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国内陆第一个建立经济特区前的深圳,并建立保税区.为什么

中国政府批准建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设立银川综合保税区,并将采取综合措施加以促进。
&中新社银川9月12日电(陈康亮)12日,2012中国(宁夏)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暨第三届中国 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开幕式在银川召开。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近日,中国政府批准建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设立银川综合保税区,并将采取综合措施加以促进。  中国对外开放格局,正在从沿海、沿边进一步深入至内陆。目前中国正在西部建立一批特殊的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试验区、重点边境口岸,打造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宁夏等内陆腹地开放步伐正逐步加快。李克强表示,中国支持宁夏与阿拉伯地区加强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培育中阿合作的新平台。  李克强在致辞中明确指出,向西开放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在开放的区域格局上,我们致力于更加均衡和协调,在提升沿海开放、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内陆开放、沿边开放,大力实施向西开放。  显然,这意味着中国将更加注重扩大内需与扩大开放相结合,更加注重西部大开发与西部大开放相结合,更加注重向发达国家开放与向发展中国家开放相结合,不断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积极推动宁夏形成中国面向阿拉伯、穆斯林国家开放的重要窗口。此次获批的两个项目,被视为宁夏&向西开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在今年7月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办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商务厅合作的报告《以宁夏向西开放为突破口,促进中阿金融合作》中也指出,要把宁夏打造成中国和海湾阿拉伯国家金融合作的先行区,5年至10年内逐步把宁夏打造为国际化的金融中心。&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在等深夜失眠的你!
初次见面,请叫我宝宝?
看不到私信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vip.sina.com··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内陆城市开放路径探析
  关键词:内陆城市;开放型经济;路径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4/view-4007006.htm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影响着全球的每一个地区。形成这一过程的动因,既有市场经济的内在推动,也有国家、地方政府以推动开放为战略途径的积极主导。以开放促发展已成为重要的发展理念,并成就了中国——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地处内陆的中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地理区位等限制,基础相对薄弱,对外开放的意识相对不强,影响了发展步伐,形成了著名的“东中西”发展格局状况。目前世界政经格局的演变,中国经济内需主导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取向,给内陆地区创造了新机遇。内陆地区如何紧跟世界经济发展大潮,抢抓发展机遇,通过改革、开放、创新努力探索一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之路,形成内陆沿海联动开放发展局面,不仅对广大内陆地区自身的长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促进中国发展战略转型,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战略意义。   一、内陆城市开放经济发展理论分析   (一)开放型经济基础理论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首先表现为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因此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历来被认为是开放型经济最重要的理论渊源。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旨在揭示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以及国际投资形成的动因和作用等问题,按其发展可分为传统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新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两大阶段。   1.传统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物,以市场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变等系列严密的理论假设为基础,其中最具代表的当属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以及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论。   2.新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   二战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呈现出新的特点与格局,以克鲁格曼、赫尔普曼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打破传统分工与贸易理论的“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两大关键假设,形成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报酬递增说,以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新的分工与贸易理论,弥补了传统分工与贸易理论的不足,为开放经济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表1)。   表1 新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及其贡献   理论名称时间和提出者主要观点主要贡献   技术差距理论1961年,美国学者M.V.波斯纳在《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中提出技术的进步或创新,能使同等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获得更大的产出量,从而改变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比率,进而影响各国的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格局把技术作为独立于劳动和资本的第三种生产要素,探讨技术差距或技术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是对H-O理论的动态扩展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在《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提出凡是制成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⑴新生期⑵成长期⑶成熟期⑷销售下降期⑸让与期,在其不同阶段,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是不同的;产品的创新国在开始时出口这种新产品,但随着产品的成熟与标准化,创新国逐渐丧失优势,最后变成这种产品的进口国考虑了生产要素密集性质的动态变化、贸易国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以及进口需求的动态变化,对落后国家利用直接投资和劳动成本优势发展制造业生产,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规模报酬递增说1985年,保罗·克鲁格曼在《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中提出规模报酬递增也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当某一产品的生产发生规模报酬递增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递减而取得成本优势,因此导致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一产品规模报酬递增说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规模收益能够产生比较优势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0世纪80~9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先后出版《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三部著作 “创新是竞争力的源泉”,一国的竞争力高低取决于其产业发展和创新的能力高低;提出著名的“钻石模型”;指出一国竞争优势发展主要包括生产要素导向、投资导向、创新导向和财富导向四个阶段从微观、中观和宏观角度论述了“竞争力”问题,并从长远角度考虑如何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对传统分工与贸易理论提出挑战   (二)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内涵探析   对于一个经济体(国家或地区)而言,是否属于“开放型”或“封闭型”经济,主要指与外部经济联系、交换及影响的密切程度。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国际化进程看,一般而言,一个经济体(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方式总是体现了从“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的过程,其进程的快慢和程度主要受到国内外宏观发展环境、技术进步状况、区位、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体制和机制完善程度的影响,一个经济体(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市场化程度越高,对外依存度越高,越接近于开放型经济。   一般意义上的开放型经济,是指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程度较深较广,商品、劳务、资本、技术和人员跨国界流动较为自由,自身经济体制与外部经济体制融合度较高的一种经济。在开放型经济中,要素、商品、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境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由于与外部经济联系比较密切,获得发展的机遇更多,虽然受到外部冲击引发内部波动的可能也较大,但其自身调整和适应能力也会增强。开放型经济与传统意义的外向型经济有所不同,外向型经济体现以出口导向为主,更多地表现在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和利用上;而开放型经济是以降低制度壁垒(如国家之间的经济制度、关税;地区之间的行政性分割、税费差异等)和提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为主,表现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开放和充分利用上。但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国策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并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才奠定了当前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础,形成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雏形。   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内涵与沿海(边)开放型经济的基本点一致,但在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推进开放型经济的进程中,客观上存在着区位、发展空间、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经济发展阶段、市场发育程度的差异性,由此导致二者在推进取向、重点、路线等方面不同。中国沿海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战略,设立经济特区,推行外向型发展战略,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步强化区域经济合作,对内陆地区吸引、辐射能力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得以显著提升。可以看出,在国际化的宏观背景下,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一般经历了首先以国际市场为主要取向,与国际经济合作为重点,先国际后国内,目前处于国际、国内综合并举的阶段。与沿海地区相比,内陆地区在区位上与国际经济的联系处于劣势,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落后于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上落后于沿海地区,经济吸引、辐射空间相对较小,虽然近年来加快发展,内陆地区推进开放型经济的基础和条件初步具备,但要形成内陆、沿海联动格局,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   因此,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开放的范围上,应包括国际经济合作和国内区域经济合作两个方面。第二,从开放的内容上,包括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适应国际国内经济运行要求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第三,从推进取向、重点、路线上,在大力推进扩大对国际开放,融入国际市场体系,对接国际市场平台的同时,一般而言首先体现为以国内区域经济合作为主要取向,与国内区域合作为重点,先国内后国际,取得经验,奠定基础,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条件和信息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国际、国内综合并举。第四,在推进的主体和动力上,应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企业是主体,政府营造发展的环境和平台。第五,从推进开放的环境、发挥优势、提升竞争力上看,应具有开放平台、通道等硬环境支撑,也应有产业创新发展模式、综合配套服务水平及体制机制等软环境的支撑,从而为要素的自由流动、占据国际(区域)产业分工有利环节、促进国内外贸易创造良好的环境。必须指出,内陆地区各地由于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交通运输条件、资源禀赋、文化传统和对外关系渠道的差异性,其推进取向、重点、路线在不同时期会有所侧重和差别,并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模式,对一个经济体而言,其路径选择的科学与否,决定了该经济体推进开放型经济进程的快慢和经济成长的水平。   二、内陆城市开放发展路径探析   基于对开放型经济理论渊源及内涵的剖析,笔者以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为例,提出内陆城市发展开放型经济应重点推进的五个方面内容。   (一)搭建开放平台   1.不同层次的开放平台体系为开放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舞台   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地区)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中国沿海开放发展经验充分表明了以开放平台为“增长中心”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的“深圳特区”带动珠三角的崛起,到20世纪90年代的“浦东新区”引领长三角的辉煌,再到2000年以后的“滨海新区”推动环渤海地区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沿海各地的开放发展经验无不表明:大开放需要大平台,开放经济发展需要强大引擎。   各类保税区及开发区是引领开放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保税区作为向外辐射和向内辐射两个扇面的结合点,在中国及各地区对外开放的大舞台上,在参与国际竞争、国际大循环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保税区以“境内关外”的高开放度,使区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成一体,同时其所拥有的若干自由贸易政策、保税加工功能,为保税区进出口贸易、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在引领中国开放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各类开发区往往享有吸引国内外要素的各类优惠政策,具有集中资源打造的相对完善、优越的硬件条件,它们同保税区一样,也是开放经济发展的必备舞台。   2.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两江新区等开放平台引领重庆开放经济超常规发展   重庆成功构建起开放发展的核心平台。2008年,重庆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此后,先后争取到内陆首个“水港”加“空港”的双功能保税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全国规划面积最大的综合保税区——西永综合保税区及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重点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成为重庆开放发展的新“标杆”和强大“引擎”,与全市其他国家级开发区及区县工业园区一道共同构建起“1+2+4+N”“1+2+4+N”开放平台:“1”是指两江新区,“2”是指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两个保税区,“4”是指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四个国家级开发区,“N”是指近40个区县工业园区。 的开放引领平台。   开放平台建设引领重庆开放经济取得了瞩目成绩。2011年,重庆开放经济在世界经济和贸易环境异常艰难的背景下逆势前行,创造了进出口总值、实际利用外资增幅全国第一、实际利用内资四年增长近12倍、引入世界500强企业中西部第一的骄人成绩。其中,两江新区吸引了50%入驻重庆的世界500强企业,新区内的加工贸易离岸结算平台基本形成,结算额达到2011亿元,形成税收45亿元;重庆港成为内陆首个中欧安全智能贸易试点口岸,外地货物经由重庆转口的货运量占比达到32%,国际航空货运量翻两番多(表2)。   (二)构建开放通道   1.便捷畅达的开放通道为内陆地区改变区位劣势创造有利条件   地理区位因素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特别与交通运输条件密切相连,沿海地区正是凭借其临海的优越区位条件,大力发展对外贸易,获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那么对于远离大海的内陆城市,如何实现与全球市场顺畅连接、改善物流环境、降低物流成本?答案就是构建四通八达的便捷开放大通道。   哲学上习惯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新经济地理(NEG)理论也有关于区域经济发展中先天因素(第一自然)和后天因素(第二自然)的辩证思考。通过开放通道的建设,实际上就是用后天的建设弥补先天条件的不足,彻底将内陆腹地的劣势地理区位变为全面开放的优势经济区位,从而实现“外围”区域向“中心”区域的转换。   2.“一江两翼三洋”通道成就重庆开放门户地位   2009年,重庆市政府提出了“一江两翼三洋”战略,希望通过国际贸易大通道的建设,破解长期困扰内陆开放的区位难题。所谓“一江两翼三洋”国际贸易大通道,即通过“一江”长江黄金水道,连接太平洋;通过“西北翼”由新疆阿拉山口出境,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及鹿特丹港连接大西洋;通过“西南翼”由昆明-大理-瑞丽出境,经缅甸中部城市曼德烈-石兑港连接印度洋。   “一江两翼三洋”国际贸易大通道旨在畅通重庆与世界的联系,使重庆成为中国西部的国际物流中心和内陆地区国际贸易枢纽。特别是沿“西北翼”通过跨国合作、创新通关模式等构建“渝-新-欧”铁路国际贸易大通道,货物从重庆出关到欧洲各关口全部免检直达德国杜伊斯堡,全程只需要约17天。2012年“渝-新-欧”大通道有望进一步延伸至比利时的安德卫普,重庆将成为中国对欧开放的“门户”。   表3 重庆四条物流出海大通道情况   出海通道线路走向里程所需时间   渝新欧国际货运专属线路重庆-新疆阿拉山口-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杜伊斯堡全程约10 000公里约17天抵达欧洲   铁海联运国际贸易大通道重庆-深圳盐田港-欧洲约30天抵达欧洲   传统出海大通道重庆-上海-欧洲全程约22 000公里约40天抵达欧洲   新国际贸易大通道重庆-贵阳-昆明-大理-瑞丽-缅甸-曼得烈-印度洋和中东地区-欧洲全程约18 000公里约30天抵达欧洲   (三)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1.产业发展模式创新为内陆城市参与国际分工夯实基础   综观解释产业国际分工内在规律的主要理论,如雁行模式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梯度推移理论等,都存在一个重要的理论共识: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外转移产业,是基于规避某些产品在生产、销售等环节比较劣势的需要。因此,对于后发地区而言,准确把握国际国内产业发展和转移趋势,构建符合自身发展阶段和比较优势的开放型产业体系,是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途径。   近年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呈现加速向纵深发展的势头,为其他后发地区融入国际产业分工链条提供了条件。广大中西部内陆地区虽然拥有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价格低廉的优势,却存在着物流运输成本高昂、本地配套能力不足等难题制约,在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中不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如重庆,以集装箱运输为例,一个标准集装箱从重庆到上海,公路运输费用要2万元人民币,铁路运输要6 000元,长江水运需约3 000元。如此高昂的物流成本,意味着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不管重庆的要素成本多么低廉,税收政策多么优惠,都难以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垂直整合的加工贸易模式提速重庆产业发展转型   重庆抓住新一轮产业调整转移新机遇,选择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产业,以建设国家加工贸易和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为突破口,改变过去沿海企业电脑品牌代工的水平分工模式,坚持“整机+配套”、“制造+研发”、“生产+结算”,形成了“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垂直整合新模式。   重庆加工贸易的模式创新主要体现三大特征:(1)“一头在内,一头在外”。即原材料、零部件、配套件供给环节力争基本实现本地化,销售市场在境外,尽可能降低物流成本。(2)“整机+配套”垂直整合。按照产业链式招商模式,先引进行业整机销售品牌商,再利用品牌商引进代工商,然后利用代工商引进零部件生产企业入驻。同时,重点规划打造笔记本电脑及配套产业“一区十园七基地”“一区十园七基地”:“一区”是指整机装配区,以西永微电子园为主体,发展整机、显示器、连接线、芯片等产品;“十园”是指专业配套园区,例如外围设备产业园、显示产业园等,分别位于江北区等10个区县;“七基地”是指原材料供应基地,其中包括南川的铝材供应基地、綦江园区的铜材供应基地、万盛的镁材供应基地、晏家工业园的钢铁供应基地等。 的垂直整合配套体系,未来力争做到80%的笔记本电脑零部件本地化。(3)“制造+研发”、“生产+结算”相结合。重庆还引入了惠普电脑在新加坡100亿美元结算量的亚太地区结算中心和地区营运总部;此后,在引进宏碁和华硕两大品牌电脑时,也按照惠普的模式,将其地区营运总部和研发基地等引入重庆。   垂直整合的加工贸易模式成就了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并推动了重庆整体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拓展。目前,重庆已经构建起以惠普、宏碁、华硕、思科4大世界级电脑品牌商为龙头,包括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纬创、和硕、仁宝6大代工商和40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的“4+6+400”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并开建亚洲最大的云计算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正成为全市工业的第一支柱。与此同时,惠普结算中心入渝以来,该项结算业务为重庆带来了一年多达几千万美元的税收,重庆也已成为全国六个国际结算试点城市之一。2011年,重庆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内陆地区金融高地加快形成。   (四)提升综合配套服务水平   1.高品质的综合配套服务为增强国际吸引力提供有力支撑   要吸引国内外要素到内陆地区发展,必须提升内陆地区的国际化综合配套服务水平,这些将大大吸引国际企业、人才和要素的集聚。如制度建设上尽量与国际接轨,加强涉外咨询业发展,提供国际化的咨询服务,这些配套服务可以使外来投资者按照他们熟悉的规则(国际惯例)办事,避免进入一个陌生环境而面临各种体制障碍,这将大大降低广义上的“交易成本”。建立涉外医院、学校,方便外国人工作生活,无论是理论上还是现实中,人的需求都是多样化的,外来投资者、就业者除了在此工作之外,还需要享受生活,特别是在对外开放中,国际化的生活配套必不可少,有时这比一些所谓的优惠政策更能吸引投资者和高端人才。建立职业培训体系,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本等,这将使内陆地区在拥有劳动力相对价格优势的同时,素质上也不比沿海差,实际上有利于提高企业单位劳动力成本的产出。   2.国际化服务功能提升重庆国际城市品质   近年来,重庆在完善国际化综合配套服务方面做了诸多努力。优化投资环境,建立完善的职工培训体系、住房保障体系等,解除国内外企业招才、用才的后顾之忧。众多外语培训机构、涉外咨询机构等提供了便利的涉外事务服务,增强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吸引力。重庆城市面貌不断改善,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提供完善的国际生活服务,如金山医院等国际医院提供完善的涉外医疗服务,重庆耀中国际学校、重庆一中国际交流学校、重庆枫叶国际学校、重庆QSI国际学校等一批国际学校为外籍人士子女教育和内地出国预备人员提供良好的国际化教育服务。   (五)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1.系统性体制机制创新为内陆城市开放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按照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随着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诸如开放环境、创新能力、文化底蕴这类彰显区域与城市特质的新因素,已悄然取代了那些曾经起过决定性作用的传统经济地理因素,成为吸引国际人才和资本等要素流动的关键;即使在不具有先天比较优势的情况下,以地方制度为中心的人文因素也可以导致空间聚集。   结合中国实际,张幼文进一步对开放型经济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认为外向型经济实现的是政策性开放,制度性开放是开放型经济的本质特征。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自由、公平、法制完备的市场环境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必要条件。浦东新区为适应参与国际市场大循环和竞争的要求,推行了行政体制改革,实施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管理、口岸管理体制、检验检疫监管等系统性改革试点,成为全国对外开放一大“标杆”。内陆城市在开放创新方面起步较晚,尤其需要多下功夫。如果能遵循系统设计的理念,创造出涉外体制机制环境的比较优势,就能为扩大区域对内对外开放、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2.与国际接轨、市场体制机制的建立完善等激发重庆开放活力   近几年,重庆以推进系统性的涉外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在与国际接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依托两大保税区的平台优势,创新海关监管和通关模式,扩大对外贸易绿色通道,实现渝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开行和多国海关“一卡通”,使重庆一跃成为国际贸易转口口岸。成立重庆股份转让中心等七大要素交易市场重庆股份转让中心(即OTC市场)、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重庆药品交易所、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重庆航运交易所和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交易额累计超过3 000亿元,为各类要素高质量集聚、高效益配置创造条件。创新国际化金融管理体制,成功争取设立国内首个离岸金融账户,引进惠普结算中心、美国贝宝公司等结算类企业,成为全国六个国际结算试点城市之一。创新互联网监管机制,启动“国际离岸云计算数据特别管理区”建设,致力于打造亚洲最大的云计算产业基地。开展服务外包试点,着力建设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11年实现服务贸易总额61亿美元,总量西部第一。   开放经济管理体制机制的形成和完善,极大提升了重庆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了重庆对内、外资和人才进驻的吸引力,使重庆成为近年来中国西部地区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开放水平的成功样本。2010年由于在开放策略方面独树一帜,重庆在亚太地区最佳投资城市子榜单中高居第七位,排名超过日本东京亚太地区最佳投资城市子榜单(2010). 英国《外国直接投资》杂志, 2010-1。 。   三、推进内陆城市开放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从理论分析及重庆开放实践剖析,内陆城市和地区的开放发展,除前文提到的五方面重要途径外,还需要从培育开放的文化底蕴、增强要素保障和完善以涉外经济体制为重点的体制机制等软环境,从而提升整个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一)培育开放型经济文化底蕴   意识是推动一切事物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开放意识对于任何地区尤其是处于内陆的地区来说尤为重要,开放的意识和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软实力,是提升内陆地区活力的关键,也是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动力。一是培养各级领导、管理人员要冲破狭隘的老旧观念,不断增强开放意识,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对外的大开放,树立全球化战略的观念,以全球视野、开放思维统筹把握国内外市场的变化,树立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以人为本的意识,既要发扬光大重庆淳厚朴实的本地文化,也要善于吸收其他先进文化的优秀内容,有机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二是政府应研究出台系统性的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尤其是包容性、开放性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在提升开放型城市品质的同时,激发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加快内陆地区的科学跨越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各种要素保障   内陆城市开放发展需要有比沿海地区更加优越的配套条件,其中最重要的配套条件就是各种要素的支持。一是土地要素保障,特别是建设用地,这是内陆城市开放发展的基本空间载体,无论是承接国际国内的产业转移落地,还是吸引外来高端人才落户,都需要有充足的土地要素支持,这需要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以及土地利用制度创新等方面共同努力。二是人才要素保障,内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人才的集聚能力偏弱,并且思想观念不够解放,迫切需要一大批各种类型(经营、管理、技术等)的人才,对发展形成强大支撑,这需要加大自身人才培养力度和积极引进紧缺人才。三是资本要素保障,内陆城市的资本相对稀缺,而所处的发展阶段往往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拉动,资本要素保障显得非常重要,因此要广泛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做法,繁荣资本市场,吸引资本集聚。   (三)完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内陆城市仅仅沿袭过去沿海地区那种依赖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理念和方式已经不合时宜,也不可能在新一轮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以更广阔的视野和非凡的胆识,强化开放理念创新,加快构建国际市场全方位的体制机制环境。一是突出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完善开放政绩考核制度,构建服务型政府,加快市场体系的开放,着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助商、活商的氛围,让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竞争,公平享受政策和服务。二是创新促进涉外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重点从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海关及检验检疫便利化措施、外经贸促进等领域,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加大探索创新力度,摒弃一切阻碍开放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政策支撑体系,为世界各国、各地优质资本和产业项目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力争形成明显的人才、资金、技术、产业等市场要素谷地。参考文献:   [1]易小光.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及其途径:重庆个案[J].重庆社会科学,2008(11):43-46.   [2]李晓西.改革开放30年对外开放理论回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5-22.   [3]甄炳禧.对经济全球化的再思考[J].国际问题研究,2007(4):4-20.   [4] 张二震,方勇.要素分工与中国开放战略的选择[J].南开学报:哲学社科版,2005(6):9-16.   [5]张幼文.跨越时空:入世后改革开放的新阶段[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6]陈德敏,谭志雄.区域合作与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9(9):78-91.   [7] Krugman P.Making sense of the competitiveness debate[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1996(12):17-25.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立经济特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