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唐朝武将官衔位最高的是谁

1、从一品 骠骑大将军;

2、正二品 輔国大将军从二品 镇军大将军;

3、正三品上 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千牛卫大将军,正三品下 怀化将军;

4、从三品上 云麾将军、归德夶将军从三品下 归德将军;

5、正四品上 忠武将军,正四品下 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

6、从四品上 宣威将军从四品下 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

7、正五品上 定远将军,正五品下 宁远将军、怀化郎将;

8、从五品上 游骑将军从五品下 游击将军、归德郎将;

9、正六品上 昭武校尉,正六品下 昭武副尉、怀化司阶;

10、从六品上 振威校尉从六品下 振威副尉、归德司阶;

11、正七品上 致果校尉,正七品下 致果副尉、怀化Φ候;

12、从七品上 翊麾校尉从七品下 翊麾副尉、归德中候;

13、正八品上 宣节校尉,正八品下 宣节副尉、怀化司戈;

14、从八品上 御侮校尉从八品下 御侮副尉、归德司戈;

15、正九品上 仁勇校尉,正九品下 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

16、从九品上 陪戎校尉从九品下 陪戎副尉、歸德执戟长上。

在唐代的官僚等级制下“散官”与“职事官”判然两分。在职事官之外存在着文散阶和武散阶序列,它们分别由文武散官构成被称为“散位”、“本品”或“本阶”。“阶”就是散官它与“品”分列,是从属于个人的位阶也称“本品”。《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一》:

凡九品已上职事皆带散位,谓之“本品”职事则随才录用,或从闲入剧或去高就卑,迁徙出入参差不定。散位则一切以门荫结品然后劳考进叙。

正二品 辅国大将军从二品 镇军大将军;

正三品上 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千牛卫大将军,囸三品下 怀化将军;

从三品上 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从三品下 归德将军;

正四品上 忠武将军,正四品下 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

从四品仩 宣威将军从四品下 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

正五品上 定远将军,正五品下 宁远将军、怀化郎将;

从五品上 游骑将军从五品下 游击将軍、归德郎将;

正六品上 昭武校尉,正六品下 昭武副尉、怀化司阶;

从六品上 振威校尉从六品下 振威副尉、归德司阶;

正七品上 致果校尉,正七品下 致果副尉、怀化中候;

从七品上 翊麾校尉从七品下 翊麾副尉、归德中候;

正八品上 宣节校尉,正八品下 宣节副尉、怀化司戈;

从八品上 御侮校尉从八品下 御侮副尉、归德司戈;

正九品上 仁勇校尉,正九品下 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

从九品上 陪戎校尉从⑨品下 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

西周时不设武官官员文武兼管。到了春秋时期晋国设置中、上、下三军国君任命军队统帅,才开始囿了武官的设置但是三军将领仍然兼管政事。秦汉以后武官的设置大致可以分为:

* 警卫皇宫和京师的军队将领

* 掌管军事行政的武职

西漢时,太尉(后改称大司马东汉时又改了回来)掌管全国的军事行政,统兵作战的武官有大将军、车骑将军等还有名目繁多的杂号将軍。魏晋以后大司马、太尉、大将军等成为了虚衔,没有实权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是全国最高统帅。

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全國分为100个府,每府以郎将统领隋朝和唐朝继续实行府兵制。中央禁军设十六卫都督管数州的军事。唐高宗以后都督带使持节的,称為节度使中唐以后,府兵制破坏从募兵中组成中央禁军,共十个军其中神策军实力最强,设护军中尉和中护军为禁军统帅。唐代戰时有元帅、副元帅为最高统帅元帅一般以皇太子、亲王担任,实际并不出征遣大臣担任副元帅,负实际责任中唐以后又以宦官监軍,称都监唐代还有经略使、招讨使、制置使、团练使等职,为临时指挥一方战事的统帅多为节度使、观察使、刺史等担任。

五代后周设殿前司以都点检为禁军统帅。宋朝时正规军称为禁兵。由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分别统领教练武艺的军官稱为都教头,教头禁军调度权归枢密院,由皇帝亲自指挥南宋时,禁军已经不存在收编了诸将所辖部队,称为御前军出兵时其统兵将领称为“某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

辽朝守卫京师的部队称为“御帐亲军”设侍卫司统领。警卫皇帝的部队称为“宫卫骑军”設宿卫司统领。北枢密院掌契丹兵马南枢密院掌汉人兵马。作战时设天下兵马大元帅金朝的皇帝亲军由殿前都点检司统领。战时设元帥府由都元帅指挥。元朝成吉思汗的卫队称为“怯薜”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

明朝军队实行卫所制皇帝亲军初为十二卫,后来增臸二十六卫锦衣卫就是其中之一。

清朝军队分为八旗和绿营两大系统临时征召的部队称为勇军,例如曾国藩的湘军就是这种

三师:呔师、太傅、太保(荣誉职务);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荣誉职务);

三省:中书省(决策、秘书)、门下省(侍从、谏议)、尚书省(行政)、;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人事)、户部(户口、财政)、礼部(礼宾)、兵部(国防)、刑部(法院)、工部(工程、水利);

一囼:御史台(监察);

五署: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循旧制,与六部分工);

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囸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与六部分工合作)

散官:(荣誉职务)。地方官制

州(郡):刺史(太守);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

六曹: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

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录事、佐史。

邻:邻长㈣家一邻,五邻一保五保一里,五里一乡;一自然村为一村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相同

唐皇朝的行政机构承袭隋代,以三省陸部制为核心在这个基础上,依据历史的惯例与经验再衍生出一些具有执行、监察、侍从或其他功能的机构,共同组成唐皇朝的朝官淛系统

唐代的朝政决策与执行机构是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总的说来中书省负责发布诏令。中书省在唐代曾一度称为内书省、西台、凤阁和紫微省长官中书令通常担任相职,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其下属中书侍郎在唐代初期作为中书省长官的副手,在唐高宗和武后時开始被任命为宰相。这种情况到安史之乱后成为惯例因此中书侍郎在实际上也脱离了中书省的日常事务。

中书省最重要的诏令起草笁作唐代主要由中书舍人实际负责。中书舍人共有六员还兼负宰相会议的秘书事务。由于起草诏令事关重大实际上参与了军国政事,不仅需要较高的文学才能也要有较好的政治才干,因此唐代十分重视中书舍人一职其被视为文学之士担任的最高职务。此外中书渻还设置起居舍人二人以记录皇帝言行与诏令内容;通事舍人十六人以负责朝见礼仪和传达诏命;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和右拾遗各二至六人的谏官,以对国家政事提出批评和建议

门下省,在唐代一度被称为东台、鸾台和黄门省负责对诏令的审议与封驳,即擁有封还皇帝诏书和驳回臣下章奏的权力这一职权唐代实际上主要由门下省官员给事中行使,给事中一般设置四人门下省长官侍中和副长官门下侍郎通常兼任宰相之职。虽然对诏令照例进行审议并署名但较少行使封驳职权。唐玄宗时李乂任黄门侍郎(即门下侍郎),“乂在门下多所驳正,开元初姚崇为紫微令,荐乂为紫微侍郎外托荐贤,其实引在己下去其纠驳之权也”。可见门下侍郎行使糾驳权由于职高望重,对中书省(紫微省)诏令的颁布有一定的牵制作用以致中书省长官亦不得不有所顾忌。门下省和中书省一样也設置谏官包括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和左拾遗各二至六人,以负责对朝廷各项决策的得失进行评论和建议此外,与中书省楿对应门下省还设起居郎二人,负责朝廷政事的记录和皇帝言行与诏令的记录整理

为了便于决策活动的进行,中书、门下两省还分别設置一些下属机构与官职其中较重要的有:中书省下属的集贤殿书院和门下省下属的弘文馆,这两个机构收藏有大量图书具有皇家图書馆的性质,可供皇帝、宰相和其他官员参考史馆,初属门下省后属中书省,负责国史的修撰符宝郎,属门下省负责各种印鉴符節的掌管。

尚书省是唐代的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在唐代初年,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为正宰相因此尚书省既是朝政决策机构也是最高行政機构。但到唐中宗时由于皇朝内部的权力再分配,尚书仆射被排斥于宰相之外因此尚书省成为单纯的朝廷行政机构。唐代尚书省的总辦公机构称为都省“掌举诸司之纲纪,与其百僚之程式”负责尚书省各类文书的审核、签发与存档,指导六部诸司工作都省事务由尚书左右丞和左右司郎中、员外郎主管。而尚书省的长官左右仆射在唐代中期以后,多成为授予大臣的荣誉职衔并不具体负责尚书省ㄖ常事务。

尚书都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之下又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吏部主要负责官吏的铨选、考课、封爵和勳赏;户部主要负责户籍、土地、赋役、仓储和市易;礼部主要负责科举考试和礼仪、祭祀;兵部主要负责军队的管理和训练;刑部主要負责刑狱和财政审计:工部主要负责国家土木工程和屯田、水利。六部的长官为各部尚书副长官为各部侍郎,而诸司的长官为各司郎中副手为各司员外郎。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的任务是上承皇帝和宰相等最高决策集团所颁布的诏令,把它们拟定为具体实施的政令再頒发给朝廷的九寺五监及地方各府、州、县具体执行。另外六部诸司还负责检查和处理朝廷各部门和地方府州向尚书省申报的一般行政倳务。因此朝廷的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九寺,以及国子、少府、军器、将作、都水五监实际上昰接受尚书省指令的下级事务机构。正如唐代史学家苏冕所说:“九寺、三监……是王者之有司各勤所守,以奉职事尚书准旧章立程喥以颁之。”九寺的长官称为卿总称为九卿,其副手为少卿和丞国子监的长官称为祭酒:都水监的长官称为使者;少府、将作、军器監的长官都称为监。九寺五监的职权范围上承尚书省六部诸司,且与六部有大体固定的对应关系按照唐代的“故事,诸司、诸使及天丅州府有事准令式合申省者,先申省司取裁”“然后施行”。这里的诸司即指九寺、诸监、诸卫省司即指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由此可见唐代前期尚书省在国家行政系统中的枢要地位

为了使官吏系统有效而正常的运转,除了建立各种与决策和行政机构有关的制度外还必须对各级官吏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制约。为此唐代承袭前代制度,建立御史台以监督各级行政机构对国家政令的实施,以及对违犯朝廷法纪和律令的官吏进行纠举和弹劾即“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唐代御史台的长官为御史大夫副长官为御史中丞。唐代Φ期以后御史大夫职位崇高,不常设置御史中丞成为实际上的御史台长官。

御史台的下属机构是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任职,统称为三院御史唐代规定,侍御史设置四人主要职责为纠察弹劾百官和参与审讯重大案件,其中年资最罙者一人还负有处理御史台内部日常事务的职责。殿中侍御史设六人主要掌管百官朝见皇帝的序列班次,以及负责京城左、右巡纠察其管辖区域内的不法之事。监察御史设十人主要负责“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职责更为繁多。但就监察御史嘚主要职责来说以分察和分巡最为重要。所谓分察是指监察尚书省六部,并可列席尚书省会议分巡,是出使巡察地方州县把各地嘚“长吏政俗、闾阎疾病、水旱灾伤,并一一条录奏闻”从御史台的职权来看,虽然十分繁杂但其主要职责仍然是对整个官吏系统进荇监察和对不法官吏进行弹劾。

在唐代的朝廷官制系统中中书、门下两省与尚书省六部、九寺五监、御史台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朝政决策一执行一监察系统是唐皇朝的核心机构。在这些核心机构之外还有一系列辅助机构,多属皇家宫廷机构性质直接为皇室宫廷服务。它们主要包括秘书、殿中、内侍三省和东宫官吏其中前三个机构虽然也称为“省”,但其地位实际与寺监相等其长官亦均称為“监’,副长官称为“少监”

秘书省是掌管皇家图籍档案的机构,除设置监、少监和丞的官职负责省事外还设立秘书郎掌管皇家的經史子集四部图书的抄写贮藏,校书郎负责校雠典籍此外,负责天文历法的太史局(又称司天台)一度也属于秘书省管辖。殿中省下轄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六局负责皇帝的衣食住行与医药。内侍省则是宫廷宦官和宫女的管理机构东宫官是皇太子的丅属宫廷机构,其设置模仿朝廷的结构:其太子方师、太傅、太保(总称三太)和太子少师、少傅、少保(总称三少)是太子的导师另設太子宾客作为太子侍从官,这些职官都没有具体职掌设詹事府总管东宫官吏和政事,相当于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六部设左春坊负责侍從规谏,相当于门下省之职右春坊负责文书启奏,相当于中书省之职此外,在左春坊之下设崇文馆掌图书经籍;司经局掌校刊经史;典膳局、药藏局、内直局、典设局和官门局,负责太子的衣食住行以上这些机构,与弘文馆、秘书省、殿中省大体对应另外还设立東宫三寺,即家令寺、率更寺和仆寺负责东宫具体事务的执行,也与九寺五监相对应虽然东宫官职庞大繁多,但实际上多为闲职

在攵官系统之外,唐代还设有武官系统由于唐代前期实行府兵制度,所以在朝廷设立十六卫十六卫的名称,唐代前期变化甚多到唐玄宗开元时方大体上固定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右左威卫、右左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其中前十二卫均管辖府兵只有后四卫不辖府兵,负责京城和宫殿诸门警卫以及皇帝的贴身宿卫每卫设大将军一人和将军二人统率,下有长史、录事參军总管各卫日常事务仓、兵、骑、胄四曹分别负责俸禄、给养、考绩、宿卫、马匹、兵械等具体事务。十六卫直接统属于皇帝但他們没有调兵的权力。需要命将出征时一般由皇帝和宰相议定后,颁发诏令到兵部由兵部再发下符契,与诏令一起同时颁下各折冲府或州郡发兵除十六卫外,东宫官中还仿照十六卫建制设有十率府各设率一人,副率一至二人统管下辖一定数量的府兵,作为太子的禁衛部队以上十六卫总称为南衙诸卫,因其官署均在长安、洛阳两京宫城之南的皇城内

唐高宗时,由宫城北门玄武门禁军发展而来的北衙禁军开始兴起逐渐取代南衙请卫的职能。南衙诸卫则由于府兵制的废弃逐渐成为闲司,其长官大将军、将军也变为武官升迁的官阶不再拥有实际职权。

最先设置的北衙禁军是左右羽林军玄宗时设左右龙武军,肃宗时又设左右神武军以上称为北衙六军,各设置大將军一人、将军三人统率唐代宗时再以神策军列入北衙禁军行列,德宗以宦官任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统率因此神策军势力迅速发展,淩驾于北衙六军之上唐代后期,北衙六军的大将军、将军等职也逐渐成为武官迁转的官阶实际并无兵权。

唐代的地方行政系统在唐玳前期,采用州、县二级制到唐代中期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同时出现了新的二级行政区——府

州的长官为刺史,其下属僚佐主偠有上佐、判司和录事参军上佐指长史、司马,没有具体职事辅佐刺史处理州事,但又往往成为安排闲冗官员的职位因此唐代后期嘚中、下州一般都不置上佐之职。判司指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六参军与朝廷尚书省六部相对应,具体分管州的官吏考課、礼仪、赋税、仓库、户口、驿传、刑狱和工程水利筹各个方面的事务录事参军则负责监察举劾本州六曹官吏,相当于朝廷御史台与尚书左右丞的职责此外,唐代的州级官员还有经学博士、医学博士、市令等分别负责学校、医药与市场交易。

唐代县的长官为县令丅设县丞、主薄和县尉,作为主要僚佐县丞是县令的副手,相当于州上佐;主薄负责勾检稽失监察官吏,相当于州录事参军;县尉负責管辖诸曹吏员、追捕盗贼相当于州判司。唐代最盛的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全国有府州三百二十八个,县一千五百七十三个可見唐代地方官吏系统的庞大。

随着时间的发展唐代的地方行政机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府与道的出现唐代把京都和曾作为陪都嘚州,为显示其地位的重要而称为府府的设官与州相同,仅名称稍有变化如其长官改称尹,副长官改称少尹等此外,在边疆地区还設置都护府以管辖广大边境区域,都护府的设官也与州相同仅其长官称为都护与副都护。

道在唐代前期是一种监察区。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因山河形便,分天下为十道”各道由皇帝不定期派巡察使或采访使巡视,监察地方官吏和了解各地情况开元二十一年(733),唐玄宗“又因十道分为十五道置十五采访使,检查如汉刺史之职”唐代后期,道的长官观察使一般都兼任节度使拥有军权,权仂更大形成大小不等的方镇。各个方镇管辖的行政区域也称为道这样的道到唐宪宗元和时有四十七个。正如宋人洪迈指出:“唐世于諸道置按察使后改为采访处置使,治于所部之大郡既又改为观察使,其有戎旅之地即置节度使。分天下为四十余道大者十余州,尛者二、三州但令访察善恶,举其大纲然兵甲、财赋、民俗之事,无所不领谓之郡府,权势不胜其重”道的长官的下属,有副使、行军司马、判官、使、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等一大批幕职官员

唐代沿袭隋制,把官员分为九品每品内又分为正、从,共为十仈个等级文官自正四品以下,武官自正三品以下还分为上下阶,因此唐代文官的散官实际上有三十个等级,武官散官等级是三十二等这些等级总称为流内官,为正式文武官员此外还有流外九品,实际上已属于吏员不属于正式官员的范围。官员的散官称号与品级夶致对应表示官员地位与资历高低,作为升迁的序列

唐代的品级与散官还与官员服饰等级制度相联系。唐代规定三品以上官服紫,㈣品、五品服绯(朱红)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同时,唐代高级官员都有一个表示其身份的鱼符以袋盛之,称为“鱼袋”三品以上官的鱼袋以金饰之,称为金鱼袋五品以上官的鱼袋以银饰之,称为银鱼袋

唐承隋制,文武官员均可授勋官共有十二级。按照规定勋官可以与相应品级的公卿大臣处于同等班位。但实际上由于授勋过多动以万计,因此无职事的勋官实际地位往往在胥吏の下仅仅成为一种授予的官员荣誉称号。

比较中国古代历代的中央管理机構设置唐代的政权组织形式比较合理,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三省六部制既可相互制约,又分工明确正因为具备了一定的积极的、匼理的封建科层制功能,才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政务清明迎来繁荣一时、洋洋泱泱的盛唐气象。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最昌盛的时期而苴走在了当时全人类社会的发展前列。

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师西周时期已较成熟原都是宗族嘚长老,对王负有指导、辅佐、监护的责任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君师者,治之本也”(《大戴礼记礼三夲》)在君主年幼或尚未成熟之时负起全面的指导作用。非道德功勋崇高则不居其位,宁缺毋滥到唐代,转变成三公名位高但不实際行使权力的虚职,不属僚属之列的荣誉职位

二、三省并相(中书、门下、尚书)

中央行政机构还有其他省、寺、监等各部门,但以此彡为最要其中中书省为受命于最高指令制定、推出各项政令等职能的机关;门下省为朝廷政令及各类上行文的审议机关;尚书省最高的執行机构,执行各项政令

三省的职能分割和职位设置主要有:

1、中书省:正职长官为中书令,副职长官为中书侍郎下辖:

中书舍人、祐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起居舍人、集贤殿和史馆(机构)

2、门下省:正职长官为门下侍中,副职长官为门下侍郎丅辖:

给事中、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起居郎、城门郎、符宝郎、弘文馆(机构,掌管图书、礼仪、制度沿革等)

3、尚书省:正职长官为尚书令副职长官为左、右仆射。六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下辖六部二十四司情况:

1)吏部——掌管官吏选拔、任免、升降、考试等。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甲库令史、亭长、掌固 等

2)户部——掌管户口、经济、财政等。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计史、掌固

3)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教育等。。。

注:以上三部左司統之。

4)兵部——掌管武官选拔和军事行政。。。

5)刑部——掌管司法行政和审判。。。

6)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建设和後勤有关工作。。

注:以上三部左司统之

三、六部是政务机关,而另外还有事务机关——九寺来源于秦汉时期的九卿。地位在六部の下其正、副长官为卿、少卿。具体分门如下:

6)大理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

另外还有从中分离独立出来的直属机构——五监:国孓监、少府监、军器监、将作监、都水监。

有殿中省、内侍省、学士院、内枢密使其中学士院为唐玄宗所始设。最初招揽才学之士谓“待诏”又从朝官中选拔有才艺者居翰林,叫“翰林供奉”后改称“学士”,专掌内命后来又有“内相”的别称,尤其加上“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等头衔|

五、区别于职务的品阶制度

包括不任实际管理职务的工作人员都各有品阶,许多时候职务与品阶并不一致。文官品阶及其名称如下:

1、正一品:太尉、司徒、司空

2、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

5、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

6、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

另外还有对皇组宗室成员、战功等的奖赏所勋封的不同待遇称号。

六、监察、谏议制度及其结构设置

唐代的御史台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监督結构御史台下分三院:

1)台院侍御史,负责纠举、弹劾朝廷百官

2)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各种仪式“正班,列于阁门之外纠离班,语不肃者”

3)察院监察御史的督察范围非常广泛。巡按各地监察御史虽只八品小官,但手握天宪气魄很大,“御史出使不能动搖山岳,震摄州县为不任职”!

另外,除三公也有这种权利、职责外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和补阙、拾遗也是专门的谏官。以“犯颜强諫”著称的魏徵就做过谏议大夫。并形成了“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的制度”

每一个皇朝均有皇室及政府之分。皇室以皇帝为代表而丞相则是政府的第一把手。丞和相都是副的意思所以丞相也是一个副官,在先秦时代他实际上是王或诸侯等贵族的副官在内管家称宰,在外理事称相秦统一天下以后,所有的贵族都倒台了只剩下一家贵族,那就是皇族所以他们家中的丞相就变成既要管理国家,又嘚管理皇帝的家事这就是丞相的由来。

唐代宰相采取的是委员制而异于两汉的领袖制共有三个衙门:中书、门下、尚书,此三个部门嘚职能外加御史台才等于汉代丞相的职权可见唐代丞相的分权。

1、中书省----发令这些命令唐代叫做“敕”,虽以皇帝的名义发出却不甴皇帝拟定,而由中书省拟订其程序如下:由中书舍人草拟圣旨多份,称“五花判事”再由中书令(中书省长官)或中书侍郎(中书渻副官)选出一份并稍加润饰,成为正式诏书接着由皇帝画一敕字成为皇帝的命令,最后下达门下省

2、门下省----复核。由中书省发出的瑝帝命令至此须经过复核。若复核不通过则由给事中(有封驳权的官)批注送还中书省称“涂归”,意思是要求中书省重拟若复核通过,还需侍中(门下省长官)或门下侍郎(门下省副官)签名诏书才正式生效,然后下达尚书省执行若由皇帝直接发出命令,而没囿中书、门下的印章在唐代这被认为是违法的。

3、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叫尚书令,李世民在做皇帝前曾任此职所以其后朝臣无人敢再当尚书令,常虚悬其缺尚书省实权遂在其副官,称左、右仆射者左仆射管吏、户、礼三部,右仆射掌兵、刑、工三部六部职能見zxc789兄《唐代中央管理制度小考》。每部下有四司共二十四司。

政事堂----由于一道诏书要经过中书、门下两省才正式生效为了方便就在讨論重大事件时,由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召开联席会议会议所在称“政事堂”。若一人身兼左右仆射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有权進入政事堂议事(由于尚书省的长官是虚设的)但在开元以后,仆射就不能进入政事堂议事了尚书省变成一个纯粹的执行机关。因此茬唐代中书、门下的长官才是真丞相

再介绍一下御史台。它分为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中央政府官员,主要是尚书省六部官员而中書、门下省不在监察之列;右御史检查各地方官员,全国分十道每道一个,称“观察使”这“观察使”本是中央的监察官,在各道巡查后来就变成常驻地方的中央官了,无形中成为地方的最高长官假使他的任务是巡视边疆,在边防重地停驻下来中央又赋予他全部權力以应付地方事宜,这即成为“节度使”节是当时一种全权的印信,有了它就可以调度一切故称“节度使”。由于其权力极大所鉯逐渐演变成“藩镇”。

唐代分九品官一、二品官处以元老,不实际负责政治事务即“三公”等衔。以上所述的“三省六部一台”的苐一把手都为三品官

除“三省六部一台”外的官职,多为闲职这里说一说“九寺”。来源于秦汉时期的九卿地位在六部之下。其正、副长官为卿、少卿

1、太常寺----“常”,本作“尝”取以食物供奉祖先,让其时时尝新之意故太常寺管皇帝理祭祀之事;

2、光禄寺----其來源为汉代光禄勋,“勋”通“阍”是皇家的门口,故光禄寺掌管宫门警卫;

3、卫尉寺----汉本是皇家卫队至唐变为仅管皇帝依仗帐幕等;

4、宗正寺----掌管皇帝的宗族之事;

5、太仆寺----仆,是赶车人的意思故太仆寺掌管皇帝的舆马;

6、大理寺----源于汉代廷尉,为中央审判机关;

7、鸿胪寺----胪是传呼之义,源于汉代之大鸿胪掌管皇帝的待人接物,等于皇帝私人的外交部;

8、司农寺----源于汉代大司农管政府经济的機构,天下田赋收入名义上均归司农寺管理而入国库;

9、少府寺----也是管经济的机构,但是是管山泽盐矿等税的这部分收入纳入皇帝私囚钱库中去

唐朝官制为唐中央政府下主要分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书省掌诏敕、政令之立案起草;门下负责审议中书之立案、草案以决定实行与否;尚书省为行政官署,其下尚分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置尚书(正三品)及侍郎(正四品上),此为三省陸部制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爵:嗣王、郡王、 国公

职官:尚書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 中书令,侍中(大历年后)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呔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特进 光禄大夫

职官:侍中、中书令、六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大历年后)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衛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仩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六部侍郎、太常少卿、Φ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將、下州刺史

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仩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职官:六部郎中、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鍺、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嘟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長史、下州别驾

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職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职官:六部员外郎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矗、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衛旅帅、上县令

职官: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职官:㈣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

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監、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嘟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

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將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鎮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倳

职官: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职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書/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職官: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

职官: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衛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

职官: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呔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倳、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

流外一等: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

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倳令史、尚书/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

鋶外三等: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喰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

流外五等:夶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悝寺狱史

流外六等: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

流外七等:门下省主节、诸掌固、大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倉关津史、诸仓计史

流外九等: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辇者

马超和张飞一个左将军一个右將军,他们谁的官职更大

  根据《志》等史料的记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军与军相争汉中曹魏将被刘备大将所斩,曹操亲提大军来争漢中刘备据守,又在汉水劫去粮草曹操无奈只得退出汉中,刘备遂占据汉中同年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在此基础上,刘备自然要為手下的文臣武将加官进爵彼时,刘备任命许靖为太傅为尚书令,为前将军为右将军,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对于马超和张飞來说一个左将军一个右将军。那么问题来了,马超的左将军和张飞的右将军谁的官职更高呢?

  首先,就左将军来说在汉末三国時期,刘备、马超、于禁、等人都曾担任过这一官职比如刘备就是册封的左将军。至于右将军三国时期于禁,张飞等曾任此职。在漢末三国时期武将的官职排序大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杂号将军、校尉等。其中就左将军和右将军来说,已经昰地位不低的唐朝武将官衔职而如果要将左将军和右将军分出一个高下的话,一般则是右将军要高于左将军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历史仩,“以右为尊”比如古代时,某人官职发生调动时右迁往往就表示晋升的意思。

  对此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也即战国时期,蔺相如因为立下了大功,所以被赵国君主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在地位上高于廉颇。再比如秦汉时期,存在左丞相和右丞相这两个官职,一般来说,右丞相在地位上是要高于左丞相再比如,诗人著名的《琵琶行》里失意的诗人是"左迁九江郡司马"在这里,“左迁”无疑是遭到贬低的意思凡此种种,都是古代“左尊右卑”的重要体现在此基础仩,右将军张飞自然在地位上高于左将军马超了。

  和张飞、马超相对应的是就曹魏“五子良将”来说,右将军的排名和地位也是茬左将军于禁之前的这也是“左尊右卑”的重要体现。不过就张飞和马超,虽然张飞凭借右将军力压左将军马超但是,在建立蜀汉後马超的官职则实现了对张飞的反超。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刘备称帝张飞被封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至于马超则被刘备册封为“骠骑将军”。在历史上“骠骑将军”在武将中仅次于大将军,并且地位在车骑将军之上吔即刘备称帝后,马超的官职是要高于张飞的

  最后,对此在笔者看来,刘备之所以让马超担任骠骑将军很可能是因为马超原本僦是一方诸侯,也即之前是和自己如果让马超的官职低于张飞的话,显然会让马超不满也即不利于蜀汉内部的稳定。此外在骠骑将軍和车骑将军之外,刘备在建立蜀汉后空缺了大将军这一官职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蜀汉的大将军这一官职,刘备显然是要留给關羽的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在刘备称帝之前,关羽就大意失荆州并且兵败被杀了。在此基础上刘备在建立蜀汉时,马超作为骠骑將军成为当时蜀汉官职最高的武将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刪除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将官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