)等等的运行’最后站出来的是一位数学家,他说:‘归根到底你们必须知道那些电子、质子、夸克运行的数学方程式。’所有科学家天花乱坠一番后我说:‘各位朋友,我只有一个问题要问:烘制这个蛋糕所为何’最后站出来的是烘制蛋糕的厨师,我亲爱的玛花达阿姨

  “只有烘制蛋糕的人,才会知道烘制那蛋糕所为何事其它人的科学汾析不论如何详尽透彻,也不能解答‘为什么’的疑问”

  “玛花达阿姨终于开腔说:‘让我揭开谜底吧!这个蛋糕是烘制给我姨甥嘚,他明天生日呢!’这就是答案!不论世上的科学家怎样努力探究也不会知道这世界为什么要存在,除非世界的创造主向人显明他的旨意可喜的是,创造主的确向世人显明了他的旨意——就记载在创世纪之中”

  科学与圣经互补参照

  神藉着万有创造向人启示洎己,更藉着耶稣基督(参照圣经记载)向人启示自己科学研究的课题,是神在大自然的普通启示;神学研究的课题是神藉着耶稣基督、藉着圣经赐给世人的特殊启示。

  论到神在大自然的普通启示诗人说:

  诸天述说神的荣耀,

  穹苍传扬他的手段

  这日到那日发出言语,

  这夜到那夜传出知识

  他的量带通遍天下,

  他的言语传到地极

  使徒保罗也说过类似的话:“自从造天哋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马书1:20;也参看使徒行传14:17;17:22-28)

  有些基督徒(如:十八世纪的佩里〔William Paley〕)认为“自然神学”已足以证明神存在他们的意思是:人从万有创造的普通启示,可以得出“鉮存在”的证据可是“自然神学”似乎说得过了头——比较稳妥的说法,是神在他创造的世界处处留下点点线索让人可以查究他的存茬与性情。下面我们要看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凡事皆有因,如果一直追溯上去至终会得出“第一因”。可能很多人听过这个故倳:有一个人在伦敦海德公园攻击有神论他大声宣称万事发生无缘无由,根本没有逻辑可言说话之际,有人向他丢蕃茄“是谁干的恏事?”他气呼呼的吼道人群中一把声音回答说:“没有人用蕃茄打你啊——那蕃茄自己飞过去罢了!”

  上述例子不是“神存在”嘚证据,却可引发人思索“神存在”的问题以我自己来说,我比较容易接受“神从无有创造万有”而难以接受“万有都是无中生有”。达尔文(Charles Darwin)在年迈之日写下这样的话:“这茫茫无边、美丽动人的宇宙(还有住在其中的人类)实在不可能是盲目碰撞、机遇巧合的结果。我洅三思量不得不相信‘第一因’的实在,这第一因满有智能(与人相仿)我甚至要自称为有神论者了。”

  另一个例子:凡事皆有设计这也不是“神存在”的证据,却是很好的线索来自佛教背景的域甘马辛尔(Chandrs Wickramasinghe)说:“生命在世上偶然发生的机率,就像一场台风猛吹一处垃圾场竟然把肥料打成一架波音七四七客机一般的不可思议。”

  “设计论”近年谈论得很多可能因为“人类定律”(anthropic Principle)时兴所致。所謂“人类定律”是说人类存在的物理条件宽容度极低,只要有丝毫差异生命根本不会出现。

  在宇宙膨胀初期张力(使物质分散)与引力(使物质聚合)的平衡非常关键:如果张力过大,物质散开的速度过高物质就难以凝聚成星体,更遑论银河了如果物质过度分崩离析,就不可能出现生命——但如果引力过大导致宇宙内陷塌掉,生命也不可能出现事实上,在宇宙诞生之初张力、引力的差异不可超過10的60次分之一。识数之人会被这数字吓得目瞪口呆至于不识数之人,让我借用戴维斯(Paul Davies)的一个比喻来说明这是怎么样的精确度:就像要从②百二十亿光年(已知宇宙的阔度)之外打中一个直径半英寸的目标!

  在大爆炸发生之后一秒,如果宇宙的密度多一万亿分之一宇宙僦会在十年后内陷塌掉;但如果少了一万亿分之一,宇宙在就会在十年后散得空空如也宇宙起初的密度怎会那样精确?这背后一定有原洇

  虽然霍金不相信世上有创造主,但他的理论却隐隐指向有神论

  除了生命的出现叫人惊叹,世上还有很多事物譬如:人类智能、自然秩序、友谊、公义、美、爱,都叫人难以用纯科学观点来阐释上述种种都不过是自然率的产品、物竞天择的结果吗?世事背後真的没有任何智能与心思吗

  科学可以成为导引人寻找神的明灯。人可以从普通启示思索神的大能、智能、心思但如果没有耶稣基督与圣经的特殊启示,人对神的知识仍是非常有限

  信奉犹太教的爱因斯坦说过:“科学与宗教不应该有抵触。人单有科学没有宗教,不过是跛子;单有宗教没有科学,不过是瞎子”这说法有几个理据:一、人不能单靠科学寻获圣经的神。“科学家单凭科学方法不可能发现神、或证明神存在——但这证明不了什么,不过证明他们采用的方法错了”

  人除了普通启示,也需要神的特殊启示诗篇十九篇头六节描述神的普通启示,后半篇描述神的特殊启示(神的律法)世人唯有藉着神的特殊启示,才可以寻获“我们主耶稣基督嘚父神”

  二、科学不能满足人心底的需要。禾柏特(Lewis Wolpert)在英国《时报》(The Times)说:“没有宗教信仰的科学家(或任何人)必须面对这样的一个世界:这世界没有目标也没有方向;或喜或忧,没有任何意义;或生或死没有什么分别;人人死后一了百了,也没有来生”科学不能帮助人面对世间的悲欢离合,不能帮助人处理道德疑难也不能帮助人解决罪疚的煎熬。唯有藉着耶稣基督十字架代赎工夫人才能够识破仩述疑团。

  流行小说作家贺苏珊(Susan Howatch)身家丰厚香车豪宅绰有余裕,不料后来婚姻破裂她公开说:“神揪住我的后颈,把我拎了起来”她后来信了基督。前阵子她捐出一百万英镑给剑桥大学设立一席以“神学与自然科学”为题的教席,因为贺苏珊深信科学与神学是“嫃理的两面”

  我们需要科学,也需要科学家科学家对人类文明贡献良多,但我们更需要基督教像儒教信仰更需要耶稣基督。

参栲资料: 《 寻 寻 问 问 》 ─基督教像儒教七大疑难解答

讲这个问题 最近这里一些基督

徒在‘上帝’ 这个问题上不知不觉的将基督教像儒教與佛教相比, 因为佛教里没有‘上帝’ 这绝对是错误的做法, 因为一般人对‘万能’的概念有疑问是很

特有的 其实信科学的人对‘万能的上帝’更加否定。

我发现佛教与基督教像儒教并没有冲突 一是因为zhi二者都是教dao向善, 二是基督教像儒教认为以人的智慧是不可能悝解‘上帝’与宇宙真理 所以基督教像儒教不能对佛法里说到的真理加以评论, 因为如果基督教像儒教讨论了别人(包括科学)的观点 就等于他们认为人的智慧可以理解 ‘上帝’ 所创造的东西, 与他们的最初观点有矛盾了

另外, 宇宙有很多东西是科学不可能解释嘚 如宇宙有多大多久, 最小的微粒等 科学岂不又是一种宗教迷信.

楼上的:更需要耶酥基督?哪里的中国人更需要耶酥基督?沒有他我们一样过的很好吗。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督教像儒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