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琴四大宗师师到底是什么境界

30岁上下的人能到什么境界?四大神人告诉你!
儒风大家儒风大家
释迦牟尼像(资料图)文:儒风大家说到天才,人们都知道科学领域有天才、艺术领域有天才,智慧领域其实同样有天才。他们年纪轻轻时所达到的高度,常人更是一生都难以企及。我们30岁左右的时候还活得稀里糊涂,他们则已经绝尘远去,站立在了高山之巅。所以赶紧加把劲儿、努力提升自己吧!古人说“求其上而得其中,求其中而得其下”,努力修炼自己,就算达不到那些神人的高度,至少也不会太差。否则,这辈子很可能就废了。释迦牟尼觉悟成佛(资料图)他仅仅35岁,就已大彻大悟、抵达最高境界!释迦牟尼何许人也?已经无须多说。而按照一般的说法,他出家之时,是29岁。后经过六年苦修,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为一代大彻大悟的大觉者,那时,他仅仅只有35岁。我们平常人在这个年纪,就连人生是什么这个问题,恐怕都还没开始思考。六祖慧能大师像(资料图)他30岁时,就已成为中国禅宗第一宗师!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位震古烁今的高僧,他不仅是中国禅宗真正意义上的缔造者,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哲人,并与老子、孔子并称为“东方三圣人”。他就是一代高僧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大师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但就是这两件事,足以让他坚实地站立在禅宗第一宗师的位置上。一是真正意义上开创了禅宗。禅宗的宗门,是到了慧能的南宗才开始巍然卓立,六祖之前虽然经历了五代祖师,却只是少数人相传,到了六祖之时才开始波澜壮阔。也就是说,菩提达摩以下五代,只是慧能禅宗的先驱。慧能虽是中国禅宗史上被称作六祖的第六代传人,却是影响中国佛教一千多年的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二是为后人留下了《坛经》这部书。《坛经》被尊为禅宗的“宗经”,是中国僧人著作中唯一被称为“经”的典籍,在中国佛教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不读的重要经典。国学大师钱穆就曾列出“中国人必读的九本书”,部部都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根本经典,而《坛经》就在其中,也是唯一一部佛家著作。就是这样一个天大的智者,写出家喻户晓的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并从五祖弘忍手中接过禅宗祖师衣钵时,仅仅24岁。经过隐遁正式出山开法时,也才30岁!并且,他还不识字!僧肇法师像(资料图)他只活了31岁,却凭四篇文章成为“中华解空第一人”!东晋的僧肇,是中国四大译经家之首的高僧鸠摩罗什的得意弟子,是罗什门下“四圣”和“十哲”之一。僧肇更是因为兼通三藏、才思幽玄、精于谈论,而被鸠摩罗什叹为奇才,被称为“解空第一”“法中龙象”。僧肇只留下了四篇短短的文章——《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和《涅槃无名论》,被后人集结起来而称为《肇论》。其中《般若无知论》凡两千余言,深受鸠摩罗什赞赏。当时的大隐士刘遗民读后同样赞叹,并推荐给高僧慧远,慧远直说这样的精辟文章“未尝有”。而此时的僧肇,只有23岁。《肇论》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仅理论幽深、思想精微,而且将缘起性空的般若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直至今天仍被众多佛门弟子和佛学专家研读。可惜僧肇英年早逝,死时年仅31岁。王弼画像(资料图)他死时只有24岁,却是研究《老子》和《周易》跨不过去的第一高峰!魏晋风流,“玄学”横空出世,《周易》《老子》《庄子》三部书也在此时正式成为中华“三玄”,是中国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魏晋玄学的缔造者和集大成者,便是王弼。这个人,不是一般的牛。王弼出身世家,自小就读书万卷。加上天资聪颖——也就是俗称的天才、或佛家说的宿慧、或儒家讲的生知,王弼小小年纪便已贯通儒道两家学问。王弼的著述不多,但仅凭其中两部,便足以不朽,这便是《老子注》和《周易注》。注解老子的书,流传下来很多名家之作,如神仙一般的河上公、高道成玄英等人的本子。但王弼的注本,永远会列在第一流,甚至第一位,代表了一个时代,是魏晋玄学里程碑式的作品。王弼的《周易注》同样令后人高山仰止。这部注本的最伟大之处,主要不在注解本身,而在于一项里程碑式的开创意义——在王弼之前,注解周易的路子只有象数一条,也就是卦象、数理等。是王弼引老子入易学、专门阐述周易中的哲学道理之后,才有了“义理”一派,并从此与象数成为易学的两大派。这就是著名的“王弼扫象”,简直是开山宗师一样的事迹!而就是这样一个牛人,到死的时候也才仅仅24岁!也就是说,那两部伟大的、划时代的著作,很可能在他不到20岁的时候,就已经写出来了!我们这个年纪,恐怕还正在上大学或刚刚大学毕业,对于什么都是一片迷茫……你30上下的时候,啥样?上微信搜【腾讯佛学】轻松关注佛学微信公众号。或下载【腾讯新闻】客户端, 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佛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佛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佛学”,获取更多佛学资讯。
[责任编辑:waltergao]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搞研究的四大境界
最近一直在和从英国来的麦博士交流,一直不停的被他洗脑壳,吸收了不少新鲜思想。
麦博士从李小龙说的练武的三大境界中衍生出了做研究的四大境界,非常值得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境界:兴趣阶段。
发现别人很NB,于是也照猫画虎的摆弄了几下花拳绣腿,对很多事情都一直半解,却觉得自己对这套东西很有兴趣。这个阶段的人总是很多的,他们怀揣着成为大侠的梦想蜂拥而至。他们热衷于讨论各种时髦的招式和技巧,时不时还要显摆一下。但他们是绝对不能上演武场去打,他们也知道自己其实啥也不会,于是他们开始投靠各个门派,开始步入了第二个境界。对于搞研究而言,大概还未入门的阶段,听到了这个项目、那个项目,觉得都很NB,耳濡目染下听到了许多新鲜名词。自己胡乱看了那么一点书,在同伴面前炫耀一下自己新学会的几个名词,什么LTE、IMT、FPGA、ARM等等。在研究方向上挑花了眼,于是选了一个自己觉得最NB的方向一投扎了进去。
第二境界:苦练阶段。
已经下定决定要做一个大侠了,于是开始投入某个门派,开始一招一式的,一板一眼的开始学起打拳了来了。可非常不幸的是咋个过程异常的艰苦,而且很没有成就感。动不动就站桩、练马步,好不容易从第一招学到了第七十二招,觉得自己这下终于NB了,于是开始嚣张的到处找人单挑。但不成想一上台马上就被人打得满地找牙,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严酷的打击,很多人从此就丧失了学武的兴趣,临了还要指责一番说学了一堆花拳绣腿,全都是没有用的。其实每一招的练得还不错,就是临到关头还在想到底应该用第十五招还是二十五招的时候,别人已经一个飞腿踢来。相当于搞研究的话,这是一个最郁闷的阶段,也是最容易放弃的阶段。理论知识学了不少,可脑子就是一团浆糊。实践的东西照搬原理,可是做出来的东西总是和原理有着十万八千里的差距。于是灰心丧气、抱怨连天,很多人也就此放弃了,更多的人就是在里面晕头晕脑的转悠着,始终绕不出来。
第三境界:出师阶段
当有一天&任督二脉&终于被打通了,&无招胜有招&的理念终于被悟透了,每次出去和别人PK终于不用在去想到底是用第N招还是用第N-1招了。可以结合自身的身体条件、对手的战术、场地的环境灵活自如的运用各种招式。此时他已经忘却了所有的招式,还很可能在使用的过程中发挥出一些原来招式中没有的组合技、连环技,一切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一切的招式只为了一个目的:打败对手。如果是做研究阶段呢,这个时期就是对前面所学的理论灵活运用的时期,研究者可能已经忘记了这是某某教科书某某章某某节的内容,也许所用的知识根本就不在一本书里面。他的头脑中不再是死的知识,而是不断迸发才出来的一个个想法和方案。这些想法和方案是经过他头脑再创造的知识,其目的只有一个:解决目前所遇到的问题。
第四境界:开宗立派
在第三个境界中无论实力怎么上升,也只是一个武者,一个武林高手,一个高级工程师而已。但是如果将自己在加工的招式总结出来,由原来的七十二招演化总结出新的一百零八招,而且把这些招式都传承下来并成为那些处于第一境界的后来者学习膜拜的榜样。那就不单单是一个武林高手,而是走向了一代武林宗师,尤其是在后来者阅读了典籍之后成就了无数的武林高手甚至是新的一代宗师的时候。叶问之所以成为一代宗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影响和造就了一代华人巨星&&李小龙。一身的武艺将随着武林高手的老去而被人遗忘,唯有那些不断传承的武林秘籍将鼓励着一代又一代在习武的道路上跋涉的人。一个项目再NB也回随着项目的结题而烟消云散,只有那些在因为项目而发的paper将一直被收录在SCI的检索中不断的传于后人。
关注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道宗师境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