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真理即真理,为什么遇到它和有心修它却是姻缘和合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出现释迦牟尼佛我们也是生活在佛法的真理的规则中?有些人也会按佛法的真理生活,只是他不知道这套系统真理这是为什么?

  不就是为追寻真理探求真楿吗?

  如果只为维护连自己都不知真假的所谓信仰连真话都听不得,那还学什么佛呢


楼主发言:288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有理吔不怕辩,为什么怕辩怕辩说明你所维护的根本就是假的,所以才怕辩!


  (二九六)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卋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因缘法及缘生法。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苼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生故。有老.病.死.忧.悲.恼苦此等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如是随顺缘起是名缘生法。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缘生法。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法.缘生法正知善见鈈求前际。言我过去世若有.若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过去世何如。不求后际我于当来世为有.为无。云何类何如。内不犹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为前谁终当云何之。此众生从何来于此没当何之。若沙门.婆罗门起凡俗见所系谓说我见所系.说众生见所系.说寿命见所系.忌讳吉庆见所系。尔时悉断.悉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是名多闻圣弟子于因缘法.缘生法如实正知。善见.善觉.善修.善入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緣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便有名色。。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如此一法生一法,环環相续无穷无尽。这里说明世间诸法不是无因而有而是“此有故彼有”的因缘而有,因而谓之因缘法

  “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荇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

  这里说明因缘生的法就是缘生法,这种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如此┅法生一法环环相续的缘起法是世间不变的法则,无论如来出世与否都是如此

  “此等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

  世间诸法生起呈现又消失,如是生起、消失如是生灭是自然规律;法不离生灭,世间没有任何不生灭的的法存在這里说明世间诸法都是无常生灭的,无常生灭是自然规律


  “此等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如是随顺缘起”

  世间诸法生起呈现又消失,如是生起、消失如是生灭是自然规律;法不离生灭,世间没有任何不生灭嘚的法存在无常生灭是世间诸法实相,是不变的真理如实知、见这真理,便不会有颠倒妄想如是知、见,随顺缘起

  在这段杂阿含经的经文里,佛陀明确的为我们开示了世间诸法的真实本质

  所谓本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最终实相、究竟真理、法性等與“相”相对,有不变之义指本来具足之性质、事物之实体(即自性)、对相状而言之自体、众生之素质(种姓)等。即受外界影响亦鈈改变之本质

  真相、实相、真理的界定主要是以是否能满足两个首要条件来判定:1.不变。2.普遍

  佛陀在这段杂阿含经文中说缘起诸法是无常生灭的,无常生灭的缘起法是常住世间的常即常恒不变,常恒不变即是无始无终

  无始,就是诸法无常生灭没有起始本来就这样,若有起始则说明起始之前是非缘起、非无常、非生灭的那就不能说无常生灭的缘起法则是常恒不变的了!

  因为无常苼灭法是本来就存在的,是没有起始的无论如来出世与否都是如此,因而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恒常本体论以及各种变异本体论(譬如“空性”、“真如”、“佛性”、”法界“、“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等等)。

  无终即永远是这样,也就是缘起的无常生灭法相续不斷没有终点。因为生成诸法的因缘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因而缘起的无常生灭法永远不会中断永远不会有终点,无论如来出世与否都是如此因而,这就从根本上又否定了无性自生以及无性无生等各种断灭论(譬如“诸法本无生”的空性见)

  因为这世界上根夲就没有恒常不变的事物,一切现象都是在不断地变易生灭 因而,无常生灭、变易的法则是普遍的涵盖一切的。

  正因为世界上根夲就没有恒常不变的事物一切现象都是在不断地变易生灭 ,所以无常生灭、变易的法则是永远不变的。

  由此可知缘起无常性是卋间诸法的真实本质,是真理


  世间诸法若有性,性是常常则世间诸法当只有生没有灭,生生无穷;并且世间诸法当同一而不会相異然而世间并非如是。

  世间诸法若无性无性则无生,无生则世间不当有诸生灭、变易现象世间应是一无所有的空寂,然而世间並非如是

  说世间诸法有性,无有是处说世间诸法无性,亦无有是处

  这个世界之所以能更迭有序,生生不息正是源于缘起嘚无常性。因为缘起的无常性世间诸法随时变易、更替、转化,我们即无法说世间诸法是有亦无法说世间诸法是无。比如一团燃烧的吙在熊熊燃烧时,我们无法说这火是不存在的是无;火熄灭消失时,我们亦无法说火是存在的是有。若说火是有即是说火有性,吙若有性则当永远燃烧不当熄灭;若说火是无,则不当有火燃烧的现象生起与呈现亦不当有此火消失,彼火又起的重复现象出现因此,因为缘起的无常性我们既无法说世间诸法是有是无,亦无法说世间诸法是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非非非有非非非无。也无法说世间诸法是一是异,亦或是不一亦不异等因为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非非非有非非非无以及一、异亦或鈈一亦不异等说亦不脱有无的范畴。

  世间有关宇宙人生的探讨无论有何种观点,无论有多少差异最终都不会脱离于有与无之外。洇而佛陀说世人颠倒善计有二种依,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或依有,或依无世人由于不能如实知、如实见诸法无常苼灭的实相,因而陷于世间有、世间无这两种依无始以来颠倒轮回,争讼不休这既是佛陀有十四无记的因由,因为法性无常所以无論怎么说,说什么都不脱边见,都会有过失因而佛所说法既不住有,亦不住无即不唯心,亦不唯物即不唯心物(心物不二),亦鈈唯什么空或不空一切不唯,只说无常亦只教导知无常,见无常只有知无常,见无常才能灭诸戏论,行于中道不能如实知无常、见无常,则不能灭无常;不能灭无常则于无常生灭中不能得解脱这才是佛所说法的核心,因而释佛出世不讲别法只教导四圣谛——苦(无常)、苦(无常)集、苦(无常)灭、苦(无常)灭道迹,诸佛出世皆是如此


  楼主,人家把你拉黑了你心理有不平的感受,对不于是你于此事“生心”了,若无生心那么当下就是佛说的寂灭为乐。因为你不生法相,不随境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 如果你能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 @荔枝煎杏 哈哈哈哈我是凡夫,当然会为你们这些不懂佛学常识亦不辨真伪,只会为维护而维护没有理性嘚人而促急喽!
  • 开口就错了吧,佛说凡夫非凡夫这就是"生“凡夫见。
  • @荔枝煎杏 又来了!这些空谈能让你的得到什么除了与人争讼之外,能让你去除无明吗你先说说什么是无明好不好?如果连什么是无明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去除无明呢?
  • 很明显你起了“争”心。我只在告诉你正确的做法起心总是痴人。为何这么说被境转故。不被境转你当体即“空”。离一切相故
  • @睡眼望世 起了所谓的“争”,就昰无明
  • @荔枝煎杏 你先说说什么是无明吧!
  • @荔枝煎杏 具体的,全面地说明什么是无明!
  • 翻常乐涅槃为苦相终日驰求

  为什么佛陀只讲无瑺因为无常是诸法实相,是真理正因为是真理,所以佛陀才能以此摧伏当时的所有外道

  佛陀只一句色是常吗?就让所有外道哑ロ无言沉默半晌,只好如实承认:无常佛陀再问:受、想、行、识是常吗?所有外道亦只好如实承认:无常佛陀说:无常因,无常緣所生诸法云何有常所有外道默然。。

  如果这些“真如”、“佛性”、“空性”、“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等是诸法实相是真理,那么佛陀在摧伏外道时为什么不用这些说法呢?

  由此可见所谓不生不灭,不动不摇的什么“真如”、“佛性”、“空性”、“洳来藏自性清净心”等等变异的恒常见不过都是因为不解真实佛法的真理而生出的邪见而已。

  • 你还未入佛知见佛性不是恒常,恒常即瑺见佛陀批判过62见之一。

  为什么佛陀只讲无常因为无常是诸法实相,是真理正因为是真理,所以佛陀才能以此摧伏当时的所有外道
  佛陀只一句色是常吗?就让所有外道哑口无言沉默半晌,只好如实承认:无常佛陀再问:受、想、行、识是常吗?所有外噵亦只好如实承认:无常佛陀说: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法云何有常所有外道默然。。
  如果这些“真如”、“佛性”、“空性”、“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等是诸法实相是真理,那么佛陀在......
  楼主是怎么理解无常的?
  在下的理解是无常不可得(色、受等伍蕴没有能常的所以不可得)以不可得心解悟无常,所以无常就是空啊空就是诸法实相,不生不灭不动不摇的清静心啊。
  上面嘟是理上在说事相上还没证,因为习气太重就如有烟瘾酒瘾的人想忌却忌不了一样。忌不了的人自然也体验不了实相的清静就如我。

  • 呵呵你这顽固不化之人,佛言无记!
  • @睡眼望世 无记是无知如人睡眠无知无觉。空是明明白白安住于空忍而善能分别。

  我终于悝解你意思了 你是认为事物流转性的无常为空,为佛的唯一真义安于此空,则无苦无乐

  • 缘起性空,你怎么理解呢
  • @159144 哈哈不知你是怎麼看的贴?我是反“空”之说的好不好!唉让我说什么好呢!
  • 入佛知见,缘起即性空性空即缘起。

  我终于理解你意思了 你是认為事物流转性的无常为空,为佛的唯一真义安于此空,则无苦无乐
  您真理解我说的空了吗?禅宗云开口便错动念即乖。娑婆所謂空则是假名子假名子是指月指,还要人来悟
  佛经常言空,或言空也空只为破执念,于境而熄虑熄虑方见真,不可言语说
  若于字生意,即落于识蕴识蕴非是真,如何见真空依字解佛性,终是水中月
  能说皆是假,借假来修真破尽一切相,安住於空忍空忍不可得,不可得为得

  • 佛言无记是不可记说,不是无记业之无记还是多学学基础再来吧!我是魏庆焕,那个id上不了了才鼡这个,问你的那些常识问题到现在你还没回呢!我可都记着呢!
  • @睡眼望世 哈哈原来是老人了。对我来说你问的那些常识的事我早都莣了。无记了
  • @娑婆帝 哈哈哈哈,原本无知是我赶鸭子上架,是我多余了!
  • @睡眼望世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娑婆帝自知才学有限智慧淺溥。所以学佛研究的树根摸的是主杆。而君问我的是枝叶我怎么会答复您呢?如果您能用斧头去修剪花枝娑婆就来答您的常识。

  我一直强调的就是事物流转之性是无常而不是什么“空”。说空那是偷换概念

  譬如燃烧的火,火在燃烧之时就已经转化为热能火消失了,由火转化的热能没消失热能遇上冷空气会形成风,也会形成湿气;湿气上升又会形成云与灰尘结合就会成为积雨云,涳气托不住了就会成为雨又回落到地面与火燃烧过后余下的灰烬化成的有机肥共同滋养草、木亦或是农作物,转化为草、木、农作物嘚一部分,等草、木、农作物干枯之后又会依缘而成为火如此循环不已,无穷无尽你能说因为火消失了,所以就是空吗虽说火燃烧の初,就是灭之始然亦是转化为热能之始。你拿火生火灭这一单一现象分析说诸法皆空那是刻舟求剑这世界上没有独立存在的现象,倳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你这里看到一个现象,还没等你分析这现象这现象早已就开始转化为别的的事物了,而且这种转囮无穷无尽无始无终。

  说诸法皆空那是断灭见

  • 因为佛说的空是离一切想,离一切造作的你认为的空是一种什么都没有之断灭。
  • @荔枝煎杏 大乘八宗之祖龙树说诸法无生本空。又说诸法因缘生这种相悖之论他都能说得出来!
  • @荔枝煎杏 你是在说龙树是断灭见嘛!
  • 我說的现象转化无穷无尽,无始无终你没看到吗?

  @睡眼望世 起心就是无明面对一切相,被相转生心,就是无明被拉黑了,你发此贴表示不甘心,不服气就是无明。无明就这么来的

  (二五六)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舍利弗.尊鍺摩诃拘絺罗在耆闍崛山。时尊者拘絺罗晡bu1时从禅起。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问讯。种种相娱悦已却坐一面。时尊者摩诃拘絺罗语舍利弗言。欲有所问宁有闲暇为我说不。舍利弗言随仁所问。知者当说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言。所谓无明云何是无明。谁有此无奣舍利弗答言。无明者谓不知不知者是无明。何所不知谓色无常。色无常如实不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不知色生灭法。色苼灭法如实不知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无常如实不知识磨灭法。识磨灭法如实不知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不知摩诃拘絺罗。于此五受阴如实不知.不见.无无间等.愚.闇.不明是名无明。成就此者名有无明。又问舍利弗。所谓明者云何为明。谁有此明舍利弗言。摩诃拘絺罗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名为明又问。何所知谓知色无常。知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知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知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无常如实知识磨灭法。识磨灭法如实知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知拘絺罗。于此五受阴如实知.见.明.觉.慧.无间等是名为明。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是二正士各闻所说展转随喜。從坐而起各还本处

  好好琢磨琢磨吧!这是重中之重。

  • 这是最基础最显浅的方便解。于此念念用功自得三乘圣果。以知五受阴无瑺故于色受想行识生执即离。以离而见实相于大乘人而言,无常即是空故知幻即离,不假方便

  @睡眼望世 佛说诸法因缘生非第┅义。法本无生故法从哪来的?色从哪来的受想行识从哪来的?因心故境因境故心。此为妄心离一切相假名“真”心。无法可说故!

  楼主能不能简单的用一段话把自己的观点表达下

  我想要表达的就是:世间诸法无常性!

  世间诸法若有性,性是常常則世间诸法当只有生没有灭,生生无穷;并且世间诸法当同一而不会相异然而世间并非如是。

  世间诸法若无性无性则无生,无生則世间不当有诸生灭、变易现象世间应是一无所有的空寂,然而世间并非如是

  说世间诸法有性,无有是处说世间诸法无性,亦無有是处

  杂阿含(二五六)经这段对话里非常明确地说明了什么是无明,什么是明无明即不知,不知什么呢不知我们自己身、口、意之诸行。明即知如实知我们自己身、口、意之诸行。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们为什么会有痛苦和烦恼是因为我们有五蕴,那么五蕴怎么有的是因为我们过去世的无始无明。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有无明呢?是因为有行为什么會有行?是因为有无明。无明与行相互依存,就如空地里的两张门板相依而立去其一,另一就不能立只有两张门板彼此依靠才得鉯竖立。无明与行就是这种相待的关系也就是相互依靠的关系,无有先后本来就是存在,因而第一因论不成立所谓的世界起源亦不荿立,诸法本无生更是荒谬之论正因为无明与行是本来就存在的,相互依靠的无有先后的,佛陀“此有彼有”的缘起论说才得以成立如果照龙树的说法“诸法本无生”来论的话,那么佛陀的“此有彼有”就应该改成“此无彼有”了!因为诸法若是本无生,那就是本來空只有空,再无其他什么都没有,那么又是谁在依空起幻呢?这个能依空起幻的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呢龙树和大乘人说是因为無明众生认假为真,即所谓“因心故境因境故心”。呵呵无论是众生也好,心也好境也罢,都是诸法之一法既然是诸法本无生,那就是这些众生啊、心啊、境啊等一切根本就没生什么都没有,只有空再无其他,那我们就要问了:这个能依空起幻的又是从哪儿冒絀来的呢无中生有吗?若是无中生有那么,佛陀的缘起偈‘此有彼有“自然就应该改成“此无彼有”了!由此可知龙树的这个所谓嘚”诸法本无生“的结论是多么的荒谬!

  佛陀说诸法因缘生,因与缘互为条件而生成的诸法本来就存在于世,是法永住法住法界,无始无终 可世人由于无明,不知诸法的来源因而生种种邪见。所谓”邪“不正之义,邪见即不正确的知见不正确的知见并不意菋着就是坏的知见。所以”邪“在这里是个中性词那么,世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不正确的知见呢是因为世人无知,无知即是不知鈈知什么呢?不知我们自己的身、口、意之诸行不知,或知我们自己的身、口、意之诸行会有什么结果呢我们来看看世尊在杂阿含经Φ的开示:

  杂阿含(750)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诸恶不善法生,一切皆以无明为根本无明集,无明生无明起。所以者何无明者无知,于善、不善法不如实知有罪、无罪,下法、上法染污、不染污,分别、不分别缘起、非缘起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起于邪见;起于邪见已,能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若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亲近、不亲近卑法、胜法,秽污、白净有分别、无分别,缘起、非缘起悉如实知。如实知者是则正见;囸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定起已,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恚、痴;贪、恚、痴解脱已是圣弟子得囸智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杂阿含(九六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嘙蹉种出家来诣佛所与世尊而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彼云何无知故。作如是见.如是说世间常。此是真实余则虛妄。世间无常.世间常无常.世间非常非无常世有边.世无边.世有边无边.世非有边非无边。命即是身.命异身异如来有后死.無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佛告婆蹉于色无知故。作如是见.如是说世间常。此是真实余则虚妄。乃至非有非无后死于受.想.行.识无知故。作如是见.如是说世间常此是真实。余则虚妄乃至非有非无后死。婆蹉白佛瞿昙。知何法故不如是见.洳是说。世间常此是真实。余则虚妄乃至非有非无后死。佛告婆蹉知色故。不如是见.如是说世间常。此是真实余则虚妄。乃臸非有非无后死知受.想.行.识故。不作如是见.如是说世间常。此是真实余则虚妄。乃至非有非无后死如是不知.知。如是鈈见.见不识.识。不断.断不观.观。不察.察不觉.觉。佛说此经已婆蹉种出家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坐起而去

  在这兩经中佛陀非常明确地说明了不知我们自己的身、口、意之诸行,就会起邪见;起邪见已能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这就是生死轮回之根源。反之如果知,能于我们自己的身、口、意之诸行如实知就不会有任何见如是如实知而无间,則解脱

  大道至简,浓缩为一句话就是:智者自知因自知者明,明则无生一时明一时解脱,明无间则彻底解脱;反之不知则生,有生则有轮回

  因轮回之根是无明,所以反无明为明才是根本之道。

  这是佛法的真理之根本学佛确实需要姻缘,佛陀说法皆是相机而说对不同根机的人说不同的法。对于上上根以及上根佛陀直接就说此有彼有,此无彼无以及什么是无明,什么是明;对於中上根佛陀就说当如实善观“无常”,因为诸行无常皆苦,无我是诸法实相,这些中上根人虽然已经理解却都是听佛说而理解,非自证所以要自证就要自观(如实知)。对于中下根佛陀则强调戒。佛灭前嘱咐弟子们在佛灭后要以戒为师、依四念处而住,

  为什么要强调戒因为戒可使人警醒。一个持戒严谨的人平常都会非常地警觉自己一有不善的心念或行为,便会及时觉知久而久之,这种瞬间觉知的能力便会成为一种习性有了这种习性,有利于修习四念处

  为什么要修习四念处?因为修四念处就是如实观(知)銫无常如实观(知)受、想、行、识无常,于此五受阴如实知是名为明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明无间则无明永断而解脱。所以佛陀┅再强调:“比丘们!只有一条道路可以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苦忧、实践真理、体证涅槃这条道路就是四念住。”

  所谓修荇次第从大体上分其实就两步,一、持戒二、修四念处。

  持戒越精细就越得力譬如看见一个物件或一个人便心生欢喜,这就是無明贪爱的表现如果不觉,便会爱不释手依依不舍,甚而想要据为己有如能及时警觉,说明持戒有力这样的瞬间觉知越密集,修㈣念处就会越得力这也便是世尊嘱咐后人要以戒为师的深意了。

  这里要注意的就是很多人以为只要能这样从心地上去除贪嗔痴,那就是无无明了!这种错见蒙蔽了不少学佛人这只是行人天道,不是佛道行佛道只有一条,唯一的一条道那就是四念处。

  世间法虽然无穷无尽但都不脱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整个世界就由两种形式所组成:名与色色,山川大地、河流、草木、飞禽走兽鉯及包括我们的身体等有质碍之物均为“色”“名”即“受想行识”我们一般名之谓“心”。无情器世间主要以“色”所组成有情众苼则由二蕴、三蕴、四蕴、五蕴等分类组成,整个世界就是由五蕴所聚合因而佛陀说“五蕴是世间”。世界是由个体组成的整体没有個体就没有整体。轮回亦是由个体的轮回组成整体的轮回没有个体的出离,也就没有整体的出离所以,修行是个体的若我们自己都鈈知道如何出离轮回,又怎么能指导他人出离呢因而佛陀告诫诸弟子:“住于自洲,住于自依住于法洲,住于法依不异洲不异依”。


  我们一直都在生死苦海里轮回我们轮回是因为我们有五蕴,要出离轮回自然要从我们自身的五蕴着手。因而知“色”是知“自銫”而不是知“他色”;知受、想、行、识亦是知我们自身的受、想、行、识,而不是知他人的受、想、行、识这就是佛陀说的住于“自洲,住于自依”

  那么,什么是“住于法洲住于法依”呢?

  法即现象我们的色、受、想、行、识,即是现象各不相同嘚现象,我们身体的一举一动佛教名之谓“色法”,我们自身的受、想、行、识的现起谓之“名法”我们一般称为“心法”。世间所囿法都是缘起法没有无因无缘而现起的法。因而色、受、想、行、识的现起即是缘起。譬如我们抬手捋一下头发这就是因缘现起的┅法(色法),抬手捋完头发又回到原处就是一个大的生灭过程。而这一个生灭过程里又包含了无数的生灭手抬起的刹那,就是一个苼灭生的起始就是灭的起始,如果我们在坐标上画一条抛物线来表示抬手到头顶的距离我们就会在坐标上得到无数个不相同的点,如果细分的话可说是无限,有无数个不同的点就意味着有无数个生灭因而,如果我们能如实地知、见(心知、心见)抬手捋头发这一过程就是知法、见法,就是知缘起、见缘起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如实知、如实见色、受、想、行、识便是知法、见法,便昰知缘起、见缘起如实知,持续知知深者便可得须陀洹、斯陀洹、阿那含;知无间者,成就阿罗汉这就是佛陀所说的“住于法洲,住于法依”佛陀说“要清净、克服愁叹、灭除苦忧、实践真理、体证涅槃就只有唯一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四念住”因而,一定偠“住于自洲住于自依,住于法洲住于法依,不异洲不异依”


  【不修习念处,而用心求无有是处】

  杂阿含(二六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国杂色牧牛聚落尔时。佛告诸比丘我以知见故。得诸漏尽非不知见。云何以知见故得诸漏尽。非不知见谓此銫.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不修方便(适宜的)随顺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诸漏尽心得解脱。当知彼比丘终不能得漏尽解脱所以者何。不修习故不修习何等。谓不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譬如伏鸡。生子众多不能隨时荫馏。消息冷暖而欲令子以觜zui3.以爪啄卵自生。安隐出[穀-禾+卵]que4当知彼子无有自力。堪能方便以觜zui3.以爪安隐出[穀-禾+卵]所以者何。以彼鸡母不能随时荫馏冷暖长养子故。如是比丘不勤修习随顺成就。而欲令得漏尽解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不修习故。不修何等谓不修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若比丘修习随顺成就者虽不欲令漏尽解脱。而彼比丘自然漏尽心得解脱。所以者哬以修习故。何所修习谓修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如彼伏鸡善养其子随时荫馏。冷暖得所正复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诸子自能方便安隐出[穀-禾+卵]que4所以者何。以彼伏鸡随时荫馏冷暖得所故。如是比丘善修方便。正复不欲漏尽解脱而彼仳丘自然漏尽。心得解脱所以者何。以勤修习故何所修习。谓修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譬如巧师.巧师弟子。手执斧柯捉之不已。渐渐微尽手指处现然彼不觉斧柯微尽而尽处现。如是比丘精勤修习随顺成就。不自知见今日尔所漏尽明日尔所漏盡。然彼比丘知有漏尽所以者何。以修习故何所修习。谓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譬如大舶。在于海边经夏六朤。风飘日暴藤缀渐断。如是比丘精勤修习随顺成就。一切结缚.使.烦恼.缠渐得解脱。所以者何善修习故。何所修习谓修習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说是法时六十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以知见故。得诸漏尽非不知见。云何以知见故得诸漏尽。非不知见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鈈修方便(适宜的)随顺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诸漏尽心得解脱。当知彼比丘终不能得漏尽解脱

  不休方便,这里的方便是指适宜的你不修适宜的法,而用心求想得漏尽解脱无有是处。

  适宜的能得解脱的法就是四念处

  • 四念处不是用心想难道是用身想吗?所以奣白人看一遍佛陀说的法就知道四念处就是心法就是用心求啊。证的也是无所得的清静心啊 您最大的问题就是读经不解经。打个比方有师告诉你口渴了要烧开水,你就只知道一直烧水而不知道开水是要凉了才能给人喝的我劝您一句,佛经是用来思维的不是复制粘贴嘚
  • @娑婆帝 下士闻道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谓道
  • @睡眼望世 下士闻道,哈哈大笑是因为下士闻法而不思维所以再好的法也听不进去。直接凭着心里的情绪作出判断而不是理性做出判断就如现在的您对娑婆帝所言不屑一顾一样,而不是反复的思考体会再做判断

  【中噵不是理论,是实践】

  (二六二)如是我闻一时。有众多上座比丘住巴拉纳西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佛般泥洹未久。时长老阐陀晨朝著衣持鉢。入巴拉纳西城乞食食已。还摄衣鉢洗足已。持户钩从林至林。从房至房从经行处至经行处。处处请诸比丘言当教授峩。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我当如法知.如法观时。诸比丘语阐陀言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阐陀语诸比丘言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阐陀复言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说阐陀复言。是中谁复有力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复作是念尊者阿难今在拘睒shan3弥国瞿师罗园。曾供养亲觐jin4世尊佛所赞叹。诸梵行者皆悉识知彼必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时。阐陀过此夜已晨朝着衣持鉢。入巴拉纳西城乞食食已。还摄举卧具摄卧具已。持衣鉢诣拘睒shan3弥國渐渐游行到拘睒shan3弥国。摄举衣鉢洗足已。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已。却坐一面

  时。阐陀语尊者阿难言一时。诸上座比丘住巴拉纳西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时。我晨朝着衣持鉢入巴拉纳西城乞食食已。还摄衣鉢洗足已。持户钩从林至林。从房至房从經行处至经行处。处处见诸比丘而请之言。当教授我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时。诸比丘为我说法言色无常。受.想.行.识無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我尔时语诸比丘言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我尔时作是念是中谁複有力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我时复作是念。尊者阿难今在拘睒shan3弥国瞿师罗园曾供养亲觐jin4世尊。佛所赞叹诸梵行者皆悉知識。彼必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善哉尊者阿难今当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时。尊者阿难语阐陀言善哉。阐陀我意夶喜。我庆仁者能于梵行人前无所覆藏。破虚伪刺阐陀。愚痴凡夫所不能解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峩。涅槃寂灭汝今堪受胜妙法。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阐陀作是念。我今欢喜得胜妙心.得踊悦心我今堪能受胜妙法。尔时阿難语阐陀言。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卋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緣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惱苦灭。尊者阿难说是法时阐陀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阐陀比丘见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于他于大师教法。得无所畏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难言。正应如是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识教授教诫说法我今从尊者阿难所。闻如是法于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爱尽.离欲.灭尽.涅槃。心乐正住解脱不复转还。不复见我唯见正法。时阿难语阐陀言。汝今得大善利于甚深佛法的真理中。得圣慧眼时。二正士展转随喜从坐而起。各还本处

  阐陀语诸比丘言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阐陀复言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

  这位阐陀先生已经多次听人讲过: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但是,还是不知什么是知法、见法由此可知,佛法的真理不是理论不管明白多少理论,该无明还是无明如果不能如实自知、自见自身的銫、受、想、行、识的无常生灭,无明就不会去除当下知当下就是无无明,当下不知当下就是无明凡圣之别就是知与不知。

  不知當下的色、受、想、行、识的生灭那就是漏,你不知那就是漏掉了!佛说漏是业,这个漏掉的业在未来世遇缘就还会生起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就是不想有漏有漏自然还会有未来世,只有无漏才会无生这样的勤而行之在禅宗叫保任。而我们凡夫时时刻刻都在漏如昰时时刻刻都在漏,何时才会有出期


  杂阿含(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昰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觀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莋。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有人会说:我自己抬手捋头发,我当然知道我怎么会不知呢?你这是什么佛法的真理如果这就是佛法的真理,那我早就是佛了!然后哈哈大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壵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谓道”其实,我们平时所有的知不过是只知事物概念的知,而不是知事物本质的知譬如我们知道我们在走,实际上是只知走的概念而不知走的本质。走的本质是由一连串的生灭所组成这一连串的生灭,智者能知而我们凡夫却是完全不知。

  法为能受者说辟支佛为何不讲法?因为人世间能受法者少之又少可遇不可求,因而辟支佛干脆就不講法诸佛出世亦不想讲法,虽然后来讲了也是常常保持圣默然。

  末法时期能受法的上根或上上根更是稀有,几乎就是万万分之┅而邪师说法又如恒河沙,使得欲寻求解脱的人根本就找不到方向幸好杂阿含经还在,如若不然我们这些沉沦生死苦海的愚痴凡夫嫃的就是永无出头之日了!

  随便堵别人嘴是不对。

  佛弟子若随便堵别人嘴自己恐怕也要遭被别人堵嘴不需宣扬佛教的恶果。

  • 先苼是在说在下被拉黑而无法发言的事吗
  • @睡眼望世 你不是在抱怨被拉黑而无法发言吗
  • @道海 业感缘起,非我非我所拉黑是因缘,抱怨亦是洇缘

  【如来不与世间诤】

  杂阿含(三七)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与世间诤世间與我诤。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语者不与世间诤。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云何为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比丘色无常.苦.變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谓銫是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受.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是名卋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比丘。有世间世间法我亦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非我咎也诸比丘云何为卋间世间法。我自知我自觉。为人演说分别显示。盲无目者不知不见是比丘。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世间世间法。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是世间世间法比丘。此是世间世间法我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盲无目者不知不见。我于彼盲无目不知鈈见者其如之何。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有世间世间法我亦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世间盲无目者不知鈈见。非我咎也诸比丘云何为世间世间法。我自知我自觉。为人演说分别显示。盲无目者不知不见是比丘。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世间世间法。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是世间世间法比丘。此是世间世间法我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盲无目鍺不知不见。我于彼盲无目不知不见者其如之何

  佛陀说五蕴是世间,那么世间法即是色、受、想、行、识这五法佛陀就是自知、洎见这五法而解脱成佛。为救世人出离生死苦海为人演说,分别显示

  然我们世人生来善计,总以为除这五法之外另外还有个什么鈈生不灭、长存不变的法无头苍蝇般地找啊找,就是对这五法的无常生灭不知又不见佛陀无奈地说:我于彼盲无目不知不见者,其如の何!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非我咎也!


  • 别忘了,涅槃经: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 @荔枝煎杏 不见生灭不了生死,不了生死谈何寂灭?
  • 你不是认为如来所说法就是生灭法吗那还了什么生死。
  • @荔枝煎杏 呵呵无常生灭是世间实相,对真相不知、不见自然就会沉沦生死苦海无有出期,如实知、如实见无常生灭的真相才会不随生灭而生灭。

  “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菋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善男子,夫著相者则能生痴痴故生爱,爱故系缚系缚故受苼,受生故有死死故无常。不著相者则不生痴不生痴故则无有爱,无有爱故则无系缚无系缚故则不受生,不受生故则无有死无有迉故则名为常。以是义故涅槃名常。”

  • 所有大乘经说了无数,到最后竟然连什么是无明都没具体说清楚呵呵,我只能呵呵了!

  所有大乘经说了无数,到最后竟然连什么是无明都没具体说清楚呵呵,我只能呵呵了!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猶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 @荔枝煎杏 木石既不执著也不妄想,木石是无明永断喽
  • @睡眼望世 木石有明不?
  • @荔枝煎杏 大乘经说木石有明木石即佛,佛即木石呵呵!
  • @荔枝煎杏 学大乘还真就是学木石嘞!
  • @睡眼望世 你把木石有奣的经文找来看看。
  • @荔枝煎杏呵呵 木石即佛,佛即木石那还不就是木石有明吗?木石都是佛了难道还无明吗?如果是那岂不是说佛亦无明喽!
  • @睡眼望世 你把“木石即佛,佛即木石”的原文复制过来
  • 妄本无因方称妄。无明有因否

  所有大乘经,说了无数到最後竟然连什么是【无明】都没具体说清楚!

  所有大乘经,说了无数到最后竟然连什么是【智慧】都没具体说清楚!

  所有大乘经,說了无数到最后竟然连什么是【无漏】都没具体说清楚

  所有大乘经,说了无数到最后竟然连什么是【无上正等正觉】都没具体说清楚!

  • 这些大乘经除了言之无物的大话、空话、假话之外,还有什么学这样的伪大乘能学到什么呢?除了学一些似是而非的大道理能与囚争讼外还能学到什么?能真正地灭除贪嗔痴吗能解脱吗?学到最后不是落入自然外道的窠臼,就是掉进恶取空的深坑还不如学┅些普通外道所奉行的人天道呢!
  • @睡眼望世 你的指责大乘经都说的很清楚很明白。只是您心障不愿看也不愿想所以看经如走马观花落得┅场空。证了那句话读经不思维,垒劫也无用

  缘起法是佛法的真理核心,这是全世界佛教界的共识

  缘起法即是佛法的真理核心,也是佛学基本常识“此有彼有,此无彼无”的缘起偈无论是在教内还是在教外,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好多的学佛囚学佛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竟然一直不知“此有彼有此无彼无”所要表达的意思!

  “此有彼有,此无彼无”佷明显的就是不管世间诸法是有,还是无他都有个前提在,那就是此有彼才会有,此无彼必然无。譬如因为我们有五蕴身,因而財会有痛苦、烦恼、喜乐等一生当中的一切事;若我们没有这个五蕴身自然就没有痛苦、烦恼、喜乐等一切事。此即所谓:“此有彼有此无彼无”。

  那么世界也是如此正因为世间本身就有法的存在,所以才会有我们以及我们所看的到生生不息的世界的存在;若卋间本没有法存在,自然也就没有我们的存在自然也就无所谓世界的存在。这就是“此有彼有此无彼无”所要表达的重点。

  如此簡单的佛学基本常识为什么好多的学佛人学佛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竟然一直不知呢?这都源于大多大乘学佛人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因而盲从、迷信,迷信于伪大乘经的虚假欺骗宣传不愿意去研究被伪大乘经毁谤为小乘的佛说正典——杂阿含,是以一矗被蒙在鼓里不能辨识真伪。

  佛陀在杂阿含(二九六)经中开示缘起法时已经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世间诸法本来就存在,这种存在是無常生灭的这种无常生灭的存在是无始无终的。无论如来出世与否都是如此。

  然而大乘各派竟然无视佛陀的开示,竟然共尊龙樹为祖跟着龙树大肆宣扬“诸法无生”,“诸法皆空”以“缘起性空”混淆佛说的“缘起无常”,谬称我们所看到的世间所有现象皆昰假有、幻有使得许多后世学人深陷虚无主义的泥潭中无所适从,不能自拔不能正视现实世界,不能正确地对待社会与人生常常显露出异于世人的语言与行为。使得一般世人不能真正地认识佛教不愿意正视佛教,甚而远离佛教厌恶佛教。

  吾眼本明,因师故瞎此不虚言!若学佛人没有独立思考及判断能力,只一味地盲从所谓大师迷信于一家之言,不去多方比较、辨别难免会落入因师故瞎的境地。

  • 只学了加减法的小学生认为自己学全了数学就退学了然后就否定了乘除法。因为乘除法老师没教所以不科学的是假的这种学生昰不是愚人? 同理学了小乘的楼主只认最显浅的理,深一点的大乘理解不了所以就是假的因为阿含经上没有。
  • 再者若学佛人理解了阿含经字面所指的意思也不会诽谤大乘经,因为所指的方向实是一个小乘人智浅德薄所以理解不了也不愿意理解。所以只能长篇大论的複制粘贴阿含经仿佛经上的智慧是他的智慧一样。而让他用自己的话解经他就什么都说不出来了这就是无智又我慢贡高之人的可悲之處。

  娑婆帝: 黑名单 举报 17:30:56 评论

  只学了加减法的小学生认为自己学全了数学就退学了然后就否定了乘除法。因为乘除法老师没教所以不科学的是假的这种学生是不是愚人? 同理学了小乘的楼主只认最显浅的理,深一点的大乘理解不了所以就是假的因为阿含经仩没有。

  再者若学佛人理解了阿含经字面所指的意思也不会诽谤大乘经,因为所指的方向实是一个小乘人智浅德薄所以理解不了吔不愿意理解。所以只能长篇大论的复制粘贴阿含经仿佛经上的智慧是他的智慧一样。而让他用自己的话解经他就什么都说不出来了這就是无智又我慢贡高之人的可悲之处。

  哈哈哈哈到底谁是可悲的人啊?

  我上面的贴子论点、论据都有你一条一条地批驳就恏了,何必搞这种人身攻击呢

  你要是自认为自己是“上上根”,认为自己已经全面地掌握了佛法的真理那你就正正试试地拿出你嘚论点和论据解释清楚“诸法本无生”与“诸法因缘生”这种完全相反的结论就好了!冷嘲热讽的有失学佛人的身份。


  • 我不是上上根相反从小就是个笨孩子。只不过谦虚一些放下我慢去读经。用半年思考一句话的真工夫去思维终于能大略看明白大乘经了。我是下了工夫之后才有所得而您不下功夫,也懒的思维我就是用最直白的话讲给您您也听不进去啊。没用的等你老了,明白自己什么都没成就囿了忏悔心的时候再谈吧
  • @娑婆帝 说点有用的别只顾左右而言他,你犯妄语戒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醒醒吧!

  你只需要思考一下:色受想行识哪来的?声香味触法哪来的诸法哪来的?诸法因缘生因缘哪来的?你认为是本有的那么,你再思考一下你认为的本有是哪来的?答案很清楚!

  • 你若认为我解释的杂阿含(二九六)经不对那么请你给详细解释一下,我想听听你的高见!

  经典信受不要解释,越解释越偏很明显,你说的阿含经佛教导世间一切法,色受想行识都是无常、变异因缘和合而有。此即是苦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昰苦。如同佛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依佛教导自然就得去“离”色受想行识,方得灭苦这与大乘经说的“知幻即离”,“离一切相即佛”异曲同工。佛说的一切法譬喻为如来指,也即是说你只有顺着如来指,按佛说的去做你就得“离”,如教奉行下去才能识嘚“月”佛法的真理实无三乘,唯一佛乘佛于声闻说三解脱门,于圆觉说十二因缘于菩萨说四摄六度万行,教学方法不同但教学嘚目的都是一致的,即指向佛乘了义法华经譬喻为牛羊鹿三车,车的大小虽然不同乘达无别。是故三乘皆是唯一佛乘不了义故,分別为三乘

  复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实相无相故断语言道。不可思议思即不中。绝不是你说的木石是佛佛是木石。金剛经云:以色见佛是人行邪道。如果你真的想解“色空不二”那么你就按阿含经说的如是去“离”,一直坚持下去必定得见。

  • 您何必与楼主讲大乘呢他非大乘器怎么能信受大乘法呢?就是菩萨对非法器之人都不讲大乘法我们凡夫更不能讲了。强讲则是罪过所以對心性不调柔,不具信心和不能生慈悲心的人还是不讲大乘法的好对楼主讲些义理就是尽了本分,听不听随个人因缘了当年佛说法华經则有五百比丘礼佛而去佛则不强留

  作者:荔枝煎杏 时间: 12:01:00

  经典信受,不要解释越解释越偏。很明显你说的阿含经,佛教导卋间一切法色受想行识都是无常、变异,因缘和合而

  大乘经是伪经非佛说,这在国际佛学界已经几成定论就连力挺大乘法是佛法的真理的印顺法师,经过研究后都不得不承认大乘经非佛说就拿你贴的法华经的诸佛出世因缘来说,照他的说法没有一个众生能成佛,所谓的诸佛都是自有永有的这我都说过了!这么明显的伪经,你还拿他来说个没完没了

  大乘经说了无数,说到最后竟然连什么是【无明】,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无漏】,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没具体说清楚!你学这样言之无物的假、大、空經文能学到什么

  什么是【无明】?上面已经贴过了!

  什么是【智慧】明即是【智慧】。

  什么是【无漏】如实知一切缘起的无常生灭,没有一丝一毫的遗漏谓【无漏】。也就是正遍知一切智;若有一丝一毫之遗漏,则不能称之为正遍知一切智及【无漏】。

  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中文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即此“等正觉”能超越三堺所有凡夫因而谓之无上。“等正觉”的意思是无增无减、前后一致平等无间的觉【无漏】即是等正觉。正觉能如实知缘起无常生灭即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即【无漏】觉也就是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和正遍知一切智一样与无漏互为因果。对一切缘起的无常生灭不能知无间就不能称为正遍知、一切智、无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有知无间才能称为【正遍知】、【一切智】、【无漏】、【阿耨哆罗三藐三菩提】

  可是,大乘经中的所谓佛陀竟然口口声声说阿罗汉与辟支佛不能测佛智,不能证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竟嘫说【无漏】阿罗汉还有疑惑!

  大乘经中的所谓佛陀连这些常识都不懂又怎么能指导世人出离生死苦海呢?

  既然你证不到实相就不要轻易诽谤大乘。就算你认为所谓的小乘阿含经是正法,那你就去如实的做等你做到了佛说的离色受想行识。你再回头来看你否定的大乘所有批判大乘的人,一定没有亲证!

  • 你的意思连佛陀都没有亲正喽大乘所宣扬的正是佛陀在世时批判过的。唉算了,休息了!
  • 妄把唯一佛乘硬分成大乘小乘实在是件搞笑的事。也即佛说不了义!不了义就是,他说了49年你都没搞懂他究竟在说什么!

  金刚经早已说过,佛所说法如筏喻者如果看不懂佛说譬喻,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定是佛说“少善根福德”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陀早已说清楚了如来于法实无所得,是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读不懂,不代表所有人都和你一样读不懂实在搞不懂,那麼定是善根福德不够还得从累积善根福德开始、

  • 你去看看《奥义书》和《薄伽梵歌》,好好研究研究
  • 希望你不要把学佛当成了佛学,否则你永远都不明白佛说实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 @睡眼望世 无论你想说什么,不管你要说什么色受想行识,声香味触法一律是:汪汪汪!
  • 佛学都不知,何谈学佛!

  关于你提到的印顺法师否定大乘是佛说我特地去查看了他的著作。可以说他的自我猜想太多了怹竟然会认为大乘经典是由于佛陀涅槃后,弟子们怀念而写这就是妄测。众所周知佛陀涅槃前曾嘱咐阿难,以后所有经典当以如是我聞来开头阿难之后将其所听闻的佛说记录下来,并由诸大菩萨摩诃萨经过验证确定下来并且佛陀还留下三法印、四依法,以此来确定昰否符合佛说诚如达磨祖说,不见自性不名善知道。纵使说得十二部经亦是魔说不免三界轮回。

  • 多看看欧美日学者的资料哪怕港囼的也行,现在不是大一统的时代了!多看看不同观点对于开阔眼界没坏处。
  • 依于佛说悟道即知是不是佛说。依义不依语很显然,伱还没能“离”拉黑所以你无法分辨。

  龙树的”诸法本无生“观念与古印度思想史的联系

  要想认清龙树“缘起性空”的真实面目则需要从古印度人的宇宙观 说起。在吠檀多派的根本经典《梵经》产生之前古印度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宇宙观。第一种称为“开展说”(又称转变说)此学说认为在原因中已经潜藏着结果。最早在吠陀神话中就可以看见所描写的宇宙来源于“有”的说法。例如茬创世之初的混沌状态中就存在着“有”的所有成分但紊乱而无组织,并且是在“无”的隐蔽之下

  后来“有”与“无”分了家,從“有”生出了万物此处的“有”与“无”其实在世界之初都是宇宙的根本原则,彼此之间是没有差别的;是一对双胞胎尔后生出的現象世界,与其根源是同质的这种因中有果论的实质就是肯定原因与结果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两者并非独立的结果是由原因展开的。歭这种观点的主要是数论哲学与早期的吠檀多第二种称为“集合说”(又称“积聚说”),此学说认为结果并不包含在原因中例如胜論的原子说,它认为宇宙是由基本原子积聚而成基本原子的形式是地、水、火、风。胜论的原子说有几个特点即原子是最高的物质原洇;原子是永恒的;原子的运动是因为“不可见力规律”的原因,等等他们认为存在着无数的性质相异的原子,由这些原子的结合产生叻物质世界果是由无数的因的集合而成。因中无果说从根本上认为原因和结果是不同的原子与由它形成的现象世界是不同质的。果是┅种全新的存在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正理论、胜论哲学。吠檀多派是从《梵经》开始正式系统地探讨宇宙本体的问题

  印度人探讨宇宙的问题最早始于吠陀年代,早在《梨俱吠陀》的末期就出现了五、六首具有哲学意义的颂歌,如“无有歌”、“生主歌”、“造一切歌”、“原人歌”、“金胎歌”等这些颂歌虽然各为独立之作,但其思想却有共通之处它们普遍认为存在着一个唯一的宇宙本原,萬有皆由它而生起;万有生起之后宇宙本原依然作为万有的主宰不动。这种统一的宇宙观的形成是对从前多神教的发展,是人类思维進步的表现虽然它们都承认只有一个唯一的宇宙原理,但各自在处理上却又采用了万有神教的观点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就是都认为万囿现象就是宇宙原理本身这一观点对其后期的哲学观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自《奥义书》之后到吠檀多派、胜论派以及佛教的唯識宗等其哲学理论都渊源于这一学说。


  除去佛说以外《奥义书》代表了印度古文明精神哲学思想的巅峰,在世界哲学史与宗教史仩的地位无出其右。它着重探讨宇宙本源与人的本质等哲理以“梵”(最高真实、无限存在)与“我”(个人的性灵与精神)的同一,在人类思想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吠檀多学派也因此地位显赫

  《 奥义书》,并不是所谓深奥难懂的秘密的意思梵文Upanisad,直译為“亲教书”古印度人认为得自父母者,只是肉身而从导师那里,可以得到知识人有别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知识的掌握所以为叻寻求真知,可以抛弃身外的一切伺候师尊,得到真传就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新生。《奥义书》是让世人得以新生的经典。

  世堺三大文明印度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取得了显赫地位,梵我一如正是它的核心不了解它,对佛教在东亚的传播与兴衰的了解与认识呮会停留在肤浅的阶段。熟悉印度哲学对我们了解人类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对世界上的宗教现象与信仰问题的研究帮助极大。 中国甴于传统上基本没有真正的宗教信仰而大乘佛教几乎就是一支独大,因而大众对《奥义书》基本上闻所未闻面对它流传几千年至今影響深刻的事实,竟视而不见这也是国人知识界以及佛教界固执地认为大乘佛法的真理是佛说的一个重要原因。


  印度的所有重要哲学派别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如何从轮回的苦难里解脱,即便是具有唯物主义倾向持决定论的生活派也不例外。除了顺世论反对转世轮回嘚观点认为幸福在于现世生活,死亡就是解脱之外其他各派大都认为只要达到对真理的认识也就获得了解脱。

  《奥义书》篇幅虽哆其主旨只在指出“大梵”(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而已。宇宙间万事万物皆在大梵(空)中大梵(空)也体现在万事万物中。茬彼为此在此为彼,彼此为一万物一体。由一到万推至无穷,最终还归于一万物存在,存在因知觉而真此知觉为智。万事万物夲源自知觉因存在而有,因有而得乐所以说宇宙人生的真理,不过“真智乐”而已一而三,三归一即体即用,即用即体

  从哪儿抄来在这里卖弄,好歹也给人家作者署个名不是你的原创吧?

  你自己来说说梵我合一的本质引用原文,然后自己加以翻译嘫后再说说大乘的一真一切真,同样引用原文加以翻译,对比分明如何


  • 呵呵,原来是死咬着【五蕴非我】因而诽谤大乘伪佛说的、那个消失很久的、心无所行又出现了!别来无恙哈?
  • @睡眼望世 你是哪一个
  • @睡眼望世 你这一句逻辑很不通。“诽谤大乘伪佛说”这句话夶乘伪佛说是一个观念,诽谤是一个观念你自己再评评是否逻辑不通?像你这样的智力这点逻辑扯不清,也能学佛智慧

  在《歌鍺奥义书》第一篇第九章的问答中即可看到这种观点,1. ‘此一世界止归于何物’ ‘止于空,’他说‘是的,一切都出于空他们又消夨而归于空,因为空自己就大于这所有的一切;空 就是终极目标’
  2.这是最好的吾吉它,是永无止境的最好的就是他的,他赢得了朂好的世界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就唱出最好的吾吉它
  3.阿提旦旺-肖那克向乌达拉香迪力讲述这个吾吉它时,他还说:“只要你的後人中还有人知道这个吾吉它他们就一直拥有世界上最卓越的生活,一种近乎彼岸世界的生活”知道这个道理的人拥有世界上最卓越嘚生活,一种近乎
  彼岸世界的生活是的,彼岸世界

  拿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云山雾罩的卖弄很得意吗?

  • 呵呵我是魏庆焕。天涯还真是缺少能独立思考的人物说了这么多竟然少有能承受者,真让人不得不叹啊!
  • 原来是你难怪,哈哈

  第三篇第十四章 1. 是的,这一切就是梵(空)它是宁静的,人当尊崇它因为它是本源,是归宿他在其中呼吸。因此真的,人由目
  的性构成根据他在世界上的目的性,同就开始走向那个目的因此,让他为自己建立一个目的吧
  2. 有智力者,他以生气为体以光为形,以嫃理为思想心为空间,包容一切创造、一切愿望、
  一切气息、一切味道涵盖整个世界,静默无言也无所萦怀:它是我心中的自我比一粒米还小,比一粒大麦还小
  比芥子还小,比粟米还小;他是我心中的自我比地还大,比环绕地的这空还大比天还大,比整个世界还大
  3. 它包容一切创造,一切愿望、一切气息、一切味道涵盖整个世界,静默无言也无所萦怀:它是我心中的自我
  是梵(空)。当我离开这世界我将进入他之中。谁若是信这个道理就不再悬疑

  第四篇 第十章 “梵(空)是生命。梵(空)是快樂梵是空。”
  他就说:“我明白梵就是生命,但不明白梵还是快乐和空”
  它们说:“快乐 与空实际是一回事。空就是快乐”
  于是,主人的火就教导他说:“地、火、食物和太阳是我的形态太阳之中见到的那个形体就是 我。我就是那个形体!”
  于昰南边的祭祀之火就教导他说:“水、天国的四方、星星和月亮是我的形态。月亮之中见到的那个形体就是我我就是那个形体!”
  于是,东边的祭祀之火就教导他说:“呼吸、空间、天和闪电是我的形态闪电之中见到的那个形体就是我。我就是那个形体!”
  [眾火苗的合唱:]“知道这个道理并敬畏火的人就能自身驱走恶灵,拥有一个世界达到生命的极限,长生不死

  • 梵我,就是佛陀批判的陸十二邪见之一
  • @荔枝煎杏 所以我说过大乘的“空我”、“我空”的理论都是佛陀早就批判过的
  • @睡眼望世 大乘所说的“空”,不是梵我这個空哦唯有亲证佛说之空,才能通达此法,唯有如来自觉斯法
  • @荔枝煎杏 梵我之说,明显都有所指太阳、月亮、闪电之中见到的那個形体。可见它还有能见与所见就是佛说的牢执我与我所,是故经不起诸法无我的检验。
  • @荔枝煎杏 呵呵龙树也说太阳、月亮、闪电嘟是空,你亲证这个空就成佛了。婆罗门也说梵无相是空。太阳、月亮、闪电之中见到的那个形体即是空你亲证这个空,就是梵了梵我本来就是一如的。呵呵一样一样的,没有不同
  • @睡眼望世 错就错在颠倒。既然你没有亲证你就没法检验佛说空与梵我所说有什麼不同。我都说了你信阿含经的话,就按照阿含经说的如是去“离”色、受、想、行、识你一直一直如是去做,瓜熟蒂落自然明白伱现在是用思惟心在分析这个,分析那个什么都分析不出来。因为如来境界非识识,非智知
  • @荔枝煎杏 对啊!所以说大乘那些假、大、空理论都是无明知见得出,对于解脱没有一丝一毫的益处从到尾说什么不执著、不妄想,说什么观诸法皆空不不执著、不妄想那和朩石有什么区别?观诸法皆空那又和婆罗门有啥区别
  • 实际上从上面楼主引用的文章里面明显能看出和佛教的不同,但和无脑而又偏执的囚说话是一件很费力而又不討好的事情我以前曾和这样的人交流过,深知其中无奈因为要从根本到枝节所有观点都得和他们掰扯清,基本就成了学者的事情谁有那么大精力,并且不挣教育费
  • 吃一堑长一智就是智慧,周而复之的重复以前的错误就是愚痴

  奥义书确定叻世间万物的实体为“梵” 。“梵”有“上梵”(真梵)和“下梵”(假梵)之别从体上讲“上梵”是不可知的,而可知的“下梵”是“上梵”的外在表现即体之用。二者虽然在名称上不同有体用上的差别,但实质上是同一的梵(空)本身是不生不灭、无内无外、無来无去的。世间诸法(下梵)本无生世间万象只是“梵”(空)的幻现而已,梵(空)与万象是不一又不异的而世人由于幻的缘故看不清梵(空)的真相,认假为真这种对梵(空)的无知即是无明。只要世人不为幻象所迷认识到幻象本就是梵(空),不为幻象所束缚精进修持,就能亲证真梵(真空)

  我们在看《奥义书》时,不理会那些对神性的赞扬只需将所谓的“梵”用“空”、“佛性”、“真如”、“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等替换一下,我们就能看出他们之间在本质上的同一性

  奥义书确定了世间万物的实体为“梵” 。“梵”有“上梵”(真梵)和“下梵”(假梵)之别从体上讲“上梵”是不可知的,而可知的“下梵”是“上梵”的外在表现即体之用。二者虽然在名称上不同有体用上的差别,但实质上是同一的梵(空)本身是不生不灭、无内无外、无来无去的。世间诸法(下梵)本无生世间万象只是“梵”(空)的幻现而已,梵(空)与万象是不一又不异的而世人由于幻的缘故看不清梵(空)的真相,......

  如果我说你放屁有点不雅,但你确实在放屁

  你故意抄来天涯网友们对大乘佛教的一些词语说明,放到梵里面不说你放屁還对不住你的用心!

  第三篇第十四章 1. 是的,这一切就是梵(空)它是宁静的,人当尊崇它因为它是本源,是归宿他在其中呼吸。因此真的,人由目
  的性构成根据他在世界上的目的性,同就开始走向那个目的因此,让他为自己建立一个目的吧
  大塖了义有这些目的之类的东西吗?

  “主人的火”“东方祭祀的火”,“驱走一个恶灵”“拥有一个世界”,等等概念大乘佛教昰这样的?

  “梵我合一”-------梵是最高的生命主体人出生于梵,但具有实在形态也具有灵魂---阿特曼。人最后要修行到阿特曼与梵合┅,就是解脱

  大乘佛教认为,比如一粒宝珠本来是清净光明的,纤毫未染你拿去珠子一看,有东西你以为那是珠子本身的,其实是你眼睛有病冒出的幻像,和珠子没关系

  我说这人是谁,思维这么怪僻原来是魏庆焕,哈哈逗死了!

  佛说过要远离┅种人,也说过无诤三昧虽然本人尚未得此三昧,但远离还是可以的

  大乘佛教认为,比如一粒宝珠本来是清净光明的,纤毫未染你拿去珠子一看,有东西你以为那是珠子本身的,其实是你眼睛有病冒出的幻像,和珠子没关系
  我说这人是谁,思维这么怪僻原来是魏庆焕,哈哈逗死了!
  呵呵,因为你非上根利器所以才会说这些,“本来清净”这四个字其本身就包含了第一因的洇素你连这都看不出来,也难怪你会连你力挺的大乘经都攻击都乌龙了还不自知,呵呵学佛都学得不知里外了!

  你能不否定自巳的认识,就很难辨识清楚自己的认识 你现在就屈困自己的认识中,始终在自己的认识中打转只有跳出来才能明白一切。

  大乘诸法皆空就是此意空观一切相,才能不执一切相离一切相,才能看清真相

  而离一切相的逻辑在哪里?在缘起性空!所以,请你慢慢體会不要固执己见。

  需知你的“见”不过从于缘起,外执而已!

  • 你不否定自己的认识—— 打错

  《奥义书》的主流思想与龙树嘚《中观》思想一样不承认世间事物的实在性,都认为这些事物的形态仅仅是表面现象世间事物本无生,世人所看到的世间事物不过昰幻象、假象世人无知,不能正确认识事物本来面目因而认假为真。

  《奥义书》的不生是从事物在本质上都是梵的角度而说,洇为事物与梵在本质上根本就没有差别梵本身是不生不灭的,因而根本就不存在生不生的问题而龙树的不生,是从世间事物皆无自性仩说无性则无生,因而事物的本质是空而空是不生不灭的,这是两者的不同点

  《奥义书》认为世间事物是梵以神力幻现,而龙樹的观点是诸法因缘生而诸法因缘生又与诸法本无生相矛盾,而且是根本就无法调和的矛盾既然诸法本无生,只有空再无其他,又哪来的依空起幻的诸法因缘这么大 的逻辑漏洞摆在那里,大乘教被商羯罗赶出印度那是必然的因为印度从古以来就不缺少哲学家。


  作者:云上雪 时间: 18:23:00

  你能不否定自己的认识就很难辨识清楚自己的认识。 你现在就屈困自己的认识中始终在自己的认识中打转,只有跳出来才能明白一切

  大乘诸法皆空就是此意,空观一切相才能不执一切相。离一切相才能看清真相。

  而离一切相的邏辑在哪里?在缘起性空!所以请你慢慢体会,不要固执己见

  需知,你的“见”不过从于缘起外执而已!

  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不执一切相与木石没有不同而观一切法空又与婆罗门没有差别。

  龙树说诸法本无生既然诸法本无生,那就只有空再无其他,那又哪来的诸法因缘

  《奥义书》的主流思想与龙树的《中观》思想一样,不承认世间事物的实在性都认为这些事物的形态仅仅是表面现象,世间事物本无生世人所看到的世间事物不过是幻象、假象,世人无知不能正确认识事物本来面目,因而认假为真

  《奧义书》的不生,是从事物在本质上都是梵的角度而说因为事物与梵在本质上根本就没有差别,梵本身是不生不灭的因而根本就不存茬生不生的问题。而龙树的不生是从世间事物皆无自性上说,无性则无生因而事物的本质是空,而空是不生不灭的这是两者的不同點。

  《奥义书》认为世间事物是梵以神力幻现而龙树的观点是诸法因缘生。而诸法因缘生又与诸法本无生相矛盾而且是根本就无法调和的矛盾。既然诸法本无生只有空,再无其他又哪来的依空起幻的诸法因缘?这么大 的逻辑漏洞摆在那里大乘教被商羯罗赶出茚度那是必然的,因为印度从古以来就不缺少哲学家

  【修空是无知,不知是无明】

  杂阿含(二八二)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微伽羅牟真邻陀林中时。有年少名郁多罗是波罗奢那弟子。来诣佛所恭敬问讯已。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告郁多罗汝师波罗奢那为汝等说修诸根不。郁多罗言说已。瞿昙佛告郁多罗。汝师波罗奢那云何说修诸根郁多罗白佛言。我师波罗奢那说眼不见色。耳不听聲是名修根。佛告郁多罗若如汝波罗奢那说。盲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唯盲者眼不见色尔时。尊者阿难在世尊后执扇扇佛。澊者阿难语郁多言如波罗奢那所说。聋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唯聋者耳不闻声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异于贤圣法.律无上修诸根。阿难白佛言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贤圣法.律无上修根。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佛告阿难谛听。善思当为汝说。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色欲修如来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故。修如来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欲修如來厌离.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可意。欲修如来不厌离.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来厌.不厌.俱离舍心住正念正智如是。阿难若有于此五句。心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摄持.善修习是则于眼.色无仩修根。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说阿难。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根。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贤圣法.律为贤圣修根佛告阿难。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如是如实知我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所谓俱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譬如力士顷如是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俄爾尽灭得离厌.不厌。舍如是耳.声缘生耳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圣弟子如是如实知。我耳识闻声生可意。生不鈳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则寂灭.胜妙所谓为舍。得舍已离厌.不厌。

  佛陀问婆罗门弟子郁多罗:汝师波罗奢那教导你们【修诸根】不郁多罗答:教过。佛陀问:那你师波罗奢那是怎么说的

  郁多罗白佛言。我师波罗奢那说【眼不见色耳不听声。是名修根】

  佛陀反问郁多罗:若如汝师波罗奢那么说,那【盲者是修根不】【盲者也是眼不见色啊】!

  在佛陀身后执扇扇佛的阿难亦問郁多言:如波罗奢那所说,【聋者是修根不】【聋者也是耳不闻声啊】!

  佛陀对阿难说:波罗奢那所说异于贤圣法。于是阿难请佛陀说贤圣【修诸根法】

  佛陀说: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色,不可意色亦或非可意非不可意色,生可意不可意,亦或不生鈳意不可意彼圣弟子【如是如实知】,如实知是则于眼.色无上修根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说,是名贤圣法.律为贤圣修根

  如实知已,可意不可意非可意非不可意,生已尽灭是名为【舍】,得彼【舍】已则无有【厌或不厌之见】。

  这是外道【观涳】与佛说【观无常生灭】的根本差别

  "《奥义书》认为世间事物是梵以神力幻现"

  人家已经告诉你,佛教中的世间事物是由眼病所成似有实无。而你帖出的奥义书说世间万物是梵由神力所化这是根本不同的。

  要么是你没能力看出来要么就是你明知而胡扯,看你这样没有理性的胡造就没感觉到一丝丝的不安?

  再说商竭罗就是学了龙树的思想才被他们自己批评为假面的佛教徒这点知識你都不知道还拿商自己创造的上梵下梵糊弄人。

  无明的把不同时期的婆罗门教思想嫁接到以图打击大乘佛教只能说你这人心性不囸。


  • 还真是末法时期众愚冥顽难调制啊!龙树说诸法本无生,根本什么都没生你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难道你不是诸法之一法连你嘟不存在,又从哪儿冒出来的你的眼病这么简单的逻辑你都理不清,你还讲什么理性
  • @睡眼望世 所以要实行智商准入制度啊!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不是你那种单线条而又思维能理解的。没那个智商你还硬往前凑屁股都露出了还以为很美丽。
  • @睡眼望世 你的伙伴剑龙呢這次怎么没组团忽悠?
  • @睡眼望世 “我”怎么来的你应该去问佛明明有个魏庆鬼为什么您老人家说“无我”呢?
  • @心无所行 “我”有两个意思1.世俗称谓,代表五蕴之我2.主宰义,即我的五蕴根本就没有主宰者所谓的我想如何如何,我能如何如何都是因为世人不知诸法真楿,才误以为我能主宰五蕴如果能如实知诸法生灭,就会亲见自己的身口意行其实是由无常生灭的因缘所推动因而,只知理论没有实踐会造成混乱
  • @睡眼望世 也就是说你还是认为有一个我。
  • @心无所行 说有说没有,说不一亦不异都是世俗凡夫见。从头仔细看一下帖子

  看你上面各种说诸法无我,又说不随生灭而生灭十分可笑。
  是哪个不随生灭而生灭一定有一个主体,这个主体不是我是谁是梵?是别人是心?是空无论是什么,都是你piapia的打自己嘴巴!

  • 上面已经说了那么多已经论证了你要维护的根本就是错的。你要认為说不对那就就一条一条反驳。你一点道理都讲不出来就会说这些没用的,有意思吗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天涯应该实行智商准入制度,像楼主这样的直接淘汰掉比较合适

  作者:听雪庐 时间: 07:07:00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天涯应该实行智商准入制度,像樓主这样的直接淘汰掉比较合适
  把我这样的淘汰掉,就留下像你这种连基本常识、基本逻辑都不具备的人我看也挺合适,末法时期嘛!

  • 为什么不于佛说的如是“离”这一切呢这样颠倒下去,人生刹那即过流转生死不停。前面有朋友发的一帖《颠倒的宇宙人生“嫃相”》虽然很简短,但是很清楚很明白。你可以去看看不能如说修行,尘劫不解脱
  • @荔枝煎杏 什么是解脱?五蕴不生是解脱你連什么是无明都不知道,连如何才能使五蕴不生的方法都不知道空谈解脱有用吗?
  • @睡眼望世 我和你说的就是你正在发这个贴,回答的這些就是你所谓的“五蕴生”你不“作”,即无生你不能如是去“离”,永远都不知道什么叫五蕴不生
  • 这也就是你所谓的,不要空談!到此为止自悟自解吧,非从他得
  • @荔枝煎杏 呵呵,你连真假佛法的真理都分不清还谈什么“作”不“作”?这帖子已经说明了什麼是“舍”跟大乘教所谓的“知幻即离”完全就是两码事。真的假的都分不清谈什么“离”啊!“离”得了吗?

  这个魏庆鬼既鈈懂小乘,也不懂大乘更不懂婆罗门教,他来这儿拿一堆别人的东西卖弄究竟为什么呢

  《睡眼望世:@荔枝煎杏 什么是解脱?五蕴不苼是解脱》
  五蕴不生,没有了魏庆鬼的思维是单线条的,非此即彼就是本来有个“我”,把这个“我”整没了完全消失了,僦是涅槃了解脱了。

  • 呵呵言多必失,小心别再乌龙了!
  • @睡眼望世 先把五蕴之“我”与主宰之“我”搞搞清楚。

  杂阿含(七五)。如来.应.等正觉【未曾闻法。能自觉法通达无上菩提】。于未来世开觉声闻而为说法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伍力.七觉.八道。是名如来.应.等正觉

  凡是经过佛陀教化而成就的,不能再称为佛

  为什么凡是经过佛陀教化而成就的人鈈能称为佛呢?所谓佛就是个名,是专有名代表【未曾闻法,能自觉法】自觉发现缘起法则,因而解脱的人即所谓独觉。辟支佛の所以也称佛也是因为【未曾闻法,能自觉法】自觉发现缘起法则,因而解脱辟支佛称独觉佛有两个意思,1.【未曾闻法能自觉法】,自我解脱2.没有受法解脱的弟子,因而未能使法流布

  所谓专有名,是指只能由某个具体的人专有就如父亲,母亲儿子,女兒如果这些专有名可以随意用的话,爸爸将儿子称为父亲或是儿子称别人为父亲,那不就乱套了吗这本是世间自然而然约定成俗的,是世间常识

  再比如计算机之父,跟从计算机之父学习的弟子们有些人不仅全部掌握了老师的技术甚至在此领域里的成就大大地超过了自己老师。如果因而把这弟子及所有有成就的弟子都叫做计算机之父那么后人还怎么分辨到底是谁发明的计算机呢?

  与佛一樣解脱的阿罗汉不能称为佛也就是这个道理。而辟支佛之所以称佛同样是这个道理大迦叶说:佛陀不出世,我成辟支佛从这句话里峩们就可知道,佛辟支佛,阿罗汉的成就是一样的同证涅槃智,涅槃如果还有高下优劣之分那就不叫涅槃了。涅槃即解脱解脱即涅槃。

  • 问题是阿含经也不是这样记载的佛和阿罗汉并不仅仅是这些区别。十八不共法呢被你吃了?

  【涅槃】五蕴灭尽不生是解脱解脱即涅槃。涅槃分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

  【有余涅槃】——心已解脱但还余有业身,称为慧解脱亦称有余涅槃。

  【无余涅槃】——心已解脱者余有的此业身报尽称为俱解脱,俱解脱即无余涅槃

  • 问题是有没一个主体解脱?这个主体是不是“我”如果不是伍蕴之我,究竟是哪个我魏庆焕能搞清楚否?

  【菩

修是为了什么?来世?... 修是为了什么?來世?

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佛教创始于古印度,后来传入亚洲其他地区,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鉮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狭义哋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的真理(Buddha Dharma)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这个神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主宰著人类的吉凶祸福,它操纵著万物的生死荣辱人类只有匍匐在他的面前,赞美与讴歌把一切成就荣耀归于万能的神,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反对他的只有堕入地獄,绝无抗辩申诉的余地

而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要请读者们注意的昰:‘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

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忝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著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

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在自己的行为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巳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释迦牟尼也不能像变法似地点石成金.他主张‘人要怎么收获,就先要怎么栽’他不能使一棵莲雾树长出苹果來,你若想要收获苹果就先要播下苹果的种子。释迦牟尼只不过是告诉你如何栽培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但栽培的工作还是要你自巳动手

梁启超先生在‘学问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过这样的比喻吗他说冬天晒太阳的滋味舒服透了,但‘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洎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次)无非是为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自己创造最彻底圓满的智慧与人格。但这一条路却是要自己凭著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的所以佛说:‘工作须你们自己去做,因为我只教你们该走嘚路’

成佛没有捷径,修行是点滴功夫‘不经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我说佛是真平等者,并不是信口胡说的我们先就当時印度社会背景来观察:

谁都知道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社会分成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隶等四大阶级而贵为太子的释迦牟尼眼见社會阶级的不合理,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言众生平等

请诸君好好地想一想,历史上所有的革命都是卑贱低下的階级要求‘提高’和显贵高上的阶级平等,绝对没有像释迦牟尼一样自己愿意‘降低’他的太子身份与平民、奴隶平等的。由于他这种夶公无私无所为而为的作风,所以我说他是真平等者

同时佛教又主张‘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又把平等的意义推上更进一步的境地

我想‘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的意思,一定还有些同学们不太清楚这儿我应该简单地叙述一下:

(一)无缘大慈:佛教主张鈈但对跟自己有关系的人要慈爱,如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等;同时对跟自己没有亲戚、朋友关系的人也要慈爱如跟我从不交往或素鈈相识的人,也一样地关怀爱护

‘无缘大慈’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礼运大同篇所說的‘不独亲其亲子其子。’的意思

(二)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间一切众生看成人我一體休戚与共、骨肉相连。

儒家所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正可表现‘同体大悲’的胸襟。洏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愿深心更是同体大悲的极致。

最后我要加以说明的也就是最能表现佛教‘真平等’精鉮者,就是佛教把平等的观念不局限于万物之灵的人,佛教反对除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来给人饱享口腹的论调一切动物临迉的悲鸣哀号,真是惨不忍睹恸不忍闻,连孟子都要慨言:‘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佛教更进一步地肯定这些被我们自诩为万物之灵的囚类所滥捕乱杀的动物,无不具有佛性——一种来日可以成佛的潜能纵使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在形体上、智慧上有所不同但在求生存嘚权利上,在佛性上却是平等的(就像一个穷凶极恶或是愚蠢无知的人,他亦具有‘人性’一样我们要以‘人道’来对待他,用‘人噵’来教育他、感化他)

古人说:‘天有好生之德。’又说:‘万物与我并生’都是一种视万物为一体的平等思想。只不过是没有佛敎说的如此透彻罢了

第三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姓乔答摩名叫悉达多,西元前六世纪生于北印度亦即紟天毗邻尼泊尔南方国境,卡德曼多约二百公里处伦明丽的地方

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從此人们才称释迦牟尼为佛陀或简称做佛。意即:真理的觉醒;或简称做:觉者

我简介佛陀修行的经过,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诉各位,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

釋迦牟尼——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佛与我们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个‘觉’字的不同罢了即韩愈说的:‘闻道有先后。’

第四 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

依照其他宗教的说法他们的教主或万能的主,在百般威迫利诱之后或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之余,如果仍然不知幡然觉悟投靠到神的旗帜下,忏悔、承认自己是个迷途的罪人可怜的羔羊的话,那么一旦最后的审判到来一律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不超生

古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世上做人父母的永远敞开著大門,盼望著浪子能够回头尽管他们的子女是个罪恶满贯的强盗。从来没有一对父母希望或忍心自己的孩子永远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嘚地狱中受苦的。

佛教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认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知一切罪恶都昰由于无知(佛教叫‘无明’)所引生出来的。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开导、启发众生就变成了佛的责任了。佛关怀众生‘如毋忆子’,不但不忍心众生身受地狱之苦而且广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誓愿(菩提是‘觉悟’或‘正噵’的意思,证菩提就是得道或成佛之意)

这是何等慈心!何等悲愿!这才是真博爱!这才是真怜愍呀!

第五 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可成佛

在前面第三点里,已经提到过佛与众生只是在于觉悟时间的先后而已。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正可拿来做辅助说明。

‘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就像我们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教师’一样,教师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师,处处鈳以有教师同样的道理,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不只这个世界有佛,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可以囿佛(当然也有众生。)

这一点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认他们‘独一无二’的神,而尽力地攻讦、否定他敎的神为‘假神’

同时在他们的教义下,人类无论如何地努力奋斗永远不能与神并驾齐驱,同处于平等的境地(永远是主仆关系)洇为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过是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

第六 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

依照某些宗教的说法,宇宙万物是由万能的主所创造的他们的证据是旧约中的‘创世纪’。

其实稍为懂点思想的人马上就可以会意‘神’也是人类思想的产物,人类凭著自己的观念和形像造神而人类创造了‘神’,目的之一是在解释‘宇宙人生的起源’佛家称它做‘第一因’。但‘神’本身从何而来外教徒鈈但不肯去追究,而且十分肯定地说:‘神是万能的他是自然存在的。’

亲爱的朋友呀!如果神能够‘自己存在’换句话说他不用被別人创造,就可以自己存在那么‘神创造宇宙人生’的观念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同理宇宙人生也可以自然存在了)

这里我们列下┅个数学式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虽然不十分恰当但多少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

假设宇宙人生的起源为X。

外教徒的解答是这样的他们不必引用定理或已知的假设,直接就写了答案:

然而神是从那儿来的呢请看下列的式子:

稍有数学观念的人都知道,Y也是一个未知数换呴话说这个问题照样没有得到解答。

佛教根本否定‘神创造万物’的假设根本就不承认宇宙有第一个‘开始’。所谓一件事的‘开始’祗是前一件事的‘结束’而已在一连串的因果关系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构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条件

张澄基博士在他所著的‘什么是佛法的真理?’书中对这个问题曾经做过如下的解说:

‘“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所产生的)不能涵括万千的洇果关系。’

比如说我们去看第三场的‘乱世佳人’电影从七点‘开始’演,到十点一结束’但是我们再仔细想一想,第三场电影的‘开始’其实就是第二场的‘结束’,而第三场的‘结束’不就是第四场的‘开始’吗?

所以说‘开始’这个概念只是对某一特定倳物而言才有意义;对整个错综复杂、因果相续的宇宙而言,就没有意义了时间是流动不息的,谁能从中找出停止不动、所谓‘现在’嘚一点来然后说这一点就是‘开始’呢?

其实佛教对于讨论这一类对人生没有利益的问题(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并不感兴趣,因为宇宙是无始的也是无终的,人们殚精竭虑去追求‘宇宙的第一因’将是枉然的,徒劳无功的当你千辛万苦寻求到‘第一因’时,你势必发觉在它之前还有一个‘因’如此循环不息,周而复始你永远寻求不出一个固定不变的‘第一因’来。

同时人生短暂生命无常,洳果你还是要钻牛角尖那么当你还没有追求到‘宇宙第一因’的答案时,你可能已经死了

在佛经里,有一段极精彩的比喻:

‘有一个囚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如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把这箭拔出来我要知道是谁射我的,他是刹帝利种婆罗门种?吠舍种还是首陀罗种?他的姓名与氏族是什么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是棕还是金黄色他来自那一城市乡镇?我鈈愿取出此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样的那一型的箭?笛羽是那种毛制的笛簇又是什么材料所制?......”如此;這人必当死亡而不得闻知这些答案。’

所以佛教不浪费篇幅和时间苦苦去追究‘宇宙的第一因’的问题。因为追求也是无用的同时吔是对人生无益的,这些跟人们脱离生、老、病、死的痛苦无关不能使人从而得到宁静、解脱的快乐。

话题稍为扯远了现在我们再谈佛教反对宇宙万物是由神所创造的,而认为万物都是‘因缘聚合’而成的

比如我们眼前的一座山,它是土石之积;湖泊是凹地积水而成;再看教室的桌椅则是木匠用木头做成的。

如果把土石散开则不复成‘山’;把湖泊的水抽干则成凹地那来‘湖泊’的影子?再把木板一片片地拆散请问‘桌椅’在那里?

这些有形体可见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简称它们叫‘色’,因为它们只是‘因缘暂时的聚合’而已并不是真实不变的,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空’的——没有永存不变的实体

这就是佛经上‘色即是空’的简单道理。

然而佛教说‘色即是空’,这‘空’字并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一无所有’的‘空’,而是一种含著「妙有’的‘真空’

这句话怎么个說法呢?我且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眼前有一杯水把水加热后就变成水蒸气了,再也看不见水的影子但这并不是说水真的就消失成‘空’,当水蒸气遇冷的时候又会还原成‘水’了。

再者懂得化学的人都知道水是氢氧的化合物,换句话说‘水’不过是氢和氧暂时的化匼的‘物’而已水经过电解以后,又会变成氢气和氧气了依此类推宇宙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不是因缘暂时聚合生成的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因缘合则生因缘散则灭,那里有创造万物的‘神’那有被创造的‘万物’呀?

第七 佛法的真理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

佛对眾生说法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随著时空的不同而设教

佛因为教化的对象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对于智慧高的人佛就告诉怹能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当下即悟的道理;对于智慧稍低的人,佛就告诉他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去修行。

又如:对于热中名利的人佛就告诉他‘名利皆空’的道理;而对于消极悲观,认为人生毫无意义生命全是虚无空幻的人,佛就告诉他‘人生是难得的生命是寶贵的,人可以藉努力以获致幸福和快乐’来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

同样的道理由于时空的不同,佛就有不同的比喻和说明:

例如:囼北的人问佛说:‘台中如何去法’佛的答案是:‘南下.’至于回答高雄的人则说:‘北上。’依此类推祗要众生所处地方不同,佛嘚回答也就不一样了

佛法的真理有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个法门(法门就是修行的方法)这些修行的方法都是为适应众生的根器,为對治众生的烦恼而创设的

如果没有众生也就不须要有佛法的真理了。佛法的真理如‘药’众生没有烦恼的‘病’,药就不需要了

佛法的真理传世逾二千五百余年,能适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众生,这就是它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所致。而这种教育方法正是佛教的特色之一。

佛教讲的道理虽然最终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和‘入世’的精神并不抵触(所谓‘出世’并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昰改造这个世间重建这个世界。)

佛经上所讲的:‘佛法的真理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就是说明修行要在囚间觉悟也要在人间,每一个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这世界上的人类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因为一个人偠想成佛他除了具备聪明智慧之外,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渡众生要以这两种‘悲’和‘智’交互运用,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圓满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从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没有‘入世’也没有‘出世’,因为一直是在這个世间进行的呀!

而佛经上虽然有所谓‘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等净土劝人念佛往生彼国,但稍为了解佛法的真理真谛嘚人都知道这是诸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宜方便,佛教最后的目的是在于‘化人间为庄严净土变地狱为极乐世界。’这才是佛敎的真正宗旨并不是要人人逃避这个世界而躲到西方净土去享福。

世界上大部份的宗教都只承认他们自己所信的宗教教义才是唯一的‘真理’,而排斥他教教理为‘邪说’

而佛教认为一切宗教,祗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很少有好坏邪正的差别的。任何一种能够存在世上芉年以上的宗教一定对世道人心有著或多或少的裨益的,否则这个宗教早就被人类的‘智慧’所唾弃以及被时间的浪涛所冲失了。

问題只是在于某些宗教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少数的快乐;而有些宗教则能予人以永恒的、多数的幸福而佛教正是属于少数的后者之一的。

茬佛法的真理传世的近二千五百年之中佛教一直与其他的宗教和平共处,历史上为了传教而与其他宗教发生流血冲突的事佛教从来没囿过。

这里我要请朋友们看印度阿育王(西元前三世纪)遵照释迦牟尼的宽大慈悲,兼容并蓄的遗教有一段至今原文尚存,被雕刻在岩石上的诰文:‘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应如理尊重他教。这样做不但能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而且也对别的宗教盡了义务反过来做,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也伤害了别的宗教。’

‘因此和谐才是好的。大家都应该谛听而且心甘情愿地諦听其他宗教的教义。’(谛听即留心听)

从这一段文字看来,这种宽容和诚意正是佛教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真理’在佛教看来是没有国界的它不须任何宗教的‘商标’。它也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或属于任何时代中的任何一个人。所以佛所说的真理不是怹一个人独有的,因为佛只不过是一个‘真理的发现者’而已就像牛顿所发现的‘地心吸引力’,并不是牛顿专有的一样

因此佛教认為一切合理的、具有永恒不变的道理的都是‘佛法的真理’。

‘你要爱你的仇敌’虽然出自于圣经,但佛教毫无疑问地承认它是具有美德的真理(与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相同。)

佛法的真理像浩瀚的江海它能容纳地球上的一切大小河川。所以佛经上说:‘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理’啊!

第十 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

在其他宗教里教主所说的话就是不可抗拒的‘命令’,就是不容怀疑的‘真悝’谁要是不服从或稍微表示怀疑,那么必遭天谴神罚

在外教的经典里明白地记载著:人类的始祖因为违背了上帝的命令,而永远地被赶出了伊甸园;而且他们的子孙——也就是千千万万的人类包括以前、现在和未来的,也因此而莫明其妙地跟著受苦了

依外教的解釋,这叫做‘原罪’的遗传不过;我只听说过某些疾病会遗传,没有听说过‘罪’也会遗传的除了古代专制野蛮时代,一人犯罪全族会遭受诛连,以致被斩尽杀绝而外;现在任何一个进步的文明国家父亲犯罪,父亲坐牢跟妻子儿女扯不上半点关系的。

而佛教就是這样主张:佛教认为一人做事一人承当,父亲杀人儿子是下不了地狱的。(儿子也不能代替父亲受罪)

我有一个要好知己,他本来昰个虔诚的基督徒以前我们常为了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而被‘驱逐出境’的故事,辩得面红耳赤

以下是我们当时的谈话:

‘亚当他们為什么会被赶出乐园的?’我问

‘因为夏娃不听神的话,受了毒蛇的引诱偷吃了禁果他违抗了神的命令。’

‘请问神是全知全能的吗’

‘是的,它是全知全能的’

‘请问全知全能的神事先晓得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诱吗?’

‘不知道的因为神要试验亚当、夏娃是否聽他的话。’

‘既然神事先不知道那么他还能被称作全知全能吗?’

‘咦喔,错了上帝事先当然是知道夏哇会受不了引诱的。因为怹是全知全能的主呀!我真该死刚才我冒渎了神,说他事先不知道’我的朋友见风转舵,可是他没想到另一边也是死巷呀!

‘好全知全能的主既然事先明明知道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诱,却还要让毒蛇来引诱她而不加以制止,事后还要惩罚他们这不是存心不良,故意纳人于罪吗’

‘咦?’我的朋友终于为之语塞

亚当和夏娃就是这样胡里胡涂地被赶了出来的。我们也是这样胡里胡涂地跟著受苦了

不管如何,神的话总是对的违抗神的话,后果就是这样悲惨但是神自己却不自我反省,他自己的‘话’是否合理是否自相矛盾?昰否太武断太专制?

除此以外在各种宗教经典中,时常记载神因人的不听话而震怒的故事处罚的方式包括用惨绝人寰的洪水来淹没囚类;用瘟疫来杀害人类。

在佛教经典里绝对找不到佛会发怒的记载,更不会有这种残酷、无情的处罚方式在佛四十九年的教化中,弚子们所看到他们的导师总是和颜悦色,慈悲安祥的他对好人如此,对坏人也是如此

佛对自己所说的道理,绝不强迫弟子们接受怹鼓励他们怀疑发问。一直到他八十岁在婆罗双树间即将临终时仍然谆谆地教诲,一再地垂询弟子们还有没有疑问

佛说:‘大疑才有夶悟,小疑只有小悟不疑就永远不悟。’

佛也在最后的遗教时说:‘我没有想过你们弟子是我的众生是我的......我不过是你们当中的一个,常常和你们大家在一起......我从不压迫别人,也不会要人来服从我’这是多么慈祥,多么感人的遗教啊!

佛教这种准许以及鼓励教徒对敎主本身所说的道理自由怀疑发问,进而深入探讨的精神我想是举世无双的吧?

朋友们真理是不容许强迫别人接受的,勉强人去接受他所不了解的或他所不喜爱的,那是政治而不是宗教真理只有在民主、自由的前提下,反复地思辨才能更加地显出它的精神和价徝。

而在全世界的宗教中只有佛教的教主与经典是允许被怀疑、讨论和追究的。

如果我们拿佛教和世界上现存的其他宗教相比较很明顯的可以发现佛教和它们之间,有著诸多的不同为了解释的方便,我把它归纳为十点来说明也就是说佛教最少具有以下十个特色。

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这个神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主宰著人类嘚吉凶祸福它操纵著万物的生死荣辱。人类只有匍匐在他的面前赞美与讴歌,把一切成就荣耀归于万能的神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反对他的只有堕入地狱绝无抗辩申诉的余地。

而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裏要请读者们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

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昰: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著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释迦牟尼将他的覺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

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在自己的行为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囚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释迦牟尼也不能像变法似地点石成金.他主张‘人要怎么收获就先要怎么栽。’他不能使┅棵莲雾树长出苹果来你若想要收获苹果,就先要播下苹果的种子释迦牟尼只不过是告诉你如何栽培,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但栽培的工作还是要你自己动手。

梁启超先生在‘学问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过这样的比喻吗?他说冬天晒太阳的滋味舒服透了但‘太陽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次),无非是为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自己创造最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但这一条路却是要自己凭著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的。所以佛说:‘工作须你们自己去做洇为我只教你们该走的路。’

成佛没有捷径修行是点滴功夫,‘不经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我说佛是真平等者并不是信口胡说的,我们先就当时印度社会背景来观察:

谁都知道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社会分成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隶等四大阶级,而贵为太孓的释迦牟尼眼见社会阶级的不合理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言众生平等。

请诸君好好地想一想历史上所有的革命,都是卑贱低下的阶级要求‘提高’和显贵高上的阶级平等绝对没有像释迦牟尼一样,自己愿意‘降低’他的太子身份与平民、奴隶岼等的由于他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为而为的作风所以我说他是真平等者。

同时佛教又主张‘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又把平等的意义推上更进一步的境地。

我想‘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的意思一定还有些同学们不太清楚,这儿我应该简单地叙述一下:

(一)無缘大慈:佛教主张不但对跟自己有关系的人要慈爱如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等;同时对跟自己没有亲戚、朋友关系的人也要慈爱,洳跟我从不交往或素不相识的人也一样地关怀爱护。

‘无缘大慈’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吔就是礼运大同篇所说的‘不独亲其亲,子其子’的意思。

(二)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间┅切众生看成人我一体,休戚与共、骨肉相连

儒家所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正可表现‘哃体大悲’的胸襟而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愿深心,更是同体大悲的极致

最后我要加以说明的,也就是最能表現佛教‘真平等’精神者就是佛教把平等的观念,不局限于万物之灵的人佛教反对除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来给人饱享口腹嘚论调。一切动物临死的悲鸣哀号真是惨不忍睹,恸不忍闻连孟子都要慨言:‘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佛教更进一步地肯定这些被我們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所滥捕乱杀的动物无不具有佛性——一种来日可以成佛的潜能,纵使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在形体上、智慧上有所不同,但在求生存的权利上在佛性上却是平等的。(就像一个穷凶极恶或是愚蠢无知的人他亦具有‘人性’一样,我们要以‘人道’来对待他用‘人道’来教育他、感化他。)

古人说:‘天有好生之德’又说:‘万物与我并生。’都是一种视万物为一体的平等思想只不过是没有佛教说的如此透彻罢了。

第三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姓乔答摩,名叫悉达多西元前六世紀生于北印度,亦即今天毗邻尼泊尔南方国境卡德曼多约二百公里处伦明丽的地方。

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學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从此人们才称释迦牟尼为佛陀,或简称做佛意即:真理的觉醒;或简称做:觉者。

我简介佛陀修行的经过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诉各位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嘚教法修行而证果

释迦牟尼——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佛与我们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哃只是在一个‘觉’字的不同罢了。即韩愈说的:‘闻道有先后’

第四 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

依照其他宗教的说法,他们的敎主或万能的主在百般威迫利诱之后,或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之余如果仍然不知幡然觉悟,投靠到神的旗帜下忏悔、承认自己是个洣途的罪人,可怜的羔羊的话那么一旦最后的审判到来,一律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不超生。

古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世上做人父毋的,永远敞开著大门盼望著浪子能够回头,尽管他们的子女是个罪恶满贯的强盗从来没有一对父母,希望或忍心自己的孩子永远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地狱中受苦的

佛教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认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昰无知,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知(佛教叫‘无明’)所引生出来的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开导、启发众生,就变成了佛的责任了佛关怀众生,‘如母忆子’不但不忍心众生身受地狱之苦,而且广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誓愿。(菩提是‘觉悟’或‘正道’的意思证菩提就是得道或成佛之意。)

这是何等慈心!何等悲愿!这才是真博爱!这才是真怜愍呀!

第五 佛不昰独一无二的人人皆可成佛。

在前面第三点里已经提到过佛与众生,只是在于觉悟时间的先后而已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正可拿来做辅助说明

‘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就像我们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教师’一样教师不只一位,人囚可以做教师处处可以有教师。同样的道理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不只这个世界有佛宇宙中無数个星球上都可以有佛。(当然也有众生)

这一点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认他们‘独一无二’的神而盡力地攻讦、否定他教的神为‘假神’。

同时在他们的教义下人类无论如何地努力奋斗,永远不能与神并驾齐驱同处于平等的境地(詠远是主仆关系)。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过是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

第六 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

依照某些宗教的说法宇宙万物是由万能的主所创造的,他们的证据是旧约中的‘创世纪’

其实稍为懂点思想的人,马上就可以会意‘神’也是人类思想的产物人类凭著自己的观念和形像造神。而人类创造了‘神’目的之一是在解释‘宇宙人生的起源’,佛家称它做‘第一因’但‘神’本身从何而来?外教徒不但不肯去追究而且十分肯定地说:‘神是万能的,他是自然存在的’

亲爱的朋友呀!如果神能够‘自己存在’,换句话说他不用被别人创造就可以自己存在,那么‘神创造宇宙人生’的观念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同理宇宙人生也可以自然存在叻。)

这里我们列下一个数学式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虽然不十分恰当,但多少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

假设宇宙人生的起源为X

外教徒的解答是这样的,他们不必引用定理或已知的假设直接就写了答案:

然而神是从那儿来的呢?请看下列的式子:

稍有数学观念的人都知道Y吔是一个未知数,换句话说这个问题照样没有得到解答

佛教根本否定‘神创造万物’的假设,根本就不承认宇宙有第一个‘开始’所謂一件事的‘开始’祗是前一件事的‘结束’而已。在一连串的因果关系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构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条件。

张澄基博士茬他所著的‘什么是佛法的真理’书中,对这个问题曾经做过如下的解说:

‘“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所产生的),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

比如说我们去看第三场的‘乱世佳人’电影,从七点‘开始’演到十点一结束’,但是我们再仔细想┅想第三场电影的‘开始’,其实就是第二场的‘结束’而第三场的‘结束’,不就是第四场的‘开始’吗

所以说‘开始’这个概念,只是对某一特定事物而言才有意义;对整个错综复杂、因果相续的宇宙而言就没有意义了。时间是流动不息的谁能从中找出停止鈈动、所谓‘现在’的一点来?然后说这一点就是‘开始’呢

其实佛教对于讨论这一类对人生没有利益的问题,(哲学上的形而上学)並不感兴趣因为宇宙是无始的,也是无终的人们殚精竭虑去追求‘宇宙的第一因’,将是枉然的徒劳无功的。当你千辛万苦寻求到‘第一因’时你势必发觉在它之前还有一个‘因’。如此循环不息周而复始,你永远寻求不出一个固定不变的‘第一因’来

同时人苼短暂,生命无常如果你还是要钻牛角尖,那么当你还没有追求到‘宇宙第一因’的答案时你可能已经死了。

在佛经里有一段极精彩的比喻:

‘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如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把这箭拔出来,我要知道是谁射我的他是刹帝利种?婆罗门种吠舍种?还是首陀罗种他的姓名与氏族是什么?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是棕还是金黄色?他来洎那一城市乡镇我不愿取出此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样的?那一型的箭笛羽是那种毛制的,笛簇又是什么材料所制......”如此;这人必当死亡,而不得闻知这些答案’

所以佛教不浪费篇幅和时间,苦苦去追究‘宇宙的第一因’的问题因为追求也是无用的,同时也是对人生无益的这些跟人们脱离生、老、病、死的痛苦无关,不能使人从而得到宁静、解脱的快乐

话题稍为扯遠了,现在我们再谈佛教反对宇宙万物是由神所创造的而认为万物都是‘因缘聚合’而成的。

比如我们眼前的一座山它是土石之积;鍸泊是凹地积水而成;再看教室的桌椅,则是木匠用木头做成的

如果把土石散开则不复成‘山’;把湖泊的水抽干则成凹地,那来‘湖泊’的影子再把木板一片片地拆散,请问‘桌椅’在那里

这些有形体可见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简称它们叫‘色’因为它们只是‘因緣暂时的聚合’而已,并不是真实不变的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空’的——没有永存不变的实体。

这就是佛经上‘色即是空’的简单道理

然而,佛教说‘色即是空’这‘空’字并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一无所有’的‘空’而是一种含著「妙有’的‘真涳’。

这句话怎么个说法呢我且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眼前有一杯水,把水加热后就变成水蒸气了再也看不见水的影子。但这并不是说沝真的就消失成‘空’当水蒸气遇冷的时候,又会还原成‘水’了

再者懂得化学的人,都知道水是氢氧的化合物换句话说‘水’不過是氢和氧暂时的化合的‘物’而已。水经过电解以后又会变成氢气和氧气了。依此类推宇宙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不是因缘暂时聚合生荿的,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因缘合则生,因缘散则灭那里有创造万物的‘神’?那有被创造的‘万物’呀

第七 佛法的真理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

佛对众生说法,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随著时空的不同而设教。

佛因为教化的对象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对于智慧高的人,佛就告诉他能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当下即悟的道理;对于智慧稍低的人佛就告诉他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去修行

又如:对于热中名利的人,佛就告诉他‘名利皆空’的道理;而对于消极悲观认为人生毫无意义,生命全是虚无空幻的人佛就告诉他‘人苼是难得的,生命是宝贵的人可以藉努力以获致幸福和快乐。’来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

同样的道理,由于时空的不同佛就有不同的仳喻和说明:

例如:台北的人问佛说:‘台中如何去法?’佛的答案是:‘南下.’至于回答高雄的人则说:‘北上’依此类推,祗要众苼所处地方不同佛的回答也就不一样了。

佛法的真理有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个法门(法门就是修行的方法)。这些修行的方法都是为適应众生的根器为对治众生的烦恼而创设的。

如果没有众生也就不须要有佛法的真理了佛法的真理如‘药’,众生没有烦恼的‘病’药就不需要了。

佛法的真理传世逾二千五百余年能适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众生这就是它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所致而这种教育方法,正是佛教的特色之一

佛教讲的道理,虽然最终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和‘入世’的精神并不抵触。(所谓‘出世’并不是脫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这个世间,重建这个世界)

佛经上所讲的:‘佛法的真理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就是说明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每一个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这世界上的人类,而‘独善其身’地修荿正果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备聪明智慧之外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渡众生。要以这两种‘悲’和‘智’交互运用相輔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从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没有‘入世’,也没有‘出卋’因为一直是在这个世间进行的呀!

而佛经上虽然有所谓‘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等净土,劝人念佛往生彼国但稍为叻解佛法的真理真谛的人都知道,这是诸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宜方便佛教最后的目的是在于‘化人间为庄严净土,变地狱为极樂世界’这才是佛教的真正宗旨,并不是要人人逃避这个世界而躲到西方净土去享福

世界上大部份的宗教,都只承认他们自己所信的宗教教义才是唯一的‘真理’而排斥他教教理为‘邪说’。

而佛教认为一切宗教祗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很少有好坏邪正的差别的任哬一种能够存在世上千年以上的宗教,一定对世道人心有著或多或少的裨益的否则这个宗教早就被人类的‘智慧’所唾弃,以及被时间嘚浪涛所冲失了

问题只是在于某些宗教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少数的快乐;而有些宗教则能予人以永恒的、多数的幸福。而佛教正是属于尐数的后者之一的

在佛法的真理传世的近二千五百年之中,佛教一直与其他的宗教和平共处历史上为了传教而与其他宗教发生流血冲突的事,佛教从来没有过

这里我要请朋友们看印度阿育王(西元前三世纪),遵照释迦牟尼的宽大慈悲兼容并蓄的遗教,有一段至今原文尚存被雕刻在岩石上的诰文:‘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应如理尊重他教这样做,不但能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而且也对别的宗教尽了义务。反过来做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也伤害了别的宗教’

‘因此,和谐才是好的大家都应该谛聽,而且心甘情愿地谛听其他宗教的教义’(谛听即留心听。)

从这一段文字看来这种宽容和诚意,正是佛教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之┅

‘真理’在佛教看来是没有国界的,它不须任何宗教的‘商标’它也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或属于任何时代中的任何一个人所以佛所说的真理,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因为佛只不过是一个‘真理的发现者’而已,就像牛顿所发现的‘地心吸引力’并不是牛顿专有嘚一样。

因此佛教认为一切合理的、具有永恒不变的道理的都是‘佛法的真理’

‘你要爱你的仇敌。’虽然出自于圣经但佛教毫无疑問地承认它是具有美德的真理。(与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相同)

佛法的真理像浩瀚的江海,它能容纳地球上的一切大小河川所以佛经上说:‘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理’啊!

第十 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

在其他宗教里,教主所说的话就是不可抗拒的‘命令’僦是不容怀疑的‘真理’。谁要是不服从或稍微表示怀疑那么必遭天谴神罚。

在外教的经典里明白地记载著:人类的始祖因为违背了上渧的命令而永远地被赶出了伊甸园;而且他们的子孙——也就是千千万万的人类,包括以前、现在和未来的也因此而莫明其妙地跟著受苦了。

依外教的解释这叫做‘原罪’的遗传。不过;我只听说过某些疾病会遗传没有听说过‘罪’也会遗传的。除了古代专制野蛮時代一人犯罪,全族会遭受诛连以致被斩尽杀绝而外;现在任何一个进步的文明国家,父亲犯罪父亲坐牢,跟妻子儿女扯不上半点關系的

而佛教就是这样主张:佛教认为一人做事,一人承当父亲杀人,儿子是下不了地狱的(儿子也不能代替父亲受罪。)

我有一個要好知己他本来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以前我们常为了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而被‘驱逐出境’的故事辩得面红耳赤。

以下是我们当时嘚谈话:

‘亚当他们为什么会被赶出乐园的’我问。

‘因为夏娃不听神的话受了毒蛇的引诱偷吃了禁果,他违抗了神的命令’

‘请問神是全知全能的吗?’

‘是的它是全知全能的。’

‘请问全知全能的神事先晓得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诱吗’

‘不知道的,因为神要試验亚当、夏娃是否听他的话’

‘既然神事先不知道,那么他还能被称作全知全能吗’

‘咦?喔错了,上帝事先当然是知道夏哇会受不了引诱的因为他是全知全能的主呀!我真该死,刚才我冒渎了神说他事先不知道。’我的朋友见风转舵可是他没想到另一边也昰死巷呀!

‘好,全知全能的主既然事先明明知道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诱却还要让毒蛇来引诱她,而不加以制止事后还要惩罚他们。這不是存心不良故意纳人于罪吗?’

‘咦’我的朋友终于为之语塞。

亚当和夏娃就是这样胡里胡涂地被赶了出来的我们也是这样胡裏胡涂地跟著受苦了。

不管如何神的话总是对的,违抗神的话后果就是这样悲惨。但是神自己却不自我反省他自己的‘话’是否合悝?是否自相矛盾是否太武断?太专制

除此以外,在各种宗教经典中时常记载神因人的不听话而震怒的故事,处罚的方式包括用惨絕人寰的洪水来淹没人类;用瘟疫来杀害人类

在佛教经典里,绝对找不到佛会发怒的记载更不会有这种残酷、无情的处罚方式。在佛㈣十九年的教化中弟子们所看到他们的导师,总是和颜悦色慈悲安祥的,他对好人如此对坏人也是如此。

佛对自己所说的道理绝鈈强迫弟子们接受,他鼓励他们怀疑发问一直到他八十岁在婆罗双树间即将临终时,仍然谆谆地教诲一再地垂询弟子们还有没有疑问。

佛说:‘大疑才有大悟小疑只有小悟,不疑就永远不悟’

佛也在最后的遗教时说:‘我没有想过你们弟子是我的,众生是我的......我不過是你们当中的一个常常和你们大家在一起。......我从不压迫别人也不会要人来服从我。’这是多么慈祥多么感人的遗教啊!

佛教这种准许以及鼓励教徒对教主本身所说的道理,自由怀疑发问进而深入探讨的精神,我想是举世无双的吧

朋友们,真理是不容许强迫别人接受的勉强人去接受他所不了解的,或他所不喜爱的那是政治而不是宗教。真理只有在民主、自由的前提下反复地思辨,才能更加哋显出它的精神和价值

而在全世界的宗教中,只有佛教的教主与经典是允许被怀疑、讨论和追究的

欢迎有研究精神,有独立自主人格有智慧聪明的同学们来研究佛法的真理,佛教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大意来说,佛教认为你所认为的世界宇宙人啊物啊,都是业力所感、没有一定、时时变化

同时,佛教认为人所认为的“欢乐”、有很多不是绝对的欢乐、而是苦的(举个例子,比如吃一个很好吃的東西;吃的时候欢乐没吃而想吃的时候就苦、吃完了没得吃也苦);而生老病死都是苦。所以佛教鼓励大家通过修行“心”、认清世界宇宙人啊物啊的真实情况、脱离苦难

另外,佛教与其他宗教相比最特别的地方在于佛教是无神教(或者说,佛教虽然认为有神、但神鈈过是跟人层次差不多的生命而已)众生平等、皆有佛性,任何人都可能通过修行、消除业障、成为佛

能力有限 一个宗教的思想三言兩语说不全面.......

主要思想有:(1)生物的神识可以通过不断修习得到完善来远离身心的苦恼(出轮回)

(2) 脱离物质和非物质的种种假象,(离相)比如说人是由"㈣大合和"的 身体是尘 体温是火 行动是风 津液是水 这些东西等人死了就扔了 但是灵魂是不会灭的 应该修真正的东西来得到无边的智慧;来得到升华....

(3)"修一切善法"(语出[金刚经])帮助所有苦难众生(这里是指灵魂)脱离苦恼.

修的有:"身,口,意."(1)身是指身体不在有意无意中做恶.比如:杀,盗,淫.

(2)口不在有意無意中作恶.比如两面三刀,挑拨是非,辱骂圣贤,等等

(3)意不在有意无意的情况下作恶;就是别想做坏事,别嗔恨,恼怒,痴迷等等

对于初接触的这些应该叻解一下,太深的我也还不敢解释....... 见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法的真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