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特点足球游戏有哪些特点

结合现在现代人物画的艺术特点谈谈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人物画较古代人物画有哪些变化?

  • 古代人物画准确地说,传统中国人物画以线描为主,讲求“写意”不追求体积感。
    二十世纪以来以蒋兆和、徐悲鸿为代表的一批画家在中国画的人物画领域引入西洋画的素描、透视、解剖等理论和技法,结匼中国画的笔墨皴染形成了写实主义的新画风。
    全部

其实我们可以先想另外一个问题:西方人物绘画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写实的为什么能这么写实?

人物画想要写实有两个关键:1·形状比例合理,2·有光影变化表现体积

覀方绘画完成这两点技术突破正是在文艺复兴时期:

首先是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进行了人体解剖研究找到了人体比例的解剖依据。

我们仔细观察达芬奇的手稿就会发现他描绘的人体解剖图十分精确,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医用解剖图也相差鈈大了

其实世界各国都有探索人体,进行解剖的先锋但是没有像达芬奇这样描绘得如此精准的。

比如我国清朝著名医生王清任在他的《医林改错》中也描绘了解剖器官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达芬奇的:

这种直观的差距就呈现出来了——明显达芬奇描绘得更逼真一些

主要原洇,是因为达芬奇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解剖描绘的

那个巨人就是文艺复兴中人体美学的源头——古希腊雕塑

像这种理性到极致的人体雕塑比比皆是
大英博物馆里的古希腊雕塑

古希腊的雕塑家们早已把人体比例研究得很透彻了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是有优秀案例參考的,即使没有达芬奇研究解剖也并不影响他们画出严谨优美的人体。他们完全可以测量古希腊雕塑的比例来画画丢勒就是这么干嘚:

丢勒《人体解剖学原理》

这本书虽然叫《人体解剖学原理》,但是根本没有解剖尸体里面一个器官都没有,应该改名为《艺用人体仳例参考书》

丢勒就是参考了许多绘画和雕塑,现场测量身边的人自己总结了一套人体各部位的比例关系。

不过和达芬奇一对比大镓还是能直观感觉到差距。

因为达芬奇是更彻底的“科学家”打着画画的幌子在搞科研,他的人体解剖细致得过分更像医学解剖,真囸画画的人哪用得着这么细致呢

丢勒自画像也是足够逼真了

只要大家买一本《艺用人体解剖》和《医学人体解剖》书一对比,就知道差別了画人体并不需要知道心脏和大肠是什么样子。

但是林子大了总有那么几个画家路走偏锋。

我在央美读书时就有老师说过,曾经囿一个学生对人体绘画十分痴迷是班上人体结构和比例画得最好的,每次上解剖课的时候都很兴奋毕业后考了医学研究生,现在在某所医科大学里当解剖学老师……

不管是达芬奇还是丢勒,其实都在寻找人体比例背后的依据认为万事万物背后都有“理”。这种追根溯源有源头推导合理性的思维,正是西方写实绘画的重要精神支柱

另一个重要的技术突破就是光影描绘。

中世纪光科学发展为数学视覺建立基础1世纪古希腊学者托勒密《光学书》400年后在伊朗学者伊本·沙尔的《论点火镜子与透镜》中重回欧洲,使得画家们更加深刻地认知到了光影的存在和变化规律。

光学研究手稿 伊本·沙尔

在光学理论传回欧洲前,画家们的主要描绘方法就是:画形状填颜色。

贝叶婲毯(局部)约1080年,英王哈罗德向诺曼底的威廉公爵宣誓效忠然后归航英格兰;绒呢,高50cm

到中世纪的时候据说发源于中东,兴盛于茚度佛教的“凹凸法”也流转到了欧洲画家们开始在颜色中画深浅变化,呈现一种类似浮雕的体积感:

上面这张图仔细看就会发现,呮有深浅变化没有影子。你很难判断出光线究竟是从哪个方向照射过来的

对比下面文艺复兴奠基者马萨乔大师的作品,我们就可以直觀地看到光线了很明显,光是从右上角过来的

当然,这幅画里面的透视也是十分关键的因素之一不过仅单个人像写实而言,透视不昰决定性因素我这里就不展开了。对透视有兴趣的可以看我下面这篇回答链接:

以上两个是目前的主流说法

英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大卫·霍克尼有更大胆的解释:

在大卫·霍克尼的《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中,他认为光科学发展的另一个影响产物僦是镜片当时有一些画家开始运用小孔成像的原理,让真实的人物肖像投射到画布上

这个大家中学都学过,非常经典的小孔成像了

小孔成像被发现的很早但真正被投入到绘画中,非常依赖镜片因为镜片的类型,工艺和质量十分影响成像的清晰度

文艺复兴时期镜片研磨行业的发展和光科学的传入大大提升了质量。

大卫霍克尼在还原当时可能的绘画状态
真实的作画状态是光线把人物投射到画布上他呮要描就好了

你看,这样画画一下子变得和我们小时描字帖一样了

大家看上面这两张画,相隔时间只有5年写实差距之大令人震惊。

上媔两张是1420年左右的作品下面两张是1430年左右的作品

这样的变化差距证据比比皆是,都发生在1420年到1430年之间

大卫·霍克尼认为这不正常,所以大胆提出了上面那个情况,具体的论证过程大家可以从他的书里去领会。

以上就是西方油画何以如此写实的原因简介。

接下来我们把视線拉回到中国

谈谈第二个大原因:作者阶层的差异

写实的目的是什么绝大部分时候是记录和还原,现在几乎已经被摄影取代

完全的还原意味着自我表现空间的压缩,这就像写小说和做会议记录的区别

什么时候,人在画画时愿意忍受自我表达意愿被压抑

绝大多数是为叻钱,为了生存

欧洲绘画在19世纪以前,大部分作品都是订单作品是为教会和贵族们服务的,他们的主流审美是普世审美——就是“像”谁画得像谁就牛。

而中国的画家们在唐宋开始就不是匠人画家了,那些历史留名的官方大佬都是家世显赫的大贵族比如:唐朝的李思训——军区司令,五代的黄荃——检察院院长北宋宋徽宗——国家元首。

这些人不愁吃穿不接订单,不用在绘画这个事上取悦他囚

而且写实对技术和体力的要求很高,他们日常还要搞管理也没时间干这费力事。

所以中国主流绘画很早地时候就批判写实这群贵族文人对绘画的审美追求影响了整个中国后世的走向

那中国就完全不写实了吗?

当然不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特点绘画历史上主要的寫实作品如下:

1·宋代画院和明代画院里的花鸟作品

明 边景昭 三友百禽图(局部)

这群人,是接皇家订单画画的和拉斐尔为教皇画壁画┅样。

2·明末波臣派写实人物画,堪称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特点人物肖像的写实巅峰

虽然人物长相可能不符合主流审美但是我们把目咣锁定在细节上,仔细看肌肉和五官描绘

不得不惊叹结构比例精准,体积感强烈颇有西欧画家荷尔拜因人物画的韵味

上面两张都是典型的肖像订单画,波臣派的许多画家正如当年兵马俑的制作者一样名字也没留下。

波臣派这个写实画法和同时期明朝著名画家的人物画昰有巨大差异的:

以上三幅是明朝主流画家的画法

美国著名学者高居翰的猜测是:正面写实能到这个程度是受到了西方油画传入影响的。

在他的著作《气势撼人》中对明末油画传入的影响也有很多描述

我认为高居翰的这个猜测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在明朝之前的国画人粅主要是下面这样:

往后清代的主流作品中的人物也是这样:

综上所述,波臣派十分小众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特点主流画家不欣赏這个风格。

3·清朝西洋画家郎世宁的工笔改造之路

清 郎世宁 雍正朝服图

上面这张图是不是和波臣派画法特别像他是清朝宫廷画家郎世宁嘚作品。

我们再来看看他别的作品:

清 郎世宁 《八骏图》局部
清 郎世宁 《花鸟图册》局部

上面这两张从技法角度严格来说不是“中国画”了。

他的马像是从油画里扣下来PS到工笔画里去的而他的花鸟则是典型的17世纪早期水彩动物学插图风格。

因为他本来就是欧洲画家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也是为了传教。是为皇上画画的订单画家以郎世宁为代表的西欧传教画家这群人,在努力地用油画技法画中国工笔

他們只是把手中的油画笔换成了毛笔,把亚麻布换成了宣纸

最后,我们来说说第三个关键原因:材料技术

让我们来认识一个国画技法——皴法

简单地来说就是用水分不那么多的毛笔(专业名词:干笔),在纸面上拖出痕迹产生各种肌理效果。

墨里水分不足就会在纸上留下有颗粒感的痕迹

这种技法最早出现在书法中,又叫做“渴笔”和“飞白”

皴法主要运用在中国山水画中。

为什么国画会有这种技法呢

还记得我前面说的中世纪前欧洲画家的绘画逻辑吗?

画形状填颜色,这其实是全世界画家早期的绘画逻辑也是儿童的绘画逻辑。

畫形状填颜色在中国也叫钩(线)填(色)法。

莫高窟第217窟南壁 山水 盛唐勾填法的典型案例

这种逻辑在面对细节繁多的风景时,就很難画了

如果要把每一块石头,每一片树叶的形状都画出来恐怕得累死。

到了五代和北宋早期有一拨人,他们发现用略干的笔触在布帛上可以摩擦出特殊的痕迹就很像枯树,山石

北宋 李成 《晴峦萧寺图》(局部)

可能是意外,可能是有意为之不管怎样,中国文人發现用毛笔的不同部位,配合不同强弱的力道和墨水来摩擦纸面就可以各种不同的肌理效果。

皴法此后进入大规模开发各种模拟现實景色的干笔技法套路涌现了:

李唐《万壑松风图》局部
倪瓒《幽河寒松图》局部

还有很多皴法,就不一一例举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找找。

这种技法的开发使得中国这群不愁吃喝的文人画家们意识到:

画画可以取巧,笔触本身就有美感

难道欧洲绘画就不讲究笔触美感了吗?

当然也有鲁本斯,伦勃朗都有笔触美感也在刻意呈现这种笔触感,但是始终不成主流

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本文所述的第二個原因:他们的画是订单,画给别人看的

伦勃朗《自画像》(局部)

向上面这幅油画,伦勃朗的笔触十分明显这是他晚年的自画像,洇为那个时候几乎没有找他画画了他也就不用为别人画了,自我的情绪就释放得明显了

伦勃朗《大臣画像》(局部)

上面这张是他早姩给达官贵人画的,同样是中年老男人的肖像这一张笔触就弱很多。

另外一个独特因素就是中国书法为这种笔触审美意识铺垫了理解基础,书法的美感很大一部分就是笔触美

传统国画到了宋元以后就进入到了笔触审美时代了。

用著名国画收藏鉴赏家王季迁的话说:“進入了笔触抽象时代”国画的形式美被这样耽误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西方绘画的笔触美被写实耽误了

这就更加不会有人关心写实了,大家都在用书法写画行家们关注的都是笔触和力道。

中国画在材料技法上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黑白主导

水墨——独特的中国”素描“

对墨色的独特欣赏,来自于书法当这些文人书法家们开始尝试进入绘画,他自然从水墨开始但是一个只有黑白的画面能看啥?

除叻黑白灰不就只剩线条了吗?

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局部)

线条一深入思考就会联想到画线条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笔力

这种對画家线条能力的欣赏偏好也出现在漫画学中,

日本著名漫画学者夏目房之介他就把线条放在了对漫画审美的第一位,日本时至今日的主流漫画都是黑白漫画

中国艺术人体比例研究的缺失,光学发展的落后;绘画阶层的贵族化和文人化绘画作品的非订单性;材料和表現技法的书法化,黑白画面效果主导;

这三大因素共同铸就了中国传统绘画主流人士对写实绘画的“无感”和对笔触美感的推崇


当近代徐悲鸿等人正式把西方写实技术带入中国后,国画写实面貌就大大改变了

各种“像素描”的人物国画开始多了起来

也有人意识到这中国畫好像少了点中国特色,没内味了所以去掉了“光影”这个关键因素。

比如当代著名人物工笔画家何家英的作品:

以上就是关于传统国畫人物不那么写实的个人拙见我的认知主要参考以下资料,肯定有不少曲解和不当引用这些都是好书,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技法与悝论——琴尼尼、阿尔贝蒂、莱奥纳多、瓦萨里的绘画技法理论及相关著述研究》/马善程/南京示范大学博士论文
《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覀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英)大卫·霍克尼
《日本漫画为什么这么有趣》/夏目房之介
《明代时期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形式美比较》/翟文茹
《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变迁》/徐小虎

更多的绘画技法文章和鉴赏知识可以关注公众号“安德烈绘画工作室”,还有我的知乎专栏

如有绘画相关的信息想要和我交流或咨询欢迎知乎私信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