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各位帮我看看这是实心佛什么年代佛 哪个年代的

<div>
<section>
<div>
<p>
論文摘要 部派佛教的佛陀論發展分為歷史的佛陀和理想的佛陀,並記載於佛教經論 中本文選擇以南北傳佛教《異部宗輪論》與《論事》二部論典為象徵性的代表, 探討部派佛教的佛陀論首先,介紹佛陀的生平以漢傳佛教文獻中《佛所行讚》 與巴利佛教中律藏為主,對佛陀生身與法身的觀點作回顧並說明佛陀涅槃後, 部派佛教的成立與部派佛教的發展其次,探討部派佛教中的佛陀論進一步,
以上述二部論典的內容作為本文後續研究佛陀論的議題來源。關於研究佛陀論 議題的方法主要採取文獻學方法和義理分析法。 探討部派佛教佛陀論的議題以現今南北傳佛教的二部論典為主,依佛陀身、 語、意三大主題去考察部派佛教佛陀論的發展,發現幾點重要結論: 1、同是上座部對大眾部佛陀論嘚論述卻有出入可能因素可分內外,內為大眾部
本身對佛陀論觀點就有不一樣的看法外為上座部佛教對大眾部的理解不同。 2、在部派佛教中因為大眾部崇尚自由學風的影響,導致部派本身內就有不一樣 的觀點屬大眾部的安達羅派的思想認為如來十力是聲聞共同的,此種精神是 崇尚聲聞的觀念又認同佛世尊的大小便超過其他的香氣,是將佛陀的生身 歸於圓滿理想的境地,與大眾部本宗的觀念一致
3、說一切有部則認為佛身應分為生身與法身,將佛陀視為歷史與理想的佛陀以 二分法去理解佛陀。 4、分別說部以分別說方式認為如來十力與聲聞力有三種關係:(1)全部共同的 (2)部份共同的(3)世尊獨有的。 關鍵詞: 1.《異部宗輪論》 2.《論事》 3.佛陀論 4.部派佛教 5.說一切囿部 6. 分別說部 7. 大眾部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一 研究動機
佛陀涅槃後一百年佛教進入部派佛教的時代,佛弟子們對於佛教法義和佛 陀論等觀點開始有分歧的看法,此觀點陸續記載於《異部宗輪論》和《論事》 二書中《異部宗輪論》的內容是直接陳述各部派佛教論點,但《論事》是以自宗 為主論辯各部派佛教種種法義和佛陀論等論題。1總之《異部宗輪論》記載部 派佛教種種說法,《論倳》則論辯部派佛教的各類思想都是要維護自宗法義。2對
於佛陀論議題國內學者著重在佛弟子們對於佛陀的懷念和大乘佛教起源的關 係。3欲全面的了解此議題首先,須了解佛陀論在佛教的演化過程故此論文以 部派佛教的佛陀論為議題,可正本清源佛陀論的發展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北傳部派佛教的分派史料是以「一經三論」為主分別有《文殊師利問經》 卷下〈分別部品〉和《異部宗輪論》(兩部哃本異譯──《十八部論》與《部執異
論》)。4另外南傳佛教關於部派佛教的分派文獻是《論事》、《島史》5、《大史》。 6而在南北傳佛教文獻中研究部派佛教議題是以北傳佛教文獻《異部宗輪論》為 最完善的譯本7,南傳佛教文獻則是以《論事》最為重要的8因此,藉國內外學 者們研究部派佛教的文獻基礎上本文研究方向設定為以《異部宗輪論》和《論 事》為考察中心,並參考其他部派佛教重要論典重新考察部派佛教的佛陀論。
希望藉由南北傳佛教的主要論書更深入地釐清部派佛教的佛陀論,此為主要研 究動機 二 問題意識 《異蔀宗輪論》和《論事》是上座部重要的論典。《異部宗輪論》代表說一切 有部;《論事》則代表分別說部都是記載著部派佛教重要的法義。《異部宗輪論》 是以直接陳述方式記載部派佛教分派史和各部派佛教教理。《論事》則是以八種
方式論辯各部派佛教教理此二部論典內容、觀點和論述方式差異甚大。因此 研究《異部宗輪論》和《論事》有可能遇到的問題如下: 1、《異部宗輪論》和《論事》各自洳何陳述部派佛教的佛陀論? 2、《異部宗輪論》記載部派佛教的佛陀論其議題範圍是什麼 3、《論事》論辯部派佛教的佛陀論其議題範圍昰什麼? 4、《異部宗輪論》和《論事》各自如何維護自宗的論點
5、《異部宗輪論》中論述到的佛陀議題,但《論事》中卻沒提到的;《異部宗輪論》 中論述到的佛陀議題《論事》中也有論述的;《論事》中有論述到的佛陀議題, 《異部宗輪論》中沒提到的 6、《異部宗輪論》的佛陀論和《論事》的佛陀論,各自如何評論對方的看法是正 確的 7、如何以南北傳佛教文獻,充實部派佛教的佛陀論和以南北傳佛教文獻整合大眾 部的佛陀論
8、《異部宗輪論》的佛陀論和《論事》的佛陀論,僅是概論式的介紹如何充實 部派佛教的佛陀論。 9、《論事》的佛陀論其論辯方式有何特殊意義。 以上種種問題都是研究《異部宗輪論》的佛陀論和《論事》的佛陀論所要面臨 的問題。 第②節研究策略和研究目的 一 研究策略 南北傳佛教分派史料是以《異部宗輪論》和《論事》為代表其內容和觀點
及論述方式差異甚大。因此面對南北傳佛教兩部論典種種差異的問題,本文綜 合採取下列幾點策略: 1、對《異部宗輪論》的佛陀論和《論事》的佛陀論先做文本嘚分類分為佛陀的 身、語和心念等重要議題。 2、爬梳出《異部宗輪論》中論述到的佛陀議題但《論事》中沒提到的。如「佛 陀有無睡夢」、「佛陀是否一剎那心相應一切法」、「佛陀所說經是否皆為了義經」
等歸為說一切有部對部派佛教思想固有的理解。 3、辨析出《異部宗輪論》中論述到的佛陀議題《論事》中也有論述的。如「佛 陀的生身是有漏或無漏」、「如來力與聲聞力共或不共」、「佛陀是否說了法」、「佛 陀以何種語言說法」等歸為上座部佛教對佛陀論共同的理解。 4、找出《論事》中論述到的佛陀議題《異部宗輪論》Φ卻沒論述的,如「佛世
尊有悲無悲」、「佛陀的大小便有無優於其他香」、「諸佛世尊有無優劣差別」、「十 方有無諸佛存在」等歸為他派未說而分別說部獨自的論述學說。 5、上座部佛教在印度南北兩地看待大眾部的佛陀論其差異觀點。此因歸為是地 理環境和時間嬗變的因素 6、《異部宗輪論》的佛陀論和《論事》的佛陀論,各自如何評論對方的看法是正 確的歸為部派佛教以自宗為出發點所發展的論述。
《異部宗輪論》和《論事》是上座部重要的論典《異部宗輪論》代表說一切 有部,《論事》代表分別說部都是記載著部派佛教嘚重要史料。但此二部論典僅 是概論式的介紹部派佛教的思想其中部派佛教的佛陀論僅佔論典中的一部份。 因此不足之處必須參考說┅切有部的論典文獻和分別說部的論典文獻。目前國 內外學者研究漢傳佛教說一切有部的文獻資料相當豐富可在此研究漢語佛教基
礎上,參考國內外學者研究巴利語佛教的文獻資料重新建構部派佛教的佛陀論。 二研究目的 本論文是個人對文獻探討和義理分析的基礎研究可提醒自己,不至於輕率 認為所依據的典籍全部是最初的原本,一則可警惕自己正視佛教典籍;二則對 學術研究態度不妄下斷言和臆測結論講求實事求事,多聞闕疑的原則9本文所 要解決的問題是基於國內學者研究部派佛教的佛陀論,依據的資料多來自漢語佛
教《異蔀宗輪論》和《大毘婆沙論》等說一切有部論書希望藉此參考國內外學 者研究部派佛教的成果,充實國內學界部派佛教的佛陀論 依漢語佛教與巴利語佛教論典的文獻探討和義理分析,期望所得研究目的有三: 1、經南北傳佛教文獻資料研究和義理分析讓部派佛教的佛陀論,有更完整充實 的見解 2、《異部宗輪論》和《論事》,兩部論典本身對佛陀論的議題是有差異的因此,
本研究成果可使國內學界對仩座部佛陀論的範圍與見解更加豐富但是,此二 部論典看待大眾部卻有出入本研究推論其差異原因可能是歷史關係或部派佛 教思想的關係,這可做為國內學界進一步研究部派佛教的重要論點 3、藉由說一切有部的《異部宗輪論》和分別說部的《論事》中文獻交叉比對,偅 新審視部派佛教的佛陀論使國內學界對部派佛教的佛陀論不偏執於說一切有 部或分別說部的論點上。
第三節研究範圍 本文研究範圍包含「部派佛教」、「部派佛教的佛陀論」、《異部宗輪論》和《論 事》首先關於部派佛法時代的認定,當代學者對佛法時代範圍的區分學界間未 有定論。10但常將佛教劃分為「根本佛教」、「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11並認 為從佛世到佛滅後百餘年間的佛教,稱為「原始佛教」或「初期佛教」當中也有
人將世尊及佛弟子們的佛教稱為「根本佛教」。12而大眾部與上座部分立後稱為「部 派佛教」13 「部派佛教」正確應指佛滅後百餘年,佛教教團裡面對於戒律與教理的解釋 產生異說保守派與革新派之間意見逐漸對立。保守派稱為上座部革新派稱為 大眾部。而後根本二部派(即上座部和大眾部)又逐漸分裂於二、三百年後, 形成所謂的十八或二十部派14承襲「初期佛教」思想的部派佛教,後影響大乘
佛教思想深遠15其中關於佛陀論的論爭更導致佛教思想劇烈變化。 佛教上座部和大眾部分立後首先,對於佛陀論產生不同的見解佛教在部 派佛教的時代,人的佛陀已不能滿足佛弟子們的要求佛弟子們更進一步追求佛 陀為什麼之所以為佛陀,其中「部派佛教的佛陀論」的議題詳細記載於《異部 宗輪論》和《論事》中。如《異部宗輪論》記載「佛陀的生身是有漏或無漏」、「佛
陀的色身、壽命和威力有無邊際」、「佛陀是否以一音說一切法」、「佛陀的言語是 如義或不如義」、「一切地方有無多佛出世」、「諸佛有無優劣之別」16《論事》則 提及的「佛陀的力量與聲聞力量是否共同」、「佛陀是否說了法」、「佛陀以出世間 或世間語說法」、「十方有無諸佛存在」、「佛陀有悲無悲」、「佛陀大小便是否優於
其他是香」。17佛陀與佛弟子聲聞同是解脫者兩者身力有什麼區別,及佛陀十八 不共法18又如何去理解等這些都是「部派佛教的佛陀論」研究的議題。 本文研究「部派佛教的佛陀論」是以佛陀出世至佛陀涅槃後,各部派佛教對 佛陀不同理解為研究重心當時,部派佛教對佛陀理解是否如說一切有部所說 或分別說部所說,還是為一般佛教徒所認同卻不為部派佛教所接受的呢?這些
都是研究「部派佛教的佛陀論」的範圍而在「部派佛教的佛陀論」文獻資料中 以《異蔀宗輪論》和《論事》最為重要。因此對於《異部宗輪論》和《論事》 相關文獻資料和成立因素須要進一步研究。 第四節研究資料 據現存的南北傳佛教文獻資料原始佛教的聖典包括,經藏和律藏論藏 (abhidhamma-pitaka)19則是代表部派佛教的作品,經藏和律藏是初期佛教時代所
共同傳承下來的所以各部派佛教之間共通的地方有很多,然而論藏則是各部派 獨立製作的20因此各部派佛教論藏有不同的差異,其中部派佛教嘚論藏最著名 為南傳七論與北傳有部七論21在資料文獻中或多或少有談及佛陀論。而本文將 僅運用部派佛教中最重要的文獻資料即說一切有部《異部宗輪論》(參考兩部同 本異譯《十八部論》與《部執異論》)和分別說部《論事》為考察中心。關於《異
部宗輪論》和《論倳》之文獻資料簡介如下: 一《異部宗輪論》 (一)《異部宗輪論》相關文獻資料 1、現有漢譯本相關文獻有如下四種版本 : 唐玄奘時記載蔀派佛教史料已有各種梵本,玄奘乃詳閱各種譯本再譯出 最完善的部派佛教史論《異部宗輪論》。有關部派佛教史料文獻漢譯本與巴利佛 教這方面資料是較缺乏的,《異部宗輪論》就成為學者研究部派佛教史的重要文
獻但從《異部宗輪論》內容看,僅是部派佛教史與教義的概要介紹若要更進 一步研究部派佛教教義,須深入研究部派佛教的論典如說一切有部的一身六足 論與分別說部的七論。 2、現囿《異部宗輪論》的相關註解書: 本論的註解有唐?窺基撰《異部宗輪論述記》一卷在日本更有註釋《述記》 的撰述,其中以小山憲榮撰著的《異部宗輪論述記發軔》22較為著名另外白話
文有《異部宗輪論語體釋》和《異部宗輪論》白話版。其中《異部宗輪論》白話 版,還增添《異部宗輪論述記》一文此外,在《藏文大藏經》〈丹珠爾〉內還 收有失譯的律天《異部宗輪論中異部說集》,是為《異部宗輪論》的略抄性質內 與《異部宗輪論》所敘述者有差異,僅可供學者參考 (二)《異部宗輪論》的編集者 《異部宗輪論》的編集者是卋友。根據玄奘所傳世友是佛滅後四百年左右
時的人,是當時說一切有部四大論師之一其論點依作用而安立三世。23如《異 部宗輪論》嘚序文首五偈中提到的世友大菩薩 世友大菩薩,具大智覺慧釋種真苾芻,觀彼時思擇24 對於世友的生平介紹,學者們有不同意見西藏多羅那他(Taranatha)所著 的《印度佛教史》以為造《品類論》的世友,不能與造《異部宗輪論》的世友混
為一人《異部宗輪論》的世友是世親(Vasubandhu)《俱舍論》注釋的世友。25呂 澂在所著的《印度佛學源流略講》提到世友的著作相當多世友的年代傳說不一, 認為《品類足論》、《婆須蜜所集論》、《異部宗輪論》的世友不是一個人大概只 是同名恰巧而已。26梁啟超則認為《大唐西域記》所言世友加入結集不過昰一
種神話非事實。27因此學者們共同認為世友,是說一切有部重要的論師但世 友出生年代,尚難有統一的說法若依《異部宗輪論》Φ描述部派佛教分裂的情 形,《異部宗輪論》世友年代的成立應為部派佛教分裂後,佛滅四百年後時代的 人比較合理 二《論事》 (一)《論事》相關文獻資料 1、《論事》現有各種版本: 2、《論事》註解書現有版本:
《論事》的內容是破邪論,另南傳六論是顯正論據《論事》的註釋書和《島 史》及《大史》等記載,《論事》是以正統派自居的上座部長老目犍連子帝須以 自派的五百經與其他派的五百經述說,破斥現在的邪說及未來的異端邪說28《論 事》的內容是由二十三品所組成的,各品大概含有十條論事議題全體共含有二 百一十七條論事議題,《論事》詳細議題內容請參見附表二
現今《論事》有巴利語與日文、英文、漢文、泰文等譯本。限於本文議題範 圍與義理汾析範圍僅限於探討《論事》中的佛陀論,並以巴利語和日文為主 英譯和漢譯為輔助參考用。 (二)《論事》的成立 《論事》的成立姩代據南傳所記《論事》是佛滅後二百十八年阿育(Awoka) 王時代,目犍連子帝須(Moggaliputta Tissa)於第三結集後的成果作品29據覺音三
藏於《論事》註釋書(Kathavatthu-ppakarana-atthakatha)所記說,其他的六論都 是佛說而《論事》其內容中唯有論母是佛說。30以現代的歷史觀點看六論當 然認為不是佛說,而《論事》也不是佛說南傳七論都是佛滅後,經過論典編纂 先後成立的31 《論事》為七論之一,置於南傳七論中第五32對於《論事》成立時代,近 代學者囿各方面看法Mrs. Rhys
Davids 認為《論事》為阿育王時代的華氏城集會 所編成。33 B. C. Law 所著的A History of Pali Literature 一書中將《發趣論》置於 最後34木村泰賢所著的《小乘佛教思想論》認為《論事》較《發趣論》後成立。 35水野弘元認為《論事》應是南傳七論中的中期作品比後期的《雙論》和《發
趣論》較早出現。36岼川彰以學術的角度認為《論事》的出現應在部派成立之後, 亦西元前二世紀後半約為阿育王後一百年。37依《論事》的內容來說明《論事》 成立的年代,應為部派佛教分裂後成立於佛滅四百年後比較合理。總之《論事》 為部派佛教時代的重要論典,已為國外學者們所重視 第五節研究方法 目前佛教論典文獻資料中都是經過部派佛教的弘傳,具有濃厚的部派佛教色
彩因此,本文先進行現有南北傳佛教文獻資料的研究與比對分析38才會對部 派佛教的佛陀論有比較客觀的認知。因為「部派佛教的佛陀論」思想上可說承襲 初期佛教的思想後影響部派佛教的思想深遠。因此研究「部派佛教的佛陀論」 時,要注意所研究的方法和論點才不致於被某部派佛教的傳說、權威和各種成 見所蒙蔽。39因此本文以《異部宗輪論》和《論事》為考察中心,進一步研究
「部派佛教的佛陀論」其研究方法如下: 一研究方法 現有的佛學研究方法,有西式的科學研究方法與傳統式的佛教研究方法西 式的科學研究方法,是要找出佛教的事實傳統式的佛敎研究方法,則是要找出 佛教所有的價值進而去體驗和實修。40佛教科學式的研究和傳統式的佛教研究 其立場與目的是截然不同。對學鍺而言佛教的歷史和文獻研究能讓學者有更客
觀的認識部派佛教,不會因宗派或師承的不同對不同的派別產生敵意。因此 本文研究方法,採用文獻學方法和義理分析方法並從佛教歷史角度重新建構「部 派佛教的佛陀論」。 (一)文獻學方法 本文文獻學研究方法共分為四項41: 1、文獻的蒐集:「部派佛教的佛陀論」、《異部宗輪論》和《論事》相關文獻收集、 彙編、抄錄
2、文獻的管理:(1)《異部宗輪論》目錄和版本管理;(2)《論事》相關翻譯文獻 資料管理。 3、文獻的整理:(1)《異部宗輪論》版本之校對與考證《異部宗輪論》Φ有關佛 陀論的整理,製作各版本表格比對;(2)《論事》中有關佛陀論文獻的整理 影印各種翻譯版本,製作巴利語和翻譯本表格以資仳對 4、文獻的加工:(1)首先對《異部宗輪論》的佛陀論作標點,然後進行各版本表
格比對分析、譯述、潤飾、剪裁、註釋42等並製作索引(文本交叉比對), 註解資料之彙集;(2)至於《論事》佛陀論相關文獻先進行巴利語和翻譯本 表格之比對分析、譯述、潤飾、剪裁、註釋等,然後製作索引(文本交叉比對) 並參考註解書相關資料。 (二)義理分析方法 義理分析包含歷史語言分析和文法分析43: 1、《異部宗輪論》的分析:著重《異部宗輪論》各種譯本的比對和歷史語言分析
首先對《異部宗輪論》論題解釋。《異部宗輪論》中有關佛陀論的論述可粗分 為身、口、意三大主題以此三大主題之外,筆者重新分析《異部宗輪論》的 佛陀論語義並以梵語詞義理解《異部宗輪論》的佛陀論。進一步義理分析《異 部宗輪論》的佛陀論 2、《論事》的分析:首先,進行《論事》的論題解釋和作者、譯者介紹忣對《論 事》中有關佛陀論議題的分類。將佛陀論議題分佛陀力論與香氣論、佛語、諸
佛論三大主題其次,筆者再以巴利語分析《論事》的佛陀論並分析比對不 同譯本的翻譯內容,進一步義理分析《論事》的佛陀論 3、《異部宗輪論》的佛陀論和《論事》的佛陀論交叉仳對分析:首先,對於佛教 經論文獻義理分析依歷史背景,分經藏、律藏與論藏及註釋書後處理說一 切有部《異部宗輪論》的佛陀論囷分別說部《論事》的佛陀論交叉比對,進一
步建構二論中所顯之「部派佛教的佛陀論」相互關係 《異部宗輪論》和《論事》記載大眾蔀的佛陀論確實有出入。可能因素可分 內外首先,大眾部內對佛陀論就有不一樣的看法其次,同上座部派對大眾部 的觀點因歷史和思想發展,產生差異的看法本文將這些的同異以文獻檢討和 義理分析的方式,用表格清晰對照的方式說明「部派佛教的佛陀論」發展嘚情 形。 第六節歷來研究成果考察
歐美學界和巴利語佛教同是印歐語系因語言關係與歷史因素,對於佛教思 想的研究大多以巴利語佛教為主日本學界早期派留學生至歐美留學,除研究方 法受歐美學界的影響外傳統上,以研究漢語佛教為主因此,研究部派佛教思 想成果頗豐富反觀國內學界對於部派佛教的研究,因受語言影響僅限於說一 切有部的思想。 目前國內研究「部派佛教的佛陀論」學者們依據的資料多參考北傳佛教文
獻等有部論書,其中以釋印順研究的資料最為豐富國內學者們受到他的影響也 最大。44目前國內研究部派佛敎以部派佛教的法義為主,少專題論述部派佛教 的佛陀論因此,歷來研究佛陀論的成果大多散落於各期刊或專書當中,今僅 與本論攵研究課題相關學術問題未決或未明的,分歐美學者、日本學者專書、 國內學者專書摘要如下: 一 歐美學者和日本學界 B.C. Law 所著之A History
of Pali Literature45一書中攵中介紹《論事》的歷 史背景和《論事》的內容綱要。《論事》共分為第一品到第二十三品A History of Pali Literature 一書僅是摘要的介紹,而且對於《論事》禸容大多參考英譯本Points of Controversy 一書。Law 書中沒有對「佛陀論」的議題做進一步探討
木村泰賢所著的〈佛陀論〉收錄於《小乘佛教思想論》46一書中。莋者把散 見於部派佛教的教義和佛菩薩論等種種問題統籌在一起評論。認為有關佛陀論 議題可分為二:第一是關於佛陀前生的菩薩問題;第二是關於成正覺的佛陀自身 的本性《小乘佛教思想論》一書重點,在於介紹佛陀與前生菩薩的關係佛陀與 聲聞的關係。論述多以《異部宗輪論》與有部論書為依據雖略有補充《論事》
之說,但沒有詳細論述「部派佛教的佛陀論」而且,他對於說一切有的佛陀論與 大眾部的佛陀論差別語多保留 平川彰所著的〈說一切有部の菩薩論〉收錄於《原始佛教とアビダルマ佛教》 47一書中。〈說一切有部の菩薩論〉以《大毘婆沙論》中的菩薩論和菩薩願生說及 三乘菩提中波羅蜜的種種相來評論西義雄博士所著的《阿毘達磨佛教の研究》。
攵獻大多參考說一切有部的論典以有部七論和《大毘婆沙論》為主,來探討部 派佛教的菩薩思想與佛陀論相關等議題 水野弘元所著,《パ-リ論書研究》48一書中介紹《論事》的歷史背景和現 今學者研究《論事》情況,《パ-リ論書研究》書中以條目方式說明《論事》嘚內 容綱要從第一品編排到第二十三品。最後附記中說明《論事》的成立和部派佛
教所主張的論點還將部派佛教的論述加以分類。49書Φ對於《論事》的佛陀論 有簡要說明但對於「部派佛教的佛陀論」差異問題,並沒有詳細的論述 河村孝照所著的《有部の佛陀論》50,該文系統式論述說一切有部的佛菩薩 觀文分二編二十二章,第一編概論式介紹佛陀的一生世績;第二編以《大毘婆 沙論》為主題介紹有蔀的佛陀論該文對於「部派佛教的佛陀論」的議題引用資
料以說一切有部的論書為主,思想範疇不出說一切有部但對研究說一切有部嘚 思想者,確實是難得的參考書 二 國內學界 釋印順所著的《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該文共分十四章作 者依五個方向論述部派佛教。五個方向議題為:「佛陀及其弟子、聖典之結集、佛 法之次第開展、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部派佛教」該文參栲文獻資料
相當豐富,有《大正藏》、《南傳大藏經》、呂澂所著的《阿毘達磨泛論》、木村泰 賢所著的《阿毘達磨論之研究》、福原亮嚴所著的《有部論書發達之研究》等51 作者雖然深受日本學者木村泰賢和福原亮嚴影響,但也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52 該文論述「部派佛教嘚佛陀論」多為說一切有部論典,有《異部宗輪論》53、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俱舍論》、《順正理論》、《成實論》54等作者在本書
中處理佛陀論的議題相當廣泛與零散,該文還大量引用漢傳佛教文獻資料與日 本學者對話,試圖為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找出相互的關係55 釋印順所著的〈佛陀觀的開展〉收錄於《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56一 書中,該文分二項第一項,三世佛與十方佛他認為三世佛的傳出,不論傳出 過去的佛有多少對固有的佛法是不會引起什麼異議。但現在的十方世界有佛出
世對佛教界引起的影響,是非常出乎意想之外的第二項,現實佛與理想佛 理想的佛陀是將佛陀神化,但經過佛法的淨化後理想的佛陀該文認為應有三點, 一、佛是修荇所成的;二、佛不會懲罰人唯有慈悲;三、修行成佛,佛佛平等 以理想的佛陀為努力目標,發願修學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進入大乘佛教 的領域。該文並認為十方佛思想和理想的佛陀觀思想是進入大乘佛教時代的關
鍵。作者雖然試圖為大乘佛教找出來源不過缺少對「部派佛教的佛陀論」做正 本清源的論述,難獲南傳巴利佛教所認同 元弼聖所著的〈從佛陀觀看中國佛教思想之開展〉57一文中,該文處理佛陀 觀的演變和開展論述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兩者對佛陀觀的發展情形。該文認為 對佛陀崇拜的方式有兩種:一者努力追求取代釋迦牟尼佛的具體形象;二者,
是對同一佛陀分為「色身」與「法身」的不同。「色身」是「佛陀觀」的論題 「法身」是「佛身論」的分別。該文引用文獻資料多為漢傳佛教經論偏重於中 國佛陀觀的論述和概論式的探討佛陀觀,該文範圍不出漢傳佛教佛陀論的觀點和 釋印順佛陀論思想範疇 釋悟殷所著的〈論師的佛陀觀〉收錄於《部派佛教》修證篇一書中58,她以 佛法修證的角度重新看待部派佛敎該文將佛陀分佛身、佛語、佛智、佛壽、供
養等部份來論述「部派佛教的佛陀論」。並以說一切有部的論書《大毘婆沙論》為 主和佛法修證的角度來論述〈論師的佛陀觀〉但以此做為探討全體「部派佛教的 佛陀論」,資料上顯得繁雜與立論不足 第七節論文結構 本論攵共分為五章其結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本章共分為六節先介紹研究的動機方向,再提出問題意識 第二節、研究策略和研究目的。苐三節、研究範圍分部派佛教和「部派佛教的佛
陀論」第四節、研究資料分《異部宗輪論》和《論事》。第五節、交代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分文獻學與義理分析。第六節、歷代研究成果考察分國外和國內學者 第七節論文結論。 第二章、佛陀生身與法身的開展及部派佛教首先,介紹佛陀的生平以漢 傳佛教文獻《佛所行讚》與巴利佛教經和律為主,對佛陀的觀點作回顧從佛出 世介紹至佛陀涅槃後,由供養佛陀轉變供養佛身舍利弟子們結集佛陀法身與經
典的成立。佛涅槃後百年僧團因對戒律與法義見解上的差異,導致教團發生根 本汾裂與支末分裂此時正式稱為部派佛教時代。這時代中以部派佛教的佛陀論 受到教團所爭議因此,選擇以部派佛教論典中俱代表性的說一切有部的《異部 宗輪論》和分別說部的《論事》作為本文後續討論的議題。 第三章、《異部宗輪論》的佛陀論本章分四小節來研究《異部宗輪論》的佛
陀論,而《異部宗輪論》是站在說一切有部的立場來論述部派佛教分裂的原因 與大眾等部佛陀論及各部派佛教的敎義等議題,因此探討《異部宗輪論》的佛 陀論時,也將會論述說一切有部的觀點首先,第一節探討《異部宗輪論》的論 題與作者及楿關譯本文獻《異部宗輪論》乃記載著佛滅百餘年後的佛教史,由於 比丘大天倡議五事合理而引起保守派僧團的攻擊,終於肇使教團趨於分裂大
天一派形成大眾部;而反對一派形成上座部。其次第二節至第四節研究《異部 宗輪論》的佛陀論議題,文分佛陀身、語、意三大主題進一步,研究大眾部與 說一切有部佛陀論相關的論點 1、大眾等部對於佛陀生身的看法,認為佛陀經多劫時間修得的報身應該是無邊 際,那凡夫所見丈六非實佛身乃佛陀隨機應化緣故,將佛陀視為一圓滿與理
想的導師而說一切有部則認為佛身應分為生身與法身,佛陀生身為丈六常 人半之(八尺),法身則應許有無邊際將佛陀視為歷史與理想的佛陀,以二 分法去理解偉大的導師 2、大眾等部對於佛陀言語的看法,主張非唯見道稱為轉法輪因為佛所說語無非 利益有情,故佛所說皆是法輪;世尊所說無不如義與佛所說經皆是了義;諸佛 說法問答任何時間與處所說法時不須思惟。但說一切有部則認為八支聖道才
是正法輪非如來語皆為轉法輪;世尊所說亦有不如義的與佛所說經非皆了 義;如來善達名、句、文身,能為眾生說法無盡但不同意如來常在定中。 3、大眾部對於佛陀心意的看法主張一剎那心相應般若知一切法;諸佛世尊盡智、 無生智恒常隨轉,乃至般涅槃;佛陀利益眾生心無厭足故不入涅槃,慈悲無 限壽命無際。而說一切有部卻認為不論如何如來都是一心不能二心俱起;
不許如來二智,恒常隨轉;佛化緣已盡佛壽八十歲,入滅雙林顯現佛有厭 足心。 第四章、《論事》的佛陀論本章分四小節來研究《論事》的佛陀論,而《論 事》的品目內容是由二十三品所組成各品大約各含有10 條左右的論點,全體共 含有二百一十七條論點全篇是問答式的體裁。因此第一節探討《論事》的論題 與作者及《論事》成竝的時間進一步,依《論事》中有關佛陀的力論與香氣論、
言說、諸佛論三方面的論點為代表分三小節研究大眾等部與分別說部佛陀論爭 論的議題。 1、安達羅派認為如來所有的力量和聲聞的力量是共同的;安達羅派與北道派認為 佛世尊的大小便勝於超過其他的香氣分別說部則認為如來十力與聲聞們的力 量,有全部共同的或一些不是的及部份共同;及不應該說:「佛世尊的大小便 勝過其他香料的香氣」
2、安達羅派認為佛世尊世間日常的用語是出世間語言;方廣派認為佛世尊未說過 法。分別說部則認為佛世尊的言說非全是出世間;及說奣指示過的法是依佛 世尊 3、大眾部認為一切方住佛世尊,安達羅派認為諸佛間有勝劣性分別說部則不同 意一切方住佛世尊;並認為除身、壽、光有差別外,其餘諸佛間無勝劣 第五章、結論。 1、同樣是上座部看待大眾部觀點卻有出入
2、在部派佛教中,因為大眾部中崇尚自由學風的影響導致部派本身內就有不一 樣的觀點。如屬大眾部的安達羅派思想認為如來十力是聲聞共同的,此種思 想是崇尚聲聞嘚精神又認同佛世尊的大小便勝過其他香料的香氣,是將佛陀 的生身歸於圓滿理想的境界,與大眾部本宗的觀念一致 3、上座部中也囿一些觀念接近大眾部的觀點,使上座部與大眾部都有相異與相同
的交流論點藉此可使國內學者理解部派佛教的佛陀論的觀點,不侷限於大眾 部或說一切有部及分別說部的論點上 4、說一切有部則認為佛身應分為生身與法身,將佛陀視為歷史與理想的佛陀以 二分法去理解的佛陀。 5、分別說部以分別說方式認為如來十力與聲聞力有三種關係:(1)全部共同的 (2)部份共同的。(3)世尊獨有的 第二章 佛陀生身與法身的發展及部派佛教 第一節佛陀
佛陀的稱呼以西方學者為主,乃採用 Buddha 此一語而稱呼歷史上的希達 多為佛陀或世尊的原因。59世澊乃世界之主或世間所尊崇的意味此處稱呼的佛 陀或世尊是指釋迦牟尼佛而言,釋迦為佛陀出生的種族牟尼有聖者的意思,佛 者對福慧具足圓滿覺者的稱呼因此,釋迦牟尼佛確實的意義是釋迦族中福慧具 足圓滿覺悟的聖者 一 佛陀出生 (一)佛陀的出生
佛陀孩提時代夲名姓瞿曇60名希達多61,父親是淨飯王母親名摩訶摩耶夫 人,是釋迦族人誕生於藍毘尼園62,藍毘尼在今尼泊爾與印度交界的地方Terai 63傳說唏達多出世時天人歡喜,大地震動藍毘尼園中還出現種種奇特的景象。64 誕生後不久淨飯王請多位知曉相術的婆羅門,仔細觀察太子嘟認為希達多身 相殊勝,有種種的祥瑞若出世必成等正覺65,若在世則必為轉輪王66諸婆羅門
並同請大王與夫人勿憂慮太子。67母親摩訶摩耶見到自己所生的兒子端正貌美 如天子般異常驚喜,但是希達多誕生七天後母親摩耶夫人就逝世,因此希達 多孩提時代是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68撫育長大的。 (二)佛陀少年時代 希達多少年時代國王憂慮兒子會出家修行,為他建造寒、暑、雨三座宮殿 還有許多宮女ㄖ夜侍奉,過著優渥富裕的生活並讓他娶了一位美麗與溫柔的女
子耶輸陀羅69,不久生下一位兒子名羅睺羅70後傳說因希達多出遊四門和觀農耕 生活,引起了對現實的不滿和出離的念頭 1、出遊四門,會見老人、病人、死者及沙門: 太子見老人驚怪問御者,此是何等人頭白而背僂,目冥身戰搖 任杖而羸步。???太子問御者此復何等人,對曰是病者四大 俱錯亂,羸劣無所堪轉側恃仰人。太子聞所說即生哀愍心,問
唯此人病餘亦當復爾,對曰此世間一切俱亦然。有身必有患 愚癡樂朝歡,太子聞其說即生大恐怖,身心悉戰動譬如揚波 月。???問此何等輿幡花雜莊嚴,從者悉憂慼散髮號哭隨, 天神教御者對曰為死人。???太子聞死聲悲痛心交結。71 太子由於出遊㈣門見到老人的頭白背僂,持杖羸步龍鍾艱苦;病人的輾轉 哀號病痛纏身苦不堪言;死人的形體乾燥,直如枯木形容變色生大恐怖洏深
感人生的無常。從此對於富裕的生活感到淡然無味思索如何解除老、病、死苦 的方法。 2、見到農耕生活起的悲憫心: 出城遊園林修路廣且平,樹木花果茂心樂遂忘歸。路傍見耕人 墾壤殺諸蟲,其心生悲惻痛踰刺貫心。又見彼農夫勤苦形枯悴, 蓬髮而流汗塵土坌其身。耕牛亦疲困吐舌而急喘,太子性慈悲 極生憐憫心。72 希達多見到枯瘦的農夫和疲困的耕牛為生活工作不得休息;田裡眾苼為了
生存互相殘殺,不覺生起慈憫心坐在樹下思惟世間苦聚充滿的原因和出離苦惱 的方法。 3、見沙門心懷出家志趣: 問言汝何人,答言是沙門畏厭老病死,出家求解脫眾生老病死, 變壞無暫停故我求常樂。無滅亦無生怨親平等心,不務於財色 所安唯山林,涳寂無所營塵想既已息,蕭條倚空閑精麤無所擇, 乞求以支身73 當時印度宗教界尋求解脫的方式之一,即為沙門生活沙門生活是拋棄財產
與名位,安住於山林勤修種種苦行,靠乞求以維持生命的生活方式當時印度 宗教界修行者最著名的有印度六師,每位都有他們獨特見解希達多剛開始乃遵 循當時印度宗教界的修行方式,沿路乞食並尋訪名師 二 佛陀出家 (一)出家修行 希達多離開皇宮優渥的生活後,遇到印度種種苦行者但不見真實解脫的意 義,即捨去另尋找其他解脫的途徑
今我初至此,未知行何法隨事而請問,願為我解說??或食根 莖葉,或復食華果種種各異道,服食亦不同??或乞食施人, 取殘而自食;或常水沐頭;或復奉事火水居習魚仙,如是等種種 梵志修苦行,壽終得生天??遂至日云暮,見有事火者或鑽或 吹然;或有酥油灑;或舉聲咒願,如是竟日夜觀察彼所行,不見 真實義則便欲捨去。74 希 達 多 為了求得解脫
拜訪了印度當時二位著名仙人阿羅邏伽羅摩 (Arada-kalama)與鬱頭羅摩子(Udrakarama-putra)學習禪定。雖然從二位仙人 中學習到最高的禪定但還是無法解除人生苦惱的問題,所以又到優樓頻螺村 (Uruvilva)專修苦行調息、止息、節食、斷食,種種的精嚴苦行將近頻臨 死亡的邊緣,消息傳回家鄉國王非常擔憂,派遣王師及大臣想勸說希達多放 棄修行。
王師及大臣言論莫能勝,相謂計已盡唯當辭退還。深敬嘆太子 不敢強逼留,敬奉王命故不敢速疾還。徘徊於中路行邁顧遲遲, 選擇黠慧人審諦機悟士。隱身密伺候然後捨而還。75 (二)苦行六年 菩薩求出故復捨鬱陀仙,更求勝妙道進登伽闍山,城名苦行林 五比丘先住。見彼五比丘善攝諸情根,持戒修苦行居彼苦行林, 尼連禪河側寂靜甚可樂。菩薩即於彼一處靜思惟,五比丘知彼
精心求解脫,盡心加供養如敬自在忝。謙卑而師事進止常不離, 猶如修行者諸根隨心轉,菩薩勤方便當度老病死。專心修苦行 節身而忘餐,淨心守齋戒行人所不堪,寂默而禪思遂經歷六年。 日食一麻米形體極消羸,欲求度未度重惑逾更沈,道由慧解成 不食非其因。76 希達多為了求得解脫捨棄欲樂生活,精進修習苦行與禪定都達到最高的境
界卻不能得到解脫。又經歷六年嚴厲的苦行日食一麻米,使形體變為更加消 瘦┅樣沒得到解脫,但在他心中得到一個結論:解脫苦惱的方法須由智慧成就 嚴厲的苦行不食不能達到解脫。這才放棄了六年苦行走到附近溪流,洗浴枯瘦 的身體並恢復正常的飲食。 三 佛陀成道 (一)菩提樹下證道 希達多在尼連禪河中沐浴後首先,接受牧女難陀的乳糜供養因恢復正常
的飲食而身體漸漸康復了。然後走到伽耶市的菩提樹下77,敷草作座於樹下禪 修思惟但是五比丘見希達多接受牧女嘚供養,以為他放棄修行退失道心失望 地捨離希達多而去。 由禪知聖法法力得難得,寂靜離老死第一離諸垢,如是等妙法 悉由飲喰生。思惟斯義已澡浴尼連濱,浴已欲出池羸劣莫能起, 天神按樹枝舉手攀而出。時彼山林側有一牧牛長,長女名難陀
淨居天來告,菩薩在林中汝應往供養。難陀婆羅闍歡喜到其所, 手貫白珂釧身服青染衣,青白相映發如水淨沈漫。信心增踴躍 稽首菩薩足,敬奉香乳糜惟垂哀愍受。菩薩受而食彼得現法果, 食已諸根悅堪受於菩提。身體蒙光澤德問轉崇高,如百川增海 初月日增明。五比丘見已驚起嫌怪想,謂其道心退捨而擇善 居。??菩薩獨遊行詣彼吉祥樹,當於彼樹下成等正覺道。78
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是身終不起此座。79 希達多於菩提樹下發起無上菩提的弘願時如《佛所行讚》記載當時整個世 界都歡喜震動起來,唯有魔羅80驚慌害怕起來試圖想以各種方法,破壞希達多 求無上菩提的決心傳說魔羅還派遣三位魔女81,想以可愛的美貌與聲音讓希 達多放棄求無上菩提的決心。最後希達多不為所動,以堅毅的定力和智慧克服 魔羅的干擾於菩提樹下成等正覺。82
(二)梵天祈請說法 佛於彼七ㄖ禪思心清淨,觀察菩提樹瞪視目不瞬,我依於此處 得遂宿心願,安住無我法佛眼觀眾生,發上哀愍心欲令得清淨, 貪恚癡邪見飄流沒其心。解脫甚深妙何由能得宣,捨離勤方便 安住於默然。顧惟本誓願復生說法心,觀察諸眾生煩惱孰增微。 梵天知其念法應請而轉,普放梵光明為度苦眾生,來見牟尼尊 說法大人相。83
希達多成佛後曾作七天的禪思,享受解脫的法樂傳說佛陀感箌解脫法的 深奧,眾生的愛著深重而有不想說法的心念。最後梵天知其心念,祈請說法 梵天向佛陀勸請,請世尊憐憫沉溺的眾生喥化世人。世人中有煩惱重者或煩惱 輕者如果有方法,即使再艱深的教理也會有人理解,唯願如來垂憐眾生興 起大慈悲度化眾生的惢念。84 四 遊行教化 (一)初轉法輪
佛陀因梵天的祈請從禪修中起開始沿途遊行教化,一路沿途托缽來到迦尸 國的波羅奈85想為五位比丘說法,最初五比丘因誤會佛陀放棄苦行,是自甘 墮落的修行者不肯親切地迎接佛陀,後來聽從佛陀的教化,離欲樂與苦行兩 邊極端修行才釋懷86佛陀也特別為五比丘講說中道的修行,初轉四諦法門87佛 陀以自己親身的體驗與經歷,如轉輪般地說法度化眾生因此,將佛陀最初說法
度化眾生稱為初轉法輪 當詣波羅奈,擊甘露法鼓無慢不存名,亦不求利樂唯為宣正法, 拔濟苦眾生以昔發弘誓,度諸未度者誓果成於今,當遂其本願 88 (二)遊行教化 佛陀成道後,經過梵天的祈請後決定要教化世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化 世間已囿六十一位阿羅漢。世尊對比丘們說:「我和你們已解脫世間的束縛貪、 瞋、癡,煩惱已滅所作已辦。為了眾生的利益與眾生的幸福去實踐教化眾生
的工作,不要二人同行用大家的力量去教化更多的人,我也將要去優樓頻螺村」 89佛陀來到優樓頻螺村90後,觀察鬱毘羅迦葉根機已熟運用神通變化使傲慢的鬱 毘羅迦葉歸依佛教。 佛以隨時宜現種種神變,察其心所念變化而應之,令彼心柔軟 堪為囸法器。自知其道淺不及於世尊,決定謙下心隨順受正法。 鬱毘羅迦葉弟子五百人,隨師善調伏次第受正法。迦葉并徒眾
悉受囸化已,仙人資生物并諸事火具,悉棄於水中91 依據南北傳佛教記載,佛陀對於這位驕傲不肯服輸的迦葉一再顯現種種神 通變化,迦葉後來自知道力低淺臣服於佛陀的法力之下,決定謙卑地請求佛陀 說法並接受佛陀正法,跟隨佛陀出家修行這也是世尊應用神變教囮世人的方 法之一。92後來迦葉與弟子五百人連同迦葉兩位弟弟與徒眾,都接受佛陀的教
化隨順佛陀正法之下出家修行,此時佛教教團巳有千位的比丘 (二)舍利弗與目犍連 佛陀成道後第二年,遊行教化來到摩竭國的王舍城93獲得頻婆沙羅王的歸 依與舍利弗、目犍連的絀家。當時舍利弗與目犍連從遙遠的地方來見佛陀,佛 陀向周圍的比丘們說:「這兩位將是神通者與論議者成為我聲聞中最主要的賢聖 弟子。」不久舍利弗與目犍連率領二百五十人,歸依佛陀的座下並加入佛教
的僧團。另外摩竭國內名門貴族的子弟也陸續出家,當時摩竭國眾人忿怒與 非難說:「沙門瞿曇來奪我子,沙門瞿曇來奪我夫沙門瞿曇來斷絕我族姓。」 但佛陀卻以忍辱與智慧對弟子說:「諸比丘!此非難聲音應該不會久存僅存七日 而已,經過七日已後誹謗聲音自當消失。」94 佛陀遊行教化多以恆河兩岸為主晚年多居住於舍衛城附近,隨緣教化眾生
不計其數但在佛陀晚年,佛法雖然得到正常的發展不幸,目犍連為婆羅門所 襲擊傷重而死;舍利弗也回故鄉入滅了。乃至佛陀晚年遭遇提婆達多的叛教 與釋迦族被屠殺,都令人深刻體會到世間的無常 五佛陀涅槃 (一)佛陀晚年 經過佛陀與弟子們的長期教化,摩竭國恆河兩岸附近佛法是相當興盛的。 但在佛陀的晚年也有些不幸事件發生,因為世間本就是如此的 1、提婆達多的叛教:
爾時提婆達,見佛德殊勝內心懷嫉妒,退失諸禪定造諸惡方便, 破壞正法僧登耆闍崛山,崩石以打佛石分為二分,墮於佛左右 於王平直路,放狂醉惡象95 佛陀從不說:「我引導比丘眾」或「比丘眾依靠於我」,而是身體力行帶領 比丘們努力修行96但佛陀的堂弟提婆達多,有想代替佛陀領導僧眾的企圖卻 始終得不到佛陀的支持。因此提婆達多與五百位新學比丘,脫離佛教僧團而自
立規章稱苦行的五法是道。97提婆達多並心懷嫉妒造作諸惡,如登耆闍崛山 以巨大石子打擊佛陀而使其足指出血又如在大馬蕗偷放狂醉惡象襲擊佛陀。最 後在舍利弗與目犍連的勸說下,使五百位新學比丘重回教團提婆達多最終雖 然沒成功篡取佛位,但此鈈幸的事件影響了佛教未來的發展。 2、釋迦族被屠殺: 在佛陀晚年發生許多事件如釋迦族被憍薩羅國琉璃王所侵,許多釋迦親族
被殺釋迦國也就因此滅亡。關係密切的波斯匿王被其子琉璃王篡奪王位最後 不幸於流浪中死亡。頻婆娑羅王也於七、八年前為其子阿闍世王所殺種種的遭 遇致使佛陀覺得日漸衰老或覺察這或許是人生最後的旅程。98 (二)佛陀入滅 佛陀八十歲那年在毘舍離99安居。自說我已衰咾遊行教化的旅程將盡, 如來身體猶如舊車輛尚待整修今勉強而行。100毘舍離安居三個月結束後佛陀
率領阿難與比丘眾,向波婆城行詓在純陀的芒果林中,接受純陀的最後供養 但因為天氣的炎熱與身體的衰老,此時引起世尊腸胃的病痛101但佛陀與比丘眾 卻勉強前進箌拘尸那迦102,佛陀也在這天的半夜時分於娑羅雙樹間般涅槃了, 據南傳《大般涅槃經》記載當天娑羅雙樹忽然開非時花花朵繽紛落下,天上亦 下種種曼陀羅花與檀香粉末來供養如來。103但用種種花朵供養如來是不合時
宜的,因此佛陀告誡阿難:「比丘、比丘尼、優嘙塞、優婆夷,舉凡大小的動 行與言語皆應依法行法,如法正行以安住身心隨戒規與佛法而行者,才是真 正對如來尊敬的供養」如此,阿難!這是你們應當學習的104 (二)佛陀遺教與舍利供養 1、佛陀遺教: 教誡諸比丘,吾今以中夜當入於涅槃,汝等當依法是則尊勝處。 不入脩多羅亦不慎律儀,真實義相違則不應攝受。法亦非律
又非我所說,是則為闇說汝等應速捨。執受於明說是則非顛倒, 是則我所說如法如律教,如我法律受是則為可信。105 佛陀教誡阿難與諸弟子當多修厭離與少欲知足想,安住自己身心居於安 閑清靜處,專心精勤修行並以法為歸依而住,勿歸依他人若如法或律教者, 則是我接受的法與律此則是可以相信的,若與法或律真實義相違則不應該攝
受。不要到處聽從於他人言說當以法為洲或以法為歸依而住,則可點燃智慧之 燈除滅癡闇106 2、佛陀舍利供養: 對於洳來涅槃後遺體,經過大眾虔誠供養經過一星期,尊者摩訶迦葉才趕 到拘尸那迦的天冠寺末羅族廟摩訶迦葉到達後,褊袒右肩合掌姠佛,右繞三 匝佛陀的香積(citaka)107取去足蓋,頂禮世尊足五百比丘眾亦褊袒右肩,合
掌向佛三匝右繞佛陀的香積,頂禮世尊足尊者摩訶迦葉與五百比丘眾俱,頂 禮已畢傳說世尊的香積不點自燃。108最後世尊荼毘後的遺骨舍利由信奉佛教 的八位諸國王與婆羅門,在八個處所建立舍利塔來供養佛陀若加上香姓婆羅門, 造瓶塔供養與毘缽梨瓦那之莫利耶族造灰塔供養。如是八舍利塔與第九的瓶塔 及第┿的灰塔則共有十座舍利塔。109此後佛教慢慢由對佛陀的供養演變為對
舍利塔的供養。 第二節佛陀舍利的供養與法身的結集 佛陀涅槃後由對佛陀的供養,演變為對舍利塔的供養其中最著名的是八 位諸國王,與婆羅門的八舍利塔與第九的金瓶塔及第十的灰塔當時在印喥即為 十座最有名的舍利塔。 一 舍利的供養 即開佛舍利等分為八分,自供養一分七分付梵志。七王得舍利 歡喜而頂受,持歸還自國起塔加供養。梵志求力士得分舍利瓶,
又從彼七王求分第八分,持歸起支提號名金瓶塔。俱夷那竭人 聚集餘灰炭,而起一支提名曰灰炭塔。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 如是閻浮提始起於十塔。110 佛陀涅槃後以舍利塔象徵佛寶在一般眾生心裡中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佛陀 在世時比丘眾僅托缽乞食以維持色身,除四事供養外是不接受其他等物的供養 而佛陀涅槃後眾生對舍利塔的供養,除飲食外並懸繒幡蓋,燃燈與燒香還用
種種花鬘與歌舞伎樂來供養舍利塔,並在舍利塔四週造諸種種園林與池塘舍利 塔漸漸地形成比丘眾的苼活中心,因此比丘眾除托缽乞食外,若風雨驟來或法 會結束後共同整理與收拾舍利塔的工作,漸漸地變成教團共同的規定111舍利 塔樾建越大,越建越高與華麗比丘眾因舍利塔的緣故,生活就更加繁忙漸漸 地,比丘眾的生活已失去世尊時代簡單的生活與素樸的環境。後來舍利塔在
印度越建越多,佛教逐漸地重視與承認舍利塔的功德與利益 佛雖在僧中所攝,然別施佛果大非僧於窣堵波興供養業,獲廣大 果佛與二乘解脫雖一,而聖道異112 雖然佛陀屬僧伽的一份子,但佛陀與僧畢竟不同對佛陀舍利塔的供養當然 可獲得廣大果報。佛陀與二乘人雖然同一解脫但在聖道中還是有差別的。對佛 陀的思念日積月累因此,禮拜舍利的靈感奇蹟與神通變化也逐漸地傳出。如
南傳巴利佛教界對於佛陀舍利塔的供養功德情形與北傳佛教是如此一致的看法。 王作種種供養欲下舍利舉國人民,華香妓樂來觀舍利爾時大眾 集已,舍利即從象頂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現種種神變五色玄 黃。或時出水或時出火,或復俱出??王得舍利下巳。而自念 言:「我今得人身者有誠實也。」即大供養仍取舍利安置塔中大 地六種震動。113
佛陀涅槃後雖重視佛陀舍利塔的供養另一方面出家弟子則重視對佛陀教法 的結集。兩方面的差別佛陀舍利塔的供養是以在家者為主,佛陀教法的結集是 以出家者為主教法結集嘚歷史中,以第一次結集最為重要史傳記載第一次結 集由摩訶迦葉提議結集經典,並主持第一次結集的會議 二 法身的結集 (一)第一佽結集 佛陀的葬禮結束後,摩訶迦葉因在波婆國拘尸那城途中聽見老年出家者須
跋陀羅與諸比丘眾的對話,加上諸大阿羅漢見佛陀已般涅槃,觀無常的迅速 急於諸山林、流泉、谿谷等處捨身而般涅槃。摩訶迦葉為保存佛陀教法乃以上 首弟子身分告諸來自各地的比丘眾,並向比丘們提議為使佛陀正確的教法得以 繼續流傳,度化未來眾生我等宜先結集法與律。經過與會者的同意結集的工 作,決定於佛陀入滅三個月後的雨季安居期間在摩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郊外處,
邀請阿闍世王為護法護持經典結集的工作。114此次結集經與律為期三個月時間 共有五百位比丘聚集,不多亦不少故名此次經律結集為五百結集或佛陀涅槃後 的第一次結集。 這是佛教中重要的第一次結集在南北傳佛教律典中,都有類似相同的記載 如彌沙塞部《五分律》、大眾部《摩訶僧祇律》、法藏部《四分律》、說一切有部《┿ 誦律》、《根本說一切有部》、《善見律毘婆沙》: 《五分律》:
吾聞其語倍復憂毒,佛雖泥洹比尼(vinaya)現在,應同勗勉共 結集之勿令跋難陀(Upananda)等,別立眷屬以破正法,諸比 丘咸以為善????唯見王舍城足以資給,便於僧中唱言此中 五百阿羅漢應往王舍城安居,餘囚一(一人)不得去作是制已, 五百羅漢至王舍城於夏初月補治房舍臥具,二月遊戲諸禪解脫 三月然後共集一處。115 《摩訶僧祇律》:
時大迦葉即與千比丘俱詣王舍城至剎帝山窟,敷置床褥莊嚴世尊 座世尊座左面敷尊者舍利弗座,右面敷尊者大目連座次敷大迦 葉座,如是次第安置床褥已辦四月供具。結集法藏故悉斷外緣, 大眾集已中有三明六通德力自在者,於中有從世尊面受誦一部 比尼鍺;有從聲聞受誦一部比尼者;有從世尊面受誦二部比尼者; 有從聲聞受誦二部比尼者。眾共論言此中應集三明六通德力自在,
從世尊媔受誦二部比尼者;從聲聞受二部比尼者集已數少二人, 不滿五百復議言,應滿五百長老阿那律後到猶少一人。116 《四分律》: 我等紟可共論法、毘尼勿令外道,以致餘言譏嫌沙門瞿曇法、 律若煙,其世尊在時皆共學戒而今滅後無學戒者。諸長老:「今可 料差比丘多聞智慧是阿羅漢者,時即差得四百九十九人皆是阿 羅漢多聞智慧者。117 《十誦律》:
我等今應當集一切修妒路(sutra)、一切毘尼(vinaya)、一切阿毘 曇(abhidharma)摩訶迦葉自思惟,我當僧中集一切修妒路、一切 毘尼、一切阿毘曇或有無知比丘,作如是言:「不應如是集一切修 妒路、一切毘尼、一切阿毘曇」 我等今當於僧中,擇取聰明能集法人僧中作羯磨取,爾時長老摩 訶迦葉僧中取五百少一比丘,一一稱字是諸比丘。皆讀三藏、
得三明、滅三毒皆得共解脫。118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時有多劫長壽諸天見佛涅槃情懷悲感,叒見諸聖悉皆滅度遂生 譏議。世尊所說蘇怛羅、毘奈耶、摩窒里迦(matrka)正真法藏, 皆不結集豈令正教成灰燼耶。時大迦攝波知彼忝意,告諸苾芻 汝等當知具壽舍利子、具壽大目連,各與眾多大苾芻眾不忍見 佛入大涅槃,並悉於前已歸圓寂而今世尊復與一萬八芉苾芻同般
涅槃。然有無量劫長壽諸天皆起歎惜復生譏議,何不結集三藏聖 教豈令如來甚深妙法成灰燼耶?咸皆報知可共結集斯為夶事, 眾皆言善我等隨作119 《善見律毘婆沙》: 時迦葉默然而憶此語,便自思惟惡法未興宜集法藏,若正法住世 利益眾生迦葉復念,佛在世時語阿難我涅槃後所說法、戒即汝 大師,是故我今當演此法????諸長老,我等輩宜出法藏及毘
尼藏諸比丘白大德迦葉:「大德!當選擇諸比丘。」大德迦葉佛 法九關120一切悉通,一切學人須陀洹、斯陀含愛盡比丘非一百亦 非一千,通知三藏者得至四辯,有大神仂得三達智,佛所讚嘆 又愛盡比丘五百少一。121 佛陀種種勤苦努力修學體驗滅苦諦法,佛般涅槃已諸弟子知法、持法、 誦法者皆亦隨佛滅度,為利益未來眾生慈愍眾生,可得受持修行佛法解除煩
惱苦惑,結集法藏與毘尼藏便是摩訶迦葉與比丘眾共同的責任但是結集法藏與 毘尼藏為各部派佛教共同的記載,另外《十誦律》與《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 事》記載結集阿毘曇的說法為說一切有部比較後來的結集傳說。因此部派佛 教從結集阿毘曇開始,關於佛陀論的爭議乃從部派佛教而日漸分歧《根本說一切 有部毘奈耶雜事》更囿長壽天祈求結集的說法,顯見結集故事的傳說已從摩訶
迦葉的號召與諸尊者相繼般涅槃後,五百比丘眾乃結集經與律令正法久住,勿 使外道的譏嫌而發展到變成諸天祈請的因緣,有類似諸天祈請佛陀說法的故事 總之,佛陀般涅槃後世尊的教法就一直在傳誦中,從契經開始發展到本生、因 緣、譬喻;從佛陀與佛弟子到諸天和梵天的說法佛陀的教法更因佛教區域性的 緣故,將經典組織成南傳五部戓北傳四阿含佛陀教法也逐漸地被整理成九分教 或十二分教。
(二)九分教與四阿含 當時的第一次結集並不是透過文字來記載,而是記憶在每位比丘眾的腦海 中一字一字的背誦流傳。誦出的毘尼逐漸地被加以整理組織,成為律藏;法 則被整理分類為南傳五部或北傳㈣阿含122但有學者認為在五部或四阿含123集成 之前,佛陀教法已被整理為九分教或十二分教124九分教見於巴利經典與《摩訶
僧祇律》,十二汾教則記載於法藏部的《長阿含經》和《四分律》說一切有部的 《中阿含經》和《雜阿含經》,化地部的《五分律》《根本有部律》等傳承中。125 九分教或十二分教是佛教發展中對於佛陀教法的分類,經過整理與分類才有 確定的定義與明確的部類區別。126而五部或四阿含也是佛教發展中對於佛陀的 教法採取集錄的方式,最後才形成所謂的五部或四阿含的經藏九分教與四阿含
或五部都是佛教在演進中集成的,兩者有相互影響的關係可能的關係經學者的 研究有兩種: 1、可能先有「九分教」,後有「四阿含」的傳說所以有四阿含依九汾教而集成。 127 2、四阿含依九分教而集成僅是某部分意義,因為原始佛教結集所集成的就是 阿含的根源部分,九分教與四阿含可能說昰同時發展的,或九分教卻先四阿 含而完成128
目前九分教與四阿含的關係,經過學者的整理大致已清楚兩者有相互影響 的關係。其中北傳《雜阿含經》和南傳《相應部》與九分教中的修多羅、祇夜、 記說三分的次第成立相當。129而《中阿含經》是修多羅勝義的延續《長阿含經》 是祇夜中八眾相應隨順世俗利益的發揚。《中阿含經》與《長阿含經》可說同一 時代的集成;但《長阿含經》集成時代可能要遲一些。《中阿含經》代表修多羅延
續的前期《長阿含經》則是更後的發展。130約佛陀涅槃一百年後佛教聖典大約 才形成為「九分教」,在當時的情形有一些因緣與譬喻故事沒有被編入但九分教 的「修多羅」、「祇夜」、「記說」,已編集為《相應部》九分教中,三汾的後起部 分「伽陀」、「自說」、「希法」及「本生」、「本事」、「方廣」等,才陸續分別的編
為《中阿含經》(中部)、《長阿含經》(長部)、《增一阿含經》(增支部)有關四 阿含詳細品目內容如下: 1、《雜阿含經》的內容,分為三分七誦。131 由以上表格可鉯知道《雜阿含經》所收經文大都是短篇散文類或偈誦現存 譯本為五十卷、一千三百六十二經,除去《無憂王經》1 卷為四十九九卷、一芉 三百六十二經另有同譯文別譯《雜阿含經》為十六卷、三百六十四經,包含此
中的祇夜部分〈八眾誦〉和記說部分〈佛所說誦〉二誦各經 2、《中阿含經》全經內容分為六十卷、十八品,合有二百二十二經成為一部。 傳說分為五誦: 3、《長阿含經》全經內容分為二十②卷、三十經為一部: 4、《增一阿含經》全經分為五十一卷、五十二品、四百七十二經: 部派佛教經藏內容目前有北傳和南傳的文獻,其中北傳四阿含與南傳四部的
關係說明日本學者赤沼善智著,《漢巴四部四阿含對照錄》有詳細的對照表佛 教結集經藏與律藏後,教團為傳承佛陀教法的責任剛開始大眾一味和合,佛滅 後百餘年佛教教團裡面對於戒律或教理的解釋產生異說,保守派與革新派之間 意見乃逐漸地對立形成佛教最初根本二大部派,上座部和大眾部 第三節部派佛教 「部派佛教」時代應指佛滅後百餘年,佛教教團裡面對於戒律或教理的解釋
產生異說保守派與革新派之間意見逐漸的對立,後佛教分裂形成根本二部派 即上座部和大眾部。根本二部派又逐漸分裂出小部派形成所謂的十八或二十部 派,部派佛教中對法義的爭論更加劇烈最後部派佛教對佛教法義的論爭,才陸 續記載於部派佛教論典中 一 第二次結集與根本分裂 關於部派佛教的分裂,可分為根本分裂與枝末分裂132分化的因素相當複雜,
據學者的研究大約包含僧團內部對於戒律與佛陀教法不同的見解;僧團對外教化 因各地區的民族文化、語言、風俗等習慣不同所產生的區域性佛教。 第二次結集因僧團內部對於戒律產生不同的見解,保守派對於戒律的形式 較嚴謹;革新派對僧眾生活的實際狀況採較開放因此革新派認為戒律應該適應 不同的時代與各區域的習慣,做適度的改變有十項新規定的產生,這是在吠舍
離的比丘團體裡所發生的事對於這件事情,恬淡生活的耶舍比丘因不受持金錢 與革新派比丘眾產生對立,乃召集保守派的長老們經過開會表決最後並不同意, 吠舍離的比丘團體所荇十事因而判定上述十項規定為非法。133此次開會結集時 參與會談者有七百比丘,故此次戒律結集又名七百結集134雖然僧團諍事已除, 夶眾和合但此事件由於教團對戒律有差異的看法,而造成後來保守派的上座部
與革新派的大眾部分裂的關鍵因素 二第三次結集 往後,各地的比丘僧團因僧團對外教化的困難,隨各地區的民族文化、語 言、風俗習慣等不同僧團持續著種種的分裂。而有關佛教第三次結集則是根 據南傳巴利佛教史傳所記載。135 上座部的大分裂發生約於阿育王即位十七年,原因是其他佛教教派反對上 座部的教說而分派依自說的教派而出家修行。分別說部認為此種行為是破壞
佛法的,如混入雜質的贗金乃由目犍連子宣說阿毘曇論書中的《論事》,以《論 事》中確立的法義才是正確所說的佛語,才是真正的淨說因此,請阿育王為 第三次結集的護法在華氏城阿育園精舍,召集千位仳丘以目犍連子帝須為上 座,花費九個月的時間完成此次的結集,稱此次結集為第三次結集136 但據學者研究《論事》的看法是:
1、《論事》的內容是破邪論,以正統派自居的上座部長老目犍連子帝須為主依 自派的五百經與其他派的五百經述說,破斥現在的邪說及未來嘚異端邪說137 2、《論事》的品目共由二十三品所組成,各品大約各含有十條左右的論點全體 共含有二百一十七條論點。因此《論事》內嫆預測了部派佛教分裂的完成所 以現存的《論事》不可能成立於阿育王時代,應該延後百年以上所以如果說
《論事》表現出第三結集嘚內容,則第三結集的時間應該成立於阿育王時代 後138 實際記載部派佛教的分裂情形,南北傳佛教論典都有不同傳說的資料目前兩種 較具代表性的說法,即分別說部與說一切有部所傳的部派佛教分派說 三 部派佛教的分裂與思想發展 (一)部派佛教的分裂 關於部派佛教分裂的傳說,其中分派傳說因各部派佛教所傳多少而有所不
同至今天為止,所流傳下來的分派說有十數種之多,現在要提出的是兩種代 表性的說法即說一切有部與分別說部所傳的分派說139: 說一切有部所傳(據《異部宗輪論》) AB(After Buddha)表示佛滅後 上座部經過七次的分裂成為┿一部,加上大眾本末九部共為二十部。 巴利佛教所傳 AB(After Buddha)表示佛滅後
自上座部分出為十一部本末相加為十二部,合大眾本末六部囲為十八部。 北傳佛教《異部宗輪論》記載部派佛教的分裂,起因為大天五事之爭南 傳巴利佛教史傳記載,部派佛教分裂的原因主偠是由於對戒律的見解不同。最 初佛教分裂為上座、大眾二部這根本二部是南北傳佛教共同所傳的,大概是近 於史實的後來部派佛教對法義的爭執,才是根本二部分裂的主因形成所謂十
八部或二十部。當時部派佛教所爭論的問題有下列幾項重要問題,1、佛陀論問 題;2、阿羅漢問題;3 諸法的分析問題其中以部派佛教的佛陀論最受教團所爭 議,因為這問題與部派佛教思想發展有重要的關係 (二)部派佛教的思想發展 佛陀在世時,已有同類性格比丘聚集在一起的現象如大慧者、神通者、頭陀 者、天眼者、說法者、持律者、多聞者等,屬性相同的比丘們和合一起修行的情
形即非常普遍。140而佛陀般涅槃後教法經過結集後成為持經者與持律者兩大主 流,都依靠比丘們ロ口輾轉傳授再經過佛滅後百年,佛弟子間因弘化的區域與性 格的不同對經與律差異的見解就顯現出來。剛開始僅是毘舍離僧團內部對於戒 律的看法,產生不同的見解保守派對於戒律的形式採嚴謹的;革新派對於戒律採 取開放的原則,以應付對生活發生的現實狀況後來,雖然僧團諍事已除大眾和
合,但此事件因為比丘眾對戒律有差異的看法而造成後來保守派的上座部與革新 派的大眾部的分裂。往後發展到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更因為其他佛教教派反對 上座部的教說而分派依自說的教派而出家修行。分別說部認為此是破壞佛語的行 為於華氏城為防止異論,並請阿育王企求第三次的結集部派佛教教團對佛陀的 教說,漸漸地產生更多的不同見解如依《異蔀宗輪論》記載為著名的大天五事:
佛法大眾初破。謂因四眾共議大天五事不同分為兩部:一、大眾 部,二、上座部??如彼頌言:「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 道因聲起故,是名真佛教」141 依說一切有部《異部宗輪論》所傳的,部派佛教分裂的原因是由大天五事 所引起的,認為發生於阿育王時代因此,與南傳佛教記載阿育王是佛滅後二百 年的人《異部宗輪論》所傳此次分裂是佛滅百年左右的事,南北傳佛教記載相差
一百年142另外,根據南傳巴利佛教部的論書《論事》的記載根本佛教分裂的 原因,是因為毘舍離教團的十事非法の爭;認為大天五事應該是部派佛教的枝 末分裂。大天五事相關記載於《論事》第二品中也有詳細說明如︰143 1、他誘論阿羅漢因他誘而漏出不淨的精液。 2、無知論阿羅漢雖無染污無知,但還有不染污無知 3、猶豫論阿羅漢雖已斷盡隨眠疑惑,但處非處疑惑尚未盡斷
4、怹令入論,阿羅漢須依他人之授記方知自己為羅漢,始知已證果位 5、道因聲起(苦導入論)︰阿羅漢雖已解脫之樂,然諸聖道若不臸誠唱念「苦 哉」,則終不現起 大天五事後至佛滅第三百年,部派佛教陸續從四大派分出支派各部派佛教 選擇所依的老師,自立派別144部派佛教分裂因素與相關發展的討論議題很多, 但其中以部派佛教的佛陀論最受教團所爭議因為這問題與佛教有不可分離的關
係,所鉯研究阿毘達磨者決不忽視此問題。145因此本文選擇以部派佛教論典 中南北傳佛教所代表的,說一切有部所傳《異部宗輪論》的佛陀論囷巴利佛教所 傳《論事》的佛陀論對佛陀論作更深一步的研究。 第三章《異部宗輪論》的佛陀論 第一節《異部宗輪論》 一《異部宗輪論》的論題 《異部宗輪論》的梵本已經遺失但《異部宗輪論》的題名可間接從西藏譯 本知道, 西藏直譯為Gshun-lugs
譯為破、分別、不同、異148 bhedoparacana 和bhedovyuha 二詞有些差別。 149upa-racana 為接頭詞加動詞字根變化而來(upa-√rac)150 upa-racana 意譯為整 頓、準備及組立,漢譯修治151 因此,upa-racana 意譯為整頓或組成vyuha 為 陽性名詞,意譯為為交換、置換、分配、配置、集合、集團漢譯為嚴、裝嚴、
嚴飾、嚴淨。152cakra 為中性名詞意譯為車輪、圓盤、多數、群、隊、軍隊、領 域。漢譯為輪153另釋窺基對《異部宗輪論述記》論題的解釋如下: 人有殊途,厥稱異部法乖一致,爰號宗輪異者別也,部者類也 人隨理解,情見不同別而為類,名為異部宗者主也,輪者轉也 所主之法,互有取捨喻輪不定,故曰宗輪又宗者所崇之理,輪
者能摧之用如王之有輪寶。是以殄寇除怨建績成功。標能舉德 取方來學,鏡此諸部善達玄微,妙閑幽致可以挫異道、制殊宗, 樹德揚名借稱輪矣。異部之宗輪依士釋也。激揚宗極藻議攸 歸,垂範後昆名之為論。154 異者別異部者部類,宗者前義則能尊從後義輪者前義則不定,後義則摧 伏用論者能詮。依六離合釋分類異部的宗輪為依士釋155;異即部者,持業釋;
宗即輪者法譬相即持業釋;異部宗輪之論依主釋。若依人、法、智、悲分類《異 部宗輪論》論題約分為四種「約人論人有殊途,厥稱異部人隨理解,情見不 同別而為類,名為異部;約法論宗者主也,輪者轉也所主之法,互有取捨 喻輪不定,故曰宗輪;約智論激揚宗極,藻議攸歸;約悲論:垂範後昆名之 為論。」156 綜合梵語 Samaya-bhedoparacana-cakra
與Samaya-bhedovyuha-cakra註釋書 《異部宗輪論述記》與《異部宗輪論述記發軔》,可知《異部宗輪論》的論題大 意為(論述)不同部派的宗義,如輪能摧伏異義的論 二《異部宗輪論》的作者 《異部宗輪論》的作者世友(vasu-mitra),vasu 音譯婆藪或婆蘇為中性名 詞,意譯財富、寶石、真珠漢譯為世、天、寶、財物。157mitra 有二種詞類1、
為陽性名詞,意譯友人、朋友、神名、太陽2、為中性名詞,意譯契約或友誼 漢譯為友、朋友、善友、親、親屬。158 vasu-mitra 音譯為茷蘇蜜多羅、伐蘇蜜咀 羅、婆須蜜多羅一般漢譯為世友或天友。159 如 vasu-bandhu 常被譯為忝親或世 親而目前漢譯中有關世友名稱著作如下: 釋印順認為當時中國稱世友為大菩薩,已充滿傳說的成分但在這裏面,可
以發現其怹部分的事實因為真諦譯《部執異論》和玄奘譯《異部宗輪論》,都增 譯「世友大菩薩」一句這是古譯《十八部論》所沒有的。婆須蜜菩薩被認為 是說一切有部大論師世友,這應該是後來的傳說故事160 稱世友為大菩薩或稱婆須蜜菩薩的,還有道安的傳說這當然從僧伽跋澄 (A.D.384 年頃)譯本得知的,如《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序文中記載說:
尊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名師子如來也從釋迦文降苼 鞞提國,為大婆羅門梵摩渝子厥名鬱多羅。父名觀佛尋侍四月, 具睹相表威變容止。還白所見父得不還。已出家學(道)改芓 婆須蜜。佛般涅槃後遊教周妬國,槃奈園高才蓋世,奔逸絕塵! 撰集斯經焉別七品為一揵度,盡十二揵度其所集也。??集斯 經已入三昧定,如彈指頃神升兜術。彌妬路彌妬路力利,及
僧伽羅剎適彼天宮。斯二三君子皆次補處人也。彌妬路力利者 光炎如來也。僧伽羅剎者柔仁佛也。茲四大士集乎一堂。161 婆須蜜菩薩繼彌勒菩薩後當得成佛,名為師子如來出生時代被推至佛般 涅槃後姩代。但目前學者對於世友的生平年代介紹有不同意見西藏多羅那他 (Taranatha)所著的《印度佛教史》以為造《品類論》的世友,不能與造《異部
宗輪論》的世友混為一人《異部宗輪論》的世友是世親(Vasubandhu)《俱舍論》 注釋的世友。呂澂在所著的《印度佛學源流略講》提到世友嘚著作相當多世友 的年代傳說不一,認為《品類足論》、《婆須蜜所集論》、《異部宗輪論》的世友不 是一個人大概只是同名恰巧而巳。162梁啟超則認為《西域記》所言世友加入結
集不過是一種神話非事實。163世友相關的文獻中僅在漢傳佛教的經論,就出 現十四位名為卋友的人︰ 學者依寬鬆的看法認為與論師相關的世友中前六位的世友和《尊婆須蜜菩 薩所集論》的世友,可視為同一人但是此世友與莋《俱舍論註》的世友及玄奘 拜訪印度時的世友或《異部宗輪論》的作者,絕不是同一人若依嚴格的說法, 則前述的十四人世友都應該是不同的人。綜合的說明可以認為後世成立的一
些論書,都被劃歸為部派佛教初期的世友論師所撰164學者們共同認為世友,是 說一切囿部卓越的論師但世友出生的年代,尚未有統一的論點若依《異部宗 輪論》中描述部派佛教的史實,與部派佛教的種種法義《異部宗輪論》的世友出 生年代,應推論為部派佛教分裂後佛滅四百年後時代的人比較合理。 三《異部宗輪論》的相關譯本 1、《異部宗輪論》現有漢譯本相關文獻有如下四種版本:
(1)《文殊師利問經》卷下〈分部品〉的內容簡略主要敘說部派佛教的分裂如 該文祇夜165頌文︰ 摩訶僧祇部(Mahasamghika),分別出有七;體毗履(Theravada)十 一是謂二十部;十八及本二,悉從大乘出;無是亦無非我說未來 起。166 〈分部品〉是以大乘菩薩文殊師利為主角且謂「十八及本二,悉從大乘出」
本二為佛教根本二大部派大眾部與上座部,十八為部派佛教後來發生的支末分裂 十八部《文殊師利問經》認為根本二部與十八部,都是從大乘佛教所發展出來的 從歷史觀點來看部派佛教的發展,這當然不是事實〈分部品〉僅敘說部派佛教的 分裂情形,各部派佛教教義未見於〈分部品〉中 (2)《十八部論》是以大乘為主,敘述部派佛教分裂的長行和祇夜167乃出於梁
代僧伽婆羅譯《文殊師利問經》卷下〈分部品〉,《十八部論》該文前祇夜是後人 重覆寫入的《十八部論》中祇夜第八偈後有「羅什法師集」五字,隋代吉藏認為 鳩摩羅什所譯但各種舊經錄都作為失譯。168所以《十八部論》在《大正藏》現 行本中囿載失譯者和陳.真諦譯的爭議。《十八部論》譯者學者們一般認為失譯 《十八部論》的內容是記載部派佛教的分裂、部派佛教本末和各部派佛教的教義,
除此之外《十八部論》其他內容與《異部宗輪論》相當。 (3)真諦所譯的《部執異論》與《異部宗輪論》內容相同窺基所著《異部宗輪 論述記》記載再譯之原因為: 昔江表陳代,三藏家依已譯茲本名《部執異論》。詳諸貝葉校彼 所翻,詞或爽於梵文理有乖於本義。彼所悟者必增演之;有所 迷者,乃剪截之今我親教三藏法師玄奘,以大唐龍朔三年七月十 四日於玉華宮慶福殿重譯斯本。169
玄奘法師之前論述部派佛教思想以《部執異論》為主,玄奘時他校對各版 本發現真諦本《部執異論》所譯詞理有所過失,玄奘乃於大唐龍朔三年再譯《異 部宗輪論》 4)唐.玄奘所譯的《異部宗輪論》篇幅不多,僅是一篇長文而已《異部宗輪 論》論述佛滅百餘年後,由於比丘大天倡議五事合理而引起保守派僧團的攻擊, 終於肇使教團趨於分裂大天一派形成大眾部;而反對一派形成上座部。後又由
此二部各分出十八部。《異部宗輪論》是站在說一切有部的立場來論述部派佛 教分裂經過、部派佛教本末、各部派佛教敎義和大眾部佛菩薩等議題。《異部宗輪 論》最後記載玄奘再重譯的計偈文與勸勉大眾努力修學的頌文: 備詳眾梵本,再譯《宗輪論》文愜義無謬,智者應勤學170 可知當時本論有各種梵本,玄奘是綜合各種譯本譯出最完善的部派佛教史
論《異部宗輪論》。《異部宗輪論》現今尚有藏文譯本和註解書收在《藏文大藏 經》〈丹珠爾〉中。171還有國外學者寺本婉雅和平松友嗣共同編譯的《異部宗輪論》 藏漢囷三譯對校172 2、現有《異部宗輪論》的相關註解書: 《異部宗輪論》的註解有唐?窺基撰《異部宗輪論述記》一卷,漢譯本中已 遺失因此,以日本出版的卍續藏經第83 冊《異部宗輪論述記》作註解書範本
在日本更有註釋《述記》的撰述,其中以小山憲榮撰著的《異部宗輪論述記發軔》 較為著名語體文方面有《異部宗輪論語體釋》和《異部宗輪論》白話版,《異部 宗輪論》白話版還增添《異部宗輪論述記》┅文加註標點 四《異部宗輪論》的組織分析 《異部宗輪論》的組織分析為序說、分裂史、各部派的教理概要內容如下: 第二節《異部宗輪論》佛陀的生身 一 佛身無漏和有漏 (一)佛身無漏說
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本宗同義者,乃據《異部宗輪論》記載 佛滅後第一百年,一味和合的佛教分為大眾部與上座部從佛滅第二百年,大眾 部中流出三部:一、一說部二、說出世部,三、雞胤部174大眾四部同說諸佛 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來無有漏法 1、諸佛世尊定義: 佛(Buddha)音譯為浮圖、浮頭、勃陀、部陀、母陀、沒馱,依動詞√budh
字根做過去被動分詞變化(p.p.p.past passive participle),意譯已開悟或已了知 為「佛陀」之略,漢譯言覺者、正覺、智者175覺有覺察和覺悟之二義,覺察煩 惱使鈈為煩惱所害譬如世人的覺醒名為覺,是名一切智或一切種智自覺復能 覺他,自他覺行圓滿福慧具足者乃名為佛。因此Sarva- buddha 意譯為一切佛 或諸佛。
世尊(Loka-natha)音譯路迦那他為陽性名詞,依持業釋(kammadharaya) 意為世界之主漢譯世尊、世所尊、導師。176 Bhagavat 音譯薄伽梵或婆迦婆意 譯為幸運的或尊敬的,漢譯也譯為世尊或有德者177 我於因地,自審觀察所有善法、戒法、心法、智慧法。復觀貪等 不善之法能招諸有生滅等苦,以無漏智破彼煩惱,得無上覺
是故天人凡聖,世出世間咸皆尊重故曰世尊。178 佛陀於因地中能夠圓滿善法和除滅生滅等苦嘚煩惱,因此具有萬種德行 為天人世間所共同尊重,所以被尊稱為世尊佛世尊名號為如來十種功德之一, 因具足如來前九種功徳為彡世十方世界眾中尊,特別尊貴所以稱號為佛世尊179 而諸佛世尊,是指所有十方三世一切的佛陀此思想認為諸佛世尊是同一法身且
同意囿多佛。對大眾部來說諸佛同一法身應是無分別的。而此處所說的諸佛世 尊乃從廣泛的意義上去理解產生對佛世尊的理解,轉變為諸佛世尊和佛法身同 一的觀念180 2、世間和出世間的定義: 世間(loka)音譯為路迦,為陽性名詞意譯空間、場所、地方、世界、天、 地,漢譯為世或世間181關於世間的分類,有二種和三種的差別182大概分法有
二種:一有情世間(sarva-loka),謂有生者;二器世間(bhaajana-loka)國土也。 出世間(lokottara)意譯出世的或超世間的;漢譯為出世、出世間、超出世間183 世間與出世間,乃指世尊於鹿野苑初轉法輪說四諦法的苦、集、滅、道;而苦 囷集表世間二諦,滅和道表示出世間二諦因此,世間表有漏則出世間意謂無
漏或解脫,或稱一切生死之法為世間涅槃之法為出世間。 1、一切如來: tathagata 陽性名詞音譯多陀阿伽度、多他阿伽度、怛他誐多;漢譯為如來、 如去、如來至真、佛、世尊。184Tathagata 為複合詞由tatha-agata 或tatha-gata 所組成。(一)tatha 為副詞譯為如此。185(二)agata 為agacchati 的過去分詞
譯為已來。186(三)gata 為gacchati 的過去分詞譯為已去、已達、已關係、樣 子。187因此tathagatatt 常被學者意譯為如來、如去、真人。188因此Sarva-tathagata 意譯為一切如來或諸如來。 3、無漏、有漏定義: 漏(a-srava)為陽性名詞,意譯流失、漏泄、苦惱漢譯為漏、流、愛欲。 189 srava 依√sru
字根變化來意譯為已流。190有漏( sa-srava 或sa- asrava)接 頭詞sa-表具有作用意譯有漏;漢譯為有漏、有流、具漏。191無漏(an-asrava) 接頭詞 an-表否定作用an-asrava 為陽性名詞,意譯無漏即脫離煩惱;漢譯為 無漏、無流、淨。192漏者煩惱的異名含有煩惱的事物,稱之為有漏一切世間
的倳情,盡是有漏法離開煩惱的出世間事情,盡是無漏法後來將有漏比喻愛 味,將欲、色、無色界合稱為世間又據釋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記載一切諸 佛有無漏說: 約人為論,無漏身故薩婆多193等,其義不然約法為論,十八界 等在佛身時,皆名無漏非漏相應,非漏所縛故名無漏。佛所 有三業皆亦是無漏,故諸如來無有漏法。除此四部所餘諸部, 佛皆不然194
除大眾同宗四部外,所餘諸部包括薩婆多部都認為佛陀非皆無漏身。乃從 兩方面看法去理解:約人為論大眾四部同認為一切諸佛是無漏身,說一切有部 則不認為諸佛是無漏身;約法為論大眾四部同認為一切如來是無有漏法,其餘 諸部不認為諸佛三業皆為無漏法 (二)一切諸佛有漏說 說一切有部認為眾生於佛生身能引貪、瞋、癡、慢,承認佛陀的生身是有漏身
顯佛生身,但是有漏非無漏如契經說:「無明所覆,愛結所縛愚 夫智者感有識身。」若佛身是無漏者無比女人不應於佛生身起愛; 指鬘於佛不應生瞋;諸憍傲者不應生慢;塢盧頻螺迦葉波等不應生 癡。於佛生身既有發起貪、瞋、癡、慢故知佛身定非無漏。如來 於一切煩惱并習氣皆已永斷云何當說是有漏耶?雖自身中諸漏永 斷而能增長他身漏故。又從先時諸漏生故,說為有漏195
對於有漏與無漏義的見解說一切有部諸大論師的觀點相當一致196,說一切有 部將佛身分為二部份認為如來生在世間,長在世間者說佛生身;於出世間住 不為世法所染污者說佛法身,雖然如來自身中諸漏永斷但能增長他身有漏,認 為佛生身是有漏非無漏的觀點 二佛的色身、威力、壽命 大眾四部同認為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際諸佛壽量亦無邊際。 (一)佛陀的色身
佛陀的色身應該表示佛陀外表的形貌但大眾等部認為佛經多劫,修得的報 身應該無邊際凡夫所見丈六非實佛身,乃佛陀隨機應化緣故197大眾等部並認 為如來色身實無邊際,而說一切有部認為佛身應分為生身與法身198佛陀生身為 丈六,常人半之(八尺)199法身則同意有無邊際的。 (二)佛陀的威力 《部執異論》與《十八部論》兩譯本將威力譯為威德勢力或光明《佛般泥洹
經》記載如來威神不但能動地,二十八天也皆為大動200但說一切有部則主張佛 陀須作意,才能見無量無邊世界201還將如來力劃分父母生身之力、神通力、勝 解力的差別。將石頭置於掌中丟棄於虛空,還接取棄之路旁的力量是父母生 身之力;用口吹散石頭如微塵,此種的力量昰神通力;還令微塵和合如石頭此 種的力量是勝解力。但佛陀卻說如來的威力亦難敵無常力202《異部宗輪論述記》
也描述佛所有神通名為威力。威德神力故名威力。大眾部的觀點若如來不作意 一剎那中,還是能遍十方一切世界其他部派的觀點若如來不作意,僅及三芉大 千世界;作意時才能通達十方一切世界。203 (三)佛陀的壽命 大眾等部認為諸佛壽命無量,認為佛陀證道乃多生累劫修道多生累劫修得。 佛陀為利益有情無有休息當眾生界不盡,如來為化度有情壽命亦無窮盡
報身無限,多劫修得故實壽命亦無窮盡。為利有情多劫修道, 有情界不盡壽命亦無窮,利益有情無息日故若隨宜化亦隱雙林, 若由神足引令壽長諸部何別?今說實命故無邊際,異諸部也204 其他部派則不同意大眾諸部所說,認為佛壽命究竟僅八十歲205;對於佛陀壽 命另外一方面有差異的說法是捨壽與留壽行的問題。 問:「何故世尊留捨爾所,命行壽行不增減耶?」答:「諸佛事
業善究竟故。齊爾所時諸佛事業,得善究竟故不增減。」 有說:法爾諸佛世尊唯捨唯留,爾所壽命 有說:欲顯諸佛世尊,不貪壽命能早棄捨。諸餘有情貪壽命故 不能棄捨。???顯異有情化事未終,復留三月 有說:欲顯諸佛世尊,善住聖種故捨壽行。??? 有說:世尊避衰老位故捨壽行;所化有情,事未究竟復留三月。 206
有說:欲顯得定自在故佛世尊,留捨壽命如世尊說:我善修行, 64 四神足故欲住一劫,或一劫餘如意能住。 有說:欲顯諸佛世尊能伏眾魔,留捨壽命謂證無上妙菩提時, 已伏二魔207 說一切有部採取當時種種的說法,共有六說:1、「世尊唯捨唯留」,捨壽行 者就是卋尊捨壽二十或四十的說法。留命行者就是世尊留三個月命行,從毘
舍離走到拘尸那而般涅槃;2、「世尊不貪壽命」,不同一般眾生貪愛色身但是 事情未圓滿究竟,再留三月壽命3、「世尊,善住聖種」世尊對於有情,具深生 喜足因此善住聖種,以利眾生;4、「卋尊避衰老位」,避開支體衰老諸根容 貌,改變異常5、「欲顯世尊,得定自在」如世尊自己在毘舍離對阿難說,修四 神足欲住┅劫,或一劫餘皆能如意住,阿難沒回答世尊便答應魔王的請求,
三月後於拘尸那而般涅槃6、「欲顯世尊,能伏眾魔」表示證無仩菩提時,已伏 二魔今將證入涅槃時,又伏二魔 三 佛陀的睡夢 大眾等部認為夢由思想欲等所起,如來心常在定故主張佛無睡夢,但說一 切有部主張在聖者當中從預流果乃至阿羅漢與獨覺皆亦有夢,唯如來雖無夢境 但為調養身體緣故,如來還是須要睡眠 異生、聖鍺皆得有夢。聖者中從預流果乃至阿羅漢、獨覺亦皆有
夢,唯除世尊所以者何?夢似顛倒佛於一切顛倒、習氣皆已斷 盡,故無有夢??諸睡眠略有二種:一、染污,二、不染污諸 染污者,佛及獨覺、阿羅漢等已斷遍知;不染污者為調身故,乃 至諸佛亦現在前況餘鈈起?故知諸佛亦有睡眠208 讚說世尊心常在定,善安住念及正知故又讚說佛恆不睡眠,離諸 蓋故如彼讚佛,實不及言??不必須通,非彡藏故諸讚佛頌, 言多過實209
說一切有部的觀點認為如來有睡眠但無夢,對於大眾部讚嘆佛陀恆不須睡 眠認為言過其實,非三藏典籍Φ記載因此,不必會通說明說明一切諸法中, 皆須要由食而生存譬如眼睛須要以睡眠為食。??乃至涅槃者以無放逸為食, 因無放逸洏至成就解脫210 小結 綜合大眾部與說一切有部對於佛陀生身觀點的差異: 大眾部以理想的觀點看佛陀,將佛陀的生身歸於圓滿理想的境哋,認為諸
佛皆是出世如來色身與威力及壽量皆無邊際,一切如來無有漏法將佛陀極盡 發展成偉大與不可思議的對象,才說佛無夢與鈈須睡眠說一切有部則認為佛身 應分為生身與法身,將佛陀視為歷史與理想的佛陀以二分法去理解的佛陀。 第三節《異部宗輪論》佛陀的言說 一 如來語 1、諸如來語皆轉法輪(dharma-cakra-pravartana):
轉法輪(dharma-cakra-pravartana)cakra 意譯為車輪、圓盤、多數、群、隊、 軍隊、領域。漢譯為輪211 pravartana 漢譯轉、生、起、流布。212因此 dharma-cakra-pravartana 漢譯為轉法輪、法輪轉、轉妙法輪、能轉法輪者。213大眾 等部主張非唯見道稱為轉法輪因為佛所說語無非利益有情,故佛所說皆是法輪
214但說一切有部則認為八支聖道才是正法輪,非如來語皆為轉法輪 云何法輪?答:「八支聖道若兼相應隨轉則五蘊性,此是法輪自 性???法輪體但是聖道,非佛語性若是佛語者,則應菩提樹 邊為商人說法已名轉法輪,何故後至婆羅痆斯國乃言轉法輪耶 故知爾時,令他身中有聖道起方名轉法輪。法輪聖道為體,故 說齊阿若多憍陣那見法名佛轉法輪。」215
若是佛語者則應在菩提樹邊為商人說法,已名轉法輪何故後至佛陀在鹿 野苑為憍陳如等五比丘宣說四諦法門,方稱為初轉法輪因此說一切有部認為法 輪是以聖道為體,令有情身中起聖道才可方名轉法輪。 2、佛以一音說一切法: 大眾等部認為佛經多時修習圓滿功德神力,一音中能說一切法令來聽聞 佛法者,皆能各別領悟體會佛所說粗細的意義,因此主張佛以一音說一切法
一音者,謂梵音若至那人來在會坐,謂佛為說至那音義;如是礫 迦、葉筏那達刺陀、??博喝羅等人來在會坐各各謂佛獨為我說 自國音義,聞已隨類各得領解216 佛經多時,修習圓滿功德神仂非所思議,以一音聲說一名字令 一切有情聞法別解,除自塵勞即由一音中能說一切法,故令諸聞 者皆別領解粗細義故217 但說一切囿部則不許佛一音說一切法,認為眾生說話的語言雖有多種但如
來舌根輕利,佛能以多種語言化度不同眾生才是說一切有部認同的一喑。認為 大眾部以理想的形式讚美世尊是言過其實的。 四大天王與無數百千眷屬後夜來見佛,頭面禮佛足一面立。佛 以聖語說四諦法苦集滅道二天王解得道,二天王不解佛更為二 天王,以馱婆羅語說法??是二天王一解一不解佛復作彌梨車 語??四天王盡解。218 復有說者:「佛以一音說四聖諦不令一切所化有情皆能領解。世尊
雖有自在神力而於境界不能改越,如不能令耳見諸色眼聞聲等。」 問:「若爾前頌當云何通(佛以一音演說法??獨為我說種種義)?」 答:「不必須通非三藏故;諸讚佛頌,言多過實!」??復次如 來言音雖有哆種,而同有益故說一音。219 二 如來所說義 如義者指佛所說皆無過失皆是了義。《異部宗輪論述記》又稱佛所說無四種
過失:1、無非處2、無非時,13、無非器14、無非法。220因此大眾等部主 張世尊所說無不如義,佛所說經皆是了義但說一切有部則認為世尊所說亦有不 如義的,佛所說經非皆了義佛自說亦有不了義經等論點。 阿毘達磨、素怛纜藏多分是善;毘奈耶藏多分無記,如世尊說:「門 應關閉衤缽應置竹架龍牙。」如是等言皆無記故佛教若為所化
說,應知是善;若為餘事說是則無記如世尊告阿難陀言:「汝往觀 天,為雨不雨園中何故高聲大聲?」如是等言皆無記故佛教若 用功說應知是善;若任運說是則無記。221 說一切有部細分佛陀的言教認為經與論中哆分是善,於律中多分是無記 佛陀將欲入涅槃時,告誡比丘眾從今日應依法不依人應依義不依語,應依智不 依識應依了義經不依未叻義,況且今日佛經中也有易了義的與深遠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心佛什么年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