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学校遇到过来传道的送基督教徒什么礼物好么

左鹏:大学校园中的基督教聚会点——来自北京某高校的调查
[内容摘要] 文章以北京某大学校园中的基督教聚会点为例,通过长时间的参与观察,发现校园聚会点是大学生基督徒过宗教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基督教在大学传播的重要基地,建议有关部门在尊重信教大学生信仰自由的基础上,依法加强对高校宗教事务的管理,满足大学生在文化层面上对宗教的了解,增设相关课程,帮助他们明了宗教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大学生;基督教;聚会点  一、调查的背景和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群众中的宗教热情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种趋势不仅表现为信仰各种宗教的人数在增长,更重要的是宗教涉及的社会层面也在扩展,开始对于知识阶层,包括大学生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在大学校园中,不仅出现了大批&望教者&、&宗教文化追随者&,而且已有个别大学生皈依了宗教,成为了信徒。以北京地区为例,1998年,北京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五&项目&改革开放以来北京青年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显示,北京市大学生中明确表示信仰宗教的占13.4%,其中信仰基督教的最多,占5.2%;【1】(p108)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李志英副教授对北京地区10所高校2820名大学生调查现,信奉各种宗教的占9.2%。圈同年,中国人民大学杨慧林教授对本校16个院系的大学生调查发现,明确表示信仰基督教的大约占3.6%,同时还有大约61.5%的学生表示&不信仰基督教、但对基督教有兴趣&。【3】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学生对宗教感兴趣,甚至皈依?皈依之后,他们参加了哪些宗教活动?心理、行为发生了何种变化?出于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我们试图对信仰基督教的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大多不愿意把这种个人信仰方面的事情向学校和社会公开,这就使得调查者不可能直接以研究者的身份进入现场,而是选择了北京Y大学中的某基督教聚会点为重点调查对象,以慕道者的身份深入其中,参与那里的活动,感受那里的场景和氛围,与那里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建立起良好的个人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对于大学生宗教心理、宗教活动和宗教组织的基本认识。  二、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一)聚会点的基本情况  基督教聚会点在大学校园的兴起,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事情。据一位经常在大学聚会点证道的北京某大学教师介绍,聚会点几乎遍布北京的各所大学,只不过有的多些,有的少些,多的可达十个左右,少的也有两三个。不同聚会点经常会聚的人数不尽相同,大的30人左右,小的七八人,一般都是十几人。按照这位教师的说法,一个聚会点会聚的人数不可能太多,太多了起不到交流作用,而且大部分聚会点都在某个基督徒家中,人数过多往往容纳不下,显得很乱。所以,一个大的聚会点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分成两个或多个小的聚会点,由此保证聚会的人数不致过多。在我们重点调查的Y大学,共有两个规模稍大的聚会点,每次聚会都有十几人,另外还有四个规模稍小的聚会点,每次聚会都不超过十人,而且这四个小的聚会点都是由那两个大的聚会点分化出来的。各个聚会点之间并非相互隔绝,除了带领者之间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合作外,每逢重大节日,它们还会联合到一起组织较大的活动。  (二)聚会点的带领者  每个聚会点都有一个或两个相对固定的带领者,由他组织协调聚会点的各项活动,包括吸纳慕道者和信徒参加聚会,确定聚会时间,安排传道人或信徒讲道、作见证,带领聚会者查经、唱诗,为聚会者提供茶水、甜点等。一般而言,带领者即为聚会场所的提供者,多数聚会点就是带领者的家。调查发现,能够在大学校园中辟出专门场所,组织并带领基督徒聚会的,多数为租住在校园的留学生或在华工作的外国人。比如在Y大学两个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标题重要吗
生日快乐?亲耐滴
葡萄满月了
我得了假感冒
新主播求守护
想不好标题??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vip.sina.com··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彝良基督教百年简史
彝良基督教百年简史
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诗1:3)
1906年―2006年
主编:王建刚
编:王保明 胡存德 漆定明
编委:王建刚 王保明 王礼元 李文芳 张智光 杨富祥 杨丽伯 杨世武 胡存德 漆定明
审校:王朝友杨照云 杨体仁
1、天主教从川南入乌蒙山区的活动
2、内地会在乌蒙地区的传播
3、基督教循道公会的“海外天国”
4、山区首批苗族来访者
5、中国汉文《圣经》是怎样传来的
6、“海外天国”――石门坎
7、福音在乌蒙山的第二个站程
8、福音的萌芽在这里扎根
9、滇、黔、川边苗族基督教创始人
lO、咪呵沟教堂部分主任牧师和任职教师
11、险中建教的梭戈寨教会
12、彝良的名山、名人
&一、石门坎简介
&二、石门坎教会初期状况
&三、学校、联区统计表
&1、川、滇、黔三省交界苗族教会分布图
&2、柏格理传略
&3、朱焕章传略
&& 4、石门坎光华小学校歌
&5、西南教区附属机构(1950年统计)
&6、一九五。年葛布教会系统表
&7、西南教区组织系统表
&8、循道公会英籍传教士名单(51人)
&9、循道公会西南教区中国牧师名单(1950年)
&10、石门坎溯源碑
&11、石门坎苗族信教史碑(译文)
&12、柏格理墓志铭
原始信仰与西方宗教
一个外国人眼中的彝良苗族
三个设在边远地带的著名传教点
柏格理日记部分摘录
苗族古诗的集大成者杨芝
曾经在彝良工作的王明基先生
爱国爱教的吴宗烈
新形势下的传教牧师王正芳
王正芳之子王建祥的回忆
先后在石门坎咪珥沟教会工作的华人牧师
王仁品牧师
杨冉惠、张洪
柏格理与滇东北苗族
苗文的创制与《圣经》的翻译
一九五0年前教堂分部情况表
彝良县年教会及主持人
彝良县一九九六年基督教堂点登记
彝良县年基督教堂点统计表
彝良县年基督教基本情况表
彝良县基督教会建堂简明情况表
一一记彝良县教会接待站小礼拜堂新屋落成奉献
第一次爱心奉献(2005年2月27日一9月24日)
第二次爱心奉献(2005年9月25日一11月20日)
第三次爱心奉献(2005年11月21日~12月31
《彝良基督教百年史》,主要编写年云南彝良咪呵沟基督教福音百年史,它是从石门坎传入的第一所教会,百年沧桑,,风风雨雨,终于度过了一个世纪,神爱在人间。、去年我们四位同工,于11月11日至13曰,有幸参加纪念威宁石门坎基督教会一百周年,在此,受到圣灵感动指引,我们应当编写一本彝良福音百年史。
此后,我们收集了相关书笈《滇黔川边基督教传播研究》、《窄门前的石门坎》等,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第一部份“滇、黔、川基督教福音简介”()由漆定明主写。第二部份《“窄门”前的石门坎》缩写由张智光收集整理。第三、四部份:彝良少数民族风采和彝良教会发展史,分解放前后的。此部份还包含建设教堂的情况,历经十年逐步累集资料,由胡存德、王建刚负责综合整理。图像除以上四人协同收集外,还有杨世武、王保明提供。
感谢上帝的带领和祝福!《彝良基督教百年简史》属集体编写,其目的起到“鉴前世之道,考今世之路”的作用。“滇黔川基督教简序”年,天主教、基督教(内地会、循道公会)福音传入川滇黔和我县的概况。《“窄门”前的石门坎》一书的缩写和附录,其目的,是供读者了解基督教传入乌蒙山苗族地区后的发展情况。对于“彝良教会发展史”以图表文字反映,从时阃、地点、入物看很直观一目了然。彝良基督教是1906年从石门坎传入,我县毛坪咪珥沟为第一所教堂。彝良福音百年史分四个阶段,即:1950年前():年;1996年:年。至于解放后经过各项政治运动,教会活动时续
时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会受到冲击,宗教活动停止。直到改革开放后,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才逐步恢复、巩固和发展。
2006年2月12日为第一稿,3月31J日扩大审校为第二稿,第三稿七月底前完成,由于全体编委的奉献和努力,lO月底定稿交付印刷。
本百年简史参考以下四部书部分章节:《滇、黔、川边基督教传播研究》;《“窄门”前的石门坎》;《在未知的中国》;《彝良少数民族风采》。
第一部份:滇、黔、川基督教福音简介
(1644 -- 1949)
建国前基督教在乌蒙山区的传播
1、天主教从川南入乌蒙山区的活动
明末(1644年)四川境内战乱频繁,导致居民大量外迁。在这个过程中,川南一些天主教教徒逃到乌蒙山区的盐津,大关等地,在那里定居下来。这就是活动在云南乌蒙山区的第一批天主教教徒。这也就成为云南天主教会最早的发祥地。
1690年云南成立天主教区,1712年法国耶稣教会神甫雷勤郎受任云南教区主教,但尚未到任便就死于广东。1739年法国传教士焉蒂亚被任命为云南教区主教,但仍然没有到任。于1755年先后在盐津龙启建立了天主教教堂,传授汉文和拉丁文,培训传教人员。
在本世纪30年代,昭通城内有教徒一千多人,汉族占90%以上,其余部分为彝族,即便是苗族聚居较多的,彝良县角奎镇,大湾子等地亦极少有苗族信徒。
2、内地会在乌蒙山区的传播
内地会即中华内地会或中国内地会,是英美等国基督教新教对中国派遣传教士的差会组织。它是由英国戴德生于1865年创立。总会建于伦敦,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设有分会。
十九世纪末期,内地会在西南云南省之内,特别注重乌蒙山区的传播活动,党居仁牧师先后在贵州安顺苗族中发展信徒,建立教会开办学校。并更注重向黔西北一带扩展,最后寻求到洋人所称的“海外天国”――石门坎,乌蒙山区的威宁、赫章县境的葛布、结构(地名)分别建立了苗族、彝族两个传教中心,并广泛影响到周边地带。
1873年,内地会由四川进入贵州贵阳,数年之中,慢慢地向安顺一带推进,并进一步深入苗族等少数民族中间传教布道。内地会的传教士党居仁就是一个突出代表。
1876年,有二名内地会传教士打算从缅甸越过边境对云南这个边远省进行探险工作,但没有成功。次年又有二人通过缅甸边镜的八莫来到云南省的大理府。其间于1903年在昆明建立云南内地会最高领导机构“总会计处”。
川南的古蔺,叙永等地也传去了基督教福音。内地会创建以40年的传教成效显著。到19世纪末,内地会共有六百五十多传教士,二百七十个传教点,信徒约五千余人,成为基督教在华的最大的差会之一。
到1905年,拥有八百四十九位传教士,信仰坚定的信徒达二万余人,遍布各省市和地区。
1903年,内地会的传教点延伸到乌蒙山区的贵州省威宁县大街,羊街两个乡镇的二十六个自然村寨,用信心建立起乌蒙山区内地会的首座教堂――葛布教会,后来葛布成为管辖:威宁、赫章、水城、纳雍、云南省的彝良县、镇雄等六个县四大联区之一。
基督教生命的种子,撒播在被历代官府遗忘这一角落的人民心田,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有成十倍,百倍的收成。
乌蒙这一山区,广袤而荒凉之地,展现出勃勃生机“象浇灌的园子,又象流水不绝的泉源”。(赛58:11)
& 3、基督教循道公会的“海外天国”
& (1)乌蒙山
神创造宇宙万物,诸山神所造,东圣神州一乌蒙山,她起源于昆仑山,她上方下圆,周围一万二千七百里。出脉有八支,五支流经国外,唯有“艮、震、巽”三大支流经中国。乌蒙山,是“巽山山脉游达云贵高原滇黔,川接交之处结下这一圣地,西洋人称之为“海外天国”――乌蒙山区。其后,主山又经”闽百越(广西)江西由印度半岛入海。
乌蒙山区的这一圣地――石门坎于1887年起由英藉牧者柏格理们的精心耕耘之下,神的福音四传八达,在中国西南23个县市办教堂35座,建学校45所,有小学毕业生几十万人,中学毕业生几万人,中专生上千人,大学毕业生数十人,教内信徒达一万六千多人。向周边兴教办学,建立众多的教堂和学校。成为二十世纪前期,全国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最发达地区,石门坎就是正规教育的典范。不仅有力地影响到周边正在纷纷兴办的新式学校,同时它本身就是由几十所学校和教堂组成的有机运作系统,在乌蒙边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循道公会
循道公会是基督教新教的卫斯理宗教教会之一。卫斯理宗教产生于英国,传到美国,并成为独立的教会以后,于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
卫斯理宗,也称“卫斯理派”,“循道宗”,属基督教新教的主要宗派之一。
十八世纪产生于英国,是以约翰?卫斯理的宗教思想为依据的卫斯理公会,循道公会等教会的总称。原为英国国教圣公会内的一派,后来才逐渐成为独立的宗派。
卫斯理兄弟
约翰?卫斯理(年)查理卫斯理(年)是基督教卫斯理宗的创始人。
约翰于1724年毕业于牛津大学,1726年任林肯学院研究员。1729年和其弟查理及科克汉,摩根等人成立宗教研究小组,该小组被人深称为“循道派”。约翰不久接替查理担任该小组领导,努力发展组织。本小组又称为圣社。他们从1730年起开始进行社会服务,为牛津监狱里的在押犯人偿还债务,教他们识字,在他们出狱时设法为他们找到职业。该小组还向贫民发放食物,衣物,药品和书籍,并开办学校。
1735年,卫斯理兄弟脱离圣社,该社解散。当年两人到北美洲佐治亚殖民地传教,1737年返回英格兰。此后,约翰在英国各地宣讲自已的宗教主张和经验,并把追随他的人们分成男、女、已婚、未婚编成小组,于1738年为这些小组拟定规章。约翰卫斯理派的许多传教士曾到美洲殖民地,美国独立后他们又回到英格兰。
当时,圣公会伦敦主教不愿派人到美国工作,于是卫斯理就自动派人充任这些空缺。
1784年,卫斯理宣布他的教会独立,脱离圣公会,查理?卫斯理自1726年起,在牛津大学翻译希腊和拉丁古典文学作品,1728年底组织圣社。1735年接受神职,随约翰前往北美洲,佐治亚殖民地,9个月后返回英格兰,积极传教并撰写圣诗,他的许多圣诗迄今十分流行。
卫斯理宗的发展:
& 1784年,英国卫斯理宗宣布独立后,信徒人数不断增多。但是,由于内部关于教会制度和进步民主问题的争论,使卫斯理宗分离为四个较大的教会团体。二十世纪分离的各教会,出现了重新联合的趋势,几个主要的教会先后于1907年,1938年组成联合循道公会。
乌蒙边区早期传入的教会,就是联合的循道公会,在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循道公会从1851年起,陆续派遣传教土从中国广州向湖南、湖北、浙江及华北、西南等地扩展,取得显著成就。接着成立成立了武汉华中湖南湖北教区,天津华北教区,广州华南教区,华东浙江、温州、宁波教区,云南乌蒙(昭通)西南教区等各教区。
1877年,内地会牧师麦嘉底从中国上海出海,横穿中国腹地后,绕道经缅甸,越境进入云南省西部,步行到八莫。成为海外传教士第一个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留下足迹的圣经基督传教士。为在以后的传教团进入云南提供了确实可能的途径。1881年,内地会传教士克拉夫妇,从中国上海绕道经缅甸越境,进入滇西大理开办了基督教在云南的第一个布道所。两年后(1883年)英籍传教士索里仁等,由中国上海经四川云南滇东北乌蒙边区的东川开办教会,同年圣经基督教传教士万斯通和索思(索里仁)来到中国后,他们顺江而上由四川的宜宾,转行陆路抵达乌蒙边区的昭通,建立传教点,而后南下昆明在那里开辟了另一个布道所。
1887年,圣经基督教会来华的第二批传教士中,就有英籍牧师柏格理和邰慕廉牧师,他们在同年1月初离开英格兰,1月27日从荷兰南部城市提尔堡搭乘舟山号轮船启程,3月14曰到达中国上海的吴淞,他们先到内地会设在安庆的传教士,通过中文汉语学校接受半年多的汉族语言和文字等方面的培训。
1887年,11月12日柏牧师和邰牧师同正在中国上海刚举行婚礼的万斯通夫妇乘轮船前往武汉,在汉口改乘帆船顺江而上,在长江三峡的倾天滩,遭险船毁,死里逃生。
1888年,1月7日到达四川重庆,在重庆稍微修整几天后,柏邰二牧师取道行四川沪州之道,直往云南乌蒙府,万斯通夫妇直达昆明。从上海达云南乌蒙府的路线,还有另一种走法,在四川重庆改乘小木船沿江而上到达云南省的水富县城,取陆路南行沿秦汉“五尺道”“南夷道”路线,经云南盐津县的“豆沙关”,最终可达乌蒙边区昭通城。古代这些行经路都是非常艰辛万苦和充满危险。柏牧师在他日记中记载到经长江三峡的风险“来中国往西部的传教士就曾经历过多次船只失事。于1887年万斯通牧师夫妇,弗兰克,邰慕廉牧师们,好不容易才从大江波涛中幸存逃生。”当时他们船只几乎全部被毁,丢失了随身所带之物。如刘易斯,温医生的船被击入长江之底,他们所带之物药品,设备损失严重。二是:另一只船上乘有二位女士。她们乘坐的船被严重撞碎的瞬间,二位猛然会跳到另一只安全的船上,这才是极大神迹……”后来ce牧师和夫人,Ae文斯牧师和莉莲?格兰丁医生等都遭到如此可怕的天险难关,他出自内心忠诚一句美称话语“我们已经向无法满足的扬子江付出了足够的通行费。”
1885年,万斯通,索思抵达云南先后在昭通昆明开设了布道点,但没有人皈依。
1887年,柏、邰二位牧师来到中国,次年年初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不久索思牧师前往驻有英国领事的重庆完婚。柏邰二牧师留在昭通,立即投入紧张的布道之中。但邰牧师很快就染上“天花”疾病,在柏牧师的精心护理之下终于痊愈。由于索思结婚后住房不够,柏牧师前往昆明,加入万斯通夫妇组织的昆明布道点工作。其间,开辟了会泽传教点。
1889年,万斯通患疟疾卧床不起,他们的小女孩夭折,柏牧师亲手将她安埋。为了能够休养康复,万斯通又移居到较僻静的会泽传教点,但不见成效。后来,被迫带病返回原籍(英国)。同时,在昭通传教工作的牧师索思夫妇也患重病。圣经基督教会的传教士难以应付,只好请内地会在昆明传教团的2位女传教士前往帮助护理。柏牧师也同样被染上反复发作的疟疾病。
1891年,10月,索思在昭通病逝,他夫人立即回国。而圣经基督教会又派往中国的2位传教士,刚到上海就有1个患热病去世,另一位雷母伯斯终于到达云南昭通。
在这巨大的挫折面前,就连柏牧师的挚友与同事邰慕廉也一度丧失了信心,他向圣经基督差会寄出自己的辞呈。后来在柏牧师的激励下,又收回了辞呈书。劳而无功的结果与惨重的代价,是英国国内圣经基督教会所意料不到的,就提出了放弃在云南传教活动的通知。又从英国国内委员会的几封来信中也出现了不祥的语句,建议在云南这边的所有业务都应该放弃。在柏牧师和邰牧师到中国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西南边区――乌蒙边区工作三年的时间里,初步把他们所属的小教会注意力由传教事业转向为国内小土地所有者服务,在这几年当中,万斯通和索思一直是他们惟一的资深同事。为教会在乌蒙边区开创传教工作的使命就落到了他们几个人的头上。由于万斯通,索思,和新派来的一名传教士在未加入他们之前就命丧黄泉,在这块令人绝望的阵地还能坚持多长时间?就在这关键的时刻,柏牧师却下定决心,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呆下去!
由于柏牧师对山区工作执着坚持,圣经基督教教会在乌蒙山区的传教布道工作没有中断。但是由于他们人手少,财经又困难,就暂时放弃了滇中滇北方面的教会传教及布道工作。
1892年1月24日在会泽的全体会议中决定:放弃昆明,将仅有的能力放在乌蒙山区工作,同时决定:柏牧师和雷母伯斯往乌蒙山区开展传教布道及建堂建校工作。
从1893年起,传教士们在乌蒙边区的工作整整10年,于9月3日,礼拜日,他在外面露天旷野中,为首批的二个人举行了洗礼。是最早在乌蒙边区发展的教徒,都不是当地社会的中坚力量,没有什么影响力。昭通第一个信仰基督教受洗礼的是姓马的一位老太婆,相继参加信教的还是一些老太婆。后来才有张华堂(汉),鄢雨沛(汉族)二人协助教会工作后才逐渐有人信教。
1895年,柏牧师回国休假之后,又带来男女二个传教士,一个医生,对乌蒙山区工作的力量有所增强,于1896年10月的一次会议又决定开展对昆明的传教等业务。在此期间,这些传教士们的工作非常努力,不辞辛劳地布道,宣讲.进行了医疗,教育,科普,赈灾等多项活动。在乌蒙当地人民中,初步改变了对他们的态度,建立了比较好的群众关系,但是愿意参加信教的人还是寥寥无几。这年在滇传教团的一次会议中,柏牧师这样写着:“我们有了2个中国人,一座小教堂,3个传教所,86名主曰学生,特别注重的是3位汉族教师。”32岁的柏牧师被任命为基督教传教团在云南省负责人,统管全团的一切事务。当时全团有十多位工作人员。
1897年,在昭通开办了新式教育的学校,开始招收男、女学生,获得当地各族人民的较好反映,纷纷送子女入学,2月14日创办在昭通的两所学校,一所收男生,一所收女生,在校生达一百多人。1900年,在柏牧师和传教人员的多年耕耘之下,他们的工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就在这个形势下,柏牧师他们又才把传教发展转向生活条件较差的山区少数民族之中,传教团内多数人不能接受,双方争论的结果柏牧师之见成为少数,多数人留在城市,而柏格理夫妇,以及后来的来华传教士张道惠夫妇下乡。
1902年11月至12月柏格理在巡行布道中,他曾率领一些信徒横渡金少江,到四川的凉山彝族地区进行了较详尽的考察。
1903年,11月24日至12月初,柏格理在昭通彝族龙勇泉、龙绍舟等人的陪同下,从昭通西部的炎山新厂沟渡过金沙江,又一次到凉山地区。这次到凉山考察,不同于一般的探险,目的已经相当明确,就是将传教目标向少数民族转移。在柏牧师的凉山行记里,我们可获知,来到彝族聚居地区后,所遇到的是在汉族城镇从未有过的理解,认同和友情。这就更坚定了他把传教工作转向少数民族之中的坚强决心。“我过江来为的是看望我的兄弟们生活得如何,并带给他们一些惊奇的消息。”从凉山访问回来以后,柏牧师们就着手进行到凉山的各项准备。柏牧师不断接待来昭找“罗洪呷呷”办事情的凉山人。但是,1904年的7月苗族人的突然来访,他又把注意力转向了乌蒙山区的苗族人之中。
& 4、山区首批苗族来访者
& 1904年柏格理当时随即记载:“7月12日有几位苗族人,确切地说是四个,从乡下来到这里,一直待到礼拜六早上”。“我曾问过这些最早的来访者,他们是不是像乡下的汉族人表现出的那样害怕我们。但是,他们说,当见到你们后,我们发现你们不是洋人,而就和我们的同胞一样。”
同年的7月份就有二十多位苗族人来访,对于循道公会传教团来说是一件前所末有的大事情。但是,对于包括柏牧师在内的传教士们尚处于迷茫之中。他们不知道一个正在寻求希望的古老民族已经被发动起来,传教团的常规日程与生活都发生了改变。7月苗族人来访者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鸟蒙边区的滇东北,贵州威宁、赫章、四川省的川南各地,数百个苗族村寨,各地都派出了自己的代表,前来昭通看个究竟。乌蒙边区山中的苗族求道者如潮水般地涌向昭通循道公会传教团的驻地。有些天来访者以十几、几十、几百人,很凑巧,在一天之中竟有一千多名山下的苗族汉子到来!他们来时正是冬季的冰雪覆地,而必须穿行的山中冷得出奇。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群体!
这些求道者来到昭通的主要活动,就是学读书识字。每个人先买一本40文钱的《赞美诗》和80文钱的《圣经》,然后以这些汉文的基督教读物为课本,开始认真学习认识汉字,同时参加礼拜活动。不断形成的来访高潮,一直持续到1904年的年底尚末退潮。
5、中国汉文《圣经》是怎样传来的?
基督教(新教)于十九世纪初传入中国,1807年9月,第一个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1782――1843)来到中国开始传教。他是英国基督教(新教)牧师,又是翻译家。l804年加入基督教新教伦敦教会,他是来中国的第一个传教士。1805年,伦敦教会决定派他到中国传教,1807年,9月7日马牧师到达中国广州,边工作边传教,开始翻译新约圣经。(把外文圣经译成汉文圣经)因为当时清政府的阻拦很多,但他刻苦学习中文,又带病坚持工作。经六年的努力,于1813年,终于把新约圣经翻译完毕,于1814年出版了《新约全书》。这年,他在澳门为中国第一名基督教徒米怜(新教徒)洗礼。接着他又和米怜合作翻译旧约全书。用了5年时间,于1819年11月把《旧约圣经》翻译完毕。由于排版印刷工作困难甚大,一直到1823年,才出版《旧约全书》,于1823年全部装订完毕,他们二人印刷的圣经汉译本都在中国得到广泛发行。
& 6、“海外天国”――石门坎
& ①石门坎教堂和学校的用地
循道公会在乌蒙边区的宗教和教育中心――石门坎的土地是大官寨彝族土目安荣之赠送面积为10英亩(即60.7华亩),还签署得有正式契约。安先生不但赠送土地给教会,还准许教会在他的土地上随意挖采地下无烟煤给教会使用。
& ②石门教会的诞生
它位于贵州威宁和云南滇东北昭通彝良县交界,先有英籍牧师党姓牧师入黔西安顺一带传教,以汉人受洗归主,继因深入高山狩猎,行经苗民数猎家。因疲倦不能行,入苗户休息,此苗户者初以异状奇人。甚畏之,党牧者乃取经而出,宽授基督教理,因而感化,有苗民四人提入安顺县城教会学校就学,此后党启知威宁一带有多数苗民,但感化有力所不建。替绝前往。他转告说:滇东北昭通也有柏姓牧者,党牧乃命威宁一带苗民改往昭通受教、苗民受此惠音,男女络绎不绝于石昭(石门到昭通)途日千千,后因往返困难,柏牧者乃离昭入威宁境内创设教堂,传教兴学。乌蒙屏境,围以高山,阴森荡荡,流泉潺潺,三五瓦房,点缀其内,石门逐降生于焉。
③石门的幼年时期――石门教堂成立,学校逐兴,做礼拜者不下千人,学生400多,有人满之患,不数年乃大兴土木,广增房地遍设教堂学校,苗民奉教者因分别往听,石门本堂乃暇时增学,柏牧者乃聘昭通汉人刘先生等,住持学校,以四书为重,兴学苗民智识增进,可谓30余年来苗民文化兴纪之领袖,30年中执教,3年未返,他是汉族同情之先进贤人,余父余赤为其学生,苗民尚有一线之光明先生之力焉!柏牧者为人亲蔼,颇受苗人之爱戴,善宣善教,功绩甚大,民国五年染疴石门,延医不治而终,苗民均宗为圣者。
& ④石门成长时期
自柏牧师逝世以后,遂有英籍牧师王惠民继职,此牧者亦不落柏牧之后,教会日兴,教育昌盛,乃于乌蒙边区(云、贵、川)23个县市,设有各分校45所。计石门本堂者,英籍牧者耕耘成果。坐屋30多间,教堂一所,两级小学一所、学生300多人,教职员工10多名,教会医院,孤儿院,麻疯院各1所。后创办各民族初级中学1所,小学毕业生1500多人,初中毕业生数10人,高中和中专生10多人,大学毕业生3人,先后培育出苗族医学博士吴性
纯,教育学士朱焕章均为当代苗族最高学位人物。有基督信徒达16000多人,三分之二者均能读千字课本。
一、柏牧师于1905年6月13日在彝良县猫猫山附近有记:“在回家途中其夜我们曾住在一座小小的苗寨里,许多群众带着一些可爱的儿童很早就赶来。一位70岁的老太婆给了我170文钱,这些钱是她们自己在礼拜日聚会上所奉献的。”
二、传教士亦将那些土目,地主无偿赠送的文书,地契视为珍宝。当1914年反洋教起事的群众准备袭击石门坎时,柏格理牧师所记是:“我们很快就把自己的所有东西和地主答应给盖房子的来信、地契、《新约圣经》译稿的手抄本分别送到不同村寨隐藏。然后,就该我们一家人逃离去咪呵沟了”
7、福音在乌蒙山的第二个站程
石门坎北方的乡村地带,分布着许多苗民村寨,一个姓罗的诺苏彝族,(罗泽均)在这个地方拥有巨大的地产。于其佃户中即有苗族48个村寨。眯咀沟教堂,就是循道公会在云南彝良县内最早期有名的站点,这些民族,特别是苗族大多数接受了基督教,这些基督教信徒们,开始一个礼拜日接着一个礼拜日地在“胡桃树林”聚会举行他们自己的礼拜仪式。胡桃树林位于一座正对着巨大悬岩的梁子上,悬岩上面耸立着彝族地主罗泽均的坚固城堡。凭借他的望远镜,罗首领能够看到各族群众在一起做礼拜,最终他开始意识到,他的佃户们已经掌握某些东西,他无法让他们放弃。经过长时间并有耐心的商谈,罗姓最终送给一块距他城堡(猫猫山)几英里远的一个村寨中的地基。这个村寨就是咪咀沟。
眯咀沟教堂地基的所获,是经当地信仰基督教信徒们面对彝族地主罗泽均对佃户们的高压,又以坚韧不拔的精神,迫使彝族土目最终改变了态度,才达成赠送地基之协议。
五起五倒的咪呵沟教堂
咪嚼沟教堂与学校的修建过程则充满了曲折。传教士委派的布道员可能出于对当地苗民的低估,把工程承包给个汉人,但最终还是不得不由苗民出面完成。
承包修建教堂工程的是一个汉人,他们所做的活路非常糟糕。房屋墙壁一直筑得不好,一场大雨过后,一天夜里,小教堂无法与风暴对抗,在绝望中散了架,只有倒塌下来,承包人又重新筑墙,结果又是第二次倒塌,第三、四、五次再筑起墙,又是第五次倒塌,一座疲软的小教堂还以其丑陋的形象堆在原地。咪呵沟小教堂或许被称作“疲软的小教堂”。后来承包人终于放弃了努力,悄悄地逃跑了。
当地苗族老人中的一位王赛勒斯先祖,称之为老祖父的,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要试着把墙叠垒起来,他和几个对他忠诚的朋友承担这项任务。最终小教堂建成并且开放。
整个建筑非常粗糙,我们必须把项架钉在若干支撑物上,又筑起两道横墙,作为加固之用,不再让它变成危房,小教堂能够坐700人-800人。
8、福音的萌芽在这里扎根
苗族信仰基督教的早期历史,就像一则关于潮汐故事,其来势浪高波涌携带着成千上万对精神和灵性的追求,好似海潮翻起的浪花,福音传遍山山岭岭,在向前的发展和进程中势不可挡,整个彝良村村寨寨,眺观睛空万里,和煦的南风轻轻地吹进每个人的心灵,人人心中似阳光明媚的心态都是那么一片祥和。
当宣教士柏格理访问知晓了第二个传播福音基地云南咪呵沟苗族地区时就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吸引着他,于是他就亲自长途跋涉来到这个地方,经过与当地的土目罗泽均多次商量,赠送了一片土地,准备在这里建一座礼拜堂,作为石门坎福音和学校创办的下属联区。初步选中的是献鸡小寨,但由于小寨水源不好,经多次筹划只得把教堂和学校迁建于献鸡北面离小寨4公里的咪怠T谛藿ü蹋虻钡赝林时冉喜睿宕涡藿ǎ琶闱堪淹
木结构的简易礼拜堂建起,根据当时教会和学校需要同步发展的情况,咪狄簿统闪烁R舸胛诿缮矫缱宓厍拿褡逦幕⒃粗饕亍
咪呵沟的首任传道员和老师
礼拜堂和学校建成以后,柏格理牧师就委派石门坎教会最早的基督教皈依者王道元和几位老师前来咪蹬浜洗私袒峁歉赏ぃ岢肿沤袒岷脱8鞣矫娴墓ぷ鳌M醯涝枪笾菔⊥刂兴禄恕K且晃挥赂业暮鹤樱乇鹬页希谏竦恼倩较拢由竦氖姑呱鲜路畹缆罚钡阶约荷詈蟮囊豢獭R蜻到ㄐJ旰螅钡氐厍鸦剂鞲猩撕 Q:徒烫貌扇「髦衷し婪椒ㄒ参扌АV沼诨故潜簧撕∧Т芰私础Q5募肝焕鲜安嫉涝泵且踩旧喜∧В恢蔽源膊黄穑越烫煤脱5牡W泳投悸湓谕醯涝热说纳砩希诩岢植嫉拦ぷ骱脱8鞣矫婀ぷ鞯乃砸徊糠质奔溆糜诮烫煤脱9ぷ鳎置τ谡樟贤拢诰ば幕だ碇沼诎阉谴铀郎竦目谥星谰然乩础7锨尥持械耐趵鲜σ脖徊∧С寤鳎毡换だ砜蹈吹募肝煌拢谔辶π槿醯那榭鱿拢参弈芰θフ樟贤趵鲜Α?赏趵鲜θ窗焉乐弥韧獾丶岢止ぷ鳎钡轿源膊荒茉偌绦ぷ鞯氖焙颍雷约呵懊娴娜松胀玖俳投V黾肝煌ひ且恢卑颜饧杈薜氖姑岢值降祝堰到烫煤脱8鞣矫娴墓ぷ骷绦氯ィ捅徽庖徊《靖腥荆谌挥信瓮那榭鱿掳汛酥赝薪桓ず湍昵嘁淮
完成,自己却依依不舍地离开人世,蒙召归天,息劳主怀,享年30余岁。
在王老师因伤寒病故情况下,因当时伤寒病的恐怖没有人能再敢靠近患伤寒的人,只得安排几个比较有胆量的人将已故的王老师抬去安葬于咪当泵娴囊黄忌掷铮侥旰螅烫煤吞眯<案浇资敉跹в训热擞诿窆21年又第二次重修并立碑纪念,碑文是王兴忠老师用中文苗文雕刻,几十年后的1989年10月初,被不法分子盗墓把墓碑弄坏了,由于附近没有主要管理人,等到新营教会的王富林和附近亲属知晓,已是数月时间了,当王知道此事,赶到现场看了究竟,特报了当地政府和县宗教科,并将此情以快信函寄到正在贵州省紫云县的王姓后裔。过了段时间,他的曾孙写信来说:由于各方面的工作繁忙,不能赶来看望复修,就将此事委托王富林去办理,所以,1992年冬王只得承担这一工作的生活等,在彝良县宗教科王建文,县文化站朱玉祥,县籽种站李德强,和小寨王建刚、王建光、朱明高、杨光华等人的配合下,进行了对王道元坟墓的第三次复修,因咪呵沟附近没有恰当的石料,只得到5公里外的小寨附近取石凿碑柱,由小寨教会和咪珥沟教会近百人,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将各方面的材料,运到坟地,修复顺利完成。
& 9、滇黔川边苗族基督教会创办人
王道元先生事略
王道元先生是滇东北次方言苗族(旧称大花苗),贵州省威宁县原八区新华乡(今黑土河乡)爱华村人,是滇黔川边苗族基督教会创办人。
公元1877年王道元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农奴)家庭。祖辈佃种威宁八大土目之一―牛棚子大地主禄祯祥的土地。这家大土目,家财万贯,租谷千石,管事、头人数十,奴仆成群。王道元先生从小跟随父母在这家大土目大地主定下的“地租”、“人租”、“羊租”、“猪租”、“马租”、“鸡租”等闻所未闻的野蛮剥削下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
公元1904年,王道元先生27岁,那年夏天,威宁苗族地区传说有人去安顺见到羊人(洋人)对待穷苦的苗族很好,还教读书、信教。不久,又有不少苗族男、女从威宁的九区、十区一带成群结队经过爱华山去昭通。据说昭通也有一位羊人(洋人)对待苗族十分友善,教苗族读书识字,还给苗族传福音圣道。王道元先生考虑到苗族祖祖辈辈受苦受压,根本原因是不识字无文化。于是他毅然丢下妻室儿女,前去昭通,进教求学于英籍传教士柏格理。
公元1904年秋,去昭通信教求学的苗族与日俱增,柏格理于当年9月至12月,在昭通小龙洞举办教牧人员培训班,为他深入苗区传教、办学及建立教会做人才准备。由于王道元先生读书信教虔诚,被柏格理选派参加培训班学习。学习四川华西协和文教工作部成都石印铜字版本《劝世文》和《新约全书》的四福音。在几个月的学习中,王道元先生非常认真,他如饥似渴地刻苦钻研,勤奋学习,经常手不释卷,连走路也在读,晚间自学到深夜二、三点钟不觉疲劳。学习结业,王道元先生取得优秀成绩,他和其他学员数十人被柏格理派回各自家乡、村寨宣道。柏格理正式给王道元先生取名“王道元”(此前王道元无汉名)。王道元先生回到自己的家乡,串寨宣讲福音并教他学到的《劝世文》知识给父老乡亲,他所到之处,总是随时都有一群男女老少围着,听他讲道。
公元1905年阴历正月十六的那天,柏格理从昭通来到爱华山王道元先生家,约他一道到苗族地方,寻找建立教堂和学校的基地。正月十七,柏格理在王道元家休息一天,给王道元先生的大儿子(当时七岁)取名叫“王明”。正月十八,由王道元先生带路去牛棚子大土目禄祯祥家,正月十九,在牛棚子休息一天。正月二十那天从牛棚子出发去找另一家土目安容之家。正月二十一,安容之留柏格理和王道元先生等休息一天,并杀一只大山羊款待柏格理。柏格理向安容之索要修建教堂和学校地基,安容之答应送石门坎狮子洞沟下面给柏格理。正月二十二,王道元先生又领着柏格理等来到“卵年俊”(地名,苗语汉译音,在今赫章威宁交界的大街与可乐之间)。柏格理问王道元先生说:“教堂、学校修建在这里行不行?”王道元先生回答:“这里离昭通远,又有两条河相隔,夏天雨季河水涨,有急事要去昭通与柏牧师联系不方便。”这样,柏格理放弃了在“卯年俊”建教堂学校的想法。正月二十三那天,王道元先生领着柏格理等来到安容之许过的石门坎,有意来找张武的父亲和潘显两个老人,住在石门坎的偏坡寨。柏格理派人喊来梭嘎的王胜魔和木槽的王德道一同来商量。王道元先
生先发表意见,他认为石门坎比看过的那里都好,这里煤炭丰富,水也方便,又是昭通往镇雄入川的邮路必经之地,同时也是滇、黔、川三省交界,处广大苗族居住地的中心。因此,教堂学校修建在这里比较合适。在场的其他苗族人士都同意王道元先生的意见。于是柏格理采纳了王道元先生的建议,决定在石门坎建立苗族基督教会第一个教堂和学校。柏格理派人请来安容之,安容之问柏格理需要多大面积,柏格理说:“只要一张牛皮大的地。”安容之满口答应送。但在现场的人不理解一张牛皮的地是何意。柏格理买来一头公牛,杀来款待安容之和在场的苗族同胞,并把牛皮割成很细的线条,用这些牛皮线条在选中的偏坡上围一
圈,一共有60丈见方(约60亩)地,安容之伸了舌头,但无话可说。(此处已查实有谬。石门坎土地实为安荣之赠送。见《在未知的中国》之《苗族纪实》117页,EYES
OF THE EARTH P91.)
确定在石门坎修建教堂学校后,柏格理从昭通请来汉族木匠刘四来修建房子,又带汉族王老太爷来负责筹买、管理粮食,叫王胜魔负责看守并作饭供修建教堂学校的人们吃,叫王道元先生负责组织苗族青壮年男子到距石门坎数十里的“卯阿朗往果突”(地名,苗语汉译音,在今云贵乡――原新民乡境)伐木,并运送到石门坎来修建教堂和学校。1905年阴历一月找到石门坎,二月开始建了一间很长的土墙房,三月开始喊四面八方的苗族来读书信教,又请昭通汉族老师李国镇负责给苗族成年男女教书讲道,又请昭通汉族老师李国清(李四)来教小孩读书。那年王道元先生带他七岁的大儿子王明来石门坎读书,寄宿在石门坎上寨亲戚潘显家,李国清老师给王明改学名为“王明基”。
随着石门坎教堂和学校房屋的陆续竣工,到石门坎来读书信教的苗族群众也越来越多。柏格理为了有效地在滇、黔川边广大苗区推行宗教和文化传播,决定成立苗族教会。于1905年11月在石门坎,由汉族李司提反等协助,从成百上千的信徒中挑选了11位被认为是信教虔诚、组织能力强、威信最高的苗族成年男女,接受了洗礼。他们是(9男2女:王道元、朱彼得、王西拉、张约翰、朱多马、王德道、王胜魔、潘显、朱高汉(女)、王基甸、张英(女)
(摘自杨雅各手稿)。王道元的小儿子王明基也同时受洗,因此首批受洗人员共12人,王道元先生是这12个人中的第一个(见《在未知的中国》第133页)。这11位首批受洗人员受命为苗族首批传道员,由他们组成苗族第一个基督教会,负责今后教徒的施洗及教会教务管理工作。柏格理在苗区建立的基督教会就这样正式诞生了。
接着柏格理派郭秀峰(英人)带领王道元、王西拉、王德道、朱多马、王胜魔一道去云南武定县(当时叫武定州)的撒普山一带苗区传教。后王道元先生同郭秀峰回到石门坎跟随柏格理去金沙江对岸的凉山彝族地区传教。到万石坪(今金阳县)时彝族土司用生牛肉招待他们,王道元先生回来讲给家乡父老听,大家对吃生牛肉不可思议。
公元1906年春,柏格理又派王道元先生和郭秀峰到威宁哲觉的长海子、云南寻甸、武定撒普山、永善大坪子等许多苗区筹办教会和学校。是年夏天,王道元先生回石门坎,百格理又派他去创办彝良县的咪珥沟教会和学校(见《在未知的中国》第137页)。在修建简易教堂过程中,时值雨季,筑土墙的教堂多次被雨水冲垮,经过多番努力,最终才把一个小教堂筑牢。教堂修好后,王道元先生积极向周围苗族村寨宣传,动员苗族群众入教,并到咪珥沟来读书信教,咪荡哟诵送鹄矗诿缱宓厍纳龃斡谑趴玻甑淄醯涝壬畹骰厥趴参纸袒峁ぷ鳌M醯涝壬厥趴埠螅敌沤倘褐谠偃惹幸笏剡溏砉抵鞒纸袒峁ぷ鳌N氵溏砉得缱逯诟咐系那肭螅醯涝壬钟1907年春回到咪珥沟。他带去的两个传道人员韩升高(威宁龙街大寨人)和张无野(威宁龙街阿督院子人)流动串寨传教感染“伤寒症”,归来卧床不起。那时人们提到“伤寒症”,谈虎色变一般,不敢接近病人。为了不使病源扩散感染他人,王道元先生自己亲自精心护理,在韩、张三人己脱险,但体力两未恢复时,他自己却已被病魔缠身。终因医疗条件所限,王道元先生于1907年3月22日病逝,时年仅三十岁。(见《在未知的中国》第423页)。王道元先生病逝的噩耗传出,咪珥沟教会众父老信徒、众信徒和石门坎教会、学校教职工以及四面八方的苗族众信徒无不痛惜流泪,许多人泣不成声,众口齐曰:“我们失去了一位为民族、为教会、为学校作出显著贡献、有声望的年轻得力传道员,他离世太早,许多工作还等待他去处理!”为了缅怀王道元先生,石门坎教会、学校以及咪珥沟众父老、众信徒捐资为他树碑立传,在他墓前立有苗、汉两种文字的墓碑:
汉文碑文:
王道元先生墓志序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性止圣人,贤人之俦,旷百世而相感,阅千秋而追念者,道生则然,德生则然也,夫莫为之。前虽莫弗,影莫为之,后虽圣弗传。道元先生系贵州威宁人氏,生平正直慈善,酷好福音圣道,进教与柏牧。设教时,派传圣道于咪珥沟个分会,维时三十有余岁,为因扶持疾病传染捐躯。公一生热心宣道,爱人如己;诞有三子一女,贤嗣长明基,光前跨灶,凤毛齐美。公虽役而同事显贤,建碑表扬梗概而潜德幽光,庶不于草木同朽云,大为序。
志日:人无千年也可永流传,有贤者足震人寰。
宣道同善芳名不刊
公生于公元1877年光绪丁丑年吉月吉日
寿终于公元1907年宣统丁未年三月二十二日
昭通府学生刘应璧& 撰
昭通宣道初级中学毕业生王心忠& 敬书
愚弟杨子云& 敬铭
民国二十一年1
0月24日同事等共建立
苗文碑文:(此处手书苗文略)
王道元传道墓志铭
我们苗族过去处在黑暗时代,不知道上帝福音,幸有柏老师来给我们苗族传福音圣道。王道元着先跟随柏老师到墩普山和许多苗族地区教苗族。后来王道元传道被派到咪咀沟主持教会和学校工作。有两个串寨传教的人感染伤寒病症归来传染他,不幸逝世。丢下妻室儿女。他一生热心推动教会和学校的事业向前发展。王道元传道已经与世长辞,但他的事业还在。因此,学校教职工和教会传道共同捐资立这块碑,作为永久纪念。
生于牛年(1877年)不知月和日
终于羊年羊月马日(日)
]932年阴历10月24日石门坎全体教职工和传道共建立
公元1916年8月10日以石门坎全体苗族信徒暨石门坎全体学生落脚立的《石门坎教会溯源碑》(苗文碑)中,也将王道元先生的事迹铭刻于上。在《苗族信教史思歌》中也唱到王道元先生对选址石门坎,建立教堂和学校所做的贡献。此歌在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中广为流传。现将此歌附于后。
由王道元先生奠基的石门坎教会和学校,在他的继承者们的努力下,发展成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使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人民,由一个目不识丁、受苦受压的民族,演变为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的民族。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获得彻底翻身解放。王道元先生九泉之下有知,必定含笑。
明年(2007年)是王道元先生逝世100周年。笔者系王道元先生之曾孙,在退休之年,特从王道元先生之子笔者的祖父王明基先生的亲笔遗迹中挑选有关王道元先生的史料,以《滇、黔、川边苗族基督教会创始人王道元先生事略》为题,将王道元先生为使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人民摆脱苦难,与英国友人柏格理并肩奋斗近三年的短暂人生事略公开发表,作为对先祖的纪念。
2006年2月于中国贵州安顺
苗族信教史(歌曲,
此处歌词模糊,无法辨识,留待后补。)
1、此歌在滇东北方言苗族中广为流传。1994年农历正月十五杨明光同志抄于六枝特区毛口乡半坡村九层山一组马绍明手存稿。
2、此歌的龙年即指1904年,龙月即指腊月。蛇年指1905年,蛇月指农历正月.(苗历)
3、卯年俊――苗语泽音,指威宁云贵一带。
4、王道元,苗族,贵州威宁人,是滇东北苗族教会创始之人。
10、咪到烫貌糠种魅文潦腿沃敖淌
石门坎建会第二年,在彝良县首次在咪荡唇烫煤脱5氖抢钏咎岱春徒讨叭嗽蓖醯涝热耍诖思岢纸ㄌ煤桶煅Х矫娴姆敝毓ぷ鳎韵率谴1945年至1964年在咪到烫煤脱H沃暗哪潦痛朗俊
1946―1947
咪珥沟石丫裱树凉山
1947―1948
1948―1949
1949―195l
1955―1961
1951年政府正式接管,56年政府另建新址,学校和教堂拆迁,拆迁后处理是1959年,到1966年至1967年搬迁新址,礼拜堂原址所留下的仅是一部分石墙和极少数材料。因政府接管后,一直处于政府所有权,直到1970年以后,才将产权转移给生产队。眯珥沟位于彝良县城东部,原址拆迁,因此咪得挥薪烫谩1981年6月邻居社普雄新建,普雄教会即在咪喝沟西部系毛坪乡二半山区的一个偏僻村寨,距县城20公里,相隔咪2.5公里,这里居住着61户人,山高坡陡,交通闭塞,耕种还处在原始的牛耕人挖,运送物品还延续着人背马驮,主产玉米、土豆、荞麦、红薯、花生等农作物。
1906年宣教士柏格理在咪到⒌谝桓鼋烫煤脱#链艘土济缱迤铺旎牡赜辛硕潦榈难#稻统闪艘土济缱宓奈幕サ兀招酆透浇逭彩艿搅烁R舻木旃恕
曾在本堂负责的有:汪永康、韩本华、王礼元、张世祥、王良才、朱明章、王荣祥等同工。
11、险中建教的梭戈寨教会
梭戈寨属毛坪乡所辖,距县城50多公里路,是汉、苗杂居寨,地处奎香、龙街、发达三乡结合部,周边苗寨多数是献鸡村,解放前梭戈寨汉、苗中没有基督教徒,是巫教严重的寨子,以拜山石和树木为习惯,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是是“文革动乱”高峰期,梭戈寨信徒从无到有,梭戈寨教会建于此阶段。数百人拥挤梭戈寨暗下聚会、读经、唱诗、受洗活动。
6()年代初期,彝良基督教各地教堂早已移公使用,教堂门关了,拆了;教友们的公共崇拜生活停了,任职传道员罢了,信徒有道不便讲,有诗不便唱,聚会唱诗热潮早己消失多年,已经是“鸦雀”无声状态。“福音”受了阻碍,但是神不撇下一个人为孤儿,教会又一次在梭戈寨扎根建立。缓解了信徒读经、聚会、唱诗、受洗的困难,由此引起了县内外各乡、村的信徒拥挤梭戈寨聚会。
&& 1962年10月一个傍晚,梭戈寨的王爱英(36岁)、陶美秀(23岁)俩普通义工传道,召集家庭成员和亲戚邻舍的人,在梭戈寨李文宽的45平方米私房展开了暗下传道工作,在一年的努力中,信徒就达120余人。于1972年9月贵州赫章县水塘的朱明祥传道员与教会取得联系后,双方协商取消“内地会、循道公会”的界限连成一片,友好往来。以传“福音”为宗旨。由此引起两省境地信徒拥挤梭戈寨聚会,超出500人的聚会就达10余次,因教会狭窄情况,移转山林中聚会就达20余次。每次受洗人数超过百余人的就达3次。
1974年10月,安德富李文芳从校中返家后,由于教务组知识结构较差,李文芳安得富自愿投身教会服务,教会领导以进行推荐,李文芳顶替母亲王爱英传道职务,安德富、安德才任执事,李文宽、安德祥任长老。由于信徒中来自外县乡、村出入梭戈寨村庄做礼拜,引起教外不理解者诬告,所以,李文宽、安德才、安德祥、安德富、王爱英等5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关押和审讯”。但审讯结束后,信徒同样拥挤聚会,过基督教崇拜生活。
70年代末,为了远来信徒中的老、残、弱、小和各方面的安全,经教会同工商量将梭戈寨的部分支会划在献鸡村新营聚会点,由安德祥、杨华忠、张德俊、,王付清、王富林、王明清负责分会教会工作。
1982年10月又将乌沙沟、沙子地、梭湾、双龙上寨划分给新营教会。
1993年又将百碉上沟、鹿角寨设立分会。
梭戈寨教会于1962年至1969年,信徒600余人,1969年至1979年,信徒近千余人,来自各乡的信教群众在梭戈寨受洗达千余人。在野外山岭中聚会20余次,梭戈寨教会因座落于二半高寒山区,交通闭塞,无任何经济收入,文化较低,贫困面大,直到现在仍有70%的人尚未解决温饱。至今无力建堂,一直用李文宽私人住房持续43年的礼拜场所,所以勇于教会工作的骨干者,带领着信徒在贫困中努力,在信仰中前进。梭戈寨教会就成了咪珥沟教堂停办后的另一活动堂点,也是毛坪、彝河、发达部分堂点的母会。
& 12、彝良的名山、名人
黑山:又名为大黑山,不黑。她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山必有水,水有闻名的洛泽河,自水江,还有数不尽的支流。她是乌蒙山的又一个宝宝。她的随从有雨龙山,观音山,猫猫山,后龙山,老君山,毛坝山,后边追随来每个将军山,真是美丽的彝良,将军的故乡。
她的地上,产水稻、玉米、高梁、小米、荞麦、著类,还有应有尽有的蔬菜、水果、柑桔。又是中草药宝库,世界闻名的天麻就出在小草坝,有名的发路无烟煤。地下藏有金、银、锡、铜、铁、铅、锌出产也永古今发。
大黑山――彝良她不仅在古代养育着豪杰人,近代她护理过长征的部份老红军将士,得称革命老区之一就位,现代的活英雄也是吸她的奶汁成人的。黑山上的兰天,黑山下的山水,花草,朝天马的原始森林,人造林的规范,更是举不胜举,退耕还林一浪高过一浪……
大黑山的前人走出英雄路,将军路,状元路,随后的中专、大学、研究生、博士各类专家一双双,一排排踏着前人的足迹在奋勇直前!……
大黑山这片沃土默默地昼夜为神的工,尽心、尽力、尽职为荣神做奉献,谁不称赞她!
彝良的山山水水,抚育着彝族,陇庭耀、罗泽均是资助乌蒙边区兴教办学的知情好友。
杨芝先生(苗族,龙街廖家坪人)曾在东川、寻甸等地传教38年,也是身离彝良故土,心系乌蒙边区的一位杰出传教士。
从彝良走出乌蒙山的刘平楷、罗炳辉将军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不少功勋,被誉为“滇之雄”。还有李国柱烈士等、九十年代血溅乌蒙的光荣烈士孔凡松英雄,后有荣得江泽民主席表扬的活英雄徐洪刚,正是黑山彝良这片热土的山川培育代代英雄豪杰!
这片热土在建国前,1856年基督教的又一脉派天主教,先在角奎镇的高笕槽,塘房大寨传教活动。于1886在大湾子建礼拜堂。此系彝良最早的教堂。一九零六年,循道公会建毛坪咪到烫谩1914年建角奎镇田坝村教堂,到1915年,彝良县境内建有十一座教堂随之就有十一所学校。但毛坪咪稻诿杀咔柙谝土贾匾镜恪U馄韧劣旨ち舜笪髂衔诿山糖囊淮蠼景!
第二部份《“窄门”前的石门坎》简述
本书记述了基督教传入滇黔川边乌蒙山区苗族社会的始末。再现了曾经被誉为“苗族救星”的传教士柏格理的事迹和被誉为“苗族文化复兴圣地”的石门坎当年的盛况。以此为背景,探讨了儒家文化二千年未能插足、基督教文化二十年即改变了苗族社会;昔日“海外天国”石门坎数十年后便销声匿迹,而相邻不远的“葛布”苗族教会却十倍发展等令人困惑而又兴奋的文化问题。
本书力图通过这一曾经兴师动众、如今鲜为人知的典型个案,从社会学和文化传播学角度,比较基督教文化与儒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与苗族自然宗教文化以及基督教内两个不同宗派的性质、特征和功能。因此,它所涉及的范围和意义都超出了个案本身。
本书是第一本从微观角度具体研究基督教传教运动在中国一个局部地区发生、发展、变异、消亡的专著。
本书采用非信仰主义的立场来评价信仰主义行为的方法,将使读者耳目一新。
一、石门坎简介
石门坎位于云南、贵州交界处,西北距云南昭通城约35公里,东北距云南彝良县城约60公里,东南距贵州威宁城约140公里。这里居住着十多个苗族自然村寨。距石门坎街上西侧约1000米的大道口处有一段隘路,行人来往不便,于是教会雇请石工开凿岩壁加宽路面,砌石阶而上,隘口设有栅门,因而得名“石门坎”。
石门坎四周皆高山峻岭,前有蜿蜒数十里的野鹰梁子,后有云遮雾罩的簿刀岭和猴子岩,左面山高,右边山矮,仰头只见一块不大的蓝天。
石门坎是滇、黔、川边大花苗聚居地,其中有汉、回、彝等民族杂居。地形居高临下。且产无烟煤,有丰富的水源,一条小溪从山脚下流过,四季不涸。这块肥美之地,经柏格理牧师多次同土目地主安荣之洽谈,他才把石门坎之地赠给柏格理牧师作建堂、办校之用。
二、石门坎教会初期状况&&
苗族信教以前,没被儒教影响,没有土地耕种,向彝族地主租地耕种。年年为之负上重额租子。生活、穿着十分困苦。胆小怕事。幸有上帝差遣柏格理牧师到民族地区传耶稣福音,才指教苗族走出一条生路。
一九O三年听说安顺有党居仁牧师传基督福音,苗族人亲自去安顺寻求真道。党牧师说来此聚会听道路程遥远,你们应到昭通找柏格理牧师。后来,苗族人跑到昭通找到了柏格理牧师,他说,回去转告苗族同胞,叫他们可以到昭通听道。他们回来向苗族村寨宣传后,从此苗族去昭通信耶稣的人日益增多,人山人海,礼拜堂容不下。到了一九O四年,杨雅各、张武(均系苗族)在石门坎创办的教会,苗、彝、汉各族信徒已有一千三百多人。
三、学校、联区统计表
解放前石门坎光华小学苗族主要负责人任职情况表
1917一1921
前为刘映三任校长
1929―1931
1931―1934
1935―1939
1939―1941
1941―1943
1943一1952
解放初期小联区所辖教堂及人数统计表
教徒大约人数
石门坎教堂
天生桥教堂
简角寨教堂
陆家营教堂
爱华山教堂
合计:7570人
先后担任长海子小联区区长的是:
年苗族张洪猷
年苗族李正邦
解放初期长海子小联区所辖教堂及人数统计表
教徒大约人数
长海子教堂
论子河教堂
上海枯教堂
合计:540人
解放初期四方井小联区所辖教堂及人数统计表
教徒大约人数
四方井教堂
立海嘎教堂
狗街子教堂
灼乐多教堂
锅底岩教堂
合计:230人
威宁小联区先后担任区长的有:
1933年―1942年,彝族安启云
1943年―1945年,英国传教士唐友德
1946年―1949年,彝族王仕泉
解放初期威宁县小联区所辖教堂及人数统计表
教徒大约人数
三道河教堂
色木嘎教堂
卯大路教堂
合计:330人
大街子小联区先后担任区长的有:
1935年―1942年,彝族聂文焕
1943年―1949年,彝族余世清
解放初期大街子小联区所辖的教堂及人数统计表
教徒大约人数
大街子教堂
脚落块教堂
白岩脚教堂
合计:200人
四十五里小联区先后担任区长的有:
1935年一1942年彝族余秉衡;
1943年一1946年彝族五仕泉。
解放初期四十五户小联区所辖的教堂及人数统计表
& &教学名称
教徒大约人数
四十五户教堂
果河凹教堂
哈拉河教堂
秋摸嘎教堂
合计:190人
大桥小教区先后担任区长的有:
年,彝族安朝宗
年,彝族唐必贤
解放初期大桥小教区所辖的教堂及人数统计表
教徒大约人数
得姑鲁教堂
色居乐教堂
合计:160人&
川、滇、黔三省交界苗族教会分布图 (地图略)
柏格理传略
撒母耳?波拉德(Samuel,Pollard),1864年出生于英国康沃尔的查梅福特一个虔信基督的工人家庭,他从小天资聪颖,幼儿时算术才能已超寻常。9岁入学读书,13岁进得文郡的希博尔公学。“在学校,他以其出众的数学才华立即博得了校长的喜爱,他那愉快活泼、充满生气的性格使他不久便赢得众望……,柏格理的天资很快就使他成了这所学校的佼佼者,他似已踏入了一所名牌大学的门槛。”毕业时,他的成绩位于全校之冠,但因家道贫寒,无力承担他昂贵的高等教育,于是,他到社会上谋职。
他以全英第7名的成绩,通过了行政机关职员的考试。在伦敦的一个机关中担任会计。但他并不安分于这个职业,“闷热的办公室四壁在他眼里活似笼子”。
1887年,波拉德22岁。是年,他受李温司登事迹感动,志愿加入传教团体到中国来传教。他与好友弗兰克(Frank
Dyman01)一同来中国,遂以儒家“格理“义,取汉名为柏格理,字明星。弗兰克取汉名邰慕廉,二人在安徽安庆从内地会W?鲍勒牧师学汉语半年,遂一同到云南昭通圣经公会布道所为牧师。
柏格理在昭通传教期问,有感于自己少年失学的痛苦,同时按照其所属宗派循道宗的传教原则,力主输入西方科学,兴办教育和改良社会。鉴于当地烟毒盛行和病不延医的陋习,他兼行医生,“俨然是个牧师而兼医生。”他还利用各种场所介绍日蚀月蚀、水文地理等一般科普知识,并与夫人海孝贞创组“天足会”,在滇黔川边首倡放小脚。他反对中国的八股教学为,于1893年改教会原办的私塾为“中西学堂”(后改名宣道中学、明诚中学,现为昭通二中),最先在当地开设了天文、地理、英语、算术等新教育课程。他还认为妇女也应有受教育的权利,在创办中西学堂的同时,创办了“女子识字班夜校”(1903年改名为女子学校),开当地女子读书先河。由他与夫人亲自教授的两校学生,到昆明高考往往名列前茅,女校毕业生更成为以后各县女校的师资。
柏格理多次向人表示,他来中国的目的是要获得“一个民族的皈依”。这个民族最初选择为彝族。由于彝族世代“打冤家”,结冤越来越深,他认为武力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只能用基督教道德把彝族化为互相亲善友爱之民族才是根本出路。1903年冬,他作为第一个踏上凉山土地的西方传教士,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深入凉山传教。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友善的态度和超人的机智,躲过了数次汉族官吏与彝族土目勾结的谋杀,获得了凉山彝族上层的信任。凉山彝族将他接纳为家族成员并为他取彝名为“哈吉吉”,请他调解部落间的纠纷和战争,请他担任“尼”、“拉契”、“雷利”、“哈”这四个部落的首领,在遭他谢绝之时,又欲为他纳妾来留住他。《柏格理墓志铭》记载他这一段冒险经历时说:
“至其热心毅力,不避艰险,金沙江外举凡瘴雨蛮烟,登会荒冷之区,靡费足迹殆遍,土人爱而亲日:‘赫甲家’。都邑乡里之间,妇孺皆尽知名,先生和气迎人,即孩提亦爱戴,尝酣卧抱中,而情深若弗忍去诸怀者,至若老成人受熏陶,莫不日先生能以福音生人,不啻保罗再见于今,心悦诚服,有加无已”。
由于出乎预料的苗族皈依运动忽然而至,中断了他向凉山彝族传教的计划,他一生中的最后十年,便都在苗族中传教。
柏格理在苗族中传教,俨然以苗族一分子自居、“当年的苗族,由于生活极苦,他们头盘长辫:身穿粗麻布衣,披着蓑衣,打光脚或穿草鞋,不洗脸,肮脏污型秽,又脏又臭,很难接近”,柏格理“到苗寨去,身着苗族服装,不骑马,不坐轿,无一保镖,全用苗语作为交际工具,和苗族群众同食洋芋、荞麦饭,同宿麦草堆,不怕苦,不怕脏,举止大方,彬彬有礼。”“他常在贫穷的苗族茅舍里忍受他们所过的那种艰苦生活,有一晚上,他以一个,他以一个木盆为枕睡在石床上,另有一次遇上一阵狂暴雨,他穿着淋得湿透的衣服过了整整一夜。”“柏格理从不因艰苦而退缩,他常以石板、木凳及泥地为床,有两次他竟在牛棚里与一头母牛及其牛仔睡于一捆干草之上。由于他与人们同吃同穿,甘苦与共,他不仅被他们视为先生与治疗者,还被视为他们在苦恼之时的贴心人。”《苗族救星》一书称赞他:
“不避艰险,不惮辛苦,爱护苗民,无微不至。宁愿自己以命相拼,都不愿苗民受土司的蹂躏。”
因此,他在苗民中受到极高的崇敬:
“苗民以其真纯的信任之爱崇敬这位伟大的传教士,他的名字深深地印刻在他们心中,每当上了年纪的苗民觉得自己巳临风烛残年之时,他们都会来到石门坎教堂,对那里的传教士说:‘先生,我死之后,让我被埋在柏格理先生的墓旁吧’。”
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柏格理有狂热的献身精神,他的一生充满了生与死博斗的传奇色彩。其初入中国,便因翻船差点溺毙长江三峡。在向昭通的崎岖山路中,又因不善骑马被马抛落山涧几乎摔死。在昭通及后来在石门坎的传教期间,多次成为会党、官吏、土目、地主以及土匪暗杀的对象。数十次出生入死,化险为夷。由于他扶持苗族成为乌蒙山区的新政治势力,原有的各社会势力都欲将其置之死地而后快。柏格理在此危厄环境里不改初衷,他
坚持以基督教的友爱精神“化干戈为玉帛”,终于使基督教在乌蒙山区站稳了脚根。《柏格理墓志铭》中说他在遭土目苏黑保绑架毒打后,“当道本欲依法惩凶,而先生反数为之缓颊,且泣曰:‘敌真理之徒,实不知基督福音也,使果知之,方服从之不暇,何排斥之有?’先生诚能动物,士大夫争相识之。”
1915年秋,石门坎流行伤寒(当年伤寒在苗语中称为“黑病”,意为患此病者十有九死),教会学校很多学生病倒。家长及亲友纷纷外出躲避瘟疫,柏格理却坚守救护,不幸受到感染,于同年9月16日不治而逝,终年51岁。葬于石门坎教会和学校的后山上。《昭通教会史》载:
柏牧师死于石门,出殡时,苗、彝、汉送殡者达数百人之多,无一人不痛哭失声,陵壑响应。创建苗族之丰功伟业,岂但该族戴其德泽,凡我西南教区各族信众,莫不尊之为父。
柏格理在苗族地区传教,先后凡十年余,建教会、办学校、兴医院、创麻风防治、收养孤儿,辟“公益场”,制苗族文字,不避艰险,不惮劳苦,最终以身殉职,为信仰而献身。
朱焕章传略
朱焕章,1903年8月出生在威宁县龙街区天桥乡金家湾子的一个苗族农(佃)户家庭。三岁丧父,四岁时随母亲到继父家生活,家境贫寒,六岁时放牧,1915年春由祖父送入石门坎小学(后称光华小学)读书,高小未毕业时祖父母先后去世,家庭经济陷于困顿。得英国传教士王树德的资助,于1923年入昭通宣道中学读书。初中毕业后,仍回光华小学任教。
朱焕章勤奋好学,成绩优良,品德纯相,深得教会领导王树得、吴性纯等人的赏识,认为其材可造就,于1929年8月由教会资助到华西大学预科进修,两年后,正式就读于华西大学教育系。
朱焕章在读大学期间,深为本民族的文化状态担忧,便利用课余时间编写了一套《滇黔苗民夜读课本》(又称《西南边区平民千字课》),该课本的编写得到了石门坎在成都读书的苗族同胞张超伦、王建明、杨汉先的关心和支持,他们合力将这一套课本(共四册)石印数百份,分别送到威宁、滇东北和川南的苗族教会,供教会组织苗族群众学习文化之用。
在这一套课本的序言中,朱焕章写道:
在云贵两省交界的地方,有十多万生活极苦、文化最低落的苗民,他们没有机会受教育,更没有机会给三、四个人同时去享受高等教育。因此在这二十年内,有机会来享受大学生活的前后只有三、四个人,我就是其中的一个。我们这特殊的机会,是我们那十万多同胞们作梦也想不到的,近年来更因天灾人祸,甚至连入小学的机会他们也没有了。这样,我们就不能不给他们找一个小小的机会,教他们识字、减轻他们作为文盲的痛苦。凡知道这事的教师和男女同学以及中外热心教育的人士,都深表同情;或赞助,或鼓励,把我的热心增加得几乎沸腾起来。因此,我就大胆抬起头,望着这目标,象一个两岁的小孩子,半步半步地向着责任的所在地前进。
在这一套课本中,朱焕章用了很多深入浅出的手法,教育苗族群众要勤奋读书,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杨忠信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
课本中,有关平民教育的内容占了相当多的篇幅,作者向苗族大声疾呼:“你读书,我读书,大家读书知识高。”……在这套课本第三册第十四课里写道:“屠夫牵了一只小羊到一家菜馆里,小羊识字,它看见门口有一块招牌上面写着‘羊肉面’三个字,小羊说:‘他们要吃我的肉,我不去,我不去。’小羊不肯进菜馆,屠夫又赶了鸭子,鸭子也识字,它看见门口一块招牌上面写着‘清蒸鸭子’四个字,鸭子说:‘他们要将我放在锅里头去蒸,我不去,我不去。’屠夫又赶了小猪进去,到了菜馆门口一块招牌上面写着‘红烧猪排’四个字,小猪不识字,便走了进去,屠夫拿起一把大刀把小猪杀死。”
朱焕章先生所写并非寓言故事。当时许多苗族因不识字,常常是自己带着别人写的条子去找丧生之路或自讨苦吃。朱焕章先生这些教育方法,无疑在苗族人民中起了极好的作用,当时苗族再苦再穷再累也要送子女进校读书。
《滇黔苗民夜课读本》这套书,除上面的内容外,还有许多关于哲理思想,教育苗族发展生产,选择优良品种,提高技术,学作生意,自力更生,团结友爱,互相合作,诚实相处以及如何写信、写借条、写收据诸方面的内容。
朱焕章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反映在他创作的《爱国歌》和《平民歌》中,《爱国歌》收入《滇黔苗民夜课读本》第一册第十二课,歌中唱道:
“我爱我中华,立国亚细亚,人民四万万,亲爱如一家。物产丰富山河美,五千年前早开化,如今共和作新民,努力治国平天下。”
《平民歌》收入课本第二册第十课,歌词内容为:
“我四万万同胞,职业虽不同,人格皆平等,国家兴亡,大家都有责任。&
1935年,朱焕章从华西大学毕业,获教育学士学位。省城贵阳某单位聘他前往工作,他断然谢绝,回到石门坎去实践其教育思想,服务本家苗胞。
朱焕章回到石门坎后,任光华小学校长,他在努力办好小学和平民夜校的同时,游说教会在石门坎办中学,未获许可。但在苗族地区办一所中学的愿望,一直如鲠在喉。1939年,朱焕章调在昭通明诚中学任教导主任,1941年,以办中学愿望游说彝族上层人士杨砥中,得到杨的支持。遂由杨出面组织人集资,成立筹办中学的董事会。董事会会长为杨砥中,苗、彝族知名人士梁聚五、张斐然、陇体芳、陆宗棠、吴性纯参加为董事。商议由朱焕章任校长,
教会、董事会各承担办学经费的三分之一,另三分之一由学费收入和苗族降价的捐助填补。
1943年秋,该校正式开学,选校址在石门坎,定名为“西南边疆私立石门坎初级中学”。首届招生86名。但由于校董事会方经费未保证,使学校从开办之日起便充满艰难。朱焕章鼓励教职工家庭克服困难,将收到的学费和教会提供的经费按教职工家庭人口多少分配以维持生活。教职工与学生一样,夜无被盖,冬无棉衣,穿草鞋,着麻布,饭糠秕。朱焕章一家八口,多数时间洋芋瓜儿当顿,断粮时便挖野菜充饥。但凡有青年学生去外地求学,他都将仅有的盐巴钱慷慨相赠。正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石门坎中学办学数年中,除1948年因地震停课一月外,学习秩序从未间断。从开办之日到1952年人民政府接办之前,石门坎中学共招收十个班四百多名学生,其中苗族230名,彝族90多名,汉族80多名,回族3名。后来考入大专毕业的有23名。
朱焕章无私办学,得到苗族群众的拥戴,国民党政府为了拉拢他,选举他担任国大代表、宪政促进委员会考察委、西南教育委员。在南京召开国代会时,蒋介石专门接见了他并挽留他在南京工作,在高官厚禄面前,朱焕章不为所动,仍回到石门坎来吃洋芋野菜办学。由于他在苗族信徒中享有极高威信,苗族信徒称他为“拉蒙”(苗王)、“主教”,对神职教育要求极严的循道公会也破例按立他为牧师(循道公会要求牧师必须经过严格的正规神学院学习,
朱焕章未进过神学院),并让他担任石门坎联区的最高职务――联区长。
朱焕章解放后调到贵州省教育厅工作,任民族教育科副科长。1956年因故身亡,终年53岁。至今,乌蒙山区苗族人民仍深深怀念着他。
石门坎光华小学校歌(谱略)
赫章秀才徐XX赠词
吴性纯 李正文曲
威宁西北乡,邻毗昭阳,看石门高敞,光华校旗树黔疆!客来自远方热心乐意渡重洋,拍七数风琴,吹芦律笙簧,音克谐兴悠长,齐声高唱大风泱泱,好男儿当自强,天下一家共乐一堂。学优长寻光明,要日就月就,要学那惜阴大禹晷天荒,要如何名副其实为中华之光。
西南教区附属机构(1950年统计)
1、天南中学 昆明马街子
2、恩光中学 昆明巡津街
3、崇实中学威宁县城关
4、石门坎中学&& 威宁石门坎
5、明诚中学 昭通县城关
6、福滇医院 昭通县城关
7、护士学校 昭通县东门外
8、石门坎麻风院威宁石门坎
9、石门坎药房& 原平民医院
10、威宁县药房& 威宁县城关
11、沙眼诊疗所& 昆明金碧路
12、锡安托儿所& 昆明金碧路
13、锡安服务社& 昆明金碧路
14、教区神学校& 昭通城关
15、恩昭书店昭通城关
16、小学96所&& 分布各联区
1950年葛布教会系统表
负责人:朱文正长老
徒:三千余人
葛布苗族总堂(教区)
总堂直辖教会下辖:水城的左鸠寨,赫章县的野鸡寨、阿维寨、达戛达、垛嘴、葛布本寨、查罗、杨家湾、朵布块、丫口上、麻腮沟、昔脚块、模多沟、沙卡寨、以物厂
北区教会下辖:赫章水塘子、矮子坡,彝良老鹰山、茅坡
西区教会下辖:威宁县的兴威厂、马拉冲、以独、鱼鳅湾、轿顶山、大松树
中区教会下辖:云南镇雄的火烧寨、蒿枝坝,赫章的岩脚寨、火红寨、公鸡寨、凹多沟、刘家屋基、岩头上支堂、滑石板支堂、德幕坪支堂
东区教会下辖:水城的蔡戛达支堂、裸布支堂,赫章的野鸡寨支堂、包包寨支堂
附设机构下辖:瞽目学校、药房、小学及各支堂办有初小、圣经学校(已停办)
西南教区组织系统表
西南教区设常务委员会,西南教区议会,教区办事处
西南教区议会下辖委办会:差遣委办会,神学委办会,妇女委办会,经济委办会,产业委办会,教育委办会,宗教委办会,接济委办会,医药委办会,文字委办会,地点委办会,推广委办会,查帐委办会,咨议委办会,常务委办会,赡养委办会
西南教会下辖联区:昆明联区,嵩明联区,寻甸联区,会译联区,昭通联区,威宁联区,大坪子联区,四方井联区,四十五户联区,大街子联区,大桥联区,石门坎联区,咪盗F驴擦醵ㄕずW恿
全体教友代表大会推选联区的联区委办会,经济委办会,产业委办会,妇女委办会和教育委办会
循道公会英籍传教士名单(51人)
易理藩,男,牧师,教区主席,1951年离开。
石崇德,男,牧师,1912年lO月15日生,1938年到昭通,教区英文书记,会计,1951年离开。
王树德,男,牧师,上海圣经公会公长。
穆博理,男,牧师,伦敦总会驻西南地区代表。
马建中,男,牧师,1930年到昭通,教区主席,俗称“马利主”,与昭通县县长王伯锐是干亲家。
苏慕才,女,牧师,1907年到昭通任美女友会小学校长,1951年出境。
甘铎理,男,牧师,伦敦总会驻西南教区代表,1951年出境。、
谭友德,男,牧师,教区主席,1951年出境。
顾德维,男,牧师。
高志华,男,牧师,1938年在石门坎被土匪杀死。
索仁理,男,牧师,1887年到昭通,死于昭通喇叭寨。
柏格理,男,牧师,死于石门坎。
邰慕卿,男,牧师,石门坎联区长,1943年到昭通。
贾普孟,男,牧师。
巴清德,男,牧师,1934年到昭通。
鲍同仁,男,牧师,1943年到昭通,同年回国。
魏敬益,男,牧师,不详。
张绍乔,男,牧师,1920年生于昭通。张道惠之子。
张继乔,男,牧师,1920年生于昭通,绍乔双胞。
宋成章,男,牧师,不详。
谢锐志,男,牧师,1945年到昭通。
许敏士,男,牧师,不详。
邰慕廉,男,牧师,1925年死于英国。
男,牧师,宣道中学教员,1940年死于英国。
男,牧师,1935年到昭通,1936年回国。
男,牧师,1940年到昭通,教区主席。
德道扬,男,牧师,清朝时到昭通。
男,牧师,医生,1941年到昭通,1943年回国。.
张道惠,男,牧师,已死。
美能易,男,牧师,1939年离昭通。
裴思义,男,牧师
任诚信,女,会佑,谭友德之妻。
女,传教士,明诚中学女生部体育教员。
男,明诚中学教员,1940年到昭通,1949年回国。,
女,传教士,1945年毕业于伦敦大学华语系。同年|1月到昭通,明诚中学教员,195
贝振农,女.传教士,伦敦农学院毕业,1948年到昭,1951年出境。
郭永道,女,福滇医院医生,伦敦大学医学系毕业,1946年到昭通,1951年出境。
任XX,女,护士,1935年到昭通,1937年回国。
梅XX女,护士,1944年到昭通,1948年回国。
雷德,男,医生,1937年到昭通,1944年回国。
林树德,男,医生,1918年死于昭通。
乔钰天,男,医生,1937年到昭通,1938年离日{;通。
马佐夫,男,医生,1935年死于昭通。
邰XX,男,医生,邰慕廉之子,1924年到昭通,1925年死于昭通。
白儿喊,男,医生,1920年到昭通,1922年离日召通。
海克斯,女,护士,何永学女儿,1925年到昭通,1928年离昭通。
张X X,女,护士,抗战时期到昭通,只几个月。
步X X,女,护士,1936年死于昭通。
林X X,女,护士,1941年到昭通,1944年回国。
贺淮理,女,护士,1941年到昭通,1951年回国。
海丽思,女,护士,1943年到昭通,1951年回国。
循道公会西南教区中国牧师名单(1950年)
朱瑞光,男,汉族,1901年出生,东川市人,华中协和神学院毕业,教区主席,1952年土改中自杀。
男,汉族,1920年生,彝良县人,华中协和神学院毕业,教区书记,神学校长,省政协委员。
男,苗族,(191卜1972),牧师,彝良县人,华中协和神学院毕业,教区会计,大坪子、咪珥沟联区区长,彝良县副县长。
男,汉族,1913年出生,华中协和神学院毕业,昭通联区长。
朱焕章,男,苗族,1903年生,华西大学毕业,石门坎联区长,石门中学校长。&
张洪猷,男,苗族,1902年生,华中协和神学院毕业,长海子,咪耳沟联区长。
李正邦,男,苗族,1902年生,威宁人,毕业于华中协和神学院。
陈师傅,男,汉族,又名陈开文,1911年生,东川人,华西大学文科和华西协和神学院毕业,1951年处决。
又名徐济民,男,汉族,1909年生,东川人,华中协和神学院毕业。
又名李国钧,男,汉族,1874年生,昭通人,华中协和神学院毕业,李多加之兄。
赵永生,男,汉族,1919年生,东川人,华中协和神学院毕业。
钟焕然,男,汉族,1892年生,昭通人。
男,汉族,1874年生,最早之牧师。
男,汉族,又名梁福臣,1884年生,东川人。
王明基,男,苗族,1898年生,乡村教会负责人,金陵大学农业系毕业。
男,汉族,1914年生,彝良小学校长。
男,彝族,1904年生,威宁人。
男,汉族,1918年生,华中协和神学院毕业昭通人,1951年镇压。
王文全,男,彝族,威宁人,解放前死。
聂文焕,男,彝族,聂光庭之父,威宁人。
安才兴,男,彝族,解放前病死。
余世清,男,彝族,解放前病死。
金秉衡,男,彝族,华中协和神学院毕业。
王士泉,男,彝族,1919年生,华中协和神学院毕业。
男,彝族,华中协和神学院毕业,四方井小学校长。
又名梁绍昌,男,汉族,东川人,金陵神学院。
韩礼福,男,苗族,1920年生,华西神学院毕业,永普县副县长。
王慕基,男,汉族,1889年生,昭通人。
杨明清,男,苗族,1909年生,威信人。
李国镇又名李司提反,1919年死亡,李多加之哥,华西大学毕业。
李学源男,汉族,1889年生,Ni恿A.,华西神学院毕业,解放前病死,李多加之侄。
朱开阳,男,汉族,1900年生,东川人,1945年病死。
曾明清,男,汉族,1919年生,骑马跌死。
刘胜宗,男,汉族。
李正文,男,苗族,1911年生。1941年随美国毕范宇到南京金陵大学学农业回来。
李园光,男,汉族,昭通人,李多加之侄,华西大学毕业,昆明市教育局长,解放前死。
朱郎先,男,汉族,昭通人,解放前死。
刘天富,男,汉族,昭通人,解放前死。
刘开友又名王道成,男,汉族,昭通人,1899年生,解放前病死.李多加之姐夫。
王国章,男,汉族,东川人,解放前病死。
解登桂,男,汉族,东川人,解放前病死。
赵朝兴,男,汉族,东川人。
唐富泽,男,汉族,昭通人,华西大学教育系毕业,明诚中学校长,宜宾县政府秘书。
杨正兴又名杨建业,男,汉族,东川人,华中协和神学院毕业,明诚中学校长。
吴学初,男,汉族,吴惠蓉之父,钟焕然之妹夫。
石门坎溯源碑
天荒未破,畴咨冒棘披荆,古径云封,遑恤残山剩水。访桃源于世外,四千年莫与问津。探芝圃于莽中,五百劫始为说法。则亦无有乎尔;然而岂谓是哉?原夫野地花丛,难邀赏鉴,尔乃葛天苗裔,谁肯是携?回徒本墨守宗风,孔教且素持外攘,禅宗既穷超生之路,道派更绝换骨之丹。惟之莠三秀骄骄,慨草田之无佃,恒花溪勃勃,惕茅塞其谁开?幸耶和华示撒母耳还来旧雨,沾从秦汉衣冠,俾彼明星映到羲皇人物。花既溷而复起,苗则槁而勃兴。始亚当克惠黔黎,初开草昧;更百木能支大厦,独辟石门。愿它野橄榄枝,接我真葡萄树。十年灌溉偕良友,创字释经:两度梯航与细君,分班授课。故叫万花齐放,遂使良苗一
新。叱石成羊,亚伯拉罕之子孙:攀门附骥,衍马丁路德之薪传。天父恩何等昭彰,圣神力不可思议。四起栋宇,非斗靡而夸多:别具炉锤,愿超凡以入化。时闻山鸣谷应,牧樵赓赞美之歌,伫见户诵家泣,子妇解颂扬之谱。文章机杼持操实业经纶,道德森林饶有民生主义。盖琅环福地,化鸠舌为莺声:是风雨名山,由人间而天上。彝族引领,汉族皈依。忆当年披星戴月,看此日飞云卷雨,喜值满兰,敬勒贵珉,伏望渔人得鱼,共矢丹悃,特修纪念,赞以粹言:
圣道法门&&
中华基督教宣道使者&
李国钧约翰敬撰
民国县知事留日法政员&
陈宗华菊圃敬书
中华民国三年(1914),八月石门坎联区全体学生敬立
石门坎苗族信教史碑(译文)
苗族信教史刻于此碑。苗族信教以前,没有开化,愚昧无知,没有土地耕种,向彝族地主佃地耕种,年年向彝族地主纳重额租子。害怕其他民族辱凌,生活、穿着十分
困苦。胆小怕事。有陋习,男女青年“宿夜室”、“踩月”,打老牛祭祖,祭山,祭树神;生活浪漫,酗酒成性。别族歧视、嘲笑,自己还不知道。幸有上帝差遣柏格理牧师到苗族地区传耶稣福音,指导我们走出一条生路。苗族自古以来生于中国,是中国人,祖辈有古诗详细记述。由于没有文化不识字,变成落后,到处流浪,生存无着,谁也不问津。1903年,听说安顺有党居仁牧师传基督福音,苗族人亲自去安顺领教求道。党牧师说来此信教路程遥远,你们应到昭通去找柏格理牧师。当找上柏格理牧师,他高兴说,回去向四方苗族同胞说,可以到昭通来信教。他们回来向苗族村寨宣传后,从此苗族去昭通信教的人日益增多,人山人海,礼拜堂容不下。柏格理只得带领汉族老师李司提反和苗族传道士王道源、杨雅国到苗族地区向彝族地主交涉索要兴建教堂的地基,以满足信教者需要。地基选中石门坎,建堂办校。开始学文化,读汉语文相当费力,因为苗族没有文化已四千余年,读汉语文书比什么都困难。
幸有柏格理、李五先生(李司提反)、杨雅国等创制苗文,有苗文读汉字减轻困难。从此苗族算有了自己的文字。信教人越来越多,石门坎教堂容不下,又向四面八方苗族地区发展教堂。读书的人一年比一年多,没有大的学校,苗族没力建校,柏格理见此情此景,于1908年回英国向各方面宣传讲述苗族极端贫困,要求各方面捐资兴办一所较大的学校。后来,有一位名阿司多的老人听了很受感动,乐意捐助金镑两千元。为此,苗族赞日:黑暗时代谁可怜我
们,困难环境谁同情我们。感谢上帝遣使柏格理牧师宣传基督福音。我们有书读,当赞美解囊资助老人家。战胜黑暗,重见光明,特立此碑以示纪念。
全体苗族信徒暨石门坎全体学生
1916年8月10日
柏格理墓志铭
先生本英籍(籍,一作产),按欧文姓氏与“荫穆宠腊而得,,译音相近。少懔家箴,恭承天命。甫弱冠即渡海东来,更汉文为柏格理,字明星。能操各种文言,服习起居随处与人相同,登场讲演,善于现象说法,听者每觉兴致勃勃,感无不深省,足令堕者起而懦夫兴,恶胆寒而悲心慰。至其热心毅力,不避艰险,金沙江外,举凡瘴雨蛮烟、察会荒冷之区,靡费足迹殆遍。土人爱而亲日:“赫甲家”。都邑乡里之间,妇孺若尽知名。先生和气迎人,即孩提亦爱戴,尝酣卧抱中,而情深若弗忍去诸怀者,至若老成人受熏陶,莫不日先生能以福音生人,不啻保罗再见于今,心悦诚服,有加无已。前清丁末曾传教于冷米寨,迭遭围
困,频于危绝。当道本欲依法惩凶,而先生反数之为缓颊,且泣日:“敌真理之徒,实不知基督福音也,使果知之,方服从之不暇,何排斥之有?”+先生诚能动物,士大夫争相识之。其待教士,忧乐与共,恳挚之殷,甚于家人父子。自辟石门,博精擘划,苗人呼之日:“堪德”(克垒切)。先生为之创文字,译经籍,建堂设校。一片荒地。极端经营,竟至崇墉栉比,差别有天地,先生之心力瘁矣,客秋一疾长眠,就山窀穸。今年石部集封碑问之于予,因举所知而笔之。铭日:唯我先生,开辟石门,传宣圣道,觉牖斯民,若时雨降,勃然苗兴,天人喜爱,万世流馨。
中华基督教会宣道使者后学员&
李约翰拜撰
民国县知事留日法科毕业学士&
第三部份《在未知的中国》与《彝良少数民族风采》(摘录)
原始信仰与西方宗教
旧时,苗族的社会生产力低下,不能科学地解释大自然的各种现象,把与人类生活密切的动植物当作神秘的灵物看待。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崇拜多神,如天神、雷神、水神、山神、祖先神等。人们的一言一行都受这些神灵的支配.如雷神,管人间善恶,作恶要遭雷打;祖先神有专门的神位,逢年过节要祭献。传统的观念认为有的家族人死亡后会变成老虎、老猫、豹子,并称为有根,常以祭品去祭风、云、雷电、山神、树神、石神等,常见的是祭石、
祭树,苗语称“岛米色”,岛米色选在靠寨子的一个小山包里,山包里有树,有大石包.常年受保护,禁止任何人乱动。信精灵鬼怪,精灵称为“比藻”,鬼称为“比朗”,刮风下雨,认为是蛤蟆精作怪,当狐狸发出怪叫声,狐狸精将要死的人灵魂夺走,寨里要死人。苗族人认为有魂,称为“阿里”,魂附体则人健康,魂离体则而面黄肌瘦,要叫魂,人死后都变成鬼,鬼无处不在,如有火鬼、水鬼、吊死鬼、长发鬼等。对鸡、狗崇拜,相传鸡年鸡月鸡日是苗族祖先避祸逃难之日,狗为苗民带来种子,帮助打猎获取獾物,在苗族民间故事及古歌中,对鸡狗的传说较为广泛,并作为崇拜物,结婚、山门要择鸡、狗日期。相传,苗族崇尚狗与自己的祖先有关。传说很古很古以前,先民们都是动物头、人身(如神龙氏为牛头人身)。高辛氏的家奴盘瓠是狗头人身,高辛氏将其女配盘瓠得苗人后代。史书多有记载是:“苗人相传为盘瓠之后.在滇省惟曲靖、东川、昭通颇多。”(清道光《云南通志》对狗的崇拜即对祖先的崇拜。
由于信仰鬼神,巫师在苗族地区很受尊重,因为他们能与鬼神相通,驱走鬼神,消灾避祸,多得苗族信任。巫师有男有女,不脱离生产劳动,并懂得一些中草药,行巫之时也用药,能治一些病,病方都认为神灵,就连汉族地区,也要请苗族巫医来驱鬼治病,方显神灵。
原始的信仰崇拜不能根本改变苗族受压迫奴役的政治经济地位,苗民一直在追求着一种更高的信仰。1897年.基督教传到昭通后,逐步成为苗民的信仰。
清光绪三十年(1904),县境内么店子苗族张庄、杨赊饶二人到贵州赫章柯乐去买猪,那里的亲友向他们讲述去安顺昕英籍牧师党居仁传教,宣传信教可以摆脱彝族土司、汉族地主的压迫剥削,并邀张、杨二人到安顺听基督教义。二人听后觉得新鲜,信教可以摆脱自己。他俩回来后,向亲友宣传在安顺地区苗族信仰基督教能得救的情况,消息传出去,彝良各地苗民纷纷到葛布和安顺听教。信教苗民增多,同时给信教苗民生活上带来一些困难,党居仁与昭通收师柏格理商定后,彝良苗族便跋山涉水到昭通听柏格理传教,在昭信教群众骤然增多,小小的教堂容纳不下,于是柏格理决定将传教往苗族集中的地区发展。1905年,柏格理带领昭通汉族传教士李司提反、钟焕然等到石门坎兴建教堂,广纳彝良、威宁教民。相传,柏格理向威宁土司安姓征地时说,只要一张牛皮大的地,土司感到好笑。一张牛皮有多大点,便爽快的答应了。谁知,柏格理将牛皮剪得非常细,一围就围了80余亩,土司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应允。此处已查实有谬。石门坎土地实为安荣之赠送。见《在未知的中国》之《苗族纪实》117页,EYES
OF THE EARTH P91.)
第一年,信教苗民剧增,石门坎教堂仍满足不了信教群众的需要,柏格理以彝良为主区,建立分教会。
1906年在彝良咪呵沟首建石门坎分会,柏格理亲自到眯咀沟,召集信教群众40余人会议,磋商建教堂事宜,并安排李斯提反负责建教堂,教堂建成,柏格理到咪滴掏浇步桃澹院蠖啻卫吹竭渚坠荡獭⒔部危郎叮⑶资衷谧约荷砩洗蛘胫尾∽魇痉丁;浇淘谝土佳杆俜⒄梗1944年,全县有教堂22处,教徒近6000人。彝良的咪珥沟、幺店子与威宁交界地的长海子三处教堂在国外都出名,被誉为僻远山区基督教的传教典范。
传入彝良的基督教有3个教派.即循道公会(又称圣道公会),内地会及安息日会。
循道公会由威宁石门坎传入。1906年,苗族杨保罗、吴成纯提请柏格理来彝良传教办学,到民国24年(1935)建教堂17所,信教群众5000余人。民国26年(1937)建立了“中国基督教西南昭通教区咪盗保闪ぁ⒚厥槌の炝词隆⒔淌康24人组成领导机构,首任联区长李正帮,秘书长吴正明,辖咪珥沟、幺店予、落尾坝,拖姑梅、芦茅寨、青树林、三家寨、田坝村.铜厂沟、瓦厂、毕发寨、中寨、大苗寨、凉风坳(今大关境内)、大火地(今大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送基督教徒什么礼物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