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才选拔货币制度的演变演变有着怎样的发展趋势

用户等级:小学四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37 小时
金币:2254
<em id="authorposton14-11-10 22:58
查看: 1371
本帖最后由 杭州理科团队 于
10:19 编辑
& & 各位BBMM们大家好,我是黎骅老师。作为一名初中老师,我时常会思考,我能给孩子带来什么?一方面,作为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向孩子传授知识、思路和方法,是一个老师最基本的工作,但另一方面,青春期的孩子思维活跃且心智敏感,他们也迫切地需要一些课本之外的知识。而且我个人也认为,成长,不仅仅体现在分数的提高,也包括各类非考试范围知识的积累。所以,我计划在论坛上弄一个黎老师教育科普系列,把一些我觉得适合让家长和孩子了解的信息贴出来,供大家参考讨论。那么本帖就是这个系列的第一季: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
&& (本季已完结,期待下一季吧)
& &&&第一部分,魏晋前的察举:
& &&&第二部分,魏晋至隋的九品中正制:
& &第三部分,隋制清的科举制:
& &第四部分:(补充)秦国军功制度: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我瞬间凌乱了
赞!&毕老师加分加得好亮!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我瞬间凌乱了
金币 + 138&
用户等级:小学四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37 小时
金币:2254
<em id="authorposton14-11-11 14:00
本帖最后由 杭州理科团队 于
14:14 编辑
第一季,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第二部分)魏晋至隋:九品中正制东汉末,军阀混战,群雄割据。迫切需要人才资源的曹操同志发现了察举制的两个大毛病,察举不实和过分注重品德,那些所谓的“名士”“大儒”,多只会坐而论道,却无力真正地治国安邦。譬如四世三公的袁绍,小时候让梨的孔融,用曹操的话说,都是“冢中枯骨”。于是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主张,明确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是“高才异质”,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可以起用他们来治国安邦。这不拘一格的用人方式,带来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之后,曹丕把曹操“唯才是举”的方针制度化,于是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所谓九品中正,即在各州郡选择见识广博、有名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中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用现在的话说,所谓中正就相当于星探,他们四处发掘新人,并根据新人潜质决定是推荐上春晚还是推荐社区新年会。这个制度开始的时候,星探们还是尽职尽责,但时间一久,就演变为中正只从名门望族中挑选人才,而平民百姓出身的人几乎不可能入选。所以魏晋时期,氏族势力庞大,形成了王、谢、桓、庾四大家族,官员基本上都在这几家内部挑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里面的王谢就是说的那些名门望族。至此,豪门大族把持了人才选拔的大权,渐渐形成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出于选才的实用性,希望各种有才能的人都能为朝廷效力,但到了后期本应是唯才是举的伯乐都由名门望族担任,这种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现象导致朝廷无可用之才而底层平民却毫无晋升之路。(这还给不给矮穷龊们活路了...)最终,这种拼爹和拼干爹的不公制度被以公平为特征的科举考试制度所代替。(未完待续...)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金币 + 50&
用户等级:小学四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37 小时
金币:2254
<em id="authorposton14-11-20 09:58
本帖最后由 杭州理科团队 于
10:16 编辑
第一季,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第四部分)
补充:秦国的军功制度。
& & 春秋以前,实行宗族分封制,有爵即有土,有土即有民。其封赏依据是宗族血缘关系的远近。商鞅在秦变法的一个突出内容,便是推行军功爵制。秦国的军功爵制最典型,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也最大。他在《商君书·赏刑》中强调:“利禄官爵抟出于兵”“富贵之门必出于兵”。《史记·商君列传》也云:“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商鞅的“军功爵”制内容是取消宗室贵族所享有的世袭特权,宗室贵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凭血缘关系,即依靠“属籍”就获得高官厚禄和爵位封邑。“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表明不论人们的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只要立有军功,就可享受爵禄。军功成为赏赐爵禄的最必要的条件。军功爵制是秦王朝鼓励士气、提高战斗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对秦人来说,则是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的主要途径。秦军功爵规定以杀死敌人的多少,作为赏赐爵禄的标准。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这就是说,秦国的战士凡能斩敌一首的,就可以按规定获得爵位一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田宅、庶子,也可以做官。斩杀的敌首越多,获得的爵位越高。据《荀子·议兵》云:“五甲首而隶五家”。《商君书·境内》有“赐爵”,“赐邑三百家”,“赐税三百家”,“受客”等记载。军功的大小决定着将士“尊卑爵秩等级”的高低。这条原则保证了秦国“其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战无由也……是最为有效,故能四世有胜于天下。”形成“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14],“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
& && &&&商鞅变法运动打破了“世卿世禄”,废除了亲室属籍,推行军功爵制从根本上杜绝了这一流弊。从此“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功爵制显示了生机勃勃的强大生命力。秦军功爵制排斥血缘宗法关系,由此产生了一批新官僚和一批军功地主,所以军功爵制不但是新兴的封建军事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可以说是新兴的封建官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当时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将、相,大多已不再是春秋以前的旧贵族,而是微贱者出身了。名将白起、王翦是平民,李斯是郡小吏。其它如张仪、范睢、蔡泽等,不是鄙人,就是贫民,从而开了秦汉以后的“布衣将相之局”。
(本季完结)
无效楼层,该帖已经被删除
用户等级:大学四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5337 小时
元宝:2423
金币:92126
<em id="authorposton14-11-10 23:48
非常期待!
用户等级:学而思培优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7950 小时
金币:135348
<em id="authorposton14-11-11 00:12
本帖最后由 杭州理科团队 于
14:08 编辑
第一季,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第一部分)& & 曾经的我,在书山和学海中艰难前行时,和无数前人与后辈一样,都发出过中国学生常有的一句感叹:咱们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种,例如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升华灵魂诸如此类,而其中最现实的一种是:因为我们面临着考试压力。这个考试压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当今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这个制度,从小升初开始,涵盖中考,高考甚至研究生考试,一路陪伴着我们。也就是说,我的学生们,他们还要和这个制度战斗至少五六年。那么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今天,让我们来八一八这个人才选拔制度的前世今生,看看我们老祖宗当年的选才制度是怎样的。
& && &魏晋以前:仿贤、察举
& && &在商周时期,没有成熟的人才选拔制度,那时候官宦贵族实行“世卿世禄”,凭借血缘关系子孙历代为官,而平民阶层乃至奴隶阶层,很少有人能爬进“上流社会”。老子高富帅,儿子官二代,这样的制度虽然利于官僚阶层的稳定,但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人才的缺口。于是,统治者想要得到贤才的辅佐,就要千方百计地寻找,这便是“仿贤”。著名的例子,比如身为陪嫁家奴的伊尹被商汤任命为丞相后辅佐汤王灭夏,比如姜子牙同志直钩钓鱼的炒作引得周文王托以大任,再包括刘备招聘诸葛亮时的三顾茅庐,都是“仿贤”。里斯《谏逐客书》中提到四位秦国君主求贤若渴选贤任能,也算仿贤的例子。
& && && &仿贤的本质在于“你能干成怎么样,关键在于领导怎么用你”。然而领导日理万机,能仿到的贤恐怕也极其有限,这就要求有人能帮领导“仿贤”,譬如将有才能的人推举出来。这件事形成制度之后,就变成了所谓的“察举”。察举指的是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通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然后授予官职。简单的说就是“内推”制度。那人家凭什么推举你呢?当然得有考察项目,比如:孝廉(孝敬廉洁者)、秀才(才能优秀者)、明经(通晓经义者)、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等。这个制度基本上从秦朝延续到了汉朝,并在汉朝后期显示出了其严重的弊端。首先,被察举的人要求“才高名重”,你得先是网络红人才会有唱片公司签你,搞得许多士大夫每天故意炒作自己的品行,借以传播名声,抬高身价,或者矫情造作,沽名钓誉,真才实学反而被抛于脑后;其次,随着政治腐败,豪门大族贿赂请托,舞弊盛行,造成严重的察举不实,就好比现在很多选秀节目选到最后是个长相惊天地声音泣鬼神的人物当了冠军,因此有谚语讽刺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策良将怯如鸡。”所以到了曹魏时期,察举制度便被“九品中正”制度代替了。(未完待续...)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金币 + 50&
用户等级:初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676 小时
金币:15350
<em id="authorposton14-11-11 10:21
黎骅老师博古通今啊,期待第二季~
用户等级:小学四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362 小时
金币:1622
<em id="authorposton14-11-11 10:26
黎骅老师博学多识,学习了!~
用户等级:高中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230 小时
金币:28039
<em id="authorposton14-11-11 17:55
从古到今啊 厉害厉害
用户等级:小学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25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11-11 18:07
喜欢历史。
用户等级:小学四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37 小时
金币:2254
<em id="authorposton14-11-13 14:43
本帖最后由 杭州理科团队 于
14:46 编辑
第一季,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第三部分)
隋唐至清:科举制度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 孟郊 《登科后》无论是“察举”还是“九品中正”的选拔制度,发展到后期都避免不了“王侯有种”的少数家族垄断人才上升通道的现象,即门阀制度。人家的孩子一出生就被安排要上清华北大,我一出生就注定只能去山东蓝翔,这换了谁都不爽。究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一种行之有效而又公平的选拔标准。而“有效”和“公平”之间,又以公平最为重要,这个公平,察举做不到,九品中正做不到,乃至后来的科举当代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都不能绝对地做到,但它无疑是上千年来无数国人梦寐以求的一个理想状态。到了隋朝,此标准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这便是科举制度。从此,中国进入了长达数千年的科举时代。所谓科举制,简单的说就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你想当官?OK,先考试,考过了就上,考不过?那就算你爹是中央组织部长,恐怕你也没办法当官(当然萌荫的除外)。所以,这个科举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彻底否定了过去以门第和出身作为选拔标准的特权制度,为国家选官用人搭建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为社会精英的流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成百上千的中层乃至底层平民阶层的子弟有机会进入治国行列。就这一点来说,它就比以前的察举、九品中正等制度先进。这个先进的制度,为古代中国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他们大多成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譬如楼主最为钦佩的一位,南宋宝祐四年状元文天祥,这位文天祥同志,以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为历史书写了“气节”二字,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中国第一次科举是在隋文帝开皇七年,随后这个制度经过不断地完善,在明清时达到顶峰。大体而言,考试分为“乡试”(一省范围内的考试)、“会试”(全国范围内的考试)和“殿试”(最高一级考试)三级,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的这一年就叫“大比之年”。殿试最后的名次,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以后相沿不变。一般士子参加考试的顺序是,童生试,考过了就叫“秀才”,然后乡试,考过了叫“举人”,就算有了功名在身,见官不跪,并且可以授予县官级别的官职(正处级待遇)。而考过会试,就叫“进士”,那就是实实在在的功名利禄了。当然,随着社会发展,科举考试也渐渐显示出了其弊端所在。最主要的,当时古代社会经济不发达,青年才俊想出人头地只有科举一途,导致士子们皓首穷经,有人考了一辈子胡子都白了还在考。清朝徐大椿曾写诗讽刺八股取士的现象说:“读书人,最不济。烂诗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唏嘘,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不过,排开考试形式的落后,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核心思想是先进的,它公平,客观,可比较,标准化,这几点在今天看来也十分不容易。18世纪,中国的科举制度被传到英国,英国人高度赞赏中国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原则: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在中国科举制的影响下,英国开始废弃腐朽的赐官制,确立从竞争性考试中选拔文职官员的制度,这便是后来一直延续至今的英国文官考试制度。下面说几个和科举相关的名词:八股文: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中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它的最大特点是通篇都要求用对仗,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形式主义严重,内容脱离现实。但它也不是一无是处,从考试的角度来说,它有点类似今天的标准化考试,易于阅卷者掌握标准,有利于避免主观性,增加客观性;其次,它的写作技巧和言简意赅也还值得我们借鉴。琼林宴:琼林宴 琼林宴之称始於北宋。宋太祖始建殿试制度,即在礼部试后,再由皇帝在殿廷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以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林苑,故有琼林宴之称。对古代读书人而言,能出席琼林宴是毕生的梦想。人们说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最后一个就是指琼林宴。御街夸官:也叫游街夸官。士子考中进士或官员升迁时,排列鼓乐仪仗游街,谓之“夸官”。夸官就是古代科举制度中,新科状元殿试钦点之后,由吏部、礼部官员捧着圣旨鸣锣开道,状元公身穿红袍、帽插宫花,骑着高头骏马,在皇城御街上走过,接受万民朝贺。这是何等的荣耀呢?北宋时洛阳人尹洙说: “状元登第, 虽将兵数十万, 恢复幽蓟, 逐强虏于穷漠, 凯歌劳还, 献捷太庙, 其荣亦不可及也。”由此可见一般。(未完待续…)
金币 + 50&
家长渔村专属勋章,加入村可获得。
申请最低条件:发帖数≥500并且注册天数≥300或者总在线时间≥800
在线时间等级3
在线时间满3000小时将自动发放,之前等级勋章将收回。
奖励给为论坛做出贡献的版主,申请最低条件:发帖数超过1000并且在线时间大于200小时
扫码下方二维码加柠檬老师进群
Powered by谈论中国古代至今的人才选拔制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谈论中国古代至今的人才选拔制度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花开花落,落叶归根,看燕去燕归,看浮云飘过,我一一与你们握手,体味芳香……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阅读(2743)|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082067',
blogTitle:'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原因?体现了怎样的演变趋势,其实质是什么?有什么积极作用?',
blogAbstract:'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1. 王位世袭制 从禹的儿子启开始,禅让制的惯例被破坏,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为奴隶社会的“家天下”所取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 察举制 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各方面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出现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 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前后有所变化。初期主要依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1',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0,
publishTime:1,
permalink:'blog/static/1',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1,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花开花落,落叶归根,看燕去燕归,看浮云飘过,我一一与你们握手,体味芳香……',
hmcon:'0',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从科举到高考,人才选拔制度的历史演变
高考,在中国许多家庭都承担着“改变命运”的使命。
作为国家级考试,和古代科举类似,科举与高考都是竞争性的选拔考试,都采用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作为人才选拔的依据。
不过,高考更多是升学路上的门槛,而科举则是步入官场的阶梯。
高考制度从1952年开始,文革期间被迫停止,1977年恢复至今已经有39年。而在此之前,1905年科举制的停废,终结了1300年尊崇科举的时代。
废科举后的100年,大体上可以说是将科举妖魔化的时代或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科举制承负了许多本不该由其承担的罪责。
古往今来的实践一再证明,实行考试制度有其弊病,但废止考试制度必将造成更大的祸害。
理论上说考试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才方式,但实际上却找不到更好的可操作的公平竞争方式,而考试的办法至少可以防止最坏的情况出现。
科举制,曾在当时被认为是最先进、最公平也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而西方学术界更是公认为科举制为西方文官制的起源。
而在这之前,中国的选拔人才的方式经历了多种变化。
在中国的商周时代,还没有成熟的人才选拔机制,统治者要想得到辅佐自己的贤才,比较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地实地寻访,因此便有许多明君访贤的故事流传下来。比如大家熟悉的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随着周天子中央力量的衰落,各国为了军事和政治上的竞争,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影响,纷纷招纳贤士;某些贵族人士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也竞相开门纳士,这样的社会变动就使原来的"世卿世禄制"失去了应有的基础,出现了三种新的选士制度:"军功"、"养士"和"客卿制"。
由秦及汉,中国进入了封建集权时代,统治者需要大批为它效命的人才,出现了多种人才选拔方式并行的局面,选官办法其实有四种:"纳赀"、"任子"、"察举"、"征辟"。
其选举科目主要有孝廉、秀才、明经、贤良方正等。董仲舒就是在汉元光元年以贤良方正连对三策而被录用的。
所谓"征辟",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比如,幽默滑稽的东方朔本为一介平民,但却在汉武帝征召时通过上书自荐到武帝身边任职。科学家张衡也是因为声名远播,被汉安帝征召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负责天文与历史的官员)。
九品中正制是继汉代察举制和征辟制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大体上应该是在东汉末年曹操家族掌政的时候萌芽的。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曹操曾数次发布求贤令,他明确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是"高才异质",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可以起用他们来治国安邦。这就是"唯才是举"的精神。
但由于“九品中正”举荐制被世家大族把持,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仕途垄断。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朝廷为更好地选拔人才,实行开科取士,每年各州荐举贡士入京考试,不论贫贵,一律以成绩定胜负。是为科举考试的初始。
隋炀帝即位后,将考试科目扩大为包括文才、武艺、品德、治能等方面十科,规定有一艺可取即应采录,且随才升擢,同时设进士科,以诗赋、试策为考试内容。
唐承隋制,将科举考试制度化并逐步完善。唐代科举的一个非常显著特征就是进士科的崛起,并成为了士子出身人仕的首要途径。
进士科考试在唐代趋向于以诗赋为主,不仅如此,应进士科者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文卷,投献给当时达官贵人或文坛名人求得他们赏识推荐,以提高知名度和及第机会,这种习尚称为行卷。
宋代又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由于宋代文官政治的实行,大批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有发言权,在文坛上也是左右风气的领袖人物。因此,宋代文人多为官僚、学者、文士的复合型人才,其知识结构远比汉唐广博宏大。
明朝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清朝时期基本与明朝相似,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自从宋代以来,策论所涉及的泛围很广,包括帝王之学、治世之道、天道人极、礼乐弄政、古今治道、当世急务、经学、史学、刑罚、吏治、教化、肆武,甚至天文、地理、祭祀等。
而事实上,殿试在很大程度上也做到了这一点。
如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状元曾棨,在其试卷中对宇宙结构,天体运行,论述十分细密,运用了大量的精确的数字:“历法周天三百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天左旋于地,一昼夜,其行一周而又过一度。日月皆右行于天,一昼夜则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如此等等。
这种有关自然科学的策问和对策,在历代之状元卷中实属罕见。
不仅如此,他同样运用了大量的精确数字对古代的音律作了论述。对于这种临时给定的题目,如果平时没有积累渊博的知识,恐怕是难以作答的。
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年了,百年来人们一直对它褒贬不一。但科举制的发明,最大限度摒除了权力的干扰,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正、公平。
科举制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保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使“底层”可以通过苦读考试升至“上层”。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虽不无夸张,却是这种流动性的形象反映。这种流动性,是社会公平、稳定的重要条件。
若说科举制度是古代“高考”的模型,近代高考则始于清朝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时期,当时的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左宗棠提出“中学为主,西学为辅”,其中亦学习西方的科举考试方式,为近代高考奠定了雏形。
资料显示,中国的第一次“高考”,是日在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举行的。
当年,京师大学堂准备举行招生考试,可是生源从哪里来呢?只得面向全国各省求助。说来挺有意思的,当时,全国只有这一所高校面向全国招生,由于社会较为封闭,知道的人并不多。
好在慈禧下了旨,各省督抚才在管辖范围内组织了考试。在本地初试选拔合格后,督抚们把优秀学生送到北京,参加京师大学堂组织的统一考试,这就算复试了。这次考试的方式向西方靠拢,采用百分制评定考生成绩,以60分为及格,100分满分。
日,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
统考统招是现在人们对高考的印象。其实,在1949年之前,中国各所大学招生考试的时间是由学校决定,并不是同时举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时间安排去不同的大学进行多次高考。
1952年,新中国建立起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从那一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短短五六年中,大学招生扩大了将近3倍,“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高考的“大军”。
尽管今天的高考仍有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考还是相对公平的、可实施性强的人才选拔方式。
来源 | 综合搜狐教育、凤凰网、华夏经纬网等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社会制度的演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