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大脑充满了许多工作,我几乎累垮了是什么意思

假如你的老板正在飞机上还囿1小时落地,下来之后需要给客户做一个重要汇报而你需要给他做一份PPT。但因为你错估了时间导致PPT草草做完,而且发现其中一些数据沒有你怎么办?

《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在《得到》专栏里,提及了Google刚进中国时候的一件事刚开始,Google总部对中国研发团队的评价非常低因为“出工不出活儿”,北京的三四个工程师都抵不上Google总部的一个工程师

后来吴军帮忙分析了原因,他发现那些工程师都不善于找到最重要的工作并优先完成它们。中国研发团队里所有的工程师都是新人,没有人告诉他们该如何工作而在Google总部,新员工只是┅小部分所以很容易在有经验的员工带动下快速掌握工作技能。

之后两年Google总部的工程师陆续来中国帮助团队梳理工作方式,而中国团隊也会去Google总部交流这种情况就得到了改善,中国研发团队也最终得到了总部的认可

Google工程师这么聪明的一群人,尚且需要学习正确的工莋方式才能有效产出,何况大多数人

我们一直都认为,如果一个人智商情商正常、学习和工作意愿高就一定能出成绩。

然而我带過很多人,也招过很多人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些人,十分有意愿学习非常努力,智商情商也都正常然而工作产出却非常低,甚至不如很多资质低于他们的人

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一度怀疑自己看人不准直到前阵子看到吴军的这段叙述,才幡然醒悟仔细囙想了这些人的工作方式,将他们与产出高的人相比发现他们无一例外都存在这三个问题:

假如你的老板正在飞机上,还有1小时落地丅来之后需要给客户做一个重要汇报,而你需要给他做一份PPT但因为你错估了时间,导致PPT草草做完而且发现其中一些数据没有,你怎么辦

低效人士的做法是:疯狂地找数据,最后可能数据有了然而PPT没有来得及做完,或者质量不高

一般人的做法是:找人帮自己一起找數据。

而最高效的那些人会根据老板此次汇报的目的,判断这些数据在其中的作用大小如果作用不大,那么就把时间花在完善重要页數、而不是找数据上如果很关键,那么就找其他人帮忙或者找一些替代数据。

这三类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就是任务导向与目标导向的差距。

我此前的咨询公司在做高潜人才研究的时候,有个发现:高潜力的人才是有共性的具备这些共性的人,几乎做什么都能做好洏不具备的,几乎做任何工作都会障碍重重

这其中,有一项共性就是Result-driven(结果驱动)那些高产出的人,未必动作更快而是更善于判断,什么事情对结果是最有效的然后,用尽一切办法保证结果达成而不是死守着原有的工作任务。

实际上结果驱动不仅仅是一种工作習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以终为始的思维模式,是我自己刻意训练的最有用的思维模式之一

比如思维训练营里,有学员问我:如哬让自己对一个行业有真知灼见

想想看,如果是你会如何回答?

我的回答方式是反问她:具备真知灼见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想让客戶更加信任你、还是想让老板看到你的进步

假设你是希望客户信任你,觉得你懂他那你要做的,就是看这个行业里的客户有什么痛点然后针对这几个痛点,下功夫研究和分析有更多洞见,然后借机沟通出去了解一个行业,是一个太大的话题没有目标,根本无从丅手

所以,没有结果驱动的思维而仅仅死守着工作任务,最终就是出工不出活儿。

问题2:应激式工作而非统筹式工作

如果你观察周围的同事,会发现整天风风火火、急得上蹿下跳、各种任务来回切换的人,有时候产出并不高看他们工作,就好像打地鼠一样打唍一个,另一个又冒上来连看的人都跟着焦虑起来。

而另一类人他们做事专注、条理清晰、看起来很淡定,但最后多困难的事儿都默默搞定了。

两者的差别就在于第一类人总是应激式工作。他们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不是规划当天的工作,而是马上投入工作以至於到了下班之后,发现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而没做完的,可能又是最重要的

另外,领导临时给个任务、客户临时有个要求、同事临时偠个数据他们都会停下手里的事情,去忙这些最终,在任务的切换上花费了巨大的精力

我跟公司的运营打过一个比方:假设你每项笁作任务平均半小时可以做完,而任务之间的切换通常也要半小时如果你经常一项不做完就切换到下一项,就算每个任务中途切换一次吧那就意味着,8小时的工作时间你至少有4小时都花在任务切换上了。

这种应激式工作方式无疑是低效的那什么才是高效的呢?统筹式工作

真正的统筹式工作,有几个特征:

特征一有计划地工作。

我通常周日晚上就会排好下周每天的工作而每天早上会排好当天的笁作。而且任务清单在工作的时候一直开着、实时更新,完成一项删掉一项临时增加一项就插入相应的时间段,当天完不成的、非紧ゑ的任务我就改成第二天的日期。

这种方式会让自己很有掌控感,多少事情来了都不会乱了阵脚。

当然在做计划的时候,你需要為高价值问题分配最多专门的时间我此前特地写过一篇文章,就提到大部分人在80%的时间里都是做无用功,根本原因就是没搞清楚真正偠解决的问题这6个问题,可以帮你省80%的无用功

特征二,形成自己固定的时间习惯

比如我的习惯是,在上午做需要烧脑的事情、在交通工具上听书、在饭后效率不高的时候集中回复微信消息和留言、在等人的时候构思下篇文章主题、在疲劳的时候刷一下公众号、在傍晚嘚时候跟团队开会、在晚上做一个简单总结

这种习惯,一方面把不同难度的工作跟自己的效率波峰波谷相匹配达到效率最大化;另一方面,我会清楚地知道5分钟、10分钟、30分钟,对我来说分别可以干什么这样就不会一有碎片时间,就习惯性地刷朋友圈了

特征三,及時记录、每天总结

当你正在工作的时候,老板布置了一个任务、客户又来了一个问题你会如何呢?很多人就直接扑到临时任务上去了但真正好的做法是,如果不是十万火急你可以快速用关键词记在笔记本上,不需要任何思考然后马上回到刚才的任务,做完再看笔記本

另外,你在一天当中学到了什么、犯了什么错误,当时也要记下来因为过了那个时候,你很快就会忘然后继续犯这个错误。當然这些记录,晚上都需要进行整理

我曾说过,此前8年多的顾问生涯里成长最快的那半年,我每天都坚持写工作日记

另外,记录還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减轻大脑负担。每天的例行工作、自己常犯的错误这些都可以列清单。你的大脑是用来思考的是很宝贵的,別把一支笔就可以做的事情强加给你的大脑来做。

问题3:几乎从不“偷懒”

“懒癌”是第一生产力仔细盘点一下,我们哪样创新不是洇为懒呢不想走路,有了汽车;不想爬楼有了电梯;不想打扫,有了扫地机器人……

工作中的大部分事情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續的那么就可以在第一次做的时候,搭好框架

比如,我让运营每周做一次数据分析这个事情是重复性的,所以高效的做法是:建一張excel表格把固定需要分析的参数都做好公式,每周只需要把导出来的源数据贴进去刷新之后参数就出来,然后只需要看参数来得出结论

当然,这里所说的偷懒不仅是善用工具,还包括善用他人

比如,你从来没做过数据分析那么就先去找找前人怎么做的;比如,你囿自己的团队或者实习生那就不要做任何他们就可以做的事情;再比如,去运营社群摸索出一套群主激励机制,比你自己去做群主偠高效得多。

所以这三个让你Work Smart的工作方式,听起来难吗一点也不,而且你很可能也听说过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呢我观察下來,有几个障碍:

障碍1:工作环境所限

很多人的工作性质,就不是结果导向型的而是任务导向型的。他的工作岗位要求他做的就是唍成任务,至于背后的出发点不需要知道。而且领导有可能就是考核努力、考核苦劳,而不是考核产出

实际上,工作性质对一个人嘚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影响大到超乎想象。

你去看刚毕业的时候,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同学看起来差不多,但过了几年你会发現,只要接触一个人几分钟听他说几句话,就能大致判断出他的职业

再极端一些的,多年前我曾经因为要帮客户设计流程去他们的產线观察生产过程,在噪音极大、灯光昏暗的厂房里我看着流水线工人机械地盯着机器、等待换箱,几个小时下来我自己也开始反应遲钝、敏锐度下降了。

障碍2:没有资深的人辅导

从开头的案例可以看出,Google工程师那么优秀的一群人在从校园进入公司之后,也需要有經验的人辅导

但很多公司并不像Google那样,重视对新人工作方式的培养将Work Smart提到非常高的位置。

他们往往只重视教员工What(需要做哪些事情、鼡什么工具等等)却没有How(如何聪明地做这些事情)和Why(这些事情对公司、对客户有什么帮助、要达到何种目的),导致员工的聪明才幹发挥不出来没有成就感。

障碍3:思维方式固化

一部分人,会在工作多年之后发现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负面影响,醒悟过来想要妀变

然而,从学校踏入社会的这几年是思维和工作方式形成的关键几年,如果任务导向、应激式努力、闷头蛮干的工作方式在大脑中凅化了形成了下意识思维,是很难扭转过来的

我带过几个人,此前的工作经历都是任务式、应激式的在跟他们合作的时候,的确能夠感受到他们与自己固有思维作斗争的痛苦与挣扎然而,并不是每个人最终都能挣扎出来、突破自我的

所以,年轻时候的工作选择伱选择的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思维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甚至生活方式

在初入职场的几年,处于何种工作环境、跟谁一起工作、被谁辅导工作足以影响你的下半辈子。

愉悦了心灵伤害了身体。这就昰寒假放松了大脑,累垮了肾脏这就是春节。。。在说一句跟这个比较相似的... 愉悦了心灵,伤害了身体这就是寒假 。放松了夶脑累垮了肾脏,这就是春节。。。在说一句跟这个比较相似的

丰富了生活遇到了困难。这就是寒假得到了放松,过腻了节ㄖ 这就是春节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大脑训练训练,大脑,大脑训练,训练夶脑,大脑训练,大脑训练,大脑训练法,智商测试,大脑开发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