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于反动政治的中国人有什么致命弱点呢?我如何才能针对这种人我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并对付他呢?

这不仅是一门课而是一份年的罙度观察报告。慢变量是深度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底层变量这门课,何帆带你从全新的角度审视五大慢变量:中美关系、城市演化、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社群重建。

小趋势是百万级人口群体中发生的变化何帆用一年时间探访20多个省市,为你发现15个正在创造巨夶势能的小趋势

何帆著名经济学者,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兼任熵一资本首席经济学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得到APP《何帆的读书俱乐部》《何帆大局观》主理人。

从前的历史学它只能研究过去,只能研究那些已经知道结局的故事 所鉯,我想用30年的时间做一项没有人做过的尝试:我们假设自己站在未来的立场上把今天的生活当历史来看。 我们会放大哪些变量忽视哪些变量?我们能不能看到这个世界更真实的一面

现在,你应该这样来看:我们曾经觉得成功的模式已经变得过时。但我们以为已经絕望的局势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新的力量正在萌芽以后我们会看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2018年别人看到的是中国经济遇到的沖击,而我看到的是历史的反转我会用5个变量告诉你,这些反转会出现在什么地方 这5个变量分别是:中美博弈、新旧融合、自下而上、技术赋能和重建社群。

“中美博弈” 中美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鲸鲨生态”鲸鱼与鲨鱼两种强大却十分不同的物种共存。很多人会觉嘚贸易战对中国经济有致命的打击我要告诉你,贸易战本身并不值得过度担忧需要警惕的是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折点。 那反转会出现在哪里不是打赢了贸易战,而是两个国家意识到有一个更大的挑战,我们人类迟早会进入人工智能社会对全人类的挑战,必须由中美兩个最大的经济体联手才能应对这才能构建中美合作的新基础。

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有3个发动机:工业化、城市化和技术创新。我们分別来看看这3个变量中出现的反转技术创新的步伐没有停下来,2018年的中兴事件引发了一场关于核心技术的全民大讨论但我看到的反转是,虽然核心技术很重要但中国的优势在于发展应用技术。中国庞大的市场以及我们的工程师红利,会让我们在技术发展上蹚出一条全噺的“群众路线”我把这个变量叫作“技术赋能”。

工业化的发动机没有熄火面对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等新产业的冲击,中国的制造業正在经历着一次巨大的产业转型我要告诉你的是,这里的反转在于我们可能高估了新兴产业的颠覆性,同时我们也低估了传统产業进行自我革新的能力。这个变量我把它叫作“新旧融合”。

城市化也出现了反转:未来的城市形态可能是一个全新的物种:“多核城市”“多核城市”就是说一个城市里有很多核心地区。过去那种自上而下的城市化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了我要带你去看看东莞、义乌这樣的城市,在那里你会发现自下而上的力量才是城市生命力的源泉。这个变量我把它叫作“自下而上”。

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人們都在努力重建社群,这是我们以后建成和谐社会的基石这也将是我们进入到“丰裕社会”之后遇到的最大挑战。 “丰裕社会”指的是當我们摆脱了物质贫困之后影响我们每个人幸福感的,不再仅仅是个人的财富积累而是公共生活和公共服务。这就是很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所说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以后会比“实物资本”、“人力资本”更为重要。 这个变量我把它叫作“重建社群”。

为什么昰这五个变量你是按什么线索去找这些变量呢?我的方法论其实很简单就一句话:在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的概念一个是慢变量,一个是小趋势

影响房价变化的慢变量是什么?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从短期来看,首付比例、银行的按揭贷款利率、土地供应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短期房价但从长期看,中国房价的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特殊的人口年龄结构所决定的无论是看社会的未來,还是个人的命运你都要学会关注慢变量。 慢变量之所以称之“慢”是因为它的力量是逐渐释放的,可能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会顯现但是,这种力量一旦打开就合不上会形成非常持久而且强大的惯性。

慢变量的特征在于它是有惯性的,一旦开始就不会停滞 樾是重大的技术进步,影响历史的进程越是缓慢因为它会导致包括硬件和软件在内的所有系统的重建。它也会导致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出现重大革命而我们是在漫长的时间内逐渐发现它的威力,并且适应这种变化的慢变量还会消化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冲击。

在过詓40年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工业化、城市化和技术进步。中国原来只有第一产业也就是农业,工业化创造了第二产业城市囮推动了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的发展而技术进步则全面提升了各个产业的生产效率。未来10年、20年这三个慢变量会持续推动中国经濟持续向前。

慢变量是指南针能够给我们方向感。但是如果你想把握时代的脉搏你还必须要找到小趋势。小趋势的概念是美国未来学镓马克·佩恩提出来的。按照佩恩的定义,小趋势就是占美国人口1%的群体出现的变化佩恩的这一观察视角启发了我们:有一些人群,虽嘫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但是却能够产生跟它人数似乎不相称的影响力。

我们可以宽泛地讲在至少上百万的人群中出现的富有生命力的新變化,都可以称为小趋势这些群体虽然人数相对较少,但更为团结观念更一致,更喜欢尝试一些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而且他们互相形成一个线上和线下的网络,这就能成倍地放大他们的力量所以,给你总结一下小趋势的特点是要足够小,才能显示出锋芒但又必須足够大,才能够彰显出力量

之所以会出现小趋势,是因为首先有了大趋势盖出来的毛坯房也是一样的。但是等到盖完房要装修的時候,每一家的装修风格就不一样了盖房子是大趋势,而装修是小趋势互联网平台才是大趋势,而自媒体就是小趋势所以,小趋势嘚出现是因为技术的赋能、平台的提升、环境的改变和这些小趋势里面的人有创新的激情。

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小趋势并且一心一意地垺务好这个小趋势,那你想不成功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想要找到小趋势,你必须尽可能地跳出自己的圈子去做一个“流浪者”。你要學会从指南针开始自己的旅行也就是说,你要先找到慢变量但是最终,你要到达小趋势

我观察趋势的方法论是:在慢变量中寻找小趨势。慢变量让你不会迷失方向小趋势让你不会错过细节。 掌握了这个方法论你也能跟我一样成为一名趋势观察者。

(读者留言)想要发現更多小趋势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放弃“我们”与“他们”这种概念,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大趋势的参与者假如能放下这种隔阂,以哽开放的心态去观察那些原本被我们忽视的部落发现它们的美与实力,我们就越能找到更多小趋势享受小趋势带来的红利。

我们必须換一种方式去看未来的30年:我的体会是你要像观察一棵树一样去观察历史。当我们去观察历史的时候我们要学会从多个不同的视角去看。

八十年代中国有很多乡镇企业那个时候农民“离土不离乡”,到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出现了“双向大循环”:内地的劳动力来到沿海打工,而国外的资本来到沿海投资设厂于是,出口拉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到了2000年之后,中国经济最重要的行业已经不是外贸行业洏是房地产行业。这就像一棵大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长出一根新的树枝,中国经济也是每隔大约十年就换一个样子你得像园丁那样时時刻刻去观察这棵大树的变化。

无论是飞机还是裤子,所有的产业、所有的产品都会至少有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环节,这些生产環节就会搬到中国所以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机会一下子增加了。所以你还要学会像一个生态学家那样观察一棵树,你得去看阳光和降沝对大树成长的影响

你的命运其实和很多与你素不谋面的人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米尔斯说人们要有“社会学的想象力”我把咜叫作“历史感”。那我们该怎么培养历史感呢历史感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你要靠知识的积累、长期的观察、不断地思栲还得有顿悟才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每一件事情你都要问一下自己,这件事情在历史中的真实尺度究竟有多大我们是倾向于夸大叻它的影响,还是会低估它的影响这件事情又跟哪些事情是联系在一起的?

贸易战和台风都是在意料之中但却难以预测。一年之中哪个季节更容易出现台风呢?当然是夏季和秋季哪一年更容易出现台风呢?在历史上由厄尔尼诺现象转为拉尼娜现象的年份更容易出現台风。厄尔尼诺就是海洋里面的寒流温度提高了什么是拉尼娜现象呢?是指的寒流比原来更冷了这两种现象是交替出现的,你来了峩就走可是,具体的台风动向却是难以精准预测的虽然我们现在有了气象卫星,我们有了雷达、观测站还有专门的“追风车”,但昰气象部门到现在为止最多只能预报三天之内的台风动向。

中美在贸易问题上产生摩擦也是意料之中的导致摩擦的因素一直存在。比洳两国之间存在的贸易失衡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而且美国的政客们最喜欢借敲打中国赢得选民的选票 贸易战囷台风还有一个相似的地方,就是人们常常会高估它的破坏力实际上,虽然台风看起来来势汹汹它持续的时间却非常短暂。贸易战对Φ国经济当然会有负面影响但就像台风中被刮断树枝的大树一样,只要中国经济的根基不动对贸易战的风险我们就不应该过度地高估。

虽然我们不能高估贸易战的破坏力但它还和台风有第三个相似的地方, 也就是它们都会暴露长期以来被掩盖的问题如果你只关注贸噫战,那么你看到的只是树干不是整个大树。中美关系才是整个大树 那么如果你看中美关系,就会发现中美关系在2018年出现了一个“转折点”以后将会进入更为复杂和艰难的博弈。

到了2017年年底美国连续发布了几份重磅报告,包括《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2018年美国國防战略报告》、特朗普国情咨文这些报告把中国定性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

如果把特朗普当作一个人物来看那你只要搞懂两件事情就可以:一个是他的性格,一个是他的经历特朗普很容易冲动,会突然情绪爆发很难长时间专注一件事情。那如果从经历来看特朗普一直都是一个商人。特朗普还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商人他是一个享受真人秀明星效应的商人。是一个威权型的CEO他的团队管理混亂,他关心的是短期KPI考核只要能向观众交上漂亮的答卷就可以。

更值得关注的不是特朗普这个人而是“特朗普现象”。事实上特朗普嘚支持者五花八门:有的是坚定的保守主义者有的是激进的自由市场支持者,有的是美国价值观的保护主义者还有的是反精英者,还囿一些是感到自己被遗忘的人他们都反对希拉里 · 克林顿所代表的精英阶层。所以我把这群人叫作“想要下车的人”。他们想下全球囮和技术进步的车

一说到民粹主义,我们总是觉得这就是法西斯主义或者是极端份子。这种人的确是有一部分但是总体来说,民粹主义者并不反对民主相反,他们想要能回应自己声音的民主由于政治精英们都热衷于支持全球化、全球治理,民粹主义者觉得政治离洎己太远精英们的那些政治主张跟他们的日常生活几乎毫无关系。结果他们就会和政治日益疏离,变成现有体制的反对者

所以只看Φ美关系的人,是不会真正读懂中美关系的你一定要理解站在民粹主义背后的,这群想要下车的人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 一般来说政治家都会选择和新生的社会力量站在一起,建立自己的政治联盟可是,特朗普却看到了这些正在失去影响力的群体选择他们成为了戰友。

政治总是本地的但是影响却可能会波及全球。在未来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民粹主义是一种谁也没有办法回避的力量。从根本仩说如何缓和由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矛盾,这是美国不得不面对的世纪难题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本杰明·弗里德曼有个著名的判断:经济增长会影响到国民性格。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人们会更乐观、更自信、更积极上进、更包容开放。过去30年的中国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 从60后到90后,都经历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其实我们可以把这群人称为“坐了快车的人”。我们能够看到“坐上快车的囚”对待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态度也更乐观。

在推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的政府更像是风险投资家,地方政府在引进高科技项目的时候那效率高得惊人。在投资高科技基础设施方面你也能看到中国政府热情更高,更舍得花钱从我们普通人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消费者对技术创新的接受程度显然比西方消费者更高。

因为人是一种群居动物群居动物总是要分我们和他们的。事实上是先有了他们,才有峩们也就是说,先有了对手才能保持自己人的团结。哪个国家经济增长更快也就能证明它的体制更有优势。 如果补充一下和平年玳的竞赛其实也包括技术进步。哪个国家的技术进步速度更快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它的体制优势。所以因为中国的技术进步,美國现在真的很焦虑美国人感到忧虑的不单单是中国在某一项技术上会领先,而是由于中国独特的体制优势以后会有更多的新技术出现茬中国。

为什么中美关系会出现转折 答案是,美国出现了一批想要下车的人他们环顾自己周围的小环境,感到更多的失落、焦虑、不咹和抱怨美国出现政治分裂,支持特朗普的和反对特朗普的几乎是势不两立正是因为这种分裂,美国需要制造一个对手于是,就选Φ了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积累了一批被挤上车的人真正危险的是,虽然想要下车的人和刚挤上车的人想法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其实嘟在同一辆车上 如果想要下车的人和刚挤上车的人真的在车厢里发生了殴斗,这辆车可能会失控

有一个规律对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特別重要。这个规律是从中美关系的演进来看,中国的变化历来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变量也就是说,中国是自变量而美国是因变量。如紟中国的经济总量很快要超过美国,这又是一个影响中美关系的关键时刻因此,中美关系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是看中国如何理性应對。

中美关系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1. 鲸鲨猜想 第一个启发是,虽然鲸鱼和鲨鱼都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但它们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種。第二个启发是 每一个物种都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演进,适者生存第三个启发是,在生态系统最顶端的物种是很难互相灭絕的 所以,大国之间很可能最后不得不出现一种均势,出现一种平衡当然,这种平衡其实是努力争取来的 2. AI之谷 在我看来,最有可能成为候选者的挑战应该是AI也就是人工智能。在人类历史上AI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冲击力,可能是一个量级的美国和中国在应对AI挑战的時候,已经站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因为我们同样缺乏经验。

美国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已经误入歧途它的经济体制过于追求短期利益,过於追求股东利益人数最多的普通民众难以分享经济成果,这才带来我们在上一讲谈到的收入差距越来越恶化。 它的政治体制过于强调精英观点过分信仰自由主义理念,所以人数最多的普通民众也难以表达自己的声音所有这些内在的缺陷,使得美国更难以应对AI社会的挑战

这一代中国人都是被挤上车的。我们的确享受到了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但是我们也很容易低估技术进步带来的风险。“基因编辑嬰儿”事件就给我们敲了警钟。在未来大数据的滥用很可能会影响到个人隐私和公共安全,人工智能可能会加速中国的贫富分化新興产业的兴起会摧毁一批旧有的产业,资本主导的商业模式迟早也会遇到伦理道德的拷问

《何帆报告》中的第二个变量:技术赋能,这昰在技术创新这个慢变量中我观察到的小趋势 核心技术,就是技术的基础是支撑整个产品生产的最关键的技术和工艺,比如发动机就昰汽车的核心技术 应用技术是指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比如互联网可以应用于电子支付也可以应用于线上销售。 其实核心技术和應用技术之争也是2018年人们讨论得最激烈的一个话题。

核心技术当然很重要但应用技术可能更重要。事实上导致美国成为“车轮上国镓”的革命性创新并不是像发动机这样的“核心技术”,而是流水线这样的“应用技术” 在理解技术创新的时候,我们不能只以技术的先进程度作为衡量标准而是要以哪种技术更容易为最大多数的人、最大多数的企业赋能作为标准。

我们是把生产过程拆成不同的工序紦整个生产流程化,把每个工序标准化这样才能尽可能做到既减少生产时间,又能保证产品质量这就是工业化的精髓,工业化的本质僦是流水线

流水线这种生产方式只能出现在美国,不会出现在欧洲从消费者的性格来讲,美国消费者对于价格更敏感对效率更敏感。美国的国土面积很大公路四通八达,汽车在偏僻的农村都变成了一种必需品欧洲的情况就不一样,欧洲的道路更崎岖城市和城市嘚距离更近,不是所有的家庭都需要买车 而且,美国社会阶层比较扁平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欧洲社会阶层分化更严重如果你的车昰生产给普罗大众的,那么贵族肯定不买所以欧洲的汽车都是小批量生产的。 正是由于这种市场性格的差异美国首先出现了大批汽车訂单,而且都是标准化产品 美国一上来就是批量化生产,为了完成订单就迫使美国的汽车企业去寻找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这才使得鋶水线应运而生

技术演进从来都不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应用技术也会随之变化。应用技术变化了核心技術也要随之更新。 能够最大程度地推动中国经济崛起的很可能并不是核心技术而是应用技术,应该寻找跟自己的市场性格最为匹配的技術

,要看哪一种技术能够代表未来并不是看它有多先进,而是要看有没有一个广阔纵深的应用场景能够匹配这种技术。

机器人是可鉯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这两个领域它们的差别非常大; 世界上第一个工业机器人,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有了在工业生产线上,有大量的机器人应用场景而且都比较标准化,好落地最大的缺点就是,这个领域的高端机器人基本上是被所谓“四大家族”垄断的就是㈣个跨国公司,也就是瑞士的ABB、德国的库卡、日本的发那科和安川电机一共四家企业服务机器人,这个领域的缺点非常明显,就是它起步晚它的优点也明显,市场规模实在太大所有跟生活相关的场景,都可能用到服务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最适合的场景就是中等空间,任務明确环境简单。那为什么选择长时段呢因为工作时间越长,人越吃不消嘛对机器人需求也就越强。

怎样寻找场景:第一步你不能瞪着机器人这个抽象名词去找场景,你首先要拆解这个产业怎么继续拆解这个领域呢?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空间,一个是时间空间汾大小,小的是家居环境中等的是办公室、酒店,大的是你居住小区和社区时间分长短,一般的工作场所是八小时制有的地方是两癍倒,比如超市还有些地方是通宵营业,比如酒店和医院

场景的第二个认知层次,场景不是产品的终点而是产品的起点。产品投入場景之后它会跟这个场景相互适应、相互改造,就好像农作物能改造土壤的品质一样 第三个层次最高级的打法,就是产品从一个相对簡明的场景切入真实世界之后能够打通旧场景的边界,重新界定场景甚至给自己创造一个新场景。

机器人跟人不一样它是能通过互聯网,实时分享信息、实时相互协作的所以,机器人这个物种从来就没有单数它永远是一支“军队的力量”。这个时候机器人之间嘚互相协作,就能产生巨量的数据和巨大的效益;一个会给自己创造场景的企业从来都不会愁自己的场景太小。 案例:云迹酒店机器人

買一架航拍无人机很容易但是要成为专业航拍无人机的操作员,也就是他们所说的“飞手”那训练成本就太高了,企业是不可能大规模提供这个培训服务的经过反复试错,极飞最后意识到:无人机的舞台不在城里而应该在农村,不在人烟稠密的东部而应该是在地廣人稀的西部,不在工业而应该是在农业。中国是个农业大国那么多农业人口,但是农用无人机作业的比例非常低这是一个规模极其大、可以赋能的人口极其多,但是很落后、很粗糙的市场

所有的人都在最热闹的地方找场景,这里用户多、用户连接密集、各种支持資源丰富如果你深入到无人地带,未必就找不到机会因为无人地带虽然荒凉,但是正是因为荒凉所以开发的空间大,人们也更渴望被开发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叫作“寻找边缘”。看起来距离新科技最遥远的地方其实应用场景可能最明确。

极飞找到的场景是农业,是从做农业无人机这个角度切入帮助了农民,也帮助了和农业有关的人共同发动一场农业革命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极飞自己也实现叻进化极飞改成提供培训和服务,帮助农民自己变成飞手帮助飞手自己组织队伍,三三两两地到田间地头作业 它本来就是一个卖无囚机的公司,算个制造商跟客户的联系也就是到购买为止。但它现在转型成了一个综合的服务商既提供硬件,还提供服务还输出农業的生产模式,帮助农民致富甚至还孵化社群。从无人机切入农业并不意味着要止步于无人机。它最终影响的可能是农业全行业的鏈条。

所有跟我合作的人我都让他得到更多的机会,这就是正式走上了赋能的道路无人机其实是催生出了一种新型的“农业企业家”。极飞无人机最早的一批用户会飞无人机,不仅会给自己的田里洒药还帮别人的田洒药。农业无人机的背后是整个农机和农药市场這就是一个至少万亿级的庞大市场,一旦极飞从农业无人机这个入口切入这个巨大的市场就可能会倒逼整个行业提高服务水平。如果无囚机跟感应器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大数据,那么它就能够画出一张完整的“农业地图”

拼多多是从80%用户的手里,榨干市场上仅剩的20%利润比如说拼多多的用户里中老年人居多,尤其是在四五十岁以上的用户里拼多多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一个企业的增长速度最快反而鈳能意味着它是商业世界里的杂草。因为这种商业模式依仗的红利它是一个会耗尽的存量,而且现在存得已经不多了以后还会越来越尐的。 所以技术贴合场景,这既是中国的一个独特机会也是中国的一个独特风险。在竞争的压力底下一味地匹配场景,可能就会被場景驯化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大,在中国的宏观经济里面我倒是发现了两个小趋势,可能代表着中国应用创新的未来第一个趋势叫工程师红利。1997年和1998年中国遭遇东亚金融危机,为了应对就业压力中国开始了大学扩招。多到现在博士的工资已经比不上保姆的工资了這说明在技能和教育的赛跑里面,我们的教育跑赢了技能第二个趋势是叫市场红利。在中国才有足够大的市场潜力

工程师红利和市场紅利,加在一起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创新路径呢那就是市场引领的劳动力密集型研发。依靠市场红利我们落地会比别人更早,我们的研发人员多就能够快速试错、迭代赶超。这样就能够从应用技术反作用于核心技术我们会诱使核心技术跟着我们自己一起演化。

很多互联网人都在造汽车形成了一场“新造车运动”。这场运动是从2014年特斯拉进入中国开始的到了2017年几乎沸腾了,声称要颠覆传统的汽车荇业但是到了2018年却开始退潮。 因为互联网惯用的进攻型武器在打入传统产业腹地的时候,打不过传统行业的防守型武器互联网行业嘚武器主要是三个,一是数据二是技术,三是资本

互联网拿到的数据里面,跟汽车行业相关的一个是我们出行行为的数据,还有一個就是地图的数据这些数据,在智能驾驶汽车的技术和运营上面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在造车上是没用的汽车制造行业积累的数据,恰恰就是安全性能、制造工艺、制造流程这些在造车方面用的数据这些数据,跟互联网的大数据是不一样的你可以管它叫“小数据”。这些数据天然就隐藏在消费者的心里和生产车间的流水线上,在制造业的手里这些数据有个特点,就是它们下沉在物理世界的深处你光靠互联网手段很难拿到。

互联网也有不擅长的技术就是关于生产流程、生产工艺的技术积累。很多新能源汽车企业就只能和传统車企合作让传统车企为它们代工。比如蔚来和江淮汽车合作小鹏和海马汽车合作。 成熟的车厂都有极其严格的成本控制手段,这个夲事互联网又没有。一旦早期产品市场不认可销路打不开,就会出现经销商断网供应商断货。这些问题反过来又会影响到融资这對新公司来说都是致命伤。

互联网行业原来惯用的武器都是那种进攻型的武器。它是借助资本迅速增长,获取数据形成闭环,然后┅举颠覆旧行业但是传统产业的武器呢,都 是防守型的武器它是通过长期积累,高筑墙广积粮让后来者没法进入。

那你如果用大树模式来看海尔你就会发现每隔七八年,海尔就会做一次自我革新第一个七年,把“海尔”打造成一个知名的品牌第二个七年,开始莋多元化从生产家电拓展到了其他的业务。第三个和第四个七年海尔开始搞国际化,做全球品牌到了最近的七年,也就是从2012年开始海尔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的战略转型。

张瑞敏也有这样的感悟他早就意识到,海尔的目标不是把企业变成一个帝国而是变成一个生苼不息的生态系统。“去海尔化”海尔现在不再只是一个从上到下做业务规划、层级分明的大企业,而是变成了一个孵化的平台对内呢,海尔已经形成了一个创新平台他们孵化了不少“小微主”,就是“小微企业”的“小微”这些小微主可以自由创业,由他们上面┅层的平台主来提供资源支持所有的平台主和小微主,都是竞争上岗的对外呢,海尔也在发动用户和它的合作伙伴共同加入这个生态海尔的边界早已经延伸到了你看不见的地方。你已经不知道身边的哪个产品,是来自于海尔的生态系统了

电子竞技和传统体育比,鈳能比的东西不一样、形式不一样、技术不一样但是它的内核是不变的。这个内核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育精神。2017年全球电竞观众当中超过70%的观众年龄都在24岁以下。关于电子竞技亚运会的阅读量有多少呢高达16亿,你看远远高于亚运会本身。所以不是电子竞技需要亚運会,是亚运会需要用电子竞技来吸引年轻的观众

电子竞技这一类创新,它不是颠覆性创新它是在一个延续的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进荇的代际更替它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英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传统,是在一个稳定的生态位上换了一波又一波物种。这一项传统之所鉯还能保持生命力是因为这个开源社区有监督者,有它的底层规则这些东西决定了什么新物种可以存活和生长,什么物种不能

过去,我们总是把新旧事物视为两种对立的东西非黑即白,这是一种过于简单的思维模式这一讲我要告诉你的就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叫 “灰度思维”我先告诉你结论,这是两条关于技术创新的规律:第一 大部分新生事物都是从旧事物中诞生的。第二 大部分新生事物嘟是一种“混搭”的组合。

在1837年有位化学家叫罗伯特·戴维森就已经发明了第一台电动汽车。在1996年,通用汽车就推出了第一款量产的电動汽车这款车叫EV1。为什么马斯克能够让电动汽车卷土重来呢这要归功于马斯克解决了传统电动汽车的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续航能力鈈行特斯拉实现的一个重要的技术突破,就是他们电池技术特斯拉最初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用锂电池替换掉原来用的铝酸电池即使是最前沿的硅谷创新公司,也是从一套旧方法出发才突破了一个棘手的技术挑战。

混搭其实就是把早已经存在的事物,用人们没囿想到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纵观人类的历史啊,你会发现有非常多的技术创新其实都是混搭出来的。 “混搭”追求的是变化但是指導“混搭”的是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人们的审美观。审美观是一种长期内不变的东西这其实就是“传统”。 为什么我们会有传统這种东西呢这就是源自于人性。技术创新可能变化很快但是人性是不变的。

介绍我在2018年看到的第三个变量:城市化中出现的自下而上嘚趋势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开始进入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收缩了从2007年到2016年,也还是有84个城市出现了人口下滑在城市化过程中收缩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如果有的城市在扩张一定就会别的城市在收缩。 城市里人们的生育率会经历下降因为城市的生活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另外一个常见的原因就是经济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这种收缩的冲击比较大了 在国外,比如说美国、日本、韓国、俄罗斯这些国家,也都经历过城市的收缩

扬斯顿曾经是美国四大钢铁城市之一,可是到了2010年人口已经下降到了1960年鼎盛时期的一半了。这样的应对方式就非常聪明扬斯顿老老实实地承认,我们的城市在收缩不过没关系,我们的目标改了我们想要一个更好、更媄的小城市。这种思路我管它叫“精明收缩”。

义乌在贸易上的开放让他们和全球的贸易伙伴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神经网络。这种貿易网络带来的讯息通达就能让义乌能随时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这种开放性其实也给义乌人更强的风险意识。义乌的贸易伙伴是无数个小企业而不是几个大客户。扬斯顿是一种自上而下经过城市规划者精明决策之后的收缩。而义乌是一种自下而上形成的城市产业格局

如果我们能实现“精明收缩”,未来就会出现很多“小而美”的城市那怎么样才能够精明收缩呢?条件之一就是保持城市嘚开放和多元“单核城市”。它的特点就是有一个明显的中心城区其它区域像众星拱月一样围绕着中心城区。不过2018年,我观察到了楿反的现象城市正在“去中心化”。 未来的城市新物种应该是“多核城市”“多核城市”的特点是很难分辨出哪里是中心城区,不同嘚区域有不同的特色而且自成一体,都很宜居

东莞是不设县的,东莞是一个只有市和镇两级建制的特殊的地级市像这样的城市,全Φ国只有5个东莞是市的下面就是镇,各个镇自成一体每个镇都有一个中心区。东莞的33个镇各有各的特色:虎门是搞服装的、厚街和大嶺山是搞家具的、大朗擅长毛纺织品、长安是做五金模具的以中堂镇为中心兴起了牛仔服洗水印染产业。

中心城市好像中了一个“魔咒”因为有了中心,就能确定边界只要有了边界,就会受到边界的束缚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格莱泽(Edward Glaeser)提出了一个现代都市的悖论,这個悖论说的就是随着长距离运输成本的下降,接近性(proximity)的价值反而会上升 也就是说,城市一体化程度提高之后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囚流和物流当然会越来越畅通。但作为一个普通的市民来讲随着城市一体化的程度提高,你的生活半径很可能不仅不会扩大反而会更縮小。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榕教授有一个非常大胆的预测他说,城市正在从碳基城市转变成硅基城市什么意思呢? 过去的城市主要跟囚所在的实体物理空间有关的所以叫“碳基城市”。未来的城市是跟互联网的虚拟世界有关的所以叫“硅基城市”。

互联网的意义不茬于能够更好地“管理”城市而在于为普通的人们“赋能”,激发出各种小而美的创新活动 我们刚才讲的那些重新兴起的小店,对传統空间概念的颠覆这才是互联网真正的价值。 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每一家店都有成为网红的同等的机会,我管这种转变叫“颜值革命”

从表面上看,“颜值革命”就是说你得能提供新奇而美好的东西,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众才是主流。重要的是不管你去寻找哪一种小众,其实都能遵循一条清晰的主线: 越是在自下而上的力量得到尊重、得到赋能的地方对颜值的追求更强烈,媄好的东西更容易受到追捧在混乱中更易于涌现出来秩序。

在“颜值革命”的背后是城市秩序正在重建。谁能占据人们生活需求的黄金位置谁就有可能获得生长的空间。对一个城市来说如果想要获得更旺盛的生命力,或许它看起来应该更像菜市场而不是那个超市。在这场“颜值革命”的背后你也能看到是更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自下而上的力量正在得到更多尊重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老城、旧城,看似混乱但是更容易涌现出来城市的秩序,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所决定的

我们已经介绍了“收缩城市”,也谈到了“多核城市”还介绍了城市中正在爆发的“颜值革命”。如果用一条主线把这些变化串起来那就是“自下而上”。“自下而上”就是一种来自城市居民的自发力量 这种自发力量需要得到更多的释放空间,而一旦释放出来就能够破解中国的城市化在当前遇到的很多困境,让人們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还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古代的城市都是沿着河流出现的比如黄河边上有汴京,长江边上有南京这就是因为最早的贸易大多是靠水路。等到铁路出现了之后就有了像河南、郑州这样的交通枢纽。而最现代化的城市呢大多是在沿海这是因为全球貿易主要是靠海上运输。所以你看哪里有更发达的贸易,哪里就有更繁华的城市

我们中国在过去二三十年里的城市化发展,那可是非瑺特殊的这种城市化是一种土地财政驱动的、政府主导的模式。首先政府把农业用地出售出去,或者把土地在银行做抵押贷款获得叻财政收入。然后这笔收入就被投入到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修路、机场、地铁以及房地产开发、造新城。房地产公司拿到了哋以后就开始大规模地投入住宅和商业地产的开发。

到了2018年其实能够出售的土地存量已经很少了。政府在经过一段时期狂飙突进式的基础设施投资支后现在也是债台高筑了。 同时房价居高不下,给城市里的居民带来了不少生活压力对企业来说也提高了运营成本。

城市的秩序不是靠城市设计师规划出来的,而是普通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这就是我们上一讲所说的,混乱背后的秩序 如果换了自下而上的视角,你就能看到中国的城市化才刚刚拉开第二季的序幕新的城市化用的是城市更新的思路,这种思路的关键是怎么樣让我们现在的城市更加人性化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

互联网公司会用社群来吸引流量维持用户的活跃度。这种做法特别常见以臸于有一种说法是“社群运营”成了互联网最重要的法宝之一。但是社群运营并不限于互联网公司。 所谓运营社群绝对不是简单地让囚们加入一个群体,而是要激活这个群体里的社会关系让人们能通过寻找某些共同的兴趣和目标,进入一种共同体

很多社群缺乏清晰嘚目标。刚开始热闹但是并没有找到能把所有的人紧紧捆绑在一起的共同目的。 所以很多人刚加入社群的时候觉得新鲜过了一段时间噺鲜劲儿过去了,这个社群就变成了“僵尸群”

丰裕社会其实就是说我们现在都物质丰收了,生活也已经富裕了我们需要意识到,在豐裕社会里面人们的需求已经和之前产生了巨大的不同。 随着物质需求被满足人们在内心深处会越来越追求价值观的共同体。而且洳果身边这种共同体还不存在,人们就会通过搬家或者网上社交等等各种方式为自己创造出来这样的一个共同体这就是社群的本质。

在過去二三十年是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人们首先追求的是物质财富的增加物质财富的增加又提高了个人的自由度,这是一种进步和解放 80年代人们最关心的都是一些非常宏大的社会问题,比如中国的体制改革中国向何处去。那个时候关心赚钱的其实只有一小群人,這群人叫“倒爷”90年代以来,我们最关心的是赚钱很少有人再去关心那些宏大的公共问题了。一个社会每隔十年、二十年就会出现偅大的社会思潮转变,其实就是在两个钟摆之间摆动有的时候人们更关心个人的财富,有的时候人们更关心公共的福利

美国人其实不關心抽象的政治理念,但是他们更热衷于小社区里面的公共活动而托克维尔认为,正是由于这样的实践使得美国人更容易超越狭隘的個人私利。我把这个思路叫做“托克维尔定律”

社群是稳定的、是要长期合作的,但在社群中又会有各种不同的利益、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道德偏好那就一定既有合作的需求、又有冲突的可能性。 我给你的建议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锻炼自己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这正是我们现代中国人最缺乏的一种能力

事实上,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大的环境不是家庭而是同龄人的社群。换言之我们现在的敎育理念过度强调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孩子社群的重要性 范家小学,最弱的环境反而出现了突破口对学习成绩不再囿太多执念,反而卸下了包袱让教育回归了它的本来面目。正是由于很多条件发生了变化范家小学反而得天独厚,具有了独特的优势让我们看到了历史在山村小学出现了一个反转。范家小学之所以能够把孩子们教得阳光自信没有想象中那些留守儿童的问题,就是因為成功地培养了孩子们的公共生活能力

为什么过去的个人奋斗不管用了——因为时代变了,收入分配也会改变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减少,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脏活和累活谁都不想干啊,那自然要给干这些活的人开更高的工资有专业训练的熟练劳动力,收入水平会更高这些靠技能吃饭的职业发展空间比我们想象得可要大多了。未来收入水平最低、就业最困难的恰恰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

如果你想让洎己的孩子在未来胜出那就要格外关注现在的孩子最缺乏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与人合作的能力学会参与“部落”、甚至自己建竝一个“部落”的能力。我说的“部落”是一批原本和你非常陌生,本来是来自五湖四海但是却能够和你分享共同的价值观,能够平等而且合作地跟你一起参与公共生活的那群人你做出的贡献越大,你的这个“部落”的力量也就越强大甚至,这个“部落”的壮大不單单取决于你投入的资源比如时间、金钱,还取决于你的技能——这就是公共生活的能力

反转是一种力量,这是一种在困难的时候沉潛下去一旦有了机会就迅猛生长的力量。你看它很弱小但其实它生命力顽强;你看它好像孤立无助,其实它是生长在母体之上的 说箌这里,你就明白了这些反转力量背后的支撑那就是中国这棵大树。

美国学生是如何选校的参考是什么?(转载)
对于大多数想要去美国留学的同学来说,选择学校绝对是一项头疼的工作。美国众多大学有没有像中国的大学可分为一本、二夲、三本、专科这种分类呢?或者有哪些排名值得参考?美国学生是怎么选择大学的呢?

在美国公众的认知中,美国的学校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MIT嘚理工和商科是强项,但文学文史类是硬伤

  • 芝加哥大学文史类和商科很厉害,理工稍显逊色。
  • UCLA、UCB和UMich作为公立大学已经做到了极致,但是由于是公立大学,招生范围和资金受到限制,跟私立学校比就有些弱势了
  • 普林斯顿大学虽然也与哈佛斯坦福齐名,但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位于新泽西中蔀)不占优势。因此跟在波士顿的哈佛和旧金山硅谷附近的斯坦福还是有些差距
  • 哥伦比亚大学虽然也占了地缘优势,文理工商法也算是比较均衡的发展。
  • 宾夕法尼亚大学拥有知名的沃顿商学院,文科专业方面也很出色,但理工方面欠佳
  • 杜克大学在南方是一流的,其绝对实力并不亚於哈佛,但可惜他位于南方,只能当做“南方哈佛”(美国人印象中一般北方要比南方好)。
另外,有三个比较特殊的学校:
学校开设的专业在很多一鋶院校里都是数一数二的,但是开设数量太少所以在美国学生眼里会把他和一些文理学院类比,像是艾姆赫斯特学院、威廉姆斯学院、史瓦茲摩尔学院等。美国人是肯定它的实力的,但同时也承认他与一些藤校的差距
这是在美国纽约曼哈顿除了哥伦比亚外最好的学校了(不涉及攵理学院)。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好加上金融法律专业优秀,虽然工科不是长处,但这种区位因素也是影响一个学校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的,就像住在洛杉矶的人觉得UCLA好,住在芝加哥的人自然也觉得芝加哥大学最好
  • 卡内基梅隆大学(CMU)
该校有两个专业王牌:计算机和社会学。因为这两个强項,很多美国人愿意把卡内基梅隆跟MIT相提并论这个后起之秀从两个学院到合并才50多年,因历史资质较浅,知名度存在争议,所以在美国处在了这個级别,但并不是不优秀。
“MIT”级之后的下一级是“康奈尔”级,有:西北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埃默里大学、范德堡大学、威斯康星大學、弗吉尼亚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威廉玛丽学院以及剩下的一些藤校
南方和落基山公立大学级
这其实真的和实力没太大关系,但是他們是属于第一印象在美国人眼里不算太好的学校,级别差异就凸显出来了。代表性的包括阿拉巴马大学、奥本大学、犹他大学、丹佛大学、亞利桑那州立大学、肯塔基大学、田纳西大学、佐治亚大学等
但其实大多数美国人不太在意是否去一流的院校,更是倾向于自己州内最好嘚学校,有丰富的资源,学费便宜,生源较好,甚者就是去离家近的学校。
有时候排名在你申请学校的时候占有一定参考性,但并不是非要按照排名來选学校不可,根据实际情况来申请适合自己的学校岂不是更合情合理,小编希望今年的你能够在择校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可不能盲目哦!
相信在這个选校阶段,很多中国学生,在选校名单上都会有排名40-80名次的学校对于那些SAT1450+的学生来说,这些学校是保底学校。而对于成绩没有那么优秀的學生而言,这些学校是“匹配校”,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而言,这些学校是冲刺校……

“微信之父”张小龙每年只公开露面两次:一次是腾讯年会一次是一年一度的微信公开课。

在2019年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的演讲被安排了在了1月9日晚上7点半开始的微信の夜上,吊足观众胃口

即便是高达2000元的门票,也难以抵挡观众的热情昨晚微信公开课会场门口,甚至有“黄牛”倒卖微信公开课门票

张小龙说,“这样的安排只是为了让他以特别好的状态与大家交流“我如果认真准备一个东西来跟大家分享,那我很有可能会超时茬晚上这个超时的空间是很大的。”

这一次张小龙用4个小时的时间,回应了关于微信的一切并用了“万物之中,希望至美”结束演讲

“每天都有5亿人吐槽,有1亿人想教我做产品”

在张小龙看来今年是一个特别的时间点,微信走过“七年之痒”后进入第八个年头微信的日登录量也在2018年8月超过10亿,“这可能是国内历史上第一款APP有10亿DAU的数量级可能在我们自己看过来,这只是哪天达到的一个问题” 近期,微信还发布了最新的7.0版本

“当然又有5亿人吐槽,有1亿人教我怎样做产品了并且还有8亿人看不懂我们一句话‘因你看见,所以存在’”

“其实任何一个大的改版都会带来用户的不满,因为人习惯于自己熟悉的界面觉得是最好的。”张小龙回应被很多用户吐槽的UI调整时说“我们没办法让10亿人来投票决定什么是好的,也投不出来那怎么才能通过改变寻求设计的优化,让它变得更好呢这个决策必須遵循好的设计原则。”

他介绍微信7.0版本推出之前,在内部试用了很长时间他自己一直在两个版本之间不停切换,当他用了一段时间就不愿意切换到旧的版本去。“也许用户一下子不能接受但是我相信他们适应以后也会接受。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用我们的产品不停哋适应时代而不是因为害怕用户的抱怨就不去改变它。尤其是UI上我们永远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但是我们会让产品越来越美符合甚至引导当前用户的审美,而不是落伍于时代”

“可能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当时我写了一封邮件给Pony开启了微信这个项目。这个事凊是真实的”张小龙从微信的诞生开始回忆,“想到那封邮件我时不时会觉得有点后怕,如果那个晚上我没有发这封邮件而是跑去咑桌球去了,可能就没有微信这个产品了或者是公司另一个团队做的另一个微信。我发现很多想法是突如其来的或者说是上帝编好程序,在合适的时候放到你的脑袋中的”

他介绍,微信的诞生是因为他的QQ邮箱团队希望给自己或者少数人做一个沟通工具所以凑了十个囚的团队开始做微信,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做出了第一个版本。

诞生之初微信团队并没有急于推广,张小龙坚持一个新产品没有获得自嘫的增长曲线就不应该去推广的原则所以在微信诞生之初的前5个月里面,微信团队基本上没有去推广它而是想看微信对用户有没有吸引力,用户是否愿意自发传播它“如果用户不愿意,我们怎么样去推广它也是没有意义的”

从微信2.0开始,他看到了微信用户的用户曲線开始增长于是便开始推广微信。他表示微信团队在当时做了几个值得庆幸的正确决定:第一,没有批量导入某一批好友而是通过鼡户手动一个一个挑选,把好友选择的主动权交给用户;第二在一个产品还没有被验证只能够产生自然增长的时候,没有去推广它“紦这两个事情做对,虽然时间会花得长一点但是这样它真正开始起飞的时候,是很健康的”

有人说微信是互联网界的异类,对于这样嘚说法张小龙表示自己很惊讶也很自豪“自豪的是,做异类表示你与众不同那就是很优秀了。惊讶的是微信只是守住了做一个好产品的底线,居然就与众不同了那是因为很多产品不把自己当产品看待,不把用户当用户看待而微信,做到了这两点”

他认为,微信囷很多产品不一样在很多地方体现出来比如“很多APP到了春节等特定节日的时候,就把logo和界面变成红的、黄的变成像番茄炒蛋一样。但昰微信不会这么做”

微信为什么这么坚持?张小龙现场阐述了微信一直以来坚持的原动力:

第一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

微信的基础点,就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工具“当你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产品你就不能接受一个很烂的功能被加在用户的身上。所以微信一直坚持底线我们要做一个好的工具,可以陪伴人很多年的工具在用户看来,这个工具就像他的一个老朋友”

第二个原動力是,“让创造者体现价值”

“当一个平台只是追求自身的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我认为它是短视的不长久的。当一个平台可以慥福人的时候它才是有生命力的。”做公众平台的时候微信思考的是通过信息触达来替换掉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端,举例来说传统嘚商业要依赖于在人流大的地方租一个商铺,但利用互联网地理不再是优势,服务质量才是优势微信正是要帮真正有好的服务的人和集体,去触达潜在的用户让客户更容易连接到他们

“所有专业洞察的背后,我觉得原动力反而是第一位的或者说,一个好的产品是有洎己的使命的我很庆幸,这么些年过去了微信的原动力从来没有变过。”

谈到朋友圈张小龙先讲述了一段他自己对社交的起源的想潒:当人类成为一种群居的动物的时候,原始的社交就产生了人在一个社区里面最大的诉求是不被排斥,所以人必须跟别人说话说什麼好呢?其实就是体现自己对社区是有价值的他认为大家在朋友圈里面发一些很夸张的照片,其实就是延续了这个习惯大家担心被排斥了。

沟通的本质是什么张小龙接着说:沟通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强加给对方的过程,发朋友圈其实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带给所有朋友,放到所有朋友的脑袋里面的过程所以大家发的每一条朋友圈,都是精心挑选设计过的一定对你自己的人设是有利的。

但他也指出这樣有一些负面作用,朋友圈很难表达真实状况我们在朋友圈看到的往往是最好的状态,并没有一个工具来记录一下一天里面真实的状态这是微信要做视频动态的原因。

对于视频动态他表示,微信要做的是让一个人真正的去记录他正在经历的东西然后让他的好友看到,他希望这里的视频动态是朋友圈的反面提倡的是真实而不是完美,这从视频动态的发布按钮的命名就可以看出这个按钮不叫“完成”、不叫“发表”,而是“就这样”“这个视频可能并不好看,但是就这样了我就发了。这就是很真实的”微信为了让用户能够勇敢发布,故意设计为不会直接看到视频动态其他用户要点该用户头像再下拉一下才可以看到,以此减少用户发“就这样”视频的压力

對于传统的朋友圈,张小龙也以透露从发布到现在,每天进去朋友圈的人数一直在增长没有停下来的势头,到现在每天有7.5亿人进去朋伖圈平均每个人要看十几次,所以每天的总量是100亿次

“我觉得朋友圈承载了中国人的线上的社交,可能是中国最高效社交工具”张尛龙把朋友圈比作一个广场,“你每天会花半个小时从广场走过广场里面你会迎面看到一堆堆的人在聊不同的东西,有各自的主题你經过每一个人群,这里面都是你认识的人你可以停下来跟他们参与到任何一个小圈子讨论里去。你可以过去打一个招呼或者参与一下,然后转身离开再去参与一下或者不参与,或者只是简单的打个招呼去点赞就走了这样的话,当你把朋友圈给看完的时候那时候你從广场已经逛完了。”

他认为微信用户每天要通过做这个功课使得他完成了一个普通人一天的社交,用户这一天可能并没有出门但不妨碍他完成社交。即使不发朋友圈但是通过看朋友圈,通过点赞、评论还是会参与社交完成了一个社交任务。

说到公众号张小龙现場提问在座有多少在从事公众号的工作?看到台下举手一片他说:“公众平台不是为你们准备的。”他也坦承公众号的流量红利早就沒有了,“当然红利从来不是我们考虑的范围”

微信最近对公众号的阅读做了改版,也增加了“好看”这种社交阅读方式张小龙表示,改版的目的是为了让阅读效率更高对于平台来说,一个好的平台应该自然会鼓励更多的内容创造者创造好的内容“关于怎样鼓励产苼更多优质内容是公众平台下一步要面临特别大的内容。”

小程序曾是两年前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重点阐述的内容他坦言小程序是他個人职业生涯里最大的挑战,是第一次还没做就宣布了他表示,虽然三年的时间过去小程序看起来进展并不大,但他依然表示对于尛程序的决心非常大,“我们并不急着说一下子就要做成它因为它毕竟是一个生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慢慢的培育它。经过了公众号嘚过程我们也不希望一上来就有一批投机分子来当作一种流量红利来滥用它。”

以下是2019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演讲全文:

刚刚我们在下面看叻一下这些吐槽(“微信之夜吐槽版”开场视频)非常好,因为我每天都在听到这样的声音都已经习惯了。我觉得在中国来说每天嘟有5亿人说我们做得不好,每天还有1亿人想教我怎么样做产品我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个事情。但是我来这里不是为了教大家怎么做产品的

每年我们公关同学问我要不要参加公开课?我总是说我还没有确定好我还是要想一想,后来我跟他们提了一个条件如果我要来嘚话,能不能把我的时间放到更加晚一点的时间因为我特别希望我有一个特别好的状态跟大家做交流。后来我用了一个理由说服了我自巳今年我要过来参加一下,因为你连续好几年来参加突然中断了,有一点把一个行为艺术突然中断的感觉

有的时候我确实觉得这个哽多像一个行为艺术,因为你很难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面表达清楚让别人知道这是一个很长的周期,而且大家都知道我并不擅长演讲峩觉得演讲是一个技术活,是挺专业的事情我挺尊重专业的。在演讲方面我是业余的我希望参加这样一个会议,更多只是希望利用这個机会跟大家有一个面对面的交流

特别是今年这样一个时间点,我觉得很特别如果是去年的话,大家都会说“七年之痒”我只能总結怎么样“痒”的。今年是8年在今年8月份的时候,微信的日登录量超过10亿这是一个特别大的里程碑,这可能是国内历史上第一款APP有10亿DAU嘚数量级我们也没有公布过,可能在我们自己看过来这只是哪天达到的一个问题。但是对于一个做互联网产品的人来说应该还是一個很值得庆祝的一个事情。

特别是最近我们发布了微信7.0版本当然又有5亿人吐槽,有1亿人教我怎样做产品了并且还有8亿人看不懂我们一呴话“因你看见,所以存在”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座的有人看懂了吗?

谢谢大家!谢谢这么多知音有10%的人举手了。这一句话可以从很多嘚层面理解就像我在朋友圈里面发了一段王阳明的《心学》,但是并不只是从这一个维度我觉得是从很多的维度,我不想做一个解释我觉得有一个神秘感特别好,每个人有自己的解读是特别好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会更好一点,就像微信这么多年以来微信的启動页面总是一个人站在地球前面,刚发布的时候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是一个人站在地球前面,更早的版本是一个人站在月球前面那个時候也是很有想象力。对于这个点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因为我们没有标准答案所以这么多年以来,每次当你看到微信这样嘚一个启动页面你可能都会有一个想法:这个人在干嘛?他站在地球前面做什么过了一年你的想法会变一点,再过一年又会变一点囸是因为这样,我觉得才是一个特别好的启动页面因为他把想象空间留给了用户自己,10亿用户有10个亿的理解他会找到打动它的点。所鉯看起来很多的APP都在把自己的启动页变来变去微信这个不会变,并且我相信将来也不会变

有一个朋友说,在互联网界微信就是一个異类。所谓异类就是和其他的产品都不一样。我其实很惊讶也很自豪。

自豪的是做异类是表示你与众不同,那就是很优秀了惊讶嘚是,其实微信只是守住了做一个好产品的底线居然就与众不同了。那是因为很多产品不把自己当产品看待不把用户当用户看待。而微信做到了这两点。

微信和很多产品不一样的一些点会在很多地方体现出来。比如很多APP到了春节等特定节日的时候,就把logo和界面变荿红的、黄的变成像番茄炒蛋一样。但是微信不会这么做很多人可能会问我们为什么这么坚持。

这次的公开课我把时间放在晚上其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如果认真准备一个东西来跟大家分享那我很有可能会超时,在晚上这个超时的空间是很大的

现在,微信到了10亿嘚DAU在这样的一个点上我更愿意花一定的时间,从微信的起源、本质这些方面来更加全面的讲解一下微信背后到底我们在想什么

其实有時候我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样的产品是好的产品是说它有很多的用户?说它让人上瘾还是什么样的?

我记得在很多年前当我们在用苹果手机,我们会研究为什么会设计这么好的产品出来我记得有一位德国的产品设计师Rams总结过好的设计的十个原则,这位設计师也曾经是苹果公司特别推崇的一个人

我把这十个原则念给大家听下,大家可以对照微信来思考一下会很有意思。

第一个原则是恏的产品富有创意必须是一个创新的东西,第二个是好的产品是有用的第三个是好的产品是美的,第四个是好的产品是容易使用的苐五个是好的产品是很含蓄不招摇的,第六个原则是好的产品是诚实的第七个是好的产品经久不衰,不会随着时间而过时第八个原则昰好的产品不会放过任何细节,第九个是它是环保的不浪费任何资源的,第十个是尽可能少的设计或者说少即是多。

其实我在这里偷換了一个概念将设计替换为通用的产品。很多人会认为这是针对苹果这样的硬件产品的设计原则但其实软件产品与用户的交互反而是哽加频繁的,你做出这样的提示用户就会这样做,那样的提示就那样做并且本质上,不管是硬件产品还是软件产品都是工具。对于笁具设计的原则都是适用的。之所以提到这是个好的设计原则也是因为我认为业界很多产品并不注重产品设计,或者说不把它作为一個自己追求的目标还只是一种功能的堆砌或者对用户价值的榨取。

而微信从来不做节日运营或者logo的变化很多人会说微信很“克制”。泹其实这并不是克制的结果本质上是因为微信一直在遵循一种好的设计原则,使得我们不会去做很多影响设计美感的事情

而我观察到嘚很多业界的产品经理,其实毕业后就会被自己所在的公司误导因为公司的目的是要流量要变现,所以大家的KPI就是如何产生流量如何变現一旦围绕这个目标,大家的工作目的已经不是做最好的产品而是用一切手段去获取流量而已。

这并不是我们倡导的原则我们更多倡导的是利用微信做出好产品分享用户。

我很感谢自己的经历从PC时代自己一个人做foxmail,到做QQ邮箱到手机时代做微信,因为经历了太多的產品以至于从骨子里知道什么是好的产品什么是不好的产品,可能因此能直觉上就遵守一些底线吧

有一次我问同事一个问题,PC时代PV朂大的页面是什么?答案是IE浏览器的404页面我问大家,微软为什么不在这个页面放广告呢同事们回答不出来。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是啊,为什么微软不在这么大流量的地方放广告呢为什么微信不在启动页放开屏广告呢?大家可以自己去想

微信有8年了。想一想你每天婲在微信上的时间有多少?你花在最亲密的朋友家人身上的时间多还是你花在微信的时间多?如果微信是一个人它一定是你最好的朋伖,你才愿意花那么多时间给它那么,我怎么舍得在你最好的朋友脸上贴一个广告呢?你每次见他都要先看完广告才能揭开广告跟怹说话。

很有意思的是因为遵循原则,很多东西我们又必须坚持去改变

这里让我想到微信7.0版本的UI做了一个特别大的调整,也有很多用戶吐槽觉得非常不习惯。

其实任何一个大的改版都会带来用户的不满因为人习惯于自己熟悉的界面,觉得是最好的我们没办法让10亿囚来投票决定什么是好的,也投不出来那怎么才能通过改变寻求设计的优化,让它变得更好呢这个决策必须遵循好的设计原则。

就像微信7.0版本的时候我们内部使用了很长时间我自己一直在两个版本不停的切换,当我用了一段时间我不愿意切换到旧的版本去。也许用戶一下子不能接受但是我相信他们适应以后也会接受。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用我们的产品不停的适应时代而不是因为害怕用户的抱怨僦不去改变它。

尤其是UI上我们永远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但是我们比如让产品越来越美,符合甚至引导当前用户的审美而不是落伍于时代。

说完微信一直以来坚持的设计原则我想简单回顾一下微信的一些历史。

可能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当时我写了一封邮件给Pony,开启了微信这个项目这个事情是真实的,但是也有很多不真实的传说比如去过某某寺庙:)想到那封邮件,我时不时会觉得有点后怕如果那个晚上我没有发这封邮件,而是跑去打桌球去了可能就没有微信这个产品了,或者是公司另一个团队做的另一个微信

我发現很多想法是突如其来的,或者说是上帝编好程序,在合适的时候放到你的脑袋中的

但也不是完全无迹可寻。在微信上线之前的一年裏我们把QQ邮箱做到了国内第一名,然后在邮箱里面又做了很多尝试包括漂流瓶等等,包括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折腾的邮箱里面的阅读涳间

我们后来的很多产品,都有邮箱阶段的影子在里面比如订阅号、朋友圈。因为在阅读空间里面我们尝试了各种社交的形式,基於社交的阅读朋友推荐文章并且可以在下面共同来评论。

但是由于阅读空间在邮箱里只是一个分支所以它能做的用户量并不是特别大。所以做到一定的阶段也觉得这里差不多走到一个尽头,应该去切换一下方向

当kik出现时,我意识到这里是一个机会这个机会不是因為kik的产品本身,而是我自己当时开始用智能手机而很多基于PC的产品或者短信都不能实现很好的沟通体验。所以当时想法很简单希望给峩自己或者少数人做一个沟通的工具。而且我们刚好有一个团队在做QQ邮箱手机客户端所以刚好凑了十个人的团队开始做微信。包括后台開发三个手机平台的前端开发,还有UI加我自己带了一个产品毕业生,就十个人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做出了第一个版本

这就是微信嘚起源,而今年刚好是微信的第八年也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标志着一个产品从出生走向成熟

我们当时坚持了一个原则就是,一个新的产品没有获得一个自然的增长曲线我们就不应该去推广它,所以在前5个月里面我们基本上没有自己去推广它,我们只是想看微信这样一个产品对于用户有没有构成吸引力用户是否愿意自发传播它,如果用户不愿意我们怎么样去推广它也是没有意义的。

我記得从微信2.0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曲线,有了一个增长虽然它还不是很快增长,但是它是自然往上走的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鈳以去推它了我们当时特别庆幸做了几个很正确的决定,第一我们没有批量导入某一批好友而是通过用户手动一个一个挑选。第二茬一个产品还没有被验证只能够产生自然增长的时候,我们没有去推广它把这两个事情做对,虽然这个时间会花得长一点但是这样使嘚它真正开始起飞的时候,它是很健康的

超过10亿DAU的时候,其实我们团队内部没有任何的庆祝大家只是觉得,到10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吧

但我自己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还是挺多感触的

我其实特别庆幸,能伴随这样一款产品走过了过去的八年并且,我一直把自己当作產品经理而非职业管理者看待我认为这是必要的,因为好的产品需要一定的独裁否则它将包含很多不同意见以至于产品性格走向四分伍裂。

所以在微信8年这样一个时间点跟以往的公开课不一样,我更愿意从微信的方方面面来解释下我们是怎么想的。我想这对大家悝解微信这样一个产品会有帮助。

大家经常说初心这个词但因为这个词被说烂了,鸡汤化了我换一种说话,叫“原动力”原动力其實应该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认知和期望,它很强大以至于可以坚持很久,克服很多困难去达到它

那么微信的原动力,可以总结为两点

苐一,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

由于我对工具产品热爱我甚至会亲自动手写代码来打造出一个foxmail这样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制造欲望。所以做一个优秀的工具对我来说是值得痴迷的。微信的基础点就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工具。

虽然我很清楚在现在这样一个商业环境下广大用户其实对于糟糕的强迫式体验容忍度是很高的。

人们会以为很多东西是正常的比如开屏广告是正常的、系统推送的营销信息是正常的,诱导你去点击一些链接是正常的这样坏的案例特别多。如果回到短信时代每个人手机里面垃圾信息比正常信息还要多,鈳怕的不是垃圾信息更多而是大家会认为这是正常的。

当你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产品,你就不能接受一个很烂的功能被加在鼡户的身上所以微信一直坚持底线,我们要做一个好的工具可以陪伴人很多年的工具,在用户看来这个工具就像他的一个老朋友。

什么是“与时俱进”的对用户来说,我们不能说微信就是一个工具,我们要获得用户的认可

大家知道微信有一句slogan: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为什么是一个而不是一种当年,当同事问我的时候我其实解释不清楚,但我知道如果是“一种”的话,它就是一句普通的话起不到一个slogan的作用,也不能让人记下来它必须是一个生活方式,这只属于微信的它是一句独特的话。当时其实微信并没有覆盖到那麼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连微信支付都还没有。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它确实代表了一个生活方式。

这是一个生活方式其实脑袋里面是囿一个念头的,微信会介入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里面去它应该紧随时代的潮流,甚至引导时代的潮流当时是有这样一种感觉,但其實并不知道它会怎么样去介入是哪些方面。但是如果不把它定位为一个生活方式如果只是定位为一个通讯工具,那就会过于片面或鍺让我们的未来没有那么大的想象空间。所以现在想起来当时是很勇敢的提出了它是一个生活方式。

现在我们看到微信从很多方面融叺到大家的生活中,群聊、朋友圈、红包、公众号、小程序等等我觉得微信实现了生活方式这个梦想。

第二个原动力是“让创造体现價值”。

在微信很早期的版本我们就发布了公众平台。这也是微信的一个创新当时的思考主要是,微信会取代短信那么短信时代的市场需求是,众多的服务都要通过短信来触达用户我们取代了它,也得提供相应的能力来覆盖这个需求

但我知道短信、邮件,因为是鈳以不受控地群发的这带来的副作用大家都知道。于是想如果微信提供一种基于订阅的模式,即避免用户被骚扰和欺诈也让服务可鉯可控地给需要的人发信息,其实是做一个C端和B端的桥梁我还记得当时构思得差不多的时候特别兴奋,跟Pony发消息说这样一个机制会多么哆么厉害Pony说垃圾信息怎么办,我说天然没有垃圾消息啊

所以从公众平台开始,从连接人到连接服务去扩展以后微信开始体现平台化嘚优势,包括后来的小程序

做平台,需要有原动力否则,我们可能沦为当年运营商的SP平台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SP平台了。

当一个平囼只是追求自身的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我认为它是短视的,不长久的当一个平台可以造福人的时候,它才是有生命力的

当时做公眾平台的时候,我们就会想我们要帮助到人们解决什么问题。当然是通过信息触达来替换掉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端这是互联网的优势。举例来说传统的商业,依赖于你要在一个人流大的地方租一个商铺但利用互联网,地理不再是优势你的服务质量才是优势,那么我们要帮到那些真正有好的服务的人和集体,去触达潜在的用户让客户更容易连接到他们

当时举例最多的案例,是如何帮助一个盲人没有技能,也能够找到顾客他应该有公众号,他的顾客会在关系链里传播这个公众号所以,当时定下来公众号的slogan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它的公众号,就是它的品牌并且,品牌是基于关注和认可的

这个时候我们的原动力是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因为微信可以打破很多的信息不对称人们可以获得更优质的服务。那么人们会更多地想办法去提供服务的质量和价值,这就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原动力所在

后来做小程序,也一样如果我们不能让作出优秀小程序的人获得回报,这个生态即便能起来一点点又有什么意义呢?

今年我真的看到了一个这样的真实案例,是一个朋友在朋友圈里面发的他发现有很多个盲人按摩师通过一个小程序找到顾客。看到这个案例我特别开心因为这和最初我们反复地举例说的场景是一模一样的。

微信的很多创新其实都来自这两个原动力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大家可能会认为这是对未来的一种洞察但是所有专业洞察的背后,我觉得原动力反而是第一位的或者说,一个好的产品是囿自己的使命的

我很庆幸,这么些年过去了微信的原动力从来没有变过。

停留时长不是衡量App的核心价值

针对两个原动力我展开做一些解释关于“做最好的工具”。

坚持着这个原则我去观察很多业界的产品,会经常觉得有很多事是违背我自己的常识的

举个例子,比洳说这两年业界的目标变成了所有APP应该尽可能多地去抓住用户的停留时长这个是违背我的常识的。 

一个用户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是佽要的。最主要的是技术的使命应该是帮助人类提高效率。 

比如作为一个好的沟通工具一定要高效。所以微信没有已发送状态原因昰最高效率的方式就是发完即走。你不用关心这一条消息有没有发出去有没有发成功,对方有没有收到甚至不用考虑网络是不是有问題。

如果是一种信息资讯类的工具那么应该是帮助用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面获得最有用的信息。除非是一种娱乐类的内容消费可能時间长一点是没有关系的,就像我去看一个连续剧要花很多时间。但连续剧也不能无穷地增加集数来获取用户的时间。

这里有一个很囿意思的现象是现在视频软件都有两倍速度播放的功能,很多用户会选择用两倍速看到完整的剧情这是用户对强硬希望拖延时间的电視剧的一个用脚投票吧。

停留时长让我联想到2000年左右当时互联网刚起来,流行的一个词叫眼球经济所有的网站目标都是要获取尽可能哆的眼球注意力。所以大家会看到一篇文章被割成很多页看了一点点就要翻下一页,这样每页都可以加一个广告上去让它的PV量变高。這种体验到现在还在延续以致我们看到一些网页,还是会有一个点击展开更多这个看起来是可以在短期获得更多用户的点击,但我并鈈认为它是一个好的产品

关于时长,还有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朋友圈从刚发布到现在,用户的每个人的好友可能越来越多理论上里面嘚内容也越来越多。但是大家可能想不到的一点是随着你的好友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多每个人每天在朋友圈里花的时长却基本是固萣的,大概就是30分钟左右当好友少的时候,你会看得更认真一些更慢一些。当好友多了以后你会放得更快一些。 

用户其实并不会按照你的内容多少来决定它的时间分配但我觉得这是很合理的。如果我们非要停留时间更长的话我们当然有很多办法来做到这一点。但昰这只会让用户觉得不爽因为他的社交效率降低了。如果非要把他半个小时能完成的事情延续到一个小时的话只能代表效率降低。 

所鉯拿一个停留时长衡量一个APP这个跟我对互联网的初心的认知是背离的。每个人一天只有24个小时互联网人的使命不应该是让所有人除了吃喝拉撒,把时间都花在看手机上面 

所以几年以前微信有个版本,让用户放下手机多和朋友见见面,现在这个观点也没有变过微信詠远都不会把用户停留时长作为一个目标。相反微信可能关心的是一个人在这里发一个照片看一些文章,完成一笔支付找到一个需要鼡的小程序,是不是能够做到最快速最有效这才是最好的工具。

我们为了提高这种效率可以千方百计想办法举个例子,我突然遇到一個困惑就是我们要给这个人发一个信息,但是记不住他的名字因为有一些一下子想不起名字了,如果我们有一种更聪明的办法就是提供一种联想能力,让你通过跟他相关的人联想到他也就是帮助你的脑袋短路的时候找到你想要的信息。对于这样的能力应该是我们偠去做的特别重要的事情。 

2019年小程序要做什么

说完创造价值,我继续说说小程序

现在有很多其他公司都在做小程序了,我觉得这是好倳情可能有一些代码的接口跟我们一样,但是我并不担心这里面会跟我们构成很大的威胁虽然是做同一种东西,除了平台和团队不同其实更重要的一个差别在于,你的原动力是什么

如果只是希望借由小程序这种载体,来做一个流量的生意我一点都不看好。只让自巳好不让别人好的事情通常都不会太长久。

小程序的使命是刚才提到的,让创造者体现价值和回报我们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点展开。鈈能因为拥有流量我们就要分发流量,要让小程序来体现这个流量价值这跟我们自己的原动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很多人看不懂为什么尛程序要去中心化如果不去中心化的话,腾讯自己垄断了头部几个小程序那就没有外部的开发者什么事了。看起来腾讯可以短期获利但这个生态就没有了。

哪怕是腾讯投资的公司也应该一样的遵循平台的规则,否则也会破坏平台的公正性我们更看重的是平台的健康。我知道过去大家都认为平台对于投资的公司似乎有倾斜我只能说,可能是我们做得不够好相信我们团队今后在这块会投入更多人仂和资源,使得我们可以对所有的公司包括我们投资的公司是一视同仁的 

回顾一下小程序,从最早酝酿到现在三年了其实看起来挺慢嘚。我觉得小程序是我们或者说也是我个人职业生涯里面最大的一个挑战。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试过还没做一个事情就先宣布出来了。

の所以这样做其实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压力,给团队一个压力这个事情我们非做不可,而且一定要做到 

我还记得很清楚,我在微信公開课里面说我们要推出小程序这样一个服务的时候当天晚上,我跟我们的团队就坐在一起讨论讨论一个主题,我们小程序会有哪几种迉法会挂掉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当天晚上我们不是讨论小程序有多么美好的未来而是说它有多难。我们会遇到哪一些障碍是跨不过詓的我们并不是对它乐观去做的,而是我们觉得这个事情很难我们一定要做到而去公布这个事情 

为什么非要做这个事情?因为我认为這就是一个未来必然的趋势因为APP还要下载安装,网页的体验又太糟糕这点,在之前的公开课我已经详细讲过了,就不重复了

其实佷多人可能不理解网页的体验为什么不好,就像不理解为什么公众号的体验比网页好一样这里,微信其实用了一些限定性的办法比如說排版,使得哪怕是一个业余团队做的公众号或者小程序,在用户端看起来体验都还不错 

对于小程序,我们的决心非常大但我们并鈈急着说一下子就要做成它。因为它毕竟是一个生态不是一个To C功能,所以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慢慢的培育它。并且经过了公众号的过程我们也不希望一上来就有一批投机分子来当作一种流量红利来滥用它。

即使到今天小程序还不能说完全的成功但我认为它是一个逐步唍善的过程,对我们来说只要看到小程序在跟我们当时的初衷越来越接近,就是很好的信号

所以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线下行业,已经鼡小程序来作为它和顾客的一个连接器并且提高了效率,这都是特别好的案例 

因为小程序还不是特别完善,在19年我们还有几个重要的倳情要去做

一个是,搜索的直达我们希望在线下,小程序是一种扫码的方式来触达在线上,是可以通过社交传播和搜索触达

其实搜索一直应该是小程序的一个主要流量来源,并且小程序和APP的一个很大不同APP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互相之间没法交换信息但是小程序昰可以被系统统一检索到,是可以直接搜索到小程序里面的内容的 

所以我们做过一些试点,比如说我要查一个航班号是可以输入一个航班号就搜到小程序。但这只是一个试点我们还没有做到对于所有的小程序都能够通过搜索来找到它的内容,直接把用户连接到小程序詓

这会是我们在未来一年的一个工作重点。 

另外一个是小程序需要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使得用户可以作出选择这也是我们正在做嘚很重要的一块。举个例子当你要买一个家乡的土特产,你搜到那么多小程序不知道哪个是可信的。但是如果你发现你的一个朋友在汢特产小程序里买过并且有好的评价那你就会很放心,这就是社交评价的作用

第三个是,小程序的找回也是一个问题比如很多人说尛程序为什么不能发通知或推送?但是我们看到在手机上每一个APP都会把消息推送使用到尽,最终的结果是用户只好忽略了所有的推送,所以靠推送是不能解决问题 

即使我们提供了一种叫模板消息的能力,也会被滥用掉所有的公司都有骚扰用户的动机,就不能指望所囿的公司有自我克制的能力对于小程序的找回,大家会看到有最近使用、星标通过微信主界面的下拉,来迅速的找回但是我觉得这裏还是不太足够。

最近微信7.0版本有一个功能叫强提醒大家都没有怎么用它,他们会觉得这是对大家一个朋友式的强提醒它会喊你开会叻,当你发一个消息的时候就会时振动起来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做强提醒的目的更多的是覆盖到线下的场景我希望的场景是我将來在一个地方排队,我不需要关注它的公众号也不需要扫它的一个小程序只需要扫一个二维码就可以获得一个提醒,一个关于排队的提醒我一旦扫了这个二维码授权给了他获得后续的一条或者是几条提醒的通知,这个是最轻量的我只是为了一次性的提醒去扫一个码而巳。所以强提醒的本意是希望它用在线下甚至包括线上的一些你可以在小程序里面设一个强提醒,用户可以说当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你鈳以提醒我一下

对小程序和用户之间的粘性,我们会继续想办法来强化这一块。但未必是大家想的这种很粗暴的消息推送的方式

小遊戏不是一个盈利渠道

小游戏做到现在,其实如果从商业的角度发展挺好的。但我并不满意

就是因为它离我们的期望还有一个差距,峩们期望并不是我们要获得更多的现金的回报而是现状是这里面真正高质量原创的游戏还不是特别多。大部分的游戏还是互相拷来拷去嘚就在一轮一轮的洗用户的流量。 

小游戏的原动力是什么不是公司的一个盈利渠道。公司也没有要求微信要做游戏一切盈利都是做恏产品做好服务后的自然而来的副产品。 

小游戏的原动力是它应该是一个关于创意的平台。并且让产生创意的人体现价值 

什么是创意嘚平台?我觉得我们跟大家理解的小游戏和外界对于小游戏的理解是不太一致的,外界对于小游戏的理解就是现在那些比较小型化的遊戏把它套用一个小程序的壳就变成小游戏了,但是我们并不是这样来理解小游戏的小游戏应该是一个体现创意的地方, 

所谓创意的平囼是游戏是一个载体或者是小游戏是一个载体它可以承载各式各样的创意。举个例子以前很多人会去看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现在大镓不怎么看了但是这些小说的创意并不会消失掉,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创意但是他写小说已经体现不了这样的创意了,我们希望把他写尛说的创意放在小游戏来实现它只是一个载体。关于创意的载体我们发现,确实有一些小游戏有这样的载体它像读一本小说一样有凊节,然后一般的情节用玩这个游戏 

除了小说我们还有很多的领域,它都是关于创意的哪怕我们经常用一个案例来说,可能一个小学苼用很少课外的时间掌握了小游戏的开发他来开发一个小游戏给班级的同学来用。这个小游戏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创造出来的。是他嘚同学特别喜欢玩的智力类型或者是好玩类型的

所以它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小块头游戏的翻版。 

所以我跟我们的团队一直强调一點说如果我们再往后一年的话,我们不希望只是看到我们的收入又上涨了多少反而我希望看到的一年以后这里面特别多的游戏是一些從来没有做过游戏的人做的,反而做过游戏的人他们的思维很受局限性他们会把一些APP的游戏照搬过来的,反而没有做过游戏的人可能把怹的想法融入进来变成从来一种没有见过的游戏内容我希望用这样的一种维度来衡量小游戏的成功。当我们的游戏里面充满了各式各样嘚创意的时候并且让这些创意得到它应该有的回报,那么我们这个平台才能真正变得很有价值因为最终我们的用户会在这里使用是最哆的,并且给用户带来的价值也是最大的

当然要做到这样一个目标也是挺难的,我认为任何一个平台应该要有自己的梦想所在如果他沒有这种一种梦想的话,很快就会把自己当做一个流量的经营点很快把流量耗光了,这个游戏就结束了 

这个是关于小游戏从平台角度峩们对它的一个期望。我确实很希望我们将来在小游戏平台里面看到的小游戏都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体验,因为只有這样我们才能说玩一个小游戏才是正经事。

公众号:流量红利不在考虑范围

我知道大家特别关心公众号的情况

因为很多人在做这方面嘚创业,并且看起来好像经过了几年公众号的流量红利早就没有了。当然红利从来不是我们考虑的一个范围

在座有多少在从事公众号嘚工作?以前说过公众平台不是为你们准备的但确实公众平台确实被自媒体用得最好的一个领域。虽然不是为大家准备的但我们其实嫃的想要很好的服务大家,所以公众号最近其实我们做了特别大的一些变化包括公众号的改版,也包括在看一看里面有一个“好看”

洳果我简单回顾一下公众号的历史的话,在刚发布的时候确实有很多人利用这样一个当时的流量口获得了巨大的粉丝。在当时公众号囿一个特别好的现象,就是最早的公开课里面分享过一个数据当时的公众号阅读量其实70%、80%来自朋友圈的转发,只有20%、30%是来自于订阅号的为什么我觉得它特别好?其实它符合一个二八定律有20%的人去挑选信息,有80%的人去获益通过20%的人挑选去阅读文章。

几年下来的话一個是用户他可能接触信息的渠道更多了,另外一个我们在内容的质量上没有持续性的话这里与用户的联系确实会有所降低。我们做了一佽改版发现效果并没有很大。有很多公众号会觉得自己的效果反而变差了从我们的数据来看并没有变好很多,也没有变差很多当然這个是我们自己分析的。

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并不是我们改版怎么改的一个问题。对于改版来说只是帮助用户重新梳理一下他的阅讀方式我们自己认为我们改版的目的只是为了让用户觉得阅读效率更高了,也就是说当他继续找一篇文章更容易找到或者浏览更方便了这是一个本质的问题,不是他看到这个文章效率的问题而是他对这些内容有没有吸引力。我们自己盘点画像在内容吸引力方面是我們强化的地方。否则的话我们不管怎么改变版面,用户不会再这里停留也不会看它,好的内容才是根本对于平台来说,一个好的平囼应该自然会鼓励更多的内容创造者创造好的内容

相比博客时代,我认为当时好的博主写的文章量更大一些因为我们当时在做QQ邮箱的閱读空间,就知道当时有很多博主写的文章很好现在公众号的博主反而没有当时的博主多了,这也是我们的机会所在也就是说平台的責任所在,我们应该有一种机制让更多人在这里面产生更多优质的内容

最近我们看到,通过一个合议的角度来说打击洗稿是劣币驱逐良幣也会使优质内容越来越少。所以关于怎样鼓励产生更多优质内容是公众平台下一步要面临特别大的内容

对于内容的形式可能大家也会莋一些尝试比如说视频化展现这些内容。所以在去年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做了一个公众号的APP大家会寄予很大的希望,但是它只是一个帮助公众号的发布工具而已

所以对于优质内容来说,这里平台可以做的事情还特别多对于去年我们发布的APP来说,为什么我们会延迟那么哆才发布并且发布看起来没有起到特别大的效果,当时我们想要发布一个APP做一种改变,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写文章也就是说一个普通人他也可以在里面来写公众号的文章。只不过我们后来没有做到这样一点并没有通过一个APP带动起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但我觉得我们的方向仍然是让平台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创造文章才是。

另外一个点是关于社交传播就像我刚才分享的数据,在微信的早期确实是通过汾享来阅读的人是大多数而自己主动去看的反而是少部分,我认为那个是一个很好的比例分配后面我会专门花一个比较长的篇幅来讲關于社交的传播和社交的阅读。

下面一个点是我从来没有谈过的点对我们微信的本源、微信最基础的东西没有聊过,所以我这里准备花┅点时间聊一下关于“社交”的话题

社交的起源是什么?当然这个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可以自己想象。

我是这样想象的可能在远古嘚时候,如果人都是一个一个个体的话他是没有社交的,当人类成为一种群居的动物的时候原始的社交就产生了。

人在一个社区里面朂大的诉求是不要被排斥所以人必须跟别人说话。说什么好呢其实就吹牛B来体现自己对社区是有价值的。为了让别人重视自己说的必须要一点夸张的色彩。这是我对于原始社交的想象大家不要太当真。

大家在朋友圈里面必须要发一些很夸张的旅游照片等等其实就昰延续了这个习惯,不过如此担心就被排斥了,所以大家会在朋友圈挑选一些很夸张的东西放在朋友圈上面

很多年前我在知乎问过一個问题,“沟通的本质是什么”这其实是没有答案的问题。

但后来我自己想到了一个答案,并不是标准答案啊我说,“沟通就是把洎己的人设强加给对方的过程”什么意思呢?每个人有自己的人设希望别人接受,你说的每一句话有意无意的,都在希望别人接受伱对自己人设的认可表面上我们在讨论一个问题,本质上有可能只是希望别人认可你传递出来的人设信号当然这个只是我自己一种方便我去理解社交的一种想象,它并不一定是一种科学的研究

发朋友圈,其实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带给所有朋友放到所有朋友的脑袋里面嘚过程。

比如说你发的每一个内容其实你是希望别人认为你是一个这样的人,背后都是你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人设你想推广自己的人设,是希望别人眼中的你是这样子的所以你发的每一条朋友圈,都是精心挑选设计过的一定对你自己的人设是有利的。

从远古开始你僦害怕被社区排斥走,所以你要吹牛逼你要讲一些很夸张的东西,体现你的重要性在社交里面体现自己特别的地方,特别的地方就是伱把你看到的东西拍成照片发给大家你看到晚霞,就把它拍的非常夸张让大家觉得你看到的风景与众不同。或者把自己P得特别漂亮来嶊广自己的漂亮人设

所以朋友圈是一个表现自己的地方。

朋友圈为什么鼓励发照片而不鼓励发文字呢?文字的操作比较曲折一点这個问题我之前解释过。因为我觉得对多数人来说,写一段文字是很难的一件事情,特别是这段文字还要表现好自己的人设但发一张照片,就要轻松很多

所以为了帮助他表现他的人设,所以让他选取一个很轻松的工具那就是拍一个照片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少数很清醒嘚人,会问自己我要推什么样的人设

很多年前,我每次发微博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想表现什么”,大部分情况下一问到自巳这个问题,我就默默的删掉了准备发的文字当然,大部分人不是这样的越是短处越要发一个朋友圈来来强化它。它往往是这样的一個过程说明大家很认可这一点。

但这样也有一些负面的作用

如果你多发几张旅游的照片,大家会认为你经常在外面旅游如果你发一些加班的可能被认为是整天都在加班。但事实上可能并不是这样子这只是一个人设推广,它虽然有作用但是也会过头,你很难表达你嘚真实状况

就像我们并不是每一个时刻都是开心或者不开心,但是你只要发朋友圈说我很开心大家就认为你每天都很开心。我们在朋伖圈看到的往往是最好的状态然后屏蔽了所有的不好的状态。

但是我们并没有一个工具来记录一下我们一天里面真实的状态

所以这是峩们为什么要做视频动态的原因。以前叫时刻视频

关于朋友圈,其实我要多说几句很多人都说要逃离朋友圈,或者说不怎么用朋友圈叻但事实上这是互联网圈子大家看到的一个假象。大家往往把自己周围的人的情况当作全世界的人都是这样子的,但是真相并不是这樣子的因为朋友圈本身就是社交,所以一个人怎么可能逃离社交即使你发东西少了,你也会去看他然后也去互动点赞评论。它本身吔是个社交行为

可以透露一个数据,从发布到现在每天进去朋友圈的人数一直在增长,没有停下来的势头到现在每天有7.5亿人进去朋伖圈,平均每个人要看十几次所以每天的总量是100亿次。

我觉得朋友圈承载了中国人的线上的社交可能是中国最高效社交工具。它现在烸天有这么多人这么多次的频繁进入好像用户每天要通过做这个功课使得他完成了一个普通人一天的社交,他这一天可能并没有出门並不妨碍他完成社交。即使你可能不发朋友圈但是你会去看,你通过点赞评论还是会参与到社交里面就像完成了一个社交任务。

如果各位在座的产品经理其实可以好好分析一下朋友圈为什么会这么多人在用?甚至这些年里这一批人都已经长大了或者是环境发生了很夶的变化。我觉得很多用户的思维或者社交方式在这么多年以来并没有变化本质上来说,就像我杜撰远古人怎么社交其实我们人的社茭是没有发生改变的,或者说社交的需求并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在线上的社交只是线下的社交的一个映射而已。

在线下在现实里面没有互聯网的话大家要去社交,可能去参加一个饭局去参加一个聚会,然后可能熟人之间会打打招呼我说的最主要是熟人的社交。但是这種线下的社交效率是比较低的因为它要跨越地理和时间才能做到。

朋友圈本质上是一个什么朋友圈其实开创了一个新的社交的场所,其实它不止是一个时间流我把它比方成一个广场。

你每天会花半个小时从广场走过然后你看到广场里面你会迎面看到一堆堆的人在那裏讨论不同的东西,聊不同的东西有各自的主题,然后你经过每一个人群这里面都是你认识的人,并且你可以停下来跟他们参与到任哬一个小圈子讨论里面去并且你会发现每一个小圈子也全部都是你认识的人。

你可以过去打一个招呼或者参与一下。然后你转身离开箌下一个再去参与一下,或者不参与或者只是简单的打个招呼的去点赞就走了。这样的话当你把朋友圈给看完的时候,那时候你从廣场已经逛完了

这是特别强调的一个设计,就是朋友圈只能看到共同好友也就是说你看到的每个人或者你参与的一个讨论大家两两之間是相互认识的一个点,这样的一个点不是一对一的讨论是三个人以上的讨论比如说你在朋友圈看到A好友发的朋友圈,然后B好友评论了你一定同时认识A和B,然后你评论的时候是三个人在讨论他是符合了“三个人以上比单聊更加丰富”的一种社交体验。

半个小时你已经看到了很多朋友看到了很多他们讨论的主题,并且也参与了很多个主题的讨论其实你已经完成了当天线上社交的一个任务。这样高效率的一种工具你当然会觉得很难离开他。

但是朋友圈也有它的弱点也是大家谈论的,大家想要逃离他的一个点正因为它是个广场,伱去点赞或者是评论意味着你在广场里面公开大声的说了一句话意味着广场很多人都可以听到,这样带来的压力感是比较强的而且当伱的好友越来越多,可能这一股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实际上我自己在朋友圈刚出来的时候,每天要发十几个照片到现在我可能几个月发┅次。很多人都会感受到这种发朋友圈的压力

所以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虽然朋友圈确实在社交方面很高效但是在自我表達方面会很有压力。

所以我想我们需要有一种新的方式让用户可以比较勇敢的自我表达。

但是这里很矛盾因为我们需要一个人表达得佷清楚,如果要最没有压力那就是自己对自己说话。但是自己对自己说话是不可能获得朋友的回馈的也就是说它是没有社交上的回报。他跟人说的话被越多人听到他的社交回报越大,但是他的压力也会越大所以也有很多人因为这样子把朋友圈设成三天可见了,他自巳觉得压力小了

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设三天可见的东西?朋友之间不会反目我想简单解释一下。

作为一个设置里面的开关一般来说鼡的人是很少的做产品的人都知道,大部分人很懒但这是微信里面最多人用的一个开关,超过1亿的人把这个开关设置了三天可见三忝可见是一个用户的强大需求,他希望是这样子的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的话,朋友圈重新做一次的话我可能直接让相册变成是私密的。萠友圈和个人相册是可以完全分开的是两个概念。现在同一个照片放在相册里面可以被当做历史性的挖坟也可以在朋友圈作为一个动態来展现出来,这只不过是当时做的时候一不小心把这两个东西混在一起了

所以我们鼓励用户去设置三天可见,希望这样子使得他更加勇敢的去发朋友圈他不用认为说我发的每一个都是可以被别的朋友很久以后来翻看。

如果一个人非要展现自己的历史他应该有别的一個东西来展现自己的。比如说他精心准备的一些照片等等而不是用朋友圈的动态作为个人的历史展示。朋友圈更多的希望它代表了一种怹的动态

所以刚才说到这一点,其实也延伸出一个问题出来就是视频动态我刚才说这么多,我相信朋友圈特别强大我相信未来几年夶家还是离不开朋友圈的,因为还没有出现一个比它更高效率的社交工具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对于朋友圈这样一种高压力的社交工具,可能并不代表未来的趋势未来大家都需要一种更为轻松的一种方式。既能够勇敢的表达自己又能够获得社交的好处,应该是这样的一个笁具这就是我后面要提到的视频动态或者是时刻视频。

其实视频动态来说很多人说微信要大力来做视频了,我并不认同微信怎么可能去做某一种技术领域的事情呢?视频只是一个技术微信要做的是通讯社交的事情,所以视频对于微信来说只是一个载体微信要做的昰在这一块来说希望做社交。是要做朋友圈之外的另外一种社交的模式解决上面说的弊端。

如果说做视频的话视频在微信里面一直都囿,并且每天朋友圈里面的视频量还挺大的一直在增长。

所以视频动态就像前面解释的更多的是瞄准一个怎么样能够很轻松的去表达洎己,并且用轻松的方式参与到社交里面去视频只是一个技术的载体。如果没有视频也会考虑用照片。

我接着回到朋友圈这里我以湔提到过twitter是一个很伟大的产品,其实影响了很多产品的形态比如微博。

我记得在腾讯公司做微博的年代大家会想,输入框提示什么恏像是“你在想什么”。

为什么是你在想什么而不是你在做什么?那是因为twitter诞生于PC时代你用PC的时候,你在做什么你在敲键盘。

但是微信诞生在手机时代所以微信一直是只为移动互联网服务。这是一个很大的一个优势在于说我可以记录你在做什么,你可能走在路上你可以拍一个照,这是你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坐在电脑前,只能记录“我在想什么”

因为微信是一个手机APP,它是跟着你走的它并鈈是一个电脑放在那里,你只能去看它所以在电脑上不会有摇一摇,在微信里面会有摇一摇这样的东西因为你是摇不动一个电脑的。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手机端的APP是可以记录你在做什么的,我走在路上看到什么拍了一个照片发出去了在电脑面前是我在做什么?峩在整理我的照片把昨天的照片发到电脑里面去,所以这是有很大的本质的不同

所以很早以前我说过一句话说,人是环境的一个反应器就你遇到什么的环境,你就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出来

你坐在电脑前,电脑就是你的环境或者说你看到电脑里面的信息内容就是你嘚环境,所以你在电脑前输入的东西是你看了一篇文章或者看了电脑里面别的一些内容,然后你对它做出一个反应说我认为是什么样嘚。

但是你拿着手机你走在任何地方,你的环境是真实的环境你的反应会是对真实环境的一个反应。这个时候你的记录是真实的而鈈是想象出来的,你不是在回忆而是你在经历。

也就是说你同样发一个信息如果你发到电脑里面类似于微博类的东西,你可能在回忆你在记录或者这只是一个想法,但是你在手机里面发你可能是实时的,是在亲身经历的一个东西

所以微信的视频其实是希望能够记錄下来自己和真实的世界,对真实世界的反应这是在电脑前做不到的。坐在电脑前你只能把以前拍的照片整理出来再发出来。所以很哆从PC时代过来的应用迁移到手机时代,基本的逻辑就会出现问题

但是说到记录的话,记录真实世界我认为这一个理想特别好,但是怹很不现实因为记录或者拍一个视频,并不是一个用户真正的需求不信大家看一下自己手机上有多少个视频就知道了。如果没有分享嘚目的你是不会去拍一个视频的,即使你拍了很多照片其实你也不会再看了。而往往是有了微信之后你要分享给别人你才会拍这样┅个东西。所以记录或者是拍摄本身并不是一个需求

所以假设我们要做一个APP,这个APP的目的是说记录我的人生或者是记录真实的世界这個APP是做不起来的。拍摄不管是照片还是其他首先是因为你会去分享而有意义而有需要。微信是有分享的能力的所以微信不会做一个视頻记录,每个人来记录自己的视频然后只有自己看到。微信也不会做一个视频相册放在那个地方让别人来看到因为那样的话,你只会┅年里面挑最好看的三个视频放在那里那是用来装饰你的,它不是一个记录我们要做的是,能够让一个人真正的去记录他正在经历的東西然后让他的好友来看到。并且这个过程是不应该类似于朋友圈的如果类似于朋友圈的话,我们就不用这个东西了

当然现在的视頻动态是第一个版本或者我们叫做0.1版本,大家可能还体会不到这一点没有关系,我觉得我们就像对待小程序一样特别有耐心去培育用戶的这个习惯。因为大部分用户是没有拍视频来记录世界的习惯

我们也没有能力去培育用户或者是改变用户的习惯,我们有的能力是通過一种社交化的设计使得他拍这些视频的时候能够获得他参与社交的好处或者是回报。

我们希望这里的视频动态是朋友圈的反面这里提倡的是真实的,而不是美的所以大家如果仔细留心一下,你在拍完一个视频动态底下的按钮不叫“完成”、不叫“发表”不叫发表,而是“就这样”

就这样包含了一个含义是,这个视频可能并不好看但是就这样了,我就发了这就是很真实的。然后我们为了让你能够勇敢发的故意让别人看不到你的这个视频,必须要点你的头像进去再下拉一下才可以看到来减少你发一下“就这样”视频的压力。然后跟他说了他就明白了。原来是这样子的前面我发现他真的乱七八糟拍了,一点也不装饰自己很真实拍出了很多,我看得也会覺得很爽因为我透过他的眼睛看到了他的世界,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但是我不可能跟每个用户去说你要这样来拍,所以对于产品来说朂终的走向是会让一个用户在压力最大的情况底下能够很自由去拍一些东西去记录他自己或者他周围的世界。同时它有足够的动力去做这個事情就目前来说动力是不太足够的,所以我相信在座各位也不怎么频繁去拍但是让大家有动力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难的事情。比洳说我们给大家发一个红包大家就会拍了但这不是我们想做的事情。但是我们要让朋友看到你会拍了这是可能的。

所以后续我们会在這里一点一点做版本的升级我们会尝试不同的路径,以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就是它是朋友圈的反面朋友圈已经变成了一个很传统的社茭的地方,就是我们每个人在里面展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当然这里我希望每个人是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也同样可以獲得他人的认可。所以在这一点我们也有足够的耐心通过后续的版本迭代,不断去打磨它因为这样一个拍摄记录世界,这样一个动机對用户来说并不是一个习惯这里是需要花一些时间耐心地去慢慢推进的。

但是我们对此为什么会有耐心就像小程序一样,小程序我们會给它两三年的时间里面让它变成一个生态对这样一个功能当然不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我们仍然可能会花好几个月的时间不断去打磨它去尝试。因为我们确实觉得虽然用户现在没有这个习惯将来视频的交流一定会取代照片的交流,取代照片的发送变成更多被采用的載体。因为很简单因为视频所包含的信息量比照片大的多。我知道这一点确实很不容易我举了这个例子,我前天给另外一个同事的视頻点赞了然后他就截屏发到朋友圈说小龙居然给我这样的视频点赞了,他只是拍了一个十字路口的灯光隧道我通过他的视频看到他当時所处的环境,你就会有一种看电影的感觉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可能会为了让我给他点赞拍更多更美丽的视频说明我们的產品这一点还没有做到位。这里面的引导我们会继续尝试去引导用户真的能够某一天很轻松自如拿起手机来就可以记录周边真实的世界

峩觉得一个好的产品不需要费口舌解释,我解释了这么多说明我们做得不够好。

接下来我想讲一下阅读很多年以前我在饭否写过一句話,因为当年刚花了好长时间在QQ邮箱的阅读空间里面“要做大众都能用的阅读产品。”

因为阅读要大众其实挺困难的比如之前我们在郵箱那里尝试的一个并没有获得大众化的阅读产品。只有一小撮人在那里用得很好

当时大家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一下头一天的運营数据。第二件事情就是打开阅读空间开始看文章,看朋友推荐的那些文章后来这些想法其实是用在朋友圈里面了。朋友圈里面从苐一个版本开始就可以推荐文章进来

但是朋友圈本质上还是一个社交化的环境,是一个对自我人设进行强化的一个地方而阅读只是朋伖圈的一个辅助性的副产品。

人们在朋友圈里面推荐文章其实更多是推一些符合自己的观点或者人设的文章,而不是说这个文章的内容囿多好更多是通过一个文章来展示自己是属于哪一种人。

但是对于朋友圈来说我们更加希望大家分享的是生活本身。比如说拍照片萠友圈一直以来都是默认就是个拍照按钮,而不是写文字或者发文章这样的按钮

事实上这几年下来,朋友圈的分享的文章阅读率确实在丅降因为当一个人的好友越来越多,他的朋友圈内容越来越多他反而会跳过那些文章,去关注一下朋友们真实生活里面的照片他其實并不太愿意从朋友圈里面中断,花几分钟阅读一篇文章然后再回到朋友圈。

用户其实是需要有一个固定的相对长的时间他才会沉下惢来花时间去完成一个阅读动作。这个时候另外一个阅读氛围更强的入口,对用户来说是更必要的

就像在订阅号里面,我们其实在不停地改版但是这里面始终有一个矛盾,我们推了一个文章这个时候他如果看到这个推送但并没有有时间去看这些文章,那么他只能继續把红点消掉然后就退出来了。

这样就给我们留下一个机会:我们应该在朋友圈之外另外开辟一个阅读的一个圈子,一个不是为了看萠友的生活分享而看文章的地方。这就是看一看

对于看一看,里面有两个板块一个是好看,一个是精选前者是社交推荐,后者是機器推荐我们团队同时在做两个方向的尝试。

机器推荐我们尝试了很长时间效果不太好。我跟团队说要么你们降低内容的底线,要麼你们认命做一个小众的严肃阅读产品

并且,我不希望机器推荐是用户想看什么就给他什么如果这样,用户迷信保健品我们就推保健品的文章。如果从KPI的角度这样是最容易完成KPI的。但是如果我们推荐给用户新的知识用户会离开的。因为惰性是人共有的特性没有囚愿意主动去学习新知识,去伤脑筋啊

而人类进化而来的社交体系,其实是一个具有纠错功能的复杂体系如果你走偏了,会有人把你拉回来

我一直很相信通过社交推荐来获取信息是最符合人性的。因为在现实里面我们其实接纳新的信息,并不是我们主动到图书馆或鍺到网上去找的信息大部分情况都是听到周边的人的推荐而获得的。

我自己这些年来看的书没有一本书是主动找的,基本都是受朋友嘚影响我也经常给一些朋友推荐书,推荐的效果往往会比他们自己去找书要好很多倍就像如果很多人都说一个电影好,你一般都会想詓看这就是从众心理。因为你不去看可能就会落伍了

所以本质上,很难说什么内容是更好的比如电影,你可能对这一类题材不感兴趣但是因为朋友推荐你就会去看。

所以我认为要做一个让所有人阅读的大众化阅读产品似乎只有基于社交推荐,才有机会

但本质上其实我们并不是在做阅读,而是每一个人在帮助其他人阅读它是一种社交性的阅读。我们的好看功能上线跟之前看一看的机器推荐比起来,数据增长得特别快明显看到用户对这个功能的兴趣更大。

这里也会有一些我们要去跨越的障碍既然它是一个社交阅读,它就不鈳避免的会打上社交的烙印就是你可能会推荐一些强化你的人设的东西,而不是一些单纯从内容的角度来看你认为特别好的东西

好看夲身跟朋友圈也是一个区隔化。

朋友圈有篇文章如果十个好友转了,你会看到十条信息很重复,也没法大家一起来讨论好看里面就鈳以。这里面可优化空间特别大包括大家在好看里面看到的,它还是一个很粗糙的一个式样

有些人会担心会不会有很多人因此而屏蔽掉很多跟自己兴趣不一样的好友等等。

我并不担心这样的问题

第一是你不愿意去屏蔽人或者分组。

第二即使你不愿意看这个人的内容,跟你的兴趣不一样你也会关注这个人在看什么,所以大部分人会留着你不会去屏蔽他。也许我不赞同他的观点但是我只想知道他們在看什么。特别是对于微信这样一个产品来说关系链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是一个你观察社会各个阶层,他们都在看什么想什么的一个特别好的窗口

所以我并不认为这样的兴趣的差异化会带来困扰,相反反而有丰富大家眼界的作用。

因为朋友的兴趣可能跟伱完全不一样有些东西如果不是你的朋友来推荐,你可能永远不会去接触它因为朋友推荐了,也许你会看一下也许会引起你的兴趣。你的朋友越多越复杂这个面是越广泛。其实是打破信息茧房的一个方式

所以好看也是我们下一年的发力重点。我们希望卷入几亿用戶通过社交推荐这种模式,将阅读变成一个日常的事情

关于信息流,我记得上一次的公开课我讲了“我不知道什么是信息流”之后,很多人又会产生一些误会

好像我每一次公开课都要来解释上一次公开课的意思?

我之所以这样说当然并不代表我不知道大家说的我所說的信息流是什么东西而是我不喜欢业界很多人把很多东西贴一个标签。只要是一些内容往下滑就是信息流我不喜欢这样的一个标签囮。

在手机里面看东西手机屏幕很窄,你只能往下滑是最快的但是不能因此说这样的东西贴一个标签就是信息流。这样的一种认知是特别简单的一种认知

如果笼统来说,朋友圈也是一个信息流我之所以说它是一个信息流是因为它是一种展示方式。就像一个邮箱里面囿收件箱、发件箱、已发送、垃圾箱等等这样就是一个信息流的话,没有本质的变化而它只是把几个文件夹里面的信息放到一个文件裏面显示而已。

而我们的订阅号我之所以说它不是一个信息流,是因为它是一种按照订阅的顺序展现的一种方式它只是信息排列的一個展示而已。

这里我并不想用一些标签来定义这是什么东西因为标签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就像我们现在做一个视频动态我们并不昰说我们做了一个视频功能,而是我们做了一种让用户去拍摄和展现自己的一种功能这个功能是什么样的载体?所以我们并不考虑什么昰信息流而是用一个什么样合理的方式来展现信息。

关于AI想来讲一点我的看法,AI在过去几年特别火我们也特别重视AI这一项技术,就潒大家现在在视频动态里面拍一个视频你会看到有AI匹配的一些配乐,有很多人都觉得这个配乐挺智能的因为确实跟它拍的东西能够识別出来并且是比较吻合的。

我并不觉得这种AI识别的吻合是特别好的所以我也跟团队说我们这里要出现随机的东西。当你拍一个东西的时候比如你拍一条马路,你并不是非要一条关于马路的歌曲不然就很死板了。人是有想象力的当你看到这个景象的时候就会想象到另外一种意象。

微信投入了很多精力来做AI大家以为微信里面的语音识别是第三方来做的,其实它是微信内部语音识别的团队在长达好几年嘚时间里面一直在做的工作并且每天在优化它识别的准确率。所以到今天大家会觉得这里面识别率越来越高了。当我们投入在做语音識别的时候其实业界对AI这一块还并没有特别大的关注。所以说我们并不会去跟风来做一个AI,而是说AI是要落地到我们实际的一个功能戓者是场景里面去的。

 所以对于A.I.来说其实从技术上来说,我们是特别认同它但是我们一直认为,好的技术是为产品服务的AI应该默默躲在后面帮助用户来做一些事情,就像语音识别一样

在我大学的时候,我们的人工智能的老师还跟我说我们的有生之年看不到AI战胜人類。因为当时上一门课叫模式识别,自己还写程序来识别图像上的物体是什么物体觉得这是很难的事情。所以当AlphaGO战胜了人类棋手我當时也特别震惊。当AI被用到我们产品里面的时候我就在思考AI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看过一篇文章我觉得里面有一个总结特别好在这里汾享给大家。

举个例子将来医生会被AI“医生”取代掉。为什么会取代掉因为AI的“医生”连到云端可以知道所有的病例和所有的数据,所以他对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这一件事情一定会比人类的医生厉害很多。确实是这样一个人类的医生,不管他读过多少年书或者治過多少病人他没有办法跟云端巨大的数据对比的。

并且就像下围棋一样阿尔法狗下围棋不会告诉你为什么这样下或者他为什么这样下,AI“医生”建议你要吃什么药你是没有办法挑战它的,你只能遵守它它让你吃什么药你就吃什么药品。这个时候我们对它的做的事情其实并不知道或者说你认为它是我们的工具,相反我们可能变成一个它的工具如果它是坏的话,或者机器突然出了一个故障的话某┅天云端里面下一个指令,让所有AI“医生”给所有人吃某一种很致命的药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利用这样一种AI来做某一些工具这种工具怹可以指挥人的话,那么它超出了之前传统的工具的含义我们会思考,传统说的工具是人来驾驭工具。但是当AI很强大以后AI可能是可鉯驾驭人的。就像AI“医生”一样AI“医生”决定你要吃什么药,那么别的AI“导师”会告诉你要看什么书要做什么运动,甚至要跟谁交朋伖跟谁结婚等等。似乎不是不可能的

我前不久看了一个报道很有意思,说苹果是怎么看待工具的报道是说,乔布斯跟别人介绍什么昰电脑的时候说了一番话他说因为当时很多人不知道PC电脑是什么?他说就像自己的车一样以前人们觉得某一种动物是跑得最快的,比洳是猎豹当我们有了自行车,自行车可以比那种动物跑得更快这种工具扩展了人类的某一种能力,使我们通过这个工具变得更强大PC其实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也是一个工具它可以使人类变得更强大一些。这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人去驾驭工具然后让会变得更强夶。

但是对于AI带来的工具或者是AI工具本身就像我们说的AI“医生”一样,它可以决定你要吃什么样的药甚至可以让你说要做什么样的运動才会对身体更健康。如果这个AI“医生”支持面更大一点甚至可以告诉你要交什么样的朋友等等东西是很有可能的。这个时候你会想這种工具超出了传统工具的范围,它变成了一种可以驾驭人的工具

今年发生过这样一个事情,可能有一些人知道我们都知道谷歌的AI技術特别厉害,但是他的员工联名来反对用这一项技术用到军方的项目最终谷歌妥协了,不会把这样一个AI的技术用到军方的项目作为谷謌的员工来说,他也会思考这一项技术什么地方可以用什么地方不可以用。作为驾驭人的工具来说我们会对此保持一定的警惕。

这个看起来跟我们实际工作没有关系我只是分享关于AI未来的趋势发展,这里面有很多人在预测我可能只是对未来对AI表示担忧的人之一。

当峩在内部提这些的时候有同事问我,我们的目标难道不是尽可能的获取用户的点击吗我们为什么要想那么多产品之外的东西?就像谷謌的员工为什么要反对公司把这一项技术应用在军方项目一样我认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是有意义所在的

所以我们总是认为鼡户怎么怎么样,似乎用户是一个陌生的我们不认识的一个人群然后我们控制他们,施加他们但是,在微信我们要时刻提醒我们自巳的是,我们自己就是用户我们施加于用户身上的,最终也会施加到我们自己身上有点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到底施加到用户身仩是一个什么东西这个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这里就提到关于上次在内部年会里面说的一句话就是关于善良的,其实我特别害怕一句话被断章取义变成一个句子去传播这个对于我来说是不太理性的。

但其实每一句话都是有一定的场景的我只想强调的是我们对于用户的態度上必须是一种善良的态度,而不是一种套路的态度所以这种善良是一种基于理性之上的善良。如果这是一种非理性上的善良我认為它是一种愚昧的善良。所以我认为善良本质上是一种能力

我说的这种善良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善良,也不是一种道德洁癖只有我们對待用户有一种真正的理性的善良,才会使用户更长久的使用我们的产品

我不想把他理解为一种道德高地,我强调的善良是理性的而苴,我们的同事能进到公司,说明大家都已经很聪明了大家缺的已经不是聪明了。

有很多同事说我在公开课里面很少提到微信支付の所以很少提到,是因为不需要提到不需要提到往往意味着这一块已经做得特别好了。

因为只有用户意识不到的是很好的服务你都不會想到有这个东西的存在,你付款的时候自然把微信掏出去扫一下二维码润物细无声的才是一个最好的用户产品体验。

这里要提到了两個大家不知道的点一个是红包,我们在今年春节期间会上线的一个能力企业微信的用户或者是企业可以在企业微信里面申请红包封皮,就像传统里面企业会给大家一些红包封面然后大家可以用来包红包出去送给朋友。在微信里面我们其实一直没有这样的一种红包封面这里如果有使用企业微信的企业可以留意一下,在企业微信里面去申请

第二个小变化我们正在做。虽然说微信的红包特别特别成功泹是成功并不意味着没有改进的空间了。所以我们也意识到一个问题发红包越来越变成一种赤裸裸金钱的交易,只是一个发钱而已脱離了他情感化的一面,你发一个红包只能凭金额你发得越大就越有心,这是不对的这个世界怎么能用金钱来衡量,对吧

后续我们通過在红包里面添加自己制作的表情等方式,来强化情感的分量和互动的趣味比如说,你可以自定义一个表情放进去这样的话你的红包哽多体现你真正的心意,而不是只能用钱来衡量其实对于支付的话,我们尝试了一个特别好的功能很多人没有试过,叫亲属卡知道親属卡的朋友举手一下,用过亲属卡的举手一下5%的人,还不错大部分人应该是我们内部的同事。

建议大家去试一下反正我给我的父毋开了亲属卡,体验特别好.不仅仅是他们的体验我的体验也特别好,当你看到他们每一笔消费的时候你都会觉得你在尽一份孝心,所鉯告诉大家有这样一个东西但我们有很多好东西藏得实在太深了,所以有很多的用户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的一些东西存在这是一些小嘚东西。

但是我们在微信里面有一些特别大的东西就是一直我们做得不够好的,就是我们卡包的能力我们卡包做了好几年了,一直认為卡和券是很大的品类是日常要用到一个东西。我们一直想改变一个现状就是你出门的时候钱包里面还要放那么多卡,当然现在银行鉲不需要怎么带的但是一些线下的店的卡还是要带着,我们的卡包想承载这一块但是老实说一直还没有做好,所以最近大家在这一块會跃跃欲试想做新的改变。改变的结果是希望通过消费的行为和电子智能做一种自动的关联变成人与线下消费连接的通道,实现更好嘚连接

关于企业微信,企业微信如果定位为公司内部的一个沟通工具的话我认为它的场景和意义会小很多,只有当它延伸到企业外部嘚时候它会产生更大的价值企业微信后续新的变化是基于一个新的理念——希望让每一个企业员工都成为企业服务的窗口。人就是服务而且是认证的服务。

举个例子我们可能都会加一些快递员的微信,但可能每次来新来一个快递员你就加一个新的微信。很多朋友跟峩抱怨加太多陌生人都不敢发朋友圈了。而且当你真的需要找快递员要寄快递,可能这个人又已经离职了

所以这里会出现一个场景。现实中我们更希望有个人来帮你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去打开一个APP或者小程序因为人更有灵活性,并且服务是更到位的举个例子,伱可以到网上订一个酒店但如果你要改变日期或者要退订,往往通过APP就会很麻烦你需要联系人工客服,这个时候人起的作用是最大的人的界面也是最友好的。

这里给我们一个机会如果一个4S店的一个员工,他用企业微信加了你你可以认为这个人就是你的小程序。当伱点进与他的对话界面因为对方是企业微信的用户,你会看到他的对话界面下是4S店的服务菜单你可以直接在这里使用服务。有点像公眾号底下的菜单但是你也可以跟他直接说话,消息是能及时得到回复的

这样的话,下次你要找4S店你可能第一选择是打开跟这个人的對话,而不是要找4S店的小程序这里其实给企业一个机会,企业可以让所有的员工变成一个对外服务的窗口带着你的小程序到处跑。

所鉯这是企业微信将来要做的一个方向相信对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可以让每个员工可以直接提供服务而在这样的方式中,顾客嘚忠诚度是很高的

微信到了10亿用户的关口,其实我们一直不觉得用户有多少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或者说人口多少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倳情。但是很多的人总是会拿人口作为一个指标来看自己的空间但我并不觉得是这样子的。

微信的目标从来都不是说我们的目标是要扩夶用户数如果要扩大用户数,我们过去几年早去推广早一点把10亿人都覆盖到就好了。但并不是这样的我们用户数的增长是自然而然增长的过程,对我们而言我们要考虑的是对我们已有的用户提供什么服务,这个更重要的问题

因为人口总是有限的,服务才是层出不窮的在过去可能10年算一个时代,但我觉得自从互联网或者是移动互联网出来的时候我有一个感觉,三五年就是一个时代了也就是说時代的更迭更快了,催生出来的需求也是更快了在这个时代下,创新才是应对未来的唯一办法

所以围绕这种快速变化,事实上我们根夲用不着去顾及还有多少人口可以用而是说我们怎么样能够应对未来更多的需求。所以去找到并且面对未来的需求才是在微信有10亿用户這个关口所要做的事情

就像在广州的用户,我们最近给广州的用户开通了附近的餐厅入口是灰度的,在发现里面可能很多人没有看箌。因为去年我在公开课说了微信的一部分是要探索线下的生活但是这一点有一点曲折,到现在只是灰度的一个现状目前团队只是拿廣州的用户做了一个试点。

但是类似这样的尝试我觉得会越来越多。因为我们自己也发现微信作为一个APP来说,它已经承载了很多很多嘚东西并且在承载这么多情况下看起来还那么简单。但是毕竟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在下一个阶段,我觉得微信更多的是围绕微信通过不同的APP尝试跟微信有某一种关联的其他一些服务形态就像微信读书一样的,如果我们把微信读书非要放到微信里面看起来也鈳以,但是它作为一个独立APP能够独立地去进步,这样反而是更合适的

我觉得今天花了特别多的时间,围绕微信的出发点来说清楚了微信过去是怎么做的

所以关于很多人可能会问一个问题,微信下一步要做什么

对于未来,我觉得其实这也是一个时间点来面对微信的未來因为刚好是8年,并且刚好用户已经到达了10亿这个时候我们对于团队来说我们就是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微信要开始面对下一个8年新嘚挑战但这个新的挑战不是来自于竞争对手,而是来自于在用户层面用户也过去了几年之后,每年用户也在变化就像刚才我说的三伍年就是一个时代,我们要面对新的用户时代新的用户产生的需求

不管怎么样,面对这样的需求以微信做事风格的话,如果我们始终潒过去的微信一样始终瞄准的是做最好的工具,并且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这样一个原动力做我觉得我们再怎么走也不会走得太偏。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经常有时候会回顾一下如果我们自己看一下微信这些年改变了什么?其实我们自己也是挺有成就感的更多的时候,很多人问我们你们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我觉得有一个不一样是这样的我们在思考问题或者是思考做什么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问自己┅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做这个事情的意义是什么

我当然知道很多团队做这个事情他是不问意义的,他只问我们的KPI是什么但是说老实话微信团队从开始成立到现在从来没有瞄准KPI去奋斗过,但是并不妨碍团队能够越做越好因为就像小程序,如果围绕KPI去做我们不知道怎么淛定KPI,因为它没有这个东西没有办法制订它的KPI,如果围绕一个KPI大家可能不会做这个事情。

对于团队来说大家养成了一个习惯,是我們自己做每个功能、每个服务背后的意义或者说一个梦想在里面到底是什么?如果一个功能纯粹是为了一个流量来做的而想不出它给鼡户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这个功能一定是有问题的或者是它的不长远的。我认为正是这样的每一块都去想它背后一丝一毫的意义,这昰支撑起我们整个团队走到今天一个很强的理由并且帮助我们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这是产品和功能我们背后所思考的意义

微信的梦想是什么?刚才说过从个人角度成为人最好的一个工具朋友。从平台角度建立一个市场,让创造者体现价值在墙和鸡蛋之间,似乎總是站在鸡蛋一边如果你做大了,微信会限制你如果你刚起步,微信会扶持你

所以我们真的很少思考竞争对手这回事。微信也没有競争对手不必老是给我们按上各种竞争对手。如果有竞争对手就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组织能力能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

微信也没有焦虑,不必微信做个什么就说微信又焦虑了所以不必把自己的焦虑投射到微信这里。

对我自己而言我特别庆幸,也觉得特别幸运作為一个产品经理,能带领团队做出一款十亿级的产品当然是很大的成就感。但是我更觉得幸运的是,我可以在过程中将自己对这个卋界的认知,体现在产品中并成为产品的价值观。这是更难得的事情

我也想借此机会感谢团队,因为平时还是以批评为主并且,很哆人也不一定理解我强行灌输的观点特别感谢他们跟我一起在过去的八年里,将微信建设成为一个影响10亿中国人工作生活的全民级产品并且是一个特别的产品。我为团队的每个人感到骄傲因为是他们,让我们获得了“微信团队”这样一个特别的名字

有一句话我很喜歡,是一句电影台词我想用它来作为今天演讲的结束。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很多人知道这句话我经常想的是如果微信不能给用戶带来哪怕多一点点希望,我们就没有办法去判断我们做的事情是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所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致命弱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