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各纵队司令军衔攻坚战为什么令国军生畏

四野攻坚战为什么令国军生畏_百度知道
四野攻坚战为什么令国军生畏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一条条蛛网似的从攻击出发地推进到锦州城墙跟前。交通壕都是蛇形的,敌人的指挥机关一直可以有效的指挥,用机动部队反击我突破部队、减少伤亡的最有效的战法,这不能成为三野在城内进展缓慢的理由,在有精确的图纸和情报保证的前提下,总攻开始时用精确的炮击,打掉对方的指挥部和一些炮兵阵地。这应该是必要的军事行动,不能称为打烂城市,伤亡就要大一些、济南战役更符合“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关于攻坚战的标准,敌人必须是战死或被俘虏才能算攻坚战,起义或投诚是不能算的,“先吃肉后啃骨头”,黄伯涛可以比较从容调用手里为数不多的机动部队反击我突击部队,往往是我军刚占领一个村子(部分),脚根还没有站稳,就被敌人的反击部队打回来、济南有近3万人投诚四野并不是天生会攻坚、“穿墙战术”、迂回作战等战术,对城市的破坏并不比从正面用炸药包炸碉堡要大。其他野战军的统帅没有林彪这样的战术意识和素养。因此,上海有四万人投诚,拿下一个大城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落后。对比之下,这实际上就是空地一体的“斩首行动”。三野在上海城内不许用炮很正常,四野在天津城内一样也没有用炮,进展很慢。林彪正是看到以往战术的缺点,提出突破后的第一时间。然后才开始挖交通壕迫近。可是看不见人,只能乱打一气。炮兵交通壕能开进汽车,有的把火炮推到距敌百把米远。大军云集,在城内打了4天、攻城部队在采取“两面对攻”的基础上,比较难打的堡垒留给后续部队攻打、突破城垣时的战术要点,这是林彪教给四野的战术技巧。林彪在锦州攻城前直接给二纵干部讲话时提出这样的攻城战术要点:“在突破口被打开后,攻击部队要尽可能的全力涌入,尽量多地进入城内,也是无可指责的。至于城内巷战,无论是三野还是四野都没有用炮,有的挖两万多米,突击部队进入的数量不够,就是因为没有坚决的采取“一点两面”“两面对攻”的打法。2、坑道作业,这样敌人的反击部队就难以把我军的突击部队反击出来。我攻城突击部队不但能牢牢控制突破口,而且还有能力向纵深发展,迅速形成真正的突破。”其它野战军往往会犯四野以前曾经犯过的错误,就是在突破口被打开后、突破城垣后的战术要点:林彪和四野特别强调部队在突破城垣后,部队要立即向纵深猛进。这种打法常使敌人的首脑机关在我攻城不久即迅速遭到打击,难以对部队进行有效的指挥。如果三野因为不具备这样的水平,而没有用炮,只能说明他们水平不够。我军的突击部队一般只有一个连或一个营,这样守城的敌人在发现我军打开突破口后:突破城垣的第一步,是首先要使部队能够迅速接近城垣,减少部队在接近城垣时的伤亡。这是攻坚的关键之一。坑道作业是使部队能够迅速接近城垣,而不是什么仁义用兵,向纵深猛进,再加上第三面佯攻。使敌人难以判断我军的主攻方向,前面部队拣容易的敌人打。淮海战役打黄伯涛兵团时、天津挖交通壕,是林彪推广义县攻坚经验。锦州总攻发起前,各纵队都完成万米以上的交通壕。3,提出新战法。三野打上海时还是用一层一层向里死磕的笨拙打法。三野这种缺乏分割敌人的战术意识,甚至把原本分散的敌人往一起赶的打法一直到朝鲜战争打美一师的时候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5、对城内的堡垒和指挥中心等军事要点。先头部队的主要任务是穿插迂回,不顾敌人侧面火力。其它野战军也有挖交通壕的,但是执行不够坚决和彻底。淮海战役打黄伯涛兵团时,三野开始乱冲、2米多深,最前点距敌60多米,以敌人投弹扔不到为准,三野的战术就比较差了,它没有向纵深猛进穿插迂回的意识,而是一层一层的向里死打。敌人的防御阵地没有被分割,四野用的是他们善于使用的“四队一组”、“一点二面”,既在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组织炮火反击的时候,我军要一次性投入尽量多的部队,甚至全部被消灭。看看美国人打伊拉克的战略战术(空中打击的“斩首行动”,地面部队绕过中小城市直接攻击巴格达)就可以发现四野攻坚的战术思想的至少领先他们50年,越多越好,不要怕拥挤。这个战术虽然没有见于正式的战术著作,但却是林彪的四野非常有效而实用战术,它保证了四野一次性突破城垣的有效性。这个战术要点按理应该是军师一级的指挥官发现提出,可是实际却是林彪这样的大战略区司令提出,这不能不说是林指挥细腻,眼光独到,一个小小苏州河就能挡阻它的前进,防御体系没有被打乱,三野就是用这种一层层向里死磕的笨拙打法,因此伤亡巨大,进展缓慢,加上敌人的防御体系被打乱,阵地被分割,很快就形成崩溃,所以四野打锦州、天津,既增加了攻击的突然性,又减少了伤亡。对城内堡垒。同时分割敌人的防御阵地,也是四野后来执行最坚决的战法。攻打锦州,使我突击部队遭受重大损失、甚至全歼我突击部队,重新控制突破口,使我攻城失败,打的都很爽,直接打击敌人的指挥机关。4,说他曾想反击,一看那交通壕就没了主张,只有拚命打炮,比上海,伤亡很大,后来部队也开始挖交通壕迫近作业。但是由于三野不太重视战术总结和积累,打上海的时候三野又没有重视挖交通壕,仍然犯了开始乱冲的错误,造成部队伤亡过大。步兵交通壕1米多宽,往往一面用火力阻止我后续部队前进,同时用预备部队向我进入突破口或城内的突击部队进行反击,用炸药一点一点的作业,才取得了进展。林彪要求炮兵的第一颗炮弹要打到敌人的指挥部,地面上很少看到有人走动。这样,对突破口的反复争夺,就会造成我军伤亡过大。1,我军无一伤亡,不费一弹消灭敌人20多万,打乱敌人的防御体系,不战而屈人之兵,进展自然要慢一些。三野在上海城内进展缓慢,伤亡大,只能说明他们的战术水平比较差,难以应对我军从各个方向的突破。三野的部队攻打上海时,比如三打四平时就没有打好。但是由于林彪善于总结经验。范汉杰回忆,所以在战争的后期四野的攻坚威力是其它野战军无法比拟的。四野攻坚的主要经验有5个,都不能算完全的攻坚战,因为如果算的话,四野迫使北平敌人 20多万起义大概可以算是最漂亮的“攻坚战”了,他们也是在军事压力之下被迫“起义”的
采纳率:93%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为何说解放战争时期四野攻坚战威力解放军第一?
作者:佚名
正是看到以往战术的缺点,提出突破后的第一时间,既在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组织炮火反击的时候,我军要一次性投入尽量多的部队,越多越好,不要怕拥挤。这个战术虽然没有见于正式的战术著作,但却是林彪的四野非常有效而实用战术,它保证了四野一次性突破城垣的有效性。这个战术要点按理应该是军师一级的发现提出,可是实际却是林彪这样的大战略区司令提出,这不能不说是林指挥细腻,眼光独到。
4.突破城垣后的战术要点:林彪和四野特别强调部队在突破城垣后,部队要立即向纵深猛进,&先吃肉后啃骨头&,前面部队拣容易的敌人打,比较难打的堡垒留给后续部队攻打。
先头部队的主要任务是穿插迂回,不顾敌人侧面火力,向纵深猛进,直接打击敌人的指挥机关。林彪还要求炮兵的第一颗炮弹要打到敌人的指挥部,这实际上就是空地一体的&斩首行动&)。
同时分割敌人的防御阵地,打乱敌人的防御体系。这种打法常使敌人的首脑机关在我攻城不久即迅速遭到打击,难以对部队进行有效的指挥,加上敌人的防御体系被打乱,阵地被分割,很快就形成崩溃,所以四野打锦州、天津,打的都很爽。看看美国人打伊拉克的战略战术(空中打击的&斩首行动&,地面部队绕过中小城市直接攻击巴格达)就可以发现四野攻坚的战术思想的至少领先他们50年,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落后。
对比之下,三野的战术就比较差了,它没有向纵深猛进穿插迂回的意识,而是一层一层的向里死打。敌人的防御阵地没有被分割,防御体系没有被打乱,敌人的指挥机关一直可以有效的指挥,用机动部队反击我突破部队。
淮海战役打黄伯涛兵团时,三野就是用这种一层层向里死磕的笨拙打法,黄伯涛可以比较从容调用手里为数不多的机动部队反击我突击部队,往往是我军刚占领一个村子(部分),脚根还没有站稳,就被敌人的反击部队打回来,甚至全部被消灭,因此伤亡巨大,进展缓慢。三野打上海时还是用一层一层向里死磕的笨拙打法。
打了四天后,刘昌义可以率4万部队起义这个事实也说明敌人的指挥体系仍然完好。四野打锦州、天津的时候,敌人的指挥官早已失去了与部队的联系,想起义都不可能。三野这种缺乏分割敌人的战术意识,甚至把原本分散的敌人往一起赶的打法一直到朝鲜战争打美一师的时候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5.对城内的堡垒和指挥中心等军事要点,在有精确的图纸和情报保证的前提下,总攻开始时用精确的炮击,打掉对方的指挥部和一些炮兵阵地应该是必要的军事行动,这不能称为打烂城市,也是无可指责的。如果三野因为不具备这样的水平而没有用炮只能说明他们水平不够,而不是什么仁义用兵。
至于城内的巷战,无论是三野还是四野都没有用炮。三野在上海城内不许用炮很正常,四野在天津城内一样也没有用炮,这不能成为三野在城内进展缓慢的理由。对城内的堡垒,四野用的是他们善于使用的&四队一组&、&一点二面&&穿墙战术&迂回作战等战术,对城市的破坏并不比从正面用炸药包炸碉堡要大。其他也野战军的统帅没有林彪这样的战术意识和素养,伤亡就要大一些,进展自然要慢一些。三野在上海城内进展缓慢,伤亡大,只能说明他们的战略战术水平比较差。
关于攻坚战的标准,敌人必须是战死或被俘虏才能算攻坚战,起义或投诚是不能算的。因此,上海有四万人投诚、济南有近3万人投诚,都不能算完全的攻坚战,因为如果算的话,四野迫使北平敌人20多万起义大概可以算是最漂亮的&攻坚战&了,他们也是在军事压力之下被迫&起义&的,我军无一伤亡,不费一弹消灭敌人20多万,拿下一个大城市,比上海、济南战役更符合&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蔡信]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记住登录状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图片】苏联记者镜头下的四野入关:军列上满是日式坦克-驳小米加步枪【中国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苏联记者镜头下的四野入关:军列上满是日式坦克-驳小米加步枪收藏
以下画面是从苏联随军摄影记者所拍摄的战争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中截取,反映了1948年11月四野入关的场景。图为东北局领导林彪、高岗、陈云在研究四野入关事宜。四野的汽车炮兵入关。大连沈阳的兵工厂日本战俘在大量生产四野的日式97中型坦克入关。更多的四野日式97中型坦克装在列车上入关。
列车拖着四野日式坦克入关。
列车拖着四野日式装甲车入关。(兔子发动了人海技能,2秒冷却)
列车拖着四野许多汽车入关。
四野的日式97中型坦克入关。
四野的坦克手们。(标准的问路队形...)
1945年底进军东北时,中共中央从延安和各解放区抽调了一批军工干部到东北去开展工作。他们在沈阳、鞍山、通化等城市收集了一些机器设备,打算在通化建立军工基地,后因敌情变化,改在条件较好的珲春建立东北的军工基地。他们在珲春建起了机器厂、子弹厂、手榴弹厂、炼铁厂、装药厂和木材厂。到了1947年,东北的军工生产已初具规模,部队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弹药补充。
在珲春的军工厂里,留用的日本人担任的都是关键性的技术工作。当时不仅军工企业需要日本技术人员,野战医院的外科医生、护士也大部分是日本人。当时从事这些工作的有一万多人,有些同志认为他们是战俘、是敌人,不可信任。黄克诚不但要用他们,而且指示要对他们给予优待和照顾。他说:“对他们的要求只要是‘不反革命,好好替我们工作’这两条就行了。”
东北军工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弹药,为东北野战军的发展和进行大规模战役提供了物质保证。所以东北最先进行战略决战,歼灭国民党军队的重兵集团,解放东北全境。但是北满生产的弹药由于路途遥远,还不能满足关内解放军的作战需求。于是,中央军委作出了在大连建设军工生产基地的决策。北满和大连军工体系的建立,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解放军的火炮有了充足的弹药,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的基本态势。辽沈战役结束后,解放军又接管了沈阳的几个大兵工厂和弹药仓库,获得大批军火,生产能力大为增强。
随着东北的解放和铁路线的贯通,满载物资和弹药的火车昼夜不停地运往关内,支援中原地区和渡江作战。淮海战役中,中原野战军将黄维兵团包围。黄维自称是个啃不动的“硬核桃”,他凭借众多的美式火炮,收缩成了一个圈圈,用密集火力让解放军无法接近。华东野战军调集了重炮猛轰,终于敲碎了这个“硬核桃”。粟裕将军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要感谢山东老乡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
 而且,貌似在解放战争中,我军忽然就NB了。初期打一场仗还挺费劲的。后来我们只听见国军说“共军炮火太猛烈了!”我就奇怪了,这些重炮是哪里来的?炮弹哪里来的?那么多冲锋枪哪里来的?奇怪呀。而且,很多武器是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我军哪里来这么多技术人员?拉重炮的车也是个问题呀,没有油,怎么走?  最后,千万不要说民心所向的问题。民心所向可以搞后勤,不能上战场。民心再所向,上战场当肉盾的事,估计谁也不会干。也不要说缴获“什么运输大队长”的问题。对方也不傻呀,军官一般都久经沙场,士兵手中的武器也不差,怎么也不会白白给你装备和物资。而且,单单缴获,能有多少?
先下手为强——从炮兵发展看抢占东北对解放战争的重要意义
在建国60周年大庆即将到来的时候,不由得想起决定人民政权存亡的解放战争。解放战争中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在短短的三年里由弱变强,由一支在抗日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半正规化部队发展车兵种齐全、装备完整的近代军队。重武器装备的发展和壮大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相比从红军时期开始靠缴获和土法生产的武器装备,抗战结束后我军抢占东北对我军技术装备的发展意义重大,进入东北的我军虽然在战争中也曾经遭受了失败和挫折,但是良好的发展环境打造出各战区最强的技术兵种,强大的炮兵部队在攻坚战和大规模战役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抢在国民党之前进入东北使共产党在解放战争刚刚开始就占据了不败之地。东北得失对小米步枪到机枪大炮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在武装斗争中始终处于敌强我弱的实力对比下,虽然战士勇敢、指挥有力却始终在装备上存在不足,缺乏稳定和有效的装备补充能力长期制约了部队的战斗力。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在军队规模和装备上都远优于共产党,军事力量上的巨大差距使共产党的武装力量,在即将爆发的内战中面对着很大的危机。国民党的军队在关内所有战场上都有明显的优势,但东北在苏联军队消灭关东军后形成了势力空白的有利形势,为共产党抢在国民党前面进入资源雄厚的东北提供了机会。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结束后迅速认识到东北对可能出现的内战的重要价值,集中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精锐和大量的干部抢先进入东北。东北这个先手的获得使中国共产党在内战开始前就已经处于不败之地,东北日军遗留的大量武器装备更是打造出了东北野战军这支虎狼之狮。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大陆上进行的最后大决战,国民党在整体上占据了装备、兵力优势的情况下最终失败,取得辽沈和平津两大胜利的东北野战军是胜负的决定性力量。我军抢先进入东北的目标除了利用时间差来获得稳定的根据地外,确实也是非常重视可能从苏联军队处获得的日本遗留装备,事实证明虽然在过程中存在一些波折却在总体上达到了目标。东北我军在解放战争中建立的强大炮兵部队是取得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之一,败退台湾的国民党也将失败归因于苏联提供的大量日本装备。东北我军在战争初期的扩充和特征兵建设确实主要依靠了日军武器,而苏联军队在 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进入东北后也确实提供了缴获的日军武器,但是东北我军的日制重武器的来源却并不仅仅是由苏军处获得,而是在战前和战争期间通过接收、剿匪、采购、自行生产和缴获后的综合结果,忽略其中任何方面都不能对东北我军武器来源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苏联军队向我军直接提供缴获日军武器的情况实际上是非常少见的,苏联红军只在我军进入东北初期提供了数量有限的缴获武器和弹药,但是苏联军队却默认了我军部队接收城市和驻地附近的日军装备。我军在进入东北后获得了规模庞大的轻重武器和弹药,大量日制武器为我军兵力规模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基础保证,即使是四平保卫战后撤退中的巨大装备损失也没有真正使东北我军伤筋动骨。日本关东军从侵占东北到战败前的14年里始终在准备对苏作战,因此在靠近苏联边境一线系统的构筑了筑垒防御地带和储备了大量物资弹药。太平洋战争期间关东军的精锐部队虽然大部抽调到太平洋战场和本土,但是在东北准备对苏作战的装备和物资储备并没有受到大的影响。苏联红军进攻日本关东军时采用多方向的快速突击完成了战略突破,关东军作战部队除少数被歼外大部溃逃,大量的武器、弹药遗留在驻防地、仓库和撤退的路上。苏联军队在东北接收和收缴的日军武器主要集中在城镇和交通线附近,因为苏联军队兵力不足以控制整个东北和随日军投降后国共双方各显其能所造成的混乱,重点控制大城市和交通要点的苏联红军并没有主动搜集这些遗留武器,我军在松花江北恢复调整时期得以搜集大量散失的弹药和武器以武装东北野战军,这些在四平保卫战后获得的装备补充有效的恢复了四平战后撤退中所遭受的损失。东北野战军在四平作战结束后的撤退过程中损失了大量的技术兵器,但是在撤回松花江后却有条件补充大量的火炮和大规模编成炮兵部队,建立炮兵部队所需要的武器弹药主要就是搜集日军遗弃的火炮和弹药。进入东北的我军接收和寻找日本军队遗留的炮兵武器是东北特种兵建设的基础,我军到1946年7月就先后搜集到各种火炮800余门,以75毫米山、野炮弹为主的各种口径炮弹超过六十万发。松花江北是东北国民党军无力染指的稳固后方,辽南苏联军队控制地区和朝鲜则支持了辽南我军的战斗。东北我军兵力在1947年夏季攻势之前正是大规模扩张的时期,但是这一期间缴获的火炮和枪械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我军扩充的需要,我军大规模兵力发展和特种兵建设基本上依靠的都是通过接受日军遗留的装备和后方生产,并且还通过与苏联和朝鲜贸易的手段得到了很多急需的军事装备。朝鲜政府也对东北和华北我军提供了较大规模的武器和弹药支援,目前有据可查的除了分4批向东北无偿供应了超过700车皮的物资外,在1947年到1948年期间还向东北转运各种物资近60万吨。谈到东北我军炮兵建设时不能不提到在剿匪作战中的缴获,因为通过剿匪中的缴获武器可以间接的解释我军炮兵装备的来源。长期战乱的东北民间地主武装和土匪拥有大量的武器,我军从四平撤退后趁暂时的停战时期集中部队进行大规模的剿匪和收缴民间武器,期间搜集和缴获了相当大规模的轻、重装备和技术兵器。合江剿匪中我军仅在饶河一个县就收缴(不完全是缴获)枪械5000支,从1946年1月到8月期间缴获(搜集)山、野炮40余门和各种枪械9000余支。东北我军在松花江北进行的剿匪和巩固后方作战中得到了大量的装备,剿匪作战中缴获大量火炮也证明了我军搜集日军遗留武器的可能性。日军在苏联红军进攻东北和随后投降中非常混乱,因此大量的武器装备和物资弹药并没有得到占领方成系统的接收,散落在各地的武器中有相当部分被土匪得到也证明日军遗弃武器规模庞大,占领东北大部分面积和有充足人力的我军搜集到大量日军装备也就顺理成章。东北对其他解放军的军火支援东北地区在解放战争期间向华东我军转运了大量弹药和物资,并且利用苏联军队控制的大连地区建立了针对华东的军工生产基地,东北和华东共同组建的“建新公司”在解放战争期间生产炮弹50万发、引信80万枚、1200余门迫击炮和450吨无烟火药。“建新公司”生产的弹药和物资除少部分供应东北外,都通过各种渠道供应华东以满足我军作战的需要。华北我军通过与朝鲜交易获得了当时非常紧缺的军火,仅1946年到1947年春通过朝鲜-大连转运山东的物资(依据不完整的统计)就有450吨炸药、300万枚雷管、1.2万米导火线和300吨硝酸、丙酮,朝鲜提供的这些炸药和物资对山东我军的作战行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淮海战役期间华野特纵美制榴弹炮因缺乏弹药被迫推出战场时,日制山、野、榴炮能够继续为部队提供火力支援离不开由东北得到的弹药供应。建立稳定的军工生产能力东北巩固的后方是当时解放区中唯一不受威胁和有较高工业生产能力的地区,军工生产系统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为前线提供了大量的装备,这些装备补充有效的填补了我军炮兵装备上存在的不足。东北我军在解放战争期间共建立了7个军工生产基地共74个军工厂,东北军工企业在解放战争期间合计生产迫击炮1700余门,修理火炮一千余门和各种枪械36万余支(挺),生产后膛炮弹13万发和迫击炮弹一百余万发。仅以哈尔滨的军工生产企业的产量为例,我军从1947年开始利用哈尔滨较发达的工业条件发展军工生产,在1947年夏季开始组建弹体、引信、尾管三个厂负责60炮弹的生产,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开始生产火炮和其他装备。哈尔滨的军工企业在1947年到1948年期间生产了2337门60炮和221763发炮弹,向前线大规模提供82迫击炮弹并按要求完成大量火炮的修理工作。总是来看东北我军的军工企业除了供关内需要的炮弹生产厂外,东北军工企业的身管火炮和日式身管火炮炮弹的产量较小,按照基础条件来看远不如华东军工对炮兵装备生产的重视。东北解放区在具备完善工业生产体系和材料供应的情况下,重点集中在中、小口径迫击炮的生产特点与关内其他解放区完全不同。这是因为东北我军在东北接收的日军遗留的身管火炮和弹药都比较充足,大、中口径火炮的数量和弹药量比东北国民党军有明显的优势,收集到的日制身管火炮炮弹直到抗美援朝时期都没有消耗完。东北我军炮兵装备的发展是以日制装备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日军炮兵装备特点也造成我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存在连、营编制火炮不足的问题,因此东北我军军工企业生产重点为中、小口径迫击炮和炮弹。建立解放军最强大的炮兵部队东北野战军在1946年5月组建了10个炮兵团(6个甲等团各2个炮营,4个乙种团各3~4个连)和相当数量的纵队直属炮兵部队。大量炮兵装备的获得和炮兵指挥能力的提高增强了东北我军的火力优势,在三下江南作战中就已经体现出大规模炮兵部队的价值。战争期间东北野战军从国民党军中缴获的火炮虽然数量并不是装备的主要部分,但是缴获的山、野、榴炮充实到原有炮兵部队后,对于我军调整独立炮兵和队属炮兵的编制有很大的作用,缴获的山炮和从后方独立炮兵抽调的山、野炮也充实到了纵队炮兵。日东北野战军编制中加强了炮兵司令部直属炮1、2、3团、迫击炮团和高射炮团,还充实南满军区炮团和1、2、3、4纵队炮兵团(各2个野炮营和1个榴炮营),新扩建了冀察热辽野炮团和8、9纵队的山炮团、6、7纵队的野炮营和3、4、7纵队各师和独立2、4、5师与南满、冀察热辽各独立师的山炮营。东北炮兵司令部整训期间又抽调了辽东军区炮兵一部和独立团等部,在司令部编制内新增了炮兵第5团和高射炮2团,并且在各纵队的纵队、师、团编制内建立了炮兵团、营和连。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部在1948年8月整编后直辖炮兵8个团(含高射炮和迫击炮团),虽然炮兵团的数量比1946年5月要少2个,但是每个团的编制都是比较统一的2个野炮营和1个榴弹炮营,野战军的直属和队属炮兵编制更加合理和有效,火力和炮兵协同能力都达到了内战期间国共双方炮兵的最高水平。国民党军在东北虽说也拥有相当数量的美制105和155口径榴弹炮,但是在大口径炮弹的补充和机动运输能力却与我军差距很大,辽沈战役中国民党军的大口径榴弹炮只有部分投入了作战,守锦州和出辽西的兵团榴弹炮兵携带的弹药量都比较有限。东北野战军炮兵拥有数量可观的日制150毫米和105毫米重炮,摩托化炮兵在威力和射程上完全能够与国民党军的美制155毫米榴弹炮相比较,但是大口径火炮的弹药供应远比东北国民党军充裕。第四野战军在辽沈战役前大规模的调整和充实了独立炮兵部队,组建完善了由3个野、榴炮团、2个摩托化重炮团、1个重迫击炮团和2个摩托化高射炮团独立炮兵部队。东北野战军炮兵一线部队其时已经拥有山、野、榴炮608门,步兵炮和迫击炮等各类小炮4642门,经过系统化训练后素质较好的炮兵部队弹药也非常充足,在装备规模和编制炮兵火力上全面压制了当面的国民党军。辽沈战役中进攻锦州的炮兵部队准备各种大、中口径火炮591门,塔山阻击战中我军炮兵部队就拥有大、中口径火炮110门,包围长春、监视沈阳和作为预备队的四野部队还装备有相当数量的火炮,辽沈战役中我军炮兵在各主要战场上都具备数量和质量的优势。东北我军在辽沈战役前不但拥有东北大部分铁路的使用权,而且在运输部队内还编有5个团和一个大队的1408辆运输汽车与4个畜力运输团。辽沈战役中我军脱离根据地后的弹药供应完全依靠后勤运输系统支持,辽沈战役的三个阶段后勤运输炮弹数量为8.88、3.5、1万发,有效的保障了我军炮兵部队在战役期间对弹药保障的需要。东北野战军炮兵部队在辽沈战役的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重炮部队在攻克国民党坚固城市防御阵地中作用尤其明显,解放军重炮兵的活跃与国民党重炮兵的运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先发制人的军事收益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从建立开始一直在装备上处于劣势,直到抢占东北后我军才真正获得了充足的重武器和弹药,利用接收的武器成建制编成了我军最强大的炮兵部队。东北我军炮兵和装甲兵的发展速度明显的超过了主要依靠缴获的关内我军,尤其是东北存在的不受侵犯的稳固根据地更是独有的良好条件。东北我军在1947年夏季的重武器数量就超过了关内我军全部武装力量的总和,而且在炮兵火力和弹药供应上也完全压倒了东北的国民党军。战争最困难的1946年是东北野战军炮兵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军这期间所缴获的火炮却只有51门山炮和23门野炮。东北野战军炮兵装备与其他战区靠缴获装备的获得途径不同,因此在缴获相对不多的情况下可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强大的炮兵部队,统一建立的东北炮兵在作战方式上也有别于边打边建的华东特纵炮兵。东北野战军炮兵的特点首先就是善于在战役中集中优势数量的火炮,从1947年初开始就在作战中建立了以炮兵为战斗力核心的作战体系,有能力依靠炮兵部队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炮火压制。东北是解放战争中我军唯一不存在弹药供应问题的地区,我军在战争中的弹药消耗一般只受到运输和战前准备的限制,基本可以按照作战的要求来准备所需要的弹药,而华东野战军特纵的美制榴弹炮在淮海战役中期就曾经因炮弹不足而无法作战,直到我军解放徐州获得国民党遗留炮弹后华东野战军炮兵才重新投入作战。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虽然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缺乏军工保障和外援的我军在内战开始时的装备远不如国民党军,尤其缺乏大兵团会战和攻坚战所必须的炮兵部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能够利用苏联红军进军东北所形成的有利时机,迅速抽调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主力进入东北,在部分削弱关内军队的情况下抢来了战争的主动权,首先占领并始终在东北这个兵站、粮仓和军火库的争夺战中占据了优势。进入东北的我军不但能够迅速获得日军遗留装备发展大规模的野战部队,而且还利用了苏联军队的存在和朝鲜的地理优势,在松花江北、朝鲜和辽南获得了不受侵犯的稳固根据地,保证了在兵员、装备、军工、交通和后勤保障方面获得了诸多优势,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投下了最大的一颗砝码。
目测满载而归
  1945年8月,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告终。此时,中国大地上尚有数百万的日军和日侨。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战区(不包括东北三省)等待遣返的日俘、日侨共计200.16万余人。加上后来沈阳日侨联络总处统计的东北待遣返日俘、日侨约110万人,整个中国的日本人总数在310万以上。这是一笔巨大的人力资源,对于这些日本人,国共双方都曾加以使用。
 日本战俘协助解放军  不单是国民党方面利用日军,共产党也曾大量使用日俘。东北光复后,在东北的日本侨民大部分被遣送回国,但还有一部分留在东北解放区,据当时东北9省14个市的调查,粗略统计的日本人数有12016人,加上遗漏的共计有31030人到33000人。其中,卫生部、军工部、军需部内的技术人员较多。具体分布在各部门的日本人数是:军区卫生部7200人,军区军工部2000人,军区军需部900人,军区其他系统1500人。据辽宁省档案馆馆藏的有关资料记载,到1949 年,东总军工部留用的技术人员186人中,日本人就有103人,超过50%。  东北1946年初内战爆发,急需医护人员,当时国共双方有日本侨民移送协定,后来发现,共产党方面移送过去的日本侨民不少被国民党军队留用,于是当时的东北民主联军也开始大规模留用日本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卫生工作史》记载说,当时卫生部门表彰的立功者有四分之一是日本人。在辽沈战役中最关键的战场黑山阻击战中,仅一所野战医院,三天三夜就抢救医治了2000多伤员,许多日本籍医生、护士三天三夜没合眼,吃饭都在手术台上。医院工作人员、日本人雅子回忆说:“那时三天三夜下来,每个人躺下就不省人事,累得像死人一样,看着断肢少腿,鲜血淋漓、生命垂危的伤员,马上又挣扎着起来去抢救生死与共的战友。”  许多日本关东军战俘也积极加入解放军,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1945年,我东北人民自卫军第二支队解放舒兰县城时俘虏了一批日本战俘,这些日本兵投降后开始积极协助解放军。一名叫田村义男的战俘,在部队举办机枪射手训练班时任教员,表现非常积极。他耐心细致地讲原理、做示范,很受战士欢迎。田村不仅积极搞好射手教学工作,还主动修理武器、制作枪支配件,甚至积极参加战斗。在不久后的鹿道战斗中,匪军的一个碉堡久攻不下,田村架起自己拼装的山炮,两发炮弹就把钢筋水泥碉堡打了一个大洞,匪徒们或死或伤仓惶逃窜。攻打五凤楼时,又是他两发迫击炮弹击中目标,吓得土匪缴枪投降。田村也愈战愈勇,被战士们誉为“神炮手”。不幸的是,田村后来牺牲。当时我军缴获的八八式掷弹筒常发生炸膛事故,为摸清原因,田村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实弹试验。在一次次化险为夷之后,悲剧出现了,田村身负重伤,经全力抢救无效而壮烈牺牲!田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而类似田村义男的日本战俘在当时并不在少数。  此外,我军最早的飞行员也都是在日本“师傅”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的。原日本关东军第二航空军团第四练成大队的林弥一郎部,是关东军的王牌,他们集体加入东北民主联军。总计有飞行员20 名、机械师24名、机械员72名以及其他各类地面保障人员近200人。以这些日籍官兵为骨干组成的东北老航校后来成为中国空军的摇篮。这里共培养出飞行员 160人,其中23人参加过开国大典的阅兵。后来曾任空军司令员的王海、空军副司令员林虎、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刘玉堤,以及曾经击落美军王牌飞行员戴维斯的张积慧等人都是从这里走出的。后来,林弥一郎出任了日中和平友好会会长,并于1985年1月率团访问了中国。当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原东北民主联军政委彭真高度评价了林弥一郎等人为我国空军建设、为中日友好做出的贡献。  日,周恩来在接见日本来华代表团时说:“我们很感激一部分日本人,他们在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医生、护士、技术员参加了解放战争,这些更增强了我们与日本人民缔结友好关系的信心。日本的军阀主义是残酷的,但协助我们的日本人有很多。”这些日本战俘在解放战争中所做出的贡献为中日人民友好事业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居然没五毛洗地
老毛子没给IS-3和IS-4?
我们都是给洗脑了吗?
战俘也想表功回家。。。。
只能说老蒋是个蠢才,没有抢先占领东北。
多少是运输大队长送的
日伪政权随着日本的投降而湮灭了;苏伪政权随着苏联的强大而篡取了政权.....
楼主的意识是不是想为林帅平反?
小米加步枪是前期,没地盘,没技术,后期怎么就不能自己造了?再说国民党给我送,我们能不收?
国军面对的真正敌人是整个关东军的武器库,日军在朝鲜武器库,还有大批苏制武器和苏军缴获的德式武器;战争靠的就是武器,国共内战其实取决于两仗,辽沈和淮海,前者是靠苏日二军的装备,后者靠的是苏军大连,旅顺基地运来的重武器,大家现在清楚为 何陈毅在淮海战役后猛夸大连炮弹好。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野各纵队司令军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