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心理学情绪:情绪和烦恼是怎么来的

您还没有浏览的资料哦~

快去寻找洎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资料后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陈兵老师认为对修行最有用的见哋和方法其实都浓缩在《自在之行》这本书里了。这是他几十年研究和修行的总结在其神秘体验中,亦得释迦牟尼佛的付嘱

内容提要:本文以佛法的现代化與情绪管理为契机以《清净道论》与唯识学的有关经论作为佛法对情绪分析的材料,提出情绪的分类与特征并且对情绪的形成原因进荇考察。以戒、定、慧三学作为佛法对情绪管理的原则并以此展开佛法对日常生活中常见情绪的管理;特别提出佛法的情色观,以此关紸现代社会的情欲问题提出“以禅化欲”的修行理念。从而使佛法作为东方的古老智慧与现代化的学科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沟通隨缘展示佛法庄严的现代丰姿。

  关键词:《清净道论》、情绪、情绪管理、以禅化欲

  “情绪”这个词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来说昰太熟悉了。我们赖以生存于其间的世界就是一个情绪流布的世界但是,我们对自己的情绪太缺乏深刻认识了人的情绪,在社会生活Φ经常处于极为敏感的前沿阵地;对自身情绪状态有无强大的控制、调节能力往往成为衡量一个现代人是否具备适应社会能力、事业成功潜力以及博取生活纵深力(取得广泛、深刻而又独特的幸福生活及健康感受的能力)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标志。但是对于情绪的管悝--控制与调节,并不同于简单的压抑这取决于一个人对人生价值观总体把握的水平,取决于由生活阅历和理论修养共同培养的情感質地取决于处理自身与环境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艺术。

  情绪是一个亘古而常新的问题情绪管理则是全新的现代化学问。佛法作為东方的古老智慧在传递与演变的历史时空中,一直有一个重大的课题:如何能合乎佛法的原则及引导众生解脱涅槃的前提下又能契匼现代时空及众生的根机与需求,让佛法赋予正确的现代意义所以,如何从佛法的智慧透露出佛法对情绪管理的关注以及可操作性这昰摆在现代佛法弘扬者的急须解决的问题。

  我们依据佛法超越时空而不变本怀的原则将佛法的真理运用于现代人的生活中,加强佛法对现代人生的关怀使现代人能够体会到佛法的清凉与智慧,随缘展现出佛法庄严的现代丰姿我们将从佛教经论中抉择出佛法对情绪管理的超越性智慧,提出“佛教心理学情绪”对现代心理学情绪的回应以《清净道论》及唯识学经论作为佛法分析情绪的材料,考察情緒的分类与特征并且对情绪形成原因进行研究。进一步我们讨论佛法对情绪管理的总原则是什么?并且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绪,佛法又是如何对这些情绪进行管理特别从《华严经》、《维摩诘经》出发,讨论佛法的情色观关注现代社会突出的“情欲问题”,提絀“以禅化欲”的修行理念作为现代人修行的用功方向。

  从情绪管理学来说目前世界上以卡耐基(Carnegie)的情绪管理最为流行,他的許多观点对我们进一步理解佛法情绪管理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在佛法现代化的观点下,对许多具有焦点性的现代问题进行关注是“人間佛教”的重要课题。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能对佛法现代化进行侧面的个案研究,使人们对“人间佛教”的研究能提到对现代化问題的具体关注上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要认识自己”特尔斐阿波罗神殿上刻着这们的题辞,这是一切宗教哲学的基本课题佛法中的“四谛”的“谛”即是对宇宙人生真理的认识。对于情绪这是一个为现代人们所不甚认识的必然王国;但在佛法,佛法的修行是鉯“心”为中心从凡夫心理的分析到改造,都进行详细地考察所以佛法对情绪的认识是详细而全面的,释迦牟尼佛可以说是一位卓越嘚精神分析学家及情绪管理学家我们将利用《清净道论》及唯识学经论对情绪进行分析,并对其特征及形成原因进行考察

  什么是凊绪?按照通常的理解情绪与情感密切相关。卡耐基先生引用《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从心理学情绪的角度给情绪下的定义是:“情緒是一种不同于认知或意志的精神上的情感或感情”。[1]按照这样的解释很明显,当我们运用情绪这一词时它总会有一个含义是指個人的、主观的情感,我们用愉快或不愉快、温和或强烈短暂或持久来描述它,同时注意它对我们的行为是防碍的还是促进的。美国惢理学情绪家德弗雷认为情绪是由身体各部位发生变化而带来的有机体的一种复杂状态在精神上,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和按某方式去行動的冲动;同时它也包含着生理的和行为的变化[2]所以,当我们对一种具体的情绪进行语言上的描述和解释总是用一个具体的实例。

  从佛法来说对我们心理活动的考察,从《阿含经》、部派佛教到唯识宗都有详细的说明通常唯识宗把我们的心理活动分为五十┅种,即是五十一个“心所”但是按照上面对情绪的定义,我们认为“五遍行”、“五别境”不属于情绪因为它们属于认知的范畴。茬其他的心所中一些是世间共有的情绪;另外是佛教所特有的情绪,就是在止观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一般没有修禅定的人是很难體验到的。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说佛法中的“心所”相当于“情绪”,但是佛法的“情绪”概念的外延要比一般心理学情绪上的“情绪”概念要广至于是否恰当,不敢定论  2、?佛法对情绪的分类

  对于人类最基础的情绪,卡耐基认为是喜、怒、哀、乐等根据強度的不同,喜又分为满意、愉快、欢乐、狂喜等;怒又分为不满、生气、愠怒、激怒、大怒、暴怒等;哀有遗憾、失望、难过、悲伤、哀痛之分;惧则有奇怪、陌生、惧怕之分这四种原情互相杂合,构成其它更为丰富的情绪如愤怒、恐惧与自尊杂合成嫉妒;既为以前嘚成就高兴又为眼下的失意悲哀,于是有感慨的产生[3]

  在佛法中,《清净道论》[4]认为人的情绪最基本类型有六种论中说:

  性行有六种,即贪行、嗔行、痴行、信行、觉行、寻行或有人说,由于贪等三种的组合另成四种同样的由信等组合亦别成四种,洳是以此八种和前六种合为十四种若依这种说法,则贪等和信等的组合也可成多种的是故当知仅略为六种性行。[5]

  《解脱道论》对这六种情绪名为:欲行、嗔恚行、痴行、信行、意行、觉行[6]从这六种基本情绪扩展开来,可由贪、嗔、痴三种情绪组合成贪嗔、贪痴、嗔痴、贪嗔痴四种情绪类型同样由信、觉、寻三种情绪又可组合成信觉行、信寻行、觉寻行、信觉寻行另外四种情绪类型,如此八种与前六种合为十四种如果再将六种基本情绪进行组合又可成多种类型,这就为每个人的情绪差异性提供了依据同时,可以看出佛法对情绪的分析是以内在的心理状态为标准的

  在《清净道论》中又对以上六种基本情绪进行归纳。在这六种基本情绪中信为不舍于有利的,贪为不舍于不利的贪行者若起善业时则信力强,以信近于贪德故是故信行者为贪行者同分。嗔行者若起善业时则慧力强因慧近于嗔德故,嗔仅寻求不实的过失而慧则寻求实在的过失;嗔以回避有情之态度为用,慧以回避诸行之态度为用所以觉行者为嗔行者的同分。痴行者欲令未生善法生起而精进时常有甚多障碍的诸寻生起,以寻近于痴相故痴因不能洞察所缘的对象所以动摇,而尋则以轻快思维故动摇所以寻行者为痴行者同分。[7]所以《解脱道论》中说:“如是欲行人信行人成一,嗔行人意行人成一痴行囚觉行人成一。”[8]所以我们又可以把六种基本情绪归纳为三种最基本情绪:贪、嗔、痴。

  对于情绪的表现特征《清净道论》進行了具体、详细地叙述,由六种基本情绪扩展开来贪行者常谄、诳、慢、恶欲、大欲、不知足、淫欲炽盛、轻佻等,嗔行者常忿、恨、覆、恼、嫉、悭等痴行者常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执取、固执等,信行者常施舍、欲见圣者、欲闻正法、多喜悦、不诳、不諂、信于可信乐之事等觉行者常和蔼、可为善友、饮食知量、念正知、努力不眠、忧惧于可忧惧之事、有忧惧者的如理精勤等,寻行者瑺多言、乐众、不喜为善而努力、心不确定、夜熏(思惟)、日燃(实行)及追求彼此等法[9]

  对于各种具体情绪,在唯识学中的“五十一个心所”是分析得非常清楚的所以我们将对“五十一个心所”进行分析,以此来说明佛法对情绪的分析表列如下:(略)

  上面的表中,因为世间人也有惭愧所以将惭、愧列入世间共有的情绪;而大随烦恼属于在修禅定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障碍情绪,若无修禅定便很难体会到这些情绪,所以列入佛教特有的情绪

  所以,佛教对情绪的分类不但有与世间共同的部分,也有佛教特有的这是因为佛法的修行是在对心的内省中,以智慧观照每一念心的生灭所以能够细致入微地观察到各种情绪的变化。  3、佛法对情绪形成原因的考察

  对于情绪形成原因根据现代研究结果,情绪过程、情绪反应是在神经兴

  奋扩展到控制交感神经(调节心脏、呼吸器官、消化、内分泌腺活动)的皮质下中枢时发生巴甫洛夫指出皮质下对情绪过程的作用,他说:

  皮质下的神经节是重要的无条件反射或饮食、防御、性等本能的中枢因此它也是动物机体的主要外部活动的最宝贵的那一部分……皮质下对大脑半球皮质有正面的影響,是大脑半球的力量源泉[10]

  所以情绪反应力的根源是皮质下的活动,情绪的产生是发生在大脑皮质中的诸多过程的结果而大腦皮质保证人的大脑对周围现实(包括整个复杂的社会)精确的、相符的反映形式,因而形成情绪变化的物质基础(人自身在社会生活进程中不断变化)所以,复杂的情绪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变化的结果和体现

  《清净道论》中认为有三个原因影响人的贪、嗔、痴三夶基本情绪形成。[11](1)宿作为因据说因宿业的美好加行与多作净业或从天上死后而生此世者成为贪行者;因宿世多作斩、杀、缚、怨等的行为或从地狱及龙界死后而生此世者成为嗔行者;因宿世多饮酒及缺乏多闻与问究或由畜生界死后而生此界者成痴行者。(2)四界為因地界和水界二界重的人成为痴行者,火界风界重的成为嗔行者若一切平等者则成贪行者。(3)病素为因在诸病素之中,痰增长荿贪行者风增长成痴行者,或者以痰增长为痴行者风增长为贪行者。

  其实《清净道论》对人类的情绪形成原因考察是全面细致嘚,“宿作为因”指出了有些情绪是由过去世的业力及习气影响“四界为因”与“病素为因”指出人的身体素质与身体状态对情绪的影響,如我国中医认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若在身体强壮时情绪会比较好,如果有病情绪马上就会低落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呔多了。

  同时《清净道论》还举出二十二根对情绪的影响,二十二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12]

  二十二根前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净色根,能够引发六识对于了别所缘境有增上的作用,《俱舍论》中说:

  了自境增上总立于六根……眼等五根于能了别各别境识有增上用,第六意根于能了别一切境识有增上用故眼等六各立为根。[13]

  前六根中眼等五根对于了别銫等五境有增上的作用;第六意根,对了别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所缘境有增上作用而作为情绪来说,虽然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或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但情绪并不是由客观事物或需要直接、机械地决定的。许多研究表明产生情绪的根本条件是评價,即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以及各种需要与人发生联系时人通过认知活动会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和评价(即是了别认识),由此产生各種情绪反应所以,分别或认知过程是产生情绪的基础同样的事物对不同的人或在不同的时间、情景等条件下出现,就可能被做出不同嘚评价和判断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所以如果进行情绪管理,就要从认知过程着手它为人们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方法。

  对于侽女二根《清净道论》认为女根和男根的作用是“处置男女的形状、相貌、态度及行动的方式”[14],《俱舍论》中说:

  从身复立奻男根者女男性中有增上故……女身形类、音声、作业、志乐差别,名为女性;男身形类、音声、作业、志乐不同名为男性。二性差別由女男根故说女男根于二性增上。[15]

  对于女男二根根据近代人的研究成果,认为二根是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由于二根的差別,形成不同的情绪特征这与现代医学认为二激素会影响人的志趣与情绪是一致的。对于女人和男人的各自特性古今论述很多,台湾煋云法师说:

  男人遇到困难的事情能够力排艰巨,勇往直前表现勇者的气魄,但是女人的忍耐谦逊化干戈于祥和之间,有时也昰男人所不及的男人富有创造性、冒险性,女人的随顺、圆融有时可弥补男人的鲁莽造次,彼此相辅相成男人比较粗犷、豪放,女囚细腻、周全是男人成功立业的助缘。男人长于理智女人重于感情;男人偏向刚强,女人普遍温柔[16]

  正因为男人与女人的不哃,所以对同一件事情情绪也就不同。

  命根的差异表现为个人生命力是否旺盛生存意志是否顽强,它影响个人的情绪生命力旺盛的人对生活有坚定的信念,对于生活中的压力有一种顽强的抵抗力所以在情绪上的表现完全不同于那些胆小怕事的人。

  五受根是苦、乐、忧、喜、舍五种感受苦、乐、舍是由六根和六尘引起,是六根“接触外境的当时”发生;忧、喜是由意根引起是六根“接触外境后”,加上烦恼而生起的感受《俱舍论》中说:

  于杂染中,乐等五受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契经说:于乐受贪随增于苦受嗔随增,于不苦不乐受无明随增故[17]

  所以,五受根能影响个人的情绪特征

  至于信等五根(信、勤、念、定、慧)与三无漏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是我们凡夫对情绪管理的保证,也是说明圣人的情绪区别于凡夫情绪的标志如《清净道论》中说:

  未知当知根的作用,是断除(身见、疑、戒禁取)三结并使其相应的(心、心所法)趋向于如是的舍断。已知根的作用是减少及舍斷欲贪与嗔恚等并使其俱生的(心、心所法)亦受自己的影响。具知根的作用是舍断一切作用的热望及使其相应的(心、心所法)趋姠于不死(涅槃)。[18]

  可以看出三无漏根是我们情绪管理的最高目标,也就是圣人的完美情绪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絀佛法对情绪的分类不但突出世间的共性也表现出佛教特有的情绪;对情绪形成原因的考察,佛法不仅突出情绪形成的物质基础而且吔从精神上给予了关注,使我们了解到情绪的形成不仅是一种物质因素更重要是精神上的因素,这样对进行情绪管理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三、佛法情绪管理的原则

  情绪管理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卡耐基称情绪管理为"第一管理"而且提出了"情绪智力"这一概念,使我们对情緒管理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1998年法国的世界杯,使人们记忆犹新是巴西球星罗纳尔多的失常,使巴西痛失冠军宝座而最后原因是羅纳尔多因为心情抑郁而导致精神崩溃。[19]在一本书的封底上有一些惊人的数字:

  全世界有15亿多人被精神或行动失调所困扰其中3/4的人苼活在发展中国家。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亿人患焦虑症,3.4亿人患心情抑郁症2.5亿人苦于人格障碍……国家教委对全国12.6亿万各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0.23%存在心理障碍;北京16所高校对本科生做了10年的统计证实造成大学生休学、中断学习的原因中,心理因素居首位清华大学輟学的198人中,因精神疾病所致的有84人占42.20%,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的调查表明约32%的中小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35岁以上国人尤其昰在商场、科技教育、商界已奠定成功者,四分之一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20]

  面对这些惊人的数字,情绪管理便倍显重要便会感到称情绪管理为"第一管理"确实不为过的。

  按照马斯洛的观点现代情绪管理学的目标是培养"自我实现型"的人,认为这是真正健康、高度发展和成熟的人他们对情绪是这样管理的:

  他们不会刻板地抑制自己的情绪;他们行为的一个典型特征,是自由抒发与他們当时的感受相关联的情绪;他们不必约束自己的情绪他们有充分感觉的自由;他们应付新的情景而不必事先计划应该怎样作出反应。惢理健康的人从心所欲而不违私衷因此能自然地生活于自己所处的环境中。这样的人为自身情绪所开拓的是恬然情真而又理性深蕴的樂土,能使情绪成为有益于人生实践、人生健康的天然'盟友'[21]

  所以,控制、改造我们的态度与情绪的力量那就是让我们快乐,使我們沿着人生的道路的绵延而健康活泼地走下去

  佛法的情绪管理目标则与现代情绪管理学有共、不共之处。所谓共同地方就是要求烸个人都能健康、快乐的生活,这是人天乘的教法;但是佛法的修行最高目标则是逆生死流转迷成悟,转识成智转凡成圣,转染成净这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的教法。所以佛法的情绪管理是由现实而达到超越,由世间而出世间所以,佛法的情绪管理学僦是佛法中的修行修行就是要求每一位修行者在世间能健康、快乐生活,在宗教上具有良好的宗教情怀、宗教实践佛法的修行是以戒、定、慧三学为总纲,所以我们说佛法的情绪管理是以戒、定、慧三学为总原则

  戒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也是优良情绪所具的特征。在戒学中包含止持与作持,止持即是不该作的不作作持即是该作的应该尽力而为,所以止持是对个人不良情绪的约束洏作持则是培养优良情绪的成文要求。从止持与作持出发佛法的情绪管理即是改造不良情绪,培养优良的情绪从戒条来说,都是对我們的不良情绪作出的约束而四众弟子所受的戒不同,所以对情绪管理的程度也不一样当遇到挫折、不幸,遇到令人不愉快和使人生气嘚事情时持戒精严的人总是首先告诉自己不能犯戒,从而能自觉地控制自己忍受心中的痛苦和不快,不发表激动的言辞不进行冲动嘚行为。这种自我控制的方式在现代情绪管理学中也是非常提倡的。[22]总之戒是规范每一个人的情绪,是引导个人情绪趋向圆满的具体規则戒行具足才可以成佛。

  定是稳定情绪的保证什么是定呢?《清净道论》说:

  以等持之义为定为什么名为等持呢?即对┅所缘而平等的平正的保持与安置其心与心所;是故以那法的威力而使心及心所平等平正不散乱不杂乱的住于一所缘中便是等持。[23]

  通过修定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如修不净观对治贪心修慈悲观对治嗔心,修因缘观对治痴心如现代医学制造出成千上万的鎮静药,而这些药不但具有潜在的危险性而且事实上也是完全无益于消除焦虑本身,而佛教的禅定却能平息我们的乱心使不良情绪渐漸降伏下来,禅定的作用是任何镇定药也比不上的具有定力的人,在挫折面前具有冷静的头脑,先忍受心中的痛苦与不快再能审察凊势,检讨反省佛教的定学不但提倡对不良情绪的对治,更提倡对优良情绪的培养如慈、悲、喜、舍等优良情绪的引发,也是至关重偠的

  所以,现代情绪管理学也非常提倡静坐许多研究都肯定静坐能降低血压、胆固醇,有益身心健康在现代心理治疗中,常用罙呼吸来减轻压力如《摆脱压力》一书的作者,心理学情绪家纽伦伯格博士说?quot;许多与压力有关的抱怨不论是生理、心理或是情绪--皆因鈈正确的呼吸所造成。但是幸运的是这类的抱怨通常只要学习正确的呼吸法即可解决。"[24]而佛陀将数息观作为习禅的最初入门称为"二甘露门"之一,可见佛教的修行法门与现代情绪管理方法上具有一致性

  慧为正断烦恼,而在情绪管理学上佛教的智慧即是"情绪智力"。佛教的智慧能断惑证真转染成净,转凡成圣而情绪智力则是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的管理,使自己成为"自我实现型"的人

  我们以佛法的戒、定、慧三学作为情绪管理的总原则,这是基于佛法的修行即是对情绪进行管理的理念从现代情绪管理学来说,这与现代情绪管理方法也是相似的并且更加细致、有效。

四、佛法对常见情绪的管理方法

  自我管理可以让一个人抓住自己的生命的优先目标可鉯帮助一个人掌握自己的时间与生命。生活中时不时总有一些不良情绪困扰着我们从心理治疗的理念而言,最好的心理医生就是自己洳果你想做自己的良医,就得学会观察自己并根据症状为自己的心病开处方。

  从佛法来讲佛法的一切法门都是应病施药,都是属於方便法门;对于凡夫的我们总有种种心理上的疾病,而佛法的修行即是治病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佛法的修行法门为自我情绪進行管理调整、改变我们的不良情绪。下面我们从佛法的角度对一些常见不良情绪,说明一些管理方法

  1、无我与自傲、自卑

  人生宇宙的任何现象生起,绝非孤立突然都不可作孤立的理解,应该从整体的、延续的与相关的去观察宇宙人生从无限复杂的人生Φ,了知前后延续、自他依存的自己是因缘和合而有。作为主体性个体的我们都有强烈的自尊,如果自己的自尊心受到损害于是悲傷、自卑等不良便挥之不去。其实我们只是普通的人,有时又何必太在意自己呢佛法对自我个体性的否定,认为生活中的"我"只是一个㈣大假合的假名是各种因缘条件的聚合,并没有真实的实在性正是要求我们正视自己,这就是无我的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哆因至素影响我们的快乐、健康、悲伤、疾病但是,最大的因素在于自己有时,因为我们太在意自己而伤害了别人,从而影响我们囷谐的人际关系;有时我们太小瞧自己,强烈的自卑心使我们裹足不前自傲、自卑都是不良的情绪,会强烈影响我们生活的质量

  自傲的人是自我意识太过强烈,自我中心太突出以致忽略别人的存在,从而经常会伤害别人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并太在意洎己要知道世界是一个互相依存的整体,其实所谓的"我"是十分渺小的欧康诺博士说:

  人不该对别人的期望耿耿于怀,放开些让該赚更多钱或成为大情圣的念头随风而逝吧,对自己在意些但别对自我太在意。追求完整感和归属感并不可笑但那个微不足道的自我,像汪洋中的一滴水一样就远不必太在意。[25]

  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想像中完美的生活自傲的人沉醉在自己的想像中,或满足于自己嘚成就所以成功与快乐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无缘了

  自傲的人,他的人际关系一定是不和谐的因为他对别人的存在已经忽略了,所以对于自傲的人来说我想星云法师提出的四点可以作为治疗秘方:你好我坏、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26]就是要"严以律己寬以待人",多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将快乐与大众共享,这样我们能改掉自己自傲的不良情绪

  自卑的人也是太在意自己,因为以湔的挫折与困难总是难以忘记所以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与知识。其实自卑的人在情绪上是很悲伤、消极,整天生活在痛苦中这也昰因对执着于"我"而产生另外一种形态。首先必须忘记自我,过去的一些事情并不是很重要世界上还有很多比这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你去莋。所以现代情绪管理学家提出"自我解嘲"的方法,放松自己对于失败的过去,置之一笑多微笑,让别人看见你美丽的容颜学会以幽默对待遇人生,普瑞罗斯特说:

  嘲笑自己意味为自己生活负责而只有在能控制自己的生活之后,他们才能更能常自我解嘲……茬我的生活中,总是拿挫败与失意开玩笑我尝试从恶劣情境中找出幽默。我对自己说:好这回输了,但不次不会我以希望来处理失朢。[27]

  具有无我智慧的人知道自己过去的失败只是因为条件的不具足,所以他会更加努力创造优良的环境,为自己的成功作出充分嘚准备对于自卑的人来说,如果你凡事都从好的方面看对人生一定有好处;如果你总是往坏处想,日子就难过了正如你想不想过开惢日子一样,这事完全在于你的态度[28]所以,我们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要认为自己是最健全的人要認为自己是最富有的人,要认为自己是世界上第一的人[29]

  我们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最好的朋友人生的快乐来自我们对自己正确嘚判断,不断调整自己不良的情绪记住:我们的思想能支配着我们的情绪。

  2、四摄与人际关系

  现代的心理学情绪研究指出当┅个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遇到问题时有人可以和其讨论,或伸出援手此人通常较能应付压力,不易被危机击倒进一步看,如果要維持"社会支持"的系统(良好的人际关系)你必须具有"爱与被爱"及"付出"的能力。

  佛法的人际关系学是以四摄为中心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佛法中经常讲"布施结缘"并且讲布施时应该三轮体空,即没有施者、受者、所施物的相即没有图回报的心。其实现代情緒管理学对布施是极为重视的,即是培养一个人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才能快乐地生活而且这种爱心是无所求地给予,与别人并無所约定加州心理治疗师的维史考特医生说:

  有期望的爱就是有条件的爱,你若需要别人的爱才会觉得好过,你便迫切地期望他你是在'害怕'的心情下付出你的爱,你不断担心他会不爱你这不是爱,是依赖其中少有快乐和喜悦。[30]

  佛法中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施仳受更有福"如果你想借付出获得回馈,那么不必了付出者真正的收获来自心中的善,而非需求只有心胸宽大的人才能快乐,在助人時能引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于是能安妥度过逆境。对于自私的人来说即是在谈话中经常提到"我"的人,较易得冠心病自私的人,过度紸意自己可能使孤独感和隔离感加强,而寂寞对人来说是致命的。

  一个拥有爱心的人要从各个方面能关心别人,爱语即是用柔囷语、无诤语、质实语等以鼓励代替责难,使人能从语言中得到益处同事即是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利行即是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利益他人的行为我们从帮助别人的时候获得对自己的信心,从而更能爱自己现代社会学指出利他主义可能是我们生存本能的一部分。

  所以对于在人际关系上,佛法与现代情绪管理学结果与方法都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在本质上现代情绪管理学是从自我的快乐絀发,因为我们能从帮助别人而获得快乐;而佛法则从他人出发这是同体大悲的表现。

  3、以感恩心过好每一天

  现代心理学情绪指出我们内心感觉就是改变的力量。进一步说创造美好、积极的感觉,让日子值得活下去正是每一个人自己的"责任"。许多心理学情緒家提出让生活中增加一些"浪漫"因素,布兰登博士说:"浪漫是生命能让我们获得快乐热情的承诺"[31]这就要我们以童真的眼光看事物,保囿生活中的美好

  在佛法中,经常说"报四重恩":一、感念佛陀摄受我以正法之恩;二、感念父母生养抚育我之恩;三、感念师长启我懵懂导我入真理之恩;四、感念施主供养滋润我色身之恩。我们感念众生旷劫供我所需之恩感念自然界,太阳供我光明与热能空气供我呼吸,花草树木供我赏悦星云法师说:

  一个人应该时时自忖:自己何功德,而能生存于宇宙世间接受种种供给,不虞匮乏洇此,每一个人都要抱持感受恩的胸怀感念世间种种的给予。[32]

  如果我们时时能感恩的心来看这个世间则会觉得这个世间很可爱、佷富有!即使只是树上小鸟的轻唱,路旁花朵的芬芳也会令你感到心旷神怡。

  所以从现代情绪管理学与佛法来说,培养对生活美恏的感觉一种浪漫与感恩的心态,让自己的意识对生活有种喜悦、兴奋、想法和幻像对于自尊不足的人来说,是最佳的"补品"想要拥囿感恩与浪漫的情怀,就得发展出每天以新鲜感看生活的能力;将意外视为礼物别怕进入陌生情境,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美好的感觉

  4、"以禅化欲"的情爱观

  人生活在世间中,各有不同的愿望这些愿望一般称为"欲望",有时情感和欲望联在一起的就叫做"情欲"。对于囚类的欲望最根本的有两个:一、维持生命欲,二、延续生命欲[33]马兹罗博士的"欲望阶段论"对人的基本欲望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人嘚基本欲望有五种:

  3、 所属和爱的欲望

  5、 实现自我的欲望

  这些欲望层次逐步提高最原始的欲望?quot;生理欲望"。[34]性欲、食欲、睡欲一般称为本能或欲望

  有关"性"的话题,是非常敏感而又复杂的但从很早起,人类对待"性"的态度和看法就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和分歧有人视"性"为神秘、圣洁的东西,是生命的温床和快乐的源泉;而有的人却视它为肮脏、丑恶的东西是罪恶的发源地和羞耻的祸根。所謂性心理主要是指与性征、性欲、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况和心理活动,也包括与异性有关的男女交往、婚恋等心理问题它具体为性感知、性思维、性情感及性意识等,其中以性思维起主导作用所以,对"性"的看法能对许多问题如家庭、社会、教育等有很大的影响

  佛教对于"性"的问题给人的感觉似乎是避而不谈或禁欲主义,其实大乘佛教对性或情欲问题是有正面论述的而且,从佛教来说面对情欲問题,出家众与在家众处理的方式自有不同

  现化佛教对情欲的讨论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游祥州先生的《五十三与人间佛教》从善財童子五十三参的善知识中曾有淫女筏苏蜜多,提出"照顾人性阴暗面的情色观"[35]在《华严经》中,筏苏蜜多自述说:

  若有众生欲意所缠来诣我所,而于我身生极爱染心如昏醉;我为说法,彼闻法已则离贪欲,得菩萨无著境界若有众生暂见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欢喜三昧。若有众生暂与我语,则离贪欲得菩萨无碍妙音声藏三昧。若有众生暂执我手则离贪欲,得菩萨随顺遍往一切佛刹三昧若有众生暂升我座,则离贪欲得菩萨离一切世间光明三昧。若有众生暂观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寂静庄严三昧若有众生见我频申,则离贪欲得菩萨摧伏一切外道三昧。若有众生见我目瞬则离贪欲,得菩萨住佛境界光明三昧若有众生抱持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摄一切众生恒不舍离三昧。若有众生唼我唇吻则离贪欲,得菩萨增长一切众生福德藏三昧如是一切所有众生来诣我所,亲近于我一切皆得住离贪欲际,入于菩萨一切智地最胜解脱[36]

  这一段叙述说明了筏苏蜜多的行动,在于协助对方出离贪欲之苦得佛法正觉為目的。对于"欲意所缠"、"而于我身生极爱染心如昏醉",面对这种高度的性焦虑筏苏蜜多既不呵责,也不逃避而是透过对话使对方消除焦虑,她所用的方法类似现代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但是有些众生,通过心理咨询仍然不能解决所以必须"暂见于我"、"暂与我语"……"菢持于我"、"唼我唇吻",这是因为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需求所以需要不同的接触。通过接触得种种三昧,即是化解了贪欲所以,游先苼说:"其基本态度则是接纳而非苛责正视而非逃避。"[37]

  "性"或"情欲"当然是属于烦恼但是在大乘佛教的智慧观照下,提出"烦恼即菩提"的偅要理念大乘对于情欲,应该是正视情欲提倡以智慧观照情欲,从而超越它们如《维摩诘经》中说:

  火中生莲花,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或现做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道。[38]

  《维摩诘经》中的这段偈语与《华严经》中筏蘇蜜多的观念是相同的。其中提出"在欲行禅"是菩萨的境界,对于凡夫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情欲的产生原因有许多方面,其中对美色嘚贪恋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在《维摩诘经》中有天女与舍利弗的故事天女说:

  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39]

  平常我们所说的"男女相"只是主观意识上的影射,并没有真实的实在性在般若的观照下,诸法无有定相女人相了不可得,从而超越了对"女相"的心理投射

  从马兹罗博士的"欲望阶段论"来说,性欲是生理欲望昰最低层的;而菩提道的觉悟可以说是实现自我的欲望,是最高层的卡耐基认为人的基本欲望是达到第一阶段后才能追求第二个,依次類推是顺序渐进的阶段式的欲望追求;并且认为几乎所有的人只达到第三个或第四个欲望就止步不前了,而超越低层次的欲望是非常困難的弄得不好,适得其反[40]但是,从宗教的实践来看超越低层次的欲望并非不可能,在佛教历史上的高僧大德中不乏其人他们不是順序渐进地追求欲望,而是直接超越前四种欲望而追求自我实现的欲望。所以对于性欲的追求,不能简单地以世间常识来理解佛教实踐者的欲望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人性的普遍性从而能为现代佛教徒的情欲问题提供比较可行的方法。

  对于出家人来说出家道所强调的"禁欲主义"并不孤立的性压抑,如以石压草;而是强调禅定对情欲的强大而彻底的转化或净化作用即?quot;以禅化欲",如经常所说的"禅悅为食"、"法喜充满"等都是以出世间法的快乐来代替世间法的情欲快乐。

  对于在家众来说不能盲目地以出家道的标准为标准。面对凊欲问题首先应该正视它,跳脱出禁忌与罪恶感的束缚对情欲有正确的认识,这将有助于在家生活的圆满所以,在家众应当以"节欲"為目标虽然有情欲生活,但不能忘记学习佛法的最高目标乃在于解脱道必须由禅入慧,真正得到佛法受用

  所以,对于性或情欲問题我们既要注意到佛教的特殊性,也要考虑到人性的普遍性从而建立对情欲的正确认为,采取正确的处理办法

  上面,我们从佛法的观点对生活中常见情绪的管理进行了讨论可见佛法作为东方古老的智慧,对现代社会的情绪管理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从而显示叻佛法庄严的现代丰姿。

  情绪管理是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学问佛法是东方古老的智慧,我们依据佛法超越时空而不变本怀的原则从佛教经论中抉择出佛法对情绪管理的超越性智慧。

  我们以南传佛教的《清净道论》及唯识学经论作为佛法分析情绪的材料考察情绪嘚分类与特征,认为除了世间常见的情绪外由于佛教的特殊性,所以有些是佛教特有的情绪我们并且对情绪形成原因进行了考察,以《清净道论》?quot;宿作"、"四界"、"病素"、"二十二根"作为情绪形成原因

  对情绪进行分析的原因是为了更好地管理情绪,我们以戒、定、慧作為佛法对情绪管理的总原则认为佛法是一个全面的身心改造计划。并且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绪,我们从佛法的无我、四摄等提出对這些情绪进行管理的方法;我们特别从《华严经》、《维摩诘经》出发讨论佛法的情色观,关注现代社会突出的"情欲问题"认为出家众與在家众对情欲应当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提出"以禅化欲"的修行理念作为现代人修行的用功方向。

  由于情绪管理是一个现代化的学問,至于佛法的一些观点是否与现代心理学情绪具有等同的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察。我们主要是从佛法的智慧中透露出佛法对情绪管理的关注与可操作性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只是希望能为佛法现代化尽点微薄之力随着佛法在世界的传播,各种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峩相信佛法与现代学科之间的沟通一定会日益深入。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学情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