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懂带这次军团不朽页游玩游戏带节奏的歌曲到底怎么想

[给我一个信息] 这个军团的一阶段不朽披风就是到了225直接送的么?
好像225,已经可以装备不朽了,做三星任务解锁混沌版?还是直接任务阶段给你过过瘾,想永久拥有还是要至少做1星任务?
一共七个任务五个一星就解锁
[b]Reply to [pid=75471,1]Reply[/pid] Post by [uid=2090153]仙堂麻尋[/uid] ( 10:04)[/b]7个1星解锁的是混沌版? 如果我不介意混沌的话是不是不用去抢军团做任务就光明的带着就行了,不会过了时间后回收吧?
[b]Reply to [pid=75471,1]Reply[/pid] Post by [uid=90997]弥诺斯[/uid] ( 10:05)[/b]不是啊,就跟去年谜团一样,怎么可能会回收,七个任务五个是主线一个是支线。做完主线一星就给解锁
[b]Reply to [pid=75471,1]Reply[/pid] Post by [uid=2090153]仙堂麻尋[/uid] ( 10:08)[/b]了解了解 多谢啦,那就等最近这波军团热过了以后慢慢再去做5个1星就好了
[b]Reply to [pid=75471,1]Reply[/pid] Post by [uid=90997]弥诺斯[/uid] ( 10:11)[/b]任务有时间限制 一个月吧好像
唉,不行就光明的带着吧。我真的很反感这种任务。太恶心了。
解锁的特效没觉得好看多少
这个做任务感觉就和当年ccq刷声望一样,恶心自己
这种任务太恶心了,这么多人一起用军团,这不得恶心死
225直接拿,3星解锁。
[quote][pid=75471,1]Reply[/pid] [b]Post by [uid=7213144]掩护哥。[/uid] ( 11:02):[/b]这个做任务感觉就和当年ccq刷声望一样,恶心自己[/quote]而且还是绝版声望,而且怪的刷新还有时限,等于说一共只有一定数量的人能完成
这个军团的不朽披风可以交易吗?拜托吊大的给个回复啊。
不能上游戏的求个传送门看效果[s:ac:吻]
这段时间估计是一大波军团来袭
不可交易和买卖,能赠送吗
[b]Reply to [pid=75471,1]Reply[/pid] Post by [uid=8609159]yyzvivi07[/uid] ( 11:19)[/b][flash=video]./mon_/321_5785bca77e7b9.mp4[/flash]发在另一个帖子了,凑合着看共21人打赏了TA
-- Relevant Items --
12月03日 02:16
12月03日 02:16
12月03日 02:15
12月03日 02:11
12月03日 02:04
12月03日 01:54
12月03日 01:52
12月03日 01:41
12月03日 01:40
打赏了¥0.01
打赏了¥0.01
打赏了¥0.01
打赏了4件饰品
打赏了¥13.14
五毛一颗小蘑菇
打赏了¥0.01
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C5GAME
Parental Control
友情链接:
如果你已经安装并登录了APP,点击开始验证即可,在APP中你会收到验证弹窗。
Welcome to C5GAME
Dear user, welcome to C5GAME. To protect your safety and experience, please complete your profile soon.
Bind Steam
To bind Steam will make your C5 account have more permission
Set Steam trade link
No link, no trade, trade link is the bridge which connects Steam inventory and C5
Bind phone number
To bind phone will make your C5 account more safe
Welcome to C5GAME
Dear user, welcome to C5GAME. We carefully prepare a Newbie Guide for you, you can decide to watch it according to your requirement!  CJDLX是我所尊敬的一位大哥,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对生活充满了寻求与探索、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胆大心细的自驾游爱好者。  小编与CJDLX一同自驾过贵州、东北与内蒙、新疆等地,对CJDLX的文采一直佩服有加。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CJDLX早就要计划把红军长征所到过的镇走一遍(中央纵队路线),之前于都、赣县、信丰等地他先期到达,今年九月份,他从大余出发,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重新自驾“再走长征路”。现小编把CJDLX的文章采摘下以飨读者。  长征(以下内容来自百度词条):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我的长征(一)  作者:cjdlx  2014年,我还在酝酿2015年到新疆去的计划,又冒出了“2016年去哪?”的问题。那阵子CCTV—4在重播连续剧《长征》,巧的是金一南的《苦难辉煌》和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还堆在我的床头。联想自己曾经走过的一些地方,衔接起来不正是大半部《长征》。于是,“重走长征路”顺理成章成了我“期待已久”的旅行。        
楼主发言:96次 发图: | 更多
  重走长征路,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了。时过境迁,当我们用汽车代替双脚,行驶在逢山劈路,遇水架桥的新长征路上,与八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凄风苦雨的远征有着本质的区别,说到底还是一次自驾游。但心怀对红军的敬仰之情,行进在红军走过的万水千山中,或许少了一份游山玩水时心旷神怡的心境,而更多的是心潮澎湃。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孩提时代就晓得“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这些词。稍大些了,又听说过“突破乌江”、“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一些事,知道念几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也会引用“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然而,长征还有太多前所未闻的故事,撼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故事。  湘江之战,担负殿后的红三十四师孤军奋战,几度陷于重围,六千闽西子弟仅有十几人死里逃生。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昏迷被俘,醒来后不甘被俘,毅然把自己的肠子一节节从腹部的伤口处拽出,用手绞,用牙咬,直至实现自己“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此时此刻,站在烈士的墓前,我血脉偾张。    2015年我途经高台县,来到了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日,西路军第五军在高台与敌人血战九天后全军覆没,军长董振堂和三千将士壮烈牺牲。这支原冯玉祥的西北军,中原大战后被蒋介石收编为笫二十六路军,在红军力量还很弱小的时候,毅然发动了宁都起义,成了战功赫赫的红五军团。这支长征路上不畏艰险的“铁流后卫”,在转战西征的路上走完了轰轰烈烈的最后一程。在延安为董振堂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深情地讲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意味深长。    从纪念馆出来,仰望前方,太阳照在高高的纪念碑上,月亮也依然高悬在蔚蓝的天空。那天正好是国庆节,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感慨万千。    2012年,我经过班佑。这里是红军即将走出草地胜利在望的地方,却也是红军过草地一次牺牲人数最多的地方。王平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红军在草地里走了整整七天,终于进到班佑。……走到河滩上,我用望远镜向对岸观察,那边河滩上坐着至少有七八百人,我先带通讯员和侦察员涉水过去看看情况,一看,唉呀!他们都静静地背靠背坐着,一动不动,我逐个察看,全都没气了。我默默地看着这悲壮的场面,泪水夺眶而出。多好的同志啊,他们一步一摇地爬出了草地,却没能坚持走过班佑河。他们带走的是伤病和饥饿,留下的却是曙光和胜利……  我努力地平静自己:七百多壮士不可能顷刻间化成了一组雕塑,他们是不离不弃地陪伴着死亡,一天?一夜?静静地凝聚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没人说得清,二万五千里路上,有多少这样的丰碑。    世间有太多的感动,任凭时光的流逝,如果这一苦难辉煌的历史可以在我们漫不经心间淡忘,那么还有什么感动不是无病呻吟。    长征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史诗。长征精神是催人奋进的精神脊梁。2015年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2016年则是三大主力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八十周年。我谨以“我的长征”以示纪念。  
  我的长征(二)  以前作行程计划,我自以为对时间节点的把握是八九不离十的,这当然是根据个人的行游节奏来衡量的。而“重走长征路”要考虑的因素就复杂多了:  一、“长征路”不是你想怎么走就怎么走,红军走的是“弓背路”你就不能投机取巧走“弓弦路”。当然也没必要过于机械地沿着红军走重复路线,如四渡赤水。  二、红军长征并非 “一字长龙”,红军因战术需要,上至军团,下至师、团,多数情况下是“各走各的路”,甚至相隔百里。而重走长征路也不可能只紧跟一路走,要如何穿插行进,这就有得选择了。  三、长征路上有数不胜数的鲜为人知的红军遗迹,如何取舍也就涉及了路径规划和时间安排的问题。同时,“风景就在路上”,尽量不要以赶夜路来抢时间。  四、当年红军走的多为穷乡僻壤,八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有很多地方的交通还很糟糕,乡村路况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一些地方导航都带不了你……                尽管这些因素事前都考虑到了,但具体实施后还是没能如愿以偿,因此,再详细的路书也仅仅是纸上谈兵。    “五.一”小长假,我单枪匹马从大余开车直达福建省长汀县南山镇的钟屋村,以此为起点,沿着当年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自驾完成了钟屋村至大余的这段路,来回三天时间,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接下来我想再利用一个双休日完成下一个“一小步”,原计划是争取到达湖南蓝山县,走这“一小步”的理由是为下一次远征缩短时间。但决定出发的那个周六又因事没能成行,剩下周日一天时间还是按捺不住,那天只走到汝城县的岭秀乡便打道回府。  当初指望用27(2+2+23)天时间到达吴起,但走了两步后,证明之前的计划在时间节奏上有些勉强了。无奈假期所限,我的行程不得不再次分段并跨年实施了。    方案调整后,下一程计划用17天时间,到达天全县后便告一段落再从雅安上高速路回家。结果是沿S211走到距泸定桥还有59公里的郑家坪,被告知前方公路被毁,三天内通车无望……  2012年,我们一行8人走318线进藏,行至雅安被交警拦下,说是天全路段塌方了,被迫绕了一个大圈经石棉到泸定。而这次北上本该由石棉经泸定到天全,却又在郑家坪中邪了,哭笑不得。    郑家坪至泸定桥这59公里好歹曾经走过,但泸定桥至雅安这段路即使现在不走,明年还得走。就算明年顺路从雅安走318线先至泸定桥,再回到天全后开始北上,还要重复走247公里。
  这次三段路行程累计8160公里,不计往返路程大约5260公里。想想不仅没能一气呵成到吴起,还跑了这么多冤枉路,真是劳民伤财。这又是很无奈的事情。  
  这很正能量,不知说什么好!
  纪念一下中国红军长征80周年,历史同时也要铭记肃反AB团事件中冤死的英烈们。
  首先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然后赣南经济实在养不活八万军人,不得不走啊,另外沿路人员的损失很多是跑回家了。  
  长征江西贡献了多少活生生的生命,却很少被媒体提起,不懂得感恩  
  (一)长征第一村  D1、日:  (1)、大余县→中复村286KM  (2)、中复村→和田镇→长汀县→古城镇→(瑞金市)叶坪乡→瑞金市→云石山乡132 KM  在作行程规划时,即使一些路段没什么看点,但只要汽车能够通过,我是尽可能按照或接近当年红军长征所走过的线路走,精确度基本细化到了乡镇范围以内,所到之处大多是走省、县级道路,甚至村寨道路。因此,除了往返衔接的路上可“一日千里”,在长征路上行驶日均还不到300公里。    早上6点10分从家里出发,天还在下雨,昨晚看了下天气预报,一路都显示为阵雨,但想走就顾不了那么多。从青龙上高速公路,直奔福建长汀县南山镇的中复村。中途在会昌服务区吃早饭时停顿片刻。    在河田下高速,接着沿319国道走18公里,于9点40分到达南山镇中复村。    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有一句关于红军长征的话:“从福建的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尽头为止。” 这个“福建的最远的地方”说的就是长汀县南山镇钟屋村。  顾名思义,钟屋村里的人大多姓钟。1929年红军打入长汀时,改叫“红屋村”。1934年红军转移,国民党占领此村,又改为“中复村”,据说有光复之意,果真如此的话,解放后却沿用至今。      从村委会这头往老村子里走,首先看到的是红军桥。    桥上除了供奉着“镇武师祖”,还有几幅关于“红军桥的故事”展板。    1934年7月,以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通过此桥向闽浙皖赣边境前进,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在敌人后方吸引敌人,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    这是一座“慷慨赴死的不归桥”。红军桥的立柱上刻有一道标高线,达到了这一高度以上的人才能参加红军。          与红军桥对接的是红军街。沿红军街继续往前走三百米左右是观寿公祠。 祠门前挂着“松毛岭战斗指挥部旧址 红军长征出发地”,“观寿公祠简介”等铭牌。但是现在祠门紧闭。  1934年9月中旬,国民党军以数倍于我军的兵力向苏区东大门松毛岭发起猛烈攻击,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和近万名地方武装为为保卫苏区、掩护红军主力转移,在松毛岭浴血奋战,红军战斗指挥部就设在观寿公祠。  9月30日,红九军团撤离阵地,在祠门前的大坪上举行了誓师大会,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    在村里观寿公祠前立有一石头,上刻“红九军团长征二万五千里零公里处”。    观寿公祠左边的石碑采用的是红军时期的村名——钟屋村。      长征先后有四路红军到达陕西。通常我们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指的是中央红军的长征历程,但作为中央红军一部的红九军团,却创造了红军长征的多个第一,尤其是时间和距离上,从日至日,历时超过两年,艰难跋涉三万七千里。斯诺曾赞叹红军中有一位神行太保。说的就是红九军军团长罗炳辉(电影《从奴隶到将军》罗霄的原型)。  红九军团成立于日,由第三、第十四师和独立第一、第二团组成的,隶属于红一方面军。军团成立时,罗炳辉为军团长,蔡树藩为政治委员,张翼为参谋长,李涛为政治部主任。    “长征从这里开始”陈列馆,同样是铁将军把门。    从中复村出来,我沿G319道向东前行几公里,来到“松毛岭战斗烈士纪念碑”。这是去年新修的纪念碑,杨成武为纪念碑题写的碑名应该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松毛岭一线最终失守,但为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红军和地方武装牺牲一万多人,负责断后的红二十四师最后只剩下一人。被鲜血染红的山涧水流了几天几夜,半个多月后,松毛岭上空仍然血腥不减,当地的群众两年多都不敢上山砍柴耕作。
  纪实。记住真实历史,不带太多观点,这样的文字,才有生命力。。。  楼主继续。
  红旗不倒的地方    几次与长汀擦肩而过,却不曾想过到此一游。这次跟随红军的脚步,这才走进这座古城。    长汀别称“汀州”,汉代置县,唐朝建州,为福建五大州之一。    汀州古城墙迄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民间称之为“蓝衣挂珠”,是汀州城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宋代汀州太守陈轩这样描绘汀州城:“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花继腊梅长不歇,鸟啼春谷半无名。”  又:“城内青山城外田,三水绕城桥相连,八景九门十古寺,万树梅花杏花天。”        三元阁    “店头街”被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于“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街道遍布各式小店,一些不赶时髦的传统行当和手艺很让人怀旧。    长汀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客家首府,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旗不倒的地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2万多人参加了红军,涌现出了13名开国将军。  何廷一(),福建长汀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红四军第四纵队政治部秘书、青年干事。派往地方工作后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汀州市委书记等职。1933年率汀州工人模范少先队参加少共国际师,历任师部参谋,红一军团第15师参谋、军团司令部科员,军委二局参谋等。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店头街何廷一将军的故居。
    店头街的尽头是惠吉门。当年红四军取得长岭寨大捷后,分别从宝珠门和惠吉门开进了长汀城。    长汀有“八景九门十古寺”,虽不能一一光顾,但是三元阁对面的“汀州试院”不能不去,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汀州极具象征性和代表性的历史窗口。如今把长汀县博物馆设在这里算是因地制宜。    宋代时这里为汀州禁军署地,元代时为汀州卫署,明、清两代辟为试院,是古代汀州作为闽西八县文化中心的象征性建筑。试院为庭院式结构,由门楼、坪院、大堂、后厅、厢房等组成,建筑古朴、环境清雅。院内有两棵唐代古柏,见证了试院的历史变迁。    正中建筑为省苏维埃政府大礼堂。日,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此隆重召开,正式宣告成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大礼堂的左侧厢房建筑为客家博客馆,右侧厢房为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历史陈列馆。    长汀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时期的经济中心,被誉为“红色小上海”。 “汀州的繁盛,简直为全国苏区之冠”(周恩来)。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这里成了国民党36师师部。瞿秋白不幸被捕后,被囚禁于此,在这里写下了那篇引发争议的《多余的话》。1964年,毛泽东对陆定一说:“今后不要宣传瞿秋白了,要多宣传方志敏烈士。”原因就是那篇《多余的话》……    日,瞿秋白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和《红军歌》从容地走向刑场,在罗汉岭英勇就义。直到1982年,瞿秋白冤案才彻底平反。1985年,陆定一为瞿秋白纪念碑题了字。    瞿秋白烈士纪念碑旁边是杨成武将军雕像和纪念馆。    杨成武1914年生于长汀宣成乡。十四岁参加红军,十七岁就当任了团政委,长征时为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政委。        再说红九军团从钟屋村出发后,在长汀休整几日后,于10月7日到达瑞金……
  (三)共和国摇篮    瑞金是“红色故都”,是共和国摇篮,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不到瑞金就别提什么重走长征路。  小学时,我们就知道“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直到2004年,才亲临叶坪和沙洲坝接受了一次红色教育,吃了几口红井水。所以,这次到瑞金本来只打算再去一趟云石山和梅坑,但经过叶坪,不由自主地拐了进来。  第一次遇见要收费的红色景区是井冈山,但起码那里有山有水风景也不错。这里也有样学样,号称AAAAA景区,门票35元,景区向外扩张了许多,不想多走路的可坐电瓶车,来回十块钱。  1931年9月,毛泽东、朱德听取了时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的情况介绍后,建议红军总部设瑞金“居中指挥”较妥当,并电报在上海的中共临时中央。10月11日,中共苏区中央局致电临时中央,决定毛泽东代理苏区中央局书记,并决定在瑞金召开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    “一苏大”会址,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内设“九部一局”和秘书室。这里原本是建于明代的谢氏祠堂。  “一苏大会”延期了四次于日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终于诞生了。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其下设的人民委员会主席。从此,“毛主席”这一称呼在瑞金响开了,直至响遍全中国,传遍全世界。    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侧面为毛泽东旧居。    毛泽东旧居旁的这棵大树上,有一枚国民党飞机投下的哑弹,真是有惊无险。    国家政治保卫局旧址。内设侦察部、执行部、政治保卫大队、秘书处、红军工作部和白军工作部。    无线电总队旧址。  无线电总队于1933年5月拆分为总参谋部二局、四局。二局局长为曾希圣。毛泽东曾感言:“长征有了二局,我们好像打着灯笼走夜路。”“没有曾希圣的二局,就没有红军。”    中央警卫营旧址。    国家银行旧址。  这些旧址大部分都是原有建筑,因为红军长征以后,国民党军队进驻瑞金,这里的房屋也得以利用。唯有苏区政府增建的五处纪念性的建筑被国民党的毁坏,现在看到的是解放后仿建的。    红军烈士纪念亭。    红军广场上的红军检阅台。    检阅台正前方是红军烈士纪念塔。    博生堡,位于红军广场一角,是专门为纪念赵博生烈士而建造的。  赵博生, 1897年生于河北黄骅,保定军校毕业,曾任西北军特种兵旅长、国民革命军二十六路军参谋长等职,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与董振堂领导了宁都起义,率一万六千七百多官兵参加红军,任红五军团参谋长兼十四军军长,后任五军团副总指挥兼第十三军军长。1933年1月,在反“围剿”战斗中,亲自带领部队突击,不幸牺牲。    与博生堡位置对称的广场另一角是公略亭。  黄公略,日生于湖南湘乡。1927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4月,黄公略任湘鄂赣边境红军支队支队长,9月初与彭德怀部合编为红5军,任副军长。1930年1月,黄公略任红6军军长。其间在赣西南地区领导发动群众,发展革命武装,扩大革命根据地。有诗为证: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日,在第三次反“围剿”中,黄公略在吉安东固六渡场遭敌机袭击,负伤牺牲。  因为时间关系,还有很多旧址没能一一参观。    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驻沙洲坝。  从叶坪出来没再去沙洲坝了,哪里除了红井,印象更深的就是“二苏大”礼堂。途经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这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但因快到闭馆时间了没进去。    毗邻博物馆的是中华苏维埃纪念园。园区占地面积1000亩,所有纪念性建筑、雕塑都是大手笔,一些项目还没有完工。        这一部分的主题是“苏区精神”,沿着苏区精神的“二十八字”上到山上是纪念鼎,也因下雨没有前往。    瑞金先后有49000多人参加了红军(仅在长征前一个月里就“扩红”5400多人),其中31000多人走上了长征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倒在长征路上,而留下名字的只有17393人。    今天只能在这里住下了,因为明天还要去长征第一山——云石山。
  (四)长征第一山  D2、日:
  (1)、云石山乡→(会昌县)西江镇→小密乡→(于都县)黄麟乡→梓山镇→于都县→新陂乡→小溪乡→(安远县)塘村乡→ (信丰县)新田镇→大桥镇 182KM;  (2)、大桥镇→大余县;131KM;  昨天所到之处,几乎是小雨不断,室外参观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为了争取时间,傍晚赶到了云石山乡,哪怕就十几公里的距离,也算是向前推了一步。    早上六点四十起床了,发现终于天晴了。    七点半就到了云石山,隔壁的邻居帮我叫开了“景区”管理员门,按说还没有到上班时间,但管理员还是带着我一个人上山了。      一大早见我单枪匹马到这来,管理员也有些意外,一路寒暄,得知我到此一游是为了重走长征路,反倒是弄得他有些说不出口的感觉:“按规定我们这里要买门票,怎么办?”他问我怎么办?但得知这里只要十块钱,就懒得跟他磨嘴皮子了,不过他倒是没有开口问我要五块钱停车费。  确实有些想不通,红色文化是传承正能量的平台之一,而把纯粹的红色旧址当作是游山玩水的“景区”来经营,一张门票就可以把人拒之门外,尤其是让我们这些“傻乎乎”以个人行为来参观者,情何以堪。这次“二万五千里”长征,我已行程过半,发现只有瑞金人能够“深刻领会”大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    云石山位于瑞金城西19公里,山不算高,一条石阶小道经过两道石门,通往山上的 “云山古寺”。      “长征第一山”是原国家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于1996年11月所题。      1934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从沙洲坝迁驻在山中的“云山古寺”。在这里办公和居住的有毛泽东、张闻天和部分工作人员。三个月后,他们在这里迈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    毛泽东旧居。    张闻天旧居。    管理员陪我一起看展板,偶尔也给我解说几句。    
  (五)、别梅坑    离开云石山,我来到被誉为“长征第一村”的丰垅村。      经村民指点,我在村东几百米外找到这个叫马道口的地方,红军主力撤离前,这里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旧址。后来,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看到了下面两幅展板,虽然照片拍摄的时间不同,但不难分辨完全是同一建筑。第一幅展板图文一致,第二幅展板的图片我怀疑是张冠李戴,上说的“田心村”距“马道口”有两公里左右。        墙上的标语还依稀可见。    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陷入困境,博古一味迷信李德,采取所谓“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阵地战策略,与兵力和装备都处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硬对硬,导致红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尤其是广昌失守后,国民党军进入中央苏区腹地,至9月下旬,中央苏区原控制下的34个县(苏区当时的建置)仅剩下8个县了,苏区形势日趋恶化,中央红军被迫决定战略转移。    10月10日,中共中央、红军总部从云石山各村驻地出发踏上征途。长征伊始,八万六千余人的队伍里只有三十位女红军(其中曾玉是后来私自一人追赶上队伍的,她的丈夫是红五军团红二十二师师长周子昆)。    红军主力撤离之前,中共中央在丰垅村组成了苏区中央分局、军区和中央政府办事处,项英为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为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统一领导中央苏区和闽浙赣苏区的红军和地方武装,继续坚持斗争,由红二十四师接替主力红军驻防苏区。      坚守苏区的还有瞿秋白、陈潭秋、刘伯坚等一批人,说白了其中一些人是不被当时的决策者看好的,包括被视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何叔衡。甚至最初毛泽东也没被列入转移名单中,但终究还是走了,否则的话历史或许就要改写。      临别前的头天晚上,在梅坑驻地,何叔衡备了酒菜约请即将随主力红军转移的林伯渠。分手在即,两位老战友感慨万千,彻夜长谈。秋风瑟瑟,何叔衡脱下自己身上的毛衣,赠与林伯渠。林伯渠感慨万千,以这首《别梅坑》来表达彼此的革命友情和惜别之情:  共同事业尚艰辛,清酒盈尊喜对倾。  敢为叶坪弄政法,欣然沙坝搞财经。  去留心绪都嫌重,风雨荒鸡盼早鸣。  赠我绨袍无限意,殷勤握手别梅坑。  的确是“去留心绪都嫌重”。离开了根据地,八万六红军必将一路遭遇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前途未卜。而留下坚持斗争的一万八千红军和地方武装,应对“兵临城下”的处境,更是凶多吉少。  日,瞿秋白、何叔衡一行在闽西遭到敌人围追,为不拖累战友一行突围,年近六十的何叔衡突然挣脱架扶自己的警卫员,跳崖牺牲。        从瑞金出发向于都集结的主要是中央党政军机关及后勤部队(被编为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而从长汀过来的红九军团,8日白天在瑞金休息一天后,经瑞金武阳镇直接南下,于10日抵达会昌珠兰乡休整待命,是中央红军长征唯一不在于都集结的队伍。  
  (六)、十送红军    紧邻云石山乡的(会昌)石门村也是中央纵队出发前驻地之一。    从云石山乡沿323国道西行前往于都,须先经过会昌。然后又经过犬齿交错的瑞金界进入于都境。    10月7日,红一军团主力第一、二师于在兴国的竹坝、洪门地区集中,次日开始向于都地域转移,于11日到达于都县段屋、宽田地域。    红一军团主力在于都梓山至山峰坝一线渡过于都河(贡水)。    梓山圩和山峰坝(下游3公里左右)就是当年红一军渡河的地方。    唢呐声咽送红军,梓山落泪别亲人。  聂荣臻在回忆录中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  一军团的部队,是十月十六日以后,先后离开瑞金以西的宽田、岭背等地,告别了根据地群众,跨过于都河走向了长征之途。过于都河,正当夕阳西下,我像许多红军指战员一样,心情非常激动,不断地回头,凝望中央根据地的山山水水,告别在河边送别的战友和乡亲们。这是我战斗了两年十个月的地方,亲眼看到中央根据地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他们向红军输送了大批优秀儿女,红军战士大多来自江西和福建,根据地人民给了红军最大限度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想到这些,我不胜留恋。主力红军离开了,根据地人民和留下来的同志,一定会遭到敌人残酷的镇压和蹂躏,我又为他们的前途担忧。    到达于都县城,过了渡江大桥右转就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    10月12日,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到达于都县城北。    于都县城东门渡口被誉为长征第一渡。当年中央、军委机关、红军总部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就是从这里渡河的。    如今各方都有意识的标榜自己的宝地为“出发地”。严格说来,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只是于都又发挥了一个“中转站”或“编组站”的功能。以前人们为了表述简洁,习惯把瑞金视为长征的出发地,是因为瑞金是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的所在地,更具代表性和象征意义。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纪念碑高为10.18米,寓中央机关、红军总部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于10月18日傍晚在此渡河长征之意。    纪念碑正前方的地面镶嵌了一幅红军长征线路图,显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是从于都开始。也难怪现今有些“重走长征路”的朋友也把于都当作起点。    纪念碑上刻着“八万六千余人先后从于都县城东门……等八个渡口渡过于都河……”通常说的“八万六千余人”应该包括红九军团,但红九军根本就没到于都集结。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
    纪念馆内的展版上依然写道:“从这里,8.6万中央红军踏上了长征之路”,我是认为这一说法不严谨。    第一次发现中央红军转移时人员统计超过87000人的。这与纪念碑上和前面展版介绍的也自相矛盾。通常简单的表述是“八万六千余人”,而详细的数字是86859人,其中中央纵队为4693人,显然展板上的4893人有误,另外,红九军团是在会昌补充的兵源。    作出放弃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的决定是高度保密的。影视作品中的林彪和聂荣臻问毛泽东:“我们要到哪里去?”毛泽东回答:“去命令你们去的地方。”        即便是如此大规模的集结后,下一步的具体行动计划也只有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少数高层领导知道,但如此大规模行动,自然会让苏区军民感觉出什么,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闻风而动,伫立在于都河畔各渡口路边等候,为亲人们送行。  杨得志在回忆录中描述:  这次出发,气氛却截然不同。虽然当时谁也不知道这是要撤离根据地;谁也不知道要进行一次跨越十一个省的万里长征;谁也不知道此一去什么时候才能转回来,但那种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总是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  赶到雩都河边为我们送行的群众中,除了满脸稚气,不懂事的小孩子跑来跑去,大人们脸上都挂着愁容,有的还在暗暗地流泪。老表们拉着我们的手,重复着一句极简单的话:“盼着你们早回来呀!”连我们十分熟悉的高亢奔放的江西山歌,此时此地也好像变得苍凉低沉了。我难以忘怀的是,那些被安排在老乡家里治疗的重伤员和重病号也来了。他们步履艰难地行走在人群之间,看来是想寻找自己的部队和战友,诉诉自己的衷肠……  至10月16日,红军一、三、八、军团已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而担当殿后的红五军团到10月17日才撤离战场,于19日晚到达于都县城北部集结待命。    10月17日至20日,红军分别从于都梓山的山峰坝至罗坳的中埠一线30公里间的八个渡口过河,踏上了史无前例的慢慢征途。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这支八万六千余人的大军中,有近六万是赣南红土地的子弟兵,却有五万多人没能走到“革命成功早回乡”的那一天,他们用热血绘成了一条“地球上的红飘带”。  附:  军委纵队——是中央首脑机关,包括中央委员会、中央政府、中革军委和总参谋部,博古(秦邦宪)、李德、周恩来、朱德、洛甫(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等随该纵队行动。由叶剑英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钟伟剑任参谋长,王首道任政治部主任,下辖四个梯队,分别由彭雪枫、罗彬、武亭、陈赓任队长。军委纵队总共4695人,其中2000名战士。  中央纵队——为党中央机关、政府机关、后勤部队、卫生部门、总工会、青年团和担架队组成,以罗迈(李维汉)为司令员兼政委,邓发任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张宗逊任参谋长,政治部主任邵式平。中央纵队共9853人,其中2000名战士。
  二、突破重围  (一)、长征第一仗    从于都城到大余,走捷径150公里,全程高速,两小时足够了。但跟随红军当年的足迹,在乡村僻壤间蜿蜒行进,一路走来将近300公里,且要走走停停,事后回过头来看,十个小时也算很紧凑了。    前往新陂乡的道路在地图显示为“未知路段”。    新陂乡      小溪乡      经过祁禄山镇境内。      道路时好时坏,提不起速度。      红军渡过于都河后,作为红军主力的一军团为左前锋,跟着是右翼红九军团;红军另一主力三军团为右前锋,接着为左翼红八军团;两翼中间是军委纵队(第一纵队)和中央纵队(第二纵队),走在最后的是红五军团,担负全军最艰难巨大最危险的殿后任务。显然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被各路大军前后左右地护拥着行进,这样的队列安排被彭德怀戏之为“抬轿子”。    红军各路红军到达这一区域,也意味着即将离开苏区根据地,再向西南就将面临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了。  早在7月23日,中革军委就令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离开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开展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并为中央红军主力探索战略转移的路线(红六军团和红二军团会师后,两军合二为一,由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因此撤离初期,中革军委的计划是到湘西与贺龙、萧克的红二、六方面军汇合。  尽管红军的战略行径只限于少数核心领导层知道,但对粤军陈济棠来说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这还要感谢白崇禧的点拨。半年前白崇禧应陈济棠之邀来到会昌,根据第五次反“围剿”的趋势,白崇禧准确地判断了红军今后一段时期的军事行动,仿佛是白崇禧在给红军制定战略转移的线路和突围的时间,理由之一说出来也很简单,因为红军会尽可能坚持到秋收后,以便筹措更多的粮草。也难怪人叫“小诸葛”。  为阻止中央红军西进,陈济棠在信丰、安远至赣县、南康一线,构筑了一条南北长120多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的弧形封锁线,不过这一切只是给蒋介石摆摆样子。原因是陈济棠之前已与红军达成了五项秘密协议,其中一项是“必要时可以相互借道”。作为一方诸候,陈济棠视苏区红军为抵挡蒋介石中央军的一道屏障,“唇亡齿寒”的道理再简单不过来。因此,为防止红军西进入粤,同时防止蒋介石乘机染指广东,所以陈济棠对红军采取的是“送客计”。    安远县塘村乡。  红军出发前,刘伯坚(时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曾委托叶剑英向高层请求随大部队一起走,但还是没被准许。日,刘伯坚在塘村一带突围中负伤被捕,后移狱大余……    安远县龙布镇。  再说红九军团主力和红二十二师分别在会昌休整后,于10月20日在龙布会合,待命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    进入信丰县境。    新田镇    到达大桥镇已经三点半了,按计划到大桥镇后接着是专程去百石村,来回要走28公里的村道,加上停留时间估计要超过一个小时。因出发前有一个预约,最好能在六点钟之前赶回大余,犹豫之中在大桥圩内转了一圈,还是想着不要失约。    直接回大余还有130公里,顺路行至坪石后就近在信丰上高速,五点半到家。  (后续)
  D3、5月2日:  (1)、大余县→大桥镇130KM ;  (2)、大桥镇—百石村—大桥镇—古陂镇—坪石—大塘埠镇—小河镇—正平镇→南雄市:界址镇—乌迳镇—大塘镇—油山镇→大余县:池江镇、青龙镇、黄龙镇—大余县178 KM;  早上睡到自然醒,看了一会儿新闻,这才突然决定继续昨天没能完成的任务,匆匆忙忙吃过早饭,待到出发已是十点半了。    昨天的原计划大打折扣,以至于今天还要返回大桥镇。      大桥镇在新田镇与古陂镇之间,从大桥镇向北14余公里就是长征第一仗发生地百石村。    百石村      虽然红军与陈济棠有了“必要时可以相互借道”的秘密协议,但红军的突然转移,以至于粤军方面还没来得及把协议的内容传达至下级军官,何况“送客计”毕竟是心照不宣的事,尤其是要双方都心领神会,所以具体实施起来也并非顺风顺水,结果还是开打了。或许一枪不放,陈济棠对蒋介石也没个交代。  10月21日上午,红三军到达了信丰县新田镇百石村,粤军不但没有撤退迹象,而且试图以武力阻止红军通过,担任红军右前锋的红三军团红四师十团、十一团被迫向粤军发起进攻,由此打响了红军长征的第一仗。经过一夜战斗,消灭了守敌信丰“铲共团”常备第二中队,并活捉了中队长何德泮。    同日下午,左前锋红一军团红一师、红二师也占领信丰新田、金鸡圩,毙敌600余人。  陆定一在《长征歌》第一段写道: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  很多关于长征的军事论述都说红军几乎是“轻松通过第一道封锁线”。虽然陈济棠有意边打边撤,但红军依然有3700多将士在此走完了他们的长征,而且出发第一仗就牺牲了一位师长——红四师师长洪超。因此,“轻松”一说不敢苟同。
    洪超烈士墓就在村口,百来级青石台阶就在村道视线范围内。  洪超是湖北黄梅县人,18岁参加了南昌起义,身经百战,在反“围剿”战斗中失去了一只胳膊,长征时为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号称“独臂师长”,在前线指挥作战时不幸被敌人流弹击中,是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红军师长,年仅25岁,是最年轻的主力师师长。    以烟代香,缅怀先烈。    洪超牺牲后,他的遗体被当地一位老乡收敛,安葬在村前的山腰上,没有立碑。彭德怀临终前还嘱咐身边的人说:“不要忘记洪超,他是我们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张爱萍当年是洪超的部下,2005年,张爱萍之女张小艾来到百石,建议修建洪超烈士墓,张震题写了碑名──“洪超烈士之墓”,这是长征路上的第一座红军墓碑。    百石战斗结束后,红军继续向大桥、古陂追击前进,红九、八军团也紧跟在红一、三军团之后扩大战果。10月23日凌晨,红四师占领古陂。 同日,中央一、二纵队抵达古陂杨坊、太平等地宿营。    坪石  22日到23日,红一师、红四师追敌至安息铜梓岗,与粤军守敌万余人展开激战,由于敌人占据有利地势,红军一时难于通过,为争取时间,红一、三军团迂回坪石前进。    大塘埠镇  10月25日,红军在铁石口、石寨圩、大塘埠等地西渡桃江,向南康、大余、南雄推进。    前往小河镇。    小河镇  10月27日,担负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渡过桃江到达小河。至此,红军各路已全部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  (后续)
  (二)、章江河.大庾岭  所谓万水千山,要以什么概念去衡量,就大地理上来说,中央红军跨越了多少江河,翻过了山岭,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解读的是“22条江河”和“20座大山”,其中章水是中央红军长征跨越的第三条河流,而大庾岭则是中央红军翻过的第一座大山。    经X364到正平镇。    在正平镇转入S325,进入广东省南雄市界址镇。    到达乌迳镇。 红军入粤后的第一仗就在前面的新田圩,现在没有什么遗迹了。    过乌迳镇几公里后走X341向西北经过大塘镇。    大塘镇和油山镇同处一个地方。    夹河口    油山    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的粤籍人员只有61人,其中走完全程的有42人,长征途中牺牲的14人,因其他原因留在长征途中的有3人,长征初期或长征途中失踪的有2人(陈碧英、李田,其中陈碧英是董必武同志的前妻,在长征开始时因有肺病,只走了一夜后便被指派去粤东坚持斗争,但后来一直下落不明。或许因此,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的三十位女杰中也不包括陈碧英)。    
    “左路军”即为红一、九军团。    平田坳,在搜狗地图上标注的还是油山镇。    至10月28日,红一军团大部经乌迳、大塘、夹河口、平田坳一线出江西省大余县兰村,红九军团紧随其后。红一军团另一部则由信丰的下坑,经南雄的黄地、大兰到达大余兰村会合。    1935年3月,项英、陈毅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后留下的部队与赣粤边特委书记、军分区司令员李乐天领导的油山游击队,以及“赣南省”军区司令员蔡会文率领的赣南省委机关和部队,在油山廖地村的会师。    进入大余。大兰村北面是池江镇彭坑村,村里有陈毅同志旧居。    “北有延安
南有池江”。把池江与延安相提并论……但细想一下也有道理,中央红军主力撤离瑞金时,中共中央成立了以项英、陈毅为首的苏区中央分局、军区和中央政府办事处,领导中央苏区和闽浙赣苏区的红军和地方武装坚持斗争,油山会师后,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彭坑一带为两省三县交界处,是红军游击队活动较为频繁的地方。    小时候就听说过周篮的故事。周篮,原名周三娣,“周篮”的名字是陈毅改的……  1962年,北京“七千人大会”期间,陈毅在家中宴请了来自大余、信丰和南雄的县里负责人。陈毅特别谈起大余彭坑的周篮嫂,感慨万分地说:“彭坑那个周篮嫂,对我们支持真是太大了!回去后,请代我向她问好!”二十多年过去了, 这位共和国元帅始终没有忘记在最艰的时期支持帮助他们的红嫂周篮。    一路征尘。    自10月26日起,中央红军分三路从信丰、南雄、南康分别进入大余境内,从新棚下、洋口、兰溪三个渡口跨过章江。    前面不远就是兰溪渡口。    下游三公里左右是洋口渡口。    红军长征过境大余没有什么大障碍,有记录的是红九军团二十二师在卵岭和西华山下与粤军有过两次小规模的战斗。除红三军一部(更可能是红八军团一部)经南康赤土过崇义外,其他各部都在大余留下了足迹,大致过境情况是:  10月26日, 红一军团、 九军团先后从信丰经南雄乌迳、大塘、大兰到达大余县兰村(兰溪村)会合。  10月28日,红一军团第一师经大余小梅关、吉村到达崇义聂都;红一军团第二师由大余池江兰溪村经浮江到达崇义铅厂镇;红三、八军团经大余横江进入崇义扬眉寺、长龙一线。  10月29日,军委纵队、中央纵队由大余杨梅城经樟斗到达崇义新溪;红一、九军团主力经浮江到达崇义义安一带,31日从义安出发,又经大余洪水寨到达崇义聂都宿营。  10月31日,红一军团第一师前锋部队由聂都经大余内良五洞进入广东省仁化县长江。  没有找到关于红五军团过境大余的时间和路径的资料,理应是若离若即地跟在中央纵队后面……  (后续)
  通篇读过,  感觉不错。  顺其自然 ,  图文并茂。  不带观点,  精神如昨。  了解历史,  天涯坐坐。  码字辛苦,  再赞一个!
  @真康师傅
13:58:00  通篇读过,  感觉不错。  顺其自然 ,  图文并茂。  不带观点,  精神如昨。  了解历史,  天涯坐坐。  码字辛苦,  再赞一个!  -----------------------------  这位朋友开着他的老马走了东北、西藏、新疆、内蒙等地,是一个狂热的自驾游猛士。
  (三)、第二道封锁线  D4、日(星期天)  (1)、大余县城、浮江乡→崇义县:义安村、铅厂镇、崇义县城、关田镇、文英乡→汝城县:热水镇、鱼王村、江东水村、三江口瑶族镇→仁化县:城口镇→汝城县:大坪镇、井坡乡、小垣瑶族镇→乐昌市:五山镇石下村上黎家→汝城县:大山村、延寿瑶族乡、官亨村青石寨、八里坳、岭秀瑶族乡300KM;  (2)、岭秀瑶族乡→大余157KM;  五.一期间,我沿着当年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自驾完成了从长汀至大余的一小步路程。为了缩短下一次远行的时间,我想再用一个双休日去完成下一个“一小步”,无奈整个五月份雨水频繁,一拖再拖,最后这个周六又因事没能成行,剩下一天还是忍不住上路了。    早晨六点就出发了,经浮江往崇义方向行进(这是红一、九军团走的路线)。就一天时间,原设想到达汝城县文明乡后再上高速公路返回大余,结果还是没能如愿以偿……  中央红军过境崇义的时间和大致途径地点:  10月28日至11月1日,红一、九军团走的是义安、沙溪、乐洞、聂都一线;红三、八军团经扬眉寺、长龙占领崇义县城,后又分两路经古亭、丰州、集龙和过埠、麟潭、上堡等向湖南挺进;军委纵队自10月29日至11月2日经过新溪、密溪、关田到达文英;最后是中央纵队和后卫红五军团,于11月1日至11月5日经过新溪、稳下、密溪、关田、文英。    日,红一、九军团主力到达义安一带进行休整,31日再经洪水寨到聂都。    10月28日,红一军团第二师到达崇义铅厂镇,29日在铅厂休整。    11月2日,中央纵队及后卫五军团由新溪圩到达稳下,而同一天,红一军团二师已夺取了广东仁化的城口镇,由此可见,红军前锋与后卫的直线距离将近100公里。    “猪肚”村在公路西面500米左右。11月3日,中央纵队和红五军团从猪肚子经密溪、柯树岭前往关田,途中遭两敌机轰炸。    10月28日,红三、八军团经大余横江、崇义扬眉寺、长龙一线,占领崇义县城。    关田镇。11月1日,军委纵队由密溪至关田。11月3日,中央纵队和红五军团到达关田,11月4日在关田休整。    11月2日,军委纵队由关田至文英。三天后,中央纵队和红五军团到达。    这三个乡镇都是红军经过的地方。2008年春节,我参加了支援崇义的抗冰抢险,期间在乐洞乡呆了近半个月。    湖南汝城热水镇。我第一次到这里便是2008年,在乐洞乡的抗冰抢险告一段落,乡政府请我们到邻近的热水镇泡温泉,当时就惊讶热水镇有如此丰富的温泉资源和完善的服务设施。    10月30日,红三军团前卫四师十一团占领热水镇。11月3日,红军总部进驻热水镇,在一栋民房中设立指挥部,当地群众主动引领红军到汤河旁用温泉水解乏疗伤。        又见长征精神碑,之前是在于都梓山桥头见到过。长征精神碑是由“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组织捐立的。碑正面统一刻写长征精神:  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团结精进,奉献忘我;  艰苦卓绝,智勇双超;人民至上,信仰天高。    碑后面为所在地有关红军长征的诗歌或故事。  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创立于日,其前身是湖南安仁县文化长征队,发展至今已成为一个全国性公益社团。作为该院实践活动项目之一,以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为契机,已在长征路上或红色文化景区立碑80座。    这是当地村民重建红军池的功德碑,碑上记录的是老年人献工,中年人献钱,似乎与青年人不相干。但愿红色传统教育不要断代。    有大自然的恩赐和当地人呵护,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生活真是福气。  离开热水镇继续向西南行进,这一路山清水秀。下一站是东江水村……  (后续)
    东江水村被划入了飞水寨风景区的范围内,景区门票要80元。我试探着明知故问地向景区工作人员打听红军桥的情况,然后直截了当表示我此番的目的是走长征路,想到红军桥看看。工作人员问我几个人?听说就我一个人倒也爽快地同意了,另一工作人员还特别提示我:“开车进去两公里处有停车场,从那下去会快一些。”      从停车场下到山涧游道往回走200米左右便到了红军桥。或许是雨天的缘故,游客不多,正是拍照的好时机,不料拍了一张照片,相机就没电了,另一卡片机没拍几张也跟着罢工,备用电池又没带下来。    红军桥位于湘粤古道的东江河上游,沿着这条古道可以到达广东省长江镇,长江镇历史上为湘粤赣三省边贸古镇,尤其是这一地区以毛竹为原料生产的土纸,远销广州以及东南亚。因此,当时的商人合力捐粮八十担,打通了这条边贸通道。当年红军就是经过这条古道和这座风雨桥,到达鱼王村再往三江口,因此人们又称此桥为“红军桥”。    红军走过的路。    之前对飞水寨景区算是孤陋寡闻,按说能抵八十块钱的风景也不错了,用手机顺路拍了几张风景,因为还要赶路,无暇顾及更多的美景。    回到游客中心,下车与景区工作人员再说一声谢谢了!    从东江水返回鱼王村,沿S353继续前进。    10月30日,从崇义乐洞出发的红一军二师抵达热水、东江水、鱼王一带宿营。而中央纵队及后卫红五军团于11月6日才经热水到达鱼王村。  10月31日,抵东江水、鱼王的红军于“高桥水”分两路向西南方向推进:一路经轮子坳进入八丘田、三江口一带宿营;另一路经穿过九龙江原始次森林,进入大坪墟一带宿营。    过了轮子坳,有多处公路被山洪拦腰冲毁。    峰回路转,一过三江口桥便是106国道,眼前豁然开朗了许多,右转就是三江口瑶族镇。    一个清新美丽的镇子,足以让人眼前一亮,尽管106国道从镇中穿过,却并没有嘈杂的感觉。
  10月31日,红一军团-师从祟义聂都经大余五洞(内良)、仁化长江一线,进入汝城东岭、三江口一带,与从热水镇方向来的红八军团-部汇合。    镇政府大楼,我想最大的亮点是没有围墙。    从三江口沿106国道南下前往广东仁化城口镇。  10月27日,蒋介石命令追击红军,并在桂东、汝城、城口、仁化之间200余里战线上构筑了第二道封锁线,试图堵截红军西进。      11月2日晚,红一军团二师六团夺取了仁化城口镇,歼灭了粤军李汉魂部一个连及民团武装,生俘敌兵百多人,缴获了一批军用物资。城口也是红军突破敌人第二道封锁线的代名词。  11月3日,红三军团主力也于汝城以南突破敌人的封锁线。    在古镇问道,开杂货店的陶老板主动提出要给我带路,先是兴致勃勃地带我来到谭甫仁将军故居参观。      屋内布置非常简单,客厅正方放置了一张供桌,上方挂着将军夫妇的合照,侧面墙上是一幅将军的生平简介。    日,时任昆明军区政委、云南省革委会主任的谭甫仁和夫人王里岩在昆明军区大院的住处遇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例我军高级将领被害案。这位曾驰骋沙场几十年的战将,没有倒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下,却在和平年代遭遇了凶手的黑枪。    古秦城门    古秦城门前大温泉,当年红军在古城露宿时利用天然温泉洗漱沐浴,缓解疲劳,现在看到的泉池显然是后来修缮过了。    疑是红军标语。    红军攻克城口后,在广州会馆设立临时指挥部。时过境迁,广州会馆已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所小学。    陶老板全程陪我走到一巷道尽头,说红军后来就是从这条巷道离开古城,往那边的山上走了。    陶老板很热情,执意要我到他的小店里喝杯茶再走,末了又提出再喝杯酒,我说开车不敢喝,谢谢了!  告别陶老板,我沿106国道继续南下,前往距城口以南17公里的铜鼓岭阻击战遗址(再走不远就是丹霞山了)。  (后续)
  好好!
  铜鼓岭阻击战  红军经过仁化县境的时候,粤军两个团及地方反动武装,在长江墟和铜鼓岭截击红军前进,还两次出动飞机轰炸长江、城口。铜鼓岭阻击战粉碎了敌军精心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为红军继续西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10月4日,红一军团分兵南下,在铜鼓岭阻击敌人,激战两昼夜,毙敌七、八十人,而我方伤亡一百四十多人。      在完成掩护大部队前进的任务后,部队折回恩村,经新白、青迳向乐昌红山、麻坑前进。至11月7日,红军陆续通过仁化分别向乐昌麻坑和汝城的延寿方向进发。  红军在仁化县境活动8天后离开,掉队的伤病员有一百多人,有来不及隐蔽的74人被土豪劣绅杀害,这样连在铜鼓岭战斗牺牲的红军战士210多人。陈济棠正是通过掉队红军的不同番号,这才断定中央红军是各军团大规模转移。    离开铜鼓岭,我原路返回城口、三江口后北上至大坪镇,然后走X026向西前行。当年红军突破汝城至城口一带的国民党军防线后,左、中、右各路大军从城口、三江口、大坪、附城等地向西挺进,一部分在湖南境内向西,一部分从广东境内向西再向北进入湖南境内。    前往井坡。湖南的乡村道路都不错,不少道路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井坡乡也小有特色。    龙虎洞水源保护区。    11月5日,中路红军在井坡兵分两路到抵达小垣、延寿一带。从井坡乡沿S201到达小垣瑶族镇,顺路北上是前往延寿的S205,南下是通往乐昌的五山镇的S247。  11月6日,左路红一军团主力从城口镇清水江进入乐昌五山麻坑圩,占领了国民党乡公所,并在此设立了临时指挥部。林彪接听了廊田镇民团团长的电话,乘机冒充刚到此接防的“国军”长官,套取了重要敌情……      没有去五山镇的计划,但五山下黎的梯田小有名气,驱车6公里到此一游,但只走到半山腰,感觉这里的梯田也不咋地。顺便打听了一下,也没有发现传说中红军遗迹。    九峰镇(2013年)  红一军团主力进入乐昌五山麻坑圩后,继续往西往九峰乡前进……    小垣瑶族镇政府。  去五山镇还要走14公里回头路,而从五山镇开车前往九峰镇则要绕一个大圈子,这也大大偏离了红军当年的足迹。因此我选择了中路红军西进的方向,返回小垣镇走S205前往延寿瑶族乡,“第二道封锁线”最为激烈的延寿阻击战就发生在那里。        大山村在小垣镇西北4公里左右,有资料说是当年红军总部驻地。但这里的村民对我说:听老人说,村里人一早起来发现,周围山上到处都是红军,但红军没有进入村子里面,后来红军往那边山上走了……    前面就是延寿瑶族乡,群山围绕。  (后续)
  我的长征(14)——延寿阻击战    到达延寿乡已是五点半了。延寿是郴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乡,以瑶族人居多。但一个如此偏远的山沟沟,却走出了两位红军高级干部,时任中革军委纵队先遣突击队队长的李涛(上将)和中央军委三局局长宋裕(中将)正是延寿人,长征途中,他们从家乡经过却无暇顾及家人。    从延寿圩再走两公里多是官亨村,公路的左边有一明显的标记——青石寨,沿这条水泥村道进去几百米就是当年的战场。      长征出发时,中央纵队如同大搬家,把许多坛坛罐罐都带上了,极大地影响了行军速度,尤其是进入山区小道,更是拥挤不堪行动缓慢。 1934年11月,红军大部队通过延寿向文明圩移动。中央纵队的大批辎重拥塞于延寿至岭秀、盈洞20余里长的山间小道上,行动极为迟缓。至11月11日,陈济棠部已尾追红军至延寿中洞、九如、桑坪一带。在汝城的湘军一部也赶往山田坳尾追红军,汝城县保安团则渡过了延寿河,抄小路向红军偷袭。为了给行动迟缓的中央纵队争得时间,担任全军后卫的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受令阻击敌人。三十四师先是抢占了下杨村后面的维堆山和狮形岭,与追敌展开激战。次日,敌军不断增援,并兵分两路向红军攻击,红军腹背受敌,被迫退守俯控延寿河的制高点青石寨。血战三天三夜血战,掩护红军后勤辎重队伍过境。  “延寿一仗,红军牺牲了2000多人,很多红军战士就倒在延寿河里。第二年枯水时,河床上就露出了累累尸骨,顺着下游的河床都是啊……!” 1958年,村里在延寿河边砍树开荒时,挖出许多白骨,村民们知道这些就是当年牺牲的红军。这只是当地村民的描述,但延寿阻击战是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时兵力投入最多、战斗最激烈、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战斗,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可除了“战斗惨烈,伤亡重大”,我没有找到权威确切的红军伤亡数字。  我环顾四周,没有发现红军墓,询问附近的村民,说没有红军墓(或指修整过的红军墓),只有纪念碑。    “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纪念碑”,这个主题的范畴就大了。    纪念碑的下方刻录的是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赞扬红三军团的嘉奖令,既然纪念碑设在了“青石寨”,而此地又是红五军团三十四师阻击敌人的主战场,可这些却只字未提。    地图上没有“青石寨”的标注,看来能“俯控延寿河的制高点”只能是这座一峰突兀的小山了,周边无险可守。    回到村里打听延寿河,说河道就在纪念碑前方一百多米处,现在也没什么水了,多被引水发电。我这才恍然大悟,刚才确是看到一条两米来宽的混凝土引水渠就从纪念碑面前经过,拍照时我还特意避开了这条水渠。      设在厚昌(自然村)的红军延寿阻击战指挥所,距青石寨也就几百米。    延寿河    三十四师在“青石寨”浴血奋战的同时,红八军团二十一师、红九军团二十二师、红五军团十三师则在岭秀八里坳、百丈岭一带居高临下阻击数倍于自己力量的湘军。至11月13日黄昏,红军后勤辎重队伍全部过境,三十四师撤出战斗,经文明向宜章追赶大部队。    行至岭秀瑶族乡,天色渐暗,原指望到文明镇的计划还是没能完成,就近在岭秀上高速直奔崇义,和朋友吃过晚饭后回到大余。  (后续)
  D5、8月25日:  (1)、大余→关田镇→领秀乡157km;  (2)、领秀乡—文明乡→宜章县:里田乡、白石渡镇、宜章县、S324梅田镇、桨水乡→临武县:同益乡、临武县、花塘乡、楚江乡→蓝山县:新圩镇、X050竹管寺镇、刘景福村→宁远县:冷水镇、宁远县、天堂镇→道县:柑子园镇、白芒铺镇、道县305 km;    三个月过去了,我一直等待再次出发的这一天。这回我的计划是自驾至天全县的多功乡,然后在雅安上高速公路直接回家。这一趟时间为17天,往返6000多公里(实际里程6719公里),是我目前为止单枪匹马自驾时间最长,路程最远的一次。好些朋友很关心我,就我独自一人行进于“穷山僻壤”之中,例举了一些“万一”之类的提醒,我打心里谢谢他们。说实话,我只苦于没有足够的假期,否则一鼓作气走到吴起镇,不亦乐乎。出发的头一天晚上,去看了一下母亲,但没说明天我要出去。  (四)、半条棉被的故事    七点半钟从大余出发,走老路至关田上高速公路直达领秀乡,与上次到达的地方衔接,跟随红军的脚步继续长征。    根据地图显示,“百丈岭”就在公路右侧这一带。  10月13日黄昏,红军后勤辎重队伍全部过境,三十四师且战且退,撤离阵地。在百丈岭构筑第二道阻击线的红五军团十三师也坚持与湘军激战到傍晚,直到阻敌任务完成,经文明向宜章赶追大部队。    时间回到日,右路红三军团主力占领湖南文明圩后,各部经文明、盈洞向宜章、郴州方向继续挺进,后续部队则陆续进驻文明,红军总部也从汝城小垣镇移驻文明圩,红军司令部、后勤部驻秀水(村),总政治部驻韩田(村),卫生部等驻沙洲(村)等地。    前方便是文明乡。    五一村当年也是红军驻地。    中央红军在文明圩无战事,但留下了动人的军民深情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发生在沙洲瑶族村的“半条棉被的故事”,在的讲话中还提起了这一故事。    长征精神碑——《半条棉被的故事》    这是村里的一座老房子,门前一旁挂着《半条棉被的故事》简介,一旁挂着文化遗产保护点的牌子。我有些迷糊,心想这样的房子放在八十年前的村子里也够气派了。    当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队伍里的女红军一共三十人,她们后来的经历都很明了,这而故事里的三位女红军应该是长征途中新加入的女战士。    (本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半条棉被的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内容不同的是徐解秀的丈夫给红军带路后“再也没有回来”,我想这句话暗示的是丈夫也当红军去了。    徐解秀的儿子今年八十三岁了,用普通话交谈吐字还很清晰,他非常肯定地告诉我说他父亲没有随红军走。我倒是忘了问,当年家里是不是在这座房里住?    传递正能量,各种表达形式都难免带入个人的情感色彩,但不能为了丰富“故事情节”而添油加醋,长征路上有许许多多的故事,长征更是一段是历史。    文明乡有很多红军遗址,因时间关系不能一一探访。    宜章县里田乡  中央红军历时16天全部过境湖南汝城,也标志着红军突破了敌人的第二道封锁线。但在这一时期,红军又减员9700人(包括非战斗减员)。接下来,红军很快又要面临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  (后续)
  (五)、第三道封锁线  ——白石渡  中央红军在过第二道封锁线后,转移的战略意图已经显示出来,对内也不再保密了,正式明确了红军转移是为了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在湘西寻求新的根据地。  蒋介石这时也断定了红军的战略意图,下令在粤汉铁路湘粤边湖南境内的郴县(郴州)、良田、宜章至广东坪石、乐昌一线设立了第三道封锁线,由何键与陈济棠协同防守。  11月7日,中央红军采纳彭德怀的建议,乘敌人大规模调兵还没跟进之前,决定于宜章以北的良田至宜章东南的坪石之间突破敌第三道封锁线。11月8日,左路红一军团令一师三团为先锋,抢占白石渡,掩护全军通过粤汉铁路向西前进。11月10日,三团经乐昌罗家渡向宜章白石渡进发,歼灭湖南省保安部队二个连,攻占了白石渡。同日,红三军团也突破敌人的外围防线,占领宜章县城。抢占白石渡和占领宜章城象征着红军胜利突破了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      一路打听,我来到白石渡镇南面一公里左右的李家湾,村里人以邝姓为主,如今还保留着建于同治元年的邝氏祠堂——“清白堂”。      早在1928年“湘南暴动”坪石大捷后,朱德、陈毅率红军兵分两路,进驻湘南,将指挥部设在“清白堂”。1934年中央红军到来时,又在“清白堂”设立了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线指挥部。    ——朱德、陈毅、王尔琢在白石渡发起湘南暴动简介。    住在祠堂后面小巷里的邝师傅邀请我到他家中参观,邝师傅说他爷爷一辈是做盐生意的,湘南暴动时朱徳就住宿于他家,长征时刘伯承也在此住宿。    “朱徳睡过的大床”。    “朱徳用过的洗脸盆”。    这两件“古董”是邝师傅临时拿出来的,摆放在“朱徳用过的办公桌”上的,让我拍照后又立刻收起,倒也没说这是不是朱徳用过的,我不好扫兴,拍了一张。    邝师傅每天睡的是“刘伯承睡过的大床”。    距“清白堂”不远是“文昌阁”。房屋看来已年久失修,门前屋后也是杂草丛生。    文昌阁正门上方挂着“始基有造”的大匾,门楣上的小牌写的是“毛泽东卧室”。    在村里还有一个祠堂——“元公祠”,建筑外观与“清白堂”相似,兼顾开设了“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旧址纪念馆”。    纪念馆大门紧闭,不过门口挂有几幅关于红军在白石渡活动期间的展板,但展板图文内容的严谨性让人存疑,“照片”更有移花接木之嫌,还有 “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指挥部旧址”到底是“清白堂”还是“元公祠”。    《红军长征毛主席二度白石渡简介》    《竹篮子的传情故事》……    在村里参观完后,邝师傅继续带路同我前去红军越过第三道封锁线时的标志线——粤汉铁路。这条小路原来就是粤汉铁路遗留下的路基。    白石渡隧道。如今的京广线就在粤汉铁路隧道上方通过。    穿过白石渡隧道后还有燕塘隧道,再往前就是白沙河,当年在渡口有20多条船不停地接送红军过河。      中央红军在白石渡休整期间,在宜章县委配合下以清白堂为指挥部进行“扩红”了运动,肖锋在《长征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红三团从兴国县乱石圩出征时,共有二千七百二十四人,一路上由于战斗伤亡减员,只剩下一千七百人了,这几天,我们在白石渡一带吸收了许多积极要求参军的粤汉铁路修路工人,扩红三百多,现又有两千多人了。”    谢谢邝师傅陪同了一个小时,离开白石渡我继续西进……    (后续)
  这后续,让我每次上来都来看望一下。真的是要十送十回望的节奏啊。我是不是被洗脑了,爷爷是个堂堂的抗日国军,据他在世说他没有与共军交过战,他抗日6年快到胜利时负伤返乡变平民了,还好没受到多大折腾让他安渡余生,活到86岁。我小时多希望他是个红军,因我出生在一个据说是全国最红的一个县,每次我看到那密密麻麻的阵亡名单,我从心里承认他们是烈士。我庆幸我爷爷为真正的保家卫国只同日本鬼子交战并光荣负伤,不能再前行。如之前或之后与共军交战,也就没有现在的我了。望他们继续不忘初心。
  花时间从头看了一遍,楼主写得好细致,带我们认识了好多小山村,古村落,赣南是个好地方,湖南是个好地方。
  @海歌100
10:42:00  这后续,让我每次上来都来看望一下。真的是要十送十回望的节奏啊。我是不是被洗脑了,爷爷是个堂堂的抗日国军,据他在世说他没有与共军交过战,他抗日6年快到胜利时负伤返乡变平民了,还好没受到多大折腾让他安渡余生,活到86岁。我小时多希望他是个红军,因我出生在一个据说是全国最红的一个县,每次我看到那密密麻麻的阵亡名单,我从心里承认他们是烈士。我庆幸我爷爷为真正的保家卫国只同日本鬼子交战并光荣负伤,不能再......  -----------------------------  敬佩爷爷!
  @哎哆啰拐
13:19:00  花时间从头看了一遍,楼主写得好细致,带我们认识了好多小山村,古村落,赣南是个好地方,湖南是个好地方。  -----------------------------  慢慢看,明年我将与我这位大哥相聚宝塔山。
  @曾經V
16:10:00  于都、瑞金、兴国,离赣州都不远,我出差经过那些地方时也有意无意去了解了一下当地当年红军长征的故事。  出生在部队大院,我从小就听着长征的故事长大;一直以来,也试图了解红军长征真正的历史背景和故事背后那些活生生的人。  剥开层层政治宣传的迷雾,长征在我心中依然是一场空前绝后的壮举,只是在深刻了解之后给我的感觉除了伟大之外更多了一种悲壮和苍凉。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多少赣南子弟前仆后继参加红......  -----------------------------  那个年代的人,没太多想法。
  临武县地处湖南省最南部,战国时期设临武邑,汉高祖五年置临武县,故“楚南部邑之最古者,莫如临武。”  11月16日,红一军团占领临武县城。    临武县花塘乡。    蓝山县竹管寺镇。  蓝山与临武同为汉高祖五年置县,时名南平。  11月18日,红九军团攻占蓝山县城。    原来计划今天在蓝山县城落脚,但时间还早得很,所以没进县城,直接前往下一站——刘景福村。    “刘景福”这个村名乍一听就有点耐人寻味,更像是一个人的名字。后来得知果然如此。原来,北宋末年,江西人刘肇先来蓝山定居于此,也不知什么原因,传至第十八代裔孙时,全村却剩刘景福一人,后来又渐渐繁盛。因此,后人便以刘景福命为村名。  把车停在村部,向一骑摩托车路过的村民打听红军遗址,话锋一转又表明了“江西老乡”的身份,后干脆让他用摩托车带我去,“老乡”自然是一口答应,虽说不远,也让我小有感动,一路遇到的都是热心人。  据地方史料介绍,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蓝山时,红一军团主力和红五军团大部曾路过或驻扎在刘景福村,如今还有一些红军遗迹。    红军屋。门面墙上的木牌上写着“红军首长住处”,门口立有“红军途经刘景福村简介”石碑。    金色字体刻在麻色花岗岩上,看起来很费劲:  ……18日—21日,红一军团一部和红五军团大部先后途经刘景福村,红五军团在此驻扎设防,一位红军战士随红军首长居住在刘玉林家中,书写了4条标语……红军走后,国民党地方政府害怕群众觉醒,严令洗刮所有红军标语,否则以“通匪”论处。房主刘玉林冒着生命危险,巧妙地将标语掩盖起来,躲过了一劫……    这就是屋内的4条红军标语,落款为“红政”。  村党支部撰写的“红军屋简介”,正文的第三行是后来修改的。我想,朱德在军委纵队,刘伯承在担负后卫的红五军团,怎么会同在此屋“办公”,何况军委纵队与红五军团之间还有中央纵队,行军起码相隔几十公里。    经过宁远县冷水镇。    宁远位于五岭之一的萌渚岭北麓。秦代已有置县,宋代以“武定功成,远方安宁”之意而得名至今。境内的九嶷山自古为我国名山之一,相传舜帝南巡时仙逝并葬于此山。毛泽东著有“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的诗词。  见天色还亮,我决定赶往道县落脚,在宁远县城设置导航时,因图省事,一站式输入了道县,又可能点击的是“推荐路线”,车到高速路口才恍然大悟,鬼使神差也就上了高速,想想下一站再下便是。于是在梅岗收费站又下高速,坚持要按原来规划的路线西进,殊不知在此回到323 省道要走十几公里的无名村道,绕来绕去一番折腾,天已黑了,也没留意是从哪里走回了323 省道,黑灯瞎火,周边环境也没了感觉,好在以前经“323”走过宁远至道县这段路。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  晚上八点钟到达道县县城,在潇水边的一家宾馆安顿下来后才去解决温饱问题。  今天虽然白走了一段“U”字路,但比预想的目的地还是超前了几十公里。
  三、血染湘江  D6、8月26日:  今天从湖南道县经永安关进入了广西,然后经灌阳、全州到达兴安县,虽然只跑了227公里,但寻访了多处红军长征遗址。  道县→寿雁镇、豪福村、仙子脚镇、永安关→桂林市灌阳县:文市镇宾家桥“九如堂”、水车乡、修睦村、新圩乡、酒海井红军烈士纪念碑、新圩阻击战战地救护所(下立湾)、新圩乡、枫树脚、文市镇→全州县:脚山铺、绍水镇、咸水乡→兴安县:界首镇、兴安县227km;  (一)、祭奠英魂——陈树湘烈士墓    道县,别名道州,位于潇水中游,素有“襟带两广、屏蔽三湘”之称。道县是理学鼻祖周敦颐的故乡,源于周敦颐的《爱莲说》,道县又有“莲城”之雅称。还有濂溪河、濂溪路、爱莲路、敦颐广场等,无一不提示人们——道县是理学圣地。    周敦颐的故里楼田。(2014年)  为便于今天的行程,昨晚我刻意选择入住于潇水边的一家宾馆,临河上游一百多米是陈树湘烈士墓,下游一百多米是敦颐广场,然后沿河而下经潇水中路至西关桥头是“红军墙”,过桥后经寇公街可到“红军渡”。    早上起来,天正下着小雨。  我明知故问地向宾馆女老板打听陈树湘烈士墓的位置,得到的回答是甚至连陈树湘是谁也不知道,倒也热心地走出门口替我问左右的邻居,结果还是不知道。我说陈树湘是你们湖南(长沙)人。    陈树湘烈士墓位于两节防洪堤之间的绿化带上。中间为陈树湘烈士的墓穴和墓碑,左边是陈树湘雕像,右边是红三十四师纪念碑。    纪念碑的铭文只有两段文字:  “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  “为掩护党中央、中革军委和主力红军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红三十四师六千闽西红军将士永垂不朽”。  ——遵红三十四师幸存者韩伟将军遗愿敬立。  落款是:京京、微微、小小(注:韩伟的儿子、儿媳、孙子)  据韩京京回忆说:  “记得曾经有一次,我的父亲找到了民政部负责优抚工作的司长,父亲说要给那六千闽西红军追认为烈士,可是父亲连一张名单都提供不出来,这让民政部门怎么追认?当时有规定,证明一个烈士是需要有两个以上证明人的。结果老父亲还冲着司长发了一顿脾气,他拄着拐杖,拍桌而起,说:红三十四师打的就剩我一个团以上干部了,让我去哪儿找证明人啊!”  随着《绝命后卫师》的热播,可歌可泣的三十四师可谓家喻户晓了。  红三十四师原由多支闽西地方革命武装组成,几经合改变编和改变番号,先后隶属福建军区、红七军团。1934年夏,红七军团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三十四师最终划归于红五军团指挥。全师6000余人,除少数是原红四军调来的骨干和红军学校分配而来,大多数是闽西将士。  日,代号为“吉安”的红三十四师从福建宁化湖村出发,踏上了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之路。    《绝命后卫师》三十四师出发地的外景地——永定县下洋镇初溪村余庆楼。(2012年)    “断肠铭志”,铁骨铮铮。这是韩京京请军旅雕塑家刘林创作的雕像。    油画《红军师长陈树湘》
作者:白展望    现在看到的陈树湘烈士墓是2014年底就地重修的,雕像和纪念碑是原三十四师幸存者韩伟之子韩京京捐建的。而之前的墓地极不起眼,只有一块高不过一米的墓碑立在河堤与道路之间的斜坡上,连象征性的墓穴封土也看不出。如此冷落一位“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红军师长,的确让人感到心寒,地方政府的不作为,不乏引起到此凭吊者的非议。    安息吧,三十四师的将士们。    在敦颐广场附近吃过早饭,顺便在广场上走了几步,望着周敦颐的雕像,除了《爱莲说》,又突然想起50年前从道县引发的一场骇人听闻的人间惨案……这岂止是对理学圣地的讽刺,更是对人性的……  不提了,去红军渡。  (后续)
  不知什么原因,红军主力到达宁远一带后,一军团变为了右翼,三军团变为了左翼,而红八、九军团在蓝山县起就往江华县、江永县方向西进。    红军继续西进,下一步又将面临一道天险——潇水。而敌人也企图把红军合围于天堂圩与道县之间的潇水一带。因此,抢占道县对敌我双方都至关重要。    “红四团抢渡潇水攻占道县城简介”  抢占道县的任务落在了红一军团二师四团肩上。无愧是开路先锋,红四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以日行一百多里的速度,长途奔袭,于11月20日到达潇水,消灭了守敌并控制了渡口,同时派部队警戒零陵方向南下之敌。而红六团则是在道县以南几十里外的葫芦岩、莲花塘、九井村架设浮桥,掩护中央军委和后续部队渡过潇水。    出了南城门就是潇水北岸(按大地理角度去理解也可以说是西岸)渡口。    如今这里依然保留着浮桥过渡的方式,但为了安全起见,汛期会将浮桥拉到岸边。当年敌人为防止红军过河,就是把桥拉回岸边,红四团派人从对岸游水过来把桥夺了过来。    不该出现的“时间”错误。    这是道县人民政府1996年立的“红军渡简介”,早有前辈看过后差点晕倒!短短几十个字竟然有四处错误:一是日期不对,且十八日的“八”还是改过的;二是耿飚没有授过衔;三是抢渡而不是“抡”渡;四是潇水而不是“消”水。我也说一句:这“简介”不用标点符号,一气呵成。    见识了办公室文书写的“简介”,再看一看八十年前的红军标语。这是位于西关桥头“红军墙”,墙上的标语是一位十四岁的小红军书写的。但这堵“红军墙”是仿制品,真正的“红军墙”原来在桥对面的濂溪河畔。      路过道县人民政府,不知大院深处是否也如此古朴。    接下来,我要去的地方是寿雁镇豪福村……  (后续)
  离开道县城,我沿322省道继续西进,来到寿雁镇豪福村。  11月24日,中央机关、中革军委纵队从道县以南的葫芦岩渡口、茶园渡口渡过潇水上游的支流沱水,于25日清晨进驻禾塘(今新车乡新屋村)一带,红军其他部队也陆续渡过潇水,使敌人围歼红军于潇水以东的计划落空。  红军渡过潇水后,中央领导层就红军战略转移路线形成了不同的意见和主张,这场争论后来在遵义会议上被称为“湘南争论”。  11月25日,中革军委在禾塘作出了“南北两路分别从道县和永明进入广西,分四路纵队从兴安、全州一带抢渡湘江”的军事决策(即“禾塘决策”),毛泽东等人极力反对这一决策,但反对无效。当天下午,中央机关、红军总部和军委纵队离开禾塘,进至道县豪福村宿营。当天下午五点,朱德签署了抢渡湘江的命令,中革军委最终做出了红军主力分南北两路,从道县和永明进入广西抢渡湘江的决策,初步结束了“湘南争论”。同时,总政治部也签署了抢渡湘江的政治动员令。      X068县道清塘至寿雁镇一线。(2014年)      到了豪福村,几经打听,找到这处老村落,村子深处还有不少老房子,据说村里曾经还有商铺、客栈。但如今显得很冷清,跟其他地方农村一样,有条件的村民都喜欢把新居建在公路两旁了。    11月25日,红军进驻豪福村,在此设立了“抢渡湘江指挥部”。          11月25日,朱德在此发布了从广西全州、兴安渡湘江的战斗命令,总政治部也在此发出抢渡湘江、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的政治动员令。中央红军突破湘江的浴血奋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村里以前有许多红军标语,但留到现在已经很少了,我也没有刻意去寻找,倒是看见了不少文革标语。      旧时,豪福村是道县通往广西的必经之地,村中有鹅卵石铺成的官道,往西二十里就是扼守湘桂边界的永安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附:  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红军总政治部于11月25日发布《野战军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抢渡湘江的政治命令》  各兵团首长:  一、我野战军即将进行新的最复杂的战役,要在敌人优势兵力及其部份的完成其阻我西渡的部署条件下,来突破敌人之第四道封锁线并渡过湘江。此战役须经过粮食较缺乏之两个大山脉,并要克服二条河道与开阔地带,及部份的敌人堡垒。野战军应粉碎前进路上敌人之抵抗与击溃向我翼侧进攻及尾追之敌,任务是复杂与艰巨的。但由于敌我部队质量之悬殊,我工农红军之顽强坚决、忍苦耐劳,可断言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二、为着胜利的进行这次战役,要求野战军全部人员最英勇坚决而不顾一切的行动。进攻部队应最坚决果断的粉碎前进路上之一切抵抗,井征服一切天然的和敌人设置的障碍,掩护部队应不顾一切阻止及部份的扑灭尾追之敌。各兵团应不断的注意自己冀侧之安全,如敌人向我翼侧进攻时,应机断专行的坚决击溃之。同时,不应离开、放弃完成自己的前进道路。  三、对每一个指挥员要求明确的执行放在前面的战斗任务,与友军确实的协同动作,不间断的进行各种侦察、警戒,并应遵守一切战术规定,以避免不必要之损伤。指挥员应牢记争取战斗的胜利,不仅依靠个人的勇敢,而首先是在正确的指挥部队。  四、政治工作人员应不疲倦的政治宣传与鼓动及个人的模范,克服战斗员中的疲劳、落伍与各种动摇,应与指挥员一起征服为完成战斗任务上的一切客观困难,并最高限度的提高全体红色军人的战斗精神、顽强抗战及其坚定性。我野战军的基本口号应该是:不仅要安全的不受敌人损害的通过封锁线,且须击溃及消灭所遇之敌军。  五、当前战役的胜利完成,是将决定着我们突破敌人最后的封锁线,创造新的大块苏区,协同其他红军部队(二、六军团,四方面军)一致进行全线的总反攻,与彻底粉碎敌人五次“围剿”。  六、本政治命令随军委二十五日十七时作战命令同时下达至团、至梯队首长为止。军团、师、团政治部(处)应据此进行加强的政治工作,但不应下达提出作战任务。
  出了豪福村向西几公里是车田洞村,当年红五军团十三师与桂军在此进行了一次激烈的交火。可车到了仙子脚镇,才回过神来,车田洞已开过头了。  11月25日,中革军委两次电令红一军团一师、红五军团和红九军团掩护大部队西进,要求阻敌于潇水东岸至少两天。  11月26日,红三军团经雷口关进入广西。中央纵队、军委纵队于晚上八点从豪福出发,经高明桥、永安关挺进广西,于27日凌晨到达广西文市、桂岩一带。  11月27日,红五军团大部经洪家宅、清塘、金家寨、车田洞、仙子脚至蒋家岭一带。五军团十三师到达豪福村东面的牛路口一带宿营。而红一军团一师继续在道县城西的营江一带阻击进入道县城的敌周浑元部,把敌人挡在道县城内。  11月28日,红一军团一师奉命从道县城西撤出阵地,赶赴全州觉山铺作战。红五军团大部经蒋家岭、雷口关进入广西境内。而红八、九军团还远在从江永县的大远、大溪源一带出发,北上进入道县的桐光坪、营乐源一带。因此,红五军团十三师接替红一军团一师,在豪福、车田洞一带继续作掩护,阻击敌人。    从月岩南望桐光坪、营乐源。(2014年)  11月29日,红八、九军团经深田、车田洞至蒋家岭,前部陆续从雷口关(永安关南侧)进入广西。敌周浑元部及道县保安团紧紧尾随红军,红十三师边打边走,于傍晚时分至车田洞,过了高明桥,却遭遇到两万多白崇禧部从洑水河东岸朝西行进。为了掩护红军八、九军团进入广西,红十三师利用桥西的有利地形进行阻击,封锁桥头。经过一晚的激烈战斗,把敌人挡在桥东,掩护了从永明折回道县的红八、九军团安全进入广西。    油画《血战高明桥》作者:申朝晖    仙子脚镇    蒋家岭村。两个多月前,萧克的红六军团也在此打了一仗。      永安关。11月30日,红八、九军团的后续部队及担任掩护任务的红五军团十三师最后离开道县,经永安关进入广西。  马上就要进入广西了。
  请继续,堪比教科书。
  @海歌100
11:05:00  请继续,堪比教科书。  -----------------------------  我这位朋友是根据那几本书上所述,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再安排行走路线。  明天六七月,我将与他一起到陕西汇合。他从四川若尔盖出发,我直接到西安或者延安与他相聚。
    从永安关沿S302西行14公里是灌阳的文市镇。文市圩历史悠久,原名文村,后有湖南、江西商人在灌江东岸经商,当时分东岸街、西岸街,又因东岸街商人逐渐增多,发展成圩,故名文市。    11月25日至27日,中央红军第一、五军团和军委纵队从永安关进入文市,第三、八、九军团和中央纵队则从雷口关进入水车。  早在 9月2日,红六军团在任弼时和肖克、王震等率领下,由湖南道县经清水关进入文市五里坪一带。9月3日,红六军团进占文市,军团主力渡过灌江,往全州方向前进。为掩护主力,留下第五十团一个营和第五十三团在文市灌江两岸布防,阻击尾追之敌。    “红军亭”有东岸亭、西岸亭,位于文市大桥东、西桥头上游约30米,遥相呼应。      当中央红军进至湘桂边界时,蒋介石紧急调集20个师的兵力,并督令桂系的5个师,一起向红军合围。毛泽东向中央提出:红军进入广西境内后,应立即从文市北上攻占全州,从全州以北的黄沙河过湘江,然后经湖南东安,北上至宝庆,邵东一线寻求战机,摆脱敌人的“围剿”……道理很简单,就是不要从界首一带过湘江,去钻敌人精心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但在李德、博古眼中,毛泽东当时还“人微言轻”,当然也被“轻松”突破前三道封锁线冲昏了头脑,毛泽东的建议自然听不进去。11月25日下午5时,中革军委正式发布突破敌人湘江第四道封锁线的作战命令, 中央红军浴血湘江就不可避免了。    11月26日,红三军团由道县经雷口关进入灌阳,经先头部队在水车乡滨家桥村侦查,把当时村中最大的“九如堂”选为指挥部。    见“长征碑”立在路边这一奇特的建筑旁,原以为和“九如堂”有什么关联,问附近一村民,这是做什么用的?村民用当地的“普通话”回答我,我还是一头雾水。      “九如堂”就在文市至水车的“X142”路边。见我停车,一老太太立刻从“九如堂”门口朝我迎过来,边走边说什么来着,让我第一反应是难道要买门票?其实是我多虑了。      如果没有墙上的展板,更像是“私闯民宅”。    展板内容还很丰富。    房主很热情,为了不影响我拍照,跟着我帮着移开遮挡展板的杂物。    新圩阻击战被当作为“打响湘江战役的第一枪”。  ——“悲壮的新圩阻击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种节奏你可能不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