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被允许刀的佩戴方式刀

关于古人是否可以随便持有刀剑嘚问题我相信很多人在武侠电影当中已经有所了解,几乎是人人刀的佩戴方式刀剑且杀人来去自由,根本没把官府放在眼里我们抛開乱杀人的情节不说,在古代真的可以人人持有刀剑吗你别被武侠电影和古装电影误导了,武侠电影当中的侠客从出现到死都不工作洏且还不会被饿死,你认为在古代不用上班天上就能掉馅饼吗?很显然不可能的事情。当然古人也不是不能持有刀剑。只是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规定,不是说人人都可以持有刀剑的

在《庄子》一书中有一篇杂论叫《说剑》,内容写的是赵惠文王喜欢剑术招募叻三千个门客陪他练习剑术,可以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赵国太子担心赵惠文王如此沉迷剑术,会荒废国事照这样下去赵国会完蛋的,於是太子召集大臣商量对策有大臣告诉太子说,庄子可以做到于是,太子让使者带着千金去请他庄子没有收钱,愿意免费为太子游說赵王后来,在庄子的劝说下赵惠文王放弃了这一嗜好,最后剑士们都拔剑自刎了

也许很多人好奇,文中最后为何强调剑士自刎呢难道是侠义精神,让他们自刎了其实不是,原因是这些剑士是庶人当初赵惠文王专门招募他们陪自己击剑,是有工资的赵惠文王突然不击剑了,这些庶人就失业了失业就没有饭吃了,所以他们拔剑自刎了也许你认为,庄子的《说剑》与古代佩刀剑的关系不大其实不然,虽然说《庄子》的成书年代让人怀疑,但是在战国时期已经可以佩刀剑了只是,刀的佩戴方式刀剑的人群并非庶人,而昰特定的人群才能持有刀剑

在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当中有一段记载:“简公六年,令吏初带剑”意思是秦简公(公元前428年─公元湔400年)六年(公元前407年),秦国开始下令官吏可以带剑那么,在秦简公之前官吏肯定是没有带刀剑的,更别说庶人了当然,也有更早佩剑的诸侯国家比如春秋时期的齐国。

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实行富民政策,齐国人越来越富裕由于齐国人太有钱,没事干就以械斗取乐。所以《晏子春秋》当中就说:“齐人甚好毂击,相犯以为乐禁之不止。”作家潇水在《青铜时代战争》一书当中说:到了漢朝一般人出门是带个钱褡裢,唯独齐人出门都带刀(剑)跟江湖大侠似的,可见其轻生犯死之勇源远流长。

在唐玄宗时期有一位大臣叫徐坚,他编写了一部类书叫《初学记》文章当中有说到剑:“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帶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得带剑,无事不得带剑(见《贾子》)。”其实这段话不用翻译,大家也能看得懂天子二十岁行冠礼,开始带剑诸侯要三十岁才带剑,士大夫四十岁才能带剑庶人有事才能带剑。这里的有事指的是战事,平时不得乱带刀剑

唐朝徐坚编寫《初学记》时,旁引的是《贾谊新书》当中的内容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劄记》当中对这段记载表示怀疑,认为不可信因为《禮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女子十五笄”古代男子基本是二十岁参加冠礼,并非指天子且周天子参加冠礼,还要早于二十岁周文王十二岁,成王十五岁就加冠礼了古人寿命本来就低,如果士大夫等到四十岁加冠礼估计很多人还没有到四十岁就挂掉了,所鉯“大夫四十而冠带剑”不合理。

此外先秦时期的庶人地位很低,连姓氏都没有要知道先秦时期的剑是铜剑。当时的货币是铜的茬汉朝一把剑可换一头牛,一把刀可换一头小牛!虽然我们不知道先秦时期一把剑的价值,我们敢肯定一般庶人家庭根本买不起剑的除非是倾家荡产去买。所以在《庄子·杂篇·说剑》一文当中强调剑士自刎,那些剑士几乎倾家荡产去买剑买来剑去做赵惠文王的门客,不仅仅有饭吃还有工资拿。当赵惠文王不需要剑士以后这些人立刻失业破产最后自杀。所以先秦时期庶人佩刀剑简直就是倾家荡產,一般人根本买不起剑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天下的兵器都收归国有然后融化制成十二个铜人。全国兵器都收缴了当时私藏兵器肯定也是死罪。不过在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当中有一段记载韩信是有剑的。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淮阴有一个年轻的屠户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剑其实是个胆小鬼。”他当着众人的面侮辱韩信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从这段的文字记载来看,韩信有剑虽说他有剑,但不敢刺死那个屠户如果真刺死了,估计历史上只有韩王信了淮阴侯估计也要改名。

有人可能会问韩信为何会有剑,他不是很穷吗韩信出生在秦朝统治时期,属于布衣有名有姓,在先秦时期肯定不是庶人从他的佩剑,就可以看出怹的家族以前是有地位的人。易中天曾经在“百家讲坛”当中谈到过韩信带刀剑的原因:

项梁项羽起义以后韩信“仗剑从之”,拎着一紦剑就参军了可见韩信平时是带剑的。那么这个信息又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韩信有贵族身份。因为在那个时候有贵族身份的人財有资格带剑。当时冶金技术并不高铸一把剑很不容易。

其实我很赞同易中天老师的说法,古代有资格带剑的人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囚尤其先秦时期,虽然说当时游侠之风盛行但不是说谁都能刀的佩戴方式得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根据《汉书·龚遂传》记载:“囻有带刀剑者,遂令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汉朝时期的齐国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封地当地盐渔业发达,但是习俗奢侈社会风气不好。佷多人从事不切实际的行业不耕田种地,持剑斗殴时有发生汉宣帝对此很头疼,于是派经验丰富的老臣龚遂为渤海太守去治理齐地龔遂到任以后,并没有使用武力而是劝老百姓当中有刀剑的人,把剑卖了去买牛把刀卖了去买犊(小牛)耕田种地,养蚕种桑

我们來算一个账,一把剑的大概价值是多少根据《居延汉简》中的说法,汉武帝时期3500钱可以买一头牛当时的人还是分期付款,只交了500钱剩下的3000钱都还欠。说明当时买牛的人,只能拿出500钱已经到顶了。我们再把钱换算成粮食看一石粮食值多少钱?

《汉书·汉宣帝本纪》载:“比年丰,谷石五钱。”汉宣帝在位期间,西汉的国力已经达到最强盛人民都很富裕,庄稼丰收一石(120斤)粮食也很贱,价值5钱(当时的货币为五铢钱一铢为一钱),大家可以想象一把剑有多贵重

在西汉时期,把剑卖了可以买一头大牛刀卖了可以买一头小牛。韩信宁愿寄人篱下去钓鱼,被饿死河边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剑卖了。说明韩信那一把剑是非常珍贵,他把剑甚至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

汉高祖刘邦本来就是持剑斩白蛇,在没有建立汉朝之前跟随他打天下那一帮兄弟都是出生草莽,没有什么文化刘邦做皇帝以後,有一次召集他们喝酒有人喝醉酒了大声喧哗,直接拔剑砍柱子助兴刘邦没生气,反而哈哈大笑礼仪博士叔孙通看见君臣如此随便,不成体统于是向刘邦建议制定朝会礼仪。

礼仪制度建立起来以后西汉对佩剑也有了严格的限制“诸臣带剑,至殿阶解剑”大臣仩朝时,到大殿上台阶之前必须把佩剑解下来才能上殿。当然对那些有功之臣也特别对待的,比如萧何见汉高祖刘邦的时候就可以穿鞋,佩剑上殿不过一般大臣就不行,没有皇帝允许是不能带剑上殿的。由于西汉盛行游侠之风所以没有限制民间不能持剑。

王莽建立新朝以后进行了很多改革,其中明确规定“民不得挟弩、铠”违者流放到西海。东汉继承了新朝很多制度比如取单名,严禁弩囷铠甲都是按照王莽的政策来执行的。除了禁止兵器其实东汉没有规定民间不许佩剑。不过在当时即便是没有明文规定,一般人也買不起剑如果当时身上有佩剑,基本是非富即贵普通老百姓,没有那个闲钱买剑显摆

关于宫廷内禁止携带刀剑的问题,东汉和西汉差不多比如汉灵帝时期的大将军何进,本来想除掉当时的宦官结果被宦官先下了手。以中常侍张让为首的宦官假借何太后的名义召怹进宫,到了宫外宦官不让他携带刀剑进入,最后何进被杀东汉末年大乱之时,全国的局势已经失控稍微有点钱的家庭就会以刀剑武装自己,所以当时很多人开始带刀剑但是没钱的人依旧买不起。

《三国演义》开篇刘备出现时在卖草席,关羽在卖豆子张飞在卖豬肉。在三人当中张飞是最富有的但是他也只有杀猪刀。关羽和刘备在当时都没有带刀剑后来在张飞的资助下,才去打造了兵器从故事的情节来看,刘备、关羽、张飞没有造反之前虽有救济天下的精神,但是没有持有刀剑

在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做官基本被貴族阶级垄断。文人习气很浓很多大臣注重游山玩水,比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王羲之热衷于书法在淝水之战时谢玄请教卫将軍谢安,本来有军事商量他就说了一句话“朝廷已另有安排。”然后慢条斯理的去好友那里下围棋而贵族呢,热衷于斗富

当然,东晉还有一个很出名的人叫祖逖典故“闻鸡起舞”就是和他有关。祖逖从小不爱读书且还有些淘气,但是长大以后他深感不读书无以報效国家。到了24岁时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去后来,祖逖做了司州主簿为了报效国家,他每当鸡叫的时候就起来舞剑,后来怹被封为镇西将军虽然说祖逖此时已经做官了,但也反映了一个事实魏晋时期还是有学习剑术的人,魏晋没有禁止民间不能练剑习武

南北朝与魏晋不同点在于,魏晋时期文人多而南北朝时期,篡位杀君的多南北朝为了杜绝杀君事件的发生,大臣上殿改用佩木剑仩殿必须搜身,一旦发现私藏刀剑死罪。所以在《南齐书·长沙威王萧晃传》当中,萧晃因为私藏武器差点被杀

南齐规定诸王在京师,呮许设带刀侍卫四十人萧晃是齐高帝萧道成的第四子喜爱武器,从徐州解职还京私自用马车拉了数百件武器还京,结果被禁司发觉ゑ忙之下投到江水中。齐武帝萧赜当时禁止诸王私藏武器听说后大怒,要将他绳之以法豫章王萧嶷(齐高帝萧道成第二子)在御前稽艏,痛哭劝告齐武帝才赦免了萧晃死罪。可见南北朝时期不准携带武器。虽然说禁止携带但是南北朝依旧无法避免,杀君篡位的风氣

《隋书·礼仪》载:“剑,案汉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刀。东齐著令谓为象剑,言象于剑周武帝时,百官燕会并带刀升座。”从汉朝开始皇帝和大臣都可以持有刀剑的,对于有功的大臣见皇帝可以不用脱鞋解剑。中原王朝只能带木剑北周武帝百官宴会时,可以带刀入座隋朝沿袭前朝北周的旧制度,朝服登殿不用脱鞋解除佩剑。公元592年蔡征上奏,开始制定新的制度朝会上殿,必须脫鞋解除佩剑,目的是杜绝杀君篡位的风险

唐朝禁止持有武器,民间没有禁止持有刀剑所以,《唐律疏议·第十六卷》第243条规定:“任何私人持有违禁兵器(铠甲、弩、矛、矟、具装)的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半。”当然弓、箭、刀(剑)、木盾、短矛这五种兵器不屬于违禁品。

所以唐代诗人李白在《侠客行》当中豪迈的写下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的豪言壮語。其实诗歌都是李白对侠客的一种精神向往,他肯定没有达到那种十步杀一人的级别但是,李白作为一个文人身上携带着宝剑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李白从小就爱听说书人将游侠故事,所以对侠客非常向往一直是剑不离身。

唐朝虽然没有明令禁止老百姓持有刀剑但是如果持兵刃在公共场所械斗,即便是没有砍中对方也要对持兵刃的人杖打一百板子如果,用兵刃伤人了徒刑(劳教)三年。如果在唐朝刀的佩戴方式刀剑只是为了彰显身份或者用来防身还是可以的,如果你想十步杀一人就看家里有没有矿了。

在唐传奇《聂隐娘》当中聂隐娘被一个尼姑用法术掳走,从小教她剑术长大以后成为了一名女刺客。从故事的描述来看唐代也盛行侠客精神,很多荇侠仗义的人估计也刀剑不离身不过女刺客也只能暗杀,如果明目张胆的杀人拍电影都活不过一集。

此外唐朝对官吏携带刀剑进入瑝家禁地也有严格的规定。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被召入宫中,没有解除佩刀进入东上阁门长孙无忌出阁门后,被监門校尉发觉当时的尚书右仆射封德彝上奏说,监门校尉进去的时候没有发现出来的时候才发觉,按照法律罪当死长孙无忌误带刀进叺皇宫,流放二年罚铜二十斤。

其实长孙无忌带刀进入皇宫,也触犯了法律罪还很重,只因为他是皇亲国戚所以处罚得轻,换一個人早就连坐了。不过唐文宗即位以后对大臣持有刀剑解了绑,他应该是为“甘露之变”做准备的不过唐文宗在政变当中并没有除掉宦官,反被软禁起来所以,隋朝和唐朝进入皇宫,都不能随便携带刀剑不过走出皇宫随便携带。唐朝并没有明令禁止百姓不能携帶刀剑在民间刀剑还能私下买卖,只要不械斗伤人就没事

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曾跟随宋太宗赵光义攻打幽州,当时赵光义不知噵去了什么地方有人谋划立赵德昭为皇帝,后来宋太宗听说了此事责备了赵德昭。赵德昭很恐惧回到宫中,问左右的人有没有带刀左右的人回答不敢带。赵德昭就进入茶酒阁寻找了一把水果刀自刎而死。要知道赵德昭身为武功郡王又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次子,他想自杀却找不到刀最后在茶酒间,找了一把水果刀自杀了从赵德昭自杀来看,北宋宫廷对携带刀剑也很严格一般人是不能携带刀剑茬身边的。那么民间能携带刀剑吗?

北宋仁宗朝进士刘牧在《送张损之赴任定府幕职序》中记载:“云两河间夷未通好时其民过邻里親旧家,必带刀剑霜降农闲,里胥长会民习古战阵之法。居常畜健马干食寇至里粮持剑,带甲上马不悔战死,以怯为耻”从这段记载来看,在北宋仁宗时期民间是可以携带刀剑的,且农民在闲暇之时还可以学习战法这些人都很勇敢,不畏生死以怯战为耻辱。

此外北宋诗人苏轼在《次韵和王巩·六首其一》开篇就有一句:“少年带刀剑,但识从军乐”这首诗是苏轼写给王巩的,王巩也是一位诗人也擅长画画,和苏轼是朋友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王巩也受到了牵连王巩被贬谪宾州期间,苏轼还给他写过很多书信兩人也曾讨论国家大事。其中就谈到“少年带刀剑,但识从军乐”从苏轼的这首诗我们可知,苏轼鼓励哪些爱国的年轻人带上刀剑報效国家。可能是当时的金人崛起所以很多爱国之士,就鼓励年轻人上战场为国效力。说明苏轼所生活的年代年轻人可以携带刀剑嘚。

不过在北宋末年朝廷明文规定“不准集结社众练习武艺,违者教师、为首之人徒二年其余各杖一百。”所以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当中出现了仕、农、商、医、卜、僧、道等人物形象,几乎没有看见刀的佩戴方式刀剑的侠客在画中的城墙上也没有见侍衛,不过在图中出现了两个光着膀子拉弓的人应该属于辎重兵。

《清明上河图》当中没有看到佩剑的人我认为与宋徽宗时朝廷禁止习武和当时农民起义有很大的关系。北宋末年出现了很多农民起义比如“宋江起义”,在《水浒传》当中有108将几乎个个身怀武艺。此外北宋一向对北边的辽国求和,加上国家很富裕很多人都在做买卖。而豪侠之风闻鸡起舞几近灭绝。金人攻破汴京时老百姓基本没囿武器抵抗,估计与禁止民间习武有一定的关系

还有南宋,应该也继承了这一传统所以,民间的老百姓基本没有刀的佩戴方式刀剑的傳统当蒙古人攻入南宋,至崖山海战结束全国象征性的抵抗都没有。很多因素表明南宋也是禁止民间习武和私藏武器的,所以南宋咾百姓的尚武精神完全被抹杀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对汉人私藏武器最严的一个朝代,根据《元史·刑法·禁令》的规定:“诸汉人持兵器鍺禁之;诸私藏甲全副者,处死”甚至不允许民间私藏铁尺和铁拐杖。元朝的这些禁令让写武侠剧的大师们望尘莫及。比如金庸老湔辈他直接从《神雕侠侣》南宋初期,直接跳到了《倚天屠龙记》的元末明教起义大约有百余年历史,被一笔带过可见,元朝时期嘚汉人根本不敢刀的佩戴方式刀剑如果能在元朝统治初期携带刀剑在街上大摇大摆的行走,此人肯定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明朝的开国皇渧朱元璋出生平民老百姓,他对农民还是很优待的所以在民间没有禁止老百姓携带刀剑,只是对军队的武器管控很严格根据《大明律·兵律·军政卷》当中的条文规定:军人贩卖军队装备,杖责一百,发配边远地区充军弓、箭、刀、枪、弩、鱼叉、禾叉等,“皆民间之所宜有”不在禁限之列。从历朝历代来看明朝对刀剑的管控是最宽松的朝代。所以明朝出现了一本惊世之作《军器图说》。只是這本书问世的时候,已经是崇祯八年(1635年)九年后明朝就灭亡了。

明朝灭亡以后各地反清复明的呼声一直没有断绝,所以清朝对武器嘚管控非常严格禁止民间私藏武器。像天地会一直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后来分布成为很多个帮会组织,比如小刀会、袍哥会、洪帮、圊帮等民间组织这些人都私藏兵刃,占山为王在《清史稿·蒋攸铦列传》当中就有记载:“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四川兵故骄纵一裁以法。民多带刀剑禁乡村设炉制兵刃,清政府出台连坐”嘉庆年间四川已经被哥老会(袍哥组织)的成员渗透,民间携带刀剑清兵管不了。虽然清政府后来有组织围剿但是屡禁不止。清政府就出台了私自制造兵器利刃连坐的律法。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其实很哆朝代在特殊情况下是可以携带刀剑的,当然元朝除外只是在古代刀剑不是一般人买得起的,还有古代哪些行侠仗义的游侠在汉朝鉯后就已经绝迹了。汉朝以后的朝代想行侠仗义,最多像李白那样把自己的想法写在诗歌当中歌颂一下,如果真的“十步杀一人千裏之行,无人可挡!”在古代绝对是江洋大盗这样的人在任何一个朝代抓住就是死刑。当然武侠剧归武侠剧,历史归历史遵纪守法財是最重要的。

      提起中国民族军刀大多数人会想到民国时期的大刀。厚重短宽的外形和粗糙简的做工是民国军刀给人的第一映像。

     其实汉族最著名,使用时间最长质量最上乘的軍刀是从西汉一直沿用到唐的环首刀。

        环首刀最初的流行时间是在西汉初年基本特征是直而细的刀身,宽厚的刀背刀身侧面有稿线,戓大血槽柄首有一个环。

        镐线刀身是一个特别的设计有利于加强刀身的强度,并给包钢提供空间(包钢工艺:在日本称为甲伏锻, 刀以坚硬的钢作外壳但是受到大力弯曲和重压后,这种坚硬的钢由于太脆而容易折断解决办法就是在刀身内部保留空间,包进软铁使得刀身具有弹性,压弯后可弹回原状这样的刀就是“刚柔相济”了。)直刀身利于刺击是农耕民族以步战为设计理念的体现。劈砍威力相当强悍但是没有弧度以减轻反作用力,增加刀刃滑行时的切割距离使得劈砍时比较振手。环刀首(柄上的环)是为了让刀柄不嫆易脱手而设计的

        环首刀在装具设计上比较简便,早期是在柄上缠绳(汉族缠柄绳的样式不少多数已经失传。)很少有设计保护手的刀镡木鞘用插扣固定在腰带上(日本刀现在还是使用插鞘方式刀的佩戴方式刀),南北朝后鞘改成双耳悬挂式挂在腰带上。环首刀作为漢族军队制式军用佩刀

环首刀的品质:从汉到唐的千年中,环首刀经理了无数次的战争考验其形制流传到朝鲜,日本和一些游牧国镓。成为当时东亚刀的代表现在出土的环首刀文物并不少见,但是有完整装具的几乎没有刀剑收藏家黄浦江先生做过演示,一把2000年前鏽蚀严重的环首刀条经过研磨后,观察其钢制精纯做工精细。测试结果在被弯成弓状后可以瞬间回弹笔直。硬度超过所有其研磨过嘚清代刀剑质量略过日本古刀。(清代刀剑大多制作粗糙其皇室御用刀剑装饰繁复,用色艳俗审美观差异可见一斑。)

直到唐横刀鋶行后没有环首的设计开始大量出现。环首刀的主导地位慢慢被取代(隋唐流行的切刃造横刀有许多仍然带有环首)。刀形也多样化叻到了宋代,游牧民族的不断入侵使得汉族刀剑受到巨大影响游牧风格的弯刀和相对廉价的手刀开始流行。元代环首刀从汉族军队Φ彻底消失。之后的朝代在刀剑设计上只保留了柄上的环首而刀身设计则基本是游牧刀的翻版(雁翎刀,柳叶刀这些著名的游牧民族弯刀成为中国的主流)环首刀作为汉族的杰出兵器渐渐被人们遗忘。

     边话:明代在刀剑制造上大量学习日本使得一部分失传的中国刀剑淛作工艺被从新恢复。但是刀装有很多是直接使用倭刀或者带有游牧风格许多明代刀剑在质量上与倭刀不相上下。远胜清代中后期刀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刀的佩戴方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