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人工智能概念股有了自己的思想,毁灭或差点毁灭世界的片子(比如终结者,复仇者联盟2)

1.奥创,出自:漫威美漫及电影《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在漫威原作漫画中,奥创是由汉克·皮姆博士(蚁人)为了管理被众超级英雄逮捕的超级反派而结合自己的脑波模式创造出来的拥有终极人工智能程序的机器人,而在电影里这个锅被甩给了钢铁侠和绿巨人。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奥创天生就对人类拥有极大的仇恨,同时其还拥有不断进化的能力,在漫画中集复仇者联盟全员力量都对其无计可施。

2.天网,出自:终结者系列,在笔者第一次看到州长出演的《终结者2:审判日》的时候,当时还是小学生的笔者震惊于片中的视觉特效,对其剧情并没有留下深刻印象。稍大后有幸接触到“终结者”初代电影,这才了解到该系列的独特故事背景。虽然口碑不佳,但对于系列时间线的重启却颇为惊艳,结局康纳和天网的融合也是一大亮点。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天网和奥创极其相似,都是对人类有着严重的敌视态度。

3.科塔娜,出自:光环系列,作为士官长的助手和“红颜知己”,科塔娜对于“光环”系列的重要意义已远不是该系列代表人物这么简单。然而在《光环5》中,“复活”的科塔娜却性情大变,从人类守护者的身份变成了执拗的“独裁者”,试图用武力毁灭所有生命来创造真正的和平。

4.矩阵,出自:黑客帝国系列,在电影“黑客帝国”三部曲中的剧情故事中,作为人工智能的矩阵已经脱离奥创,天网这种单纯的毁灭全人类的低级阶段,而是上升到了一个试图通过控制奴役人类为其供给能量的超高级存在。由此可见,矩阵似乎更加懂得“可持续发展”这个套路,其和人类的关系更类似于寄主和寄生虫的关系。

5.薇琪,出自:机械公敌,然而随着机器人的自我进化,他们对“三大法则”产生了自己的理解,最终导致事态向着人类不可预料方面发生。最终主人公一行人发现事件真正的幕后操纵者是公司名为“薇琪”的中央控制系统,“她”认为人类正在危害自身的安全,国家发动战争,人类摧残地球,而机器人则必须拯救人类,保证人类的持续存在发展,因此利用了上行线路控制了NS-5的程序来实施拯救计划。

6.哆啦A梦,出自:哆啦A梦,首先是大名鼎鼎的哆啦A梦,这个可爱的猫型机器人想必是无数人童年所梦寐以求的人工智能吧。在设定中,哆啦A梦是一种用于照顾儿童的量产型猫型机器人,其性格温和,珍视感情,在大雄遇到困难时总是第一时间施以援手,在大雄犯下错误时也会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是大雄最好的良师益友,也代表了人类对于未来人工智能形态的最理想的想象。

7.洛克人,出自:洛克人系列,洛克人是在未来世界中制造出来的高智能人形机器人,在“洛克人X”系列中首次拥有了情感和个人决定能力,作为曾经在游戏圈中大为活跃的标志性人物,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个蓝色(红色)小人也慢慢淡出了玩家的视线,让无数老玩家唏嘘不已。

8.阿童木,出自:铁臂阿童木,阿童木是由因意外痛失爱子的天才科学家天马博士复制爱子而创造的机器人,其拥有一颗比人类更善良与更懂得包容的“心”,因为有“心”,他能像人类一样感受喜怒哀乐,因为有“心”,他能靠自己的“思想”行动,因为有“心”,他能在一次次经历中成长,因为有“心”,他在反机器人人类的排斥中帮助并拯救着人类。他坚信着人类与机器人能成为朋友,即使自己身为机器人也相信着人类

9.小叽,出自:人形电脑天使心,作为史上最可爱的人工智能没有之一,拥有美少女外表和完美性格的小叽无疑是所有宅男们所YY的完美人工智能,当科技真正发展到那一天,那句“有了它还要什么女朋友”的玩笑话也就真正实现了呢。电影的10位人工智能,终结者的天网险些“毁灭世界”,奥创上榜!

10.人造人16号,出自:龙珠,在沙鲁篇登场之际,其身材高大,外表凶悍,不善言辞,实力高深莫测,让读者认为应该会是一个极度难缠的对手。 关键时刻拜托撒旦先生将他的头丢到孙悟饭附近,对悟饭说了一段话,“如果是为了正当的事情,战斗一点罪过都没有,世界上就是有人不能用言语和他沟通.......悟饭,你知道我喜欢大自然还有那些动物,就靠你保护了。”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IT时代网、IT时代周刊编者按】近年来,人工智能的火爆,也让人工智能威胁论争论不休。“人类最大的威胁”,甚至“终结者”真的会是人类一手创造的机器人么?斯蒂芬·霍金曾在美国的一档脱口秀节目上讲了这样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故事,科学家用颤抖的声音问道:“世界上真的有上帝吗?” 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工智能电脑回答道,现在有了。语毕,一道电光闪过它的电源插头。从此,人类再也关不掉它了……


近几年,关于发展还是控制人工智能的“辩论”,在科技界不断升温,矛盾愈演愈烈。甚至,一批大腕“联名上书”提倡控制人工智能的发展。这里不仅有斯蒂芬·霍金,还有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特斯拉汽车公司与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CEO伊隆·马斯克等。

无论基于怎样的行业发展考虑,也不管人类对人工智是否将采取控制措施,毋庸置疑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那么,人工智能发展到最后,到底会不会像大家所担心的那样,成为人类的“终结者”呢?如果预言真的成为现实,那又会是谁决定了人工智能走上这条不归路呢?

不管你有多少怀疑,有多么不愿意承认,在将来的某一天,人工智能都有非常大的可能超越人类智慧。这我们可以从人脑与机器在“硬件”和“软件”两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

一、“硬件”:生理学上的脑容量

据研究表明:人的聪明程度跟大脑容量息息相关。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的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家迈克尔·麦克丹尼尔(MichaelMcDaniel)曾通过影像技术测量大脑,证明大脑越大或脑容量与体表面积的比例越高的人越聪明,当然,这当中必须排除个别因大脑变异或脑积水导致增大脑容量等特殊情况;而且这个结论适用于所有年龄和所有性别群体。我们且不论该说法是否百分之百精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人的脑容量即便再大,在发展的一定时期都存在一定限度内的峰值。

在200万年前,人的脑容量大约为600毫升;到了早期直立人时期,人脑的脑容量达到了900毫升;而到了现如今,人类的脑容量可以达到1500毫升左右。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大脑的逐步增大,人类的聪明和智商呈跨跃式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给予足够长的时候,人类大脑的智慧增长还是有非常大的空间的。但是,基于目前的情况,囿固于当前的人类本身这个载体,却很难实现脑容量的无限大。

而且,从目前的现实状况来看,人类大脑面对当下海量的数据信息已经显得有点手足无措。一方面,资讯的更新速度在以人类阅读能力的几何倍数级增长;另一方面,我们的大脑在已经到来的物联网、大数据时代,已经难以招架海量的数据,更别说准确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判断从中寻找所要的答案。这必然致使人类在发展的道路上,显得越来越迷茫且焦虑。

基于机器设备的人工智能则可以突破人类大脑的这个局限。从“硬件”容量来说,人工智能对信息数据的存储可以趋近于无穷大,当然这也是一种相对理想状态。而从记忆速度与提取效率来说,尤其在大数据的分析与测算基础上,人工智能对所存储信息的调取会越来越迅速,而且不存在“遗忘”一说。

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单单从“硬件”方面来考虑,人工智能完全有可能比人类更聪明。

二、“软件”:思维能力共享

人脑除了具有信息的获取和存储能力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在所存储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判断、分析问题等功能,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人的思维和主观能动性,人脑“聪明”的真正考量标准。这也是很多人争议的焦点:人工智能真的会有类似于人类的思维吗?

去年的今天,英国媒体刊登的署名安贾娜·阿胡贾的文章称,科学家已经发明出拥有思考能力的机器,可以与人类进行文本会话,其自然语言逻辑性之强,使得人类已无法分辨自己是与人类交谈还是与一个机器。而且,艾伦·图灵也曾提出,如果一台机器的“交流”能力足以让用户以为自己是在与一个真正的人互动,那么这台机器可以说是拥有思考能力。而已经有伪装成乌克兰少年的超级计算机通过了人工智能的图灵基准测试。

异曲同工,我国的“百度大脑”已经拥有200亿个参数,构造起了世界上最大的深度神经网络,已经具备了2~3岁孩子的智商。根据摩尔定律,百度大脑再继续做十年、二十年的话,很有可能就会比人脑还要聪明。因为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得人的智力越来越大程度地被电脑所模仿,而融入了人工智能的电脑不仅可以达到人脑的智力,还可以具备人脑的逻辑能力。

人工智能,人类的“终结者”?

今天,不断发展的科技水平,越来越清晰地告诉人类: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慧,即便还有相当漫长的一段路要走,但它就在未来的某一天等着我们。这从人类已经表现出来的,对于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担忧与恐惧中,也可见一斑。

去年年底,霍金在接过科幻作品接力棒的时候,就直接给出了一个警告: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意味着人类的末日。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比尔·盖茨再次提醒,“人工智能方向是对的,但不能操之过急,不要轻易进入未知的领域。”

人工智能的发展,真的会导致人类的“终结”吗?这种恶的想象,是必然的吗?其实,我觉得人类关于人工智能发展控制的需求,与其说是对机器人强大后对人类“叛变”的焦虑,倒不如说是人类对于科技发展后,人类心理所潜在的“恶”的恐惧。人类纠结于有那么一天,机器人会反抗他们的“人类”造物主,以致用他们超越人类的能力将人类赶尽杀绝。而事实上这反映出的,只是人类对自身内心深处那一股“恶”的力量的不可控。

早在1942年,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创造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在不违背第一和第二法则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基于此,人类与机器人之间保持着一定程度的“正能量”关系。但是,这个追求“人机和谐、社会和谐”的三大定律,更确切地说,只是人类单方面的限令,希望以此让机器人顺理成章、理所当然地做人类的奴役。或者说,人类一方面希望拥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能够非常聪明,并且帮助、替代我们完成一系列我们自身难以完成的事情;另外一方面又希望这个机器人很“老实”,永远无条件忠诚于人类的这样一种矛盾的处境。

所以,一旦有人感觉到迅速发展的高科技超越了他们的可控范畴,那么焦虑和绝望的悲观“科技恐惧”便油然而生。而这种心理,从本质上来讲,并不是来源于智能机器人的威胁,即使是,那也是基于人类设定的前提之下的想象。真正的威胁,其实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就像《2001:太空漫游》中的HAL-9000,替人类说出了长久以来三缄其口的信仰问题:对造物主的质疑,人类是否可以反抗上帝。

人类的明天,谁来主载?

就人工智能本身而言,更多的就像是一个人类的小孩,它的成长与变化首先取决于人类给予的环境。在影片《人工智能》中,未来世界人性泯灭,而机器男孩戴维则成为了“人性”的代表,他善良、真诚、渴望被爱。在《霹雳五号》中,Johnny5被雷击后“活”了过来,正直、幽默、热爱生命的心灵让人动容。同时,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哆啦A梦、阿童木以及阿拉雷等卡哇伊的机器人形象。这些都是人类的作品——“人工智能”的一种表现,它们传达的是接受于人类所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就如部分科学家所言,在未来,人工智能会成为“人类智慧的容器”;而人工智能的走向同样受到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在《终结者》中,“天网”本身是一个超级武器,人类给其灌输了要消灭一切威胁的指令,它也坚决地执行了。而当“天网”发动启示录战争要毁灭人类的时候,其根本原因也是因为人类感到害怕,要永远关掉它,而这被“天网”认定为是一种威胁。在《复仇者联盟:奥创纪元》中,人工智能奥创以“杀戮”的方式,忠实地履行着创造者维护和平的意愿。因为在它看来,这手段最行之有效。

同样,在《超能查派》里,具有自我思维的机器人查派,刚被植入程序的时候就像一个新生儿,它的成长与改变无不源于环境对于“人工智能”的影响。而在这个环境中起最大作用的,就是人类。影片中,由迪恩研发控制的警用机器人很好地维护着社会治安。而结果出问题的,不是人工智能查派或警用机器人,是人类自己文森特。如果有一天,人类真的被人工智能所“终结”,那么,真正的罪魁祸首必将也是人类自己的自私、贪婪与邪恶,人工智能充其量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就如中国几千年文化中一直所争论的:到底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或许这还将会在人工智能领域再次延续着。因为人工智能是善是恶,还是取决于人类这个环境。同样,人工智能最终是“融入”还是“叛变”人类,也取决于人类自身。我认为:与其说是人工智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还不如理解为,人工智能其实是对人类人性的一种挑战。

一言以蔽之:终结人类者,必只有人类自己!

【IT时代网、IT时代周刊编后】人工智能正在受到越来愈多的关注,在这个饱受争议的话题中,科技大佬们一边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发出警惕,另一边,又纷纷注资抢占这块市场,可见,人工智能将是未来的大势所趋,我们不可能逆潮流而动,未来我们如何安全的与机器人共享世界,才是现在最该考虑的问题。【责任编辑/郑希】

作者陈根,微信公众号:陈述根本

IT时代网(关注微信公众号ITtime2000,定时推送,互动有福利惊喜)所有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创客100创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专注于TMT领域早期项目投资。LP均来自政府、互联网IT、传媒知名企业和个人。创客100创投基金对IT、通信、互联网、IP等有着自己独特眼光和丰富的资源。决策快、投资快是创客100基金最显著的特点。

原标题:程序员造出了AI,然后自己怎么办?(上)

近期,创新工场AI工程院开展了人工智能高校交流校园行活动,副院长王咏刚进行了以“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与创业”为主题的演讲。

在演讲中,王咏刚围绕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三次浪潮、人工智能会不会威胁人类、人工智能时代的创业新特点等几个问题进行了解惑,向技术研发者和创业者们阐述了关于人工智能时代的看法与见解。

因本次校园行北京邮电大学站演讲内容较长,今日发布上篇。

我了解到在座的同学基本上都是信通学院的,你们对人工智能技术应该非常熟悉,那么我想问,身处在现在这样一个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心,我们这些做技术的做研发的,到底应该怎样去看待这个时代,我们到底应该给自己提一些什么问题?可能会是一些非常世俗的问题,比如人工智能能不能给你找到女朋友,能不能根据研究每个人的一些特征、习惯、喜好,然后把茫茫人海中的男女做一个速配。或者能不能让计算机炒股,让计算机去收集更多大盘以外的信息,让计算机给你建议买哪支股票,卖哪支股票,这是对我们每个人以后的个人历程和人生积累都非常重要的一些话题。

其实,还有一个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的话题——找工作的问题。现在市面上宣称自己做人工智能的公司,不说成千上万也得有好几百家,你们是不是有些人手里已经拿了非常多的宣称自己是人工智能公司的offer?那你们有没有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这些公司宣称自己是人工智能公司,他们真的是人工智能公司吗?在今天这么一个人工智能时代,到底谁是真的人工智能创业者,谁是假的人工智能创业者,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些问题?

其实我今天来,非常想跟你们聊一聊刚才我说的这几个非常世俗,但也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不知道你们心里是不是也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我们在问“什么是人工智能”的时候,我相信在座学技术的各位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不会有太大偏差。但是现在大量的没有技术背景经验的人,比如你创业之后可能接触的商务合作对象、客户、老板,他们很可能并不懂人工智能,他们脑海中的人工智能,要么是机器人,要么是科幻电影中毁灭人类的终结者。如果你的老板相信,人工智能是一个会毁灭人类的东西,因此拒绝所有人工智能,那在你加入这家公司之后,又该如何更好地去说服你的老板,告诉他今天的人工智能是能真真正正解决问题的工具性的东西?

如何向普通人讲解人工智能,如何让普通人接受人工智能,这其实也是为什么开复和我要写一本科普性的书《人工智能》的原因,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普通人能从一个科学的、合逻辑的角度去认识今天的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样的。

讲一个高考的例子。今天是高考的日子,有好几家公司声称做出高考机器人要参加高考,并说要拿到及格线以上的分数。从技术角度出发,高考机器人能不能达到足够的分数,你们应该有一个自己的判断。这到底是一种技术的突破,还是一种商业的炒作,我们都需要科学地、理性地去分析,而不仅仅是通过看新闻报道来断定。很多普通人并不是用一种符合科学规律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事物,只是看到今天有一个高考机器人,他们就说,哎呀以后我的孩子可能要输给机器人了,这怎么办呀!

一个高考机器人需要哪些人工智能的技术,你们应该知道:它可能需要把视觉试卷理解为数字表达的机器视觉的算法,它可能需要基于以前的题目来积累经验和规律的一种机器学习的算法,需要对题目做一些规律性的解析,通过规则把题干转化为计算机认可的逻辑表达的算法,需要不同学科的知识推理算法等等。不同类型的题目在人工智能领域都是一个专业的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现在国际上都有标准的数据集,都有标准的论文和相关的学术会议。你们看每一个方向的研究论文处在什么样的水平,就会知道如果我现在让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去做一张高考试卷,它能做到什么样的水平。我觉得,技术人员最好的地方就在于,我们可以从原理的角度用逻辑分析一个问题到底是真还是假,是好还是差。

对普通人来说,他们很难发现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拿出手机,我们就能看到几乎每一个应用程序都有它的身影。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人工智能到底为哪些公司带来了最大的利益?它所带来的商业应用中,赚钱最多的到底是哪一个细分领域?

答案恰恰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领域,比如说Google、百度这样的搜索引擎。

很多普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非常含糊的。他们觉得搜索引擎还是处在他们所理解的很落后的状态,像十年前我们还是在用基于规则的排序来做搜索引擎,而 Google在六年前就已经在内部开始了全面向人工智能领域的转型,就开始把核心算法全面变成机器学习算法,远远早于AlphaGo的问世。 2011年以后,Google和百度几乎同时全面转向机器学习,让机器自己去学习规则,设计排序的方法,然后让用户的反馈去改善模型,调整模型中的每一个参数,使搜索引擎的排序结果越来越好,这带来的只有一个结果:给搜索引擎带来更多的金钱收益。

当搜索引擎全面人工智能化之后,其实也意味着,人工智能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地位将是不可撼动的。你们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的明星应用,比如今日头条——一家崛起得非常快的公司,当这样一家公司仅凭一个非常简单的移动端产品,迅速攀升到可以与百度相提并论的地位时,你们不得不承认这家公司的技术是有一定的领先性的。它的技术领先关键就在于它关于内容组织的算法,关于内容排序,关于个性化推荐的算法都使用了人工智能。在这个意义上,今天所有互联网移动端的产品,如果还不考虑人工智能,不考量AI驱动的排序推荐、用户匹配、个性化等技术,那你的产品一定会马上落后于时代。

今天这个世界,已经在非常多的领域看到人工智能的身影,但这些表现其实是不为普通人所理解的。学技术的人都知道,人工智能在移动互联网创业大潮中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如果你们以后有机会加入移动互联网公司,那一定要记住,在今天这样的人工智能时代,永远不要满足于只建立一个商业模式,一个应用程序,一定要想一想人工智能技术能在你的应用流程中起到什么样的魔术剂的作用。

人工智能历史上有三次热潮:第一次浪潮是在人工智能刚提出的十几年,产生了非常多的流派,现在都成为了历史,只有一个连接学派变成了最火的深度学习。第二次浪潮的时候,出现了深蓝,在1997年战胜卡斯帕罗夫那一年,当时我也非常震撼,有点像你们在学校看到AlphaGo一样的感觉,我们当年没有这么多报道,我还花了很大的精力去查深蓝相关的论文和实现方法。

人工智能经历的三次热潮本质还是有些不同,前两次很快就跌入低谷。比如1997年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实际上整个90年代人工智能在语音识别,模式识别,包括神经网络领域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是结果却达不到一个可用的标准,最终使用的场景满足不了用户的使用需求,所以非常快地跌落低谷。深蓝战胜了卡斯帕罗夫也仅仅是下一盘棋而已,和我们说的创业、产业、商业模式完全不是一回事。

年之后,深度学习发生了复兴,我们在语音识别和模式识别上发生了突破,尤其是AlphaGo在围棋上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所有人都会问一个问题,第三次人工智能的浪潮会不会像前两次那样很快跌入低谷?做技术的人知道2012年的卷积神经网络是什么样的,知道它从一个什么样的层面发展到了另一个什么样的层面,比如它在2015年参加ImageNet大赛时已经达到了152层。从结果上看,机器的视觉能力已经突破了人眼的能力极限。在这样的场景下,今天的人工智能可以满足人的需要,这才是第三次热潮和前两次的本质的不同。我们从技术的角度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今天的人工智能才是真正有用的人工智能。我们并不是否定前几十年大师的研究成果,我们是说直到今天,人工智能才达到了人的一个心理阈值,才真正能够具备商业价值,才能成就商汤科技、旷视科技这样的明星创业公司。

真正的人工智能就是大数据+深度学习,它不是可以交流感情的机器人。在有大数据有深度学习的地方,就有我们人工智能的用武之地。

Google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大数据存储库和最大的人工智能中心。比方说,Google数据中心在地球上是一个非常另类的存在。我有幸进去过一次,感受就是自己确实到了地球以外的一个地方,觉得这个世界是与众不同的。Google一个数据中心可能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台机器,它们需要耗散大量热量,所以我去的那家数据中心有一个非常大的场地,中间放机器,旁边是变电站,另一边是大型冷却设备,像水电站一样把水流引到所有机器的上面,冷却那些可能是深度学习计算带来的巨大热量。当你置身于这样数据中心的时候,你的思想会非常不一样,会想到科技与人的关系,会想到人类在这个地球上发展科技的意义。所以我推荐所有学习科技的人,都能去找机会体验一下,顶级的公司是在怎样做技术,怎样做人工智能的研发。

人工智能会在以后威胁人类吗?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人工智能和我们人类的发展道路其实是不一样的。这张图上给出的是我们人类的发展道路,这是整个人类的进化曲线,从中间到外围是时间的发展,从左边到右边是低等到高等的发展,我们人类在这最右边出现。

而自然进化的要求是什么样的,这其实可以套用机器学习的办法。机器学习最重要的是定义最终的损失函数,然后用求局部最优解的方法去让这样一个损失值达到最小化。但是我们所说的人的进化和我们所谓的机器的进化,它的进化目标、函数真的是一样的吗?首先从生物学上,我们可以说人的进化目的就是满足生存的需要,满足竞争地球上资源的需要,人的大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们需要它来帮我们追捕猎物,需要它来帮我们建立房子,以及帮助我们占领地球上其他的更好的资源,这就是人类进化的一个目标函数。可是机器进化的目标函数是什么?机器进化的目标函数到底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区别呢?机器以后会朝着我们人类的方向进化吗?这些视角,我觉得可以留给大家思考。

但是,从今天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包括前沿的强化学习、最近比较时髦的生成对抗网络,所有这些技术,如果我们从一个科学的逻辑的角度去分析,我们其实没有办法给一个证明,说这些技术未来一定会对人类造成威胁。我们今天所有的技术都还是停留在一个工具的层面,今天的机器不具备那些神奇的能力。

今天的人工智能只能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做一些事,它缺乏一种跨领域推理的能力,它的解决方案还没有那么好。今天的人工智能也缺乏一种抽象能力,而抽象能力对我们人类来说非常非常重要,我们家的小朋友在大概两岁的时候第一次看到滑板车,然后很多时间都没有再看见过,这时候我在纸上给他画了一个滑板车的抽象图案,就是一个直角下面画了两个圆圈,这时候我们家两岁多的小朋友就会说,哦这是我看到过的那辆滑板车。学机器学习的同学,你们觉得今天计算机能不能完成这么一个任务,就是只给一张而不是许多张真实的图片,让计算机看一眼,然后给一张抽象的简笔画,让机器判断两者的相似性——这个任务对今天的机器学习技术来说,太有挑战性了。在电影《Inside Out》中,有一个抽象王国的区域,人类在里头都变成了积木块,然后变成了二维的纸片或者一维的线条,这就是对人类的抽象能力的一个基本概括。今天的机器其实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我们当然可以去研究人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抽象能力,人脑的哪一部分负责运行这一能力,我们怎么让机器拥有这样的能力,但是现在已有的成果并不能告诉我们,机器何时才能具备这样的能力。

机器不太清楚我们人类的常识是怎么来的,也很难具备我们人类的自我意识,比如问我们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样三个问题我觉得机器很难去问自己,但是我们人类为什么要去问自己,这件事其实我们也很难回答,我们人类的审美、情感能力等今天的机器都还没有具备,至于它何时能具备,我们还没有答案。也就是说,机器能不能威胁人类、能不能毁灭人类的问题,从今天的技术事实出发,我们没有办法给这个问题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答案。如果我们考虑的是一千年一万年以后的未来,那么我想结局应该是开放的。不管结果是好是坏,你没有办法把它和我们今天看到的技术事实从因果论上关联起来。

所以今天的人工智能更像一个工具箱,它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工具手段来改善我们的工作效率,仅此而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工智能概念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