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有体制下,中国怎么开车才能救中国人不和苏联一样陷入官僚特权

对苏联官僚特权阶层本质的研究综述
·34·Business苏联官僚特权阶层在苏联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是苏联核心的政治力量,与苏联的社会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苏共执政的74年中,官僚特权阶层势力掌握着大量的国家资源,官僚思想极其严重,生活腐化,作风败坏,早已由最初的无产阶级政党完全蜕变成了维护少数人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团,为了实现既得利益的最大化,他们最终走上了资本主义复辟道路。可以说在20世纪的苏东巨变中,苏联官僚阶层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和搜集的信息来看,当前国内外对苏联官僚特权阶层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有三种论调即“阶层论”、“阶级论”和“精英论”,也就是关于苏联官僚集团是一个阶层、阶级还是精英的讨论。一、阶层说托洛茨基是苏联“红军之父”,在与斯大林进行权力之争时,抨击斯大林消灭了党内民主,领导的党机关日益代替党,并且由于政治路线和党的制度的变质而产生了拥有庞大人数的官僚阶层,且这个阶层权力巨大。在1936年...&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苏共特权阶层属于既得利益集团,这些特权阶层手中拥有极大的权利,掌握着国家资源,而且享有许多法定的特权,他们的职务由国家任命,在苏联各个领域占主导地位,是苏联当时实际的统治者。一、苏共特权阶层滋生的根源1.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催生了特权阶层苏联的政治体制存在极大的弊端,是特权阶层形成的重要原因,为特权阶层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苏联的官员在列宁时期有部分特权行为,但是未形成集团化现象,而斯大林上台后,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出现了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情形。这时期苏联的官员选举制度是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而不是选举制,权力集中于领袖和个人,这便利于官僚利益集团的产生。除此之外,斯大林对监察委员会的改革也使其丧失了原本的监督作用,使得权利不受约束,容易造成权利过度集中与滥用,为特权阶层的形成提供了土壤。此外,领导职务终身制在勃列日涅夫时期非常盛行。官员没有了压力与考核,当官成了职业,作为掌握权力与资源的人,他们会慢慢脱离为人民服务的队伍...&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最近,沧州市委、市政府开展市区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主要任务是拆除违章建筑、治理摊点乱摆乱设和违章占道经营“两个重点”,结合搞好车辆乱停乱行、广告牌匾乱贴乱挂、环境卫生死角死面的治理。他们坚持依法施政、依法治理,凡属拆除范围的,没有特权单位,没有特权阶层,一把尺子量到底,坚决禁止“拆小不拆大、拆民不拆官、拆软不拆硬、拆明不拆暗”,动员全社会力量,决心打好这场硬仗 我为这种“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做法叫好! “一把尺子”是硬标准城市环境作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市民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治理并改善城市环境,可以提高城市品位,培育和增强城市综合竟争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市民提供一个适宜居住的绿色生活环境。实在说,对于这个道理,大多数的城市管理者和市区居民都看得比较清楚问题在于,不论是老城区改造,还是币区环境综合治理,但凡政策规定一颁行,一旦纠正违规而“伤害”到谁的利益,谁就会跳出来反对,特别是在同样情况但不同样处理的情况下,“活动...&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一、什么是苏联特权阶层特权阶层,是指在社会上享有比普通大众更多权力的一个阶层。俄语用Номенклатура来概指,苏联特权阶层是按照一定的职务名册直接任命、相应地掌握着国家执政资源并且按职级合法享受不同特权的一部分人,他们主要是党内的高级官员、军队将领及其幕僚和亲人等。二、苏联特权阶层产生的原因和历史时期苏联特权阶层是伴随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质逐渐成长起来的。列宁时期,其所建议的“疗养食堂”成为苏联党政干部享受特权的起点,其病逝后,以保护高层为名以的疗养区管理局的成立成为了苏共领导特权享受的开始。1923年11月,俄罗斯布尔什维克中央决议规定了相关选拔、分配、任命领导岗位干部的制度,这个决议主要规定了三类官职等级名录的资格。第一类包括政治局委员(含候补)、中央书记(委员)、最高各部局首长、各大工厂企业、产业垄断组织托拉斯及辛迪加的领导人。面对日益严重的官僚特权腐败,赫鲁晓夫上台后决心在干部特权制度方面进行改革,推行了取消...&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倘若说,现代文化的领导者是为书籍和书籍的出版而劳动的,现代文化的支持者是众多优秀的读书者,这应该不是夸张之。在今天,书籍早已不是知识特权阶层的专有物了。近代印刷技术的革命和产业交通的发达、教育的普及以及民众的自觉,相携相助煽起了读书热潮。而读书的普及,则成了近代的重大社会现象之一。 一八二五年,康斯特布尔①和司各特相遇时,曾以燃烧着希望的口吻预言说,六年之内,所有的中流家庭都会拥有相当数量的藏书,甚至牧羊人的炉边也不能不设立书架。这是一个有名的故事。而在日本,似乎可以说,这些话已经成了今天的事实。自从那场大地震火灾之后,东京地区出版界的复兴势头令人惊讶。最近,我有机会读到日本全国图书馆一览表,更是大吃一惊。自不必说,市和叮都设有市立叮立图书馆,连边远的乡村也都建立了村立图书馆或附属于小学、青年团的图书馆。我想,如此看来,哪个村子没有图书馆,可以说就是那个村子的文化耻辱吧。对遍布各地的书店,似乎也可以作如是观。 概而言之,应该不应...&
(本文共6页)
权威出处:
一个有生命力的政党,需要由大批忠诚的党员构成并积极地发挥作用。政党拥有其党员的忠诚,政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会体现出来,反之,政党会因丧失凝聚力和向心力而成为一盘散沙,甚至走向衰亡。苏共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当拥有四十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苏共在1991年轰然倒塌时,将近两千万的党员竟然没有任何抗议和抵抗。如果说当时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苏共政党精英们放弃了对党的认同,那么,一千多万的普通基层党员对党的认同、对党的忠诚又是如何流失的呢?深入地多视角地总结分析苏共党员的政治忠诚嬗变,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一、党员忠诚于党及其具体要求孟德斯鸠把忠诚纳入政治品德的范畴中,认为要忠诚于责任,忠诚的客体是君主、国家和法律。随着专制制度向民主制度的转型,政治忠诚的内涵中更多地蕴含了价值层面上的公平、自由、民主等理念。如在《正义论》中罗尔斯提出对正义标准的忠诚。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乔西亚·罗伊斯在《忠的哲学》一书中将忠诚定义为一种社会行为,...&
(本文共6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xuewen.cnki.net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4,421被浏览1,043,605分享邀请回答2.4K21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Qv4zuDt3pE/
苏联解体,实际上我看了一下,确实是有种种因素,经济的、政治的、民主的、党内的、党外的、军队的因素,包括人的能力什么的,戈尔巴乔夫处理不当,叶利钦的专横跋扈、强势等等诸多原因,但是你这样摆这个问题对于回答解答这个问题没意义。这里头,哪一个因素单独的都不是导致苏联解体或者苏共失去政权的一个根本原因,苏联这个解体不是1989年到1991年的事情,甚至不是1985年到1991的事,因为有人说是戈尔巴乔夫上台那天开始苏联就走向灭亡,错,不是的。问题还在前头,关键是什么?我们知道是这个制度垮台了,是这个制度有问题,这个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这个制度很好,怎么会垮台?垮台就是因为不行,有问题,如果这个前提,我们承认的话,如果你反驳,你说不对,这个制度非常好,就是因为他没管理好,他们为什么没管理好,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其实就是这个制度本身出了问题。所以这个问题他就归结到苏联这种制度是不是一定要垮台,从学术上讲,或者从逻辑上讲是不是就归结到这个问题。我的解释就是这么样。从人类社会来看,它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制度,王朝的、共和的、议会制的等等各种各样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没有一个制度是从它一诞生下来就十分完善的,它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发展,如果没有变化,没有发展,而这个社会人类的历史是变化的,是发展的,总有一天它就违背人类历史的发展,它不适应人类的生活,所以人们就要抛弃它,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制度会不断变化,这个制度不断的变为什么呢?最简单的原因就是这个,人们抛弃这个,为什么抛弃?它不适应人类的生活,人们不满意自然就抛弃,时间有长有短,方式有各种各样的,但是结果是一样的。所以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是有它历史的合理性,这个从十八世纪马克思主义产生一来,社会主义产生以来,为什么能够特别是到二十世纪中叶还有那么多信奉社会主义,耐温的社会主义,恩克鲁玛的社会主义,什么阿尔及利亚的,至少都打着这个招牌,是因为他能吸引群众,吸引民众他才会打着这个招牌,这就说明一个问题,社会主义曾经一度是对人类很有吸引力的,这个不光是40年代对中国的知识分子,美国人也有这个看法。但是一个制度如果它一层不变,就会出问题。所以其实我就讲了苏联历史上有三次机会,他可以变革,可以改革,第一次是1921年,就是新经济政策列宁要做的事情,后来列宁死了没做成,最后斯大林给返过来了,说“新政策见鬼去吧“。他建立了一个新的体制就是现在我们看到了苏联模式,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第二次改革就是1944年到1947年斯大林自己有机会,有条件做这种改革,这个将来我要专门写一本书,就写这段,后来也丧失了,也是内外种种原因。第三次就是赫鲁晓夫,苏共二十大,到1964年之后没改成,勃列日涅夫返回到斯大林的体制,那么到勃列日涅夫统治十年以后,这个制度终于僵化了,再也不动了,板块化、凝结化了,而且他专制就从个人专制变成了官僚集体的专制,这个变化是非常重要的。个人专制也不好,但是它有它的优势,它说怎么办就怎么办?但是官僚集体的这种专制无解,它没办法,比如说咱们三个人或者咱们四个常委,各一派,这个制度化的腐败就是这么来的,我们都分别掌握了,把这个权分了,每人掌握一块,谁也动不了谁,他们都是咱们的属下,他是你的,这拨人是你的,那拨人是我的,他们都有问题,都腐败,处理谁?那要看政治博弈的结果。苏联70年代就是这个问题,苏联70年代党内问题非常到,处理不了?为什么?都有线的,一条一条得线,真要处理了,那咱们哥几个商量说不行,咱们得把一个人扔出去,把他扔出去,就把他处理了。这解决了问题吗?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促进了制度的腐败,这是苏联问题就这么来的,最后这个问题无解,只有大家集体垮台。所以包括经济的计划经济的问题弊端,你说这些人都傻子,他没看到吗?其实都看到了,他就无解,解不了,为什么?就是这种僵化,已经凝聚化了,所以我有一个比喻,我说就到了大概如果从现在我们看这个历史,大概应该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其实那会因为石油价格飙升,那苏联的经济非常好,就掩盖了这些问题,它不是说没问题,是给掩盖了,实际上当时危机已经四伏。切尔诺贝利事件一出,阿富汗战争消息一传出等等,这个问题就一下子突然爆发出来,大家想赶快解决吧,就扑了这个火,着那火,扑了这个火着那个,最后一把大火就完了。到了80年代初的时候,苏联这条船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掉头都掉不过来了。戈尔巴乔夫有多大能耐,有多大能耐也不行呀,不是说他有错,他做对了有怎么样?说紧急状态委员会软弱,对,他不软弱又怎么样?一样的。所以一句话,这个制度不改革就一定要瓦解,但是怎么瓦解?这是历史的偶然性,研究历史吧,既研究历史的必然性,也研究历史的偶然性,其实更多的是偶然性,必然性就是一个方向,我说了这个制度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的调整,这个制度就要僵死,而一个僵死的制度是早晚要垮台的,这个论断错不错,不错,但是什么时候垮台?怎么垮台?就是偶然性的问题。所以紧急状态委员会的问题,戈尔巴乔夫的问题,叶利钦的问题,油价下跌的问题等等等等,都是偶然性,哪些偶然性凑在一起就促使这个事发生了,这个就是历史学家要进行分析的。原文出处4068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面包会有的:苏联为何捧着金饭碗挨饿?
来源:人民网
作者:李凤林
1991年,苏联解体之前一个月,不管买什么食品,俄罗斯人都必须排队。
  本文摘自《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陆南泉、黄宗良、郑异凡、马龙闪、左凤荣 主编,新华出版社
  苏联是中国的近邻,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虽然我本人不是专门学习苏联历史的,但从1950年学习俄文起,我一生都从事对苏、对俄工作,在苏联和俄国学习和工作前后长达20多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我长期关注学术界对苏联历史和俄罗斯问题的研究,对这些问题也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初到苏联之时,对于苏联的高楼大厦、规模宏伟的工厂、苏联人民丰富的文化生活、比中国人富足得多的苏联人的物质生活很是羡慕,感觉苏联社会确实是美好的。随着在苏联生活时间的延长,也感受到他们办事手续繁杂、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双方爆发了激烈的大论战,在激烈的对抗情绪下都对对方有许多误解,80年代再到苏联时,感觉到这个国家在衰败,在电视上频繁露面的是老态龙钟、连话都说不清楚的高级领导人,赫鲁晓夫时期盖的丑陋的住宅还随处可见,苏联人的生活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甚至也不如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许多普通人感觉生活没有希望,酗酒现象严重,人们对特权、腐败有强烈不满,期待国家会发生变化。当戈尔巴乔夫担任总书记之时,人们重新燃起了希望,期待这位年轻的领导人能使国家摆脱危机,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但是,苏联却在1991年出乎意料地解体了。此后的俄罗斯并没有很快摆脱危机,叶利钦执政时期使许多人陷入贫困,国民经济也一路下滑,原以为摆脱掉落后的共和国、实行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西方会对俄罗斯实行又一个马歇尔计划,俄国人很快就能过上好生活,现实却让俄国人失望。1995年我出任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正好赶上1996年俄罗斯大选。这次大选反映了俄国人的无所适从,人们对叶利钦失望,所以在第一轮大选中他并没有当选,与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一起进入了第二轮选举,可在第二轮选举中人们还是选择了叶利钦,而没有选择久加诺夫。按照事情的逻辑,既然叶利钦让人们生活更困难,人们应该让俄共重新掌权。许多评论家认为,这次大选实际上选择的是俄罗斯的发展道路与方向,选举结果表明人们害怕回到苏联的旧体制中去。
  罗曼诺夫王朝统治了俄国304年,而号称代表人民的苏联共产党掌权的时间只有短短的74年。在这74年中,苏联曾打败了外国干涉者和德国法西斯,在与美国的争雄中成了世界上位居第二的超级大国,苏联各民族文化有了很大发展,各个民族共和国都有了自己的大学和为数众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30年代大危机中苏联的经济也曾一枝独秀,令人羡慕。但是,苏联也存在严重的问题,这个世界上幅员最广阔的国家却连自己都养活不了,在沙俄时期曾是“欧洲粮仓”的国家在20世纪发生了三次大饥荒(1921年、年和年),数以百万计的人被饿死,造成这种灾难的因素既有天灾,更有人祸。年俄国在世界粮食出口中所占份额为45%,1963年以后苏联却成了粮食的净进口国,到70年代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80年代中期,每3吨粮食食品中就有1吨是用进口的粮食加工出来的。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苏联花费了大量投资,但粮食产量和收获量并未增加。苏联的农业实际上已经崩溃,从美国进口的粮食要比苏联自己生产的粮食便宜一半。苏联除了军工企业和军事产品外,其他部门都陷入了衰退之中,连人们起码的衣食住行都满足不了,购物的队伍越来越长。为什么号称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却长期无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拥有那么丰富资源的大国却捧着金饭碗挨饿?让人困惑。
  苏联解体后,国内外学者有许多关于苏联问题的论著出版,人们从不同角度探索苏联剧变这个世纪之谜。中国学者做了大量工作,整理出版了许多档案资料,对斯大林问题、苏联模式的兴亡、中苏关系、苏联解体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看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苏联模式及其历史作用进行的研究,指出了这一模式存在的许多弊端,总结其失败的教训,对我国在改革开放中突破苏联模式起了不小的作用。现在中国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中国改革还远未完成,正在深化,中国的改革开放又进入了关键时期。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和苏联剧变的问题,其影响不仅限于学术领域,也涉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由陆南泉等组织撰写的《苏联真相 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一书,将会引起国内外读者的关注。
  苏联的社会主义大厦在1991年轰然倒塌了,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曾对20世纪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20世纪是在苏联的标志下度过的。在十月革命发生之时,不仅俄国人,连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工人阶级、先进分子都对它寄予厚望,但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结果却令人失望,苏共实际上被广大民众抛弃了。为什么苏联没能实现十月革命的理想,未能满足人们对和平、土地、面包、自由的要求?我们应该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吸取什么教训?值得每一个共产党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思考。在此,我想利用为本书作序的机会,就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与看法。
  首先,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为什么失败?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问题。
  众所周知,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践过两种社会主义模式,一个是军事共产主义,一个是新经济政策。二者的实质区别在于:从并不符合当时俄国实际的理论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还是从俄国的实际出发寻找社会主义建设的途径。列宁从军事共产主义失败的实践中认识到,俄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满足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的需要,用农民熟悉的办法,为此,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应该长期坚持下去,共产党员要学做“文明的商人”。不幸的是,列宁早逝,俄共(布)大多数领导人还沉浸在左倾激进情绪之中,幻想很快建成按国家计划生产和分配的社会主义,于是,在1929年实现了“大转变”,重新回到了军事共产主义的老路上去,消灭了个体农民和私有制,建立起了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实践表明,这种背离国情、不顾民众利益、冷冰冰的社会主义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苏联的危机实际上是斯大林体制模式的危机,动摇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和苏共的信心。应该承认,苏联的社会主义也曾取得很大成就,在消灭失业、发展社会福利、实现免费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是,从总体上看,苏联没有建立起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自由和民主只停留在纸面上,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反差是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如何看待斯大林和斯大林体制,仍然是争论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围绕今后的改革一直进行深入讨论,也出现了来自不同方面否定改革的声音,有人竟不顾历史事实,去竭力颂扬、美化斯大林模式,把斯大林的体制模式看成是社会主义唯一正确的模式,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拉入苏联模式的轨道。原本已经清楚的问题,又变得模糊起来,有些问题又被颠倒了是非,误导国人。例如,至今仍有些人说,斯大林模式是“假命题”,谁提这个就是“制造混乱”、“包藏祸心”、“别有用心”与“无稽和无知”。实际上稍懂点儿苏联历史的人,都不会否认斯大林模式的存在。斯大林实行的不受法律限制的“无产阶级专政”(后来实际上是他一个人的专政),搞大清洗,滥杀无辜,有人把其原因归结为斯大林“在工作作风方面不够民主,甚至作风粗暴”。至今还有人说《九评》对斯大林的评价是最科学的,他们竭力颂扬斯大林,俄罗斯一有关于赞扬斯大林的书籍和文章,他们就迅速予以宣传报道,甚至进行夸大,否定一切非斯大林化的合理性。一些人不顾俄罗斯人为了重振大国的需要为斯大林强国主义歌功颂德的现实,片面断言“在俄罗斯境内和原苏联范围,从政府到百姓,从老人到青年,从过去反斯大林的人到斯大林时代的优秀人物,都经过反思而对斯大林充满了敬仰,以掀起重新评价斯大林的高潮。”俄罗斯已经在“还斯大林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本来面目。”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意在表明俄国人都在赞扬斯大林,中国人也不应该批评斯大林的体制。这样做的结果,不管其主观愿望如何,在客观上只能起到阻碍深化改革、干扰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步伐。有文章说得好:“任意地或是处心积虑地美化旧体制和早已被历史证明是一条死路的苏联模式,这样做,如果是不谙世事的青年,就说明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对年轻的一代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是何等紧要,如果不是青年,而是什么这个家那个家,则实不知是何居心?”(吉力:《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前进》,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日第1版。)这些话虽然尖锐了一些,但确实应该引起我们思考。这里,我们应该思考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坚持斯大林模式、走苏联发展道路而得来的,还是因为摆脱了苏联的那一套而获得的?毛泽东曾说:“不要一反斯大林就如丧考妣。”(吴冷西著:《十年论战》(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现在我们应该结合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理解一下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实事求是地看,当今的俄罗斯对斯大林并非一边倒地赞扬,如何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仍是人们争论的核心。褒扬者认为斯大林模式让苏联成为工业国,使苏联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并成为世界强国。贬斥者认为斯大林让社会和人民付出的代价过大。有人认为斯大林模式意味着稳定和秩序,有人看到的则是镇压和恐怖。有人赞扬斯大林是俄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有人则称之为暴君和独裁者。总之,在当今的俄罗斯,人们对斯大林模式和斯大林本人的评价,仍然存在巨大差异。日,普京在回答网民的提问时也坦率地承认,对斯大林的活动“无法作出总体评价”。他说:“你肯定,一些人将会不满意,你否定,另一些人则会不满意。”普京认为:“显然,从1924年起至1953年,那时由斯大林领导的国家发生了根本变化:它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我们赢得了伟大的卫国战争 任何人现在都不应该诽谤那些组织和领导这场胜利的人,因为如果我们输掉这场战争,后果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将更为惨重,甚至是难以想象的。”普京也强调,这些成绩“是以不可接受的代价获得的。不管怎样,发生了镇压的情况,这是事实。我们数百万同胞遭到了镇压。这样的管理国家和取得成就的方式是不能接受的。这样做是不可以的。毫无疑问,在这段时期里我们遇到了不单单是个人崇拜的问题,而是对自己人民的大规模犯法行为。这也是事实。对此我们也不应忘记。”日,梅德韦杰夫在总统博客中,对斯大林的政治镇压发表了评论,他指出:“20世纪30年代的大清洗涉及范围之广令人难以想象,全国民众都深受其害,一些社会阶层被整个摧毁,数百万人因政治恐怖和虚假指控而丧生。但迄今仍有人为镇压活动辩解,声称这么多人是为了某种崇高的国家使命而牺牲。这无疑是错误的,因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没有理由以民众的痛苦与伤亡为代价。任何事物的价值都不能置于人的生命之上。不能假恢复历史公正之名,为斯大林制造的大清洗开脱。”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接受《消息报》的访谈时说:“坦率地说,苏联政权 只能被称为极权政权。在这个政权统治下,基本的权利和自由受到压制。”他还驳斥了有关“ 斯大林主义 正在苏联死灰复燃的看法”。在为弘扬俄罗斯大国地位、强调苏联在对德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庆祝二战胜利65周年的活动期间,俄罗斯领导也一再谴责斯大林犯下的“永远不可饶恕的罪行”。梅德韦杰夫还非常明确地说,自新的俄罗斯产生以来,国家领导人对斯大林的评价非常明确。他还说,俄罗斯每个人都有权利对斯大林作出自己的评价,但“这种评价不应影响到国家评价”。本书作者认为,不能把斯大林时期造成的惊人的大量非正常死亡,说成与斯大林时期所取得的成就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是瑕不掩瑜”的。推动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发展,不能用千百万人的尸体铺路,不能用头盖骨做酒杯喝下人类文明的美酒,如果这样搞社会主义建设,只能丑化社会主义的形象,让人们对社会主义产生恐惧感,使世界广大人民群众远离社会主义。
  斯大林举全国之力,不顾农民的死活搞工业化,确实也取得了很大成就,把苏联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大林领导人民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领导被这些成就和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把苏联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绝对化和神圣化,并强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1948年5月,斯大林在致铁托和南共中央的信中说,“在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有关的问题上,低估苏联的经验,在政治上是极其危险的,而且对马克思主义者说来这是不容许的。”(英)斯蒂芬?克利索德编,河南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翻译组译:《南苏关系》,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57页。其后,在苏联的指使下,在东欧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内展开了对所谓“铁托分子”和“民族主义分子”的清洗。那些反对照搬苏联模式,主张建设社会主义要从本国国情出发的领导人普遍受到镇压和迫害。二战后,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照搬了苏联模式。战后各国的实践证明,斯大林模式不能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这种封闭式、靠行政命令建立和运转的体制模式,拉大了这些国家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导致了落后。苏联的实践表明,如果想按照少数人的意志,滥用国家机器的力量去搞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的根基就不可能牢靠。斯大林之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对斯大林体制有所改革和改良,经济有新的发展、民主也有些许扩大,但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这正是苏共丧权、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瓦解、苏联国家解体的根本原因。
  第三,要正确认识苏联与中国的关系,努力消除苏联对中国的不良影响。
  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涉及中苏两国的关系,二是涉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中苏两国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苏联共产党曾经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给予巨大的援助,我们是真诚感谢的。但中国也是沙俄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的受害者,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此曾进行过长期的、艰苦的抗争。今天俄罗斯人从强国主义出发说了斯大林不少好话,我们中国人对此应保持清醒,不要人云亦云。
  斯大林确实使苏联成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但是,斯大林建设的强国是以牺牲其他民族和国家利益为代价的,中国也是受害者之一。邓小平在1989年5月与戈尔巴乔夫谈话时说过,沙俄是侵害中国权益最大的两个国家之一,一定意义上也包括苏联时期。许多事实可以验证邓小平的说法。黑瞎子岛是被斯大林于1929年占去的。苏联与张学良东北军因中东路发生战争,苏联红军取得胜利,让日本人看到东北军战斗力弱,使他们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大规模侵略中国。在卫国战争前苏联利用新疆的盛世才,在新疆驻兵开矿,卫国战争开始后他们才不得不把目光从新疆移开。失去盛世才这个控制新疆的工具以后,1944年苏联出兵伊犁、塔城和阿尔泰地区,帮助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建立一个所谓的“东土耳其斯坦共和国”,这个所谓共和国宣布从中国分裂出去。现在的“东突”分裂势力仍把当年的“东土耳其斯坦”视为自己的历史渊源。1944年苏联还乘中国忙于抗日战争而苏德战争出现转折之机占领了唐努乌梁海地区(现在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1945年二战胜利之际,斯大林利用中国国民政府有求于他,又进一步把外蒙古从中国分裂出去。斯大林使中国失去的领土面积已经超过沙皇政府。苏联利用出兵中国东北之机,恢复了沙俄在中国失去的权益,斯大林在日《告人民书》中骄傲地说:“1904年日俄战争时期俄军的失败,给人民留下了沉痛的回忆。那次失败是我国的一个污点。我国人民相信,总有一天日本会被打败,污点会被洗清,并且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等待这一天,已经等了40年。而这一天终于来到了。今天,日本承认自己已被战败,并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了。”苏联红军在东北拆走那里厂矿的设备,把本来卖给日本人的中长铁路又变成了中苏共管,把旅顺港变成自己的军事基地,租期长达30年。新中国建立后,斯大林仍然不愿放弃他在中国取得的权益,极不情愿废除与中国国民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有关协定。经过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的不懈努力,斯大林不得不对中方作出让步,重新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关于中长铁路、旅顺大连港的协定。面对即将失去在中国的权益,为了实现其远东战略利益,斯大林改变了对朝鲜半岛的政策,支持金日成统一,并把中国拖入了朝鲜战争。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代表离开安理会,为美国介入朝鲜战争提供方便,斯大林在向哥特瓦尔德解释此事时说:“如果美国政府今后继续陷在远东,并把中国拖入到为朝鲜的自由和自身的独立而进行的战斗。结果会怎样呢?首先,美国像其他任何国家一样,不可能战胜拥有大量武装力量的中国。也许美国会在这一斗争中受些损伤。第二,在这件事情上受损伤的美国就没有力量在最近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也许第三次世界大战会无限期地拖延,这就为欧洲社会主义的巩固争取了时间。更不要说美国与中国的斗争将会使整个远东革命化了。这从世界力量平衡的角度看是否对我们有利呢?当然有利。” 斯大林的用意昭然若揭,苏联也是朝鲜战争最大的赢家。
  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角度看,中国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1949年,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共产党28年的光辉历程时形象地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实,中国共产党人了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苏联学来的,更具体地说是受斯大林亲自审定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影响。在政治方面,我们正是在学习苏联的情况下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政权。在经济方面,我们不仅接受了苏联巨大的援助,更把它的经济管理体制照搬照用。在文化方面,苏联文化和文学曾经影响几代中国人,许多已经被俄国人淡忘的苏联歌曲几乎成为中国的民歌。在国际关系方面,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把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同苏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此等等。
  毛泽东对斯大林实际上没有说过多少好话。在1956年9月同南斯拉夫共产主义同盟代表团谈话时毛泽东说,苏联对他不信任,怀疑他是半个铁托,直到抗美援朝战争才给他摘掉这个帽子,“过去的王明路线实际上就是斯大林路线。它把当时我们根据地的力量搞垮了百分之九十,把白区搞垮了百分之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投降以后,“斯大林和罗斯福、丘吉尔开会,决定把中国全部都给美国,给蒋介石”。(《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52 253页。)毛泽东表示他不喜欢看斯大林的文章,“他和列宁不同,列宁是把心给别人,平等待人,而斯大林则站在别人头上发号施令”。他虽然写过三篇歌颂斯大林的文章,但大多是政治需要,“一篇是在延安庆祝他六十寿辰时写的,第二篇是在莫斯科的祝词,第三篇是他死后《真理报》要我写的。我向来不愿祝贺人家,也不愿人家祝贺我。但到莫斯科去祝寿,不歌颂他,还能骂他不成?他死后,苏联需要我们的支持,而我们也要支持苏联,就写了那篇歌功颂德的文章。这不是对斯大林个人的,而是对苏联党的。延安那篇文章,我抛掉了个人感情,把他当做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那篇文章还比较有生气,其他两篇不是出于内心意愿,而是出于需要。”(《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59页。)针对苏共二十大,毛泽东说,“对斯大林的批评,我们人民中有些人还不满意。但是这种批评是好的,它打破了神化主义,揭开了盖子,这是一种解放,是一场解放战争,大家都敢讲话了,使人能想问题了。这也是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吴冷西著:《十年论战》(上),第260页。)毛泽东认为,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批判得不够彻底,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并没有提出本质问题。要反对主张沙文主义的个人崇拜,要反对个人专制和个人独裁的个人崇拜。只说反对个人崇拜,不能解决问题”。毛泽东会见波兰大使基里洛克的谈话,日。在日与苏联驻华大使尤金的谈话中,毛泽东再一次表示了对斯大林强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的不满,他说:“在斯大林的压力下,搞了东北和新疆两处势力范围,四个合营企业。”“你们一直不相信中国人,斯大林很不相信。中国人被看成是第二个铁托,是个落后的民族。”“错误的经验是:斯大林的形而上学、教条主义。他不完全是形而上学,有一部分辩证法,但大部分是形而上学。你们叫做个人崇拜,是一个东西。”(《毛泽东外交文选》第323 325页。)“斯大林支持王明路线,使我们的革命力量损失百分之九十以上。当革命处在关键的时刻,他不让我们革命,反对我们革命。革命胜利后,他又不信任我们。他大吹自己,说什么中国的胜利是在他的理论指导下取得的。一定要彻底打破对他的迷信。斯大林对中国所做的这些事,我在死以前,一定写篇文章,准备一万年以后发表。”(《毛泽东外交文选》第331 332页。)这些先于《九评》的言论,显然更符合毛泽东思想的实际。毛泽东也看到了苏联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没有解决好。
  经过20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斯大林模式带有严重的弊端,并不符合中国这个农民占人口多数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也与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潮流相悖,不能激发人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不要苏联特色,就是“去苏联化”。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针对苏联即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而言的,中国特色首先是不要苏联特色,扬弃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我在多种场合提出,要想使社会主义焕发生机与活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去苏联化”,抛弃这一模式。我认为,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们在“去苏联化”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值得注意的是,仍有人想把中国特色拉入苏联模式之中,把我国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为是偏离苏联模式的结果。
  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巨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本身就说明:它是社会主义的,而不是一些人所说的“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它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当然也不是西欧的民主社会主义)。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就是“去苏联模式化”,即革除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研究苏联社会主义问题如果不联系中国的改革,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把斯大林模式看成是唯一正宗的社会主义,对其观点和体制加以否定和改革,就视为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意在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走上苏东剧变的道路。”这完全颠倒了因果关系,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历史告诉我们,正是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才没有重蹈苏东国家的覆辙。
  第五,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光荣的任务。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正处在关键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处在关键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存在着不同的思潮、观点是正常的现象。主要是三种社会思潮,即主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这三种思潮、理论各有其社会基础和社会势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主要的一个特点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两种非主流的思潮和势力都力图从不同方面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和干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左”的思潮把高度集权、计划经济的苏联模式当成唯一正宗的社会主义,把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看成是搞市场经济的结果。新自由主义思潮则鼓吹全面的私有化和彻底的市场化(即“市场万能”),力图使中国离开坚持社会公平正义、防止两极分化的社会主义理念和原则。所以,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清醒地排除“左”的和右的思潮的干扰和影响。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地看待苏联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是一场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史上的一次历史性试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是苏联模式,也不是西方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更不是西方新自由主义模式。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在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我们不照搬别人的模式,但不意味着不吸取别人的长处,我们也要善于利用西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成果。苏东剧变后许多国家照搬西方模式,以为这样可以一步登天,过上幸福生活,但事实表明,这只是梦想,现在他们也都在吸取教训,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样,我们也不能离开国情,割断历史。我们不能用中国今天的全套理论、做法机械地评判苏联模式的是非对错,但中国30年来的社会主义实践和经验理所当然地也给我们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深刻的启迪。我认为,离开发展人民民主,着力改善民生就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离开平等、尊重人权、社会的公平正义就谈不上社会主义者所主张的社会主义社会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正处于从苏联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转变过程中,我们的成功取决于抛弃苏联模式的彻底程度,取决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创新。
  我认为,那种把斯大林时期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暴政轻描淡写,甚至视为正当行为,这是违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中国吸取了斯大林时期以人为末,民命不如草芥的执政教训,提出“以人为本”的立国思想和执政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中国共产党将永远坚持这一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治国理念。
  第六,如何看待苏联共产党的问题。
  在总结苏共丧权的教训时,有人认为,不应该把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而认为,主要应该是党的问题,并引用邓小平同志1992年著名的南方讲话,即“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加以论证。邓小平同志的话并不错,但他们把问题集中到“党的问题”上,归结到斯大林之后的苏共领导人放弃斯大林模式的“无产阶级专政”,是领导权没有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值得讨论。
  苏共是执政党,是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核心力量,它本身的状况自然对苏联的兴衰起着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但要指出的是党的问题本身就是政治体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只有从制度层面去分析邓小平同志上述的论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不从制度层面去分析党的问题,立即就会产生一个问题,苏共长期以来存在的严重弊端,如高度集权、缺乏民主与有效的监督机制、领导干部思想僵化、脱离群众、破坏法制、个人崇拜和特权盛行、“在册权贵”的形成、不断出现政策失误等等,是由什么造成的?十分明显这些严重的弊端是在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产生的,产生后又由这种制度保证上述弊端的长期存在并发展。因此当斯大林模式被抛弃时,必然也抛弃了由这种制度模式保证其生存的苏共。有人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令人深思的问题:“一个有着将近2000万党员的大党,就这样在执政74年之后丢掉了执政地位,整个党也随之溃散。迄今为止,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地方的历史档案中,人们都没有发现在敌对势力取缔共产党时遇到来自党的各级组织进行抵抗的记载,没有发现共产党员们有组织地集合起来为保卫自己的区委、市委或州委而举行的任何大规模抗议活动的记载,也没有发现人民群众为支持、声援苏共而采取任何有组织的记载。”遗憾的是,提出问题的人并没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简单地说,那就是因为广大党员与人民对苏共以及由其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已出现了信任危机。可以说,是人民抛弃了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和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思想与人民利益的苏共。这也充分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一个真谛,那就是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可以被蒙蔽一时,但不能长久被蒙蔽。制度的好坏,应该以人民能否接受为标准。
  苏共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没有解决领导国家的方式方法问题,长期党政不分、党国不分。斯大林把苏维埃降到一般群众组织的地位,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苏维埃只起橡皮图章的作用,国家的重大决策不是在苏维埃,而是在总书记个人的小圈子里决定的。俄国是个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建立之初,党代表人们管理国家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执政后的苏共一个重要使命应该是教会人们运用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真正当家做主人。实际上苏共并没有做这一工作,而是长期垄断权力,正如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所总结的:“苏共丧失政权的最主要原因是,在长期一党专政的制度下,实行了 三垄断 :垄断真理的意识形态制度,垄断权力的政治法律制度,垄断资源与经济利益的经济制度。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导致稍有不同于官方的意见,就会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就动用专政工具整肃、镇压,或投入监狱,或关进疯人院,或驱逐出国、剥夺公民权利;垄断了权力,使得苏共及其领导人的权力凌驾于政府和法律之上,出现了一个脱离人民的官僚特权阶级;垄断了资源和经济利益,使得社会经济生活缺乏活力,大量资源被用于军事工业,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对苏共的不满日益增加。而在苏联那样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往往会把对既得利益集团腐败专制的不满情绪转化为民族矛盾,一旦累积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就将导致民族动乱、国家分裂。”(《“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相信共产主义” 专访俄罗斯共产党总书记久加诺夫》,《南风窗》2009年第24期,第33页。)苏联剧变正是这样发生的。
  苏共自身也没有加强民主建设,仍保持着在国内战争时期形成的体制,党的最高领袖是绝对权威。党和国家的各级干部由组织部门任命,没有选举制和任期制,上至总书记,下至各级第一书记实际上掌握着大权,处于不受监督和制约的地位。党的各级干部严重地脱离群众,造成党群关系紧张。由于缺少群众的监督和制约,苏共走上了代表各级官员利益而不是群众利益之路,干部按级别不同享受着不同的特权,他们自己有专门的医院、商店、疗养院、住宅、别墅,以权谋私、贪污腐化成风,他们看不到老百姓生活的困苦和不便。日《莫斯科新闻》报道了一次引人注目的民意测验。调查表明,大约半数的苏联人不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有社会正义的社会”中,人们对高级官员享有特权的制度表现出最强烈的不满。按照人们对各种特权不满程度排列,它们分别是:在内部商店选购食物和用品、免费提供影剧院等场所的座位和各种书籍、在受人尊敬的住宅区的高级住房中拥有公寓,以及国家提供别墅等。列宁说过,执政党脱离群众是最大的危险。苏联的老百姓长期忍受生活用品短缺之苦,许多人都没有单独的住宅,这种巨大的反差造成了人们对苏共的不信任,认为他们并不能代表自己。
  有人在引用邓小平同志“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论证苏联剧变根本原因时,实际上主要归咎于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且不说这种说法严重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就这两个人而言,他们身上确实有许多缺点,缺乏驾驭全局的能力。赫鲁晓夫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体制模式的框框,丧失了苏联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良机。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的失控与最后失败,加速了苏联的剧变。但是,不要忘记,他们恰恰是苏联体制的产物,是苏共缺少选贤任能机制的产物。
  我们党十六大、十七大先后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员是党组织的主体,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这不是老话、套话,这里包含着对苏共执政教训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多年来我国广大理论工作者艰苦探索的理论成果。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提出来与读者共同思考。最后我要强调的是,参加本书撰写的作者较多,既有许多德高望重的老学者,也有年轻之秀。他们绝大多数是长期从事苏联有关领域研究的资深学者,一辈子都在孜孜不倦地研究苏联问题。他们运用了许多新资料,也包括新解密的档案资料,对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研究,体现了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个人还是国家,都可以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营养。研究历史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过去,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未来。本书反映了我国研究苏联问题的很多新成果,力图回答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值得关心社会主义事业的各级干部、学生和研究这一问题的专家学者重视和阅读。希望我们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李凤林同志曾任中国驻俄罗斯联邦大使,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张宇)
原标题: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苏联为何捧着金饭碗挨饿?
&&&&&&</div
军事热点推荐
令计划的独生子令谷在车祸中当场死亡…[]
军事历史精品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只有 才能发展中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