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d战争机器4 4k 60fpsfps什么意思

您所在的位置: >
其他用户还加入以下产品进行对比:
索尼FDR-AX40
索尼HXR-MC2500
松下HC-WX970MGK
松下HC-MDH2GK
索尼FDR-AX30
索尼PJ820E
JVC JY-HM85
索尼PJ660E
对比参数设置:
高亮显示不同参数
隐藏相同参数
请选择型号
请选择型号
索尼(SONY)
Blackmagic Design
广州指导价
我要纠错:
热门城市:
0名网友评分
0名网友评分
22名网友评分
Pocket Cinema Camera
高清摄像机,闪存摄像机,家用摄像机
高清摄像机,闪存摄像机
动态有效像素
静态有效像素
约829万像素(16:9)/约662万像素(4:3)
无光学变焦
数码变焦倍数
蔡司镜头(Vario-Sonnar T*镜头)
自动MFT卡口
显示屏像素
800×480万像素
传感器类型
CMOS传感器,500万像素感应器 (最高可插值1600万像素)
Exmor R CMOS
传感器尺寸
12.48×7.02mm
平稳光学防抖
内置变焦麦克风
内置立体声话筒
内置扬声器
内置扬声器
单声道扬声器
f(35mm换算)动态模式:f=26.8-536.0mm(16:9)*1;f(35mm换算)静态模式:f=26.8-536.0mm(16:9);f=32.8-656.0mm(4:3)
微距模式广角:100mm-1000mm,长焦:800mm-1000mm,标准模式广角:10mm-无穷远,长焦:800mm-无穷远
补光:补光开,数字补光开,补光关
对焦和测光
自动/手动(触摸屏);多区分割/点测光
自动快门速度:1/6-1/10000快门速度(标准):1/50-1/10000快门速度(手动光圈):1/25-1/10000快门速度(手动快门):1/6-1/10000
视频:AVI 图片:JPG
XAVC S格式:MPEG4-AVC/H.264 AVCHD 格式 ver.2.0 兼容:MPEG4-AVC/H.264 MP4: MPEG-4 AVC/H.264
Full HD p(30fps)HD+ fps)HD fps)VGA 640X480p(30 fps)
XAVC S 4K:/25p, 24pXAVC S HD:/50p, 25p, 24pAVCHD:/50p(PS),25p(FX,FH),24p(FX,FH),50i(FX,FH), /50i(HQ,LP)MP4:p
支持自动跟踪对焦
自动/夜景/日落日出/烟火/风景/人像/聚光灯/海滩/雪景
静态图像分辨率
(16M)(5M)(3M)
动态模式:M:830万像素 16:9()S:210万像素 16:9()静态模式:L:1660万像素16:9(),1250万 4:3()M:830万像素 16:9(),620万像素 4:3()S:210万像素 16:9(),30万像素 4:3(640×480)
WiFi无线链接
NFC功能,WiFi无线链接
存储卡类型
SD卡,SDHC卡,SDXC卡
SD卡,SDHC卡,SDXC卡,最大扩展容量:256GB
SDHC卡,SDXC卡
输入输出接口
Mini USB2.0
HDMI输出接口,麦克风输入接口
USB 2.0接口,HDMI输出接口,耳机接口
专用锂电池
电池续航时间
121×59×54mm
约73×80.5×166mm(含标配电池)
约510g(仅机身);约610g(包含电池组件、记录介质)
腕带,防尘盖,12V AC适配器,EN-EL20移动锂离子充电电池
自拍定时:10秒延迟
产品参数对比BMD摄像机,你真的了解吗?
我的图书馆
BMD摄像机,你真的了解吗?
今天要讲的是BMD摄影机啊~大家耳熟能详却又不甚了解的机器!
什么是电影?电影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啊!
既然是艺术,肯定不是端起机子打开开关一气呵成啊!
艺术都是建立在技术和知识的基础上才可以的啊!
来来来同学们,竖起耳朵听郁刚老师讲课啦!
写在前面:
首先,请各位先弄清楚一件事情:
来这里的,都是“拍电影”的,
“想拍电影的”,“学拍电影的”,
或者是“准备拍电影的”,
最不济也是“将来可能拍电影”的,
当然也欢迎'梦想拍电影'的。
那么,如果你自觉头上挂了“拍婚庆”、“高端婚庆”、“皇家顶级土豪婚庆”的,请自觉退出~~~~婚庆论坛、DV论坛欢迎你!
其次,如果你自觉心理承受能力不佳的,受不了我犀利吐槽的,也好走不送。??
好,现在,
切入正题&(前方高能,郁刚老师咆哮体附身!)
第一,卧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连电影机是什么都没搞清楚就来买BMD的机器啊?
你明白什么是S35mm胶片么?
什么是S16mm胶片么?
你难道不知道既然叫电影机,那就是电影胶片机的操作么?
卧槽英文学过不?翻译软件会用不?
Cinema Camera这俩词知道什么意思不?
为什么TMD它不叫VideoCamera
因为他是电!影!机!
电影机不是摄像机啊!大哥!
摄像机拍回来就能用,插上线放电视机上,妥妥的!
电影机都是要后期的啊!
你TMD见过胶片拍完了拿回家就能放的么?
胶片不冲洗能看么?
那你说BMPCC拍完拿回来一接能看么?
当然不能看啊!
数字时代了不用洗胶卷,还是要后期数字处理啊!
什么叫中间片明白么?数字中间片懂么?
不明白就别玩啊~~
还有问BMD机器为毛没有50i,60i的
i你个球啊!!
那是电视机用的玩意,电影机诞生100多年就TMD没这功能过。
你懂隔行扫描逐行扫描么?
一说这我火就大,
经常碰上熊孩子后期问我为什么摄像机拍的画面有锯齿横纹。(Excuse me?)
卧槽,那是电视隔行扫描的结果啊,你在电脑上当然有了~
接上隔行扫描电视机自己看看?没了吧?傻逼了吧?
电视的东西就得去电视看,电脑上看你妹啊!
再说回摄影机,别说BMD了~~
十几万的RED,几十万的ALEXA都没有隔行扫描这码子事
人家压根就不是要拍在电视上看的片子好伐!
还想要?找个土豪老爹去把ARRI买下来,那就肯定有了~~~
以后我们就会见到全世界第一条隔行扫描的电影在电影院播出了
亲~~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耶!
继续说~~
话说摄影机不得不聊镜头
卧槽最烦的就是问:这电影机能自动对焦么?
自动对焦你妹啊!
全世界拍电影的都没用过自动对焦!
电影专业人员有个跟焦员知道不?人家就吃这碗饭的!
什么?自动对焦将来一定会变成现实?
变你个头啊!
我拍两个人一起拉屎,
前面一坨,后面一坨,一坨在左边,一坨在右边
我问你:我TMD的焦点该对哪一坨?
近的还是远的?
导演说了,我要前面那坨屎拉到三分之二的时候焦点对到后面那坨上去,
等后面拉完了七分之五焦点再给回来,
这样正好卡节奏到前面那坨最后一哆嗦!
你自动对焦不是牛逼么?
你自动一下啊?你未来的希望啊?
这是不是觉得自动吃屎了?
有自动对焦的机器那个还是叫VideoCamera!
那不是干电影的!(敲桌子!)
在这必须在严重的重申一遍:
拍电影拍电影,那就是有意识的摆拍!
你可以反复调整、各种尝试
1234 、换个姿势、
不行再来、满意为止!
你拍JB婚庆谁TMD三鞠躬完了说焦点没对好构图不漂亮,
麻烦新娘新郎在来一遍啊!
那不是找死么!
技术不够好不熟练别说电影机不好用!
那玩艺不是给你凝固那转瞬即逝的美的!
更不是让你没事抓拍熊孩子在家乱跑的!
有以上需求的请买VideoCamera!
土豪强力推荐ARRI AMIRA!
妥妥的豪华纪录片婚庆利器!!
(当然这个同样没有自动对焦,摊手~)
再说到摄影技术。
卧槽,这个太令人崩溃了!(再次敲桌子!)
各种小白啊!
什么光圈色差锐度焦外镀膜呼吸这些弄明白了没?
为什么镜头倍率会有换算?
cmos大小影响视角搞清楚了么?
快门开角是干什么的?
ND片干什么用的?
不知道?那你是干什么的?!
别开玩笑了,回去玩DV吧。
再说回后期。
为什么BMD给你送了个达芬奇?
达芬奇干什么的知道吧?
调色用的,就是以前胶卷洗照片那活。
为什么要调色?因为拍出来直接用是效果不好的。
那啥,一说调色我又一肚子火
这年头真是电脑装个达芬奇就自称调色师的人太多了。。
你知道成为个调色师有多苦么?
先得知道理论,色彩美术就不提了,还得懂技术,
什么矢量示波器、教色仪、监视器都得会认会用会调
色彩空间转换、各种视频格式编码都得熟练
然后做助理,跟着师父慢慢看
不干个一两年几百条片,你怎么知道画面怎么调啊?
你以为所有的片子都是蓝天白云啊?
每个片子导演的要求都不一样啊!
这个要韩国小清新,那个要美国大片tone
cool的要低饱和、重口味要高反差
一看到房地产的,不用说就是浑身上下流淌英式皇家血统
你一个LUT能拯救?
LUT干嘛的都没弄明白,拯救个JB啊!
连基本指标都没做好,提你妹的风格啊~
装你妹的东欧文艺片范啊~
暗部都死黑了!高光都炸飞了!
上CCTV电视台播出直接一脚丫给你踹回来信不?
没学会走路呢,先学会跑了?!
全中国能称为调色师的人,北上广加起来也不会超过50个,
你们看见的电视上播的、电影院里放的也就是那些个人手里调出来的。
别比什么软件了~~~还达芬奇还不够高端?
人家收你一小时几千块的费用你以为这么好赚啊?
哪不是苦出来的啊!
人高端了,尿尿都流淌着英式皇家风范!
还有人说BMD录音效果差啊这个那个的~~
你咋不说电影胶片机都没法录声音呢?
RED 上的音频输入你见过几个人用的?
拍电影录声音那是录音组的事情~
能给你录个响参考就不错了,别贪心了!
再说说其他技术问题吧。
碰上无数人跑过来问:
为什么文件这么大啊?
能小点不?
你看5D2一张卡能拍好久呢!
为什么我的卡用不了会卡?
我真是一口老血喷在键盘上~
一盘胶片才8分钟,合着以前就不拍电影了?
你要连续不断录?
。。。。。哥那是电视台录晚会!!
咱们别又扯到电视上去好不好!
压缩多了嫌画质不好,压缩少了又嫌硬盘不够。
还有那个Raw或者mov后期跑不动。
骚年!图样图森破了吧!
和电影沾点关系的哪样不贵啊!
你以为电影的画质是能压缩出来的啊?
拍电影这三字,总结起来是三字:
“专业化”
专业化这三字后面的意思明白不?
猜不出来了吧?
告诉你,就是“很复杂”~
因为复杂,所以专业
因为专业,所以分工
因为分工,所以人多
因为人多,所以费钱
因为费钱,所以牛逼!
所以拜托了~~
别动不动碰上一个人:
A:你干什么的?
B:我拍广告,偶尔拍电影!
A:哇,我也喜欢拍电影
B:是么?你拍哪一种?
A:我拍婚庆的!我觉得我们可以珠联璧合一起做啊!
B:卧槽合你妹啊!我们不是一个次元的好伐!
最后回到BMD摄影机上来。
首先这机器压根就不是给DV爱好者设计的~
没有拍摄中的自动对焦,
也没有拍摄中的自动光圈,
没有删除,没有格式化(你见过拍完胶片删除的么)
得配很多附属器材
录音效果不佳,
使用很麻烦,
你得很懂拍电影技术,
但是,给了一个你在这个价格上能得到的最好的画质。
对专业人士来说,这是个不错的辅助机。
拍拍大机器没法去的角度,丢在什么爆炸撞车的地方,坏了也不心疼。
准专业人士搞搞创作、哪怕拍像样的商业片都没问题。
那就够了~~谁让它这么便宜呢?
便宜有好货么?
卧槽有钱谁不去用ALEXA啊~~
我TMD有好东西不用我脑子有尿啊!
这道理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没弄懂这些技术问题的各位爷爷奶奶们
别乱买BMD的机器了,
买了你又不会用,
用也用不好,
还是别乱花钱了~
花了钱还弄的心里不快活,
你说这是何必呢?何必呢何必呢?
最后再扯一下其他问题
其实说来说去,还是人最重要~
水平不行还不好学,
不好学还喜欢做伸手党,
伸手党习惯了人家不给,
还TMD觉得别人小器~
网上那么多资料好看,就不知道自己动动手搜搜?
以前没网的时候人家就不学习了么?
咱们这论坛叫拍电影论坛
卧槽是你们一群伸手党叫嚣的地方么?
就这种心态和做派,给个ALEXA都能拍出DV效果
话说。。。。。这个我真心跪了~~
大哥,这个我真学不来~~~~
这一点~您真牛逼~~~
德味!毒!大师!
最后想起一句江苏俗语送给水平不行还说机器不好的'大湿'
&“B歪还怪马桶子漏“
我觉得好贴切啊好贴切!!!点赞啊点赞!!
最后吐槽完毕~~~可以预料这贴一定搅和起大锅粥~~
目测一大波僵尸正在接近中~~好开心啊好开心!!
馆藏&12334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3被浏览808分享邀请回答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主题:《***我对SONY有信心***》首贴展开,欢迎浏览,请勿回复!
&[ 主题管理员: birchinorth ]
泡网分: 8.514
帖子: 4113
注册: 2010年08月
请大家不要在这个帖子回复,如果回复请点击回原帖
为了精简《***我对SONY有信心***》首贴,现将色友们一起积累的讨论摘选归并到这个备份帖子,用以提供色友们查询。
一. 卷首语
很高兴,慢慢的这里变成了讨论索尼器材的地方,希望我们一起心平气和的发表个人见解,意见,预见等,让真理在讨论中无限接近。杜绝一切带人身攻击,谩骂,侮辱的语句,也不欢迎五毛。当遇到相左的意见时候,请大家参考下面的话:我可以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索尼老总彻底打破了“日本相机老总茶话会”的融洽氛围,在茶话会上爆粗口:别跟我来这一套,我可不忍了,大家都忍着,你们倒好,闷声发大财,看看伦敦奥运会你们多光彩?说好了给我4年时间发展NEX,结果就2年,老子可是守信用的,A900就给了你们4年时间,让你们的破单反先跑视频。既然你们先违约,别怪我无情。
索尼老总一掀桌子,走了,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楼主正在编辑本帖,请稍后……
色友lets:科技有时是螺旋式发展的,双半透即使再不堪也不会影响你手上的相机性能。索尼搞新科研无论对相机界还是对社会都算是有贡献吧,假如索尼一不小心把自己玩死了,大家也就可以安心地用传说中的专业cn相机去了,也不错阿。
半透反光机真身出现前,老玩家里也是一片风声鹤唳,但真机出现后,大量评测证明,半透对眼晴的影响比对心理影响少了八百倍,而多了很多实在的好处。谁知索尼今次又会搞出什么新飞机来,难道个个厂家都像大佳能搞个100d出来就号称“便携”才是好事咩?
然后,什么高科技的普及都敌不过成本二字,索尼这个方案是个牺牲画质换成本和指标优势的产品也无不可,国产手机不都是走这条路么?艺卓显示器再专业,广大家庭里摆着的,还不是千元上下的普通液晶显示器。
很喜欢这段话,现在的索尼带给大家新东西更多,更让人激动。哪天索尼相机部门倒闭(肯定会有这么一天,没有百年长青的企业,现在来说,十年长青都不为过),如果还有好事者挖坟挖这个帖子,这个帖子可能会成为一个笑柄。但,这不能阻挡这个专利带给大家一个更新的思维,半透了,再半透,还会再半透么?创新也是一种贡献,维系传统,构建完整系统,有尼康,佳能干。
二.索尼有的东西
Aptina-Sony agreement,索尼和Aptina达成协议,通用两家的芯片专利。疯了!
蔡司正式发布两颗E口和X口镜头,Touit 1.8/32和Touit 2.8/12。
Touit 拉丁语,鸟 的意思。
“We decided to derive the future names of the lenses from the Latin names of birds. That fits well, as birds usually have excellent eyesight and can take unusual perspectives. Birds are also diverse and lively animals. Furthermore, the Latin names all have an attractive sound and are common in many languages and cultures.”
索尼传感器亮度差对焦技术专利
弯曲传感器技术
http://egami.blog.so-net.ne.jp/
上图为10-25mm F2.8-5.6 等效27-68mm,2.5x,1&弯曲感光器。同时发布全幅35mm F1.8(F2,F2.2, F2.8)弯曲感光器镜头,镜头直径远小于感光器对角线长。(色友ranma提供)
索尼双半透镜单电相机专利
摘抄自http://www.nphoto.net, 日本公开专利号:No.。新专利可保证取景器在快门开合过程中继续取景,可应用于未来的单电产品。No.号专利详情:公开日期:日申请日期:日
索尼单电相机现已基本采用电子取景器,取景器内图像只能通过机身传感器得来,这也是单电续航水平普遍偏低的原因。此外,单电虽然解决了单反在Live View模式下无法提供相位差检测对焦的问题,但在快门开合过程中仍会出现“黑屏”现象。加之电子取景器存在延迟,若连拍数量过多,长时间的黑屏必然会影响正常拍摄。新专利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取景器总成内设置了第二块半透镜和一颗独立的图像传感器。光线经过第二块半透镜(114)后被分割成两条光路,其中一条用于对焦传感器(130),另一条则提供给独立图像传感器。正常情况下,相机通过小型图像传感器取景,可有效降低耗电量。而且由于不再需要通过机身传感器取景,反光板也不抬起,因此取景器内图像不会受到快门开合影响。
色友 haoyj93 认为:现在再回想一下思路又清晰了些:看看对不对?
*单反连拍时取景是非连续实时取景(反光板要上翻),对焦是非全时的连续对焦。
*目前的单电连拍时取景也是非连续实时取景(效果比单反还差些,因靠主CMOS回放取景),对焦是全时的连续对焦。
*目前的单电录像取景时(非连拍照片)是连续实时取景(虽是主CMOS回放取景但FPS相对单反高很多),对焦是全时的连续对焦。
色友 山野的秋 认为:
对头,这个问题解决了就一切OK,SONY开发的SLT结构就基本算大功告成,接下来就是进一步完善,然后就是超越。呵呵!
传统五棱镜结构的取景方式,虽然连拍时是非连续实时取景,由于间断时间很短暂,对取景影响不大,但对对焦的影响是比较大,所以做不到全时连续对焦,必须依靠预测来完成连续对焦。对无规则运动的预测是很困难的,这自然不及SLT的全时连续对焦成功率高。
目前单电是连续的,但非实时取景,当初SONY可能就是考虑到要画面连续性,才搞了个成像后再回放的取景方式,这就出现你和其他拍摄动态题材的所有人,以及网站测评都遇到的时滞问题(镜头移动速度越快,时滞感觉就越明显),SONY应该早就清楚这个问题的存在,可能一直没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现在看来是打算用这个双半透镜的方法来实现连续实时的取景。
摄像时的取景,看介绍,就是运用成像后的画面连续回放实现的,SONY就把这运用到了SLT连拍时候的取景了。事实证明是不行的。就是今后回放处理的速度再快,始终是存在时差(时滞),且相应引起的位差,必须做到连续实时取景。
西区苛刻的关于视频的精彩留言
首先讨论问题的都受到了所谓 sonyalpharumors 的误导!
说句不好听的, sonyalpharumors的站长对广播级视频领域也不太懂。&&这个在 NAB开幕日的新闻发布会,被sonyalpharumors 当“相机新品发布会”来陈述报道了!
所以一干讨论的大众,都把思维局限于:sonyalpharumors 说了,有A/E混合卡口, 这 NAB前发了这么个样机,所以就误认为:A/E混口的相机就是这个!
我觉得讨论问题,首先要分清楚行业界限! NAB是什么?它是“美国电视与电影联盟的一个设备展”(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专业视频技术与设备展)。其核心内容相当于专业领域的CES。
SONY是个等级 和 产品界限划分非常清楚的企业(不是“感动长在”喜欢搞模糊定义)。&&该在什么展会,展览什么技术技术产品,SONY是不会越雷池太多的。
这个新闻发布会的主题内容多了,全是围绕 4K来的,最大的亮点其实到不是这两个 4K摄影机,而是 SONY将发布30英寸的 4,096 x 2,160级别的 4K 级 OLED的主控 BVM彩色监视器。(还有一台 3,840 x 2,160 的 56寸的)。
至于在如此专业的展会中,放出了这么个“相机”,很显然这是一台“4K单电摄影机”。目标对手就是冲着 感动1DC去的。卖点就是 4K视频。并不是拍照! 既然有针对性的面向专业摄影机市场(只是用另一种外形方式呈现),它当然不能太小,因为需要能承托各类专业视频附件,尺寸要适合专业视频操控! 各位觉得 1DC作为相机很大,可与专业摄影机比比呢(即便和 RED、F55/F5这种小尺寸的专业摄影机比,是也很小,很轻便了)。
所以 SONY发布这个“单电摄影机”(姑且这么叫吧)应该是适时、应景、恰当 且 必要的!
而这里讨论的到好,全把它作为“拍照用的相机”去衡量了!(我请问:如果真的是主打“照相”的,有必要弄到 NAB 上来公布吗? )
如果没有意外,肯定会有类似 NEX类机身设计的 FF纯相机产品!
请注意,这机器的下部是有散热通道的。 所以基本可以肯定这机器可以拍摄 4K,且属于高帧频!
仔细去看看通常一体式集成手摈的位置, SONY这个机器干什么了? 没错,散热鳍片。&&这预示着此机器的 CMOS传感器和处理电路在工作中,发热很高,需要散热片帮助散热(各位见过设计了“散热片”的相机吗?哪怕是以拍视频为主的 1DC有吗?)
所以可以很明显得感受到这机器很可能是可以拍摄 60p-4K的产品,且信号处理很可能是以 10Bit以上的路数来走,所以造成整个系统的功耗大,发热高,需要散热片散热(基本和摄像机没有区别了)。
这个就是它必须设计成“大型化”的根本原因, 如果依然以 A99、D800这类尺寸设计的话, 必然机身内部空间是很不利于元件散热的,需要有更大的沉余机身空间去消化产生的热量,同时也需要给出多余的机身部分安插足够的散热片位置帮助散热。
所以这一切决定了,这机器必须设计成这种尺寸(实际与其它的摄像机相比,已经很小了),请记住,它是全幅传感器(不是电影机的 S-35mm),全幅传感器若是整个成像面积进行4K采样(目前还不清楚,这机器支不支持超采样),那功耗、发热肯定比 s-35mm高不少。&&当然数字电影机更多的热量是 12--16Bit 的数据规模导致的后续处理电路 及 记录部分的巨大功耗。但即便是机头,依然会产生很大能耗!散热是必须的。
外圈这个就是 FZ原生卡口。 这机器设计几乎没有考虑太多的照相。 它实际上就是披着相机马甲的全幅传感器版的:PMW-F55!!!
SONY做这个,是把它打造成相机外形的数字电影摄影机。
SONY展示的这个和旁边的那个六角形的全幅摄影机模块,它们是 SONY 2014年数字摄影机的发展方向。
因为“感动”的 5D Mark II开拓了相机摄影机市场, 另得几乎所有世界上附件制造商都开始制造兼容相机工作环境的各类视频拍摄附件,所以相机的视频拍摄环境现在已经相对成熟了。&&
缺的是什么? 一款真正的数字电影摄影机性能(传感器性能、记录格式性能、可变帧拍摄性能、解像度性能、视频宽容度性能)的“数字相机电影摄影机”。
严格来说 5D II/III 甚至 1DC 只能算可拍视频的相机(即便能拍 4K 的 1DC),为什么呢? 5DII/III 1080p的采样模式就不说了,画质之肉也不提了。 除了解像度巨肉之外,宽容度、记录格式、传感器综合性能方面与真正的数字摄影机比,差距都十分巨大。
1DC 实际也好不了多少,虽然能 4K,但依旧是 8Bit,依旧无法变帧,依旧是相机传感器,甚至在利用全部幅面拍摄 1080p时,其1080p的采样结构竟然都和 5D II/III 一模一样(跳行,挑像素采样),果冻依旧十分明显等等。 实际上1DC的硬件架构是完全套用 1DX的(固件不同而已),其传感器实际还是主要为拍照设计,真正的视频性能,在传感器硬件本身来说还是偏弱。
所以现在的几乎所有能拍视频的的相机,其本身开发的目标还是“相机”,只不过是在相机的设计架构内,多加入了所谓的“视频功能”而已。
而 SONY设计的这个,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它是倒过来考虑的, 虽然穿相机马甲,但我设计的出发点是“数字摄影机”,传感器的所有性能指标是以数字摄影机的标准来设计制造(而不是相机), 在数字摄影机的设计框架内,我只是加入了“拍照”功能而已!
可以肯定, SONY这台“数字电影摄影相机”,其宽容度、变帧拍摄、传感器视频 AD量化精度(bit数)、记录格式、采样方式(可能 4K依然是“马塞克”,但 1080p时,很可能会是合并的 RGB原始采样,且 1080p能实现高帧频输出)等等,一定是 F55这种级别的(绝对不会再是相机级别了)。 如果这机器 SONY 将此枚全幅传感器只设计成1.89:1 画幅的FF(36mm保持,但 24mm略为裁切成 1.89:1的宽幅版,大约是:36 x 20mm左右):885万像素(4,096 x 2,160),大家千万不要震惊,因为它本来就是“摄像机”!
SONY这么做,是要真正衍生出一个“Camera-Cinema-Camcorder” (暂时就这么粗糙的理解一下)。& &
你不能光看价格。&&这机器用的是Cmosis的传感器,和Leica M是同一家厂商提供的传感器。
但可以看出,这家厂商(实际是比利时的老牌传感器企业“塞普拉斯”独立出来的分支; ARRI D21/Alexa 用的都是“塞普拉斯”传感器)的传感器工艺在某些方方面,至少和SONY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其一:这机器的传感器以 S-35mm的尺寸实现了“全局快门”。这意思就是在向 F55宣战!但 F55以同样的传感器大小尺寸,实现全局快门后,并不影响机器的动态范围表现, F55的动态范围依然高达:14档。&&而可以看到 BMD的 4K,很显然因为“全局快门”破坏了传感器的开口率,其动态范围只有 12档(比 BMD一代的动态范围还要低),和 F55相比,要差 2档( 2档动态范围,差距还是很明显)。
其二: F55的原生感光度为:ISO 1250(目前数字电影机中最好的原始感光度),且 ISO 1250的画质(即便拍摄夜晚图像)基本能保持绝对纯净,低光性能极其好用。 BMD这个机器虽然是全局快门,它的感光度水平我估计肯定达不到同样是全局快门的F55的水平(奥,对了,滚动快门版本的 F5的原生感光度更好一些,达到:ISO 2000)。
其三: F55/F5都是 16Bit的 4K-60P RAW, BMD 这机器是 12Bit的,且4K时最高30p(无法变帧)。 F55 2K时,最高 240fps。BMD这机器显然都无法实现。
其四:个人认为,BMD的“便当式”的设计外形,在人体工学方面,相比 F55/F5的设计,使用起来不是那么舒适。
再和 FS700比较, FS700机器记录比较垃圾。 但 SONY已经发布了适配器:HXR-IFR5(用这个适配器可以和 F55/F5的记录单元:AXS-R5连接,直接记录 16Bit 的60p的 4K-RAW,记住是:16Bit-60p,和 F55/F5一模一样)。同样的,在 2K模式下,能记录:240fps/16Bit(和 F55一模一样)。 更绝的,连 F55都没有的, FS700 能实现在:4,096 x 2,160模式下的 4秒时间的 120fps的输出能力,使用 AXS-R5记录。这个 4K-120fps的高帧频,连 F55/F5都不具备!
http://www.sony.co.jp/SonyInfo/News/Press/-044/index.html
SONY官方没有公布 FS700输出 RAW时的动态范围, EOSHD有个说明:
http://www.eoshd.com/content/10110/odyssey7q-turns-wimpy-sony-fs700-into-monstrous-4k-raw-crunching-beast-with-15-stops-dr
当然,它推荐的外部记录仪是比 SONY AXS-R5便宜很多的 Odyssey7Q,当然记录规格和 AXS-R5基本相同。 EOSHD说具其测试,FS700以16Bit-RAW输出,动态范围能达到惊人的:15档(这个要比 BMD的高出 3档了)。
很显然, FS700若使用外录的话,性能规格比 BMD这个 4K高出多得多了!&&所以 BMD这个 4K很难威胁到 FS700(当然也不可能太多的威胁 F55/F5)。
那么再和 SONY这个待发布的“单电摄影机”比较一下(这机器规格都没公布,现在只不过是猜测)。
偶估计, SONY这个单电摄影机的传感器性能应该会比 F55的传感器更高,毕竟画幅摆在那里,又不像普通的全幅传感器是针对相机设计的,SONY这个全幅传感器就是针对视频设计的。 所以可以完全发挥全画幅视频传感器的潜能。
有些东西即便规格没有公布,想都想得到:
其一:动态范围肯定比 BMD要好,而且好很多(SONY传感器不用担心动态范围,它的看家本领,更何况做成全幅视频传感器)
其二:感光灵敏度肯定超 BMD得很多很多(参考下 S-35mm视频的 F55/F5就知道了,如果 SONY这单电摄影机的传感器做全幅,且只做 4K像素的话,那估计将是数字摄影机中最强的原始感光度了,比 F5的还好)。
其三:高帧频,目前不清楚是否会具备,但从其下部的散热槽设计来看,很可能会具备 60p输出能力[更高的,目前不好YY]
其四:机器可靠稳定性, 做广播级半个世纪的 SONY提供的专业视频机,它最让人放心的就是绝对得稳定、可靠(这一点谁都比不了,SONY的专业视频机,绝对不会出现莫名其妙的丢帧、丢码,工作不稳定,甚至死机等这些Bug)。且绝对的结实奈操。君不见,一部拍新闻的手持机:PD190P,其耐操程度都达到另人发指哈! 所以稳定、可靠方面 BMD肯定比不了。
BMD的唯一的优势是价格。但我觉得, SONY如果发布这个单电摄影机,且全幅传感器(记录规格向 F55/F5看齐,就算少点,能记录个 10Bit足够),其玩法和面向的受众,很多未必能看得上 BMD这个4K哈!
偶到觉得实际上 BMD这 4K发布,受冲击最大的是各类 DSLR的视频机(当然很明显,SONY这个单电摄影机根本不是“相机视频机”,而是“数字摄影相机”)。
FS700 接外录后,是 16Bit/4K/60fps-RAW。 宽容度达到 15档!
且4K(4,096 x 2,160)输出下,能外录 4秒钟的 120fps信号( 120fps-4秒的4K,就意味着用正常的 24fps回放是:20秒。那么对一个慢镜头动作来说,足够了!且是 4,096 x 2,160的全4K分辨率的慢动作镜头)。
而且 FS700 外录,在 2K(2,048 x 1,080)的时候最高是 240fps-RAW(没有时间限制)。
光这两点就足够秒 BMD这 4K&&两回咯!
目前的专业摄像机,有 16Bit ADC的,如演播室 EFP系统 SONY HDC-2000系列。当然这种摄像机的价格比拍电影的机器还要昂贵得多。
在数字电影领域,只有 SONY F65采用的是 14Bit ADC(新发布的 F55/F5也是 14Bit ADC), 出来的信号就是 14Bit。然后通过对数空间转换成 16bit的直线伽玛的方式(类似 ARRI 和 RED的机器都是 12Bit)。
SONY数字摄影机 F65&&和新发布的 F55/F5 的 ADC都是 14Bit的。 F3是 12Bit的, SONY 没有 10bit的。
FS700采用的是 F5的相同传感器,所以其 ADC肯定也是 14bit,然后于 AXS-R5 转换成 16bit记录。
为什么要转 16bit?因为Academy IIF-ACES规范数据流程是 16Bit,而 F65为了更好的贴合 Academy IIF-ACES流程。 所以 14Bit ADC转 16bit输出咯!
目前“感动长在”的 C300还保留了8Bit ADC。 另外现在所有相机视频都是 8bit量化。
这个问题要这么看, SONY要设计这个“单电摄影机”它的目标客户是什么? 我觉得肯定不是一般玩票性质的业余玩家(这种玩家去用用 A99、VG900什么的,足够了)。
Canon 5DII、1DC 现在逐渐在专业制作领域已经有一定的客户基础了,而且即便在投资规模数千万、上亿美圆的商业大片中,它们相对于正规摄影机的小身材,易操控,狭小空间更易于使用等特点,已经在很多商业片中广泛得到应用了。实际上SLR在真正的电影和商业广告中,它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有序的市场规模。且在不断壮大! 在绝大多数商业制作领域,2000美圆的机器 和 20,000美圆的机器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商业制作谁会在乎这点成本(更何况 90%的机器都是租赁的)。
偶碰到过 N多以前用 3片 2/3英寸的 FIT-CCD 的广播级 HDCAM 的 HDW-F900R 的用户(不包括镜头,裸机身50多万的机器),拿着 F900的外形 去“糊弄”客户,到真正拍摄阶段,主要场景却用一台1万来块的 5D II拍。 这种应用是因为 5D II便宜吗?肯定不是, 50多万的 F900R都卖得起, 5DII那1万来块的钱算个什么啊。
SONY现在可不缺什么真正的摄影机(F65RS、F55、F5、FS700、F3一抓一大把,各个层级的应用都覆盖)。 惟独少了一台真正能在 SLR视频应用领域,标杆式的视频产品。
A99行吗,包括 NEX-7等,实际上它们的视频质量相比 5DII/III 什么的,本质上区别不大。 但很遗憾,在机身视频质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选择的时候,更多的人愿意选择镜头群更完善的“感动”牌。
那SONY设计这台“单电摄影机”,它就很明确,我要用强劲的机身和传感器性能(真正的视频传感器),让更多的商业用户在正规制作中,扔掉手里业余的 5DII/5DIII 或者半瓶晃荡的1DC, 而选择偶这个真正为4K视频设计的“单电摄影机”。
你们不是喜欢 SLR的小机身、轻便灵活易操控,甚至有些用 SLR拍摄的商业用户,它们本身就是SLR视频的爱好者,他们不是缺钱,而是你让让他们正经八百的扛着或架着摄影机拍,他到觉得不习惯,反而是 SLR视频,让这些商业用户拍出好片后更有成就感。 
那SONY就给你门这样一台机器, SLR的外观,但却是真正的“数字摄影机的心脏”。 你们选把,到底是 5DII、1DC 还是 偶这个“单电摄影机”。&&
忘了在哪里看到,那个“勇者行动”的拍摄导演:麦克罗伊,正是因为出于对“SLR视频的兴趣”,所以用 SLR拍了这么一部电影哈!
其实目前的 SLR视频,感动、鞋厂、怕了索尼哥 走得都是野路子。 在相机架构内加入视频,至于这个视频的质量如何,解像度如何,动态范围如何... 一一做了妥协。 因为正路子还是相机,视频只能照顾相机拍照走“野路子”。
SONY是要将相机壳里装进一条正路子的“视频大道”。
你看SONY这机器设计,瞄一眼就知道不可能是性/价比的东西了, 没有手摈,却比带手摈的一体机的身形还要庞大,外圈是 FZ原生卡口(这个肯定是考虑到正规商业制作还是会用 PL镜头,所以用 FZ去完美兼容 PL,如果处于性/价比考虑的话,弄 NEX口就可以了,一样兼容PL,可非要搞成正统的 FZ干吗?)
其次,机身上连拉皮尺测焦的焦平面杆都带上了(这是正统商业电影机才有的,连普通的专业摄像机都没有,更别遑论什么 SLR了)。
ND滤镜哈,这个自当不必多说。
虽然没见实机,但能明显感受到这机器的厚实 和 坚固度,估计不在 F65之下。
若说到 SONY设计这么一台机器的客户群体, 以新发布的 F55/F5 为例, 2013年 2月1日正式开卖,到 4月份(2、3个月时间)已经出货了超过 2,000台。 估计年销量可以在万台左右。
如果 SONY 这个单电摄影机如预计中那样, 2014年上市,能取得 F55/F5 这种销售佳记的话,那真可以乐颠了!(类似 1DX这样的纯一体式相机,一年才能卖出去多少台啊,那个 1DC就更不用说了)
很久以前就讨论过这个兼容卡口会是怎么样的。
楼主认为卡口像电钻夹口那样可以自由伸缩,改变法兰距和卡口口径,以适应A口,E口镜头,或者任何法兰距,附件有各家卡口。
色友 sunday2000 认为 毫无意义!兼容A卡口,体积必然大,跟卖单反有什么区别?伸缩卡口?一个强度、精度都有保证的伸缩卡口,成本不比相机低了。浪费精力来解决这些华而不实的功能,索尼是嫌死得还不够快!
色友 晕网 认为:估计是在全幅NEX镜头系统不完善
色友 clevil,liuels 认为会是理光GXR模块方案
色友 olala 认为这个膜编还廷有想象力,早期Ikon Contax那个所谓的双卡口根本不是为了卡两种卡口镜头而设计的。所谓的双卡口,其实就是为了能让标头小一点,在外卡口内侧拧了一个内螺扣的标头专用的对焦标尺环,标头靠螺丝口直接拧来对焦,就这竟然被人说成双卡口了,说白了你可以理解为机器一直带着个项圈,先不说这得多脑残才能想出来,根本就不可能适用于A/E卡口。反正我觉得无非就两种方式来实现:
1:在卡口上做文章,说白了,还是转接环,只不过形态上可能和传统的转接环不太一样罢了
2:不用卡口对接的方式,靠数据插槽,我以前幻想过一种,还画过一个示意图,相当于把NEX机身塞到Alpha卡口配件里面去,有点类似潜水壳。
有些人提出的伸缩卡口,我觉得不太靠谱,这个想法很难保证材料热胀冷缩和磨损的精度问题。
色友 clevil 认为:哦,原来是这么个原生双卡口啊,那SAR小编说的像Ikon就完全不靠谱了。
其实现在靠谱的猜想也就是O资你说的这几个,伸缩卡口的强度不能保证,否则成本就没办法控制了。
方式1是做起来最方便的一个,学习理光的模块化,加个卡口模块在外面就搞定,不用在集成对焦系统这些,这样也不会像现在用EA2那样看起来十分不协调了。
方式2其实就是方式1的延伸嘛,用高强度材料做半个A口机器外壳,然后把NEX插进去,就是一个A口机器了,和我们一起提出过的手柄加卡口模块有点类似,不过机器外型和传统单反就有很大不同了。
索尼说要完全兼容A卡口,那至少要把机身防抖加进去,现在的思路比较靠谱了,也能把A口和E口系统整合,想轻便把卡口模块去掉直接用E口原生头就行了,E口也不考虑长焦的问题,反正长焦是肯定做不小的。现在就看索尼能把对焦系统做成什么样了,如果对焦系统做得好,这个NEX对A口高端用户吸引力很大,明年伴随NEX9一起出来的蔡司三颗全幅镜头要是超广定(14or21),35ZA,100/2 marco的话,索尼的高端系统也算建立起来了。如果索尼真的能拿出这么台对焦系统靠谱的机器,单机E口3500美金,加A系外壳或者卡口模块4000美金的价格也就说得过去了,能达到要求的话我会买,不然继续用现在的A850+A77。
色友 dhep&&认为:那就是索尼准备在混合卡口中设置可翻起半透板,并且用上像素密度不低于D800的高密度全幅CMOS,这样在极端画质要求的情况下可以抬起半透板,而在弱光和极速追焦需求时放下半透板,这样才需要比接环更大的混合卡口模块以容纳翻转半透板的镜箱。
色友 神论哥,DingD 认为:也许索尼只是出第四代转接环
色友 jc90454 认为:厂家可别听你们这些器材党的,转接是纯玩,一不能提高性能,二不能减轻重量。有考虑混合卡口的功夫,完全可以做一台偏重便携的A口单电,NEX是另一种体系,能把全幅芯片塞进去就成功一大半了。
色友 sjn522 认为:个人不看好这种混合卡口,凡是兼容性的东西必有牺牲的部分。与其兼容,还不如壮士断腕,重新设计新卡口,让机身和镜头保持比较平衡的体积。否则兼容卡口就意味着玩单反高端镜头,还是单反的体积,没啥意思。这一下弄得对SONY没信心了。
色友 怕鱼的猫 认为:莫非索尼的PE受了宾得洞妖的刺激,决定将NEX9机身做成类似的,然后原生a口,只是a口能内嵌e口!这个应该不难(类似套环),然后使用E口时通过CCD往卡口方向移动缩短到E口所需要的法兰距?触点什么的也容易解决。。。哈哈哈。
色友 神论哥&&认为:法兰距根本不是问题,平时cmos跟E卡环在A卡头法兰距的的位置,半透膜出于正常状态挂A卡头。想挂E卡头的时候,半透膜上翻,cmos跟E卡环前移置A卡环直接上E卡头。
色友 酷风&&认为:关于nex9的兼容a口,我记得sr的作者上次在别人问起混合卡口的时候,说过是“转接”。而nex7刚刚发布的时候,有人提出过一个模型,就是把一台nex从背后嵌入一台a99。
色友 龙游天涯&&认为:CONTAX AX的数码版要诞生了,CMOS可以前后移动,分别适应E镜头和A镜头
色友 raze911 认为
你们这些人完全是以单反市场的观点去看新类型的市场,简直无视实际市场的变化
在没有微单的日子里,单反市场的百分之三高端用户对整体销量的影响力很大,但是在微单性能越来越高并逐步被用户认知的情况下,情况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
我说个简单的数据,淘宝上的NEX销量,半年前我还记得单周出货量在1000台套多一点,最近的单周出货量则已经升到2300台套,达到了佳能销量最大的款型600D在淘宝上的单周销量水平,所谓“用户远离”,3%的客户里有一部分远离有什么关系??事实就是,3%的高端用户里有一部分离开对于NEX的销量有个毛的影响,但是对于A口单电的销量则是有影响的,可对A口单电有影响又怎么了??最重要的,NEX的销量是不受影响的
我觉得你们这些人把可换镜头的用户群的需求想象的太高端了,都把自己的需求想象成大多数用户的需求
单反真实的用户群是由三个类别构成
1、职业人士 2、较强烈爱好摄影或摄影器材的人士(比如本论坛上有不少) 3、普通用户
绝大部分用户是第三种,我们可以看到佳能600、650、550之类的机器是销量最大的单反款型,这个用户群里的大部分属于普通用户
前二类用户要求较高,主要倾向购买中高端单反(这类人即便买了中低端机器后不久也会进行幅度较大的升级),但是对应的销售量比较少,第三类用户要求比较复杂(要求高的低的都有,但主要是要求低的),对应的销售量最大,主要倾向购买中低端单反,第三类用户真正需要的机器不是单反相机,而是具备半专业性能的玩具属性较高的相机(事实上第1、2类人士中有一部分人也希望拥有这类相机)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单反的玩具属性都很低,中高端单反具备专业性能不具备玩具属性(贵没有关系,又重又大又贵又复杂就有关系了,玩具属性就大大降低了),符合1、2两类人士的需求,中低端单反具备半专业性能,不具备玩具属性,也就是说目前销量最大的单反款型,在性能上是最不符合用户需求的机器,它既不符合1、2类人群的需求,又不符合3类人群的需求
但是第3类人群却大量选择了这种机器,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在没有(优秀)微单的日子里,中低端档次的单反是大部分人唯一可选的在卡片与高端相机之间的中间档产品,久而久之,形成这样一种市场观念——要升级相机必需买单反
有了这个观念之后,想买单反又怕“贵重大复杂”的人就会自然而然的去考虑优先选择中低端单反,当他们选择单反的时候必然要咨询单反老用户,由于NC在以前年度把市场基本上占领,品牌影响力、全系统支持能力均非老三老四可比,所以单反老用户里的大部分人毫无疑问会优先推荐NC的单反
这就是为什么中低端单反销量很强劲的原因
微单的意义在于,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具备半专业性能同时玩具属性较高的相机(目前性能及系统支持也正在逐步完善中),也就是说微单才是真正符合第三类人群(也就是目前对单反销量贡献最大的人群)需求的机器
什么“镜头体系更新慢导致用户远离”,胡扯,看看微单的销量增长势头,哪来什么“远离”,自己远离不代表大众远离啊
在整个市场用户群逐步认识到这一点(微单才是适合自己的机器)之后,低端单反的用户群基础一定会出现问题,目前单反市场还有很强的惯性(因为到目前仍然还是有大多数普通用户的观念停留在“升级相机就必需买单反”的位置上,所以大部分人还是优先考虑买单反),待这个惯性逐步消失,就是中低端单反销量从顶峰下滑的时间
高端机用户牵引低端机销售,这是老观念了,低端机用户牵引高端机销售才是新观念,只要有足够数量的低端用户,将来高端用户自然会有用户群基础,现在高端机系统不够完善,卖不好,用低端机利润去补贴去改良就是了,只要不死就行,熬过一段时期就过去了
最近几个月,我在外拍活动中已经经常见到别的色友手中持有NEX(外拍色友一般都属于有较强烈爱好的群体),一年以前持NEX经常参加群体外拍活动的人根本就只有我一个,最近几个月,向我咨询微单知识的人也多了不少,这说明整个市场的用户群心态正在微妙的改变,只不过这种改变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不能指望市场立即有重大改变
所谓NEX7的用户大多把它拿去当可乐标的镜头盖的说法,至少我所目测到的情况是,大部分NEX7用户是把它拿来当傻瓜机用的(就跟拿着佳能600D当傻瓜机用是一回事),包括装套头以及配E24的,只有两三个是玩转接的,玩转接的估计上论坛的比例会比较高,所以在论坛上看到的玩转接用户很多,但这跟现实是不一样的
淘宝一周出货2300台套的NEX,请问这其中有几个用户会上蜂鸟无忌的??大部分不就是买回去当傻瓜机用的吗??
淘宝上NEX7跟A77的出货量相比,NEX7远远超过A77,NEX7的淘宝价格还超过了A77不少,事实上NEX7的操控细节设计、对焦速度、防抖、原生卡口镜头群、闪光灯系统等都明显不如A77,画质仅在高感噪点表现上比A77略好一点点,为什么??照常理来说,主要性能普遍落后但是价格还更高的机器应该卖的更差才对,为什么??——很简单嘛,NEX7的玩具属性高,A77的玩具属性实在太低
索尼的这种改变有可能暂时是不太符合一部分老用户的需求的,我觉得这部分老用户真觉得不舒服的话换门就是了,将来觉得索尼产品符合你的需求了再回来,就算不回来也没事啊,真没必要老是纠结着天天做网络CEO
关于新的50/1.4 ZA
色友 孤独的戈壁 看SONY 50渣的MTF。
首先看10线对(我的理解是标版单位内线段密度宽度)表示的反差特性约在0.87,在水平方向距镜头中心约15MM依旧保持0.87左右,反应在成像上距离边缘3MM(全幅)反差与中心一致
其次看20线对(介于反差和分辨率特性之间)约在0.67左右,在水平方向距镜头中心略有下降0.03(这个数值基本可以忽略,因为0.02人眼已经不能分辨)保持到成像边缘
最后看40线对(单位面积内线段密度)由于密度高,基本上反映分辨率特性约在0.48,在水平方向距中心保持6MM然后呈缓慢下降态势距中心14MM约0.22,距边缘又迅速升高至0.48,边缘分辨率特性保持了中心态势。
而垂直方向基本与水平方向保持一致,特别是40线对垂直方向一致性很高
全开光圈个人解读:
在整个成像面积上,以短边为直径的圆内,反差和分辨率保持来了一致性,仅4个小角略有下降,可以说整个画面的画质基本相同。
水平和垂直两条曲线靠的很近,说明镜头的像散较小,画面清晰
以全开光圈,由于40线对成绩一般,并不适合拍摄高分辨率画面,比如报纸,头发,RMB等。而10线对成绩相对较高,适合拍摄风光,小景,夜景等反映色块的画面。20线对说明全开光圈只能对付使用,也就是说全开光圈还是少用。所以要熟悉镜头特性,有的放矢。
至于F8,那高高的MTF曲线不说也罢,干什么都可以。不过标头最小光圈是F16,中间就差F11一档。
最好有收缩两档F2.8的曲线,还是等评测出来吧。毕竟标头不用大光圈有点可惜。
这款头全开中心成像画质不如老标头,如果不是全幅机使用,老标头即可,50Z有点浪费。
如果价格过6000,其实有老标头并不需要去更新,当然米多或者对某一题材有偏好,还是换吧
看全开光圈的表现,我认为价格在6000内可以考虑,比我原先标准提高1000,毕竟画质均匀。
50ZA MTF(上,olala 资深提供)和85ZA(下)对比
(olala 资深)MTF这玩艺不是太靠谱的,不同厂家之间的MTF对比就更不可靠了,如果按照曲线的趋势来看,50ZA的边角非常强,这二年索尼渣就跟像场平坦度较劲了。我觉得要比,还是自家内部做同比吧,看起来50ZA是非常接近85ZA的,假设同比是靠谱的,那分辨率方面50ZA应该是十分接近85ZA的,85ZA啥样大家都心中有数的。
那个现在看来,兴许真不是给A口设计的,Sony本来不也没说过就是50ZA,还不都是大家猜的么,所以也没啥好怪的。至于M50/1.4A,那简直就是个胜似85的怪物,对ZA这种普及型高端产品来说,要求就不要那么高了,能比传统标头有进步就好。骂归骂,还是满期待的,看那几个官方小邮票,感觉还有点戏,估计dp的样片很快就会有,师母吧
(色友 shuguang86 )MTF确实较平,看5mm 以外确实也和leica差不多,但10, 20 线对还是有差距,我自己觉得这两对线比40线对更有参考价值。要说sony的MTF还算靠谱,比如RX1 。 要是能跟85za一样也满足了,就怕紫边也继承了85za。
整合以后的索尼部门结构
这么一看,索尼的CMOS卖到行业了!
A99的AF-D优势:
Foveon X3+背照=极致画质
索尼背照式 X3专利公布:专利公开号;申请日日;公开日:日;原链接(日文):http://egami.blog.so-net.ne.jp/;还请各位大侠多补充。
理论上X3应该具有更好的高ISO表现,前提是需要强大的处理器能力和更优的算法,希望索尼能比适马给力。
不得不感慨一下,索尼的感光元件研发能力,玩CCD玩得风生水起,顺着佳能的市场导向改玩CMOS,玩了两年,完成赶超,现在别家没什么大动静,索尼也不着急上奥林巴斯EM5那块CMOS,更高级的还有背照式CMOS,结果现在又来了一个背照式
正照式CMOS VS 背照式CMOS
广角旁轴镜头在全幅NEX VG900上的表现
以下两个连接可以看到各个焦段在不同光圈下的表现,边角是蓝天,所以很容易比较。作者David得出的结论是,一点也不用担心旁轴镜头,尤其是广角旁轴镜头在全幅NEX VG900上的表现。
[img]https://www.dropbox.com/sh/02zwzgmkz2p727i/nn1B6IhQJm/Sheep%20meadow%20series
VG900+Voiglaender Heliar 15mm f/8 [/img]
索尼最新专利公布,半透膜可以选择抬起/放下,以满足对画质/速度的极致追求。
未来3-5个月要发布最新入门级半透单电,这的确是又是一个非常好的卖点,尤其是现在cmos集成的对焦点还不足以挑起大梁。索尼难道没有听取用户心声么?难道不是以人为本么?A99刚发布,就来这么一个消息,影响现在所有A口机身的销售,这需要怎么样的精神?
(色友 RX10 提供信息)传奇的1600万APS-C底,目前有约20款数码相机使用了SONY的1620W像素CMOS及其改进和特别优化版本
就目前集合三个帖子的观点来看,9千万左右像素的全幅cmos够用
老顽童 版主的帖子 传感器像素数要达到7776万像素才有较好效果。
色友 qpcwth 的观点 http://qpcwth.blog.163.com/blog/static//全幅就需要9千万像素。
quicmous 资深的帖子
全幅面(36mm x 24mm):&&8800万像素
感谢资深 丛林I 的强力翻译:新CMOS的高采光技术(纵向效率up),为了达到尽可能多采集光的目的,通过像素配线层的轻薄化,使入光部到受光部的距离缩短,从而幅提高采光效率,感光能力相比A900提高1.5倍。单个像素的受光面积增加(横向效率up),改善单个像素的回路设计,使单个像素的感光导体的受光面积大幅增加(配线部面积减少,单个像素面积提高),结合上面的高采光技术,不光达成了高感光低噪点的能力,而且相比A900动态范围提高了2倍以上。多点分离式低通滤镜,这次SONY直接下狠招直接把电视放送用的旗舰业务机上使用的多点分离式低通滤镜应用在了A99上,降低摩尔纹和伪色的同时确保解像度。
徕卡M的CMOS不是来自索尼,出自家比利时CMOSIS的公司,生产地是法国。像素大小是6 x 6 μm2,动态范围 76dB。后面它还画了个图,表示自家的微透镜优势。第一图是一般CMOS微透镜,第二图是徕卡家微透镜。徕卡滤镜和像素直接距离更小,微透镜折射率更高,结果使得更多光学入射该像素。
索尼已经有的民用照相机,摄相机
RX1 有多小?
索尼美能达可用全幅变焦镜头
索尼美能达可用全幅定焦镜头
索尼美能达可用APS-C画幅变焦镜头
索尼美能达可用APS-C定幅变焦镜头
三.索尼还缺什么呢?
1. 相对薄弱的镜头群,目前加上副厂,E口有10颗自动定焦,5颗自动变焦:E 12/2.8 CZ Distagon,E 16/2.8,Sigma 19/2.8 EX DN,E 24/1.8 ZA,Sigma 30/2.8 EX DN,E 30/3.5 Macro,E 32/1.8 CZ Planar,E 35/1.8 OSS,E 50/1.8 OSS,E 50/2.8 Macro CZ Planar,E 10-18/4 OSS,E 16-50/3.5-5.6 OSS,E 18-55/3.5-5.6 OSS,E 18-200/3.5-6.3 OSS (LE, PZ),E 55-210/4.5-6.3 OSS。刚刚够用,2013年还有四款E口镜头,G标变,希望是16-80G;中远摄定焦,85/1.8? 快照定焦镜头,复刻G Hologon 16mm F8?,中倍率变焦,18-135mm旅游驴头?
缺少的镜头:
高端镜头(如果是E口,最好能有预见性地能覆盖全幅面积)
ZA (或E口)12-24mm f/2.8,或者14-24(28)f/2.8, 35mm f/1.4(1.2) (更新), 14mm f/2.8, 50mm f/1.2, 85mm f/1.2
G 100mm f/2.0, 200mm f/2.0, G 600mm, G 800mm, G 1200mm, G 200-400mm, 18mm移轴, 24mm移轴
16-35mm f/4,70-210mm f/4(更新), 24-85mm f/4, 24-120mm f/2.8-3.5(4) (旅游驴头), 70-300mm f/4.5, 135mm f/2.8
2. 索尼缺失高端旗舰机,Alpha 1, NEX 9,这种机身不是利润来源,甚至可以说是贴钱的产品线,起到引领新消费者入门,升级,稳定老用户群的作用。 或者干脆来个中画幅产品线,干净利落。
最近的疑问比较多,比较多,比较多
疑问1. RX1 比不过 A99
疑问2. 索尼自家用的2400万,和尼康家用的2400万,是一片么?
3. 对焦系统,没有完全发挥单电的优势。
四,色友集合问答
关于美能达自动对焦镜头电子触点,AF-D模式的色友留言总结
clevil:暂时只有A99有AF-D模式,现在只支持索尼原厂镜头,老美能达的镜头都不支持,好像AF-D要一支支镜头分别编写固件。
EDD:关于minolta镜头的电子触点,第一代的是5个、后面出的带有 D 标记的是8个,好象是增加了拍摄距离编码。同时,增距镜、闪光灯同步增加 D 标记,才能匹配。对 A99 的AF-D,一代5触点镜头应该是不能用;但带有 D 标记的镜头与SONY镜头的触点,数量、外观都一样。附图是 KM 11-18 D 头与 SONY 135/1.8 ZA 头尾部触点对比(标记出的两个触点,比其他6个触点宽,位置相同。)
金陵后:不完全是,美能达在xi时代还有一套电动变焦镜头,同样是八个触点,比D头要早,多出来的三个,是给镜头马达供电的,在xi前的两代,机身也只有五个触点,而现在的SSM/SAM镜头,同样需要机身提供电力,但是触点没有增加,只能是传输信号的不同了,因为xi系列后的三代机身,都是八个触点,但只有几个机身支持镜头马达,不过全部支持电动变焦镜头,当然,能全部发挥电动变焦镜头功能的只有7xi。
美能达版的 70-200/2.8G+300/2.8G+100微,腾龙 70-300 USD 都支持AF-D。
腾龙90微也支持AF-D。别的同学已经确认腾龙70200不支持AF-D
KM 11-18 DT 头是8触点,不在支持 AF-D 功能的17只镜头中。
少于8触点的5触点老美头不行
MINOLTA& & AF&&APO&&TELE&&ZOOM&&70-200mm&&1:2.8(32)&&D&&SSM&&可以在 SONY SLT-A99 上使用 AF-D 对焦模式(深度图辅助连续AF)
关于STF镜头的留言:
阿次:探讨。先不说技术难度。从厂家目标人群看。C,记者,记录。。。N,记者,风光。。。他们不需要这种美化,艺术处理的。虽然N有105DC,135DC,但不是一回事。效果也不同。腾龙最不会,其追求傻锐的态度,对二像性的处理比死马还差。在柔焦之后,大家都在追求这个效果。敢于做这个,1要放弃AF,2因为没有指标性的测量,要放弃对指标的追求。只有能接受MF的拍摄者才会使用。莱蔡有可能,M,P有可能。M,P在那个时期才有可能做出来,也正是这两家一直对色彩,虚化等表现的很努力。P没有做出来,很遗憾,也许正是因为M先使用了AF,后又被超越,才敢于放弃AF,发狠练的7伤拳。而这种虚化,更接近于东方文化里的柔中刚,宣纸上的润开。是不是能从这方面理解,莱蔡的刚中柔,其焦外的虚化更多的建立在印象派的影响上。两者对完美润开的不同理解,是于水墨与油画的视觉习惯不同有关。又于东西深层的文化,乃至哲学层次的不同有关。
孤独的戈壁 :STF可能是由于专利的原因或者是有替代方案或者是别家镜头群太广做不过来。135渣也算不上有什么难度,就和SONY都没出220一样,这样的镜头只要舍得用料,还是能做出来,甚至更好,720哪家都不差。
没用过STF,不过记得以前有过AF讨论,结论有几点
1:由于有双光圈的存在,同时又存在一组滤镜,加之该头不属于G头系列,如果加入对焦机构(那时美能达还没有SSM),那么镜头的体积和重量就变得可观,以美能达镜头设计的思路是不可接受的(同期同档次美能达镜头比别家镜头要轻巧许多)
2:光路改变说,意思由于镜头中存在一组滤镜和双光圈,改变了成像,使对焦系统不能正常对焦(对焦效率低下且成功率不如MF)
3:对焦系统说,意思是由于美能达对焦系统有问题,单独为STF改变整个对焦系统成本太高
4:BUG说:美能达由于是AF鼻祖,初期创立的系统部完善,遇到STF这个问题没法解决
5:酒后乱性说:设计师酒后乱性之作,结果又碰上酒鬼经理,结果怪胎出现
6:。。。。。。。。
olala 对于STF的看法:
STF选择135/2.8T4.5这个规格是有综合考量的,焦距不长不短,f2.8景深够用,体积也不会离谱,其他焦距都不适合设计STF,STF不能AF不是镜头的问题,是Minolta对焦系统的问题,其实我觉得如果现在Sony想让STF实现AF一定能实现,因为最新一代的SLT A77,A99的对焦系统肯定已经不是Minolta遗留下来的那套了,只不过Sony不愿意在这上面投入了,Canon去年已经申请了相同规格的STF镜头专利,就可以AF,因为EOS的对焦系统不存在Minolta的问题。
其实出不出STF与对焦系统没有太大关系,最普通的反光镜箱的相位对焦就可以实现,只不过Minolta自己顾头不顾腚最早设计对焦系统的时候考虑不周全导致STF没法AF。设计STF最大的障碍还是体积和口径,STF讲究的就是焦外,规格低了,景深不够,没用,规格高了,体积和口径又控制不住,说来说去也就是135mm F2.8[T4.5]和100mm F2.0[T3.2]这两个规格是个平衡点,后者要是造出来估计也要77mm口径(记得好像有种说法是Minolta确实有个100STF的设计,不过好像光圈还是F2.8),往短说,85mm的视角宽不少,F2的口径估计也要82mm,F2.8对于85mm来说不够用,而且任何一家的85/1.4收缩到F2.8焦外都非常好了。往长说,200mm如果F2.8[T4.5]的体积估计直奔普通的220了,再短再长就更别想了
话说回来,要设计更短或更长的STF,我觉得可以换换脑子,不用追求那么完美,把渐变的那一圈做窄一些,只要把普通镜头最边缘的口径蚀差不多遮挡上,光斑外壳别那么明显就行了,这样口径就能缩小不少,不过我估计没有厂商会这么干的。
色友 孤独的隔壁 关于索尼眼控对焦rumor的看法
我玩过50E,如果使用过佳能的眼控对焦,就会发现这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功能。必须要让相机学习认知你用眼习惯,结果就是一开始眼睛很累,对焦缺乏速度和准度,但当相机储存记忆你用眼习惯后,对焦速度是非常迅捷和方便。特别是拍动态物体时优势明显。但是在光线不好的情况下,又变得不好使用,对焦速度慢且经常出差错,特别是紧邻的俩对焦点之间出错。但中心对焦点非常准确迅速。我戴眼镜,如果在取景器周围存在杂光,效果不好,如果校正不好使用效果也不好。最关键的是当出现对焦不准时必须校正,否则会一直不准,而且竖起对焦无法使用,另外就是相对费电,别
最值得留下的镜头:
第一名:135/1.8 ZA (eastear,重度越野, 芳草街的方方土, episteme, Triston, netmousexhxh,nile9601 )
第二名:16-35/2.8 ZA (birchinorth, essage,重度越野, 阿次, maolegemi)
& && && && & 24/2 ZA (rica, 毒蠍,games0day,糊嘟嘟,zanhaizz&&)
第三名:70-200/2.8 G(重度越野, 秋水东流, zmaohua&&)70-200/2.8 G II (Triston)
& && && && & 135 STF(maolegemi, α手册, jilzan)
& && && && & 24/1.8 E ZA (对不起该名已被使用,重度越野 )
& && && && & 35/1.4 G(重度越野, 秋水东流 )
& && && && & 16-50/E 饼+10-18/4 E (ffxqxbj)
& && && && & 24-70/ 2.8 ZA (Triston, 帕娃77 )&&
& && && && & 16-80/3.5-4.5 ZA (ffxqxbj,wenwu19 )
& && && && & 18-55 E(尼康2010 )& && && && &
& && && && & 50/1.4 ZA (Triston)
& && && && & 70-400 G (Triston)
& && && && & 85/1.4 GDL (om)&&
& && && && & 16-50/2.8 (一碗云吞面)
最被期待的镜头:
第一名:50/1.2 ZA (毒蠍,糊嘟嘟, 無心是道, 帕娃77,翠微客&&)
第二名:35/1.4 ZA (rica,games0day, 阿次, episteme&&),35 E ZA or G (verhoffin, nile9601)
第三名:70-200/4 E G (重度越野, zmaohua ),&&70-200/4 G (zmaohua,一碗云吞面), 70-200 ZA (episteme,翠微客)
& && && && & 135 G STF AF (maolegemi, α手册, jilzan)
& && && && & 16-80/4 E ZA (重度越野),16-80 E ZA (essage),16-80/2.8 ZA ssm (wenwu19)
& && && && & 200/4 微距 (ffxqxbj, 帕娃77 ),200/4 E ZA or G (对不起该名已被使用)& && && && &
& && && && & 200/2 ZA(birchinorth, zanhaizz,翠微客)
& && && && & 500/5.6 AF R (eastear)& && && && &&&
& && && && & 24 E ZA 高级版本,如apo+asph (verhoffin)
& && && && & 100/2 ZA Macro;(games0day,翠微客)
& && && && & 600/4 G II(maolegemi)
& && && && & 800/5.6 G(maolegemi)
& && && && & 20-400/2.8 (芳草街的方方土)
& && && && & 85/1.4 E ZA(尼康2010 )85/1.4 GDL II (帕娃77)
& && && && & 24-85/2&&SSM (yushiou)
& && && && & 14-24/2.8 E (Triston), 12-24/2.8 ZA(帕娃77)
& && && && & 16-35/2.8 E (Triston)
& && && && & 16-35/4(zmaohua )
& && && && & 35/1.0 ZA (netmousexhxh)
& && && && & 20/2.8 ZA (om)
& && && && & 35/1.4 T2.8 STF G,50/1.4 T2.8 STF,85/1.4T2.8 STF (毒蠍)
本帖最后由 birchinorth 于
20:14 编辑
微信扫一扫分享
&浏览:1724&&回帖:9 &&
泡网分: 8.514
帖子: 4113
注册: 2010年08月
稍微有点过气的讨论,M43 VS NEX
色友ranma:
从NEX发布到今天,历时38个月,sony一共发布E口13只镜头,平均每只镜头需要2.9个月,
M43从发布到今天,历时59个月,两个公司一共发布37只镜头,平均每个公司每只镜头需要3.2个月。
显然sony不能说不上心啊。
同时sony还发布A口镜头10只,而那两个公司发布43口镜头数目:1
看发布总镜头数,sony平均1.65个月一个镜头,OP加起来平均1.55个月一个镜头。
总镜头研发数目来看,Sony以一敌二都不落下风啊。
色友fasciae:
去掉光学结构差不多,焦段/光圈/成像几乎没区别的18-55(14-4X),18-200(14-XXX)看看。M43还是更有诚意一些。索尼E口的焦段是16,16-50,24,30,35,50,50-200
M43是7-14,9-18,12,12-35,12-50,14,15,17,20,24,35-100,40-150(4X-XXX),45,60,75,......还有一些不列了
光圈大于等于2.8的
E口有16,24,35,50
M43有12,14,12-35,35-100,45,60,75
我现在用NEX,我一个16也够了。但要说焦段光圈的丰富性,E口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泡网分: 8.514
帖子: 4113
注册: 2010年08月
( SR4)索尼9月24日发布NEX 全幅,(SR4)随机发布的有一颗是35/2.8目前有小巧的ZM镜头供参考,真的不大哦。
色友 oliverjiang:卡菜 会有个电动35吧&&估计你看到外观会哭……反正我眼泪差点下来……成像非常不错,但是因为电动变焦的原因,外观远远超出你对 卡菜的 想象,楼主拿掉押题图吧……
前些日子看着你们丫丫没好意思打击你们,这里至少六成以上的信息是有问题的,还是那句话:少说,多拍,丫丫伤身
将全部人在各个语境下的各种丫丫集合起来,并不能使这些丫丫就成立为可信论据了,我想这点大家应该清楚
一个人意淫是意淫, 100个一起用尽各种方法意淫 它也还是意淫
例如对 主题里35这个问题,你们根本不用乱想,很简单,sony就是卖了一批机器给哈苏,就这么简单,sony要的就是钱,另外有人捧会显得市场比较热闹,就这么简单,哈苏就是王八蛋奸商心态,拼着还有品牌不要脸了赚点是点。请勿过度解读
例如对 33问题,未来三个月内SONY的NEX计划,这里大家都在犯一个基本的常识性错误进行丫丫, 你要是SONY,在两年市场占有率打到33%以上的情况下,凭什么这么快出全幅NEX?他已经很领先了! 这不是网友们呼唤什么的问题而是市场态势对比的问题,不要拿 NEX 当成 阿尔法!也不要拿 NEX当成 RX,你要将 sony 看成三条产品线路才对,阿尔法、NEX、RX ! 所以sony在有全幅RX全幅阿尔法并且NEX已经处于绝对市场领先的情况下,绝无可能现在就出全幅NEX,也绝对不会现在就去更新什么全幅NEX镜头,那么做了才是傻逼呢……还有一点就是大家一定要随时想着,SONY现在做什么事情,都考虑都要兼容video的需求,例如我看到好多人讨论为什么出电动变焦,各种猜想都有,但真实情况其实那就是为了video,没声音并且便宜的选择就是电动变焦啊,就这么简单和直接啊……大家要相信,行业内的判断逻辑,和影友的判断逻辑,是两回事。
等全幅NEX的,建议稍微忍忍,合适的情况下果断入手 RX 或者 99 , 不着急的,建议继续NEX7或者6之类的
按照惯例, SONY 下一步会一方面挑战高端,试图解救阿尔法的二逼状态(才1.X的占有率),已经基本确定阿尔法将来全部是无反了。另一方面,NEX向上的空间他会有条件释放,这个条件就是其他各家跟进的快慢,而NEX向下的空间是他的利润来源,他会花大力气,你会看到N多的低端NEX,并且把NEX变成有wifi 甚至有3G的游戏机的,等着看吧
千言万语总结成一句话, 该干点什么就去干点什么,从你的 NEX入手到现在 超过1万张的举手! 所以别这儿煞有介事的胡逼乱猜了。Sony是全球订单制生产,你有再好的产品,全球订单凑不够一批,也是瞎掰,明白? 那么为什么会出很多低端NEX呢? 因为还有广大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人家也要NEX啊,就许你这种有航母的国家用NEX啊,对吧,呵呵……
拳头产品,明年见了, 实话说今年给了一个 a口卡菜50/1.4, 更新了RX还出了新NEX不管是不是高端的,已经够给面儿的了
色友 长马星人:nex快速推出全幅,必要性比资深你说的非必要性,应该强多了。
nex的占有率大,主要靠的是廉价,便携,性价比,品牌。
而全幅nex,可以树立微单顶级性能标杆,加强nex的行业地位,拉动中低端nex的市场,又为nex的优质用户提供直接的升级选择。
你说,为啥不快速推出全幅nex?因为半幅nex占有率高过其他微单,就固步?
rx1让sony尝到了跳步走的甜头,全幅nex是其下一个想尝到的。今年出全幅nex最有可能,最迟不过明年。
至于A口,sony当然想翻身了,nex对其也是一个有助的拉动,而不是无关的。
色友 oliverjiang: 我很高兴你对NEX这么热爱,我也是本门老炮了,呵呵,我们来共同热爱。
但是你就别最有可能了,呵呵,我是在确认信息不是在跟你讨论,你要是早注册几年你就知道我是不玩猜猜猜的……呵呵……盼明年吧
另外,三条产品线请分开考虑,再次重申,分开考虑!NEX现在是在杀阿尔法,而不是拉动,这不是我们怎么判断的问题,有数据的
RX1是战略产品,不是所谓跳步走,RX1的开发计划是在NEX前面的!出来的晚罢了,最早的计划,RX1是跟900一起来的!
我没回归,我哪有那么多功夫八这个啊,今天是客户的会议突然延期把我“干”在这儿了……正晕逼呢……没全幅这事儿你们那帮各种仙儿各种魔的没说么?7月初就已经是很公开的消息了啊……下半年是走中低端圈钱的路子啊
对于你的疑问我这么看:
首先,没谁是看重对消费者的品牌塑造的,这纯是咱们一帮屌丝顾影自怜一厢情愿的想法,他妈sony家楼都卖了丫还管他妈品牌塑造?赶快能赚点算点了已经
其次,卡菜50是早就早就早就有的货,为了补足卡尔蔡司定焦焦段,换句话说,24到135,每个焦段一个定焦卡菜,这是当年跟卡菜签的基础合作协议的一部分,也就是说,28没有呢吧,35没有呢吧,等着吧早晚的事儿。50卡菜早就应该出来,按照早年我在东京看到的东西50卡菜应该跟着900走的!而不是现在。赶在今天纯粹是恰巧了!那你可能问为什么要跟卡菜合作这些头啊,对啊,不用卡菜的就用美能达的,都是卖一个交一个权利金啊,凭什么不用卡菜啊,用美能达的要是能打赢C/N也就不用SONY冲出来收购了……
RX 是一样的! 早几辈子就该出完的东西!现在这几个都是在还账。RX是早就有的既定计划,SONY早就估计到了单反上打不过CN,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因此早就定了很多“出奇兵以制胜”的计划,RX是其中之一,卡菜头是其中之一,无反也是(其实是视频化),还有好几个,包括被信产部阉割了的照相机通讯功能(不过据说最近搞定了,等着看)…… RX原来就是叫做大底卡片,就是出来搅局的,是不是真的能发展成一条 真正的线还未知,其实这点特简单,你看序列号就知道。RX是老早就有的计划,sony接过来美能达之后当年还是一直沿用着美能达的命名原则呢,那么说:有第一个机器叫1的么? 怎么也是叫5或者7才对吧,所以这就是一搅局的货,当年根本没打算有2……不过估计现在他们打算了,呵呵呵
话说整体开发进度大幅度的放慢,业内流传的原因是 因为 SONY将大阪的开发力量整体迁移到东京,老M都知道美能达的开发和营销中心都是在大阪的,这相当于叫上海员工全都来北京上班,造成老M的开发力量大面积流失(上海人凭什么来你丫北京上班啊,对吧,呵呵。大阪东京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互相看不上,文化差异巨大,话说战国……),于是镜头和机型研发进度大面积受挫……
所以吧,我老说那句话,好多业内的事儿吧,其实特别简单,烧友就过度解读,跟小时候老师教语文分析作者怎么怎么写的是一个道理,我是学文的,我后来明白被他妈语文老师骗了这么多年啊,作者写的时候哪他妈想那么多了……市场是同样道理,别猜了
第一,我之前经常说后来懒得说现在没耐心说了,NEX是很优秀的系统,是三年来让我自己掏钱买的唯一系统,但NEX并不完美,从专业角度看要改进的很多包括什么被吹上天了的实时取景峰值对焦之类的牛逼功能……当然也包括镜头组的一些问题
第二,没镜头用啊,那你要求可真是 横高横高 啊!我都没觉得没镜头用,18-200二代我觉得很好,比我以前在胶片和数码时代用过的任何一支18-200包括原厂副厂的都好,当然这与机器自己带有畸变校正有关系,卡菜24目前在这个画幅里无出其右者,50定人像很优秀……所以呢?你不够用?……当然啊,拍“活儿”的这事儿另说,拍活儿的不会用NEX的,自己找死,不光是镜头的问题。
第三,不够用是吧,转接啊,大把的旁轴头给你预备着呢啊,康泰时G序列人家都给开发AF了,莱卡苏米克隆还不行?所以别说没有,买不买的起罢了……另外这不一堆老牌帝国主义准备给出镜头呢么,急什么啊NEX才几年啊,你开发个镜头从立项开始没个18个月能上市??NEX还没到俩18个月呢好么。…………OK,以此为推论,NEX会那么快全幅么? 那些被sony忽悠了然后说“行,我加一磅我压你了”的老牌帝国主义厂商和韩国棒子们会看着sony收完钱之后马上改戏——爷换全幅了!不好意思啊你们丫那18个月白干,草,可能么?太天真了吧。所以,全幅NEX不会那么快商品化地,我也知道技术上早就可以, 即使全幅了,NEX 作为半幅系统也会始终存在的! 因为这已经不是sony 自己的事儿了。
哥,你还是搞不清楚规划、验证、产品立项、开发、开发验证、试制。。。这些程序之间的关系,规划跟出产六年太正常了,又有多少东西在上述过程中任何一步胎死腹中了啊。。。
我再跟你说个sony的东西,将来,牛逼DV全幅机,接各种专业头,兼容sony的各种视频和相机外设,随便乱拍,要输出video就直接输出,要输出照片的话,要么是你按照照片模式拍了一张,要么就直接从video里截取一张即可,前后12帧参与计算,出来的照片比900还大还牛逼。。。这东西你信么?我告诉你这东西是有规划的!草。。。
色友 fasciae:
靠谱得狠呢。
E卡口就在那里。除此之外,只有EOS-M可能支持全副了。佳能在单反领先,不会自砸市场。E不出全副,他也不会出。
反过来,EOS-M不出全副,E也不急。就算尼康发烧了要出全副,也完全可以等他卡口出来再说。
现在索尼在DC行业龙头无忧。单反方面也不亏损。干嘛冒进。
不过现在索尼在视频领域受威胁极大。10万以上的,索尼是老大。但这部分利润率虽不错,但总利润有限。1万以下家用的,现在是一天天死去。这个影响很大。索尼估计要让低端NEX来替代了。
但影响更大的是1万到10万这个利润主要来源。现在准专业级别的竞争者井喷。竞争者多了,老大索尼当然还可以保住份额,但保住利润就难了。
现在其实有VG900。正常预期,应该是先出AF的全副E口头来推销VG900。直到NEX的领先地位受到挑战了,才考虑推全副的NEX
泡网分: 8.514
帖子: 4113
注册: 2010年08月
索尼的眼控对焦,最早2014年到来。伴着那个顶级的NEX9?索尼X3的底+眼控对焦+满屏对焦点,这样的机器做旗舰还有点像样儿!
满屏对焦点,看哪对哪,可以记忆三个用户的信息,佳能2000年停产的EOS-5 A2(E)就有这样的功能,为什么现在不用了呢?因为要当做技术储备,没有竞争对手,所以不肯放出?
色友oliverjiang : 我 刚才简单翻了一下, 看到好像很多人对眼控对焦很感兴趣,但是有很多不对的概念,简单说两句
1,我内线外线从来没听到任何消息说SONY已经开发了成熟眼控对焦,当然也可能是我消息不灵,不过看SONY现在的焦点覆盖范围来说的话,我觉得这是假信息……
2,国内这个消息在NEX7上市之前就有,后来确认是 傻逼广告公司和傻逼公关公司的傻逼非影像专业翻译搞不清楚什么是眼启动对焦什么是眼控对焦……那个广告公司我就不说是谁了,4A 之一,现在已经不做SONY业务了,当年被波多野骂的够呛
3,大家对眼控对焦的想象是对的, 看哪打哪儿,但!实际上是 眼选择对焦点,大家明白我说的意思么,换句话说,如果满屏有108个对焦点,那你是在用眼睛选择这些对焦点,而你不可能对上两个预设焦点之间的空白地方,所以其实叫做眼选择对焦更合适
4,技术原生来自EOS是对的,但是代表机型不是 EOS5, 是 EOS3, EOS5只算实验,我要是没记错好像只有三个焦点可以选择。 EOS3 应该算是 真正意义上的“眼控对焦”,但是好像依然只有横向选择,对不起啊请有时间的去查下资料,我当年没真正用过EOS3
5,当年这个技术没有继续往高端机型上发展,到EOS3 为止,原因非常简单,根本不是什么储备,而是放弃,原因是不能满足100%成功率,而EOS的1系专业系统的用户,是无法接受非100%成功率功能的,你正拍新闻呢重要人物出来了你也拿眼球看丫了也按了20张回来一冲卷放大了一看 正好握手那张虚的,这不要了命啊…… 于是这个技术低调放弃了。
canon 的 3,相当于 美能达的 7,是技术前瞻机型,试验成功后才会应用于顶级,所以,EOS3上的眼控(眼选择)当年是失败了才被拿下的……以canon这JS的嘴脸,有好东西丫不在数码上拿出来得瑟? 靠,我也得信啊……
泡网分: 8.514
帖子: 4113
注册: 2010年08月
自从结盟以来,哈苏换壳了索尼的NEX 7和RX100,似乎没看到索尼从哈苏得到什么东西?
色友 孤独的戈壁 认为:哈苏就是一个系统集成商,和苹果差不多,都是自己提要求,别人来做。SONY能从哈苏身上能得到就是如何通过代理商来占有市场,而不是自己关起门来研究市场。
色友 reawel&&认为:sony想做相机界的三星,无论什么尺寸什么规格,只要有需求就都来。。
色友 喜欢玩相机& &认为:呵呵,俺猜索尼是想哪一天成为哈苏中、大画幅数码后背的CMOS供应商(目前的CCD底太贵了,严重阻碍了中大画幅数码器材的发展)。& & 如果真的实现了,索尼可就算是为一统江湖迈出了关键性一步。感动一定要重视哦...
色友 simpletime&&认为:中画幅还要推个系统,还要有镜头,量又小. 真正需要的手里都有几十万的器材附件了. 软件还有工作流程都已经成熟. 你以为推出个机器和镜头就搞定了,专业领域是两样的. 很简单哈苏的HXD系统其实就是富士系统的数码化,飞思买玛米亚的机身,联合施奈德的镜头费了多大的劲想超越它阿。现在还没搞定。 比如飞思说我像素高,有8KW的后背。 哈苏对原有客户说,我用我6000W的后背加上几层滤镜,分次采样然后合成出来2亿像素的,你不用换系统。举个另外的例子,你看看周围以摄影为生的,有几个使用sony系统干活的! 为什么?不是东西不好,那几个蔡头只好不差,但是人家手里有了,熟悉了。
色友 liuels 认为:跟哈苏合作有啥好处?H系列从镜头到ccd都是富士的,xpan整一个富士的机器,有看到富士得到什么好处吗?哪怕是品牌方面的。莱卡好歹135镜头设计制造能力独步天下。哈苏?他擅长的只是做中画副机身而已,还得是胶片的。。。算法也别说了,哈苏压根不是软件公司,跟它合作还不如去跟adobe,dxo之类的去合作
色友 拿鸟打人 认为:算法。欧美中画幅器材商安身立命的法宝。现在135画幅已经飙到3600万像素了,跟以前的中画幅差不多了。但日系厂商的算法能否赶上欧美厂商?索尼估计心里没底。先拉上哈苏求个安稳。
我记得别家raw格式也有经过加工的。数码时代,真的不经加工就给出去的raw怕是也不合适。在追求超高像素的过程中,日本厂商在机身算法上求助于欧洲厂商也是事实。或许,今后中画幅也会开始用cmos了。成本能低不少。
色友&&山野的秋 认为:至少可以通过这个专业摄影器材大鳄,向业内和用户证明自身在摄影器材上的技术专业性,以及未来在这个领域发展的前景吧,就像SONY在可换镜头相机领域需要借助光学领域大鳄蔡司一样。也许SONY的野心更大,在未来想进入中、大画幅数码机领域,还需要这个大鳄的技术合作吧。现实就是还可得到点技术专利使用费、卖点零配件等,赚点小钱吧。
本帖最后由 birchinorth 于
10:37 编辑
泡网分: 8.514
帖子: 4113
注册: 2010年08月
对未来的E系统,有什么样的要求呢?看了很多色友的留言,大致总结如下:
1. 要有完整的镜头群,定焦12,14,16,20,24,28,35,50,85,135,光圈要分1.4系列,1.8系列,2.8系列;变焦要有大三元F2.8,小三元F4,大变焦旅游头等效24-300,中端挂机头等效24(28)-135,高素质标变等效24-105(120)
2. 强大的对焦系统,对焦速度至少要超过A口;用A口镜头的时候,也要飞快,不能拉风箱,暗光下也不能含糊。
3. 便携,机身没多大进一步做小的呼声,镜头的呼声最大,恨不得1.4光圈也要有新出的20饼一样的身材。
4. 外观设计,复古,现代,质感,取景器,触屏,翻转角度,握持感,莫衷一致,不一而足。
5. 强大的连拍,每秒10张raw,每次精准对焦。
6. 强大的视频功能,1080p,超采样,大于60fps输出,能做到4K最好。
7. 细腻的低感,50 ISO起,最好有25;强大的高感,6400 无涂抹痕迹。
泡网分: 8.514
帖子: 4113
注册: 2010年08月
无忌圣经77条,引用:原文由 青菜鸡蛋面 在 23:17发表
红色部分是更改的部分,与时俱进么!
1 任何相机都可以拍摄任何题材!
2 任何胶片都可以拍摄任何题材!
3 任何镜头都可以拍摄任何题材!
4 买能买得起的最好的器材!
5 摄影是用光的艺术,所以,先要用光可以花在器材上的钱!
6 镜头后面那个头固然很重要,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更重要!
7 金属器材永远比塑料的好,分量重的器材永远比轻的好,贵的永远比便宜的好,除非你被人宰了!
8 买器材前一定要冷静,买器材时必须要冲动,这是器材物语的理智与情感!
9 假如一件器材买回不久就后悔了,说明它不属于你,赶紧卖掉止损!
10 假如觉得一件器材该换了,无需考虑,立刻换了,因为到最后你还是会换,结果无非是徒增犹豫彷徨的时间罢了!
11 不用担心贬值,器材不是股票,买器材是使用,不是投资!
12 不用爱惜器材,器材没那么娇贵,它存在的意义是被使用,而非供奉!
13 胶片也属于器材,选择胶片的难度不亚于选择器材!(现在数码当道,这条可以退休了吧,大画幅暂时除外)
14 没有一步到位的器材,没有一步到位的系统,除非你是个没有激情的人!
15 测光表对于玩家来说,实用意义远远小于亮骚意义,所以,它很重要!(现在相机越来越智能,测光表还有那么必要么?)
16 不必介意器材是否防水,我们不是新闻记者,不会在大雨滂沱中抓拍抢拍,防唾沫就够了,这样在你口若悬河地炫耀器材时可以更加肆无忌惮!
17 不要买副厂镜头。Carl Zeiss除外!
18 UV镜只有两个牌子,B+W和TIFFEN;UV镜只有一种镀膜,多膜!
19 UV在数码时代,其实是多余的!
20 气吹的牌子叫A+F,镜头水的牌子叫Carl Zeiss,镜头笔的牌子叫MATIN,灰卡的标准叫kodak!
21 附件是器材中相当重要的环节,摄影中最大的附件是车,最常换的附件是模特!
22 玩反转和大画幅有一个重要附件就是放大镜,Schneider是王道!
23 相机是用来拍良辰美景的,不是用来拍牙膏牙刷的!
24 摄影的路上,你总要有一支超广,如果可以,它是HOLOGON!(16/8?死贵)
25 摄影的路上,你总要有一支85/1.4,如果可以,它是85/1.2!
26 摄影的路上,你总要有一支300/2.8,因为400/2.8太长,而200/2略短!
27 当你觉得自己该精简器材的时候,你已经成为了技术派!
28 当你总是觉得自己缺件器材的时候,你就快成为一个器材派!
29 当你觉得自己快要成为一个器材派时,你就已经是器材派了!
30 成为一个器材派高手不比成为一个技术派高手容易,当在同一焦段中有两支以上重复的镜头时,你刚刚踏入门槛!
31 当你连2.8的光圈都觉得小的时候,你已经是一个成熟器材分子了
32 当你的镜头群中全部都是恒定光圈且一半以上为1.4的时候,你已经走向毒枭的行列!
33 当你拥有“F口28/1.4,F口58/1.2,M口16/8,M口50/1,YC口300/2,YC口85/1.2,EF口50/1,EF口200/2”中任何一支时,你已经无可救药了!
34 当上述镜头中你拥有超过两支时,可以办理离婚、分手、或尽快把另一半的器材热情培养起来!
35 当上述镜头你都拥有时,兄弟,咱们拜把子!
36 器材派没什么不好,可悲的是成了器材派还在器材上说不出个所以然!
37 旁轴的巅峰是ALPA,大幅的终点是Linhof,广角的至尊是HOLOGON,长焦的霸主是SONNER,日本相机都是上不了大席的狗肉!
38 Leica不是品味的象征,是营销的完胜,Leica只有一支镜头,就是那支有着两片萤石的八枚玉!
39 玩镜头就要玩结构,所以要玩Carl Zeiss!
40 于是Leica烧钱,Carl Zeiss要命!
41 Leica的快门再轻,也比不上镜间快门的120旁轴,加上底片的优势,一台BRONICA 645都能将MP打翻在地,所以,以为Leica是终点的人其实是器材的井底之蛙!
42 ALPA加Carl Zeiss镜头是高端摄影玩家的标杆,遗憾的是,达到这个标杆需要浸淫太多器材!
43 好器材和名牌包一样,是需要行家来鉴赏,上来就问价钱的主儿和看到LV就问真的假的一样,跟你不在一个档次,无须搭理丫的。行家一般不问,行家都装深沉地摸摸看看后显得面不经意其实心中嫉妒不已地轻率地点点头而已!
44 一机数镜的玩法是折腾自己,最好的配置是一机一镜,有几支镜头,就配几台机身!
45 移轴是大画幅的专利,所有135的移轴镜头都是扯淡!(佳能传言最近还要更新那两支移轴呢,佳能听了会不高兴的)
46 近摄镜和皮腔永远替代不了微距镜头!
47 微距无弱旅,标头无弱旅!越贵的镜头越彪悍!
48 每家都有大三元,大三元就算光圈做到1.4,也永远都是二流镜头,在同一时代中,变焦绝无可能超越定焦!
49 用定焦侮辱变焦,用旁轴奚落单反,用大幅藐视旁轴,玩摄影总会在看不起别人和被人看不起的波段中周而复始,所以,玩器材要低调!
50 玩灯是一个新的开始,**800只有一支的人不叫玩灯,**800的基配是两支,标配是四支,豪配是九支,正面两支侧面两支背后四支,还有一支备用,此外还得有SU800!
51 倍感打击的是,玩**800其实不能算玩灯……灯的牌子叫Broncolor!
52 开始玩灯后需要一个助理,否则那些笨重的家伙会让你苦不堪言,或你可以像我一样玩单灯,当停车地点距离拍摄地点300米以内时,一套600W的套装勉强可以拿得动!
53 数码后期是无聊的,是对摄影本身的阉割,是对器材装备的侮辱,但不得不去做。数码后期器材中最重要的是显示器,最不重要的是显卡!(显卡和显示器是相关联的吧?)
54 高档数码是奢侈,低档数码是垃圾,中档数码是奢侈的垃圾!(不懂,现在的器材几乎都数码化了)
55 便宜买死人!
56 假如没有一支大炮,你就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好不好!
57 永远记住,机器总是比你聪明得多的;也要永远记住,机器有时候是很笨的--那都是因为你笨,没有正确的去使用它!
58 景深是器材派最重要的技术指标之一,所以要掌握景深计算公式,下载一个软件放在手机里,因此,手机最好是Windows Mobile系统的!
59 记住无忌的名言:一分钱,一分货;二角钱,二分货;三元钱,三分货!
60 下一支镜头是最好的!
61 下一个附件是最需要的!
62 下一台机身是最不可或缺的!
63 买你买得起的最贵的相机;同理,买你扛得动的最重的脚架!
64 三角架,买到第三个才知道前两个的钱完全是应该省下的!
65 球台的路程略略短暂一些,悟性高的话,第二个就可以到位了!
66 稳定系统中最讲究的是快装板,顺利的话,一个器材派会有五片以上!
67 稳定系统中假如没有快门线,上述的一切都将沦为扯淡!
68 器材中,永远令人头疼的是包,永远无法立竿见影的是UV镜,永远令人欣喜的是接目镜放大器!(现在放大对焦,还需要放大器么?)
69 在目镜上花的每一分钱都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其性价比最高的是橡胶目镜杯环!(是否过时了?)
70 想要比别人的视角低,就要趴下;想要比别人视角高,就要举起;想要比别人斜,就要狂侧--否则,你就需要直角取景器!(有翻转屏了,这一条也过时了)
71 对于135相机来说,腰平取景器是非常重要的附件!(有翻转屏了,这一条也过时了)
72 对于120相机来说,眼平取景器是非常重要的附件!(说的是双反吧?)
73 器材附件的疗效在于帮助你榨干器材的潜能,副作用是榨干你的口袋!
74 买一台四万的机身,还在意四千的附件吗?买一支六万的镜头,还在意六千的附件吗?买了三千的附件,能不配三万的器材吗?
75 对器材的态度将构建摄影的人格!
76 烧海无边,回头无岸!
77 成为一个器材派之后,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别丢器材的人!
泡网分: 8.514
帖子: 4113
注册: 2010年08月
色友 pony3295提供
http://www.sonysdf.co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ffps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