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6个中国民族分布图高清别分布在哪个省

中国的56个少数民族各分布在什么地方?_百度知道
中国的56个少数民族各分布在什么地方?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2、回族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织锦、蜡染。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寒食(清明)、端午,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10、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 唐时称“朴子蛮”,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定名为“傣族”1、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6。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祀奉祖先。节日较多,包括十多个族群。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祭祀节日外,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冬至、牛魂,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苗族有很多节日,挑花、刺绣、明。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9,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傣族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逐渐形成了回族,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高山族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元。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5、僳僳族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3,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藏族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11、布朗族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有“布壮”、苗族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重阳、尝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送灶等等。8、朝鲜族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上元(元宵节)、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滇西北一带,崇拜大自然,“西”意为人。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7、壮族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令人赞赏的射箭,除传统年节。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布土”、“布侬”,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并同当地的汉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4,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我国的56个民族主要分布在那些地区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我国的56个民族主要分布在那些地区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汉族&&& 汉族人口为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汉族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的先民是中国古代的华夏族,称谓始了汉代,并沿用至今。汉族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 同其他民族共同融合而成的。在中国历史土曾有过多次民族迁徙和融合,使汉族不断得以发展兴旺,逐渐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经济 文化最发达的民族。在汉族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封建社会漫长是一个特点。鹤宓挠镎咄ǔ坪河铮?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汉语又分北方?吴、湘、赣、客家、闽北、闽南、粤八大方言。汉族历史上经济以农耕为主,农业、手工业都十分发达。 汉族一贯注重农时,改良土壤、轮休耕地及施肥、保墒、选种、培育新品种、改良农具。同时,也不断从国内各兄弟民族中,甚至从外国吸收新的作物品种,并学习其耕作技术。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工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主要是在汉族聚居的沿海地区及交通发达的内地大中城市。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对亚欧历史进程产生过巨大影响。全球蒙古民族共约有820万,主要分布在中国、蒙古国(约240万)、俄罗斯(约70万)三个国家。中国境内的蒙古民族总人口目前正在接近或超越500万。主要居住于内蒙古自治区,全区现有蒙古族人口约达到380万;其余多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和布赛尔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也有一部分聚居或散居于云南、河北、北京等省市。&  蒙古族自称“蒙古”(mon-gol),其意可解为“永恒之火”;“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于唐代;蒙古族一般还被称为“马背民族”。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约在公元7世纪,蒙古部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子孙氏族分出了乞颜、扎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当时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儿、翁吉剌、蔑儿乞、斡亦剌、克烈、汪古诸部等。13世纪初,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经过多次征战终于完成了蒙古地区诸部的统一大业。1206年春,铁木真召集贵族及诸那颜(官员)在鄂嫩河源举行“忽里勒台”(大会),建九脚白旄纛,即大汗位,号“成吉思汗”,建立了“伊克?蒙高勒?兀鲁思”,即大蒙古国。从此,蒙古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群雄林立、互相争伐的局面得以结束,近百个大小不一各有名号的诸部都统一在大蒙古国的旌纛之下,按照统一的法律和军事行政机构组合起来。   这样,“蒙古”也由一个部落的称谓变成蒙古高原各部落的总称,形成了统一的蒙古民族共同体。   从北方高原崛起的蒙古民族,在成吉思汗统帅之下,奇迹般地用当初的20万铁骑,在20年之内,东征西讨,连通了亚欧大陆。空前庞大的蒙古帝国曾一度统辖泱泱3,000万平方千米内的720个民族。蒙古人的远征虽然起初有雪耻的动因,可随即由于连带作用一发而不可收,给被征服地区带去了巨大灾难。但是在另一方面,用当时最快的信息连络系统--四通八达的驿站制度给世界带来了快捷方式,使文化传播与经济往来空前大流通,甚至创立了国际自由贸易区;人才的广泛流动和相对自由的施政气氛,又使大片地区的繁荣景象延续多年。  成吉思汗《大札撒》曾曰:“让道路永远畅通无阻,让天空永远湛蓝;让水源永远清澈……让长生天之下的一切生物各享其安…”成吉思汗以其在“长生天”之下实现“大一统”的动机,第一次大规模地缩小了地球,可谓启蒙了现行的信息时代。因而当人类的又一个新千年临近结束之际,美国最有影响的媒体《华盛顿邮报》将成吉思汗评为“千年风云人物第一人”。   蒙古人除在中原建立大元朝(年),奠定现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版图之外,还曾建立钦察汗国(1242年建,也称金帐汗国。统治俄罗斯诸公国长达240年)、伊利汗国(也称伊儿汗国,年统辖波斯地区)、察合台汗国(年统治河中地区)和窝阔台汗国(1225年建,居今新疆西部地区,后并入察合台汗国)以及帖木儿帝国(1501年被昔班帝国取代,统治中亚地区100余年)、昔班帝国(13世纪中叶由昔班所建立的的蓝帐汗国经数度起落演变之后,最终成为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及蒙兀儿帝国(也称“蒙兀儿斯坦”。存在于15-16世纪,大致辖天山以西包括巴尔喀什湖及其以东以南地区),当然还包括与明朝始终对峙的北元蒙古诸部--包括漠南蒙古(鞑靼)部、漠北喀尔喀部、西部卫拉特(也称“瓦剌”、厄鲁特、“卡尔梅克”等)蒙古联盟及其18世纪中叶被清朝军队征服的准噶尔汗国等等。更不可思议的是,帖木儿后裔巴布尔1526年又建立了莫卧儿(莫卧儿亦为“蒙古”谐音之译)帝国,长期统治印度,直到1858年才告结束。   虽然,蒙古人的总体势力早在16世纪就已经大为衰落,但蒙古人的豪爽风格和骁勇善战的个性依然在后来的历史阶段时常显现。如在鸦片战争中,驻防东南沿海要地的蒙古八旗官兵表现异常壮烈。&  1840年9月,在定海战役中,蒙古族爱国将领裕谦总督指挥定海三总兵5,000余人,同3万英国侵略军血战6天6夜,痛歼英军1,000多人;1841年10月,裕谦在镇海守卫战中拼死抵抗到最后,力竭而殉职,举国肃然。日,在乍浦抗战中,满、蒙、汉各族爱国官兵共牺牲696人。7月21日,英军约15,000人,组成四旅分兵三路进攻镇江城。在很多外省援兵逃走的危机下,驻防镇江满蒙八旗官兵和绿营兵1,100多人在副都统海龄指挥下,拼死抵抗。英军从西门攻入城内后,八旗官兵进行激烈的巷战。满蒙旗兵伤亡殆尽,其有未死者,均“引刀自刎”,“其坚贞不屈,殊可风也”(《中西纪事》);最后,海龄举火自焚,“全家自缢”(《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55)。1858年6月,满、蒙、汉各族八旗官兵,在清军统帅僧格林沁临阵指挥下,打沉敌舰5只,打伤6只,打死打伤英国侵略军1,578人,法军14人,取得了第二次大沽口战役的胜利。1860年 8月3日,英法侵略军在进犯塘沽的战斗中,遭遇蒙古骑兵的迎头痛击,只得截回;8月12日拂晓,联军由北塘出兵万余人,分为两路攻扑新河、军粮城;其主力带炮车数十辆,中途又分左、右两翼扑向新河。驻新河的蒙古骑兵&不及二千名,仍分两路迎敌&,冒着敌军的炮火英勇奋战,“毙贼多名”(《第二次鸦片战争》四)。8月14日凌晨,英法联军扑向塘沽,枪炮连环,相持很久。据僧格林沁奏报:“该夷炮车二百余辆,夷人五六千名,实系众寡不敌,然亦毙贼无数。我兵每发一炮,该夷成行倒毙,余贼不顾尸身,仍向前进”(同上)。8月21日,英法联军万余名步兵,集中全部火力突然向大沽北岸炮台猛烈轰击,守卫“以难以描述的勇猛精神,寸土必争地进行防御”。战斗“自早晨五时至八时,炮火始终没有中断过,炮弹如雨”,但中国守军仍拼命作战。直到10时半,北岸炮台已完全失陷,蒙古族爱国将领乐善同千余名官兵,壮烈殉国。第三次大沽口战役虽然失败,然而, “鞑靼人,帝国(指清朝)的最好的军队还想抵抗并寸土不让地保卫领土”(德?巴赞古《远征中国和交趾支那》第2卷)。日(八月初七),在同英法联军的八里桥大决战中,许多蒙古官兵和满、汉等民族官兵一道,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惊天动地的英雄悲歌。僧格林沁作为总指挥,在八里桥上决战时刻,骑着马站在桥中央,命令一名身材高大的蒙古旗手,高举“僧王大旗”挥师抗击敌军。战斗从早上7时开始一直打到正午时刻,战斗无比激烈。“八里桥之役,中国军队以少有之勇敢迎头痛击联军。他们的军队是由两万五千名鞑靼兵和为数众多的民团所组成的”,“尽管他们呼喊前进,勇猛和反复地冲杀,还是一开始就遭到惨败!然而,他们顶住了使他惨遭伤亡的强压火力”,最后,他们“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吉拉尔《法兰西和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六,第294页)。这样的壮烈场面,历古稀有,充分而代表性地表现出了中国各族军民抗击外国侵略者宁死不屈的顽强意志! 至清代中期,继1636年漠南蒙古诸部最先拥推皇太极继承蒙古可汗大统,与满洲民族合盟之后,漠北喀尔喀部和西部卫拉特蒙古部也陆续归入清朝版图。亦即再度进入了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里。古老的蒙古高原得以百余年的平和生息。草原生态也得到长久的保护。虽然,蒙古人,尤其雄居大西北的蒙古诸部在被征服和被平息的过程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虽然清朝在沙俄压力下割让给沙俄的150余万平方千米土地,也多半属于蒙古人世代游牧的地界。&  1921年7月,外蒙古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成立了人民革命政府;1924年宣布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日,当时的中国政府在苏联压力下,同意就外蒙古的独立问题举行全民投票,并于日发布国民政府公告,承认外蒙古公民投票的结果,即承认了外蒙古之独立。1962年,蒙古人民共和国以独立主权国家的身份加入联合国。日,颁布新宪法, 将国名改为蒙古国。&  内蒙古人民则于日,在中国国内第一个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跨越 “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东西相隔2,500多千米;南北直线距离1,700多千米;东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接壤;西与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毗邻;南与河北、山西、陕西三省衔接;北与蒙古国、俄罗斯交界,边界线长达4,200千米。土地总面118.3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2.3%,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三位。全区地势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在内部结构上,又有明显差异,其中高平原约占全区总面积的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平原与滩川地占8.5%,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约占0.8%;而其中沙漠或半沙化地带大约又占去了10%。   自治区境内主要山脉有阴山、大兴安岭、贺兰山等三大山系。全区有大小河流近1,000条,主要有黄河、西辽河、嫩江、额尔古纳河四大水系;水面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呼伦湖、贝尔湖、达里诺尔、乌梁素海、岱海、黄旗海、查干诺尔、居延海等。   在内蒙古高原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片相似的平原,那就是富饶美丽的河套-土默川平原和赡燮皆?。河??士默川平原座落在阴山脚下,宽广舒长,肥沃平坦,田连阡陌,渠如蛛网,总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是自治区的主要商品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素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和“塞上江南”之誉。辽嫩平原位于大兴安岭的东侧,呈扇形状分布在西辽河和嫩江流域,总面积约 5万平方千米,多为肥力甚高的黑钙士或栗钙土,水源丰富,灌溉便利,成为自治区东部“谷仓”和重要的经济作物产区。&  全区由于受地理位置和地形影响,形成以温带大陆性季风为主的复杂多样的气候。春季气温骤升,多大风天气;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秋霜冻往往过早来临;冬季漫长严寒,多寒潮天气。全年太阳辐射量分布从东北向西南递增,降水量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是全区气候差异的重要自然分界线,大兴安岭以东和阴山以北地区的气温和降雨量明显低于大兴安岭以西和阴山以南地区。  &内蒙古牧业资源丰富。草原广袤无垠,东起大兴安岭山地,西至居延海,东西跨度达2,000余千米,总面积8,800万公顷,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l/3,居中国五大草原之冠。现有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特等6个著名大草原。肥美的草场孕育出几千万头(只)牛、马、羊、驴、骆驼。著名的“三河马”、“三河牛”、“草原红牛”、“乌珠穆沁牛”、“乌珠穆沁肥尾羊”、“敖汉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阿尔巴斯白山羊”、“阿拉善驼”等优良畜种,闻名遐迩。每年有大量的活牛、活羊和毛皮畜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内蒙古的毛、皮、肉等畜产品产量在国内外占重要地位。丰富、优质的畜产品为自治区的毛纺、裘皮、乳品和皮革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自治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但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所谓广阔无垠的草原,现在只是泛指。若不是近来各方密切注意草原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现象并正在采取多种补救措施--那般“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象,显然会成为历史回忆。而且,蒙古族大多居住于边疆、草原、丘陵、半农半牧区以及沙漠地区。&  内蒙古有极其宝贵的森林资源,全区森林面积约16万平方千米,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3.6%,居全国第二位。木材总蓄积量达9.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五位。森林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面积近667万公顷。在阴山、贺兰山还有大量天然次生林。对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自治区已将其列为重点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的农业和渔业资源也较为丰富。耕地有500多万公顷,盛产的小麦、莜麦、荞麦、高粱、大豆、玉米、马铃薯、甜菜、胡麻、向日葵、蓖麻、蜜瓜、黑白瓜籽等,其中许多品种独具“内蒙古特色”,并进入了国际市场。还盛产苹果、梨、杏和山楂、海棠、海红果等耐寒耐旱水果。内蒙古有可供养殖的水面达56万公顷,主要鱼种有鲤、鲫、鲢、鳊及草鱼等几十个品种。  内蒙古是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宝库”。全区野生动物众多,兽类114种,鸟类362种,主要有马鹿、罕达犴、青羊、岩羊、狍子、黑熊、雪豹、貂熊、猞猁、野猪、赤狐、野驴、野骆驼、黑琴鸡、野鸡、鹌鹑、天鹅、大雁、沙鸡等。野生植物超过1,000种,其中名贵中草药材500多种,尤以“梁外甘草”、“蒙古黄芪”最为著名。还有芦荟、蒲、罗布麻、沙柳、红柳等70多种纤维用植物,是造纸、编织、制绳和人造纤维的重要原料;有松籽、文冠果、榛子、山杏仁等几十种油用植物;有山葡萄、山樱桃、越桔,“北国红豆”和蘑菇、木耳、发菜等几十种食用植物,以“猴头”、“口蘑”和“梁外发菜”最负盛名;此外,还有百合类,石蒜类等50多中在印染和淀粉工业中有重要用途的淀粉类植物和柠条、沙蒿、酸刺、碱茅、马兰等几十种在固沙、治碱和环境保护中有独特用途的野生植物。  内蒙古的地下是一个巨大的矿物宝库。据地质部门探明,在全区发现的各种矿床矿点达6,000多处,矿藏种类达70余种。目前已开采的近600处。在这些矿藏中,尤以稀土、铌、煤、天然气、盐、碱及优质建材原料等矿藏储量巨大。煤田遍布全区,大都具有煤层深厚、地质构造简单、品质优良、品种齐全等特点,总储量在2,000亿吨以上,就目前资料看居全国第一位。其中储量在50-100亿吨以上的大煤田有:东胜、准格尔、伊敏河、霍林河、元宝山等15处。鄂尔多斯古盆地和二连盆地的石油、天然气开发前景光明。众多的盐碱湖内,盛产盐、碱、芒硝。已探明碱的储量居全国首位。芒硝的储量也很大。还有储量丰富的石灰石、云母、蛭石、石英、石膏、冰洲石、硅砂、石墨、石棉以及大理石、水晶石等非金属矿藏。其中蛭石矿是目前国内的惟一产地,硅砂中的铸形硅砂储量居全国首位。  自治区的有色金属矿藏也相当丰富。在现代冶金、航天、电子工业上有重要用途的宝贵金属铌储量居全国首位,铬、铅居全国第二位,锌居全国第三位,硫铁居全国第六位。稀土的储量更是得天独厚,不但囊括了全国稀土储量的90%以上,而且比世界其它地区已探明的稀土储量的总和还多好几倍。坐落在阴山山麓的白云鄂博不仅蕴藏着中国最富、最珍贵的铌、稀土矿,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硫铁矿。此外,自治区的金、银、铜、钨、锰、钼等贵重金属和稀有金属的储量,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成立于日,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东邻甘肃、青海;南倚昆仑山与西藏相接;西连和田、阿克苏地区;北以天山为界与伊犁、塔城、昌吉、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等地、州、市相连。全州行政面积为482665平方千米,占新疆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治州。&巴音郭楞&系蒙古语,意为&美丽富饶的流域&。巴州现辖八县一市,即轮台、尉犁、若羌、且末、焉耆、和静、和硕、博湖县和库尔勒市。自治州首府设在库尔勒市。  巴州有4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近50万人,占总人口的45%以上,其中蒙古族人口约4.5万人。  巴州地域辽阔,各类资源非常丰富。有野生动物70多种,鸟类264种;野生植物主要有芦苇、甘草、紫草、羌活、党参、雪莲、罗布麻、麻黄等。塔里木盆地是中国石油资源储量超过100亿吨的三大盆地之一,约二分之一在巴州境内。天然气储量也很大。巴州境内蕴藏着钾盐、石棉、蛭石、玉石、煤炭、花岗岩、红柱石、金、铁、铜、锰、石灰石、菱镁矿等矿产54种。罗布泊是一个超大型的钾盐矿,储量近3亿吨,占全国已探明总储量的54%;尉犁县蛭石储量1亿多吨,占全国储量的92%;若羌县石棉储量6,334万吨,占全国的30%。且末昆仑山区是名扬中外的昆仑玉主产地。巴州拥有草场面积1.6亿亩。巴州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十分适宜粮食、棉花、瓜果等农林作物生长,孕育出许多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库尔勒香梨”驰名中外。  巴州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全州有旅游资源基本类型48种,具备全国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70%,新疆的85%。天山、昆仑山区、大漠、大湖、大草原、大戈壁孕育出众多的自然景观。巴州还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如铁门关、楼兰古城遗址、锡克沁千佛洞、米兰遗址等。近年来,环博斯腾湖旅游、沙漠旅游等活动开始热起来。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州政府所在地为博乐市。全州共有蒙古、汉、维吾尔、哈萨克、回等38个民族,少数民族占30%以上。博州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东西长315千米,南北宽125千米,总面积为2.7万平方千米。东部与塔城地区相连,南部与伊犁地区相依,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385千米。气温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博尔塔拉,蒙古语意为“青色的草原”。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通道,被誉为“世外之灵壤”。 境内有全国第二大陆路口岸--阿拉山口口岸,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全州可耕地面积300余万亩,已耕地184.86万亩(包括农五师),草场面积2555.85万亩。地形由东向西呈坡形逐渐增高,适宜棉花、枸杞、小麦、玉米、水稻、油葵、甘草、麻黄、烟草、甜菜、葡萄、各种瓜果等多种作物生长。林地总面积20.8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5%。全州探明湖盐、芒硝、花岗岩、石灰石、钨、锡、铂、钼近40种矿产资源。州境内有甘家湖白梭梭自然保护区、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和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万多公顷。著名旅游景点有赛里木湖、哈布图哈怪石峪、博格达尔温泉、哈日图热格森林公园以及夏尔希里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等。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成立于1963年(原包括哈萨克族,后迁新疆;1985年确立现名),因在青海湖以西故称&海西&。北邻甘肃省酒泉地区,西接新疆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南与青海玉树、果洛藏族自治州相连,东与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毗邻。全州东西长837千米,南北宽486千米,总面积32.58万平方千米,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5.17%,州域主体为举世闻名的柴达木盆地。境内的主要山脉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州所在地为德令哈市,“德令哈”是蒙古语,意为“辽阔的金色原野”。  蒙古民族原先信仰萨满教。13世纪初叶,喇嘛教(藏传佛教)开始传入蒙古地区。现在,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信教的群众基本上信仰喇嘛教;民间还保留有古代萨满教的许多成分。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按地区划分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东北部方言)。蒙古文是一种很便于书写的拼音文字,初创于成吉思汗时代。  蒙古族艺术文化生活非常丰富。蒙古族素有“音乐民族”之称。其民歌体裁有长、短调之分。长调腔长词少,悠扬嘹亮,流传于牧区;短调则节奏规则,节拍固定,多流传于半农半牧区。蒙古族的舞蹈节奏欢快,动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臂、马步最具特色,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奔放的豪爽气质。经典的蒙古族传统舞蹈大致有“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传统乐器主要有马头琴、“雅托噶”(“蒙古筝”)、蒙古琵琶、蒙古四弦琴和蒙古战鼓等。非常爱马的蒙古人对马头琴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为擦弦类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为饰而得名。它由共鸣箱、琴杆、琴头、弦轴、马子、琴弦和拉弓等部分组成。马头琴旋律低沉而又悠扬,低音马头琴音色接近大提琴。蒙古族曲艺有“好来宝”(说唱艺术)、“乌利格尔”(一称“蒙古说书”)和蒙古剧等多种。  蒙古族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首饰大致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头饰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如“顾古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高约1尺,顶部为四边形,上面包裹着五颜六色的绸缎,缀有各种宝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鸡尾毛等装饰物,制作精美,绚丽多姿。蒙古袍一般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腰带多用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蒙古靴做工精细考究,靴帮、靴??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蒙古族的饮食非常讲究,品种多样。炒米、奶茶以及奶油、奶皮、奶酪和酸奶子等是蒙古族牧民最有特色的日常食品。当然还有著名的手扒肉和全羊席。蒙古民族颇注重饮食的文化气氛,歌舞常伴,隆重场合还要朗诵专门的祝词或赞歌。大部分蒙古人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马奶酒味道醇香,清凉解渴,是牧民款待贵客的最佳冷饮。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如果你到草原做客,需要特别提防的可能是姑娘们的敬酒歌,即便平时滴酒不沾的人也可能经不住诱惑酩酊大醉。&  蒙古包、勒勒车和配有精美马鞍的骏马是蒙古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住行工具。蒙古包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勒勒车多以桦木或榆木加工制成,车轮大、车身小,适于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运输。过去,牛拉勒勒车排成长长的队伍缓缓远行,显示蒙古草原特有的风情。现在,许多牧民都已经定居,住着宽大的砖瓦房,购有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  蒙古族婚礼热闹非凡。娶亲时新郎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到女方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父或姑父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遭。到新郎家,新娘、新郎从两堆旺火之间双双穿过,接受火的洗礼。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席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婚宴往往延续两三天。&   热情好客,待人诚恳,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美德。献哈达、敬鼻烟壶是他们比较正规的见面礼俗。拜佛、祭祀、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哈达以丝绸为料,一般为白色、浅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为五尺左右,宽度不等。有的绣有“云林”、“八宝”等民间花纹图案。对长辈献哈达时,献者略弯腰向前倾,双手捧过头,哈达对折起来,折缝向着长者;对平辈,双手平举递给对方;对小辈,一般将哈达搭在脖子上。鼻烟壶用玉石、象牙、水晶、玛瑙、翡翠、琥珀和陶瓷等制成。晚辈同长辈相见时,晚辈曲身鞠躬,双手捧着鼻烟壶,敬献长辈,长辈用左手接受,闻后归还;同辈相见时用右手相互交换鼻烟壶,双方闻后归还。&  蒙古民族禁忌很多。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忌蹬门槛。到牧民家做客,出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农区、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误踏蒙古可汗宫帐的门槛,即被处死。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水忌。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脏衣服或向河流中扔赃物脏物。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奶忌。奶食品为“查干乙得”(白食),不得浪费和抛洒,连洗奶桶的水也不许倒在人行道上。牧民除牛羊肉外,一般不吃别的动物肉,凡产奶的牛羊也几乎不杀。蒙古人还忌年小者摸其头,忌虐待牲畜。忌在住地、牲口圈附近方便,垃圾也不能乱倒,且得远离住所。还有如放置马鞍时鞍头必须朝北等许多传统禁忌。  除祭敖包外,祭成吉思汗陵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成吉思汗的各种祭礼,并使之日臻完善。现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成陵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袭古代传说的祭礼。祭礼一般分为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祭品齐全,皆供整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品,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每年阴历三月二十一日为春祭,祭祀规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派代表或个人前往伊金霍洛旗的成陵奉祭。&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白节”(时间和汉族的春节一样)、祭敖包、那达慕、马奶节等。“白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正月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初一开始,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那达慕(蒙古语,意即娱乐)是蒙古族人民传统的群众集会形式,也是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当代那达慕大会,除进行传统的摔跤、赛马、射箭这三项男子竞技赛外,还增添了马球、马术、田径、电影、图片展、乌兰牧骑演出等新内容,同时举行物资交流活动等。那达慕大会多半在夏秋之交举行。 蒙古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方面都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涌现出众多的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医学家等。现在,蒙古族在国内文化传播和艺术创作等领域依然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 &&&&回族  回族是以中亚细亚各民族为主要族源,并以移民迁徙方式和商业交流活动在中国境内逐渐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保持伊斯兰文化传统的民族共同体。回族族体的最早来源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唐宋时期)来华经商留居的穆斯林“蕃客”后裔;回族主要来源是公元13世纪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时期以各种身份从波斯、中亚细亚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签发或自愿东来的各族穆斯林(他们首先成为元朝社会地位较高的色目人之主要组成部分,人数达到数十万);回回民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分别吸收了所在地区的汉、维吾尔、蒙古等民族的部分成员。&  回族,自称“回回”或“回民”。中国其他少数民族对回族还“卡西”(藏族)、“东干”(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马家”(四川彝族)、“帕西”(云南佤族、傣族)等多种他称。&  回族现有人口约已超过900万,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满族人口居第三位。回族也是中国分布最广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区分布较为集中。回族群体的聚居区也以不等的人口数量和区域规模,零散地沿各交通要道和水利干线辐射,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点。在中国现有行政区中,约有96%的县级行政区内都有回族居住。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族人口约占全国回族人口的18%,占全区总人口的34%,故称“回族之乡”。&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日,面积约66400平方千米。在全国其他地方,从1953年至1986年,相继建立了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目前,全国共建立有1个回族自治区、2个回族自治州和11个回族自治县,回族区域自治地方总面积19.71万平方千米,其中回族人口约330万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还恢复、新建了4个市辖回民区和143个回族乡。&  回族聚集区宁夏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物产丰富,有红、黄、蓝、白、黑“宁夏五宝”:红指枸杞,黄指甘草,蓝指贺兰石,白指滩羊皮,黑指煤炭。除此之外,宁夏的其他资源也相当丰富。  回族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伊斯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习惯。&  回族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把阿拉伯?D?D伊斯兰文化看做是回族文化的“来源”。回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回族穆斯林在口语中称伊斯兰教“伊斯俩目的教门”或简称“教门”。&  回族有严格的饮食习惯和禁忌。回族成员大都十分熟悉“清真”一词。清真在宗教意义上是指回族成员虔诚的伊斯兰教信仰及其相关的宗教行为;在个人生活行为意义上是指讲求心净、身净、居处净和饮食净。&  回族讲求食物的可食性、清洁性及节制性,民间概括为“饮食净”。在动物的可食性方面,受伊斯兰传统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食可养性&观念影响,通过“审物之形象、察物之义理”,一般选择“禽食谷、兽食草”,且貌不丑陋、性不贪婪懒惰、蹄分两瓣能反刍的牛、羊、驼、兔、鹿、獐、鸡、鸭、鹅、雁、雀、鱼、虾等为食,并且除水产物外须“台思米”,断喉宰杀方可食用。狼虫虎豹熊、驴马骡猪狗、狐猫鼠蟒蛇、鹰鹞鸷鲨鲸等与酒、动物之血属禁食之物。&  回族与其他穆斯林民族创造和发展了中国清真饮食文化。&  回族喜欢饮茶。早期回回穆斯林喜吃甜食,在中国茶文化影响下,形成了以甜味为特色的饮茶习惯(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三炮台”、“八宝盖碗茶”)。回族群众喜欢唱“花儿”,民间有不少花儿歌手。回族视习武为“圣行”;其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赶木球、掼牛、爬木城等。回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日期分别在伊斯兰教历10月1日、12月10日和3月12日。回族通用汉语和汉文,但在日常用语和宗教活动用语中保留有阿拉伯语或波斯语词汇。回族多数人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善于经营商业、手工业和饮食业。&  回族人民素有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爱国爱教的优秀传统,从元代以来,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不少颇有影响力的回族杰出人物。如诗人萨都剌、丁鹤年和马世俊,散曲家马九皋,大航海家郑和,政治家赛典赤,清官海瑞,思想家李贽,学者马自成、蒋湘南,民族英雄左宝贵,文学家丁澎,军事政治家马文升,画家改琦,抗日功臣马鸿宾,民国高级将领白崇禧,共和国前任副总理杨静仁“中国交响乐之父”(音乐指挥家)李德伦,相声艺术家马三立和史学大家白寿彝,等等。&  回族是古代东西亚文明的中介民族之一。如今,勤劳聪慧的中国回族人民对祖国的繁荣和发展依然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  藏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全国境内藏族总人口目前约超过480万,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约占一半),其余分布于青海省的玉树、海南、黄南、海北、果洛藏族自治州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甘孜、阿坝藏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等。   藏族,自称“博巴”或“兑巴”、“藏巴”、“卫巴”、“康巴”、“安多哇”等。历史上他称亦很多:唐宋时称“吐蕃”,元代称“吐蕃”、“西蕃”,明清时期称“西蕃”、“图伯特”、“唐古特”、“藏蕃”、“藏人”等。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按地区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卫藏方言和康方言都有声调,安多方言没有声调。藏文属拼音文字,公元7世纪前期参照梵文创制而成。藏文共有30个辅音字母和4个元音字母,从左向右横行书写,字体分为楷体和草体两种,通行于整个藏族地区。藏族早期信仰苯教,现大都信仰藏传佛教。西藏已成为举世闻名的藏传佛教圣地。《甘珠尔》和《丹珠尔》是大藏经典籍。&  藏族经济以高原畜牧业和高原农业为主,牲畜与农作物主要有绵羊、山羊、牦牛和青稞、小麦等。藏族的传统主食与饮料是糌粑、酥油茶和青稞酒,牧区还包括肉食和奶制品。藏族服饰以右开襟长袍为主,宽松肥大,袍、帽、靴等均多用皮毛或毛织的氆氇制成;藏族女子的头饰更为讲究。过去,牧民住用帆布或牦牛毛织成的大帐篷,农民住用石块或夯土筑墙盖成的平顶房。藏区过去的陆路交通主要依靠牦牛和马匹,水上的交通工具是牛皮船、羊皮船和木船。桥梁有铁索桥、溜索桥和简易的木桥。&  藏族各地的婚俗不尽相同,但一般都要请活佛打卦求签,选定结婚吉日。而藏族的丧葬习俗则比较特别,以天葬(鸟葬)为主,还有塔葬和水葬等。&  藏族节日丰富多彩。既有生产性、纪念性节日,也有社交、游乐性节日,另外还有很多宗教性节日。其中,藏历年、林卡节与雪顿节三大节日最为著名。其次为望果节、燃灯节、驱鬼节、仙女节、朝山节、传昭大会、传昭小会等。&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歌舞种类很多。同时,舞蹈的宗教特性尤为丰富。还有藏戏、唐卡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也十分发达。历代优秀的民间画师和工匠创造了无数精湛的艺术作品。壁画上的人物形象,色彩鲜明,栩栩如生;寺院里雕塑惟妙惟肖,神态各异;布达拉宫等藏式建筑气势宏伟,神圣庄严。喇嘛僧人用酥油制成的酥油花,色泽绚丽,造型精巧。  藏族文学丰富多彩,包括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在数量上居中国少数民族前列。《格萨尔王传》是民间说唱体英雄史诗,它是已知世界上最长的说唱史诗;藏族文学经典《仓央嘉措情歌》也已享誉世界。另外,藏族传统医学和天文学也很发达。   藏族具有悠久的历史,藏族的先民们最早居住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公元6世纪,雅隆部落首领做了部落联盟领袖,号称“赞普”(王)。7世纪初,雅隆部落首领兼并了达布、工布、娘布、苏毗等诸部,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完成了统一吐蕃全境大业,定都逻娑(今拉萨),建立了吐蕃王朝。641年和710年松赞干布和第三十六代赞普分别迎娶了汉宗室女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由此揭开藏、汉文化交流史上的新篇章。&  但从9世纪末开始,吐蕃内部矛盾逐步加深,藏区陷入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并形成“阿里王系”及(后藏)“亚泽”王系、(山南)“雅隆觉阿”王系和(前藏)“拉萨王系”等。它们各自为政,不相统属,有时还常常为各自利益互相侵袭劫掠,大小战争频繁。这一时期,藏传佛教(也称喇嘛教)为藏区各阶层所接受,并逐步深入到藏族社会的各个领域,佛教上层人物往往和当地首领紧密结合,互为利用,在藏族历史上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体制。在宋代,藏族各地方政权又加强与内地的联系,有些地方首领受到中央政权的策封。“茶马互市”等藏、汉贸易有了较大发展。  元朝时期,藏族地区正式纳入了祖国版图,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初,设立总制院(后更名为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在藏区分设三个宣慰史司都元帅府,分别管辖西北、西南各省内的藏区以及西藏地区,还设立了十三万户府统一管理地方军民政教事务。元朝中央多次派员到卫藏统计土地、清查人口、建立驿站、厘定赋税、重新拟定差役制度。由中央颁发封地文书以确定各地封建领主对所属庄园的占有,封赐印信以确立各级官吏的职权。同时,元朝中央将刑法颁行藏区,并派军队驻扎在各战略要地,由此拉开了中央政权对藏区全面施政的序幕。   明朝继承了元朝对藏族地区的管理制度,除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外,对西藏地区佛教各派的首领先后分封三大法王和五个王爵。对西北、西南藏族地区,仍沿用元朝的土司制度进行管理。  清朝统一中国后,藏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更为密切,在中央设理藩院,负责西藏和蒙古地方事务。并正式策封了藏传佛教格鲁派两大活佛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世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都须经中央政府策封方可承认。1717年,蒙古的准噶尔军占领西藏,清政府两次派大军入藏,驱除准噶尔军队,收复拉萨,彻底结束蒙古的诸部汗王长期统治西藏的局面,扶持了以达赖喇嘛为代表的黄教势力,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直接管理。1725年,清朝在西宁设置办事大臣,两年后又在拉萨设置驻藏办事大臣。1751年,清朝中央又在西藏设立了噶厦政府,政府中设四名噶伦,正式授权达赖喇嘛管理西藏地方行政事务,政教合一的制度从此正式确立。  1792年,清朝击退了入侵西藏的廓尔喀军。次年,清政府在西藏颁行了著名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对西藏地区的官制、军制、边防、财政、司法、户口、差役和涉外事宜等,都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确立了驻藏大臣监督办理西藏政务的职权。西北和西南的藏族地区历来与西藏关系密切,这些地方各民族杂居,清朝政府分别命西宁办事大臣和四川总督直接统辖,管理方法仍沿用元、明土司制度,以后又在西南藏族地区推行了改土归流。&  鸦片战争以后,西藏地区成了英、俄、法、日等国角逐的场所,1888年,英国侵略军发动对西藏隆吐山的武装进攻,西藏地方政府派遣藏军和英军展开激战;1904年,英国军队又侵占了西藏的江孜,西藏人民奋起反抗,由于敌强我弱,江孜保卫战失利,英军长驱直入,一度占领了拉萨。进入19世纪,清朝政府开始腐朽没落,面对帝国主义对我西藏的武装入侵已无力抵抗,取而代之的是同入侵者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如《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中英会议藏印续约》、《拉萨条约》、《中英续订藏印条约》等。  英帝国主义本着殖民扩张的目的,妄图把西藏从祖国分裂出去。关于西藏主权问题的“西姆拉会议”就是一例。英方提出内藏(甘、青、川、滇藏区)和外藏(前、后藏)的划分草案。在此期间,英方代表还和西藏地方当局的代表秘密炮制出一条所谓划定中英东段边界的“麦克马洪线”,把中国的90000平方千米领土划归英属印度。中方代表拒绝在“西姆拉会议”的文件上签字,致使英方的分裂阴谋破产,中国历届政府也从未承认过“麦克马洪线”。在这一历史过程中,藏族人民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奋起抗英,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北京设有管理蒙古、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地方事务的专门行政机构。1929年,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蒙藏委员会,是年,建青海省。1939年,建西康省。至此,西北、西南的藏族地区分属青、甘、川、康、滇五省管辖。1940年,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在拉萨成立,西藏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得到很大改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根据西藏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采取和平解放的方针。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就西藏和平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  1954年,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联袂赴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分别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和委员。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达赖喇嘛就任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多数噶伦和上层反动集团全面发动了旨在分裂祖国、维护封建农奴制、反对民主改革的武装叛乱。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西藏的人民解放军平息了叛乱。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于同年3月28日发布命令,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与此同时,中央人民政府顺应西藏人民的意愿,在西藏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和奴隶翻身解放,不再被作为农奴主的个人财产加以买卖、转让、交换、抵债,不再被农奴主强迫劳动,从此获得了人身自由,成为新社会的主人。又经过几年的稳定发展,于1965年9月,正式成立了西藏自治区。此外,西南、西北藏族聚居区也相继成立了自治州、自治县和自治乡。  西藏自治区位于“世界屋脊”?D?D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远古时期,这片高原却是浅海低陆,据今200万到300万年前,一场强烈的地壳运动,即&喜马拉雅运动&,使地表大幅度隆起,海水退出这一区域,并形成了今天的青藏高原。在这片广袤的高原上,山脉绵延,雪峰高耸,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唐古拉山、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积石山、祁连山,由西向东横穿西藏和青海;横断山脉自北而南纵贯西藏东部和川、滇西部。世界上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耸立在中国、尼泊尔两国的交界处。青藏高原水源丰富,世界上一些著名河流的源头就在这里。另外,在西藏西部有狮泉河、噶尔河、象泉河,东部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鲁藏布江横贯西藏南部。在青藏高原上分布着上千个大大小小的湖泊,著名的湖泊有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在西藏境内面积大于500平方千米的咸水湖有纳木错、色林错、扎日南木错、当惹雍错、羊卓雍错、昂拉仁错、塔若错等。&  藏族地区的植物种类很多,有高等植物5,000多种,素有“植物王国”之称,北半球中从热带到寒带的主要树种在这里几乎都可以看到。藏西、藏东南和珞瑜等地,构成中国少有的天然植物博物馆。另外,在藏北地区也有100多种植物。西藏又是中国最大的林区之一,至今仍保持着原始森林的完整风貌。野生药用植物有1000多种,其中常用中草药400多种。比较著名的有冬虫夏草、贝母、胡黄连、大黄、天麻、三七、党参、秦艽、丹参、灵芝、鸡血藤等。  此外,藏区还有大量的野生动物资源,其中藏羚羊、野牦牛、野驴、盘羊等系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物种,属国家保护动物,白唇鹿为中国特有,是世界珍稀动物之一。  在藏区,已发现了丰富的矿藏种类,探明了许多矿种的储量,其中的一些矿种的储量十分可观。在藏北班戈湖至怒江大断裂与雅鲁藏布江深大断裂两个岩带上,已探明了铬铁矿点。此外,锂、铜、硼矿、重晶石、砷、白云母、尼炭、石膏、陶瓷土等的储量都居全国前列。  在能源方面,藏族地区主要有水能、地热能和太阳能等。据统计,仅西藏地区,平均天然水能蕴藏约为2亿千瓦;地表水资源总量约为3,548亿立方米;冰川水资源总量为3,300多亿立方米。藏东南地区水能蕴藏量约占全区地表水资源的70%。雅鲁藏布江干流天然水能蕴藏量为8,000万千瓦,加上多雄藏布河、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河和帕隆藏布五大支流,天然水能蕴藏量约有9,000万千瓦。西藏的地热蕴藏量居全国第一位。  而西藏的自然风光和宗教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那圣洁美丽的山水冰川,那仿佛伸手可及的天空,还有那蓝天一样清澈嘹亮的歌,那遥遥远远的路上虔诚朝拜的人们……是啊,西藏,这一片无与伦比的高原?D?D谁都会心驰神往!  维吾尔族人口目前有800多万(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有361.05万人;到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至721.44万人;据1999年版《新疆统计年鉴》,1998年新疆维吾尔族人口已达813.95万人),其人口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满族、回族,接近或超过苗族,居前四五位。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其中尤以喀什、和田和阿克苏地区最为集中。另外,在湖南(桃源县和常德市)、河南和北京等省市也有部分维吾尔族聚居。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自称&Uyghur&的音译,具有&联合&、&同盟&(拉施特《史集》第1卷)和&凝结&的意思。&维吾尔&一名最早见于汉文史籍是在公元4世纪的《魏书?高车传》,被译写为&韦纥&,是指高车部落联合体中的一个部落。公元7世纪开始称作&回纥&(《新唐书》卷217);788年又改译为&回鹘&(《资治通鉴》卷233),这个称呼一直延续至宋及五代。元明时期一般译为&畏兀儿&。1934年民国新疆省政府正式规定&维吾尔&为汉译民族名称。  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最主要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另一支是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这两部分人于公元840年大规模汇合,至16世纪初完全融合完成。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维吾尔族主要是一个农业民族,有经营农业的悠久传统,根据新疆的地理环境,发展了绿洲灌溉型农业。维吾尔族的先民开垦了绿洲,修渠引水,并发明了&坎儿井&这一独特的地下引水系统。小麦是维吾尔族农家普遍种植的农业作物。新疆的自然条件利于种植棉花,维吾尔族先民在1000多年前就开始植棉,其中长绒棉质地优良,最为有名。种植瓜果是维吾尔族的特长,主要有葡萄、哈密瓜、西瓜、香梨、石榴、樱桃、无花果等。  新疆的维吾尔族有11%的人口居于北疆。北疆的维吾尔族主要经营畜牧业,出产的细毛羊、伊犁马、焉耆马等非常有名。维吾尔族有着悠久的手工业传统,在冶金、雕玉、纺织、酿酒和皮革加工等方面有一定成就。新疆地处&丝绸之路&的商道上,因此维吾尔族也有着较为悠久的经商传统,发展了&巴扎&(集市)的贸易形式。叶尔羌(今叶城)、喀什、阿克苏和哈密都是传统的商业中心。  维吾尔族传统服装极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长袍,右衽斜领,无纽扣,用长方丝巾或布巾扎束腰间;农村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面套对襟背心;城市妇女现在已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胶质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维吾尔族花帽有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成的民族风格图案,有些还缀有彩色珠片;妇女常以耳环、手镯、项链为装饰品,有时还染指甲,以两眉相连形式画眉;维吾尔族姑娘以长发为美,婚前梳十几条细发辫,婚后一般改梳两条长辫,辫梢散开,头上别新月形梳子为饰品。也有人将发辫盘系成发结。&  维吾尔族喜欢吃面粉制作的各种烤馕、拉面、炒面等。烤馕和抓饭是他们最常见的饭食,喜欢吃牛、羊肉。另外还有烤羊肉串、烤包子、薄皮包子等民族风味食品。维吾尔族群众都喜欢喝奶茶、吃水果,新疆水果,品质优良,产量巨大,维吾尔族也因此成为全国人均吃水果最多的民族。有些水果还制成果脯,如葡萄干、杏干、杏包仁、哈密瓜干、桃皮等。维吾尔族严禁吃猪肉、驴肉、狗肉和骡肉。羊肉串是维吾尔族的民族风味食品,如今已经走出新疆,深入内地城镇,成为风靡全国的民族风味小吃。&&  维吾尔族的传统建筑具有明显的干旱地区建筑特点。房顶多穹窿顶或平顶,墙壁较厚,拱形门窗,窗口少而且小,天窗较大,用来采光。屋内砌土坑,供起居坐卧,又有火墙、炉灶,以取暖、做饭。住房多成方形院落。大门忌向西开,房前屋后种植果树、花木。屋前搭葡萄架,成一凉棚。有些住房还有较宽的前廊。  地毯、花帽、艾德来斯绸、民间印花布和英吉沙小刀等是维吾尔族最盛名的传统工艺制品。维吾尔族历史上曾经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祆教、景教和佛教等。到了16世纪,伊斯兰教排除了其他宗教,在维吾尔地区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全民信仰的宗教。维吾尔族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的教法学派之一哈乃斐派,也有一部分人信仰神秘主义派别的依禅派,还有少数人信仰瓦哈比派。朝拜麻扎是新疆依禅派活动的重要内容。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基本上都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主要有&库尔班&节(古尔邦节)、肉孜节(开斋节)。过节时,维吾尔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相互登门拜访祝贺。在乡村,每年3月22日还过&诺肉孜&节,迎接新春的到来。   维吾尔族非常注重礼仪。路遇尊长、朋友,都要把右手放在胸前,上身前倾,并道&色俩目&,以示问候。老年人吃饭或到他人家里做客,要双手摸面做祝福的宗教仪式&都瓦&。有时互相见面时也做&都瓦&。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乐器有几十种之多,其中独他尔和热瓦甫是最常用的独奏、合奏乐器。达甫鼓是用手指敲击的一种羊皮鼓,用于舞蹈和音乐合奏的伴奏。维吾尔族舞蹈的群众性很强,以轻巧、优美的舞姿和快速旋转、多变的艺术特点而著称。&赛乃姆&(集体舞)是最普遍的民间舞蹈形式,即兴表演,有时独舞,有时二人对舞,三五人或十几人同舞也很常见。大型活动时,还会出现百人共舞的壮观场景。舞蹈者情绪热烈,观众拍手、呐喊助威。在农村、乡镇,每逢节日、婚礼、欢送宾客等喜庆场合,都要唱歌跳舞。&木卡姆&是维吾尔族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包含有器乐演奏、歌舞和说唱等内容。在维吾尔族民间生活中,还有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的娱乐形式&麦西热甫&,将歌舞和民间游戏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深受维吾尔族群众的欢迎。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历史上,维吾尔族曾使用过突厥卢尼文、依照粟特文字母创制的回鹘文和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察合台文等。现行的维吾尔文是在晚期察合台文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共32个字母,从右向左横写,称为老维文。1960年以后,曾进行拉丁化的文字改革,创制了一套新维文。1982年起恢复使用老维文。  维吾尔族有丰富的文学遗产,流传至今的有《突厥语大辞典》、《福乐智慧》、《乌古斯可汗传》和《真理的入门》等。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辞典》和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福乐智慧》均产生于维吾尔族历史上的喀喇汗王朝时期,在维吾尔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英雄史诗《乌古斯可汗传》在维吾尔族民间广为流传,它对研究古代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学和语言都具有重要价值。  新疆是古代中西文化的交汇地,孕育过辉煌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古迹。其中较著名的古城遗址有:高昌古城(公元前1世纪至13世纪末)、交河古城(公元前2世纪至13世纪末)和楼兰古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4世纪)等;吐鲁番的伯孜克里克千佛洞、库车的克孜尔千佛洞是佛教故地的历史见证;喀什的阿巴克和加墓(香妃墓)、艾提尕尔清真寺;吐鲁番的伊敏和加墓等则是著名的伊斯兰教建筑。  新疆是一个维吾尔族居多数,十几个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新疆民族区域自治首先从帮助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地方开始。1953年先后成立了3个民族乡;1954年成立了5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锡伯、回、蒙古、柯尔克孜、哈萨克 ⑺?吉克等民族有了自治地方??955年10月1日,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祖国的西北部,面积为165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区。由东向南依次与甘肃、青海和西藏等省区相邻。新疆有边境线5000多千米,由北向南依次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接壤。  新疆位于亚欧板块的内陆腹地。北有阿尔泰山,南有昆仑山、阿尔金山,西南是喀喇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天山东西横贯中部,把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是准噶尔盆地,盆地中部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北部是良好的冬季牧场,南部是冲积平原。天山和昆仑山之间是塔里木盆地,盆地中部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是绿洲。总体构成了 &三山夹两盆&的地理格局。新疆也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地方,加之被高山环绕,海洋水气难以到达,形成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漫长,春秋较短,夏季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年日照时间长,相对湿度低。由于天山的阻隔,南疆和北疆的气候又有明显的差别。南疆比较温暖,雨雪较少,年均降水量只有50毫米,但是山脉、高原的冰雪融水为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提供了灌溉水源,而绿洲则是维吾尔族聚居的农业区。北疆较冷,雨雪较多,年平均降水量有200毫米,天山西部山区可达700毫米以上。  新疆地大物博,水、土地、森林、生物、能源、金属矿产等资源丰富。境内有塔里木河、喀什噶尔河、喀拉喀什河、叶尔羌河、额尔齐斯河等数百条河流,除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外,其余为内陆河,其中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其境内还有100多个湖泊,曾有著名的罗布泊,现有博斯腾湖、艾比湖等。天山和阿尔泰山中有大片的原始森林,西伯利亚落叶松和雪岭云杉质材优良。新疆的罗布麻、橡胶草、肉苁蓉、雪莲等稀有植物用途广泛,野骆驼、黄羊、羚羊、玄狐、银狐等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境内石油和煤炭分布广、储量大。地热、风能、太阳能丰富。稀有金属和有色矿产分布广泛,成矿条件好。新疆盛产无核葡萄、甜瓜、西瓜、香梨、白杏和无花果等,享有&瓜果之乡&的美誉。而且,新疆还是中国三大牧区之一,畜产品相当丰富。  新疆还有着非常诱人的旅游资源。著名的自然景区有天池、喀纳斯湖、博斯腾湖、赛里木湖、巴音布鲁克草原等。 &&  苗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人口众多的民族。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共有苗族7383622人,在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满、回,居第四位。苗族分布地域的历史变迁很大,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从苗族的分布情况看,其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从人数上看,聚居的人多,散居的人少。现在,国内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其中,贵州省分布最多,遍布全省各地,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其余分布在毕节地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铜仁地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六盘水市、贵阳市、遵义地区;苗族在湖南省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县(市)、怀化地区麻阳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邵阳地区城步苗族自治县和绥宁县,湘西北和湘西南其他各县也有部分苗族;在云南省,主要居住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昭通地区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其余在屏边、楚雄、曲靖、昆明等地(市);在四川省(含今重庆直辖市)主要分布在川东南涪陵地区彭水、酉阳、秀山、黔江、武隆等县和川南宜宾地区叙永、古蕉、兴文、筠连、珙县、马边诸县;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桂北融水苗族自治县最多,其次分布在隆林、西林、三江、龙胜、南丹、河池、资源等县;湖北省主要分布在鄂西土家族自治州利川、来凤、宣恩、咸丰、建始等县;海南省主要分布在通什、琼中、保亭、乐东、万宁、陵水等县。  苗族大多居住在远离城市的边远山区,以村为单位聚居,很少与其他民族合村共寨。居住环境以高山为主,以天然地势来划定同周围其他民族的居住地域。&山苗人,水仲家&,充分说明了这种居住模式由来已久。但这并非苗族喜住高山所然,而是因为历史上的历代统治者对苗族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迫使苗族不断向西南腹地深入,并最终选择高山作为生息之地,这种居住上的特点,阻碍了苗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使苗族村寨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深山可耕土地少,再加上地形及气候原因,山地贫瘠,肥力较低,故苗族有游耕的生产生活方式。直到解放后,游耕状况才逐渐消失。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1956年制定了苗文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贵州苗族最具有代表性,这里有苗族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区,有主要的服饰类型和重要的工艺美术、独特的风俗习惯等。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苗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油茶、油桐、漆树等经济林木业。&  相传,苗族起源于5000多年前居住于黄河中下游的“九黎”部落,后迁徙至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三苗:古族名。)部落。在漫长的岁月中,苗族迁徙的足迹不仅遍布南中国的山山水水,而且漂洋过境,走向异域。如今越南、泰国、老挝以及欧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都有苗族人在生活。  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 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苗族分布区域广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农作物品种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有所差别,但总体来说,苗族以大米、小麦、包谷等为主食。苗族喜食酸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入夜,村寨中响起铜鼓声,外村寨的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芦笙、笛子来到村寨附近“游方”(即男女青年的社交恋爱活动),村村寨寨歌声不断。&  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时万人盛装,云集江边,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献祭活动。比赛开始,几十条龙舟破浪前进,两岸锣鼓、礼炮齐鸣,观众呐喊惊天动地。岸上还举行对歌、跳芦笙舞等活动。入夜,余兴未尽,青年男女相聚对歌,倾诉真情。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竞赛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动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动作,很受群众欢迎。& &  彝族,现有人口657.2万。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最著名的卫星发射基地西昌,就是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文字是一种音节文字,形成于13世纪。  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云贵地区部分彝族受道教和佛教影响。  彝族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彝族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云贵高原和金沙江、澜沧江畔。公元8-10世纪,以彝族和白族为主体的南诏国政权建立。  彝族的文献典籍卷帙浩繁,内容涉及哲学、史学、宗教、文学等诸方面。其中《西南彝志》是记述彝族历史、风俗的彝文书籍,被誉为彝族的百科全书。史诗《梅葛》描绘了先民开天辟地的经过,想象奇特,瑰丽多彩。长篇叙事诗《阿诗玛》是描写彝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诗中反映了彝族人民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愿望。   彝族的传统民居被称为“土掌房”。这种“土掌房”一般以石块为房基,土坯砌墙,形成平台屋顶。平台屋顶滴水不漏,又可以晾晒谷物。“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  彝族服饰古朴、独特。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有不同的服饰习俗,大致可分为凉山型、乌蒙山型、红河型等。凉山的彝族成年男子往往在脑后留一绺长发,象征男性尊严不可侵犯,俗称“天菩萨”。他们还喜欢用青布包头,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俗称“英雄结”,以示英武气概。凉山彝族姑娘的三节裙是用三种不同花色的布料拼成,跳舞时宽宽的裙摆随风飘起,像一朵大大的喇叭花,而她们的花包头则被看作自由、幸福的象征。  彝族的食品主要为玉米、荞麦。彝族人喜欢饮酒、吃“坨坨肉”。饮酒时席地而坐,围成圆圈,依次轮流喝,这叫喝“转转酒”;逢年过节,彝族姑娘还会抱出一坛酒,插上几根麦秆放在家门口的路边上,供来往过客饮用,这叫喝“秆秆酒”。这两种喝酒的风俗体现了彝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最隆重的火把节。这天,人们手执火把围绕住宅和麦田游行,然后燃起篝火,唱歌跳舞,村寨充满了节日的欢乐。  彝族的婚礼也很独特,大凉山彝族群众中至今仍普遍保留着“抢婚”的遗风。娶亲时,男方亲友由新郎兄弟率领,抬着礼品到女家迎亲。女方藏于门后,待迎亲者一到,便向他们泼水,当迎亲人靠近闺房时,女方又以锅灰抹在他们脸上。但若迎亲人摸到新娘的衣服,女方亲属就不再进行阻拦。这时新郎的兄弟就把新娘背上,冲出来直奔男家,女方亲属则追随其后,装作要抢回新娘。直到新娘远去,仪式才算结束。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流传着各种曲调,如爬山调、迎客调、娶亲调等等。彝族的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笛、铜鼓等。彝族的舞蹈也颇具特色,如“跳歌”、“跳月”、“打歌舞”、“锅庄舞”等,其中“阿细跳月”是最流行的舞蹈之一。夜幕降临,在皎洁的月光下,小伙子们吹起短笛,弹起三弦,男女青年和着节拍,翩翩起舞,跳到酣畅时姑娘们会随手摘一片树叶含在嘴上吹起曲子,欢快的舞蹈直到月落方止。??& (内容出自雅嘎热、韦鹏飞、祁崇海等编著的《中华各民族》一书。) ??&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555.6万人。其中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有1415.4万人,主要聚居在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地区及南宁市、柳州市;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及其他县的有101.09万人;分布在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等地的有4.8万人;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有1万多人;还有4000多人散居在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内。  壮族人民居住的地方,基本上连接在一起,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和汉、瑶、苗、侗、仫佬、毛南、水等民族杂居。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南至北部湾,北达贵州省从江县一带,西南与越南接壤。  壮族地区是一个山水秀丽、物产富饶的地方。境内山峦起伏,石灰岩分布很广。由于长期的雨水侵蚀,形成了壮丽的石林、岩洞、伏流等奇特的岩溶地貌。河流纵横交错,有左江、右江、郁江、红水河、龙江、柳江、黔江、桂江等大河流,汇流于西江,流向东南经广州入南海;有盘龙河、普梅河、百都河向南流,经越南入北部湾;有锦江,流经越南入海;有南流江、钦江等向南独流入海。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国家计划在红水河建设10座梯级电站,装机容量1090万千瓦,目前已建成大化、岩滩、恶滩、天生桥二级电站,装机容量270万千瓦。壮族地区南濒南海的北部湾,海岸曲折,有许多天然港口,其中具备良港条件的有北海港、防城港、企沙港、珍珠港、钦州港、涠洲港、铁山港。孙中山先生生前在《建国大纲》中提出把钦州港建成南方第二大港,目前已具雏形。在河流与山地之间,多为狭小平原、盆地,如桂中平原、浔江平原、南流江三角洲、右江盆地、南宁盆地等。这些地方土壤肥沃,雨量充足,利于农耕。在山脉前沿、谷地和盆地的边缘是丘陵地带,其面积广大,森林密布,牧草常青,利于发展林业、牧业和各种农副业生产。  壮族地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20℃左右,属于亚热带气候。夏季日照时间长,冬天霜雪较少,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左右),适宜植物生长。农作物以稻谷、玉米、黄豆、薯类为主,一年可以两或三熟,并盛产甘蔗、香蕉、龙眼、荔枝、菠萝、扁桃、芒果等亚热带作物。凌云的茶叶,武鸣、文山的烟叶,也很有名。在西北和西南部山区,森林覆盖,盛产各种木材,著名的柳杉行销全国各地。桂西出产的八角和茴油,远销国外。同时,还出产价值很高的桐油、茶油、香菇、桂皮、三七、蛤蚧、麝香、松脂等名贵药材和土特产。矿藏也很丰富,已发现的有金、铜、铁、锡、锰、铝、锑、锌、煤和石油等90多种。其中锰和铝蕴藏量居全国第一位。南部海域,出产珍珠及各种鱼类等海产品。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50年代创制了拉丁拼音文字。  壮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佛教、道教对壮族影响也很大。&  壮族历史悠久,在秦朝势力进入岭南以前,中国东南沿海就居住着&百越&族群,壮族就是由&百越&的一支发展形成的。&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干栏式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节庆的饮食最能反映壮族饮食习惯的特色。三月三吃的五色饭是用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等植物的汁液分别浸泡糯米,然后蒸熟制成的。五色饭色彩鲜艳,用于祭祀和待客。每到春节和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驼背粽”。其做法是将上等糯米浸泡后用粽叶包裹,包时在糯米中间放绿豆沙或一条拌好作料的肉条,包成两头扁平、背面中间隆起的形状。“驼背粽”大的能到二三斤,小的也有一斤,很长时间才能煮熟,是节日馈赠的佳品。此外,烤整猪、白斩鸡等,也都是壮族用以待客的特色佳肴。&  壮乡素有“歌海”之称,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壮族民间歌手的典型代表。每逢农闲、节假日或婚丧嫁娶,壮族各地区都要举行对歌活动,壮族人称之为“歌圩”。尤其是每年的三月初三,方圆数百里的男女青年都身穿节日盛装,云集一方,对唱山歌,少则几百人,多则上万人,使美丽的壮乡成为歌的海洋。“歌圩”还是娱乐和青年男女社交恋爱的场所,在三月三歌节上,要举行搭彩棚、摆歌台、抛绣球、碰红蛋、择佳偶、放花炮等活动。  壮锦是壮族的传统纺织工艺品,与湘绣、蜀锦齐名,图案精美、织工精细,享誉海内外。&  铜鼓是中国青铜文化中的一株奇葩。壮族祖先创造的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铜鼓,被称为铜鼓艺术高峰期代表。迄今在广西发现和收藏的铜鼓有500多面。铜鼓声音洪亮,在古代是传递信息、发布号令的重要工具,也是权力和财富的标志。  壮族地区处处是奇峰秀水,以“山水甲天下”闻名的桂林是全国四大旅游热点之一。此外,在广西左江、明江地区连绵数百里的悬崖峭壁上,分布着80余处2000多年前壮族先民创作的岩壁画,各种人物、动物、器物的绘画多达1770余幅。这些画面气韵生动,表现了征战、狂欢、乐舞、祭祀等内容,被统称为“花山崖壁画”。这些岩壁画形成了极为珍贵的人文景观,世所罕见。& & &  布依族是中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总人口2545059人(1990年),其中以贵州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先后在布依族聚居区建立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在布依族散居区,如贵州省的安顺、六枝、清镇、水城、威宁等县市,四川省的宁南县,云南省的乐平县、马关县等地区,也相继建立了100多个布依族乡,或布依族与其他兄弟民族共同建立的民族乡。   布依族地区属我国南方隆起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一个亚热带岩溶化高原,环境独特,自然资源丰富。布依族聚居区,苗岭山水横贯其中,山的主脉由西向东延伸,支脉绵亘全区,主峰云雾山在都匀、贵定之间。西北部有乌蒙山,由滇延伸至黔,海拔多在米,其中韭草坪达2900米,是贵州高原最高峰,也是贵州高原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境内地形北高南低。贵阳、安顺、兴义、安龙、贵定、惠水一带,海拔在1000米以上,黔桂边界河谷地带,海拔降至400米左右。个别地方如黔南罗甸县八茂区志大坪山脚,摆金河与红水河汇合处的下大湾河口,海拔只有242米。地势起伏,海拔高(落)差大。这里岩溶分布广泛,整个布依族地区岩溶分布面积达80%,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广泛,是世界上岩溶发育最完整、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岩溶地貌的景观有分布广泛的石林石丛、峰林溶丘、洼地、漏斗、竖井、落水洞、盲谷、溶盆、槽谷、瀑布。众多的岩溶泉流入地下,形成溶洞、伏流、暗河。仅独山、荔波两县,查明的地下暗河就有22条之多。  主要河流,南部、西北部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北部有三盆河、六冲河;东南部有曹渡河、都柳江等。无数溪流蜿蜒于群山峡谷之间。水利资源极为丰富,国家重点水利工程的南盘江天生桥水电站、黄泥河鲁布格水电站等,不仅给这一地区的布依族人民提供照明方便,同时也为发展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布依族地区属中、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基本特点是热量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终年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为16℃,年降雨量在毫米之间。无霜期270-350天,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布依族居住的河谷、坝子土地肥沃,气温及水利条件好。他们自古以来都以经营水稻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其次为旱稻、小米、高粱、红稗、荞麦、薯类、豆类等。  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菜、甘蔗、烤烟、茶叶、土靛、土麻、黄果(橙)、柚子、芭蕉、香蕉、木耳、板栗等等。棉花、油菜种植普遍。镇宁、关岭、望谟、兴仁、贞丰、安龙、兴义、罗甸等县市盛产甘蔗、红糖。贵定、兴仁、兴义、毕节的烤烟,都匀、贵定的云雾茶、毛尖茶,独山的青麻,册享、望谟、罗甸的木棉、木耳、冰片,镇宁的六马桐油,大山乡的土靛,关岭、兴义的生姜,兴义的梨,惠水的桔子,罗甸、晴隆的黄果、板栗等都很出名。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有大面积森林,江边盛产大楠竹。林木有松、杉、青杠、白杨等等。都匀、兴义一带出产梦花树,是制造蜡纸和过滤纸的好原料。深山密林有虎、豹、熊、鹿、獐子、金鸡、水獭等多种珍禽异兽栖息,出产杜仲、五倍子、天麻、麝香、熊胆等贵重药材。&   水产中鱼类也很多,都匀、贵定、平塘、龙里、花溪出产的娃娃鱼(大鲵)是稀有的国家保护动物。  布依族地区地下矿藏丰富,尤以煤矿、金矿、锑矿、磷矿著名。分布在黔南“瓮福磷矿区”的磷矿蕴藏量约8亿吨,品位在24-38%之间,居全国第一。煤矿各县市均有丰富的藏量,故有“西南煤海”之称。锑矿集中分布在黔南的独山、三都、惠水,黔西南的晴隆、册亨、兴仁等县,仅晴隆县大厂、兴仁县放马坪两个矿点探明的储量约4.926万吨。金矿集中分布在黔西南州和安顺地区的镇宁、关岭、紫云等县,藏量丰富。目前,黄金开采已逐渐成为贵州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布依族地区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他们几十户、上百户聚居在一起,村寨依山傍水,寨前田畴纵横、河溪环绕。这里有被誉为“高原明珠”的花溪、驰名中外的黄果树大瀑布、安顺“龙宫”、兴义“马岭峡谷”、荔波“小七孔、章江大峡谷”、镇宁的“犀牛洞”、清镇的“红枫湖、百花湖”、普定的“夜郎湖”、安龙的“招提”等等。这些名胜古迹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已成为中外友人和旅游者考察观光的胜地。 &  中国朝鲜族人口目前约接近200万(1990年全国统计时共有1923361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吉林省朝鲜族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60%以上,而吉林省朝鲜族的约70%人又聚居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黑龙江省朝鲜族人口约接近50万,辽宁省也有23万以上。东北三省朝鲜族人口约占全国朝鲜族总数的97%;其余朝鲜族多半居住于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市、自治区。   中国朝鲜族居住地区现有1个自治州、1个自治县。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于日,州政府所在地是延吉市,辖有延吉、敦化、珲春、图们、龙井、和龙六市和安图、汪清两县,面积42700平方千米。延边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并处在东北亚“金三角”地带,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边界线总长755.2千米,其中中朝边界线522.5千米、中俄边界线232.7千米。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成立于日,该自治县东、南隔鸭绿江与朝鲜相望。  据报道,在全国56个民族中,计划生育工作进行得最为自觉,效果最为明显的就是朝鲜族。从1996年起,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人口出现负增长趋势。另一方面,朝鲜族人口的流动增强,1998年,住北京的朝鲜族已增加到6万余人。  中国朝鲜族源于朝鲜半岛。他们大量迁入中国的第一个高峰期为朝鲜北部大闹灾荒的1869年。中国朝鲜族同兄弟民族一道,用血汗开发和建设了东北大地。朝鲜族同胞和兄弟民族一道,与日本侵略者抗战到底,用鲜血保卫了中华大地。他们一经迁入就建立或扩大反日政治团体和武装团体,进行反日斗争。1920年,他们同入侵延边进行“庚申年讨伐”的两万日本正规军浴血奋战,震撼中外。朝鲜族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仅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就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烈士共13450多人,人们说:延边是“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  在解放战争中,东北三省有62942名朝鲜族青壮年踊跃参军,开赴前线;又有几十万朝鲜族(人次)参加战勤工作;在他们之中,有3550人牺牲在前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在战场上的延边各族人民的儿女达7000多人,其中朝鲜族占98%。  朝鲜族没有全民族性的统一的宗教。他们的先人中曾有儒教、道教、佛教信徒,18世纪末以后又曾有基督教、天主教信徒。19世纪末,产生一些带有反侵略性质的民族宗教,包括“东学教”系统的天道教、青林教和檀君教系统的檀君教、大宗教等。  20世纪10-20年代,这些民族宗教在东北朝鲜族聚居区创办反日启蒙学校,其教势大有发展。大宗教等一些宗教团体曾建立反日武装队伍,进行反日武装斗争。80-90年代,一些朝鲜族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  朝鲜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歌舞之乡”著称于世。著名的民间舞蹈有农乐舞、长鼓舞、扇舞、顶水舞等。舞姿或轻盈舒展,或柔婉沉静,或刚劲跌宕,明朗与含蓄相交织,细腻与大方相表里。朝鲜族歌曲旋律流畅婉转、欢快明朗,如《桔梗谣》、《诺多尔江边》等人人会唱。朝鲜族最有名的乐器是伽??琴,伽??琴有12根弦,音色深沉柔和,表现力很强。  朝鲜族聚居地方山川秀美,主要风景名胜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境内的塔山、仙人岛、鸡冠砬子、江峰、冰湖沟瀑布、十八道沟温泉等。朝鲜族聚居地带还有许多文物古迹,如百草沟遗址、马村抗日根据地遗址、高句丽城子山山城等。  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过去,中国朝鲜族人口的90%左右都是农民,以耕种水稻为主,手工业多为半农半工的小手工业,私营工商业更少。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关怀下,朝鲜族经济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步伐,有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朝鲜族的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图们江以北,长白自治县位于鸭绿江以北,乌苏里江以西也有很多朝鲜族乡(镇)。朝鲜族人口的相当一部分聚居在中朝、中俄边境地区,具有进行民间边境贸易的良好优势。中国朝鲜族的30%,又同居住在朝鲜半岛及世界上近70个国家的朝鲜民族至今仍延续着亲戚关系,他们具有进行国际交往、扩大开放的得天独厚的人缘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朝鲜族纷纷出国探亲或出国经商,改变了过去那种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的小农生产的局面。  朝鲜族人民热爱体育运动。跳板和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喜爱的传统运动,摔跤和踢足球则是男人们擅长的运动。延边素有“足球之乡”的美称。  中国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朝鲜族很重视教育。1949年建起了中国第一所民族大学--延边民族大学,并自筹资金建了百余所小学。1952年,延边普及了小学教育,1958年普及了初中教育,20世纪80年代城市普及了高中教育。90年代初,朝鲜族在业人员占该民族总人口的52.4%,高于全国(51.49%)和少数民族平均数(49.21%);朝鲜族在业人员中,从事脑力劳动的占15.35%,也高于全国(7.94%)和少数民族平均数(6.5%)。 &  满族是历史影响尤为显赫、人数众多的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目前全国满族总人口已超过1,000万(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满族人口为9,846,776人),仅次于壮族,居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第二位。满族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辽宁省,超过全国满族人口的半数。其次为河北、北京、吉林、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宁夏、甘肃、福建、山东等省市自治区,以及一些大中城市,如广州、兰州、呼和浩特、成都、西安等地。除这些主要集中分布地以外,满族人口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满族自称“满洲”(在满语中的意思是“吉祥”)。1911年辛亥革命后官方将“满洲族”简称为“满族”。  满族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满族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到公元前商周时的肃慎、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勿吉、隋唐时的???H、北宋至明时的女真。“白山黑水”--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是满族先民的发祥地。  7世纪末(唐代中期),女真人建立了渤海国。其统辖地域北至松花江下游、南至朝鲜半岛北部、东临大海、西南达今辽宁省北部及东部。到9世纪末,渤海国被辽政权所灭。  北宋初年,女真部落中的完颜部逐渐强盛,统一了今吉林省以北各部女真。1114年,其首领阿骨打起兵反辽,建立金王朝,并逐渐统一了河北及东北广大地区。直到1234年金国被蒙古军队征服,在近百年的发展演变中,大部分女真人与汉人及其他民族融合了,只有散居于今松花江流域、黑龙江中下游、东临大海的女真人延续下来。这些女真人主要以渔猎为生。满洲即与这部分女真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民族分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