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在50 年代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弊端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是哪个时候开始实施的?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是哪个时候开始实施的?1949?
1.50年代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党和政府就着手于对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和变革,要创建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经济体制.经过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形成. 新中国的经济体制是在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化中形成的,大体上分三步走: 第一步,没收官僚资本,完成土地改革,统一财政经济.没收官僚资本,使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确立了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完成土地改革,变地主所有制为农民所有制,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统一财政经济,包括控制主要商品,加强市场、物价和金融的管理,以及进一步统一财政收支、统一物资调度、统一货币发行,到1952年实现了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这为形成新的经济体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一个基本条件. 第二步,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革在1956年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这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第三步,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建立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对重点建设实行统一管理.后来,对粮食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工业、物资、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国营企业和部分公私合营企业主要实行直接计划和实物调拨,并对财政、信贷和劳动工资等也实行统收统支、统存统放和统分统配.于是,形成了以计划体制为中心的、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 对于这种体制的形成,《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建国初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面临着实现全国财政经济统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繁重任务,逐步建立起全国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那个时候,在许多方面还没有统得很死,而且在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和步骤上坚持了从中国实际出发,有很大的创造. 二、年初步探索经济体制改革 “大跃进”时期,“左”的思想占了上风,经济决策出现了一系列的重大错误,服从于实现“大跃进”的目标,经济体制也有很多突然变化. 第一,在所有制上,急于追求“一大二公”,搞“升级”、“过渡”,企图尽快实现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的国有经济和国家经营.农村掀起人民公社化的运动,把小社并成大社,基本上取消自留地,实行政社合一.城市改造“残存的私有制”,基本上取消个体经济和个体经营,限制集体经济和集体经营,有的转为或并入国营企业,并使经营方式、购销形式和分配力、法归干一律.这都脱离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导致了“共产风”、“浮夸风”和瞎指挥. 第二,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不加分析地下放管理权,实际上是“大撒手”.针对过去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下放管理权有必要,但当时不加分析,一放就过了头. 第三,在国家和企业的关系上,扩大企业权限也是必要的,但在整个经济混乱的情况下,这无助于增强企业活力.当时规定减少指令性指标,实行全额利润分成制度,企业有权调整机构和配置人员,自行处理固定资产.由于缺乏正确的领导,层层抬高指标,企业失去正常管理,经济效益大大下降. 第四,在分配制度上,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搞“一平二调”,使平均主义进一步发展,极大地挫伤了农民、职工的积极性,在表面上轰轰烈烈的掩盖下,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 针对“大跃进”造成的国民经济严重困难,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这个方针,到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时得到了全面贯彻.贯彻这个方针,在缩小投资规模、放慢发展速度、恢复工农业生产并抑制通货膨胀、保证人民最低生活标准的同时,在经济体制上也有相应的对策. 首先,加强中央的集中统一管理,搞好综合平衡.为了克服无政府主义和分散主义,经济管理上加强集中统一. 其次,开始注意运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为了纠正否定价值规律的错误,注意了运用经济杠杆来调节经济运行. 再次,制定各种管理条例,加强经济监督.为了制止几年中造成的各经济领域的混乱现象,除制定了《农业六十条》外,还先后制定了《工业七十条》、《商业四十条》、《手工业三十五条》和《高等教育六十条》、《科学研究四十条》以及计划、财政等各项工作条例. 在调整过程中,还对体制改革进行了若干探索.例如:试办托拉斯,用经济组织管理经济,在工业、交通部门按照专业化协调的原则办了一些全国性的、地区性的和地方性的公司;改革企业管理体制,按照《工业七十条》,要求国家对企业实行“五定”、企业对国家实行“五保”,并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等等;改进物资管理,要求对生产资料参照商业部门的做法,合理安排流转环节,按照经济区设供应网点;试行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即固定工与合同工、临时工、亦工亦农并存,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并存;适当扩大地方管理权限,在继续加强集中统一的前提下,逐步把一些该由地方管理的事情下放给地方管理,包括计划留有机动和提高财政预备费的比例、给予调剂物资分配的权限等.调整时期的体制演变,针对以调整为主的任务,强调集中统一,取得了很大成绩,克服了困难,经济很快恢复,效益逐步提高,出现了以前少有的好形势.
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是哪个时候开始实施的?》相关的作业问题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同点就是都是统一配送物资,不同点在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是国家下达计划去生产物资和统一配送物资,战时共产主义是从社会上征集物资用于统一配送,物资来源非计划生产的.新经济就是市场经济,以市场需求为杠杆,撬动社会生产力按需生产,改革开放就是引进外面的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模式,带动国家各领域的发
新中国之所以最初选择和建立的是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认为,主观因素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对社会主义理论认识上的制约,把计划经济看成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把单一的计划调节看作经济运行的唯一机制;二是由于缺乏经验,照搬了苏联模式.客观的因素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社会所有制结构单一化
1、“铁饭碗”,反映的是: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单一的计划经管理体制.当时,职工生产的产品由国家统购统销,不愁销路,很多工厂生产的产品大量不过关.但是,有国家的这种经济体制作保障,他们不会下岗,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工作一辈子.-----于是,就用“铁饭碗”比喻他们的工作可以干一辈子,不会缺吃、缺穿.2、当
这要从马克思说起了.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18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成果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马克思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有以下特征:在经济结构方面实行纯粹单一的全社会所有制(即100%公有制);商品经济将消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1.国家基础薄弱,重工业几乎为零,必须集中物力、财力、人力进行统一规划,有重点的建设.2.防止重要资产浪费、转移、偷运贩卖.
计划经济(planned [command] economy●planning economy)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时间:1949——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转折改革开放——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明确提出目标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容: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选a. 这个问题用排除法解决,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故可排除c选项.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故排除d选项.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是政治权力的根本问题,与a选项意同.任何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掌握对国家或社会的最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health care reform, as the pharmaceutical distribution industry also wil
首先是由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决定的,中国处于一穷二白的时代,采用计划经济体制有助于国家经济发展;其次是国际上还没有共产主义国家采用其他经济体制的成功经验,已经有了前苏联实行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最后也是国际社会的影响,当时中国受到资本主义的限制,只能采用计划经济体制,跟前苏联永结同心喽
从秦汉形成的小农经济.而后在新中国成立时因为 国情问题,七大制定了一五计划,而后在邓小平时期又实行了改革开发.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基础上对于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问题进行了新的概括和说明,报告认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相统一的体制,其基本内容是:第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第二,必须把计划经济建立在价值规律之上,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管理
1.我们那时候跟苏联关系好 (老大哥么!) 未可厚非2.他们的一些政策的确是令苏联强大了,这是不睁的事实.(指军事与综合国力)3.社会制度一样,政策有的地方当然可以共用.(美国依照英国举国)4当年建国的元勋中,有文化的其实没多少.我们既然是社会主义那当然不能学美国的模式咯5你不跟他们学.他们会怎么样对你?你应该知道后来
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以下重要特征(参:Brus,1972, P.65-71;Ellman,1989, P.18):(1)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基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描述,公有制一直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财产形态.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化和国
(1) 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3)针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对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后开始走市场经济的路,可是公有制还是占主体地位.计划经济体制不符合中国国情,其实现在也有计划经济,五年计划计划就是这样啊,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协调,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弊端,特别是市场经济占主流的情况下,在大环境下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计划经济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而且由于国人的素质尚低走计划经济行不通 再
主要是由于计划经济虽然有了一些成效但是随时间有一些弊端逐步显现:政企职责不分 条块不割,国家对企业统的要死,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从1979年邓小平提出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国家能有社会主义国家也能用,到1992年邓小平提出将市场与计划统一,十四大,正式提出计划经济的改革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自己的特
The plan of China:establish China companies --- build up Chinese websites and recruit --- hold product-lauching exhibition --- sell and carry on researches -- c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的内在逻辑分析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的内在逻辑分析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22:51:58|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的内在逻辑分析
关注微信公众号  摘 要: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理论因素是借鉴苏" />
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摘 要: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理论因素是借鉴苏联的实践经验,但不是照搬苏联模式,外部因素是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20世纪50年代 中国 计划经济 工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6-02   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成功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与此同时,逐渐形成和完善了以高度集中为特征,以行政管理为主要机制,以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计划经济体制,构成了新中国建国后直至1979年开始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主要经济体制。在新中国成立65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那么,建国初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是否正确?本文在当时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建国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我国选择计划经济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与压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非常低下,工农业生产极端落后。   1.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平抑物价,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我们必须实行计划经济   解放前最高产量,钢只有90多万吨,原煤6000万吨(主要集中于日本占领的东北),粮食为2700多亿斤,棉花不到1700万担。而经历连年战乱的1949年,与历史上最高的产量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50%左右,其中,重工业减少了70%,轻工业减少了30%,煤炭产量减少48%,钢铁产量减少80%以上,粮食产量减少25%,棉花产量减少48%。由于生产大幅度的下降,物资奇缺,物价猛涨,通货膨胀加剧,财政赤字也来越大。据统计,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9年5月的12年间,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通货增发了1400多倍,物价上涨了8500多倍。广大劳动人民贫困失业,生活下降到可怕的地步。面对这满目疮痍、积贫积弱的国内经济状况,在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争取国家参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为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然而,连年战乱不仅使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贫困,民不聊生,同时必须认识到,帝国主义在侵略过程中,长期控制着我国的主要经济命脉。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抗日战争以前的近一个世纪中,我国接受帝国主义多条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通过条约特权,掠夺我国经济,垄断了中国煤产量的70%,铁产量的95%以上,航运吨位的73%(其中外洋航线占83.8%)和绝大部分的公用事业,并控制着我国的金融、保险和对外贸易。他们使用各种特权,攫取惊人的高额利润。1936年以后,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的垄断力量,通过发行公债、苛捐杂税、商业投机、通货膨胀等手段巧取豪夺而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工商企业。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四大家族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和战时经济统制手段大发横财,进而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到1949年,官僚资本大约占有全国工矿和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的80%,垄断全国钢铁产量的90%,煤产量的33%,发电量的67%,并拥有全国最大的银行和十几个垄断性贸易公司。由此可见,经过百年抗争终于赢得民族解放和国家主权的中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实现中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在建国初期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因此,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平抑物价,为了调整建国初期面临的官僚资本主义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就必须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有计划的建设社会主义。   2.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我们必须实行计划经济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指出:实现共产主义――当然包括其低级阶段社会主义――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但是,不管是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都是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发展中国家。因此,这些国家在建立自己的民主政权后,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因为工业化过程的主要内容是机器操作基本上代替手工劳动,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农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经济发达的国家,必然是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只有实现工业化,达到较高的生产力水平,我们才能更好的实现共产主义。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曲折,并且形成了近代畸形的产业结构: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1949年为4.9%,1936年为10.8%,1949年为17%,而且布局不合理,70%的工业集中在沿海,只有30%的工业集中在内地。显而易见,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着多么严峻的考验,毛泽东在1954年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因此,建国初期,我们迫切的需要实现工业化,实现祖国的繁荣和富强,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1956年年底,中共八大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确立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来。 面对建国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物资匮乏,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低且布局不合理,人才奇缺,技术非常落后等等的现实情况,要想优先发展资金、技术、人才密集的重工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加上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封锁,那种以市场为基础的配置资源的办法在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实现不了的,建国初期我国的现实状况只能通过国家的统一计划来配置资源,保障重点建设,恢复国民经济,有效调动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集中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才能实现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且在短时间内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比如几大钢铁基地、能源基地、机械制造基地,创造了原子弹爆炸、卫星上天、成为钢铁大国等等)和国民经济体系,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苏联模式的影响是实行计划经济的理论因素   我国建国初期实行的计划经济,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但也不是不考虑我国自身实际情况,照搬苏联模式。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但同时,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内忧外患、困难重重,俄国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实物配给制和劳动义务制,这个政策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恢复了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机制作用,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迅速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在1927年苏联经济达到战时水平,并且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初步好转,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在1928年,斯大林作出实行全面计划经济的重大决策,在农业领域实行集体化。并于1929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从此,揭开了苏联长达60年的计划经济模式序幕。通过实行计划经济,苏联在经济基础薄弱,帝国主义经济封锁,政治军事威胁的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顺利实现工业化发展目标,在二战中同法西斯的作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加快了战争停止的步伐。通过三组数据,我们可以明了的看到计划经济主导下苏联的发展:第一组是以1940年与1913年比较:1940年,苏联生产生铁1500万吨,几乎等于1913年的4倍;钢1830万吨,等于1913年的4.5倍;煤16600万吨,等于1913年的5.5倍;石油3100万吨,等于倍;商品谷物3830万吨,比1913年多1700万吨;原棉270万吨,等于1913年的3.5倍。第二组是以1953年与1940年、1913年进行比较:1953年苏联工业的固定生产基金等于1940年的2倍多,等于1913年的22倍。1953年大工业总产值等于1913年的30倍(按可比价格计算)。1953年工业产值比1940年增加1.5倍以上,其中机器制造业的产值差不多增加3倍。重工业各个重要部门的产量从1913年到1953年的增长情形如下:煤从2900万吨增加到32000万吨,石油从900万吨增加到5200万吨,钢从420万吨增加到3800万吨,水泥从150万吨增加到1600万吨,电力从19亿瓦时增加到1330亿瓦时。机器制造业在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1938年为27%,1950年为39%。第三组是从1951年到1984年的发展来看:1951年至1984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8.9倍,工业总产值增长13倍,农业总产值增长1.7倍,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是7%、8.1%和3.1%。而同期美国的这几项指标分别只增长2.1倍、2.6倍和0.8倍,平均增长率分别是3.4%、3.9%和1.7%。   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着与当时苏联苏维埃政权同样的内忧外患,满目疮痍的困境,苏联经过计划经济的实施,成功的巩固发展了苏维埃政权,使苏联从1918年向德国乞求休战,变成为一个20世纪80年代初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不得不让全世界感到震惊。并且,我国缺少足够的经济管理经验,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苏联成功的发展经验。但同时,我们也绝不是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有着丰富的反教条主义经验,形成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毛泽东认为,我们应该向苏联学习,同时,“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苏联所有制过于整齐划一、部门管理体制过于集中,而我们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公私合营经济和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的补充,指出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注意运用价值规律,调节某些生产和流通的价格、税收和供销关系,从而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建国初期面临的帝国主义封锁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外部因素   建国初期,美国从各方面孤立封锁新中国,美帝国主义不承认新中国的合法性,并且并操纵联合国阻挠新中国派合法代表取代被国民党非法占据的席位。由于美帝国主义的阻挠,国际上只有苏联和东欧、亚洲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承认新中国。同时,美国阻挠所有国家的商船进入新中国的港口,企图切断中国的海上贸易,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众所周知,美国于日,发动朝鲜战争,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威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生政权。为了维护新生政权,新中国在外交上实行对苏联“一边倒”的方针,做出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定。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政治上的独立要以经济独立为支撑,要想巩固和发展新生的革命政权,新中国经济必须独立自主,为了实现经济独立目标,相对于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轻工业发展战略,我国必须实现内部循环的重工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M],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2]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M],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薛暮桥等:《中国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M],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4]《高一历史必修二》: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毛泽东文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毛泽东文集》(第7卷)[M], 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相关论文推荐】浅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与利弊;专业:中共党史班级:2012级研究生业余班姓名:;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由来,要正确;在新中国成立至今的64年里,中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计划经济实际上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极端化的模式;迫,经济落后和不独立,因此要求实行赶超战略,而计;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原因,是由其内;从20世纪5
浅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与利弊
专业:中共党史
班级:2012级研究生业余班
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由来,要正确评价计划经济的历史地位,就要结合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生产力条件,正确认识新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并深入发掘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这关系到对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历史的公允评价。 在新中国成立至今的64年里,中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转变。面对历史与现实,我们又应如何看待和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呢?我个人认为,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因此,对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原因的讨论,要历史地来看待,必须放在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分析。 计划经济实际上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极端化的模式。各级政府部门的经济计划深入经济运行的程度,取决于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控制手段和力量。计划经济之所以兴起于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是这些国家的政府是通过革命建立起来的,拥有强大的权威和力量;另一方面,这些国家之所以发生革命,一般都是由于受帝国主义和国际资本压 1 迫,经济落后和不独立,因此要求实行赶超战略,而计划经济所具有的强大社会动员能力、政府集中资源配置以及高积累机制,都使得无产阶级政党通过革命取得政权后去选择它。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之所以选择计划经济体制,除主观认识因素外,当时的工业化压力、资源短缺和政府动员能力强也是重要因素。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实现了真正的民族独立,建立了强大廉洁的政府,真正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但是,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原因,是由其内在的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化的要求决定的,因而计划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建国之后的一个必经阶段。新中国在50年代之所以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社会主义要搞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是意识形态因素,通过加快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是其制度和发展目标因素,国际经济环境的空间限制是发展战略选择的制约因素。在这样的条件下,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中心、搞计划经济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不存在可以替代的其他道路。对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分析,需要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从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的关系看,它是在当时经济发展多重约束条件下的一个现实的体制选择,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生活的多样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开始暴露出来。由于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反对教条主义的经验,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一条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实 2 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因而比较早地认识到,建设道路也同样不能照搬外国。正是通过对斯大林所犯错误的深人思考,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促使中国共产党重新审视苏联模式的利弊得失,重新审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提出的“以苏联为鉴戒”,要走出一条有别于苏联、东欧,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就是这个时期探索的主题。当时毛泽东提出的许多改革性的重要思想和措施,也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 建国初期新中国选择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并非是单纯从某种理论出发或照搬别国模式的结果,而主要是为了较快实现工业化、建立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需要。苏联和新中国在革命胜利后,面对自身经济落后的局面和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都把资金、技术密集的重工业作为自己优先发展的产业,以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国家工业化,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防实力、巩固新生政权奠定物质基础。然而,苏联和新中国当时缺少的恰恰是资金、物资、技术、人才等发展重工业所必需的资源。面对这种情况,加上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如果还是采取革命胜利以前的社会所采取的那种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办法,要想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工业化是根本做不到的,唯一的办法只能是通过国家的统一计划来配置资源。同时,苏联连续进行的若干个五年计划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对新中国不可能没有巨大的示范效应,向苏联学习计划经济的方法也是十分自然的。但是,这一学习同样是出于自己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需要;而且在学习初始阶段,除了对重工业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基本照抄外,其他方面都注意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尤其到了“一五”建设的后期,更加强调要重视自己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基于对中国这样一个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建立起来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清醒认识,采取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建设,使新中国国民经济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恢复和 3 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对社会主义经济进行有意识的社会调节,即实行计划经济,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做到。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决定的。固然,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公有制的性质和主体地位,使中国社会经济有可能在全社会范围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安排。经常、自觉地保持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基本平衡,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资源,真正按时间节约规律办事,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不再盲目地受市场自发力量的支配。因为我们坚持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才能够做到把有限的资金尽可能地集中起来,用于国家亟需的建设项目上,保证了工农业生产以比旧社会高得多的速度向前发展。正是在这些地方,显示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巨大优越性。第一,只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正确比例关系,保证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正因为我们的经济从总的方面看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所以能够取得远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第二,只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才能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国民经济最急需、最重要的地方,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可以科学地分析不平衡的状况和制约的因素,制定由不平衡达到相对平衡的办法,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兼顾,从全局出发,集中主要力量,先发展那些亟待发展而有条件发展的东西。这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可以推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例如,建国初期,我们集中力量建设了“156项”工程,使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增强了国力,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有计划地使用了财力和物力。第三,只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才能在生产和分配中实现各方面利益的正确结合。我们强调计划经济,并不是说现行的计划管理体制和计划工作是完美无缺的,它还有许多弊病,弊病之一就是统得过多,把那些不应纳入计划的也纳人计划了。因而,市场调节在社 4 会主义的长时期内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把它置于计划的指导下,即把它同计划调节结合起来,才能使之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全部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占有和支配之前,完全由社会的代表按统一的计划组织生产和进行分配是做不到的。换句话说,还不能实行完全的计划经济。不过,完全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总会实现的。直接的条件当然是全面的全民所有制,而这又有赖于生产力的大发展,特别是其中的科学技术的空前提高。到那时,商品货币关系才会退出历史舞台,人们也就不再受市场自发力量的驱使和支配。否认了这一点,就否认了共产主义,甚至否认了成熟或发达的社会主义。当然,这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从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开始到70年代末,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长期处于支配地位,尤其是1956年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后,计划经济体制更趋高度集中,国家通过制定指令性计划直接调控企业生产活动,对主要的生产资料实行计划分配,对消费品的主要部分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应该说,建国初期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恢复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新中国在物资极其匮乏的情况下,有效地调动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短短十多年里就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活力。如现在的几大钢铁基地、能源基地、机械制造基地等,多建于这一时期。尤其是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起码适应了新中国追求高速工业化和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需要,具有以下两个市场经济体制在短期内无能为力的作用:一是在经济落后的条件下,保证了高积累和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二是在经济落后和高积累的情况 5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各类资格考试、应用写作文书、生活休闲娱乐、中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专业论文、浅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利弊 235等内容。 
 (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与评价研究述...经验理论原因 主要有:1、苏联的影响 2、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利弊以及为什么我们要改革开放董志凯认为, ...  的计划经济体制 2、 年 计划经济为主、...(1)建立原因:中国国情(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工业...虽然随着计划经济弊端 的暴露,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其影响 1.所有制结构过于___,公有制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 D.打破了外国对我国的经济封锁 2.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体制...  政治学习资料 训练 1 一、选择题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作用 ( ) 1.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的经济状况是 A.经济结构简单,物质基础薄弱 B.已经建立完整...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的经济状况是( A.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体现 C.两厂家激烈竞争...(2)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解析: 本题是一道...  【学习方略】2014 版高中政治 专题 5.1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 其作用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 2 【基础达标】 1.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的经济状况是 ( ...  浅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3页 2下载券喜欢...(1)前苏联社会主义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1)从...(三)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第一,政企不分,条块分割,...  训练1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作用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2)简述上述经济体制的弊端和影响。 13. 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计划经济体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