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李娟照片曝光到陕西扶贫县多远

静宁县:在精准扶贫中找位置 在脱贫致富中看作用-平凉市扶贫办
当前位置:>
静宁县:在精准扶贫中找位置 在脱贫致富中看作用
发表日期: 20:11来源:县区动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一定要把农村基层这个基础夯实”。静宁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典型的旱作农业县,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贫困程度深是全县的基本县情。静宁县委抢抓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及政策叠加的重大机遇,坚持把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精准扶贫作为主责主业,精心调研谋划、精准制定意见、精细组织落实,聚力引导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找位置,党员干部在脱贫致富奔小康中看作用,形成了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助推了精准扶贫纵深开展。
一、主要做法
1.完善一套好机制,推进主体责任在精准扶贫一线靠牢。各级党组织坚持把抓好基层党建作为最大政绩,把实施精准扶贫作为政治任务,强化守土守责意识,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思想精力向精准扶贫集中,措施力量向精准扶贫聚焦,考核激励向精准扶贫体现。县委积极回应全市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反馈问题和市委调研静宁加快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工作时的指示精神,及时研究制定《县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问题整改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健全完善限时整改、追究问责、跟踪督导、联动抓管等机制,把从严从实要求贯穿基层党建和精准扶贫全过程,对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党员干部管理不严格、精准扶贫工作进展缓慢的进行约谈诫勉,严肃指出问题、限期整改纠正。县级党员领导按照责任分工和分管工作,分别抓好联系包抓乡镇基层党建和精准扶贫工作。各基层党组织对市、县基层党建分解的87条重点任务建立“责任清单”,实行台账化管理、销号式落实。各党工委书记严格履行“五个一”目标责任,班子成员每人联系包抓1-2个下属党支部,盯主要问题、抓薄弱环节、促重点突破,推动抓基层党建与抓精准扶贫成为一种共识、一种自觉、一种常态。
2.选配一个好班子,推进服务保障在精准扶贫一线体现。跟紧全县苹果产业、旱作农业、畜牧养殖、包装加工、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大力推行“一线一支”党建模式,不断完善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群众自治组织为关键、民主议事组织为突破、村民监督为保障、社会及群团组织为补充、产业型党组织为支撑的“一核多元”村级组织架构,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的问题,让群众更加信赖基层党组织,不断增强基层党支部对各类群体的领导能力。采取“两推一选”、组织选派等方式,注重把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熟悉精准扶贫政策、善抓精准扶贫产业、能够带领群众精准脱贫的人员调整充实到村“两委”班子,推进村党支部与各类组织交叉任职。实行村委会等村级各种组织向村党组织定期报告工作制度,在制定乡规民约、巩固农村意识形态阵地,打击危害农村非法势力等方面紧紧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不断巩固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务监督机制,加强对扶贫政策落实、工程项目建设、村级“三资”管理监督,从源头上遏制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不正之风,保障群众对精准扶贫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3.建立一处好阵地,推进基层基础在精准扶贫一线夯实。紧扣省、市委村级阵地全覆盖目标和贫困村不达标村部“两年任务一年完”的要求,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实施精准扶贫,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保障。积极整合“一事一议”、整村推进、村卫生室、双联单位帮扶等各类资金,新建改扩建标准化村部113个。坚持“一室多用、多室共用”原则,在村部配套建设村卫生室、农家书屋、小超市、电商网络室等,满足村级办公、党员议事、群众办事和到村任职挂职干部日常工作生活需要。在村部设立精准扶贫室,制作精准扶贫贫困户分布和项目规划实施示意图,乡村组织精准指挥、干部群众“挂图作战”,使村级阵地成为了精准扶贫的“前沿指挥部”。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大力推进以县政务服务中心为基础、乡镇便民服务大厅为纽带、村级便民服务站为延伸的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建设,依托村级阵地建成便民服务站232个,积极吸纳农行“四融平台”、邮政网点、农资配送中心入驻,创办设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全面推行入户征询、挂号受理、限时办结、销号回复“一站式”代办服务,变“坐等上门”为“主动问需”,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多次办”为“一次办”,着力解决群众办事难、办事成本高等问题。
4.培育一支好队伍,推进先锋作用在精准扶贫一线发挥。积极培育服务精准扶贫的“党员先锋队”,从严抓好党员发展,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对农村党员精准扶贫政策、实用技术培训,引导党员在产业一线和精准扶贫中带头调结构、做强产业,带头办实体、吸纳就业,带头兴科技、领办园区,带头建协会、开拓市场,带头结对子、共同致富,先后领办创办果品产业储藏加工企业12个、“三级五类”示范园区48个、合作经济组织23个、网络电商平台7个,形成了党群共富奔小康的干事创业局面。积极培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产业服务队”,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整合组织、人社、农办、农牧、林业、科技、妇联等培训资源,采取入户宣讲、集中培训、现场讲解、座谈交流等方式,举办贫困村主职干部、党务干部、驻村工作队等培训班8期1440人次,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245期,培训村社干部、农民技术员及贫困农民2.8万人次,帮助指导群众学习扶贫政策、制定脱贫计划、培育富民产业、掌握信息技术,增强了贫困群众“造血”功能。积极培育服务精准扶贫的“驻村帮扶队”,组建由双联干部、到村任职干部、大学生村官、乡镇包村干部、科技特派员等710名干部组成的150个精准帮扶工作队,结合开展“七个一”活动,协调落实扶贫攻坚、项目建设、“双联”行动等任务,帮助村级抓班子带队伍,调结构兴产业,促其在扶贫攻坚主战场发挥作用,做到了长流水、不断线,不脱贫、不脱钩。
5.打造一批好典型,推进惠民实效在精准扶贫一线凸现。按照“持续巩固老典型、抓建培育新典型”的思路,注重把典型培育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深入实施“先锋引领”行动和“双百双千双万”党建基础保障工程,大力培育农村“富民先锋”党建品牌,分行业领域培育创建市级党建典型5个、县级党建典型43个,先后命名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78个、优秀共产党员135名,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精准扶贫中学有标杆、行有示范、赶有榜样。创新完善服务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拓展延伸“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探索推行村级事务“521”民主决策法,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精准制定贫困村发展计划,精准选定脱贫致富路子,精准落实扶贫专项贷款、助学贷款、低保优抚对象确定,精准实施路、水、房、电等基础设施,切实把支部要办的事变为群众愿干的事,把群众想干的事变为支部要做的事。持续开展单位联村比发展建小康村、干部联户比致富建文明户的“双联双比双建”活动,帮助扶持的双联贫困村签订一个共建协议,制定一个发展计划,讲解一次党课知识,培训一批技术能手,培育一个增收产业,破解一个致富瓶颈,先后实施帮扶项目68项,协调发放双联惠农贷款3000万元,为贫困群众帮送农资175.5万元,稳定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努力把双联贫困村打造成各级帮扶组织的精品示范村,走出了一条基层党建与双联行动、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的扶贫开发路子。
二、工作成效
一是基层组织在精准扶贫中找准了位置。农村党组织通过发挥在精准扶贫中的组织者、推动者和服务者作用,精密制定村级扶贫计划,精心动员党员群众参与,精确选准脱贫致富路子,精准实现脱贫目标任务,有效解决了广大群众在精准扶贫中面临的“为何要精准、怎么能精准和如何保精准”的问题,促进农村党组织发挥作用“不偏离”,服务群众“有靶心”。
二是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了作用。基层党员干部通过发挥在精准扶贫中的践行者、引领者和带动者作用,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宣传扶贫政策,分析致贫原因,优化发展思路,确定富民产业,培训实用技术,制定村规民约,切实把广大群众组织起来,凝聚起来,更好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形成了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和精准扶贫的强大正能量。
三是广大群众在精准扶贫中看到了变化。通过引导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中发挥服务保障作用,推动了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的深度融合,着力破解了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路、水、气、电、房”和“上学、看病、养老、就业、保险”等民本民生问题,推动基础设施改善了,乡村面貌变好了,民俗民风淳朴了,干群关系融洽了,使基层广大群众真正在精准扶贫中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
三、思考启示
一是准确把握政策导向,是推进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的基本前提。始终坚持“把抓好基层党建作为最大政绩,把抓好精准扶贫作为政治任务”的工作导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系列政策规定及全国农村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静宁工作实际,进一步优化抓农村基层党建与抓精准扶贫的思路目标、任务措施和预期目标,引导各基层党组织持续在精心谋划、精心组织、精心指导、精心管理、精心保障、精心考评“六精”上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基层组织就会更加坚实、精准扶贫就会落地生根。
二是严格落实扶贫措施,是实现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基本思路不动摇,严格落实摸准贫困对象底子,找准致贫返贫原因,选准脱贫致富路子,瞄准精准扶贫目标,定准双联帮扶措施,用准扶贫开发资源的“六准”扶贫攻坚措施,着力解决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实施精准扶贫中目标盲目、行动盲从、实施盲区的问题,精准配置扶贫资源,就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有力放矢、有效放矢,实现扶贫方式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
三是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是拓宽群众致富渠道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强大引擎。扶贫开发一直是摆在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项重大社会课题和增收致富难题,作为国扶贫困县和苹果生产大县,“30年谋一果”是静宁走出的一条山旱区扶贫开发的成功路子。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扶贫开发的新部署、新要求,积极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持之以恒绘就苹果产业蓝图,大力发展苹果电子商务,不遗余力打好扶贫攻坚硬仗,带动旱作农业、畜牧养殖等主导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创牌,就能有效推动县域南北互补均衡发展,真正实现一业主导、多元增收。
四是紧盯薄弱聚力攻坚,是夯实党建基础和如期实现精准脱贫的组织保障。按照全县“六结合”主线,把加快精准扶贫与基层党建融合发展,作为检验工作实效的重要标尺。着眼加强服务型党组织为民型干部富民型党员建设,深入实施“先锋引领”行动,拓展深化“成纪先锋”党建品牌创建,全面推行产业党建模式,持续改造提升村级阵地,不断健全完善村级便民服务站,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发挥舆论宣传导向作用,深度挖掘总结和培树推广在精准扶贫中涌现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营造抓基层打基础、抓扶贫促脱贫的浓厚氛围。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精准扶贫各项任务落地见效。[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当前位置:&&>&&>&
甘肃静宁县“一张照片”文化公益活动助力扶贫
&&&&来源:党建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为丰富农村贫困老人的精神生活,倡导全社会关爱、尊重老人,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探索创新“文化+扶贫”的有效模式,以“文艺惠民、文艺为民、文艺乐民”为宗旨,组织开展了精准扶贫、文化惠民——“一张照片”大型公益活动,为贫困村贫困老人免费进行摄影,将老人晚年生活进行了影像定格,为老人们送去和谐温馨的照片,丰富了贫困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搭建了社会广泛参与的尊老助老平台。
  拓展志愿服务新平台,精心开展免费拍摄。为了让贫困户的老年人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温暖,静宁县精心策划了“一张照片”公益活动,组织全县各行各业的54位摄影爱好者走村串户,用全新的视角、独特的角度为全县22个乡(镇)的29个预脱贫村的70岁以上的1114位老人免费拍摄了肖像照和生活照,并为51个村民小组的群众拍摄了“全家福”。活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了文化志愿者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基本目标,创新了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和形式,扩展了志愿服务“舞台”“讲堂”“展台”之外的基层志愿服务实践载体。
  开展尊老敬老新活动,举办大型摄影展览。为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让老人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及全社会的关爱,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浓厚社会氛围,静宁县邀请专业摄影师评选命名了80张照片,在重阳节举办了“一张照片”大型公益摄影展,表达了对广大老年人的美好祝愿。“一张照片”聚焦农村贫困老人,形象地记录了农村生产生活的点滴,生动地展现了农村的风土人情及老人们的精神风貌,弥补了长期居住在偏远农村的贫困家庭老人们没有机会拍照的缺憾,激发了关爱贫困老人的热情。
  创新文化扶贫新模式,助推公益活动开展。精准扶贫,既要让群众的物质生活更殷实,又要让群众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一张照片”大型公益活动通过摄影这一形式让群众感受到温暖和关怀,让人们直观地了解农民的艰辛,让走出农村的人们看到了“乡愁”,让群众在参与中获得更多幸福感,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弥补了精准扶贫的“短板”。从活动的策划组织到启动拍摄再到布设展览,文艺志愿者深入农村关注和关心的贫困老人的善举以及农村贫困老人们的生活状况,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受到了当地群众和众多媒体的广泛关心和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工人日报》以及省市县媒体进行了相继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官方公众微信号以及当地各类自媒体、微信朋友圈也被“一张照片”大型公益系列活动成果展刷屏,点赞好评不断。通过宣传发动、辐射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扶贫中来,有力促进和带动了全社会方式多样扶贫活动的开展。(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王仁锋)
网站编辑:王高林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平凉市静宁县:从苹果入手,走出一条富民强县路子
来源:丝路明珠网
平凉市静宁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甘肃省18个干旱县之一,脱贫攻坚的任务相当繁重。然而,作为黄土高原优势苹果产区之一的静宁县,把脱贫攻坚与苹果产业发展相结合,逐步做大做强苹果产业,玩转苹果营销,走出了一条符合县情实际的富民强县路子。请听甘肃台记者李千的报道。5号,伴随着如银蝶飞舞雪花,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产业扶贫大型集中采访活动小组走进静宁县韩马村村民韩团家里,宽敞明亮的红砖瓦房,崭新的家用电器,让记者们眼前一亮,谁都没有想到这就是两年前还是贫困户韩团平的家。以前种小麦、玉米每年收入只有三、四千元,现在加入合作社种了8亩苹果,每年纯收入五、六万元,日子是越过越好。谈起如今的生活,韩团平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变化打多了,以前只有过年才能吃个肉,现在想吃每天都可以,炒上几个小菜,坐下喝上些酒,现在有钱了想卖什么都可以,现在特别的好。近年来,静宁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与苹果产业发展相结合,突出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突出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应用,突出广大果农的技术培训,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合对接,聘请专家在技术服务、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形成以专家为核心、以果业协会、县乡技术人员为骨干的技术服务体系,每年培训果农5万人次,为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所长李建明:我们总结了一套非常适合老百姓掌握的修剪技术,一般是一年定杆、两年、三年、四年保证丰产,老百姓一听就懂一学就会,这些简单的技术和优质苗木的推广,让老百姓收入明显得到了提高。在产业扶贫过程中,静宁县还坚持发挥合作社独特功能和作用,通过“合作社+”模式,引导合作社围绕产业链与贫困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完善利益联接机制,带动贫困户通过合作社共同分享产业化经营收益,增加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静宁县金国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兴明:我们通过打造苹果全产业链模式,我们入社的社员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贫困户,他们种的苹果,我们承诺在产销季节我们全部收购,收购的时候我们大于市场价格,好的我们按照商品果卖,次一点的我们作为生产果,这样不好的苹果也能卖出好的价钱。最新数据统计,依靠苹果一业,静宁县3.1万户15.4万人实现稳定脱贫,苹果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随着苹果产业的发展壮大和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农民思想观念、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全县建成新农村152个,1500多户果农在县城购房置业、供子女读书、投资消费,繁荣了城乡经济,促进了城镇化建设,让苹果产业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聚宝盆”和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人民日报:甘肃省静宁县扶真贫、真扶贫调查
来源:人民日报
| 添加时间:日
| 作者:高云才
挂着“扶贫地图”作战(乡村观察)
——甘肃省静宁县扶真贫、真扶贫调查
洋芋秧子渐渐枯萎,玉米穗露出“牙齿”……陇东笼罩在秋收风景中,原安乡地处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甘肃省静宁县的最北端,是这个贫困县扶贫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在势大力沉的扶贫推进中,原安乡正有条不紊地摆脱贫困。吉林村村民孟建民正伺候着牛舍,照顾着他家的6头架子牛和2头小牛犊。老人家很乐呵,“这两年,每年都能卖出两头架子牛,收入一万五千块,不少,不少!”
把再攻坚搬到地图上,重点扶持,有序推进,整村推进
要说地,老孟家可不少,肥地,瘦地,拢在一起,足有40亩。但高寒山区,种荞麦、玉米和洋芋,产量不怎样,收入上不来。“因为好伺候,大部分地种的是荞麦,每亩地只能收入300多块钱。”一家6口人,种地收入再加上儿子儿媳附近打点零工,是一个普通的贫困家庭。
收入不多,日子能过,祖孙三代同堂,老孟觉得还行。但老孟家的贫困,被县委县政府标注在原安乡的“扶贫地图”上。
站在静宁县扶贫地图前,全县70%以上片区被涂上暗红色,这些区域都是贫困区域。原安乡全体都被涂上了暗红色,让人心头沉重,顿觉扶贫担子沉甸甸的。全乡贫困率达到49.7%……指着扶贫地图,和记者一同调研的甘肃省平凉市副市长李富君说,“这些贫困人口,都是人均纯收入按照2010年不变价低于2300元的人口。”
吉林村贫困面之大,让人侧目。到2014年底,全村370户人家,贫困户217户;全村总人口1798人,贫困人口979人。静宁县委书记王晓军表示,“扶贫就是啃骨头,要啃下所有难啃的骨头。像吉林村这样的硬骨头,我们作为重中之重,重点扶持,有序推进,整村推进。”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没有创新是很难推进的。静宁县的扶贫地图,是多年来一届一届党委政府在“三西”扶贫中形成的一个经验总结,是扶贫新阶段的一个创新尝试。大图之外,有相关附图构成,包括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分析图、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曲线图、农民收入结构图、增收产业发展布局示意图、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发展示意图、精准扶贫脱贫时间计划示意图,人均收入增长计划表,年度减贫计划人数曲线图……
王晓军表示,静宁扶贫成就巨大,但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从1983年到2014年,全县累计投入财政专项资金5.16亿元,其中“三西”建设资金1.81亿元,共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65个,有效解决了19.7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和增收问题。全县由大面积绝对贫困缩减为区域性相对贫困。2014年,全县剩下贫困人口12.95万人,贫困面28.85%。
众志成城,一张蓝图绘到底。扶贫地图让扶贫更加具体化,有了对象,有了任务,有了方法,干部群众都托了底。面对贫困,干部群众“挂图作战”,成了静宁扶贫再攻坚的一道新风景线。
“五步法”让群众心平气顺,精准识别才能扶真贫真扶贫
解决老孟家的问题很关键,但比这个还关键的,是如何发现老孟家的贫困。这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静宁在扶贫实践中探索出“五步法”,是一个创新。
“农户报,社内评。村民议,入户查。村级定,乡审核。两公示,一公告。实名管,动态调。”静宁县长张兴荣一口气说出这“五步法”的“30字口诀”,“干部和群众都挂在嘴边,入脑入心。”
“五步法”,每一步都很重要。张兴荣解释,比方,第三步“村级定,乡审核”,这是给贫困户建档立卡的难点。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情况熟悉、底子清楚的优势,对拟选的贫困户名单进行甄别初审,重点把好是否有漏选错选,是否符合政策界限,是否有家族势力干扰,是否有干部优亲厚友“四关”。将初审结果提交由村内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参加的民主评定会议,民主投票后评定最终扶贫对象,逐户填写贫困户基本信息登记表,报乡镇审核。
扶真贫,真扶贫,辨识贫困户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无从谈起。平凉市扶贫办主任禹文长表示,静宁的“五步法”,以群众路线为指引,公平公正地辨识出贫困户,干部顺心,群众满意。
好办法带来好结果。由于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加上前年大孙子考取中国石油大学,小孙子还在中学念书,两个孩子学费昂贵,老孟在12.95万贫困人口之中还不能脱身。吉林村村主任孟金玺分析来分析去,“因学致贫是老孟家的症结,必须对症下药。”
曙光来了。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推进,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的阳光再次照射到老孟一家人身上。那就是先扶持他家解决孩子上学费用的问题,不是救济,而是创造财富。计划经济时期,老孟是生产队饲养员,利用他养牛的经验,政府扶持帮他买小牛犊,长大后生出崽来,还一个小牛犊给村集体,流转给其他贫困户。就这样,滚来滚去,老孟的牛棚里已经有8头牛了。每年可以出栏两头架子牛,卖给育肥公司去育肥,一头牛要卖七八千元,孙子上学的钱有保障还有余,老孟甭提有多高兴了。
“小大苗”扶贫成新风景,“一业多元”提高了扶贫效率
八里镇是静宁的另一个贫困乡镇。靳平村村民邹颜龙正忙着平整土地,准备来年把种荞麦和洋芋的地块全部都栽上红富士苹果树。
“你家的12亩地都种果树,行吗?就不种点别的?”“种别的收入低,种果树收入高。前几年俺听村干部的,在洋芋地里套种了2亩红富士苹果,去年卖果收入大约2万块钱。种地可赶不上!”八里镇书记胡生平和村民邹颜龙的对话,直引得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孔智清打趣:“前几年,听说你家不是偷偷把果树苗给拔掉了吗?”
原来,村民们对种果树脱贫增收并不看好,还是热衷于自家祖祖辈辈种的玉米、荞麦和洋芋,当年种当年就收获。种果树,猴年马月才能结果,再说,就一定能卖上好价钱吗?
白天果树种上了,晚上就被拔掉了。针对贫困户的顾虑,静宁做了两件事。一是选择合适地方流转部分土地,建果园示范园区。让百姓看,使百姓相信。二是增加扶贫资金供给,把原来无偿提供给贫困户的3到4元左右一株的小苗改成了7到8元一株的“小大苗”,种小苗5年才挂果,种“小大苗”后3年就挂果。这两招,果然有效。截至今年,全县已经种植各种果树100万亩,挂果并形成收入的果园达到50万亩以上。“小大苗”扶贫,成为静宁扶贫的再一次创新。
在八里镇苹果示范园里,红果挂满枝头。孔智清很是感慨,“你瞧哇,这苹果,这梨,看上去养眼,吃起来脆甜。这些果园,是老百姓摆脱贫困的园子,是走向新生活的园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预计今年全县果品产值可达20多亿元。未来几年,静宁的种植结构将是以林果业为主,其他种养业为辅的“一业多元”形态。
“种这么多果树,果子能销售出去吗?”面对记者的疑问,静宁县林业局果树研究所所长李建明笑了。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使得静宁的苹果外形圆润,养分充足,口感回甜,市场十分欢迎。经过多年市场浸润,目前“静宁苹果”大部分供国际市场和国内大城市的大型超市。目前,这里的红富士苹果,地头价每斤就6.8元。
扶贫创新无处不在,“静宁苹果”网络销售为扶贫开辟了新渠道。静宁县政府决定,支持静宁籍贫困大学生,让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大学开一个网店销售果品……
老孟听说“小大苗”扶贫,也想试试。但高寒山区条件不允许,老人有点可惜,毕竟家里有40来亩地呀!县委书记王晓军说,“不远的将来,静宁将是一个果树的世界。‘一业多元’格局,可以增加贫困户收入,提高扶贫效率,包括老孟,一个贫困户都不会被落下。”
主办:甘肃省农牧厅"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领导小组 承办:甘肃省农业信息中心 建议屏幕分辨率:
浏览器版本:IE8.0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平凉路106号 邮编:730000
电话:(信息采编) (网络管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静宁县教育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