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违背了马原我的中国梦中的什么原理

当前位置: >>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管理学原理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从源头上防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从源头上防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分校(站、点):学 生 姓 名 :学号 :指 导 教 师 :完 稿 日 期 : 绪论 本论:(文章的主干,要点) 本论 (一) 1、 2、 (二) 1、 2、 (三) 1、 2、 结论(用 1-2 句话阐述) 结论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从源头上防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从源头上防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头上防治XX 管理专科在政策科学理论中, 政策执行是政策科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在 摘要: 摘要: 政策实践活动中, 政策执行是运用政策解决社会问题的最直接的环节, 也是检 验政策正确与否的重要途径。 所以, 研究政策执行问题, 无论对政策科学理论的 完善, 还是对政策实践活动的丰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科学发展观 为指引,提出了从源头上防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意见和建议。关键词: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政策执行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 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政策科学理论则是告诉我们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执行 者为贯彻落实政策指令、实现政策目标的全部活动和整个过程。在政策科学理论 中, 政策执行是政策科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在政策实践活动中, 政策执行 是运用政策解决社会问题的最直接的环节, 也是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重要途径。 所以, 研究政策执行问题, 无论对政策科学理论的完善, 还是对政策实践活动 的丰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总体上说能够认真贯彻 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上级党政机关制定的各项政策, 使政策发挥了应有的作 用。但在政策执行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政治、 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科技教育事业的进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源头上防治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政策执行手段是指政策执行机关及其执行者为完成一定政策任务, 达到一定 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是指政策执行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政策 执行手段的多样性。我国在政策执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方法多 样必须依靠科学发展观的统领和指导。 一、从源头上防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歪曲误解政策本义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不管是主管还是客观,都致使政策 执行受到严重影响。从某种成因上来说,政策执行不力导致的对策众多可以说是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博弈。大家都认为:有权的人可以在政策与对策之间想 计策,而老百姓则是束手无策,特别是在涉及民众利益的问题上,更应该将这一 问题的严重性放到新的视角中来剖析。在三令五申的前提下,有些问题仍旧难以 得到解决,在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下,不少官员“私欲”膨胀,有着强烈要求扩大 财源的动机,这些极为突出地表现在征地、拆迁、克扣员工福利等方面。部分领 导不顾党和政府的形象,违背上级意图为了追求私利而出现的腐败行为。这些行 为极大地损害了中央权威,抹黑了党的形象,损害了百姓利益,可见部分地方官 员根本是“天高皇帝远,万事由我行”的心态,不顾大局、我行我素。在我们昂 首阔步挺进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政策执行必须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前和 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大政策执行检查和监督力度,从源头上防治政策执行不力 的情况,既十分必要,同时又非常紧迫。 二、深入剖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产生原因和发展趋势 追本溯源,曲径通幽,要从源头上防治歪曲政策,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 见,必须深入剖析其产生原因和发展趋势。我国在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曲解政策,而其后续就会发展成截留政策,最后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产生原因 1、政策掌握不全面,主管上有歪曲 政策掌握不全面, 通常是政策执行者受到某种利益引诱或者驱使,或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 事”的心态,明知其意却故意曲解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客观上的歪曲政策普遍是 由于地方官员的业务不精,对政策理解不透彻,特别是政策执行者的政治、业务 素质低,理解能力差, 对某项政策的精神实质吃不透, 会出现模拟两可的情况, 导致严重的偏差。 2、监管体制不健全,客观上有疏漏 监管体制不健全, 所谓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在体制健全完善和 具有良好约束机制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令而不行或者令而错行的情况,只有制 度不健全才会存在着诸多缺陷,由此引发问题层出不穷。我国现行的制度在实质 上存在着诸多问题, 上级监管没有与之适应的配套措施, “上有政策、 下有政策” 行为入列在法规限制的边缘,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人的素质和政治觉悟。 有的地方、有的金融单位之所以产生这一现象,究其原因,有的是没有建立民主 化管理制度,有的是没有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有的是执行制度不健全,有 的是监督体制度不完善等等,归根结底,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制度的缺失造 成权利运行的错位,是产生问题的制度性原因。 最常见的是截留政策、 唱对 “ 台戏” 。有的地方政府借口上级政策不完善或不全面, 对上级政策阳奉阴违, 采 取各种手段进行抵制,或者人为的断章取义,危害全局,极大地损害了国家和人 民的利益。 3、体制流程未理顺,制度上有缺陷 体制流程未理顺, 如果有强有力的监管部门,有规范有序的流程,胆敢损害公众利益、歪曲上 级意图之辈必然少之又少。纵观国内政府体制现状,不少单位内部纪检监察部门 形同虚设,不少上级要求完成的工作也会受到相关领导的直接干预,使得不少政 策贯彻工作流于形式。上级监督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在问题发生的短时间 内进行有效解决;地方官员视中央政策为儿戏,心中打着如意小算盘,遇到红灯 绕道行,架空上级政策,顶着不落实或者敷衍应付,不惜暗渡陈仓,大玩擦边球 艺术。比如解决困难户五保户的事情,下边根本就不听嘛,平行监督工作根本未 受到重视;下级监督群众根本无法深入参与。此外政策执行领导者的综合素质也 极大地影响着监管质量,监管人员素质低下必然导致政令不通。随着计划经济向 市场经济转变, 我国的政策执行流转程序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也进行了相当大 的转变,地方官员追求私利的动力难免导致以权谋私的冲动,这也是政令不通、 监管不力的内生性原因。有的领导单位出事,问及时一脸木然,对事情的隐患完 全不知,也没有应急预案机制,完全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唯我独尊,可达到 人神共愤的地步。因此,理顺体制的关键在于执行力度,体制不顺就无法做到令 行禁止,因而只有流转顺畅,才能有效扼制问题滋生。 (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表现形式 1、形式多样,数量高发 形式多样, 从全国各级政府存在的问题来看,市、区级以下的关键岗位和权力岗位是产 生此问题的高发岗位,以市一级政府部门为例,挪用、贪污、索贿等行为层出不 穷,人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而不行” ,自己都无法按国家政策 和法律法规来严格要求,又如何能要求下面的干部严格执行政策法规呢? 涉及 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的制度不健全,收费项目随意性大且繁多,私设“小金 库”现象普遍存在,根本无视国家宏观政策。教育部门明文再三规定教师不得私 下补课,仍有不少教师悄然进行课余第二职业,学校仍收取各种杂费。再如国务 院对减轻农民负担问题, 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但一些地方却置国家政策于不 顾,从地方小团体的利出发, 对农民滥收费、乱摊派有的地方害怕直接摊派农民 身上。政策执行者往往会为了自身的利益添加一些原政策所没有的东西,并使不 合理不可行的东西变成了合理的可行的,这样也就会影响原定目标的实现,大搞 土政策,还美其名日将与灵活性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2、阴奉阳违,手段隐蔽 阴奉阳违, 政府机构本身就是权威性很强的领域,尤其是近年来倡导科学发展观解决问 题。有的政府机构就是充分利用科学发展观的契机,却不秉行以人为本的原则, 使得政策曲解科技化、隐蔽化,象征性走过式的执行。并改其实质、曲解其义的 执行,这种现象往往是由于政策执行者根据自身有利的部分予以实施,这样做的 结果收到与初衷相悖的绩效。本来执行属直线网络系统必须按照一定规则来,下 级必须严格执行上级所作决策,必须维护上级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意见、 有看法可以利用正规渠道和方式反映, 但同时也必须严格按上级规定的时间和方 式执行,这是政策执行的最高准则,但是在我国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象征 性执行甚至抗拒执行的现象。当执行机关执行的政策对自己的利益有损害的时 候,他们就会制定表面上与上级政策一致,实际却相违背的实施方案,这是近年 来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3、后果严重,影响极坏 后果严重,影响极 严重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实际上是一种地方保护主义的原因, 极大体现了下级组 织的个人主义。这与科学发展观的初衷是相背离的,严重损害了政策制定、决策 机构的形象。一是严重影响政策作用的发挥。党和国家制定政策的根本目的, 是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进步。 某项政策执行以后, 如果推动了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了社会历史的进步,而曲解政策、截留政策, 还是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不仅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还会阻碍社会历史的进步。 二是严重 二是 损害公众利益, 挫伤了广大群众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积极性。某项政策的制定,都 是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抑制一部分人的利益,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总是以 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行为会部分地或者全 部地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打击大多数人的劳动积极性。同时直接或者间接地损 害了政策制定、决策机构的形象,影响了政策对象对政策制定、决策机构的信任 感, 也影响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从事改革开放事业的积 极性和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因此,曲解政策、截留政策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 问题,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源头上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一)科学发展、政令畅通 加强政令畅通的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立体化、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监 督机制。加强内部管理,要把单位内部的纪律监察机构建立起来,完善内控组织 和内控制度, 要加强目标和责任考核, 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及其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践行廉政制度,保证政令畅通。加强外部监督,要切实发挥审计部门的监管职能 和监督作用, 从严查处令而不行的行为, 保障国家各项利民惠民政策的全面落实, 认真完善金融外部审计制度,加强对容易发生钱权交易、权力寻租和腐败问题的 重要部门、重要岗位以及重要环节的监督管理,防治地方官员为一己私利扭曲政 策、私制土政策。加强社会监督,要把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要有 明确的舆论导向,要加强制度监督,加强对业务的熟悉和对政策的理解,确保准 确无误地贯彻中央和上级意图。一是 一是依靠法律确保政策执行活动顺利进行,切实 一是 推行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全面消除阻碍政策目标实现的各种干扰,保障政策执 行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有利于政策的顺利实施。法律手段使用的范围 比较广泛,尤其适用于解决那些共性的问题。二是 二是利用经济手的间接性、有偿性 二是 和关联性来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 以促进政策顺 利实施,间接规范人们的行为,充分调动人们执行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 政策的效力,使政策目标得以实现。三是 三是通过思想诱发人们的动机,激励人们的 三是 积极性。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公平原则和利益原则。对政策执行得 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对违抗政策的对象给予惩戒,达到宏 扬正气,压抑邪气。 各种经济手段的功能是不同的,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 的经济手段,切不可简单划一地规定,更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同时,在政策执 行过程中,应注意把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有机结合使用,这样可以取 得更佳的效果。四是 四是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大量配备德 四是 才兼备、以德为先,配强选好领导班子和员工队伍,从根本上维护党和国家政策 的权威性;加强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的教育;加大问责的力度;发挥和加大 各级人大、 政协的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 发挥民意的作用和下级群众的监督作用, 实行科学合理的双向的考核机制,请人民群众作考核官,彻底杜绝领导说了算的 机制,而以工作能力和业绩说话。 (二)建立立体化、全方位的监督机制 解决我国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 一是要不断提高我国各级党组织和各级 政府对政策重要性的认识问题。 充分认识政策的本质, 政策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 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以及政策的正确执 行对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起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 还应采取的主要 对策一是坚持执行政策的原则性、灵活性、整体性原则,全面地、不折不扣地实 现政策目标。克服和避免抛开上级政策自行制定土政策借口当地情况特殊,在不 违背政策原则精神和坚持政策方向的前提下, 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采取灵 活多样的方式方法, 使政策目标得到迅速而全面地实现。 兼顾从实际出发, 因地 制宜地使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模范执行政策是党章规定的对全体共产党员的要求, 对因曲解政策、 截留政策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造成严重影响和后果的包括政治的 影响和经济的损失, 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二是 二是要全面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二是 要把政策执行者培养造就成为模范执行政策的带头人,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 政治理论水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明辩是非的能力整体观念、 纪律观念和法治观 念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 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等等。切实地、有效地 解决执行不力的问题。 (三)深化改革,创新思路 要科学推行政令畅通,杜绝“下有对策” ,就必须通过改革和创新,理顺体 制和机制,从源头上逐步消除其滋生的土壤和条件,要进一步推进创新改革,加 大开放力度,逐步引入竞争机制。实行高薪养廉,积极推行奖励激励政策,激发 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扼制其贪婪性和腐败性,逐步消除相同能力水平上不同收入 的差距,真正体现能力与收入相当、付出与收获相当,使政府干部身心健康,所 行向善。 (四)统筹兼顾,坚持教育与监督并重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坚持教育与监督并重, 切实加强落实政策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要始终以正确的人生观、价 值观和道德观为导向,以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为主题,坚持进行党的方针政策教 育,进行共产主义信念和党纪国法教育,要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干部和职工的 选拔、任用、培养中去,始终坚持教育与监督、自律和他律相结合,鞭策广大干 部加强廉洁修养,自觉经受住金钱和利益的诱惑。要加强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 既要宣传廉洁奉公的领导人员,树立廉政典型,又要通过警示教育,深刻剖析政 令不通的原因, 举一反三, 防微杜渐。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防治腐败的根本也在于人。二十一世纪的政府需 要优秀的人才队伍,既要有好的领导班子,又要有好的员工队伍。一个好的领导 班子,可以带出一支风正心齐、廉洁奉公的员工队伍,一个班子坏掉,则“上梁 不正下梁歪” 在上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会跟着做坏事。在选拔班子的标 , 准上,一定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与才,作为辩证统一的一体,德是先 导,才是基础,德为统帅,才为士卒。在领导和管理者的选拔任用上,有德有才 的人要重用,有才无德的人应慎用,无德无才的人坚决不用,坚决杜绝“一颗耗 子屎,坏了一锅汤” 。在员工录用上,要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决不允许那 些思想不正、行为不端甚至有前科、劣迹的人员混天过日,防止用人失察,对于 管理岗位、重要岗位、要以“坚决无误地执行上级决定”的标准,配强选好单位 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 总之,要从源头上防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导,切实把以人为本的核心贯穿到确保政令畅通的工作中,不断创新形式,加强 业务建设,纪律作风建设,完善公众监督体制,增加监管透明度,强化监管执行 力度,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来开展监管工作,坚持标本兼治,两手齐抓, 从政治思想上与科学发展观保持一致,在二十一世纪腾飞的大道上,努力开创共 产主义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于学军,《回顾与展望》,人民出版社。 2005 [2]叶静. 试析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J]. 党政干部论坛, 2004, (03) . [3] 王桂梅. 从政策执行过程的角度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根源[J]. 经济与社会发 展, 2007, (01) . [4]解宝华:《政令不通的形式、原因及防范对策》,《经济学术期刊》2001。 [5] 丁煌,定明捷,吴湘玲. “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的博弈缘由探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 (07) . [6] 刘晓旭.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政策执行主体因素分析[J]. 湖北成人教育学 院学报, 2007, (02) . [7] 饶欣,吴淼. 政策执行中的变通问题研究――对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现象的思考[J].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4) . [8] 吴道珍. 防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有良策[J]. 领导科学, 2004, (13) . [9] 肖建彬.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作为错误行为的前提分析――关于一种纵向政治关系 合理性的探讨[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5, (04) . [10] 范君,卢育淮.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上的政策问题分析――对“上有政策下有对 策”现象的思考[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5, (06) . [11] 丁煌,定明捷.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案例分析与博弈启示[J].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06) .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摘 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是我国公共政策体系不完善的一种反映。由于我国公共政策主体功能没有完全发挥功能,出现了"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
  摘 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是我国公共政策体系不完善的一种反映。由于我国公共政策主体功能没有完全发挥功能,出现了政令不通、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表现形式也日趋多样化,通过对公共政策执行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深入分析,探究了这种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并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确保公共政策目标有效实现的具体措施。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4/view-6173307.htm  关键词:公共政策;行政决策;行政执行   中图分类号:D0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5-02   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为实现公共目标而采取的实际行动。公共目标的实现既依赖于上级公共部门制定出正确的政策,更有赖于政策执行者的有效执行。然而,在公共政策执行中,普遍存在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这严重损害了上级行政机关制定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不利于下级机关有效实现行政职能。因此,深入研究公共政策执行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根源、形成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表现形式   1.行政执行主体过分追求个人私利,无视上级政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是政策执行者主观反对政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一些腐败官员谋取私利的反映。这不仅影响了上级政策的有效实施,也损害了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以煤矿生产管理为例,部分官员利用公权力为不合格的、内藏安全隐患的小煤矿提供庇护。矿主通过利益回报的方式与政策执行官员结成利益共同体,双方虽说是各取所需,却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使得煤矿安全生产政策的执行大打折扣。这种政策执行主体和目标主体相勾结导致的“对策”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原政策的执行,甚至使原政策成为一纸空文。   2.政府部门为了追求部门利益最大化,消极执行上级政策。在市场经济利益的推动下,有些部门人为地追求部门权力、利益最大化,通过起草“部门规章”将部门权力以及利益扩张法定化,甚至与市场主体如公营性公司、政策性公司形成力量强大的行政垄断。还有一些部门为了部门利益公然违反上级政策,比如人为的制定倾向于本部门的政策、设定许可、提高审批门槛、扩大部门权限等。使得上级政策被条块分割,严重阻碍了其贯彻和落实,也严重降低了政府办事效率。如同时多个部门争着为有利可图的同一事项立法又导致部门之间职责权限不清,造成重复管理、交叉执法、重复处罚,而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但又无利可图的事务上相互扯皮,相互推诿,政府缺位的现象时有发生。   3.地方政府为维护其利益,敷衍性或附加性执行上级政策。在公共政策执行中,当上级政策在整体上无益于地方利益时,作为政治执行主体的地方政府就“怠工”,敷衍性地应对而不积极地执行[2];当上级政策有益于地方政府,但不能满足地方利益需求时,政策执行主体便会“附加”性的执行,积极扩展自身利益。以现在的房价政策为例,中央政府早就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结果只有少部分地区短时间内出现房价微调,总体上房价还是没有降下来,甚至有的地区继续见涨。究其原因,除房产政策本身的问题外,地方政府也难逃其职。这主要因为某些地方政府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以房产政策的执行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借口,并不真正去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只是做一些表面文章,搞些“土政策”来应付上级领导检查;或者对于那些不利于地方政府利益的政策视而不见,不予以执行。   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原因分析   1.公共行政决策尚不规范。规范的公共行政决策应该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具备科学的决策组织机制、合理的决策责任机制和有效地决策监督机制。只有首先保证行政决策合理规范,执行时才会高效运行。然而现实决策过程中,却出现种种不规范的情况。   决策产生的方式不够科学民主。在现实决策产生过程中,不少决策部门往往不经过扎实的调查、认真的分析、充分的讨论和缜密的论证,而是由行政首长直接拍着脑袋做决定。例如早在20世纪90年代的山东泰安市的“胡建学案”中,胡建学在行政决策时独断专行,搞“一言堂”,无法保证决策的合理与科学,最终也被当地老百姓唾弃。   政策责任制度缺失。政策执行者公共权力来源于公众,对公众兼有责任。然而,行政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的偏差行为很大程度上都源于责任心的淡化。决策者在制定决策之初,没有对具体事务责任进行明确规定和划分,这主要表现在决策权力与决策责任相分离、决策责任主体不明确、对决策失误责任追究不严格等方面。   行政监督方面有待改进。行政监督不明确,在监督的实践过程中,各种监督主体在监督权限、方式、程序、范围等方面,都存在不够明确的现象。各种监督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够协调,彼此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并出现监督区域的“交叉”或“空白”现象;行政监督法律法规不完善。行政监督隶属于法制监督,但目前我国的行政监督法制化程度仍较低。一方面用于行政监督的法律法规仍旧空缺;另一方面,我国现存的行政监督制度使用的措辞笼统,监督的标准和可供操作的细则模糊,使监督主体很难准确界定和及时查处、纠正违法违规行为。   2.政策执行主体过于追求地方、部门和个人利益。(1)过分追求地方利益。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利益的独立主体又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管理主体为了应对上级政绩考核,凭借行政强制手段操纵经济市场以获取地方利益。此外,由于政企不分导致地方政府与所属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地方政府通过各种非市场手段确保本地企业获得最大利益。同时由于权力体制不够完善,中央与地方事权关系的模糊,也使得地方政府追求当地利益的短期化。(2)过分追求部门利益。在市场化背景下,政府部门在市场化改革中也有了自己的利益追求和扩权欲望,部门之间甚至开始了争权夺利。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部门本位主义不断增强,与所管辖企事业单位结成利益联盟的趋势愈演愈烈,在市场经济中不断运用手中的公共权力换取经济利益。(3)过分追求个人私利。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行政执行人员一方面是政府机关代理人,充当着公共角色;同时又作为社会成员,充当着私人角色。公共角色要求其代表人民利益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政策。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理性“经济人”的存在,政策执行者也在追求着私人利益。由于制度的不完善,这种角色错位产生了“经济人”与“政治人”之间的冲突,并导致权力寻租,政策执行主体被腐蚀,政策的落实也变得遥遥无期。
  三、解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具体措施   1.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体系。在公共行政决策过程中实行有效的公共参与是实现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的根本途径。所以,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深入基层、实事求是做调查,实现决策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另外,发挥基层政策执行人员和专家学者的作用。因为基层政策执行人员来自第一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专家学者具有专业知识结构,二者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他们的建议往往具有可操作性[4]。同时,要在政策制定中进行民意调查、举行听证会,由公民对关乎自身合法权益的政策和文件提出审查。最后,落实责任追究机制。对岗位进行工作分析,明确职位职责,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对政策执行偏差、执行误差,甚至违背政策,对抗政策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施予惩罚。   2.加强执行监督机制。孟德斯鸠曾经说过:“行使权力的人总是会行使到法律的边界为止。”所以,只有用权力来制衡权力,用权力监督权力,才能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行为的发生。   第一,提高内部监督权威。首先在政策领域,对行政人员的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保证权力依法行使,进而保障政策的有效执行。其次,对政策系统决策、执行、监督部门之间进行必要的划分,使之互相监督,尤其是要提高监督部门的独立性,保障政策执行监控有力。第二,增强外部监督力度。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构建政策执行监控系统,收集处理各种政策执行信息,建立完备的信息控制系统,切实保障行政监督能够执行;建立公共监督机制,社会媒体、群众监督这些监督途径都可以作为正式的行政监督渠道。   3.健全相关法律制度。面对越来越多的“对策”行为,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法律制约才能保证上级决策的切实实施。遏制“对策”行为,首先要尽量消除这一行为产生的收益动机,才能减少行政人员“出轨”,所以这就需要法律将这种动机扼杀在摇篮里。依法行政、依法监督、依法决策环节都需要出台明确的法律条文来进行规范和制约。同时,立法程序要进一步民主化、公开化,法律草案应尽可能在立法机关主持下通过招标立项等形式组织以专家学者为主体,相关人士参与的法律草案起草组提出建议,要尽量避免由政府部门主导法律草案的起草。立法必须做到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并对授权立法进行严格监督。   4.加强行政执行人员的培养和教育。面对政策执行严重变形和失败的情况,政策执行者负有很大责任。所以,加强行政执行人员的培养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个高素质的政策执行人员,一定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用党章规范平时的言行。在具备领导风范、大局观念的同时,还需具备相应的专业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并具有较强的政策理解能力,此外,党的各级组织也要自觉担负起执行和维护政治纪律的责任,加强对党员在工作过程中遵守政治纪律的教育。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要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加强对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加大问责力度。   综上所述,要想真正解决“对策”行为这一问题,还学要适时废止那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对策”行为,让决策和执行都公开化、透明化、民主化,让监督大众化、社会化。对于种种“对策”,进行各个击破,确保公共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丁煌,定明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案例分析与博弈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2004(6).   [2]付永涛,尹洁,张水娟.论政府利益与我国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偏离[J].法制与社会,2008(18).   [3]蒲永华,余中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表现、成因及治理对策[J].现代交际,2010(3).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最牛的演员马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