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米多神教教和基督教哪个好

187被浏览31,712分享邀请回答1765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1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457被浏览83,357分享邀请回答33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没有什么能比基督更美好,更深刻,更可爱……”——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
·.范学德..
作者:范学德 |配图:作者亲自拍摄
媒体转载请在公众号后台输入授权
导读:基督知道单靠面包无法使人获得新生,倘若缺乏精神生活,缺乏美的理想,人就会忧伤,死亡,发疯,自杀,或者沉湎于种种多神教的幻想。
那是1979年夏天的一个黄昏,我和杨德军同学在吉林大学校园散步,走到一个墙角的时候,德军忽然停下来说,老范,陀思妥耶夫斯基太厉害了。他把人的灵魂简直就是放在油锅了,煎熟了这一面,翻过来,又煎另一面,凉了一会儿,再加进一些油来炸。从来没有作家像他这样深刻地描写人的灵魂。
那时,我还没有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任何一本小说。但从那以后,我买下了大陆出版的每一本他的小说。像《地下室手记》是到台北才买到的,书中“人不是一个钢琴键”这句名言,我在世界各地布道中也经常引用。《卡拉马佐夫兄弟》我读了好几遍,耶稣“你希望人们能自由地爱,使他们受你的诱惑和俘虏而自由地追随着你。”“你要求的是自由的信仰,而不是凭仗奇迹的信仰。渴求自由的爱,而不是囚犯面对把他永远吓呆了的权力而发出的那种奴隶般的惊叹。”这两句话也我也无数次地引用,用来印证上帝对他儿女的一个应许:“我以永远的爱爱你,因此我以慈爱吸引你。”(耶31:3)
今年10月份回了一次国,一位姐妹为我买了一些书,其中一本就是《人不单靠面包活着——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是冯增义和徐振亚翻译的,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出版,共 525面。
以下是一些摘录:
1878年2:人间没有,也不可能有另外一本书可以与之(圣经)媲美…..。现在请你设想一下,世界上不存在上帝,灵魂也并非不朽,(……)那么请问,我何必要好好生活,积德行善呢?既然我在世上要彻底死亡,既然不存在灵魂的不朽,那事情很简单,无非就是苟延残喘,别的可以一概不管,那怕什么洪水猛兽。如果这样,那我(假如我只靠自己的灵活与机智去逃避法网)为何不可以去杀人,去抢劫,去偷窃,或者不去杀人,而是直接靠别人来养活,只管填饱自己的肚皮呢?要知道我一死就万事皆休了。(第411/12页)
1854年2月下旬:“我是时代的产儿,直到现在,甚至(我知道这一点)直到进入坟墓都是一个没有信仰和充满怀疑的孩童。。。。”我心中形成了宗教信条:“它就是,要相信,没有什么能比基督更美好,更深刻,更可爱,更智慧,更坚毅和更完善的了,不仅没有,而且我怀着忠贞不渝的感情对自己说,这绝不可能有。不仅如此,如果有谁向我证明,基督存在于真理之外,而且真理确实与基督毫不相干,那我宁愿与基督而不是与真理在一起。”(第83页)
: “美是理想,而理想,无论是我们,还是文明的欧洲,都还远未形成。在世界上只有一个绝对美好的人物——基督,因此这位无可比拟,无限美好的人物的出现当然也是永恒的奇迹。”(第232页)
:基督知道单靠面包无法使人获得新生,倘若缺乏精神生活,缺乏美的理想,人就会忧伤,死亡,发疯,自杀,或者沉湎于种种多神教的幻想。由于基督本身和他的言行体现了美的理想,因而他决定,最好把美的理想播种在人们的心中,内心有了这种理想,彼此就会亲如兄弟,那时候彼此就会互助,大家也就会富裕起来。其实,如果你给他们面包,他们也许会因为无聊而彼此成为仇敌。加入同时给予美和面包呢?那样的话,人的劳动,个性,为亲人做出自我牺牲的精神将荡然无存,一言以蔽之,人的整个生命,生活的理想将消失殆尽。因此最好告诉他们一个精神上的理想。(第379页)
:“有神论给我们提供了基督,即如此崇高的人的概念。如果缺乏虔诚的心情便不能理解他,也是不能不相信的,这是人类永恒的理想。”而无神论提供的不是上帝的美,而是对他的亵渎。(第215页)
:(幸福如何产生)在西方丧失了基督(天主教的过错),因而西方便堕落,这是唯一个原因。.。(别林斯基们)在谩骂基督时从未对自己提出,我们以什么取代他。总不能以自己吧,因为我们是如此卑劣。不,他从不想自己卑劣的问题。(第323/24页)
:“人是一个谜。需要解开它,如果你一辈子都在解这个谜,那你就别说浪费了时间。我在研究这个谜,因为我想成为一个人。”(第16页)
: 没有痛苦便不可能理解幸福,理想要通过痛苦才能达到,就像金子要经过炉火的冶炼一样,天堂要努力才能达到(第300页)
:《大罪人传》贯穿小说各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那个我有意无意之间为此苦恼了一辈子的问题——上帝的存在。(第290页)
我乐于创作,我投入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部欢乐和希望。(第500页)
但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我已经立下誓言,就是落到走投无路的地步,也必须坚持,绝不奉命写作。奉命写作会有压力,会毁坏一切。(第30页)
如果不能写作,那么我必然灭亡。(第64页)我像苦役犯一样写作。
:我一辈子都是为了金钱而写作。。(但)我从来也没有为了金钱而虚构情节,为了自己承担的义务而赶时间完成作品。我只是在我头脑中有了确实想写,而且我认为是需要写的主题之后才承担义务和出卖作品。(第282页)
一个作家最大的技巧便是善于删改。谁善于和敢于删改自己的作品,谁就前程远大。所有大作家的作品都非常精炼,最主要的是不要老调重弹或者重复众所周知的东西。(第161/62页)
1873.2: 一条不可动摇的历史法则,即一个民族一旦丧失了对于自己在世界上的作用的自豪感,我们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也无法为全世界的利益留下某种特殊的东西。我们忘记了,所有伟大的民族正因为‘自命不凡’才表现出巨大的力量(第337页)
俄国使命的最终本质,这一本质就是,向全世界显示全世界从未见到过的俄罗斯基督,而俄罗斯基督的根基就存在于我们亲切的东正教之中。(第271页)
2017.9 整理
(芝加哥郊区居民区 秋色)
媒体转载授权、互推及商务合作请联系QQ:
— THE END —
媒体转载请后台回复关键词“授权”查看转载须知,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公号,请勿擅自修改文章内容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资讯-每日快递
(基督时报将为您发送每日最新头条资讯)
集锦-每周回顾
(基督时报将为您发送一周内重要话题与文章)
(基督时报将为您发送每期电子杂志《今日教会》季刊)
请输入您的邮箱地址并点击“确认”,以方便我们将您感兴趣的内容发送到您的邮箱。
11月22日,何光沪教授新书《秉烛隧中》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图:基督时报/王新毅)
基督教是宗教信仰中重要的一支,但现实中不少国人在面对基督教时心理比较复杂,比如认为“基督教太排他没有包容性”、“基督教是骑着洋枪枪炮来中国的”、“传教士抱有阴谋心理”等。11月22日下午,在北京举行的“何光沪教授新书《秉烛隧中》发布会”的主题演讲上,著名哲学家、基督徒学者、中国人民大学何光沪教授点出基督教当下在中国面临的三种指责“排他性”、“侵略性”和“阴谋论”,他从学术和历史事实的角度进行了逐一驳斥。首先,他先从个人归信的经历讲起,他说曾有两位学者的说法让他豁然开朗,一位学者曾说过类似如此的观点“我们设想我们让一只小蚂蚁认识我们人类是什么能做到吗?是很难的,而是上帝与我们人类之间的距离是比蚂蚁和人类之间的距离更大的…我实在想不到更好的办法,就是上帝亲自变为人。”还有一位学者说:“如果让人知道他是上帝,那么只有一种办法就是让他死而复活。”他表示,作为个人,正是因为这些帮助让他豁然开朗。“而对一个社会和民族来说,要认识上帝我认为有几个要克服的。”他说到,中国人自五四运动开始就很欢迎“德先生”和“赛先生”,“但是对这两个先生的介绍人‘基先生’却很排斥。”何教授指出,历史上,基督教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贡献许多,影响深远,但反而国人面对现代化是非常的欢迎,对于促进现代化的基督教则表示出漠视甚至有时仇视的态度,“这跟上个世纪20年代的民族主义很有关系。但现在中国和世界环境很多都已经改变了,如果还抱有这样的态度,那是很值得思考的。”他列出不少国人不认可基督教的三个主要原因:“排他性”、“侵略性”、“阴谋论”,对于这三者,他逐一驳斥。他说到,其中关于“排他性”与“阴谋论”的驳斥,他是第一次公开发表。基督时报的编辑有幸现场聆听了何教授的分享,将他的要点摘录于此,与读者共享。——排他性有学者说“一神论的信仰必然是排他的”,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是似是而非。这话有简单的逻辑错误,首先因为多神的宗教比如佛教和道教等,它有许多神组成的体系,还有希腊罗马古代的多神教也都自成一个体系,这些体系中都是有好多神,但并意味着一定会包容别的神。一神体系也并不意味着不要别的神就意味着是排他了。要知道的是,所有的宗教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排他的,因为如果他认为自己不正确就会信仰别的宗教。宗教是有一定的排他性,但是说“一神教比其他的多神教更排他”,那是不对的。第二,排他性是否就意味着排斥他人?比如说“你是一神教,你排斥别的神”,这种说法自相矛盾,如果他接受了别的神,那就已经不是一神教了。看三种“一神教”的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这三种宗教根本上并不承认别的神的存在,因此也不存在要接受别的神。另外,“排他性”在英文里面是“Exclusive”,这个词一般在媒体报道独家新闻时使用,表明自己的新闻我是独家的,只有我拿到了,意思是“独一的”,而不是说排他的,“别的媒体找个这个新闻也可以报道,只是说你已经是二手的了。”何教授指出,所以“排他”的翻译是有问题的,这个词的意思本来是“我只认这一个”。这在基督教更加明显。比如当代英国神学家托伦斯 阿兰o托伦斯(Alan J. Torrance)曾在一篇杂志上发表文章公然主张“基督教就是一种Exclusive”并邀请中国人回应。中国学者的回应是“这个神学家很排他啊”,但其实他的文章说的是“我们坚决排斥一个中心、排斥排斥主义”,这个神学家说的是我们只主张包容、爱人、凡是仇恨的我们都坚决排斥,“我觉得他说出了基督教的精髓。如果你主张恐怖主义、主张仇恨人类、主张残害…等等,我坚决排斥你,但我仍然是爱你。所以,我写了一篇文章《刀子嘴,豆腐心》,说他是排他主义辞藻下面的包容主义。”——侵略性不少人也常常提到基督教就说到关于侵略性的问题,觉得是一神论的宗教逼迫多神论的宗教。 其实,事实是基督教从诞生开始到公元300年左右,一直受到罗马帝国的排斥。当时罗马帝国信奉的是多神论,用它的多神教来排斥一神论的基督教,这个基本事实我们也是忽视的。所以有些学者讲话的时候历史事实完全忘掉,不少中国学者讲这些,好像人说多了就从错的变成对的一样。还有人说“基督教一开始进入中国就有侵略性”。历史上,基督教第一次进入中国是在唐朝,叫做景教,当时传教的人是骑着白马来到中国的,而不是炮弹,宰相房玄龄迎接,皇帝李世民研究了好几年景教之后说这个很好,可进行广传。第二次入华是元朝,也是教廷的使节进了北京。第三次是在明朝时耶稣会的传教士入华,利玛窦等人把西方的科技传到中国,把中国的经典翻译为英文,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是“典型的和平的文化交流”。其实利玛窦到中国时,离第一次鸦片战争还很远,而且现在学者发现有大量的事实证明传教士和基督教对于中国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比如第一家现代医院的建立、现在体育事业的发起、女人不再包小脚、一夫一妻…….这些都是与传教在一起的。——阴谋论何教授特别举到一个例子是在云南苗族传教的伯格理。柏格理刚进入云南的时候,垃圾、传染病、毒品充斥着他的视野,但他在云南几十年,帮助当地建立了医院、体育等,尤其是发达的教育,可以说伯格理建立了当时西南地区最发达的教育。伯格理就是一位来自英国的传教士。有人说这些人的目的是藏在后面的,他们做医疗、教育等等都是手段,他们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想传教。“我想问一句,他们有的传教士是一辈子做教育做医疗,有的是做这些的同时也做传教。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说自己不是做传教,所以只能说是‘阳谋’而非‘阴谋’。”何教授点出。“还有如果对方给你喝的是不好的酒、是有毒的酒,那算是阴谋。但是我们要注意一点,他们是真心真意认为福音是最好的东西,这就是他们天天喝的东西,就好像他们觉得那个是最好的养生的酒,他们天天喝,他们也希望你喝。这怎么能说是‘阴谋’呢?”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电话(010-)或微博(),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神教和多神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