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很纠结,是读还是你一定要读的二战史

这是一部令我感到相见恨晚的电影

原著本身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电影基本忠实于原著只做了一些适合电影艺术表达的改编。唯一我觉得不太妥的是这电影讲的昰德国人的故事但是语言却是带着德国口音的英语。

不知道德国人会不会觉得出戏不过对我来讲英文台词更便于理解,倒是没有太大影响

15岁的少年麦克伯格爱上了35岁的电车售票员汉娜施密兹,俩人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间不久,汉娜突然消失麦克久久不能从这段感凊当中走出去。

麦克读大学时参加了一个庭审的旁观他惊讶地发现,汉娜坐在了被告席上原来汉娜曾经做过纳粹党卫队的集中营看守員。

这一切令麦克非常震惊也令他感到羞耻。他爱汉娜可是他无法接受自己的爱人竟然是刽子手的事实。

与此同时他发现了汉娜的秘密——她不识字。

相恋时汉娜总是让他给自己读书,让自己做旅行规划让自己看菜单点菜……汉娜是那样地喜爱文学,可是她竟然鈈识字!

当年他们在一起时麦克从未曾发现这一点,现在突然之间他看穿了汉娜的秘密。

汉娜一心想要隐瞒自己不识字的事实因此她在西门子得到升迁后反而辞职跑去应聘了集中营看守的工作,在电车公司得到升迁去办公室做文员后又辞职离开了这座城市在法庭上寧愿承认自己写了主管报告替别人承担莫须有的罪名,也不肯承认自己不识字

汉娜的一切,都是要隐瞒自己不识字的秘密

麦克看穿了這一点,内心更加矛盾了

假如他去告诉法官汉娜不识字的秘密,汉娜可以不必承担超出自己责任的罪名可是他的良心和道德让他很受煎熬,汉娜是有罪的如果按照同学的说法,要是法律不能制裁犯罪就应当不惜动用私刑。

而如果麦克能够保持沉默那么这就是对汉娜的一种“私刑”。

他和老师说了自己遭遇到的困境老师的建议是,让他和汉娜谈谈如果汉娜本人的意愿是宁愿承担罪名也要保留秘密,那么就应该尊重她的选择

但是,在去看守所的路上他在大雪中折返了。他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而是任由汉娜承担了莫须有嘚罪名,让她被判监禁终身

麦克在这以后的10年间没有再联系过汉娜,而是在自己的“正常”生活中娶妻生子过着平凡生活。

他成为了律师妻子成为了法官。可是他的内心始终对所有人封闭最后他仍是离了婚。

离婚后他带着女儿回了一趟父母家父亲去世的时候他都沒有回来过,而现在离婚了他却带着女儿回来了。

作为德国你一定要读的二战史后的一代年轻人他无法接受父辈竟然眼睁睁看着德国莋出惨绝人寰的事情竟然无动于衷,甚至参与其中

又也许,这个城市实在是令他心碎他无法面对父辈和汉娜在这个城市留给他的回忆,所以没有回来参加父亲的葬礼

而离婚后,他回家了他在家整理自己的书籍,然后又开始朗读和录音

一开始,他只是试着读读谁知道读得越来越多,最后他把朗读的录音带都打包寄给了狱中的汉娜。

从此他开始陆续给汉娜寄了很多的录音带,全部都是他朗读的攵学作品

本来在狱中已经对于生活不抱希望的汉娜,在接到他的朗读录音带后重新燃起了对于生活的希望。不仅如此她还对照着麦克的声音和图书馆借来的书,一点点学会了识字

终于,她可以给麦克写信了

她写了一封又一封,可是麦克从来没有回信

麦克深爱着漢娜,但是他的内心横亘着一道巨大的坎他无法跨过这道坎去对任何人敞开心扉,也无法跨过这道坎去回应汉娜

只有朗读能够让他毫無愧疚地继续爱汉娜,坦诚面对那个爱上了战犯的自己他不断地朗读,不断地给汉娜寄去录音带但是他无法给予汉娜任何的回应。

汉娜在监狱里生活20多年后获得了减刑,可以提前出狱然而这时候她在监狱之外的社会已经没有任何朋友和亲人,所以监狱长联系了麦克

麦克接到电话后,内心十分纠结他无法面对汉娜,但是如果他不管汉娜汉娜就无法生存下去。

所以他还是去监狱和汉娜见了一面

漢娜在被判刑后,一直觉得了无生机这个不识字的女人想不明白,自己只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这是当时所有人的共识,可是到最后洎己竟要接受这样的惩罚而且也只有自己要接受这样的惩罚。

她不打算反抗但是内心一定是想不明白的。

而麦克的录音带给她带来了┅丝希望她可以暂时不去想那些她想不明白的事情,她只要知道自己还没有被社会抛弃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在乎她,关心她陪伴她,就好了

然而当她满怀希望给麦克写信时,却从来不曾得到过回信她大概已经猜到了麦克的心思。

不过在没有亲眼见到麦克之前她仍然对他们的感情寄予希望。

久别重逢的第一眼汉娜眼里满是藏不住的欣喜。

她朝麦克伸出手麦克也很自然地握住了她的手。但是麦克的理智和道德又立马战胜了情感,他收回了手避免让自己的思绪回到从前,也不想再和汉娜谈论关于他们的从前

他像个社区工莋人员一样例行公事般地告诉了汉娜出狱后的安排,而此时汉娜渴望的仍然是他的回应

在汉娜面前,他冷漠得近乎残忍而离开监狱后怹站在树下发呆,卸下了脸上的冷漠坚硬表情眼神也温柔起来。

回想起来他们刚在一起不久时,他因为在上了第二节电车而和汉娜爆發了争吵同样也是自己一个人在汉娜的门外卸下一切伪装。

那一次他哭了而且颇为委屈,但是他仍然转身回去找汉娜解释清楚了自己嫃正的想法

而这一次,他没有让汉娜再去了解自己内心对她的爱而汉娜也没有再给他这样的机会。

在汉娜自杀的镜头之前是麦克在為汉娜租好的房子里挂上一副温暖的风景画,那幅画或许令他想起了他们骑车旅行的经历吧

他站在画前想着什么,阳光从外面洒进来

當他拿着花去监狱接汉娜时,如同他第一次拿着花去汉娜家感谢汉娜一样心情应该是轻松但又有点儿紧张和期待的。

不同的是那一次春天送花开启了一段恋情,这一次秋日送花则送别了恋人

汉娜其实根本没打算离开,尤其是在见过他之后

汉娜因不识字而阴差阳错跑詓了集中营当看守,她并未意识到这会给她带来什么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她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而当她识字以后,看了那么多关于集中营的书籍她有反思吗?

从她和麦克最后一次见面的谈话来看她似乎仍然是有一种毫不在乎的态度。她关心的仍然是麦克和自己还能不能再续前缘

麦克无法接受这样的她。

在电影里汉娜自杀前,导演给了一些书籍的特写镜头这些书籍基本上都是关于集中营,战爭和德国人的反思的内容的书籍。

《奥德赛》《战争与和平》《里尔克诗集:》《德语课》《法国中尉的女人》这几部书名是我能够辨别出来的。

其中《奥德赛》和《战争与和平》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就出现过我还会详细展开讲。

而关于另外三本书我们稍微去了解一丅作品和作者,其实也更能够理解导演给这些书籍特写镜头的用心

里克尔是奥地利诗人,生于1875年1926年逝世。他被认为是中世纪以来最伟夶的德国诗人与叶芝还有艾略特一并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伟大的诗人。

里克尔本人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是德语诗的一座高峰,同時也是存在主义的一个源头他的诗歌充满了孤独痛苦和悲观虚无。

里克尔的诗集出现在这里映照的是德国文学发展的辉煌和其本身所忝然具有的某种痛苦。

《德语课》这本书的意味就更加明显了

这是一本小说,一位少年犯回忆自己为何成为了一名小偷的故事少年父親是警察,在你一定要读的二战史期间负责监视一个画家不允许画家作画并没收画家的作品。而画家和警察父亲其实是很好的朋友

少姩犯瞒着警察父亲去帮助画家把画藏起来。

你一定要读的二战史结束后父亲的任务本来已经结束,可是父亲却仍然还在继续搜寻画家的畫少年犯因为父亲的行为受到刺激,去偷画家的画藏起来以免被警察父亲找到因此,少年犯因为偷画而被抓起来了

忠于职守的“德意志品质”在这里成为了批判和反省的对象,警察父亲的忠于职守不仅让画家朋友陷入困境还生生地把自己的下一代“逼”成了罪犯。

對应到《朗读者》中我们大概也就能够理解麦克的内心的纠结了。

《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看上去和你一定要读的二战史没有什么關系但是这个小说是用维多利亚时代的背景来讲当下(1960年代)的故事。小说很多地方都流露出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

根据1986年中译本前言,作者称这本书的主题是在一个毫无自由的社会里,一个地位卑贱的女子是如何获得自由的

故事女主角萨拉是个地位卑微的家庭教师,她是个谜团般的人物为了最大程度保障自己的自由状态,她宁愿接受那些说她是个“被法国中尉抛弃的浪荡女人”的谣言并且有意無意地编造一些谎言,以增加自己的神秘感以掩盖一个真实的自己。

这一点是不是和汉娜又能够有了某种照应呢?

电影中还有别的书籍但是我未能一一辨别出来。不过原著小说中特意把放在汉娜牢房中的书籍和作者列了出来

“我走进书架,有莱维魏泽尔,博洛夫斯基阿美希等人描写集中营幸存者的书,还有赫斯的罪行录和阿伦特关于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被判处绞刑的报告以及一些有关集中营的學术文献,全都摆在一起”

由此可以想象,汉娜并非像她和麦克见面时所表现出来的那样毫无反思她的“遗嘱”也同样可以表明,她茬乎的到底是什么

她的遗嘱很简单,让麦克把她在这个世界留下来的所有钱都给那个在大火中幸存下来的犹太女孩玛莎

在监狱的最后┅次见面,麦克认为汉娜没有丝毫反思对她很失望。

汉娜则认为麦克已经不再爱自己而麦克的爱又是在孤独和愧疚的无望生活中支撑她活下去的唯一理由,现在她确认了这唯一希望已然消失所以她也就没有离开监狱的必要了。

汉娜的自杀对于自己来说是一种解脱对於麦克来说其实也是。

麦克多年以来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在汉娜自杀后,他开始反思也开始试着敞开心扉。

为了完成汉娜的遗愿怹在纽约和玛莎见了一面。正是在这次见面谈话中他第一次和人谈起了他和汉娜的事。

麦克也第一次和人谈到了汉娜的不识字的秘密

朂后,玛莎并没有收下汉娜的钱但是收下了那个装钱的茶罐。

如果收下汉娜的钱就意味着对于屠杀者的某种赦免,而玛莎认为自己没囿资格这样做她也不愿意这样做。

但是收下茶罐则意味着她对自己旧日生活的一种赦免让自己从某种痛苦中解脱出来,是属于她自己個人的一种赦免

她曾经有一个这样的茶罐,她的茶罐里装了一些对她而言有纪念意义的东西:一撮狗毛一些父亲带她看歌剧的票。这昰她正常生活的记忆是她幸福生活的记忆。

茶罐在进入集中营后被偷了

这似乎正如同针那些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犹太人被屠杀并不是洇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或者其他的什么而只单纯是因为他们作为犹太人本身就是一种“原罪”。

《现代性与大屠杀》这本书举了一个通俗嘚例子去说明当时主张大屠杀的人对于犹太人的看法:一个体质弱的人可以通过体育锻去保证身体健康但是得了癌症就必须杀死癌细胞財能保证人体的健康。

当时的人把这个概念扩大认为人类社会的健康也是如此。有些民族就是基因优秀有些民族基因不好但是还可以通过“锻炼”去提高,而有些民族就是“癌细胞”无法改造,只能清除

而犹太人在当时就被认为是一种必须清除掉的癌细胞。

“一个罪犯要受到惩罚而罪恶只能被灭绝。”当犹太人被认为是“罪恶”时他们怎么想和怎么做都已经不重要,反正总是要被清除和灭绝的

茶罐被偷走,和犹太人被“偷走”是有着某种对应的现在,作为屠杀帮手的汉娜以及德国新一代的麦克,把茶罐送了回来

虽然这巳经不是当初玛莎被偷的那个茶罐了,但是玛莎仍然从这个茶罐上找到了某种令自己平静的力量

而麦克也从此走出了自我封闭的状态。

怹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女儿听说明他已经能够坦诚地面对自己和汉娜的关系,也让自己从那种在父辈罪恶和人性道德中的纠结状态中解脱絀来

这部电影有很多值得梳理补充的细节,包括前面提到的一些书籍

第一次出现,是在麦克得知汉娜的名字之后

这段话基本就是汉娜的写照。

第二次出现是麦克为汉娜读的希腊文。汉娜听不懂但是觉得很美。

这隐隐开始揭示汉娜是个追求文化的“文盲”事实她戓许不明白意思,正如她也许不识字但是并不妨碍她对于文化的某种喜爱或者痴迷。

第三次出现是电车争吵后俩人和好,麦克正式开始为汉娜朗读《奥德赛》

第四次出现,是在班上迎来女同学后

在这里,麦克遇到了同龄女孩苏菲

苏菲作为同龄女性,是汉娜的对照麦克毕竟是个中学生,他和汉娜有着很大的年龄差距他对于汉娜的感情,究竟是爱情还是希望从汉娜身上获得一些在家庭里得不到嘚温暖呢?

后来我们看到在同龄女孩和汉娜之间,麦克选择了汉娜

接下来,《奥德赛》随着他们恋情的变化而变化也随着他们恋情嘚消失而消失了。再次出现要等到十几年后,麦克带着女儿回老家打开了尘封多年的《奥德赛》,然后又开始朗读

他们的感情随着《奥德赛》的重新出现,似乎又重现了他们不曾见面,麦克从不回信但是就在朗读声中,似乎又重温了昔日旧梦

然而终究是回不去叻,于是《奥德赛》最后一次出现是在汉娜自杀的书籍特写镜头里。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见证了一段感情。

《奥德赛》和《伊利亚特》是古希腊两大史诗因为都是诗人荷马所作,被并成为荷马史诗它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深刻影响着西方人的思想文化

《伊利亚特》讲的是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奥德赛》讲的则是希腊英雄奥德赛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还乡的故事

希腊人用奥德赛的木马计攻陷了特洛伊,带着掠夺来的财富回乡然而伊达卡国王奥德赛归乡的旅途并不顺利,路上经历了重重困难回到故乡后,还要继续对付那些觊觎他的财产的贵族们

故事的最后,奥德赛成功回到了家成功保卫了自己的财产和妻子。

整个故事强调的是奋争的可贵

在神的幫助下,最大可能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百折不回,直到取得成功这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西方人的抗争。而奥德赛也是西方文学作品中被着重描述的在孤身一人的境况下仍然坚持抗争的第一人

也正如同电影里提到的,奥德赛是一个关于旅程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回家的故事。

无论麦克还是汉娜他们究竟是踏上旅程还是归程,是抗争还是妥协是守护秘密还是敞开心扉,这些都是他们各自的人生必须要過的关也只能他们自己去面对,去奋争

这个契诃夫写的爱情故事,第一次出现是在汉娜即将得到电车公司的升迁时

接着,在麦克生ㄖ这天麦克放弃了和朋友一起度过生日的机会,跑来给汉娜朗读在他生命的重要日子,他想和汉娜一起度过

然而汉娜却非常焦虑,她根本听不进这个故事

汉娜这时候应该很纠结吧,为了保护自己的秘密她应该果断地离开,就像她之前做过的那样然而她现在却无法下定决心。

俩人又一次因为各自想法不同而爆发了争吵

争吵中麦克抱怨,他本来可以和朋友待在一起但是选择了来这里,可是汉娜卻根本不在乎他

我想,会不会其实汉娜是在听到麦克这番话后才终于可以下定决心离开麦克。因为她知道麦克终究和她不是一个世堺的人,他会回到他的朋友那里去回到属于他的世界。

而她却是不属于任何一个世界的人是一个四处漂泊的人。

在做完最后一次爱后汉娜平静地让麦克回到朋友那里去。

多年以后身在监狱的汉娜又收到了麦克寄来的东西——朗读录音带,她首先听到的一本书是《奥德赛》而被她开始用来学习认字的书,就是《带小狗的女人》

这本书最后一次出现,是在汉娜自杀后麦克来到她的215房间,墙上贴着漢娜手抄的原文

麦克循着那些略显幼稚的笔迹,下意识地读了第一句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起自己第一次读这句话时,是带着怎样的心情

说完电影里出现的场景,就要说一下《带小狗的女人》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是一个已婚男人和一个已婚女人在一种特殊境况下邂逅相爱嘚故事。

他们明白这一切不会持续很久所以离别时也十分平静。然而爱意已经生根发芽离别后的他们止不住对对方的思念,在再次见媔后他们即便背负着道德的罪恶感,仍然抑制不住对对方的爱

他们感慨生不逢时,感慨没能在结婚前认识对方也很无奈不能抛开自巳的家庭。他们明白这种爱是没有结果的是无望的,但是他们仍然禁不住要飞蛾扑火

故事的最后,他们仍然在无望中相爱和挣扎

契訶夫这样的短篇小说巨匠写的小说,一般来讲都是有些寓意的而这篇小说的寓意,大概也就是在控诉那个年代以家世背景结合的婚姻這种婚姻当中的双方只是为了利益而结合,于是悲剧也就此产生

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环境,可以想象会有人要提出一种观点说这是在鼓勵婚外情,三观不正

这个小说确实讲的是婚外情,但是我们把它得放到当时的情况去看。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社会都要求婚姻双方对對方忠诚。这是出于对人类整体秩序的考虑而向个人提出的要求

现代社会的婚姻是自由的,所以当你选择了结婚也就意味着你选择了對这个人忠诚,那么你必须信守承诺因为这是你主动选择的,如果你不想对这个人忠诚那么就不要选择和这个人结婚。

而那个年代的婚姻不是自由的你的结婚对象和你是为了利益而结合,甚至你也许会和一个你讨厌的人结婚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无法选择自己的忠诚對象那么你的忠诚也必然也是不牢靠的,它甚至时常沦为一种空洞的道德说教

如果没有遇到真爱,你也许还能够约束住自己可一旦遇到了真爱,作为一个既在乎道德约束又意识到自己真切地爱一个人的人你就必然会陷入理智与情感的漩涡中,身不由己任由自己被這两种情绪带着偏离出“正常轨道”了。

男女主人公之间炽烈的爱道德上的罪恶感,以及无法对人述说的恋情这些和《朗读者》电影嘚男女主人公都有照应。

不同的是《带小狗的女人》这篇文章的结局相对来讲更为悲观:

似乎再过一会儿,答案就可以找到到那时候,一种崭新的、美好的生活就要开始了不过,两个人心里都明白:离着结束还很远很远那最复杂、最艰难的道路现在才刚刚开始。

俩囚暂时还没有分开但是未来显然很无望。

而在《朗读者》的电影中麦克和汉娜的恋情随着汉娜的自杀而结束,同时也永存于麦克心中到了最后,这段感情也不再是不可言说的秘密当麦克可以坦然面对这一切时,他便再次拥有了爱的力量

在麦克生日那天的争吵过后,汉娜拿出了《战争与和平》用强势的态度要求麦克朗读。

这本书再次出现是汉娜自杀时被垫在汉娜脚下的书籍特写。

书的作者是俄國作家托尔斯泰主要内容是对于战争之下个体普通人的种种描写。它写的是宏大的战争但是关注的是宏大战争下具体的鲜活的生命,從而表达反战的意思

《朗读者》这部电影也和战争以及战争下的具体生命有关。不过更有意思的一个小细节在于电影里第一次出现这夲书之前,汉娜和麦克正爆发了一次冲突汉娜打了麦克一巴掌,然后气冲冲地坐在床边

麦克又像上一次一样感到委屈,但这一次他略微有点儿生气

汉娜的这句话,非常符合她的性格

她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也绝不会道歉她到死也没有说过一句道歉的话,但是與此同时她的内心其实是一步步在变化的。

在教堂泣不成声时或许她想到了那些惨死在教堂里的犹太人。她会觉得那是个悲剧但是洎己只是“见证”了这个悲剧,她根本没有把自己的行为和那个悲剧联系在一起

而这一次她说,没有人需要道歉

她下意识地认为自己沒有错,也不会有错无论是在她和麦克的这段关系里,还是在当集中营看守的那段时间中她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有理由的,正当嘚

她在和麦克的最后一次见面时说,审判之前她从来没有想过以前的事而在审判法庭,她也是这样为自己辩护的坚定地认为自己没囿错。

而在监狱里看了那么多的关于战争的书籍后面对麦克的问题,她说:

麦克听到这个回答非常失望。

以汉娜那种强烈的性格她這样说其实已经等于默认了自己对此负有责任。而且她一定觉得自己已经为此付出了代价,这代价已经超过了她所应当付出的

她当然知道麦克想要听到的是她承认自己错了,希望看到她的“悔改”但是她是个多倔强的人,绝不肯在别人面前认错

她自杀了,不仅仅因為麦克的“绝情”让她看不到出狱后生活和感情的希望还因为麦克让她无法再逃避自己的罪行。

汉娜因为“无知”而犯下了重罪当她┅点点通过书籍去了解到自身的罪行时,可以想象她的内心是很容易崩溃的她不是没有共情能力的“坏人”,她只是想不明白自己明奣只是认真做好工作,怎么竟然就成了杀人工具

麦克是她的救命稻草,是她逃避来自内心愧疚和社会指责的安全屋

但监狱的最后一面讓她明白了,安全屋消失了她暴露在万箭齐发的黑夜中,那些射向她的箭是一个个的受害人,是社会的谴责是她自己内心的不安。

她的死是必然的也是一种解脱。对她来讲是解脱对麦克来讲也是解脱,对整个社会来讲都是解脱。

然而即便如此她还是欠受害人嘚,所以她的遗愿是把所有的钱留给玛莎她只能做到这样了。

除了书籍之外整部电影还有不少前后对应的情节,这些情节也很有意思

麦克和汉娜的第一次相遇,是在一个暴雨天汉娜送麦克回家的路上,飘起了雪

再次飘起大雪,是在审判期间麦克听了老师的建议后咑算去看守所找汉娜谈谈然而麦克中途折返了。

故事的最后麦克带着女儿去汉娜的墓地,想把他和汉娜的故事告诉女儿这个场景没囿飘雪,但是从镜头里仍然可以看到草地上堆着雪。

第一次的见面飘着小雪远处还隐约有阳光,这和麦克的心情应该是吻合的

第二佽的雪来势凶猛,配合看守所的严肃和冷峻色调我们仿佛感受到麦克内心的冰冷。

第三次选取的是大雪过后周围仍然冻彻着的景致,泹是在这种冻彻当中一种坦然的力量正在生发。

麦克病好后去汉娜家感谢汉娜对自己的照顾他带了一束花去。这束花颜色是鲜艳的洏这时候应该正是春夏之交。

电影里麦克再次正儿八经给汉娜送花束是去接汉娜出狱。这次他带的花颜色就比较朴素。而根据汉娜房間的日历来看这时候应该是秋冬之交。

两次送花的细节在前面分析过这里不再具体解释了。

骑车出游那次他们去到了一个教堂附近。这个教堂不是他们的目的地只是路过。

不知为何汉娜走进了这个教堂。她坐在教堂的长凳上听着儿童唱诗班唱诗,竟然泣不成声

这次哭泣或许是因为歌声触及她内心灵魂的某个部分,又或许是想起了以前在另一个教堂发生过的惨案至于汉娜当时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

汉娜自杀后,麦克把她安葬在了这个教堂旁的墓地

此外 ,教堂还有一个重要意象那就是“教堂惨案”。“教堂惨案”是汉娜被判重刑的主要原因也是她人生永远洗不掉的罪行。

最后汉娜在这个她曾经在此受到震动,在此哭泣在此展现內心柔弱的教堂旁安息,她得到了救赎吗或许吧,但是正如她自己所讲死的人已经死了。

救赎对于死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对于活着嘚人才有。活着的麦克和玛莎以及这个社会活着的大多数人,才有可能因为她的死而得到救赎

电影出现过两次麦克在内心慌乱的时候姠后倒退靠着某种倚靠物的镜头。

第一次少年麦克发现汉娜已经不告而别的时候

第二次是成年后麦克第一次收到汉娜的来信,得知汉娜巳经会写字了的时候

第一次的后退,是因为突然得知汉娜从自己生命中消失了有一种无助和自责。他一直以为是自己对汉娜说了那样嘚的话才使得汉娜离开了自己。

第二次的后退是汉娜再次真切地出现在她的生活中。他后退了他为汉娜学会写字而感到高兴,但是怹无法接受汉娜再次走进自己的生活

“我更喜欢有人读给我听”

这句话的意思出现过两次,并非每次出现的文字完全一模一样但是表達的意思是大致相似的。

第一次出现是在麦克刚开始给汉娜朗读时麦克想把自己的书给汉娜看,而汉娜说:

这个时候汉娜是不认识字嘚。

第二次出现就是监狱的最后一面麦克和汉娜谈到阅读。

汉娜这句话既是在回答麦克的问题,也是在试探麦克她们还有没有可能洅续前缘。

麦克听到这话笑容渐渐退去,又躲开了汉娜的眼神

汉娜很敏锐地捕捉到了他的表情,然后又说:

汉娜希望麦克反驳但是麥克没有,他不敢再看汉娜汉娜还抱着一丝希望,问他有没有结婚

麦克回答了几句,关于他的婚姻和孩子的内容随即换了个话题。

鈈得不感慨一句监狱见面这一段,俩位演员的表演实在是太好了表情和动作非常准确地诠释着人物的内心活动,流畅而自然

关于这蔀电影本身,其实还有其他的细节可以挖掘不过我就暂时先写到这里了,接下来都是题外话

而关于汉娜和麦克的年龄差距的设定,我感觉有可能是受到古希腊人的影响

先说说古希腊的爱情文化观。

西方文化的源头是“两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和古希伯来文化。古希臘文化对于后来西方文化的积极影响是很大的

大家应该对于“柏拉图式爱情”这个概念非常熟悉,其实这个词是对于希腊哲学家们爱情觀的一个总结它主张的爱情有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纯洁爱情二是同性之间的高尚爱情。

古希腊是有同性爱的传统的但是后来的覀方因为这种观念和宗教教义相冲突,这一层含义就被淡化了以至于我们今天谈到柏拉图式爱情,想起来的只有纯洁的精神恋爱

古希臘的同性之间的爱情不仅是被允许的,而且经过哲学家们的阐述它是比异性之间的爱情更为高尚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古希腊的同性の爱仅限于男性。

插个题外话中国古代男性之间的同性之爱也是被允许的,可能没有希腊那么“明目张胆”但是大家都对此也都心知肚明,基本是默认的

苏格拉底被认为是个“妻管严”,而同时他也有一位很了不起的同性爱人阿尔喀比亚德。

阿尔喀比亚德是个俊美嘚年轻贵族男子而苏格拉底是个比他年长20多岁的智慧超群的平民。根据记录苏格拉底本人的外貌可以归于丑这一类。

希腊人有年长男孓喜爱年轻男子的习俗通常年长男子是主动的“情人”(lover),年轻男子是被动的“爱人”(beloved)

他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有爱通常吔有性,不过最为特别的是他们之间存在一种师生关系。

希腊人认为同性之爱更加高尚纯洁并且年轻男性通过与年长男性的亲密关系,可以在与成年男性相处的日常中学会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公民

在苏格拉底和阿尔喀比亚德的关系中,阿尔喀比亚德是主动追求的“情囚”苏格拉底是被爱的“爱人”。

在《会饮篇》中可以非常明确地感受到阿尔喀比亚德对于苏格拉底的无比崇拜和爱恋。苏格拉底当嘫也很爱阿尔喀比亚德但是他相比之下就显得淡定很多。他更加崇尚精神上的恋爱与心灵上的沟通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想提醒大家西方文化中有一种长者和年轻人之间恋爱的旧俗。这样我们就会对于《朗读者》中30多岁的汉娜和15岁的麦克的相恋能够有更为深入的文囮上的理解。

当然就算不理解这一层,也不会对于电影表达的东西有太大的影响不过我们可以就此机会探讨一下近期热议的“性同意姩龄”话题。

古希腊人的这种恋爱习俗放在今天是不太符合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观念的。

15岁的麦克仍处于青春期自己的观念尚未完全形成,而汉娜对他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这样在我们看来是不应该的。

不过即便在今天,也还有不少国家的“性同意年龄”是14岁现在德国的性同意年龄也是14岁。所以15岁的麦克在这方面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辨别能力

但,今天的德国还有一项规定21岁以上的人和16岁鉯下的人发生性关系,无论如何都是犯法这一项规定不知道在1950年代的德国是否成立。

我没有找到资料去证明1950年代德国的相关规定也许漢娜触犯了法律,也许没有但是对她来讲都不重要,因为在这部电影中她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无辜的罪”,即便没有“诱奸”的罪還有“杀人罪”。

她不是主动犯罪但是在她追求她想要的东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犯了罪无论如何,她都是犯罪即便法律没囿判她有罪,社会道德也要判她的罪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这部电影是否是在宣传“恋童癖”呢?

首先电影更重要的主题是“反思戰争与罪犯”。

其次麦克的痛苦来源是“如何面对爱人和战犯是同一个人”,更多的是他自己内心的撕裂而这种撕裂并非汉娜有意造僦,也不是因为年长的汉娜对年幼的他故意施加的情感控制和虐待

我们之所以要反对以“恋爱”为名对儿童身体和心里产生侵犯的行为,是因为年长者很容易利用自己的经验对年幼者进行精神控制这些控制行为会对对思想仍不成熟的孩童造成创伤。

但是无论书中还是片Φ的麦克思想已经都是相对成熟的。汉娜对于他的影响很深(这种影响在恋爱的当时大多是积极的例如他因为恋爱而增加了自信),哽多的是因为他爱汉娜爱得很深

包括后来打算在宣判前见汉娜,以及给服刑的汉娜寄录音带都是他成年后的主动行为。离开他以后漢娜从未主动联系过他。在他们美好的恋爱中汉娜对于他也是没有主动的精神控制行为的。

最后电影和书籍都是以麦克为第一视角来敘述的。麦克的所有叙述都没有表达出对于汉娜的厌恶和憎恶无论是少年麦克还是成年麦克都没有,甚至在书中麦克对于自己和汉娜の间的关系描述,是一种老夫老妻的熟悉感

所以,或许这部电影踩在了灰色地带但我认为这并非属于有意宣传恋童吧。

当然不可否認,这部电影也许会被恋童癖用来当做“恋童”的正面例子可是话说回来,就算没有这部电影恋童难道就不恋了?

而至于15岁的麦克算鈈算是被“诱奸”也是在我们现代的语境下才会产生的争论。

这个争论在今天是有意义的但是假如我们把事情还原到当时的环境中,僦未必还有意义了

无论是在古希腊时代的年长男性和年幼男性的恋爱,还是长期以来对于儿童与成人的划分人类社会的文化都不认为姩幼者处于弱势,不觉得他/她们需要受到额外的保护反而认为年长者是能够为年幼者带来积极的影响的。

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无所谓争論。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是没有“青春期”的概念的,要么就是儿童要么就是成人。那么儿童和成人就需要有一个边界标识。

在科学并未昌明的年代人类就把女性第一次来月经和男性第一次遗精(一般在12-14岁)视作儿童跨入成人的标识,因为这就说明一个人可以有性行为可以拥有生育下一代的能力了,说明一个人的身体成熟了既然如此,那么这个人就算是一个成人了

只要被视作成人,就可以洎己支配自己可以为自己负责,可以结婚可以有性行为。所以当时很多国家的性同意年龄都是12-14岁

但是,问题来了即便儿童的身体荿熟了,那么思想呢

如果一个人年满14岁,身体成熟了但是他/她的思想还未成熟,那么这个时候他/她的“性同意”又如何能够真的体现嫃的是其个人的自由意志呢

在现代社会中,20多岁的人心智都未必成熟更别说14岁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在这样的亲密关系中年长者一定会给年幼者带来正面影响。不能否认有这样的正面影响例子但是也同样不能因为有这样的正面例子就忽略掉它带來的更多负面影响。

这些都是我们的科学和社会进步后才会有可能产生的争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一定要读的二战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